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00:4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众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众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一汽大众;透明车间;实训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02-02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先进的管理理念,优秀的教学团队,以及与企业生产流程对接的实训项目。文献[1-2]对校企共建实训室、实训室的管理、实训室与企业文化对接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探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实训室建设的过程与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基地建设对接一汽大众4S店“透明车间”[3]管理理念,将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融入到基地建设中,对实训室实训项目、实训室文化建设、实训室管理模式、实训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一、“透明车间”实训室的建设内容

1.采用企业维修先进设备,对接企业维修流程,建设校内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建设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新能源大楼。学院先后投资400余万元,汽车维修企业捐赠200万元,建设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器、汽车电学基础实验实训室等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建成校内维修实训场地两片,面积达2500平方米。

2.对接汽车维修企业维修流程,建设综合性维修实训区

按照一汽大众4S店标准,建设符合企业要求的校内生产性汽车专业实训区,如汽车营销实训区、汽车检测实训区、汽车发动机实训区等,使汽车专业校内维修实训区成为本专业生产性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开展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的重要窗口,以及湖南省级知名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专业实训区的设置上,基本分区为理论教学区、实训区(包含工具柜)、图书资料区,并配备多媒体设备及摄像头、电子显示板。教师的上课状态能通过摄像头直接监控,而在实训区的拆装练习也可以通过摄像头直接反馈到电子显示板中,学生可以坐在座位上直接看到工位的拆装过程,教师与学生形成了良性互动。

3.学习一汽大众4S店“透明车间”管理模式,建立校内“透明教室”[4]

“透明教室”管理模式的内涵。“透明教室”的概念是建立在一汽大众4S店“透明车间”模式上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一汽大众4S店实施“透明车间”运行管理模式。当车辆在车间维修时,客户在整洁、舒适的休息室内通过观看车辆维修状态看板能完全掌握自己爱车的维修进程,还能通过遥控器调取自己爱车的维修视频画面;维修技师规范细致的操作可以完全呈现在客户眼前。

透明教室管理系统是一套切入到整个校内汽车基地教学、维修、教室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的进度管理系统。它是采用先进的电子看板管理技术,用现代科技设计的一套集电脑软件系统、学生识别系统、教室识别系统、视频采集系统、互联网络系统、语音播报系统以及大屏幕终端显示系统为一体的综合电脑管理程序。在教学及汽车维修中,实施透明车间管理系统后,可以自动监管汽车基地的教室使用信息,进入基地维修区的车辆信息等,并将这些大量的枯燥的数据提炼出来,以“抬头就能看见”的方式显示在大屏幕上,并能把大量数据以报表的形式导出,使管理变得简单、快速、省时,服务变得透明、公开、精细。

二、对实训室建设的思考

第一,实践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当前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专业知识与专业工具更新很快。以一汽大众4S店为例,与该店汽车服务总监交流可知,一汽大众老的捷达汽车按目前的趋势将被新款车型代替,导致无论是修车技术和修车工具都将有很大不同。而如果实训室专业教学中还以老款捷达车型为主,势必会增加专业培养学生真正能上岗的时间。因此,在实践教学设计上,需要对接实际岗位的要求,更新现有的实训设备及实训内容,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的要求。

在制定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从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中彻底摆脱出来,把握相应的职业领域对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围绕以能力为本位,全面分析目标实现所必需的职业技术知识,分析每门课程在目标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课程间的衔接关系,明确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合理构建知识模块,设计课程组合。同时,应参照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技能标准,借鉴一汽大众4S店售后服务体系的培训标准,根据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进阶式课程体系。

第二,需要积极寻找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创新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室的体制机制。建立良好的实训室一定要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机制。一方面学校迫切想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联系,而企业方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也需求强烈;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之间沟通不够,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毕业生供需关系的低级方面,学校和企业没有真正找到利益共同点,无法建立长久的、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常常抱怨校企合作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只是一厢情愿;企业则认为学校无法培养出让企业满意的学生。在实训室建设上,学校可以与一汽大众4S店等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体,如共建实训室、共同完成实训项目的设计等,在合作的过程中学院提供场地、设备、人力资源,合作企业提供准入资质、核心技术、资金,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共同促进实训室的建设。

第三,专业教学团队的动手能力有待加强,企业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需确立和践行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发展,师资队伍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来说都较为合理,但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没有跟上汽车行业发展的速度。年轻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理论水平较强,但动手能力有所欠缺;“双师型”教师较少,在理论研究及应用方面有造诣、操作技能方面有“绝活”的高层次人才也不多;企业教师欠稳定,在某些时间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并且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能力欠缺。这些都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专业教师团队建设需要以建设国家级示范院校战略目标为要求,以全球视野、宽广胸怀、前瞻意识、务实精神来选拔聘任教师,高起点建设师资队伍。既要重视聘任对象的受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又要注重其真才实学;既要重视分析聘任对象的当前成果,又要注重考察其未来发展的潜质和潜能;既要坚持确定的一般学术标尺,更要注重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组织协同能力强,擅于动手操作,能够进行学术科研,潜心培育英才的师资队伍。

第四,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流程或维修流程对接,创新专业教学方法。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培养,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和群体合作相结合的模式,引入具有集体活动性的能加强学生合作的方法,如开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采用分组教学等。同时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真正的生产流程,接触实际的维修情境。该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现实问题,而且对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企业更加看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技能,所以实施完全的课堂理论教学达不到汽车企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实训室的教学可与一汽大众汽车4S店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推行“以汽车4S具体任务为驱动”、“以汽车检测维修项目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等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第五,明确实训室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紧跟汽车行业的发展步伐,加大校内实训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在培养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时,实践训练水平应跟上企业的要求,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设备不足、训练水平较低等问题。总体看来,许多高职院校具备某些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实训条件,但基本上却以验证性和演示性为主,缺乏汽车检测维修方面的综合性课程和实验设备,缺乏涉及本专业的综合性以及设计性实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技能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融入一汽大众“透明车间”管理理念的实训室建设,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运行模式、设备设施、维修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对接,并成功立项“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成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基石,创新了实训室建设与企业合作的体制机制,在湖南省高职院校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时代在发展,实训室建设的观念与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汽车基地实训室建设在“透明车间”管理理念的推动下,一定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洁.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81-183.

