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课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04: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训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学期我认真完成了备课、上课、听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等基本工作,及时对后进生进行课后辅导,并积极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进行实际操作,杜绝“高分低能”,严格要求学生并尊重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引导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使学生不仅学有所得,更能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十分享受教学的快乐以及作为一名老师的成就感,不仅收获了学生的认可,也感受到教学能力的提升。日后我将更加努力精进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呈现一个更精彩的课堂。
《典型工装原理与应用》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真正掌握机械加工技能的必修课,内容囊括从事机械加工相关工作的人员和初中级机械加工领域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有关零件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初步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零件加工技能的养成打下基础。同时本课程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教材中还涉及了机械加工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铣工基础与操作》是机械类学生的专业课。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始终通过以机械加工实训教学为主,机械加工理论教学为辅的方式,结合学生们的基础薄弱、入门困难、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实操切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我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总结及教训:
教学计划完成情况:
1、理论基础部分:通过《典型工装原理与应用》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三爪夹盘,四爪夹盘,平口钳,分度头的工作原理,分度头的分度计算,分度头挂轮的计算等。通过《铣工基础与操作》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铣床加工的工作原理。
2、实训操作部分:实训课程主要是配合理论教学展开的,通过《典型工装原理与应用》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三爪夹盘、四爪夹盘、平口钳、分度头等夹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夹具精度的调整。通过《铣工基础与操作》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铣床的操作方法以及铣床的保养。
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平时上课比较认真,能按时完成课堂上布置的学习任务,但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铣工基础与操作》这门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学习难度是有的,而且它与其他的基础课联系也比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多加巩固和练习。
教学情况反思:总体而言,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本人教学能力有所提升,学生反馈良好。 作为《典型工装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主讲,这一个学期以来,我做到了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生动风趣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充分给学生们拓展自己的经历和进入企业后必备的能力。
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教法有待进一步创新。
由于自身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上更多地依赖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新兴教学手段了解不多,学习的速度也较慢。在之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多多吸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借助网络和多媒体,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系统,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思维不够。
《典型工装原理与应用》和《铣工基础与操作》等课程虽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也是机械加工的最核心的部分,涉及大量实训操作,本人在教学中更多地结合了自己的经验,但如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同时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或许可以在机械加工的“教”与“学”方面有更多突破。
三、对实训操作的力度不够。
实训操作是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技能的必经途径,但由于本学期的理论学习知识点较多,所以没有安排较多的实训时间。下学期开始将着重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2
【关键词】工学结合 综合课程 实训平台 实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9-02
《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而其中实训教学是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楼宇专业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基本内容
1.设置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目的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现代智能建筑、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必要的楼宇智能理论知识,会进行楼宇安防系统系统设计与维护,能完成消防系统、楼宇设备监控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会进行建筑电气工程预决算和施工管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一定创业能力,适应智能楼宇系统工程和系统管理维护要求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专业的核心主要在智能建筑的安防、消防和楼控三个方面,本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在智能楼宇管理师、智能楼宇物业管理师和建筑电气工程造价员,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智能楼宇管理师或物业管理师。
2.构建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模型
构建的课程模型如图1所示,在专业群平台课程结束后设置“基础综合课程”,作为专业群平台综合课程;在岗位群平台课程结束后设置“技术综合课程”,作为岗位群平台综合课程;在岗位工作方向模块课程结束后设置“岗位能力综合课程”,作为岗位方向模块综合课程;最后设置实施岗前综合训练,进行专业级的综合。从而形成了从“专业群、岗位群平台综合课程”到“工作岗位方向综合课程”最后到“岗前综合实训”的课程综合,最终使学生能力由单一到综合,逐级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我校楼宇专业开设的“建筑智能化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是属于图1中的第三级岗位能力综合课程,因为作为岗位方向模块课程多为以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的“工作课程”,所以“岗位能力综合课程”目标在于将几门岗位方向相关的课程,按照工作任务相关的原则,选择企业较为工作任务代表性的岗位工作项目,对这几门课进行技术、技能的整合与综合,实现专业能力的第三次综合提升。
