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4 12:0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实训总结

篇1

通过本阶段的实训,培养我们的具体营销策划能力. 主要培养以下能力:

1.培养企业运作与管理的理念与运用营销策划理论的能力; 2.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管理能力;

3.培养观察环境,配置资源,制定计划的能力; 4.培养分析界定问题,科学决策的能力;

5.培养分析组织结构,协调职权关系,制定组织规范的能力; 6.培养树立权威,有效指挥的能力; 7.培养协调关系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8.培养对工作有效控制的能力;

9.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 10.总结与评价的能力.

二实训要求

1、学生必须高度重视营销策划实训的重要作用,明确实训要达到的目的。

2、在实训前要熟悉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方法。

3、严格按照营销策划的基本程序、技巧和方法独立完成每一个实训项目。

4、实训一般分组进行,每组 4 5 人,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策划活动,完成规定任务,提交营销资料和策划PPT并进行演讲。

5、在每个实训项目完成后,学生必须提交工作情况、营销资料和策划报告书。

三实训时间

本学期9到18周

四实训地点

商学院营销实验室

五实训项目总数

在9周实训中,我们共完成3项大任务

六实训内容

实训一:

以利用依云的品牌为它设计新的产品 logo就是依云矿泉水,做一个依云品牌的化妆品,不做化妆水,以高端入手,认为什么样的产品适合男性或者女性消费者使用

1.化妆品的包装和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突出卖点、差异化、品牌全称;

2.主要客户,例如女性用户的专业美容人士; 3.主要消费渠道 4.消费行为适用的场合 5.产品的机会点。利润点在哪?

我们组的成果:在阿荣娜主要构思下,我们设计了一款专门为孕妇提供的护肤产品 依孕美,并用以PPT形式根据老师要求进行了产品介绍。

实训二:

为一个产品寻找招商渠道 谁来帮我卖这个产品,为这个产品做一个渠道商的经销广告,例如给他利润或者市场。 例如商界特别关注的后页招商广告 1.特别关注或者商界书上的招商广告找一个 2.设计某一个产品的招商广告

3.要求建立一个样板城市,找一个城市销售我选择的产品,选择这个城市的原因,市场机遇

4.每个组开一个经销商大会,招到愿意销售的经销商。营销产品实训总结报告营销产品实训总结报告。经销商大会的内容,大会致辞,企业给经销商的哪些政策

我们组的成果:在蔡忠亮主要构思下,我们成功的以PPT进行了

旅游卫视媒体优势广告招商,并以 大中国、泛旅游 的传播理念为主要招商亮点。 实训三:

为一个产品做一份策划书。

这是本次实训最后一项任务,我们全组一起分工协作,给这次实训完美的划上了句号。

七实训心得

在实训的过程中我们整个组感受最深有以下几点:

其一,实训是让每个同学检验自己的综合能力.要想做好任何事,除了自己平时要有一定的功底外,我们还需要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因此,每个同学都应该多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其二,此次实训,我深深体会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 只有努力充实自己才能够站得住不被淘汰.

其三,实训中,让我们明白 创新 在营销策划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同时也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重视发现细节并进行相应的思考,在可以培养出来的。

篇2

一、精心组织,积极开展教育培训。

为保证教育培训效果,镇安办精心组织,连同市卫生执法监管部门、镇农业、卫生等部门,对全镇范围内的36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进行了集中教育培训,教育培训率达到96%以上。

二、认真落实,突出教育培训成果。

组织学习国务院、省、市级部门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切实增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强化行业道德伦理,确保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

1、有针对性的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市卫生执法监管部门、镇农业、卫生等部门积极配合,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有目的、有内容的培训。

2、教育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认真传达党和政府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总体要求,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不断增强食品经营单位人员的守法意识、诚信意识和从业素质。通过广播、标语、板报等多种方式,以会代训,在全镇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人员集中教育培训工作。

三、明确责任,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篇3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实训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05-0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高职食品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国家标准、操作各种分析仪器,对食品中营养成分、污染物、有害物质残留及食品添加剂等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1]。虽然《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采用的是项目化教学,但是,学生熟练掌握的每个项目是独立的,而真正的食品企业、行业的检测岗位中,产品中的每个项目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需要学生针对产品系统的查阅标准、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检验、出具规范检测报告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在掌握每个独立项目的基础上,对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训练,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从而产生了《食品理化检验实训》这门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食品理化检验实训》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且与实际岗位紧密相连,操作技能得到强化,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我院通过总结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基于项目化教学思想,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

1 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握行业发展对食品检验人才质量需求的大方向,每年深入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等食品检测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食品检验岗位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而食品检验则贯穿于食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所以食品检验技术是食品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程序,包括采样、样品预处理、分析检验、数据处理、判定产品是否合格,最后并出具检验报告。因此,《食品理化检验实训》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查阅国家标准、能够独立进行食品采样、样品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能从事各类食品分析检验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团结合作等综合职业素质的能力,以适应食品行业发展的需求,能胜任食品企业、质检部门、商检部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

