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11:2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 要:以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为案例,从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管理体制和校企合作三个方面阐述了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探究与体会。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外在因素做了概要,管理规范所须力量,建设好实训基地不是一朝两夕的事。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电工电子专业实训课是中职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下面结合我校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实训基地”)与管理的具体案例,谈谈几点体会。
我校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为了适应当前实训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实训教学任务。在实训教学中,为体现柔性教学的灵活性,往往在实训模块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基础实训(验证性)、提高型实训(综合性实训、应用性实训)和创新型实训等三种类型的实训项目,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我校实训基地承担近十门专业基础课的实训教学。从培养适应现代电子制造业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特点,把电工基础、电子组装工艺、电子测量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为“验证性实训+电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把“模电、数电、PLC技术”实训目标定位在“验证性实训+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把“电子创新实训、电力电子技术”实训功能定位为在“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
实训课程具体主要是这样安排的: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子创新都在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电机与变压器在电机控制线路实训室进行;PLC技术、变频器与触摸屏技术在PLC自动化实训室完成;电力电子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在现代控制系统实训室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单片机技术在单片机调试实训室配套相应的软件完成教学。由于实训课程的多变,留有机动调整的余地。
为了加强实训室建设和管理,保障学院的实训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实训基地的课程开出率及改善实训有序开展的工作条件,在“引领技术,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中,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训基地及相关设备设施
以专业工种为基本单位,设立基地负责人制度,专门负责建设和场地管理。人选从具体从事专业实训工作的教师中产生,要求有较强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教科研水平。(亦可从学部理论教师中产生兼任实训基地专业管理人员)
2 耗材及易损件采购及管理
采购由专业工种负责人上报需购清单于实训开放中心,统一由专业负责人协助资产管理中心进行采购。有关材料的管理设一总的管理员,所有的账目,钥匙统一保管,出库入库完整记录。中心通过基地项目负责人完成场地调整,资产清理、登帐等工作。
3 实训教学管理
由实训中心统一管理,主要是日常场地设备安排,对与实训相关人员,由中心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进行约束。教学人员理论实训交叉的,须遵守实训场地使用管理规定,全部或大部分课在实训室的,由实训中心负责管理。中心对项目发展建设把握思路,提出建设性建议。
4 基地负责人职责
a.根据学校教学大纲的规定,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各项实训教学任务必须要有实训教材、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记录,保证完成实训教学任务。b.实训室应积极承担科研任务,努力提高实训技术水平。c.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检修等工作,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校验,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d.组织各类与实训相关的活动5.其他:考虑到实训工作较为繁重,为明确各工种功能职责给予一定的补贴待遇。
为全方位地行使实验基地的各项职能,我们采取了几点措施: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我校电子电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浙江工业及周边地区先进电子制造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培训目标就必须保证实验室设备配备先进合理,而靠学校投入是很难实现的,如我校实验基地电子组装工艺实验室是由日东电缆衢州公司共建而成。我们主要从“定向班培养”模式方面实现共建。
日常事物管理——集成化管理理念就是体现节约、高效、实用的管理。节约是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一条主线,我们采用人力资源合理的日常管理模式,由实训中心主任、实训室负责人和优秀学生构成管理团队,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担任实训室负责人,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这样能做到及时维护设备和及时修改实验项目,实现高效、实用的管理。全员参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是实训基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的做法:①实训基地按学期由实训中心主任召集各专业负责人对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并制定改进和完善计划;②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鼓励开展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并负责教学的监督和考核。
中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笔者认为不能将基地建设单纯看作是设备的建设,更不能单纯看作是本校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性培训,提高技术力量,尽量争取各类基地经费的划拨,尽快适应及熟练运用所配置的培训设备,以保证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中职实训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两夕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管理好实训基地,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实训基地管理方案,要全体使用基地人员和谐构建。笔者也是借助学校的现状,与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人员资源共享,以便交流。
参考文献:
[1]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期刊网
[2]何新凤、曾柳娟、韦永森、黄平、王艳玲.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篇2
论文摘要:电气试验在电力系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有必要在电力技术人才培养中实施电气试验实训。介绍了电气试验实训室的建设以及按照电力企业标准化作业流程组织教学的实践,实现学院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确保了学生入职后能尽快进入角色。
