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材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15:3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复材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围绕省、市、区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培训对象,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全区计划农业专业技术培训3230人,重点培训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成员等。
二、实施内容
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包括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成员(不含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村级农技员等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其中突出培训种养大户和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以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等为重点,同时辅助开展以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经营管理、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引导性培训。
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补助标准为人均44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人均340元,区配套每人100元。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与部署(2014年1-2月)
1.摸清培训需求。通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申报年度培训需求计划。
2.组织申报项目。根据省下达培训任务,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3.认定培训机构。区农委和财政局根据培训需要,严格按照培训机构认定条件,公开招标、择优认定培训机构,经公示后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
4.制定实施方案。区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培训工作。
(二)实施与验收(2014年3-10月)
1.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合同和分类培训内容,结合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经区农委批复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
2.确定培训对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培训政策和进行招生,充分发挥乡镇和村“两委”的力量组织生源,引导和鼓励农民参训。
3.落实培训教师和教材。择优选聘培训教师,确保培训师资质量。根据培训需要,科学选用培训教材,确保受训农民人手一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
4.集中授课与实训实践。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办班,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授课。在开展理论培训的同时,安排学员到实训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给予现场指导。
5.督查与验收。开展项目检查,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及时研究解决培训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班次培训任务后,适时向区农委提出验收申请,区农委会同财政局组织进行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后再验收。验收结束后,对验收合格及时拨付培训补助资金。
健全培训档案,每期培训班要建立培训台账(台账后附学员身份证复印件)、学员签到簿、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学员签到簿、项目验收表和档案目录等继续按照省农委《关于印发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训台账、验收表格和档案目录的通知》执行。
(三)总结与评价(2014年11-12月)
区农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接受省农委年度评价。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培训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重要举措,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完善议事协调制度,定期研究、统筹谋划培训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多部门协作、多方面参与、上下联动培训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合同、管培分离等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实施。
(二)注重能力建设。严格培训机构认定和管理,确保培训机构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条件。健全区级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增强师资力量。实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相结合,提高教材质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训机构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协作共建培训实训基地,适应农民学习技术技能需要。
(三)创新培训工作。一是围绕需求培训。紧密围绕粮油棉高产创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方法。实行培训与农时农事相结合、培训与指导服务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训实践相结合,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强化跟踪服务。采取培训教师入户指导、建立电话咨询、手机短信和QQ群服务平台、在媒体开设专栏等形式,开展培训后跟踪服务,提高培训效果。
(四)强化项目监管。坚持实行第一堂课制度,上好每期培训班第一堂课,宣讲新型农民培训政策,督查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情况,了解学员到课情况和参训要求等。建立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结业时,现场调查每位参训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培训机构开展检查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严格项目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实施到位。完善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创新评价机制,实行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根据省统一安排,全市重点组织开展中期和年终两次评价活动。改进培训效果回访制度,原则上采取随机走访方式回访学员,市级在中期和年终评价时采取按适当比例电话抽查的方式了解学员参训情况及效果。
篇2
关键词:物联网;单片机;模拟仿真;计算机应用技术
目前,我国拥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开设有《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该课程既是该专业的核心课,也是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长期以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从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出发,再到定时,计数器和中断系统、存储器及接口、单片机通信技术,最后再辅以几个简单的单片机应用。这样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另一方面与企业的主体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鉴于这种现状以及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作者近期走访的多所院校,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方法依然陈旧。从教学方法上看,灌输式课堂教学固然有它的好处,但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实验手段上看,多数学校没有重视实践教学,缺少直观的实验方法。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提高,那些老旧的单片机实验箱和实验台早已无法满足课程实践的要求。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学生们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物联网技术的井喷时代。物联网技术使人类在信息的世界里获得一个崭新的互通方式,从而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让人类社会的信息连接方式从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连接,扩展到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沟通和连接。物联网带来了信息技术新的增长点,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物联网通过汇集、整合和连接现有的技术,推进了技术的升级,给徘徊已久、疲态渐显的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前景和目标。物联网实现了信息技术精确的控制、通信和计算功能,以全面感知、互通互联和智慧运行为技术特征,对信息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下一阶段IT产业的任务。基于这种形式,当今各个高校基本上所有的计算机类专业对单片机课程的教学都有了新的、紧迫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要迎合最新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衔接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否则就会与当今技术的发展状况严重脱节,教学缺乏时效性。那么,在当今物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的单片机课程,如何才能体现出目前的新技术、新要求?对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如何做到单片机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有效贯通?如何构建单片机教学内容,从而适应物联网相关岗位的技能需求?在现有的实训条件下,如何加大实验实训力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单片机教学工作,作者提出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革措施,解决目前单片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单片机课程对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它包括了模拟/数字电路技术、接口技术、软件编程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和机械传动技术等众多基础知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第三学期开设本门课。这就意味着学生不可能在学习之初就掌握大量的前置内容。因此,选择一套难度适中、内容全面,同时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材研究上,有如下构思:
(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一本深浅适中、理实结合、内容新、结构合理的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教材。教材内容首先应打破原有的理论体系,重构课程内容,用实例组织单元教学;其次,所选用的教材应融“教、学、做”于一体,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第三,能反映目前企业的需求,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同时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为了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选定了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应组织编写一本校内主讲教材。主讲教材应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尽可能由实训部分组成,包括职业导向、教学目的、知识讲解、梳理与总结等内容。这样,有利于教师有重点地开展教学过程,也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教材相关的职业特点,并且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高效率的自学。其中“职业导向”模块说明实训部分培养能力的应用岗位;“教学目的”模块为实训模块提供学习过程指导;“知识梳理与总结”模块将主要内容进行提炼与归纳,以便学生能够进行复结。在主讲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采用近年来单片机应用产品开发所用的流行语言,同时将其融合到各个实训项目中去,避免单独讲解编程语言。在叙述方式上,避免刻板的描述文字,尽量使用与实践相关的图、表,在列出必备的器件清单等细节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设计。原理性内容叙述简约,将一些知识转变成小问答,小技能等方式进行描述,增加教材表现形式和可读性。在教材的配套资源上,应配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及所有实训的演示程序,将程序尽可能详细地加入注释,方便学生学习。
二、重构课程内容。用实例组织单元教学
