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制图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04: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制图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制图;项目化;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69—01
一、引言
《建筑制图》课程是建筑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为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如房屋建筑学、建筑构造等课程做好准备。本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了解国家制图标准,学习制图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够绘制和识读建筑工程图1 。其主要任务是:学习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用正投影的基本理论绘制和识读工程图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建筑制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方面。
高职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突出实际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基于高职教育的实用性特点,在传统建筑制图课程体系基础上,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要求;
(二)教学课时方面。
学时减少是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制图课程改革后面临的现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又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双重原因导致改革后课程理论学时捉襟见肘;
(三)教材方面。
《建筑制图》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与建筑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建筑构造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础。但由于该门课程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难尽如人意,因此需要运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四)教学设备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师生的互动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增强师生互动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师生的互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把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动态性与教师的主动性相结合,能达到建筑制图教学的良好效果。建筑制图课程是表达建筑物的形状、大小、结构、设备、装修等方面有关内容的2 ;
(五)师资力量方面。
根据教学内容及不同章节的难易程度,可分别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地满堂灌,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实训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一)围绕教材阐述。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三视图、剖视图部分,如果能充分利用三维模型,对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利用三维模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图样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增强感性认识,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制图课程的三维模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模型:一是实物模型,二是计算机三维软件绘制的仿真模型。实物模型最直观,但携带不方便,而且模型的管理也是一个问题,时间长了容易损坏。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三维软件制作三维仿真模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目前的三维软件有很多,像SOLDWORKS、PRO—E、3DS MAX等。在软件环境下,三维模型可以旋转,进而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物体,还可以对模型进行切割,形成剖切。在SOLDWORKS中,还可以用三维模型直接生成二维工程图。
(二)围绕教学内容阐述。
在专业图的学习中,应大量增加实训内容,提高技能素养,让学生既能识读专业图,又能亲手绘制专业图。在专业工程图教学结束后,安排一周时间进行绘图实训,让学生用CAD绘制一套有代表性的简单建筑工程图,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制图知识形成连贯的认识。
(三)突出实践和计算机能力。
在教学中突出实践课教学,增加练习课的比例,重点训练学生提高制图的速度和质量。鼓励学生在大量的制图练习中探求和总结作图技巧,在实际作图时加以恰当运用;并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求得制图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一周的专业图实训,学生增强了对专业图的图示内容及图示方法的理解能力。
四、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推行项目化教学方法
(一)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建筑制图》是建筑工程专业中一门技能性很强切具有一定难度的基础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利用多媒体或动画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但是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能的,在制图课上,教师仍然要借助制图工具进行正确地演示,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3 。
(二)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之后,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知道学习目的。因此,每次上课前都应首先让学生知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的。
五、以学生为主体,实行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方法
高职院应改革课程考核办法,课程成绩应以平时为主,期末考试只作为参考,或者不进行期末考试。这样,强训平时成绩,每次课都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学习的效果,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学习、临考抱佛脚的做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课程的合格率。
六、结语
总之,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把今后工作重点放在不断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积累经验,不断探索以应用技术为主导的建筑制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宁.建筑制图与识图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2):229.
篇2
关键词: 就业技能 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吉首大学园林专业
虽然计算机绘图在提高绘图速度、质量方面相对传统绘图方法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它只是一种绘图手段,不能取代传统制图[1]。另外,有研究表明,尺规作图水平差将导致CAD绘图能力不高[2]。良好的制图技能是工科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敲门砖”,制图专业技能已成为一项基本就业技能。园林制图课程是吉首大学园林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针对该校园林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动手作图能力较差,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对动手能力的需求的现状,吉首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技能进行了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教学改革基本情况
