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3 10:2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央企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主导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221-02
The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 xuning
(jiangme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guangdong jiangmen,529090)
Abstract: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is the main condition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alents,through the research of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dominated by enterprises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explore the dominated by school mode of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amely realizing the real production environment,the real products,and meet the teaching needs to fit the current actual construction mode.
Key words:the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school domina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定义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验实训室、引企入校、创办专业公司和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因此,实践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学生通过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与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个职业院校都在尝试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不尽相同,都在探索之中。在管理和运行中也存在各种问题。
从实践来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建设难度大,建设模式单一
企业在基地建设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缺乏人才战略的长远规划和承担提升人口素质的社会责任;因此,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往往是学校热情很高,企业却比较冷淡。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还缺乏更广阔的思路和能够提供借鉴的经验。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还不够;政府和相关部门缺乏法律制度和具体方案的指引。
由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大,运行难度大,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多以“引企入校”的模式建设,学校出场地,企业投资建设,并组织生产管理,企业人员和学校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造成学校在教学上的被动。
2.2 基地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引企入校”的模式中,学校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企业注重生产效益;生产目标与实训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实施原则和方法的差异,生产会妨碍实训,实训也会影响生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常常发生,企业经常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重大等理由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人数和时间,弱化了校内基地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功能;对基地的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技术研发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开发不力,导致基地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不能扩大校企合作共赢的结合点,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3 基地实践教学的组织水平较低,不能达到生产性实训的目的
(1)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引进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实训项目安排随意,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缺乏互补性。
(2)实训目标模糊、实训方法机械。以单一的生产环节取代完整的工作过程,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安全管理、时间和耗材的控制,忽视实际生产前的任务分析、设备和原材料备选方案的论证,工艺方法和人员组织的优化、员工素养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也不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与反思以及对产品没计及工艺的改进等。过于顾虑安全风险和时间成本,实践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激发不够。
(3)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低。学校的老师往往实践技能比较弱,企业师傅只知道怎么做,但缺少教的经验;既懂做、又懂教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这种重硬件轻软件、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的状况,根源在于学校没有实现从“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提升。
该文依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多年来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实践经验,以优化校内实训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基本出发点,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日常管理的各项制度及方案,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3 改革思路
首先,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有真实的生产过程,就必须有产品。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去动手,并且加工真实的产品,才能学到真本领。比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只有参与到真实生产环节中的工艺准备、毛坯准备、热处理、机加工、测量、检验等各个环节,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加工精度、降低废品率,这样才能真正将书本上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快速提升职业素养。模拟加工,或者没有精度要求的加工,充其量只能熟悉机床。
其次,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以学校为主导。以多年的实践教学管理经验和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体制探索,我认为:企业是以追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学校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以企业为主的“引企入校”模式是不能满足生产性实训教学要求的。相比较而言,以前本科院校校办工厂的教学效果比目前的“引企入校”还要好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以学校为主导,教学与生产并重。如果以教学为主,势必影响生产,很难有合适的企业愿意放弃生产效益来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能依靠企业,要靠学校自己。
第三,生产性实训基地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益。由于投入大,如果没有生产效益,就不可能持续发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资金大,投入回报率很小;维持生产、实训需要投入大量的原材料、刀具量具、设备维护费用等,如果没有效益,学校是无法承担如此大的费用的。对于学校来说,最难的就是市场开发,有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有效益,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分步骤进行。