2 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理念,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将本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融入到每个任务中,开展项目教学,把教、学、做融为一体。按照必需、够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取课程内容[2],将知识点项目化、任务化,每一个项目任务从工作需求出发,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使学生进阶式学习,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

3 教学实施

《食品理化检验实训》是在《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结束后,紧接着开始的2周60 学时的实训课程,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食品理化检验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是所学项目是独立的,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训练,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于实际,根据这样的特点,设置真实的工作情景,以真实的分析检验任务为驱动,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到项目任务中,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

4 教学模式

设计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如模拟乳粉企业的对乳粉进行出厂检验。这作为整个实训周的一个项目,其中每个检测项目作为子项目开展。

教师提出工作任务,给出一包乳粉,要求学生5人一组对乳粉进行检验。

接到任务后,每组学生根据产品包装上的产品标准查阅国家标准GB19644-2010,标准中规定乳粉中水分、蛋白质等项目的含量要求,以及每个项目的检验方法标准,学生查阅方法标准,选择正确的检验方法,正确解读标准。并且根据标准规定的分析方法、仪器、试剂等确定试验方案,根据既定的方案分组进行分析检验操作。每一个子项目,在检验过程中填写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并且根据乳粉的产品标准GB19644-2010判定样品是否合格。所有项目检测完成后,最终出具一份规范的乳粉检测报告。

每个子项目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把每组之间的结果进行比较,互相讨论本项目检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应该注意的事项,总结要点,使学生对本项目的掌握达到升华提高。所有检测项目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使学生对食品理化检验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从方案到实施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参与者,教师角色由“讲授”变为“指导”,在实验关键点、重点、难点辅助采用教师示范、视频演示等教学手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掌握的持久而深刻。

5 考核方式

考核办法灵活,注重学生能力评价。包括过程考核和课程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综合了学生自评、实训指导老师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形成。课程考核包括实验技能考核、知识应用能力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题目,考核其从实验设计到实施到最后出具报告的能力,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空间,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成效,能够实现课堂和职业岗位对接。

参考文献

篇4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项目教学任务《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是关于动物屠宰加工,常见传染病鉴定与处理,动物性食品加工与检验,动物性食品污染与控制等内容的学科,它既与兽医科学、食品科学、公共卫生等学科密切相关,又是兽医科学前沿的极具潜力的独立学科,也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实训科学,是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必修课。

1课程的定位

1.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是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以动物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为基础,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研究肉蛋乳等动物性食品的生产、加工、存,运输销售及食用过程的卫生监督及卫生检验,以保障使用者安全、防止人畜共患病和其他动物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我国的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岗位培养合格的检疫检验人才。

1.2课程的教学目标

突出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畜产品企业质量品控员、动物性食品加工工应知的理论、应会的技能,如能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检疫方案、能够对屠宰加工流程中的检验工作进行技术指导,能够对常见的动物性食品进行卫生检验,具备一定的生产项目的管理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好的逻辑思维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具备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能力、具备吃苦耐劳、学检爱检的劳动品质和环保及自我保护意识,把学生培养成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2.1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目标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在工作任务重融入相应的职业标准,并且按照屠宰过程设计检疫检验流程,把学生培养成会看会检严执法的检疫检验人才。

2.2课程设计的思路

2.2.1针对岗位职业能力设计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动物性食品常规的检验的技术,同时具备法律安全意识,熟悉国家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和动物性食品卫生的相关标准,如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食品安全法等,把学生培养成具备高水平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2.2.2教学项目对接工作任务

按照动物产品生产流通组织教学,教学项目划分为五大项目,项目一畜禽的宰前检验,项目二屠宰加工过程中的检验,项目三畜禽的宰后检验,项目四畜禽病的检验与处理,项目五肉蛋乳的卫生检验,对接相应的工作任务,其中项目一、项目二、项目三、项目四对接动物宰前、屠宰中、屠宰后的检疫检验任务,项目五对接主要动物性产品的检验。

2.2.3将职业标准融入工作任务

将兽医化验员、畜产品检验工、动物检疫检验工、乳品检验工的国家标准融入相应的工作任务中。

2.2.4按照屠宰过程设计检疫检验流程

宰前检疫包括收购检疫、运输检疫,屠宰加工检验包括淋浴、致昏、放血、烫毛、褪毛、净毛、头部检验、开膛、净膛中的检疫检验,宰后检验包括“红下水”的检验、“白下水”的检验、旋毛虫检验、胴体检验、皮肤检验、肉及肉制品的检验包括品质异常肉的检验、冷冻肉的检验、熟肉制品的检验、肉类罐头的检验,其他动物性食品的检验只要包括乳及乳制品的检验、蛋及蛋制品的检验,从而完成整个检疫检验流程。