电气试验在电力系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力系统运行着众多的电力设备,而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是保证安全可靠发供电的前提。电气试验人员在保证电力设备安全运行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电力企业对电气试验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电气试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依靠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导致学生入职后不能尽快进入角色,因此,有必要在电力技术人才培养中实施电气试验实训。电气试验实训是立足于电气试验实训室建设,按照电力企业电气试验的标准化作业流程来组织教学的,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条件,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
一、电气试验实训室的建设
1.电气试验实训室的基建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08年7月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共批准了6个示范建设专业和48个实验实训室(区)建设项目。电气试验实训室建设项目正是其中之一,将以高压实验室为基础进行扩建。
学院原有的高压实验室是为满足“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而设立的,教学仪器设备少,仅能开展几个常规的高压试验项目和气体放电的验证性实验,因场地和课时有限,基本上都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动手机会少且与生产实际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建设好电气试验实训室,秉承学院“服务川电、面向全国、走向市场、科学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植根电力,与光明同行”的办学理念,按照“资源优化、实践为主、工学结合”的思路,加强与行业内电力企业的合作,组织教师进行调研,与来自四川省电力公司等企业专家讨论,共同制订建设方案。
考虑到变电检修实训场地和一次设备以及投资费用、教学安全等因素,实训室的基建以试验仪器设备购置为主,能基本实现电力设备预防性项目试验方法、原理和结果分析判断等实训功能,满足“实践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生产技术服务及承办技能比武”的要求,确保每一位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操作次数,达到真正掌握各项试验技能的目的,并体现出建设的先进性、生产性、综合性、开放性和示范性。
项目建设方案获得批准后,学院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设备招标采购、合同签订、到货验收、配套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确保了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2.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开发
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开发是实训室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关系着项目的建设成效。
实训项目的开发既要满足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提供良好条件,践行“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服务于企业、社会的培训功能需求,可以对电力企业生产岗位人员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培养电力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和供电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了55个实训项目。在设备采购合同签订后,编写了《电气试验实训指导书》。这本指导书是参照企业电气试验工作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在按照教学规律提炼加工后,以教学模块形式展现,共有55个具体试验项目的实训指导书。考核标准采用的是《四川省电力公司电气试验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实现学院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这些教学资料的准备一方面能满足“电机设备运行与检修”、“电气设备检修”、“高电压技术”和“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以及电气试验实训环节的教学需求,培养在校生具有电气试验的基本能力,为今后从电运行、变电检修和电气试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服务社会,承担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服务于四川省电力公司电气试验工的技能培训,同时兼顾变电检修工的岗位资格培训、在岗学习、技能调考、职业技能鉴定、优秀技能人才选拔等需要以及四川省电力公司新进人员和电力类专业毕业生技能训练。
二、电气试验实训的教学特点
1.实训教学场地机动灵活
为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以及适应电气试验实训项目增多的变化,电气试验实训突破了原有实验室的场地限制和被试设备的依赖,将变电检修实训场地及其电力设备一并作为教学设施开展电气试验实训教学。电气试验实训教学没有固定场所的限制,可根据需要随电力设备流动,只要具备试验条件就可以开展实训教学。
2.实训教学以点带面
实训项目的开展依赖于电力设备的配置。鉴于教学场地和投资有限等因素,作为被试设备的电力设备不可能包含生产性企业所有种类、规格的设备,但设备配置尽量兼顾了代表性和前瞻性。因此,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选择和开展要立足现有电力设备进行以点带面的教学,辅以教方法、教思路,注重能力培训,让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仍然不落伍。
3.实训教学情境现场化
首先是电力设备模仿变电站间隔进行布置,其次是配备了与企业班组水平一致的工器具,最后是相关的安全设施一样不少,电气试验完全可以现场化。一个合格的电气试验人员首先要具备全面的安全技术知识、良好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安全也是第一重要的。在校学生没有从业经验,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4. 实训动员
为强调电气试验工作的严肃性和安全的重要性,要在实训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将电气试验工作与医生的诊病工作进行对比,医生给人看病需要责任心、知识、技能、经验及不断改进的医疗检测仪器与手段,电气试验人员也同样需要责任心、知识、技能、经验及不断改进的试验仪器与技术。要让学生认识到,电气试验人员的工作失误可能既危及电网及电力设备的安全又危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这就是悬在所有电气试验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教学中必须要贯彻始终。
三、电气试验实训的教学组织
电气试验实训教学过程体现了工学结合,是参照四川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流程的要求进行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入职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实训教学过程分为试验准备、试验、试验总结和考核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按照实训指导书都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必须的工作任务,教师完成对学生操作技能、工作态度等的考核。
1.试验准备
(1)准备工作安排。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要现场勘察,掌握现场实际情况;二要做好技术准备,相关技术资料准备齐全,制订试验方案并获得批准。
(2)作业人员要求。学生(现场作业人员)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良好;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基本掌握本专业作业技能及《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相关知识;教师必须具备电气试验实训指导资格。
(3)仪器仪表和工具点检。学生按照指导书的要求逐项核查试验用仪器仪表和工具的名称、规格和数量。
