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13:5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特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模特实训总结

篇1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47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7-0103-01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等职业(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亦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针灸教学改革方向。现就本校近年来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1 充实设备,开放实验,加时强训

实验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训教学的依托,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和物质保障。针灸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为改变既往“一张床、几个凳、一把针”状况,我们依照针灸临床模式,创建针灸实验室,内设针灸实训场所,增设智能人体针灸模型、电针治疗仪、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电磁治疗仪、多媒体按摩点穴电子人体模型、低频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等,以满足学生实训与技能操作需求。

依据相关政策,高职教育要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现状,以“实用为主”,理论“够用为度”,制定教学计划,调整理论与实训教学比例,针灸基础理论由原来3∶1调整为1∶1;针灸临床由原来5∶1调整为2∶1,使学生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有了时间保障。为进一步加大实训比重,克服实践场所不足及设备不足的现状,全日制开放实验室,使每项实验达到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反复练习、真正掌握的目的。

2 知行融合,项目驱动,拿做来学

打破针灸理论与实践传统两段式教学模式,实施基础课项目驱动实训教学法。针灸基础理论主要是经络和腧穴。经络循行复杂,腧穴多而难记,为使学生易学、易懂、易记,我们把理论课搬到实训室,在每个教学单元中,按照“项目展示-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课堂实践-总结提高”五步进行。借助多媒体课件、针灸挂图、针灸模型等直观教具,教师在讲授每一经络循行和腧穴定位后,在智能人体针灸模型演示,让每位学生进行模仿,口述同时在自己身上或模拟人上手画、指点经脉体表循行和常用腧穴定位。2人相互进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进行座谈,总结提高。

“项目操作、知行融合”在针灸的刺法、灸法、拔罐法和电针法的教学中尤显优势。在每次刺灸实训教学中,仿真临床,示范教学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严格按照操作程序一一模仿;再进行反复练习。教师“拿做来教”,学生“拿做来学”,既学又实践,有兴趣、易理解、好掌握。

3 理实一体,案例教学,多样结合

“理实一体化”是近年来高职教育的一大成果,适合高职认知特点。“教、学、做”三位一体。以“突出能力、提高素质”为思路,在临床实验教学中,师书不泥书,尽量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和技能。将多种理实教学法应用于针灸教学。如案例教学法,以头痛为例,根据辨证分型,选择高质量、真实、客观、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4个,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教师先简介头痛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病例、拿出治疗方案,然后教师点评,让学生在模特体上操作。这种先实际、后理论的案例教学方法,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将已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另外,利用多媒体讲授,图文并茂,动画展示,活灵活现;病案讨论,课外讲座,开拓思维,发挥潜能;角色扮演,自设“病人”,轮流点穴,相互学习;将患者带入课堂、工学交替,到附属医院见习,与患者“零距离”接触。总之,理实一体化多样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感到新鲜、生动、灵活、形象、直观、逼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4 单元面试,期末临证,考核健全

考核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针灸实验课的考核是对学生针灸实验内容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是对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验证。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使既往敷衍塞责的实训变得细致认真起来。具体考核办法为单元“面试”与期末“临证”相结合。单元加权与期末加权成绩之和为实训考核总成绩。单元“面试”过关:即每个实训项目学生学会操作后,向带教教师提出申请,教师与学生一对一“面试”验收,打分,通过。期末“临模考证”:临模职业医师实践考核方式,分笔试与操作两站式进行。第一站笔试,学生随机抽取病例库中病例,进行病案分析,制定针灸治疗方案;第二站实践操作,学生抽题后,根据要求在模特体上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及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是一个全面锻炼和验收。

5 结语

篇2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71―01

《学前卫生学》是中职学校开设的研究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及健康的一门学科。目前多数《学前卫生学》的任课教师并非本专业出身,教学素养相对落后,再加上学校缺乏专门的教学实训设施设备及实践基地,因此教学过程往往不能有效地突出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轻视,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成了大多数《学前卫生学》教师不得不关注的课题,现就此谈几点拙见。

一、自编体系,增加实训

理论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本保障,要改进《学前卫生学》教学体系,减少理论教学时间,降低理论知识难度,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细化实践内容,最好是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习。现行《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中限制本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时间为一年。开设课时应为每周三课时,其中两节课为理论课时,一节课为实训课时。作为中职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他们接触学前教育专业已达半年,对学习本课程已经有所准备,因此增加实训课时的安排会使他们直观、具体、细致地完成本课程内容的学习。例如,对于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章节的教学,可在教室内用一节课完成两节理论课内容的学习后,第二、第三课时在实验室中通过对人体的生理结构进一步的了解,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和总结。在教学规模上,还可将班级人数分散,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这样,当场学习理论知识并得以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多感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实践内容的学习。

二、活用教材,突出实践

自编教材是满足实践需求的关键。教师应在实事求是的调研分析后,根据学生实际将实践教学知识与理论教学知识交叉编排,并加入学生普遍关心的、有趣的、专业价值很强的校本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如此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最好是两套教材结合选用:一套为基础性教材,即学校订购的理论教材,用于卫生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课时安排一周两课时;一套为自编实践教材,需任课教师根据基础性教材将相关的实际应用知识做成实验或是体验编入实践内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同步进行。此教材主要应用于实践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课时安排为两周一下午,活动场地可定为幼儿园,也可定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教室中。但是这样的解决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众多有教学经验的卫生学教师共同商讨、制定、筛选、评定而成,这是一项有效而长远的发展策略。

三、端正理念,全面培养

要使学生重视《学前卫生学》的学习,教师必须端正教学理念,不应只完成教学工作,而应领着学生实际参与到幼儿园的工作中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幼儿园的日常实际与基础工作有赖于专业理论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知识的掌握。教师不能仅教课本,不能只是自己教,最好让学生到幼儿园里去学,从真实的案例去领会,以期使学生的学习理念发生相应变化。另外,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入极端,使得学生忽视对理论的学习。这方面,首先要打开中职升高职的通道,提高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还需要对学生灌输专业教育思想,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职业人才是全面性人才。还应该对目前存在一定制度设计缺陷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比赛尽快进行改革,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

