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12: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装配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安装公司常德元2016年5月11日
目录
一、 风机的结构以及开箱检查
二、风机的搬运和吊装三、风机的清洗和检查四、风机基础检查五、风机安装垫铁布置的要求六、风机轴承座的找正、调平七、风机机壳组装八、电动机与风机找正时的要求九、风机进气和排气管道的安装十、风机的试运转
一、风机的结构以及开箱检查
1、风机的结构 风机主要由机壳、叶轮、进风口、出风口、调节门、转动轴、轴承座、联轴器及驱动风机的主电机组成。2、风机的开箱检查 按设备装箱单清点风机的零件、部件,重点核对叶轮、机壳和其他部位的主要安装尺寸,并应与设计相符;风机进口和出口的方向(或角度)应与设计相符;叶轮旋转方向和导流叶片的导流方向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转动轴和叶轮等主要部件应无碰伤和明显变形;风机外露部分各加工面应无锈蚀;整体出厂的风机,进气口和排气口应盖板遮盖,并应防止尘土和杂物进入。
二、风机的搬运和吊装
1、整体出厂的风机搬运和吊装时,绳索不得捆绑在机壳上盖的吊耳上。2、解体出厂的风机绳索的捆绑不得损伤机件表面;转动轴轴颈、测振部位均不应作为捆绑部位;转动轴和机壳的吊装应保持水平。3、当输送特殊介质的风机转动轴、叶轮及机壳内涂有保护层时,应妥善保护,不得损坏。尤其是叶轮及机壳不能直接放在地上滚动或移动。4、所有零部件应存放在枕木上且通风良好。5、叶轮、转动轴和所有松散件要包装完好。
三、风机的清洗和检查
1、应将转动轴、轴承座等拆开并清洗。2、大型风机配套的轴承一般为滑动轴承。滑动轴承要进行刮瓦和验瓦,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轴承的冷却水管路应畅通,并应对整个系统进行试压;试验压力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当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其压力不应低于0.4Mpa。3、调节机构应清洗洁净,其转动应灵活性;各机件和附属设备应清洗洁净;当有锈蚀时应清除,并应防止安装期间再产生锈蚀。系统中的油泵、过滤器、油冷动器和安全阀等应拆卸清洗。油冷却器应作严密试验;气体冷却器应拆卸清洗洁净后,再作严密试验;气体管路的阀门和调节装置应清洗洁净,当无特殊要求时,可不作严密性试验。
四、风机的基础检查
1、风机基础检查的内容以及要求
序 号
检查部位
允许偏差
检测仪器
1
基础外形尺寸
±30mm
钢卷尺,经纬仪
2
基础平面标高
0~20mm
精密水准仪
3
基准点标高对厂区零点标高
±3mm
精密水准仪
4
中心线间的距离
±1mm
钢卷尺,弹簧秤
5
地脚螺栓孔中心位置
±10mm
钢卷尺
6
地脚螺栓孔深度
0~20mm
钢卷尺
7
地脚螺栓孔垂直度
5/1000
钢卷尺,吊线锤
五、风机安装垫铁布置的要求
1、按风机的性能选择平垫铁和成对斜垫铁。对于转速超过3000r/min的风机,各块垫铁必须进行各个面的精加工,各块垫铁之间的接触面面积均不应小于接合面的70%,局部间隙不应大于0.05mm。2、座浆法平垫铁的安装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1/1000,同时各部分的平垫铁应保持在同一标高位置上,其标高的允许偏差为±1mm;无垫铁安装法埋设的临时垫铁安装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2/1000,其标高的允许偏差为±2mm;采用压浆法施工时,及时检查垫铁之间的间隙。
六、风机轴承座的找正、调平
轴承座安装在基础垫铁上以后必须测量安装标高。其纵向和横向安装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1/1000;轴承孔对转动轴轴线在水平面的对称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每个轴承孔分面的纵向安装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04/1000。b、每个轴承孔中分面的横向安装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08/1000。c、主轴轴颈处的安装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04/1000。 找正合格后,可以拧紧轴承座的地脚螺栓。七、风机机壳组装
1、机壳组装时,应以转动轴轴线为基准找正机壳的位置,机壳进风口或密封圈与叶轮进口圈的轴向插入深度和径向间隙应调整到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范围内。当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轴向插入深度应为叶轮外径的10/1000,径向间隙应均匀,其间隙值应为叶轮外径的1.5/1000~3/1000(外径小者取大值)。高温风机应预留热膨胀量。2、上下机壳的结合面应贴合;未拧紧螺栓之前其局部间隙应符合下列要求:a、工作压力小于或等于1MPa时,间隙值不应大于0.12mm;工作压力大于1MPa时,间隙值不应大于0.10mm。b、当超过上述间隙值时应查找原因,并应消除内装件过盈或局部堆高因机壳变形引起误差,且在拧紧螺栓后又能消除间隙时,在不影响机器装配精度的情况下,可不作修整;c、结合面之间,当无特殊要求时,应均匀涂上密封涂料。八、电动机与风机找正时的要求
安装风机与电机的联轴器,轴与联轴器的配合为过渡配合,推荐在油中均匀加热联轴器,在机油盆中加热至80℃~100℃,并保持20~40min,加热时联轴器应放在网格上,并利用200℃玻璃温度计进行测量,可便于安装,并保证安装到位。1、两半联轴器之间的间隙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对具有滑动轴承的电动机,应在测定电机转子的磁力中心位置后再确定联轴器间的间隙。2、联轴器的轴向、径向跳动偏差不应大于0.50mm。3、风机的纵向和横向安装水平应在主轴和进气口、排气口法兰面上进行测量,其偏差均不应大于0.2/1000。
4、风机安装时,应检查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轴的转向、转动轴与机壳间隙、叶轮与机壳间隙,其间隙值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九、风机进气和排气管道的安装
风机的进气、排气管道的安装,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风机的进气、排气系统的管道、大型阀件、调节装置、冷却装置和油系统等管路均应有单独的支承,并与基础或其它建筑物连接牢固;与风机进气口和排气口法兰相连的直管段上,不得有阻碍热胀冷缩的固定支撑;各管路与风机连接时,法兰面应对中并平行;气路系统中补偿器的安装,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管路与机壳连接时,机壳不应承受外力;连接后,应复测机组的安装水平和主要间隙,并符合要求。十、风机试运转
1、 风机试运转前应符合下列要求:
篇2
一、模具专业实训课程的设计
模具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模具产品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加工制造和塑件生产等方面,需要产品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加工工人协同完成。笔者所在学校是中职技校,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生和少数高中生,培养的学生就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就业岗位定位在模具制造熟练操作工或模具加工工艺师(极少数)。因此,笔者觉得笔者所在学校应推行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模块式教学方法(见图1)。
1. 模块一:模具拆装测绘
作为直接生产操作工人,看懂读懂机械工程图是关键。因此,组织学生拆开各种模具教具实物进行测绘练习,让学生把所有零件图和装配图在纸上草绘,再用电脑软件绘图。此法有以下优点:
(1)能结合以前所学模具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模具典型结构,为模具装配实训做准备。
(2)制图知识得以学以致用,并强化AutoCAD电脑绘图。
(3)把原来逐件制作纯消耗材料实训变为逐渐引导学生把图纸绘制出来的零消耗实训,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为CAXA实训做准备。
2. 模块二:实训教学结合理论知识学习CAXA(或Pro/E、UG)
实训时,可分组发放产品图纸,学生根据模具制品的形状、精度、大小、工艺要求和生产批量,用模具设计软件选择相应的设计步骤、参数、计算公式以及标准模架等,最后给出全套模架结构设计图。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对此模具进行开模、合模、制品推出的全过程仿真练习,了解了模具制造全过程,从中找出设计的不合理处,为下一步加工实训做准备。
