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6 15:4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铁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体系;卓越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63-03
一、引言
同济大学在卓越人才培养规划中强调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教育的传统特色,构建以“三大联盟与三线联动”为核心,课程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以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与技术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该专业实践性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运输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交通运输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未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者,学生们必须提前掌握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自觉形成最佳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通过组织学生到铁路运输企业实习,让企业直接对未来所需人才进行引导,将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运输管理人才更容易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能够“适销对路”。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两个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必备知识,实践环节则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够锻炼学生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更是学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最好的“模拟练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培养和锻炼出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要求。
二、交通运输专业传统企业实习存在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本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只有两周,一周在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另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实习效果和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
1.在企业实习时间短,对企业生产实践了解少。在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前,企业实习仅占用两周的时间,且其中一周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接发列车实训,这样的安排显然不能使学生对企业生产实践有全面、细致而深入的了解,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对交通运输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2.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快速,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近年来年我国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大批新技术运用于轨道交通运输的规划与管理。通过企业实习能让学生了解与学习新技术的运用,满足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3.校企联合培养不足。改革前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学生只去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一个部门实习,实习面窄,实习岗位过少,上海铁路局的其他部门未能有效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需结合交通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校企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此为依托进行交通运输专业企业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的构建
(一)交通运输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卓越实习要以运输生产环境作为支撑,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是开展实习工作的保证。上海铁路局是教育部确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同济大学共建。由上海铁路局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专家组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指导委员会,审核中心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工作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下设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以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选取了铁路编组站、高铁客运站、高铁客运段、调度所四个单位作为校企实习开展的对象。系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与上海铁路局人事处共同确定了南翔编组站、虹桥高铁站、上海客运段、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作为实习基地。上海铁路局在每个实习单位都指派了实习组织领导、兼职教师、后勤保障人员。同时,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了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基地,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二)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体系构成
根据本专业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习面广、点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突出技术问题,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对企业专业实习教学体系进行拓展。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习的特点及主要专业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是一个有机体系,其中包括:
1.校内实训部分。校内实训包括列车接发实训、Railsys实训等综合型实训,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完成电话闭塞法、半自动闭塞法、自动站间闭塞法的实操学习,并学习利用Railsys运行图软件编制及管理运行图。校内实训为后续开展企业实习做好过渡准备。
2.企业实习部分。企业实习内容包括两大板块:铁路运输企业实习和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前者是主体,在总计六周的实习时间中占4~5周。
(1)铁路部分:对于铁路运输管理工程人才,需要对车流汇集、列车生成、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清晰了解,通过生产实习可以把交通运输专业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系统集成,因此在铁路运输企业实习中设置了多个实习项目。
①铁路编组站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南翔编组站。学生主要了解编组站运输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输岗位职责,熟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关于编组站技术作业的有关规定,学生在跟班实习中需要系统了解编组站到、解、编、发各个生产环节的作业内容和流程等。
②铁路调度所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局调度所。学生主要了解上海铁路局管辖范围、上海铁路局调度所生产组织系统及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对行调、货调、机调等调度员岗位跟班实习,了解调度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实习岗位的计划内容、编制办法。
③铁路货运中心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货运中心北郊站和杨浦站。学生主要了解货运调度室内车站调度员和货运调度员的岗位职责,铁路货运改革后综合服务窗口办理货运作业的流程,以及货运员的岗位职责。
④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实习地点为高铁列车。实习以跟车、跟班实习的形式开展,学生重点了解高铁动车内主要设备设施、高铁列车动车组营业规章、乘务员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高铁列车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内容,完成高铁列车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⑤高铁车站客运服务实习,实习地点为上海铁路虹桥站。实习以参观结合形式开展,学生主要了解上海虹桥高铁站服务设施布局、客流到达及出发特点、站内中转、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过程中的流线组织,掌握高铁客运站客运组织内容、岗位设置及岗位责任。
(2)地铁部分。地铁运营企业实习则主要依托上海地铁调度所OCC以参观、模拟、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将系统了解地铁生产组织系统架构、各调度工种的主要作业内容,重点关注地铁运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预案要点及地铁施工作业管理规定及流程。
(三)实习保障体系
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的保障体系。每次企业实习前学院教务主管领导都亲自做实习动员,院办领导安排好后勤工作,系领导部署实习计划并安排带班教师,带班教师都能够做到认真负责、按时参加。上海铁路局和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均成立了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程指导实习工作,各一线实习单位均成立了工作小组具体与实习带队老师对接,双方畅通联络、紧密协作。应该说整个实习的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都是非常出色的。
“安全第一”是运输实习的首要原则,每个实习单位在同学到来的第一天都组织了安全教育培训,不仅有规章学习还要进行安全防护能力训练、这为确保现场实习安全、有序提供了重要保障。
运输管理工程系为了保障实习有序,精细编制了教师值班表,确保每日都有教师在现场。学院安排了接送车辆,保障每日在铁路现场交接班后规定窗口时间准确到达,以减小对铁路现场工作的影响。铁路局则安排了站内短驳车辆,安全快速地将学生送达站内各实习岗位。至今,交通运输专业已有3届同学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参加了企业实习,实习全程未发生一例安全事件,同学经过现场观摩、实践、听讲较好地完成实纲任务并全部通过实习答辩,实习内容逐年拓展、深化,实习组织工作获得了参与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交通运输专业生产实习的特色和实施效果
运输管理工程系将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抓,带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及其教学条件的改善等多方面的建设,为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实施效果。
