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材料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16:5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材料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木工程材料实训总结

篇1

摘要:通过在民办高校引入CDIO模式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积极探索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课程体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 ;土木工程;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TU50-4

1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巨大的进步,我国已步入“土木工程经济”,为保证土木工程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质量和数量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竞争异常激烈。民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本科教育模式、新的教学机制,结合就业市场状况、用人单位专业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变革是必要的。在我校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和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建工方向)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开展教学改革。

2 CDIO 工程教育模式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2.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掌握前沿的材料相关知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涉及面宽,问题繁多,自成体系,缺少联系。因此学生很难全面掌握各种建筑材料,灵活使用。在课程体系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应用特点,有针对性调整授课内容。对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授课内容适当增加功能性材料的性质及应用,增加混凝土和砌体材料学时;道桥方向的学生授课内容重点放在沥青材料和沥青混合料,并根据近年来土木工程建设发展趋势、材料应用特点增设内容。

2.2 教材内容更新、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教材内容不可能做到实时更新。《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版本众多,有些教材内容叙述性强,概念偏多,并不完全适合民办高校学生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理论的知识依托教材,还要“高于”教材,也就是以教材为传媒,通过多媒体授课方式,实物图片、动画演示和工程录像多形式、多角度,为学生展示土木工程材料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大量直观地信息。利用工程环境、案例分析、创设情境,层次化教学,增强对材料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新体系。

2.3施工现场教学,工程案例专题研讨。

设立支撑CDIO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施工现场观摩教学,进一步加强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由施工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比如在预应力空心梁板张拉施工点,着重对混凝土预制梁板施工现场准备,原材料选用,底板、模板制作,钢筋的捆扎、焊接,混凝土的浇注及养护等工序进行了讲解,使学生对预制梁板施工工艺有了深刻的认识。

结合工程案例进行教学,组织课堂讨论,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工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以案例的形式在讲座上提出,学生总结工程事故产生原因,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保证了教学内容要求,又营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学术环境。

2.4加强实践教学,提升竞争力。

随着近几年国家基础行业建设,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众多,民办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教学目标,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传统的实践教学多以验证性和演示性为主,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发散思维性和创新能力。为达到CDIO模式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理论教学后增设了3周土木工程材料实训环节。建设CDIO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模拟工程、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学生通过自主选题申报了黑龙江省2014年大学生创新项目:(1)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分析;(2)混凝土搅拌车挂垢问题分析。学生经过材料筛选、试验操作、数据分析、整理,课堂讨论、分组完成项目和实训项目,最后总结成书面报告。通过实践环节不仅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3.总结

目前,我国基础建设进入稳定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从业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在民办高校中引入CDIO教学模式,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教学观念、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是有必要的,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应用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都有推动作用,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党玲博(1978-),女,河南唐河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讲师;张敏(1981-),女,河南遂平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6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14-02

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为土建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建设人才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需求发生变化,从事与土木工程专业工作有关的本科毕业生中90%以上在施工、监理、管理等部门就业,在高等院校、研究设计单位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少。用人单位性质、规模和岗位不同,对本科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目前,全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对该专业的高等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理念在不断发展。[1]

一、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应用型培养目标问题

笔者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有需求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管理部门(包括政府机关如建设局等、质检站、建设单位、质量管理单位等)进行了走访和调研,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不宜过分提倡综合性、研究型,尤其是对于本科生。笔者跟踪调查了部分院校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些毕业生,绝大多数毕业生反映:在学校里学到的是若干个理论知识片段,实践机会很少,参加工作半年比在学校四年学的东西都实用。这说明目前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突出或有明确的目标而培养的人才不达标或目标与市场衔接不好。

各校宜结合国家建设人才需求以及各个学校的区位、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实验条件、与社会的结合情况等设置课程体系,全国统一要求的课程不宜过多,让学校根据市场导向有灵活的办学机制。应该下大力气在实用型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育,这对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找工作、增强竞争力都将有实际效果和重大的意义。

2.思想认识不到位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只懂理论,那是空头理论家;只懂实践技术,那是民工。而高等院校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并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然而,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理论教学,究其原因,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上至高校的高层领导,下至普通的教师、学生通常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部分,直接由理论课教师负责完成就行。很显然,这种安排、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分工又有协作,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有很多独特之处,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难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就谈不上培养应用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3.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当前高校师资中青年教师占相当一部分比重。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因备课上课或提高学历层次的压力较大,加之目前的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对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使得青年教师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工程实践,致使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不足。

据调查,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相当普遍的一个现象:讲设计的没搞过真实的工程设计,讲施工的没去过几次工地,讲设备的看不懂水暖电施工图,讲预算的没做过工程预决算,讲招投标的没参加过招投标等等。试问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没有真正的实践,指导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又能怎样?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4.尚未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经调查了解,几乎所有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有较完整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教师、教室、考试、听课评课、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理论课任课教师考核标准等配套硬件设施到位,管理制度等软件健全,能够按规范实施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质量有了可靠的保障。但是,也应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打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旗帜,却没有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实践教学相应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课程设计没有专用的教室,制图没有专用的制图室、绘图桌凳,实习没有配发相应的安全帽,没有充足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基地,不能给学生提供条件进行实验,搞发明创新等。其二,实践教学相关软件缺失或不健全。如实践教学没有完全胜任的指导教师,没有适用的、较理想的指导书,实践环节没有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实施细则,也没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缺少实践教学考核管理措施或考核管理不严格,导致实践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羊”现象,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对弱化。这都说明部分高校根本没有把实践教学当做课程,没有把实践教学上升到其应有的“课程”高度,相应地也未当成一门课程来建设。[2]

