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02:1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据分析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课程群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也利用信息系统转变为利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商业模式创新[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以及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专业建设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以及课程体系来主动迎合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3]。
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作为一门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学科[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是运用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进行信息的设计开发,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具有信息开发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其中,数据分析能力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数据加以挖掘和分析,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5],对学生未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推动课程群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减少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6-7]。由于专业的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既对课程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8-9]。
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往届毕业生以及相应实习企业的调研,发现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面对实际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需求,往往是“纸上谈兵”,而无法独立自主解决。因此,本文依托信管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在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该平台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为目标,整合了教学团队,软件平台和企业等资源,分别形成了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实践课程资源平台、专业实验室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四大实践平台,帮助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出发,项目组一方面调查了2011年-2015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了解学生的主要就业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等,同时对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项目组调研了国内外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了解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进展与成效。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系统调研,项目组充分意识到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迫切需要加强建设,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比较分析了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数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他们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中可有可无的辅助。所以,在教学工程中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学生认为实验课程相比课堂理论知识无关紧要,造成了实验课的缺勤较多;二是实验课在考核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造成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不够重视;三是教师相对于理论课对实验课的要求不高,造成实验课课堂纪律涣散。这些现象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支撑理论教学,不仅造成理论知识掌握不牢,而且实践操作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二,软件平台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支撑不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较多,而且要求的软件也种類繁杂,而该专业所拥有的软件不足,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定位未能与课程密切联系而造成的软件平台对专业课程教学缺少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未能与其专业理论课程完全对应,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内容结合度不够。
第三,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颖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层次不高,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很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原来的方式,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例如:关于数据挖掘的实践教学还是学生在学习各种数据挖掘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给定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等实践的练习。实践内容不够新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不够前沿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四,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度不高。根据毕业生的反馈调查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60%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系统实施、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岗位,这些工作均需要学生掌握最新的IT技术应用和管理知识。同时,学生普遍反映数据处理能力和系统实现能力需要加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产教协同”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基础教学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体系
为了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内容与联系,我们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衔接设计和集成,进一步划分为相互支撑的三个课程群: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数据分析与优化决策与电子商务运营。“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核心课程群定位于信息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培养,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ERP原理与应用》四门专业课以及《专业教学实习》;“电子商务运营”核心课程群定位于管理决策在商业管理应用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战略与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四门专业课;“数据分析与决策”核心课程群定位于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商务智能》、《R语言与数据分析》和《python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五门专业课以及《数据分析实训》。
通过对已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依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我们构建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配套完善、实战训练、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三部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的课程教学软件平台,“配套完善”的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实战训练”的专业实验室平台,“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3.1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
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是在课程群建设和已有软件的基础上,完善课程教学软件建设,形成满足课程群教学的软件平台。首先要保证信管专业教学各个课程群的软件配备。其次是为教学提供合理配套的最新软件工具,避免使用过时的教学软件,使用最新最为实用的软件,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里面确定了三项实训科目:《建模与系统应用实训》《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训》和《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训》。通过这三项实训内容,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将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训中检验,看自身是否已经掌握,并且在实训中补充自己课程知识中忽略的知识点。通过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来提升学生系统建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训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論知识的学习。
3.2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构建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基础上,我们完善实践课程与资源建设,发挥软件实验室的作用,更好支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完成了“信息系统设计实现”课程群的课程案例集“决策支持系统案例集”和“电子商务运营”课程群的课程案例库“社交商务案例集”,以及“数据分析与决策”课程群的大数据分析数据集“大数据分析数据集”。这些案例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应用,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修改完善。
其次,我们完成了《数据清洗与可视化实验手册》、《GAMS软件实践应用手册》等实践教学指导书。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完善教学指导体系。
3.3专业实验室平台建设
专业实验室平台主要是为信管专业学生构建科研实训平台与实战环境,这主要是弥补传统的专业实验课内容设计较为单一、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且较为脱离企业实际需求的不足[10]。
因此,为了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形成数据分析思维,我们指导学生如何从数据采集、清洗到数据挖掘多个方面来锻炼,从而让他们可以具备足够的能力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的需要。首先,我们建设了大数据实践教学软件实验室,构建大数据实训科研平台,从企业引进先进的软硬件平台,以及相关数据和项目案例,为学生搭建起接近企业真实应用的大数据实战环境,让学生有机会理解企业业务需求和数据分析,通过实战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其次,我们结合实践课程资源,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团队合作,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最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与学院的实验教师一起组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每门课都有相应的实验指导老师负责进行上课,同时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培训实验指导老师,并以客座教授来引入企业导师加强实验指导的师资力量。
3.4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企业和高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享高校的人才和相关的研究设备,高校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中,并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上海汉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鹏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九派(武汉)全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实习基地,在校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不仅了解了企业的环境和项目情况,而且在参与项目的工程中熟悉了项目规划、设计到研发实施的整个流程。学生通过在实习训练基地实习,学习了实际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并通过在校学习弥补与实际工作中的差距,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成为一个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双过硬”的人才。同时,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也加强了与企业相关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性人才。