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由改革前的分散章节整合为基于工作过程5大项目:畜禽的宰前检疫、屠宰加工过程中的检验、畜禽的宰后检验、畜禽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检疫与处理,而后又划分为20个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任务一:畜禽的收购、运输检疫;任务二:屠畜禽的宰前检验;任务三:屠畜(猪)屠宰加工工艺的卫生监督;任务四:家禽屠宰加工工艺及卫生要求;任务五:生产人员的个人卫生与防护;任务六:屠畜(猪)宰后检验方法;任务七:屠畜(猪)被检淋巴结的选择和淋巴结的常见病变;任务八:屠畜宰后检验的处理;任务九:家禽的宰后检验;任务十:畜禽常见传染病的检验与处理;任务十一:畜禽常见寄生虫病的鉴定与处理;任务十二:冷冻肉的卫生检验;任务十三:分割肉的卫生检验;任务十四:腌制肉的卫生检验;任务十五:肉类罐头的卫生检验;任务十六:熟肉制品的卫生与检验;任务十七:鲜乳的卫生检验;任务十八:乳制品的卫生检验;任务十九:蛋的卫生检验;任务二十:蛋制品的卫生检验。

4总结与体会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教学改革,在基本技能的训练方面通过开放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时间练习实训操作,有更多时间参与实训过程,开放实训内容,使教学项目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4.1构建适合于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教学体系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感官检验也涉及理化学检验,而且还涉及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如何使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各自独立的知识通过跨学科实践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们系统全面的掌握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知识的技能。

4.2构建适应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践教学是以学校实训室为主要实习场所,以教师演示实训为主,学生实训多为机械模仿、被动接受。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模式严重的约束了学生行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妨碍了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扼杀了学生创造性,达不到实习目的,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指导、启发、探索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以往老师全程带领、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有全面系统的掌握;再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的实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3突出了实践项目考核的操作性、应用性及法规性

通过教学项目的综合训练,特别是采取了现场实习或者模拟现场实训,使实践教学更接近生产实际,体会到了实际工作的复杂性,领悟到了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以及相关法规性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彩慧.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2]季静静,闫宇.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谈判》课程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3]谢洁.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0).

[4]刘奎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J].机械管理开发,2010,(02).

[5]方志贤.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汽车构造》课程图示教学法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05).

篇5

一、原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项目多年不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项目建设不全,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导致实践教学更新不能紧随企业生产实践发展。

(二)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以单一性、章节性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教学分离,各课程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系统地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有些相近的专业课实验内容部分交叉重复,但由于教师工作量分配及课酬的原因,还保存着各自的实验课,存在“小而全”的现象,实验内容相似或相同,只是由不同的教师上课,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在实验实训教学方式上,规定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定实验使用仪器以及规定实验完成时间的“三规定”制度尤为普遍。从实验效果上看,学生虽然做了不少实验,但不会设计实验、不会观察和分析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被动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感到枯燥无激情,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欲望。

(五)课外实验内容非常少,形式比较简单,没有服务性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职业训练型实验。

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及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在进行充分的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和在行业企业专家的要求倡议下,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及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根据分析检测技术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标准化以及检验项目操作独立性强的特点,构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食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为专业核心能力的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本专业确定了四个核心模块: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食品感官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食品营养检测技术类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采用项目式教学,由于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各课程项目的设置及选取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作为参照,各个项目的检测均使用国标法,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达到了“课证一体”的教学目的。

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包括了各检测项目应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标准的检测操作、数据处理与统计、检测报告编写、产品检测训练、检测人员道德要求等。并依据认知规律,项目安排由简单到复杂,采用项目导入、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既做,学亦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学生操作技能。

为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实施,需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小组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情况、动手操作能力等进行分组。然后根据项目任务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组员的工作任务,让他们搜集项目所需资料,确定实施项目需要的检测手段、试剂、检测仪器等。最后按照项目任务展开项目教学,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感受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适时穿插讲授项目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规范操作过程,并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配合和鼓励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每个小组针对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二)食品检测真实工作任务一体,综合能力集成的校内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前学生只是按照课程安排一门课接一门课进行实训,学生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通过改革,我们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由原来的各单项检测改为对各种食品的综合检测,并将检测内容分为食品营养成分检测、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和食品感官检测四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两位教师负责。教研室通过调研、讨论确定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用于四大模块的检测。

首先将学生按照3~4人一组分为若干项目小组,然后向各项目小组下达检测通知单(以小麦粉检测通知单为例见表),学生按照通知单要求查阅资料,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检测方案并在实验室完成检测任务,最后由学生撰写完整的检测报告。这样不仅增强了综合实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企业的检测模式,使综合实训更接近企业的生产实际。综合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9~11月进行。

(三)校企合作教学平台的构建

企业顶岗实训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工学结合、校企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

企业顶岗实训就是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过程,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检验和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企业顶岗实训过程中,学生按照顶岗实训要求,结合课题及就业方向、个人专长与兴趣爱好,选定合适的顶岗实训单位,确定顶岗实训内容,制定实训计划,自我管理、独立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技术问题,完成实训任务。企业顶岗实训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11月至第六学期的5月进行。