5.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很多,主要包括了课程设计、实训、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五个环节。其中,课程设计主要有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钢结构、工程概预算、建筑设备等多门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训包括建筑制图实训,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工程测量实习等;实验包括建筑材料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等;毕业设计是本专业学生最后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课程设计的做法往往是指导教师直接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按任务书的要求比照参考设计实例进行设计,很多情况下几十个学生或多个学生设计题目完全相同,致使一些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存在依赖心理,出现抄袭的现象。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放羊”现象较严重。实验课因课程基本实验内容基本不变,且按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得到预定的实验结果,束缚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的积极性,出现不少学生直接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毕业设计内容过于单一,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以建筑结构计算为主进行命题,这不仅给教务部门聘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而且没有很好地将绝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因为毕业后真正从事设计工作的毕业生为数较少,大部分毕业生将走上施工、管理、造价、暖通、水电、物业等其他工作岗位。

可见,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利用已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

1.瞄准市场,准确定位,制订科学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合理的教学大纲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评价标准是市场,准确地说,是看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能否直接或很快上岗工作,能否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要,制订最终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宗旨,构建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工具、管理的平台,进而组织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程学时安排及教学大纲的制订。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最好请多位本专业有资质的专家或教授,最好是双师型的专家或教授共同讨论并商定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与任课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各理论课程教学大纲间的衔接,协调好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衔接。在保证实践教学学时的前提下,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重组,实现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协调,实现实践教学内容自身内部的统一和协调。[3]

2.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中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理论和知识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应当突出的特色,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计划中要保证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更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4]

3.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脊梁,因此,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工程,而且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健康发展的长期工程,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工程。[5]建立一批素质好、教学和工程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强有力保障。

4.课程设计、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应编写高质量的指导书

组织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编写课程设计、实习、实验、毕业设计指导书。指导书力求以工程实例来反映现行设计规范的具体应用、最新科研成果、实验方法及工程实践经验,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如何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在达到设计要求、工作量相当的前提下,布置的设计、实验、实习任务尽可能呈现多样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5.改革实践教学陈旧的考核方法,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实验报告为实验考核的主要指标,这种考核方法的弊端在于给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以可趁之机,抄抄实验报告就了事。建议尝试将考核方式改为随机抽考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操作熟练度及准确度来评定实验课成绩。可以督促绝大部分学生主动动手做实验,进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可以采用答辩的方式,结合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过程、毕业设计过程中提出疑问的难易程度,并参考课程设计成果、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训成果、毕业设计成果综合评价给出考核成绩。可以变学生“让我做”为“我要做”,提高学生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的引导和过程管理作用。

对于本专业实践教学相关的硬件要进一步落实,实践教学相关软件要尽快完善、健全并付诸实施。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制度再完善、规范,缺乏强有力的实践教学的监控、考核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质量也难以奏效。

三、小结

总之,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性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回归工程实际,使学生学会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为尽快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将极大地满足新形势下市场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越南.浅谈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教学方法的转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65.

[2]王建平,胡长明,李慧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22-124.

[3]宰金珉,孙伟民,陈国兴,等.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总结报告[Z].

篇3

建筑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使用数量最多的材料,涉及领域包括无机材料、有机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6]。因此,建筑材料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多,学生对很多材料的生产工艺、性能、应用等了解有一定困难。由于时间、资金、资源的限制,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验数量少,分析没有对比性,实训的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脱节,造成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强,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实验项目单一、固定,学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始终处于一种“按部就班、照方抓药”的学习状态,即使学生想设计一些实验去验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困惑,也没有条件,没有场地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二、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分散,各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目前的工程实际,依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课程。首先开设一些简单的单项基础实验,如建筑原材料水泥、砂、石实验等,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对建筑材料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能的认识。对于这类综合性实验,分小组完成,每组人数基本为6~7人,可以自愿组合,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每个小组设置组长一名,组织小组成员定期开展讨论,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至于实验项目确定则结合学院实验仪器情况由教师指定或小组共同拟定实验课题,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耐久性(抗碳化、抗氯离子渗透性、抗冻性、硫酸盐侵蚀等)实验、工业废渣在水泥混凝土的应用等,根据拟定的题目确定初步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针对实验方案进行指导、评价是否可行,确定可行后分小组进行实验。无论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仪器的选择还是实施方案的确定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每个小组自主完成,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并在重点、疑难环节上适当进行指导。当实验基本完成时,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讨论和点评,总结各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要优点和出现的问题,当实验结束后,针对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合实验报告的撰写和项目实验结果给定学生实验成绩。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由于实验项目不固定,并且部分实验项目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自然会为了达到预期实验结果不断思考。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小组的讨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分析素养,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的建筑材料实验内容绝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7],基本以一些传统的无机/有机材料为主。如水泥实验、混凝土骨料实验、砂浆实验等一些基础的建筑材料的性能实验,也包括一些墙砖、防水材料等装饰工程材料的性能实验。结合当前的工程实际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实验课程划分为单项项目的实训教学与综合实训两部分。(1)对于单项项目的实训,以加强学生的概念理解与实验技能为主,例如:在水泥凝结时间这一实训项目中,根据实验规程,由加水时算起,至试针沉入净浆底板上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就可以简单直接地使学生了解理论教学中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等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2)对于综合实验,则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指导教师仅提供原材料,提出设计要求,指出建筑材料欲使用的施工部位,其他工作则由学生组成项目组共同完成。比如:布置一个外墙混凝土材料性能实验,要求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各科知识,对砂子、石子等组成材料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实验检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混配后混凝土性能实验。通过实训项目,可锻炼学生多项建筑材料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配合,提高了合作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改革前,由于实验项目固定、单一,成绩评定主要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提问和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由于多组次实验项目相同,因此实验报告雷同现象比较突出,学生抄袭现象严重;而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提问到,因此学生成绩不可避免有一定的偏差。通过教学改革,对建筑材料实验成绩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及文献查阅能力和实验讨论表现四部分构成。实验操作技能主要根据学生在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能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定。文献查阅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实验任务,查阅需要进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对整个项目小组共同评定。实验讨论表现则是针对项目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根据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行评定。实验报告中的基础技能部分要求全部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书写,综合实验部分则每个项目小组各自撰写不同的任务。学生实验成绩评价体系更具体、丰满,减少了教师的主观评分比重,学生为表现自己的能力,自然在实验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努力。

