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基础会计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08: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一基础会计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一基础会计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岗证一体”;“教、学、做一体”;“政、行、校、介、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广州商学院会计学专业定位为“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服务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型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广州商学院通过《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协同模式下的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改革特色简称为“岗证一体”、“教、学、做一体”、“政、行、校、介、企合作”三大模式。

一、“岗证一体”模式

“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盯住岗位,瞄准证书,实施精细化管理。

盯住岗位是指盯住岗位群,包括企业财务岗位群、企业会计岗位群。我院根据会计职业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注重专业基础课,突出专业主干课,扩大专业方向选修课,强化实践实训课,加强能力培养课。大一、大二专业基础和专业骨干课程,大三突出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可设置若干模块,如税务会计方向、审计师方向、会计师方向、金融企业会计方向等。结合专业方向设置若干相应的课程组(包括理论与实践课程)供学生选择。

瞄准证书是指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资格证。我院教学紧紧与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资格证挂钩,对课程建设、教材使用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适合我院的办学特色。加强能力培养课设置专业创新学分,根据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及会计初级职称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及注册税务师考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实现“岗证一体”模式目标,我院开设了两个实验班,构建了“岗证互通”的课程教学框架。在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大一就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从试点班来看,通过率比以往明显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院将《中级财务会计》改《中级财务会计》(上)、《中级财务会计》(下)并且采用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教材,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经济法》并且采用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大二就能参加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同时经过大三、大四的努力,让学生都能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50%的学生获得助理会计师资格证。

建设精细化质量管理文化。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论文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主要措施有:第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已经通过立项的有《审计学》,正在积极准备的有《基础会计》;院级精品课建设,正在进行之中的有《税法》、《经济法》。第二,教材建设,编写《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

二、“教、学、做一体”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以实践应用能力训练为中心,配制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实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学做一体化。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教学做合一”,使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构建双轨双循环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多模块、全方位、全过程实践教学模式。将“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教学全过程,强化基本操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

多模块,全方位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七大模块。

1.课程实训模块。主要进行会计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的实训,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伴随各门课程的教学,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实习方式运用实验室各仿真实习模块,分为单项实训、专题实训和课程综合实训。如:基础会计侧重基本技能实训,要求学生进行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实训。中级财务会计结合授课进程实行阶段性专题实训,如存货业务实训、固定资产业务实训,销售业务实训等。

2.岗位实训模块。应对学生就业竞争上岗的能力需求,在学生主要专业课结束,毕业走向社会的前一个学期开设:出纳业务实训;纳税业务实训;审计业务实训;成本核算岗位实训;财务案例分析实训、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实训等适应社会专业能力需求的实训模块,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3.综合实训模块。模拟一个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全部综合业务,进行整个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训,需要学生将所学各门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加以应用,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能力综合化,全面提升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

4.行业特色业务实训模块。开设商品流转业务实训、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核算实训模块、金融企业会计实训模块等,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就业面向。

5.校园网开放案例实训模块。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的开放式案例实训。学生在宿舍、实验室、图书馆等进行自主学习、讨论,克服时间、地域等限制。

6.双重会计实验教学模块。电算化会计实训,利用同一套数据,同时采用手工和电算化两种实验手段,并将其紧密结合,进而实现同一套数据、两种实验,取得双重效果。

7.专业调查。实行专业调查与短期带着问题进行实际岗位实习制度,例如,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布置专业调查或专业实习内容,学生回校后上交专业调查报告或实习作业,学生的实习作业均在实习单位有经验的实业界人士指导下完成,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沟通、社会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

三、“政、行、校、介、企共建”模式

推行“政、行、校、介、企”多主体参与的校企协同专业建设模式。会计学五维(5W)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政(府)、行(业协会)、校(学院)、介(事务所)、企(业)等参与进来,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校内实践课程、校内实习环节、校外实习环节、校企协同、专业比赛等五个方面。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完善五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特别需要加强校外实习环节与专业赛事的开展与管理,进一步促进校企协同培养的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推动五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深入落实。

“政”代表会计主管行政机关,即财政厅、局,它们对本区域的会计工作负有监督和管理的责任。还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与指导,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在专业建设上的作用。

“行”即行业协会,包括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学会,也要让它们参与到我院会计专业建设。

“校”即指学院,责无旁贷地对会计专业建设负有直接责任。

“介”特指会计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会计记帐公司、会计事务咨询公司、会计培训学校、会计劳务派遣公司等。它们既是中介机构,又是企业,具有双重身份。借助它们可以实现专业实习,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就业的快速通道。

“企”指各类企业、单位,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归宿,是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场所。

实行“政行校介企”多主体参与专业建设,有利于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升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实现学校培养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推行“校中有所、所中有校”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以校内实验室建设为基础,吸纳社会资源,探索建立“校中有所、所中有校”形式的会计实践教学基地。由学院提供场地和设备,引进会计师事务所,组建校企联合组织的实践教学,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将课堂建到工作过程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会计师事务所密切合作。

四、结语

在校企通力合作、学校大力支持、师生共同努力,历时近2年的《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协同模式下的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取得了一定成功,形成了较丰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课题组还要进一步深入总结本次教改的经验,从理论到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更高层面,再用几年的时间,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赵溪.论会计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学理论, 2013(06).

[2]王亚萍,王远利.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模式优化[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5).

[3]蒋瑞红.国外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5).

篇2

一、基础会计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会计教学还停留在最原始的“粉笔、黑板和教材”的教学方式上,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必然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反复给学生做练习、划重点,但是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更加不会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有一大部分从事基础会计教学的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和实习的经历,这就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案例支撑,讲授的内容过于抽象,从而使学生难以理解。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去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明确的教学安排与设计,有的时候可能由于前面的内容进度慢,为了赶进度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减少实训课程的数量,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质量。但是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本身对会计学这门学科了解的不够深入,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更加不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真正需求,从而造成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轨。

(三)忽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主要课程结构是依照工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来进行设置的,其顺序为: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会计凭证的填写、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形成会计报表。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整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和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但是对于一个刚刚步入大学的初学者来说,让学生充分掌握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概念以及资金循环周转的情况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教学内容往往会让学生反复做习题,却忽视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很多学生存在动手能力差不会填写会计账簿、对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账户设置认知不足、对原始凭证的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使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很难学以致用。