河套学院农学系与内蒙古中粮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泰盛兴业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佳格食品有限公司、万野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北辰食品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小肥羊肉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本专业学生企业顶岗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

通过企业顶岗实训,学生开始正式步入职业生涯的实践阶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看到了企业的发展和对大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和岗位责任感,进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优秀员工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通过校企联动,本专业教师掌握了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的最新动态变化,行业、企业的最新要求以及课程内容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保证内容的实时性、先进性。

我们的顶岗实训得到实训企业的肯定和好评,既提升学校的声誉,又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实习学生、实习企业、实习学校”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近三年来,在构建和实施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本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实验课程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了5门校级优质课、1 门校级精品课;编撰校本实训教材2本;申请高等教育研究课题1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同时,与巴彦淖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恒旭人力资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欣欣心理培训基地等单位联合进行检验师、营养师等职业认证的培训工作,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三年来,本专业的学生在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工的考核中过关率均达到99%以上。2012年12月,尚文婷等四名同学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优秀奖。

本专业的毕业生有71%从事食品检测和食品质量控制工作,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起来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奋的工作态度、富于合作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束语

构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我院实验条件,构建出项目式课程体系、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校企合作教学平台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食品营养指导和产品开发、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海燕,陈亮,马艳梅﹒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考试周刊,2012(62):15~16

篇6

关键词:食品加工;建设;运作;模式研究;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食品加工实训车间建设与运作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我国实施的“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食品安全行动计划”、“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的背景下,食品加工业,特别是农特产品加工被列为贵州省“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产业。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推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努力为贵阳市区域经济服务,培养特色食品产业高等技术人才,我院2013年起,建立了食品生产与检测分院,开设了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专业。然而,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我院建设全省高等职业示范院校,抓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如何以深化专业改革为先导,以建设市场型、产业型教学实训车间(工厂)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为关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黔府发〔2013〕1号)和《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我院在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创新性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继续坚持以就业导向,努力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职业岗位人才目标,探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限于校内学习期间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期间企业、社会、行业的综合性学习等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职业教育的理想模式,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顶岗实习,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使得实习效果、监管未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因此,为实现我高职学生技能培养的主动性、开放性、市场性,我们认为,以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托,在高职校院,建设集实训(实验)、生产为一体的实训车间(工厂),并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的良性互动,切合当前高职办学模式。

该模式充分参考德国“双元制”,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实训车间”等国内外职业教育较为完善的理念,将现代工厂企业(产业)化的经营、管理观念引入学院,对生产、经营环境浓缩并模拟到学院的教学过程中,甚至将现代企业的某一个生产、经营环节引入学院,使学生、教师、学院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从而使学院教学与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得以在完全一致的环境中学习和运用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根据专业综合、课程综合与学科综合的要求,按“生产与营销一体化”、“工艺与检验一体化”和“原料与产品一体化”的思路,重组和优化师资与设备的配置,实现办学融合。同时,进行产品、项目研发,可实现学校、企业、市场、项目、科研多位发展。

二、当前高职学院食品类专业主要实训模式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十多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高职高专教育定位要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不同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高等教育,也不同于唯专业的“零距离”技术性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属于技能教学型教育,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就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实用技术和职业综合素质,又具备后续发展的能力。 毕业生既能从操作岗位干起而成为岗位操作能手,又能向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迈进而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同样,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应围绕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来制定,其中实践性教学就是教学环节中训练技术应用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主要实训模式及问题分析

为努力提高高职学院食品类专业学生岗位能力,各高职院校主要采取以下实训模式。

1、项目式 这种模式的实训方法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在课程大纲中,构建一定课时项目,在实验室,按照器材准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总结与实训报告的顺序完成实训任务。这种模式延袭了长期以来的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具有系统性,属于验证性实训,主要不足是局限了课程参与者、主导者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

2、单元式 根据某一产品工作过程,在一定周期内,从产品的单元设计、器材准备、工艺流程到操作、产品质量检验顺次完成。如焙烤食品、果蔬食品的单元实训。这种方式一般采取在实验室小样完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项目式的局限,但仍然是一种项目式打包实训。

3、顶岗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高职学校“2+1”,“2+0.5+0.5”等教学模式设计的一种岗位式实训,配合毕业论文(设计)来完成,是中、高职学校惯用的一种实习(实训)模式,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结束即学业结束。从学生参与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一种较好的实训模式,但难以监控、管理不力、程度差异、企业参与度低等问题一直是非常受困的问题。

4、阶段式 或者称为间断式,工学结合式。学生学完某个单元或课程体系后,到进行学习与实践交互,课程学习主要是掌握基本理论,实践环节即采取小组或单项作业,训练的环节即是生产环节。但由于学校需提供完备的设备、工艺、检验、市场环节,虽然近几年来国定推行了很多“校+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但由于难已市场化运作,推广难度较大,成效不佳。

