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09:4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前端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前端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校园无线网 WiFi 方案设计

1 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高校逐步建立了适应行业发展的实验平台。我院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建设了三网融合实验平台,并对原来的实验室进行了全面整合,形成了一套具有传媒特色的三网融合实验室系统,该系统由天线系统、卫星接收系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双向传输系统、OTT系统等多种系统组成,每个系统相互独立,又可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在此实验系统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一个无线网络,使得OTT系统经过在线转码和离线转码后输出的多格式多分辨率的视频节目,在本实验楼的所有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平板、电脑上观看,也可以通过机房的10台终端(OTT机顶盒)自带的WiFi模块接收,或者直接使用手机或平板的DLAN或AirPLay功能,将视频信号在大屏上展示。

2 网络建设目标

2.1 网路建设目标

实验楼一共6层,为满足网络需求,需要对实验楼进行全面的无线网络覆盖,其中实验楼有线线路已经完成。无线局域网是整个覆盖系统的关键,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质量。要求设计的解决方案实现以下效果:

(1)实训楼内部无死角;

(2)手提电脑测试信号在-70DB以内,最好手机测试信号在-75DB以内;

(3)功率不高于100MW;

(4)在提供无线覆盖的同时,保留有线网口可正常使用。

考虑到以上的技术需求,采用ITEM的无线覆盖解决方案,所选用的电信级设备提供了高速移动和快速漫游切换的能力,满足了室内外大规模无线组网的需求。ITEM 无线局域网作为多业务平台,具有自我组织、自动配置、性能自动调节、链路自动修复等特性,支持覆盖均衡和冗余备份功能,为各种无线覆盖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平台。

3 无线网络覆盖规划

通过对无线网络平台应用模式的综合分析,我们总结出实训楼信息化系统对无线网络平台具体要求:

3.1 良好的无线信号覆盖效果

传统上,无线接入点的设计主要用于在相对开放的空间内提供无线连接。但在拥有众多房间的实训楼规划和安装传统无线接入系统时,却存在诸多问题。面板式AP接入点安装在实训楼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防火墙、防火门、瓷砖和水管等造成的衰减。同时该类接入点也具备很高的接收灵敏度。一台接入点足以轻松支持实训楼里使用的平板电脑、便携式电脑及其他无线移动终端构成的高容量网络。

3.2 设备稳定可靠

稳定可靠的网络是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基础,因此设计施工中要注重产品自身的性能及用户体验,拥有完善的产品测试流程及质量管理流程,保证产品的性能。无线网络化应用解决方案目前已广泛为实训楼用户所采用,运营使用过程中经受了各种复杂和恶劣网络环境的考验,是稳定、高性能、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的无线网络化应用解决方案。

3.3 综合投入成本低

因为实训楼设有从分线箱到实训楼的五类/六类网线,所以我们使用无线解决方案:通过五类/六类网线部署无线局域网。该解决方案能使实训楼以最低成本快速、轻松地实现实训楼的无线上网服务。该解决方案完全不需要重新布线,即免去了重新布线的材料费、人工费,又消除了对实训楼运营带来不利的影响,免除了实训楼的损失,安装完成后的维护人力和物力也大大减少。

4 无线网络覆盖方案

根据对实验楼无线覆盖设计的规划,结合实验楼的具体特点,我们采用了由前端无线AP规划设计和后端AP集中管理软件来共同构建2号实训楼无线覆盖解决方案。

4.1 实训楼无线覆盖设计实现

对于实训楼实训楼的无线信号覆盖,布放ITEM-HR面板式AP,直接安装在实训楼内部预留的86暗盒内,以确保实训楼内笔记本电脑测试信号在-70DB以内,手机测试信号在-75DB以内,保证用户能够流畅观看网上视频。

4.2 公共区域无线覆盖设计实现

对于诸如实训楼大堂、餐厅、会议室等公共区域,布放大功率吸顶式AP(ITEM-SR),采用吸顶式安装,美观、大方的同时,能够确保良好的无线覆盖效果。

4.3 无线组网实现

前端无线AP设备支持POE供电,若楼层交换机支持POE供电,则无需任何中间设备,无需重新布线,直接使用实训楼内已部署的网线即可;若楼层交换机不支持POE供电,则在楼层交换机处外接POE供电模块即可。

4.4 通过AC控制器实现设备的集中管理

AC控制器可以直接集中的管理所有的AP,查看其运行状态,以及所有连接用户的连接状态、用户权限、连接时间等,这种集中控管的能力和管理方式,将极大降低实训楼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提高实训楼管理效率,作为实训楼的运营来说也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前端AP设备施工明细:安放于走廊的36台ITEM-R1型号吸顶式AP;安放于楼层弱电间的1台ZTE中兴ZXR10 2826A型号的24口POE供电交换机 ;安装于机房的1台ITEM-R1型号的AC控制器;其中根据需要还可安装路由器和认证服务器。

5 结束语

无线网络的移动性和简便性弥补了有线网络的不足。随着移动终端技术及技术的发展,依靠无线网络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科研与娱乐的基础设施平台,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发展与改革的基石。本文以山西传媒学院实验楼无线网络覆盖为例,设计了一套无线网络建设方案,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覆盖实验室的网络环境,为日后建设智慧校园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璐倩.VWT公司无线网络规划方案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11(09).

[2]李先权.WiFi网络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12(11).

[3]颜汝南.高校无线网络规划与部署[J].信息与电脑,2015(23).

作者简介

耿小芬(1976-),女,河北省无极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技术。

篇2

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训室授课,教师既要完成规定的实训教学任务,又要完成学生、课堂和设备的管理任务,一旦出现设备故障,又需要消耗额外的时间进行处理。所以,实训室授课经常容易存在一些问题。

1.实训室氛围松散,不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持

由于实训室摆放了大量的设备,这些设备会阻挡学生的视线或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一种松散的氛围。每个实训台前有多名学生在操作,加上各种仪表和工具箱,有限的空间显得拥挤和凌乱,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

2.如果实训课的容量和难度安排不适,也容易使课堂秩序陷入混乱

如果实训任务比较简单,学生完成实验以后会无所事事。反之,如果实训任务安排过于繁重,会出现多组学生争先恐后咨询教师的局面。教师就可能一直忙于一组一组地辅导学生,从而无暇顾及课堂管理,使课堂陷入混乱的局面。实训中难免有一些学生会偷懒或者滥竽充数,倘若教师监督不充分,这些学生就得不到充分训练。

3.实训室授课如何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通常学生在实训室只想动手实操,不喜欢听教师讲解。可是如果不能清楚领会实训原理就动手实验,就会出现学生虽然照猫画虎完成实验,但是对实验原理不理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实训之前对实训任务进行交代和分析,实训之中进行指导和把控,实训之后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些“讲”都是十分必要的。

改进实训教学效果的探索

1.实训教学的设计

高职课程设计包括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训教学环节设计,其中实训教学体系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息息相关,尤其要紧紧围绕职业素养规范和职业能力目标进行设计,应力求把实训任务设计得难易恰当、容量适中、丰满厚重、重点突出,从而为保证教学效果打好基础。以“视频监控系统应用”课程的设计为例。

