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应用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02:4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会应用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会应用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会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08-02

引言

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实训基地能帮助学生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促进本专业教育改革的实施。近年来,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获得了显著成就,在实际工作中,要及时进行经验总结,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稳定发展。

一、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专业教育目标实现的要求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财会专业拥有完整、复杂而系统化的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要将社会实际需求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更高的财会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二)财会专业老师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对高职院校教育而言,师资力量是非常关键的,财会专业也不例外,只有实践与教学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双师型老师队伍建设目标,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有效解决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贯彻落实全面发展教育观,通过实训基地建设,财会专业老师更好的了解社会与专业发展需求,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与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高财会专业教学水平与效率。

(三)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得以实现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同时满足社会与企业的不同会计服务需求。加强培训、鉴定及认证等会计服务训练,社会、企业及学校联系更加紧密,从根本上提高学校财会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实现教育效益目标,从而提升本校专业教学的社会效益。

二、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

(一)知识转换为能力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场所,学生能够从有所知转为有所为,这是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首要功能。结合专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要求,在理论知识学完后,学生要进行单一到综合、简单到复杂、模拟到真实的实操训练,学生动手及综合处理问题能力不断增强。

(二)信息反馈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建设并运行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能够掌握社会各界人才需求状况,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及师资建设等方面问题,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以此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实力。另一方面,可了解各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经过比较发现模拟与真实工作环境间的不同,以此完善模拟环境,为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三)预就业

高职院校为财会专业学生建设实训基地进行锻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岗位技能与专业技术,正确认识会计工作流程,经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道德及意识,提高自身竞争力,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就业之前体验就业感觉,大大缩短了就业工作适应期。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没有正确认识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而且资金主要用于校内基础设施或工科等见效快的实训基地等建设中。很多领导认为建立工科专业实训基地,要求明确、清晰的流程,充分体现生产工艺过程,学生能够从感性方面认识生产设备与组织管理,学生的工程应用技能水平直接得到提高。而财会专业,其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界限不清晰,实践成果无法转换为实物化产品,以课题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机会比较少。因此,高职院校不重视建设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实训工作缺乏实质性意义,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从而不利于系统与完整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软硬件建设不足

相较之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实践条件比较好。据相关统计表明,高职教育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5倍多。但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此影响到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实训缺乏先进的手段,学生实操机会少。对于财会专业而言,实训基地建设要以软硬件为基础:场地与设备是必备硬件条件;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水平指导老师及科学的实训教材则是其必备软件。目前,财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岗位人员职责与分工也不够明确、奖惩考核机制不健全、师资配备不合理,专业素质不高;实训教材难以满足实际岗位需求等问题比较常见,使得实训基地建设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结构条理性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结构条理性不足,主要表现为:(1)实训基地运作比较落后。对于财会专业实训基地而言,典型操作软件与案例分析是主要实训手段,但由于缺乏同步性,无法体现行业岗位变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其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案例教学、模拟及仿真实训与实际岗位要求差异比较大,人才培养实训链相符合的体系建设y度大。(2)基地建设规划不科学。某些实验及实训室规模不合理,实训设备配置与工位设置不合理,造成浪费或不够用;专业内实训设备无法实现共享,重新购置,造成资金浪费;实训设备类型与配套设施不合理,先进性、真实性、实用性及经济性无法协调发展,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影响到实训基地自身功能的发挥。

四、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加强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策略

(一)仿真与生产性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将仿真与生产性融为一体,换言之某些实训基地实训室对真实工作环境与经济业务进行模仿以此进行实训锻炼;某些实训室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并运行,实训生产性场所,充分利用校内场所资源,吸引社会人才,比如记账公司等代办真实业务,学生能力锻炼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收入。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制度与科学化的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划中,必须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点,加强校企联合,以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水平,确保职业技术水平获得提高。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专业与办学优势,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相长,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职业培养计划,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企业也要增强合作意识,与学校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实习学生加强管理,帮助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并实施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促进校企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操能力意识。

(三)与行业机构合作扩大实训范围

在高职教育就业保障中,实习推动就业是非常重要的,独立的社会单位无法容纳大量学生进岗实习并成为企业正式员工。但会计行业与各行业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会计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同时行业协会能够敏锐察觉市场变化,为校企搭建沟通桥梁,提供合理化信息建议,确保双方在权益基础上实现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此外,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与相关会计企业,比如用友软件公司等,因业务会与各行业财务部联系比较紧密,发挥会计行业协会的作用。

(四)成立校办会计师事务所或代账公司

对于会计实训而言,无法接触真正的财务账目是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将从企业引进的优秀老师及自身水平较高的老师组合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会计师事务所或代账公司,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第二产业的开办创造机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提高财务专业老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当前,校内实训基地老师,尽管很多老师教学水平比较高,但其实践能力却不足,因此为了推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老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其次,诚聘企业优秀会计师担任学校老师,这样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会计人才实际需求,加强校企合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有效提高专业实训质量、档次及塑造专业特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专业实训基地的作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葛君山,王菲.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2] 陆春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7):162-163

[3] 李凌.高职院校会计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分析――以会计服务公司的设立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66-69

[4] 朱淑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构建研究[J].财会学习,2016(14):251+253

[5] 刘红英,琚兆成.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运行机制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16(06):59-62:

篇2

【关键词】 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 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 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 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 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 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大学教学, 2003年12期.