四、多法并用,优化教学

要优化《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增设实践内容,可以采取如下诸法:

1.任务教学法,比如婴儿喂养这节内容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通过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成分对比来了解配方奶粉的缺点,同时分析国内外各大品牌奶粉,从而找出最适合幼儿的配方奶粉。

2.小组竞赛法,还是以婴儿喂养为案例,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看谁查阅资料最多、分析材料最细、得出的结论最让大家信服,就给该组整体成员加分。

篇3

【关键词】针灸实践课教学体会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36-02

针灸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针灸技能的主要途径,教学效果的取得与生源素质、教学条件、教师水平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反思二十多年从事针灸教学的经验教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只抓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是要立足全方位,着眼多环节,特别要重视加强自我修养,以个人威信吸引学生和影响学生,既要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科学进行教学管理,不但思考教师如何教得好,更要思考学生怎样才能学得好,切实做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共同协作,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一、将教学目标三级细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位一体,并善于掌握控制课堂气氛,注意一宜二忌。

针灸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学生要熟练掌握十四条经络体表分布、几百个常用穴的定位、各种针灸方法的操作应用等内容,实践课时相对较多,具体要求复杂,一般包括描经点穴课、针法灸法基本技能操作、临床病案讨论治疗等,教师课前首先要根据本专业教学大纲,将教学目标三级细化,就是将课程目标分解到章节目标,再细化到课时目标,做到目标明确,认真备课,尤其对课时目标要特别重视,做到切实可行。

对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做到老师、教辅员、学生三位一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既要当好导演,有时也要当好演员和观众,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操作,加强师生互动,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要保证实践的质量,应避免教学中的盲目随意和不切实际,例如每次点穴数量的多少要适当,各种针灸方法的练习程度要合理等等,使学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好。

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效率,教师要认真加强课堂管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氛围。注意一宜二忌,一宜指适宜于教学内容,二忌指忌喧哗吵闹和忌死气沉沉。针灸实践教学中,大多是需要手脑并用,也有一些是加强动作熟练性,教学内容有些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也有一些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调控课堂氛围,如描经点穴课要求相对严肃安静,防止互相干扰,影响学生定位的精确性;而针法练习时课堂气氛要求相对宽松,让学生不过于紧张,以减少晕针现象的发生;病案讨论则要求气氛热烈,各抒己见,利于促进学生思路开阔。针灸实践课不同于理论课,课堂秩序相对难以管理,有些学生操作时喜欢走来走去,闲谈聊天,点穴时互相开玩笑,针法练习时因为疼痛大呼小叫等,教师要提前讲述要求,加强巡视,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机智有效地制止混乱场面。

二、优化学生分组,做好三搭配,实行组长负责制,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学习标兵,达到三个提升。

针灸实践课多采用分组形式,一些班级学生喜欢自由组合,常常是同一宿舍人凑合在一起,这样虽然有一些优点,但缺点也比较多,主要是学习风气不一样,组与组之间差距较大,有的小组甚至不能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学生分组时教师应该加以指导,不要强行指派,要综合考虑,做到三搭配,即成绩好差搭配,能力强弱搭配,性格动静搭配,这样才能比较好地进行管理和提高实践效果。由于老师对学生个性不够了解,必要时由学习委员征求班主任意见确定分组名单。小组人员不能多,适宜小规模化,一般描经点穴和针灸方法操作5人左右,以保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病案讨论可10人左右,有利于形成讨论氛围。强化学习小组职能,实行组长负责制,确保每个小组都能达到目标,小组长由学生推荐或采取轮流值日办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以促进全体小组学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树立学习标兵,可以达到三个提升,即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标兵的个人能力,提升全班级整体学习效率。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在针灸实践技能的掌握上有快有慢、有好有差,教师及教学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每次的实践教学中,老师要仔细观察,尽快的在每个小组中树立标兵,加以指导、肯定和表扬,以标兵带动其他学生进行训练,这样做不仅能有效的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明显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明显提升标兵个人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激励。标兵不是固定不变,而是要根据教学单元好中选优,可以由学生推荐,教师和辅导员确认。要充分发挥标兵的榜样作用,鼓励标兵对小组学员中动手能力比较差的人进行帮扶,形成人人争当标兵的氛围,带动和促进那些比较懒散的学生,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管理人性化,选择安排模特时注意三个尊重,面对操作失败的学生,做到三多一少。

针灸实践课常常需要选择条件适宜的学生轮流充当模特,暴露身体某些部位进行点穴及针法练习,模特安排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实践操作的效果。有些学生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比如狐臭、皮肤病、女孩月经期等个人隐私不予配合,还有学生由于某些暂时的原因,例如事先不知道要当模特,没有做好个人卫生,产生抵触情绪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实行人性化管理,对模特安排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学生隐私,尊重学生情感,尊重学生选择。要善于发挥学生干部作用,老师提出指导意见,具体人员由学习委员安排比较好。事先声明模特安排照顾有残疾和生病学生,在集体场合不要让学生感到难堪。还要注意提前公布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所选择和准备,对待那些比较积极主动做模特的学生,老师一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针灸技能的掌握绝非易事,要靠学生手和脑并用,既需要动作技能,也需要智力技能,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达到由初级技能水平进一步的转向高级技能水平,由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实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较多的困难,甚至操作失败。面对学生的失败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三多一少,即多宽容、多鼓励、多引导、少责备。特别是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偏多,人生成长过程中大多都一帆风顺,较少遭受过挫折打击,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个别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则表现出自卑心态,消极退缩,甚至一蹶不振,这对学生在校和将来走向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耐心帮助学生分析,查找失败原因,纠正错误。应适当进行挫折教育,但要注意技巧,防止伤害学生自尊心,尤其对多次失败的学生忌用讽刺挖苦语言,注意引导学生走出失败,防止在学生心理上留下阴影。

四、以考核促学习,考核注重二讲究三避免,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训练时间向课外延伸,期望实现三个提高。