1.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围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特出技术问题,设计了车站―列车―运行调度的三层次的实习体系,突出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共性问题,并安排了学生进行高铁随车调查、行车调度指挥现代化的研究分析,让学生通过现场实习、调研,分析总结相关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企业生产实习内容组织创新,实习对毕业设计选题支撑效果凸显。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卓越”实习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实习内容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多个铁路实习项目关联紧密。首先,实习让学生系统地观摩了铁路运输设备的全貌,特别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速列车装备和集各类先进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调度指挥中心让同学增强了专业自豪感。第二,先编组站和货运站,后调度所的实习安排使学生对铁路既有线车流汇集、列车生成、到按图行车的整个行车组织过程有了清晰了解,有利于学生把所学专业课程知识串连起来,为来年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高铁列车乘务实习和高铁车站实习安排紧凑让学生系统了解高铁客运“站、车”服务之间的接口关系,对旅客出行全程服务质量的影响要素有了亲身体会。第四,铁路调度所与地铁调度所OCC实习紧凑安排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对比了铁路和地铁行车环境、调度信息系统和调度职责的差异,也让学生对未来的论文选题乃至毕业择业有了感性和理性支撑。
3.形成了双导师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了专业实习组织管理体系,实行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兼职指导教师双轨制,聘任了一批企业兼职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精心设计了企业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与教学指导书,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铁路局兼职导师结合实习进度组织了多次分专题讲席,学生获得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
4.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推动本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交通运输专业改革后的企业实习,为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系统了解铁路运输专业现场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提升了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毕业后去铁路局和地铁公司就业的人数。
5.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以工程实践为驱动的企业实习计划得到了上海铁路局企业高管和同行业专家的支持,同济大学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与建议,逐步打开思维、活学活用专业理论,用人单位上海铁路局对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了肯定。
五、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的企业实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在理论教学上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各个课程间更加协调,也为实践环节打下良好基础。实践环节不断增加企业实习的单位和内容,力求符合交通运输专业本行业生产工作的实际,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企业实习工作扎实开展,继往开来,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企业实习工作还将谋求更大的创新,为交通运输卓越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学校主导;企业主导;校企共建
从学校和企业在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发挥的作用来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学校主导模式
学校主导模式是指学校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自筹资金,建设一定规模的教学实训场所,引进生产性设备,利用学校“人才、专业,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进行产品加工或者技术开发,且与学生实训相结合,实现双赢。
1.筑巢引凤型。学校虽然投资引进了具有先进水平的生产性设备,但是缺乏高素质的技师,设备运行成本高。企业可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指导人员,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和实训。学院与广州铁路集团总公司合作建设的铁路综合实训(培训)基地线路总长2000余米,使用全真实铁路线上在用设备器材进行教学化改造,其中通信信号基地是广铁集团在公司外与学校共建的惟一基地,可以满足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城市地铁各专业的学生实训、职工培训及技能比武、考证需要。
2.技术服务型。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成立课题小组,钻研新技术、新工艺,并且把实用性成果推向社会,转化为生产力。我校不少专业课老师原来就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后转型到高校任教,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组建了多个攻关小组,力所能及的承担了企业一些简单的课题。
3.创业孵化型。我院是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高校,依托株洲职教大学城,成立了湖南微软IT研发中心、大学生创业创客中心、“机器侠”机械创新中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做出了有益大胆的探索。
学校主导模式的优点是自主性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且便于协调生产经营和实训任务之间的关系。不足是学校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的更新换代,跟不上行业、企业的发展速度。
二、企业主导模式
该模式是由高职院校有偿提供土地、厂房及生产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而企业则是提供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在企业的主导之下开展生产,组织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任务。
1.订单培养型。以培养符合企业实际岗位需要的学生为前提,校企双方事先签署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到高职院校开办“订单”班,以企业名称命名,例如我院的机车车辆专业“乌鲁木齐铁路局新疆班”、运营管理专业“宁波地铁”班。
2.企业资助型。整个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以企业为主。学校通过帮助企业进行客户培训,优先为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校企互利互惠,实现共赢。
此种模式下,企业为实训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及实践师资的保障,产品还可以作为企业的订单产品,保证了销售渠道顺畅。但是,由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注重生产经营,可能影响学校教学实训的质量。
三、校企共建模式
校企共建模式是由高职院校负责提供教师与用地场所,而企业则负责投入资金、设备及技术等,双方共同签署协议,运用企业的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合作完成生产与实训项目;同时建立健全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学生生产性实训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1.共同经营型。我院与中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是培养轨道交通未来人才的基地。与中国铁建、西南交通大学和肯尼亚铁路学校合作建设的肯尼亚国际铁道学院,是伴随“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培养东非铁路人才的基地。
2.优势互补型。学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避免自身资金不足或者设备缺乏的短处,由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利用自身优势,建设合格的校内实训基地。而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师资建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培训基地,从而达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学院牵头组建的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是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层次的职教集团。集团成员由广州铁路集团总公司、上海铁路局等路局,长沙地铁等20多家地铁公司,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大中专院校及铁路员工培训基地组成,是合作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专门人才的联盟机构,集团内实行教学师资、实训基地、教学资源等共建共享,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实体平台。
3.任务驱动型。比如将某个企业的产品设计要求作为案例,让学生开展设计与研发工作,如果教师发现有合格的设计方案,则将作品交给企业评定,一经采用,则支付给学生任务报酬。学校与与广铁集团合作探索人才培养培训新模式,组建“互联网+”高铁运行安全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利用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协同创新。
校企共建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权责利明晰,可以充分获得各项资源保障,以满足生产实训的需要。学校的实训教学提高了效果,实现了教育和产业的紧密对接。企业通过最直观的方式选拔到真正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人才。这种模式的缺陷,就是合作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影响到合作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7)
[2]马薇,赵建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9)
[3]陈章兵,严薇,等.高职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篇3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ses the way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by doing" and "doing by learning". The skills training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flect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 of skills training and reform the idea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关键词:技能实训;高职;数控技术