[2] 李瑞生. 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2):56.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能力

一、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校内实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际脱节,不能很好的指导日常实习实训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大学直接进入职业学校担任教师工作的,由于大学阶段培养的基本属于理论型人才,虽然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但实验实训方面却很逊色。体现出理论过强与实践环节薄弱这样不配套的现象,况且,我国会计政策、法规变化的也非常大、非常快,专业课教师只靠在报纸、杂志、刊物上获取的知识而没有到企业去亲自实践的经历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老师在指导实习实训课时感到力不从心的地方,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打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实习实训课形式简单、岗位不全、不配套,不能解决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具体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财会专业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税收等几门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主要有点钞、珠算、基础会计实习电算化会计实习等几门课程,加上现在各高校都招收财会专业的学生,为了迎接高考,提高升学率,现阶段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由高考科目构成,这样,使本来应该学习很多课程的专业变成了一心应对高考,减少了很多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面变得窄之又窄,实践课只针对本专业课程开设,缺乏对其他相关知识和基本会计技能训练,学生没有将独立创业的理念贯彻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学生就业面的选择比较窄,使学生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

3.实习实训课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落后

近些年,计算机已在各行各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学校都配备了会计实验室和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室,由于高职考试大多数的技能还是以手工记账为主,我们为了应对高考,追求升学率,也不得不以手工记账教学为主。而会计电算化教学为了参加省里每年举办的技能大赛而突击集中训练一段时间,而且这种突击学习仅限于参赛的同学,并没有普及所有学生。手工记账的教学方法仍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由老师带着学生一笔业务一笔业务的填鸭式教学,有些原始凭证实习教师是没有办法弄到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凭证、账簿、报表种类单一。

4.实验室建设不完善,实习用材料不健全,不能很好地进行实践性教学

虽然在中职学校中会计专业基本都配备了相应的专业实训室,但是,这些实训室能为学生提供的全套实习能力还很不够,还打不到实习实训所需的条件。实训室的功能弱化了,成了一个用着不行,不用也不行的鸡肋。纵观我省的财会专业实训室,只有一些简单的凭证、账簿、报表和几把桌椅,材料方面也就只有一套由省里指派的各学校抽调的教师集中编写的一套实战教程,或者还有一些东拼西凑的材料,不成体系,由于实训室设备、材料简陋,许多实训课不能顺利开展 。

二、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1.专业的特殊性,影响实习效果

由于每个单位的财务都涉及到单位的隐私,所以一般的单位是不愿意接受外人到单位实习的,哪怕是一知半解的学生,再加上中职的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业务不熟,还会给实习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现在的校外实习一般也只能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际意义上的业务实践,实习内容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

2.实习时间不合理,学生不能安心进行专业实践

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是学生验证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最好的办法。可是大多数学校出于学生就业考虑,都把实习安排在毕业前的一年或半年,为的是既方便学生实习又方便学生找工作。实际上,这种做法适用于大多数专业,由于财会工作的特殊性质,有很多的学生不能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只能到不对口的岗位去实习,导致实习效果不好。

三、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

1.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财计教师既要有合理的理论知识结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求专业教师经常深入企业会计一线进行调研,并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使教师及时了解会计实务发展情况,积累实际经验在,在向学生传授会计知识的同时,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地深化对会计理论的认识,积累会计工作经验,逐步提高会计职业能力,成为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教师。

2. 完善会计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层次

会计模拟实验室是时间会计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相结合的产物。是会计理论知识应用的场所。目前,我们的会计实验室主要是两个层次的建设;一个是手工记账实验室的建设,主要使用真实的资料按照会计核算的先后程序,配备相应的实习实训用的资料。其次,会计要实现信息化,就是要建设一个高仿真的电算化实验室,不仅要在理论课上运用,而且要在全部的专业实践课上应用。这也是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4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会计综合实训 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以社会需要求为导向,为社会输送生产、经营的一线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校宗旨。在这一导向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训中拓展知识,为学生将来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1 目前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期,笔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在社会中的需求做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一般都会有一条“要有工作经验”或“有会计师资格证”这类要求。但是应届毕业生,他们刚刚走出校园,这些要求当然不具体,给他们的就业带来压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会计实训教学中出现了问题。

(1)加强会计综合实训教育的目标的导向性。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我国目前有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财会人员。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即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2)培养学生对会计综合教学课程参与性和积极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会计综全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加强培养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积极动手能力,所开设的课程有会计基础、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等,所开设的课程专业性都比较强,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满堂灌,由于理论知识本来就是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消化,会使学生感觉到此项课程索然无味。进而对其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比重较低。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目的,就是进入工作岗位后亲自动手操作,来完成企业的财务工作。这同时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的。但是,据笔者调查发现,有很多院校不够重度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致使大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理论知识随口就来,但是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却很差,在进入真正的工作单位后,不能独立完成工作和解决问题。所以加强会计专业学生在校的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是势在必行,十分重要的。