3. 模块三:普通机械,数控编程加工
对模具来说,一般标准零件是可以直接订购的,如标准模架、导柱、导套、顶针等,但模具的凸凹模(或型腔)是要进行加工得到的。任何零件的加工基本上都是要经过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这一过程。模具一般是单件产品,因此加工一般是普通机械加工去除余量,再经数控机床编程进行半精或精加工。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能编写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并能熟练地使用普通机床(如车、铣、刨、磨等)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且在下道工序能用手工方式和CAM方式编写数控加工程序,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铣、线切割、电火花等)加工出合格模具零件。
4. 模块四:模具装配、修配、调整模块
模具装配、调整不可能直接进行,此模块就要求学生具备钳工的一般技能。钳工一般内容包括:划线、工量具的使用、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螺纹、套螺纹等,而这些基本技能的学习不能像学普通钳工那样照搬应用,要结合模具结构进行研究、总结,发现冲压模具的凸凹模、塑料模具里的镶件是钳工技能训练中的旁证,可将四方体、六方体、圆弧锉配、十字配作、角度配作、钻孔、攻丝、套丝与装配等综合在一起制作一本可行性的实训校本教材,既可减少实训材料的消耗,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检验学生模具课程学习完成的情况。
在此模块中,装配最难点应属配钻、攻丝。因为孔的形位精度、尺寸精度关系到装配的位置。教学中,我们要学生自己设计所需孔深,把在理论课学到的螺纹底孔直径计算公式运用到实训操作中,在废料上按钻通孔、钻小孔、钻斜孔、扩孔、锪孔、铰孔、逐步过度到钻盲孔、钻多工件。尽管图纸上不一定要求螺丝清根,但实际的工况是要清根的。这样学生知道了在盲孔攻丝中为了满足图纸规定要求,必须准备好空间让出丝攻到足够深度。这就要把孔钻深点,但若钻的太深超过切口就会钻到下一个零件上去,则会造成偏心问题。因此,应设计些简单的配合组装图,让学生进行加工并装配,为下一步装配模具做准备。
等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后,可把前面机加工合格的模具零件进行装配、调整、试模实训,试模合格后把此模具进行点评、展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这样,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经过该实训,学生能够将既往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以上模块可打乱顺序进行,以解决机床、电脑设备少,学生多的矛盾。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分批分模块进行实训,同时在实训中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通过了岗前培训。毕业时能独立操作,尽量做到“零距离”上岗。
二、实际案例
图2手柄
工件名称:手柄(见图2)
生产批量:中批量
材料:Q235-A钢
材料厚度:1.2mm
经过模具设计软件的学习之后,发放模具成品图纸给学生,让学生分组(5~10人/组)用Pro/E等模具设计软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图纸的技术要求等进行模具设计计算(见图2)并转化为二维的装配图(见图3),零件图。此阶段是建立在模块一、二的基础上才可进行。
图3二维装配图
经专业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可根据零件图和装配图编制工艺并进行加工,加工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机加工,数控特种加工,也可选用钳工加工。工作量大的可选用机加工,如模架,可用加工中心数控编程或用MasterCAM软件进行编程方法进行加工(机加工模块实训);精度高的可用特种加工,如落料凸模,直通式,采用线切割加工,2个M8螺钉固定在垫板上,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6/m5。整体凹模,各冲裁的凹模孔均采用线切割加工(特种加工模块实训);而简单的,可采用模具钳工技能,如导料板、卸料板可先锉削、磨削后再钻孔(模具钳工技能实训)。
最后等所有的零件都加工好以后,就可以进行装配、调整、试模。根据级进模装配要点,选凹模作为装配基准件,先装下模,再装上模,其中要注意孔的配钻并调整间隙、试冲、返修(模具钳工技能实训)。
三、结束语
由于每个学校的设备、条件、资源等不一,教学方式的不同,普通固定的教材不适于每个学校。因此,针对“实用、够用”原则及模块式教学,应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如已开发的《钳工技能实训》和待开发的《模具测绘实训》以及《机加工、数控实训》。这样针对性的进行模块式教学,会使教学目的明确,技能的掌握更简明快速,学生的适应会更好更快。模具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过程很长很远的研究方向,模具实训老师的专业进取也得不断更新和提高,才能适应新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作者单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
篇3
关键词: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行动导向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8-01中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训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层层递进的实训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
1.单项实习
1.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1.2提高实训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教师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2.专项实训
2.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专业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4)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
2.2校外轮岗实训模块(第四学期)。轮岗实训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训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训单位确定具体实训内容并拟订实训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训。
2.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3.综合实训
3.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3.2顶岗实习模块(第五、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训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顶岗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主战场,在顶岗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学生素质,教学计划,习惯势力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另外自身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去进一步的探讨和推广。参考文献
[1]龙宁曲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 《科技信息》,2011年12期.起止页码:78-78
[2]王永花.吴伟.谈"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中的问题及其相关探讨.《物理教师》,2007年28卷3期.起止页码:46-47.
