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14:2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人机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培训时间:2020年11月2日
培训地点:罗定市**镇镇会议室
参加人员:罗定市**镇、村干部(分管电商领导、村第一书记、村主任等)。
参训人数:66人
授课老师:**老师
篇2
关键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实践基地建设 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210-02
目前大量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传感器、数字化技术和通信技术,使电子工业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高技术产业。研制和生产半导体分立器件、电源、传感器等多种电子元器件、制造由电子元器件组成、应用电子技术软件的电脑、空调、打印机等电子设备,解决工业现场的串口、以太网通讯等有线通讯设备和无线AP、无线网卡等无线通讯设备,及用于电力监测、测量和监控的各种仪器仪表都需要电子类专业人才。电子工业发展迅速,电子产品应用广泛,对军事、工业和民用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子技术是雷达、导弹、军事卫星等军事装备的核心,电子技术在近几十年来不断渗透到其他学科,促进了微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无人机航空电子技术等在新兴工业领域中的作用,电子技术应用在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机机顶盒、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民用领域,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被广泛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电子技术产业是一项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一些电子类专业培养人才的思想观念落后,教学过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双师素质的教师缺乏等是制约电子类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1]。该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电子专业进行的相关改革与尝试,以培养出卓越工程师。
1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沿袭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制定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等相似的主干课程,没有彰显特色,没有和地方区域经济紧密联系。我们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电子行业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以《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和品质管理》《电子产品调试技术》《微处理器应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电子产品实例设计》五门课程为电子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培养宽口径的人才很重要,目前多种技术相互渗透,边界模糊,以“知识为主”的模式逐渐被以“能力为主”的模式替代[2],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强调综合动手能力,提出将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电子电路CAD技术、双列直插式和SMT器件焊接工艺、IC芯片的防护与电磁兼容、整机装配工艺、IS09000标准系列和六西格管理整合成《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和品质管理》课程;将传统EWB技术、模电技术和数电技术和电子测量技术整合成《电子产品测试与调试》课程;将传统的C语言、传感器技术、电子电路CAD技术和单片机技术整合成《微处理器应用技术》课程;将常用低压电器介绍、电气控制线路的识读、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介绍、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功能指令、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应用整合成《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将传统的C语言、Verilog语言、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模电技术、数电技术和电子电路CAD技术整合成《电子产品实例设计》课程。通过课程整合,开展项目导向教学,加大实践课时,突破单一课程、单一教学设计,通过跨学科综合项目的训练将多种知识点联系起来,同时提高综合技能;突破学习场所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在教室、机房、图书馆、实验室和相关工厂进行自主性学习、研讨和设计。以一体化实验室为主要场所,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双师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通常有以下途径。
(1)作为访问工程师到企业进行实践。
近年来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迅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为了紧跟市场发展,电子专业的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目前的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开发手段。学院为企业建立新技术应用服务基地,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搞横向课题,提高工艺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将企业的标准及实用的新知识与技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制定激励“双师型”教师的制度。
学院认定的“双师型”教师需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具有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累计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学院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激励“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优先选派参加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或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培训和进修期间可减免工作量,但待遇不变。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才能申请高级职称晋升。被聘为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每年享受专项津贴。
(3)外聘“双师型”兼职教师。
为了改善学院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选聘企业内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择优聘用,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按需聘用;分学期与兼职教师签约,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完善兼职教师资格标准、加强日常管理和期中、期末考核。
3 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有利于培养卓越工程师。近年来,我们学院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增加新型实训设备,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成立冠名班,联系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和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1)构建多样化的校内实践基地。
校内实践基地包括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电子电路CAD实验室、SMT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PLC实训室、EDA实训室、虚拟仪器实训室、传感器创新实训室、电子设备综合实训室、电子元器件展览室和仪器设备存放室。为日常课堂教学提供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同时关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开放实验室,将兴趣小组、电子协会、各类竞赛、科技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课外实践活动,引入实验实训室中来,从中选拔出创新人才、以“卓越”目颂岣哒庑┭生的综合素质。
(2)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
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本着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培养卓越人才,建立校企长期的良性互动为目的原则[4],开展实践活动。和企业合作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让企业承担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如和健鼎(无锡)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加工手机板、汽车方向盘板等PCB板,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理论培训和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成立冠名班,如和SK海力士半导体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委派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每周给学生讲解实用技术;三是双导师制,如和无锡晶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辅导,学生实施项目式实习和设计式实习,对实习效果加以考核,分学生评价表格和单位评价表格,学生评价表中含学生个人总结、单位考核意见和学院考核意见等内容;单位评价表中含学生评价意见与建议、双导师评价意见与建议等。
4 结语
电子类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勤实践以提高职业技能。电子类专业通过改善专业结构,重构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双师”素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增加就业竞争力。通过“卓越计划”,培养更多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输送给企业,推动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仁霞,孙剑.“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6):47-48.
[2] 许春冬,吴军.高校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2):35-37.