Key words: skills training;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C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031-02
0引言
高职院校的技能实训是学生实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将来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有力保障,是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相结合办学特色的有效手段。技能实训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实施技能实训也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多年深入数控技术专业机床电气技能实训的基础上,探索如何有效提升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实训效果。
1教学思想设计
遵循“行在先,知在后,知行相资”的规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强调“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题、以素质为基础、以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等要素,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实训目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机床电气技能实训中的“电气控制柜布局的设计、安装”;“电路图的设计、连接和调试”;根据电机的正反转、交通灯系统、高铁轨枕预应力张拉控制系统的等不同项目要求,实现“PLC系统控制的设计及程序编制任务”。最终提交一份技能实训总结报告,包含实训进度表、实训内容、小组总结和个人总结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训能力。
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与技能实训相关的各元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但并未对其实施拆解,直观性不强,所以在实训前,先让学生进行各元器件的拆解,使学生先直观了解其结构、功能、原理及工作过程。再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掌握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之后根据其实验目的让学生绘制电路图并实现其硬件连接。最后根据系统控制要求编制对的应控制程序并上传到PLC内,完成系统搭建与调试,实现系统自动化模拟控制,在完成要求功能基础上编写使用说明书与总结报告,最终完成技能实训。
2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对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等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结合本次技能实训内容及特点,确定以下技能实训目标:
能力目标:能在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熟练使用斜口钳、剥皮钳、压线钳、电钻、钢锯、打号机等工具和正确使用可编程控制器,能够按行业标准,正确完成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安装、调试。
知识目标:理解机床电气控制在机床中的作用,了解在技能实训过程中使用的各元器件及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功能、原理及工作过程。
素质目标:加强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安全生产的意识,培养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此次技能实训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动手、接触实际的机会,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高的要求。对此我们也确定了技能实训的重点内容为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安装、调试及使用方法。难点为过程控制、PLC系统控制的设计和相关程序的编制。
3教学准备
依据机床电气技能实训的教学任务,做好以下教学准备工作:
教学情境: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为目的,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同时选定一名组长,再由组长分别指派相应的设计员、接线员、材料管理员及秘书各一名,实现统一部署,协调工作。
教学设备:每组分发电气控制柜一个、欧姆龙CP1E可编程控制器一台、交流接触器2个、热继电器一个、时间继电器2个、空气开关3个、标准35mm线槽2根、35mm导轨一根、1平方导线红、黑、黄各一捆、线号管若干、万能表一个、工具箱一套及所需的各电器元件。如图1、图2所示。
教学环境:本次技能实训在多媒体机床电气实验室展开,实验室配有机床电气实验台5台,可同时围坐5-7人,展开相关讨论及操作,同时配有FANUC数控车床、铣床及相关实验台各3台,如图3所示。
教学资料:教研室针对本次技能实训编写了技能实训指导书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以机床电气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机床的操作说明书、连接说明书、维修说明书、欧姆龙CP1E、欧姆龙CP1H指令参考手册、CPU操作手册、可编程控制器视频教学录像等内容作为教学过程的参考资料,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综合实验台为依托,结合现有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深入学习,深刻体会机床电气控制在数控机床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因此本次教学过程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横向教学过程;以告知任务、引导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分析任务为纵向教学过程。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5教学过程分析
5.1 横向教学过程分析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告知学生学习的目的,有目的学习往往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为此基于本次技能实训的综合实验任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机床电气控制在数控机床中的作用及怎样实现与机床系统之间信息传递?②机床电气控制的电路设计准则及注意事项有哪些?③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原理、作用及使用方法有哪些?分析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应该怎去学习,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实训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讨论,最终每个人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一份自己的答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对实训内容进行了预习、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深入的去理解了,另一方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感到轻松。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教师将学生在讨论阶段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内容加以总结、提炼,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学生提交讨论结果后,经过归纳总结,告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哪些知识点讨论的比较好,哪些知识点没有讨论到,哪些知识点讨论的结果是不科学的,同时帮助学生总结其原因,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养成这种勇于探讨分析问题的精神。最终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分析、总结后将标准的答案公布于学生,使学生与之对比,完成教学任务。
5.2 纵向教学过程分析告知任务:说明本次技能实训的教学任务,提出教学目标。引导任务与分析任务:由数控机床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引入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并说明其作用及重要性,完成任务引导工作。通过对此次技能实训各任务设计的目的、要点、步骤以及在技能实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完成对任务的分析工作。实现对学生自我学习的引导作用。完成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后,说明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操作过程的协调性、安全性、分工合理性,并提出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准则、绘图标准等要求,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技能实训任务。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深入理解机床电气各元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工作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为以后工作积累了经验。总结分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能够结合完成好的电气控制柜实物和电路原理图,说出三大综合实验的原理、目的、意义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独立完成一份包含团队构成及分工、实训进度计划表、实训内容、个人总结及小组总结的技能实训总结报告,要求内容详细、格式统一。同时采用小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的方式,结合教师对学生在技能实训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等作为评价本次技能实训学生的综合成绩,实现完成分析总结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在技能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剖析,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实训中的元器件、结构框图、电路原理图等有机结合,进行分析讲解,实现实践验证理论这一过程。这样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一方法,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以致用。
6教学成果
技能实训任务完成效果如图6、图7、图8所示。机床电气技能实训是实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体现出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的意义。
7结束语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本文以机床电气技能实训为依托,探讨了怎样上好高职院校的技能实训课程,强调要在技能实训过程中采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增强自身职业综合素质、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理论、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因此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实训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实现学校把学生请得进来,送得出去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段渝波.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32-34.