三、食品加工实训车间建设方案

近年来,省市加大对我院建设力度的支持,基于高职院校主要实训模式及问题,从我院人才培养的背景、模式考虑,结合食品类人才培养特点及教学需求出发,在我院建设集实训(实验)、生产为一体的实训车间(工厂),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的良性互动,切合我院当前建设规划路径。

(一)实训车间建设路径

建设符合 “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建成食品工艺技术、食品质量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方向,形成一个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1、建设目标和功能符合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建设,要形成特色鲜明的紧密联系市场生产一线、校企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的产学合作机制。积极开发具有岗位针对性的培养计划、课程和教材,推动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的深入实施。努力适应就业形势变化,充分利用建立实训车间的契机,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好学生就业和创业服务工作,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2、 探索高职教育实训基地自身的运行机制。通过实训车间建设,放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作管理模式,积极探省、市统一规划、学校管理为主、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如职业教育实训课程以及相关教材的开发机制、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筹措机制。从而带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可持续运作方式,为推广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带动地方政府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中介体系服务、政策体系支持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和良性互动的高效运行机制。

(二)建设方案单元

组成方案(项目)单元的框架及布局面向食品类专业,能够完成食品类各岗位实训任务,可同时满足高职、中职的实践教学和各类培训的需要。建设集食品检验、食品加工、食品安全评价、贵州民族特色食品研发等生产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实训基地。采用先进的生态模式处理废水、废料,形成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生互促的良性循环产业链,保证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食品加工实训车间运作模式

为保证食品加工实训车间运作的持续性,必须市场化运作。即在产品原料、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建立公司化管理模式。

1、实行股份制的资金运作模式

教师、学校多方入股,经营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增强参与者与管理者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充分调动教师,校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将技术转化、应用,不仅具有技术成就感,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收益,校方能将资产盘活,提高实训器材使用率,完善学生能力培养,多方受益。

2、实行技术技能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参与工艺指导与生产,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既是教学验证,更是技术、管理提炼;学生参与生产过程,理论基础得到充分应用与发挥,使较为抽象的立体知识转化为实物产品,既有很强的成就感。教师真正做到“双师”,学生“双学”,提升了当前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3、实行企业化的产品营销模式

在校区内设立窗口、形像店等实体销售模式,生产、开发学生喜欢的各类食品,做到生鲜生产;与企业联合,实行贴牌(标),授权式加工;完全企业化(注册)、工厂化生产。整合了原料、加工、包装、配送(物流)功能,不同特长的学生能力得到极致发挥。

五、结语

食品加工实训车间建设与运作不仅能提高食品类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培养,缩短了企业用人的适应周期,还能为全省各类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职业能力培训,对提高食品安全、提升产品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学校通过产品销售、培训、技术开发与转让等社会服务,能够获取一定利润,用于食品加工实训车间的维护、运转和扩建。

食品加工实训车间建设,对于解决多年来困扰高职技术教育改革的问题给予有力的支持。如: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校企合作,课程内容、体系和培养标准问题,教育资源紧缺问题等。由于食品加工实训车间提供了充足的设备,可以满足师资培训和产教结合的需要,通过在车间完成实际课题和生产实践,可迅速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实践能力,也为他们参与企业实践,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奠定了基础。教师会将切身感受的实际需求,化为改革的自觉行动。另外,食品加工实训车间的建设缓解了教育资源的紧缺问题,为学校开展弹性学制和柔性培养方案等重大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也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说,食品加工实训车间的建设必将有力地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跃.构建技术和能力组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2]秀艳.浅谈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J].大观周刊.2013年 第1期

[3]农志荣等. 关于高职食品类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的研究方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4]郭志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职业时空.2008年第10期

篇7

关键词:焙烤食品加工技术;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48-02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门课程主要讲述焙烤食品原辅材料、主要焙烤制品面包、饼干、蛋糕、糕点等的加工原理、加工工艺、加工技术、操作要点及常见的焙烤食品装饰材料的制备等方面知识,在此基础上讲述焙烤食品加工过程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1 课程特点

1.1 专业必修课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前提课程主要有:食品基础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添加剂等。因此,学生需要对上述前提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后才能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

1.2 理论和技术更新快 焙烤食品工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和销售量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焙烤食品加工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特别是食品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焙烤食品的加工技术大大提高,而且商品价值不断增加;此外,焙烤食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风味越来越多样化,功能性焙烤食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也逐年增大[1-2],因此需要及时关注食品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将最新理论和技术带给学生。

1.3 实践操作性强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3]。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综合实训及实习来强化操作技能。

2 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思路较传统 传统的教学思路是先讲授理论再进行实践,对理论较重视,理论教学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加工的过程就是动手实践的过程。因此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渗透必需、够用的理论,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4]。

2.2 教学方法较传统 教学方法选取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以讲解法、举例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为主,而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使用较少。

2.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曾尝试采取缩减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比如实训场地建设不完善、实训经费不足等,往往出现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很好衔接。