4所取得的成效
我们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放、共享、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满足了专业实训的需要。该平台良好地支撑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力地促进了该专业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
(1)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对于信息系统实现完整程度有了明显的进步,数据分析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在毕业设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更多学生以数据分析作为论文选题,论文质量很高,多篇论文获得校级、湖北省优秀论文。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别的大学生科研计划、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在数学模型竞赛和数据分析竞赛中学生参与度和获奖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2018年仅有3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这两个方面获得省部级奖项,在2019年有20余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其中3项国际级获奖。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更好地走进企业内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中的任务。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无论是就业的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学术领航”活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科研能力,从理论与科研结合方面来更好地提升了实践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保研情况,基本上报送到985高校继续深造。
5总结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武汉工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18602
1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统计,到2014年年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截至2014年12月底,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去年累计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几乎是2013年的3倍。其中中国的宜信已经是美国最大Lending Club规模的数倍。与此同时,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达到39万人,服务的企业超过200万家,带动的相关行业就业人数有6000万人。
互联网金融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出现提现困难或倒闭的P2P平台达275家,与2013年76家问题平台相比大幅增加。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表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味着互联网金融进入更加规范的发展时期。无疑,在政府支持和监管下,互联网必将会蓬勃健康发展。
2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分析
2.1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现状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发展迅速,急需专业人才。截至2013年10月,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同比增幅超过55%,这些职位包括了互联网金融经理、产品经理、产品研发等。2014年智联招聘旗下高端人力资源网站智联卓聘了《2014上半年金融人才报告》,该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金融行业整体对IT互联网人才热门需求排名前五的岗位分别为:软件工程师、互联网产品经理/主管、网络运营管理、SEO/SEM以及手机软件开发工程师。其中互联网产品经理/主管、网络运营管理等岗位需求火热。2015年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继续走高,根据前程无忧近日的《2015年第一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和金融行业用人需求最多,增加社会招聘的比例都超过了88%。而从无忧指数数据上看,2015年1月,互联网/电子商务及金融/投资/证券两大热门行业网上职位数共计55万余个,大约占全国总量的16%。
各大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企业都把竞争转向了人才争夺。这些企业包括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进军供应链金融的电商公司,以宜信宜人贷、众筹网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包括转型中的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
2.2互联网金融人才要求
根据各类资料显示,在各类互联网金融岗位中,产品经理是最紧缺的。据众达朴信咨询公司的统计,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稀缺度最高,稀缺度在80%以上。此外,也急需“大数据人才”。
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互联网思维,又懂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集金融知识、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市场营销和法律知识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将会是企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的人才。
一般说来互联网金融人才要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第一,要具备金融基本知识。了解股票、基金、信托、期货、金融衍生品,掌握金融企业的运作思路。第二,要具有互联网思维。能把金融和互联网融合到一起。第三,要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能熟练操作金融数据分析软件。第四,具备营销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网络营销技能,能胜任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岗位。
互联网金融是个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互联网金融创始人林立人先生,几年前就多次在不同场合公开呼吁大学要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面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供需状况,坚持培养市场需求人才,要求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环节,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及趋势有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武汉工商学院金融人才培养创新分析
3.1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概况
互联网金融实验依托于金融学专业,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学院考核,每学年从金融专业新生中选拔学生,班级规模控制在40人―60人。
实验班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金融、电子商务、统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互联网金融渠道运营、理财业务顾问、移动产品经理、网贷产品运营及管理、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与营销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武汉工商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班人才培养创新
3.2.1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战略
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多样化,一个实验班不可能在大学四年培养互联网金融通才。因此,综合考虑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学院在制定互联网金融实验班人才培养战略时就明确,在通晓一般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精通互联网、数据挖掘的金融复合人才,能胜任互联网金融产品总监、金融产品大数据分析专员,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析专员等职位;另一类是掌握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金融类人才,能胜任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经理等职位。
3.2.2课程体系创新
互联网金融实验班实行制定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以实用性为主导,强调课程的整合,优化实践设计,增加实践课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科学培养、和谐发展;注重知识的更新、激发学生潜能以及团队配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金融学专业主要课程之外,更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特色,开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前沿性的专业课程。特色课程模块如表1。
表1特色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课程名称授课方式公共基础课团队建设校内实训+校外拓展创新思维校内实训+专家讲座学科基础课统计学理论与实践课堂讲授+项目实训电子商务概论课堂讲授+项目实训专业主干课互联网金融专题研讨+专家讲座金融网络营销课堂讲授+项目实训金融数据分析课堂讲授+项目实训专业方向课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课堂讲授第三方支付课堂讲授+项目实训金融市场调查与分析课堂讲授+项目实训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项目实训项目投融资分析课堂讲授+项目实训电子商务综合实训项目实训该部分课程一部分由学校教师承担,另一部分实践较强的课程将由校内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授课,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本行业的最新知识,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除了基础教学之外,每学期针对项目学生专门聘请业界专家、学者安排专业前沿讲座和学术讲座,引领学生迈进行业的前沿领域。
3.2.3培养模式特色
(1)校内培养创新。
校内培养阶段的创新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行班级导师制。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成立班级导师,建立由教师为主的导师小组,导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管理,实现与学生保持更紧密的沟通和交流,高年级跟随导师结合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
二是,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实行就业、考研、创业、出国深造等分类管理。建立个人培养档案,制定专项培养计划,为每类学生指派1名导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
三是,建设自主实训、创业平台。成立若干工作室,充分利用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结合课堂实训项目,创立产学合作联盟,成立专业工作室,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实践机会。
(2)企业培养创新。
企业培养创新主要是联合企业共同培养互联网金融领域所需的人才,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联合培养模式。选择有良好合作基础与积极合作态度的企业。按照“化整为零、由少到多、分时分段”的原则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按培养要求,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中短期课程学习、专业实习或实践。
二是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探索校企间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企业聘任部分资深专家作为学校师资参与专业技能教学;企业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顶岗实习等。
3.2.4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互联网金融实验班管理结构。互联网金融实验班设置单独的管理机构,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同时成立由班级导师、专业教师、金融学系主任、学院有关领导等组成的工作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学部日常运行的各类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实验班的建设规划、计划推进、项目成果验收负责,并对院务会汇报。
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教学管理。为保证实验班教学的高质量,选定相对优秀的教师任教,制定互联网金融实验班教师管理规定。同时为保证学生质量,实行学生淘汰机制。
4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金融专业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助一臂之力。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行业,这就决定高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复制,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适合的模式,需要各大高校和企业一起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柳凌燕,任静怡等.探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4,(11).
[2]丰翔,张艳英等.闽台校校企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探讨[J].金融经济,2014,(16).
