普铣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08:1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铣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普铣实训总结

篇1

二、实训目的:了解普通车床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结构特点各部件的用途,并掌握普通车床和立式升降铣床的基本操作。车工对应的机器主要是车床,车床主要由变速箱、主轴箱、挂轮箱、进给箱、溜板箱、刀架、尾座、床身、丝杠、光杠和操纵杆组成。车床是通过各个手柄来进行操作的。在了解了各个手柄的作用之后,老师按照图纸要求给我们示范了一遍今天需要完成的一个小型零部件的加工过程,并给我们指导了注意事项。我们的任务是要加工出大圆直径20mm,长5mm,小圆直径15mm,长10mm的小型零部件。精细的操作要求,认真仔细的数据计算分析,都是对我们没有做过实际车间工人的学生的严峻考验。正是因为缺乏经验和耐心,在零件加工的最后一步,我就因为操之过急而将零部件大圆部分的长度切成4mm而痛心不已。可见,车工虽然不那么累,却是精细活儿,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对技术要求也高。(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修改)

三、实训内容:利用普通车床加工阶梯轴,并用立式升降铣床洗键槽。(如图1-1)

四、实训材料:选φ32长100㎜的45号纲棒料。

阶梯轴工艺过程:在车床上,先车阶梯轴的一端端面,然后车外圆,倒角,在铣床上,铣键槽,去毛刺。

下料车端面粗车各外圆半精车各外圆精车各外圆倒角划键槽加工线铣键槽

五、实训工具:

90°硬质合金刀、切断刀、铣刀、三爪钥匙、刀具扳手、三爪自定心卡盘、游标卡尺、直尺、划线针、动扳手、普通毛刷。

六、实训过程:

加工时因注意的事项:

a、工作时必须精力集中,不准擅自离开机床。

b、工件和车刀需装夹牢固,以免工件和车刀飞出伤人。 c、工件旋转时,不准测量工件。

d、工件安装好后,三爪扳手必须随手取下,以免不注意开动车床,以免扳手飞出伤人。

1、取料:根据图纸的要求选取φ32长100㎜的45号纲棒料。

2、根据图纸的要求对于胚料的选取并理定加工顺序。

3、刀具的安装:用刀具扳手对刀架上的螺钉进行扭送,将90°硬质右偏刀放入刀架右偏65°。利用顶尖头的高度来调节刀具刀尖的高度,调节好后并刀架上的螺钉用刀具扳手扭紧,切断刀的安装与90°硬质右偏刀安装方法一样。刀具安装好以后,把刀架上的手柄扭紧,以固定整个刀架,以免加工时刀架松懈,不利于切削。

4、材料的安装:用三爪钥匙将三爪自定心卡盘扭开,将材料装夹上去。再用三爪钥匙扭紧自定心卡盘,把三爪钥匙拿下来。开机检查材料在旋转时是否有甩摆现象,如有甩摆现象,关机对材料进行调整,调整后在开机检查材料是否还有甩摆现象。直到材料在旋转中没有甩摆现象才可以进行加工。

5、准备好加工中要使用的工具如游标卡尺、图纸放在方便拿的地方,以方便使用。

6、准备完全开始对毛胚料进行加工,要进行工艺分析。加工顺序因应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

7、由于阶梯轴加工的精度要求较高,所以在加工过程中要不断停车,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尺寸,保证尺寸的要求。工件在旋转时不能进行尺寸的量取,也不可能用手去触摸工件,以免打坏游标卡尺及伤手。

8、工件切削好以后,关掉机床,等工件自然停下来,再用游标卡尺根据图纸上的尺寸要求进行测量,尺寸无误后,在开机换切断刀在切断处切一个槽,在前端和后端进行倒角。再切断工件,然后停机。

9、将车好的阶梯轴用划线针和直尺对键槽划线定位。

10、用活动扳手松开铣床上固定工件的螺钉,将工件装夹好,并将铣床上的横向工件台和纵向工件台进行定位。定位好以后开动铣床进行键槽的铣销工作。

11、铣好键槽以后,关掉铣床电源,再用普通毛刷对工作台进行清扫,然后懈下加工好的零件。

12、将以加工好的零件对照图纸进行彻底的测量尺寸。

13、对普通车床和立式铣床进行清扫,并放置好所用的工具,然后对机床打油。

篇2

【关键词】 中职;数控专业;校内实训;困境分析;对策

数控专业实训教学是在实训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中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和高技术的劳动者。所以数控专业技能实训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中职数控专业技能实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造成现有学生不愿意参加技能实训的原因,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差

中职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学习动机,不用心学习、不遵守劳动纪律、怕苦、怕累、怕脏、怕动手,缺乏自主和反思意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感到很吃力,在专业理论学习中感到难学易忘,怕学厌学心理严重,从而专业系统知识得不到形成。在专业实训教学阶段,由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只能盲目性、模仿性的机械操作,因而无法做到理论指导实践,难以形成系统技能。

在专业课教学中,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要在课堂上进行纯理论教学,应该在实训车间设置多媒体教室,在现场进行教学,之后进行实训,实训过程中可以临时集中讲解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训结束之前在进行集中总结。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学生便于理解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便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进一步健全校内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实训教学工作的管理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加强校内实训教学管理要着重突出强化“实训教学计划管理”、“实训教学常规管理”、“实训教学过程管理”、“实训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等几方面。

中职数控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须进一步健全,应建立校内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训制度应科学规范,实训中心应当独立,做大做强,提升校内数控实训教学质量。

三、数控专业实训设备数量少

中职都有自己的数控实训基地,也在加大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力争建立完善的数控实训基地。但是,由于每台数控设备都比较昂贵,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有限。机床数量少,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就少,教学培训的实践操作受到局限,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实训效果也较差。