[2]王振洪.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与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75-77.
[3]乔孟涛,焦昆,陈靖.基于文化视角的职业伦理教育模式的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67-69.
篇4
【关键词】 高职英语 教学理念 应用能力
引 言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在这历史性机遇中壮大了规模,占据了半壁江山。2009年,高职生在校人数已达到1280万人(高等教育学生人数为2979万人)。“中国教育迈上由大到强的新征程”。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纲要》)中又强调:“高职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见,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探索到形成规模,实际上就是强调高职教育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一种“层次教育”。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也在时展的大环境下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和思考,但教学理念依然存在滞后现象,在课程体系及教学中,高职公共英语还有以下问题:(1)仍然延续“压缩版”本科的观点,过分看重本学科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化,认为只要全面掌握系统知识,能力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事。在英语教学上,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全面开花,但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上很少涉及。高职教育的特色未能在课程教学中予以体现。(2)教学方法和方式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教学内容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点的积累,教学的重心偏重对单词、短语、语法、句子结构分析进行精讲,语言基础和语言理解占主导,教学任务完成仍以课堂为主。(3)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多数学生都能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证书,有些甚至还获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但听力和口语能力普遍较弱,多数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交际能力差。(4)缺乏把课堂内容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实践环节。所学内容仅限依据课本,在课堂进行机械记忆和重复使用,不会灵活应用,一旦处于真实的环境中,就不知如何表达。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效工具。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一个完整的职业人应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业务操作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社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求过硬的外语能力,学生就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并能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在本国和外国的区别与差距,以及本专业和本行业的国际新动向、新发展和新要求。所有这些只需看第一手的英语资料,不需要等待译本,让学生实现专业和行业知识在国际经济发展上“零距离”。
立足高等职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语言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这种工具的能力,灵活自如应对涉外活动中的口头和笔头沟通能力,使他们能面向社会,强化能力,同时区别于中职教育和农民工培训的“简单操作” 。人民网报道“12月3日,‘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这是继今年9月28日沪杭高铁试运行创下时速416.6公里之后,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这则消息意味着中国高铁领先全世界。面对中国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高职建筑交通类学生作为中方施工技术人员出国施工已不再是遥远的梦,同时,中国其他行业高科技向外输出也是指日可待,拥有英语能力更加突显其重要性。与中职生和农民工相比,职业教育是他们培训的一个重要部分,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训也是他们职业培训的核心,而外语能力却是他们最弱的一个技能,高职生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人才,英语书面和口头交流是必备的、不可缺少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构想
《发展纲要》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学思结合,重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说明要提高高职生英语能力,就应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应该围绕课堂展开,课堂是教育教学的核心。
1.在探究式教学中实现学思结合统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去发现,去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外研社高职高专《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第六单元“Text A Happy New Year”中,课前可提出“1. List out the holidays that you know in China, in America and European countries 2. Do you know where the holidays originate from?”然后在教师辅助下学生分成小组,选出组长,明确每一小组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问题和查找资料,一组一个代表陈述本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补充。这样学生既可主动查找,进行归纳总结,而且在查找的过程中会涉猎大量关于节日、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视野会拓宽,也会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在交际法中实现知行统一。《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在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中,要还原语言本来功能,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贯穿“教学即交际,教学用交际,教学为交际”,“学以致用,会说会用”,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在基础英语阶段把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其中,为行业英语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后盾。
在课堂内注重语言能力内化的训练,注重与职业和专业的联系,强化实践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有用词组和短语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交际能力;模拟学生工作岗位会碰到的场景。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学习了怎样表达满意与不满的几种方式。可以假设这样一个情景:甲方对乙方安全施工管理感到满意,可对工程进度比计划慢很多感到不满,要求乙方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把所学内容用入情节中。学生在完成对话的同时就会很自然使用一些专业术语,既练习句型的表达,又使用专业的词汇。
3.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应用。使用和安装学习软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室进行的课堂上,只能依照中等学生的水平,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进度,对差等生和优等生很难做到特别关注和针对性培养。而计算机软件可以分层分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级别,在软件学习中找到定位,完成每一层或每一级相应的任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软件一对一教,教师进行指导,既使差生建立起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又使优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实质性的成绩,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力普遍不同程度提高。
4.完善学时内容,健全评估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考核方式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方式。考核方式中避免“重知识,重记忆,重理论”的现象,科学合理安排英语口头和笔头沟通交流的课时,重点看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书面口头表达能力。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结 语
通过对原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改变传统的注重语言知识能力变为注重语言应用能力,使英语教学围绕职业教育展开,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突出高职英语教育的特色,体现高等教育的优势,才能保持活力,实现健康而有活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刘戴琳.教指委要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引领力量[J].外语界,2009.