[3]莫易娴,刘仁和.论我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J].金融教育研究,2014,(3).
篇3
1情景模拟教学的优势
情景模拟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延伸。它是通过现代管理、电子、计算机、软件等技术,用归类、模拟、仿真、建模等手段形成的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场景,能够将培训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教学过程组织方便、安全、可靠。在商务管理教学中,可以设定时间、角色、场景,模拟某种商业行为过程,学习者分组演练不同角色,体验不同岗位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用业务技术培训中,可以使用教学器材进行情景模拟训练,比如实物模型、仿真电路教学板、设备模板等。教学器材可以有效解决学习者不能真实训练技能的问题,也不受教学场地和气候条件的限制,能够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在飞行训练、模拟驾驶、服装设计等教学领域得到了应用。情景模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展教学,模拟开发出特定教学场景,开展相应教学,或者搭建网络平台模拟事件发生时的一些参数和场景特征,供学习者实践。比如,用VR虚拟技术模拟出火灾等场景用于应急演练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高效性特点,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学整体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要对教学目标精准定位。情景模拟往往是针对一个具体事件而设计,应在场景设定时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直观地将较为抽象的内容展现出来,吸引学习者主动学习。②教学设计要具有科学性。设计教学环节、模拟场景或器材、准备背景资料、分配任务等都要充分周密、科学合理。③情景模拟的所有环节都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必须熟悉每个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器材,能够很好地把控教学的整体走向,及时引导学习者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2综合气象业务情景模拟教学的准备
目前,中国气象事业进入现代化进程,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逐步推进,县级综合业务人员的业务内容较为繁杂,主要有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气象预警预报服务、气象观测业务、气象装备保障业务。相应的业务技术培训任务较为繁重,培训的经济和人力成本都较高。业务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所以,学习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业务技能,还应该在培训中深层次思考、分析、总结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综合气象业务培训的总体目标,结合情景模拟教学的几种形式,灵活设计情景模拟教学课程,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培训效果。
2.1脚本设计
在教学设计前,教师应充分了解教学需求,针对教学目标策划和准备教学主题,把教学内容变成可实施的脚本。教学主题要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和实用性,能够模拟出较为真实的情况和效果。安徽分院在对安徽省基层台站近10年来综合气象业务进行梳理后,整理出30个业务软件数据质量控制个例、5个高空探测个例、5个雷达值机业务个例、7个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个例。这些个例含有数据、当时的天气情况以及情景设定,可以用于情景模拟教学设计。例如,业务软件ISOS疑误数据处理情景模拟教学个例,脚本设定时间是2013-07-05,有夜间、08:00天气现象记录及数据资料,学员的角色是业务值班员,任务是完成08:00数据质量控制。在教学中,需要学员根据业务流程完成08:00的正点观测任务,需要巡视观测场,检查仪器是否都正常;查看夜间自动站正点观测数据,并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填写08:00需要人工录入数据,同时检查08:00自动站观测数据。难点设置为自动站降水量、人工观测降水、天气现象以及蒸发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所以,在开展教学之前,学员还需要通过传统的讲授以及实习实训课程获得情景模拟教学所需的知识储备。
2.2环境营造
情景模拟教学准备还包括教学场景的营造。根据教学内容模拟接近真实的情况和场景,能够使学习者有更强的代入感,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综合气象业务培训中,学习者通常在各自业务岗位上工作,需要营造的一般是办公情景,环境模拟重点是天气情况的展现。真实的天气情况在教学中可以是观测场地天气现象真实情况的录影,学员观看录影可以了解当时的云量、云型、能见度及天气情况,也可以用VR技术仿真观测场地,模拟天气变化实景,使学员产生更强的“沉浸感”。
2.3情景模拟培训系统开发
情景模拟培训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辅助情景模拟教学场景的营造。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业务系统不具备实习实训的功能,情景模拟培训系统通过设计与实际业务系统大体相同的操作界面,同时,建设对应复杂业务状况的典型历史资料个例库,通过学员自己的探索掌握知识和技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学院安徽分院设计开发了虚拟气象站培训系统(VR)、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情景模拟培训系统、气象数据分析与产品加工培训系统,用于综合气象业务培训情景模拟教学。虚拟气象站培训系统根据自动站真实观测数据对气象要素统计分析,总结出温、压、湿等气象要素在常规阴天、晴天、雨天等天气条件下连续变化规律,将统计方法与人工判识经验转变为机器学习规则。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用VR技术仿真观测场地、设备和天气变化实景。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情景模拟培训系统包括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和雷达气象观测情景模拟。通过建立典型历史数据个例库,模拟业务系统操作与数据质量控制过程,学员在终端上运行数据处理业务软件,教师端通过收集学员数据处理产生的数据文件进行考核,完成实践课的客观评价。气象数据分析与产品加工培训系统模拟了气象数据形成图表、服务产品的过程。互联网时代,方便快捷的培训方式也更加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学员登录情景模拟培训系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能够节约人力和经济成本。
3情景模拟教学应用分析
3.1组织实施
情景模拟课程的实施应当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应充分了解和熟悉授课流程、器材设备以及具体操作过程。学习者应该熟悉情景模拟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教师在做好场地模拟、教学器材准备等工作后,公布模拟主题和背景资料,再分配角色和任务开始模拟教学。模拟教学中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引导,锻炼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多角度、创新性地思考问题,让他们把教学内容真正掌握并灵活应用。在学习者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对任务结果对比验证,分析总结授课效果。从教学目标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客观点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不足之处。综合气象业务情景模拟教学业务软件数据质量控制个例、高空探测个例、雷达值机业务个例,可以在“综合气象观测情景模拟培训系统”上实施教学。教学内容包括地面气象观测中定时疑误数据处理、高空气象观测放球过程中的费点(失效的数据)处理、雷达气象观测干扰数据的识别等。比如雷雨大风过程对应业务软件平台操作、翻斗降水堵塞故障的发现与处理等。气象数据分析与服务产品制作可以在气象数据分析与产品加工培训系统上实施教学,培训内容包括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流程、气象数据获取、图表制作、服务材料模板生成最终产品的模拟教学。安徽分院自2013年以来,承担的综合气象业务岗位类培训有气象观测员上岗资格培训班、地面气象观测装备保障骨干人员培训班、气象综合业务岗位人员轮训班、县级综合业务岗位培训班等。综合气象观测情景模拟培训系统2013年底开始在气象观测员上岗资格培训班中应用。气象数据分析与产品加工培训系统在省内气象综合业务岗位人员轮训班中使用。
3.2应用效果
情景模拟教学在综合气象业务各类培训结束后,其应用效果可以通过《教学质量调查表》以及座谈情况反馈,结果表明学员对情景模拟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较好。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学院安徽分院情景模拟教学还相继在湖南分院、甘肃分院等单位推广应用。学员培训后对一些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在进入设定的角色、完成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能够很好地温故而知新。送培单位认为学员参加培训后处理业务问题的能力有一定提高,情景模拟培训课程能够解决一些实际工作问题。
篇4
数据转换是数据分析、处理的前提。以往的审计软件只是通过对会计数据流的处理,将获得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转换到审计软件中去,形成审计数据库。如果能开发出基于ERP环境的电算化审计软件,通过与企业ERP系统建立接口,则不仅可以导出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科目余额表、财务报表这些财务数据,还可以导出人力资源管理、仓储材料等非财务数据,从而保证审计数据的充分性。另外,审计教学软件中所设计的审计功能应尽量简化开放、形象直观。给操作者更多自主选择机会,可以由操作者自行添加、删除、调整和修改,数据分析最好以图形形式直观反映。灵活方便的功能设计有助于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学生提高动脑动手能力。
构建配套数据库
与基于ERP环境下的电算化审计教学软件相配套的数据库应包括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为了使审计资料更真实,最好能通过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一般选择一家制造业企业为对象,获取该企业内外部相关信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收集被审计单位外部资料诸如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状况、通货膨胀水平、国际经济环境,以及被审计单位内部资料诸如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经营目标、经营风险、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背景资料;在收集被审计单位内外部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相应的财务数据,并精心设计多处审计疑点和错报。除了被审计单位,还应设定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所需资料。审计主体设定诸如审计单位名称、联系人、地址、与委托人签订的审计业务约定书条款、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对象设定诸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存货、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信用借款还是担保借款等;审计过程的设定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时间、外部第三方函证的各种可能结果等。详尽的审计信息呈现了一个逼真的被审计单位情境,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审计环境,领会审计理论知识。
篇5
关键词:会电基础;课程定位;课程目标
一、课程的定位
1.课程的定位。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院校会电专业的一门专业基本技术课,属于专业必修课。对应调查员、统计、库管等专业岗位、同时也是其它有关资格考试的考试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清楚的了解统计调查分析的工作过程,建立起统计概念,最终能够掌握统计调查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调查并分析数据。本课程培养学生设计、调查、分析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毕业后的直接上岗能力(或经短期培训后上岗)。同时也为学习会计电算化 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主要是为培养调查员、统计、库管等专业岗位人员,以及具有管理统计调查分析数据的能力。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二、课程目标实设计
课程工作任务目标: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分小组完成一项调查项目并写出分析报告。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积极向上、用于开拓创新、良好的学习能力的团队;一个好的项目;机房电脑设施。1.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基本概念,统计调查方法、问卷设计、实地调查,统计整理中数据分组、频数分布、制作统计图原理、统计分析静态指标分析、动态指标分析,并高要求其他指标分析、统计调查报告写法、统计在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2.技能目标:能独立地开展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写出分析报告、并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资料查找与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求真务实、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正确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本课程按照基于统计调查岗位的工作过程来设计和开发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具体思路:依据人的认知规律,把统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层级递升方式分解为五大模块。模块一:统计基本概念模块;模块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技能模块 ;模块三:统计整理技术模块;模块四:统计分析方法模块;模块五: 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除了统计基本概念外,其余模块均以统计调查员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和开发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在这里既是五大模块,各有由若干个任务和项目组成。“任务”是依据实际调查流程进行抽象概括出的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 “项目”是实际调查过程仿真或是调查单位的真实项目,主要是提升、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了解真实的统计调查工作。本课程具体的内容选取是基于工作岗位的,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54,学分为3。
