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8 07: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管理实训报告

篇1

一、探索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三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

二、探索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高职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全国已有各级各类旅游院校系、专业138家,在校生2万多人,这些院校遍布于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为多部门、多需求的旅游人才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面对不断扩大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旅游业,我们的旅游教育在内容、目标、方式、方法、结构、层次等方面都已明显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旅游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高分低能及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现象。这无疑向我们的旅游教育长期忽视旅游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敲响了警钟。因此,高等旅游教育应从中吸取教训,把培养精通业务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并重,以适应市场需求。从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看,大多属于表面现象的研究,没有从学生的真实需求角度出发,没有紧密联系学生就业紧迫的实际情况,没有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实践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挖掘。[2]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趋势分析

从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上看,随着高校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在择校学习时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渴望在校的五年内学到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从办学角度而言,突出实践教学也是职业学校特色办校的主要方法。在未来十年,旅游业将在每25秒创造一个新的工作机会,中国也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国,中国将需要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2]

二.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3]

三.“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配置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餐厅、客房、模拟酒吧、模拟导游室……这些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技能训练。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已有的资源。学校宾馆、会议室等设施都可以成为学生应用知识的场所。最后,充分发掘旅游专业学生的优势,组建模特队、礼仪队,在学校的一些重要场合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走出校园,充分展示本校旅游专业学生的风采和学校的教学实力。

(二)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习提供真实战场

校内实训虽然是按照实际工作规范要求进行,但它还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与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为解决此类问题,应实行校企结合的方式。学校应注重加强与区内外有关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旅行社课余实习由于旅行社具有容纳人数少,无法解决食宿等缺点,所以很难进行异地集体实习,我们应尽量利用本地的旅行社资源,使学生了解旅行社的组织构成和运行机制。

宾馆酒店顶岗实习宾馆酒店能够容纳大批学生,且提供食宿,因此尽量进行长线集体实习,选择区内外知名宾馆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训期间,学校与实训单位应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学校与实训单位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并与实训单位商定学生轮岗实训的时间和方式,使学生能在不同岗位上得到锻炼。学生的顶岗实训是校内的任何实训都无法替代的。在实训中,学生不仅要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1]

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各旅游高等院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要从确定实习人员、确定实习地点、委派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动员、发放实习指导书、与实习单位联合制定实习培训计划、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习评估、实习论文总结与讲评、实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三)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作为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旅游实践高度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经过实习,学生应在两个方面获得提高:一是对如何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和如何提供导游服务有全面了解;二是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规划有深切体会,为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实习时间订为三周:第一周为准备阶段,第二周是野外考察阶段,第三周为总结、撰写野外实习报告阶段。改变以往只注重实地考察环节的做法,加强实习准备和实习报告两大环节。花35个学时准备与实习地点有关的旅游信息,使野外实习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更强。实习报告增加答辩内容,可使学生把实习获得的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强化实地考察前、后两环节的工作,并创建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可使野外实习质量获得较大的提高。

(四)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高职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走出去,是指全体师生深入旅游行业,参与旅游实践,运用旅游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社会实践能力。可以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走出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磨炼了其意志,更主要的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进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旅游行业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资深出国领队或职员等来校作报告、讲课、座谈、讨论等等,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现今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介绍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旅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让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从优秀旅游业人员的身上去学习,感悟一些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自觉注意自身职业素的培养。[5]

总之,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领导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9页

[2]张金霞.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江汉大学学报,2005,(6).第87-90页

[3]崔斌.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初探.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13卷3期.第64-65页

篇3

关键词:应用型;实践教学;旅游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71

1 前言

同志在党的十会议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阶段,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独特优势、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怎样寻求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渠道,从而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将成为我们高校改革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一门应用型、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的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在现代旅游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亟需建立起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合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型、应用型的高等本科院校,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以期建立起适应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希望能为其他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 合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合肥学院旅游系是安徽省最早开设旅游专业的院系之一。该系旅游管理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紧扣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引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模式,成为该校第一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专业。2010年该专业正式实施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大板块: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和第二课堂。

2.1 课内实践

课内实践是在专业课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主要是在相应理论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本模块理论体系下的实践应用能力。旅游管理专业课内实践分配如表2所示。