[2]杨润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5):72-75.

篇2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实训教学;教学研究与探讨

引言:

随着当代社会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阿里巴巴、淘宝、得物等App的产生,使得人们更倾向于网上购物,由此对产品的下单到传递到顾客的手中,其中涉及的商品订单整理[1],出单、售后等一系列有关产品物流管理方面的内容,使得社会企业等对物流运输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所以为了迎合当代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加之物流管理专业相比理论型人才更偏向于选择实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教学中应该重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所以本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创”背景要求下的实训教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研究。

一、重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偏向于实用性,所以对学生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学生是否能够在实际中对知识进行熟练的操作运用,是一门真正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可以看到的是我国物流管理是近些年才兴起发展的,所以在相关领域的经验不足,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商品交易后存在商家不发货,漏发误发等现象[2],在运输签收过程中出现运输效率低,签收失误等一系列影响收获的现象。基于此,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和社会人才培养储备的主要来源,就要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解决,对于以上关于物流管理方面的问题,就需要高职教师再次重视以及去进一步对实训教学进行研究探索,提出相对完善的解决措施,提出合适的物流管理经验,以供社会当下庞大的互联网购物者和物流管理者参考借鉴,来更好地维护稳定社会秩序。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训能力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重视实训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积极科研探索精神,以更好地实现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当下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实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设备利用率低

基于物流管专业学科的需求,大多高职院校会采入相关的物流管理所需的设备,或者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实训中心。但是实际中教师对物流管理设备的利用程度不够高,没有真正发挥实训中心的设备使用效果[3],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不构,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其次对于物流管理设备的维护上也缺乏专业的定期检查维修人员,使得设备的循环利用得不到可实际操作,因此每次都出现资金的投入,但是达不到资金价值的体现,这既不利于学生实际专业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校更长远的教育教学发展。

(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双创”没有方向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实际的物流管理方向的创业实战,对于创业没有灵感和概念。学校物流管理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的知识停留于课堂,在面对“双创”时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做起[4],例如大多学校没有配置与创业相关的教学软件,学生没有创业实训模拟机会,不能参与企业创业实战,为了让学生对“双创”有想法有“感觉”,高校和教师应当采取措施,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创业体验项目来增加学习创业领域的经验知识,提高学生的“双创”精神。

(三)制定科学系统的实训成绩考核标准

制定严格的课程考准标准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学方式检验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本科目的重视程度。基于当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不构重视成绩考核标准的制定,成绩考核教育简单好应付,导致大多数的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远不够标准,使得“双创”实训教学的成绩不真实,有悖教学的严谨治学的初衷。甚至有些院校出现实训教学的要求松泛,虽然制定了合理的考核标准但是未做到真正落实的现象。基于此,针对上诉种种现象本了以下措施的总结。

三、“双创”实训教学的措施总结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合理设计实训课学习计划

高职教师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实训教学时,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到实训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训课更多地了解物流专业创业方面的内容,以达到好的实训课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做好相关的教学计划,将实训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对创业的过程中面对的事项有所把握。所以本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要进行实训教学经验整理借鉴[5],同时针对实训中面对的创业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应用型较强,在面对不同针对性内容的实训课教学,教师要学会借鉴同行优秀的教学经验,提前对实训课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解决措施的了解,然后根据实训课教学有关创业中面临的问题,针对性的开展情景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那种创业困境难题之下,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案。第二:做了情景教学之后,还要设计出物流管理相关的教学项目,即设定学生不同的物流管理人员职位,将学生组合形成一个物流公司。如商家、派单员、商品货物运输员、商品入库出库统计员等真实的企业职位,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创业实训场景中,让学生在自己的岗位进行思考该如何进行业务活动,从中获取创业的灵感和方向,通过了解体验,刺激学生的创业思维,让学生对创业有所悟,有所“心”动。最后教师要提前预估好要用到的素材设备,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历亲为体会创业劳动,让学生对于创业的艰辛有心理上的了解准备。例如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学习过程中,可以事先做好对于学生的分组,形成假想的企业的人员工作规划。如在进行物流管理方面,针对实训所需要的设备如商品信息码、模拟仓库、打包纸箱、胶带等各种模拟现实中物流管理方面所用的设备,做到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行物流管理实训活动的操作,培养学生拥有艰苦创业的意志,同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教师要做到精准的预算。

(二)注重和企业公司合作,让学生参与船业项目体验

当下政府社会学校都非常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方面予以更大的期待支持。但是现实情况是,这种鼓励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具体的措施引导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对于创业根本一无所知[6]。所以在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双创”实训的开展上,学校可以与社会上一些企业开展创业方面的合作项目,例如对物流管理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通过结合企业的基本职业要求,来制定出实训计划,通过参与公司的创业实战,来扎实学生职业技能,让学生满足社会对相关部门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对于创业有实际的体验感悟,同时校方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生实训过程中,企业可以就某职位操作流程、规范,本公司企业文化、业绩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讲解宣传,在此过程中可以提前为公司培养拔尖的人才,减少人才紧缺以及从人才市场招聘后还要经过培训难以及时运用的困境,也益于学生毕业即就业。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的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更加有益于将理论知识趁热打铁的应用到实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拥有创业实战经验的积累,有益于学生大学期间就在创业上有经验上的借鉴,形成相较于清晰的创业计划和方向规划,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