中职数控专业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普车中心、普铣床中心、数车中心和数铣中心等实训中心。数控专业实训教学时2位同学一台机床较合适,实训时3~4位同学一台机床,机床数量略少,须设备投入。在数控实训过程中机床少,每个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就很少,而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浪费很多时间,在每次实训教学中,同组第一个同学操作完成之后,时间就所剩无几了,同组其他同学就没操作机会了。实训过程中还发现,每次第一次操作的基本上都是同一个学生,一段时间下来,就有一部分学生实训想跟也跟不上了,使实训效果变差。中职学校普车中心、普铣中心应该拥有教学设备24台以上,保证实训时2位同学一台机床;数车中心、数铣中心应该拥有教学设备16台以上,保证实训时3位同学一台机床,其中1位同学操作,1位同学编程,1位同学观看。实训时每位同学都有事可做,实训效果较好。

四、中职数控专业教材实践性较差

中职数控专业实训教材主要有《车工工艺与技能》、《铣工工艺与技能》、《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等,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理论知识偏多,技能知识偏少,往往是每门课程教材刚开始时使用,过一段时间以后就用不上了。

中职学校一般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由数控专业教师集体编制校本实训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提高教材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中职学校应当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训的项目化教材。

五、班级人数多,教师配备不够

中职数控专业教师的组成:一般来说,数控专业各工种配备专业教师2~3位,实训指导教师2位。中职数控专业一般一个班级40人左右,上实训课时,一般一个班级配备1位专业教师和2位实训指导教师,基本上是每位教师13名学生左右,教师配备略显不足。上实训课时,班级人数多,数控实训设备不可能达到每人一台,实训场地又开阔,机床又比较密集,几个人共用一台机床,学生自觉性又不强,教师既要教学生技能又要维持实训课堂正常秩序,负责教学过程中的人身和设备安全等事情,有时感到力不从心、管不过来,实训达不到良好效果。

实训课堂小班化,对提高职高生实训技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上实训课,把一个班级分成两个小班,将一个小班的学生进行数车实训,另一小班学生进行数控仿真模拟实训,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校数控机床不足的问题,实训一半时间再反过来。班级一小,每位学生都有一台机床,都有动手机会,整个课堂氛围非常好,学生会跟着老师认真学习操作技能,实训效果较好。

六、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非“双师型”教师

由于现存教学体系的客观原因,许多专业教师是直接从高等学校出来的,一般没有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任职经验,这样本身的专业技能就可想而知了。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往往也会因教学任务重,教师数量少,而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很多教师也缺乏到企业锻炼的动力。一是教师进入企业往往不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中提高知识和技能,实习实训容易流于形式;二是让教师参与实习实训,对教师的职务评聘等缺乏实际效用;三是由于中职普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是否为“双师型”教师对教师影响不大,因而教师普遍缺乏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压力和动力。另外数控专业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机会少,这些原因都影响了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实训质量。

鼓励高学位、高职称教师到实践教学工作一线,建立一支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职校要积极聘请企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既有实践经验又懂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担任数控实训指导教师。

七、数控专业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考核激励制度

对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没有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没有加强操作、分析、实验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力的培训,专业技能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数控专业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考核激励制度,导致教师责任心变差,从而影响校内实训质量。职校要定期考核教师工作业绩,将考核工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提高教师责任心,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校内实训质量。

八、项目化实训教学中教学项目选取随意性较大

中职数控专业都已开展以“项目化”教学为手段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数控专业课程基本都采用了项目化教学,在项目法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项目化实训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项目应由数控专业教师集体研究决定,再报实训中心审批后方可执行,不能由一位专业课教师自己决定,否则教学项目的选取随意性较大,有时项目的采用不具有代表性,比较简单,会影响实训效果。

九、实训课堂评价制度应加强完善

中职数控专业实训课堂评价不仅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努力达到更高峰。同时,课程教学评价还能使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努力发掘找出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实训过程中每个项目教师均应提供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个记录,主要参照技能等级标准执行。

上实训课时,每堂课的实训任务完成情况要及时有效地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实训过程中要及时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有问题。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纠正,实训技能就会得到质的飞跃。

十、技能等级考证制度不完善

中职大都有自己的技能等级考证考核机构,考评员也都是自己学校的老师兼任,考证理论试题和实操试题也都是本校老师出的题,这样技能等级考证就大打折扣了,有时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操作水平。技能等级考证应由当地劳动社会保障局来完成或现场监督,这样学生实训就会更加认真努力,从而提高实训质量,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我国各地正在加快建设步伐,职高生能否立足于社会,能否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关键看学生是否学到了过硬的本领。不凭文凭凭能力,动手能力强成为职高生就业的最大优势。数控专业校内实训对职高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剖析中职数控校内实训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规范校内数控实训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校内数控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车晓红.中职数控实训改革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篇3

实训、实践车间是项目任务教学实施的必须场所,是完成项目任务与职业操守、技能提升、职业资格鉴定和研发推广技术应用的必须场所,可分为“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车间。

1.精细化组建项目任务车间,需要对实训项目任务场地组建、任务实施过程、验收考核评价结果等方面进行精细管理。按高职学生的项目能力的三个层次,即初层、中层、高层能力,搭建好实践教学的三个专业平台,即搭建好“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育基地。

2.校内实训项目任务车间应该按照ISO9000和6S企业生产要求进行设计与执行,从宏观上要做到设备摆放规划整齐、功能合理、机床设备铭牌清晰、车间环境清洁、规章制度醒目。从微观来看要形成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生产企业车间感觉,能自觉养成优良的职业操守习惯和职业操作素质。