三、教学改革成效

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对于转型试点中的民办高校,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是转型的前提条件,而深化教学改革则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2016年是土木工程学院的改革创新年,我们始终将“应用技术型”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对思路和做法加以总结,以为引玉之砖。

1培养理念更新———瞄准前沿,顺势而变

BIM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能,正在推动着建筑工程设计、建造、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的变革,有着越来越大的社会需求,正在成为我国就业中的新亮点。学生是BIM技术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所以本学期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在2013级开设了三周BIM实训课程。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BIM相关软件的建模流程,锻炼学生对专业图纸的识读能力以及自觉学习的综合能力,分小组学习鲁班土建建模、鲁班钢筋建模的使用方法,创建三维模型;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收集与本题目有关的设计资料,结合BIM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何种方式如何解决的,写出实习报告,且用PPT的形式进行答辩,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模式改革———翻转课堂,学用结合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新开课程,课堂上尝试了翻转课堂的模式,给每位同学分配了题目,让他们自己制作课件,课堂上利用5min的时间分享给大家。参与改革试验的班级召开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学习成果汇报会》,每个班按2人~3人分组,给他们按照绿建标准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室内环境保护,施工管理,运营维护,提高及创新等方面分配各自负责的领域,开了两次彩排预备会,对每位同学的演讲内容、PPT等进行了逐一指导点评,最后汇报会取得了成功。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表达能力。

3课程内容灵活———依托学科,面向实用

以《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首先利用有限的学时提炼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保留传统的讲授方式;然后针对发展较快的新型建筑材料及施工方法,由同学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在课外进行调研,借助班导师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将调研内容制作成PPT带回课堂进行汇报,由其他组同学和导师进行提问与点评;并在期末举办了“我们要站在施工技术最前沿”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此次改革不仅使学生期末及格率提高了8%,并且充分体现出了班导师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在整个课程学习和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接受新事物、涉猎新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信心,增强团队凝聚力。

4结语

通过前边几个教学改革实例可以看到,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了学生对专业图纸的识读能力以及自觉学习的综合能力,基本实现了我们的初衷,老师和学生反映非常好。

作者:邹建奇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窦艳.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8):26.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78-02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2,3]。近年来,各地高校纷纷对各自专业实践环节进行改革,而实践的创新改革不仅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对实践内容的优化改革,更是对实践组织的改革,其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角色转换和创新,让学生在主动式学习的状态下获得素质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现代教学理论中进步主义认为,教学过程高效性应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材的统一。所谓教材,实质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种种事实和原理作系统的归纳而组成的用于教给学生的现成材料,也就是实践环节中实践内容与实践资料。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和安排,使之最有效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印象并转化为学生的知识[4],即实践当中教学组织和设计。笔者认为实践环节的优化主要应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教学内容是如何影响学生的,二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这两点对应的就是实践内容和实践组织。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教学要达到综合素质与工程技能的双重提高,就需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科学组织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利用多元化的实践考核来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的学习,才是真正实现了“知之”到“乐之”。本文通过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联合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实践教学改革为案例,来探讨素质教育与应用能力培养并重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

就像“舌尖上中国”一样,美味源自新鲜的食材。要想做到“教学内容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就必须建造丰富多样、与时俱进的实验内容。首先应在实践内容进行优化,达到引导学生、吸引学生去主动学习的目的。

1.面向对象的实践内容。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负责学院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和工程管理三个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还负责全校包括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和机械工程在内的二十余个本科专业的力学相关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时间不确定、内容类型多,培养对象相对复杂的情况。中心不仅开设土木类课程的专业基础实验、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项目,同时还面向全校开设力学实验公共选修和创新实践内容,有基础类、专业类、综合创新类等几十个子项目,培养的层次不统一,同样的选修内容由于学生专业背景和学习层次不同,就要求指导内容和深度也不相同,造成实践教学过程中规范化化难、量化指标不明显。针对实践教学中项目层次多、服务专业多,现场训练与工程应用为主的特点,实验中心构建了“一体化、二系列、三模块、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一体化”:对实验中心所有实验课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验内容体现“加强基础,强调综合,发展个性”的原则,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二系列”: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了土木类,非土木类两个系列的实验内容。“三模块”:按照教学内容划分了实验与上机、课程设计与综合实习、创新性实验项目三个模块。“四层次”:根据“加强基础,突出实践,引导创新”的思想,由浅至深设计了基础型(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巩固型)实验、应用型(提高型)实验、创新型(研究探索型)实验四个层次。这种科学的实验体系保证了实验教学模块与理论教学同步,为培养学生实践分模块、分层次教学管理提供了保障。