[3]黄妹兰.例谈引导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科学教育》,2007年 13卷 2期.起止页码:2-4
篇4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20)
【摘 要】《机械制造工艺》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该课专业知识晦涩抽象,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对于该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发出了一整套“1+N”课程包,实践证明,该课程包实施效果良好,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真正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1+N课程包;机械核心课程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资助项目(2013R30052)。
作者简介:陈晓(1983—),男,汉族,浙江台州人,工学硕士,台州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CAD/CAM。
0 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是面向机械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加工共性问题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具有制订中等复杂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工艺、工艺装备等制造技术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地加深学习打下基础。
1 《机械制造工艺》“1+N”课程包设计理念
原有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而从中独立出的《机械制造工艺》课程则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摆脱了以知识点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的惯例,在做好充分的岗位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以真实企业典型零件作为教学载体,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重新整合了知识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构建“1+N”课程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全程参与,努力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校企融合,紧跟先进技术发展、提升就业能力。该“1+N”的课程包具体内涵体现如下:
“1+N”课程包的“1”即“一技之长”,一技之长是指一项核心的高端技能,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灵魂,对接职业标准,对接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对接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等;“N”即N种相关技能,N种相关技能是指围绕“一技之长”的N种辅助技能组合,以全面发展为主线,对接岗位(群)的风险控制能力,对接经营管理方法,对接人文素养等。由此:
1.1 “1”的内涵释义
“1”——学习该课程所能掌握的1项核心技能:该课程紧密对接“机械工艺员”领班岗位,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具有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实施工艺规程的能力。
1.2 “N”的内涵拓展
学习该课程应同时具备以下两方面技能:(1)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知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等;(2)熟悉现场“6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
2 《机械制造工艺》“1+N”课程包开发与实施
现以“减速器装配工艺的设计与实施”项目为教学案例,分析该项目“1+N”课程包的开发与实施过程:
2.1 布置学习任务
2.2 “减速器装配工艺的设计与实施”情境能力目标描述
1)1项核心技能:(1)熟练装配的概念、装配精度;(2)掌握各种装配方法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及常见应用;(3)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要求与依据;(4)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步骤、方法与内容。
2)“N”项辅助技能:(1)熟悉装配工艺基础知识;(2)理解机器的装配精度、机器的组成和装配工艺系统图;(3)掌握保证装配精度的工艺方法;(4)理解结构的装配工艺性;(5)掌握装配尺寸链;(6)具备质量意识、并能兼顾成本核对,降低生产成本能力;(7)具备现场“6S”管理能力。
2.3 设计学习情境
该情境的学习与工作流程如下:(1)咨询;(2)决策计划;(3)实施;(4)检查评估;(5)课内实践;(6)学习检查。
本情境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以小组的形式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四个步骤来进行,工作结束后安排课内实践项目——“双联齿轮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本情境采用单班分组方式教学,每班分8组。该情境教学分如下5个步骤进行实施。
步骤一:资讯(4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参观、讨论、教师指导
任务:学生从接到的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的必要信息,为下一步的决策、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任务的设置如下:(1)掌握装配的概念、装配精度;(2)有哪些装配方法,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常见应用;(3)分析减速器的结构特点;(4)分析减速器的可装配性及装配工艺性;(5)装配要求及验收要求。
学生自由组合分成8个小组(各组选出组长1名),各组根据任务工作单和资讯工作单完成必要的信息搜集,每组选4人准备发言。
步骤二:决策、计划
学时:6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任务:学生在资讯阶段,了解了装配的基本工艺信息,接下来在决策、计划阶段,需对具体确定减速器装配的生产组织形式,划分装配单元,并制定出该减速器的装配工艺方案,具体任务的设置如下:(1)原始资料的搜集研究;(2)确定装配生产的组织形式;(3)划分装配单元,确定装配顺序,划分装配工序;(4)编写装配工艺卡和工序卡;(5)制定装配检验与试验规范。
步骤三:实施(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项目教学法、四步教学法
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机械加工实训中心,以各小组所制定的工艺方案为项目实施产品装配,同时对每一个完成的工作步骤进行记录和归档,并完成下面的工作:(1)填写装配工艺过程卡片;(2)零件常用的修复方法;(3)装配工作安全和事故防护规定;(4)交流沟通和工艺管理。
步骤四:检查、评估(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师监督
任务:通过实施阶段的工作对各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专业的分析和总结,完成如下三个方面的任务:(1)装配工艺规程的要求及依据;(2)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步骤、方法、内容的比较评估;(3)产品的结构工艺性分析;(4)工时定额评估;(5)装配工艺方案的评价。
步骤五:课内实践(6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提问引导法、项目教学法
任务: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赴校外实训基地——浙江丰立机电有限公司参与减速器的实际装配工作,具体任务的设置如下:(1)产品的结构工艺性分析;(2)产品常用装配方法;(3)减速器装配要求及验收要求;(4)减速器验收方法。
上述案例详细的分析了该课程包实施的步骤、采取的教学方法,阐明了该课程包的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有效实施“1+N”课程包,对于《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1)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并轨
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应工种的应知、应会相衔接,课程理论考试与职业技术等级考核相融通,实训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融通。实践教学考核以学生实际加工零件的质量为评判依据。
(2)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充分发挥与校企合作优势,对合作企业在线产品进行筛选,精心设计典型“核心实例”,将企业的实际产品作为承载知识、技能的任务,结合岗位工作流程,在教师引导资讯和操作演示后,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融合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企业的专业人士和校内专任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和独立操作法,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专题录像等),在工学一体化教室以及实训基地,由教师进行以实际零件加工为目标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一体化,学习空间与工作现场一体化。
(4)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角色转化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在工学一体化教室以及实训基地,设置真实情境教学环境中完成,多媒体情境教学环境下进行引导资讯、计划和决策,操作实施在真实的岗位上,身临其境的角色,激发学生职业意识,从而初步完成学生-学徒-上岗的角色转化,为进一步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5)教学评价方式更趋多元,综合考评学生的整体素质
多元化评价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理论考核(30%):(1)课程问答;(2)习题解答;(3)项目汇报;(4)过程作业、文件;2)技能考核(50%):(1)职业规范;(2)制定方案能力;(3)项目执行能力;(4)项目汇报、资料整理;3)职业素养(20%):(1)团队协作能力;(2)创新能力;(3)职业态度、工作作风。
3 总结评价
