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装修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13:1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装饰装修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能力;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工程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直接在建设工程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保证学院的培养目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就必须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达到专科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在毕业时获取大学专科学历,同时获得相应的岗位及资格证书(如预算员岗位证、全国造价员证),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因此,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一、进行各相关专业调研,确定本课程的能力结构
进行各相关专业调研时,我们采取了“把行业专家、技术人才请进来,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走出去”的方法,首先听取生产第一线的行业专家、技术人才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搜集有关信息,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服务。同时我们也组成了专业调研小组,多次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专业调研,写出调研报告,确定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能力结构,本课程具有如下能力结构:具有建筑工程定额应用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的计算能力;具有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能力;具有编制拦标价的能力;具有编制投标报价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广联达、神机妙算、鲁班等预算软件。
二、根据能力结构,进行能力分解,确定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目的要求以及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一)建筑工程定额的应用。掌握建筑工程定额中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的确定方法;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的确定方法;建筑工程定额的应用。根据工程案例,能应用建筑工程定额进行直接套算及换算,准确计算出分部分项费用。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法教学。
(二)建筑工程工程量、装饰装修工程量的计算。掌握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实体项目、措施项目二十五个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和方法。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题真做法教学。
(三)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熟悉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费用定额,掌握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方法,完成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题真做法教学。
(四)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熟悉工程量清单的概念、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特点;熟悉工程量清单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内容;掌握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工程量清单计价中综合单价的确定。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题真做法教学。
(五)控制价的编制。站在招标人的角度,按照控制价的编制步骤,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完成控制价的编制。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题真做法教学。
(六)投标报价的编制。站在投标人的角度,按照投标报价的编制步骤,根据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完成投标报价的编制。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法、假题真做法教学。
(七)广联达、神机妙算预算软件的应用。熟悉广联达、神机妙算软件的使用,为软件技能训练奠定一基础。假题真做实训、计算机模拟操作。
(八)技能实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管理和应用的能力。假题真做实训、计算机模拟操作。
(九)顶岗实训。综合检验学生的所学知识和技能。学生以造价员的身份到工程建设工地、造价中介机构进行毕业前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管理和应用综合能力的训练。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的控制价、投标价等的编制。
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践教学的特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践教学具有“分层培养,逐步提高”的特点。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的实践教学分为四层次: 第一、二层称为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层,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层由理论课和实践课交替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理论及实践能力及造价员应具有的基本专业技能;第三、四层称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层,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层由学生技能实训及顶岗实训完成,学生以预算员、造价员的身份参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实际工作,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尽快的适应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管理和应用工作。
第一层次,基础层次。教师演示,学生照做,进行操作实训,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训(课中实训,以分部分项工程为主)。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互换法,以学生熟悉的建筑物作为工程实例,如住宅楼、宿舍楼、教学楼、食堂、图书馆等。
第二层次,应用层次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中做,进行模拟实训,在理论课完成后,独立教学周进行实训(独立周,以单位工程为主—建筑 、装饰 、水、暖、电工程)。有了第一层次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方法,这时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综合实训,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们熟悉的其他工程图,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实践,边学习边完成建筑工程中土石方工程、桩与地基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工程、屋面防水工程、保温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中楼地面工程、墙柱面工程、顶棚工程、门窗工程、油漆涂料工程以及水、暖、电等工程量的计量与报价的计算,最终完成建筑、装饰、水、暖、电单位工程的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模拟招标人或投标人进行报价,当学生能够正确给出单位工程的标底(招标控制价)或投标报价时,教师给予表扬,使学生具有成就感,以此对工程造价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应达到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学习培养目标。
第三层次,综合层次。教师引路,学生独立完成,进行仿真实训,在本课程毕业设计时进行(各种结构形式)。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两年来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学生将知识融汇贯通,将所学工程技术知识、经济基础知识融汇贯通的一次综合、全面的毕业设计。通过“假题真做”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建筑识图、建筑构造、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等知识了解、掌握和认知,理解建筑经济的基本知识和统计的一般原理,掌握并熟悉工程造价有关定额基价、清单计价规范、图集等,按设计任务书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正确理解和掌握《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熟悉建筑工程招标与投标过程,掌握应用工程量清单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
第四层次,创新层次。师生探讨,学生独立完成,在顶岗实训阶段完成(各种结构形式)。毕业实习(顶岗实训),学生通过在校四学期的理论学习,一学期的毕业设计(第三层次),学习了相关职业技术课,并且完成了定额计价模式下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水、暖、电概预算的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工程量清单及计价的编制、工程招标投标的编制等毕业设计内容,具备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进入毕业实习(顶岗实训)。
四、建立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观念
职业院校应重视实践教学,把其放在重要地位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把实践性教学理解成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甚至将培养技能看成是唯一的目的,或则将实践性教学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练习与验证,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这种理解过于片面、狭窄。其实,高职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职”,职业技能是高职学生的优势;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在于“高”,高职学生比中职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片面强调理论教学或职业技能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通过能体现和涵盖职业功能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践教学,将实际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技能训练带入理论教学环境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能力标准和课程体系;同时,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实现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改革,扩大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信息量和直观性,注重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达到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单项训练转向综合训练