四、教学方法设计
本门课程是方法论科学,抽象的知识多,对于大多数学生是难学的课程。但理论上涵盖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所以本门课程的实践项目是以理论为依据的统计调查项目,是一个完整的调查分析报告。如《对高职学院校级选修课的调查分析》为一组学生的设计调查项目,因此在课程执行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除传统的教学方法外,主要以项目教学为中心,结合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运用了启发教学、案例教学、媒体演示、小组比赛、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围绕项目的展开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考核设计
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应注重考试改革,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探索经验如下:1.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2.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真实报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具体操作步骤:形成性评价占50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具体的评价手段可以采用观查、现场操作、实训报告、随堂考试、提问等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占50分,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对学生整体技能情况的评价。本课程是理论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因此加强过程性的考核的同时进行闭卷考试,以达到对知识的的巩固和加深;本课程作业20分,实训20分平时出勤和表现10分,期末50分。
六、教材选用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选用教材,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操作中应遵循的新知识及时纳入其中。 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教学条件
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达到以下硬件要求:校内实训基地条件,课程对校内有机房,机房内有足够学生使用电脑,并有2003版本的Excel表,具有数据分析功能,平时校内机房有时间效果更好。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教学区讲授知识,学生利用电脑设备,在教师讲解完后立即操作练习,完成实训任务。让学生体会项目的工作过程,实现与企业调查岗位的近距离接触。对于学生的工作任务必须结合校外实训,如大型超市、商场等,学生根据项目自由选择基,不做强制要求。
师资条件:本课程授课教师除了具备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外,还应有一定的实际调查统计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实操能力,能够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高职学院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教学改革
伴随着网络信息计算的急速发展,各领域数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不断更新,同时人们对数据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采取的决策也在不断深化,人们在各个领域做出的决策都在由“以业务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变。有人说,获取数据的人将获得世界的青睐,因此,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能力是当今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1]。
统计学作课程作为各大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学生接受的课程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随着各行各业数据分析的深入,高校统计学课程也必须顺应时展,进行教学改革,力争培养能毕业后与各行业顺利对接、有较强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
一、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无论是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进度的安排还是教学中采用的软件应用性上,都有一些小问题,给教学工作者带来很多困惑。
(一)教学大纲内容多,教学时长却较以往更短
高校一般每学期都会就下一年上统计学课程的该年级学生编制教学大纲,大纲内容全面、综合,涵盖了几乎统计学教材中的全部知识。统计学知识点包括导论、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抽验分布、参数估计等。内容多,且覆盖范围广,且要求学生有較好的数学基本功,能快速理解、掌握每个公式和理论背后的含义。同时,为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大纲中还要求给与一定数量的实训学时,要学生掌握SPSS,SAS等统计软件。目标很好,希望学生能真正掌握统计学课程的精髓。只是时间太有限,学校分给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时长只有48学时,有一学期甚至压缩到了32学时,课堂教学时明显感觉时间紧,无法详细讲述书中的重要知识点,课堂上老师只能走马观花的讲讲重点,学生听的也是懵懵懂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理解定理、公式背后的含义,学习效果没有想象中好[2]。
(二)学生基本功不扎实
统计学课程本质上是采用的数学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微积分和概率论基础等数学系课程。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学课是从小就伴随着他们的噩梦,从小就缺乏学习数学、利用公式解决问题的兴趣。进了大学后,更为枯燥、深奥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更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游戏,内心不愿参与到这场游戏中,只能形式上听一听,至于老师上课时传授的内容和精髓,则根本不曾记住过。薄弱的数学功底导致了他们在学完微积分、概率论后接触统计学课程时无法理解统计学里的基本知识,甚至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这些最基本的统计知识他们都无法理解其深意。
(三)学生以考试及格为目标,重理论轻实践
统计学考试方式为理论考试,无上机操作考试。虽然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有一定比例的实训学时,只是由于统计学课程知识点繁多,有些老师为讲完理论知识,不得已压缩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而大部分学生上统计学课的目的是为了及格,也不重视统计软件的操作,导致通常一学期的课结束了,学生还不会使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造成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非常差,进入企业工作后一定要接受额外培训才能分析数据,这与企业所需人才严重脱节。
(四)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采用新型教学手段
现在的统计学课程几乎还是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方法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听,整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学生听得味同嚼蜡,有些地方没跟上老师节奏的,后面便再也不去听了,课堂效率低。如今互联网时代,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微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且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而统计学课堂却没有采用这些教学方法。
(五)统计学教材与当今大数据时代脱轨
很多高校给学生上课前选教材时都会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希望这些教材能保留统计学的精髓知识的同时,也顺应当今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倾向于讲述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只是老师们在选教材时还是会发现两难全。
统计学教学中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基于此,统计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措施
大数据时代,统计学课程可充分利用时代给予的“数据”红利,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将统计学中的方法充分与数据结合,使学生能自如运用统计学知识处理数据,并挖掘数据背后的含义。统计学教学改革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制合适的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时长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分清重点,主次分明,不能什么都视为很重要的知识点。适当调整授课节奏,重点知识重点讲解,非重点知识可一语带过甚至不讲,编制合理的教学大纲。同时教学中注意尽量减少一味的讲公式、定理,要针对性教学,针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可尽量减少讲解定理的证明,多讲些现实中定理的应用,可穿插案例教学。讲授过程中慢慢引入统计工具与技术,力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分析数据的需要。另外,可制定合适的教学时长,32学时只是入门级教学,可根据学生的专业适当延长学时。
(二)重视上机操作,提高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大部分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上统计学课是因为必修,为了修学分而上这门课。本着及格即万岁的小算盘,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平时得过且过,考前学习一下老师画的重点题,一学期轻松飘过。为让学生真正掌握统计方法,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可提高上机操作占学生成绩的比重,增加实训课时,并给学生分配任务,学会用主成分分析处理哪些问题,学会SPSS中的哪些统计方法。每次实训课结束前,要求学生上机演练一遍得出结果方能下课。且上机操作的表现可折合成平时成绩,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期末考试前会有一次上机操作考试,分数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大数据时代,学生们一定要有使用简单的基础软件对数据处理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本身的兴趣外,还要从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制学生树立自我培养的意识开始。
(三)注重案例分析,注重实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题或比赛
统计方法的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应用。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将现实中实际问题和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并考虑现实背景,教授学生采用何种统计方法能更好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长见识,拓宽视野,更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什么叫学以致用,感受到为未来进入职场积淀知识,力争成为大数据时代的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性。
同时也可鼓励学生申请或参加课题,培养发现现实问题、采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一个课题从开始申请到顺利结项,绝不单单只靠几个分析方法就能解决的,它是对一个人或团队综合能力的考验,涉及到撰写文案的功底、将现实问题去粗取精后凝练成模型的能力,以及解決问题所采用方法的准确把握的能力等,整个过程需要有计划的进行,方能有条不紊的将课题完成。
目前,很多高校提供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比赛,还有全国数学建模比赛等,这些平台和机会都可以帮助学生,他们用自身所学的理论和上机操作知识,紧随新时展,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些实践经验反过来正作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有侧重点地学习。
(四)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效果真的不是多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关键。大数据时代,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新方法,利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提供平台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可分组讨论所学知识,对于不清楚的可自行搜索或者上课讨论,课后总结,这样线上线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掌握学习节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五)选择适合学生的统计学教材
如今市面上的教材数不胜数,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让教学工作者颇为头疼。对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应用性强的近三年教材,侧重案例解析和上机操作的,尽量少一些定理、公式的证明,更多的侧重于应用,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结语
统计学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文基于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如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云霞.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29(35).
[2]章政.大数据背景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4).