经过上述改革,学生的厌学情绪明显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课程包实施的一年多时间,大多数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对于该课的专业知识都能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与掌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该课程“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深入学生的心中,真正的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江华,吴小邦,主编.机械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马敏莉,主编.机械制造工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为体现中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配合我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我校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装调基本技能课程开发。在课程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课程对应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能力,以机械零件的手动加工、机械零部件的装调为主线,以典型工件及零部件为载体,设计了15个来源于企业和职业资格认证内容,经过教学化改造的工作任务载体为教学项目以承载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机械装调基本技能校本教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支持共享、优质内容共享、教学设计思想的共享,成为解决当前教育资源建设效能和效益的最佳突破口。
二、教学软件开发过程
1.数字化教学软件功能设计
(1)漫游功能
此功能可以实现认识现场环境,认识现场设施、设备,认识现场安全生产,使学生获得良好感知认识,提高学生兴趣。
(2)演示功能
此功能可以将教师难以讲解的机械内部结构及运动原理生动逼真地用三维动画形式动态展示。使操作者熟悉操作程序,了解操作过程逻辑关系;熟悉工具使用及安装拆卸顺序关系;高度重视安全操作与安全生产及误操作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3)互动功能
此功能利用鼠标、键盘的操作,对屏幕画面仿真实物实施自主操作,实现实操实训前的计算机虚拟仿真教学。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并充分记忆。
(4)考核功能
此功能可以实现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的信息化;实现验证学习能力,突出核心技能点;考查核心技能点操作是否科学、合理、灵活,是否符合安全操作与安全生产。
机械装调基本技能数字化教学软件与校本教材内容相配合,前九个项目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包括实训内容;后六个项目是典型的拆装实训,在设计软件功能时,将前九个项目定义为理实一体教学软件,后六个项目定义为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
理实一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的漫游功能,带领学生畅游在壮阔的机械装调场景之中,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安全文明生产图文并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产意识;利用软件的演示功能,清晰展示工量具的结构、钳工基本操作方法等,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将教师从枯燥的理论讲解中解脱出来。项目的实施是重点,为便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软件设计了“教师教一教”“学生做一做”两个功能模块,利用软件互动功能培养学生工具选择能力。该软件主要应用数字化教学软件的漫游、演示、互动功能,既便于教师的教学,又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遵循中职生“感知――表象――概念”的认知规律,设计了获取新知、巩固强化、勇士闯关、拓展提高四个功能模块。
获取新知功能模块帮助教师完成教学重点:部件的装配、精度检测与调试。软件利用装配图的识读、装配工具的选择、装配工艺的确定、装配工作的实施、装配精度的检测、试车六个装配步骤作为工作按钮,帮助记忆装配过程。装配图的识读从平面到立体、抽象到直观,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透明、缩放、旋转、隐藏更加细致清晰展现零件结构。装配工具的选择提供多种装配工量具,可选取项目所需工量具到工具箱内。装配工作的实施可连续演示装配与调试全过程,激发学生兴趣。装调工作结束后,进入试车,点击手柄,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成功。
巩固强化功能模块利用软件互动功能,搭建了学生自主操作平台。进入该模块后,同时点击零件名称和相应位置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实施装配工作时,操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场景,进行装配。整个过程帮助按钮随时给出参考工艺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勇士闯关功能模块利用软件的考核功能实现对教学效果、学生能力的评价。需要按照装配步骤逐一进行操作,软件不给出任何提示信息。试车后,根据学生闯关时间打出分数,完成考评。
拓展提高功能模块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际机床精度检测信息,拓宽视野,潜移默化中提升能力。
2.数字化教学软件脚本的编写
在确定了软件内容与功能的基础上,将需要在软件上展现的动画、功能、文字、图片等以文字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完成软件脚本的编写。
3.数字化教学软件的制作
由专业软件制作公司的多媒体技术人员、美术创作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软件的制作。
三、机械装调基本技能数字化教学软件教学实践
为验证基于工作过程机械装调基本技能课程改革和数字化教学软件的实际效果,将课程应用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课程的实施在理实一体教室内进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复习、新课讲授、项目总结、知识拓展四个环节。其中新课讲授以项目引入、布置任务、制订计划、项目实施、检查评价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1.项目引入
利用仿真软件,创设项目情景,使学生明确项目的现实工作意义,激发学生实施项目的热情。
2.布置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分组,下发工作任务书,明确项目内容和要求;下发任务进度表,掌握工作的进度安排,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下发评价单,了解评价标准,督促自觉遵守。
3.制订定计划
下发项目图纸、工作页、工艺卡片。学生讨论,制定工艺方案,填写工作页和工艺卡片。此过程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启发引导,提出建议,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大胆创新。
4.项目实施
小组选派代表陈述工艺方案,教师指导,提出建议,利用教学软件验证工艺的合理性;利用软件的评价功能对学生的工艺知识进行考核,确定最后方案。按照工艺方案,学生实际加工或装配。
5.检查评价
篇6
关键词:国家职业标准;真实工作过程;课程说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87-02
1说课思路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到现代职教的先进理念,是新时期对职教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技能方面得到提升,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如何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是职业院校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它既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又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所在。通过说课,理解课程性质、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更加透彻,把专业核心课程的典型教学情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让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从而使工学结合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使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理顺说课思路,涵盖内容包括: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条件、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等。在说课设计过程始终关注一下热点:
1.1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高等教育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积极探索如何实现从封闭的教学过程向开放的教学过程转化。 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专业课程非常必要,打破传统的缩减本科课程和教材内容作高职课程设置的教学模式。参照真实生产环境、按照真实生产过程,开发生产实训课程和教材,设置实训教学内容,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实训教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1.2 课程与教材匹配要又快又好的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开发适应高职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以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尽快掌握具备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技能,为进入职业领域作准备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使学习者获得某一领域内的若干职业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核心技能,使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限制,且能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个职业;同时为初次就业包括自谋职业,及就业后的培训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提供一个基础,以便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任何时侯都能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个人职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1.3 课程设计“三接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接轨。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其次将劳动部门的职业标准融入我们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将课程的设计与国际人才的标准接轨,也是我们不断探索与追求的一个目标。
2说课内容
2.1 课程定位