(三)制定并落实实训考核标准

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创业项目实训的成果,可以制定以下考核计划。一、实训大都分小组进行,可以分别对不同小组以及个人的实训报告进行考评,小组分可占30%个人报告占70%,然后综合得出实训报告得分。报告的内容要注重在实训过程的经验教训所得,以及自身感受、对该行业的了解等方面上。二、对平时的课堂实训教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通过课堂积极性,课堂回答率,到课率等进行评价。三、课程结课时可以对每个小组进行知识内容,实训经验进行答辩考察,对小组和组内优异成员进行合理评估。以上方案可任选两个结合,按照总体的方案一三各占70%,二占30%,评出最终成绩。

四、结束语

综上文仅仅为笔者针对物流管理“双创”实训教学所做的研究探索以及提出的相关经验总结。根据当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完善的分析,并总结出应当发挥老师和学校的作用,制定落实实训考核标准,结合社会相关企业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好的实训教学环境,让学生提前了解创业的相关内容,拥有经验教训,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实际可应用型的人才。C(作者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道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关于“双创”实训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青年与社会,2019,No.730(03):133-133.

[2]任娟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06):65+69.

[3]王秀荣,刘照军.协同构建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物流科技,2018,041(004):134-136.

[4]陆莉玲.关于双创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商业故事,2018(09):106-106.

[5]胡玉洲.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J].物流科技,2020,043(006):171-174.

篇3

很多学校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而且没有针对性。大而不当的培养目标,等于没有培养目标;而没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又怎能适应动漫行业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呢?

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括不够全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某种结构状态和运行方式,它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顶层设计。目前,高职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项目式”人才培养模式、2-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五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等,视角不同,表述不一;或重过程,或重方式,或重要素,或重机制,各有侧重,不一而足。但总体来看,对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概括有以偏概全之虞,隔靴搔痒之嫌。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认识存在误区和从事其他行业需要的能力要求一样,影视动画专业学生能力也应包括专业职业能力和一般职业能力。但是,目前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在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没有区分其与一般中职及其他社会培训机构的不同,认为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熟练操作各种软件的能力。于是在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软件操作课程占有很重比例。其次,对影视动画专业学生一般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影视动画专业学生除了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之外,作为创意产业链上的工作者,需要特别保护和激发的是他们的创意思维能力。在这一点上,很多高职影视动画专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项目为载体“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上述现状,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最先开办影视动画专业的院校,一直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以项目为载体“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顶岗实训基地的平台,以项目为载体。“三位”即三种教学与实训场所,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企入校的校内动漫制作基地、校外定岗实习基地,前后相继、逐步提升;“一体”即共同为学生能力提高服务,实现从学生到员工身份的转变(如图1所示)。

(二)项目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贯穿作用这种培养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可以说,项目式教学法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一致,使教学环境、条件与真实生产环境、条件一致,使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使学习标准与企业标准一致。项目包括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真实项目是指以往承接并完成了的商业项目,商业项目是指能直接实现商业市场价值的项目。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模拟项目训练为主;在驻校的动漫企业,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训练交错进行;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则以商业项目训练为主。

(三)以学生项目制作能力考评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改革以项目为载体“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考核模式,“教、学、做、评”合一,将形成性的评价和总结性的评价相结合,进行项目式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改革。形成性的评价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态度;总结性的评价即项目效果的评价,包括项目水平、项目效率、返修程度、整体效果等,教师、企业专家、行业专家都是考评的主体。

(四)体制机制创新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如果不突破体制机制的瓶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会流于纸上谈兵。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市场运作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引企入校的互惠互利机制,“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付诸实施。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项目从做中学,学生专业职业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以软件使用能力为例,过去的教学耗时多,收效甚微,学习过程枯燥。通过“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所有的软件课程全部录像整合成网络平台课程,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通过项目为载体的实战训练,学生的软件使用水平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强化和提高,学习的过程变得趣味横生。

篇4

 

软件开发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广泛开设的一个传统大众化专业,所谓传统意味着历史资源的积累,大众化代表着难于创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如何培养符合现代IT企业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在现代软件行业就业压力较大的前提下,寻求更大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广泛调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摸清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踏实做好专业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法宝。

 

1 形成“职业情境、项目主导、三阶段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以应用型、技能型的“软件灰领”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模式为辅线,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相结合,提出三阶段技能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职业素质养成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为职业能力提升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第三阶段为职业岗位规划阶段,重点进行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的提升。

 

2 探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随市场需求的动态调整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整,尤其是软件技术发展迅速,伴随着产生新的岗位及新的人才需求。项目组根据对行业企业的调研走访、对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和专家的指导意见,并融合多年教学经验与对行业的了解,研究人才培养方案随行业、企业调整的方法,如图2所示。每年暑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评估毕业生就业质量,并对用人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对我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寻求校企合作机会、搜集毕业生对我专业建设的建议等。在年末召开专家专业建设研讨会,论证调研结果,听取专家意见。在第二年初调整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次项目调研结果及专家论证意见修订了本年度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调整方案如下: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细化了就业岗位群,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

 

[就业范围\&初始岗位群

 

(毕业3年内)\&发展岗位群

 

(毕业3年后)\&软件开发

 

(web应用程序、手机软件开发、网站开发、应用软件)\&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

 

(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手工测试和自动化测试)\&软件产品测试员\&测试工程师\&软件技术支持

 

(软件实施、软件维护、数据库系统维护)\&软件支持技术员\&技术支持工程师\&其它软件相关

 