2.4 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 传统的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加期终考核成绩的模式,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很少涉及或所占比例很小,课程考核成绩主要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很难反映学生实践能力高低,这样的考核有碍于学生积极性培养及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这种考核模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课程的考核需要从过程考核、技能实训考核等方面进行完善。

2.5 实训设备数量不足 学生实践性的培养必须有基本的硬件条件作保障。目前,焙烤实训室焙烤设备种类较齐全,但数量不足。以搅拌机为例,实训室可用数量有限,实践教学时大部分学生通常不能充分练习掌握这项加工技能,很多情况下学生因插不上手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课程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2.6 团队教师少,实践经验不足 本专业团队有教师6名,1名为企业工程师,其他教师分别负责不同课程,在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中往往存在指导教师不足的情况。团队教师多为年轻教师,虽然学历高,但实践经验不足。

3 课程改革措施

3.1 细化教学内容 2007-2011年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2012年调整为专业限选课程,教学总学时为96学时,课程改革需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整合。具体包括:一是要删减陈旧过时的知识;二是结合行业岗位需求增加实用技能知识比重;三是课程的教学要和行业企业联系,实践岗位和企业行业岗位要相对应。2012年本团队对味多美等焙烤企业进行调研,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拟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优化为六大模块:焙烤基础知识模块、面包加工技术模块、饼干加工技术模块、蛋糕加工技术模块、糕点加工模块、月饼加工模块。

3.2 改进教学方法

3.2.1 以项目实训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不仅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练习操作,而且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积极探索[5]。结合生产实际,课程安排20个项目任务,每个项目都涉及相应的实践技能的训练及相关焙烤理论知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设计、实施、论证、评价及分析与总结,最后由学生完成实训报告。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不断被激发,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3.2.2 教、学、做一体化 对于任何一种焙烤食品加工,以加工工艺流程为主线,首先将工艺条件展示给学生,再说明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工艺条件,即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学习理论不断运用到实践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2.3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成立焙烤食品协会,对本门课程感兴趣并愿意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学生,可以利用实训室的条件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可与指导教师提前联系,教师将给予及时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进行自主创业,费用可以由其产品销售所得。

3.3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改革。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成果”的考评模式,通过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给学生以综合评定。具体考核方式为:成果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其中理论考核占2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两方面,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考核;技能考核占50%,选取典型项目让学生自主完成,考核过程模拟烘焙师资格证实操要求,考核过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考核占30%,由实训报告、学习表现、作业、平时测验等组成[6]。

3.4 按需培养 每个学生需求不同,有些学生学习是为修学分,有些学生是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有些是希望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为此,结合专业特点,可将焙烤实训室变成开放式实训室,学生只要提前申请预约,实训室实验安排允许的情况下,即可在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或自主产品设计,也可得到教师的指导。实训室开放必然带来资金和管理等问题,这就需要学院支持,焙烤协会自我管理,协会可通过出售焙烤产品来筹集技能训练所需资金。

3.5 优化教师团队结构 焙烤食品理论、技术更新速度快,且课程实践性强,这就要求团队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掌握新理论、新技术,且要增加实践锻炼。笔者认为应该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强化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研,定期安排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高职培训基地或科研单位锻炼[7]。

4 结语

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作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2012在学院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课程被选为学院试点改革课程,团队教师依据高职教育目标要求,在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在课程改革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训条件、考核模式、教学管理等,因此团队教师将继续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魏振承,张名位,池建伟,等.中国焙烤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展望[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11):182-184.

[2]田洁,曹娅.中国焙烤食品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学,2012(7):51-52.

[3]王华欣.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之探讨[J].职业教育,2010(3):53.

[4]谢东峰.高职院校“农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6):124-125.

[5]祁兴普,刘萍,瞿桂香,等.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0):34-35.

[6]张淑英,张社国.“过程+成果”考评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9):158-160.

篇8

【关键词】 中式面点;学习;要点

前言

中式面点学习是烹饪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早就高素质、高水平面点师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了中式面点专业知识理论学习、技能演示和实训操作锻炼等几个环节,是目前中式面点专业学习的主要模式,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的环节,才能在实际的学习中既学到理论,又能把握住基本的技能。