二、楼宇专业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实施
工学结合综合课程通过相关的“工作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课程的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主观陈述性的理论知识与客观过程性的知识理论相整合,体现学生这一核心主体,按照每位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分组。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工作经验结合起来,不仅学习了工作知识,适应了工作环境,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了工作经验,进而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种职业的无缝衔接。下面以“建筑智能化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为例讨论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综合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思路
(1)实训项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工作任务引导教与学,实训内容侧重于安防、消防及楼宇设备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操作,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企业生产活动提供优质人才。
(2)实训项目真正要做到理实结合,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采用企业真实的项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社会。
(3)实训项目设计具有针对性、扩展性和系统性,贴近职业岗位需求,以学院为依托,利用学院现有设备,学生可以循环使用,企业培训人员也可使用。
(4)实训项目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就业服务。实训过程构建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训练和熏陶。
2.综合课程实训项目的设置
项目一:安防系统工程构建。本项目以某学校、某写字楼或某小区的安防系统为原型,通过防盗报警系统、门禁控制系统、可视对讲系统和视频监控4个系统的实际构建,掌握门禁可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能利用手册查阅门禁系统电路各种技术参数并作出设备选择;能根据现场进行安防系统设计;能根据安防系统设计进行绘制图纸;能进行系统安装、调试及联动。
项目二:消防系统的构建,本项目以某学校、某写字楼或某小区的消防系统为原型,通过火灾报警探测器进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安装、调试;消防联动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和自动灭火系统设计。掌握各种火灾报警探测器的工作原理;能根据不同应用场合选择探测器设备;能根据现场进行消防系统设计、绘制图纸;进行系统安装、调试及联动。
项目三:楼宇智能化控制设备系统的构建,本项目以某写字楼的监控系统为原型,通过了解传感器、驱动器、执行器、直接数字控制器的操作使用、运行、测试,以及给排水监控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构建,掌握智能建筑中各个子系统的监控要求及监控原理;能根据现场要求对传感器、驱动器、执行器等现场设备进行连接及测试;能按照监控系统要求,准确阅读DDC接线图,进行硬件的安装和连接及软件的编程和调试;按照监控系统基本要求,能构建给排水、暖通空调等监控系统,并能对系统进行仿真调试。
综合课程将这三门课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及素质进行有机整合并提升,通过短期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其中关键技术的掌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获取相应的工作经验而且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智能楼宇管理师或物业管理师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3.组织与实施
(1)实训环境与设备。整个实训的实施基本在校内进行,充分利用学院现有设备,以学院楼宇专业几个实验室的设备为平台,适当的时候用实训平台软件来完成实训任务。
(2)授课老师。由院内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担任实训指导老师,院内老师具有双师资格的专业老师,院外实训指导老师要求是工作在技术一线的技术人员(工程师),或者为从事技术管理的专家。
(3)学生的组织与要求。实训教学强调工学结合,以“做、学”为中心,每项活动都需要学生自主地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主要帮助、指导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因此要求学生课前明确任务,课中积极参与,相互讨论,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同学间相互启发和影响,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4)建立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实训平台。 结合课程三方面的内容,并兼顾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尝试运用专业的工控组态软件开发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实训平台,如图2所示。
实训平台上包括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理论内容和实操内容、试题库、模拟试卷及训练等项目,借助实训平台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习和动手操作,从而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5)实施综合课程的效果。楼宇专业的建筑智能化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从2013年开始实施,在实施的班级中,由于实训项目是从具体工作任务出发,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结合“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需要,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课程结束后基本都能通过考证,通过率在95%以上;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专业老师又承担了行业企业的职工培训,为企业职工开展“智能楼宇管理师”的培训项目,先后参加培训的有近千名职工,考证通过率在85%以上。
三、结束语
本文以建筑智能化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为例,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在实训环节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结合工学结合的理念,积极探索利用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和实训平台开展基于企业岗位需要的实训课程新思路。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交流协调能力等职业素质,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为专业建设、学生培养及高职教育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艳红.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分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5,3:116-118.
[2]张景耀,戚基艳.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途径[J].高等教育,2013(12):28.
[3]曾金霞.工学结合视域下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12,23(11):37-38+41.