2.1.1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研究通过调研典型企业、行业专家和已毕业到企业就业的学生,了解相关业务规格、能力目标及满意度,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等方式,充分听取意见,以此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企业职业技能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这种方式制订出的教学计划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培养出的学生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2.1.2 职业岗位通过分析得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①数控机床装调:能胜任数控设备的生产、检测、装调等工作;②数控机床维护:能胜任数控设备的检修、维护及日常保养工作;③数控机床销售及售后服务:能胜任数控设备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
2.1.3 人才培养模式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以校企共建专业为人才培养实施途径,创新完善“三标耦合、三级递进、五个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以提高数控机床使用企业和数控机床生产企业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所需的数控机床机械装调、电气装调、联机调试、维修维护能力为核心;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要求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炼、规整,再结合专业调研与本院实际情况、依据职业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职业能力“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各学习领域组合课程,编写课程教学标准,完成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标准、课程教学标准的“三标耦合”,实现教学内容的标准化、系列化。通过实施职业基础能力培养、职业专项能力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三级递进”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典型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课程、共建实训教学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课堂。
2.1.4 课程体系数维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属于职业专项课程,先修课程包括《数控原理与系统》、《机械测试与装配技术》、《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床拆装测绘实训》等课程,后续课程有《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顶岗实习》等。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起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
2.2 教学内容与设计
2.2.1 教学设计理念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按照职业工作岗位,以“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为基本要素,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同步,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进行实训教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关注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以校企共建为平台:上课教室为校企共建基地之车间;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育人,实现优势互补,体现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2.2 课程目标分析《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主要培养数维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2.2.2.1 专业能力:①掌握整机装配、调试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②能够根据用户技术参数要求正确配置系统;③能按工艺标准装配数控机床机械及电气连接线路;④能正确设置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参数;能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操作;⑤规范的使用工具和检具,自觉地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及环境保护的工作要求;⑥能进行机床精度检验及补偿,正确使用精度检测仪器;⑦能进行机床的机电联调并排除机械故障、电气故障;⑧熟悉机床检查验收流程。
2.2.2.2 方法能力:①抽象与逻辑思维:能有逻辑地解决问题。②信息判断与选择:能在众多信息中,判断并选择有效、有用信息。③学习的思想:随时学习,随时准备学习,并愿意深造提高。④系统认识:能对复杂问题,进行准确的信息处理、计划,并执行。
2.2.2.3 社会能力①身心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浓厚的工作兴趣,对工作和生活有追求,有继续努力的恒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社会规范性。②团队协作:能与人合作,能考虑团队成员的想法,不会一意孤行。③交流沟通:能较快与陌生人交流沟通,较好的亲和力。④表达说明:能用书面和口头形式,有条理地表达较复杂事物。
2.2.3 教学内容选取根据数维专业的岗位要求充分考虑课程的针对性适用性,以配置FANUC 0i数控系统的三坐标数控铣床为教学设计载体,选取《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教学情境:企业安全与文明生产、数控机床机械装配钳工、数控机床电装工、数控机床调试工,以便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2.2.2所述)。
2.2.4 教学内容规划教学内容规划如表1所示。
2.3 教学方法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都会经历“资讯(信息收集)计划(拟定方案)决策(制定方案)实施检查评估(总结分析提高)”六个阶段。在六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指导教师起引导、答疑和示范指导作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同时将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①咨讯: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准备相关教学资料、技术资料和网络资源,让学生明确任务:学什么?做什么?②计划:采用讲授、演示教学法,通过对学习任务分析,分组讨论,制定学习方案将各种不同方案比较、选取优秀方案。③决策:通过方案分析,推敲方案实施细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决定最终实施的方案。④实施:采用演示、互动、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具体实施工作计划,完成工作任务,指导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互相帮助、共同提高。⑤检查:通过学生自我检查、同组学生相互检查、小组之间学生交换检查,指导教师教师最终检查验收,观察学生任务完成情况。⑥总结汇报:采用激励教学法,通过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及指导教师的总结讲评,肯定成绩,总结学习经念,改进学习中的不足,以期不断进步。通过对每个教学情境的精心组织、策划,按照六步教学法认真实施、总结,完全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4 教学保障条件
2.4.1 师资队伍《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由具有双师资格的高职教师和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念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实施,达到理论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支撑实践技能的提高,实践技能验证理论的指导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4.2 实训基地《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地点是与学院有深度校企合作的数控设备生产企业的数控机床装调车间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节学习,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本课程在生产车间实施教学已经进行三届,教学效果良好。
2.4.3 教材及参考资料
2.4.3.1 实训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实训器材和工具量具和以下技术资料:①数控机床装配(图纸、工艺、装配说明等)资料;②数控系统硬件连接说明书;③数控机床参数说明书;④数控机床维修说明书。
2.4.3.2 专业教研室为学生提供相关教材、专业课程网站及图书资料和实训报告册。①学院与数控设备生产企业、数控系统生产企业、数控设备使用企业深度校企合作,开发适合本课程的专业教材《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习指导书》;②相关学习书籍:《数控机床构造》、《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故障诊断》、《数控机床结构原理与应用》等;③院级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及相关专业网站。
2.5 考核方式①过程考核。分小组对学习效果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及安全操作等情况);每组集体讨论,完成项目学习心得体会并汇报,对项目给出定量评价。②结果考核。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对实训内容随机抽取项目进行实操和答辩。
3结论
《数控机床装调生产实训》课程是数维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说课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4个转变,即:由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目的观转变为基础加有限职业技能教育目的观;由一次性教育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由做事教育观转变为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①进厂学习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学习效果很好。②学生的操作技能得以增强,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③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很快,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仲瑞敏.关于制约高职教育学生就业的因素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4,(1).