首先从单项训练向综合训练转化。单项训练项目,学生学到的技能是简单的、单一的,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复杂的、综合的技能问题,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综合训练项目,指导学生通过逐个解决每个单项项目继而完成整个项目,完成单个项目训练向综合训练的转化,培养学生统筹全局、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工程量的计量,就可以从每个分项工程到分部工程到单位工程,从单向项目训练转向综合项目训练。其次,从单个课程实践教学向综合课程(各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实践教学转化,以往的实践教学的安排,尤其是校内实践教学,一般按学科设计,这种做法容易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而综合课程实践教学,将互为影响、联系紧密的课程开设在同一学期,并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综合设计、开设实践教学课程。例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的实践教学可以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招标投标课程的实践教学联系在一起,按照建筑工程建设顺序,学生先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最后完成建筑工程招投标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这样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能力,还结合工程实际中所需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与工程实际保持同步,学以致用。
(三)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首先,我院建立了院系二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宏观层面确定实践性教学的标准和要求,系(部)在微观层面细化并负责具体实施。各系是学院的教学基层部门,直接承担学院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均制定实践教学学习目的、标准、要求、考核内容,使每个教学环节均落到实处,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最后,购置先进的实践教学仪器设备,面向学生开放。为了确保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近几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软件,建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和场地保障。实训基地采用开放性管理办法,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
篇2
关键词:高职;装饰材料;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一、高职“装饰材料”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装饰设计与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根本任务在于运用物质材料技术和艺术手段创造适应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室内环境,通过室内装饰表达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建筑装饰材料是具体艺术表现形式的物质基础,亦即建筑装饰材料也是建筑装饰工程的物质基础。其材料本身的纹理、色彩、光泽、质感、质地、形状和物理性能等都直接影响着设计风格和装饰效果,优秀的室内设计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装饰材料和施工去完成和体现。另一方面,在建筑装饰工程中,装饰材料的成本占建筑装饰工程总造价的50%-70%。因此,装饰材料是建筑装饰设计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室内设计师完成一项设计项目所必须细致把握的一项工作。
建筑装饰材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本专业选择的教材来看,其主要内容是以介绍材料的技术性能及化学组成为主,对材料的视觉效果和对空间的创造能力、艺术表现和对人的心理反应等涉及的内容较少,这对高职院校为培养从事建筑装饰设计的设计师来讲,是极其匮乏的。同时,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毕业生调研反馈,很大一部分同学在毕业后的装饰设计工作过程中对装饰材料的材质感观与视觉感观的转换,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一般学生对装饰材料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视,但无从入手,经常在毕业后的半年间大部分时间泡在材料市场。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优化装饰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建筑装饰材料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和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建筑装饰材料的传统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建筑装饰材料是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所述内容是装饰装饰装修工程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内容繁多,经验性、实践性强;而现行教材内容较为驳杂,且整体性、逻辑性、各章节间的连贯性较差,多为理论性内容,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学习过程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也会因内容较多难于记忆而产生畏惧情绪,这些显然是高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不利因素,也给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了重重困难。
第二,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课堂上进行理论课的教学,课外带学生去材料市场调查收集装饰材料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师的数量有限,加之材料市场场地分散,装饰材料的种类繁多,另外商家的商业化模式,很多材料市场和材料商若知道是学生考察实习,都不太欢迎,甚至对考察学习的同学进行恶意驱赶,直接打击了同学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同学们的材料认知学习。
第三,尽管绝大多数同学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优秀,但是在课外动手进行各类材料饰品的制作和真实的工程设计案例时常常无从下手,他们对装饰材料的真正理解和实际运用呈现红灯一片,造成大批毕业生会讲,在校的三年学习不如在企业呆半年更有成效。
第四,部分学校实训实习场地内的工具和操作平台数量相对较少,展示的材料样品陈旧,很多装饰材料及施工工艺展示手法单一,新旧材料缺少更新,材料实训室实际成为材料样品的摆设区。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特点及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基于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建筑装饰材料课程的教学要由室内走向室外,由课堂理论教学走向施工现场教学。基于我校优越的实训条件,在建筑装饰材料课程的多年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具体包括:针对课程特点,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提出多种的学习实践。
(一)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装饰材料的学习特点,课程内容从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和经济性原则考虑,课程内容优化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课程内容要具有实用性。任何知识都应学以致用,特别是装饰材料与实际设计案例联系尤为紧密。课程内容的空洞、乏味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实用性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根据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装修过程中的运用特征,重点以培养学生熟悉各装饰部位装饰材料的类型、特点、性能及价位档次,擅长于在各类工程和使用环境下,合理、正确、艺术地选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第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装饰材料类型的更新不仅受到当前建筑装饰设计的趋势影响,还受到当时的各种工艺技术发展的制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设计多样化的趋势与新工艺新技术的成熟推动着装饰材料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以至于影响到学生在装饰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和生存机会。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适应学生在装饰材料课程基础知识和认知过程薄弱的特点,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方法:
1“案例式”教学法。是以一个单项装修工程的施工案例为主线,结合每种构造做法的特点,对装饰材料的性能要求,装饰材料与装饰构造的结合特点,以及装饰构造的表示方法,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变分散为集中,变模糊为清晰。即针对不同的施工实践在施工过程中的相似性原则,通过记录不同工种在现场施工的视频案例,结合实际施工案例进行有步骤的、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方式,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完整性、连贯性,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
2对比法教学。对于同一部位可以有不同种类材料使用的情况,将这几种材料采用对比法进行展示,譬如:作为吊顶的骨架材料,可以有四种材料——木骨架、轻钢龙骨架、铝合金骨架和型钢骨架。针对这四种材料的性能、特点、价位及使用条件对比讲解,并结合实训室的吊顶工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几种材料并运用。
3“工学结合”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我们摆脱了“填鸭式”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贯穿于完成建筑装饰材料的调查研究这一主线,从课前的准备、项目设计、检验与评价,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充分体现;学生接受课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整理总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合一,保证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其意义体现在:对各类装饰材料的质地、性能、特点和使用情况亲身感知,提高学生对各式各样装饰材料的认知效果;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工学结合教学,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4“案例评述”教学法。针对某一真实(或仿真)工程设计案例的装饰材料分析布置课题,要求学生分组,每小组成员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案例针对性地了解各类材料的质地、性能、特点、价位和装饰效果,讨论合作完成完整的装饰设计材料分析报告。