2.阶梯化能力培养模式。面向对象的实践内容划分和有效执行,必须逐项设计实践内容的培养目标,明确每项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何种能力。中心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对于大部分实习和课程设计实践项目在面向对象的基础上,采用“阶梯化能力培养”的模式,即针对能力培养目标划分了等级,明确量化每项实验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实践内容的层次化。中心按照实践内容难易程度和技术先进性,设计了ABCD四个级别的阶梯能力培养目标,分别是A基础操作能力、B综合工程应用能力、C工程管理能力、D研究创新能力,中心阶梯化能力培养模式如表1所示。

基础训练型实践内容主要侧重于基础实验和工程训练,如材料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测量实习等,这些项目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综合工程型实践内容包括各类实习和设计,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主要是通过实习和设计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工程执行能力和工程管理的意识;应用实训型实践内容包括各类软件的学习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如建筑结构CAD、PKPM结构设计和注册师实训,这些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研究型的实践内容相对灵活,选题可以是课外的科技活动、科学竞赛和创新实验,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结构设计大赛等,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行业最新工程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每项内容一项实验内容能力培养可以是一种能力,也可以是多种能力综合训练。

二、实践教学组织的科学设计

实践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要引导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剧本,即好的教学组织设计。一个科学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实训主观能动性,更能让学在实践过程做到“在模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教学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和安排,使之最有效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印象并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对于实践环节来说,就是具体实践教学组织。

1.实践教学组织理念。每种实践项目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级别和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实践项目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实践项目培养的是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有的实践项目是侧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培养目标不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不同,中心针对不同类型实践项目选取不同的理念进行指导,实践教学组织理念如图2所示。

工程类实践项目注重的是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按照职业资格教育的模式,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来组织具体的实践内容,按照项目“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步来进行,如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研究探索型项目强调的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执行,因此采用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merrill)倡导的“五星教学模式”,即在“针对问题求解”的宗旨下,由不断重复的四个阶段的循环圈构成――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练习应用、融会贯通掌握,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

实践项目根据实践内容特点和能力培养级别选取相应的组织形式,可以是某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交叉进行。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验证―实验设计―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各阶段的实践能力,从而最终具备工程应用和创新双重能力。

2.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对于综合工程类项目采用项目管理形式进行实践组织。将实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实习内容则按任务下达,在任务展开以及工程进行过程中,学生会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种种不同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包括:①与教师互动;②到教材、指导书、规范等相关资料中求证;③学生之间研究协作;④小组之间相互交流;⑤实践验证等。以学生自己能采用的一切方法求解问题,以实习学生集体智慧和小组按建制的、充分的、独立的、积极的运行完成项目,教师对研究过程和方法不做统一规定和要求。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互动协作完成项目,达到知识的验证、升华、深化和总结,实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设计研究性项目,采用互助协作方式进行,让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方案,采用集中观摩与分配任务、项目展示评估、工程项目设计三种方式进行。①集中观摩与分配任务是展示宣讲实习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之初面对学习任务,建立实习关键问题,然后成立实习小组,分配具体工程任务,激发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项目展示评估是让学生在实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学习,从互相检查和自我检查实践学习的效果角度,促进理性思维学习。③工程项目设计环节是让学习者通过实践学习重新运用各方面知识综合,进行创新设计。整个教学组织过程,通过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将所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联系起来。

三、结语

实践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质,是古今中外诸多学者的共识,也是国家本科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内容的科学设计和有机组织是实现实践环节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在设计上应满足实践性、自主性、参与性、交往性、探究性等特点。但任何优秀教学设计与组织形式想在大学里成功推行,需要具备三大条件:首先要有一批尽职尽责、愿意花时间为学生辅导的老师;其次要有一群学习动机强烈、有“全面发展”愿望的学生;最后要有一组精心设计、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实践内容。不同专业实践内容不可能采用同样单一的组织形式,可能是多种模式的相互渗透,综合运用。在针对一项实践环节进行设计和组织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几个因素,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达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初晓,韩雁,梁志星.高等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关键环节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4):36-38.

[2]贺玲丽,白叶飞,许国强.实践教学中课程设计方法的改革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0-151.

篇6

【关键词】路基路面工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U4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60-02

前言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极强,主要讲述路基路面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施工管理技术,综合知识点多、教学内容庞杂。同时,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对道路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不断颁布实施新的行业标准,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要求随之不断修改,相应的教材和参考书还来不及修订,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行业标准所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增加了教学工作量,而按照培养方案该课程只有64学时,如何在内讲好这较短的学时内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如何使学生能够在标准学时掌握好,并且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创新探索。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体会,在本文中谈几点看法。

1.对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因公路工程的建设周期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路施工现场无法了解施工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实际工程现场资料、现场录像、工程图片等,进行各种路基路面病害、设计、施工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教学,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整个施工过程,掌握抽象的教学内容,同时增强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另外,可制作课程学习网站,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网站内容可包括预习、复习资料、作业、测试资料、教学成果,同时,可以将重点及难点知识点,以工程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并可通过留言等方式提问、与教师进行交流。