课内实践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来实现。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数字交互式导游模拟实验室、标准客房实验室、中餐宴会实训室、西餐实训室、形体礼仪训练房、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和数字交互式景区规划实验室等

2.2 集中实践

2.2.1 认知实习模块

合肥学院引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期”制,将四年八学期拓展为期,从大二理论课程教学结束后开始。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实习为期24周,学分为36学分,占总学分15%。认知实习主要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来实现的。该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情况如表3。

2.2.2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模块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旅游管理专业非常重要的两项实践性教学环节,亦是我校创办“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的重要体现。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认知实习阶段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帮助解决专业技术问题,从而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均得到全面的锻炼,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规划创造一定的条件。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第期,学分为24学分,占总学分10%。

2.3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其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为8学分,学分必须通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技能培训、文化艺术与体育活动、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等取得,且科技创新活动学分不得低于第二课堂总学分的二分之一。结合《合肥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实施细则》,旅游管理专业还制定了本专业的《第二课堂项目和学分认定标准》。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3.1 加大经费投入,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合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建有数字交互式导游模拟实验室、标准客房实验室、中餐宴会实训室、西餐实训室、形体礼仪训练房、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数字交互式景区规划实验室等课内实践基地。目前而言,这些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相关设施仍比较缺乏。根据目前社会旅游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这些基地亟需建设。目前已在上海、合肥、宁波等城市建有校外实训基地,与多家高星级酒店和国内知名的旅行社合作,如由由喜来登大酒店、上海东锦江希尔顿大酒店、富豪环球大酒店、环球国旅旅行社等等。但是目前校外实习基地仅限酒店和旅行社,企业类别有待进一步扩展,产学研的合作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学校应该加大相关经费的投入,努力建设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3.2 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双能型”教师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专业,这就意味着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学校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老师时要重视是否有旅游行业从业经验,在相同条件下具有从业经验的应择优录取;学校还可以引进或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旅游行业管理人员任教,或者邀请旅游行业优秀者前来学校举办讲座;支持老师可以去旅游企事业单位挂职或兼职,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

3.3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摒弃无意义、盲目的实践教学课程,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实践教学中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兼顾个性化需求;强化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加强师生互动;在饭店管理技能训练、旅行社管理技能训练、会展经营与管理技能训练中采用数字化仿真,增加开放性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在训练内容、时间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在课程安排设计上不断优化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让同时又能锻炼实践能力。

3.4 加强实践教学监督与评价,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逐步健全实践环节质量标准和督查制度,并切实执行;对于课内实践应当建立监督机制,保证设有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高质的完成教学任务,及时对老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察评估;对实习环节应着眼于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习效果等进行综合评判;采用全程跟踪调查、实习报告评阅、事后实践能力考核等方式,综合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企业实习主管部门评价,合理确定权重,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习状况,充分发挥好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涛,刁宗广.应用型本科专业认知实习运行模式研究――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6):38,50.

篇4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背景

(一)国家政策导向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按地条件,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在《2010年度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中指出:积极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行业企业需求

《四川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成都市现代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均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制定了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发展的目标。目前,四川省和成都市对旅游专业人才具有较大需求。因此,加快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培养符合社会急需的、掌握旅游管理一线工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旅游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社会需求、专业及建设的重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本着双元性、真实性、服务性的工作方针,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亮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双元性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于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共建,实现共赢。积极探索校企的深度融合,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相互支持,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

(三)真实性

竭力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创造旅游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作情景,提高实训基地的真实性,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知晓旅游企业专业岗位群对基本职业技能的要求,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在职业的真实氛围下,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即在配备专业教学完善的实训设备,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所之外,学生还要在实训中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能力,熟悉和了解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四)服务性