第一,实训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

“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是一门专业核心课,其特点是教学内容复杂,设备种类多。首先,根据高职教育思想和课程特点,把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设计为总学时的50%。其次,课程设计尤其实训教学设计,遵循了“基于岗位能力和工作过程”的设计原则。基于真实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设计,先把实践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当的学习情境,然后把学习情境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实训任务,以实训任务为教学单元进行详细设计和实施。该课程的主要学习情境设计(如表1)。

表1 “视频监控系统应用”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编号 学习情境 实训内容简介

1 系统认知和体验 参观实训室,体验视频监控操作。

2 简单监控系统的构建 从前端设备到终端系统,从模拟系统、数字系统到网络系统,进行详细的学习和实训,属于课程主体内容。

3 模拟监控系统的构建

4 数字化监控系统的构建

5 系统设计和分析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学习视频系统设计。

第二,学习情境的分解

首先对学习情境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涉及的设备和工具、要求掌握的技能和计划达到的目标,根据合适的课容量,把学习情境分解为若干个实训任务,一般包括多个单项训练和一个综合训练。然后进行每个实训任务的设计,需要确定题目及内容,目标及重点,所需设备和工具等。学习情境的分解和实训任务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关键步骤,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各项任务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通过学习情境的分解和实训任务设计,实现了工作过程到学习过程的映射。学习情境的实训任务分解为:

任务1:视频线的制作和测试

任务2:摄像机的工作原理及安装调试

任务3:云台和镜头的控制

任务4:参观校园安防系统,分析摄像机安装和使用

任务1和任务2属于单项任务,分别针对摄像机及其信号线进行学习和训练。任务3是一个综合实训,使用摄像机、云台、云镜控制器等多个设备构建一个简单的监控系统,对于学生初步掌握监控系统的知识框架,具有重要的作用。任务4是研讨任务,属于理实结合的综合实训,通过参观和分析校园内多台摄像机的真实工作场景,使得学生对摄像机的安装方法、监控角度和监控范围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真实。

第三,突破实训室的局限

任何一个实训室,都不可能完备到囊括了本学科、本课程的所有需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训室都会变“旧”,出现落后于时代的局面。一方面,可以对实训室进行整改建设;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促进教学,摆脱实训条件的客观限制,弥补实训条件的不足,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受实训条件的影响。例如:由于学院视频监控实训室建设较早,缺乏目前最先进的设备,对于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缺乏实验环境。笔者得知学院新部署了一套先进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请,借用监控中心进行授课,对新型的设备进行了参观讲解和功能演示,使得学生见识了最新的系统,弥补了实训室的不足。

2.实训教学的实施

第一,加强实训室管理,保障实训顺利进行

学校关于实训室的管理规范多侧重于卫生、纪律等通识方面的条款,授课教师应摸索出每个实训室的使用特点,把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和注意事项列举、总结出来,充实到机房管理规范中,以确保学生和设备的安全。例如:电工电子实验中经常会发生接线错误导致短路跳闸的现象,笔者总结了实验中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并进行强调,并规定学生必须请教师检查电路、确保正确以后才可以加电,有效地控制了短路、跳闸、烧毁保险的现象。另外,对实训室大量的设备、工具和耗材进行管理也是一个十分繁重的工作。为了管理方便,笔者给所有的工具箱和实训台编号、贴签,分配到固定的学生分组。每组的设备和工具箱,下课前由学生设备员进行整理以后和教师进行交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检修或报修。公用的材料进行定点存放,每次实验前按组分发,发现存量不足要提前采购和补充。良好的实训室管理为保证实训效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二,采用“教、学、做、训、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对于实训课堂里讲解和训练环节的分配,笔者曾经尝试过先讲解、后实训、最后总结和评价的模式,这种模式比较松散,授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笔者将讲解和实训一体化,逐组进行辅导,效果虽不错,但是很耽误时间,而且在教师进行辅导的时候,其他小组十分容易陷入应付其事、混乱无序的状态。

受高职教育理念的启发,笔者探索和采用了“教、学、做、训、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授课效果明显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如下:教师先进行任务交代,对实训任务的目标、环境、步骤和要求进行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实训,教师四处巡查辅导,巡查中教师会密切观察学生们的表现,进行纪律维护、实训指导和过程性评价。实训中学生遇到问题随时向教师求助,教师会详细解答学生的问题,并予以适当启发和鼓励,发现不当的操作要及时制止和纠正。这样,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边评,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化“有心”到“无痕”,变“被动”到“主动”,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加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虽然现在实训室建设很完善,但是如“视频监控”“智能楼宇”这类课程的实训室,均采用了大型、中型实训台,一个实训室只能容纳4套~10套实训设备,学生必须分组操作进行实训。学生分组是开学初就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确定的,每个小组分配固定的实训台和工具箱。小组的人员和设备分配一旦确定,保持一个学期不变,组内学生共同完成实训任务、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共享小组成绩。学生小组是一个有组织的团队,每组要推举一名组织能力强、负责任的学生当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管理;另外,每组安排一名设备员,负责管理设备和工具。如果时间充裕,鼓励学生之间互换角色进行实训,从而保证每个人得到充分训练。

在实训教学中,每组都会涌现出一些思维敏捷、操作熟练的高手。这些学生作为小组的技术骨干,负责演示和辅导任务,给予加分奖励。有时候会给他们布置一些额外的、高级的实训任务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既充分发挥优秀者的模范作用,提高了他们的讲解能力和实训能力,便于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得教师腾出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全局把控和重点、难点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训任务进行不断充实完善

对于每个实训任务单元,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例如:“视频线制作和测试”实验,这个任务最早只有“制作BNC接头视频线并进行检测”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制作完一根以后容易感觉枯燥,于是进行了以下的改良和扩展:首先制作一根两头都是BNC接头的基本视频线,训练基本技能;然后制作一端BNC、另一端莲花插头的视频线,夯实基本功,拓展知识。测试方面,最早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为了更贴近工程实践,实训室又购置了专用的工程宝进行视频监测。

第五,变废为宝,充分利用旧设备促进教学

实训设备只能用于观察和使用,不允许拆卸和破坏,设备的内部构造仅凭教师的讲解和图片演示进行展现,学生对设备内部结构充满了好奇。因此,笔者积攒了一些旧设备,指导学生拆卸并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学习完毕再组装回原样。课堂上笔者也使用拆开的旧设备进行展示和讲解。通过拆卸、安装这些旧设备,可以把设备里里外外连线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清楚楚,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了学生对于设备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的理解,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3.实训教学的过程性评价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社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3-03

我校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处于汽车产业链的前端——汽车研发试制阶段,对学校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专业设置格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本专业以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创建具有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特色和风格的品牌专业为宗旨,以造就“高认知、高技能、高素养”的应用型汽车造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教学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以重点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躯体强壮、两翼齐飞的专业发展态势。通过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企业合作和企业调研,不断深化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打造我校汽车产业链前端专业