2 应用型本科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流的本院校或重视科研型的本科院校重视学生的研究能力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与其有所区别。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但要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应当适应加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一下职业实践能力。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和现代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1 加强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建设的系统性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以人才的培养计划为依托,了解清楚现代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让我们的学生具备哪方面的职业能力;再就是充分分析要想培养学生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开设哪方面的课程和使用什么样的实训方法,才能达到要求。然后再确定实训课程的名称、内容和时间问题等。目前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实训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学综合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审计综合实训以及会计制度设计综合实训等内容。实训时间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一周内,此项实习报告不仅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做一个充分的总结,对于比较好的会计制度设计报告还可以作为毕业论文使用。

2.2 坚持编写会计综合实训的校本教程

要想使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就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训练教程。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编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经济业务罗列出来的教程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符合教程标准的。要想达到该教程的编写要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使用某一企业在连续一段时间内的全部经济业务往来,以及使用仿真的原始凭证。(2)将基础财会知识和业务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融入到一起的同时还要涉到特殊业务的经济业务往来,体现出此课程的深度。(3)在分析设计每种产品结转的经济业务时必须要考虑到成本核算的具体要求。(4)税务申报业务亦要涉及到。(5)为了让学生练习利用财务的相关软件记帐的能力,需要提供财务软件以及初始化所需要的所有资料信息。最后,其它信息的编写也一定要有仿真性。

2.3 改革会计综合实训的教师考评体系

科学的开设会计实训课程,并且编写适应会计专业的教程不能完完全全保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只有这样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才能与现代企业中会计岗位紧密结合起来。那么老师工作的积极性是提高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亦是会计实训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一定要改变原先的重视科研、轻视教学成果的传统观念。首先,在会计综合实训期间,工作量不能减少,甚至要在原有的工作量的基础上增加。其实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工作是非常繁琐的一项工作,前期准备材料、答疑解惑;后期评价和总结这次的实训结果。所以对参加实训的老师要增加相应的补贴,增加教师的积极性。其次,教学科研成果的结分要重视起来。老师的职称与科研成的结果是有直接关系的。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论文或专著等科研结分比较高,而对编讲义和教材一般都不计算结分,所以一些院校不支持实训教程的正式出版,由于此种原因,使得教师不愿意花大精力去编写实训教程。所以将自编教材一同计算结分,会更能增强教师编教程的热情。最后,应该将在企业工作时间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第四,要改变传统的实训实践老师的做法。一般实践老师都是刚刚毕业的老师或者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助教老师,没有多少的教授经验,自身的实践经验也不是很丰富,同时也缺少实践工作的经验,如果学生在实训中遇到困难他们有时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于实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吴丽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会计之友,2008(8):31-32.

篇5

关键词:实践能力;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支持系统;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80-03

随着企业对高级应用性财会人才的需求的增加,本科会计毕业生在中、高职学生和研究生的“夹击”中弱势日益突出,本科会计教育面临挑战,也正在努力变化。这些年来,会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了,相关的论述和文章屡见不鲜。但对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实质及目标的认识还有可能进一步深入,相关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实施的经验还有必要进一步交流,特别是像笔者所在的工科和商科共存的行业性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如何利用它的优势为培养企业欢迎的人才服务,是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关注的。

1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1.1 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般认为,实践教学是在实验或综合实训课程、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概念,这样的理解有些肤浅。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的环节,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以指导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践教学需要采用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使他们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学习、理解和掌握,并强调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会计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具备较强的操作及动手能力极其重要,而区别于高职学生,本科会计学生还应重视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职业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及合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等职业技能的开发和培养,而以上这些,则可以综合为会计实践能力培养。

1.2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可以概括成两句话,即“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和“职业技能的切实发展”。其中,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等会计专业知识,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营销学、组织及运营环境等有关组织和企业的知识,同时也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知识;而职业技能是以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为前提,包括智力技能和应用技能两大类。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亦即会计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知识方面,熟悉基本的经济和商业法律环境知识,掌握财务会计与报告知识,管理会计与管理决策知识,理财和风险管理知识,审计,资产评估,税务及其咨询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另外,还要关注行业及企业生产运作方面的知识。

第二,在智力技能方面,具有收集、组织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评价和解释复杂资料的能力,判断并得到合理结论的能力,项目的计划实施并编写简单研究报告的能力等。

第三,在应用技能方面,能够较熟练使用统计、会计和其他的信息技术软件,能够利用适当的媒介与更多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进行有效的工作,具备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有计划安排工作、有效管理时间、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目标都可以进一步细化并给予详细而明确的表述。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建立在以上目标的基础上,体系中所有的课程、环节、内容、方法、手段的设计和实行都离不开对这各个目标进行的分解、分析、融合和呈现。