1.教学改革思路。
以提高就业技能为目标,围绕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其改革思路为:(1)依据当前就业市场对专业技能的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2)依据教与学的自身规律,针对专业技能获取途径及特点,改革教学方法;(3)以改革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为驱动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教学内容改革。
(1)教材的选用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依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选定课程教材,目前我校园林专业选用的教材是由吴机际主编的《园林工程制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该教材内容较为全面,主要包括制图基本规范和基础知识、画法几何和专业制图三大部分内容,并对计算机绘图做了简要介绍[3]。依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围绕强化就业技能培养目标,以选用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框架并做如下调整:①增加园林素材表现技法内容,主要讲述园林植物、山石、水体、小品等要素的钢笔画表现技法;②标高投影章节结合园林施工图章节增加土方量计算内容;③透视投影中增加“量点法”绘图方法的教学;④同坡屋面在实际的园林建筑设计中应用较多,适当增加内容并补充练习;⑤删除计算机绘图内容,编入该专业所设的CAD课程中;⑥实例讲述内容中删除传统教材机械模具实例,增加园林工程实例。
(2)教学重点和学时的调整。
根据对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动手画图能力,特别是徒手作图和画透视图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做如下调整:①把园林建筑图、园林工程图的徒手作图及透视图作为教学重点,适当增加学时;②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与阅读是园林专业毕业生的薄弱环节,要讲详细、讲透彻,适当增加课时;③画法几何主要是研究在二维平面上表达三维空间形体的图示法和在平面上利用图形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法,因此这分重点讲述各种投影法的原理及作图方法,对线面和面面的相对位置及相贯线的内容可以略讲,并适当减少学时;④透视图章节中阴影、倒影和虚像部分内容,考虑其实用性,结合该专业园林绘画课程讲述,在本门课程中略讲。
3.教学方法改革。
(1)多种教学方式并用,实施立体式教学。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①讲授法:采用口头阐述的方式,结合课件,解释和论证画法几何和专业制图的基本理论,阐明画法几何和专业制图的基本规律和要求;②讨论法: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具体的问题或课后作业,组织或由学生自发进行讨论,在寻求几何问题正确答案或一题多解的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营造学习氛围;③演示法:一方面选取优秀的园林制图作品、经典的案例,以实物或多媒体的形式,直观展示。另一方面,教师以现场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解题思路与演示制图过程,让学生结合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培养空间构思能力;④探究法:针对画法几何和专业制图的部分深层次、热点问题,如“异形同坡屋面的投影画法”、“用网格法绘制圆形透视”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与创新能力。
(2)依据技能获取的过程与规律,强化实训练习。
制图技能是园林专业的一项就业基本技能,然而技能的获得不能光靠理论的传授,更多的是亲躬践行。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制图这项职业技能,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与实践:①构建一套与理论课相配套的制图实训练习体系。在原有教材配套练习题的基础上适当增删,补充上述重点教学内容的练习项目,增加园林工程制图实训项目。对于略讲的章节,选做部分有代表性的习题,删除重复、类似的练习项目;②“一课两练”,课内与课外练习相结合,前者巩固理论,后者熟能生巧,提高技能;③与其他专业课程“同步合练”。如标高投影练习与园林工程测量课程结合,透视投影与园林绘画课程结合,同步合练,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④紧贴工程实际,实施“实战式”训练。这个练习主要是在课程结束后的实训周进行,通常结合实际的园林工程项目,要求学生徒手绘制总平面图、植物配置平面图、断面图和局部透视图或整体鸟瞰图,这种“实战式”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就业技能,提前实现了与未来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对接。
4.考核与评价方式改革。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作出的价值判断[4],实施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并重,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出勤情况,作业占总成绩的30%,促使学生认真完成课内外练习;②加大期末考试作图题的比例。期末考试作图题的比例应达到70%以上;③期末考试强调制图综合能力,强调贴近园林工程实际。这样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可以增强动手能力。
二、教学改革效果与评价
园林制图课程教学改革自2004年开始逐步实施,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改革前同期比较,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
1.学生的绘画表现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学生园林素材的表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使线条运用、透视关系处理、明暗色调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在该校举行的“设计与表现技能大赛”的获奖名次和人数都大幅度提高。
2.提高了学生绘制和阅读园林工程图纸的能力。
学生绘制和阅读园林工程图纸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与阅读。将来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3.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空间感和空间构思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后续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及毕业后的规划设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考核方式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绘图技能,随着手绘技能的提高,学生逐步获得了专业成就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讨论
就业技能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专业的具体的每一门课程和教学的每个环节,因此该项教学改革虽只涉及单个专业的一门课程,总结如下。
1.依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明确就业技能强化的内容。
经人才需求情况调查,明确提高园林学生的园林素材表现技能、透视图绘制技能,园林工程图纸(尤其是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与阅读技能是当前园林专业亟待提高的就业技能,以此实施教学内容、学时的分配调整。
2.依据技能获取的过程和规律,改革教学方法,组织“实训法”教学,这是强化学生就业技能的根本途径。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通过构建制图实训练习体系、“一课两练”、“同步合练”、“实战式”训练等方法组织“实训法”教学,确保学生的就业技能得到切实提高。
3.改革考核方式是引导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的有力措施。
加大平时练习成绩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直接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绘图技能的培养,这是强化学生就业技能培养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朝儒,田凌.工程制图课中计算机绘图内容的处理[J].工程图学学报,1998,(1):23-28.
[2]朱凤军.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观的实践与创新[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9(Z1):95.