2.对实习环节与课堂教学的衔接的思考

(一)认识实习―课堂教学前

课堂教学之前,安排由专业教师带队的认识实习与现场观摩,根据教学内容,在道路施工现场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课程教学内容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并能够带着疑问听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组织学生沿公路参观,可以现场讲解公路排水设施、边坡的防护措施、支挡结构形式等,并现场提问,讲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认识和感观学生在上专业课前有必要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所以在学期初由专业教师带队安排专业认识实习,现场讲解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现场解答。这样学生对课程有了整体感官和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在课堂上才能师生良性互动,从而带动学生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堂教学后

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及时集中安排课程设计,并将课程设计成绩作为该门课程考核的内容,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了解课程特点和课程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课程设计完成之后,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较长的假期,组织进行为期二周左右的生产实习,学生在施工现场全面了解工程整体情况,接触最新的工程技术,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有利于对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选择。

(三)建立教学实践实训基地

目前我院已在校内外建立了多个不同层次的固定的教学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对试题库的建设的思考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写对应的考试大纲,明确试卷中各主要知识点所占的分数比例,并规定各题型所占的分数比例。建立试题库,试题库包括 20 份试卷和标准答案,每份试卷都覆盖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题量和难度适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根据教材、行业规范的变化及时对试题库进行及时更新和修改。通过对试题库的有效管理,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符合要求的试卷和答案。试题库的建立、更新和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试题库改变了教师出考试题具有随意性的弊端。

4.对加强地区特色内容讲解的思考

根据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合理增加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入地方特色内容的讲解,例如,针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特点,可将特殊路基的设计、施工及边坡的处置方式等内容进行重点阐述,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结论

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出发,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通过对多元化教学模式、实习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试题库的建设等环节进行《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我校已在以上方面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变化,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宋云连.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92-94.

[3]周建普,蒋建国.《路基路面工程》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 6) .

[4]郑宏.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02.

篇7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弹性力学;工程案例

一、弹性力学课程教学研究

以徐芝纶《弹性力学》(第五版)教材为参考,结合苏州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培养方案,弹性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工程实际当中力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它对学生在工程、数学以及力学这三个方面均要求一定的素养。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弹性力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通过两个类比来学习。一是平面问题中极坐标问题与直角坐标问题的类比;二是直角坐标系下空间问题与平面问题的类比。这就意味着,直角坐标系下的平面问题是全书最为关键的一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旦掌握好这个环节,极坐标系下的平面问题、空间问题、等截面直杆扭转问题以及温度应力问题等等均可通过类比的方式来学习。直角坐标系下平面问题中三类基本方程两类边界的建立、应力法求解问题以及位移法求解问题贯穿整个弹性力学课程学习的始终。另外,通过与一些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他们对于弹性力学这门课程的认知往往局限在这是一门“推公式”的课。这就说明了很多师生对于该课程的片面理解。推导公式说明了弹性力学课程的理论性、数学性,这只是一种方法,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方法,比如:实验法等。借助于数学这种工具,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工程中的力学问题,最终实现工程应用。推导公式为主的课程往往带来的弊端就是冗杂繁琐、枯燥乏味,如果这门课程的授课形式纯粹以推公式为主,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妨碍学习效果。前面已经提到,弹性力学这门课程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后面的章节均可与前面的内容形成类比。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推导公式的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前后章节相呼应,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之前学习内容的理解,更易于学生对后面所学知识的接受。此外,弹性力学是一门建立在工程实际基础上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工程上的力学问题,所以如果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将力学问题与工程实例相结合,这不仅能让学生明白所推公式的意义,让数学公式工程化,更能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二、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工科院校,工程实践是大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有效实施能够保证学生将课堂和书本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大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一个从青涩慢慢走向成熟的时期,高校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性场所。因此,大学阶段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保障大学生今后面向社会时的技能和心态。此外,实践是创新性思维的来源,通过实践更能塑造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而言,许多高校仍然在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受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响,大多人群更加青睐于学习和接受理论知识,认为大学就是来学习书本知识的,这就致使很多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对实践能力不够重视;其次,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而很多高校教师在传统观念和高校体制的影响下,往往也存在对工程实践经验的缺乏,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够将“学”和“用”很好地结合;此外,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如若学校工程实训所需的设施不完善,也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针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合适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高校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在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并且用工程实践更好地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高校需要积极突破自身设施不足的缺点,寻求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从校内实践走向校外实践,这也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定期进行校外实践培训同样具有重要性。优秀的学生离不开好的老师,只有丰富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用于对学生的培养。与此同时,这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以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弹性力学课程教学研究