2 会计实践教学的环节

2.1 课程体系的建立

与培养目标相对应,可以大致将整个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三组专业知识课程,一组综合实训课程和二个毕业环节课程。三组专业知识课程,分别为会计相关专业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综合实训课程中包括“会计(审计)实务”和“EPR沙盘模拟”等课程,它们建立在所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基础之上;毕业环节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根据细化了的目标,每门课程都应明确其所执行的任务和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安排课程结构和内容,同时,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并保证其与理论教学环节整合、配合和协调。

2.2 实践环节的设计

总体上说,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实践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四种: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中最有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对那些理论性或综合性强,理解难度大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在课堂上对案例的讲解和集体讨论,课下的阅读、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追求标准答案的被动学习中走出来,养成在复杂环境中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使其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同步实验。课程同步试验适合那些侧重于方法、程序和流程的课程及内容。在专业知识课中,如会计学原理中的簿记系统、财务会计中具体会计业务的处理和报表编制、审计中的工作底稿、审计计划和报告的编写,以及税务课程上的纳税计算和申报等。在有关信息技术知识的课程中,同步的实验本身就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3)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课程是将多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设计一个仿真的公司制企业,模拟其管理制度及会计系统,以及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要求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系统地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和税务处理、审计、管理诊断和制度改进等工作。综合实训应该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专业软件进行,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将大学所学过的会计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较强的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并树立自信心,以应对未来企业的要求和职业生涯的挑战。

(4)实习和毕业论文。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深入到企业之中,认知并参与企业实际的会计、审计或管理工作,是相应的应用技能落实和完善的大好机会,是完成学生到会计职业转变的最终环节;而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深浅和智力技能高低的主要方式,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实习的地点最好选在大中型企业的财会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应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实习教师,真正上岗工作,切实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会与人共事的苦乐,计划未来的职业道路。

对于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本科生的论文应该以调研报告为主,字数在7千字左右,在企业财会人员和管理者的指导下,将亲身经历的东西进行概括总结,对企业的会计或管理系统及其运作、财务和会计政策、财税实务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客户的评价等方面做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论,并将所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其中,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概括一下,虽然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不同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以及专业方向肯定有所不同,就笔者所在学院会计专业目前情况看,其主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相互关系可参见下图。

3 会计实践教学的模式及方法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针对具体的手段和行为方式而言的,前者侧重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后者则关注于某个局部,比如一次课堂的讲授、一个实验的进行等。

过去的教学往往是采取以集体教学为基础,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更适合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种:

(1)自主学习模式。自主学习主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为主要目标,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的开发智力,提高适应不同环境及工作的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荣誉感和责任感等职业态度,以利于更长远、更广阔的职业发展。

(2)合作学习模式。“学会共处”是会计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多数学生的弱点,在其人格成长最重要的大学期间,提高情商,培养人际交往这个职业技能十分重要,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

合作学习可以分为师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课堂上,师生之间应加强互动和交流,要避免教师主宰一切,学生游离在教师思维和讲授之外的现象出现。课堂下,多组织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增加交流,增加友谊,也增加创造力。

合作模式的开展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学生人数多,教学管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不断创新。总之,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机械的、绝对的,在复杂和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其综合而灵活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可行的方法,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即“学会生存”有所助益。

4 会计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

理论上的探讨要比真正实施并达到效果简单的多,会计实践教学要想有效的实施,面临的问题很多,难度也很大,特别是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教学资料的建立和丰富

(1)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独特性,即实用性,应该重新整合每门课程的内容,比如财务会计课程,应该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作业环节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再比如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课程要进行科学的分工和协调,尽可能依据企业的管理循环展开论述,最好能使用较为真实的企业案例。另外,应与其他专业教室保持沟通,明确表达你对其所开设的市场、贸易、金融、法律、生产运作及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对教材的偏好,要强调其实用性,尽可能让学生将会计和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学习。

(2)各种案例、实验题、综合实训资料的收集、整理、改写或编纂。

①案例分两种,一种是经典案例,另一种则具有时效性,不断更新、充实的工作量很大,而与课程理论部分的融合,以及案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设计及实施则更费精力。

②同步实验题具有较强的单纯性和标准性,其设计的难度往往不大,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写。

③适应于不同的学校和学生,综合实训可在所涉及的范围和难度上有所区别,比如只含财务会计与报告的实训;由会计、财务分析和审计相结合的实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的实训,等等。现在市场上该类书籍越来越多,但综合性相对不够。对于像服装学院这样带有行业特色的高校,要想达到使学生具备特色优势,自己编写几套实训题是很有必要的,但首先需要深入企业寻找第一手资料,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企业的帮助,很希望企业的财会人员能加入其中。还可以鼓励优秀的学生参与,这也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很好方式。

另外,可以和企业合作,制作一些录像,把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流程记录下来并在课程过程中展示给学生,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4.2 校内实验室、设备及软件的建设和使用

一般来说,综合实训在校内的实验室里进行,各种资料、设备和软件的购买并不是最困难的,而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是更需要认真探究的话题。首先是各种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及内容的协调,其次是会计、审计、ERP、集团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的使用及衔接,再次是实验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及管理能力,等等。