(4)危险点分析。教师向学生详细交代试验中可能危及安全的事项:作业场地的特点,如带电、交叉作业、高空等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工作中使用的仪器仪表、设备、工具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操作程序颠倒、接线错误、操作方法的失误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学生身体状况不适、思想波动、不安全行为、技术水平能力不足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其他可能带来危害或造成设备异常的不安全因素。
(5)做好安全措施。教师向学生交代安全措施:接拆试验电源应采取的措施;使用各类工器具的措施,如梯子、电动工具等;特殊工作措施,如高空作业等;专业交叉作业措施,如检修、保护传动等;设备加压应采取的措施,被试设备设围栏、加压前注意监护并大声呼唱等;试验过程中仪器仪表移位、消除故障的措施;试验结束后,接地放电、拆除试验线和短路线的措施;对危险点、相邻带电部位所采取的措施;工作票中规定的安全措施。
(6)试验分工。教师明确每个学生所承担的试验项目,明确每一项试验项目的接线人和仪器操作人。
2.试验
(1)开工。办理工作票,在现场教师以工作许可人身份向学生交代工作票及安全措施,教师又作为工作负责人和学生共同负责检查安全措施;教师交代工作票内容及危险点;学生在工作地点设安全围栏,向外悬挂“止步,高压危险”标示牌,至少每5m一个标示牌。
(2)试验项目和操作标准。教师交代试验项目、方法、接线、安全措施注意事项、试验结果判据和责任人。试验器具应靠近被试电力设备,所有带电部分应互相隔开,面向试验人员并处于视线之内。操作者的活动范围及与带电部分的最小允许距离应满足规定要求。因试验需要断开电气设备接头时,拆前应做好标记,恢复连接后应进行检查。试验接线应清晰明了、正确无误,操作顺序应有条不紊。
(3)竣工。学生关闭试验电源、拆除试验线;清点工具、回收材料、清理工作现场,不留任何物品;教师检查现场恢复情况后,学生撤出试验现场,填写试验记录,办理工作票终结手续。
3.试验总结和考核
(1)学生应根据试验记录,对试验项目、测量数据、被试设备名称和编号、仪器仪表名称、气象条件及试验时间等进行详细记录,作为分析和判断设备状态的依据,对被试电力设备做出整体评价;记录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2)教师对学生执行指导书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安全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试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学生只要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较为熟练的试验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就可以评定为“合格”等级。
四、电气试验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电气试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因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试验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试验方法,正确地使用试验仪器,能对被试电力设备进行正确的试验,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试验中的环境条件、被试电力设备外部状况、试验中各种干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排除;对电力设备除了掌握其原理外,还要对其内部结构、绝缘材料、导电材料、主要部件及其在运行中的工作状况进行了解,关注容易出问题的部件及故障原因,这些故障与哪些试验参数相关,会引起哪些参数发生变化,可以通过哪些试验手段、项目检测出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将电气试验实训办好,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实训室必须设备设施齐备,教师要按照电力企业标准化作业流程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试验操作技能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判断被试电力设备状况的能力,并在实训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确保学生入职后能尽快进入角色。
参考文献:
[1]陈天翔,王寅仲,海世杰.电气试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李景禄,等.高压电气设备试验与状态诊断[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校企融合;电力营销;专业;教学平台;创建
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是南京工程学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走校企融合之路创建的全国首个电力营销复合型专业。在专业创建中,提出了“校企合作、管工结合、学历职业贯通”的专业办学思想,确立了“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理论基础、熟悉电力工程基本理论、掌握电力营销业务技能的电力营销复合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人才培养目标,两条人才培养路线,三大知识模块,四项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培养电力营销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校企融合,创新理论教学平台
1.校企融合,创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成为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既要区别于单纯的市场营销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又要区别于单纯的电力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按照电力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校企多次互动的基础上,南京工程学程构建了以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电力工程专业知识以及电力和营销融合一体的专业知识三大模块为主体的电力市场营销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形成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三大知识模块中,市场营销知识模块中的理论体系设置是按专业建设目标需要精选优化重组形成的。电力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设置需要考虑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行业背景,要对电力行业有一定的熟知,但专业深度不需要太深,需要有一定的广度,这类课程设置是在校企多次互动下建成的。电力和营销融合一体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建设具有创新性,是在广泛调查研究,与电力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按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科学优化融合一起建成的,具有鲜明的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特色,有效地、高质量地满足了电力营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体现了专业的复合和知识能力融合的特点。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系列教材