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并且正在不断地实践当中。主要围绕四个步骤展开,(1)将校内现有资源优化整合,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能力。(2)选择适合的合作企业和适当的产品,变“引企入校”为“引产入校”,以外协加工和技术服务为主。(3)结合生产安排改革教学设计,改革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4)提高自身能力,支持师生创业项目,自主研发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探索与实践
首先,我们以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为载体,在央财支持的实训基地和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有意识的整合资源。
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整合原有的机械加工实训室、模具制造实训车间、数控实训车间、钳工实训室等实训资源,增加了慢走丝线切割机、中走丝线切割机、深孔机、四轴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等设备,完善功能和管理体制,达到设备、场地优化。结合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适应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的产品加工需要,新建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和生产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其次,发挥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合作机制,走出第一步。
在学院牵头成立的“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的框架下,加强与已有合作基础的企业合作。比如:与“引企入校”的智盈五金制品厂的合作,引入该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实践教学设计;在承接外来模具设计与制作中,与该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设计、试模可以在该企业进行。加强与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新会天健钢家具有限公司和新会宝力电器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选择企业适合的学生实训的零件或产品作为学生实训项目。
第三,大力推进协同融通的人才聘用机制,满足实训教师需求。
针对实训指导教师对企业核心岗位不熟,企业员工对教学管理不精的问题,与智盈五金制品厂、新会天健钢家具有限公司和新会宝力电器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融通的人才聘用机制。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实现工作团队的“同一”―― 相同的管理,一样的待遇;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身份协同融通机制,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到学校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参与课程的开发,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教师在企业担任具体的技术或业务工作,参加企业一线的产品生产工作。
第四,加强服务意识,实现造血功能。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为科研提供设备和加工服务;支持师生创业项目,以校内电工电子实训、机电设备维修实训、汽车电器实训、汽车空调实训等实训项目为突破口,鼓励老师自主研发实训器材和实训设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服务为开端,逐步发掘自主产品,走向市场。
第五,轮班实训,以旧带新,熟手带新手,解决实训学生不能加工产品的问题。
学生进入实训阶段,不能立即单独操作设备,生产产品。需要将技能竞赛与实训教学结合,在全系范围内选拔成立兴趣小组,日常生产工作由兴趣小组具体负担,从中选拔技术能手参加技能竞赛;实训班级分批分组进行实训,以熟手带生手,逐班轮换,解决生产与实训脱节的问题。
最后,创新管理手段,完善考核机制。
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进项目化管理,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应打破原先的管理模式和薪酬制度,不分是从企业聘用的人员还是校内指导教师,薪酬与学生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数量挂钩,与学生实训成绩挂钩。
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实践探索,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机电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基地原来只单纯承担教学任务,年投入刀具、原材料经费约40万元,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基地每年承接社会企业零件加工、模具制造等项目,产生效益20余万元。另外,基地积极服务于教改、教研、学生科研、技能竞赛等项目,目前,一批师生自主研发的教具与设备正在试产中,比如3D打印机研制、桌面数控机床研制等。在进一步扩大社会服务范围,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下一步将要选择自主产品,走自主造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5 结语
对职业院校来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特别对机械、电子、模具、化工等制造类的专业,生产性实训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探索的校企共建模式,多以企业投资为主,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企业为主导,淡化教学目标,效果不好。以学校为主导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才是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只要创新管理手段,完善考核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就能走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吴弋,张雪娟.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118-120.
[2] 孟小雷.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果的初步分析研究[J].华章,2011(29).
[3] 田正芳,胡细东,顾曙光.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及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9):35-37.
[4] 刁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
[5] 吴万敏,张辉.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模式[J].高教探索,2009(5):88-91.
篇2
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高校扩招带来整体生源质量下滑,对非教育部直属高校生源质量影响尤甚。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原电力工业部重点专业,主要面向电力工业培养从事电力工程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原有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片面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忽视与工程的结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2007年该课题组开展了项目研究与实践,认真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适应性,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总结已有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提出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构建了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了系列“工程场景式”的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形成了“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传统重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不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有实践教学内容杂散且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以及原有实践平台难以支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东北电力大学提出“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提出“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针对生源质量下滑问题,面向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适性,结合人才培养定位,总结已有办学传统和特色,提出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统筹开展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构建适应电力工业发展新形势的课程体系