作者简介:
篇3
一、主要成绩
1、交流机会增多,教研氛围浓厚
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给老师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从本次活动的情况看,已实现了初衷。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参赛选手备课具有研究性。参赛教师充分认识到要上好课,备好课是关键。在备课方面选手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有的教师边学新课改理论、边备课;有的教师花了2~3天时间,反复修改教案,使教案更加完善;有的教师备课后还在家中面壁试讲。上完课以后都能认真地对自己所教的课进行反思、总结,并积极地请评委及其他老师对自己的课进行评议,虚心地听取同行的意见。有的教研组加强了教师的集体备课,他们不把评比名次放在首位而是把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放在首位。例如,政治教研组在参赛教师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组织他们背对背地向全组其他成员说课,全组成员本着帮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目的,献计献策,提出改进意见,这样选手们的教学思路拓宽了,教案更加充实、完善了。而政治组的其他老师在教学业务上也得到了相应的借鉴和提高,得到了双赢的目的。另一方面,当有老师上课的时候,其他老师都能踊跃地去听课,力争多听课,多吸收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同时又能真诚向上课的老师提出改进的意见。总之,在这次活动中,全体教师听课和研究之风甚浓。
2、新课改理念增强、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本次课堂教学能手评比活动是在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的,参赛选手认真学习新课程的内容,努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带着课题去研究去实践。加上老师们对本次活动十分重视,准备比较充分。因此,在活动中,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提高,课堂教学面貌有了较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目标向多维转变。过去的教学老师们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做人的教育。在本次课堂教学的评比中,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参赛选手能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统一起来。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第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的关系掌握的较好,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参赛选手在教学中克服了简单的问答式,积极的探索运用观察、讨论、实验、感悟、表演等多种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3、队伍得到锻炼、新秀脱颖而出
在这次评比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组织的课堂比较活,与“新标准”的要求比较近。一方面说明这些新老师的思想上没有陈旧教法的烙印,另一方面说明青年教师肯学习,进步快。因此,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同时也看到了“老教师”面临着新理念的挑战。
4、组织严密、活动规范
参加这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的共有10位教师,其中新教师居多。老师们在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既要上评比课,又要尽可能地听课,其中部分老师还要当评委。这给活动组织带来一定难度。但是我们克服了困难,特别是在教研组长的精心安排下,整个评比活动秩序井然,没有出现混乱现象。校长至始至终都在课堂教学评比的第一线。在评比的第一阶段侧重于教研、交流;在活动的第二阶段,侧重于反思和总结。各位评委能本着对事负责的态度,不怕辛苦,公正评判,也保证了这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二、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1、这次初中课堂教学能手评比,我校参赛选手由于新教师较多,所以出线选手整体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够丰富,一部分年青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不够,只注重形式,花样多内在少。
篇4
1.培训目的:强化科技教师的科学素养,开拓教师的发展视野,转变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辅导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为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更加蓬勃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培训方式和内容:专家讲座、模拟学习、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培训方法交叉使用,培训重在创设情境,促使教师在与他人充分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界定、分析与解决。按以下七个学科:数学、物理与工程、化学、生物、计算机、地球与空间、环境科学来设立班,一个学科一个班,共计七个班,每班参训学员30人左右。
3.项目支持:《中国科协“科教合作”共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科协、华东师范大学和全国60所项目实验学校共同实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从精英转向大众的当代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研究》的子项目。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承办的此次培训活动是该项目开展的“项目孵化”的相关工作。
4.参与此次培训的相关人员:
二、本人学习体会
首先,我最大的收获是跟黄教授系统地学习了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包括:设计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答辩等,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案例讨论和实战练习。通过学习,我发现了以前工作中的一些不规范之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其次,通过黄教授的讲授我知道了很多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尤其是植物生理学和细胞工程方面的,这些资料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和科研都是很有用的。生物学科发展很快,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知识结构才不会陈旧。
此外,生物班只有我一个学员是来自安徽的,我认识了多位四川的同仁以及三位宁夏的同仁,从他们那,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篇5
全科医师的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全科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我科在陈启松院长的领导下,结合院内的实际情况,对院内全科医师进行了比较规范的一系列培训。
1、高尚医德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医德观念模糊影响医生的进步及行业发展,即损害了卫生行业的形象,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问题。而医生的技术水平与其责任心呈正比,没有责任心的医生不可能用心观察病人、处理病人,故其技术水平也不会很高,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我院在全科医师培训中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督促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树榜样,潜移默化感染规范化培训医师,同时带教老师需结合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讨论,抓住典型,深入剖析,培养规范化培训医师抵制非道德行为的坚决性和长期性。