二、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一)加大实训课时的比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所谓实践出真知,在会计教学中往往老师讲千遍,不如让学生亲自做一遍。所以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在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也应该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接受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记账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对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由于基础会计课程既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称,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所以其课程设置既要让学生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牢固掌握,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职业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教学目标的规划。一般基础会计为72课时,实训课程的课时数为一半左右。所以在30课时的实训课程中,要求教师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和步骤,科学分配时间,同时为了保证实训课的质量,教师要做好实训课的总结与考评工作。首先,对于基础会计实训课的课时安排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边讲边练,与理论课同时进行授课;另一类是将实践课放到后面,等到所有的理论知识全部讲完再集中进行实训。前者是边学边练,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后者集中训练,有利于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有一个全局的把握,而且综合的实训内容会更加接近企业的账务处理流程。所以在课时分配上笔者认为应当将20学时分配到第一类中去,剩余的10学时分配到期末的综合实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对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综合应用。其次,对于基础会计的实训课程任课教师要合理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实训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是模拟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真实的经济业务,而且业务内容要有连续性和相关性。最好整个实训课列举的案例发生在一家或几家企业中,这样更接近于实际工作。教师切勿随便将某本基础会计习题集的实训题作为实训课内容让学生一味做题,这样就丧失了实训课的意义,并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最后,实训课的任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实训总结工作。基础会计的实训课程一定要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师要以真正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和指导学生,指导学生完成从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写、会计账簿的填制到最后的编制财务报表,让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协助其解决问题,让学生对会计专业有一个最初的感性认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倡案例教学、实物教学

在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往往采用“粉笔+教材”的模式。但是基础会计这门课由于理论性强、抽象不易理解,需要在课堂中列举大量的案例便于学生理解,所以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在基础会计的授课中应该在不放弃板书的基础上,引用多媒体的手段来辅助教学。比如,在讲授资金的流动和存在形式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用动态的图形为学生演示;在讲到原始凭证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看到真实的领料单、发票、银行对账单等,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直观的认识。但是在写会计分录、计算等问题上,教师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师,授课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与同学互动。在基础会计的整个授课过程中,案例教学应该贯穿始终。案例教学可以让灌输知识变成启发式教学,可以用生动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同时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应当对案例进行严格的筛选,必须与所讲授的内容贴近,经济业务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必须让学生容易读懂。实物教学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将做好的账簿、凭证、报表等展现给学生,学生也可以亲自进行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会计工作的内容,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从编写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到最后编制财务报表整个工作过程中深入理解总账与明细账,明细账与财务报表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什么是账实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总之,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可以将抽象的会计知识生动化、真实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1明确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研究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言的,民办高校特别是独立院校都是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相对于研究型高校,更重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侧重于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是为中小企业培养骨干员工的,他们对现实操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另外应用型与技术技能型相比,应用型对理论的研究应该比技术技能型的更深入些,对专业业务的培训可塑性和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性更高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不断地分析和改进技术,经过系列培训可以担当重任成为企业管理层。

因此,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候,既要注意适当的理论引导,也要注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人文精神和诚信品质,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又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实务操作,能够与企业需求相契合,研究和技能相结合的,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潜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建造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的学院中,会计学专业分为四个方向专业,分别是:会计学方向、注册会计师方向、金融会计方向、ACCA方向。这四个方向在就业上各有特点和鲜明方向,同时也存在交叉替换关系。在过去的几年里,学院在这些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方面不断地变化、修正,力争反映出该专业的特色。在专业核心课程的了解上也不断地变化。就目前而言,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我们是理解为将学生培养为具备各种会计业务处理、涉税业务处理、能够熟练掌握企业会计部门主要日常事务处理的人,而需要设置的相关主要课程。就我们目前而言,经过不断地论证和组合,会计学专业方向以管理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初中高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作为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其中将初级财务会计、财经法规及财务管理作为学科基础课程,上述其余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另外设计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多个高校进行论证研究,认为初中高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这些课程为核心专业课。注册会计师方向的主要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的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开设,金融会计方向的在会计学方向的基础上再开设与金融行业相关的会计课程。

在笔者看来,就目前而言,上述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体系不能鲜明地反映出应用型大学的特质,缺乏相关实践技术的训练课程。在设计核心课程体系时,个人觉得除了上述理论课程外,应该加多几门实训课程,将财务分岗实训、财务案例分析等纳入核心课程,实现应用型教育的有效性。

3立足于应用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

3.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在大一第一学期安排上公共必修课,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才开设初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大二各种专业课开始汹涌而至,应接不暇。这是按照研究型大学课程开设的,对于应用型民办高校,应该根据专业特性和学生的特点、教学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建议要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个人认为可以在大一第一学期课程设置财经法规课程,让学生对会计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明白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大一下学期可以安排初级财务会计学和初级财务会计实训,让学生及时地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训练,加深印象。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尚可的话,还可以安排财务管理课程在本学期。大二上学期可以安排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同时安排经济法或者税法在该学期,可以安排会计信息系统或者ERP软件等软件操作课程,确保每个学期都有实训课。大二下学期,可以继续安排中级财务会计及成本会计的学习,同时开设财务分岗实训课程,作为对会计课程的一个总结操作。大三上学期,学生已经对专业核心课程较为熟悉了,可以加深难度,安排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学习,在实训方面,安排ERP沙盘模拟,中级财务会计实务等让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运作进行熟悉。大三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了,可以安排审计和财务分析课程,课堂中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大四上学期,可以安排案例导读、跨专业模拟实训等课程,设计较为逼真的企业环境,让学生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在毕业工作前进行一次模拟的工作。其余专业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平时选修课程进行,设定一定的选修学分制度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3.2界定好核心课程授课内容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初级—中级—高级财务会计学是属于主干课程中的核心。这三门核心课程的授课内容和难易程度应该呈现逐步递增加深的趋势,目前很多高校对这三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存在重复现象,这样既浪费了课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循序渐进接受度。例如,初级财务会计学中的存货计价方法、计划成本法、应收账款资产减值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增值税进项转出等知识点可以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中学习。学生只需要对会计的基本原理和简单运用掌握透彻就好,由于目前社会上较少企业采用手工做账模式,因此里面关于凭证和账簿的知识可以采用手工实训的方式进行引导讲解,不需要花费太多课时;而对于中级财务会计学,可以针对六要素进行详细业务的学习,另外再对财务报表进行学习即可,对于高级财务会计,如果课时不够,考虑安排两个学期:一个学期对特殊业务进行学习;另一学期以合并报表为主进行学习,对于应用型高校,合并报表大可不需进行很详细的讲解。