篇7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共享;决策模型;决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6-05
一、概述
21世纪,各国的教育体系、模式、内容和管理均发生重大变革,向开放式、网络化、终身化和普遍提高人的素质和基本能力为中心的学习型社会过渡。近些年,国内高校由于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新校区的大规模建设,随之而来的是管理人员、教学资源短缺,管理混乱与发展滞后[1],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繁杂性和艰巨性也大大增加,传统的学生管理思维、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高校实际需要。为提高大学生管理水平,构建现代新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提上日程,而大数据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拥有可用的、高质量的海量数据逐渐成为现实,如何进行大数据分析与利用,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价值,对教育管理研究者提出了挑战。很多高校正在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校用户IT使用行为产生的数据[2],确定用户行为异常,审计IT基础环境,制定安全防护措施。
基于此,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首先剖析高校目前大数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然后从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的角度来阐述高校大数据分析及利用的思路,最后给出基于高校大数据的学生管理的实践及成效,同时也详细阐述了高校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管理的实践思考过程。
二、相关概念
1.大数据
目前对大数据的定义有很多,根据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定义,大数据(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传统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信息。虽然说法不一,但在研究者们看来,大数据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就是4个“V”,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eracity(真实)。
但我们认为,除了以上四个特点,实际上,大数据与三个重大的思维转变有关[3],这三个转变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首先,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其次,我们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最后,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
大数据通常用概率说话,而不是板着“确凿无疑”的面孔,整个社会要习惯这种思维需要很长的时间,其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2.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
大学生从入学、学习、生活、毕业到就业等整个活动周期中,在各个信息管理系统如招生、教务、学生管理、餐饮消费、图书借阅、网络学习、上网、实验、考勤、晨练、实训、毕业设计、财务收缴费、设备使用、离校、就业等各个电子行为活动中留下了大量的记录信息。这些数据建设有助于将学生管理工作者从日常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解决运用传统手段难以获取各类统计数据的问题,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经过过程性和综合性的分析,找到学生各种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背后的逻辑关系,并做出恰当的教学、管理决策,这才能被称为高校大数据[4],如何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来有效服务高校学生管理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三、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现状与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各高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少数高校也开始尝试进行大数据利用的探索,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数据治理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利用高校大数据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存在很多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大数据管理混乱,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大数据管理体系
面对学校的快速发展和校、院两级深化改革,信息量的大幅度增长和数据的快速更新变化,而高校的大数据管理职能部门仍无确立,管理模式没有变化,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校大数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更加分散的信息处理和更新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劳动,从而导致了学生信息紊乱,数据一致性差,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给高校的大数据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大数据使用成效。
2.信息孤岛大量存在,数据质量差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各部门开发或购买了面向特定领域功能、基于不同技术和应用模式的业务管理系统,导致数据交换通用性较差,难以实现现有系统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数据利用率较低。同时在数据录入与各系统间数据交换的环节中缺乏对数据质量的控制,经常出现数据维护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随意性等问题,导致数据的质量较差。
3.重视信息系统技术而非信息
如今的信息技术变革的重点在“T”(技术)上,而不是在“I”(信息)上,即国内高校大多重视业务处理系统(即OLTP系统、在线事务处理系统)建设,轻视在线分析系统(OLAP)建设的思路也影响了数据的质量,导致数据分析的数据建设得不到重视。现在,我们是时候把聚关灯打向“I”,开始关注信息本身了。
4.高校数据分析的传统思维影响
在很多高校,大多是通过调查问卷和样本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但是统计抽样其实只是为了在技术受限的特定时期解决当时存在的一些特定问题而产生的。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抽样分析,就像是在汽车时代骑马一样。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使用样本分析法,但这不再是我们分析数据的主要方式。
以上原因是导致国内高校在大数据利用与分析方面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其他如大数据利用的观念与意识、信息化素养、数据治理管理体制等多方面也影响到高校数据分析与利用。
四、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当代社会文明是建立在数据文明的基础之上[5],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平台应当是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有机系统,同时应该是“全样本”数据采集平台,必须融合高校所有相关部门的所有数据记录, 按照标准、规范、安全、高效的特征,整合到统一的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中,实现各部门数据之间的无缝交换、共享、集成,同时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明确部门的职、责、权,构建一个统一、完整、多层次、智能、安全、可靠的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管理决策依据,促进学生管理与决策科学化。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管理,服务决策”的建设目标,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大学生管理简要介绍我们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1.建立决策模型
我们认为,整个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建设目标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学生管理大数据,在满足学生管理部门需求的同时,也要为师生提供数据服务,为校级领导提供数据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即应具备多层次的智能服务功能,确保每一个层次的人员都要受益,才能促进有效决策[6],建立了金字塔模型,如图1所示。
按照分层原则,确立并通过若干个具体的且对实现学校学生管理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关键业务指标(KPI)来实现分层决策支持,促进学生管理者科学决策。
2.建立大数据标准
为确保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共享、有效积累,参照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学生管理数据子集”中的规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基础信息编码规范和数据子集规范,统一学生编码,确保学生的编码唯一;统一部门编码,保证部门编码的唯一;统一所有业务系统的数据编码,保证业务数据的准确;同时制订编码和数据的管理、更新、维护规范。由于高校校园网络认证计费、校园卡等的数据管理缺乏标准规范,根据学校的实际使用情况,结合我校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单独制定和扩展了学生电子行为数据标准,如校园卡、网络认证和设备使用等数据标准规范,今后计划提交并参与该类规范的制定。
3.建立大数据管理与使用规范
我校在高校学生管理的大数据分析和利用过程中,重视和强调全员参与,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数据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为此学校建立了一支数据信息使用和维护管理员队伍,如各个二级学院分管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及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同时建立了信息员管理制度,将全校各类数据责任到部门,专人负责,严格把关,统一数据录入管理,制定了数据维护的管理规范,对各部门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进行全面规范,确保数据动态唯一、准确及时。表1是我们建立的相关数据使用与维护规范――学生基本信息日常维护时序表,在该表中,明确了各个数据项的负责部门、负责人及维护时间频率。
4.建立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我们构建的大数据共享平台整合了全校所有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实现了大数据的一个显著特征――记录所有数据,包括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科研系统、图书系统、人事系统、资产系统、校园卡管理系统和网络认证系统等所有与学生管理相关的记录信息,实现了各系统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数据共享,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孤岛,使业务系统内部、系统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完成由数据源到数据集成再到数据分析应用的一个完整过程,为大数据的分析与统计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五、作用与成效
通过上面的探索实践,我们建设了高校大学生大数据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如下功能:
1.由宏观到微观,全面、动态、及时了解、把握全校学生整体情况
由宏观到微观、整体到个体,按“全校―院系―年级―专业、班级”逐级显示,全面、形象地展现了全校学生数量、各院系、专业、班级数量和构成(如图2),还包括未能正常毕业的学生数和其详细情况,以及学生个体的基本信息和在校期间的动态行为,包括基本信息、政治面貌、学习成绩、综合测评、奖助学金、奖惩信息、学团干部经历、参加社会工作、证书考试、科技成果、财务信息、图书借阅、校园卡消费、上网门禁等详细情况。
图2详实地展示了学生个人在校的所有信息,该数据使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一站式”地获取学生的所有在校相关数据,方便辅导员快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详细信息和潜在动向,发现问题并及时关注,彻底解决以往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各业务系统块状分割、合力不足的现象,极大方便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简化了工作,提高了管理与决策效率,同时这些信息也可服务于学生个人,甚至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
2.大数据异常预警,克服学生工作管理盲区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特别对一些问题学生的管理,容易产生疏忽和错漏。为了解决这类管理问题,我们设计了学生在校各类异常行为预警功能模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深度利用,实现如不在校预警、学业预警、贫困生预警、网瘾学生预警等,将存在异常行为的学生主动预警并告知学生管理工作者,以便及时关注到此类学生,从而可以提早及时发现各类问题,避免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疏忽。