(软件需求调研、软件文档编写工程师、软件销售、软件售后服务及培训、软件客服)\&相关业务员\&相关主管\&]

 

2)从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详细描述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从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细化了人才培养规格。基础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等。专业素质包括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测试能力、软件技术支持能力等 。

 

3)根据职业认证的知名度,行业的认可度,选取了适合在校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按照种类和级别进行分类,如表2所示,将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培训相融合。

 

3 构建“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职业、系统、开放”的理念,按照软件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整理软件企业典型职业活动工作过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工作场景通过学习领域来体现,构建了“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根据软件产品工作过程梳理三条技术主线:WEB应用程序开发、安卓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软件测试。整个课程结构可分为基础类课程模块、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训模块;描述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并对核心课程做出描述。 4 采用LPT教学模式

 

在“语言类”课程上采用“LPT”教学模式,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lecture(教学)、practical(实践)和tutorial(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主要通过小型案例的方式介绍基本知识点,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该部分基础知识的使用方法。实践教学布置两类实训任务:一是与教学案例类似的实训任务,观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二是布置难度高于教学案例的实训任务,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情况。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与易犯的错误进行归类总结,同时也提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部分知识的常用方法。

 

5 打造全方位教学资源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多数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训指导书等上课必备资源。本次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学校课程资源包保准,完善了专业课程资源。具体有:教学资料、学习资源、特色教学资源、课外作业、课外训练、题库等。在核心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上,与企业工程师一起研发课程资源,引入企业的案例及相关技术文档。

 

通过软件技术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开放式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同时教学资源建设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共享教学资源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技术、行业产业信息、专业资源、课程资源、项目资源和实训案例等,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教学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软件技术专门人才。

 

6 总结

 

行业企业对于职业岗位上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源头,也是专业定位的基础。该文依托项目,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资源包建设。根据高职高专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宗旨,立足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软件人才为目的,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目标。

篇5

在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办公楼四楼会议室,数控办学部第二十二届教师节座谈会在那里隆重召开。主持会议的是办学部的管坤和潘品方两位主任,数控办学部38位任课及实训教师全部出席。大家就“如何打造数控精品专业”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中各位教师情绪高涨,发言踊跃,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现总结如下:

一、“团结”是打造精品专业的前提。

建设精品专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开拓进取”的团结的集体。座谈会上,田凤霞老师满怀真挚的情感谈了“团结的集体”对于精品专业建设的重要性。“齐心协力,艰苦努力”是打造精品专业的前提。“团队精神”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必将在精品专业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精品专业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专业培养目标都必须依靠由每一讲课所构成的教学过程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换句话说,精品专业建设必须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来体现,离开实际存在的精品课,那么精品专业也就名不副实了。数控专业教学主任潘品方老师谈到:要实施课程改革,以任务引领教学。为加快数控精品专业的建设,他为在座的每位老师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思考题: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如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精品课程的成果和甜味。他希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开展“创亮点”的活动。所谓“创亮点”就是创造精品课,多多培养精品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潘主任的讲话引来各方积极反应,教师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基础课教师们表示要在“基础教育功能化”方面继续实践,形成自己的精品课。专业教师们对开发技能化训练的课程和建设精品实训基地方面充满了信心。

三、精品专业需要精品教师。

精品教师是建设精品专业的必要条件。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可以为数控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高水准的教师队伍的构成,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更需要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因为他们是精品专业建设的后续力量。肖玲、卢红、王小英、韩劫芸、盛萱等许多青年教师提到了自身业务和技能的深造和提高问题,他们希望学校领导能为青年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让他们能在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上达到更高层次,真正成为一名精品老师。曾经是数控专业的一名精品学生,如今已经留校当实训老师的王文强道出了青年教师共同的心声:“努力了,就会有收获;尽力了,就会有亮点;我们会努力的……”

篇6

【关键词】创新 团队 拓展训练 人才培养

前言

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创业"、"创新"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标语。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到实处,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创业"、"创新"的提出既在鼓励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进行创业,更重要的,是在年轻人中树立一种"创新"的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开展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可以通过专项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团队项目拓展训练介绍

1.团队项目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盟军在大西洋的船队屡遭德国纳粹潜艇的袭击。在船只被击沉后,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英国的救生专家对生还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他们惊奇的发现,这些生还者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意志坚定懂得互相支持的中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专家们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这些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于是,提出"成功并非依靠充沛的体能,而是强大的意志力"这一理念。 当时德国人库尔特・汉恩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后其好友劳伦斯在1942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以年轻海员为训练对象,这是拓展训练最早的一个雏形。

由于拓展训练这种非常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的教育培训领域并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发展到全世界。

2. 拓展训练在国内的发展

拓展训练以独特的培训模式和新颖的培训项目,给国内的培训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经历了四年的发展和提高后,和学校教育在培训活动中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也把拓展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参加拓展活动。

二、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

1.经典项目介绍

(1)雷区取水

项目介绍:在一个直径 5 米 的深潭中间有一盆水,你要在仅用一根绳子,不接触水面的情况下取到全体队员的救命宝物,想一想可能吗?团队的智慧可以把它变成事实。

(2)毕业墙(求生墙)

项目介绍:团队在没有任何器材的情况下共同努力翻越 4米高的墙壁。

(3)生死电网

项目介绍:面对高压电网,参加者必须同心协力,尽量避免伤亡,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4)珠行千里

项目介绍:每队所有队员利用手中的运输器,将目标物用循环相接的方式从A地互送到达B地,运送过程中一旦目标物掉落地上,需要重新返回重来。

2.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

(1)培养和谐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简单地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它对于事业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1+1)〉2"的效应。

(2)不断提升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是团队生存的基础,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团队项目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对于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有很强的针对性。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来不断提升。