在实际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见单片机的影子。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应课程太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遵循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一个个典型的单片机开发实例,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设计。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都是先介绍MCS.5l系列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接着学习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然后讲述单片机的中断系统和各种器件的应用,最后再辅以2~3个系统综合设计实例。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们肯定会感到难学。试想一下,对于刚刚步入高职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可能都没有系统学习过计算机的结构,甚至连数字电路也是起步不久。而要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单片机内部结构,并且还能加以应用,这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以往的单片机教学中,程序都是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编写的。用汇编语言设计单片机应用程序虽然灵活,但是对与刚刚接触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理解的。比如,Intel 805l单片机,它的指令系统共有111条汇编指令、42种助记符、7种寻址方式。如果讲解过程还是采用汇编语言,由内部结构到指令系统再到设计实例@个步骤进行,那么,在讲解程序时,只能使用文字说明的方法开表达每条汇编指令的功能及作用。最后,当所有的内容学完后,学生们甚至还没弄明白MOVP0,#0FFH和MOV P0,#00H两条指令,怎么就能使连接在单片机P0端口的8只LED点亮或熄灭?所以,这种程序设计方法很难掌握。如果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太多,而又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
因此,依照高职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应将单片机软、硬件相关知识与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技能相融合,将陈旧的教学内容打乱,重构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形成“训练任务+相关知识学习”的课程结构体系。学生可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到该任务涉及到的单片机原理与结构,获得有关实践操作的技巧和经验。再进一步将这些学习到的知识、技巧和经验应用到复杂一些的项目开发任务中。学生在这种“做中学、学中练”的认知活动中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学习乐趣。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最好是在具有实物投影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内组织。教学时,先按照任务要求,搭建好硬件电路,将目标文件下载至单片机中(也可进行仿真演示),让学生们观看实际的效果,并理解任务要求的真实含义,以便在一开始就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一边实操,一边学习理论,直至任务完成,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和总结单片机的应用。同时,单片机开发用汇编语言的局限性必须打破。为符合“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的实际要求,迎合企业中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的主流语言,课程教学的程序设计全部采用c语言进行,并把相关c语言知识融合在工作任务中,避免了把c语言单独讲解,而且老师易教,学生易学,让学生在实操中逐步掌握编程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这样,以若干个由浅人深的任务项目为教学核心,为这些任务配备必须掌握的基础原理及硬件结构、软件操作知识等,让学生们一开始就能得到感性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习惯于实际操作,通过实践的体验去感知一些基本的经验性知识,在此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而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将十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仿真模M实验平台。降低准入门槛
单片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想要学好单片机,最重要的是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模拟实验相结合,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实践环节与之配合。在目前的单片机教学中,实验环节往往依赖陈旧的实验箱或购买的单片机学习开发板。这两种方式,价格相对来说都比较昂贵,很多经费有限的学校来说,难以做到学生人手一机,导致学习门槛提高,多数学生难以跨人单片机学习的大门。鉴于这些原因,课程所有实验内容均采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操作。仿真软件使用近年来普遍采用的Proteus-7.8,目前主流计算机既可流畅运行。
按照授课的主要模块内容,逐步绘制实验仿真电路图,当全部授课内容结束后,最终实现一个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电路图。将编译成功的软件直接放人,可进行各个授课内容的仿真,大大减少了单片机课程学习的成本和入门的难度。
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数字电路;课程设置;教学实例
项目教学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知识和技能单元,每个知识和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都以应用该项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作为目标,所以,项目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较好的融于到具体项目是搞好项目教学的关键,所以,数字电路课程结构必须按照项目教学模式来重新设置,本文结合作者项目教学实践经验和研究工作对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数字电路课程设置进行浅显探讨。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数字电路》是高等职业院校电子信息专业、通信专业等电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基础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针对企业生产第一线产品装配、调试、检验、维修、生产管理等岗位。通过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电路分析能力、逻辑电路设计能力(即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具有一定功能的逻辑电路,而不是设计一个编码器、译码器、计数器等)、常用仪器仪表使用能力(如双踪示波器、稳压电源、信号源、计数器、频率计、万用表等仪器仪表使用能力)、逻辑电路制作能力、故障排除能力、仿真工具使用能力、自学能力、设计报告编写能力及职业素质养成,本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是逻辑电路分析能力、逻辑电路设计能力。
二、课程结构整体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以项目教学开展课程教学;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依据此理念设计出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项目实验包括单元实验、仿真实验、设计实验3个方面。“单元实验”训练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数字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它所涉及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仿真实验”主要利用EWB平台进行实验,使学生掌握仿真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利用仿真工具对一些设计实验、项目实训内容进行仿真。“设计实验”是通过常用的数字集成电路实现简单功能的逻辑电路。
项目实训采用EWB仿真设计+实物制作相结合的手段,项目实训内容主要利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具有一定功能的数字系统。在项目实训中鼓励学生将课外科技活动、数字电路制作大赛纳入教学活动中来,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使学生视野开阔、能力增强。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比例为1∶1;并安排2周课程设计进行综合实践训练。
(一)项目设计的思路
项目设计的思路:设计的项目应覆盖整个工作领域和承载这个工作领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项目结构划分应体现工作体系的特征;在以项目划分为线索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项目结构。
项目内容设计具体原则:项目应覆盖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知识点的内容应最大限度地融于项目教学之中;项目大小要根据学习内容进度和要求来确定;项目内容设计要考虑教学组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二)课程教学实施思路
课程教学实施思路:理论教学主要结合在项目实验、项目实训中进行教学。
课程的教学以项目作为核心实例带动知识点讲授,以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为主线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每一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通过每一个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大部分内容教学实施在实验室中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先分析再实践,或先实践再分析理论知识,或随讲随练,讲练结合,工学交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原则,重点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项目设计制作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4个层面
本课程教学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借助这种教学模式和项目实验、项目实训、课程设计3个实践平台,构建了由基础训练、应用训练、创新训练和综合训练组成的“四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保障,能使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和有效应用知识,极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规划
(一)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教学内容要集中体现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的选取应该以企业对岗位知识能力要求和学生适应岗位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为依据。这就要求数字电路课程组的教师经常到企业进行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调研,对企业所要求的知识点和能力进行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数字电路的内容符合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另外,教学内容的选取还要考虑能较好地解决“基础知识、技能与学生适应岗位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关系、比例关系等关系,使《数字电路》课程内容体系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适应电子信息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具体规划
1、理论教学内容。必修模块:数字电路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电路;选修模块: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器件,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拓展模块:MAX+PLUSII软件操作训练,用VHDL语言设计功能模块(拓展模块不纳入正常教学,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数字电路设计制作竞赛开展教学,满足部分学生需求)。
2、项目实训内容。项目实训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具体实训内容:加法计算器的设计与制作包括逻辑门电路功能的测试和加法计算器的设计两个项目。涉及相关知识:与、或、非逻辑运算,复合逻辑运算,TTL门电路,OC门,三态门,TTL门电路、CMOS门电路的分类及其比较,TTL与CMOS数字集成电路的使用规则,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及规则,组合逻辑电路的描述,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最小项与最大项,常用数制与BCD码;逻辑函数的化简,组合电路设计方法,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现象。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包括译码器功能的测试、编码器功能的测试、锁存器功能的测试和抢答器电路设计等4个项目。涉及相关知识:LED显示器,显示译码器,译码器,使用变量译码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编码器,二进制优先编码器功能扩展;D 锁存器;抢答器的组成框图(包括编码器、译码器、锁存器)。计数器的设计与制作包括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简单计数器逻辑功能测试、集成计数器功能测试和计数器的设计与调试等4个项目。涉及相关知识:基本RS触发器,同步触发器,边沿D触发器,边沿JK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的组成,计数器的类型,计数器的分频功能,同步时序电路分析;集成四位二进制加法计数器 74LS161,集成四位二进制同步加法计数器 74LS163,集成异步十进制计数器74LS290,可逆计数器74193;计数器模数的变化,振荡器。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完成有一定功能数字钟(能显示小时分钟基本功能)设计制作,这一个项目是对前面所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检验。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思路:教学内容结构以项目和案例作为单元展开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实际操作与讲解相结合,单元学习时间为4课时;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工作任务的关系,做到知识学习为完成任务服务,知识学习为技能形成服务;最后,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报告、图纸、工艺文件、作品等学习成果。
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重点考虑如何通过设计恰当的工作任务引入相关理论知识。例如通过“三人表决电路设计”、“简单加法计算电路设计”两项工作任务,引入组合电路设计方法、逻辑函数化简方法等知识点;通过这两个任务,学生容易理解化简后结果尽可能用相同芯片去实现它,因此“与或式”结果不如“与非与非式”,“与或式”就意味着要用与门和或门,再简单的逻辑函数至少要两个芯片,“与非与非式”只用与非门,如果逻辑函数不复杂,一个芯片可解决问题。又如通过“用74160及简单门电路构成八进制计数器(0-7)”和“数字钟中分钟指示电路设计与调试”两个工作任务,引入N进制计数器的构成方法:串接法(即级联法)、复 位法、置数法。
五、教材编写与选择