为实现预警功能,设计了我校特色的电子行为大数据分析与预警决策模式[7]。充分利用各个业务信息系统每天所沉淀的数十万条学生各类活动的海量电子行为大数据(见图3),如校园卡消费数据、校园卡考勤数据、晨练、上机、实验、用水、电记录、校园卡借书信息以及上网数据(包括上网的地点、时间、时长、类型、金额等,不含具体网址、内容等个人隐私信息),构建主题数据仓库,形成多维数据集,并生成诸如每月全校校园卡消费排行榜、学生上网时间排行榜等各类“排行榜”,设置一些临界值(阀值)且反复修正,一旦达到临界值范围,系统自动发出警报(通过校园短信平台向相关管理人员发送短信或电子邮件等),实现学生异常行为预警。通过排行榜,结合学校的作息时间和学生的平均在线时长等去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是否正常上课,是否已经网络成瘾等。对学生加以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防微杜渐。另外,通过掌握学生消费的整体情况,将学生个体的消费行为与之对照分析,如月总消费额、日消费额均在平均线以下,甚至每餐的消费额也大多低于平均水平,并且除了餐厅消费外,少有超市消费、网络消费等其他非必要消费,则基本可以认定为困难学生,再通过结合生源地和家庭情况等信息综合考虑来排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发放贫困生生活补助及助学金提供有力参考。这有助于领导层制定学生工作的管理目标和重点,帮助管理者及时做出反应,增加了管理的主动性,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做到了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和思想工作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
3.大数据预测,优化科学管理
当我们将生活数字化、公式化及模型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都很相似,看上去很随意、很偶然,但却极容易被预测[8]。为实现管理者的科学和精细化管理,我们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核心功能――预测,如:各时间段学生在校活动人数预测,各时间段学生在各餐厅消费人数预测,各时间段学生在图书馆人数等。限于篇幅,下面以在校活动人数预测为主来介绍实现模型,利用数据基础仍然是上面提到的学生校园卡产生的各类信息、信息系统登录记录及网络认证行为记录,每个学生个体在以天为单位的时间留下各类电子行为记录,但凡有一次电子行为记录就等同于该学生在校,通过这种方式就真实、严格记录了学生每天是否在校的真实情况,虽然不能精确到百分百,但也确实能达到99%的精确率,这样就确实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特性――不求百分百精确,只求基本精确。这一预测数据,可以让学校管理工作者知道各个时间段学生在校活动的总人数情况,能够指导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如在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各个节假日等各时间段的水、电、制作餐食及宿舍安排等资源合理配置,既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可避免出现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比如如果“国庆节”的午餐做少了,不够学生消费,或者午餐做多了,造成明显的浪费等问题,通过大数据预测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为学校的管理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图4为学生在校活动人数情况。
六、存在问题与展望
我们的大数据平台不仅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极大地促进管理部门等相应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支持、信息提升、信息服务的良性互动,我们的实践成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公平、公正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分析基础,对推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与价值。由于受专业人员少、技术能力较弱、数据模型建立难、观念意识薄弱等方面的影响,我们的工作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但通过实践与正向信息反馈,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研究的信心。今后计划在高校大数据分析的制度建设、管理规范、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推动高校学生大数据分析与教育治理工作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易鑫.教育如何玩转大数据[DB/OL].北京: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24日第5版. http:///burl?id=pxJMC.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2-110.
[3]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桂林: 广西大学出版社,2012:220-235.
[4]先晓兵,陈凤.挖掘大学数据价值,提升科学管理水平[A].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案例集(第一辑)[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88-209.
[5]张震,李丹霞,刘芬.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分析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系统模型[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2):47-52.
[6]沈锡臣,蒋东兴.高校信息标准系列文章之五《学生管理数据子集》的研制[J].中国教育网络,2007(5):56-57.
篇8
关键词 职业院校 技能大赛 训练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raining Skills of Skill Cmpeti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YAO Qiang
(Jiangsu Wuj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kill competition from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oject, training guidelines, training phase, training methods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core issues in training, so as to raise skill levels.
Key wordsvocational schools; skill Competition; training technology
1 技能项目分类
目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较多,不同项目其训练技术及侧重点不同。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技能大赛项目就是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进行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技能大赛的项目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1)技能型。侧重于学生熟练使用工具,高精度、快速完成复杂工件或项目的制作,学生应有较好的体能及动作技能的协调性,如建筑专业中的钢筋技术,机械专业中钳工等项目。
(2)技术型。让学生完成某一项目,达到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职业性,如计算机专业中的企业网搭建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等项目。
(3)艺术型。学生利用工具及材料,根据项目的主题思想及要求,自主设计创作。学生应有较好的审美、艺术造型及较强的工具使用能力,学生的知识面要广,如计算机专业中的工业产品设计技术等项目。
可以说技能大赛不仅是技艺的比拼,而且是心智的比拼;不仅是工艺的比拼,而且是编程的比拼;不仅是速度的比拼,而且是质量的比拼;不仅是技能的比拼,而且是体能的比拼。
2 训练指导思想
(1)生物学指导法。即“大树是由小树长成的”。先用一个小项目,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小项目中逐步增加新的知识与技能,最后“膨胀”成大项目,即长成 “大树”。(2)建筑学指导法。“要造高楼,需深挖地基”。重点应将项目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强调知识的储备,然后通过集中强化训练达成目标。
(3)工程学指导法。“项目的各个工序是可以通过积木式,通过接口拼接而成”。通过各个模块的专项训练,最后通过拼接方式构成大项目,尤其适合目前团队竞赛项目。
在实际训练中,教练应根据技能大赛项目的特点、学生特点,选择训练指导思想,也可以是几种训练指导思想综合使用。例如计算机专业中的网络综合布线技术项目,是三人组合的团队项目,要求选手能按照比赛要求完成网络综合布线六大子系统的安装。该内容侧重于动作技能,我们就可以用工程学指导法,根据三名选手的特点进行分工,让他们各自完成不同的子系统,重点训练他们的工具使用能力、安装质量、安装速度,当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再训练三名选手之间的配合,通过接口拼接最终完成项目。“会设计、会施工、会监理、会验收”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的培养目标,在技能大赛项目要求中充分体现了该点,而要“会设计”是需要有知识储备的,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生物学指导法,先让学生设计一间办公室的布线,在其中穿插管道敷设、网线、信息模块的类型、参数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设计会议室、设计一层楼面、设计一幢大楼、几幢大楼、不同功能的大楼的网络综合布线,在其中逐步增加新的知识与技能,最后完成整个项目。
3 训练阶段
(1)针对阶段。紧扣比赛文件要求,将比赛要求归并为知识要点及基本动作技能,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主要解决“怎样做”及“快速做”的问题。该阶段训练可采用生物学指导法,遵行由浅入深,由慢变快,从小变大的过程。训练时间可稍长些。
(2)发散阶段。对知识点、技术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拓展与发散。要求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动态生成并能相互转化,主要解决“怎样做更好”的问题。该阶段训练可采用建筑学指导法,着眼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3)收敛阶段。技能大赛训练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考查。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彰显了技能大赛高手对弈外部条件的重要性。通过信息分析应使训练回归到比赛要求上来。该阶段训练可采用工程学指导法,通过专项训练,模块拼接,使学生达到游刃有余,信心百倍。
4 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的选择在技能大赛训练中是一门艺术,具有动态性、灵活性与针对性。具体可采用下列训练方法。
(1)理实训练法。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让学生边学边练边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分散训练法。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苦的持续过程,需要学生有一定时间的反思、总结与提高过程。因此有些技能整天训练,光靠时间堆积,往往效果并不太好。有时可暂定训练一阶段,再训练时会有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教练合理安排训练周期。
(3)集中训练法。由于目前技能大赛项目的题量很大,要求选手技能非常娴熟,必须采用集中强化训练,通过 “模板” 训练,提高整体速度。
(4)交叉训练法。对于团体项目,每位学生需要一定程度的交叉训练,这样学生配合起来更默契。
(5)产教结合训练法。现在的比赛项目更接近实际,可以适度采用产教结合训练法,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践,加深学生对比赛项目的理解。
5 正确处理训练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技能训练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训练工程,必须正确处理训练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首先,教练不仅是“言传”而要“亲做”,教练如果没有“做”的功夫,就难以有“教”的本领。教练要科学地制订技能训练计划,加工各类信息资源并采用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要策划和设计良好的实训环境。教练要进行陪练,这样便于教练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动态调整训练计划与方法。
其次,要加强技能训练的过程管理与数据分析。教练应将技能比赛中各个知识点、评分点列成表格,通过学生完成专项训练或模拟训练,以时间或技术指标进行测量,通过数据分析表来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调整训练方向与重点。
最后,要通过技术训练来增加学生的比赛经验。第一,比赛心理训练。任何人在比赛的时候都会出现紧张心理和急躁情绪,这与人的心理素质、技能水平有关系,要制定心理训练计划,请心理指导老师进行心理疏导。第二,控制比赛节奏。技能大赛有时间限制,在平时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去测量每个操作环节的用时,做到心中有数,把握比赛的节奏。第三,解决“卡口”问题。所为“卡口”问题,就是学生由于比赛中某一步骤的内容不能完成,导致接下来的内容无法完成,“卡”在那里。教练与学生要充分研究项目中可能有哪些“卡”点,包括由于实训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均应在技能训练中多角度反复训练。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训练技术涉及到的要素很多,而且不断变化发展,我们只要积极探索,一定能掌握其真谛,提高训练质量,“刻苦训练是成功的基础,科学训练则是成功的法宝。”
篇9