3.实训、实践项目任务车间的精细化管理的内容。首先,项目任务车间采用红、黄、绿、白四色进行区域标识、划分出理论教学区、普通机加工区、数控车铣区、特种加工区、CAD/CAM区、成品区、原料区理、废料区等,最终目的是以方便教学、生产运行、材料搬运、安全通行为目的。其次,机床设备产地、规格、类型和功能标识明确,学生操作前一目了然,能迅速直观地了解机床设备的全面资迅。最后,项目任务车间管理制度上墙、项目任务看板到位、项目任务说明清晰、设备操作规程详细,精细化现场管理气氛浓厚,学生如进入管理规范、科学生产的管理真实企业,寓环境育人于无形中。

二、实训设备、工量具的精细化管理

1.机床设备精细化维护保养。实训机床维护保养可分为:班组保养、定期保养。机床维护保养又分为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的清洁与保养。实训过程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明确并要严格规范保养流程、保养标准、检查验收记录等。实训机床设备的定期保养要做到有计划、有项目、有方法、有保障,严格按设备保养要求,针对不同设备、统筹安排,在教师带领下,由学生完成,教师负责指导和监察,保证学生按规程精细化做好维护保养,为实训机床设备长期良好工作打好基础。

2.工量具使用保养精细化管理。实训项目任务开始之前,指导教师要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实训人数做好以下几件事:配置清单表;发放责任一览表;保养回收一览表;使用过程评价成绩一览表。

3.精细化建立实训设备维修档案。对一些重大设备要建立电子台账的维修档案、每次故障出现要有分析制度、维修制度、总结预防制度。能做到故障原因分析准确,维修极时,总结提练科学,找到设备故障规律,最终能做到事前预防,减少或避免故障发生,保证设备长期稳定正常运行。

三、实训项目任务精细化管理

实训项目任务的精细化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实训项目任务、任务实施过程、任务评价监控体系进行科学规范表述和具体量化描述,能成为项目任务的标准和参照,具有良好的实践性。

1.通过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分析调研结果,确定岗位的核心操作技能、职业操守、综合素质。总结归纳出的岗位及典型项目任务,拆分典型项目任务为:应知、应会、技能、态度等知识点。从中选择核心专业技能4~5项,深度融入应知、应会知识点、结合技能、态度的要求,重构实训项目任务核心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训练。

2.明确项目任务操作的具体目标要求、任务实施按照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结合技能抽测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提练并明确每个职业岗位所需要进行操作实训的技能种类、操作内容、实施过程、实施办法等。最终总结并编写科学、全面的实训项目任务教学指导文档、项目任务标准,在此基础上,落实岗位技能实训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依据和标准,达到实训项目任务教学内容的精细化。

四、实训项目任务实施过程精细化

实训项目任务实施过程精细化,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环节,能较好地提升实训实训项目任务教学内涵和品质。

1.精细化准备实施项目任务。要对项目任务进行精细化设计。指导教师要对项目任务进行精心研究,明确项目内容、项目任务、项目目的。能合理规划和组织,统筹安排所有设备和学生,做到机尽其能,人有所获,秩序井然,组织得力,保障有方。

2.项目任务实施精细化管理。任务实施精细化就是要对教学全过程精细化,就是要按照产品生产要求,严格组织实训过程,遵照项目教学六步法,培养学生达到企业员工工作的职业习惯。实训项目任务教学实施过程分为:集中讲解、分组演示、我做你看、你做我看、现场点评,评价考核、总结提练等。在具体工作流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细节,让学生实现自然成为习惯。

3.实训物料管理精细化。实训物料实行按照项目需要供应、杜绝浪费、适度环循利用的原则。按照各项实训要求,做好库存一览表,做到耗材牌号、规格、数量一目了然。

五、实训项目任务结果评价精细化

实训项目任务结果评体系可分为:评价学生体系和评价指导教师体系。构建师生互评、处室督察评价标准,既要满足评价要点清晰,评价分值合理,又要满足评价体系简单扼要、不繁琐、易操作的要求。

1.指导教师评价学生体系:任务实施过程评价为主。主要包含有:职业态度、团队精神、6S标准、产品品质等方面。重点考核任务实施过程、当面评价,积极鼓励点评。

篇4

【关键词】数控加工 腔体 工艺MasterCAM分析 MasterCAM

一、腔体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本文所加工的腔体零件是典型的铣削类加工零件,成批生产,结构形状复杂,是适合数控铣削加工的一种典型零件。下面就该零件的工艺分析过程进行分析。

(一) 零件图样分析

1. 结构分析

如图1-1所示该箱体零件有圆柱面、圆孔、沟槽、平面等。

图1-1

2. 精度分析

由于该箱体的表面粗糙度要求一般为R3.2所以加工较方便,普通的加工中心能够保证。其尺寸精度为正负0.1,也容易控制,一般的加工工艺就能保证。

(二) 定位基准

由于该零件是单件小批量生产不便于设计专用夹具,价格昂贵,所以底面作为定位基准,用杠杆百分表进行找正,压板压紧。

(三) 工艺方案拟定

通过查阅数控加工工艺教科书和操作加工的经验,得出各部位的加工方案如下:粗铣-半精加工-精铣周边- 精铣底面-点孔-钻孔-锪孔。

二、腔体零件的数控加工工序分析

数控加工工序为工序1加工零件,加工内容是:铣削加工腔体。下面就数控加工工序进行具体分析。

(一) 加工顺序

该工序的工步有六步:粗、精铣削、钻孔等加工零件,根据先粗后精原则:

工步1:粗铣削加工零件。加工内容是整个零件,由于零件的造型比较复杂,所以用的是MasterCAM对加工的零件进行编程,对零件进行加工,零件的周边留1.5mm的余量,底面留0.8mm的余量,此次粗加工分二步进行,第一次粗加工选用φ12R2的圆鼻刀,切削的力比较大能够满足粗加工的要求,去除大量的加工余量,第二次粗加工用的是φ10R0.5的键槽刀,加工的部位是第一把刀的残余加工,为后面的半精加工做好准备。