[4]张连绪.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篇7
摘要:本文在明确了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基础上,探讨了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介绍了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对教学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船舶内燃机;教学改革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动力系船舶内燃机专业是直接为船舶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该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成为具有船舶和军工特色的、体现高职教育思想的大专层次的专业,目前是湖北省和教育部高职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本专业在总结专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训基地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湖北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及国家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并由此带动了其他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突出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推进船舶内燃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挥学院现有优势,依托船舶行业,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第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
第三,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计划,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第四,建立高职特色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
第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确定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从2002年起,我们先后多次到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业调研,并聘请船舶行业有名望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和指导,就船舶内燃机专业所面临的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岗位要求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思考,现归纳如下。
第一,学生的就业方向由原来单纯的制造与维修逐步转为以船舶内燃机制造、装配调试、维修为主,向船舶动力装置方向适当拓展,要求学生成为综合型、复合型的应用专业技术人才。
第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造船行业的应用,导致教学内容部分滞后,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的岗位需要,要求教学必须使学生尽快掌握行业内的最新知识与技能。
第三,在掌握公共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便于学生查阅专业资料和进行对外技术交流。
第四,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安心本职工作。
要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依托船舶行业,发挥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的优势,遵循高职教学改革既有相对的稳定,又有灵活性的客观规律,坚持“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和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柴油机制造、使用、装配调试能力以及船舶机舱布置设计、动力装置安装与调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主要从事柴油机制造与维修、船舶设备安装调试的工作。主要覆盖四大岗位群:船舶内燃机制造、船舶内燃机维修、船舶内燃机装配调试、船舶动力装置。
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逐步调整并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从开始制定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计划至今,经过历年的调整修订,已日趋完善,其课程体系设置特色鲜明,针对性强。主要调整如下:
第一,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以应用为目的选择教学内容,从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出发,将有关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综合起来,组成新的课程模块,如将《船舶内燃机原理》、《船舶内燃机结构》、《内燃机维修工艺学》重组为《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将《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动力装置安装工艺学》重组为《船舶动装及装调工艺》课程;将《船舶管系》课程和《计算机放样》课程重组为《船舶管系放样》课程等。
第二,强化能力培养和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约为1∶1。
第三,课程设置要突出综合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注重探索以能力为基础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要突破原来的工科课程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指导思想,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并将专业知识覆盖面适当放宽,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第四,增加选修课程开设的力度,实行弹性化教学。在专业限选及专业任选中加开选修课程,在全校性任选课中加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第五,职业素质教育要在教学计划中得到充分体现,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坚持单项实训与综合训练、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积极推行“双证制”、“多证制”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课程是将教育理论、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核心,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手段,是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因此,课程建设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院近几年重点进行了几门核心专业课程的建设,根据教学计划制定了完整的理论课程及实训教学大纲,对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和“主讲教师负责制”,按照合格课程、精品课程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和建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认真的研究,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并逐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第一,《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和《内燃机装配调试工艺》课程注意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大胆删除陈旧过时的、偏多偏深而又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船舶电控柴油机的新技术、新装备、电子控制新知识,编写了具有高职特色的适用教材。
第二,将原来的《船舶管系》课程和《计算机放样》课程重组为《船舶管系放样》课程,对理论知识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增加了计算机管系放样课程设计,并有针对性地就管系放样教学软件的教学内容编写了《船舶管系放样》教材。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的改革,除了在教材上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化外,在教学环境和条件上,应该作适当的改善。除了最必要的实验室之外,还要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改善教学环境,保障实验和实训内容的实施。利用仿真实训技术开发模拟职业岗位的校内实训基地,如内燃机模拟实训室、船舶仿真实训机舱。此外,我院还与上海沪东重机、河柴集团、宜昌船舶柴油机厂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应单独制定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在计划中明确具体内容和要求,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其次,实践课应单独开设,单独考核,在教学安排上实践课主要以模块式按单元组织教学,学习安排上相对集中,便于边讲边练。如柴油机拆装实训、船舶轴系装调实训等。再次,应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认真抓好每次实验或实训的管理,及时对实验或实训成绩进行评定。最后,应实现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专业实验(训)室对学生全天候自由开放,学生可根据教学计划上的内容和要求,自行选择实验(训)的时间和方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归一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1)在专业多功能学习室通过实物、模拟仿真系统进行理论教学。使学生如同置身于生产现场,增强感性认识,更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得到较理想的技能培训;(2)改变过去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生产技术发展,理论难与实践结合,教师教得吃力、学生难以理解的状况,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3)通过模拟仿真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4)开发《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使该课程的教材、教案、CAI课件、公开课、柴油机拆装实训录像、学习指导、模拟试卷等教学资源网络化,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平台。