[3]吴机际.园林工程制图[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评价
目前,我国在高职教育领域的研究、改革与实践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还需深入开展,特别是对教学实践研究的效果评价。现在部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更多强调“以学生为主”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验实训活动。由于它弱化了教师有目的、有准备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指导,加之大部分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高,因此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这也充分说明现行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和探索。下面以“建筑制图与识图”的理实课程“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为例展开分析。
一、教学理念的变革及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学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很大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普通本科培养的是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突出,普通本科院校强调理论功底扎实。普通本科院校普遍采用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要求面面俱到,而不考虑知识本身是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高职教学工作应该打破这种学科体系,择取学科中最实用的知识,按照工作中知识使用的一般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在离开校门后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鉴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已有较多的探讨和研究,在这些研究分析中,他们更多强调的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但笔者认为,应该过程与结果并重,要在“教学做”基础上增加有效的多维评价机制,构建“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它更能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任务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多维评价机制,构建一个兼顾“教学做评”四个主要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整体式教学模式。
二、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理实一体整体设计
1.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地位。近年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增强,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对建筑技术人才的总量需求。建筑业的科技进步迫切需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技术、会施工、会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也给我校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带来很好机遇。为适应这种发展需求,我校对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开展了不断深化的改革工作。我们通过对建筑行业的走访和调查分析发现,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相适应的职业岗位主要是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技术施工、材料检测、质量验收、绘图与测量、工程监理等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因此,我们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改革的重点为变“知识型”为“岗位职业能力型”应用人才。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干基础课程,也是和岗位对接的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践一一对应。作为核心技术基础课程,学生将会获得绘图与识图综合应用能力,现场施工图识图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2.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课程目标。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建筑施工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施工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特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整体设计原则,让“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开展教学,并以工作情境为支撑,融“教学做评”为一体,讲授基本绘图、画法几何、建筑制图与识图等技能。培养学生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制图标准和相关规定、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等基本能力。该课程较注重实作和技能、空间想象和创造力的培养。这门课程也是完成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最终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最大限度的对接。
3.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理实一体整体设计的思路。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充分体现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操作和岗位技能训练为主的高职特色。为更好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课程的任务目标与就业岗位的对接实情基于“教学做评”进行课程内容理实一体整体设计。
按照理实一体整体设计思路,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四个方面的设计,具体情况如下:
(1)课程项目化。对课程教学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按职业功能划分项目。通过考核目标,让每个项目相对独立,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便于教学,便于学生学习,也便于操作考核。结合本课程特点,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进行理实一体整体设计。通过分析归纳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完成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群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把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内容分为10个实施项目。
(2)教学内容任务化。每个项目下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使课程内容具体化、显性化,以完成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结果。采用全真模拟、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10个实施项目又划分成25个具体小任务。
(3)实践教学职业化。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工程实际图纸,布置技能培训真实任务,学生模拟完成技能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体验到职业情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与特色。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要求学生获得制图员资格证书。
(4)教学做评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课堂和动手操作一体化。为更好地督促学生完成好每一项任务,我们对教学评价作出重要改革,实施学做过程考核全程化,把期末集中一次性考核改为分次过程性考核。对每一项任务完成进行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做技能,也考核学生的学做过程,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期末再对本课程整体进行总结性评价,综合评价由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比例折合构成,实现两种评价融合。
三、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理实一体教学实施过程
在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本课程除使用文字教材之外,还采用多媒体、视频、动画等现代教育技术。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特点,本课程教学主要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按“教学做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第二阶段按“教学做评”交替利用课程实训专用周进行能力强化教学。教学组织安排:教师首先进行知识讲解并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接受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任务――效果评价”的学习过程,最后获得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下面以项目六的任务二“轴测投影图的画法”教学内容为例,具体介绍本任务的“教学做评”教学组织过程:
(1)“教”的环节,进行任务布置。教师为学生提供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平面、立面及剖面施工图,并下达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斜二测画法绘制建筑物辅助图样。
(2)“学”的环节,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学生首先熟悉图纸,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和完成任务的方法,并编制绘图方案。
(3)“做”的环节,根据实施方案分组实施。学生根据制图方案分组实施,教师进行过程指导,各组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4)“评”的环节,任务完成并进行成果评价。在轴测图绘制完成后,学生先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再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检查。最后教师结合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确定评价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总结。
四、教学实施效果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应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好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精简优化了教学内容体系,体现了“必需、够用”原则,兼顾专业需求和个性发展,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水平发展的新要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实物模型和实际工程图纸等资源,开展项目任务小组互助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驱动下,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形成了主动性学习的风气,学生的厌学情绪得到抑制。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引导,以虚拟动画演示为手段,融“教学做评”于一体。通过小组任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3)在教学模式实践中,教学文件和资料完备,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多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新理念。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法”教学,改革考评方法,实行多维评价,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课程的应用和实践中,得到广大学生和校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训条件都具有较好的导向性,教学内容贴近工作实践。有效开展“理实一体”的现场教学,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黎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J].兰
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2] 刘淑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3] 彭以舟.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改革
与实践[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篇4
关键词:建筑CAD 实训教学
建筑平面图抄绘实训是建筑CAD课程中第一个实训项目。笔者根据多年的建筑CAD课程教学经验及对CAD软件和其辅助软件的深入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学设计思路