实训基地首先要服务好专业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为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其次还要服务好地方经济的发展,研发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最后要努力争取和创造职业技能鉴定的功能,开展旅游行业的社会培训,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五)总体目标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行业企业,结合我院专业建设的实际,建设先进的硬件环境,优化实训教学体系,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打造一个与旅游行业契合度高、社会服务功能强,集生产、教学、研发为一体,具有真实教学环境,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除了专业能力的实践训练之外,熟悉和了解旅行社行业工作环境,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培养行业所需的工作态度和服务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师作为基地的直接参与者,校内旅行社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实训条件,极大地促进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开展课程的改革与开发。教师除课程授课外,还以不同形式参与校内旅行社的经营管理,增加了教师对企业一线工作的熟悉程度,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同时,基地为专业教师搭建了科研的平台,教师可以充分依托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以专业教师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为课题进行专门研究。

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形成专业实训体系,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和自身优势,以旅行社工作流程和岗位需求,按照“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指导思想,重置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形成完善的教学标准,开发实训教材、实训课件等资源。以基地建设带动专业建设,有助于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我院的特色专业。

三、旅游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体制机制建设

1.建设模式

校内旅行社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与企业深度合作为基础,以旅游管理专业为对象,具有生产或经营,形成较完善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此实训基地建设采取与旅行社合作成立旅行社服务网点的形式开展,由校方提供实训场地和办公设备、实习员工,企业方提供旅行社品牌、线路、票证、旅行社运营操作电子平台及启动资金。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共同开发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共同制定和完善管理体系,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和考评办法,形成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和环境,确保基地建设有序进行。

2.运行机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管理机构,形成“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实现教学环境与职业场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企业主动提供真实的旅游线路和经营案例,参与实训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训体系的开发建设,定期开展专题的培训、讲座、报告等,并接纳专任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校方安排和组织学生到校内旅行社进行实习实训,增强实践环节的真实性,让学生直观感受和体验旅行社各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规范。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实践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的管理型、经营性难题,研究在现有的市场下如何开拓新市场、新客源,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旅行社的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3.管理模式

校内旅行社的经营管理主要由企业方负责,自负盈亏,确保管理的质量,如因经营管理不善引起的亏损、投诉、赔偿等,由企业负责。企业派遣专人担任校内旅行社总经理,负责日常营运管理。校方安排专任教师协助企业进行旅行社的经营管理,通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科学有序的运行,保障旅行社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和推进,达到教学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充分融合。学生通过专业课程以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参与旅行社的接待、销售、计调、导游等工作环节,并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课程的教学要求,从知识掌握、操作能力、工作表现、业务绩效等多方面开展评价和考核。

(二)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利用专业在校任课教师和企业挂职锻炼员工的双重角色,重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按照“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并举、技能水平与素质提升并重”的原则,逐步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制定和完善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强化对教师的管理和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时,校内旅行社也进一步拓展了产学研的道路,教师利用挂职锻炼契机,及时发现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专题研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供专业指导,进而提升科研能力,形成直接的科研成果,或形成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三)实训体系建设

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业和生产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按照旅行社工作流程和岗位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实际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工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习实训体系。校企共同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方案和实训制度,形成模块化的实训体系,同时研讨实训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内容,实行工作态度和业务绩效相结合的考核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持和保障,是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加大其建设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创新的开发和设计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彰显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黎明.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

[2]贺彩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

[3]张俊平.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比基础教育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职业能力教育,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架起创新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桥梁;还可以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地上好旅游管理专业课。

1.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1.1.1专业设置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对地方经济结构和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盲目模仿其它院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不顾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

1.1.2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定位不当,一些中职院校没有形成适合自己要求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存在太多不定性,专业知识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学科理论的内容结构、逻辑顺序与岗位实践的渐进过程不一致。

1.2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

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形式单一,并没有实现深度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同时,政府也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对校企双方的规范、协调,没有使双方建立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

1.3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教师也应提高学历和学术水平,而他们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这是中职院校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质量的高低则关系到整个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惯例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2.1使学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引导者。老师应提供相应的软件资源和支持,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从业理论基础知识。

2.2使学生具有从事旅游职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既是旅游管理知识更新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高质量实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前提。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应依据教育规律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才能实现职业能力的目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3.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进行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分析,这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要的过程。让中职院校旅游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现状进行数据收集,使得教师在职教课程改革中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并且致力于教学改革。经常关注市场动态,进行职业分析,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修课。