4.3 实习基地的发展和校企合作的进行

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保证。笔者80年代初期读会计本科时,校企合作还是比较紧密的,近30年来,认识实现、毕业实习和论文环节一直是所有学校会计专业的“保留节目”。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引起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变化,形式主义的盛行和学术风气的败落,以及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等各种原因,大多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所真正得到的机会和收获越来越小。也正因为此,对在校园里开设的综合实训课程得到广泛认同,对各种实验室的大笔投入就成了弥补这个“遗憾”的途径,但是,除了教育成本问题外,实训资料仿真的程度和工作情境失真的程度都会使这个环节的有效性打些折扣。

欣慰的是,近些日子越来越多的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主动与学校建立联系,笔者所在的行业性的高校较容易地享受到本行业大企业家们伸出的手,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有望改善,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也有了实现的良好基础。但热闹的挂牌仪式之后,如何让实习基地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做出努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

所谓“走出去”,主要包括(1)给年轻教师去企业实习或兼职的机会;(2)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结合双方的优势共同完成对企业会计与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也会给教学案例和实训资料提供丰富的来源,也可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机会。所谓“请进来”,主要包括(1)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走进教室,承担相关的教学任务;(2)给每一个(或组)实习的学生聘请辅导员,指导实习,并参与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辅导和评审,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有很多手段可以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如果依托大企业,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财会人才,这将是会计实践教学的更高境界。

综上所述,会计实践教学理念得以推崇后,高水平财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基本的保证,除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的努力外,企业界的支持也将是极其重要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徐继存,赵昌木.现代教学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邵瑞庆.会计教学法研究―课程、模式、理念,立信会计论丛第2辑[C].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篇7

关键词:财会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赵芬(1975-),女,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7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75-02

中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众多中职学校的共识。因此,对于专业课教学就应该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这个重点,这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职业学校彰显办学特色的一个方面。但对于财会专业来说,这却是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一、中职财会教学的现状

中职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是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标,但财会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却比较低,真正从事会计工作的却极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有人才竞争激烈外,更主要在于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弱,独立处理业务能力差,在单位不能很快适应。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只学习了理论,对会计实践很少训练,毕业后,对会计工作既希望又害怕,希望的是能找到一份财会工作,但害怕的是如果给我这样的机会,却又难以胜任。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就是由于这种担心而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于是造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得不改行。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财会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是围绕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而展开,学校的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课时的安排,都是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中心。从而导致了某些学生即使考到了资格证,但仍然“看不懂原始凭证,不会开账、登帐”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实践课程的教学不到位,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专业教学真的成了纸上谈兵。

二、中职财会实践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上仍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理论教学时主要以讲授为主,和实践教学的联系不大,而实践教学又脱离了理论,学生被动去做,把实验实训当做作业来完成,尤其是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学生入学就有厌学情绪,而部分教师对实践课程教学的不重视更加加重了这种现象。如在实验实训课上,老师在上面布置一下,然后由学生自己做,对重要的问题,难点的问题,不总结,不讨论,学生只要做了就算了事,甚至有的连改都不改,最后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做的过程中进度不一样,到最后很多学生都没有做完,老师随便打个分数,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导致学生完成和不完成一个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不愿意动手去学。

(二)教材建设滞后

目前在教材市场上,中职学校会计实训使用的教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教师很难找到一本适合自己学校教学特点的教材。如果自主开发校本教材,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们的教学任务就已经很繁重,很难再去组织、编写。

(三)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真正深层次的合作尚未开展,学生也没有在其中得到真正锻炼。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导致了一个企业很难容纳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前往实习。即使有单位能够接纳,最多只能容纳4~5名同学。另外,由于现实的原因,有些单位害怕商业机密的泄露,不愿意接纳学生前往,还有些企业,就算安排了学生,也不会让学生真正顶岗,只让他们跑跑腿、打打杂,而90后的学生却没有耐心去做这些。

(四)专业教师的实践性不强

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色决定了职教的教师必须既懂理论知识,又能实践操作;既能上得讲台,也能下得企业。但现在大多数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大学)到学校(中职),本身也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实训。很多学校虽然有规定每年专业课教师必须顶岗一个月,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企业高管人员往往不愿让局外人接触财务信息,很难接收教师顶岗实践。这直接导致了教师下企业锻炼只是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达到效果。可以说,会计实践课程开设的效果不好,不是学生怕上,而是教师本身就对会计实训内容“懵懂”而不敢教,只能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

三、推进中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大理论与实际的衔接

按照学生专业能力的递进规律,可以将会计实践分为四个阶段:(1)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业务作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基本业务处理能力;(2)按会计工作内容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让学生实际操作、动手体验每一模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3)进行综合实验项目,即将模拟实验室建设成“模拟企业”“模拟公司”学生实践时可轮流地模仿每个岗位(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成本核算和会计主管)角色,在进行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从事该职业岗位的人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同时,手工处理与电算化处理要求相互配套,相互协调,对于一套实习资料尽可能地以手工处理一次,再以电算化处理一次,对两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实习内容的掌握,又可以发现它们各自的优缺点;(4)毕业前通过相关企业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实训课程的不断开展,使学生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技能,在毕业面向社会之时轻松过渡,迅速适应实际工作,不再困惑迷惘,为毕业后尽快胜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热情