在专业规划和建设方面,汽车造型技术专业遵循学校“第一服务、精益办学”的办学理念,坚持“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加强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具有“适用理论、实用技能、创新思维、良好人格、健康体魄”的适应汽车开发设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本专业坚持清晰、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明确本专业就是培养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能的技术人才,紧扣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二、校企共建,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不断深化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的调整和优化,本专业教学与具体职业岗位一一对应,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形成了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1.四环相扣,塑型育人。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的建设完全围绕汽车造型设计实际过程来进行,涵盖从概念创意设计表现汽车模型制作模型数据反求四个环节的汽车造型设计流程。紧扣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四个环节来开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四个环节可体现为“散、谨、细、精”四字。通过对汽车造型设计整个流程的学习,学生经过“散、谨、细、精”过程培养,使学生掌握汽车造型领域的前沿技术,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达到了人才的培养目标。

2.根植企业,深度融合。我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使本专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企业资源,这种资源成为我们专业建设的基石和发展条件。在专业建设上我们以“引”为主;在人才培养上我们采用了“导”的方式;在服务企业方面我们实现了“接”。“引”——引进企业资源;“导”——由专家主导;“接”——零距离对接。

三、技艺交融,构建六模块课程体系

1.技艺交融的专业特征。汽车造型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兼具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修养。本专业招收生源为理科生,学生有较好的理性思维,有学习汽车知识方面优势,但对于汽车造型设计与艺术表现方面却有很大缺陷,对此,在专业设置上,我们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形成学生技术与艺术的均衡发展。

2.进阶式六模块课程体系。基于技艺交融的专业特征,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模块化、进阶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汽车类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手绘表达能力训练、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训练、汽车模型制作能力训练六大模块。六大课程体系模块各有侧重,逐层深化,课程内容注重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突出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特色,培养多学科交融的高技能型汽车造型人才。

四、以培养“能工巧匠大学生”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1.以三个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改革。本专业已经形成模块化、进阶式、组合型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中的重心,实践教学比重达到了70%以上。在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专业教师参与审定并修改了国家《汽车模型工职业技能标准》;主持制定出教育部《高职高专“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建设规范》,修订了汽车造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4门专业精品课课程,出版教材8本,与企业联合开发校本教材2本。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为切入点,开发《汽车油泥模型制作与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摄影》、《汽车车身构造》等“DL”(DoingbyLearning)课程。

2.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本专业摒弃以往专业教学中的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确立了以师徒式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本专业采用师徒传授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学得快,效率高。在本专业教学中,很多专业课程都需要采用学生训练、教师个别辅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种以师带徒的专业课教学,使本专业学生达到对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的全过程的体验与掌握,利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汽车造型技术人才。

五、跟踪前沿,建设国内一流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1.提升专任教师职业素质。重点通过师资培训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工作。坚持每年派专任教师参加全国油泥模型制作培训,并组织教师参加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车身造型学组年会等。实行严格的教师“上岗培训”制度,每年暑假组织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

2.聘请企业一线专家为专业兼职教师。根据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特点,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实际工作技能,本专业采用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大量引入设计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使我们的学生更快的融入和适应实际工作。本专业带头人李铁男主持指导并参与了汽车造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学生实习、实训和实验室的规划,为本专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目前,本专业现有教学团队20人,其中专任教师10人,来自生产、管理等一线的兼职教师1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助教1人,“双师型”教师9人。本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均是来自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技术中心的国内顶尖汽车设计师和汽车模型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40岁以下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研究生(不含在读)的比例为100%。汽车造型技术专业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六、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为汽车造型技术专业投入140多万元建立和完善了水平较为先进的实训室4个;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建设校外实习基地4个,并与一汽集团多家子公司保持紧密联系,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办学关系,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群。

1.三个能力培养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主要以汽车造型技术专业的三个职业能力(手绘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油泥模型制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素描、设计草图,效果图用的美术造型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用的电脑教室,手工造型实训室以及汽车油泥模型制作实训室都集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专业教学和学生的系统化学习,系统性比较强。

2.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与一汽—大众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群。这些国际化的品牌公司,管理规范、技术领先,企业兼职教师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保障。

七、人才培养质量好、就业率高,社会评价高

经过专业建设和改革,汽车造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几年来本专业招生稳步攀升,本专业招生计划落实顺利,在吉林省范围招收,生源充足,第一志愿考生分数均高于省最低控制线,录取分数较高,一次报到率达95%。

1.学生职业能力强。本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生全部参加焊工证初级技能鉴定,通过率达100%;近三年毕业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累计通过率达到95%。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本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代表一汽集团公司,在2011年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造型学组主办的“2011中国首届模型师雕塑技能大赛”上,本专业赵国旭同学的参赛作品“熊”获得了“全国十佳作品”的荣誉称号;毕岚峰、包建、胡聪同学分别以作品“涅槃”、“人生”、“史痕”荣获优秀奖。以上获奖的4名同学进入企业实习不到一年,模型制作技能得到迅速提高,被企业聘用,成为企业骨干。

篇4

关键词:企业实践 Java软件项目开发岗位 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笔者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暑期期间到济南维库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一个月的企业实践,顺利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现将一个月的实践收获总结如下。

一、转化角色,虚心、耐心、专心做一线有责任心的企业员工

1.遵守企业制度,认真承担并履行责任

在一个月的企业实训中,笔者谨记学校领导的嘱托,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企业制度,从未发生迟到、请假、早退现象,进入公司后将自己由受人尊重的老师转变为一名初到公司的企业员工,做到慎独、慎微、慎初,强化工作责任心,主动处理好分内与分外的相关工作,勤奋扎实地工作,不敷衍应付,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完成企业交给的每一个工作任务。

2.不畏工作困难,耐心解决项目开发中的各种问题

企业实训为真实软件开发项目:山东高速集团采购系统。由于项目庞大复杂,涉及知识点琐碎,项目开发工作困难重重,笔者认真细致学习企业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分析需求说明书,钻研软件算法和代码的实现,面对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错误代码和异常,耐心查错排错,认真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并及时记录解决方案和问题,为下一步软件开发工作和教学实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放下教师架子,虚心向企业有经验老师请教

学校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企业工作是开发高质量软件产品。工作任务的不同,使笔者慢慢放下了教师的架子,主动地向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小兄弟”请教。虽然他们年龄较小,学历不高,却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笔者向他们虚心请教,反复讨教工作中不明白的问题,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工作技巧和技术,更领略了他们一丝不苟、沉着耐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企业实践锻炼内容

企业实训内容主要基于目前软件公司的热点需求――Java软件开发岗位进行设计和选取,包括相关知识内容的培训和山东高速集团采购系统项目的实训两部分内容,具体知识包括:Java知识(JDK的安装配置、Myeclipse开发工具使用、数据类型和运算符、流程控制、面向对象开发)、HTML知识、MYSQL知识和SSM知识(JSP应用、Sevlet应用、Spring-MVC应用、Spring依赖注入、Mybats框架应用及整合)。