针灸实践操作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既让教师了解自己教的情况和效果,也使学生了解自己学的情况和效果,教师要高度重视,做到每次课均有考核,以抓考核促进实践,并要做到二讲究三避免。二讲究即考核方式讲究灵活性、多样性,三避免即避免占用太多课堂时间,避免考核标准不规范,避免考核成绩不公平。一般而言学生还是比较注重考核成绩的,如果教师不及时考核,有些学生就会得过且过,马虎了事。至于考核的方式方法要有灵活性、多样化,内容应侧重于操作技能,也可以结合理论提问,根据实践内容选择考核形式,一般有整体考核、小组考核、抽样考核。要注意控制考核时间与总体课时的比例,成绩评定有学生自评、教师测评。考核成绩记进平时成绩,按照一定比例与期中期末成绩一起汇总分。每次考核后教师要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薄弱点,以便学生能适时加以补救,使考核能真正取得促进教学的作用。

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加之部分课程实践内容复杂,导致少数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这就需要训练时间向课堂外延伸,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练习,老师要尽量抽空进行指导,并倡导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同学进行帮扶,也要鼓励这些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自己多与其他学生沟通,虚心向他人请教,反复进行练习,直到完成任务,不至于影响以后的实践学习。这样做学生才能有学习信心,防止学生因为某几次实践操作完不成任务,掉队过多,产生心理障碍。通过训练时间延伸,扶助差生,达到三个提高,即提高教学资源实训器材的应用率,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操作规范合格率和熟练性,最终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五、教师要做好一反思二加强,不断修正维护自己的威信,注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实现两个转变。

教师良好的威信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针灸实践课教师要有较高的威信才能管理住学生与课堂。威信建立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威信,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人格威信要靠教师自己建立,教师要真正做好一反思二加强,一反思即经常做教学反思,二加强即加强自己专业修养和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作为针灸实践课指导老师,教师自己针灸操作技能的动作规范和熟练至关重要,要不断提升针灸技能水平,让学生始终觉得你是大师,达到以职业威信教育学生,用人格威信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而且要注意应用和维护这种威信,经常做自我检查,检查自己的“教师形象”,当出现威信下降危机时要及时加以修正,勇于承认并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特别要注意区别威信和威严,不要居高临下,以教师身份压迫学生,伤害学生自尊心,导致自己威信下降。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老师要重视培养师生关系,通过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实现两个转变,即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和转变学生学习效果。针灸专业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向师性,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慕师、崇师心理,让学生从喜欢老师个人到喜欢老师讲的课,进而喜欢专业。因此教师除了针灸操作能力优秀外,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比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可塑性,从内心热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外表形象等方面加以正确引导,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巩固专业思想,转变学习态度,进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体会,希望同道批评指正。自己虽然从事教学多年,但仍然时常感到有所欠缺,时有疏漏,教学过程中必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教师不能只顾教,不顾学,重结果,轻过程,片面地只抓操作训练,忽视其他因素,而是要全方位多元化加强教学管理,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发挥学习小组和学习标兵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72

[2]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11

篇4

【关键词】服装 专业 实训基地建设 市场需要

国际全球化的深入,使我国服装企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同时也面临广阔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对于服装教育工作者而言,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掌握知识,开拓思想,为培养服装设计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调整课程,使服装教育向产业转化,进行教学改革,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快速适应市场,从而确保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这一需要。利用信息社会提供的种种便利,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实训力度,以全新的方位,建立适合高职服装专业的实习基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设计特色专业已迫在眉节。该专业,其实质就是市场化的设计,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而这正是大多服装学院的缺口、市场的急需。我们在服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专业定位

1.1 重新审视服装专业的发展现状。服装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的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培养大量服装生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分析我院服装专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80年代成长阶段、90年代初辉煌阶段和前几年的退缩危机阶段三个时期。1986年我校开办了内蒙古第一个服装专业。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兴起,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专业规模随之发展壮大;90年代成为辉煌时期,班级扩大到6个,可近几年来,服装专业的招生越来越“尴尬”,办学规模也在缩小,2003年已缩减到1个班,只招到19名学生,2012年只招3个班级。考察其它兄弟学院的服装专业,其发展的历程基本与我校相同。因此,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已经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因此,服装专业如何面对现实,进行改革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今高等职业学院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学院自开办服装设计专业以来,本着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致力于吸纳和培养“双师型”专业师资人才。经过近3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了一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实习基地。

1.2 现有实习、实训条件。目前,该专业正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大胆探索模块式、项目引领型教学新模式;同时,与相关企业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按照企业需要开展面向企业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聘请了部分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企业或社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并就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等问题献计献策,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现有的实习、实训情况是:服装设计专业有3个服装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4个,其中一个用于服装CAD教学,素描,摄影实验室1个、展厅1个。其承担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有关专业课和职业能力课与职业能力体验课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实验室设备比较先进,管理用具及实验用品配置齐全,能满足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室管理规范,专业职责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及教学管理文件齐全。实验、实训课的指导教师均由多年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2004年12月服装实验室通过了自治区高校实验室合格评估。随着学院新校区的落成,艺术系服装实验室将有1200M2的实训、实验室建成,届时,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

2.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2.1 实训基地建设总体目标。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现场、真实职业环境,适应行业、技术最新发展。以服装设计师、打版师、工艺制作师、生产主管、服装跟单、市场营销、产品展示等职业岗位能力建设为目标,培养从事服装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在总体设计上要突出开放性,集教学、培训、科研、产品研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以服务本校为主体,同时与周边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共享,向社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开发等。探索有效运行机制,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和骨干作用。

2.2 实训基地建设具体目标。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在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10万基础上,拟建成系列化实验实训室。具体分解为以下 5 个中心:

——完善服装工程基础实验实训室,配置现代化教学设施和相应软件,引入企业化运行机制,建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教师研发工作中心”。