关键词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定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21-05
一、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专业定位分析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师范教育,也有别于普通的高等工科教育,其既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范性,又强调专业教育的技术性。因此,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独特类型,也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即伴有时展的必然,也是承载社会责任的使然。
近年来,对于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一直颇有争议,更多的是集中于来源和培养方面。尤其是来源问题,对于普通师范、普通高校毕业生这部分人员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缺乏一线工作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胜任技能培训工作;而对于企事业单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企业愿意提供优厚待遇和平台使其在企业发挥长处,学校所能提供的条件往往不足以引起其兴趣,即使有愿意投身职教行业的技能人才,但诸如学历、职称等门槛也打消了其进入职教行业的热情。因此,职教师资的培养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必须由专门的培养机构来负责,即由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培养。
事实上,专业定位是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成败的关键,只有专业定位准确,培养架构才能科学,教育活动才能有效,培养目标才能实现。然而,专业定位研究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彼此促进又彼此制约。为此,本文从宏观层面的三个主要因素入手,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方案、措施、机制等)以及教育质量评价,对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定位进行分析。
二、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定位分析
(一)教育理念定位:思维为本
在专业定位的具体规划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的特色是什么,选用哪些学科课程,知识如何选择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如何设计,隐形课堂如何构建等。这些紧紧围绕专业顶层设计的问题,直指教育理念功能的发挥。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办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对教育的内涵进行探究、反思和追问,进而逐渐形成“思维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发挥行为导向作用
“思维为本”,即以培养具有思维能力和思维素养的人为目标,并且要有利于未来发展需要的思维模式。“思维为本”,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规范、指导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的工作目标,即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以思维促进未来发展为落脚点。例如,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以启发为主导、以研讨促思考、以分析促提高等,这些都是在“思维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教学方式的衡量和调整。另外,学生也会在“思维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明确未来竞争优势思维的重要,进而在平时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更多关注未来发展所需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思维素养的培养。
2.发挥专业规划指导作用
一个完整有效的专业规划,需要合理组织各种因素,如教学课程、教学形式、教学安排等。然而,针对每一个因素,都有多种选择,该如何选择,进而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专业规划,其中选择标准尤为重要,“思维为本”便发挥了选择标准的作用:凡是有利于学生未来需要(工作需要、个人发展需要),凡是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培养的,凡是有利于决定未来发展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才作为选择元素。因此,利用“思维为本”教育理念的“三个有利于”便可以做出很好的选择,并且选择的结果紧紧围绕一个统一的培养目标。
3.发挥宏观评价作用
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过后总是要对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是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的客观反映,并且又以教育实践作为存在的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又反过来对教育实践起评价作用。对于数学专业而言,“思维为本”可以评价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知识选择等是否紧紧围绕学生未来工作所需、未来发展所需,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是否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所获得的思维能力是否在实际问题解决、个人未来发展规划和设计上有所体现,等等。
4.决定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不是专业办学中的实体,它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选择实施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总体风格。这种总体特色是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形成的,教育理念对办学特色的影响是具体、抽象、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在校园、教室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言谈与行动中,它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处不在。在“思维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专业特色,会成为一种优秀传统、一种前进动力和一种价值追求。专业特色的形成是教育理念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规格定位:以“实用与发展”进行知识、素质、能力定位
“思维为本”教育理念在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时,又演绎为“实用与发展”的原则。实用即满足当前工作所需,发展既指学生时下生存的需要,更指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满足社会需求换取生存资本,这需要坚持实用主义原则,而又要避免通俗实用主义的功利性;而基于生存之上的便是对未来生活的追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劳动者迁移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加,这又要坚持发展的理念,在教育阶段培养“发展意识”素质、锻炼迁移能力提升。而这些都需要充分的认识、透彻的分析、合理的策划,这取决于思维能力,因此,这里简单概括为“实用与发展”原则。
职业技术师范类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师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要求便成为职业技术师范类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工作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课程任务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目标为: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为: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任意选修内容,由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以及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构成。
满足社会所需,兼顾个性发展需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规格定位为: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了解教育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熟悉职业教育规律,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系统掌握数学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具备从事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了解机械、电子、财务管理等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方法,熟练应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具备较强的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及书面表达能力,具备组织管理、相互协作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架构如图1所示。
(三)培养模式定位:“4+2+2”模式
这里所说的培养模式既包括宏观层面教学制度的组织形式,也包括微观层面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了“4+2+2”模式。
1.宏观层面
“4+2+2”模式的宏观层面,即宏观的教学组织形式。依据大学本科学期划分共8个学期。其中,4学期用于专业基础和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习,主要目标是理解掌握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及非专业素养,要求是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具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价值判断的能力;2学期用于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及相应的实践过程,主要目标是掌握应用数学专业知识及拓展知识,拓展知识主要指为满足中职数学教学要求所具备的其他专业基础知识,要求是具备较强的针对具体行业的数值计算和数据分析的实践能力;2学期实践实训(即大四学年),主要目标是利用现有合作(校校、校企合作)平台,综合实训数值计算、数据分析、中职教育能力,并结合具体实训,完成毕业论文,要求是必须做到实际岗位训练不少于半年,毕业论文必须是针对中职教育的教研类论文或是中职教育数学教学的科研论文。
2.微观层面
“4+2+2”模式微观层面的具体阐述为:4个模块:知识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实践模块。在“思维为本”理念的指导下,知识模块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实施的课程群,包括专业、专业拓展、人文素质等课程。能力模块是基于知识学习和目标要求而设计的能力规划,包括专业能力(数值计算、数据分析、师范教育等)以及社会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表达、规划组织等)。素质模块是基于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而确立的,包括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专业素质。实践模块是将知识、能力、素质模块有机组织成人才培养有效系统的核心模块,这里既包括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训练,也包括专业技能的实训等。例如,数学建模是集数学知识、行业背景、计算能力、数据分析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实践项目,对思维模式及能力、方法应用与构造、意志品质与素养、团队合作与组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要求。4个模块虽表面看是静态的结构,但彼此的关联触动却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
2个培养体系:课内培养体系和课外培养体系。首先是课内与课外两个培养体系界定的问题,将所有与专业相关的理论学习、实践实训等教育教学环节都定义为课内培养体系,虽然有些需要学生课下完成,但都是围绕专业教师的要求开展的,故统称为课内培养体系。多年来,课内培养体系一直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育教学载体。但在当前全人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已无法有效实现教育目标,所以需要一种既可对课内培养体系的补充,又可与课内培养体系互相促进的培养体系,即课外培养体系,其主旨在于人才培养在非专业能力素质方面的提升。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问题,例如时间安排冲突、精力分配不当、实现目标不一、效果无法评价,等等。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在统一的框架下运行,因此我们的方案是在统一的教育理念“思维为本”的指导下,在整体的培养框架和完善的评价激励下,使两个系统有序协同实施。