工步2:半精铣削加工零件。加工内容是整个零件,用的是MasterCAM对加工的零件进行编程,对零件进行加工,零件的周边留0.6mm的余量,底面留0.3mm的余量。此道工步分一次加工,在半精加工基础上进行加工:

工步3:精铣削加工零件。加工内容是整个零件,用的是MasterCAM对加工的零件进行编程,对零件进行加工,先精加工零件的周壁,再精加工零件的底面。

工步4:点孔定位。加工内容是为钻孔加工准备。

工步5:钻孔加工。加工内容:加工所有的孔。

工步6:锪孔加工。加工内容:锪平φ8深0.5mm的孔。

(二) 装夹方案和夹具的选择

由于该零件是单件生产不便于设计专用夹具,价格昂贵,所以以底面为定位基准,零件底免约束工件Z轴移动X、Y轴旋转三个自由度。然后用杠杆百分表打平行,再用压板压紧。

(三) 走刀路线的确定

下图所示为精加工的第一步加工的走刀路线,选用φ10R0.5的键槽刀,步距为恒定的1mm,加工周边余量为0,每次下刀0.2mm,S3000r/min,F3000mm/min.

下图所示为精加工的第二步加工的走刀路线,选用φ10R0.5的键槽刀,步距为恒定的1mm,加工底面为0,每次下刀0.2mm,S3000r/min,F3000mm/min.

(四) 选择刀具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编写相应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五)确定工序尺寸

因为是用MasterCAM对该箱体进行编程然后对其进行加工,所以工序尺寸由软件MasterCAM控制。

三、总结

通过对该零件的工艺分析、数控机床的选用,零件工艺方案设计,包括进给路线、加工余量、切削用量、机床夹具的选择等内容。最终完成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数控加工工序卡片,工件的定位和夹紧方案草图,数控刀具卡片,数控加工进给路线图。并且在学习以上知识的同时也练习了CAD、MasterCAM、数控仿真加工、数控机床加工等知识。

参考文献:

[1].梁训渲.,周延佑 机床技术发展新动向. 2001

[2].中国机床工具协会 数控系统分层. 2001

篇5

【关键词】中职 技能竞赛 训练方法

【正文】从少数专业的少数项目到多专业多项目覆盖,从简单的操作到作品设计创作,从地域赛事到全国大赛,中职技能竞赛正逐步走向规范、走向成熟,技能竞赛的难度、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大赛要求争取优异的大赛成绩,更好的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所在的学校对技能竞赛项目的训练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梯队建设是基础

1、设置训练项目

兴趣小组地设置由专业部申报教务科统一规划。电子装配、单片机、维修电工、普车、普钳、数控、数铣、电焊、动漫制作、网站设计、网络搭建、服装设计、服装制作、临床护理、儿童护理等项目小组的设立,覆盖了我校机电、计算机、服装、护理所有专业。

2、组建项目小组

一是对新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就业方向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然后动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方向申报项目小组。二是动员专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申报辅导科目。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得力的奖励措施保证了师生参与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3、训练内容及措施

训练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满足技能操作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一部分是基本的操作规程、步骤、方法。训练采取分组进行和集中培训两种形式,集中培训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分组训练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老带新完成;训练由学校提供机器设备,耗材由联合办学单位和家长委员会共同承办;训练通过进厂见习和作品回报展出加以丰富、通过学校技能节得以推进。

二、人才选拔是关键

1、参赛队员的选拔

项目小组的活动为参赛队员的选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选拔参赛队员时主要考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治学严谨、协作精神强;心理素质过硬、竞争意识强。当然对于不同的竞赛项目来说选拔考察的重点也不能完全相同要加以注意。比如在去年数控项目类的竞赛队员选拔时李凌云同学就是因为治学严谨的态度获选并在宜昌市一举夺魁;再比如在今年网站设计团体项目中夺魁的秦萍、李明洋同学因为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获选。

2、指导教师的选拔

指导教师的选拔将直接影响到大赛成绩,一是老师的节奏、心态会影响队员的节奏和心态;二是老师的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队员的技能水平。因此指导教师的选拔主要考察一下四个方面的意识:一是责任意识,二是钻研意识,三是奉献意识,四是目标意识。

三、集训工作是重点

1、领导要重视

领导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技能大赛集训的效果。在实训场地安排、实训设备购置和实训材料保障学校必须给予足够的支持;选手地鼓劲加油、训练方法地点拔、训练地布署、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地解决,需要各科室的协调和领导的支持。我校的具体做法是:成立工作专班、领导亲自蹲点项目组;各科室、专业部分工负责。这样上下一心、齐抓共管,技能集训才能收到预期的目的。

2、计划要周密

集训计划是训练的总纲,要想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必须制订详实的训练计划。计划地制订首先要透彻理解竞赛大纲和准确把握试题难度,其次要抓住重点科学的分解竞赛内容及流程;计划地制订要有层次感,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计划地制订还要有阶段性,不同阶段训练的重点也会不同。(一)、训练的初期要在知识的巩固提高、方法的掌握、操作的规范性上做文章;(二)、训练的中期却要注意在操作的细节、训练的强度、加大难度上下功夫;(三)、训练的后期在保证训练强度的同时要加强赛前的心理辅导和竞技状态的调整。

3、训练要扎实

训练的扎实程度直接决定着训练的效果,而训练的落实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日训练小节,分学生自我总结和老师评价,主要是总结经验、教训以及改进措施;二是阶段作品汇报,分理论测试和技能操作两部分,主要为了查缺补漏、强化提高;三是模拟竞赛,严格按照竞赛流程进行,主要为了熟悉过程、调整心理、最后冲刺。