5“情景式”教学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装饰材料课程,感性认识是学生认识材料的重点。把教室里讲解的内容放在材料实验室、施工现场或材料市场等现场情景中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加深学生对材料本身的记忆。
(三)教学实践改革
虽然我校已有条件较完善的配套实训室,但材料市场与实际施工案例的考察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在材料陈列室所陈列的材料均是材料的样品,大规格材料的真实体验更能提高他们对材料的印象,而材料剖析实训室尽管能呈现工程构造,但它是静态的,学生进入动态的施工场景,现场体验材料的分割与肌理的组合,对他们进行更多的审美教育,而且要求他们课后对参观的场地进行实地材料总结,这对学生毕业以后掌握现场是非常有益的。
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是作为装饰材料课程必须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学生作为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手段。装饰材料市场类型多样,有综合型市场、有建材超市如全国连锁百安居建材超市以及一些分布在社区的小型建材五金店。通过市场调查,学生直接面对产品,了解产品的品种、规格、价格、性能等丰富信息。
四、建筑装饰材料课程改革的绩效和促进
首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装饰材料课程改革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如何选择适合装饰工程项目需要的、质量符合要求的材料。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除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外,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课程改革基于材料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有利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渗透。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能够独立、完整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传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工程案例来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如要解决问题,需要本专业相关课程的衔接渗透,综合运用各类知识,从而既是对先导课程延续又可为后续课程学习进行铺垫。
五、结语
结合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特点,优化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装饰材料在建筑装饰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与其他专业课程存在的必然联系,使学生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积极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面,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职业素养的培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祖森,筑装饰材料课程教学创新浅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4,(10);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杨正民(1964-),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高级讲师,国家一级建造师,研究方向为土木水利类专业教学及工程管理;谢兵(196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水利类建筑装饰和建筑设备专业教学及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研究”(编号:ZZZ10),主持人:杨正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73-04
目前,江苏省正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的要求,注重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以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依据工学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级职业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开发新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实用性,邀请企业参与制定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使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1]。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强化工学结合、校企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使其所培养的对象是能够达到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加强体现审美素养、环境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本位、项目为导向的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丰富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和内涵,完善和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教学互动,让专业教学贴近岗位实际。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内容的开发,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活动,成为行业的行家里手;建设具有专业仿真教学场景的校内建筑实训基地,同时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强化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在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育人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建筑装饰专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使得培养的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能从事建筑装饰设计绘图、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装饰装修质量检查、建筑模型制作和室内配饰等工作,以满足建筑装饰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面向职业岗位,确定岗位群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调研,进一步明确江苏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建筑装饰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学生文化基础、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通过对企业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分布的调研分析,确立了建筑装饰专业的服务岗位群,结合岗位群的宽度和深度,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目标。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整理出了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图(见图1)。
通过分析总结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见表1),把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建筑装饰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各类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设计与管理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装饰施工、设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感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建筑装饰专业作为创造美感的一个专业也越来越受到青睐。该专业就业面非常广,员工待遇也相当高,行业前景可观。为使中职学校毕业生更好适应岗位需求,体现中职学生“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优势,把建筑装饰专业教学重点放在装饰施工岗位和装饰设计绘图岗位两个方面(见图2)。在教学过程应根据建筑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制定对应的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并让学生在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后获取相应岗位资格证书。
三、改革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方向
建立具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确定课程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建筑装饰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以及心理健康、职业健康、公共艺术等选修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分为平台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中,专业平台课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根本,主要以专业理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主。其主要包括:造型类课程,如素描与色彩;构图类课程,如建筑装饰工程制图、建筑CAD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装饰材料、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等。通过这些专业平台课的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成为专业人才的专业基础,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专业方向课是从事装饰专业活动所必须学习的技术类专业课,它能够反映专业本质特征的课程,属于专业课程的延伸,也就是将专业进行细化并围绕不同专业工种设置,使得专业学习更加具体,专业方向课的学习是学生专业阶段的提炼和升华阶段。建筑装饰专业专业方向设置有建筑装饰设计绘图、建筑装饰施工两个方向。通过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但还需要通过专业实训课的学习,才能实现从专业到技能、课堂到实践、校园到企业的转换[2]。