(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团队协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示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团结就是力量。在拓展训练中,团队协作意识及精神总是运用得淋漓尽致。

(4)挖掘团队潜能

人力资源需要进行开发,通过亲自参与,体验团队建立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理解、信任、学习、互助、支持配合等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超越;挑战自我、开发潜能,最终达成整个团队的成长与突破。

三、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学习,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学习。通过考察一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还发现单独将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开设,即使开设了团队项目拓展训练的学校也是讲其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门。笔者认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仅仅将团队项目拓展训练作为某一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抹杀了其在学生面对的将来工作岗位中的作用。团队项目拓展训练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对于管理类专业),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在人才培养中应该体现出如下地位:

1.是其他课程学习的思想基础:开设学期--建议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最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

对于刚刚经历了高考的学生,对于未知的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在刚刚入学的第一年,应该树立大学教育更侧重团队教育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大学学习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2.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设形式--单独开设

尽量避免将团队项目拓展训练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团队项目拓展训练课程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增强心智,一种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3.是一门实训课程,需要集中训练,开设课时--30学时(建议开设独立训练周)

团队项目拓展训练需要课程的较强的连续性,其中总结的环节是最精彩的部分,因此在课程安排中避免分散安排,应集中安排,保证课程的连贯性。

结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团队项目训练在培养创新意识方面意义凸显,因此在大学人才培养中,应该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团队项目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在课程开设方面建议开设为独立实训课程,并注重课程的思想反馈。

参考文献

[1]张茜琳:浅议团队合作精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3年09期

篇7

摘要:本文分析了让学生进入真实工业实践所面临的主要教学挑战,结合实践活动、实践资源、交互方式等核心因素,系统说明了案例化、项目化的综合性工程实践课程群教学设计策略和实施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了基于真实工业环境的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多层面设计教学方案的必要性。

关键词:真实工业环境;综合实践;资源建设;模块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65-02

“大工程观”[1]倡导将科学、技术、非技术要素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进入真实工程实践,是践行这一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其主要意义在于[2]:第一,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情境和可供借鉴的工业案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二,真实工程项目实践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工程实际,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结构的深度理解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开展真实工程综合实践训练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面临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基于系统观点,厘清主要挑战,从关键教学要素出发,分层分类进行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面临的挑战

开展真实实践教学首先会面临一些共性的挑战[3]。因为专业人员所运用的实践方法,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肯定是相当复杂且不熟悉的。在多年的训练中,专业人员将一些实践要素内化,并且能迅速有效地运用这些要素。但对于缺少实际经验的学生来说,这些实践要素一直是内隐的,是难以理解的。真实实践教学设计中所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包括:如何帮助学生处理真实实践的复杂性?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工业案例所包含的基本技术原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生师比不断提高,实践实验资源日趋紧张。这使得真实工程实践教学面临更多现实约束,例如,教师从未开展过这样的实践教学,而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要完成工科大类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基于工业真实环境的综合实践教学实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诸多现实约束下保障教学目标实现的可行性。

二、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真实工程实践教学关注工程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关注怎样引导学生进入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思维综合、技术综合、价值综合的实践状态,关注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教学设计涉及如下四个核心因素。

1.循序渐进的课程活动设计策略。课程活动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把学生的先验知识、能力、经历与真实实践串联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参与真实实践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主要设计策略:基于真实工业大系统情景,按照情景认知-案例导学-项目驱动-实践总结的流程,循序渐进安排课程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指导学生参观操作生产设备,选择实践学习主题。在案例分析中系统梳理知识。在项目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在总结反思中形成把知识、能力、经历与真实实践连接起来的可迁移的经验。

2.重视软硬件综合优势的资源建设策略。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建构的。真实情境往往更能激发学习者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资源条件建设首要工作是营造一个具有真实情景的实习场,建设思路:(1)以自主设计的工业化生产线为核心来营造真实情景的生产车间。(2)配备分立设备,与生产设备组成层次分明的工程综合实训装备系统。(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分工合作。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对设备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实现分层分类的案例库和项目库开发。(4)开发拓展基于生产线原型的多角度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

3.应对真实实践的复杂性的教学策略。为应对真实实践的复杂性,减少学生认知负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1)基于先行组织者策略查漏补缺。分析学生开展真实实践的知识和技能缺口,预先安排知识讲解和基础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导学,再启动项目实践,每一步都在为下一步的活动提供脚手架。(2)不断循环、不断改进的学习过程。通过提供网络资源查询和分类分层的项目导航,使学生在“理论-实践”不断循环中不断改进学习过程,解决项目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实践所需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扩充的问题。(3)从多个角度降低复杂度。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分散认知负荷;通过教学录像、装置动画,使复杂工作原理等内隐的技术要素外显化,以便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逐步理解并掌握技术综合的方法等实践要素。

4.真实实践的过程评价方法探究。上述实践教学过程架构的设计、内容的选择以及科学的组织较好地适应了工程综合实训对象的多专业多层次特点,引导学生较好、较顺利地M入到工程综合项目情景氛围中。为了使师生明确工程实训目标,进一步加强实训教学效果,需要在实践教学项目的初期导航与指导内容当中建立分层分类的过程评价与验收标准,体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和真实性,以及过程评价的科学性。

三、课程群的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面对上述内涵丰富、角度多样、组织有序的实践教学活动策略,需要我们设置与之相契合的系列化科学有序的课程群作为其有效运行的桥梁。课程群教学设计的总原则是使实践内容和方式适合学生现有基础,而又不失专业实践的真实性。为此,我们将工程技术实践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机电/测控/信息工程基础训练;(2)系统综合与技术应用;(3)实践系列系统设计与工程创新。每个模块有一定的实践层次和专业实践能力倾向性,在工程人才培养强调学科交叉的今天,也可以对不同专业开设,体现同课异构的多角度教学思想。