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与思考
高职船舶内燃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的专业教学改革终期验收,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
第二,船舶内燃机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一直很好,连续五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5%,社会声誉好。
第三,在湖北省教育厅投入资金和学院配套资金支持下,扩建了柴油机拆装实训室、船舶轴系装调实训室,建成了专业多功能学习室、内燃机模拟实训室和船舶仿真实训机舱。目前船舶内燃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2000m2,总投入已达600万元。
第四,《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修》课程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内燃机装配调试工艺》课程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电子专业课;串联型稳压电源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操作技能型技术人才,要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所以在职校教学中应通过项目教学结合项目实训加强对相应专业所涉及的实际工作中各岗位的实操技能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职校生工作后的适应能力。本文就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专业课的应用的概念、必要性、实施过程及困难展开初浅的论述。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实践技能教学,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协作完成整个项目。基于建构优先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指导优先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实践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验室实验实习车间实训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建构优先与指导优先的融合,创设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学习场所。
二、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能迅速适应一线生产具有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工人,必须构建以情景教学为主的教学环境。传统的三段式教学课程设置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分别开设且遵循指导优先的教学理念。老师不停的讲,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理论时不知实物是什么,抽象难以理解,等实践操作时理论早忘到哪去了,往往理论与实际联系不上,效果可想而知。项目教学法遵循建构优先的指导原则,创建尽可能接近实际职业情景的学习环境,实践为主,理论为辅,通过完整的项目教学实践增强了同学们动手能力,加深了知识理解和适应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职校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现状职校生都是普通中学淘汰下来的生源,他们往往不适应传统的教学,学习能力差,主动性不足,兴趣不足。而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表如表1所示)相比有诸多优势。
项目教学法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再其次是职校生智力结构的要求。人类所具有的智力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智力类型为抽象思维者可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的专家,智力类型为形象思维者可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专家。现实说明,职校生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其课程开发应以情景性原则为主,科学性为辅,而项目教学法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子专业课的运用浅析
电子专业课中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本人以电子技能与训练课和电子技术课为例,融合二者,以项目教学为平台,施行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方法,增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本人把上述两门课程大体整合选取以下几个教学项目:(1)串联型稳压电源装配制作及原理;(2)单级小信号放大器装配制作及原理;(3)LM324电平指示器装配制作及原理;(4)低频功放电路装配制作及原理;(5)六管收音机装配制作及原理;(6)电子PCB板制作方法实践;(7)防盗报警器装配制作及原理;(8)调光灯电路装配制作及原理;(9)多数表决器装配制作及原理;(10)多路控制开关电路装配制作及原理;(11)抢答器装配制作及原理;(12)数字循环显示电路装配制作及原理等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先实践完成项目制作,配以仪表仪器的使用与测量,再予以电路的识别与原理的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同学门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1.项目教学的实施设计步骤
(1)确定项目任务;(2)各工作小组拟订活动计划与方案,教师审核计划;(3)项目小组的活动实施,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4)项目答辩与师生总结评价。
2.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专业课运用的教学实施实例分析
项目: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的原理及制作。
(1)教学项目任务确定分析
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是常见基本的电路,该电路主要有变压、整流、滤波、基准电压、比较放大、电压调整等部分组成,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制作,制作材料价格低廉,调试方便,广泛运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教学中,紧扣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制作这一项目,坚持以学生产品装配为实践训练主线,教师指导为辅,通过直接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基本原理及电路图的理解和识读,掌握元器件的符号、识别检测、工作特点,熟练电子产品的装配、检测和调试这一基本工艺流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做到现学现用,实理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确定工作小组,教师指导拟订活动计划
可自由确定小组,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好差搭配,尽量使各组的水平相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任务,把整个项目分成5个步骤:电烙铁焊接训练、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路装配与制作、电路检测与故障排除、电路识别及原理分析。教学思路是通过实践训练获取感性知识,再提升到理性知识。
(3)实施项目,穿插讲解,及时指导
学生实施项目,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告诉学生实践操作要领,项目实施过程的先后顺序及注意事项。这样可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为项目制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在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环节,有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就掌握了焊接技巧,找到所需的元件,甚至能熟练使用万用表检测电路,而有的同学连电阻、二极管、三极管都识别不清,这时候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使同学们尽快掌握电子焊接和元件测量技术。在电路测试与故障排除环节中,这是学习的难点,老师应当边介绍电路原理,边指导调试检测,对照实际电路教他们找测试点和测试相关数据,判断故障点,并指导学生尽量自行解决问题,使教师真正起咨询者、指导者的作用。对新知识尽量要结合的实例穿插讲解,对重点教学内容要精练,可以通过电路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演示,让全体学生理解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电路作用、元器件布局。
(4)项目答辩与师生评价总结
项目教学任务完成后,每组对自己的作品在元器件的管脚成型、布局、焊接工艺、走线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相互交换作品进行点评,教师则对整个项目实施进行总评,除了指出问题,尽可能多表扬,提高兴趣和信心。通过讨论、互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巩固了同学们的技能水平,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同学们在电子电路项目制作过程中不断进步。
四、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困难