课程开发中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遵循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新理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注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职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加强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性教学是全方位的,时间上穿学生在校的整个期间,计划落实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内容体现在该专业的每一门学科内,成效反映在工作后岗位的适应及能力。因此,建筑类职业学校中实习、实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工作、教研、实训及展示等多项功能,根据建筑装饰专业核心课程,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配备实训实习室和设施设备。鉴于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教培养模式,建议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安排专门的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从而有利于整合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过程中采取了“分散式实习”的形式,即课内实践、课程设计、工种技能封闭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课内实践中除了充分发挥学校所建设的实习、实训条件完备的现代化实验室以外,教师在传授专业课时要充分运用课件、媒体等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课的了解,同时授课过程中需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边看边讲解。课程设计环节中要克服老师对设计对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老师提供设计任务书―老师提供设计步骤―学生按照步骤进行设计―形成成果的老框框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工种技能封闭实训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施工生产一线工人的操作工艺要求及质量标准,经过艰苦的技能实训,让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在以后的技术、管理工作中能得心应手,并避免眼高手低、工作虚浮、能上不能下的不良作风。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领会理论的指导性、实践的重要性,知道工程上需要那些知识和技术,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增长见识,增加知识,找到不足,让学生在现场与工人和管理人员打成一片,不断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真本领,还可使一批学生通过实习中的优秀表现,直接打开就业大门。
五、改革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要求,校企合作既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在教学改革中要学校要确立市场办学的机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一切工作要围绕市场进行,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杠杆,检验并带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改革,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适应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从而真正解决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的,即要求每个专业都成立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组成,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实训实习次数及时间的确定、考试的组织等等都是校企共同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来自企业,这些是校企合作的“血肉”,血肉交融了,合作才具有本质的意义,从而真正实现“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二)科技开发
科技开发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有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合作开发、合作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等相应方式,对新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三)共建实训基地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积累现场实际经验。
六、改革考核方式,校企共建评价体系
考核方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手段。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评价还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把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为多次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各种能力应用的综合考核,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映,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注重行业人员参与评价,力求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学业水平测试、职业技能鉴定、教学竞赛合并考虑。
共建校企融合评价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行业组织要履行好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校企共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制订评价措施,形成共同考核学生的机制,从而使学生能力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七、建设“双师型”队伍,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任教师如果没有企业经验或专业实践经历,是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因此学校必须加大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采取措施让教师分期分批地到企业第一线去锻炼,可以结合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派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到企业第一线实习锻炼、接受岗位技术培训。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加强。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有效开展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3]。要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总体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必须要建设一支“双师型”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对具体企业管理的经验、专业实践经历,又要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和某一专业方面的特长,同时获得国际、国内行业认证的系列证书、或“注册”“职业”等证书。教师要更多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尽可能成为职业技能方面的专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自己所授的专业,结合实际岗位应用,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的普遍的和特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使教学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师可以利用参加企业调研、岗位技能培训、带领学生实习等活动,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资料,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而缩短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距离,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人才相匹配。
近几年来,江苏省各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学校与企业的人员交流、互派互聘、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等途径。从而实现了“三结合、三提高、两锻炼”,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技能学生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艺,周登凤,何婷.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42-143.
篇4
[关键词]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装饰工程制图;标准化;实践能力
“正确并高效地识图、制图”的能力,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从业人员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是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和表达设计内容、能否通过图纸正确指导施工、能否与行业相关人员交流的专业语言和基本工具,是从事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与施工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岗位要求。如何结合行业实际和真实工作过程,切实培养学生“装饰工程制图”这一专业核心技能,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迫切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现状和弊端
(一)教学整体定位的问题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属于土建大类,现在准确名称为“建筑室内设计”。但是长期以来,很多高职类院校往往把其等同于本科中的艺术类专业,其课程教学过于强调“艺术性”“创意”和“感性认识”,课堂教学与行业实际脱节,在教学设计中无论内容、流程或者方法,都难以体现“职业化”培养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装饰工程制图”技能教学上,照搬本科院校“建筑制图”相关课程设置的情况仍然是比较普遍的,这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室内装饰工程制图课内容基本照搬本科院校的建筑制图课程,包括投影、几何制图、建筑轴测图等大量前期内容,不加取舍,教学方式守旧(甚至整门课程都是手工制图),本应是专业核心课程,但学完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
二是制图课程和软件教学彼此独立。分别开设室内装饰工程制图课和AutoCAD软件课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在制图课中学习了大量手工几何制图的内容,涉及专业岗位实际要求的装饰工程制图部分篇幅有限,学生练习量不足,并缺乏与软件技能的结合;软件教学又流于纯粹“命令”的死记硬背,缺少在实际案例和真实项目中的“职业化”锻炼,最终导致软件命令背得熟,但进入设计实训类课程时又难以学以致用。