4提供良好的教学组织保障

4.1采用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所有的高校都明白应该采用行动、案例导向的教学模式,但是真正教学起来能做到的却极少。民办高校作为应用型大学的主力军,应该注重教学效果,将教学方法灵活性运用于教学中,形成具有独立特色的教学模式。高校在课程建设时,可以对相关的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探析,力争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觉得所学的理论以后工作都能用得上,工作时遇到相似问题就会自然地想到相关处理方法。教学方法花样各不一样,比如情景模拟法、情景想象法、案例教学法、问题中心法等,只要能达到目的的就可以运用于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自信的能力。

4.2丰富教学资源

核心课程建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便是需要建立相对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在这方面,应用型大学可以采用建立学习网站的方式进行,在学习网站上将相关核心课程的基础知识、具体业务流程、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以及具体的实务操作进行分类展示,建立会计专业案例库等。在教材选用方面,尽量选择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教材既要有详尽准确的理论,也需要有一定的案例和实操练习。自编教材也具有一定的可选性,但是要确保适用性。

4.3建立应用型教学教师团队

高校的学习中,虽然说主要是靠学生的主动学习,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意义重大的。民办高校由于其特殊性,在教师的聘用上比较多样化,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的状态,即中年骨干教师少,公办高校退休返聘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居多。这样就导致平时在教学中,出现老教授极度注重理论讲解,缺乏实际应用引导;而应届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在课堂中也缺乏联系理论的案例。这对于培养应用型学生是极其不利的。民办高校应当采取措施稳住教师队伍,利用老教授引导理论学习,重用中间骨干教师,培养年轻教师,为年轻教师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每门课程安排相对稳定的教师进行授课,相互交流,形成特色教学。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任务和目标。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每个学校都在积极地改进中,笔者所在学院也在积极响应中,在深化特色教育、深化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会进一步地优化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和教师队伍,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应用,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宇,张园.大学文化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建设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2]华娜.谈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民办高校发展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2).

[3]王仕勋.浅谈高职院校校风的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篇4

关键词:《会计基础》;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78-02

《会计基础》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基础专业课程,为会计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本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大一的初学者,传统的教授法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比较吃力,而且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直观教学法

“直观(perceptual intuition)”,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地接触、直接地观察生动地反映而获得的感性认识。直观教学法,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直接接触会计工作、直接接触相关会计资料,让会计初学者对会计工作有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通过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工作环境,了解会计工作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特定组织或单位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会计专业的初学者,对社会、对企业缺乏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授,同学听讲,灌输式教学。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过之后依然不清楚,不记得。

通过组织部分同学实地参观企业(主要了解企业具体从事哪些经济业务,企业主要机构设置,企业财务部门主要工作),或者条件不足的学校可以在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通过指导顶岗实习的老师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典型企业进行实地拍摄。有多专业综合实训基地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同学参观多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一般都会设有银行、工商局、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还有诸多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各单位部门比较齐全。

(二)通过展示会计资料,让同学们了解会计工作内容及具体账务处理流程(凭证—账簿—报表),并加深同学们对会计工作的印象

初学者对会计工作了解甚少,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下学过之后往往只剩下会计科目和会计分录了,完全不记得会计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在《会计基础》课程在参观企业后,我们会将企业实际工作中用到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企业在实际发生经济业务后要取得相关的证明(如:去超市购物要索取发票),这就是我们的“原始凭证“,在取得原始凭证之后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复式记账法”记录下来,先记在“记账凭证”上,以便分类记录,再根据记账凭证登到相应的“会计账簿”上,最后将会计工作的最终结果编制在“会计报表”里。不断强调重复会计的工作流程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图略)。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根据教学需要的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计基础》课程内容抽象、专有名词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例如预借和报销差旅费的知识,学生经常不清楚什么是其他应收款,什么时候涉及到其他应收款,什么时候涉及到相关管理费用或者销售费用。

首先将同学们分组,四人一组,分别为借款人A、部门负责人B、出纳C、财务主管D。然后请同学们置身工作环境中(A欲出差,去财务部门预先借支差旅费,A需要办理什么手续?)请各小组分别讨论。讨论过后请组长回答小组结论,并可请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或者提出意见,最终确定相关手续。

站在公司的角度,在借出差旅费之后,企业的库存现金减少,这笔钱只是借给出差人,出差回来时是要收回的,要么收回报销票据,要么收回现金,因此借出去的钱构成了企业的 “其他应收款”。待出差人员出差归来,报销时,才是真正花费了,才能记入相关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等。

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悟原始凭证的取得过程,有必要的相关的监督,不是想借就能借到的,要有相关人员的批准确认。而且能够很好理解“其他应收款”。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学学任务划分为各个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老师引导和点拨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进而完成任务项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将知识融入其中,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己亲身体验过便能真正掌握其中的原理。

(一)教师创设情境

2013年11月30日,东方公司出纳王晶收到银行发来的对账单(给出对账单),王晶将其与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核对,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与日记账的余额相差甚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二)教师布置任务

请同学们站在王晶的立场去分析完成下列任务。同样都是对企业银行存款的登记,为什么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有如此大的差异?分析确定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是多少?总结一下经过核对,能到到什么样的目的?

(三)学生接受并完成任务,教师加以引导

同学们在接受任务之后,给予10分钟时间思考和讨论,然后请同学们回答相应问题,并阐述其中原理。并请同学们指出在分析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给予指导。

(四)任务总结与评价

接下来由教师带领同学们总结本任务涉及的知识内容。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别请同学们对自己的表现和其他同学的表现给出评价,最后由教师给出评价,并鼓励同学们的求异和创新的思维,给予同学们积极肯定的评价,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实训教学;会计模拟;学训一体化

当前,实验教学在自然学科中很普遍,而在社会科学学科中也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就会计教学来说,普遍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老师讲述和书本描绘的规范流程。而在会计教学中,很多流程或操作是需要实训来加深认识,特别是学生还没有接触过财会工作,对会计中的证账、职能岗位、操作流程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实务操作应当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广泛普及,学生完成基础会计课程后,又要加修会计电算化课程,为手工操作与电算化操作融会作必要基础。所以,我们对会计教学中的模拟实训进行了必要的探索。