这里以土木工程背景下的弹性力学课程教学为参考,针对弹性力学教学课程中如何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做如下三个方面探讨。第一,理论教学与工程案例相结合。具有强大的工程实践性是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之一。弹性力学作为一门基础力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则可以引申出许多与工程相关的弹性力学问题。因此,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弹性力学这门课程的理解。这里以超高层建筑为例,很多超高层建筑均采用了巨型柱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弹性力学教学过程中,若结合这些结构,使学生了解到超高层建筑的内部建构所采用的新型结构体系,并将相应弹性力学问题进行凝练,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对弹性力学的学习兴趣,也会促进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好奇与探索。第二,课程间相互渗透及与工程案例相结合。首先,结合工程案例,将工程问题剖析,针对不同的问题凝练出不同的弹性力学课程问题,这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各力学课程以及整体力学体系的理解。比如说巨型柱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结构本质上是杆件系统,属于结构力学的研究范畴;而构成杆件系统的每一杆件,又属于材料力学的研究范畴;筒结构由剪力墙构成,一般属于弹性力学的研究范畴。通过这样的“解剖式”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弹性力学以及与相关力学课程关系的理解。其次,结合工程案例,还可以将弹性力学课程与土木工程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联系。比如说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课程,从工程的角度而言,对此类结构的强度、稳定性等的计算尤其重要,稍有误差将会对生命、财产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如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案例,层层剖析,将实际问题最终化为弹性力学问题,将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构造出弹性力学课程、土木类课程以及工程实际的关系图,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理论知识与校内外工程实践相结合。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弹性力学的授课应努力寻求与校内外工程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主要以实验室为主,这在设施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的效果。因此,努力寻求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从校内实践走向校外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校内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努力建设长期、稳定、可靠的工程实践基地。高校、学院以及相关教师要积极投入到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明确基地建设思路,规范基地建设管理,保障基地建设投入,对基地开展教学条件、教学课程的建设,并与企业合作互助,共同开展基地建设以及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从而充分有效保障课堂理论知识与校外工程实践的结合。

四、结束语

以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将弹性力学的理论教学过程结合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在学习弹性力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寻求与其余力学课程、相关土木类课程以及工程案例的相关性,这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弹性力学课程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高校需要积极突破自身设施不足的缺点,寻求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从校内实践更多地走向校外实践,这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弹性力学理论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也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芝纶.弹性力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刘淑红.“弹性力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80-83.

[3]翟懿奎.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53-54.

[4]贾穗子,徐能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教学与工程实际结合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126-130.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 核心 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双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17-02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可以说,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土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是目前土木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建立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无法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专业实践教学,更谈不上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我校2000年与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五年制铁道工程(地下工程)技术专业;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社会紧缺人才的培养, 2002年设立石家庄铁道学院职业技术分院齐齐哈尔校区,开设铁道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2005年增设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从此,我校走上了交通职业的发展之路。从2002级学生入校时起,我们就开始探索建立职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跟踪土木类专业技术的发展,开展实践教学,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努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实践(含实验、现场教学)、课程设计(专项实践)、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集中实践)等内容。 就土木类专业而言,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确立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并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从而建立起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学期专项实践为补充,实习集中实践为重点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体系。具体方案如下:

“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架构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考虑的,主要体现“全过程实践”的原则,是指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实践的时间不断线。以“密切联系实际”为原则,安排教学实践。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时间进行分解,在“三年不断线”的框架下,安排好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在第一学年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活动中,按照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1∶1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如: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培养学生专项实践能力。

在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适时增加和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第三学年现场实践环节,提出“结合实际自主选题,根据现场实践内容拟定题目,努力提高现场实践质量”的要求,由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和教育要求,结合岗位选题。对指导教师的资格严格把关,要求指导老师对选题、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审阅、指导和签署意见。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开展实践教学,是其实现自身价值、达到适应岗位的需要。由于所选课题切合实际,既深化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建设

(一)提高认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确立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的核心地位

“职业教育要培养二十一世纪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应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2003年起,我们首先在铁道工程技术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进行试点,削减理论教学学时,并对理论课进行整合,加大实践课的学时。当然,各专业普遍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必须有足够实验实训基地才能满足教学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势,我校逐渐认识到建立实验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决心加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并达到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对实践课时的要求。

2.加大实验实训设施的投资力度,突出职业特色,强化实验实训手段。

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要求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为了走好职业教育之路,学校加大了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几年来,学校每年投入资金数百万元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职业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因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看,交通工程既需要一批理论研究、工程设计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将设计图纸转变成产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这正是我们培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原有的一些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批新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并对各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整合。我校现有校内测量实训基地两处:水平角观测基地、全站仪观测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三处:牙克石实习基地、碾子山实习基地、市郊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训基地”、“铁道工程信号实训基地”、“土木工程实训基地”。我校土木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及实训岗位详见表1。

(2)突出测量、CAD绘图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交通工程的飞速发展,测量、CAD绘图的广泛应用,我们非常重视发挥测量、CAD绘图在各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测量、CAD绘图训练课针对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多利用仪器、模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学习兴趣小组的动手实践,让同学们体验“专业成就感”。重视技能课,对于基本技能如测量、专业识图、绘图等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这些都使学生可以具有岗位竞争力,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样,学生上岗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需要。

同时,我们注意在实践教学中开发教学课件及自制施工录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我们配合认识实习购买了“土木工程概论”课件,同时,结合桥梁工程和铁路轨道课,自制了“铁路预应力后张梁预制” 和“线路维修”施工录像,不仅节约实践教学的成本,又很好地达到了实训的目的。

另外,我们更重视发挥实物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已建成工务实训基地、桥梁实训基地、涵洞实训基地、道路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由于社会岗位发展变化很快,校内的实习实训条件不可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要求,而且也不可能搞大而全。让学生到生产岗位进行实训、比模拟岗位更加具有真实性,可以使学生更快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更加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补充学校实训条件的不足和缺陷。为此学校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训基地。

(二)积极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五双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的“双纲”并举;理论教学课堂和实践教学课堂并行的“双课堂”制;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结合或两者兼能及专兼教师结合的“双师”施教;学生实行“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 的“双证”齐发;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双轨”同步。