(三)教学设计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没有明确提出和区分每一个情境、项目或任务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学生上课前不知道要学什么,下课后没办法检验掌握水平,老师也很难做到精准把控教学质量,实现有效的教学评价。
2. 教学内容不够标准化
不同老师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教学进度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一个大的知识点或技能点没有进一步去分解,老师模棱两可地教,学生囫囵吞枣地学。
3.缺乏“职业化”属性
没有切实做到甚至没有引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缺乏真实工作流程的带入,缺乏“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一)突出实践能力
高职在学制上不同于本科,除去后期的实习阶段,学生真正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多一点,时间非常紧迫,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上就要精炼、取舍。作为实践指导的理论学习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更要进一步强化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做到“精讲多练”。
(二) 教学设计“标准化”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流程,都需在综合教学实际和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尽可能制定标准,把教学内容层层分解、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像广播体操一样制定“标准动作”,每一个“动作”都设定明确的目标,让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依。
(三)大胆进行课程创新
目前的室内装饰工程制图课和AutoCAD软件课关联性不足,对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并对后期课程造成影响,因此就必须在“装饰工程制图”技能培养中,深度融合软件教学,进行创新型的课程设置。
三、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分析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设计工程学院室内设计专业自2011年起,针对“装饰工程制图”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改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国内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在相关领域的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课程设置上的改革
1.提炼现有课程
学校充分总结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及进行市场和行业调研,综合任课老师、专家及多方面意见,对现有的室内装饰工程制图和AutoCAD两门课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度分解,剔除专业相关性弱的内容,将精华部分压缩为“装饰工程制图基础”(目标:让学生理解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训练制图所需的专业思维和严谨态度、初步认识装饰工程制图的相关内容和标准),以及“AutoCAD软件基础”(目标:掌握该软件操作的基本方法)两门课程。
2. 设置创新课程
设置一门全新的《装饰工程制图CAD训练营》课程。深入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针对岗位实际所需,将制图知识和软件操作深度融合(如图1所示)。
(二)教学设计上的改革
1.提出“四化”要求
之所以把新设置的这门课程称为“训练营”,是因其有着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贯彻了“内容标准化”“过程程序化”“方法模式化”和“体系项目化”的职业化教学“四化”改革目标,将“利用CAD软件进行室内装饰工程制图”的技能内容分解为一个个“标准动作”,科学地将课程分解为若干教学模块(项目导向),又将教学模块分解为若干教学情境(能力领域),再将教学情境分解为若干任务(典型任务),并且基于真实的工作工程不断重复(项目改变,过程重复,但是内容难度递增),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熟悉真实工作流程的情况下,不断掌握难度递增的技能。
2.创新激励机制
训练营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高强度、大量的反复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岗位工作技能与工作规范,提升职业能力;教学安排上,设置连续四周的全天训练营课程,以完成一天训练任务为前提;激励机制上,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训练营教学对自己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接下来每周安排一次技能考核,测试合格方可获得段位,考核成绩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幅度相关,能力水平与段位相关。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开始启动针对“装饰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通过上述措施,在教学上实现了室内装饰工程制图和CAD软件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把培养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放到了课程教学的首要位置,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掌握水平较改革前大大提升,教师接受度和学生满意度都非常不错。这一经验相信能对其他课程改革和兄弟院校相关教改实践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理实一体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31-02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本课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在工程造价工作岗位及相关岗位上具有建筑工程定额预算编制能力、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力、建筑工程投标报价文件的编制能力,即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造价人员。
一、设计理念思路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调研结果,明确课程所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招标标书编制、投标报价、工程预算、工程结算、造价审核等;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工程造价编制依据、原理、方法、步骤等专业知识,熟练编制施工图预算,具有身心健康、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工作过程,造价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制订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工程造价员资格考试考纲要求,培养职业技能,完成工作任务,选取、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并组织开发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类教学资源,包括:自编教材、自制课件、工程实际案例、工程图纸、习题集、试题库、课程实训任务书及指导书、学生学习网站等,以满足课程教学需求。
企业行业经验丰富的造价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制订考核标准,并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实现教考分离,构建课堂抽查、项目考核、面试答辩、作业考核等过程评价与技能考核、综合测评等相结合的总结性评价模式,突出能力,客观、全面、动态地考核评价每一位学生,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校企合作,企业人员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根据企业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二、教学设计内容
(一)教学模式设计
本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认识规律及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出发,教学设计体现了完整的工作过程,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造价员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将实际工程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根据项目总体要求,以完成实际项目工程造价工作为目标,把相关造价知识、技能融入完成项目工作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采用分部工程典型案例和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围绕完成项目工作任务展开教学,把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汇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学习过程中实施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
(二)教学内容组织
1.课程教学内容组织
以造价员岗位工作为导向,构建项目课程整体框架。以二个典型结构工程(框架结构工程、砖混结构工程)为载体,使用真实的施工图纸,进行12个单项训练,1个综合训练,完成二个项目任务。
2.项目教学内容组织
依据编制建筑工程预算书的实际工作过程,项目教学中设计了6个学习领域:计量与计价概述,土建工程分部分项工程计量与计价,装饰装修工程分部分项工程计量与计价,措施项目费用计算,其他项目费用、规费、税金计算,工程竣工决算。引入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实施案例教学。
3.学习领域教学组织
根据学习领域的专业能力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按“引导学习指导学习完成任务评价讨论”顺序来进行设计,实施教学。
(三)教学内容设计
打破传统教学大纲模式,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手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设计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
(四)考核评价革新
课程考核评价以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作为评价主体,以自评、互评、师评、业评作为评价方式;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出勤、团队合作、计算方法、计价实效、理论应用、技能技巧等作为评价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为核心,导入工程计价规范、预算定额、施工图和职业资格考试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社会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三、结语
本课程紧密结合专业岗位的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理实一体课程设计、开发,也就是说,造价员实际工作怎么做、课程就怎么上,技能就怎么训练。
[ 参 考 文 献 ]
[1] 何芳.《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模块改革的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82-84.