一、财会实训教学必须建立一个仿真实训环境

第一,要解决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就学校而言,以前的实务操作基本是与某些企业单位联系,学生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作为生产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到单位了解和观摩财会实际操作流程。这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学生在课堂与实践脱节,使实训的作用大打折扣;从效果上看,企业不可能提供一个仿真场景,让学生直接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分析,也不可能顺序地、真实地经理整个账套的完成过程,仅能简单地介绍几大流程内容;而作为学生,因未能亲自动手参与操作,往往只能是“看来并不难”,但难于达到期望的能干活效果,充其量算是个“见习”。因此,应该建立一个仿真实训场地,模拟企业常规的经济活动,让学生能在仿真的环境中亲自实际操作,这既产生感性的认识,又便于配合课堂内容讲解,可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

第二,建立什么模式的财会模拟实验室呢?通过走访,现在很多财会实验室,功能较单一,学生上完课后,作为教学实验内容进行实务操作;基础会计学完后,会计电算化又作为后续课程内容在计算机实验室里实训。为此,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渗进各门学科,我们应该创建一个多功能的、适合于辅助教学和实践应用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需要的财会实验室。

二、如何建立一体化的实训环境

从社会要求来看,财会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因此我们把财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定位在实用的传统手工实训和先进的电算化实训两方面的结合。首先,应实现手工实训环境仿真化。

(一)实训角色真实化

配合一般的会计工作,应该在室内的布置上按相应职能岗位设置,即六个岗位一个小组,包括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成本核算及会计主管等。仿真实训使人各司其职,又紧密联系,形象地代表一个财务科组,学生实训时可轮流地模仿各个角色,产生一种置身于实境的体验,在实训中既学到具体业务知识,又训练了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能力,有目的地培养每个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道具逼真化

在各个不同岗位上,按职责范围分别配置一套完整的会计道具,从算盘、计算器、练功钞、借支单、收据、仿真发票和各种银行转账凭证单据等齐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明细账和总账的账簿,以及全套会计科目章,使学员直接接触实物,亲自操作,从而获得履行职责的感受。

(三)手工操作适当电算化

目前会计电算化应用很广泛,很多企业单位的手工与电算化操作也已经合并,因此我们应在每一岗位上除配备手工道具外,还配置电脑,建立了会计信息网络,安装计算机辅助会计实验的账表系统,使学生在手工与电算两种环境下同时实训,相互参照、印证,锻炼了综合操作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很多具体账务操作,如填写凭证的要求、账账核对的流程,凭证、账簿的装订等,还有财务软件的演示,在课堂上往往不易讲清楚的,我们应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并在讲台上设立配套的教师专用微机,包括控制台、投影机、摄像机、pc-tv转换器及转播的先进声像设备。通过pc-tv转换器可把计算机屏幕的演示直接在大屏幕电视上播出,同时可切换到实物投影仪上播出老师的实践操作视频,使学生可参照教师的演示及笔记自己进行操作,达到直观、准确的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好财会模拟实验室的作用

财会模拟实验室的建成,给学生与教师提供了较为贴近实际的实训环境。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场地,使财会教学与实践相协调起来,使之适应教学上的要求,符合教学规律,成为培训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的要地。在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首先,保证财会模拟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先要尽量要求教师使用实验室的先进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师的电脑应用水平。电算化实训室基本是以计算机操纵的,如因计算机的技能不熟练,上课时基本上仍是沿用传统授课形式,那么先进的设备就形同虚设了。为此,我们先对学科老师培训,使之掌握整套设备的操作。其次,在排课上,会计课程就安排在财会模拟实验室进行,力求做到面授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动作方式有两种: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

(一)手工操作过程

手工操作由教师设立一套某企业单位完整的经济业务资料,包括所涉及的原始凭证、企业运作特点、会计核算要求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等,并提出实训操作的目的,要求学生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接触面又设置了两种实训模式:一是面向有一定的财会专业知识,有的虽未接触过财会工作,但也已有一定的了解,对这类大三学生采用“独立实训”的模式,即在指导老师的辅助下,所有业务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包括根据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填制记账凭证,根据会计凭证登记各种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账,期末调整有关账项,以及编制试算平衡表及会计报表等,并做出实训总结。这种模式旨在训练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掌握企业的会计流程程序。二是对于较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大一、大二学生,则可采用“分岗位实训”的模式,即在教师辅助下,学生分小组进行,组内不同成员担任不同的任务,如设置制单、出纳、记账、复核、成本核算、主管等岗位,以各具职能又相互协作的方式完成一整套会计处理流程。最后由指导老师考核评分,通过后才能取得课程的学分。实践证明,只有经过这样的实务性学习,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财会知识。

(二)电算化操作过程

会计电算化操作旨在训练学生在工作中掌握现代化的先进工具。我们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初级电算化操作层面,要求学生配合手工的操作,先对手工的操作电脑化进行难,再把整套账目同时建立在计算机辅助的账务系统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把手工流程中繁复、量大的登账、对账以及报表的分析等转化为电算处理操作,使学员顺利地完成从手工到电算化操作的过渡。二是中级会计电算化管理操作,目前社会需求的不仅是懂得财会的人员,更需要具备财会专业知识的组织管理人员,因此这是面向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员,开设属于训练管理能力的实践性课程,具体的实施方式是,以数据库为主要内容,让学员从建库开始,熟悉数据库的操作,并以一定的命题或屏幕界面,按功能要求训练学生学习编程技术,在编程及调试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整个设计过程运用了学生所学的各种知识,提高了综合水平,使财会模拟实验室的多功能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四、结束语

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会计模拟实验室是辅助教学的良好环境,学生在模拟实验室中既可接触到仿真性强的实物,又能亲自参与动作的全过程,不仅增加了课程的感性认识,印证和巩固了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求学阶段已初步具备专业化的业务能力,实现学训一体化,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发挥专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个行业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还将有很多学科需要建立模拟实训场所,如金融、证券、地产、信息管理等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能强化模拟实训教学,将会缩短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举芝,王书果.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

2、林英法.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会计之友,2010(17).

3、刘岳兰,许静.高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会计之友,2010(17).

4、周平.手工会计实训和会计电算化实训的比较与转换[J].考试周刊,2009(48).