项目式教学教材选用应该是以主、辅两本教材结合使用的选用原则。为了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应该以自编校本教材为主教材,选择理论知识顺序与校本教材基本一致的规划教材为辅助教材。校本教材在章节顺序上,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主线来编排内容顺序,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将知识和能力有机地融入到完成工作任务的具体过程中;在内容编排上,按先基本逻辑电路后逻辑部件、先单元电路后系统电路、先数字电路后脉冲电路的原则编排,实践与理论在内容上相互充实、相互补充,边学边做。
采用两本教材的目的是满足部分自学能力较强学生扩展知识的需要,对一些内部电路的分析、原理的分析,自学能力较强学生可通过自学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项目教学实例
以“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这一项目为例说明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包括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任务布置。第一步是教师布置工作任务,讲解必要的相关知识,如原理框图;第二步是分小组讨论,按强弱搭配原则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如何实现数码管显示与按键数字相对应的数码,如何实现闭锁功能,学生展开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教师逐步启发学生,得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第二阶段:仿真设计。第一步是利用仿真平台在仿真实验室中进行仿真设计,搭接电路并激活仿真软件,查看所设计的电路能否实现工作任务所要求的技术指标;第二步是教师对学生仿真设计结果进行考核。
第三阶段:电路制作。第一步是学生在面包板上搭接电路,自行排除故障;第二步是分小组进行答辩并考核。
第四阶段:教师总结。可挑选1-2个电路进行演示,并讲解工作原理。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锁存器、编码器、显示译码器的原理,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电路制作的速度、排除故障能力明显提高。整个项目教学体现了课程整体设计的理念,应用了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制作教学手段,采用了项目教学式、小组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电路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应不断的改革,这就要求数字电路课程组老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珈.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侯国相.项目教学法在数字电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篇4
我们以结合实践教学为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内容是以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将实验、实习、实训、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合理配置,按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等,循序渐进地加以安排,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必备的、扎实的应用技术和技能。认真吸收专业建设意见,执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不仅在于认识能力的高低,还与他们内在的动力有着密切相连,学习过程不是一个仅仅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寻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才能使教学在真正意义上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探究。只要能把学生内在的动力激发起来,那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想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就要从孩子抓起,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实现自主创新。中国学生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几乎就成为了教师的责任,所以教师在这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学校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学生对事物的不同见解和兴趣,发觉其优点从而对其进行选择性培养。
实验室是通往知识技术成果的基石,它为每一项实验成果都起着默默无言的支持,它的作用是人才从最基础,最早触模、到认识、再到成功,都离不开它的奉献,它是造就知识人才通往成功摇篮。
综上可以看出,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格外重要。但怎样才能让学生上好实验课呢?这首先要从对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说起,以我在实验室工作经验看来,只有加强实验室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实验员是教学的助手,要做好器材的整理,保证让学生以最轻松、最大化的完成各项实验。然后是教师在实验课上应该做到以下五点:一、明确实验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吃透教材,弄清课型,明确实验目的;三、使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四、充分发挥观察实验的作用,使学生们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五、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寻找规律的能力。
深知实验课的重要性,同学们学习态度积极高涨,走进教学楼,就看见 同学们穿戴整齐,等待上实验课,从学生迈进教室那一刻时,我从他们的眼神中就能读懂对知识渴望,对实验的成果极为关注,我也深知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性及责任。每一项实验过程都是在不断返返复复中进行的,这也在考验每一位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同学们之间互相练习,得到成功结果喜悦的心情露在脸上,再看那失败的同学,他们不气馁,虚心请教,返复演练,下课的铃声响过后,也不离开实验室,他们这种一丝不苟精神让我很感动,我就利用休息时间,给同学们创造条件,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实验技能,更多的是懂得了学习方法,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他们做到了从理论联系实际,目标明确了,学习就更有动力。 同学们进步,对我工作也是一大鼓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此同时,同学们更深层的学习到了实验课的内涵: (1)实验课的目的是,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2)掌握实验技能,弄清实验原理;
(3相关知识:本实验的基本原理等。
实验室的工作很繁忙,工作量很大,班级多,学生也多,而且不同班级需要不同的实验设备,这就需要我掌握更多的知识,深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我们做的这些准备都将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所以我一直都坚守着“从我做起,对每项工作都严肃认真,尽职尽责,为广大的同学们服务”的工作态度。
篇5
[关键词]项目式一体化教学;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62-02
1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是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
1.1 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以企业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以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设置若干教学项目;基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将每一项目分解成若干职业需求的单项任务,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按岗位需求确定的单项任务,使每一个学习情境成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同具有递升与包容的组织相结合,突出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有序化、职业化。
一体化教学法是复合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灵活运用了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巡回指导法、分组讨论法等。
1.2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与缺陷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权重求和的评价方式。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具体表现为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在考试中重记忆,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在考试内容方面过分注重书本知识,且往往只对部分知识点进行考查,无法反映学生的全部的学习情况,忽视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团队精神、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没有涉及,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综合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且对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复习取得好成绩的现象无法掌控。
1.3 实施多种评价的必要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是将基本课程理论知识与技能融入教学项目之中,以学生在完成特定项目时在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的形式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学过程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着重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建立多方位考查、全面评价、重视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是项目式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需要。
2 几种评价方式的特点与实施
2.1 过程性评价的特点与实施
2.1.1 过程性评价及其特征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过程性评价有两个重要特征。
其一,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其二,重视非预期结果。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评价的肯定,这样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大大增强。
2.1.2 过程性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以在“简单载体冲裁模具设计与制作” 教学项目中实施的过程性评价考核为例。依据教学目标设定在该项目的整个活动中分别对载体模具设计方案、设计图纸、模具制作装配过程及其试生产三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对整个学习经验领域实现评价。具体实施如下:
(1)对模具设计方案的考核采取了分组课堂讨论,小组自评互评,最后主讲教师总体评价,给出小组成绩作为成员成绩。这一考核形式重视非预期结果,使学生主动纠正了训练过程中的某些错误认识,也吸取了他人设计方案的创新点,促进了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表达能力、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
(2)对设计图纸考核的方式是通过主讲教师检查设计图纸,对图纸质量进行总体评价,考核了学生对模具设计步骤与方法、相关设计计算能力、绘图软件的应用能力、图纸表达能力、图纸质量等,达到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重视学习过程,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3)模具制作装配及其试生产在教学工厂进行,内容是以小组为单位(5人/组),按照小组讨论设计好的图纸,制作一套模具。这一环节的考核主体由实训教师、同学、主讲教师共同组成,考核所占比例为5∶2∶3。实训教师依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从实训开始的第一天就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了记录,对学生在实训中的个人表现如出勤、着装、机床安全操作等进行评价;每个小组制作的零件、技能进步程度、掌握知识与技能达到的等级、团队协作精神等作出评价;再对学生学习的效果给出综合评价。学生互评与主讲教师评价是在加工装配完毕,组织学生回到课室进行总结时进行的。通过一系列的小组讲评、其他小组提问与讨论、主讲教师提问与点评、最后组织学生填写自评互评表等环节来进行评价,此举全面考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且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客观的评价观。“简单载体冲裁模具设计与制作”项目考核评分标准见下表。
过程性评价强调过程与方法,既考核工作态度与职业素养,又考核技能,提高了技能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2.2 形成性评价的特点与实施
2.2.1 形成性评价及其特征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引导教育过程正确且高效地进行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特征是:①强调学习结果与教学目标的比较,主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②评价形式主要还是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量化方法。
2.2.2 形成性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设置有六个教学项目,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其中的四个教学项目采取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即每完成一个教学项目的学习,就进行一次开卷检测,检查对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阶段性目标、达到的程度,从而肯定学生已有的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活动的方向;也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寻找产生问题和困难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措施。