[4]韩茂源.试论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0(23).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一、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背景
1、酒店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酒店管理人才
根据世界旅游委员会公布的研究统计数据显示,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了所有行业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作为旅游业的核心要素之一,我国酒店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也不断提升,特别是国内中型酒店进入快速扩张期,在中国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未来几年仍将是酒店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我国就业市场上,对酒店类高级服务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日渐凸显出来。酒店产业全球约2亿雇员,且职位需求仍在扩大,酒店业职位需求每年增长超过35%。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的第一大国,酒店从业人员也将达到35亿人。
从2011年到2014年,湖南增加361家酒店,且以每年12.2 %的增长率在持续增长,因此对酒店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跨国酒店品牌在湖南快速发展,凯宾斯基、洲际、万豪等国际酒店纷纷入驻湖南,2015―2016年,长沙预计将增加12家五星级国际酒店。酒店数量的迅猛增加以及国外酒店集团的大举进入,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2、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加强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人是酒店企业经营中最关键的资源要素。通过对长沙运达喜来登、唐宫(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杭州福朋喜来登、凯宾斯基、普瑞、华天等16家酒店企业的调查发现,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专业技能、外语能力、创新能力已被酒店企业普遍认可为员工应具备的五种主要能力要素(见下表)。
酒店行业对员工能力需求要素比重分析表
尤其是职业道德,被70%的企业公认为是员工应具备的首要从业能力要素,而服务意识、创新能力、专业技能是当前酒店企业员工最为缺乏的三种从业能力要素,也是制约酒店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对员工从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就目前各校普遍采用的仿真实训来看,在实训室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学习和提高以上能力要素的,必须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有效提升各项能力素质。因此,建设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才能有效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湖南酒店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设高品质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目前湖南省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共有在校学生12000人左右,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查,2014年湖南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口近20万,而湖南各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2014年毕业生只有约5000人。而且因为学生缺乏专业社会实践以及入岗的心理落差等原因,酒店管理专业对口率仅达52%,我省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调查显示,全省目前仅有4所高职院校建有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并且均规模小,客房入住率低,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将课堂实践融入到运营中,达不到“学习”与“生产”的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要服务湖南旅游产业发展,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设一个高品质、上规模、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势在必行。
二、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遵循“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按照“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成规模”的要求,依托政府和行业扶持指导,紧密对接酒店旅游行业发展需求,校企合资共建“体制机制科学、规模功能合理、设备技术一流、实践教学创新、资源信息共享、国内国际适用、效益作用突出”的酒店管理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要。
三、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与原则
(一)建设目标
通过3-5年时间,将基地建设成为功能前瞻、效益显著,集教学、生产、经营、服务、鉴定和研发“六位一体”的高品质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构建“资金共投、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打造“系列化、标准化、智慧化、国际化”的基地硬件环境,建设“校企互培互聘、双职双岗、德技双馨”的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建立“逐级轮岗实训晋职、教学做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生产经营与科学研究并举”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将基地建设成为酒店旅游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典范。
(二)建设原则
1、效益原则。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模相匹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能获得足够时间参与到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展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技术技能训练。利用基地开展在校学生实习实训、合作企业员工在职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社会人员行业培训、旅游酒店类技能鉴定等,以使资金投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共建共享原则。一是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校企合作,吸收利用企业的设备、人才与技术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推广、职工培训和订单培养,实现校企互利、共建共享。二是与区域内的职业院校开展校校合作,优势互补,在学生实训、技能鉴定方面利用各自的强势专业和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三是科学制定基地建设规划,基地在为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的同时,覆盖旅游管理、邮轮乘务、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的实习实训项目,实现专业大类的资源共享。
3、可持续发展原则。高度重视基地的持续运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创新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把基地建成为集教学、生产、经营、服务、鉴定和研发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构建
1、建立“1+5”校企共建共享的基地建设模式
采用“1+5”校企联合建设模式,即学院1个办学主体,湘润、金通、天之佑、快乐之旅、上岛公司5个企业主体,在合作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哉苟嘀中问降牧榛詈献鳎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投入一定的资金,各合作企业投入设备和技术支持,校企共同按照企业化生产和管理模式,对外承接餐饮、住宿、会议、培训、旅游、票务、技能鉴定、产品销售等业务,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任务,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实行“四联一体三级”的基地运行体系
由餐饮行业主管部门省商务厅、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省旅游局,行业协会省餐饮行业协会、省旅游行业协会来共同指导和支持酒店管理及所属旅游专业群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以确保基地建设的理念先进性、标准引领性,功能辐射性;由学院与湘润、金通、天之佑、快乐之旅、上岛为平等互利的五个主体共同投入资金、硬件、技术、人员,共同经营管理,实现校企合作共建“三效合一”,即“人才培养效益、示范引领效益、经营经济效益”三效合一。
成立“基地理事会、基地经营管理办公室、基地各工作组三级网络”的运行体系。由学校、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理事会,是基地建设的最高层领导,对基地各项工作进行统筹指挥,由学院校长担任理事长,始终发挥教育为企业行业服务的作用。由学院、湘润、金通、天之佑、快乐之旅、上岛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基地经营管理办公室,是基地建设的协调指导层。由学院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企业人事部经理及成员组成的基地实训教学组、生产运营组、项目研发组、技能培训鉴定组、信息化管理组、国际交流合作组等6个工作组是基地建设的落实执行层。如下图所示。组长分别由学院和企业的业务骨干担任。实训教学组负责安排教师、员工、学生在基地中的学习培训事宜、校企人才交流活动,以及实习实训项目设计;生产运营组负责生产基地酒店、咖啡吧、茶吧、蔬果园、旅行社的生产经营工作,协调基地与各家合作企业的关系;项目研发组负责并组织师生参与基地内的新产品新技术、科研项目、应用性横向课题、毕业设计等研究;技能培训鉴定组负责组织在校生、社会成人等在基地内进行咖啡师、调酒师、茶艺师、酒店职业经理人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信息化管理组负责基地专题网站建设、维护、更新工作;国际交流合作组负责国际商务官员培训、海外留学生办学事宜。基地的所有权明晰,以学校为主体。