篇6

目前专门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导师制的文章仅有两篇:裴清华(2012)描述了“1+1+1专业导师制”在该校会计专业学生中的改革方案;郭长平(2011)给出了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导师制的意义,分析了导师制的实施成效并提出了建议。而更多探讨高职教育导师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应用现状。杜钢清(2013)指出了导师制在高职教育中的实施遇到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并给出建议;赵振洲(2013)提出了适合工科类尤其是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即“导师引领、技能打包、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张学林等(2013)指出了在民办高职院校建立“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三导师制”;张新科等(2013)构建了一种全新的“PFPT”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途径和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二是研究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其他某专业中的应用。李小敬等(2013)分析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彭远芳等(2013)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专业团队导师制试点实际情况,阐述团队导师制的实施策略,并介绍了实施效果;童玉芹(2013)结合轮机专业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导师制运作模式、实践效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方面的定性分析,尚缺乏系统可行的论证和实施方案,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导师制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建立一套适合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导师培育制度,找到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导师制实施方法及评价体系,是全面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素质,并向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全面推行导师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全程导师制的构建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学生管理特点,从新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高素质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出发,基于已有的院系会计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平台,在部分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中有针对性地试点特色导师团队组建、学生遴选和贯穿三年全过程的个性化培养等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其人生发展规划、知识技能积累与职业生涯起航无缝对接,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国家定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初步建立适合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全程导师培养制度、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化的学生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的高职教育培养平台,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全程导师培养机制。以下是会计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的具体方案:(一)构建综合指导教师团队及其绩效评价体系。1.确定严格的导师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从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专业学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威信等方面综合考量,不片面追求学历、职称等显性因素;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会计教师担任导师,克服“教师”即“导师”的现象。2.试点组建职责明确的导师团队。拟组建的导师团队为“3+1”结构,由3名校内导师(2名教师负责课程学习和项目指导,1名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1名企业导师(提供实训帮助和实习机会)组成。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基本素质摸底,从中选取20到30名同学,对其从专业教育、课程指导、校内实训、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竞赛等方面进行全程导师制培养。具体来说,导师将组建成两个特色团队(分别由1名企业导师、2名会计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组成),每个团队各带领10到15名学生。其中导师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辅导、项目指导、职业竞赛指导等,其职责有: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专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计划;负责对学生选课、拓展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学生校内外学习实践过程中,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原则上应该承担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如学生技能大赛,创业项目等,参与实施过程。辅导员主要侧重于日常管理学生。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侧重过程考核,把导学双方的目标预期、导学环节、导学步骤、导学效果等分项量化,通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导师自评、导师组综合考核等方式,对导师的工作效果量化,作为后续选导师的重要参考数据。把导师工作计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对完成效果好的导师按评价指标体系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专业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导师工作积极性。(二)构建信息对称的全程导师制交互式信息沟通平台。由会计专业网站作为主要信息沟通平台,此平台将专门设有导师制交互论坛、qq群、资料库等多种功能,完成三个方面的信息交互:导师制和具体导师的介绍及学生兴趣的激发、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与阶段性成果汇报、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展示等。(三)初步建立会计专业特色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根据导师组特色,分别设立其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下面是以项目竞赛实训为主要抓手,以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具体思路。1.激发学生兴趣。会计新生入学时对会计专业缺少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对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充分了解,盲目就业,不愿从基层做起,嫌待遇差,频繁地换工作等。针对上述情况,在第1-2学期开设大学基础与会计职业生涯导航课程,组建“3+1”导师团队,以企业导师为主,在校内导师协助下,带领新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使新生刚入校就能够对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分别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为会计学生解读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产生“导学”效果,同时新生对指导教师在心理上也会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有助于他们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2.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在第2-4学期,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构建和会计专业技能初训。校内导师团队侧重给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指导,校外导师侧重指导学生会计实训课程,使得学生构建理论适度、实践可用的会计专业背景知识体系。3.项目、实训或大赛训练。在第3-5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此阶段应是方案的重点。导师团队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会计专业的各种技能竞赛、实训及拓展训练等,能够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会计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各类手工及电子仿真模拟会计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线岗位实践的平台。4.企业实践检验。在第5-6学期,是职业能力形成与就业完成时期。由企业导师负责会计学生实习,即依托企业导师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会计学生制定寒暑期实习计划,定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导师针对每一个参与实习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培养会计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加深了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一些优秀的会计实习生会被实习公司留用,继而形成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融合。(四)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全程导师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先在部分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始试点,以他们的实际成果感染周围的人,同时加强经验总结,不断进行量的积累,逐步将这项制度推广至绝大多数会计学生,最终目标是使所有会计学生都能受益。

三、实施保证

篇7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13802

会计行业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明文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强调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能否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会计岗位工作,首要条件必须在校期间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然而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3号)规定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2013年7月1日起会计从业资格各考试科目在全国范围内均实行无纸化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三科连考且应当一次性通过的考试模式带给广大考生很大的冲击与难题。肇庆市财政局率先在2013年4月份第一次实行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模式。根据统计考证通过率比较低,考生普遍反映考试题量大时间不够,考试范围广,考试难度大。因此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摇篮,面对新考试模式会计教师应该研究其变化情况,进而积极探索适合的会计教学模式。

1 新考试模式下的变化情况

1.1 考试模式的两次变革

近几年随着国务院财政部门在《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政策的修订及颁布实施,自2010年1月1日起至2003年1月1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模式发生了两次变革,《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门考试科目由以往的有纸化考试模式—2010年起两门考试科目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采用无纸化考试模式—2013年7月1日起三门考试科目在全国范围内均实行无纸化考试,三科连考且应当一次性通过的考试模式。这种新考试模式不仅采用随机抽题,而且三科连考且应当一次性通过,难度大大增加。

1.2 考试内容的变化

以往《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采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第三版教材,《初级会计电化》采用的软件版本是“会计电算化通用教学软件10.0”。现在改为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系列书籍,共四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内附考试环境演示光盘)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习题集》。考试教材的变化引起考试内容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新增考点比较多,增加了“现金管理”、“主要税种”、“第四章财政法律制度”等考点;《初级会计电算化》改用新软件版本“用友畅捷通T3”。

1.3 考试题型的变化

与2010年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相比,《会计基础》考试题型未变,依旧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但各大题的分值变化较大,前面三道客观题由以前的45分增加为80分,计算分析题由55分调整为20分,这种考法考生复习的侧重点应该适当调整。《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题型增加了案例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这种考法虽然增加了难度,却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级会计电算化》的题型变革最大,以前考试题型是先考操作题,操作题60分以上才可以考理论题,操作题和理论题同时达60分以上方为合格。现在是理论题和操作题同在一份考卷,考试顺序先做理论题(40分)再做操作题(60分),两部分合计算分,此考法注重实操技能。

1.4 考试题量与考试时长对比分析

《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题量合计为70小题,《初级会计电算化》理论题40小题,操作题15题。而每科考试时长均为60分钟,三科连考合计180分钟,中途不设置休息时间。考试题量与考试时长对比分析可知题量大而考试时间紧迫,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考后抱怨不够时间完成题目。