在建筑平面图抄绘实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在信息化电子实训室,结合三维建模软件模拟建筑物剖切面,以CAD软件为操作平台,构建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实现建筑制图与识图技能的训练。
2 教学基本情况
教学对象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后,他们已经具备建筑图识读与操作CAD软件绘制简单图形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制图的实践能力,为今后在未来的岗位中出色的发挥,将此部分内容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绘制建筑平面图,是下一个实训项目绘制建筑立面图的前提和基础。
依据中职学生特点和教学大纲确定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及抄绘为教学重点,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确定绘图步骤和参数设置为教学难点。运用科学合体理的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法上以任务驱动法和分组式教学法为主线,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辅助以直观性较强的演示教学法,引导学生操作流程。在学法上,采取主动操作、被动找差、小组合作多种形式,达到以强带弱,因弱赶强,优势互补的学习目标。
3 教学过程设计
3.1 课前准备阶段 为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根据教学计划,课前安排学生登录360云盘,下载实训任务书。网盘的运用无论教师或学生,上传或下载资料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结合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将收集整理好的教学视频上传至云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观看,并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复习CAD快捷命令。
3.2 课上操练阶段 根据教学任务与实训内容,建筑平面图抄绘实训共设计6学时。
在引入任务环节,结合高职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应用三维软件,创建三维模型,通过建筑漫游,把静态的建筑动态化,以多视角、直观地对建筑构造进行观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建筑模型进行动态剖切,真实、直观地展示了建筑平面图的生成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建筑剖切变化,发现被剖切到的部分,正是图纸上粗实线所绘图形,有助于学生理解图样中的线型关系,正确地掌握平面图的剖切位置。要完成平面图的绘制,那么识读图纸是首要环节,这也就成为了本次实训课程的教学重点,而此环节,教师将结合三维模型,化想象为直观,有助于学生识读平面图的构成。从而解决教学重点,为上机抄绘做好准备。进入到上机抄绘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合理配组,这就发挥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抄绘前,考虑到学生制图经验不足这一问题,教师通过电子教室系统,围绕平面图绘制步骤进行演示教学,讲解操作要点。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较弱,对于参数设置操作掌握不扎实,针对这一问题,课前,结合本次实训任务,将相关操作制作成教学视频,通过教师机下发至学生端,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在相关参数设置操作上的障碍,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经教师示范、点拨,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为完成教学重点――抄绘建筑平面图,扫清了操作上的障碍,陆续解决了知识上的难点,由生疏变成娴熟,从而完成实训任务。对于绘制过程中出现的个别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平面图的绘制。
学生完成绘图后,进入到审核环节,该环节主要采用自审、互审的形式,通过分析他人操作,来完善自己,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总结绘图错误,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工作态度。通过交流绘图经验,实现教学相长。
完成审核后,教师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醒学生应如何注意,规范学生制图操作。
至此,本次实训已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进入到教学的尾声,学生根据讨论总结的内容,对图纸进行修改,填写实训报告,通过在线课堂,将实训成果及报告提交至教师机并上传至云盘,结合未来岗位的需要,将实训成果通过实训打印机进行输出打印,巩固打印技能的同时又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
3.3 课后扩展阶段 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练习任务,即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通过完成一定的练习任务,来提高绘图速度。在完成练习任务后,学生可登录CAD贴吧、论坛,交流绘图心得及学习经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为考取CAD工程师证书、为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 教学效果
应用信息化手段,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了学生使用CAD软件绘图的能力;合理运用三维软件,引导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准确、快速的识图与绘制建筑平面图,锻炼了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由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就会出现完成目标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孙海栗.《建筑CAD》第二版.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一体化教学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建设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同样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基础课程,要想《建筑工程制与识图》的教学内容更合理,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同时做到统筹安排,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有条理系统化,将重复内容尽可能的减少扩大学习范围,缩短《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间,提高教学速度和效率,同时在教学质量上也能明显的提高,让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
1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传统教学探析
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把《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当成一门非重点的基础课程。值得说明的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都在不断的快速更新进步,这对老师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应的提高要求。那么为了适应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的新要求,如何更好更快的达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中的教学目的和知识技能的传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上课内容如何进行安排,什么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内容的充分剖析,对教学需要和睦充分的解读。
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一般都是先上理论基础课,再进行实际训练,理论和实际没有形成统一的合理,达到对学生对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这么课程的教学促进作用,反而放学生之前忘后,,教学活动的层次和顺序较为混乱,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影响了学生读图能力和画图能力的培养,浪费了学生学生和学校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师资。
2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新型教育方式方法。打破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新整、整合、理分了教学资源,这种对于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整理是基于教育效率的现状和教学目标科学制定的。重新整合购置的教学资源,有着以学生能力提高为本位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好的规避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不科学的教学问题,在增强教学直观性同时,学生以受教育主体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对于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主要有以下优势:
(1)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中时,能够很好的将测绘制图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训练相结合,让课堂既是理论教室又是实训教室,冲破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理论课同实训课之间的教学壁垒,良好的课程流程和教学内容涉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并轨, 大大的减少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时间,同时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2)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训练相结合, 将枯燥的理论和较为有趣的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知识变成形象实物,让学生可触可感,不单单是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三维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教学效率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3)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快速上岗,能够适应企业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契合了新课表对于教学的新定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这样的方式中学习,让理论更加扎实,实践能力也有所提高。由于实行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教育方法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让理论知识引导实践,使得实践能力得到理论知识的深化加强。理论和实践技能互相渗透,沟通推进,达到《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3针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的保障
3 . 1 制度保障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先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以符合现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观指作为导向,推进《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进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学校推行一体化教学为前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契合了新课表对于教学的新定义,达到教学的统一和协调。
3 . 2 师资保障
师资力量和素质是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保证,让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实际体验《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操作流程,让教师和企业对接,避免出现教学和实际脱轨,实现学校企业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教学水平,理论和实践的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只有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方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双促进。
3 . 3 设备保障
先进的教学设备是确保一体化教学有效实施的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建造出《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的专业教室。方能更好更快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周斌. 一体化教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
[2] 胡济群.浅谈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影响,理论探索,2001(6).