1.基础训练系列:针对工程经验匮乏的大二学生,设计《工业测控系统工程基础》和《生产线机电系统工程基础》认知课程,其任务与目标为:介绍工业生产大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实践知识,培养学生针对工业生产现场功能单元认识、系统软硬件技术的基础应用能力,以及基本的安全与规范的工业工程意识。

2.技术系统实践系列:体现同课异构的多角度教学思想,依托丰富的工程教学资源,针对理工大类专业开设了《工程综合实践》系列课程,为多专业多层次学生提供技术的多角度交叉实践提供了保障。课程目标:从工控机、PLC、嵌入式系统,生产线机械系统、电气系统等多个技术角度,结合工业化包装物流生产系统实践平台,进行软硬件系统集成设计与技术综合应用实践训练,强化学生应用所W理论和先进工业技术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3.系统综合创新设计系列:创新是工程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课程体系的高地,设置了《测控系统综合创新设计》和《机电系统综合创新设计》等工程技术创新实践课程,课程目标:以提高系统关键性能指标,增强可靠性,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及节能降耗为设计目标,以机电系统机械创新设计,电气集成设计,测控系统软硬件自主创新实践为主要内容,以期达到训练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开展真实工程综合实践训练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面临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基于系统观点,厘清主要挑战,从关键教学要素出发,分层分类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实现了真实情景的工业大系统现场环境的构建,案例导学、项目驱动的工程综合实训活动和课程教材设计,以及资源配置和教学交互设计[4]。在教学实施中,通过分层递进的系列化实验项目,将技术基础知识和源于案例的技术系统设计方法的应用,融入到一个个具体形象的实践主题中去,让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知识的积累随着实践进程逐步强化,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了基于工业大系统情境的工程综合实训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多层面设计教学方案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徐志农,周继烈,倪益华,等.大工程背景下工程训练课程项目设置及建设[J].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9).

[2][美]R.基思.索耶(编),徐晓东,等(译).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

[3]张新娜,王栋,杨其华,等.以大工程为背景创建综合实训基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

[4]王栋.工业技术实践课程群教材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

收稿日期:2016-10-30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中职学校;双创环境;建设途径

一、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简析

在国内社会专业领域,电子商务行业中的专业分工已经相当细化,各个电商平台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较大且相对精准。例如新人才必须要了解电子商务平台及行业全局,同时熟悉电子商务理论相关知识与应用内容,具有较强且较为新颖的创新创业意识与专业技能,总结来讲电子商务企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但随着当前市场中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的愈发激烈,人才争夺逐渐成为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主题、核心要素。不过就目前实际现状来看,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与专业市场需求脱节的不良情况,职业院校人才的能力不强、就业质量不佳,甚至还存在对电子商务专业内涵理解的偏差问题,例如习惯性的将其理解为“电子+商务”或“网络+营销”的简单模式。从实际操作层面讲,许多中职学校并没有相对清晰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对于学生人才的未来就业方向更是无法明确。从另一面考量,这还因为中职学校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相对繁杂有关,其中多以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与商务贸易类课程组合为主,对电子商务的本质核心理解不够深刻,更不清楚社会上企业对于人才的客观需求,所以无法建立围绕该专业运行服务的实训基地理论实训体系,不能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专业化指导。总结来讲,当前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育正处于相当尴尬的发展局面,它没有真正迎合社会市场“双创”环境,在“二元”课程体系打造方面严重缺乏经验,因此该专业的未来教育发展前景依然并不乐观。

二、双创环境下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途径分析

伴随当前“互联网+”、“一带一路”先进理念与国家级战略倡议的推进与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应该成为我国传统外贸企业发展的全新支撑节点平台,催生国内大量的电商行业创新创业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电子商务人才发展提出更高更新要求。根据我国2015年以来的相关调查显示,共享经济、O2O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等等已经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不断衍生出全新职业节点,电子商务行业领域的快速更新不断调整、刷新了传统商业模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最适合创新创业的优质专业之一,而电商平台也自然成为了众多大学生未来创业谋生的普遍选择。所以对中职学校而言,就要结合自身教育资源实际与办学特征,积极深入整合专业力量,构建联系校内外的专业双创环境,明确教育实践取向与未来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即重新打造“二元”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功能的实训基地。下文主要围绕双创环境下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建设3点展开详细分析。

(一)专业实训基地教学模式应用流程提出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发展还应该注重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真正根据电商行业人才需求基本导向发展搭建双创环境,强调学生人才双创能力培养为基本核心,将创新创业素质与意识深度贯穿到整个电商实训教学体系中,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电商平台及相关运营机制,实现“认识电商———走进电商———综合实践”三步走。总而言之就是要强调产教融合主线、要以提升学生人才双创素质为基本目标,首先做到教学模式应用流程设计环环相扣、节节深入。首先是第一阶段,要带领学生认识电商及电商平台。在学生刚刚接触专业的首个学习阶段就带领他们深入了解基础理论,例如参观实训基地、创客中心、由教师面向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开设专题讲座,并将理论内容与优秀的专业创业创新案例结合在一起。该阶段主要强调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商行业的基本发展业态与动态,结合当前的创新创业形式分析平台发展走向,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平台创新创业的基本氛围,初步为学生的未来学业生涯发展规划定位,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创业创新意识、知识架构与基本素养。其次是第二阶段,带领学生走进电商。该阶段是专业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应用实施阶段,中职学校要积极把握建设校企合作平台机制,引导学生了解电商业务运营及创业过程,深入理解电商岗位的技能需要,着重培养他们在岗位实践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同时有必要引导学生结合电商平台中的“网店运营实务”、“电商客服”以及“店铺推广”等等内容开设专门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解决某些专业问题,为他们建立未来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创业创新信心,提升他们的专业实战技能。然后是第三阶段,带领学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即为他们创造顶岗实习学习机会,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创办各种校企合作项目,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电商实战技能比赛、创新创业比赛以及平台综合运营课程之中,全面强化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与专业深度,引导他们在创业创新过程中实现从学业生涯规划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过渡,真正建立结合了中职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实际情况双创实训教育基地。