“四联一体三级”的基地运行体系图
3、创立“两会三审”的基地管理模式
“两会”,一是指校企共同参与组成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理事会”,二是指负责基地日常事务的校企代表组成的“联席会”。“理事会”一年召开3次,年初提出当年工作计划,年中检查“联席会”上半年工作进展,如发现问题可及时调整,年末对基地建设进行全年总结,并提出下一年度基地建设目标与计划,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基地建设与发展良性循环路径。
“三审”即“理事会”审核基地建设计划以确定建设目标,审核基地建设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以确定投资力度,审核基地建设成效指标,尤其是人才培养成效,以发现问题,提质创新。这样,可确保基地指挥运行机构的有机整体性和工作有效性。
4、建立“联合培养、实岗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的不同,选择育人企业不同岗位学习,即“实岗育人”,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功能的有效实现形式。“联合培养”是指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总目标互为一致”的前提下,合作企业与学校联合组织招生宣传、面试、入学教育,签订校、企、生三方培养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累计计算实习工作时间、学生领取相应岗位级别工资,实现工作间与教室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从而实现学生就业岗位与企业需求岗位相适应。(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旅游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研究和实践―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XJK011AZJ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增强,陈开君.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8(11)
篇6
【关键词】幼师专业 顶岗实习 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8-01
我校学前专业始建于2002年,第一年就招收到200名学生。在生源逐年减少的形势下,近几年每年仍能至少招收三个班,是学校目前招生最好的专业。2012年6月,学校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前专业为五个重点支持专业之一。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校第三年要完成顶岗实习的教育活动。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和积累,学前专业形成了一整套的实习实训方案,该方案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大亮点。
整个方案分为四大部分:一、校企合作;二、订单培养;三、制度保障:四、过程管理。
第一部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利用现有的师资和设备,根据企业对所需劳动力的指标要求,有计划地招收、培养企业后备劳动力,达到有指标地招,有目标地学,有专向技能地就业,避免了学校盲目招,企业找技工难的混乱局面。校企合作模式,等于让学生搭上了始发站直通终点站的高铁列车。幼儿园及早教机构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企业”,对教师的质量需求同样适用这一种培养模式。
我校学前专业与幼儿园、早教机构的合作具有如下几项具体内容:
第一,成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参加合作的幼儿园、早教机构、在幼教行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及学生家长代表组成。
第二,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
第三,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运行制度。
第四,签定“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与抚顺市幼儿园、市委幼儿园、爱儿坊幼儿园、沈阳爱婴教育机构等几十家单位签定了合作协议。
第五,制定规划,及时总结。
第二部分。订单培养
学校自2007年以来不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先后以爱儿坊幼儿园、爱童幼儿园、翻乐园幼儿园、亿婴宝贝亲子机构、沈阳爱婴教育机构等单位冠名,招收定向班。这些定向冠名班均由学校和幼儿园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计划。
第一,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方案,共同研究课程设置,共同选择课程内容。如:沈阳爱婴经过与我校反复研讨,将蒙氏、奥尔夫音乐、亲子等特色课程植入教学,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到最新的早教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就业技能,此举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第三年顶岗实习初始,爱婴冠名班全班学生一次性被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全部聘走。
第二,共同制定招生培养计划。学校根据爱童幼儿园对师资的特殊要求,有所侧重地招收符合条件的新生。2009年,招收一名有体育运动特长的男生;2010年,招收五名家庭特困的女生,修完学校规定的课程之外出资保送到北师大学习蒙氏课程。现在,这五名学生因为按计划接受培训并较全面地掌握了蒙氏课程,已经提前一年(顶岗实习期间)走到蒙氏全日班老师的岗位,成为幼儿园骨干教师,不仅为幼儿园提高了创收,自己也增加了收入,
第三,安排幼儿园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带动学生切身感受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特色课程。幼儿园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她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学校老师无法做到的,因此,顶岗实习正是弥补课堂上的不足,由幼儿园教师将本园的办园特色课程在生动的幼儿园里传授,学生们接受起来会事半功倍,
实践证明,订单园所所提供的实习场所、内容、形式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幼儿园工作的适应程度,为其顺畅就业铺就了一条绿色通道。
第三部分,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际锻炼,更重要的是自身权益能够得到维护,学校与幼儿园共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制定和完善了有关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
《教育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学校保险教育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抚顺市学前教育发展三年纲要》
《抚顺一职专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抚顺一职专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校企顶岗实习工作职责》
《高三班主任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学生顶岗实习手册》
《一职专学生顶岗实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实习学生规避风险指南》
《幼儿园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
《幼儿园顶岗实习学生劳动保护制度》
《顶岗实习班主任管理记录》
《顶岗实习专业教师指导记录》
《顶岗实习评优活动标准与规则》
依据以上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法制法规,严格执行学校和幼儿园对于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顶岗实习工作得以顺利和有成效地完成。
第四部分,过程管理
学校和幼儿园共同成立了学生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双方均有专人负责对学生实习全过程的管理。学校招生就业科牵头,教务科、学生科参与;幼儿园也指派专人负责接收、指导、管理、评价学生实习工作。学校还建立班主任专职管理实习学生制度,并对班主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招生就业科根据校长办公会及“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议,详细拟订出“顶岗实习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流程图略)学生实习前,专业部、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分别对学生进行岗位职责及安全教育。学生实习期间,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通过定期查访及随机抽查的方式实地检查指导。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群、分片包组等方式保持与幼儿园和学生的沟通,既注重了情感的交流,也完成了专业的指导。这些方法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及时总结实习感受,解决并处理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突发事件。其间,要求教师做好实习检查记录,学生认真填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专业部、班主任及学生均形成总结并进行并反馈企业满意度调查表。