三、企业实践锻炼收获与心得

1.课程设置应与岗位需求相匹配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Java软件开发岗位为例,目前学校开设的都是传统的数据库知识和web前端知识课程,但是IT技术发展迅速,真正的软件开发大多通过相关框架实践,如SSM框架、SSH框架等,因此,学校要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课程标准和授课内容。

2.教师实践操作水平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企业对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学生毕业生比较青睐,所以企业高职院校的评价主要通过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进行,而学生技能大赛成绩的结果反映了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应首先提高个人实践操作水平,而提高教师实践操作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企业实践锻炼。据悉,山东省在不久的将来将启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因此教师要将提高实践操作水平作为自己以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四、未来的努力方向

1.基于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遵循职业发展规律。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基于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改革。

第一,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B,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好处。

第二,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课下完成。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查阅需要的材料,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并在课上分享任务完成过程和心得体会。由老师进行评论,师生间还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过程基于软件开发工作过程。将教学过程与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相结合,教学过程围绕企业真实的软件开发项目展开,将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一项项工作任务,学生分组按照行动导向的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进行,使学习任务既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又是一个工作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技能操作的提升与社会岗位前沿技术的了解

(1)技能操作的提升。以后,笔者将会继续积极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参加省级培训,完成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目标,通过企业真实工作过程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水平和职业能力,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实验实训过程和学生技能大赛中。

(2)社会岗位前沿技术的了解。为推导社会技术的变化和教学知识的更新,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应用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适应社会岗位对教学知识的需求。

篇5

关键词:模拟器;Boson Netsim;Packet Tracer;Dynamips

中图分类号:TP391.9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网络组建》课程是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涉及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这门课程对于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一般课程的开设都配有网络实训室,鉴于现在市场影响力,以及考虑技能大赛的需求,现在学校所配备的交换路由实训设备多采用锐捷和思科。

虽然学校配备了完善的网络实训室,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感觉到有很多力不从心的地方,比如说多设备互联的实训时,如果采用真实设备,所需的设备量是巨大的,这是绝大多数学校无法达到的。而且采用真实设备时,免不了频繁地接口插拔,会大大缩短接口的使用寿命。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们现在教学过程采用模拟器和真实设备结合使用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网络教学和学习的利器――模拟器。

由于锐捷设备还没有其相应的模拟器,而锐捷的命令和思科大多数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模拟器都是思科模拟器。目前市面的思科模拟器种类比较多,其中比较优秀的和有代表性有:Boson Netsim,Packet Tracer和Dynamips。

1 Boson Netsim

Boson NetSim是一个老牌的、经典的模拟器软件,可以模拟Cisco路由器和部分交换机,它的操作非常接近于真实环境。与操作真实设备相比,使用它省去了我们制作网线连接设备,频繁变换CONSOLE线。同时,它的命令也和最新的Cisco的IOS保持一致,它现在可以模拟出Cisco的最高端产品为5002交换机和45系列路由器。使用Boson我们可以搭建任意网络,PC、交换机、路由器都可被模拟出来,而且它还可以模拟出多种连接(如PSTN、ISDN、PPP等)。

Boson有三部分构成:Boson netsim、Boson Network Designer和Lab Navigator。Boson netsim就是模拟器,所有的实验都是在Boson netsim中完成的;Boson Network Designer用来自己设计绘制网络拓扑图以及网络实验,这也是Boson的一大特色;Lab Navigator则是Boson提供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可以带着你由浅至深地学习路由器各个方面的应用,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

虽然Boson的功能非常强大,但它支持的设备有限,命令有限,只能模拟出IOS的命令行,而且BUG很多,所以现在已经渐渐得淡出人们的视线。

2 Packet Tracer

Packet Tracer 是由Cisco公司官方的一个非常优秀的辅助学习工具,它的功能比Boson强大,操作又比Dynamips简单,所以非常适合网络设备初学者使用,这也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一款模拟器。用户可以在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上直接使用拖曳方法建立网络拓扑,并可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行进的详细处理过程,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可以学习IOS的配置、锻炼故障排查能力。软件还附带4个学期的多个已经建立好的演示环境、任务挑战,目前最新的版本是 Packet Tracer 6.0,路由器的IOS支持到15.1版本,交换机的IOS支持到12.2版本,它支持VPN,AAA认证等高级配置。

图1 packet tracer运行界面

Packet Tracer模拟器支持大量的设备仿真模型,包括路由器、交换机、无线网络设备、服务器、各种连接电缆、终端等设备以及各种模块。这些是一般实验室无法配置完备的。对于网络技术的学习者而言,操作这些设备就和使用真机一样,甚至在安装模块时还需要Power Off!

Packet Tracer不能支持IOS的添加,有很多的命令不支持,比如策略路由中的route-map,以及VRRP等命令都不支持,所以他只是一个初学者的工具,对于CNNA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不二的选择。

3 Dynamips

Dynamips是一个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模拟器,主要用来模拟Cisco的路由器。先说下Dynamips和Boson的区别吧,同为模拟器,Boson模拟出的是IOS的命令行,而Dynamips模拟出的是设备的硬件环境,然后在这个环境中直接运行Cisco的IOS,换句话讲,Dynamips模拟出的是真实的路由器,所以它几乎可以完美地运行Cisco的命令行,并且几乎所有的命令都可以运行。发展至今,Dynamips已能支持绝大多数的Cisco路由器,但是它并不能模拟换机的功能。

Dynamips是一个纯粹的命令行程序,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操作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幸好有许多第三方团体和个人开发了各种Dynamips前端程序来简化Dynamips的配置过程,其中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是由中国青岛小凡开发的dynamipsgui,一个图形化的Dynamips配置工具,它不仅整合了思科所有的IOS模拟器,而且还整合了BES以及VPCS。它是一个综合的模拟器解决方案。

图2 dynamipsgui配置界面

4 总结

以上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接触比较多的三个模拟器,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之处,综合来说,如果进行路由实验,Dynamips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进行交换实验,目前的最佳选择就是packet tracer;如果只进行一些简单的CCNA实验,Boson和packet tracer都可以考虑。

其除了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三个模拟器以外,思科还有很多优秀的模拟器,比如GNS3也是一个广受欢迎的模拟器,但无论模拟器功能如何强大,它也只是一个学习和实验的辅助工具,它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路由器和交换机,所以要想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一个设备完善的网络实训室还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黄培花.基于 Boson Netsim构建虚拟网络实验环境[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9.04

[2]徐佩锋,赵中营.用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改进高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8.18

[3]陈慧宁,赵克宝,周学辉.Dynamips模拟器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7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网页设计与布局;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

一、引言

近年来,项目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和推广[1],在实施过程中,项目课程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eb应用开发方向,其中Web前端工程师是核心岗位之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Web前端开发技术、网站性能优化,学会运用各种工具进行辅助开发,并且熟悉网站后台开发和应用的能力。网页设计与布局项目化课程(HTML+CSS+DIV)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教职成[2015]6号文件中,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书法文化课是全院第二课堂一门拓展性课程,将书法文化网以工作过程融入网页设计与布局项目化课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弘扬和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2]。本项目化课程,集专业知识与文化建设一体化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了学生高效的学习网页设计与布局项目化课程。