2.3 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进行课程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学期末或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课程学习结束,进行一次考试总结是必要的。本课程结束时进行了一次考试,采取开闭卷结合考试方式进行,即指考试的前半段闭卷、考核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占1/3的考试时间,所占比例为35%;后半段开卷,对理论分析应用部分采取开卷考试,允许学生现场查资料、查数据。目的是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种评价方式共用,能更全面更准确检验课程学习效果。但如何给出学生最后的成绩呢?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将过程性评价项目、形成性评价项目、终结性考试成绩以一定比例折算,得出学生综合评定成绩。就本课程而言,前两项占比80%,考试占20%。
3 实施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后的教学效果分析
3.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力,提高学习质量,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据考试分析,同样的能力分析题,同学得高分的比例较未实施前提高了约50%。且通过课程中测试、辩论,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促使学生重视单元知识的总结与积累,杜绝了平时松、考时紧、考前搞突击的现象。
3.2 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增强
自学能力是指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具体表现在每次上课时,学生来请教、讨论问题的人数多了许多,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也多了许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会主动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查找过去的教材,广开思路,反复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有针对性的看书,记得牢、理解透彻,效果比一般反反复复的看要好。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3.3 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增强了
对比改革前后学生的设计图纸,图纸的表达格式、表达形式、表达内容都提高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
总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教师也可更真实全面了解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应用型;大唐移动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83-03
一、引言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大力推动专业与产业对接,按照课程群对接岗位需求,专业教材对接技能要素,教室校内对接校外车间,专业老师对接行业师傅,教学环节对接生产流程,行为习惯对接职业素养,毕业证对接职业资格证的“八对接”,为国内地方本科学院向应用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1],2014年5月,毕节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科称“贵工程”),标志着学校全面融入到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之中,学校也正式向工科方向转型。很多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学科专业体系重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通信工程技术发展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了,从上个世纪中叶电报诞生到1876年电话的发明再到现代光纤技术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普及,国家对通信工程方面人才需求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2]。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也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热门专业,尤其是在全国众多高校中,开设通信工程专业的院校有200余所,使得本专业从招生到学生就业,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性。相比较全国985、211高校而言,“贵工程”这样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来说,要充分了解和认识自身特点,正确认识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型学院、专科学院、职院等之间的区别,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思路和办学定位。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按照岗位需求导向[3],制定符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这类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服务地方经济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足之根、存在之基,是指引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理念、办学思路的前提。现对贵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结构进行分析,结合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教授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出的“六需求”、“六定位”[3],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和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岗位需求导向原则[4],提出我校转型发展后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办学思路。
二、建立面向“工程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国家鼓励向应用型转型的大多是普通地方高校。相比较全国985、211高校和普通职业技术学院而言,这些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较为低下,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必须按照学校的办学目标,结合区域行业发展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通信工程专业秉承“立足毕节,面向贵州、辐射全国”的办学宗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培养“工程型、应用型、创新型”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团队合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注重社会需求,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我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将按照“12345”型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适应通信行业在网络规划、维护、测试、优化等方面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团队,“12345”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1所示:
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一个面向、两条路线、三个方向、四种能力、五个模块”,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基础理论、完善的技术与方法,培养学生在无线网络设计、调试、维护和优化方面的技术能力。
三、应用型高校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1.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新型本科院校要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学科布局。贵工程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中,充分推行深度企合作,与大唐移动通信合作申办通信工程专业,引入企业先进设备、师资,走校企联合办学新机制。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出资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培养学生、共同负责学生就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良好沟通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强的创新型一线工程师。
本科阶段的培养采用“3+1”模式[5],“3”年校内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1”年企业专业技能学习和实际工作环境的运用能力培养。
按照校企合作模式,如图2-1所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流程,如图2-2所示,共同开拓和建设移动通信相关专业学科,共同建设配套的专业实训基地,如大唐移动通信实训室、大唐网络优化实训室、大唐网络设备维护实训室、工程实施与项目管理实训室等,共同培养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人才。
2.打造“面向实战能力”的培养方式。将“知识与技能”、“工作流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标准。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更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学校对学生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教育,还要强化企业和社会环境中工程实践的训练,强调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懂技术、会流程、知礼仪、能沟通”的应用型人才。
3.基于应用型的课程开设与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实施课程建设方面,按照“模块化,分级推进”的原则,加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创建特色鲜明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本着“选、编”并重的原则,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例如,先从教材上将传统工科专业讲授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离散数学》等课程,整合为《工程数学I、II、III》,并按阶段开设课程,提高工程应用意识和技术能力;开设《电子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对《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编程能力;根据行业发展和新型就业岗位技能需要,调整更新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课证融合、课岗融合”;根据行业实际工作需求,校企合作开发行业实训教程,如目前使用的《移动通信系统技术》、《TD-LTE系统原理》、《TD-LTE路测优化原理与方法》等内部教材,充分让学生紧跟行业发展,掌握新技术,做到教学实践“零距离”同步发展。
4.建设“双师型”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应用技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要占50%以上[6]。加强“校企合作”和“院际合作”,通过混编师资,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师资在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方面的优势,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应用型师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7]。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有计划、分批次地派送老师参加企业工程师认证培训;或直接引进企业高级工程师到校任教,全面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经验,打造出真正的“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目前校内具有“双师型”教师人已达15人,“双师型”教师人数占总数的30%。
5.制定校企考核标准、构建多级就业保障体系。学校将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质量监督考核标准,按照“卓越工程师”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责任心和工作能力。通过开设《职业素养塑造》、《职业化能力提升》、《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培养学生对环境分析、规划能力,培养学生不同阶段的就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同时,通过构建校企多级就业保障体系,利用企业及企业联盟用人需求的人才资源,通过企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如大唐移动的DCNE资格认证),企业联盟获得行业用人需求信息,提供学员相应的就业岗位;或委托战略合作伙伴身份,整合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优先提供学员的就业机会等。
四、结束语
面对学校转型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能够即时转变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办学目标,制定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使校企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岗位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贵工程通信工程专业坚持以“能编程、能设计、能沟通、能创新”的“四能”人才培养为标准,按照“CDIO”培养标准,实现学科专业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共同制定“卓越工程师”特色培养计划,按照“工程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无缝对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工程技术型人才,通过特色人才培养,使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众多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中具有特色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明英.区域性大学转型发展及其路径探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4,(4):11-17.