一、切实重视对中式面点理论的学习和把握

中式面点专业理论学习就是学习者对中式面点的发展概况、学科体系、知识结构、操作技能、面点品种等知识进行详细的学习,学习者在掌握了中式面点应知应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后,再进行操作演示和实训操作。它是面点学习不可缺少的首要环节,是学习者全面掌握中式面点的学科体系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学习面点制作技术的重要途径。在进行实际的操作之前,首先要学习实例品种的类别、成型方法、成熟方法、面点配方、工艺流程、制作方法、质量要求、操作关键等相关知识,在头脑中对演示品种有了一个全面地、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要认真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掌握好中式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其他面系的理论学习,为今后的创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教师要依据中式面点专业理论学习的基本要求,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编写教案,合理安排课时,优化教学结构。讲授时教师应做到讲解的内容要正确无误、系统全面,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符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同时要做到语言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要多运用启发式教学,多联系实际,采取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激发学习者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中式面点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中式面点具有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种繁多、用料广泛、注重口味、讲究馅心、技法多样、造型美观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经过历代面点师的不断实践、总结和交流,创造了一整套具有独特技艺的面点制作技术,使中式面点的内容非常广泛,面点品种繁多,花色复杂。据记载,面点有一万七千多种之多,且其用料之广,制作方法之多。中式面点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技术,而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则非常有限。因此,学习者要根据自身需要和时展对中式面点要求,多学习一些些典型的、实用的、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品种,以此来不断增强学习的实际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也要注意实训操作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不断增强教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学习者这一学习过程是通过模仿练习逐步掌握面点操作技能,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从而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这是培养学习者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教学手段。学习者一般是先通过学习有关专业理论知识,观看教师的演示,头脑中对该品种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进行的,然后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时间按锻炼。为了保证实训操作学习的实际效果,课前学习者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提前预习,牢记住实训操作品种的配方、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熟悉其操作关键和质量要求。

一是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规范操作。学习者要将操作前的基本要领记熟,要按照职业规范的要求严格对待自己,特别是在职业着装、个人卫生情况、操作案板卫生,道具使用安全等等方面上多下功夫。

二是特别注意操作安全。众所周知,食品是用来使用的,因此安全性是第一位。没有安全,食品的制作就失去了基本的意义。为此,要按照食品安全的具体要求,严格规范食品操作规程和食品卫生。

三是注意互相借鉴。由于主观和客观多方面的原因,每个人在中式面点的学习上,特别是在操作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面点学习者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多交流学习的心得。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学到的理论变为实践,才会达到我们学习的预期目标。

四是注意到第一线参加锻炼学习。要主动到面点行业去学习,以此来补充理论学习的不足。让学生学到的操作程序、操作技法、成形技术、成熟方法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来,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弥补。

五是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除了进行集体辅导外,还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情况,加强对个别学得较慢的辅导,以求全面提高,整体进步。操作结束后必须进行课后小结和产品质量点评,总结出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教会学生及时补救的措施和方法,指出今后应加强的方面和努力的方向。

六是注意不断总结。学习者通过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面点品种的演示和实训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来理解和掌握面点的制作方法和操作规律,可掌握面点的制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融会贯通,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和培养目标。

结论

总之,中式面点制作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较强、工艺复杂的专业技能,学习难度较大,要手脑并用,既需要运动技能,又需要智力技能,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反复练习才能逐步掌握。因此,这就要求学习者要牢牢打好理论关口,把指导自己制作的各类技术和注意事项记好,勇于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作为教育者,就要注意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使学习者能学、想学、可学,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要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新人才。

篇9

关键词:高职;食品生物化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58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类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食品、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包括食品的化学构成及构成比例、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方面的功能、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变化和这些物理化学变化对食品在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①

1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一般为48~64学时,3~4学分,总学时数中理论教学时数占80%~85%,实践教学学时占15%~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由于其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记忆许多基础知识点,其中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才能较好地开展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高中时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并非理科生,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会比较吃力,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②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但其实验实训条件却难以做到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如多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因而学校也是以满足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为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未集中加强食品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实验条件无法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因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需大力开展。

2改革措施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同时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的食品生物化学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综合了多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必然感到不适应。为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购置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验设备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训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学时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授课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上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即由原来的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15%~20%提高到30%~40%,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实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奠定了基础。(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动画生动地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表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和实验方法的枯燥繁复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课时介绍某一物质的性质时,应从该物质的特性出发,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当做到及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释,而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当指导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详细地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写于实验报告中。③另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盲目接受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记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加深记忆。比如,对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借一两本淡色书来”,其中,“借”代表(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④(4)革新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考核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也没有较好的让学生发挥真正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因此待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实验结果,而没有进行问题的探讨,导致实验课程没有得到较大的完善。因而,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首先应该调整学生综合成绩中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应该多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课堂讨论;提高实验实训成绩的比重,实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应该多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完成质量、实训过程中的组织能力等;相应减少期末成绩的比重,但是期末成绩中的题型,如能够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或实际解决问题的题型应该适当增加,这样既能考核学生是否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十分考量教师本身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把学科知识由繁变简,由书面变通俗,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在学习上引导和指导他们外,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并了解学生后,会发现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学霸”型,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认真,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前面几排位置;第二类属于“跟风”型,他们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只是保持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遵从并完成老师安排布置的任务就行,没有深入挖掘知识,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中间位置;第三类属于“我行我素”型,他们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上课学习全凭自己的心情,有时候心情好就学习下,心情不好就将学习抛之脑后,主要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基本上不配合老师,经常旷课、逃课,即使不旷课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一般坐于班级的最后几排位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引导和指导方式,对于“学霸”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即时的肯定或表扬,让他们持之以恒,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跟风”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循序渐进,慢慢地让他们喜欢上所学学科,耐心地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多与“学霸”型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在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对于“我行我素”型学生,教师应当多单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抓住他们“我行我素”的原因或本质,予以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因素,努力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结语