构建了“(基础-技术-专业)课程群+技术前沿课”型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新能源发电技术、新型输电技术等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及时反映专业发展动态,既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又增强了人才培养对行业需求的适应性,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了“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
构建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
根据系统构成及运行特点,构建了相应的元件特性认知实践项目,通过对元件特性的认知实验,加强对元件工作原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系统整体行为特性及元件个体行为特性的关联性,掌握基于元件运行状态调整的系统整体行为调节方法,明确实际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实际系统的运行约束和注意问题。此模式应用于“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等5门核心课程教学。
构建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了“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和“电工数学竞赛-工程师认证考试”结合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的实践培养,即能力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
建设系列“工程场景式”的电力特色实践教学平台
新建全国高校唯一的教学用66kV/220kV真实变电站、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力生产过程动态模型演示中心、国内领先水平的输变电运行仿真中心(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颁发认证资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特色实践平台;另外,校企共建12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采用“引培结合、专兼相济、科研带动”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和自主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聘请电力企业专家17人作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教学之余,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
成果的创新点
形成了以“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
优化课程体系,引入前沿技术课程,增强人才培养对行业快速发展的适应性,为拓宽学生就业面向奠定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知识规格满足专业外延需求”。理论教学注重教对学的促进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实践教学突出实践项目的工程导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强化实践提升能力,增强人才素质对行业发展的适应性,实现“能力素质胜任专业内涵发展”。
形成了遵循“系统-元件-系统”认知规律的做学结合教学模式
通过对元件特性的认知,探究系统整体行为特性及元件个体行为特性的关联性,掌握基于元件运行状态调整的系统整体行为调节方法,明确实际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而了解实际系统的运行约束和注意问题。既强化了知识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共进。
构建了系列“工程场景式”电力特色实践平台支撑的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实践环节视为有机整体加以筹划,将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实训-实习-设计”和“电工数学竞赛-电气工程师认证考试”相结合的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工程场景式”电力特色实践支撑平台增强了实践培养的工程导向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国电工数学建模竞赛提供了能力展示平台。实现了能力形成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又升华于实践。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近四年,“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校内外产生积极反响。
人才培养效果
该成果自2009年应用以来,受益学生3000多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发表研究论文108篇,参加教研项目54项、科研课题24项,获奖273项(国家级23项、省级53项)。吸引国家(南方)电网公司、各发电集团等央企来校招聘,年均签约率79%,考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读研学生占比11%,就业率94%。学校获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并入选“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辐射作用效果
自2009年以来,已有20多所高校前来学习、考察与交流。承办一次全国性教材教学研讨会议,400余人参会;8次在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表教研论文19篇,出版《电机学》《300MW(直吹)火电机组集控运行与仿真》《电网及变电站运行分析与仿真》等教材6部,应用于10多个省份高校。为国内外20多家电力企业开展业务培训1566人。承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已吸引198所高校、7506人参赛,成为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的品牌特色竞赛活动,被誉为国内最具有影响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
专家评价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韩英铎评价“东北电力大学学生基础扎实、物理概念清晰、实践能力强”。国家电网公司总工程师张启平教授级高工评价“东北电力大学毕业生概念清晰、理论扎实、岗位适应快、不怕吃苦”。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引进和自主培养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人,外聘兼职教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由24%提升到4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复杂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分析与控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
篇3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提请市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全会和市人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的奋斗目标和“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不断解放思想,超越自我,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全面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一)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跨跃4000亿元重要关口,比上年增长12.3%,连续9年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0.3亿元,可比增长30.5%。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78.7%提高到80.6%。节能减排工作收到明显成效,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市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由304天增加到317天。