[2] 刁静,冯桂云.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J].科技信息,2010,(15):219.
[3] 徐广舒.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设计[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2):102-105.
篇6
关键词: 3D MAX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方法
3D MAX是一款超强的三维设计软件,它模块多、应用范围广,因而成为各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3D MAX可以用于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动画制作、多媒体制作、游戏制作等众多领域,因此各个专业都要学习它。在实际教学中,正是由于各个专业都要学习的原因,使得3D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少弊端和混乱。
一、3D MAX课程设置更新前的弊端
1.基础课程过多,专业性不强。
3D MAX软件相对二维软件来说要复杂许多,它命令多,面板参数可调节范围广。它主要分为建模、材质、灯光、动力学、粒子系统、动画等几大模块,其中建模、材质、灯光是最为基础的模块,每个模块又都有若干基础知识和操作。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的学生都为这些基础知识耗费了大量精力,而最后连一个专业的实例都很难完成。究其原因,是由于基础知识课程过多,针对专业的模块学习过少。比如说多媒体专业,它对建模的要求就不强,对材质特效部分和粒子系统要求比较高,如果把大量精力花在建模和灯光模块上面就会收效甚微。所以各个专业的3D教学应该侧重点不同,而不应该泛泛地进行基础知识教学。
2.理论知识过多,操作性不强。
3D MAX是一个应用型软件,能够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建筑和室内效果图的绘制,电视片头片尾的制作,游戏中的场景和人物,以及动画短片,等等。它的应用性就决定了不应该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而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3D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花了不少时间讲解面板参数的含义等理论知识,课程学完后学生还是不会操作。所以教师应该根据3D的课程性质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3D MAX课程特性
3D的课程教学不同于构成等基础课程,也不同于Photoshop等软件课程,它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等课程特性。教师充分地尊重和应用这些课程性质,才能发挥出课程的特长,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学生。
1.针对性。
在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3D MAX是建筑、室内、影视多媒体、广告和动画专业共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各个专业对3D的应用方向是不尽相同的,因此3D的教学首先应明确本课程在各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专业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建筑和室内装饰专业应用3D主要用于做效果图,观察三维空间的体量感,提前预知建成后的效果,所以应侧重建模、材质、灯光和渲染几个模块;影视多媒体专业用3D主要用于电视节目制作、电影特效等,应侧重材质、粒子系统、运动控制器等模块;动画专业用3D主要是制作三维动画片,它对3D要求比较高,必须对所有模块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掌握,所以在课时分配上比其它专业多,在系统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突出重点学习几个模块,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模块的分工是很明确的,学生对3D的掌握应该在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这样针对性的教学才能适应岗位需求。只有明确各专业对3D的应用方向,针对不同专业实施重点突出的教学,才能避免因3D软件的复杂带来的盲目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时效性
3D自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以来,在20余年间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版本,它的发展是随着个人电脑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高速发展的。1996年,3D Max 1.0版本问世;2006年,3DS Max 9版本正式发售,它预示着在64位系统下三维应用时代的来临;2008年,推出了根据时代命名的3DS Max 2009,这个版本更多面向影视特效、游戏制作和设计可视化制作领域。版本的更新使得我们的教学和课程设置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然学生毕业后就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
与此同时,3DS Max的插件也随着版本的更新而变化。3DS Max的插件类型非常丰富,从建模、材质、灯光、渲染到合成,无所不有。插件的出现使得原本就功能强大的3DS Max更是如虎添翼。如渲染巨匠Vray已经从当初的Vray1.0过渡到Vray1.5,现已向2.0版本冲刺。作为学校教育,理所应当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版本,剔除陈旧的知识,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注重知识的时效性,这样学生的知识才能与行业发展相融合。
3.实践性
3D MAX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是无法完成具体项目的。在做具体案例时,由于操作步骤的先后、参数设置的细微差别或是采用方法的不同,都会使最终结果大相径庭,同时,由于面板和参数繁多,学生如果不实践是很难掌握哪些是真正关键有效的设置,再者,一些小窍门和妙方法都要通过实际操作才能获得,因此通过实践来理解和运用技术理论是3D的学习之道。
三、3D MAX教学方法更新
由于3D MAX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等课程特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讲授法和演示法,应该积极采用现代教育媒介,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案例驱动式教学
案例驱动式教学主要是选择具有一定真实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典型事例、实例或个案,通过分析、辩论、演绎、推断、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选择案例要注意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选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将这节课要完成的案例的最终效果展示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逐步演示、学生跟着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总结这门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课程学完后,学生不仅能掌握实例的具体操作方法,而且能在操作中理解知识点的含义。
2.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作为课上案例式教学的补充和深化,具有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作用。课后练习可以选择和课堂练习相似的案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只有学生独立操作出相似的实例,才能将所学的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也就是一种内化的过程。
3.实训
如果说案例驱动式教学还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那么实训则完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为主导。具体说来,实训需要集中一到三周的时间,由学生合作完成一个具体项目。比如说要完成一个庭院环游的动画,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到四人一组,每个学生完成整个动画的一部分,最后将文件合并。在这过程中,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教师,同学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这样学生独立完成一个作品后,就具有了自己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强化。项目训练避免了单个知识点不连贯的弊端,将所有的知识和操作融合,这样学生就有了整体把握的能力,也易于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总之,3D的课程设置应充分尊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专业上要培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具有一技之长。[2]同时要注意3D课程自身的课程性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87-03