2 新考试模式下的会计教学改革

2.1 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考虑,配合学生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提高考试通过率。结合目前无纸化考试变化情况,高职会计专业应该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会计基础》(每周6节课),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时,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由于本课程新增考点比较多,课时安排由每周2节调为每周3节。《会计电算化》不仅是考证科目,而且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如果在校期间过分看重考证而忽略了专业综合技能的提高,满足不了职业技能的需求,因此为了协调好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之间关系,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应该使用“双教材双学期”上课,在大一第二学期学习《初级会计电算化T3版》(每周2或3节课),这样可以及时赶上当年6月份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二第二学期学习《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用友ERP-U8.72版》(每周4节课),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提高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不仅可以争取在大三第一学期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而且方便学院选拔优秀人才去参加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比赛。除此之外,每学期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会计上岗证选修课,进一步提高考证通过率。

2.2 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

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根据自身生源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教学考核体系。对于生源质量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可以采用严格的考核制度,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在职业资格证书上起码要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对于生源较差的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激励的考核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课程考核接轨,直接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成绩;或者对于部分成大学生在中职学校已经获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可以免休相关课程,把精力放在冲刺全国初级会计师考试上。而对于普通高职学生,如果在大一第二学期顺利通过了考证,可以免考《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与《初级会计电算化》两门科目,并且期末考试成绩为100分,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优先获得奖学金的资格。这种激励的考核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斗志,激发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习动力。

2.3 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紧扣考试大纲制作优质的课件。任课教师做到心中有大纲,紧扣考试大纲进行精心备课,制作优质实用的课件,方便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中制作实用而又精美的课件适用于《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门课程的教学。以《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为例,教材整本书都是文字,枯躁乏味,倘若教师采用以往“黑板+教材”传统模式,迅速划完重点然后完事,学生不仅记不住该记的知识点,而且会增加学生厌学的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应该精心制作课件,课件内容做到以考试大纲为主线,重点突出,课堂练习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可以做到精讲多练、加快课堂节奏,提高学生训练的速度和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2)巧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用得恰当,不仅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会计基础》是入门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担任该课程的科任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学习专业兴趣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引路人。在课堂教学在避免满堂灌理论知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运用生动鲜活的实例去由浅入深讲解抽象的专业术语,讲完建账—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期末处理—财务会计报告每一个知识点后,可以进行仿真模拟实训,通过实训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要注重与考试大纲相联系的知识点讲解透彻,多联系生活实例去讲解重点知识,运用“对比式”“迁移”方法去找出类似知识的异同点,为准确答题做好铺垫,精做习题以巩固课本知识。在《初级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采用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实操。由于《初级会计电算化T3版》教材缺少实验操作指导,教师在演示操作步骤时节奏不能太快,提醒学生要对关键步骤做好笔记,多练多思考。另外,课堂教学并不只要求学生听懂所讲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当学生懂得了如何去学习,才能适应三科连考的无纸化考试模式,在考试中做到灵活应变,获取好成绩。

(3)以赛促学。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无纸化考试的考试大纲内容组织有针对性的会计基础知识大奖赛、会计基本技能大奖赛等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加深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赛促训,以训强技,最终能让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训练全面提高,为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2.4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考试资源

面对学生在备考中的盲目性,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考试资源。优质的考试资源包括从市场择优购买实用的考试资料和在网上建立习题、试题数据库,自动生成电子试卷,学生可以在线进行自我练习和测试的方法。但要建立这样的试题题库,需要投入相应的设备、技术支持以及会计系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有效积累相关教学资源,在广泛涉取知识的基础上,提炼出知识的精华展示给学生。学校可先从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开始着手建立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题库,参照考试题型、各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要求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涵盖在题库中,通过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点各个击破。网上测试平台的建立不仅能很好地与会计从业无纸化考试接轨,而且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篇8

职院校可以成立与当地企业、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业企业组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依据此多方合作平台,本着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思想,充分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出符合国家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专业建设目标,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广东地区为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属外向型经济类型,投资环境优越,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建厂,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势明显。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定位于中小型企业会计,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性、应用性、实操性,即要求学生必须是一个“多能手”,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会计、结算、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技能,以适应中小型企业财务部门人手单一,一个人需要负责多个岗位的职业要求。

2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在专业的建设中,只有增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才能使高职教育更有效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根据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历年就业岗位分析,依据校企合作平台成立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让企业成员提出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分析企业中这些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由校方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并由此重新构架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种类和内容,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行业合格的入门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强调“一专多能、一凭多证”就是一项专业能力多种辅助能力,一项毕业证书多项职业证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统计员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至多种。在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全面考察了行业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有些职业资格标准是属于资格证书,是从业人员的最低门槛;有些职业资格标准属于协会或主管部门推荐,是从业人员的参考标准。依据这些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考试要求以及教学参考材料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使得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更好地衔接。在人才培养的设计中从大一到大三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考证目标,体现出进阶式的知识培养和证书获得能力。让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既具备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同时具备行业从业的多种资格,满足其发展的不同需要。

3“学、技”双搭配,合理构建职业教育师资团队

教学与科研实力强大的师资团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现有教师团队中实现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形成既要能讲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师资团队。在专职教师团队中应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中级职称(讲师),初级职称(助教),让教学团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要把科研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强调校内教师具有会计师、统计师、会计电算化等职业证书,具有双师资格。师资团队中,校内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应具有1年以上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兼职教师应是在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和各单位的主要业务、技术中坚力量,具有非常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

4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电算化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评审会专家及相关企业的共同调研,与本经济区域内的财会类企业合作,在教学模式上进一步构建“进阶式顶岗实习预就业”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全面提高。“进阶式实训实习预就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考虑到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涉及企业核心,在校生在企业短期实习较难直面了解和接触到企业账务的问题,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习,分成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3类,单项实训在各学期进行2~3周针对本学期理论知识点的对应实践操作训练,综合实训安排在3年理论课程结束以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对3年所学知识点进行跨课程共融合的实践训练,为期4~7周,最后,让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以上3个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与岗位的充分接触,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

5依托区域经济实体,进行校企合作

5.1依托行业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带动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模式

在校企合作上,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理事平台的行业优势:一是加强企业的合作,并通过以点带面,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二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电算化制度、财务业务操作,增加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三是聘请企业高管人员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在实践课上指导学生,或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增进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信息化前沿知识的了解。