2、强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融洽的医患关系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而沟通障碍是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信任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提倡“多作换位思考,真诚关心患者”。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作可以换来病人高度的信任,比如查房时与病人握握手,晚上查房时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规范化培训医师要从细微之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对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参与临床研究,开拓科研思维:我科在全科医师全面素质训练中还增加了临床科研能力培训和专业外语阅读项目,要求培训人员在接受培训期间参加科里科研工作,从中培养研究思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目的是让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4、基础理论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每月定期召开全科医师例会,并请医院外出进修回来的医、技师授课一次。临床实践培训,全科医师深入科室后由科主任指定主治医师、副高或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负责,实行指导教师与上级医师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5、加强评估和考核:建立、实施质量评估及考核制度,包括培训质量及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检查,认真组织出科考核。评估、考核的目的是对临床医师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发现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篇6
关键词 电工进网作业 高压理论 培训 教学方法
为了规范电力行业、保障电气安全作业,根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15号令规定,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考试实行国家统一考试[1]。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是电工具有进网作业资格的有效证件。进网作业电工应当按照规定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并注册。未取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或者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未注册的人员,不得进网作业。因此,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是保证电气安全的最基本措施之一,对其考试的培训教学要求应该主要针对进网作业电工的岗位需求,密切联系电力生产实践,注重科学应用,并以安全主线贯穿始终,力争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宿迁市电力培训中心高压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培训班开班以来已经为电力系统及相关单位培训了数百名员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高压理论部分知识面广而宽,在考教分离的体系下,考试的广度及深度都逐渐加大,这对“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教学的改革和深入提出了严峻的考验。2011年11月28日,宿迁市第20期电工进网作业许可培训在泗阳开班,针对这次开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培训教学进行总结与改进,从而为以后的高压进网作业培训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培训的教学过程
(一)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
电力系统基本知识作为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的第一部分起到了总述的作用。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构成、电力负荷的组成及分类就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章的教学主要手段是对基本概念的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关键知识点。结合学员实际的工作情况,将原理用最浅显的语句表达出来,方便记忆。
(二)电气安全技术及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进网电工作业首要的就是要掌握电气安全技术。高压理论部分的电气安全技术主要掌握电气安全用具和触电急救的方法,以及电气作业的安全技术和组织措施;了解电击方式及电气火灾补救措施等。这部分的内容与进网电工的实际工作息息相关,除了在本章做重要讲述之外,在其他各章都穿插了电气安全技术的相关内容。
(三)电力变压器的知识
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核心部分,了解、掌握和熟悉电力变压器的各种专业基础知识显得非常重要。变压器的分类主要有电力变压器、仪用互感器和特种变压器。这其中就需要了解和熟悉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型号及技术参数、运行条件及方式等知识点。本部分的教学采用的是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讲授完理论部分之后紧接着就进行电力变压器的维护、排故等操作,这样就更加方便学员领会电力变压器的理论部分。经过实践教学,这部分的理实一体化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学员的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员对变压器的相关计算不能完全理解。对单相、三相变压器一次侧、二次侧额定电压、电流的计算感觉不太容易接受。但是不论是从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的过关方面还是从工作实践出发电力变压器的计算都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如何让学员在理解电力变压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一二次侧的计算,在教学方法上尚待改进。
二、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培训教学总结
(一)教学安排有所创新
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培训的教学内容应该是针对岗位的普遍要求,电力实际生产和培训教学知识点密切结合。宿迁市第20期电工进网作业许可培训在教学安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针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紧密型,采用理论教学培训之后立即进行与之相关的实践教学培训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
此次的电工进网作业许可培训内容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过关考试,而是本着让学员多一点理论基础的原则。因此在编排教学内容的时候适当增加了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及线路部分的相关知识点。另外最后一章电气安全部分将事故安全知识点分散到各个主要单元当中,并穿插了现场急救、人工呼吸法、高压触电急救,真正体现考证培训与安全培训贯穿始终。
(三)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相长
此次的培训过程尽量改变了以往那种以讲解知识点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员参与了学习讨论。实践证明,学员大胆发表意见,通过他们实际的施工经验来检验理论。在这样的轻松状态下,焕发了创造的热情,释放了巨大的学习潜能。
三、今后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培训教学方法尚需改进
(一)进网作业人员的学历水平高低不等,年龄层次分布非常广,从二十来岁到四五十岁的员工都有。因此,需要制定针对年龄跨度大的学员范围的教学计划。让年龄低的学员学而精,年龄高的学员能基本理解原理。