环境艺术设计(简称环艺)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城市街景、广场设计、建筑装饰、园林景观、公共设施、室内设计、装饰装修等内容,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从宏观到微观的整合设计。在高职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涵盖面广、跨学科、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这就导致其专业技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组织实施了“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规划”工程,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应“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高职教育要立足于自己的办学层次,就必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主要目标,按照职业岗位对实践能力的具体需求确定自己的培养途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笔者拟通过研究环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并通过系列实验性方法的实施,探讨旨在培养以学生的心理、知识、素质、技能为基础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环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各院校都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由于缺乏对职业能力的整体认识,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令教学改革停滞不前,成效不大。一是课程设置结构的职教特点不突出,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结构以学科为中心,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导致培养目标的偏差。二是课程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未能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衔接,基础课内容普遍存在模式化的倾向。三是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不全面,以致教学模式单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四是过于强调计算机软件应用,忽视设计创新能力,未能达到高职教学要求的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为主,强调实用性、应用性的教学目标。五是学生对职业岗位不了解,对综合职业能力认识不足,对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难度大、对口就业率低。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职业岗位分析,对实施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环艺专业的职业能力构成
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高职生的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职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是形成职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也是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既不同于一般文、理、工教育,又有别于音乐、戏剧、电影等纯艺术性的特殊教育。它应该使学生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结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创意能力、工艺表现能力、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其中的核心是创意能力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同时也应使学生具备如图1所示的综合职业能力。
环艺专业的职业岗位分析
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根本性要求就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高层次的技术结构必然要求高层次的复合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必须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原则,以职业岗位任务为依据,以发展个人能力为目标。环艺专业教学应以满足环艺装饰设计企业的需求为原则;以环艺设计工程的实施过程为导向。每一个岗位都有其不同的岗位特性,从而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此,应对环艺设计公司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环艺设计公司的主要职业岗位是根据工作任务进行明确分工的,主要技术岗位设置有:CAD绘图员、施工图设计师、助理设计师、方案设计师、项目经理、施工员。以一个家居环艺设计工作任务为例,其工作基本流程是:量房——提出初步设计方案——提出初步预算方案——与客户交流方案——合理配置材料——修改设计方案——提出全套图纸——修改图纸——修改预算——陪客户采集主要材料——确定设计方案和预算——提出方案效果图——协助签订合同——开工交底——施工中局部设计变更——项目跟踪——协助阶段验收——竣工验收。根据此工作任务流程,可总结出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社会能力包括交流能力(与客户沟通、与上下级交流)、社会活动能力(承接业务)、组织管理能力(工程实施管理);方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知识更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工程实施);专业能力包括从业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上岗基础能力(设计、绘图能力)。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该参考工程实施程序和所需的各种能力以指导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对我校学生和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大部分在校学生对职业岗位并不了解,由于对综合职业能力认识不足,对就业目标不明确,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对口就业率低。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第一,错误地认为知识技能就是职业能力。在调查中,有52%的在校学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计算机能力的提高对将来的工作是最有帮助的;而85%已经就业的学生则认为专业实践能力才是对工作最有帮助的。第二,未认识到个人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就业。超过70%的已就业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技能、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对就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沟通能力;而在校学生最容易忽视个人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的提高。第三,高估文凭的力量,认为学历等于就业。已就业毕业生认为专业技能比学历更为重要,应使在校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学历并非等于就业;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了解工作任务流程,为自己的就业准确定位,树立奋斗目标,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一)完善课程内容与设置
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应该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在环艺专业里,专业基础课往往最容易忽视与职业能力的联系。例如,《建筑速写》课属于环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往一贯的做法是以技法训练为课程目标,主要解决建筑速写的透视知识与表现方法,以校园内外建筑实景写生为训练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虽然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法,但却未能明确体现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关系。因此,我们针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
第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和人文素质。在课程中增设建筑欣赏,指导学生寻找古今中外的建筑图片资料,对建筑的审美特征进行归类分析,并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个人陈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按照知识、能力训练的递进性和渐进性,加强课程实践练习。除了基本的技法临摹训练外,还增加阶段性外出写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以及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风险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默写训练。速写实际上是写生与默写相结合的过程。记忆力的提高直接决定默写能力的提高。默写能力的加强必然会促进想象力的提高,能够一直把情绪和注意力放在第一位,结构及笔法的施展紧紧围绕瞬间激发的情感设置,在默写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想象力、思维能力、进取心和毅力都能得到锻炼。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对技能训练课的安排做出调整,使其具有延续性。例如,《建筑速写》与《手绘效果图》、《设计表现图》课程的安排具有连续性,能够按照学生知识掌握的递进规律,为后期的专业设计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从写生能力发展到表现能力再到设计创新能力,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课程设置得到了优化,更为重要的是课程与课程的支撑性、承继性得到了体现,明确了课程与岗位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学的目的性与专业培养目标贴得更紧。