3.2课程内容要体现旅游业的地域性

旅游活动是在一个地区发生的行为,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演变具有各自特色,因此,旅游课程教学内容应十分重视地域性。

3.3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教学体系的健全上,应当根据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训课教学大纲,完善实训报告和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把教学现场从教室向实训现场,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另外与旅游企业协作也是加强实践操作的重要举措。旅游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后备技术大军和管理顾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 职业能力 培养策略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教育顺利发展的关键。课题组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和行业发展,实施动态管理,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调整,但部分课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由于教材选取等原因,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太难、无法掌握、无法与旅游业紧密联系、运用到实践中。

(二)教学设计及实施的监控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学校通过对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教案的审核及听课、评教等方式保证了教学的有序开展,但是还存在教学案例选取不合理、教学内容展现形式单一等情况。

(三)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不紧密、实践效果不明显。在很多情况下,校企合作仅限于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此外,与一些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不紧密,校企合作的共赢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严重影响了实习实训效果,严重制约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四)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不健全。由于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不健全、专业老师校内教学工作量大、没有具体的实训教学计划安排等使学生的实训实习指导效果不明显。

(五)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学校正在努力建设一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即学校教师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和部分实践技能的教学,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师负责技能教学,但是由于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有自身的本职工作、所以经常造成学校安排的行业教师的授课时间与其工作时间冲突,再加上部分行业教师没有专业学习过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实施“多元、融合、持续”的校企合作模式。应该形成政府牵头、学校、旅游企业、旅游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和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实现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实现教学、科研、实习实训、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调共生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

(二) 调整专业认知实习的组织形式和时间。目前专业认知实习的组织形式主要以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实地参观为主,同学们通过参观仅仅对旅游企业有一个感官的认识,并没有全面了解整个行业的情况。学校可以有效的将专业导论和专业认知实习结合起来,认知实习的时间可以延长到一个星期,采取学校老师讲授旅游企业的机构设置、业界专家介绍行业发展历史、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安排学生以见习生身份到各个岗位见习等多种形式,认知实习结束后请同学们将认知实习过程对旅游企业的认识、个人对行业的思考等内容以总结报告形式提交,并请部分学生做汇报。

(三)调整专业实习的时间,阶段深入实习实训。在调研过程中,绝大多数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在三年级实习之前不太重视英语和其他一些课程的学习,实习之后发现英语等课程非常重要,但又没有机会再返回学校学习。将集中在三年级的专业实习分散到各个学期,平均每个学期安排一个月的实习时间,三年级安排半年的实习时间。这样既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实训的有效结合,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实习查缺补漏、返回学校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四)加强和完善课程组集体备课制度、实施模块化教学。在教学组织实施之前,课程负责人应该召集课程组成员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和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讨论内容应该细致化、全面化,备课的内容应该包括课程分为几个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的学时数、教学顺序、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教学案例的选取、作业的布置等,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组要组织老师听课、定期反馈教学情况,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的调整,实施动态管理。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模块化教学、一门课程由多个老师进行讲授,每个老师负责几个模块,发挥个人专长。

(五)校企合作编写实践实训教材。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没有适合高职层次的相关教材,学校教师应该邀请企业专业根据实训的要求,结合行业标准编写各类实训教材、指导书等。

(六)完善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 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完善老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将老师下企业锻炼期间的工作量折合成课时量,这样就解决了老师担心到业界深造影响职称评审等后顾之忧,也会极大的促进老师下企业锻炼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战雄.高职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设想[J].高教论坛.2005(5).

[2]齐丹.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篇7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作为独立学院开办的旅游管理专业,怎样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研究提高实践教学的措施,为独立学院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提供帮助。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对市场的需要,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相继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层次各不相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增长,一些新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不断涌现,独立学院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本院校。作为新型的院校,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有自己的定位,既要不同于母体的一本、二本,也要有别于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学校和职业学校。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 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目前,从我国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整体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从培养模式上看,大多院校仍然延续传统精英教育思维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置上看,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依旧是按照公共课20%、专业基础课30%、专业课40%、专业实习10%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进行教学。这种课程体系呈现出“基础课多、专业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课堂教学集中、实践教学滞后”的特点。学生虽然可以扎实的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学生毕业不适应行业的需求,就业率低以及转向其他行业,进一步造成旅游人才的短缺。