(二)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已经全部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全部的考试内容都是通过电脑来完成。在考证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年龄大,学历层次比较低的学员甚至不知道如何操作电脑,当然也就对这种形式的考试感觉吃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计划上,应该安排两个学时左右的时间为学员普及基本的电脑操作,有助于对于提高学员考证过关率。
四、结束语
进网电工许可证考试的培训时间是有限的,而涉及的知识面是广泛的,整个教学工作是一项重要而严谨的系统工作,关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因此,需要在不断的培训教学过程积累经验,发扬有效的教学手段,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锐意进取,才能不断提高电力员工的整体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业务资质管理中心编写组. 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试参考教材――高压理论部分[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技工院校;电子电工;实训课
笔者在技工院校电子类专业电子电工实训中,实践应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四阶段七步教学法”,实训效果比较好。下面对其详细介绍和说明,供一线老师交流与借鉴。
一、“四阶段七步教学法”的内容
“四阶段七步教学法”是在“四步教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四步教学法”指的是,将教学过程分解成引入阶段、讲授示范阶段、模仿咨询阶段和评价总结阶段。而“四阶段七步教学法”是将“四步教学法”中的四个阶段进行了细化,具体为师生准备、教师演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咨询、师生评价、师生总结。下面以技工院校电子电工实训教材中的“PLC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实训”为例,说明“四阶段七步教学法”的实施环节与操作要领。
二、“四阶段七步教学法”实施过程
1.师生准备
教师的准备:准备有关的参考资料;实训中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如熔断器、转换开关、接触器等;PLC设备调试准备;已经安装好的示教板;可供学生观摩的其他视频资料等。学生的准备:实训前对理论知识进行预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准备必要的实训工具,比如剥线器、老虎钳、万用表等;纸和笔等工具,方便实训记录,方便实训课后进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是在已经安装好的示教板上进行,教师向学生演示操作步骤与方法,让学生对实训项目有一个感性认识,使得实训更有针对性。在演示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目的在于掌握学生理论知识预习情况。比如该实训项目中可以提出的问题有:安装电路过程中,用到了什么元器件,功能有哪些,在安装过程别要注意什么问题等。
3.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指的是教师先进行操作,向学生展示完成实训任务的各个环节,提醒学生在操作的各个环节要注意哪些事项。该实训项目中,教师示范的内容包括:电路元器件的安装,在安装过程中,老师要提醒学生安装注意事项,比如熔断器安装是上进下出的等;接线示范,接线的同时,老师应该提醒学生接线注意事项,扣按线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线路图完成;检测的示范,老师在示范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示范形式。对于初学者示范时,老师应该对难点处进行反复示范,直到学生弄清楚为止。对于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示范时,示范的重点是学生容易弄错的环节以及注意事项。
4.学生模仿
学生模仿指的是学生根据老师示范进行实际操作。学生模仿是本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占实训课比例比较大。在学生模仿阶段,学生是主体,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导性,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咨询
学生模仿阶段中,学生是主体,而老师是咨询者角色。也就是说,在学生模仿阶段,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到的难点要及时解答。跟踪学生操作过程,看到学生操作失误或者不足的地方,要及时指正,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操作技能。
6.师生评价
实训之前,建立评价标准,完成实训任务后,师生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质量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总评。评价时要指出实训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7.师生总结总结在实训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课后撰写总结报告,了解本次实训成绩与不足,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当然,老师也应该在每堂实训课后进行总结,实训有没达到预期目标,影响因素有哪些等。教师通过总结,有助于教师在后续实训课中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训项目,提高教师组织实训课的能力。
三、小结
具体实施“四阶段七步教学法”时,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全部执行,而是应该根据实训课的内容以及学情适当简化,使实训课堂“活”起来。在具体实施“四阶段七步教学法”时,也可以应用其他教学手段,比如小组讨论法和现学现练法等。另外,在“四阶段七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整个实训课过程中,学生行为应该占主体地位,是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者与咨询者,是配角。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微课;实训教学;化工分析技术
1 前言
近几年,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使得高校学生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越来越多,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些电子产品的使用丰富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紧接着,大家又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着信息的快速传播,而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些的到来给传统的互联网带来了冲击,也给我们的教育领域带来了影响。2004年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提出“微课”。2011年我国的专家学者陆续开始对微课展开了研究,使得人们对微课有全面、深刻的认识[1-2]。“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教学视频为载体,教师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3]。它具有主体鲜明、短小精悍、情景真实、资源多样、使用方便、应用面广、高度聚焦、交互性强、半结构化、动态生成等特点[4]。本文将以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为例,探讨微课在高职高专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微课在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中的选题背景
化工分析技术是高职高专化工工艺类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依据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化学分析法(四大滴定)和仪器分析法(精密仪器设备)对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形态、成分含量进行分析检测,从而指导化工生产过程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分析工作者所必需的知识规范和岗位技能,能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监测、质检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