二、项目化教学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该项目课程是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Web前端工程师工作领域设置的。网页设计与布局项目课程,采用了循环式模式[1],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多个项目进行组织,每个项目都包括该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其与企业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其中“书法文化网站”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教学内容选择主要根据Web前端工程师的工作任务及其所具备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书法文化网”建设中制订的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还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Web前端工程师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及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本项目设计以构思设计(内容分析)、原型设计、页面设计、页面制作、动画制作、技术扩展、测试为线索来架构。教学过程中,通过仿真模拟的网站开发案例和校内实训基地、网站开发工作室作为辅助,以真正做到教、学、练结合。“书法文化网站”项目是以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书法联谊协会”工作流程进行建站,界面设计要以传承中华书法文化艺术为主旨,渲染校园文化艺术气氛,提高广大会员的书法技能,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本项目属于课程网站建设范畴,经过对项目的分析,需开发静态页面站点,项目主要采用HTML+CSS+DIV技术布局本站点,后期采用CSS技术扩展来维护站点,决定本项目分解为7个分项项目来完成,通过书法文化网站建设学习如何设计与布局页面,基于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三、基于项目化课程教学具体实施

“书法文化网站”建设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项目。根据学生实际及教学任务,项目实施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分别是项目展示、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拓展、项目评估、项目实战。项目实施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项目部,1名组长,负责分工、协调、组织讨论,每个项目部设置多个角色,每个角色对应指定的工作岗位,每个小组3-6人,每人1台配备电脑(可自备),以保证实际的工作需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通过合作互助学习,让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帮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团结互助品质,同时每组组员工作岗位迭代循环角色互换,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真正工作过程的环节,促进发展,实现知识迁移。

1.项目展示,激发动机。提供真实的企业网站,将页面的颜色、布局、内容结构、功能直观展示给学生。比如协会简介、新闻动态、书坛人物、书法研究、鉴赏收藏、协会风采、作品展示、书法论坛、会员注册模块,明确本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做好准备。本环节让学生对网站进行赏析,对网页的布局、色彩搭配形成初步印象,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确本项目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

2.项目分析,任务细分。师生共同通过项目分析了解网页设计以及网页布局的组成,制定工作任务,下发任务单,包括具体的任务描述,任务目标,具体实施步骤,要求项目设计过程记录清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要有详细的记录,以及提供项目中所需教学资源,明确页面中版块设计。除此之外,在设计网页时,更要关注页面的内容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本环节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主,通过细分工作任务,收集整理页面中模块素材,为项目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3.项目实施,辅导操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带设备(BYOD)进入理实一体化主动学习教室。学生明确工作任务的操作流程及其实现方法,教师提供指导,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学生观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实施。以教学内容中安排的7个分项项目进行对整个项目的实施,以“书法文化网站”建设为线索,在每个分项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指导、示范、鼓励->学生理解、操练、反思和巩固->学生主动完成工作任务”迭代循环的教学过程,最终完成了整个项目的设计。实施中对课堂提问、学生出勤情况、工作任务单与拓展任务单日志完整情况等作详细的记录作为学生的考评依据。本环节是学生具体实施项目的过程,师生共同完整的完成了整个项目,教师放手操练,请优秀学生协助未完成的学生一起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项目拓展,变式操练。每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对新获得的知识技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以网页的形式呈现新问题的具体工作,同时下发拓展任务单,进行变式训练,学生反思、巩固、进行自主拓展,课后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本环节让学生们把新获得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达到融会贯通之效。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5.项目评估,总结归纳。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程度、项目答辩、成果(网页)的审核等方式,对学生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根据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多方位的考核[4]。每个工作任务,师生共同归纳出本工作任务实现所需要的知识点,学会辨析知识应用的正误,提炼出工作任务中求解过程中的关键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同时,教师对典型作品与学生共同分析,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本环节通过自评、互评,师生共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解决了“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6.项目实战,实践探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在学生课后的拓展项目中,学生灵活应用所获得的新知,通过团队合作以学院“摄影社团”网站、“剪纸社团”网站、“清风棋社”网站进行了拓展项目实战,素材资源由自己去收集、整理、加工,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比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而且培养了团队意识,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本环节主要解决“知识技能拓展应用”的问题。四、结束语通过采用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产品建站流程进行了本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应用,同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了学生网页设计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满足了岗位能力需求。在以后教学实践中,尝试多专业合作,社会设计项目等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际技能,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0.

[2]沙聪颖.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11):14-16.

[3]劳飞.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9):139-140.

[4]杨向东,黄小瑞.教育改革时代的学业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109-116.

篇7

【关键词】全媒型人才;国外高校;启示

一、我国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现状

(一)当下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点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推动了传统媒体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这也直接导致他们在人才需求上发生变化。然而,高校在面对媒介融合时所培养的人才却存在新旧断层的问题,导致许多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迫在眉睫。

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使得新闻媒体开始需要全能型人才,即同时掌握采、写、编、拍、摄、录等技能的人才。然而我国新闻学专业长期以来都是根据媒介类型来划分专业方向,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单一人才掌握单一技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广播电视专业型记者以及编辑人才,他们所学的技能主要适用于广播电视的采编播工作等。而全媒体时代下则要求记者灵活运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第一时间能将采、写、摄、录、编一起完成,并且能将不同媒介上的新闻做出适当修改移植到其他的媒介上。但是我们的学生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严重失衡,这一问题在全媒体时代下更被放大。可以说学生在全媒体时代下就业难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技术难,掌握的技术实际操作能力薄弱;二是思维方式难,目前很多学生还在用传统媒体的思维方式,和全媒体的思维方式相违背;三是采访、沟通难,很多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导致进入社会在面对采访对象时,无法快速进入采访重点;四是体能难,全媒型人才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难,从深层次看,这些也是高校在制订全媒型人才培养方案时所要解决的。

(二)高校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面临突出问题

“全媒体”具有渠道平台化、内容集成化、机制流程化以及消费生产相结合等特征,它给当今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教育部就提出,希望中国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各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及专业也都意识到培养全媒型人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做出了许多调整。如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新闻采编专业就创办了学院的校报和门户网站,然后用全媒体开设了学院官方的手机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实训平台,安排学生负责日常的维护工作,以此来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考核形式则采取“以件计绩”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加学生灵活运用全媒体的能力,此举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但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业界使用人才仍旧存在断档,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只是“媒体全”,而非“全媒体”。现在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将新闻专业基础课与几门数字技术核心课程做简单地叠加,而非做到让学生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二是没有自成体系的全媒体教材,所用的都是相关课程教材拼凑起来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动手中在不同层面出现了不同的问题,首先就内容层面来说,学生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大多重复选择,而无法做到将相关有效信息相融合;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学生又缺乏将各大媒介整合运用的能力;而从受众层面上来说,学生普遍缺乏从用户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受众意识。这也是为什么目前高校为培养全媒型人才所搭建的全媒体实验、实训平台只能称之为“媒体全”,而非“全媒体”。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做简单的加法,而应将传统新闻学的课程与新媒体课程相融合。因此,全媒体的课程设置结构及布局的重点在于“融”,形成“融媒体”。