——设置面料室和资料室,建成“服装设计信息中心” 。

——更新服装计算机软件系统,建成“服装设计 CAD 中心”。

——改造服装生产线,建成集裁剪打板、缝制工艺、整烫和质量检验一体化“生产实训中心” 。

——增加配套性设施功能,建成“服装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

3.服装设计实训基地项目的功能

3.1 承担实训(实践)教学工作。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紧密跟踪行业的高新技术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制定适时的实践实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突出服装职业岗位群和服装技术领域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培养具有专长、敬业、勤奋、合作、开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2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充分利用学院良好的实训设施条件和师资条件,在全院学生范围内及社会下岗转岗、企业在职职工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鼓励学生在校获取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如开展“服装设计定制工”、“服装 CAD ”、各种电脑应用软件等的培训与鉴定。

3.3 开展校内外专业课题研究。利用实训基地提供的良好条件和平台,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课题的研发推广工作。

3.4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资源共享。学院服装工程实训基地基本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主要有: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打板室、形体训练室、服装 CAD 室、画室、摄影室、立体裁剪室、服装表演工作室。利用上述实验实训条件,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企业提品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产品展示、宣传等项目的服务,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双赢;充分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今后还将扩大为周边地区及兄弟院校提供实训基地服务的范围。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切实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3.5 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服饰产品研发 利用实训基地提供的良好条件和平台,利用实训基地在社会上带来的窗口效应,鼓励教师多方面与企业沟通合作,建立横向联系,合作开发有关服装的新款式、新工艺、新技术等,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地方经济。

服饰表演、策划、产品推介 利用学院服装设计与展示专业的优势和实训基地的条件,为推动内蒙古服装行业的品牌效应,可承担时装表演与策划、企业服饰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企业产品的订货会、各类服装服饰博览会或相关行业(如汽车展销会模特)等宣传及有关服饰商业活动。

订单式培养及岗前培训 结合我区服装行业特点及产业集群,可根据企业和地方需求,开展各种岗前培训和专门技术培训,如操作工培训、各类纸样打板培训、服装设计培训、生产管理培训等等。

4.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的机制

4.1 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4.1.1 成立实训基地管理中心,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实训基地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由主管教学院领导分管、系部全面负责统筹基地的建设和实训教学安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系部进行日常教学管理。系部除正副主任外,还配备有实验室主任专门负责资产管理、日常管理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

4.1.2 建章立制,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学院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项目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规定使用大型、贵重设备、特种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指导。

4.1.3 多渠道筹措资金。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多种渠道积极筹措经费,保证财政拨款专项建设经费,同时调动各方力量,借助知名企业、校友会、兄弟院校、国际合作组织等保障实训基地正常运行。

4.1.4 “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是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三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考察调研,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四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初步成效,使更多人获得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证书。

4.1.5 实训教学文件建设。实验实训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及不断总结完善;实训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为配合实训基地建设,组织教师编写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使它们合乎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职业核心技能的相关要求;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把国内外最新知识和最新技术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做好实训资料的整理归档,如学生实习实训报告的存档。

4.1.6 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为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训实行严格的八小时工作制和上下班制度,要求学生做到工作环境一尘不染,工作态度一丝不苟;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而且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4.2 基地资源共享措施

4.2.1 利用基地资源,与自治区劳动厅保持联系,共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中心。

4.2.2 利用学院的地理优势,除为兄弟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外,不断扩大为周边地区和相关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服务的领域。

4.2.3 利用基地资源,为带动呼和浩特服装产业集群,服务地方经济,并向自治区内延伸。

5.实训基地总体评价

本项目在准确的把握服装人才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全力挖掘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内涵,以培养服务服装产业的实操人才为目的,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院的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益。

5.1 实训基地与企业经营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服装教学体系中的产品设计和开发。使用先进的设备设施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当今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实际需求,树立服装品牌意识、创建品牌专业。将设计作品转化成产品, 为服装高职教育和企业运作之间寻找一种合作方式。

5.2 通过市场运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设计水平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中,其中包含着很多科研课题,如生产管理、缝制技术以及设计、样板、教学模式、实训教学等等,可以与其他专业互动,就市场急需的服装企业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陈列、服装贸易 、服装 QC、跟单、进行学科交叉。增强教师实践阅历和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5.3 通过产、学合理的持续互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服装技能型人才,创新服装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强化学生动手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对学生按企业岗位需求标准进行技能培养,让学生受到企业环境熏陶;按照企业标准,针对实训的每一个环节明示制作技术操作的规范文件,规范操作,让他们不仅学技能、学经营还要学做人;按照服装职业功能模块教学,由学校在教学(实习)现场进行职业功能模块考核评定;以岗位群、复合技能、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由学校组织命题进行知识与技能考试、考核成绩合格,结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开展工作。

5.4 开展对外培训,提升社会效益。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与中国服装协会、广东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的合作,推行农民工培训,解决农民工就业,缓解广东的用工压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和勤工助学的机会,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篇5

关键词: 《服装陈列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研究报告

我国服装行业现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该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外先进营销理念的引入,服装企业越来越注重发掘自身品牌价值,塑造其销售终端形象。由此,服装陈列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应运而生。面对广泛的人才需求,各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纷纷开设此类课程。

图1 《服装陈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示意图

一、调研内容

1.课程简介

《服装陈列设计》是现有服装设计(服装营销与表演方向)和新专业“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专业的一门岗位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服装陈列设计中的色彩、灯光、道具、卖场通道设计及服装搭配等方面的能力,为毕业生从事服装陈列师、服装营销师、助理服装设计师、服装品牌广告与策划员及设计展览等相关职业打下基础。课程共72学时,其中理论知识16学时,实践操作练习56学时。

2.对企业需求的调研

在研究《服装陈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课题伊始,为了解用人单位所需,本着“按需培养”的原则,课题组成员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具体内容包括:①企业对所需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②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③企业对我院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评价。调研资料如表1—3所示。

表1 服装企业对从事陈列设计毕业生应具备专业素质的要求

表2 服装企业对从事陈列设计毕业生应具备职业技能的要求

表3 毕业生专业素质评价(企业评价和毕业生自评)

3.对学生既有专业能力的调研

结合对企业的调研结果,为找出我院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所需之间的差距,我们特在学生中进行了既有专业能力的调研,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内容包括:①相关课程重要性及掌握程度;②学生作业;③企业对我院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评价。调研资料如表3—4所示:

表4 《服装陈列设计》相关课程重要性及掌握程度

4.对职业资格要求的调研

为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考工考证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结合企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我们特对服装陈列师及陈列员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分析。服装陈列师行业共分为三个职业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服装陈列员、服装陈列师、高级服装陈列师。我院毕业生为高职高专学历,有资格报考服装陈列员。综合《陈列设计师专业资格考评总则》和《陈列设计师专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现对服装陈列师和陈列员(Visual Merchandising Designer)的职业资格要求作如下统计。

表5 服装陈列师(员)的职业资格要求

5.相关专业院校课程体系的调研

为促进院校之间的交流,课题组成员走访了许多开设相关课程的职业院校进行课程调研,听取专家意见、吸收经验、取长补短。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对服装企业调研结果的分析

(1)服装企业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

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其对毕业生的学历多为专科毕业生,我院毕业生满足该方面硬性指标。但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绝大多数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注重工作经验。面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应届毕业生,企业只能无奈地选择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新人。这种情况表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实践课程偏少,动手能力弱。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注意加强实训方面的课程,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使其适应激烈的就业环境。

(2)服装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要求

从表1的调查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服装陈列技巧、色彩搭配组合、创意精神和时尚敏感度三方面的要求最高,而在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和审美素养等方面也有较高要求。我们可以调整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着重培养,促进学生向企业所需方向发展。

(3)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

从表2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中可以明确服装及配饰的陈列展示、品牌形象宣传、陈列培训这三方面为核心技能。在课程内容上要向这三方面重点倾斜,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出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外,企业对陈列管理监督、视觉营销、陈列道具研发等方面的技能也有较高要求。而这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尚属空白,需要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加以侧重。

2.对服装陈列师资格要求的调研结果分析

《服装陈列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专业资格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我们可以按照考试内容来划分课程的理论知识将手和实践技能训练。

(1)理论知识要求

理论知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陈列概论、陈列师的职能、商业空间规划、陈列色彩、服饰色彩搭配原理和方法、陈列构成、橱窗设计、照明设计、陈列管理及陈列手册等。考试大纲对知识要求详细,我们可以直接引入课程,构架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同时,结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商业空间规划、陈列色彩、服装色彩搭配原理和方法、陈列构成、橱窗设计为其中的重点。

(2)实践技能要求

考核大纲中实践技能考核的主要内容为:在指定商业卖场环境或模拟卖场中进行陈列操作。具体为利用平面道具进行模拟操作和在给定场地中进行实际操作。这两种考核形式最能直观反映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部分,我们可以借鉴这两种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对学生既有专业能力的调研分析

改革前课程的重点内容为服装CI、服装展示设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学生主要学习展示基础知识、展示工程制图、展示表现形式、展示表现和专卖店展示模型制作。其中,由于授课教师专业限制,对于展示工程制图和展示表现的相关软件学生掌握不牢固。而专卖店展示模型的制作又因为缺乏对时尚审美等相关方面的培养,作业水平较一般,不具备时装前沿性。具体作业展示如图2、图3。

图2 学生上课场景 图3 学生作业

4.对其他院校相关课程的调研结果分析

服装陈列设计课程基本在每所设有服装专业的院校均有开设。随着近年来行业的发展,也有很多院校开设了陈列展示专业,专门培养从事服装陈列、服装营销、品牌策划等工作的人才。我院也拟开此专业,补充该方面空白。相对于我们将所有精力投入陈列技巧的教学中,很多院校着眼于服装营销、卖场氛围的营造甚至环艺设计等相关知识内容,学生的知识面广,流行趋势把握能力强,就业面宽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个别院校开设了参观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实际参观服装展,用最直接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亦可向其学习,增强课程的效果。

三、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在新专业建立之初,结合课程教学现状和调研结果,对《服装陈列设计》课程进行改革是有必要的。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从企业需求和职业资格认定要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先提出从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操作两方面进行改革。

1.理论知识体系构建

根据调研的结果,我们重新构建了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其可划分为陈列专业理论知识和与陈列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两方面内容。其中陈列专业理论知识为核心内容,包括陈列概论、陈列色彩、陈列构成、橱窗设计、商业空间规划、照明设计、陈列管理及陈列手册。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陈列概论、陈列色彩、陈列构成、陈列管理及陈列手册等方面知识可由服装专业教师讲授。而涉及商业空间规划、照明设计、橱窗设计方面的内容则由室内设计专业教师授课更为有效。与陈列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尽管不是最核心的陈列技能知识,但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升专业修养、拓宽就业面,因此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其具体内容包括:国际服装流行趋势、服装品牌认知、服装材料知识、陈列管理等。

2.实践技能培训

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可以使学生满足企业有经验、上手快的要求。同时可以使学生从容面对职业资格考试中的实际操作环节。现有课程实践环节为展示模型的制作,属于模拟陈列操作,具备一定的直观性。但较用人企业的需求和其他院校情况,此实践技能培训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所需。因此,在改进原有模拟操作的前提下,增加现场操作环节,学生所学即所用,才能适应先进的就业环境。原有的模拟操作环节制作周期长,成效甚微。学生将大量精力投入于无用的模型材料选择和制作上。改进后的模拟操作将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商业空间模板,学生利用各种平面道具在指定范围内根据给定主题进行实践训练(如图4),直观地培养学生陈列色彩、陈列构成等核心专业技能。现场操作环节拟建立实训室,搭建若干实际卖场空间。学生在此空间内调配展柜、展架、展台、照明、模特、服装、道具,培养全面的陈列操作技能。同时该实训场地也可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作品展示的场所。在软件操作环节上,改用室内设计专业教师教授学生AutoCAD、3DMAX、Coreldraw、Photoshop等制作服装陈列手册的软件操作技能。

四、课程改革总结

总结现阶段试运行的课改方案,有收效也有不足,很多方面需要继续研究改进。成效如下:①改革后的课程与行业发展接轨,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覆盖全面;②授课手段多样化,学生反映良好,课堂效率提高;③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提高显著。然而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有:①课改试运行时间较短,学生还未毕业,尚未经受就业考验;②拟建的陈列实训室未正式建成使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

总之,在《服装陈列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上,我们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放眼行业发展的未来,根据当今学生特点制订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形式,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松涛.服装零售店的陈列与设计[J].四川纺织科技,2001,(5).