(二)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强的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产业阅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是由相邻的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外语等学科转轨过来的,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实践经验。大部分专业教师较为年轻,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做过一些兼职工作,但仍然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另外,由于经费投入的原因,专业教师缺少在实践经验和能力方面的进修和培训。这就导致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不完善,难以发挥功能

大多数独立学院建校时间较短,正处于扩大办学规模的阶段,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了基础建设、基本教学建设中,致使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不完善,难以发挥相应的教学功能。这主要表现在:1.实践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仅仅依靠课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像前厅接待服务、餐饮摆台、调酒、果盘制作、客房做床、茶事服务、茶艺表演、形体和礼仪、导游服务带团和讲解艺术、旅游事故处理技能、音乐欣赏、文物鉴赏等操作性强的实践技能只有在配套设施完善的模拟实训室内才能熟练掌握。一些独立学院不是因经费不足不建设实践教学相应的配套设施,就是对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不到位,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2.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固,作用难以发挥。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数集中在第七或第八学期的专业实习中。但是由于学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合作和联系不紧密,各自利益的出发点不同,合作的目的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能实现,基地作用难以发挥。

(四)学生对实践认识不足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的认识不足,认为管理就是监督和指导工作,不用做具体的工作。这种眼高手低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行业观念正确的树立,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虽然在模拟实训中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是,进入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实习单位严格的规章制度、较大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尽快的适应实习要求,逃避实习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便留下继续实习的学生也只关注自我的工作,对于其他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关注较少,实习流于形式,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失

大多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来说,没有明确规范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过程、效果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也没有专门的评价标准,从而导致教学要求降低,教学内容多变,使本就十分单薄、弱化的实践教学更显不足,效果更差。对学生来说,学生的实践实习,缺乏跟踪反馈,仅仅通过一张简单的鉴定表评价效果。这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直观性,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不强。

二、 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 改善培养模式,合理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是教学的纲领和指南。要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改善培养模式,合理课程设置。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作为应用型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独立学院在培养模式上不能因循守旧,要注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要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同时,强化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符合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比例,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要注意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要把实践教学的时间都集中在校外实习阶段。对于一些操作型、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如饭店管理、导游业务、礼仪等课程,应该及时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还可以聘请一些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顾问,共同参与课程设置,这样能够加快课程优化更新的速度,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 强化师资力量,注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学生的关键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教师不仅要善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强化师资力量,注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才能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学院可以利用人事制度灵活的优势,在引进师资方面可以实现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比如,在引进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同时,可以考虑聘请一些从业经验和行业背景比较丰富的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第二,建立教师进入行业锻炼的长效机制。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定期去旅游企业进修和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操作技能和服务标准,加强自身实践能力。

(三) 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实践性非常强。独立学院要想培养出具有竞争性的行业人才,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金。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酒吧、模拟接待、模拟旅行社、模拟导游、模拟旅游策划和研发等专业实验室,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基本技能以及服务与管理技能。独立学院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完善和建设,保持校内基地与旅游企业高度相近,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及时维护和更新基地的设施。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一些管理规范、设施先进、客源丰富的旅游企业。独立学院应加强与旅游企业“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制定实训(实习)计划,合理安排实训(实习),规范实训(实习)制度,从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否顺利的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能否实现。独立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管理人员“眼高手低”的错误认识,通过对学生要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职业素养培训、相关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较好的职业素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的提高,就能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实践教学,很好的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 建立全面的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可以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评价对象,把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训都纳入评价的范围,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列为主要评价内容。对教师,可以通过听课、教案、评教、检查教师及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训基地评价等形式进行,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把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结合起来,将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设计、论文、报告、调研、专题制作、答辩、基地反馈等融入到考试当中。通过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才能确保培养出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要逐渐加强、不断探索、创新思路、勇于改革,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小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 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商业经济,2009(10)

[3] 唐烨、覃勤、黄娟,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浅析, 科协论坛,2009(9)下

[4] 王金超、魏凤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5] 吕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4(32)