篇6
关键词:PRO/E软件;高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因此,高职院校的重要目标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对于机械相关专业,高职院校应该培养具有更强实际应用能力、更强专业技能、更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机械制图》作为机械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在当前的高职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较为落伍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使课堂变得索然无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者低头玩手机。《机械制图》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很强的课程。高职制图教学必须结合高职教育“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和要求,改变传统封闭的教育方式。笔者从事《机械制图》及其实训教学多年,在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同时,摸索出一套利用PRO/E软件建立三维模型的教学模式,将教材上抽象的三视图用形象的立体图展示给学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1PRO/E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高职学生学习《机械制图》最大的困难是想象力不足,这也正是本课程的难点所在。想象力的不足会导致他们上课的积极性越来越差。本文主要把PRO/E软件的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和《机械制图》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以实体造型为基础的两阶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状态。
1.1基本理论教学
这一阶段是制图基本理论的教学。这一阶段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对抽象的点、线、面的概念很难直观地去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前阶段可以给他们演示PRO/E模型库中各种各样漂亮的模型,让他们知道学好这门课自己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图形;同时展示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模型,在此基础上介绍《机械制图》中的各部分理论知识,使学生在观察模型时去学习,把绘图过程和观察实物模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机械制图》最难的一部分是组合体的相贯线、截交线、三视图及它们的其他表达方法。这部分内容同样可以用PRO/E软件解决。通过PRO/E演示各种类零件的生成过程,调节PRO/E的模型树,一步一步地演示三视图的形成过程,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模型。虚拟模型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下实体模型不足的困难,让学生用手工制图的方法绘制工程图,再和软件生成的三视图进行比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建立习题集里面习题的模型库,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形象地讲解习题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下面以形体分析法画组合体三视图为例,讲解PRO/E软件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以机器上实际运用的轴承座三视图画法为例,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能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体分析法的首要步骤是分解形体,了解各部分形体之间的组合关系。教师首先通过PPT向学生介绍几类典型的形体之间的组合关系,再通过对PRO/E模型树的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整个轴承座的生成过程,进而了解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三视图的画图步骤。这时候,可以把PRO/E中的着色模型改为隐藏线模型。通过对模型树的拖动,可以演示各个投影方向上投影图的形成过程,这个形成过程也正是我们绘制三视图的过程。通过这些模型的转变和对模式视角的切换,很好地弥补了学生想象力不足的不足,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1.2实训教学
第二阶段的教学为《机械制图》实训。要使学生毕业后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使学生能够综合所学的基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用PRO/E建立虚拟模型库,成立《机械制图》实践性教学的素材库。实训时,各组可分配不同的任务和不同的装配体,然后用PRO/E软件中的测量工具对虚拟模型进行测量,再手工绘制成工程图。对于适当的零件,运用现在先进的3D打印技术,让学生去操作3D打印机,再对打印出来的零件进行测绘。这种以三维软件为背景,且与实际零件的测绘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教师教学的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让他们毕业后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只有了解知识的实际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高职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把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
2总结
《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改革实质是顺应现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思路,把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这种利用PRO/E模型辅助《机械制图》教学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PRO/E模型库的不断完善,把理论知识真正地融合到实践中,真正体会和感受企业的工作模式,把学到的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工作中。这种教学模式同样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以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蓓蓓.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2]赵明威.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案探索[J].专业教学研究,2009(81).
[3]杨俊燕,吴宁,姜韶华.如何提高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效果[J].山东纺织经济,2011(69).
[4]孟婷婷.PRO/E软件在高职高专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装备教育,2011(38).
[5]周怡.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2012(85).
篇7
《机电类产品拆装实训》课程是我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末,40学时。依据区域发展人才需求,我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获取维修钳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本门课程是维修钳工(高级)人才培养中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思维的核心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践问题,是在工程设计、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筹划性的思维[1],其基本特征包括现实性、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充分考虑绩效因素[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是需要不断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方案实施两方面阐述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展开,因此围绕维修钳工的培养目标,本课程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机械装配技术、零件测绘技术、机械修理技术,并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教学内容中。考虑工程思维的培养多以项目为载体,非知识传授型。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将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以普通机床拆装为载体的项目中,按着普通车床机械结构及能量传递路线将项目分为:子项目1:主轴箱拆卸、测绘与维修;子项目2:挂轮箱拆卸、测绘与维修;子项目3:溜板箱拆卸、测绘与维修;子项目4:尾架及导轨拆卸、测绘与维修;子项目5:整机装配、调试。根据确定的教学项目,教学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过程可分为:兴趣导入―布置任务―分组实施―小组互评―收获总结―撰写报告六步。
二、教学方案实施
教学内容设计完成后,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需要在教学实施中实现。本文以子项目1:主轴箱拆卸、测绘与维修为例,按着教学模式确定的六步法说明具体教学实施中对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
(一)兴趣导入
以先修课程《普通机床零件加工》为基础,用两张学生实际机床操作照片导入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找茬”的方式找出两张照片中的不同,并将不同分为操作违规和技术、技能不合理两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布置任务
以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为基础,课程分为五个子项目,并引出第一个子项目。
(三)分组实施
结合学生特点及实际实训条件进行分组教学,分组后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拆”“画”“修”“装”四步。即首先指导学生依据拆装工艺正确的拆卸主轴箱,接下来由组长按着学生实际能力分配具体零件测绘任务,然后由小组共同完成教师指定的典型零部件的维修工艺,最后按装配工艺完成主轴箱安装调试。将工程思维方式融入到教学实施中,以主轴箱中某一齿轮“画”的教学为例说明具体教学过程,教学中将“画”分为草绘、三维建模、出工程图三个步骤,教学实施过程中草绘由学生独立完成,独立完成的草图存在不同错误及不规范的问题,但不影响第二步因此暂不纠正。接下来由学生完成三维建模,学生完成建模后要求学生对调草图,发现学生拿别人的草图,大多数不能完成三维建模,这时候学生会明白制图是工程语言,是用来工程交流用,绘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这时教师帮助学生依据齿轮的制造过程重新完成三维建模。最后,利用三维软件出标准工程图,这个过程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国家标准,例如齿轮制图国标GB/T 4459.2-2003、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B/T 1800.1-2009等,让学生明白齿轮表达、几何公差等的真正含义。