[2]洪麦恩,唐颖.现代商业空间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6

(一)明确毕业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综合实践的教学环节。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女装设计”“男装设计”重点解决学生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所需具备的单品设计能力;“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主要培养学生后续从事服装设计师或企划师必备的系列成衣企划与设计能力;“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所需的创新、创意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训项目的难度和综合度逐步递增。

(二)明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方式

对于毕业设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系部曾经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一是将毕业设计课题带入企业,由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完成,但这既影响企业生产活动,又因为学生工作任务重、时间不够,造成作品效果不佳;二是由学生在校自主完成毕业设计,容易出现学生找工作室代工、购买成衣等现象。松散式管理导致教学环节形同虚设,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目前,系部采取的是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方式,杜绝了购买和代工等现象,切实提升了作品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三)明确毕业设计选题方向

选题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选题要融入前续课程的所有技能点,具备综合性;其次,选题的难度要高于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技能难度,且各选题之间的难易程度相当;再次,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和企业,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接轨。因此,系部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调研、研讨后确定选题。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服装设计大赛选题。因为大赛以发掘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追求作品的创意性与实验性为目的,这与毕业设计定位一致。另一类是以创作灵感的类型为选题。在选题中引入湘绣、苗绣、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既贯穿学院一直以来“承袭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又鼓励学生跨专业、跨行业进行非遗文化的创新。

(四)明确毕业设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

成立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编制毕业设计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布置,明确毕业设计的时间、任务、责任人、工作流程等,确保毕业设计工作按质按量如期完成。

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

(一)组建教师团队,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

毕业设计教学前,组建教师团队,召开指导教师会议,每班由一名设计教师和一名工艺教师联合指导,既分工又合作,同时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定位。学生是毕业设计的创作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在指导中不能结论性评价多,具体意见少,也不能指定学生的创作主题,帮学生找参照图甚至设计,全程高密度参与。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组织设计和方法手段。通过集体研讨、头脑风暴等,解读每类选题的创作路径、方法;通过创作分享会、学生陈述点评会等开拓思路,完善作品;加强示范教学,启发学生思维;采用大学城空间、微信、QQ等方式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培养。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定期召开指导教师研讨会,及时了解教学进度与质量。

(二)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学风建设

召开毕业设计学生动员大会,一是讲解毕业设计整体安排以及相关要求;二是激励学生提高创作热情,争取多出好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会议,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旷课、拖沓等问题。

(三)严格进行四个环节的作品质量评审

第一环节是设计图评审。如由系主任、工学部主任、企业专家、指导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制定毕业设计图纸的评价标准,集中评审,提出修改意见。第二环节是面辅料选配评审。例如,由于湖南的面辅料较单一,因此毕业设计的材料全部是在广州中、大纺织市场采购。车票购买、酒店预订、面料采购等工作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团队随行前往,把握采购进度,做好面辅料选购评审工作。第三环节是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评审。毕业设计中期,组织对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进行评审,形式是学生展示作品,陈述设计构思及制作方法,教师团队研究问题,进行指导。其目的一是及时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体进度;二是锻炼学生陈述与表达能力,为答辩做准备;三是及时修正问题,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第四环节是毕业设计成品评审及答辩,可邀请企业专家和全体指导教师共同评分;模特穿着毕业设计作品,学生团队展示创作过程的图文资料,陈述创作灵感、设计方法、所遇问题及解决办法,畅谈收获与体会。

(四)做好资料上传和总结推广工作

组织评选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在学院“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中表演展示,并安排专人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教师的评分记录及评语等相关资料等。

三、反思

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毕业设计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教学管理反思。

(一)反思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如毕业设计选题、教学方式、时间进度安排、教师安排、评价标准等。

(二)反思作品质量是否有提升。广泛了解各院校同行、企业专家及家长对作品的评价,了解学生创新思维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由此获得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篇7

[关键词]高职 表演艺术专业 舞台课堂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罗润来(1968- ),男,湖南衡山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与设计专业教育及管理;俞晓康(1979- ),男,湖北武汉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表演艺术专业教育。(浙江 宁波 3152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2012年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表演”重点建设专业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F-BY-KC-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13-02

在浙江省、宁波市积极创建文化强省、文化大市过程中,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其中的着力点。其中,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服装表演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化、基层化服务,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需要,也是实现文艺惠民和文化民生举措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在创建文化强省和大市过程中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如何在高职艺术教育和文化服务事业中寻找到科学有机的契合点?

一、大众文化服务需求和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办学定位

表演艺术的大众化服务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和演出服务。浙江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工程之一“文化阵地工程”明确提出:以加强县及县以下特别是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形成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力,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改变我省部分基层地区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现状,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的要求;加强群众文化产品生产,开展万场演出下乡活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坚持服务在基层,为繁荣普通百姓的文化生活努力,坚持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尤其搞好节庆演出、社区文化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宁波市在积极创建文化大市的过程中,也把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大市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不断贯彻文艺服务方针,大力扶持新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等基层文化建设,使基层群众在“物质富有”的同时享受更多文艺作品带来的“精神富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表演艺术专业办学定位,正是基于对以上表演文化事业发展现状的清醒认识,结合对区域文艺人才需求结构、数量、岗位分布等的认真调研分析而确定。首先,我们根据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构想,认为高校表演艺术专业理所应当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表演文化人才、项目和作品。其次,基于当前高职艺术教育的特质,表演艺术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入学门槛较低,生源质量不高,艺术专业的大众化、普及化、基层化培养是高职艺术教育的主流。由此我们认为,在区域文化事业建设大潮中,基层文化阵地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去充实,恰恰是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育的契合点。结合我院表演艺术专业群生态依存格局,我们专注培养“一专为主、德艺双馨、多能兼修”,具备“能唱、能奏、能舞、能编、能教”等应变能力的应用型文艺骨干,去满足基层文化建设和服务所需。