[2]龙光利.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7)(下).
[3]赵芳云.基于“2+N”模式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J].求知导刊,2016,(56).
[4]崔琳,路红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信管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121-125.
[5]庄景明.普通本科院校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
[6]安静.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对策思考――基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视角[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33(1).
[7]任君玉.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观察,2014,3(7).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Excellent Engineer"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Training
ZHAO Fang-yun1,ZHAO Dong-mei2,ZHU Wei-ping3
(1.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Bijie,Guizhou 551700,China;2.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HEBEI GEO UN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1,China;3.Chengdu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Computer Engineering Department,Chengdu,Sichuan 610100,China)
篇7
相对于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差,大多数学生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筛选之后,或者是初三分流出来进入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大部分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面对这样的困局和这样的学生,一线老师该怎么办呢?
经过观察和调研,笔者认为:他们热衷于接受新事物,喜欢动手、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必须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改变“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多媒体课件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
1项目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11课件制作原则
(1)教学性原则。课件的设计应该紧扣教学大纲,渗透进新课改理念,做到选题得当、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
(2)科学性原则。电工课件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遵循科学性的设计原则,做到内容正确、容量大,思维清晰,逻辑严谨、层次清楚。
(3)简约性原则。课件要尽量做到简、易、新。尽量用简练的语言、公式、模型、图形来表达课程的内容;另外,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
(4)技术性原则。多媒体课件最起码的要求应是画面清晰、动画连续、色彩搭配有美感、快慢适度、交互设计合理;此外还要满足稳定性、易于操作、易于维护等技术特点。
12课件设计与制作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单纯依靠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制作者应在深入理解教育理论、仔细研究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计算机的相关技术进行制作。
(1)教材分析与整合。项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设计为趣味性强、贴近生活并且成功率高的实训项目。基于对教材的整合和分析,围绕教学大纲,要确立出教学目标,根据目标,确定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加以分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老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将关键知识点,学生能力的培养融合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在教学中选择了具有职教特色的新型教学法“做中学,做中教”,并综合运用探究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动画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般情况,项目教学从项目认识、项目实施、项目调试、项目评估、项目测试、项目拓展六个方面进行组织教学。
(2)编写脚本。脚本将课件的设计、制作和使用过程连在一起,是课件制作的直接依据,脚本编写直接影响课件的质量和在教学中的使用效果。
(3)准备素材。根据脚本完成素材收集:如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
(4)制作合成。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将各种素材集成起来并调试,以检验课件与教学内容是否做到有机结合。
2项目教学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的内容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2丰富课堂教学信息
在传统电工教学中,教师经常在讲述某一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总是先用语言描述,然后再画电路图或原理图进行讲解,以达到对电工概念、规律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描述。而电工教材中,有一些事实或过程(如变压器的磁场变化)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势必将受到较大局限。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将所要传授的知识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表达,使学生易于认同和理解。
23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电工有许多概念、定理、定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和消化,如果利用多媒体方式呈现教学信息的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便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4加大信息流量,学生自主学习
使用课件教学能节省教师对复杂图像和表格的描绘以及对标题、定义、定律、原理、公式、例题总结等文字的书写,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集中在对现象、规律、方法、和各种问题的分析和讲解上;同时,课件有许多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的链接,并且课件本身也有帮助按钮,可以帮助学生使用课件。
25在线学习,加强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每一个问题有所反应,才能使学生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要使学生的积极反应充分得到实现,必须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即给学生“及时确认”或“及时强化”。当一个操作反应为一个刺激紧随时,这个操作的力量就会明显提高。课件的交互性就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得到及时的确认和强化创造了条件,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地奋发向上,使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6重复实验过程
在电工教学中,许多现象(过程)一瞬即逝,学生无法观察,教师光口头评说或利用挂图也很难讲解清楚,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思考。利用课件可以化一闪即逝为慢速连续、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虚实结合、重复实验过程,帮助学生观察实验,准确记录和科学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得出重要规律。
3取得的成果
(1)课件体现了学生为主体,以“思”为主线,以“创”为最终教学目标的教学思想。“思学做创,四位一体”以“思”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创”为最终教学目标,达到会创、善创、能创。
(2)选择了具有职教特色的新型教学法“做中学,做中教”。遵循职业教学规律、实践教学特色、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充分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特色。
(3)教材的处理与创新。教学内容设计为趣味性强、贴近生活并且成功率高的实训项目,以四化为创新依托即理论内容实训化、教学程序模块化、重难点动画化、培养能力综合化。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降低了学习理论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4)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课件导航清晰、交互性能好,包含了图、文、音、视、动画等形式,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有效解决了教学重点和突破了教学难点。
(5)学生以课件为载体,能够自学。课件设有帮助按钮,学生可以自主浏览课件,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
(6)打破常规,校企共建“双师”课堂。在上机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聊天、3G手机等通信手段跟校企合作单位的工程师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和探讨。
(7)新型教学载体。举办“创新发明讲坛”、成立“布谷鸟”师生创新小组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载体。
(8)有效完成课后评价和交流。学生在网络上完成评价,通过网络答疑、交流、下载资料,可以帮助老师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了学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项目教学多媒体课件在电工教学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1)教材整合需合理。一般原则:①贴近生活;②实训项目;③教师主导,学生主体;④突显“做中学,做中教”。
(2)选择和设计要注意学科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恰当把握运用时机,理顺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避免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滥用。
(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具,教师不要一味地依靠课件。
(5)教师应着意设计、制作、改进有新意的电工课题,使各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电工课的教学质量。
5制作课件后的思考
(1)老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老师跟学生要多聊天,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老师要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3)老师要不断地学习,改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4)老师要胸怀责任心,带“情”入课堂。教师面对学生要做一个有情人,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用热情去点燃学生,用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豪情去激励学生。
(5)要勇于实践,主动锤炼自己。许多老师都不愿意自我改革、大胆创新、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失去了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篇8
关键词:说课;设计;电子专业;体验式教学
说课是进行教学交流、教学研讨、教学竞赛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驾驭课堂教学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能撰写一份好的说课稿已经成为每位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从教学过程看说课可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从教学内容来看,说课可分为专题性说课、单元(项目)说课、课型课时说课三种类型。无论是哪种说课,都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说课稿内容一般包括课题来源、课程与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要求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实施、资源整合、教学感悟等内容。
一、课题来源
本环节主要说清所选课题的出处。一般包括所选课程名称、选用教材版本和课题名称等内容,说明要简明扼要。
比如,本课题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史娟芬主编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材项目1《制作LED方向指示灯》第二节内容。
二、课程与教材分析
本环节主要说清课程在实现整个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所选教材的特色,体现说课者对课程的理解和对教材整体特征的把握程度。
比如,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为学生将来胜任电子企业中的电子装配与调试等职业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以“项目为载体、任务引领、行动导向”为编写原则,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每个项目的内容,将讲授理论知识和培养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技能训练,有利于学生达到技能鉴定中级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要求分析
本环节主要说清本课题涉及的主要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与前后的联系,说清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对本课题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说清本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对本课题涉及的主要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要求,体现说课者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熟悉程度。这部分内容分析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能否科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对教材的处理。