(2)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难以兼顾“全”与“精”。我国传统新闻传播学的课程是根据媒体分类来设置的,专业类别涉及新闻(纸媒)采写、编辑、广告、网页与网站以及新媒体等。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这些媒体之间都有了交互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隔阂,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上开始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虽然培养了“全”,但却难做到“精”。所有高校都有一个相同点,即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一前提限定:教学总学时是确定的,不可变动。所以当增加某一个专业的课程学时时,势必导致其他的课程学时减少,但若是将已有课程做“组合”,空出多余学时,加入新媒体、技术、创意等课程,依旧存在问题,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导致学生什么技能都只学一点皮毛,无法深入学到“精”,而且还会导致最基础的新闻学理论知识受到削弱。所以在有限的学时内,兼顾学生学习的“全”与“精”变得尤为重要。

(3)高校全媒型师资团队不健全。“术业有专攻”是目前我国高校师资团队的普遍共性,少有全能型的教师,在新闻学科也是如此。为了培养全媒型人才,高校所需的优秀教师是同时兼备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全媒体实践操作经验的,但这种教师资源正是高校所匮乏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当下国内高校把教师的学历和科研成果作为主要聘用门槛,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反倒有所忽视;二是教师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教师所教学科之间界限分明。由于我国在培养全媒型人才方面还处于摸索期,对全媒体教育缺乏实际经验,高校在做出相应举措的同时还应多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案例,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若是无法解决师资问题,只会导致全媒型人才培养变得停滞不前。

(4)我国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滞后于相关媒体实践。人才短板问题一直处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美国12所在新闻界拥有极高影响力的高校曾一同研究出在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五种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通识能力以及基本的职业道德。可以说,具备这五种能力才是一个合格的全媒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基础的新闻学理论课程之外,还要开设新媒体实践课、通识课以及就业指导等课程。当然,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各高校可以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以便更快地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二、国外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成功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她在访问结束后总结出“培养全媒型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能够整合并利用全媒体策划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二是全能型的编辑记者,能够将多种技术工具相互运用。前者通过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磨练出来,并不能在有限的培训期培养出来;而后者是指拥有全面技术的人才,这恰恰是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先M的教育理念是发展的前提。国外高校的全媒型人才培养机制首先是观念的创新。顺应时展,才能使得全媒型人才培养走上正确的道路。培养全媒型人才需要具备高瞻远瞩的视角,除精通自身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其他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流程,这样才能完成全媒体间的完好对接,像剂一样保证整体的良好运转。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全媒型人才时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培养他们的耐心、恒心,还有彼此间合作的能力,而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则是全媒型人才所必备的。

(二)培养模式的创新

总结国外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的机制和模式,对我国全媒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跨学科培养以及课程的综合化。如美国就将自然教育课程与人文科技课程相结合,形成一系列新的课程设置,英国也有类似的跨学科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旨在让学生掌握创造方法的同时具备创造能力。通过这种全新的综合化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交能力,这正是全媒型人才所需要的。

(2)牢记“全媒体表现”是根本,即在功能上不断向“多栖”转变。以新闻专业学生为例,在日常采访过程中,不仅要灵活掌握最基本的采访设备如相机、录音笔、电脑等,还需学会如何摄像与剪片;而在采写的方式上,则要学会灵活运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做到第一时间第一手新闻,同时要明确地选择合适的媒体,如报网结合,使其有效地通过纸媒、网络或是移动端来“融合信息”。学生应不断加强“全媒体”理念,除对所采访新闻做出专业的价值判断外,还要考虑该新闻的传播效果、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效果如何叠加。

(3)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方式不仅仅是单一授课这一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开设讲堂就是有效手法之一,邀请在学术或业务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课堂,或是邀请编辑记者到校和学生做近距离交流,通过分享自身实际经验来解答学生们的疑惑。加强与新闻人才培养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4)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全媒型人才培养新平台。国际上全球化进程正日益加速,不仅在经济领域,文化、教育都涉及其中,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走向全球化,这就导致教育也要向国际化倾斜。目前,美、英、日、法等国已经开始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国际化已经处于各国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在此基础上,要想培养全媒型创新人才必须搭建一个跨国界、跨学科的先进平台,做到国际间优秀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能促进人才的成长。

三、我国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路径

(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教授所说,“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全媒体时代下,全媒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重新构建,不能再是以单一媒介为中心设置课程的模式。具体来说需涵盖以下四个模块的内容:

(1)基础理论知识模块。每一门学科都有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作为基础性支撑,新闻学也不例外。新闻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是每一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这一点不会随媒介技术的提高或媒介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设置全媒型人才的课程上,传播学概论这类的基础理论课程应保留,还有如新闻史、新闻评论、媒体营销等。但是课程内容上应做出调整,而非一成不变,调整是依据全媒体的特点而做出的,譬如有传播学概论,就应该增加新媒体传播课程;新闻评论课程则是应该增加新媒体UGC(用户生成内容)评论的相关课程;还有对应媒体营销类的课程,增加新媒体经营、管理与营销等课程。

(2)全媒体信息采集技能模块。记者在传统媒体中的职能是新闻采访与写作,全媒体时代下,对记者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新闻采写外,还要求能够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与处理,这就需要有使用全媒体的技能。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保留原有的新闻采写基础课,还需增加摄影、摄像、两微一端等应用型课程,以及更多技术性的课程,如用来处理图片的PS软件、用来制作网页的Dreamweaver软件以及视音频剪辑软件等。

(3)全媒体编辑技能模块。全媒体时代下,合格的新闻编辑不仅要具备基础的新闻编辑能力,还要有敏锐的新闻敏感度以及新媒体使用功底,以便完成符合用户习惯的新闻编辑及原创内容生产的双重任务。所以高校在培养“全能型记者”的同时对培养“全能型编辑”应给予同等重视。那么,在课程设置上,除新闻编辑(报纸编辑)等基础课程保留不变外,需增设微博、微信运营编辑、网络编辑、电视新闻编辑、电子杂志编辑、手机报编辑等应用型课程。

(4)拓展课程模块。该板块的课程主要以通识类和新媒体课程为主。从事新闻的工作者,需要对新闻具有基本的辨识能力,无论报道新闻的媒介如何更替,通识教育是不变的。高校之间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并不相同,这是由于各新闻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定位不同所导致的。新媒体课程的开设比较特别,这是由于人才使用的迫切需求倒逼高校开设新媒体操作类课程,譬如可以开设“微新闻”“媒介融合”“网络舆情与危机处理”等课程。