二、演艺大众舞台,构建开放课堂,探索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后,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而宏观地解答“如何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的钥匙,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统领教学方式的主脉。表演艺术与生俱来地带有强烈的舞台实践特点,舞台是表演的时空载体,也是表演艺术的灵魂所在,失去了舞台和观众,一切的表演艺术将无从谈起,更无法实现文艺服务的价值和生命力。由此,我们提出“课堂与舞台相结合、教学与演出相结合”,逐步构建“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1.把课堂当作舞台。教学紧扣表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舞台实践的内容,以舞台艺术表演要求作为课堂教学要求,以舞台汇报演出形式进行教学考核和总结评分;除一些专业基础训练课程外,表演艺术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如“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其课程内容始终与舞台表演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课堂教学场所模拟真实的舞台环境;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作品采取集体评分,并力求搬上校内舞台进行汇报演出,公开观摩。

2.把舞台当作课堂。舞台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舞台是最好的课堂,观众是最好的老师。既然课堂教学的阵地是大众舞台,最大的教学目标莫过于观众的认可。直接用项目演出和舞台表演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课程有“演出策划与组织”“舞蹈作品排练与创编”等。舞台节目创编和演出的过程就是课程学习的过程,教师以项目化教学方式全程指导,最后让舞台和观众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直接获得真实舞台体验的同时完成课程学习,激发了学习欲望,更好地掌握了课程的要点和难点,同时教学的价值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三、采用“三式”“六进”做法,落实人才培养模式

介入式——我们可以用“请进来、走出去”来概括,首先是行业专家、群艺学者、文艺机构等校外资源充分介入教学,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到授课方式,从市场调研到专业研讨、再到专家讲座、授课,“请进来”的思路全面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其次是教学介入到当地文化市场和演出服务当中,走出校园,接受大众舞台演出的检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大量参加各种校外演出活动,就是“走出去”的具体诠释;项目式——我们整合音乐、舞蹈、模特表演和化妆设计等专业教学资源,专门成立并运行“浙纺服演艺工作室”作为校企、校外项目合作服务平台,承接和运营各类专业演出任务,并遵照市场规律,将所有主办、策划或参与的演出、文化活动作为项目来经营管理;竞赛式——积极参与和承办各种专业竞赛,以竞赛促进教学,以竞赛激发争先,专业群每年都积极主办、承办或参加国际国内和省市级的专业赛事多项,我们的教学安排在时间上与比赛统筹,在内容上和比赛衔接,既完成了课堂教学,又做好了充分的参赛准备,做到“赛、课”结合,常抓常练;近三年来,专业群学生共在各类演艺大赛和竞技舞台获奖100余项,其中国际比赛获奖5项,全国获奖19项,省市级比赛获奖80余项,连连取得优异成绩。

“六进”泛指演出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会展、进节庆、进部队、进校园”等基层服务阵地。这六个方面服务范围是“表演文化服务”的具体落脚点,这些基层社区、乡镇、企业和公众活动存在着迫切的表演文化需求,而专业人员较为缺乏,学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期间,主要针对这些对象开展舞台实践,有利于同学们尽快熟练演出业务,了解群众所需,熟悉工作环境。通过舞台演出,既能检验和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衔接就业岗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近三年,专业群学生共计演出200多场。通过广泛的“六进”舞台实践,专业办学上游连接课堂教学,下游连接实习就业,进一步体现出“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所在(如图所示)。

四、以专业办学成效和育人质量,检验人才培养模式

“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也是我们对该模式的实践检验和探索过程,几年来,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存在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逐步进行深化和完善。通过课程、教材、师资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专业基本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尤其用社会服务能力和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与反馈来来验证该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文化服务的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文艺作品的大众化与人才培养的平庸化,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技能、素质整齐划一,艺术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和不同艺术潜质,因材施教,口传心授,这些表演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依然被我们所尊重;基层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大型的文艺活动组织,有小型节目慰问演出,有省市级会展节庆晚会,有企业和社区的内部联欢,还有对老年、儿童的演出培训与指导等,它们不同于大剧院、音乐厅的专业文艺演出,条件相对简陋,流动性大,随机受到的干扰因素多,和课程教学衔接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困难,平时个体化的专业技艺修炼和团队化项目演出更需要在演出实践中去不断磨合。值得高兴的是,师生们在数年的实战舞台中,提高了表演技能和从艺品德,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克服了以往重艺术轻文化的通病,做到“文”“艺”“技”“德”等综合素质互为养成。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我们不断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在歌舞团、大剧院等专业性文艺机构之外,先后拓展建设了一大批基层街道、社区、企业等校外演艺实践基地,成为学生进行舞台演出、顶岗实习和就业上岗的中转站,专业群办学成效明显增强,先后获建为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建有省级精品课程两门,教师获“省级教坛新秀”等荣誉,学生通过“钢琴、声乐、舞蹈”等艺术考级级别逐年上升,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稳定在100%,数百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浙江省各地的基层文化服务阵地。

五、结语

我校表演艺术专业群积极响应省市文艺惠民方针,在文化服务大潮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为区域文化建设奉献优秀作品、输送合格艺术人才;专业群在 “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我们将始终把握新时代演艺文化主旋律,坚持大众文化服务方向,把握高职艺术教学规律,总结经验,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篇8

1.专业技能不扎实。

典型评论一:“刚来的时候,我也曾经交给他一些角色设计的任务,但是后来实际发现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例如上色,勾线等等,更不用提独立创作剧本或角色了。也许是我们对他的期望值太高了吧。”典型评论二:“和我们本公司培养的动画专业人员相比,他们应用动漫专业软件不熟练,同样一个任务,我们自己培养的专业人员做两三个小时能完成的,他们刚开始往往要花上两三天。”