2个支撑机制:教学研讨机制和学生谈话机制。教学研讨机制,即对同一培养对象的全体教育实施者,在专业负责人的召集下,采取轮流主持制的方式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这样做的好处是从教育实施者层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对于同一培养对象在实现培养目标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方案。另外,对于学生谈话机制,谈话者主要为教育实施者,其中包括任课教师,与以往学生谈话多为教育思政人员不同,目的是了解学生当前情况和未来规划,以及现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从教育实施者、受教育者、教育负责人之间就建立了信息通道。
(四)评价体系定位:“过程与目标”体系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都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由于教育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因而是一项特殊产业。这样,教育产品质量的评价,就不同于其他产业产品质量的简单机械评价,它显得更加复杂而困难。它不仅要考虑社会需求、不同的客观背景,而且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自身特性(基础知识、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和个体差别(学习、理解、思考、实践等方面)。因此,综合考虑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提高和社会与市场的认同是首要的。并且,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精英教育的评估方式已不再适用。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摸索并提炼出一套评价体系,这套体系的显著特征是将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并且更注重过程评价,避免以往只做目标评价的不足。因此,定义为“过程与目标”体系,体系采用谈话和佐证两种方式进行质量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目标评价,通过与受教育者谈话可以直接获知教育教学效果。与用人单位的谈话,不但可以了解毕业生在就职单位的表现、受社会的欢迎度,也可以获悉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佐证是常规的教育质量评价手段,为了评价某一指标,需要相应材料的准备,这就需要平时要注意各种材料的积累和提炼。例如,每次学生谈话的记录,就是非常重要的材料,不但可以直接获知学生当前状态,还能纵向观察分析学生的成长变化。
教育实施者、用人单位和受教育者应为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教育实施者,这里既指校内的任课教师、思政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也指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外单位人员。由于这些人员是教育的实施者,作为评价的主体既能及时发现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能方便快捷的调整教育教学方案,这是教育质量的第一关。用人单位,即学校“产品”的消费者,这里是指广义的用人单位,既包括学生毕业的直接用人单位――中职学校,也包括学生具备能力的应用行业大类的单位人员。用人单位作为评价主体,其更具权威性。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的评价更具客观性和发展性。受教育者,即指在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接受教育的学生。他们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价主体,不但能很好的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第一时间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况,而且能明确、引导、助推学生向未来成长目标努力,力求做到自我规划、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整。
在基于“思维为本”教育理念的宏观评价内容基础上,依据专业定位和教育个体特征,结合行业专家意见,细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即构建微观评价内容。大体可概述为三大类。一是基本素养,涵盖思想道德、思维能力、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沟通表达、组织管理等。二是实践应用,判断学生是否具有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事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并从生产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这既是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更是对思维能力的衡量,其中包括课程项目、实验实践项目、实训项目、教育教学等方面表现的评价,细化指标为计算机应用能力、数值计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三是研究创新,这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首先从思维创新开始,而思维创新不但要有思维意识,更要有思维的方法,这些又都来自于研究实践,而实践的平台就是课程引导和科技创新活动,如课程项目、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具体指标为竞赛获奖、等。
参考文献:
[1]刘贵富,等.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三三+六三”式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35-37.
[2]刘贵富,王建华,杨晓东.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84-86.
[3]杨晓东,等.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专业课程模块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69-70.
[4]徐安兴.构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6(5):72-74.
[5]王伟廉.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30-34.
[6]高宗泽,蔡亭亭.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1-65.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of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s
――The Case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of Technology
WANG Zhao-yong, KONG Ling-hai, WANG Zhong-wen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Jilin 130052, China)
篇10
关键词:电路分析;实践教学;基础实验;技能实训;考核
作者简介:徐晓莹(1964-),女,江苏南京人,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吉祥(1981-),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助理实验师。(辽宁?沈阳?11012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77-02
“电路分析”课程是电类有关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课程的实践环节体现对学生实践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对学生从事职业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因而实践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应立足于服务多个从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共有技能;第二,应能很好地服务各后续课程,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能力基础;第三,应具有可操作性,可以结合教师资源、学生情况以及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实训器材等具体情况进行操作;第四,应具有弹性,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以其为指导思想,笔者所在学校将“电路分析”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四个训练层次,以此来促进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使其成为具有创新应用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电路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电路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1]
二、“电路分析”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基础实验
电路基础实验包含三项核心任务:安全操作技术规程、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基本理论的验证。以完成核心任务为目的,确定电路实验内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讲解理论知识再实践,或先实践再讲解理论知识,或随讲随练,讲练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
(1)基础训练层。以电路课程实验为主,学生在理论授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实验。电路实验指导书明确指导学生如何科学、规范地完成一个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分析与结论、实验报告等)。通过基础训练,让学生领会电路实验的基本方法中所蕴含的电路基本概念和原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同时,重点训练学生进行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操作方法、测试方法、记录数据、处理结果以及撰写报告等技能),培养学生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基础意识、习惯和能力。
(2)基础—提高层。以电路课程实验为主,学生从课内依赖性实验转为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实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创设学习机会以及解决问题的参与者、组织者和互助者。具体安排如下:
1)确定实验任务。教师提供信息资料,按教学目标下达实验任务书;学生根据信息资料,明确自己“应做什么”。
2)制定实验方案。学生针对任务,分组进行讨论,借助资料并运用已掌握知识分析,解决“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教师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内在机制运转,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索、讨论,逐渐理清思路,设计出切合实际的实验方案。
3)实施实验方案。学生以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按照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有计划地实施任务,记录实施过程,根据所得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工作并进行安全及质量监控,保证方案顺利进行。
4)总结评估。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经验,评价实验方案的特点,撰写实验报告。通过此层次的实验环节,训练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维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3]
2.综合训练层:电工基本技能实训
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在理论课及课程实验结束后集中两周进行。重点针对电工方面的工程训练,设计了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景,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电工实训场所完成。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包括照明电路和电气控制电路两大核心项目,其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实训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如下:
(1)作业前准备。领会实习任务书和指导书的内容和要求,填写作业申请报告,内容有:项目名称和任务、工具和材料清单、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安全操作规程、完成本项目需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完成本项目后可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
(2)作业程序。履行作业许可手续后开始作业,完成一个作业步骤的内容并满足作业标准后,再进入下一个步骤的作业,直至完成所有作业步骤,履行作业终结手续。
(3)作业情况评估。材料选择及使用情况评估,工具及仪器仪表使用情况评估,安装、接线情况评估,电器工作情况评估,电路运转情况评估,安全文明操作情况评估。
(4)作业总结。总结作业标准执行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补救或改进措施。
采用作业指导书的训练方式,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有条不紊完成训练任务,并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由于引入了实训操作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接轨,有利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实施,体现校内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4,5]
3.综合—创新层:电工技术综合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