实习过程的管理,归根结底是要以制度为保障,顺利完成顶岗实习所要完成的教育任务,为学生平稳就业奠定基础。它是学校为社会服务整个链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顶岗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以学生身份参加社会工作,离开课堂进行社会劳动。他们身边没有了模拟实训室,没有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代之以更多的是责任、效益、竞争、安全等不容忽视的概念。如何在学生转换角色的时候都有一个华丽转身,是我们负责实习工作的老师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第“十三五”期间,全国评出1000所中等教育示范校,无论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给予了极大的倾斜和扶持。顶岗实习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有效做好中职幼师专业顶岗实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创新职业指导》
篇7
[关键词]培黎工程技术学院;应用型人才;学院转型;教育模式;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110-02
培黎工程技术学院是兰州城市学院的一个二级学院,学院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院设有工学、理学两个学科门类,学科间协调发展,强调理工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叉渗透,以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技术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升本以来,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实践体系,努力办出特色,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探索。
一、创新教育理念,革新办学思想,探索新颖的教育模式
对于一个升本不久的学院,要实现由师范向非师范、专科向本科、理科向工科的跨越式转变,必须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教学改革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①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培黎工程技术学院在创新教育理念、革新办学思想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办学效果得到了甘肃省本科合格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在发展方向上,学院坚持由专科型学院向教学型学院的转变,由单纯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并举的转变,由基础学科研究为主向基础学科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的转变。在发展策略上,学院不比一时,求长远;不比外在,求内涵;不比综合,求特色,踏踏实实地走和谐发展之路。在发展理念上,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本科教育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原则。学院确定了以学科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为动力、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办学方略。在指导思想上,学院巩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果,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适度发展教育规模;学院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工科学科群体
学院发挥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2005年将“计算物理学”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学科,2010年积极申报“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工科校级重点学科,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建成院级重点学科。学院已在“计算物理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学科领域初步建成四个学术研究团队,基本确立了工科学科群的发展方向。②
学院在已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焊接工程”、“数控技术”、“汽车应用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九个专科专业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申报成功“物理学”本科专业,2008年成功申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9年成功申报“焊接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三个本科专业,使学院真正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专业的转变,也实现了从以理科为主到以工科为主的转变,专业结构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二) 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梯队建设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院的原则,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针,加强教学名师培养与教学梯队建设,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富有发展潜力和应用特色的新型师资队伍。③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为:第一,创造良好人才氛围。学院领导站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始终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思想舆论引导,使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坚强基石,是学院特色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全院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人才引进与现有教师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思想,积极为各类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形成既可安居又能创业的工作环境,达到稳定队伍的目的。
第二,建立灵活用人机制。紧紧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赶抓机遇、打破常规、创新思维、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实施“教师培育工程”、“教授流动站”、海外留学人员“回归工程”,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既可安居又能创业的“进退自如”灵活用人机制,开创师资队伍建设新途径,不拘一格用人才,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第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学术精神,抵制学术失范,反对虚假浮躁、急功近利,不断提高教师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教师集体荣誉感、团队责任感,提倡合作精神,在合作研究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增强教师教育创新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第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依托“教师高学历工程”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在抓好基础培训、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把培训工作转移到以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重点的能力教育上来。重点抓好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双语教学培训和中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通过中青年在职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学术访问、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学员结构。从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发展需求出发,有计划地引进关键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接收硕士以上毕业生,通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依托“名师培育工程”,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使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培养造就一批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群体。
(三) 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教学水平日益提高