4、科学训练。

科学的训练方法有利于提高训练效率加快集训进程。(一)研究竞赛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二)外聘行业专家。普车项目聘请机械厂的杨永新等专家参与指导训练。(三)外出训练提高训练效率。电焊项目到博创机械训练,学习训练方法和技巧,短时间内提高了训练成绩;组织各项目组到赛场熟悉场地和器材,增强了选手的自信心。(四)创新方法。随着各地的训练成绩的不断上升,在训练方法上寻求突破成为取得好成绩的关键,网站设计项目在训练方法上不断创新,自己探索一套训练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四、 存在问题:

1.学生的整体水平不高,虽然层层选拔,但学生后劲不足,难于有成绩的突破。

2.教师的水平成为提高技能成绩的瓶颈,虽然教师都很努力,但离取得一等奖的水平有差距。

3.专家引领不够,还要聘请一些具有技能赛指导经验的专家来校培训指导。

4.配套技能大赛的实训设备不够,虽然学校已添置了设备,但对照省技能大赛要求仍然有差距。

5.教师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学校在制度层面及相关政策还需要更明确,教师有观望、畏惧心理。

篇6

Keywords:Work-integrated learming; Educational model; Integratio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form

随着当今市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和增加,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1],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教界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顺应时代变化从省名牌专业数控加工专业开始试点“2--3”一体化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如下几方面来阐述该模式。

1.工学结合“2--3”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目前,由于高校扩招、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生源大战、人口下降等因素导致技工院校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兼有高中毕业生,学制由原来3年缩短为2年或两年半的技工院校不在少数。生源年龄偏小、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下降、学习情绪低迷等成为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因此,我校选择2年制中技普通班级(未经筛选编班,随机抽取)作为试点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就更具有信服力。

2.工学结合“2--3”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并有效促进中职学生就业的教育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工作、学习、教学融为同一个教育体系的新型教学模式。文中提到的工学结合“2--3”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针对我校2年制中技而言的,即“2学年制每学年分3阶段模块化培养”。

2.1第一学年分3个阶段。第1阶段:专业模块课程与基础模块课程的交叉学习。包括《政治》、《体育》、《计算机基础知识》、《就业指导》等国家规定必修课程的学习,全学年每周设基础课程,穿插于其他模块的学习中。

第2阶段:技能模块课程与基础课程交叉学习,每周除掉基础模块课程的所有剩余学时。专业模块课程讲述要与第3阶段工学结合一体化技能模块课程所需的知识点(即:一体化教师所使用的技能模块实验教材上的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比如《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课程,教师着重介绍各专业课程与后续技能模块联系最密切的主要知识点、学习方法等,不做详细而具体的讲述,目的是对于各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和专业模块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备后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查询相关资料时能迅速而准确的完成搜索任务,同时也是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第3阶段: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学习技能模块中的一体化课程(《零件的普通车床加工》、《产品的检测检验》等),着重于专业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习,构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普通机床技能操作体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2第二学年分3阶段。第1阶段:基础模块课程(《学生礼仪》、《就业指导》)与专业知识模块课程(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数控车工工艺与编程》、《数控铣加工工艺与编程》等)与相应单技能模块实训操作课程)的学习阶段。地点是教室、一体化工作站、仿真模拟教室(数控编程原理及模拟加工单技能课)。两种模块交叉进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 “实境教学、学训结合”模拟工厂的真实加工情景,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体系”。

第2阶段:“产--学--验结合”实训教学阶段。将学习过程分为“校内产学结合”过渡过程与企业“顶岗实习”综合训练过程,目的是形成“结合生产、针对岗位、按需施教”的教学模式。“校内产学结合”练习过程是以学校实训中心订书机或外包生产项目为载体,学习地点是本校实训中心,学习内容为学校的实训中心生产线上的零件加工。若学生能够胜任校内机械加工工作就进入相关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综合练习阶段;若不能够胜任则返回到第一阶段总结实践经验继续学习机械加工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如果进入“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通过企业验收则直接返回学校进行第3阶段的毕业鉴定;若通不过企业验收则返校后总结实践过程进入(1)或(2)中的任何阶段继续学习直至通过检验返回第3阶段的毕业鉴定。该阶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院校进行教学管理,企业进行生产组织,教学与生产交替实施,训练、生产一体化[2],将学校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

第3阶段:学生返校总结学习过程,毕业考试及鉴定。该阶段一方面总结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加工知识、方法、技术难题,查缺补漏继续学习,为后续发展形成良好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该过程也为随学生进企业锻炼的教师制定随市场需求进行的动态培训方案提供现实依据,同时为学校储备机械加工方面的教学典型工作任务加工素材。

3.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我校自推行工学结合“2--3”模式一体化教改以来,采用“新模块”教学,具体如下:

3.1基础模块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需要。我们设置了基础模块(《政治》、《体育》、《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就业指导》、《学生礼仪》(选修))这些模块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构建其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3.2专业模块(专业知识模块、专业技能模块)

将数控加工专业所学内容分成若干知识和技能模块,如机械制造基础模块(《钳加工工艺及操作技能介绍》)、普通机加工模块、数控加工模块[3],先进检测检验模块等。凡是与上述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均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内容的系统性。

3.3附加模块

学校提供第二专业,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其他工种的学习(钳工、焊工、电工等)并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还提供给学生进一步进修机会,比如中技工重修或想获得更高级的从业资格和毕业证,可插班到相应班级利用半年到2年理论和实训的学习来完成。同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对口本科院校的单独招考机会,实现学历和职业的双提升。

另外,修订原有课程体系(包括修订原有的课程设置、工学一体化专业教材、学时分配、教学计划等)。专业模块又分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分成若干子课题,配以具体的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4]。