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实验实训课中要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以各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和评比,选出准确、符合规范并且又美观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展示出来,让学生享受自己的成果,也让其他学生参考,激励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会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距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会计教师要会做账,能做账,对于实验实训项目应该要求每个教师一一过关,并能熟练运用会计软件,及时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融为一体。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派教师参加学习,如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继续教育、到高校进修培训等,应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的会计业务水平,参加全国会计职称考试,鼓励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提高业务素质。此外,要“以赛助教、以赛带学”,会计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和自身参加会计技能大赛,来洞悉会计政策和行业的变化,使自己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第一线。

(四)加强实训实验室的建设

财会专业的实训实验室主要有财会模拟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这两大主要实验实训室。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有会计专业,但却几乎都没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大多数软件为演示财务软件或盗版财务软件,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经常出现系统过期、系统中某一功能不能正常操作,数据库无法打开等故障,教学设施上根本无法保证实训需求。因此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即做到全方位地模拟实际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有利于实践教学。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通过会计软件,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资料转换到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操作,这样,使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很好地衔接起来。通过操作,使学生对实际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了如指掌,体会会计电算化的方便与快捷,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大地缩短了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总之,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既是财会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又是提高实际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财会实践的有效性,为完善教学质量、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发挥专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卫黎.对财会专业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1,(09).

[2] 滕为.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2006,(05).

篇8

本文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目标入手,以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就业为导向,阐述了现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院校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随着新时期会计学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因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以技术应用型为主,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务实、实用型人才。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学习了专业课程,但到了工作单位适应不了单位需求。这些的问题绝非个别现象,这也暴露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教学目标缺乏实效性。因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在整个高职院校的地位和教学目标比较模糊,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电算化教学课程时缺乏实效性,课程之间也缺少衔接。此外,由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建立较短,缺乏成熟的经验来借鉴,对设置哪些专业课程、学习哪些知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实践、学生应掌握哪些理论专业技能和就业总体规划不明确,这就导致课堂教学比较混乱。

2.教学实践环节滞后,重视不够。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现在大部分院校对实践课缺乏足够重视,课时安排严重不足,这从客观上严重影响对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缺乏标准化的实践硬件,例如: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由于计算机数量不足,因此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更制约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实践教材选择滞后。现在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用书选择上严重滞后,很难体现时代性。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软件也仅仅提供了一些非基本操作,缺乏时代性。所以,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适于实践实训教学的教材尤为必要,但这对于实训教师来说是非常繁重和精细的工作。

4.师资队伍知识结构老化。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是制约教学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据相关部门研究,现在高职院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的教师中很多并不是本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学习过会计和电算化相关知识,真正本专业出身的综合性型专业教师很少,很难适应新时期专业教育教学的需要。随着一些大型数据库在企业财务会计软件中的推广和应用,以及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不断引进与完善,这些都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如何更新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5.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现在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主要还是把教学内容编排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任务中包含高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包含高职学生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这样学生通过完成被分解的教学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知识体系掌握不到位,不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注重解决的问题

1.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原属于会计专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在财会中不断应用,于是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所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更要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确定教育教学内容时,我们要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有效定位的前提下,有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加强知识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的有效结合,培养出具较强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新时期综合性会计人才。社会需求是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这给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2.重视实践教学,做好实践设计。这一专业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中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培养他们就业能力为导向,不断推荐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创新。会计电算化实践课包括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两部分。教学实践要围绕财会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组织,能够通过实践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课程设计则作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续,在有效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强化训练,通过学生亲身操作,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忽视的知识点,对所学课程做延伸性归纳和总结。

3.解决实训教材缺乏的问题。会计电算化需要立足企业及借助软件平台实现其价值和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借助科学有效的实践课教材,并保证其实践课课时,这些都是决定实训课实效的重要因素。现在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很少,并且质量很让人担忧。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实效,要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自主编写实训教材,使其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的实效。

篇9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技能培训体系 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5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地位在逐步提升,促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技能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直接上岗能力。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也是顺利就业的途径之一。与大学本科专业相比,职业教育的学生以掌握技能为主,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色。因此,如何科学构建切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技能培训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重要问题。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构建技能培训体系,并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仅针对会计专业的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提出一点建议。

一 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教学现状

1.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虽也有实践操作,但分量较少,主要模式仍类似于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一年级基础会计、珠算,二年级财务会计、小键盘录入,接着学习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学科,理论知识为主,实训课程仅是基础会计学完后的一个月时间以及四年级一个学期的手工账务处理。从课程安排来看,学生高中毕业进入高职学校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大量的会计概念、种类,在认知还不完善、缺乏感性认识的前提下,这些会让他们觉得会计晦涩难懂,失去学习兴趣。