1.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我们在制定理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同时,制订了各种实验、实习、实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包括实习、实验、实训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完成相应的报告,单列成绩的实验课(实践课)要进行单独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验(实践)技能、实验(实践)报告质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册。这些成绩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升留级以及毕业。

2.实行双课堂教学方式

我们在校内设有实习基地,在实习和技能培训期间随时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可以交替进行,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能否培养出具有实践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与是否能建立和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紧密相关。一方面我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引进和转培的形式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鼓励一些文化基础课教师选修第二专业和培训一项技能,还鼓励专业教师到现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技能培训教师证。在政策的鼓励下,学校大多数专业教师都获得“双师证”,他们多数都能兼任两门以上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如派到现场进行培训。此外为了弥补实践教师不足问题,学校还积极引进和外聘部分现场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建立了外聘教师人才库,充实实践教师队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行“双证书”制度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积极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通过学校学业考试和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两个方面的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我校是黑龙江省测量职业技能鉴定站,除负责本校的学生技能考核外,还承担着全市七区九县中职对口升高职的测量技能考核任务。我们从2006年开始在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试点,拟合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以进行测量工、绘图员、桥隧工、线路工等中、高级工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学生实行“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

四、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校实践教学体系正逐渐形成,为培养土木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其成效从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充分体现出来,我们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每年就业率高达95%以上,我们学校的学生就业观念切合实际,愿意到现场一线工作,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正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就业率高,所以近几年,我校土木类专业的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重视集中实践环节,轻视课程实验的现象,平时教学与现场实际仍有脱节现象,专业课时略显不足,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质量。由于学生自主选题,相应地增加了管理难度,对指导教师及学校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总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验,我们有如下思考:

1.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界对于职业教育的特色基本形成了共识,其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它的实践教学。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体系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教育,也就没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立足之地。

首先,我们的学生仅仅知道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是毫无用处的,也是毫无岗位竞争力的,因此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的铁道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掌握了测量技术和CAD技术,就业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几年来,我校的土木类专业毕业生已在工程局及路局享有良好的声誉。

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社会需要大量交通技术型人才(实用型,技术应用型),这些人才正是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那么,如果作为职业学校没有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培养不出合格的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我们通过对工程部门的调查,现场缺乏大量一线的能解决现场问题的技术型人才,可以讲,这类人才已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时,碰到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效果。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我们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不仅是为了解决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加强实践教育,也绝不是否定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而是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发扬成绩,弥补不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篇9

关键词:实训教学的质量 技能操作 职业教育

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具有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社会急需工作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除了要学习相应理论知识外,还需参加实践项目并获得合格。可见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实训教学又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实训教学不但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要体现能力教育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这些是对现阶段实训教育的新要求。因此,业院校必须根据国家职业技术的相关标准组织教学。只有重视实训教学的质量,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满足职业标准、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实习实训内容是否切合专业技能培训要求,是否贴近职业岗位(群)要求,是否注重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培养,是否符合职业素养需求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因此,实习实训内容对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和质量起关键作用。工种实训面对的大多是像土木工程系这样建筑类专业的学生,而土木工程是一个大的方向,其中还有许多小的专业方向,而这些专业的学习侧重点不同,因此,专业掌握的技能种类,技能的熟练程度等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开展实训课程,正确处理学生综合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于落实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教育目标,实训教学具有以下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工种实训教学的开展

实训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而连续过程,工种实训大多还是采用的直接讲授法。一般的实训教学程序。

1、确定教学目标

实训的计划是为了完成实训教学任务而制定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一般都是实训中心根据学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计划及各个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定期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制定各专业实训教学的内容、教学时数、教学进度和要求达到的指标等。而具体到实训课程,则是由实训教师要根据这些内容来制定更为详细的实训计划,训练任务的安排以及每次课所要达到的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每次实训课要学的知识是什么,整个学习有哪些步骤,如何跟以前的知识相联系,以及这些知识与技能与以后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关联。这些教学目标必须要明确,主要采用的方式一般是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直接在黑板上列出。现在每次课都有纸制的工作页和任务书,一般上面都会有相应的实训教学目标,但教师仍需与学生强调一下目标,因为有目标的学习,无论是在教学效果方面,还是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2、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做好安全准备

工种实训的课程也需要相关的理论基础。学生并不可能在没有任何学习基础上一下子就能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因此,讲授新知识和新技能之前,就有必要检测一下全班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一般是通过提问来检验学生的学习基础或者上次课学习的效果。

由于许多实操项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人身安全。

工种实训大多数与实训机器设备有关,因此,训设备是实操训练的物质基础。实训设备是否齐全,设备完好程度,设备技术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实操训练的质量,因此,须加强设备的保障。这些完全可以在课堂中完成,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对设备使用做好记录,然后根据这些记录,实训教师随时掌握实操设备的技术状况,采取相应的维护保养措施,消除设备在实操过程中或运行过程中的技术故障。

3、导入新知识

在这个环节需要教师重视培训质量,抓好实训操作的教学过程。在这个环节,新知识,新的操作技能是不是能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分析和备课的内容十分重要。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只知道教学内容与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怎么去操作,更要懂得怎么去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操作,组织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因此,训的备课要参考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使实训教学的组织内容显得很重要。因此,业学习必须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