4.“双师型”一体化教师

教学实验班由“双师型”一体化教学团队共同讨论选定每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确定恰当时教学方法,共同授课。利用寒暑各假期集体备课对试点班级每阶段的课程教改内容、授课计划、评价标准等多次进行研究探讨。比如试点班级数控1121班配备的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是由3名“双师型”教师组成,其中2名教师承担主要的一体化课程讲述,另1名教师兼任班主任进行常规班级管理及校内实训、企业“顶岗”阶段的“企业化班级”管理。实践证明,要实施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有工学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尤其是实训指导教师的企业“回炉”顶岗锻炼。这样会使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效结合,使知识及时消化吸收,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5.教学资源环境、方法与手段

我校试点模式的教学是在教室、一体化教学工作站、先进测量室及实训中心进行的。教学资源有自己开发的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资料、工作任务书、指导书或工作页、电子教案、习题库相关行业标准、期刊、先进的检测检验设备等,颠覆了传统的教室与车间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一体化的模式,大大减少了厌学现象,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7

一、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现状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有机结合。

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分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割,知识排序的方式与知识习得的方式分割。这些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

(二)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一刀切”。

传统教育在教学管理形式上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以班级为中心,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教法上强求统一,在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上,通常是以学生的卷面分数为标准,把考试作为评价课程的唯一依据,过度强化了考试成绩的反馈作用,不太重视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被忽视,同时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造成教学效果较差。

(三)传统教学模式下毕业生的表现。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毕业生在各方面的表现相对比较差,主要表现为动手操作能力差、综合职业能力差、自学能力差、再就业能力差、个人发展潜力小。

本校的教学现状也不例外,尤其是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虽然学校领导、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作出努力,但是效果不是很显著,仍然无法改变这种现状,甚至出现学生就业趋向越来越不对口的现象。这从大的方面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愧对社会;从小的方面看,则是愧对了家长和学生。因此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了当务之急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来调动教师、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探索出一套既科学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合当前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提高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对策

目前中职机械专业教学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形成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论阐述不多,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的思想、原则、策略并上升为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技巧,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笔者在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形成一套有效的培养模式。

(一)制定总目标

制订项目实训课程开发的方法和要求,构建中职机械专业教学、实训教学项目课程教科书体系,指导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成效,推广研究成果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是:一要体现机械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提高教学效率;二要促进学习型教研组的构建,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及教科研水平的提升;三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研究这个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主要采用观察法、实践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等方法。(1)制定合理的教学、实训模块,供学生选择;(2)对教学、实训模块制定教学流水线;(3)实施改“课程制”为“项目制”的教学实践;(4)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来检验评定教学质量。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探寻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三)主要模式

1.教师合作教学模式。

以一个具体的任务为驱动,在本学科内,教师围绕这个目标任务开展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学要求,规范教学行为,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实现资源共享,产生合作效益。以CAD/CAM课程为例,由多位专业教师,包括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CAD与CAM软件、数控加工工艺、数控铣、数控车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集体制订学期目标任务,让相关教学内容既体现出各课程的原本知识结构,又符合中职学生本学期的定位和知识水平,合理分配学时,根据目标任务完成本学期的目标任务。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36页)

2.学科渗透教学模式。

以一个项目为向导,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加强学科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以及专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教研活动,体现学科专业之间知识的渗透和整合,并开展学科与专业教学的整合实践,共同进行课程设置,编写学科与专业之间的整合实践教材,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根据机械专业的特性,以及知识的连贯性与渗透性来开展渗透式教学。比如“小”渗透模式:把机械基础与机械制图,机械制图与CAD,CAD与CAXA,职业生涯与数控实习两两结合在一起进行渗透教学。“大”渗透模式:把机械识图、械械基设计础、CAD、CAXA制造工程师、数控铣、数控车等课程全部整合在一起,设计成基于生产过程的大项目,直至完成某一产品的加工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整个生产过程的来龙去脉。“大”渗透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CAD/CAM类课程为对象,前辐射到机械专业基础知识《机械制图、识图》,后连接数控加工。又如,CAXA 学科可以与模具、数控专业结合,共同进行课程设置,编写学科与专业之间的整合实践教材。再如,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教育、德育等学科整合到专业教学上,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校企互动教学模式。

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把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教给学生,并让学校专业教师从中了解最新的行业、企业信息,利用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学校教师的合作交流,更好地了解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能力实际,帮助学校教师改进课程设置,调整教学计划等,以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学生。例如,学校邀请企业专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甚至可以根据某一(系列)产品, 进行实训课程开发,跟上时代步伐,让学生在实训中也能真实地体会到实际的生产状况,了解实际的生产过程,尽可能地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

中职机械专业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要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有一支良好的教师团队,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探索与研究。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才能普遍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数控技术;实训;整合

作者简介:张欣波(1970-),男,辽宁辽阳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实验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常雪峰(1975-),男,湖北荆州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 厦门 35102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56-02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是我国目前“十”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之一,然而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术、技能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不太适应企业的要求。目前,针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学院,受训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经过短期培训后即上岗,这样只重操作,难以对数控技术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其次对CAD/CAM软件、自主产权的数控系统等数控技术核心进行研发的部门很少,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公司在从事此领域的研究。这都导致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培养出集机械、电子、电气控制、计算机技术等于一身的复合性数控技术人才,还需要从高校做起。

厦门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秉持“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发展,在大陆第一个鲜明提出了“创建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因此,整合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训内容,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校在“数控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数控理论课程整合

学校原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学科为中心,“数控技术”课程与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要脱节;原有体系中,过分强调数控机床的加工与工艺编程。而对数控控制原理的涉及内容不多,尤其体现在实践环节中。

我校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数控技术”课程的实用性特点,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更新、删减了部分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新的课程体系中既注重了传统制造工种的学习,又增加了数控控制原理的应用、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维修维护的内容,形成从“传统工艺工装传统制造(车、铣、钻等)数控设备编程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维修维护数控设备改造(再制造)”一条龙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见图1。