篇8

一、实践课程的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高校几乎都有旅游实践课的安排,但是实践课的安排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课占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比例一般偏低。现在大多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约15%,基础课约30%,专业课约40%,实习与技能约15%。重课堂理论的讲授轻实践教学,这与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不相适应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应当提高旅游实践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2、实践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根据旅游管理的专业指向性,旅游实践一般应安排在酒店、旅行社和景点。而大多数的高校往往把实践场所定在星级酒店而很少涉及旅行社和旅游景点。星级酒店接受能力强,便于集中统一的管理而旅行社和旅游景点往往要安排好几家,不便于集中统一管理。高校往往不安排旅行社,把所有实习的学生都安排到星级宾馆。学生想去旅行社或景点实习的愿望无法实现,学生在旅行社方面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强制性的实习安排会使学生失去对专业学习的乐趣,对于我们培养优秀的,素质全面的旅游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旅游实践的安排有运用多种形式,全面系统的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训练。

3、校内实训室的管理不规范。有的高校没有旅游实训室,有的高校有实训室但没有责任人进行管理,物品不能及时更新与补充,不能及时的清洁与整理。有的高校实训室建立起来以后用过一两次就荒废了,变成了堆放物品的仓库。当专业课老师带领学生再次实训时,看到里面杂乱无章,到处都是灰尘就放弃了。因此实训室必须要规范化的建立,有序的管理,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物品设备。

二、实践师资的配备

师资力量与实践教学要求不相一致。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素质有待提高。旅游专业总体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前些年旅游管理专业刚刚兴起时,担任该学科教学的有许多是外系的的兼职老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师资力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专门旅游实践指导老师在一些高校还不具备。民办高校的师资更让人担忧,民办高校这几年招生压力大,生源不足,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一个教师但任好几门课程,根本没有精力很好的安排策划学生的课外实践。另外,高校教师往往是从高校出来直接进高校,没有在旅游部门工作过,缺乏组织旅游实践的能力。因此高校在招聘应聘任专业的旅游管理专职教师,且专门配备有在旅游部门工作经历的旅游实践指导老师,并定期安排老师到旅游企业锻炼交流。

三、实践的过程环节

1、高校对旅游实践课程的支持不到位。旅游专业学生外出实习工作量大、复杂、风险性强、资金花费较高,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够,怕担风险;一些实习指导老师也不愿带学生外出,因为校外实践比在课堂上教学要花费的精力要多。课堂授课是绝对代替不了校外实践的,高校以及教师应加深对旅游实践的认识,积极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

2、校企合作的实践培养模式运行不规范。校企合作是旅游实践的主要形式,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学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企业可以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但在具体运行中有如下问题:其一、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前。以酒店为例,酒店总是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在旺季时要求学生去实习而不注意结合高校对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合作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感,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对学生的培养。其二、高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跟踪指导不到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工作岗位不满意、老员工态度不好、坚持不下来等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学生的实习很难会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还可能会给企业和学校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高校要派出专门的旅游实践指导教师入驻实习单位及时跟踪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

3、学生对旅游实践认识不清。他们把去酒店实践当成卖苦力,把去景点实践当成旅游。学生认为不上大学一样可以在酒店做服务员,而且实习期间的工资还没有酒店一般的服务员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没有把酒店当成自己学习的场所,没有认识到酒店实习是自己专业学习的一个环节,酒店的阶段性的实习对自己下一步的专业学习甚至将来的工作产生的重要影响,去景点实习沉浸于美景好和奇当中,不听从实习指导老师的安排,忘记了自己的实习任务。因此需要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之前加强学生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实践,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的后续指导环节