比如,本课题是前述相关“二极管的相关知识、二极管单向导电性、伏安特性曲线”等学习内容的具体运用,也是后续进行相关实践技能训练的基础。掌握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方法既是本课程的一个基本教学目标,也是电子装配与调试工职业岗位的基本工作技能,而且二极管又是最常用的基本电子元器件,因此作为电子专业的学生必须准确掌握其识别与检测的方法和技能。教材中对如何识别常用二极管的介绍不多,也不具体,这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环节主要说清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即全面、准确地分析清楚学生对已学相关课程、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现状、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需要等情况以及心理和生理等基本特点;说清学生对所学内容可能存在的困难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只有充分掌握了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才能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本课题的教学对象为高二电子专业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极管及其相关特性方面的知识,并通过高一学习《电工基础》课程,基本掌握了万用表等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具备了学习本课题内容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这些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兴趣较浓,但对纯理论学习的理解力和持续的专注度不够,而往往对实践操作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组织教学的策略选择上应予以充分考虑。
五、教材处理
虽然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参考书,但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被教材所束缚,而是要根据多方面的情况,科学、合理地通过增、删、换等方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便能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说课者要对教材的处理情况进行相应的说明。这体现了说课者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驾驭教材的能力。
比如,根据对教材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补充了根据二极管的标注特征识别二极管极性的内容,补充了通过查阅资料识别二极管的基本方法和相关学习资源,从而保证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六、教学目标
在综合上述各方面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知识方法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素养提升诸方面因素,科学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合理、精要、适度;表述要清晰、明确、平实,符合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的要求。体现说课者综合分析问题,落实课改理念,合理确定和把握三维目标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比如,基于上述分析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1)根据标注能准确识别常见二极管的名称、种类、用途、极性。(2)进一步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掌握用万用表对常见二极管进行检测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二极管的识别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
判断和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2)在检测二极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2)增强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素养。(3)培养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是二极管极性的判别和质量检测,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为二极管极性判别和质量检测。由于二极管极性判别既涉及二极管的特性,又涉及万用表欧姆档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必须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弄清楚,才能正确判断,存在一定的知识的综合运用,因而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故把二极管的极性判别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来处理。
七、教学设计和实施
遵循教育学基本理论和新课改理念,本环节要说清为全面实现确定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说清实施教学的基本框架和设想,说清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板块的时间分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具体运用,说清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预
设的解决方法,说清学法指导和教学评价的运用,说清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化简,体现说课者的教育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反映了说课者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比如,教学设计:按照“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遵循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一致性原则,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依据本课的学习目标,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是为了以情激趣,以境引人,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职场现场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态度;任务驱动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一是形成学习梯度,降低学习难度,以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二是明确学习指向,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建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条件,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符合学生理论相对薄
弱,喜动手且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和学习的专注度,确保学习目标的高度达成。
学生为主最为真。教学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根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以能力为本位的、可观测的、与之相匹配对应的评价,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元评价,进一步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
在整个教学中,师生活动预设、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资源的运用必须到位。要营造民主、平等、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好组织、引导、促进、参与、咨询者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通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实施: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设计,本课教学组织实施的流程为:三个体验阶段,每个阶段分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如图)。
■
创设情境、情感体验阶段:本阶段分“情感体验、职场体验、明确任务”三个环节组织实施。通过创设观察实物二极管、演示二极管正反向导通以及好坏二极管在电路中的现象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通过联系现实,展示在企业流水线上工作的真实场景和在相似的实训室学习实际,让学生有职业现场感受体验。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态度。在情境的感染下,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增强学习的指向性。
任务引领,探究体验阶段: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把学习内容设置成两大基本任务。每一个任务分“自主与合作学习体验、教师点拨学习体验、检测矫正学习体验”三个环节实施。
对于任务一“识别常见二极管”,在帮助学生复极管的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根据相关标注特征识别二极管的名称、种类、用途、极性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对本任务的学习。教师以组织各小组交流学习成果的方式,检查各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对于任务二“用万用表检测普通二极管”,在帮助学生复习用万用表欧姆档测量电阻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万用表测量电阻的方法,测量所给的二极管,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到学习体验单上,然后请各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体验单上的相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检查,组织小组交流,做好必要的点拨指导工作,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检测下发的二极管,将有关数据记录到体验单上,巩固并检查学习情况,体现“学中做”的理念。同时,在检测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特殊情况(事先设计的二极管的短路和开路情况),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判断,让学生感受到对元器件进行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教学效果。
在本学习体验阶段中运用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复习“二极管的相关知识和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承接和迁移,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体验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在教师的点拨指导和学习体验单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
难点。
总结评价,升华体验阶段:本阶段按“总结归纳体验、巩固拓展学习、评价激励体验”三个环节实施。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组内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各小组进行总结交流,实现信息的多向流动,互相借鉴学习经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创先争优的进取精神。通过安排任务三“检测发光二极管”,让学生运用自我建构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使知识和技能得到有效迁移,升华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评价的激励作用。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体验评价表,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多元评价,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清楚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业布置: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和后续学习要求,布置了三道作业题。第一、二两道题主要是巩固提升所学,第三道题主要是要求学生预习,为后续学习服务。
板书设计:本课题采用图表方式将学习内容简明地表达出来,使板书设计的内容精练、准确,有利于学生理解、归纳总结所学
知识。
八、资源整合
充分、合理利用、开发各种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将极大地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本环节中,说课者要说清为实现教学目标,使用了哪些资源,是如何整合运用这些资源的,特别是要说清富有特色或者是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的运用,体现说课者驾驭教学资源的能力。
比如,为保障本课的教学设想得到充分、有效地实施,整合了教材资源、实训资源、现代教学媒体资源,为教学设计服务。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开发了学习体验单学习资源,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习体验单学习资源及其具体运用略)
九、教学感悟
如果是课前说课,本部分内容则不必写;若是课后说课,则要认真撰写。每一次上课之后都应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分析,及时进行得、失两方面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抓住所感所悟中的重点和要点,一方面要总结经验,提炼成功之处;另一方面要对存在的问题从备课到上课整个过程进行理性分析,找出缘由,提出科学、明确、具体的教改方向和措施。这充分体现了说课者的教学反思能力,也反映了说课者专业发展的内在潜力。