(二)专业实训基地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分析

围绕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所展开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设计类型有许多,首先教师要结合上述3个阶段让学生逐步走上电商平台,尝试在目前国内的各大电商平台上自主开店,并熟悉开店操作流程与平台运营机制,为随后的平台上生产性实训阶段打好前提基础。结合这一过程,本文提出两点专业课程设计方案。1.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契合“走进电商”教育阶段为学生建立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综合项目,将教学实训与综合实践二者联系起来,优化并丰富电商环境顶岗实习项目内容。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以“创客中心”为中心建立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并大量融入校企合作思想,自主编写产教融合的立体化教材内容,充分适应了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变革需要。为了确保专业学生能够读懂经营、学会创新、精干技能、成为未来一代电子商务优秀人才,中职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电子商务技能周”、“电商项目合作大赛”等等,配合行业专家讲座与各种技能展示活动在校内推广电商平台,教会学生如何美化店铺、商业产品推广、店铺运行等等实操技能,全面助推中职生未来的创业创新思想行为向前发展。2.建立校外合作性实训基地在电商专业最后一学年,学校教师会为学生安排大量的专业顶岗实习与电商技能证书培训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拓展专业创业创新实战环境,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实践的二位一体化发展。例如中职学校就创建了电商跨平台青年创业中心,配套企业实践经验与企业项目基金激励学生大胆参与到双创环境中勇敢创新,激发他们的创业灵感,树立他们的创业信心。为了确保中职学校能够深入开展电商平台实训教育活动,学校还专门建立了“创新创业工作室”,深入开启在校学生的“在校学习+校外创业”综合发展模式,专门培养那些有热情、有潜质、有能力、有思想的自主创业学生群体,围绕他们设计并实施帮扶和全程指导教育策略。

(三)专业实训基地教学评价机制优化

为了实现对学生人才的动态培养与监督,必须结合双创环境建立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基地动态评价机制,并予以优化,十分注重评价的时效性与实效性。以下简单谈3点。其一,要为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预设阶段性目标,强调目标系统的清晰内涵。其二,要即刻更新专业发展动态,确保专业教学理论发展的可控性与实训基地教育服务进程的可控性。其三,要建立相对完善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评估制度,实施定期评估以达成阶段性目标,把握专业发展全局,将实训基地教学的过程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结合起来,从更多视角审视并建立中职生未来创业创新的可能性与基本方向。

篇9

关键词:技能;会计专业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9日

一、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是为了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主要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内在要求来看,技能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课程开设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是一门以企业典型经济业务案例为依托,融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于一体,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会计综合能力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就课程体系来说,《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之后开设,通过该课程,不仅强化了前续课程的专业技能,而且以实际工作为切入点,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从而大大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大方面。在知识层面,期望通过该课程,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能力层面,期望通过该课程,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各个岗位的职责,掌握会计核算流程及会计核算的内容,具备担任实际会计工作的能力。在素质层面,期望通过该课程,塑造学生从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耐心细致、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为毕业后从事相关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无论从课程体系完整性的角度还是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的角度,都很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通过《会计专业综合实训》的开设,为学生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率和收入增长率架桥铺路。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设立的虚拟生产型企业实体为平台,以企业经营活动为主线,设计一个月的百余笔典型的经济业务,通过建账、凭证处理、登账、出具报表等手工会计处理和系统管理、总账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UFO报表处理等电算化会计处理,让学生根据源于真实企业的原始资料,按“一人多岗”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分析,最终完成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处理过程。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安排手工会计实务和电算化会计实务基本并行。比如说,周一安排四个学时的手工会计实务对1~10日记账凭证进行编制,周二再安排四个学时让学生在实训室通过财务软件进行1~10日记账凭证的录入。在课时分配上手工和电算基本各占50%。(表1)

三、教学方法

针对《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情景仿真与实际操作为教学活动形式,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六步教学法、反思教学法、拓展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1、六步教学法。所谓六步教学法就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了解企业,进入角色。学生对仿真实训企业的背景资料进行了解,建立职业概念,进入岗位角色;第二步,识辨业务,任务安排。学生对实训资料中的原始凭证进行识别,判断是何种经济业务,需要完成哪些会计核算任务;第三步,讲解分析,知识储备。教师针对实训内容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几方面向学生进行讲解;第四步,实务操作,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主的辨识和教师的讲解,自己动手进行实务操作,教师从旁进行个别指导;第五步,点评反思。每阶段完成经济业务处理后,学生参考教师公布的答案进行自我检验,教师总结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并进行点评讲解,学生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改正;第六步,总结答辩。完成整个实训后,教师依据实训资料,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各种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账簿、报表进行答辩。同时,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学习态度、工作责任心等方面作出相应评价。

2、直观演示法。对于每一个典型的操作实训内容,通过录像、教学课件和教师课堂直观演示的方法使学生直接掌握。直观演示法生动形象,对规范实训操作、提高实训效果具有良好的作用。

3、反思教学法。在实训过程中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相关环节,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某些障碍,通过对前期任务完成情况的反思来进一步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完成任务中积极探索和尝试,在会做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巧做。

4、拓展教学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而应该借“题”发挥、拓展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该任务创设出一系列延伸性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分析、联想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遇事善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解决这些拓展任务的同时,又能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而实务中又很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全面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适应会计岗位工作环境。