(四)小组互评
具体实施完成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诚信、合作和职业素养,将互评分为组内互评和小组间互评两部分。
(五)收获总结
本部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用工程术语总结通过本项目学习的主要内容。
(六)撰写报告
撰写实训报告,实现巩固提高。
篇8
关键词:机械制图;AutoCAD;教学改革;教学顺序
1 引言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基础性专业课,在我国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普遍开设。该课程最主要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机械图样的绘制和识图能力,并能独立完成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1]。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对图形进行思考、识读和绘制过程中,使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然而,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碰到专业的机械图样,因此入门较难。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有一定的弊端,效果一直不够理想。“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机电类专业另外一门专业基础课,虽然同样讲授图样的绘制,与“机械制图”相比,绘图工具有所不同,从手工绘图变成计算机软件绘制,两门课程通常是独立、分开讲授的。这种教学方式最直接的后果是课时以及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内容严重重复,学生对于相同内容学习积极性较差。因此如何改变旧方法旧模式,探索一条更加有效又合理的教学途径,既要减少课时数,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每位授课劳师都应当去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2 “AutoCAD”与“机械制图”之间的关系
“机械制图”课程强调投影法的应用,通过机械图样的阅读和空间几何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并扎实掌握对机械图样阅读、绘制等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能够识读和绘制复杂程度中等的零件图和装配图[2]。
“AutoCAD”则是一种当前流行又先进的作图软件,利用计算机高效的计算能力和形象的成形效果,协助设计师完成产品的设计和建模,是制图理论新的表达载体[3]。“AutoCAD”的诞生改变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手段,设计质量明显提高,开发周期却大大缩短。CAD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应用,毫无争议的成为工程类专业必学的基础课。CAD技术取代的是手工制图的操作,但是取代不了制图理论和相关的标准、规范,恰恰相反,它是在机械制图下衍生出来的绘图软件,并极大丰富了制图理论。
机械制图是AutoCAD的基础,前者强调制图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后者则注重软件的熟练应用,两门课程共同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绘图、识图能力和空间立体思维,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更是相辅相成的。
3 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制图课程由来已久,自引入CAD技术后,两者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笔者调查了前人的教学改革,同时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内容相互分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机械制图和AutoCAD是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分别在大一的第一、第二学期开设,课时一般为72和36学时。教学过程中以各自为中心,自成体系,没有将两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在学习机械制图时,学生由于缺乏实际模型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课程内容又缺乏趣味性,对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来说容易打击自信心,进而对大学学习或专业发展产生畏惧。在第二个学期学习AutoCAD时,虽然学生学期兴趣较浓厚,但是此时对于机械制图的知识又有些许遗忘,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命令的学习,脱离制图知识,出现了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软件却不能较好的表达机械图样的问题。这种知识内容相互分离的模式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3.2 课时偏少
高职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较长,在校学习时间仅两年半,绝大多数学校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在第一个学期内完成,而新生报到时间较晚,始业教育、军训等又占用约两周时间,再除去考试周、节假日等原因,实际授课时间最多为60学时,与传统的两学期108学时相比严重偏少,因此给任课老师课程计划的制订带来巨大的挑战。
3.3 教学顺序不合理
本课程常见的教学顺序有两种:先学机械制图后学AutoCAD,或者两部分知识按章节穿插。第一种方法使两部分过分分离,不能在内容上形成互相支持,第二种方法虽然有些改变,但仅仅是机械式的交叉,学生学习时难以把握思路。此外,这两种方法还有个共同的特征,即每次课的内容多、任务重,容易出现一次课完成一整章的内容或者掌握5-6个命令,对于刚进入大学还未完成学习方法转变的新生来说,较难适宜,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 创建“平行与相交结合”式教学内容
笔者根据以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并分析本课程的特点后,初步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顺序的重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4.1 调整教学内容
(1)虽然画法几何学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但是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效果又不如三维软件好,因此减少该部分的内容。
(2)因为AutoCAD三维建模的能力较弱,而学生在后续的课程中还将学习Pro/E等当前使用较广泛的软件,因此删除该部分知识。
(3)后续的互换性技术课程中将会重点介绍公差、配合等技术要求,因此在本课程内只介绍其标注方法和注意事项,符号和名称的对应关系在考核中不做要求,但学生应当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4)修改学生课堂操练的内容,确保练习内容既能巩固当时课堂学习的命令,又能对已学命令加以综合应用,还能及时复习机械制图部分的知识点。
4.2 重建教学顺序
打破原有的先学机械制图后学AutoCAD,或者两部分知识章节简单穿插的学习顺序,各自内容细分成一学时45分钟的量,机械制图部分按照内容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一条主线,AutoCAD则改变原有的按功能类型逐条讲解的顺序,以服务于实训和机械制图部分的练习为宗旨,按照各种命令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排序。同时,在学生上机实训上形成交叉,以机械制图的内容为素材,用当前已学的AutoCAD命令进行绘制,为每次上机练习设计一份独特的实训内容。例如,学生在学完机械制图关于国家标准部分的内容后,在随后的AutoCAD及其实训中配以环境设置、点样式、字体设置等,不仅学习了AutoCAD的功能命令又使国家标准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4.3 编写实训和练习内容
依据机械制图和AutoCAD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和实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力求使每次的教学内容都能在实训和练习中得到及时巩固,并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素材以各类竞赛题目和来至企业的真实资料为主,在教学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力图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初期就快速完成思维习惯的转换。
4.4 改进教学方法
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4.4.1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目前在教学实践中颇受师生的喜爱,利用精美的PowerPoint教学课件、直观的AutoCAD、立体感十足的Pro/E等软件设计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调用进行讲解,动画、语音、多样的色彩等效果都是传统黑板加粉笔所无法比拟的,该方法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比较高[4]。
4.4.2 实例教学法
实例教学法是本课程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直接选取企业里典型的零件图、装配图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将学习聚焦于实例的绘制过程,体现了学以致用,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4.3 示范教学法
在实物模型和三维动画模型的帮助之下,教师进行教学信息的演示,学生则通过观察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这种方法在课程的初始阶段较为适用,比如在分析三视图的形成时,利用三维动画来模拟其成形过程,同时在黑板上演示作图过程。对于没有制图基础的学生来说,示范教学法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4.4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则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该方法建立于相应的基础知识之上,将全新的知识点隐含于特别设计的任务内,学生首先对接受的任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讨论,然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最后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重构了所学的知识,并理解其意义[5]。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应当全程参并进行实时指导。任务驱动法更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好处在于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并主动思考、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5 教学条件与任课老师的要求