比如,通过本课教学,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有以下三点感悟: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以学习目标为灵魂,遵循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设计,确保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的基本原则,做到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和谐统一,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情感、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学习目标的达成,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体验式教学,正是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认识,有效地构建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当然,这种模式还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二是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换、合、立,科学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地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三是从怎样教得更好这个角度出发,真切地体会到“教学即研究”。在教学实施前要充分考虑教学各要素间的联系,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在教学实施中要努力体现教学设计及其应有的教学成效,并充分地、敏锐地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抓住契机,随机应变,活化教学资源,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施教学之后进行必要的反思研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保证下一堂课教得
更好,这既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和
途径。
要写好说课稿,要求说课者必须掌握说课稿的基本写法,正确区分说课稿和教案的区别;要求说课者具备较为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说课稿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体现说课的特点,即说理要简明扼要、具体实在、有针对性、科学准确,要与教学设计有机交融,而不是硬贴的标签。同时,说课稿要体现整体性,各部分的教学设计要遵循相同的教学理念(如本文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遵循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而不能彼此脱节,互相矛盾。当然,说课稿的撰写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格式,其表现形式根据说课类型和内容,是采用文字描述,还是图表等表达方式,则由说课者自己决定。值得注意的是,要把设计好的说课效果充分体现出来,还需要说课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课技巧以及掌控说课时间和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等辅助手段的运用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刘彦昆.教师如何提高说课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06.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山(1980-),女,湖南长沙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甘肃 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编号:0916RJZA052)、兰州交通大学网络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54-02
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过程来完成,“建筑工程概算”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解和掌握工程概预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运用工程概预算软件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投资项目的造价编制、理解大工程项目管理本质是该课程对培养高素质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定位。[1]
通过多年的努力,兰州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发展和优化对学生就业及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和广联达、鲁班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多次在我校举办“甘肃省高校广联达杯算量大赛”和“西部高校工程管理论坛”,提高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知名度,反过来也促进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和人才培养。
在调研各高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管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课程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梳理,提出“顶层设计、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依据“重实践、求创新”的原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总结,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形成系统化课程教学资源,突出课程工程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完整、合理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把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
一、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本专业开设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是一门知识面广,区域性、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是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咨询单位等。因此,掌握建筑工程概预算定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掌握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方法与审查方法,掌握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掌握计算机在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中的应用,使学生具备进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和造价咨询的基本能力,是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师资方面,形成了老、中、青的合理梯队,主讲教师都在职攻读了博、硕士学位,且都参加了广联达等专业软件的培训,并在设计院等单位参与众多的实际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材方面,编写了多部高质量教材。课件和教辅建设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方面,每年都邀请广联达、鲁班等企业讲师进校讲授实训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实习,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2]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网络平台展示这些教学成果。其次是缺乏顶层设计,没有系统化整合教学资源。最后是学生实践能力还需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3]
二、课程建设思路
结合“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实际现状,按照精品课程要求及内涵,借鉴国内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以及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从顶层进行设计和规划,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反映我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特色。在组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将授课、讨论、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将基础课程教材、专业课程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积极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和成果,补充不完善的教学资源和薄弱环节,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形成系统化的网络教学资源,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建设。
三、课程建设实践
1.系统设计、整体优化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
(1)“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已形成众多的教学资源和成果,形成了“重实践、求创新”的课程特色。但这些教学成果比较零散,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和优化。所以我们拟对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成果进行分类,按照顶层设计、整体优化的思想,构建系统化的教学资源框架,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和丰富。
(2)课堂采用教学—建模—教学的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利用实际工程案例,在进行理论教学时,用软件建模形成工程实体。一方面,学生在建模过程中能不断充实专业知识,理解工程构造原理,通过直观效果图、算量步骤等帮助学生理解计量规则等。另一方面,用专业软件操作实际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软件操作过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把他们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3)根据课程特性,确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上台用专业软件操作实际案例工程,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构建开放、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对整个资源进行优化,建设“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及时将取得的教学成果展示给学生,构建起开放的、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同时,提供课程建议和教学资源补充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该课程已进入校网络课程建设的第一批名单。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依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建设、实践教学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整合已有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料,形成分层次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网络教育课程。
目前,我校已经搭建好了全校网络课程教学综合平台(如图1所示),首批资助40门课程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建筑工程概预算”网络课程已获批复,进行了专门的师资培训和实践,这为构建开放、系统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网络教学资源课程解决了技术和资金上的问题,能充分保证网络课程的建设,促进学生“随时、随地、随愿”的个性化学习。
3.重能力、求创新,构建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以往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偏少、实践体系单一的情况。以核心课程群建设为中心,构建课堂实验、专题实验、创新实验、项目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企业实习、竞赛等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培养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企业赠送与购买的方式,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安装业内知名的正版专业软件,如广联达造价软件、鲁班算量软件、PKPM造价软件、神机妙算软件等。让学生参加广联达等公司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进行的各种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参与广联达软件全国算量大赛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4.深化教学,构建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动态多因素的综合评价,需要建立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
(1)评价形式多样化。采用“开卷、闭卷相结合,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每次考试采用闭卷理论考试和开卷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
(2)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对出勤、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状态、小组中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只有教师进行成绩评定的方法,形成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的多元化主体评价方法。
根据研究和实践,建立了课程合理、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信息熵和粗糙集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了动态、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
通过课程建设的不断实践和发展,促进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具有鲜明铁路交通、大工程应用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培养了一批批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踏实实干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充分得到铁路工程、建筑工程等大型企业的认可和青睐。反过来,人才培养的认可提高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知名度,促进了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完善了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将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鲍学英,等.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篇10