四、教学过程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和课后凝练三个方面。

1、课前准备。主要体现在三个备:即备内容、备学生、备策略。所谓备内容,就是通过钻研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和研读参考资料,将教材内容还原为工作任务,设计任务情境,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所谓备学生,就是了解教学对象的层次,充分了解授课对象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和学的尺度。所谓备策略,就是根据课程内容考虑以哪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表达方式来开展教学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课堂组织。课堂教学围绕六步法为主线,以任务安排、知识储备、实务操作、总结反思为主要环节。下面以手工总账登记为例介绍课堂教学组织过程:

第一步是任务安排:根据模拟企业的核算要求,需要对当月业务按旬进行业务汇总并采用科目汇总表程序进行总账登记。在学生完成1~10日业务的记账凭证编制及明细账登记后,就可以对各学习组提出任务要求,根据模拟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要求进行总账登记。

第二步是知识储备:首先,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法复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中关于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及总账的登记方法;其次,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科目汇总表程序登记总账的方法及技巧,并选取2~3个账户进行举例说明。

第三步是实务操作:各学习组根据理论知识及实训资料编制科目汇总表并登记总账,完成实训任务。学习组成员之间以及各学习组之间可以通过比对、检查等方法进行数据准确性的核查。

第四步是总结反思:在完成总账登记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将记账凭证中的数据以不同的方法分别登记到明细账和总账的理由是什么?进而为下面的对账工作做好铺垫。

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安排集中讲授、多媒体演示、软件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组合,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凝练。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吸收的过程,更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后,教师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强化与拓展,以巩固学习成果。这一点可以借助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进行;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规律,固化学习成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模仿提升为应变。这一点主要是通过总结答辩进行的。完成整个实训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实训心得,就实训过程中的所做、所思、所想、所感进行总结。同时,由任课教师根据总结内容出发,结合实训资料,就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学生进行回答。

篇10

>>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控制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CDIO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谈传媒精英人才的培养 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我见 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DS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设计 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社会实践助益文化创意精英人才培养 大众化背景下省属高校精英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分析与范式构建 印度理工学院精英人才培养及启示 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的纺织行业精英人才培养 大学环境类精英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姚贵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当今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本文以广东某高校为例,从该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试图梳理该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和经验总结,为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英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26-02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深化,在不同的层面上更加需要优秀的大学生参与国家、地方的建设和社会的改革。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则需要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从学校层面而言,这体现在能否通过合理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结合国家“十二五”期间对专业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要求,开展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有利于更好地整合高职院校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水平优秀、能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设计方案

以广东某高校为例,该校作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为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专业设置方面,该校在文科专业上开设了会计、财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管理与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拥有电商营销实训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ERP实训室、金融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训室、国际贸易教学企业、市场调查与统计实训室、国际合作办学学习资源中心等10个校内实训室,其中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电商营销实训基地为学院重点建设实验室。因此,针对以上专业设置,该校结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目标,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具体的培养方案设计如下:

1.学生分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按照该校文科专业设置特色,把文科专业划分为财经类和管理类2大类,每一类各建立4个专业班。财经类班别分别为1班(财务会计方向)、2班(金融国际商务方向)、3班(电子商务方向)、4班(市场营销方向)。管理类班别分别为5班(物流管理方向)、6班(工商企业管理方向)、7班(社会组织管理方向)、8班(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第一,每班按一定的甄选形式组成30人的小班作为第一方向班进行授课,第一方向班上的学生来源必须为高考录取专业。各班大一大二学生人数参考比例为1∶1.5。

第二,第一专业班上的学生必须修读本班课程,并在所属类别的其余3个方向中选取一个方向作为第二方向班进行修读,最终成绩考核:第一方向班成绩占70%,第二方向班成绩占30%。

第三,课程设置:该校培养方案的课程难度设置应适当比学生平时课堂接受的课程难度稍高;课程内容设置和学时安排由各专业负责人制定,但必须要结合一定学时的实训;授课时间应与学生平时上课的时间不相冲突。

2.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水平。各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至少1项的专业技能大赛,级别可以为院级、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不等。班级负责老师应详细记录班上学生参与比赛的情况,没有参加竞赛经历的学生不予课程培训合格。

3.举办企业专家讲座

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家指导老师团队,定期走进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各专业应在每学年组织至少1场与本专业相关的讲座,而学生必须听取2个以上讲座才算课程合格。

4.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

以参观校外著名企业的形式为主,必要时可辅之以短期的企业实习。旨在让学生走出校门,提早与社会接轨,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 高职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总结

1.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第一,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地方精英人才的一个特色,即通过整合学院内、学校内的教学资源和学校外的企业资源,以课程教授和量化指标考核为主,辅之以必要的企业见习,最终达到多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目的。

第二,搭建家校联合教育平台。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与学校联手培养学生,有助于整合大学生家长资源,充分利用家长的智力资源,密切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集中反映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校、家长、社会各界间的横向联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学生整体教育网络。

第三,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随着顺德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相应发生变革。教育本身就要分类型、分层次,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满足各类人才的发展需要。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是顺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为当地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储备精英人才,具有广阔的行业前景和就业前景。

2.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

第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行,受到了众多学生的青睐,丰富实用的培训体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该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发展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专业老师及企业家团队导师的沟通交流,加深了学生对专业技能及企业管理运作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参观实习,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促进企业、家长与高校的合作。通过成立企业家指导老师团队及家长委员会,结合校内专业老师,为学生创造了“校企家”携手培育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方资源及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其沟通表达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升。企业参与到学生培育上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运作,而且为企业发掘管理人才提供了契机。同时,通过家长的参与,促进了学生与学校、家长的沟通,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