2.缺少实操经验。

典型评论一:“这些毕业生好像是只学了些理论就出来了,你问他们一些美术方面的理论,他们可能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具体问到他们会使用什么软件进行创作或制作,做过什么样的作品,参加过什么样的项目,往往就支支吾吾……”典型评论二:“说是动画专业毕业,可是我看他们更像学纯艺术出来的,连基本的二维或三维软件都不会,很可能毕业分配时找工作困难才改的专业吧?很多基本功都不扎实,还需要我们再培训上半年才能用。”典型评论三:“我觉得这些学生在学校时可能没有做过什么实际的项目,虽然他们的理论功底要比我们自己培养的技工强,但是由于动手能力方面的限制,他们的优势在短期内还不能发挥出来。”

3.职业素质薄弱。

典型评论一:“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想法比较单一,缺少原创思维能力。”典型评论二:“心浮气躁现象,工作粗糙不踏实,过多地关心薪金和报酬,缺乏自我定位,较迷茫,对艰苦认识不足。”典型评论三:“画出来的东西没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还局限于临摹的阶段,作品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思想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目前,国内的动画和游戏公司大多已经度过了创业期,正进入规模扩张的时候,急需大量的动漫技术人才,动漫公司希望学校培养具有强烈的合作精神,适应动漫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科学的进行动漫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一体化研究,探索更新动漫人才的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二、构建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一体化教学体系

手绘能力弱、实操经验少、缺乏原创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都属于动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薄弱的现象,如何在教学中弥补学生的这些不足,指导在校学生有效的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教师在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新动漫教学,构建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一体化教学体系。

1.协同动漫企业安排课堂教学

“立足本校,协同企业”更新动漫专业课堂教学。动漫企业和课堂教学要进行深度融合。动漫企业需要有原创能力的动漫毕业生,原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动漫专业的基础教学要与其他设计专业和绘画专业有所区别,不能再把重点放在关注摆放静物写生和模特的明暗关系,而是注重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造型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觉悟,认识到手绘创作的重要性,才有动力和毅力进行大量的训练。具体来说,就是在大一的时候,带领学生参观动漫企业,了解动漫的制作流程和需要掌握的技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与企业岗位能力的差距。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临摹和写生。动画片和游戏都需要角色设计,场景绘制,道具设计,这些元素囊括了大自然中的各种元素,需要我们用画笔和动漫软件技术一个一个的表现出来。因此动漫专业的学生需要非常扎实的手绘表现能力和设计软件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制定长期计划,以量的积累来实现质的提高。

对于学习主动积极的学生来说,能够坚持做到,但大部分学生沉迷网络,疏于练习,这一方面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监督。此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把一些商业项目安排到基础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企业有哪些岗位,自己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技能水平才能适合自己喜欢的岗位。一旦他们树立了专业学习目标,学习的主动性将会大大增强,能实现自我管理,自己积极主动的去锻炼,这样很快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此外,动漫产业是快速成长的新兴高科技文化产业,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学习和尝试应用新技术,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意和表现能力,创造出新颖的具有探索精神的实验动漫作品。

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动漫设计竞赛”

在课堂中强化“学”和“做””理念。组织学生参与设计竞赛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近似于实际设计项目的过程,经历从设计创意、方案确定、制作作品等几个阶段。同时,在竞赛过程中,通过现场答辩专家评判来锻炼学生的提案能力,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在课堂中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自主的查阅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学校主体、行业指导”的方针,充分利用动漫专家指导委员会,让动漫行业专家走进动漫教学课堂,依此建立动漫行业指导教育机制,协同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动漫赛事。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数字化校园平台,收集动漫赛事信息,把比赛项目转换成课堂课题项目来分组完成,教师将从一个单纯教学演示角色转变为一个复合型的教学导演角色,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引导学生参加不同类别的动漫比赛,实现自己的学习价值。

每年的上半年都会有一些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动漫技能竞赛,这些比赛中有包含很多项目,如影视动画艺术短片创作、原画角色设定、三维角色建模、插画设计等,教师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并启发学生的创作,学生一旦有了创作灵感,给他们分成设计小组,选出组长,协作完成参赛作品。这种形式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迫切的想把创作灵感转化为动漫作品。与此同时,此参赛作品的同时也作为本门专业课程的课程作业。这样既能保证动画作业的质量,又能按照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另外一种形式,是根据比赛内容模拟训练,在过程中教师给修改建议,完善学生的创作过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漫实践能力,使技能更深入扎实,从而获得一定的奖项,为就业提供敲门砖。

3.丰富动漫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

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比较弱,他们比较依赖老师进行管理。课堂以外的时间,学生喜欢窝在宿舍玩电子游戏,大部分学生没有去图书馆看书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也需要帮学生规划业余时间,即以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开展动漫设计实践。具体来说,可以将三个年级的学生分成兴趣小组管理,大概有这三个方向:二维组、三维组和原画组。每组安排组长和副组长进行组织活动和管理。教师和学生可以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寻找一些难度适中的短周期的企业动漫制作项目,号召组员参加,老师根据传授课程方向扮演引导性角色,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在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将动漫实训项目引入第二课堂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设计实践的积极性,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督促学生把有效合理的利用好大学时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也增强其自信心,以便毕业后能更好的应对进入社会以后的设计实践活动。

4.把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协同动漫企业实施文化育人。不同的职业及其工作情景各具特色,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内涵、表现方式等方面也是各具差异的。这种差异性的“能力”具有共通的一面,可以进行知识传授,但更多地还需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才能形成,尤其是动漫人才职业技能,难以用简单的传授或单一的训练方式进行,需要由学习者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动漫人才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本位观决定学习中必须以企业实际工作实践的内容为主,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动作的过程,为了掌握某一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在职业实践中去操作、去感知、去理解。因此,动漫教学需要协同当地动漫企业,融合动漫企业的文化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针对社会转型期在核心价值观、道德诚信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动漫行业专家为榜样,让动漫公司人员参与项目管理和指导,更多的强调情境学习,引导学生修身养性,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人性关怀环境下,以工作任务的真实内在结构作为课程结构,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动漫人才学习者整体性学习的情境,以生产、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四位一体的方式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动漫人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动漫行业所需要的基本业务素质,以及健康心理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