(二)创建全媒体实训平台是人才培养的条件

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严重失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要解决学生操作能力差的现象,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实验、实训的平台。高校能够搭建自己的全媒体实训平台依靠的是云计算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一个完整的全媒体实训平台的架构应该包括前端、中端、后端、末端四大平台,前端平台用来汇总新闻数据线索,涵盖出现在所有全媒体上的;后端平台负责新闻,渠道包括电视直播、网络直播以及手机移动客户端的等;中端平台用于编辑新闻,最后末端平台则是用来存储所有的新闻。利用这四大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在全媒体中多领域、多媒介的操作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拥有全媒体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全媒体实训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无须借助高昂价格的硬件设施即可实现,这大大提高了高校创建全媒体实训平台的可能性与普适性。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培养全媒型人才的关键。正所谓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培养人才的奠基石,“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指一支跨媒体、跨专业、跨学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全媒体时代下,新媒体发展迅猛且技术更新迅速,导致许多教师未能及r转型跟上传媒一线的转变节奏,致使新闻学的课程内容、教育方式都与实际需求形成断档。高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组织教师参与到媒体实践中,通过实际案例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二是可以将学校已有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将相关联专业的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重组。三是将媒体的资深从业人员引进课堂,构建业界与学界的长效互动机制。

教育应走在时展的最前沿。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核心内容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发展应当是集先进性、思想性和相对稳定性于一体的,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培养全媒型人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2]Burton R.Clark:Places of inquiry:Research and advanced education in modern universiti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NO.6th chapter.

[3]Nicolas Margas,Paul Fontayne and Philippe C.Brunel:Influences of classmates'ability level on physical self-evaluations,Available online 19 September 2005.

[4]J.C.Dufour,M.Cuggia,G.Soula,M.Spector and F.Kohler: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distance learning with digital video in the French-speaking Virtual Medical University,Available online 28 February 2007.

[5]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科技传播,2010(2).

[6]Carl B.Becker: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Facts and implications,Institute of Philosophy[M].Tsukuba University,Tsukuba City,Japan 305.

[7]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8]翟向阳,崔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9]王艳华,尤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协同发展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7).

[10]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

[11]吕道宁.解读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模式――访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郑强[J].青年记者,2010(13).

[12]朱金平.时代呼唤全媒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访谈录[J].军事记者,2010(3).

[13]滕岳,纪会卿.YMG全媒体融合的经验――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经验总结之融合篇[J].中国传媒科技,2009(3).

篇8

关键词:VS 2010; C++/MFCIntelliSense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5780-02

Brief VS 2010 in C++/MFC function

SHEN Zhao-guo,LIU Zhao-qi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Yancheng, Yancheng 224051, China)

Abstract: VS 2010 by adding the core C++0 x standard language features, and by modifying the standard library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se new language features, provides a more advanced programming model. A new parallel programming library and the creation of tools to simplify parallel programming. Developer's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is improved. build, the compile time and link database from the improved performance and additional functionalit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Key words: VS 2010; C++/MFC intelliSense

1 更快的编译和更好的性能

VS 2010 还通过多方面增强编译器后端的代码生成功能,提高了使用VC ++编译器生成的应用程序的编译速度、质量和性能。某些特定应用程序的性能取决于工作集。通过此版本中进行的多项优化,x64 体系结构的代码大小缩减了3%到10%,从而提高了此类应用程序的性能。

单指令多数据代码生成(对于游戏、音频、图形开发非常重要)已经过优化,可以提高性能和代码质量。所做改进包括打破错误依赖关系、向量化常量向量初始化以及通过更好地分配 XMM 寄存器消除多余的负载、存储和移动。还优化了__mm_set_**和__mm_set1_**系列。

为改进性能,应使用链接时间代码生成和按配置优化生成应用程序。x64 平台上的编译速度已通过优化x64代码生成而得到提高。LTCG编译通常比非LTCG编译需要更长时间,对于大型应用程序更是如此。在VS 2010中,LTCG 编译速度提高高达30%。引入了一个写入PDB 文件的专用线程,因此在使用/DEBUG开关时会看到链接时间的缩减。

通过添加对被检测二进制文件的非锁定版本的支持,PGO 检测的运行速度有所提高。还有一个新的POGO选项 PogoSafeMode,用于指定优化应用程序时使用安全模式还是快速模式。快速模式是默认行为。安全模式是线程安全的,但比快速模式要慢。

编译器生成的代码的质量有所提高。现在完全支持高级矢量扩展 (AVX),这对于AMD和Intel处理器中通过固有选项和/arch:AVX选项进行大量浮点计算的应用程序非常重要。使用/fp:fast选项可以使浮点计算更为精确。

2 IntelliSense和设计时效率

VS 2010 中包含了全新的IntelliSense和浏览基础结构。除了帮助调整和响应具有大型基本代码的项目,此基础结构改进还带来了一些新的设计时效率功能。

如实时错误报告和快速信息工具提示这样的IntelliSense功能基于新的编译器前端,即使代码文件正在修改中,该前端也能分析完整的转换单元以提供关于代码语义的丰富且准确的信息。

所有代码浏览功能现在都使用SQL中存储的源代码信息,该数据库启用了索引功能并具有固定的内存占用量。VS 2010始终具有响应能力,当编译单元由于头文件发生更改而重新分析时,不再需要等待。

IntelliSense实时错误报告在浏览和编辑代码时显示编译器质量语法和语义错误。将鼠标悬停在错误上可查看错误消息(图1)。错误列表窗口也会显示当前查看的文件中的错误以及编译单元其他位置的 IntelliSense 错误。不必进行生成即可获得所有这些信息。

此外,在键入#include时会在下拉列表中显示相关包含文件的列表,此列表随您的键入而精简。

3 全新的定位功能

新的“定位”功能将帮助您更有效地搜索文件或符号。此功能根据您键入的子串给出实时搜索结果,将输入字符串与任意项目中的符号和文件对照匹配,图2。此功能还适用于C#和VB文件,并且可进行扩展。

调用层次结构可以定位从某一特定函数调用的所有函数,以及对特定函数进行调用的所有函数。这是以前的VS 版本中存在的“调用浏览器”功能的改进版本。调用层次结构”窗口组织得更好,对同一窗口中出现的任何函数同时提供调用来源和调用目标树。

虽然所有代码浏览功能都可用于纯C++和C++/CLI,但像实时错误报告和快速信息这样的 IntelliSense 相关功能在VS 2010最终版中不可用于C++/CLI。

此版本中还对其他一些主要编辑器功能做出了改进。用于在整个解决方案中搜索对代码元素的引用的“查找所有引用”功能现在更为灵活。使用右键单击上下文菜单中的“解析结果”选项可进一步精简搜索结果。

4 标准库改进

标准C++库的大部分都已重新编写,以便利用新的C++0x 语言功能并提高性能。标准库充分利用rvalue引用来提高性能。如向量和列表这样的类型现在有其自己的move构造函数和move赋值运算符。向量重新分配通过选择move构造函数利用move语义,因此如果类型有move构造函数和move赋值运算符,库将自动选择使用。

现在,在构造对象时,可以在新的C++0x 函数模板make_shared 的帮助下同时创建一个指向该对象的共享指针:

auto sp =make_shared

(args);