篇3
一、在培训中注重突出育人职能,力求“以德润心、以文化人”
松原市农广校注重发挥农业科技教育综合优势,在培训中突出育人职能,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员,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员,用高尚的情操塑造学员,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学员,力求“以德润心、以文化人”。一是倡导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引领农民培训工作。在《松原日报》开设“农民国学课堂”,讲解《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国学经典,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加入到学习弘扬传统文化中来,同时,在松原市农广校网站等涉农网络媒体上,持续讲解国学文化,逐步延展和传授国学精华。与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联合开展“国学下乡”活动,深入村屯进行巡回讲解。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在学员中通过开展学习抗战史和参观中国人民纪念馆、杨靖宇将军牺牲地、虎头要塞纪念馆等活动,重温历史,牢记使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深根植在农民学员的心中。三是开展“做新型职业农民,走现代农业之路”诗歌赛活动。在《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出台后,组织学员开展“做新型职业农民,走现代农业之路”诗歌赛,共征集了20名学员的35首诗歌作品。活动弘扬了主旋律,坚定了学员们在土地上就业创业信心,培养学员“我是农民我骄傲、我是农民我自豪”的积极心态。进而引领他们积极投身吉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实践。
二、在培训中注重以国家项目为主导、地方项目为辅助、社会化项目为补充的培训模式
2014年开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强调培训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训效果的运用。通过培训一个、带动一批,让国家的惠农工程深入人心;在市委组织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长江以北首家“学历+技能”的开放式农民学院。作为地方项目,每两年作为一个周期,培育农村实用人才。致力于把农民学院打造成农村致富带头人孵化器、农村党支部书记孵化器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孵化器,目前,学院已发展党员积极分子21名,占学员数量的21%,确定近期发展对象2名,上半年拟转为正式党员1名。有12名学员在学习期间成立了自己的农业(农民)种植(养殖)合作社。有15人进行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社会化培训项目作为广校培训工作的延伸,两年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育农民近千人。2016年,通过这种方式培育了新型农民,同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近200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松原市农业植保应急救援队,在全市范围内采取科学的农作物统防统治措施,推行农用无人机航化作业方式,为各乡镇内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有偿航化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在培训中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努力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方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把“互联网+”思维引入农民培训工作,实施了多项提高农民素质的培训措施,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一是探索开设农民素质提升大讲堂。2015年年初,创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打破了项目的局限性。开展了农民素质提升大讲堂活动,依托YY平台建立的松原市农民素质提升大讲堂,以开放式的网络授课为主,已经成为松原农民每周一次的科技盛宴。冬令时每周六晚6点,夏令时每周六晚7点。每节课90分钟,60分钟讲解,30分钟教师和学员互动。师资力量来自域内外涉农领域的专家、市(县)农广校骨干教师和农广公益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授课内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涵盖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生产发展的10个方面。2015年全年共授课48次,受益学员及农民23000多人次。2015年5月初,吉林省农委领导在考察该项工作后,决定在恰当的时候,将大讲堂活动升级为省级平台,让全省农民受益。二是持续开展“空中课堂7411”行动。“空中课堂7411”惠农行动作为市农广校的拳头项目,通过热线、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交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教育和培训农民,推广和传播农业科技。行动设立了涉及农业、畜牧、法律、医疗等方面的7条农广公益专家热线;建立了松原农广公益、松原农广创业、松原农广采摘、松原农广信息员4个网群;开辟了《松原日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个报纸专栏;开播了松原电视台《农广直通车》1档电视节目。农业科技传播不仅覆盖松原市1123个行政村3000个自然屯,更有松原周边肇源、大安、双辽,农安、榆树、德惠等地农民朋友受益。自行动开展以来,已接听热线6万余个、回复网络咨询8000多人次;刊发农村实用新技术60期、文章87篇;制作电视节目23期,刊播69次。2015年,专家热线已增至10条;网群已增加至12个;报纸专栏增加至两个;电视栏目增加至2个。“7411工程”已突破原有服务范围,并呈逐年扩大的势头,业已成为松原市农广校服务三农工作的一个概指。三是成立农民科技夜校。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作为农民培育的专门机构,探索建设好农民科技夜校,培育好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就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最好体现。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开办农民科技夜校可以帮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尽快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截至目前,依托YY网络课堂建设的6所农民科技夜校运行情况良好,深受农民朋友欢迎。农民科技夜校是把原有分散收听农民素质提升大讲堂的农民集中到具备条件的村部,集体收听收看。便于农民朋友之间随时探讨和交流农业生产问题,培养农民的集体意识和科技意识。2016年,将重点探索把夜校建在合作社上,让科技夜校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