5.2共建科学高效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1)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主动与企业联系顶岗实习事宜。在顶岗计划实施前一个半月,组织相关企业到校与学生见面,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工作岗位及实习时间。为使顶岗实习顺利进行,学校与实习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后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2)建立学生校内课程学习质量考核与企业实践课程学习质量考核相结合的监控和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对校内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结合企业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对校内学习内容方法进行修正和调整,形成校内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监控评价机制。(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为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殊性,由企业主持、学院参与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升学生实习质量,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记录、考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4)学校与企业齐心协力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抓好学生的自我管理。在顶岗实习期间,按照4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企业根据其生产情况及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确定每批次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院聘请企业管理层为兼职老师负责管理在岗学生的考勤和工作绩效,校内专任教师,每人负责一定数量校外实习学生的实习管理,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实习情况,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老师共同指导,完成顶岗实习教学。

6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实践训练。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边学边做,学做合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应具备一个基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模拟教学场所,以进行仿真教学。建设一个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环境为标准,模拟现代办公情景,通过导入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采用最新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会计实践操作场景,漂亮、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实现校内实践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该校内实训基地,可模拟企业财务科室场景,能模拟会计、出纳、财务主管等工作岗位,模拟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流程,同时具有授课、实训、展示、分组研究、模拟工作、证券投资操作等不种功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内可以完成本专业的基础会计模拟实践,会计电算化实践训练、分岗位的会计工作模拟等,与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7定期反馈毕业情况,“师友计划”推动专业持续发展

篇9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actice that vocational accounting specialty how to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and strengthen practice teaching in our college. By introducing the ERP sand table simulation into accounting training teaching, students could understand accoun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overal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get rid of the thinking constraint that accounting purely be an account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way for training vocational accounting personnel that adapting to the information ages.

关键词: ERP沙盘;会计实践教学;能力本位;体系重构

Key words: ERP sand table;accounting practice teaching;competency-based;system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302-02

1 现代社会对高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管理类学科各子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新的综合化趋势已成为管理科学发展的主流。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作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岗位需求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量的核算工作实现自动化,会计工作的重心上移。在信息化的环境下,由于业务过程和会计过程的重组和整合,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将更多地与其他业务工作相融合,更多地体现在通过职业判断和财务控制分析参与企业综合管理和提供专业决策。

我院会计专业经过认真的专业调研,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态,重新定位高职2010级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监督等专业必备知识,具备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收筹划、会计监督、财务软件操作等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面向中小企业,服务于各类企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现行高职会计教学现状

2.1 社会会计人才供需现状 目前,在我国会计人才的供需呈现出一种脱节的局面,一方面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招聘企业却招不到需要的会计人员。很多企业招聘会计人才都注明要有两年以上会计岗位经验。这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持怀疑态度,值得会计教学界反思。

2.2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现状 多数高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 ,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而高职高专的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会计课程专业性强,传统一般的讲课方法,课堂授课理论偏重,学生提不起兴趣,也难以彻底消化理解。对于知识本身的深层次的内容,没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更不能与实际联系结合。

2.3 高职会计学科教情况 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很不理想。不少院校认识到会计实践教学的地位,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校内实训的基本模式是用实习教材和相关凭证、账簿、报表等进行练习,从书本到书本。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生经济交易的真实环境,无法通过某个课程实训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上的脱节,制约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提高。

以上分析说明高职会计人才社会需求、培养目标是高端的,培养模式、手段、方法却是低端、落后的。这直接造成了高职会计毕业生众多,而社会需求综合素质高、创新技能强的高端人才求之若渴的脱节现象。我院会计专业必须顺应社会用人需求,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经过近五年的ERP沙盘实践课和参与历年社会、行业举办的各类沙盘比赛的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重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成功之路,得到启示如下。

3 EEP沙盘对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启示

3.1 ERP沙盘介绍 它最初是由军事指挥系统的应用而产生的,沙盘模拟真实的作战战场的山川河流地质地貌,指战员不需要身临一线战场就在沙盘上对战场的情景一览无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战指挥系统的效力。

ERP沙盘模拟实验就是基于军事战场和商业战场的某些共性,在充分调研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的一种专门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模拟课程,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企业运转流程,模拟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企业每一个阶段的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及改造、财务核算及管理等全部版块,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对抗中体验企业经营的模式,充分体会ERP理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意义,让学生能从全局高度领悟企业的发展规律,更真切地体验市场竞争的环境。运用ERP沙盘模拟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刻了解企业运营流程,培养企业管理技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ERP沙盘对构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启示

说ERP沙盘模拟是一种国际高校主流的商业模拟实战训练方法,会计专业教学引入ERP沙盘模拟实验,通过对企业整体运营的逼真模拟,能系统应用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管理知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参与会计相关课程的学习、研究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不仅仅是模拟管理竞赛,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

3.2.1 ERP沙盘对高职会计教学目的重新定位的启示 会计教学实践引入ERP沙盘,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便于从全局的视角培养学生的会计实战能力,让学生理解会计工作内涵的新发展,是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即从以往对数字的计量与纪录,转向对信息的加工、再加工、深加工。会计教学实践引入ERP沙盘,便于培养学生站在企业的高度,从财务角度了解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要想让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充分的管好资金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好各项财务报表与分析,进行资金预算与筹集,进行长短期资金需求预估。

3.2.2 ERP沙盘对完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启示 ERP沙盘模拟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展示,学生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考虑如何筹措资金、合理运用资金,充分考虑时间价值,考虑投资的风险、现金流量等具体问题。根据运营状况编制以后的财务预算。这很好将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原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到了真实的商业实战运用中。

基于上述认识,我院自2006级率先在会计专业中引入用友ERP沙盘模拟实训课,开设在第5学期末,计划课时24节。首次开课,这种有别于传统的全新授课方式——实战、体验式方式深受学生喜欢,上课热情空前高涨,教学效果超出教师预期。当年以ERP沙盘为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模拟比赛也随之兴起,我院会计专业经过校内预选赛,组队参加了“第一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暨沙盘比赛并获湖南省赛一等奖。2009年、2010年连续参加了“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湖南地区选拔赛一等奖,南方区域赛二等奖;教育部高职经管类行指委主办的“中教畅享杯大学生创业沙盘比赛”并获团体优胜奖。结合教学与参赛需要,2008级会计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实践教学体系,曾尝试将该课开设为第五学期每周2节的分授课方式,经过不断的试验优化和参考同类院校开课情况,于2010年进一步将该课定型为会计专业的企业经营认识实践课,即《手工沙盘模拟实训》一周,开在大一第一学期;和全部专业课结束时第五学期末《企业经营电子沙盘模拟实训》一周。迄今为止,已成功组织了五届23个班级的课程教学。建成了拥有用友、金蝶、中教畅享国内知名品牌的手工、电子沙盘模拟实训室。ERP沙盘对完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3.2.3 ERP沙盘模拟对提高学生会计实践教学兴趣的启示 一般会计课程都是“理论+例题”,学生被动接受,很难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沙盘模拟与传统的课堂灌输授课方式骤然不同,它将企业的架构组织和生产管理的一整套流程生动展示在沙盘上,模拟真实企业运作的一系列环节,让学生犹如切身处在企业一线职工岗位,深刻感受企业生产、组织、管理、销售的实际模式,并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再不会出现老师唱独角戏,学生瞌睡一片的现象。ERP沙盘模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会计实践教学兴趣。