在VS 2008 中获得同样的功能须编写代码,使用 make_shared 更方便、更强大并且效率更高(执行一次动态内存分配而不是两次)。 库中现在包含一个新的更加安全的智能指针类型 unique_ptr。结果就是弃用了auto_ptr;unique_ptr通过变得可移动但不可复制避免了auto_ptr的缺陷。这允许您实现严格的所有权语义而不影响安全性。它也适用于识别rvalue引用的VC++容器。现在容器有了新的成员函数cbegi 和cend,提供了一种不考虑容器类型而使用const_iterator 进行检查的方式:

vector v;

for (auto i = v.cbegin(); i != v.cend(); ++i) { }

VS 2010 在标准库中增加了各种C++0x 文章中建议的大多数算法。标准库中现在提供了 Dinkumware 转换库的一个子集,因此可以轻松进行像 UTF-8 到 UTF-16 这样的转换。此外,上一版本中存在于命名空间 std::tr1 中的许多 TR1 功能现在都纳入了标准库中的std命名空间。

5 总结

VS 2010是 VC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版本,为开发人员在很多方面带来了方便。在本文中,只是介绍了众多改进中的常见的几个功能,这些功能使得开发的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金库,孙连云.Visual C++程序设计实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PowerPoint;中职学校;多媒体;使用技巧

PowerPoint是包括中职学校在内的各类学校中十分常见的课堂教学工具软件,因其操作简单、交互性好、支持多种媒体和IE浏览器、教学效果明显而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但同时应当注意到,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制作电子幻灯片演示课件过程中淡化甚至曲解了它的功能,并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我所在的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长期计算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特殊性,总结了中等职业学校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电子演示软件的几点注意事项和使用技巧。

一、PowerPoint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将书本上的标题和内容机械式的“转移”到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在授课过程中把书本上的标题和内容“转移”到PowerPoint幻灯片中,甚至不考虑布局是否合理、版面是否拥挤、是否能吸引学生注意等因素,再通过投影仪放映到教室前端的幕布上,这就是该软件的作用,这是十分片面的。

2、演示课件中的动画效果过于频繁。

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的动画效果是它的一个特色,适当必要的动画效果可以突出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但有的教师因此认为动画效果越多越好,越能体现教师的“水平”,其实不然。

3、忽视了版面、布局的设计。

一些教师在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时,往往只重视文稿内容和动画特效,而忽视了对其版面和布局的设计,但恰恰就是这一点却能对它的整体效果起到最直接的作用。相同的资源和素材,在独立的环境中经过不同主体的设计,便会产生不同的美观效果。

二、PowerPoint的使用技巧。

随着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有鉴于此,各类大中专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都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就涉及到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效率,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系统讲解外,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教师通过课前操作演练,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截图或视频等更直观、更明了的方式,配合课件注解、录音讲解或课堂讲授,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再加上学生及时的实验实训操作和教师的耐心辅导,将理论和实践迅速联系起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中,并没有直接提供插入视频的功能,而是需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插入视频文件、对象或相关控件,才能实现该功能。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以PowerPoint2003为例):

1、直接播放视频

这种播放方法是将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文件作为电影文件直接插入到幻灯片中,这是最简单、最直观的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将视频文件插入到幻灯片中后,PowerPoint只提供简单的“暂停”和“继续播放”控制,而没有其他更多的操作按钮供选择。因此这种方法特别适合PowerPoint初学者,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1)、运行PowerPoint程序,打开需要插入视频文件的幻灯片;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 金融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18-02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从办学类型来看,独立学院处在本科教育的末端和专科教育的前端,独立学院既不是研究型大学,也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更不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是教学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符合办学定位,即独立学院不是培养“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也不是主要着眼于学生毕业后考研升造,与高职院校培养的高层次岗位技能型人才也有差别,独立学院应是培养具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理论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创新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一些现实问题举一反三的解决能力。创新始于实践,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施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因此,独立学院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

2.有效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当局者,是教学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理论指导及教师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使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学生还可以把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带到理论学习的领域来讨论,然后尝试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调查等具体的实践环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调动个人潜力,敢于突破某些定论和模式的羁绊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金融学专业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以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近年来,金融理论从宏观的理论分析转向了市场化的研究,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行为进行研究,由于微观金融课程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因而,在教学中更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也就是说,对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是金融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都需要强有力的实践教学的支持。

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不同的角度大致可以把实践教学形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按功能的不同,分为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2)按内容综合程度的不同,分为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与跨专业实践;(3)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分为个体式实践与团队式实践;(4)按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作用的不同,分为学生自主型实践与教师指导型实践;(5)按活动场所的不同,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等。

下面主要从实践教学活动的功能出发,兼顾其他分类方法,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加以介绍。

实训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所谓技能是指运用知识或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是经反复训练而获得的。就构成技能的动作成分的不同形式而言,可分为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操作技能是由在头脑外部实现的一系列动作构成的,智力技能是由在头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而实现的一系列动作所构成。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操作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专业软件操作、信息资料收集等;心智技能主要包括观察、想象、思维、阅读、专业业务处理、信息处理等技能。技能只是学生必备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类,仅凭技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能力、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还不能得到提高。

实验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单项性实验是针对某课程的某知识点而设计,包括验证性实验和理解性实验两类,验证性实验侧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性实验则侧重培养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综合性实验是针对某课程或金融学专业整体而设计的,侧重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不同课程或金融学专业与相关专业的知识的整合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探究性实验则是针对某课程、金融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而设计的,侧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实验是在理想的、简单的、静态的环境中以项目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而实习则是在仿真或真实的、复杂的、动态的环境中按照业务流程及运行规则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实习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能力与基本素质。综合实习,即毕业实习,是学生在系统的专业学习完成后,对所学银行、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运用,是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衔接,获取工作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形式。毕业实习侧重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等。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既可以在校内模拟环境中进行,比如利用金融实验室进行银行业务处理、金融投资模拟交易等,也可以在校外金融机构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校内模拟实习虽然也能起到专业综合实习的目的,但与校外金融机构实习相比,校内模拟实习环境与实习业务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欠完备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效果,因此,从实习的目的来考虑,应主要采取校外金融机构真刀实枪实习的形式,当然,这需要学校在学生实习方面花大力气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创新性实习是旨在搭建一个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平台,组织形式可以是创业计划竞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组织方式上可以采取教师指导下的项目管理、团队攻关的方式来进行;创新性实习成果不是一份实习报告,而是一份具有较强理论与实践价值、操作性强的调查研究报告。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本科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所提交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其知识、能力、素质的集中展现。因此,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依然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等形式不具有严格的顺序关系,可以相互穿插,比如实验中含有实训,实习中含有实验,其时序安排没有一个普适性的模式,只要顺应教学规律即可。实践教学功能的实现,有赖于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各项软件与硬件的支撑,软件主要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推行,硬件是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设置和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各项软件与硬件的支撑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关键。

[本文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JJ2009068]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

2.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

3.黄本笑,刘信信,邢俊瑜.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J].大连大学学报,2008(4)

4.徐扬,戴序.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