四、在培训中注重有针对性地建立教学实训基地
一是围绕生态观光农业确定教学实训基地。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积极参与松原市“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成功挖掘出贺什勒草莓、哈拉毛都梨花这两处集教学、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美景,并组织农业专家无偿扶持这两处的果蔬产业,着力打造享誉松原的生态农业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基地。贺什勒草莓基地与哈拉毛都无公害果蔬基地的建成,不但为今后的松原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实训基地,而且丰富了哈达山旅游观光带的内容,使游水库、赏梨花、谒王府、品江鱼、挖野菜、感受绿色休闲农业成为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与查干湖东西呼应的大旅游格局。二是围绕全市粮食增产目标确定教学实训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2015年,松原市粮食生产目标为800万吨。政府有号召、广校有行动。松原市农广校作为松原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单位、农技推广的重要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为全市科技增粮做贡献。通过开展“万亩农作物高产示范工程”,市农广校协调社会资金30万元,扶持21户农民,建立了26处高产示范基地。辐射和带动各县市区部分农户采用科学种植方式超过1万亩。采用良种+良法的方式进行作高产物栽培,具体方式为保护性耕作+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超高产栽培技术,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和生产实践,各个示范基地均发挥了很好的教学作用。2015年10月9日~11日,农业部及省市相关专家对市农广校(市农民学院)及其合作企业承担的高产示范项目进行了测产。测产结果表明,超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增产作用,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该技术在干旱及土地相对贫瘠地区有明显优势;适合在松原地区大面积推广。
五、在培训中注重后续跟踪指导服务,力求把创业学员扶上马,再送一程
两年来,通过多种方式对三个类型的学员进行了155次回访。在广校的支持和鼓励下,张泽涛、李秀梅、杨影等52名学员通过土地入股,加入到当地规模较大的合作社;秦海、于淼、于春雪等46名学员成立了自己的农业种植合作社,带动乡村四邻共同发展;刘宏胜、吴晓红、朱小龙等78名学员扩大了生产规模、购置了大型农机具。学员刘运通成立的龙源合作社今年被评为国家级合作社,国家扶持480万元农业机械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学员郝建立鹏发农民特色种植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粘玉米种植合同,形成自己的品牌并实现了网上销售,产品卖到了北上广,在今年玉米临储价格下调的严峻形势下,找到了一条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此外,还联合市委政策研究室,依托松原市农广信息员渠道,下发了近3万份的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调查问卷。2015年,利用自身的多个网络平台、庞大的农广信息员队伍,以及松原电视台、松原(微博)等媒体渠道,在全市农民中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宣传普及,并进行海选招生。招生宣传播出后,仅7天时间,报名人数就突破预期名额。同时,在工作中帮助多家合作社、公司、企业办理合作社注册登记、协调合作社信用贷款、联系世行项目、协调土地收益质押贷款、申办吉林省著名商标、协调疫苗,帮助学员企业联合采购产品包装。在学员创业过程中,为所有学员免费聘请法律顾问,建立学员网群,相互借鉴创业经验,分享心路历程。多次深入学员企业、家庭走访调研,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六、在培训中注重整合市(县)优势资源,促进市县两级农广校协同发展
为增强农村实用人才整体培育能力,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的积极性,市农广校整合各项优势资源,服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和农民培训工作,实现了五个方面的资源共享。一是地方项目资源共享。市校所属的农民学院项目在扶余、前郭、长岭、乾安四个分校设立四个直属教学点,分别负责四个县(市)籍学员的短期培训工作。每个教学点每年拟计划拨付专项资金5000元,四个教学点每年将有2万元的专项培训资金支持。根据县域产业特点,各教学点每年组织教学活动两次,要求集中培训和实践考察相结合,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总结。二是宣传资源共享。近年来,市校与省、市媒体间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市本级的媒体给予了大力支持,市校先后在《松原日报》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栏”;在松原广播电视台开设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广直通车》、《职业农民在松原》等栏目,市校利用两个媒体平台,打通县校向上、向外宣传典型、推介工作的出口,并免费为各分校提供宣传网页或者建设网站。三是培育资源共享。1、招生工作上下互动,市、县校在满足各自招生任务前提下,可以把富余的农民学员推荐给适合地域、合适的班次的广校,从而把招生工作做活、做大、做强。2、教师资源统一调配。市、县两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中心)择优推荐专职教师纳入市级广校系统培训师资库,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集中培训环节根据培训内容和班次,统一调配师资力量。3、实践考察环节市(县)联动,高标准设计考察内容。市(县)两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实践考察环节,在普惠制的基础上、重点选拔人品好、优势资源相对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热爱农业、扎根农村的学员,外出开拓视野、学习交流。市校将选择合适的域外实践考察地点和针对性强的考察内容,集中组织市(县)两级学员共同外出考察学习。四是网群资源共享。市校根据职业农民培育的类型不同,分别建立了3个可容纳500人的网群,各县(市)根据不同的类别将过去、现在及未来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邀请进入不同的QQ群,形成统一的职业农民学习、交流、提高的大平台。五是农业科技推广渠道资源共享。松原市农广信息员协会依托各市、县分校,分别建设4个县级分会,通过协会渠道,吸纳更多的青年农民加入组织,通过市校的农广公益专家团队,实现农业科技推广共享,共同服务松原三农事业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