(1)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技能培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
(2)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无论是“机械制图”还是“AutoCAD”都要做到融会贯通,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无法预知的问题和困难都能解决。
(3)课前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将 “机械制图”的重要知识点,在AutoCAD软件中充分体现出来。设计合适的课堂练习,借助AutoCAD工具,将难点简单化,将立体直观化。
(4)注意避免学生养成对AutoCAD的过分依赖,错失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的机会。时刻记住学习AutoCAD绘图工具的同时,要更好的理解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让课堂教学的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机的结合并对应起来,使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能以最快的速度改变角色,进入工作状态,融入企业与社会。
6 结束语
《机械制图与AutoCAD》是高等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笔者依据该课程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内容取舍、授课顺序调整、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证明,通过本教学改革,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两部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互相贯通相互补充,使传统的课程显示出极大的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士娟.“机械制图”与“AutoCAD”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09):190.
[2]张淑娟,贺俊林,赵美香. AutoCAD软件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64-65.
[3]刘新阳,高传昌. 工科院校AutoCAD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91+93.
[4]高强. 浅谈《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163.
[5]张子容. 高职《机械制图及CAD》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 管理),2012(01):105-106.
篇9
关键词:工程过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传统的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通过认知实习、实验操作、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能参与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并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技术、生产组织、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就非常重要。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团队,调研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对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3)对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4)实现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的转换。
2、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
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展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以培养专业技为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形式。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
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基本目标为能熟悉行业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工程制图能力和较强的工程识图能力;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具有选择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技术问题处理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测量的能力;具有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控制和检验施工质量的能力;具有施工资料的编制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
3.1、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和刚参加工作学生的回访,学生刚参加工作时,项目部安排的工作一般是施工员,由于工作经验的不丰富,该岗位工作内容最初是以抄平放线、试块制作、技术资料收集、一些简单工程量计算、施工日记记录等,经过几年的现场实战,就可以从事现场组织管理岗位、工程计量与计价岗位、材料供应与检测岗位、工程质量检验岗位、施工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岗位、工程安全管理岗位及相关工种岗位测量员、试验员等。
3.2、对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其行动领域
表1 施工员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3、整合课程内容
在提升实验教学训练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将原来实训教学内容从附属于理论课程体系中抽取出来,独立设课,并进行整合整理,推陈出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不应再进行独立开设,而应考虑其与行业的核心联系,实训课程模块化,形成由专业公共基础实验、施工基本技能实训、岗前技能训练、预顶岗实习四大模块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力,并在课程结束后给予相应的学分。
3.3.1、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课程整合
按照传统教育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构造是两门单独开设的课程,但这两门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制图课程时很难建立空间概念,制图课以建筑构造为依托进行讲解更加贴近专业,构造课制作的各种模型可作为制图课的实体模型,且该课程将实体模型转化为平面图形更有利于学生的识图,即实物图形制成平面图达到识图的效果。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将平面图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空间实物,学会对建筑施工图的识读。
3.3.2、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施工及测量课程整合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施工工艺在建筑施工中都要讲到,只是侧重点不同。测量是施工技术之一,而且测量课的知识在施工中只用到一部分,把这部分知识学到,能为施工服务就可以了,重点在测设工作而非测绘工作,目前的测量课重点在测绘上。
3.3.3、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及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课程整合
施工组织是设计如何组织施工,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同时施工设计也是对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的设计,因此这两门课密不可分。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用计算机编制的方法,整合后既有方法又有技术。
3.3.4、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和“平法”识图整合
传统教育中这几门课均单独开设,是这个层次学生最难学习的课程,单独开始时每门课程均有70%~80%的不及格率,究其原因,学生的基础太差,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接受。按照培养目标定位施工一线人员,这几门课开设的目标实际上仍是识图,要求具备能够看懂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力学讲授时以钢筋混凝土中具体构件为例进行,这样建立的力学概念就不会空洞。同时抗震课中的一些构造要求、计算也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讲到。目前建筑结构施工图中钢筋均采用“平法”标注,在建筑结构课程讲授时结合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讲解,达到识图目的
4、基于工程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
4.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培养规格、开发的课程体系,将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地选择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建筑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以预先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为主,辅助召开座谈会、网络调查等手段,尽可能多的扩大调研覆盖面,使调查结果尽可能有代表性,使培养的人才更易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需要。拟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后,再与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讨论,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4.2、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教师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产学研工作经历、实践成果等纳入到教师聘期考核、职务晋升等考核指标体系中,对于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双师素质培训给予政策支持。