关键词:检测与传感器技术;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52-02
传感器是把非电参量转换成电参量的装置,它所获得的信息是否正确决定了整个测控系统的优劣。当今社会生活中汽车产品、电子通讯、自动化装备等产业的飞速发展都离不开传感器技术。为了培养人才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1]“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被列为高校机电、电子、自动化等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的特点是与工程实际结合较紧密,集电学、声学、光学、化学、数学、力学、机械等于一体,注重介绍各种传感器的组成结构、测量电路、应用方法以及传感器敏感元件的工作原理、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艺等。所以给学习者带来的困难是所学传感器种类繁多,原理枯燥难懂,测量电路和检测系统晦涩复杂。[2]此外,各种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在客观上就必须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轻技能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教与学的需要。其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以理论叙述为主、事件为辅;教学手段单一;与工程实践脱节,实验简单,缺乏创新性。故“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亟待进行教学改革。结合教学实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材选择遵循“够用”原则
教材是学生在校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宿迁学院学生的实际基础状况,应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要求,重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选择上应按照理论浅、应用多、内容新的要求,遵循“理论够用”的原则,注重工程实例的介绍,同时包括新技术、新动向的介绍。在慎重选择现有教材的同时,结合课程、学生就业形势、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教材内容以自编讲义的形式做适当补充。在授课顺序上也不要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和课堂教学情况重新组织。
2.结合专业特点与就业形势,突出应用,合理选择授课内容
教学时应按照重基础、偏应用的原则,结合课程和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筛选。保留经典理论和原理性内容,删除陈旧内容,突出重要内容。如: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它的原理、结构和应用案例必须详细讲解,尤其是热电偶的使用定则及其冷端的温度处理更要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但后续的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如噪声滤除、前置放大电路等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等尽管也很重要,但由于已有先修课程的基础,则可以略讲。又如:应变式力传感器部分除了理论教学外,还要针对性地增加电子称相关实训。而对于教材中很难进行实训或应用较少的内容,在遵照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舍弃或弱化处理,如辐射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只作理论性介绍即可。
3.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素质是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格,具体包含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概括为知识和能力并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既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汗水,又包括专业任课教师的心血。这就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片面认识,即学生素质教育是少数思政工作者的任务,而与专业任课教师无关。要把素质教育既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也贯穿于非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内。高校所有教师都是学生成长的导师,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要帮助学生培养情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怎样与人和睦相处,做一个忠厚诚信,遵守法纪,爱岗敬业,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上课地点的改变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可以把在教室讲授的课程安排在实验室讲授,实验室内的桌椅呈圆桌式摆放,这样便于师生们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图1是宿迁学院开放式实验室室内布局图。此外,还需在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授课系统,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室布设的众多实物共同演示,让学生能亲眼见到、亲手摸到传感器实物,从而增加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可以对应多媒体课件中的各种应用实例,结合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学生学习过程将更快乐、更容易。例如在讲解光电传感器时,通过制作的课件动态给出各种光电效应以及各种光电传感器实物,如光敏电阻、光电池、光敏二极管等,并结合实验室的光电转速传感器与光电开关进行展示,说明其应用。然后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光电传感器的转速测量与控制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光电传感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这种教学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2.授课内容及时更新和补充并兼顾前瞻性
随着检测与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课堂上所使用的教材在内容上一定会滞后于当今科学技术水平。为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采用以自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和自编讲义为主、以书本教材为辅的形式。课件制作充分利用声音、动画、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必须的重点、难点外,还应积极了解新技术的动态,及时补充反映新的传感技术的内容,力求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发展最前沿的动态。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补充一些新型传感器产品的介绍以及一些科研经历、科研成果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把相关科研成果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合实物演示,配合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宿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各种传感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某种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外形、安装以及使用中的各种注意事项,教师上课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大量的传感器实物或传感器应用系统的案例图片,上课时直接展示。另外,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对一些方便拆装的传感器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进行传感器拆卸与组装的实际操作,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和亲自动手实践获得第一直观感受后,再有针对性的听课,就能把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课堂学习也不再枯燥乏味,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提高。
4.“四步法”节奏在理论课授课中的运用
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学会传感器的选型和使用方法。一些必要的讲解过程在所难免,但问题是长篇阔论式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问题思考方法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上述实物演示外,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四步法”,[3]即“提出问题讲解问题讨论问题问题总结”。具体操作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四步法”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第一步 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或者某个典型案例为学生制定出思考题,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思考题,仔细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规划解题思路,保留疑问
第二步 讲解问题 教师对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讲解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记录,消除问题
第三步 讨论问题 教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并引导讨论顺利进行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提出自己的构想,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是自己的学习认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四步 问题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思路、方法等给出综合的总结评价 学生通过自学,老师讲解,热烈讨论,完善解题方案,复结课堂知识点
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环节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除了要掌握基本传感器器件使用和基本分析方法外,还要注重与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单片机原理和PLC原理等多学科内容的交叉结合,因此,利用实验室丰富的实验教学条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安排了多个学时的实验。但是毕竟实验教学时间有限,把验证性实验转移到理论教学的实物演示过程中,节省出宝贵的实验教学时间主要用于开设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实验与培养学生工程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设计性实验。此外,在课程教学之余还可进一步向广大学生开展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可以由任课教师提供一些贴近工程实际的题目或者学生自拟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搭建测试系统、自主完成测试过程,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的训练能够对传感器有更全面的认识,能独立进行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能自主进行实验数据的读取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反过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对传感器的接口电路特点和传感器输出数据的处理都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建立具有创新加权系数的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也非常重要,必须客观公正。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实践,就应获得一个好的成绩,因此除卷面测试的成绩考核外,再结合带有创新加权系数的考核评价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考核:[4]一是期末卷面测试占40%,测试偏重重要的理论知识点的考核。二是实验教学环节考核占30%,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报告模式,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对指导书中的实验内容进行预习,根据要求完成方案的设计。同时,要把实验过程得到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指导书上,给出数据分析、处理的详细过程,并在指导书后附上实验成绩选项,如预习、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回答思考题等。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繁琐的抄实验原理,也加强了对实验各环节的考核与监督。三是增设创新加权系数的综合考核,占30%,主要依据开放性实验完成的效果、开放性实验的难度等级给出成绩。这种成绩考核体系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观上的积极要求获取。
五、结束语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主要通过修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成绩考核机制等对课程完整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面、综合性的改革。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实施操作,与之前的教学方法相比,“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以使其能及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职场身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宣妮.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传感器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1,(2):70-71.
[2]徐科军,黄云志,王海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