2.追求实训内容,缺乏岗位训练

会计实训操作流于形式,根据书本内容设计一套实训题,填写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所有工作由一个学生来完成,无法让学生对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深入了解,高职学生就业目标主要是中小企业的出纳岗位、工资岗位等,应针对就业目标岗位进行专门培训,掌握相应技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3.实训考核制度不完善

成绩评价是实现实训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作业式的实训,使学生产生应付的心理,甚至有时抄袭完成作业的学生比真正独立完成账务处理的学生成绩要高。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校企结合有难度

实训教师往往是教授会计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来担任,而大多数会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实践经验,在模拟实训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论知识推断来指导实训,与实际工作相悖,使实训成为纸上谈兵。另外,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财务在企业的重要性和隐秘性较高,使校

企合作很难开展,企业不愿接收实习生,去会计师事务所也大多是打杂,这都使得学生对会计的实际工作无法理解。

二 对高职会计专业技能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学生的就业目标,按照社会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扬弃本科院校的做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1.增加实训教学项目与课时

在一年级学习基础会计的同时,增加出纳岗位实训,出纳岗位是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后接触的第一个岗位,是会计工作的开始。实训具体内容可包括数字书写训练、点钞训练、数字键盘录入训练、填制原始凭证训练(识别原始凭证)、日记账登记训练、银行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这项实训和基础会计课程同时开展,有利于将枯燥的会计知识形象化,使其直观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二年级学习财务会计的同时,增加以经济业务处理能力为核心的实训。对高职学生而言,部分较难的章节如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换、或有负债等可以少学甚至不学,他们最重要的是掌握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主要经济业务的处理。多年来的教学表明,纯理论教学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很多学生财务会计学得不好,并导致厌学。因此,财务会计的教学建议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从原始凭证分析业务,编制记账凭证,再由教师归纳总结知识点。这一阶段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根据原始凭证判断经济业务发生情况(读懂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依据原始凭证做出正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总账,能手工编制常用会计报表的能力,也就是具备制单、记账的技能。三年级时可开设会计电算化,同时具备手工记账和电脑记账的能力。

在毕业前一个学期,开设手工账务处理实训课程,对于会计人员,无论面临怎样的工作环境,手工账务处理是基本功。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会计工作,通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可采用分岗式和混岗式两种不同实训方式,使学生对企业的财务运作有综合的认识,实训中掌握各项经济业务的流程,每道流程中涉及的业务手续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

2.完善实训教学教材与考核制度

好的实训依赖于好的教材,市场上实训教材不少,但都大同小异,基本以工业企业为例,给出一个月的业务资料,由学生完成整个的账务处理,但实际上学生的就业单位是多种多样的,有商业企业、金融企业、事业单位等。另外,会计准则不断修订,而实训教材的更新往往滞后,因此在选用较好的实训教材的同时,学校应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人员编制实训讲义,满足学生需求。

为了取得较好的实训效果,需要一个完善的考核机制,应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以手工账务处理为例,过程考核包括建账、填制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编制报表和装订会计资料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结果考核可由教师将做账内容整理成题目,由学生抽题答辩,这保证了学生实训过程的真实性。双重考核避免了学生的投机取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另外,定期在学校举办会计技能比赛,如手工账务处理、点钞、会计电算化等,这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完善师资力量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技能的传授人。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会计专业教师既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应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对那些学历高、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有“讲师+会计师”证的“双证”教师,鼓励他们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顶岗锻炼或担任兼职会计,使他们及时了解会计实务的发展情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对于取得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而没有会计师等会计专业资格证书的,要鼓励他们在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同时,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企业实践;另一方面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资格考试,为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打下基础。

学校也可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具备会计师及以上职称的高级财会人员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外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从而拉近教学与实际的距离。师资力量的完善对学校实训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完善会计模拟实训基地建设

开展校企合作是最好的实训方式,但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使其校企合作很难开展,而且学生多单位少。学校可利用自身的关系,联系并固定几家企业、事务所为顶岗实习单位,每年把在学校技能比赛中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送去实习,既能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工作经验,也有利于其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刺激学生注重技能学习。

对于大多数没有顶岗实习机会的学生,也应为其提供一个完善的模拟实训基地。这需要会计专业教师组成团队,设计出一家虚拟工业企业,模拟企业的实际业务过程,开设生产车间、仓库、销售部、财务部、人事部等职能部门,每个部门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并确保每位学生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让学生提前熟悉生产企业的业务流程。也可根据需要开设虚拟银行、虚拟超市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实训内容。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也是高职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高职财会专业可以逐步构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符合会计岗位技能要求,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创建,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孙莉.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N].财会信报,2008.2.25

篇10

 

0 引言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才人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这就需要课程应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随着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实施,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如教学目标和理念相对落后、教材内容滞后、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考核评价设置不合理等,与人才培养目标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财务会计学科教育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提出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

 

1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1 教学思路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

 