化工分析技术实训又是深化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训任务的实施,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一是学生课前没有充分预习;仅凭课堂短短的20分钟的讲解很难掌握实训目的、原理及仪器的操作步骤,也就达不到快速独立自主的完成实训任务。二是学生实验进程难以把控;在中学阶段学习过化学基础实验的学生,实训课上动手操作能力较好,出现问题就会及时与教师交流,实训任务完成的较快,而没有基础的学生实训课上不知所措,动手操作能力差,实训中出现问题还怕问教师,这样就会导致实训任务完成不了,长期这样下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实训中教师要督促学生抓紧实验、维持课堂秩序、记录学生实验表现,很难做到一对一辅导。三是学生课后缺乏实训反思 ;整个实训结束后,学生需要上交实训报告,实训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训掌握程度,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现象。实训课后,很少有学生能够认真反思今天实训有哪些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有哪些做的不错值得保留。
针对上述化工分析技术实训中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在化工分析技术实训课上引入微课教学资源,来提高化工分析技术实训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这门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但要理解和掌握实训目地及原理,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能力。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正好可以弥补高职高专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在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中有必要引入微课。
3微课在高职高专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化工分析技术实训中常用的仪器设备之一就是电子天平,我们主要以电子天平的使用为题来进行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探究
(1)“电子天平的使用”实训设计思路
化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基础化学的基础上,第二学期进行化工分析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电子天平是精确称量的仪器,对物质进行精确称量又是化工分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的工作之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教学思想。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实验演示教学法,边演示边讲解,演示电子天平的操作步骤,讲解及分析电子天平的作用原理和三种称量方法,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使用电子天平的操作技能和电子天平实操的考核要点及注意事项;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的操作和知识内容的讲解,利于学生边学习边体会,实操又可以加深我们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并能灵活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
(2)“电子天平的使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电子天平的使用”微课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视频的拍摄、微课的编辑几步最终形成8分钟的微课,具体如下:
①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图片的形式导入:“食醋酸度的测定、牛奶中钙含量的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过程中都离不开一种重要的定量分析仪器--电子天平”。这种生活中的例子,更能够拉近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②以PPt的形式并配有优美的音乐,营造乐观向上的氛围引入新课提纲:a了解电子天平的构造b学习常用的称量方法c掌握减量法的操作方法,教师讲解语言要充满激情并具有感染力,这样的方式改变了原来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解,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③通过Flas展示,让学生了解电子天平的构造,用时1分30秒,然后通过ppt形式,讲解三种常用的称量方法。
④接着进行视频演示电子天平的使用,用字幕和语音提示总结性内容和关键步骤,让学生学会用减量法称取试样,并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步骤。
⑤实践操作环节,任务:减量称量法称取0.2-0.3克的试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真正学会使用电子天平
⑥教学总结,通过问题思考的形式进行教学总结,使学生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这也是我们师生互动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验证我们学生学习电子天平的掌握程度,而且通过提问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电子天平的使用的知识。
(3)“电子天平的使用”微课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实训开始前:将制作好的微课在实训前一周下发给学生,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和学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到本次实训目的、原理、仪器等;从视频资料中清楚的看到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步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习兴趣;
实训讲解:我们本节实训课的题目是“电子天平的使用与操作练习”,学生已经观看了“电子天平的使用”微视频,那么今天我们主要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学习基本知识点,着重讲解重难点。
实训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训,学生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实训结束:实训结束后,学生在实训室完成数据处理和结果讨论,课后再去观看微课视频,有助于学生总结本次实训中的不足,实训后我得到了什么,哪些我都掌握了,哪些还不会,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明显的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的制作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脉络,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微课的共享是教师间教学经验的交流的过程,微课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更是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节约教师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课后知识的巩固的过程。微课在高职高专化工分析技术实训教学中已经发挥了它的优越性,随着实践的深入,我相信微课在这门实训课程上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对我们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拓展。目前,“微课”作为现代社会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训教学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探讨,需要在微课程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 吴秉键.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4]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尤洁,王倩雯,宋飞飞.微课在高职高专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61-64 .