实训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性、连续性的过程,上课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如果只是对学生进行灌输,而且灌输的是那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求;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的操作,就达不到能力培养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时间去分析实训教学中每个步骤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内容,以及这些知识点的联系,是按什么样的秩序来呈现更为有效。对于土建类的实训操作,一般根据相关工种的工序来确定为上课的程序。大多数成年人听演讲时的注意力可以保持20分钟,儿童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要短得多。因此,讲授新知识,新技能要把握好时间,确定好重点,最好就是动静结合,讲授与动手操作交替进行,不过这个对于教师课堂组织控制能力要求十分高,因为学生接受的差异性,所以教师抓住讲课的最佳时机是比较难的。在给学生讲授新知、新技能或布置实训任务时,不能求之过急,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学习难度,要给学生充足的准备和学习时间。

4、分配独立的实践,指导实践,评估教学开展情况,提供正确的反馈

训练任务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做学一体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逐步跟着教师示范学习。因此,要教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明确,工作量要合适,安排合理

如果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那么实训教学就无再开展下去。如果学生任务量太大的话,就会挫伤学习积极性。任务量大的实训内容可以进行分解,对于无法分解的,可以分组让多个学生合作去完成。

(2)示范到位,动作规范正确

在操作训练前,教师都需要进行示范,教师的操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实训教学效果。教师在示范实操过程时一定要姿势到位、动作到家,最好将操作过程分解明确,使学生的学习清楚完整。在强调动作规范的同时,除了现场教学外,还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观看到标准的动作姿势,以便比较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演示,了可发现操作中的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更好地学好技能。

(3)融入学生群体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在实训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融入学生中去,积极指导,发现问题,做好记录并要及时解决。对于初次训练中,有些学生因为观察模仿能力、身体素质条件等原因,出现动作不规范、不协调等问题,教师要有耐心,给予以纠正,并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去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动手操作,强化技能培养

实训操作除了注意培养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因此要注重强化技能训练力度,通过勤学苦练,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强训练,掌握技能操作,提高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使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5)评估任务完成情况,并提供正确的反馈,定期回顾,加强训练

任务完成以后教师及时进行点评,给予任务完成优秀的同学表扬,增加他们的信心,给予任务完成情况不佳的同学以鼓励,争取下次努力做好。评价应贯穿实训教学全过程,教师对每个实操项目制定评分标准,教师应坚持标准,认真评分,这样教师能够使学生重视每个实训项目,达到强化技能训练的目的;同时从评分可以看出哪些不足的地方,反馈到教学中,并认真总结。

三、结语

实训过程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记录,每个教学项目都要认真记录,记录的主要内容有:学生操作所需材料,设备与工具的使用情况,人员安排情况,任务完成的情况等。这些都有利于以后实训教学的开展,以此分析总结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总结,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全面提高职业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陆善兴.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技术教育.

篇10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它不仅体现了高职教育办学类型、人才层次及人才规格的定位,表明了对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的准确认识,也是高职教育观念的深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之所在。另外,以能力为本位的“基本素质+岗位能力(技能)模块”课程体系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基本理论的课程体系。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都在朝着“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在课程体系中才能得到体现。为此,该文的内容是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企业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课程,应用前景广泛,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1 设计思路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在第四学期就签订了就业协议,鉴于提前明确就业岗位使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具体化,特别是提前上岗,已经使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进入“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状态。基于现状,在充分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大量删减了理论性过强且艰涩难懂的课程。同时,为强化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大了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比重,重构了“学作结合”课程体系。

2 课程开发与设计

2.1 设计依据

依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开展社会调研,总结归纳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工作岗位(群),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学生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线路工,主要工作内容有:作业防护;线路基本作业;钢轨作业;轨枕作业;道床及路基作业;简易测量和识读工程图;检查作业及故障处理。

(2)桥隧工,主要工作内容有:桥面作业;桥跨作业;桥台作业;涵渠、隧道作业;施工作业;桥隧检测;桥隧巡守。

(3)施工员,主要工作内容有: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铁路桥梁工程施工、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施工现场管理。

(4)测量员,主要工作内容有:交接桩和施工复测;施工过程控制测量、构筑物施工放线、监控测量及数据分析;工程测量方案、监控量测方案编写;建立测量仪器台账,按时对测量仪器进行维修保养。

(5)试验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各种原材料试验;施工配合比设计;各种材料的取样、送检、试验、化验、检验、复验工作及报告;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物自检、抽检等试验工作。

2.2 构建基于“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

面向铁路工程施工与铁路线路养护维修企业,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岗位技能要求,参照国内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规范、标准,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分析铁路线桥隧工程施工、养护维修、施工组织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线路养护维修过程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依次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若干教学模块,将相关的知识、模块,通过对各教学模块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具备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的职业能力。构建“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其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如下。

(1)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铁路线桥隧施工、施工组织管理、铁路线桥隧养护与维修三个方面。

(2)行动领域,主要包括:铁路工程图识图、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铁路工程测量、铁路路基施工、铁路轨道施工、铁路桥隧施工、铁路桥隧养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铁路工程概预算等。

(3)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工程绘图实训、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实训、铁路轨道、铁路工程施工、铁路桥隧施工与维护、铁路线路修理、铁路线路修理实训、养路机械实训、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修、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铁路工程预算实训等主要课程。

以上学习内容的基础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专业课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应具备解决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2.3 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

在整体课程设计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将两年后自己能完成的工作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每门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具体的在实际中应用,同时将企业的考核标准及相关要求融入到具体的授课及考核中,激励并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过渡和协调,用到什么就学什么或补什么。这就要求在做教学准备时,把企业的东西或者相关专家确定下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应用;另外,还要求任课教师建立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大力推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教学模式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