(二)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0亿元,增长7%左右,其中牧业产值410亿元,增长6.5%左右。粮食总产量达到142.3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3%,连续8年获得大丰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6家,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发展到91.81万户,增长6.7%。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主导能力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和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2452亿元,增长20.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大剧院、音乐厅和职工文化中心等重大地标性、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华南城、国际农业博览中心、双城果蔬绿色有机净菜物流基地项目开工建设。首届“中国·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被评为全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重点推进的金河湾公园等13个湿地旅游景区投入使用,湿地游和冰雪游共同拉动旅游业加快发展,实现旅游总收入457.8亿元,增长20%。争取国家批准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南工业新城辟建“中国云谷”,松北科技创新城实施“云飞扬”计划,云计算、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产业快速发展,国裕数据、中国移动全国云计算中心、曙光云计算中心、中金数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或签约。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南工业新城成功引进了约翰迪尔、普洛斯、亚马逊等11家世界500强企业,重点推进的117个在建工业项目竣工投产57个。科技创新城已有中科院10家直属科研院所和以色列、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科研机构的173个研发和产业项目入驻。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编制了新的规划,起步区面积扩大到5平方公里,新签约项目19个,新开工项目8个,同一堂药业、乐泰药业、誉衡药业等项目竣工投产。西新区重点实施的西客站铁路枢纽工程主体完工,西城红场、万达广场、纳帕英郡高端社区等配套商务设施和区域开发重点项目全面开工,海航城市综合体、苏宁广场等项目签约入驻。群力新区总投资10.2亿元的文化产业示范区项目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项目将于今年正式启动。宾西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累计引进投资项目11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71个,建成投产项目69个,工业总产值增长54.8%,工业税收实现3.8亿元。
(三)投资、消费、出口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在建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36个,完成投资119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9.7%,支撑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2亿元,增长32.1%。工业投资完成864.3亿元,增长40.8%以上;民间投资完成1515亿元,增长32%以上;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62亿元,增长55%以上。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0.4亿元,增长17.4%。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实现市属外贸进出口总值49.2亿美元,增长16.2%。
(四)招商引资取得积极进展,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面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通过开展冰洽会、“以”合作大会、洽会、省港澳活动周、央企对接会、市领导赴港澳台深圳和江西招商等活动,签约项目178个,总投资超过2600亿元。华南城、富霖台湾产业园、天安数码城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我市。其中,华南城、国际农业博览中心等102个招商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完成投资158亿元。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7.94亿美元,国内区域经济合作资金到位额673.16亿元,分别增长13.4%和30.2%。大项目建设不断提速。市重点项目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完成投资950.7亿元,占年计划的107.2%。其中,121个新开工项目,已投入资金220亿元,占年计划的104.1%;148个续建项目,已投入资金579.4亿元,占年计划的106.6%;70个年内计划建成投产项目,已投入资金151.3亿元,占年计划的115%。
(五)要素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继续开通和完善“大项目绿色通道”,创造性地实施了“企业设立一表制”,企业登记注册等行政审批填报表格由20多张变为1张、填报事项由293项缩减为43项,极大地方便了项目建设单位。分别同国开行、工行、农发行、中信银行分行等达成了多项融资意向。成立银企俱乐部,全市11个建设项目签订贷款授信合作协议84.5亿元。投、城投、水投、西投资公司四大融资平台累计签订73个项目、747亿元的融资合同,已到位资金526.33亿元。成功发行了15亿元城投债券,实现融资租赁贷款5亿元用于热源建设和热网改造。引进摩根大通银行、东亚银行等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营运资金6亿多元。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达到87家。全社会用电量196.75亿千瓦时,增长7.4%,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4.4%。
(六)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改善。全力实施路桥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既有道路升级改造力度,改造建设道路212条,建设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大桥辅桥、宣化街高架桥等大型桥梁和街路配套桥涵38座,建设先锋路、平路、沿江景观路等主干街路29条,维修城区道路1340条,道路完好率达到90%。地铁1号线工程完成16座车站主体施工。三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15.52亿元,马家沟、何家沟基本实现污水全线收集和集中处理。以松花江、火车站、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为核心,对沿江两岸、二环桥梁、火车站、龙塔以及主要街路的200栋楼体进行了全面灯饰亮化。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到72%。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道外团结镇、松北万宝田园新市镇、平房平新镇等一批近郊新型小城镇试点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民生得到持续改善。40项惠民行动项目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288.5亿元,超过年计划的41%。财政支出进一步向“三农”、公共服务等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社会保障及就业、住房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34.8%、10.6%、27.2%、25.7%。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60.1万人、117.01万人、83.63万人和125.81万人;启动新农保工作,53.5万人参加新农保;医保初步实现政策全覆盖。提高了失业保险金标准,市区由400元调整为588元;县(市)由265元调整为370元,调整幅度均为历年之最。全市城镇实现就业12.14万人,新增就业11.06万人;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74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7062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79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低于控制目标1.3个百分点。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10.3万套,开工率达1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增长1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71元,增长19.3%。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创建标准化学校85所,资助贫困学生9.86万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等活动,打造15分钟健身圈工程,安装健身路径1400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参合率达到99.6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配套改革,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体制和新机制,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取得明显成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预期成效。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宏观环境十分复杂严峻,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我市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压力还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较慢,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规模、结构和层次亟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2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发展战略、加快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要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第十三届党代会的部署,紧紧围绕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基本要求,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GDP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增长10%以上;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3.6%。