篇9
就人才類型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人才划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1],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物流作业一线操作人员,二是物流运营管理人员,三是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四是物流理论研究者[2]。而其中一线操作人员和物流运营管理人员需求最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具有技术型和技能型的物流运营管理人员显然是最核心的培养目标。减少课堂教学课时,加强实训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成为现代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文是以广东工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内容,实训方法以及实训效果评价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该课程的实训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1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中《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过多,技能实训较少。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共计108个课时,是所有课程中课时数最多的一门科目,其中理论课时68个,实训课时40个。教材选用的是宋文官主编的《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第二版)教材。课程的内容包括仓储业务基本知识、库房规划、储位管理、入库作业、在库作业、流通加工作业、补货作业、出库作业、退货作业及配送作业等相关理论知识。
根据课程要求,所有的实训应该都在实训室完成,实训的内容包括现场操作、实训软件上机操作等内容。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教师实训技能不足以及学校实训设备短缺的影响,导致大部分的实训内容只能在课堂上完成,实训的项目也都更改为库区规划,仓库相关作业的合同拟定,案例分析等形式,对学生的现场技能培训力度不高。
1.2学生的参与度不强,物流实训质量有待提高。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作为一门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核心课程,需要同学对库区的所有岗位都具有较深刻的认知。由于实训教材要求与学校的实训设备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教师对物流相关实训自编教材也未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实训大纲流于形式,因此,实训课程一直是很多学校的薄弱环节,也是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1.3课程实训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不相匹配。本课程的实训安排主要是采用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照本宣科的课堂操作,而对企业的实际要求接触不深,特别是企业物流操作的流程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实训的内容更单一和教条化、理想化,当学生面对企业复杂的业务流程,以及多样化的工作环境中,对物流技能的应用缺乏应变能力。
2高职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工学结合模式如图1所示:
2.1实训以企业岗位技能培养需求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物流公司、制造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作为参考对象设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课时108课时,理论总课时为36课时,实训总课时为72课时,其中,可开设8课时用于校企合作单位参观,40课时进行课程项目实训,24课时进行综合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均以参观企业实际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教师需要定期进行到企业调研,提交调研报告和教学大纲。
2.2细化考核指标,以企业绩效考核为参考依据。教学过程融入企业案例,制定以操作技能加流程管理为核心考核内容,例如易碎产品应该如何出入库及储位选择,重货和泡货应该如何摆放,岗位设置和操作流程应如何设置和优化。需要通过小组操作实训,根据操作时间、完成质量,团队协作和流程合理性进行量化考核,并提交管理报告,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3以企业招聘和物流技能竞赛选拔为激励机制。该课程的实训分数达到一定水平,将可以获得优先推荐以及企业优先录用的机会;其次,将其作为参加物流技能竞赛的选拨来源,年级实训成绩在前6名的团队,才有资格进行第二轮的竞赛选拔,最后在该6组团队进行二次培训,择优选拔。
3总结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该模式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紧密协作,共同参与,不断创新,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严雪怡.试论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区别[J].机械职业教育,2001(2):3-5.
[2]何亿.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本科与高职专科人才培养的差异性研究[J].物流科技,2015(4):150-153.
篇10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基础;PDCA循环;实训教学
护理学是一门技能型的应用学科,实训教学在护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又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还是与临床紧密联系的纽带。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样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医基本护理操作技能,为进入临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奠定基础。PDCA循环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它代表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是一个循环改进过程,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PDCA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近几年来随着中医特色护理的不断开展,中医护理技能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及[1],为进一步与临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相结合,提高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技能的教学质量,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于2013级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推动了实训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1研究方法
1.1计划阶段(P)
作为PDCA循环的起始阶段,首先要针对《中医护理学基础》目前实训教学的情况,组织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讨论,并根据中医护理实训技能在临床实施的情况,了解其实际需求,同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实训教学条件等因素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实训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制定《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技术操作评分标准》、见习和实纲,使师生明确实训教学的目的、方法、内容、重点和难点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各项实训内容的课时数、难易程度等,进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实训技能,使技能教学管理质量循序渐进,初步形成《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技能教学管理工作的循环体系。
1.2实施阶段(D)