二、建设数控技术试验室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中增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维护的相关内容。目前我校机械工程系也建有数控实验室,主要装备只有VMC-2002B数控加工中心、TH-DNC-Ⅲ型多功能数控教学机床和模拟编程器等设备,可供学生进行数控编程及上机操作时训。而在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数控机床主要针对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也做一些“数控技术”实训而用,学生通过这些机床完成“加工程序”的编制,并在机床上进行实训,主要培养目的集中在机械制造方面。而对数控机床本身的控制在理论课、实践课上几乎没有相关的教学内容,这和市场上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利用我校目前现有的数控机床进行数控技术的实验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以加工中心为代表的成型的数控设备其数控系统的硬件及软件相对固定,不能进行随机的系统参数的改变,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深入了解数控系统、伺服系统、伺服电机及测量反馈等模型的理解;另外由于数控实验室配备的数控教学机配置的数控系统在实际大中型企业中所占份额极少,不是市场主流,也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对数控技术的掌握。现有的设备已经逐渐难以满足机制、机电等相关专业学生在数控方面课程的实验及培训需求。因此,建立一个以当前市场占有率高的数控系统为基础的数控技术实验室,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全面掌握所需的技能,以及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我校建设了FANUC 0I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实验台、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实验台。这些数控系统多为当今市场流行数控品牌,每个实验台均采用开放式、工业级配置。见图2。

三、改革实训内容体系,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要,认真处理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教为所用,学以致用。在课程内容方面,一方面强化数控实训中的机械加工工艺与编程,另一方面增加数控维修维护内容。在数控技术实训体系中十分注重教材的开发,努力加强教材建设。

1.在实验机房中增加了数控机床维修仿真的实际内容

根据最前沿的专业原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排故等过程进行模拟,是一种经济、可靠、有效的工具。利用仿真软件对各类故障现象进行设置,使学生可以针对出现的故障现象利用仿真软件模块查找故障原因,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尽快地掌握和提高数控机床的维修技术,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

2.编写《数控机床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教材

由于厦门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具有企业实践背景人才的引进,所以在“数控技术”人才方面既有重点大学的博士也有从一线企业招聘来的具有多年实践背景的人才。编著者在企业常年从事数控机床的维修工作,并多次负责或参与数控机床的改造工作,所以对数控机床经常出现的故障以及排除办法比较了解,总结了大量的维修实例并加以归类。

3.编写辅助教材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数控技术实验室的建设,编写了适合学校的的实际教材,例如编写了《FANUC 0i数控系统连接调试》、《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连接调试》、《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连接调试》等多项实训教材。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数控项目实训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重要地位。数控机床的再制造和维修维护需要大量的实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厦门理工学院一方面广泛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为企业数控设备进行维修维护,带动兴趣小组参与维修实际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内针对过去的老式机床进行数控化再制造,将所学为所用。例如,我校XK713型数控铣床采用华中Ⅰ型数控系统。该数控系统是由华中理工大学、华中数控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其结构是在个人PC计算机(286以上)安装控制软件,通过并口与数控控制板相连接,并由控制板向步进电机的脉冲电源方向及脉冲指令来驱动步进电机带动机械传动链完成机床的进给运动。主轴采用普通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机械换挡,满足不同加工需要。但由于此机床本身的机械传动链符合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具有机床改造的先决条件,故可对机床进行数控化升级改造。根据机床的具体情况和性价比选择了采用武汉华中世纪星HNC-21MD数控单元进行升级改造,更换原来的华中Ⅰ型数控系统。由于该系统具有步进电机控制接口,可直接与原有机床的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相连接,即不更换驱动系统及步进电机。图3分别为改造前后的数控机床对比。

通过对教学镗铣床XK713型镗铣床的数控化升级改造,带领学生完全做到了从硬件连接到软件调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构成的几大部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传动链的数学模型,巩固必要的基础知识,例如电机拖动原理、工厂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直流控制系统和交流控制系统、PLC的编程技术及技巧、测量反馈的原理等,彻底达到高等学校“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目的。

五、总结与反思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构建了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重点是针对高等学校的“数控技术”课程加入了大量的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和维修维护内容,力争在实践体系内,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强化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通过改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加强,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由于强化了技能训练,增加实训项目和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机电类数控技术方向的本科类学生以“数控机床”为核心,全面理清了课程体系。

但是,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我国尽管“工学结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是在全局范围内,由于制度、法律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不明显,影响了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如果只靠学校单方面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终究会因为能力有限而难以展开。为此,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从制度上得到保障是以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新国,刘宏伟.仿真软件在数控机床维修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3,(13).

[2]齐文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8).

篇9

关键词:车间实境教学法;机械工程;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75-02

随着全球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如何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高能力机械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机械工程类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息息相关,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我校机械制造工艺教学团队的老师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数控技术等课程中试用“车间实境教学法”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一、机械工程类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方面的问题。机械工程类实践课程现行教材的内容都偏于陈旧,大部分内容依旧是侧重于理论的讲解,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生产实例,跟不上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发展步伐[2]。例如:《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现行教材中跟现实生产联系紧密的案例不多,很多的零件图,工艺方法依然是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例子,更新速度不够,导致学生按照教材学习后,不能很好地与现代生产工艺方法有效衔接,学习效果不好。