4 结束语

我们只有站在市场、社会需求的最前沿深入思考,重新找到一种既有利于教学,又能提升学生会计学习能力、实战能力的方法。把ERP先进思想寓教于乐、寓教于行。这为我国会计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途径。促进了我国会计教学向市场需求快速转变,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古人云“学以致用”,我们的ERP沙盘模拟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理论联系实战,紧紧围绕着如何运用来教学模拟,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深刻体会企业的真实运作。

参考文献:

[1]夏远强,叶剑明.企业管理ERP沙盘模拟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孙德林,黄林.创业管理与技能[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李超,孙文力.ERP企业经营模拟实训[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4]孙德林,黄林,黄小萍.创业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库洛特克,霍志茨著,张宗益译.创业学:理论、流程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贺珍瑞.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8):94-95.

[7]杨侃.高职院校会计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文化教育市场,2008(8):84-85.

篇10

一、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国贸专业的校外实习由三个模块构成,大一、大二、大三暑期的认识实习,大四开展的校外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也就是说,每一个国贸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需要经过五次校外实习。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学生规模日益扩大,凭学校之力很难为学生安排如此多的实习机会,社会又缺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机制。校外实习难成为了每一个高等教育从业者的困扰,国贸专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外实习基地落实难。校外实习基地的设立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反馈实际需求,融入教学的重要桥梁。但是校外实习基地自出现以来就有很多形式的阻碍,难以落到实处。校外实习基地难维系。早期的实习基地建设多由政府牵头,官方联系,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工作重点转移,加之领导层变动,大部分的实习基地已成为墙上的一道风景;另有一些实习基地通过教师私人关系建立,随着人事关系的变动,难以长期发展。

(2)学生主动性差。基于外贸行业的特点,大量相关岗位都涉及企业的直接利益,因而“零”工作经验的学生在寻找实习单位时往往被拒绝,导致学生丧失实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即使找到实习单位,也是放在与专业毫无关系的岗位上“打杂”,长此以往,学生觉得学不到东西,半途而废;即使是有了实践岗位一般也是报关员、报检员等基层岗位,而一般企业的基层岗位人数大多控制在十人左右。工作繁杂的情况下不会有人愿意拿出时间去培养学生。往往很多学生有很高的学习期望,但是发现到了单位能学到的只有端茶倒水的工夫,慢慢也就失去了实习的主动性。

2.校内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节

国贸专业的校内实践主要由课内实践、实践课以及校内专业实习构成,实践内容及实践模式与社会设计需求脱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内实践学时少,内容不规范。传统设置实践环节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外贸函电等,实践学时一般为8个学时,很难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正是因为学时少,往往缺乏规范的实践指导书,实践教学内容因人而定,缺乏规范性。

(2)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由于各种压力,高校教师往往重理论教学与科研,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书本,落后于社会需求。

(3)软件模拟效果差。校内专业实习多是通过软件模拟的方式进行,这些软件多是由一些专业的国际商务软件公司开发,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调整。同时,整个过程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交易过程由系统进行评价,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在各得分点上,从而忽略了交易的完整性,对整个交易流程缺乏全景的了解,效果不够理想。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分析,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国贸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解决社会需求不满足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就业零距离。

1.国贸专业职业能力解析

通过走访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以及对网络招聘中国际贸易类岗位的调研,提炼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视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即职业基础能力、外贸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见图1)。

2.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面对现行实践教学中的困难,在对以上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应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大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广西科技大学逐渐形成了“阶梯递进,协会辅助”的实践教学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实训、课程群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等,并提出通过课程实训――课程群实训――专业综合――跨专业综合实训的进阶方式对职业能力进行专项以及综合训练。与此同时,把专业教师充实到校园协会中去,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把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兴趣结合起来,以协会的形式推动“赛训结合”“证训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检验学生的实训效果。

(1)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国贸专业的职业基础能力主要体现在外语能力、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应用中。其中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是国贸专业职业能力的基础,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外贸业务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大量的外贸业务需要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因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也成为了国贸专业必备的职业能力。对商务英语、计算机基础、电子商务等相关课程开发课程实训,对职业基础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在“国际贸易产品与展示”的课程群实训中对英语、计算机及电子商务能力进行综合训练。(见图2)。

(2)外贸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贸专业技能主要是独立完成进出口贸易全流程的能力,包括市场开发、报价核算、拟写函电、签订合同、托运保险、外贸单据制作、报关报检、风险防范与国际结算技能等。国际结算技能是学生从事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银行国际结算部和国际结算相关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国际运输与货代能力体现为使学生掌握货运单证知识,具备处理各种国际货运单证的能力,熟悉费率表、货运保险知识,并掌握计算运杂费,具备交纳国际货物各项费用的能力,熟悉国际货代全流程,具备完成国际货运操作程序能力,为学生毕业从事国际运输与货代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在以上相关技能的培养中,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主线,对各环节要求的能力均开发实训课程,对各项技能进行实训,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群实训,对各专项技能进行分组综合实训,最后以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方式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笔完整的进出易,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职业综合素质。在国际贸易专业岗位中,职业综合素质主要表现为商务沟通和谈判能力、关注和解析外贸政策的能力、认真负责、谨慎敬业、主动热情、团队协作的业务道德素质和自主学习、创新以及排压解压的能力。这些能力难以考核、难以量化, 但是却关系到学生职业生涯的成败,我们尝试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一个适宜的环境。通过课程、课程群实训,对商务沟通与谈判能力、解析外贸政策的能力进行专项训练、专业综合实训以及跨专业实训平台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等,同时辅以协会活动,比赛组织等对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并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团队协作的业务道德素质(见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