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活动。④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讲授、讨论、习题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新现象,引入新知识、定理和规律,介绍学科史的生动事例,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实践证明讨论课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增强师生互动,一方面,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发言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发现学生在概念上的理解错误以便及时纠正。习题课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总结、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能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部分内容首先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指定的内容,同时要求写出自学部分的读书报告;部分难度在学生自学能力范围以内的章节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写出教案,在课堂上用15分钟左右进行讲授,这种让学生互教的方式,可强化培养学生自学、表达、撰写教案等多项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良好的。再次,全方位、多途径地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适应科学素质教育之需,学院采取开设《学科橱窗》、举办学科专业讲座、开设专业相关选修课、开放学院相关实验室、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演示实验等多种方式,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开阔了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学科教育与技能鉴定相互协作,“一书多证”培养模式成绩显著
学院明确提出,取得专业技能证书要为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服务,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宗旨。由于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相互协作的工作原则,保证了“一书多证”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书多证”在培黎工程技术学院成绩显著。自2005年以来,学院已有1000多名学生取得了维修电工、钳工、汽车修理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等资格证书,100多名学生取得了中级国家标准制图员资格证书。所有毕业生除毕业证书以外,都取得了两个以上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一书多证”是学科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很好的协作,该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三、建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黎工程技术学院为突出应用特色,加强实践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项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构建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不断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⑤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保证
教师工程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的前提条件,学院建立符合突出实践特色的师资继续教育和企业实践制度,鼓励从事工科教学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必要的工业训练,使之从“双门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选择并依托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教师工业培训基地,让青年教师轮流到企业接受一定时间的工程训练和实践锻炼。同时,吸引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盟,充实扩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为搞好实践教学提供保证。
(二)新颖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学院仪器设备有限、实习条件相对欠缺的情况下,学院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解决难题。在实验设计方面,学院摒弃传统简单验证型实验,大量增加综合设计性和工程开发型实验。在实验方法与手段方面,学院坚持“三个转变”的做法,即变实验辅导为实验引导、变静态实验内容为动态实验内容、变面向结果为面向过程实验。在实训方面,学院植入多媒体技术,开展CAI工程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领与技巧,以及实践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结构性变化、形成过程等以动画形式直观地体现出来,这样将仿真引入实践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后,突出了实践手段的先进性,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起点、授课信息量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联合教育方面,学院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或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3+1”等教学模式,把单一的培养模式改变成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这样既加强了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又为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毕业后顺利就业提供了机会。
(三)实训基地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
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三年来,学院共投入近1000万元资金用于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院现建有物理、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机电工程和汽车工程等五个院级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教学、实验及实习场地7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00多万元,仪器设备完好率95%以上,实验开出率100%,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基本具备了开放性和服务性的功能。另外,学院还设有CAXA培训中心和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的甘肃省第21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这些都为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经验技能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之路。目前,学院已与企业和学校建成10个生产实习基地和6个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保证了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积极开展科技社团活动,提高应用人才综合素质
学院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育为重点,积极开展科技社团建设活动。学院设有机械创新设计、产品造型设计、CAI设计、计算机绘图、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专业社团,有计划地开展各专业技能操作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学院还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验、⑥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视野、启发科学思维。通过科技社团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工程设计思想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科技社团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学生科技社团组织在形成学生良好学风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学院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实践体系、努力办出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年来,学院出版专著、教材及教参19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97篇,其中核心刊物80多篇,SCI收录30多篇;承担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省级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国家级、省级及其地厅级各类奖励近30项,2009年,有两个项目获得科技厅鉴定,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学院教学工作严格遵循“严教、严学、严抓、严育”的方针,教学成果得到了甘肃省本科质量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风起云涌,人类社会迎来了信息化时代,学院已进入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担负着人才资源开发、知识创新、知识应用和高科技创业的重任,肩负着人才强省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学院将在甘肃省教育厅、兰州城市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加强产、学、研结合,重视与省内外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办学,努力把学院建成甘肃省和兰州市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研究开发基地。
[注 释]
①别敦荣、郝进仕:《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第54~60页。
②胡寿根、殷革兰、杨旭辉:《区域性高等教育普及化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第65~66页。
③王文燕、赵冲:《从学者到大师》,《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2期,第11~14页。
④陈彩燕:《当代英国大学课程改革与启示》,《高教探索》,2010年第2期,第65~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