2.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实践课传统的课程设置方法基本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老师相应地布置若干到题目给各组的学生,让学生对照之前讲授过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和实践。例如机械制图上机实践,老师给每组学生发放一个零件模型,让学生根据模型测绘,然后制图。学生几乎不去生产车间观摩这些零件的实物,导致虽然测绘出了图纸,但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些零件的实际应用场合和制造工艺,只是为了制图而制图,影响后续工艺课程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机械类和近机类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依然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一般都是在进行课程实践或课程设计之前,先安排五六十个学时的课堂理论教学,然后再安排两至三周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期间也很少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进行教学,基本上是将理论教学跟实践教学分开,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糅合”在一起,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感到很空洞,没有什么落脚点,学习效果不好[3]-[4]。另外,在课程设计期间,若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际,就会造成学生几乎没法接触与设计题目相关的零件、工装以及加工设备的实物,不仅与车间一线的生产实际脱节,而且与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匹配。

二、“车间实境教学法”的含义

“车间实境教学法”是指针对机械工程类专业,突破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将学生带入企业车间现场或者学校的实习实训车间,结合车间现场的机床、刀具、工装等实物给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械工程类相关专业课程(如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工艺学,数控技术)的实践课需至少安排二十学时的车间现场教学;二是尽可能地联系学校所在地的相关工厂、企业,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在现场参观学习,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现场操作;三是充分利用本校金工实习的车间资源,安排学生到实习车间现场观摩,教师结合相应的机床、加工设备以及工装夹具等实物进行讲解,让实践课的内容“言之有物”,不空洞,不乏味。

三、“车间实境教学法”在机械工程类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校已在多门机械工程类实践课程中试用“车间实境教学法”,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效果,学生反映较好。

1.在机械制图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机械制图实践教学(上机实践)的传统教学形式是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零件模型,给学生带到课堂或者机房,让学生测绘,然后将测绘的结果在电脑上用CAD软件绘制出来。利用“车间实境教学法”进行改革后的做法是,将学生带到我校机电工程园的金工实习车间和农业机械样机试制车间,在现场给学生讲解介绍典型机床设备、工装夹具等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我校工学院自己研制的新型农机装备,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所学到的、所理解的,各自选取相应的零部件进行测绘绘图。采用“车间实境教学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机械制图测绘孤立、片面、不系统、实践性不强的问题。

2.在机床夹具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铣夹具在结构上的关键点是对刀装置和在铣床工作台装配时的导向装置。设计铣夹具时,对刀块和定向键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而学生几乎都是首次接触夹具课程设计,这些铣夹具的组成部分如果不在现场对照具体实物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和吃透的。所以要将学生带实习车间,对照常见的立式铣床和卧式铣床,讲解这两类铣床的异同,以及它们的结构和主要加工范围,以便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在设计时做到有依有据。要让学生特别注意铣床工作台T型槽的尺寸,让所选的定向键跟所选机床的T型槽相匹配;在进行对刀块设计时,务必要注意所选机床是立铣还是卧铣,在现场还要将利用专用夹具加工零件的全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这些重要的环节,如果不到车间现场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在数控技术实验课中的应用。数控技术是我校工学院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核心课程,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角度出发,数控的实验课理应要给学生提供可动手操作的平台,自从提出“车间实境教学法”后,我校机械类学生数控技术的实验课陆续地安排一定量的课时,让学生在数控机床上进行简单零件的加工。教学方法简介如下(以加工中心加工简单型腔件为例):首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构建加工对象的模型,再设计数控加工工艺,将程序编写、调试好,用模拟软件先演示一遍,从理论上确认工艺可行后,再由数控指导老师将学生分组带到数控加工中心车间,对照加工中心的操作面板,教学生铣削的对刀找中,然后让学生依次上机床操作,最后用加工中心演示包括对刀、设定刀具编号等整个数控加工过程。让学生学会在机床的操作面板上进行程序的编写和修改以及对刀、记录、测量等实际操作,然后进行简单零件的加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这门课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通过对“车间实境教学法”的研究,我校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已逐步形成了一种适合机械工程类实践课程教学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现代生产特点相呼应的教学机制,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学会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在探索式的实践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建立起工程意识,有效地提升了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后期的工作中,我校机制工艺课程组将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本教学法在机械工程类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以强化和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为目标,系统地构建机械工程技术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倪小丹,杨继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葛云,王磊,魏敏.案例法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198.

[3]王伟,孟祥贵,安寅.基于工程教育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70-171.

[4]张志光,张立文,董科.《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9,(2):28-32.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Realistic Environment of Workshop Teaching Method in Practice Cours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IANG Rui,FANG Liang-fei

(School of Engineering,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6,China)

篇10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改革 数控实训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有着独特的特点与内涵。笔者通过参加一体化骨干教师培训及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一体化教学,对如何进行一体化教学以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技师学院是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的学校。现代企业对中高级技术工人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出中高级技术工人,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学校在数控铣及加工中心应用专业实行了“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开展一体化教学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面对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学校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教研教改入手,提高教学质量。当前中职学生素质普遍偏低,以往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填鸭式”课堂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学生的特点。而实行一体化教学,能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真实或模拟的生产工作环境中,完成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工件制作,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既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又是实践技能的操作者。

该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缩短了由学生向技术工人迁移的时间,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二、一体化教学实践

笔者学校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制订了《工学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编写出适用于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教材。教师按《工学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的要求编制授课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考核等,教学严格按计划进行。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教学课程相关的所有内容的授课均由一位教师担任。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准备教学课题,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提出任务及本课程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按照实际生产的各个环节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最后,每个组推荐代表上台进行产品展示,教师总结,师生互评。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拆细教学课题;对课题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教学手法、教学形式等,根据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加以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应注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理论与实际相互贯通,使学生既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

三、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学校通过一段时间的一体化教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教学经验,又有生产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的能力。

第二,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全面掌握专业技能。

第三,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期,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突然要求其自主学习,他们会很不适应,自学能力不高,自学愿望不强烈,不愿意自主学习。这时,教师要通过引导、激励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第四,突出、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应围绕实践展开。现代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技工学校应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五,要积极建立评价体系,如建立标准的考试系统、标准题库等。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