1.2.1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示教课及实训课前都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课后均要进行复习、总结,即“两预”“两复”。示教课前通过预习,使学生对示教内容有一定认识,教师在示教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相关知识点、重点及难点,课后学生对示教内容进行记忆,探究不解之处。实训课前,在复习示教课内容的基础上,熟悉实训相关内容,进行自我练习、组内练习,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实训情况的观察,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待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对待个性问题,逐一解决;还可将临床病例引入教学,并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两人分饰“护士”“病人”,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训知识紧密结合,使实训不仅仅停留在表浅的认识和机械性的模仿上。课后,学生对实训练习情况进行总结,撰写实训报告。1.2.2课外练习强调“三练”,指的是“开放练”“见习练”“实习练”。课堂教学的学时数相对较少,课外开放能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个人的弱项环节,逐步掌握规律,进而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应用“以学生为主,实训教师为辅”的团队管理模式[2],对实训室进行开放管理,学生在开放练中总结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每学期组织两次课间见习,观察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运用的情况,如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对肠炎患者进行治疗,运用耳穴埋豆技术减轻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运用中药熏洗法治疗皮肤病患者,加深同学们对中医护理技能的直观认识,并可与学习阶段存在的问题相对照,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之处并剖析原因,提高学习质量,为后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在临床实习阶段,通过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与临床病例相结合,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并懂得尊重、同情、关怀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护理服务,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又有利于完成护士职业角色的转换。
1.3检查阶段(C)
1.3.1课堂反演示通过在实训课上轮流抽取学生进行实训项目的反演示,结束后采取学生自行评价、实训室成员相互评价及教师总评三种方式结合评价,以反映学生对实训技能的掌握程度,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强的纠正和弥补。1.3.2实训技能竞赛每个实训项目结束后,进行实训技能竞赛,按照实训分组(2人一组),几个小组同时进行当次实训项目的考核,结合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批阅,记录为日常成绩。1.3.3期末考试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实训技能考核,由学生抽取不同病例的考签,辨证,口述操作目的、穴位定位、穴位疗效,最后进行具体操作考核。1.3.4调查问卷期末考试后,发放调查问卷,从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四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共计12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四个等级分别赋值4分、3分、2分、1分。
1.4处理阶段(A)
1.4.1课堂纠正学生实训课上的问题通过反演示呈现出来后,教师可立即针对问题予以指导,将容易出错的地方详细指出,使共性及个性问题得以及时解决。1.4.2阶段小结每次实训课、实训竞赛或每个学期完成实训课程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均进行认真分析,对实训技能完成质量高或完成步骤优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完成质量低或步骤完成不佳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对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详细认真地批阅,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有效地反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总结分析和调整,不断完善,以提高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2结果与分析
2013级护理学专业学生59人,课程结束时考核理论成绩86.75±8.55分,实训技能成绩87.73±9.60分。问卷评分结果辨证施护能力9.80±1.58分,知识运用能力10.01±1.63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9.68±1.70分,沟通协调能力9.42±1.49分。与往届比较学生的理论及实训技能成绩均有显著提升,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利于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利于学生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觉到教学更加充实,学到更多实用的东西。
3体会
3.1PDCA循环法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实训教学工作中,不断增加的责任及与时俱进的挑战在循环体系中逐步产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以促进,更激发了不断学习新知识、理论、技能,吸收新思想、新教学方法的热情,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本次研究表明,PDCA循环法使学生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它通过定期进行总结反馈,及时有效的效果评定,教学方法的循序改进,使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PDCA循环法呈现的是阶梯式的渐进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成效得以提高,进而推进实训成绩的稳步上升。由结果可知学生的理论及实训考试成绩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与邓璐璐等[3-4]的研究结果一致。实训教学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教”与“学”,而是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体会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通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感受学习的乐趣,认识中医护理技能并自主地学习,逐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将临床病案引入实训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在体会护患双重角色时,既掌握了中医护理实训技能,又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的真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实训技能竞赛引入实训教学,在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达到提高学习成效的目的。
3.2PDCA循环能促进校内外实训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管理行为规范化,提升教学工作效率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制订与教学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教学计划,在实施阶段贯穿教师、学生、学校和医院环节,进行反复自查、自省和互查循环,不断发现问题,继而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推进护理技能教学工作,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形成互助、促进的整体[5],实现学校学习和临床见习、实习有机结合。在PDCA循环模式下,师生都能准确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有的放矢。总之,《中医护理学基础》作为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训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动手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实训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中医护理实训技能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的中医护理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幼文.PDCA循环在护士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70-671.
[2]张歆,陈群,许瑛,等.开放式护理实训室的团队管理模式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2):131-132.
[3]邓璐璐,范福玲,刘少鹏.PDCA循环法在《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100-101.
[4]李天一,柯庆,饶芳,等.PDCA循环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