1、实践结束之后很多学生很难回归课堂。学生实践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没有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实习结束之后,回到课堂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大多数学生实习之后不想再回到课堂,认为自己所应该掌握的技能都掌握好了,操作熟练了。这时候专业课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心态进行调整,强调实习基本上是对本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引导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篇9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重视实习环节,仅仅当成一个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完成的任务,有的甚至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写个实习报告,应付了事;二是找到实习单位以后,工作态度不端正,不珍惜实习机会,也不了解实习的目的,××学校曾经有一个学生到五星级酒店实习,工作态度很不认真,跟客人吵架,严重影响了该酒店的声誉,该酒店立即下令:全球旗下所有酒店拒绝招聘××学校的学生。这次事件说明,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不仅涉及到学生自身能否在社会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是涉及到学校和企业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影响,可见,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民办高校的教师目前的现状是,专任教师中年轻教师居多,年轻教师主要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民办院校教书,虽然目前硕士学历教师居多,但是这些老师往往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在课堂上实践知识的传授还是在指导学生实习方面,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民办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习地点的管理。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主要通过学生自己选择,多数学生能够实事求是,选择一个单位实习,但是也存在不实习只盖章的情况,指导教师很难到所有学生的实习单位考察,因此管理难度较大。

第二,实习过程管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老师、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机制。例如:指导教师找学生不好找,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手机号经常变,不及时通知老师,造成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不畅,难于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管理。学校和学生良好的沟通机制对于有效指导学生实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关于实习效果的监控。民办院校学生实习的目的是:一方面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进一步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旅游管理过程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直接接触社会,提高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变。民办院校的实习目的使得对学生实习的考核应侧重于对学生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考察上,但是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撰写实习报告为主,很难考察学生的能力,因此,民办院校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亟需改革。

三、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一)重新调整教学计划

在教学内容上,教学计划中应多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内容,为实习工作打好基础。根据旅游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的特点设置相应课程,重视实训环节,在实训项目的设计上,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此外,多安排一些知名学者或者旅游行业企业家讲座,给学生提供一些接触社会知识的机会。在教学计划中将学生的实习时间调整为三个月以上,再加上假期,可以达到一学期的时间长度。较长时间的实习有利于学生选择实习单位,充分熟悉企业状况,并且较深入地参与到企业的具体业务中去,得到较充分的锻炼,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二)聘任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旅游管理教师

民办院校的年轻教师往往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而社会上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又缺少理论基础,因此,既具备旅游从业经验又具有较高学历和理论基础的“双师型”教师是民办院校亟待聘任的人才。“双师型”教师能够在学生学习知识阶段和实习阶段结合行业知识给予学生较好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民办院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实习效果。

首先,针对学生对实习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学校在学生实习之前要做充分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充分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工作,明确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保证实习的效果,杜绝随便找单位盖章的情况。同时,端正学生的实习态度,鼓励学生从基层干起,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维护企业和学校的形象。其次,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条例,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最后,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了解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及时为学生解决困难。

(四)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民办院校实习基地建设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锻炼学生能力、胜任岗位工作为重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从而加强与校外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一系列举措。建设实习基地对于提高民办院校就业率和加强旅游管理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通过市场调研,寻找旅游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民办院校在寻找实习基地之前要充分考察企业的规模、实力、声誉和用人制度,选择出适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2、在建设实习基地时,要规定企业与学校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为长期合作制定必要的合作计划。校企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在签订合作协议、社会教学合作、资金等资源共享、订单式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力求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建立健全学生实习期间的奖惩制度,有效激励和控制学生的实习效果;企业的主要职责是要制定企业长远的用人计划,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人性化管理。

3、不断拓展民办院校实习基地的功能。民办院校建设的实习基地应该是一个多功能系统,它不仅是学生实习的平台,同时也在多方面发挥其功能:首先,实习基地也是学生平时进行实训课程、锻炼实践技能的实训基地。以往实训课程主要在课堂进行,老师通过模拟公司、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进行实训课程讲授,学生无法参与企业真实的经营活动。但是,通过实习基地的实训,学生就有机会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对所学的技能进行检验和磨合,进一步丰富和提高知识体系。实习基地是具有实战意义的民办学校教学的延伸。其次,实习基地有助于解决民办院校教师年轻化,学历较高但是缺少实践经验的问题。民办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可以以课题研究或者项目合作等形式参与企业实践,一方面可以帮助实习基地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技能,在实际操作中增强了基本理论的运用水平。

(五)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考核机制

改革考试制度,从单一的实习报告考核过渡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1、采取日常考核和实习结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日常考核方面,指导教师通过实地考查、现场抽查或者与学生座谈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检查,考察他们的实习工作开展情况、学生的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和心理等情况,保证实习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在实习结束考核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采用实习答辩的方式,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成果。