为实现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坚持扩大内需,在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良田,抓好千万亩粳稻工程、蔬菜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项目建设。加快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提水泵站建设,完成堤防升级达标、险工弱段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中小河流治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突出抓好药总厂优化调整改造、东轻超大规格铝板带材等100个重大技改项目。全面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实施兵装集团地源热泵等100个新兴产业项目,鼓励有基础的产业实现率先发展。进一步推进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程度,加快铝镁合金新材料、发电设备、汽车制造、抗生素、新媒体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整合优化工业园区。重点建设26个市级产业园区,率先发展经开区、高开区、宾西、利民4个国家级开发区,力争产业集中度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项目建设。主打“冰城夏都”旅游品牌,加强旅游软硬件建设,提升冰雪旅游和湿地游的吸引力、影响力。规范发展投、城投、水投和西等大型国有投融资平台,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我市,加快松北金融商务区建设,支持银行做大做强。继续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扩大企业债发行范围和规模,加快组建城市发展基金,做大做强以基金。推进华南城、绿色有机净菜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适时启动内陆港异地扩建。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工程,抓好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培育云计算产业。加强节能减排。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二)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
深入开展“项目落实服务年”活动。加快推进项目前期。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将市重点项目全部纳入审批绿色通道管理,认真落实“项目主管部门代办制”,推动审批提速。对市重点项目实行挂牌保护,最大限度减少对项目建设的干扰和影响。加大对市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先保障供地,水、电、气等要素配套及时到位,通过增加授信额度、贷款担保备付金支持等方式,加强资金供给,促其尽快开工建设,确保市重点项目开工300项,投资增速不低于30%,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强化项目谋划。锁定谋划重点,围绕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等现代服务业和老城区提档升级等方面,谋划和储备一批规模大、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强谋划项目论证,确保符合规划,与区域功能定位一致,具备土地、资金、环境等配套条件,不断提高谋划项目成熟度。对谋划项目进行深度包装,高水平编制招商计划书,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力争全年新谋划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000个,亿元以上项目500个。切实加大项目招商工作力度。有步骤地组织好重大经贸招商活动,设立各级领导带队的常年专业招商队伍,选配部分领导干部和优秀后备干部脱岗招商,广泛开展点对点招商、组团招商、文化招商、展会招商。进一步巩固招商成果,制定科学的推进计划,推动招商项目由签约向正式合同转化,由正式合同向开工建设转化。
(三)努力促进内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继续推进“万村千乡”等惠民工程,扩大农村消费。推动商贸大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华南城、国际农业博览中心、红星美凯龙等全市商贸物流大项目建设。继续完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完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制度,确保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和“诚信兴商”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消费环境。不断扩大出口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鼓励引导我市更多企业发展对外经贸合作。在巩固对欧、美、日、韩贸易的同时,加快拓展新兴市场。
(四)进一步深化各领域改革
继续推进国企改革。重点推动轴集团、变压器厂、电碳等企业合资重组,支持推进在中央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继续推进厂办大集体改制。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人均筹资达290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抓好11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推进道里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选择1-2家县级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国家第二批电子病历试点城市项目建设,实施“卫生云”信息平台试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快构建融资、创业、信息等服务平台。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建市级以上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0个,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强的企业快速发展。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金融下乡、小额农贷、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商业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任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继续实施“百镇提档升级、二十镇试点引领、六镇示范样板工程”,重点加快双城、宾县等卫星城和五常、尚志等次中心城市建设,抓好新发、团结等国家级小城镇试点。同时,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税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供热、供水、污水处理等公用公益事业改革。
(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力争年底前达到通车调试条件,同步推进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和西客站地铁联络线建设。加快推进路桥建设,启动建设王岗、一苗圃高架桥等南部联络线工程,新建改造城市主干道路和市政道路87条、桥涵15座,完成保健路、八区地道桥续建工程,大中修一批城区破损道路。改造建设亚公路阿城至尚志段等2条国省干线公路,新建续建成公路二期等5条城市出口路和京高速南沙大街等4个互通立交出口。完成农村公路改造500公里。提升城乡环境质量。继续推进“三沟”综合治理,完成何家沟、马家沟郊区段整治、清水水源工程和信义沟双线截流。实施阿什河综合治理决战,重点完成污水截流和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启动团结镇等4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和市区段生态景观建设。加快实施松花江一级支流控源减排、截污导流和综合整治,干流水质基本达到国家三类标准。加快国电平南热电厂等重点热源项目建设,改造老旧管网276公里,拆并一批小锅炉。启动松北和呼兰区区域性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园区建设,推进双琦废弃资源利用示范厂改扩建和餐厨废弃油脂综合处置厂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和城区绿化,完成人工造林10万亩,新增城区绿地面积200公顷。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水土流失36万亩,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60个。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改善窗口区域环境形象,实施以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园中村为重点的城乡薄弱部位环境综合整治和以架空线缆、户外牌匾广告为重点的专项整治,继续推进楼体立面清洗粉刷整饰,综合整治中山路二期、群力新区沿江景观线,高标准做好松花江两岸、湿地岸线及主城区夜景灯饰亮化。启动花园街保护街区、东西轴线景观大道和空港大道新区联络空间等区域综合改造。
(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