篇10

关键词:食品加工;骨干教师;实践能力

一、食品加工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 单元课程设计的能力

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从课程的单元设计开始。首先应分析传统的课程教学设计,找出其问题所在,然后开展按照新的职业教育观念进行的课程教学设计。食品加工专业课程的教师先从观念上找到自己需要改选的地方,结合自己承担的课程,训练按照先进观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能力。

根据单元课程教学设计结合任务驱动法,合理组织课堂,是完成任务的关键。下面,就以单元课程设计任务驱动法为例说明单元课程教学程序。

单元课题的制定:根据课程内容按照能力目标制定课题;

任务的设定:根据单元课程制定训练项目的能力;

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任务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实训操作前应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给予达到的途径引导。学生在接受任务有一个阶段,我们称为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学生要做好心理准备,理解任务,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引导,进行必要的暗示,使学生完成任务少走弯路。但在此过程中予以暗示即可,即只给出首尾而忽略中间,千万不可固定步骤,以禁锢学生的思维。

学研结合: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引导学生学、练、研相结合,探索知识规律和奥秘,寻求获取知识、掌握科学规律的方法。

检验与评价:学生任务的完成优劣也要预先考虑,能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预见性,在进行检验和评价时能做到合理解释,符合主题。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适当引导学生向预期结果发展,作出合理评价。

扩展和细化: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求知欲方向继续深入了解,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要求在任务的设计方面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大多数同学了解掌握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即对完成得好的学生应提出扩展的意见,对学有难度的学生应给出细化的要求。

具有课堂设计的能力,能安排整堂课的时间,掌握节奏,从内容的引入、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训的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过程的指导以及结果的总结和评价等这六个方面来设计,能使整堂课围绕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展开,做到有的放矢。

2. 市场调研的能力

能对周边食品加工行业、企业整体的社会需求进行调研,了解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趋势,熟悉食品加工类行业的发展模式,了解岗位需求,进而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岗位能力,并针对岗位能力进行综合及专项训练,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符合行业用工要求,使学生能尽快上岗,达到校企合作、用工无缝对接。

通过向学生提供食品加工、分析检测等工作场所的文化以及期望的机会,对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以此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职业决策能力和就业技能,教育学生热爱食品加工专业,寓职业道德于教学之中。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能独立地操作计算机,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搜集教学资料,将最新的信息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能独立地制作课件,使授课内容生动、新颖;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演示仪器进行授课。

二、食品加工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1.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的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以传播理论和技能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分析、评价其结果,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骨干教师应具有制订课程整体教学计划,并根据课程整体教学计划编写教材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为指导,根据任务项目设计教学内容,将加工、分析教学内容精心组织,重点突出、难点化解,体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2. 实践、实训教学能力

教师能够有效地指导食品加工专业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食品加工技能及检测技能,耐心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加工类技能,并具有组织学生进行整合训练的能力,采取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能严格执行食品加工专业实践课的单元设计,教学实践目的明确,突出能力目标。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加工、检测技能,具有专业课示范教学能力。能及时准确解答学生提出的食品加工及分析疑难问题,并善于处理分析检测实践中的突发性问题。

在实训过程中能强调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认真、及时检查和批阅实践报告,做好实践总结工作。

应食品加工专业的市场需求,每年在食品生产季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食品专业教师能组织本专业学生到各个食品厂参加实践实习锻炼,带实习教师能有效及时地沟通学生及企业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企业管理学生,教导学生尽快掌握各个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教师要能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适应企业文化,完成实习任务。

3. 课程整合、开发能力

以教材为基准,根据市场行情组织、整合食品加工教学内容。食品加工类包括焙烤、乳品、肉及肉制品、软饮料等多个领域,食品分析是对加工类产品进行检测,共分为三个部分:感官评定、理化分析和微生物检验,也可以根据市场中常见的食品,从食品的种类出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做到以能力为本位,按照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来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整体教学设计,具有制定《课程标准》的能力。

4. 教学科研能力

本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对食品加工、检测文化、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研究能力;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通过实践教学总结教学规律反过来指导教学,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具备开发教学案例的能力,根据食品专业的市场发展,及时了解并更新加工、检测教材中的案例,同时具有协作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获得食品加工专业点的最新知识,始终与社会加工、检测行业保持密切接触,力争做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接受继续教育,能不断地加强对食品加工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骨干教师具有指导、培训年轻教师的能力;本专业骨干教师应不断提高组织教科研的能力,和食品加工相关企业合作,共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及研发新产品、新工艺。

综上所述,通过培养食品加工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食品加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制定食品加工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评定标准提供了依据,并成为食品加工专业教师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卢亚萍,屈守方,刘训龙.如何评定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教师的

专业能力[J].高校教育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