篇10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这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体,职业教育主要体现为技能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中最有特色的内涵。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异军突起,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是在江苏省扬州商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旅游管理专业是该校最能体现高职特色的专业之一。该专业目标是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能从事旅游基层管理、独立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主要教学形式这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保证,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制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

旅游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大板块组成。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前提而设置,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实践性教学要改变过去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例如我校设立理论课时为42%,实训、专业岗位实习课时为58%,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除单独制定总体的专业技能等级目标及实训课程的实训计划外,还在涉及实践环节较多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单独列出各门课程的课堂训练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指出某一课程及该课程涉及的有关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样,不仅确定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而且还有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内容包括各个阶段的实训目标、训练内容、考核标准等,有利于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将其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尊重人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实现理论升华,形成一种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循环模式。整个实训体系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大部分专业课有课堂实训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谁的责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案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案例教学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2)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类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外部条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企业事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尤其是管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2、实训课的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教学与普通文化课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学生的操作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分解动作到连贯动作,由单一动作到复杂动作,在模拟实验室内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练习。如果教师指导、示范不准确,没有巡回个别辅导,将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好技能。

我校的实训训教学一般采取如下做法:

第一,老师先理论讲授操作的程序和要领或要求学生课前事先预习,老师以提问或抢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操作的程序和要领。第二,操作示范。技能教学中,指导教师严格按程序和要求采取分步骤示范,使学生从这种规范和固定的模式中学好操作技能技巧。第三,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景点的讲解,组织学生观看,对某些难解、精华部分可通过反复播放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进行模仿操作,这样学生容易掌握,训练效果较好。第四,指导老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评。第五,规范技能考核。技能考核是技能教学中的最后一环,是检验学生技能是否达标的重要手段。为了鞭策、督促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制”,即学生除需要有一张毕业证书之外,要求学生获还要有多张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如“导游员资格证书”、“调酒师证书”、“中级烹调师”、“营养师资格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按照实纲的要求,学习、观察、分析问题,虚心向老师和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请教,并整理在实习报告中。

3、认识实习,巩固基础知识。

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我校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一是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如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二是在假期安排课外集中实习,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4、生产实习,培养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生产实习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实际,感受现实。其主要的实习方法主要是校外实习。我学校与一些大的旅行社、酒店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校外生产实习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旅行社或酒店主要岗位的实习、管理实习,企业和学校共同评价、考核学生实习成绩。其重点应放在对具体岗位技能的掌握上,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达到直接上岗的要求。达到规定的技能标准外,还需要在主要管理部门实习,掌握各部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成为知识型、高技术型应用人才。

为了保证实习效果,我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确定实习人员、确定实习地点、委派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动员、发放实习指导书、与实习单位联合制定实习培训计划、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习评估、实习论文总结与讲评、实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保证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四、师资队伍、教材、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条件

1、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双师型”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成功的关键。我校将其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各大院校仍存在不足,仍是制约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具体表现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数量达不到要求(教育部的规定,高职学院的“双师型”师资应占到专业课教师的80%以上);在教师结构上存在着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在管理上重数量和形式,而轻质量和实质;、在职称评

定上重论文和研究,而轻教学和应用;在培训上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为解决以上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如下措施:

(1)积极引进,充实教师队伍。在师资引进中,要突出教师的“应用技能”这一重点,严把“能力”关。(2)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任兼职教师,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3)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4)努力培育合作式的“双师型”教师集体——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有完整育人功能的师资集体。(5)利用假期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6)建立“双师型”教师科学的考评体系。

2、教材建设

作为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目前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很少。当前高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材的编写匆促;二是编写人员缺乏;三是高职教材大多数以本科或专科为依据,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以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造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大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管理力度;聘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编写既重理论又讲实用的专业教材和高层教材;编写时注重素质教育;做好高职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专业或实践课教材,可以先由各校自编教材。

3、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同样是职业技能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了刀刃上。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有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形体、古筝、茶艺、插花、美容化妆等几个实训室。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