1.师职力量的不足。项目教学法要求老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现实是许多教师只具有理论水平,实践水平不足,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可通过下企业,校企结合等方法培养。
2.传统教材无法适应现代的教学方法。职校应在资金和政策上鼓励教师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
3.实训场所、设备不足制约以实训为主的项目教学法的开展。国家应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形成规模化教学,提高利用率。
总之,项目教学法是符合当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运用该教法于电子专业课教学中能极大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主在项目教学中凸显学生为主体的地位,通过项目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电子专业课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这样的教学就能吸引住学生,留住学生,提升了学生对电子专业课课程的学习兴趣,突出地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实践能力为根本的教学目标,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振源.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朱国兴.电子技能与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篇9
【关键词】机械加工技术
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新法尤为重要。
一、技能实训课堂内容模块化
为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技术能手,我们将训练划分为单件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习和训练。(1)单件单项技能训练模块实训内容是一系列教学模块,模块零件的形状、尺寸、精度逐步变化,形状由简单到复杂,精度由低到高发生变化。一个毛坯,通过形状、尺寸、精度变化,能多次加工,要求达到的技能标准逐步提高。单件技能训练要反复操作,达到动作规范、准确、迅速。(2)综合技能训练模块机械零件装配组合起来才有实用性,机械加工技能也不是孤立的。综合训练包括识图、工艺、加工、装配、检验等方面,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学生全面的技能。综合技能要达到技术全面,统筹兼顾的要求。
二、课堂组织理论―实践一体化
以前,我们在教室讲授加工理论,在车间进行技能实践,两种课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开进行,一部分教师讲理论,另一部分教师指导实训,理论和实践不同步,甚至严重脱节。理论课上讲的内容实训当中也许用不到,理论得不到验证,理解不够深刻。实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理论课上没讲到,实训进度上不去。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现在,车间专门开辟出一块理论学习区,在学习区内摆设课桌和讲台,把理论课搬到车间去讲,车间就是教室,边讲理论边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紧密了。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印证理论、检验自己的设计思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查找解决原理和办法,并将其记录下来。
三、过程管理精细化
篇10
关键词:模具;教学改革;技能型人才
一、改革原有的实训教学模式,推行模块化教学
在模具实训教学中推行四个教学模块,坚持“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讲练结合、实践先行、趣味伴行、模块化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就业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将模具实训教学以四个教学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模具实训教学模块内容如下:
1、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1)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模具钳工所有基本操作技能,打好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基础。
2)拓展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车床的、铣床、磨床、焊接等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普通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就业途径。
3)数控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仿真技能、CAD/CAM软件应用教学,了解先进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
2、核心技能教学模块:
1)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
主要完成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拆卸、测绘实训教学,将测量技术、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模具材料热处理、冲压工艺与模具结构、塑料工艺与模具结构等多门理论课程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拆卸、测绘实训教学中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课程。
2)模具安装、调试、维修实训模块:
主要完成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安装、调试、维修实训教学,了解模具使用设备冲床、注塑机等,掌握模具安装、调试、维修方法。
3、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
通过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4、技能鉴定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技能鉴定实训教学。
二、合理安排模具实训四个教学模块,制定优化的实训教学计划
改变以往在2-3学期以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为主的模式,学生实训了很长时间还不知道模具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困惑。优化模具实训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模具实训四个教学模块的实施。
1、第一学期在以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2、第二学期在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和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增加拓展实训教学模块和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使学生了解普通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学生在拆卸、测绘实训教学中了解专业内容,巩固专业思想。
三、模块化教学在实训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的情况,现将部分实训教学模块在实际教学中做法总结如下:
1、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教学目的:一是通过拆装了解模具结构,模具零部件的作用,模具的拆卸方法、组装顺序,模具工作原理,拆装工具的使用等;二是通过测绘了解模具零件的尺寸,绘制测绘零件草图,绘制零件正规图,标注零件的尺寸及公差,零件的材料,技术要求等。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分阶段逐步实施,在第二学期引入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时,因部分专业课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欠缺,那么这一阶段以模具拆卸教学为重点,通过拆装了解模具结构、模具零部件的作用、模具工作原理,掌握模具的拆卸方法、组装顺序、拆装工具的使用。
2、模具制造实训模块
模具制造实训模块教学目的:通过模具制造实训使学生掌握模具的加工方法、加工工艺、模具零件的加工、模具装配,巩固专业思想。模具制造实训模块内容包含冲压模具制造实训教学和塑料模具制造实训教学。
1)在模具制造实训模块教学实施中,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到小组协作完成的教学模式;遵循渐进、有简到难的教学顺序;讲练结合、实践先行的教学手段。
2)学生第一次进行模具制造实训课题时,要求学生每一个人独立完成模具制造,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从零件的准备、零件的加工、零件的组合、模具装配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独立完成模具制造的能力。
在后续进行模具制造实训课题时,采用小组协作完成的教学模式,小组成员四人,推选小组组长一人全面负责模具制造的进程、任务分配、协调小组成员零件加工精度和加工进度,通过模具制造实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课题,增强班级观念,团队观念。
其次模具制造过程组织管理,模具制造零件多、标准件使用多,如果组织管理安排不当,将可能造成零件丢失、标准件使用过多、钻头铰刀丝锥等工具损坏严重、零件加工精度不高、模具制造效果差等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对模具零件加工提出要求,零件精度按图纸加工,如果图纸未规定公差则由教师制定公差,将零件的加工按课题要求对待,每加工好一个工件先由组长进行初检,教师进行复检,然后教师按小组分类统一管理工件,这样教师可以掌握模具制造进度、零件加工精度、有效的控制原材料的使用和标准件使用等情况。在成绩评定中采取以小组为评定对象,展开小组间竞赛,综合考察模具制造中模具零件的加工精度、零件组合精度、模具装配精度、原材料的使用数量、标准件使用数量、工具损坏情况、团队协作情况、模具制造总体用时等方面评定出小组得分,再由小组成员根据小组得分、各自在模具制造中工作情况评定出小组每一个成员的成绩;以小组考核的方式评定成绩,可以有效地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锻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团队观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