(二)建立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
建立仿真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 工作过程导向技能培养模式需要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至少是在模拟或者近似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技能学习、训练和考核。由于本专业工种的性质以及各种客观条件因素的限制,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往往难以实现,而建立一个仿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则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仿真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以环艺设计工作室的形式存在。设计项目与专业课程结合,把实际项目引入课程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工程的实际操作了解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如工地现场勘查、施工工艺的可操作性、材料的运用等。建立仿真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点,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榜样、发展学生的工程创新精神和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实训教学方式。
在课程中进行实际项目导入 实际项目导入是仿真实工作环境在教学设计上的延伸,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能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地认识自己。以《设计程序》课程为例,以实际项目导入作为课程模式改革的试点,在课程中导入一个设计项目,整个过程模拟一个环艺设计工作任务,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要求设计公司进行教学跟踪,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建议,使学生有机会贴近设计第一线,熟悉设计公司的运作方式。学生必须依据现实的具体环境开展设计,而设计公司的参与增加了训练过程的实效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学到的行业规范、意识经验和应变方法。《设计程序》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如果按照以往的课程模式,通常是教师先讲理论知识,然后安排作业练习进行知识巩固,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具有高素质、较好的自律性、学习目的性很强,以便学生在教师讲述理论内容时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内容,并且把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较好地体现在课程学习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始终把知识和技能放在第一位,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却容易忽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诸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而这些却恰好是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进行课时安排的调整。在课时安排上由周课时制改为集中课时制。集中课时就是把原来的每周两课时的课程跨度20周改为每周10课时,集中在4周内上完。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设计思维的连贯发展。
2.在课程内容上以模块的形式进行,具体分为知识模块、技术模块、能力模块,三位一体,既明确目标,又互相渗透。以一个“改造项目”为题,参考环艺设计公司工作流程和设计要求,要求知识模块达到熟悉环艺设计项目的工作程序,如设计项目的背景实地调查、设计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案的形成、设计方案的具体表现等;要求技术模块达到掌握表达设计项目所需的手绘表现技术、计算机绘图技术等;要求能力模块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
3.采用案例研讨教学,结合实际项目导入,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案例研讨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利用案例创设情境,将理论知识通过案例研讨渗透在练习当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设计项目的现场进行调研和分析,通过深入设计现场进行勘察,发掘和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如现场环境状况、使用者特点、使用功能要求等等,并使之成为寻找设计切入点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依据。再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运用案例研讨结合实际项目导入教学,要注意围绕教学主题,选择贴近职业岗位的材料,强调训练课题的真实性,做到知识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方法处于虚拟和现实之间,在克服各种制约条件的同时,学生还有较大的空间进行主观表现,这一点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例如,设计项目的对象分析、同类设计项目的设计方案分析等,可让学生置身于项目情境中,开展小组研讨,拓展思维,鼓励他们根据对象的需求、设计原则、美学原理、人体工学等知识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对设计现场的观察力、分析力、敏感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团队与个人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特长和兴趣及要求诸因素,对学生进行设计分组辅导教学,每组3~5人自由组合,要求每个组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同时强调团队协作,充分锻炼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5.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工作能力,不断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展示的方式包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自己的风格。第一种方式为调查报告的讲述。先集中授课,对将要考察的对象进行背景和要点分析,让学生在出发前对考察目的、对象和要点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于考察任务的内容和资料整理以及最后的完成形式都要有严格要求。根据调研情况整理成报告进行集中讲述,可使学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第二种方式为设计方案的陈列展示。设计方案经过具体表达后,以陈列展示的方式展出,体现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采用案例研讨教学结合实际项目导入,能加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让各种层次的学生建构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实际项目导入,加强专业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从而强化专业实操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笔者了解到环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职业岗位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模式的实验性方法改革,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既学到专业知识,又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职业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张军利.高级技工教育课程模式设计应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2]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3]邓晓霞,徐江,刘更.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环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方式探索[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4]吴迪.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5(10).
[5]邓良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岗位能力培养探析[J].艺术教育,2008(6).
[6]佘俭敏,刘唐兴.项目驱动+阶段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7]张立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J].北方经贸,2010(8).
[8]曾鸿英.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9]戴颖达.基于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10]赵乐飞.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