1.1.1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理念滞后,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随着全球化深入推进,快速发展的企业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更加倾向于聘用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也就是说,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仅仅强调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更需要他们拥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出色的领导决策力以及创新能力。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普遍还停留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上,忽视了对学生其它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想脱节,不能满足企业需要,使得学生走上岗位后容易出现“水土不服”。

 

1.1.2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缺乏清晰性,无法适应高职教育需要

 

我国现行教育目标要求应保证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双导向教学。但在实际运行中,许多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设计中仍存在“大一统”的问题,没有凸显本院校的专业特色,尤其是老师偏向于把教学重心仅仅放在知识的培养上,这种笼统的教学目标容易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决策力、分析力和应变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

 

1.2 教材呆版内容滞后。不能满足新时期教学需要

 

1.2.1 教材呆板,与新的教学理念不相适应

 

调查发现,不少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所选取的教材无法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最新发展相接轨。有的教材内容落后陈旧、理论过多或晦涩难懂,无法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应;有的教材则案例过于抽象,无法与实际业务相联系;有的教材内容更新严重滞后,无法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内涵;甚至有些教材内容逻辑性较差,调理不清晰,内容生硬枯燥。与此同时,有些高职院校的老师授课过程中只是按传统的授教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单方面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很好的和学生进行相应的互动与交流,无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2.2 教材内容滞后,无法体现新准则的最新变化

 

一般来说,自编的教材内容都能进行及时更新,能适应教学需要,更具有教学特色,同时又能更好体现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但非自编的教材,往往内容相对滞后,当会计准则出现变化时无法及时进行更新,且可能存在教学内容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容易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

 

1.3 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不足且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求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外,更强调要加强培训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了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许多院校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先理论一后实践”的传统授教方法,此种教学模式容易产生一些普遍性的教学问题。

 

1.3.1 实践课安排不系统缺乏合理性,质量不高且学时比重较低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学科教学中一般都会开设实践课程,如《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实操课,但此类课程大部分上课形式都是教师讲授业务分录,然后学生就根据分录自己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各类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但在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往往是还没经过认真思考就照抄凭证和报表上的数字以应付课程作业,因此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1.3.2 实践教学环境不理想,实训实习流于形式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大规模建立了一些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但许多班级人数都在50-60左右,学生人数较多,而会计实训室设备仍旧有限,电算化等实训教学软件不足,往往导致无法安排全部学生充分有效的参加实训学习。另外,高职院校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企业出于商业机密保密的考虑,一般只愿意让到企业实习的学生粗略的做一些诸如了解组织环境、观看组织生产流程、翻看过期账簿等杂务性工作,学生很少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核心环节,结果导致顶岗实习基本是在“走过场”,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技能没能理论结合实践得到很好的锻炼,实习成效不高。

 

1.4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不高

 

财务会计是专业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课程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在授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求财务会计老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性专业素质,不仅要求教师熟悉本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应具备本专业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熟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且具备从事会计行业所需的职业资格。但目前,我国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仍然较低,存在老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甚至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部分老师是直接从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到高校教书),这使得课堂教学往往变成纸上谈兵,老师只传授理论知识而很少能够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授课,致使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1.5 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现有的很多财务会计课程考核都是以笔试为主,且期末笔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平时成绩和实训成绩所占比重偏低。此种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平时偷懒和不注重课程学习中的实训操作,而只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复习,这一考核评价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进对策和建议

 

2.1 创新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和理念。制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和理念应转变为以职业素质为向导,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财务会计的专业性、实践性等特点对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在课程教学中要凸显高职财务会计特色,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财务会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技能,如职业素养、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等,使得各种技能能够均衡发展,成为高素质的财会人员。

 

2.2 更新教材并加强应用型教材的建设。优化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应加强应用型教材的建设,并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得授课内容能适应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同时,教师在授课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可以借助其它各种更形象生动的授课方式,如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企业实际经济业务进行教学等。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能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知识理论,使得教学效果有所改善。另外,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与财务会计课相匹配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在资源库中放入如精品课、教学大纲、课件、案例与习题库、测试练习题等内容以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这能更好的满足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能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学习,而且能在网络资源学习相关的配套内容,这为学生课内与课外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2.3 理顺理论和实践关系,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适当加大与完善会计仿真实训室的建设,使得财务会计教学能真正做到集“教、学、练”为一体,这种虚拟会计情境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使得他们毕业之后即能上岗,从学校顺利过渡到企业中去。其次,由于校内实训室受客观原因等条件所限,仍旧无法完全满足财务会计专业实操性学习的要求。因此,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完善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规范校外实训基地运作流程,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要能让学生在实习中能真正学到东西,而不是“走过场”,要真正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操能力以及其它相关的一些软技能。

 

2.4 提高高职专业教师素养。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财务会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部引进、学校内部培训等方式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团队。其次,应加强对骨干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优化教师梯队。另外,高职院校应在条件允许下,多安排财会老师到企业中锻炼,提高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其实践经验,从而使让老师们能够把企业经验带到课堂上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 总结

 

目前国内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该明确素质和创造性教育,强化对专业的内涵建设,遵循“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财务会计课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以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提出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