其次,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或培训,积累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参加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和建造师等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再次,提高实践兼课教师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有关专家进行讲学,建设一支包含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校外兼课教师队伍,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4.3、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育的主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课程通过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或引入实际工程任务,使学生体验岗位工作,以期克服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等困境,实现“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我们分别采用了项目引导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文引导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主动探究、实践和思考,专业能力提升明显,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训教材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生源质量和职业面向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理论深度;力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尽可能结合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其次,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成果,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要求,将纸质教材与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及教学资源网站等配套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的实训教材体系。再次,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理念,体现实用性。教材编写人员应深入到企业一线,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实训项目或案例要取材于行业、企业,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技术实用性。
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应当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利用好建筑工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合理运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教学、学分制教学等教学改革措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以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选择和有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应当立足于院校实际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综合考虑考核目标、考核项目与内容、考核标准、考核方法与手段、成绩评定、制度保障、运行机制等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体系。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互为补充,根据课程实践性要求确定理论和实践考核分值比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从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等方面,制订可操作性强的考核方案。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摆脱课程内容受学科体系影响而与行业脱节的现象,促进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机械制图;导学实践;学习计划;课程实训;网上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17-03
一、引言
开放教育起源于英国,我国从1978年开始筹办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到目前为止,远程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函授教育由函授学校给予辅导与考核,并在一定时间进行短期集中学习和就地委托辅导,是运用通讯方式进行的教育,学员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是学员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实施高等教育的一种教学。第三代是现代远程教育阶段。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育机构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习者选用,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教育者可以扩展到全社会。因此,如何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进行探索,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机械制图》作为机电工程方面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常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被设置为机电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识图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绘图的技能,为了进一步学习机电工程专业后续课程以及从事机电工程技术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初步基础。然而,经过对云南开放大学中高衔接机电工程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的统计,学生们的考试合格率不够理想;在开放教育中高衔接专科学生中,学生的基础差距尤为明显。由于宽松的入学方式是开放教育专科学生采用的招生特点,这种招生方式自然出现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基础比较差,特别是专业基础薄弱。这种方式为有志于学习的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据调查,学员不是为了继续深造选择机械工程专业,目的更多是为了选择工作的需要。学生中大部分的弱势科目是他们的数学、英语、物理,因为中国普遍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这样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学能力差、基础薄弱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
在开放教育模式下,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和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如何结合课程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已经成为辅导教师急需寻求的答案。
二、学生要制定自己的个人学习计划
个人学习计划是学生学习的好的起点,开放教育强调自主学习,所以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在入学时制定好个人学习计划。如果辅导教师在这方面不够重视,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而且并不明确针对课程制定学习计划的要求,个人学习计划主要是针对总体学习规划的整个学习计划。事实上,在开放教育模式下,自学能力比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的要求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学生可以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补充基础知识,例如学习《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就需要相应的数学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其次,学生可以适时参加相关的教学辅导、网上互动、课程实训,学生可以在教师督促下根据课程的教学进程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学习时间。另外,合理的个人学习计划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好方法。课程实训的要求、多媒体教材的使用、教学进程的安排、课程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等都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内容。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辅导教师应该首先编制好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然后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课程学习计划。辅导教师协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应提出相应的具体意见,让每位学生有好的开端。
三、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在安排教学内容上,适当注意课程内容的理论分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应本着实用、能用、够用的原则,在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图样和绘制图样及识读图样方法,避免在识图分析和空间模型想象上的不准确或过多纠缠。例如“在基本体表面上取点”,这个内容决定学生的思维方向,学生常不重视“表面”这两个字,一定要让学生紧抓住“表面”不用去想模型空间内部,这样学生就很容易领悟。在讲解时,要用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讲解积聚性、素线法和截面法,让学生彻底理解;再如,对于“轴测图”这一章,现在处于计算机时代,无论二维图形或三维图形都用相应的软件绘制,不再用手工绘制,并且现在的三维软件可以把三维图形转化为二维图形和轴测图,所以轴测图这一章可以直接不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并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在教学方法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辅导教师应善于总结和归纳,把基础知识内容口诀化、规律化。例如:对基准的选择、绘图方法和步骤、图样尺寸标注可以采用口诀化教学;对切割体中求截交线、相贯体中求相贯线可以采用规律化教学,以便使复杂的图形变得简单。辅导教师还应针对各章节内容和相应题型进行题型分析、讲解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让学生掌握同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在相贯体中,以两平面立体相贯为例,可以建立如下的求解过程(参见图1)。
第一步:抓住俯视图中三角形对照主视图和左视图想象三梭柱,抓住左视图中三角形对照主视图和俯视图想象三梭柱,判断为两平面立体相贯。
第二步:连接两条虚线和两条细实线,虚线为被挡梭线的投影,细实线为小三梭柱的梭线。
第三步:俯视图中外侧四个交点对应的主视图中的投影在下边梭线上。
第四步:俯视图中内侧两个交点对应的主视图中的投影在上边梭线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