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特色鲜明,特别是电力和营销融合一体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性。为了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我校一直非常重视专业教材建设,已经分别出版了《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企业管理》等具有创新性的专业教材。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共建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教材主要包括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例如《电力市场概论》、《电力技术经济分析》、《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以及《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教材,部分教材已出版使用。这些教材贯彻了专业建设思想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校企融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1.校企融合,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校企多次互动的基础上,我校构建了包括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和创新实践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实践层次突出基础实践,主要包括军训、大学物理以及与计算机基础实践有关的基础实践课程。这个层次的实践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层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认识实践,主要包括会计学课程设计、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市场营销学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广告学课程设计以及市场营销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二是与电力工程有关的认识实践,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工程基础、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参观实习以及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等实践课程。综合实践层次突出营销与电力交叉融合的综合实践,主要包括电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设计、供用电技术课程设计、电力技术经济分析课程设计、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综合实训、电力负荷控制技术课程实训、电能计量技术课程实训、电力客户服务与沟通课程实训,以及最后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综合实践能力是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最重要的一种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层次形式可以多样化,重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可以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参与各种科研活动以及参加各种讲座等等。
2.校企融合,创新建设实践教学环境
校企融合,开发共建专业能力与行业岗位技能相融通的实践教学环境,2012年建成国内高校唯一的电力营销实习(实训)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成江苏省高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与江苏省电力公司合作共建的电力营销实习(实训)中心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总投资1600多万元,设15个实训室,包括电气测量实训室、单相电能表校验实训室、三相电能表校验实训室、互感器校验实训室、计量装置装接实训室、抄核收实训室、计量接线检查实训室、负荷控制实训室、模拟变电所实训室、模拟营业厅实训室、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实训室、95598(全国统一电力客户服务热线号码)呼叫中心模拟实训室、反窃电与用电检查实训室、低压配电装置故障处理实训室、低压电气设备装配实训室等实习实训室,江苏省电力公司所投资的实验设备价值1081万,该中心是我国高校中唯一的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实训)中心,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引领作用。
电力市场营销实习(实训)中心能够承担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以及部分电力类专业在校本科生的电能计量技术、电气制图与识图、电力营销业务与技能、供用电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力负荷控制、电力客户服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该中心主要是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的。
三、校企互促,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平台
1.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为确保实践基地的高水准建设,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教师全部投入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这些教师基本是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从实践基地的设计、工程、安装、调试、试运行积极投入教学使用全程参与,将教学与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科技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且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通过跟踪行业、融入行业、服务行业、围绕行业、共建专业等,有力促进专业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并带动教师学历和职称提高。
2.企业专家成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兼职教授
为建立一支符合教学需要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企业专家兼职教授队伍的建设,先后聘任了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南京新联电子仪器公司等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人员作为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电工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参观实习、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等课程,并多次为该专业学生开设电力行业改革和电力营销技能讲座,拓宽了学生对电力行业发展的认知,丰富了学生的电力营销知识。同时,企业专家参与开发撰写校企合作系列教材,实现了校企互促,从而形成了一支校内和校外、理论和实践、管理和工程相结合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毕业实习是培养创新型电力市场营销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学院先后与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盐城供电公司、南京新联电子仪器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平台,并聘请这些企业的技术专家、营销管理专家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四、校企互动,创新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传统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它通过教师精心选取的典型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使其面对现实的营销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采集、编写了大量电力市场营销案例,内容包括电力营销规划、电力市场开拓、电力营销服务、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设计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展示成果,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使讨论结果系统化,培养学生遇到现实营销问题时系统思考的能力。
2.课程设计教学法
在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的过程中,学院大量采用了课程设计教学法,训练学生的营销管理技能。从第三学期至第七学期,分别安排了为期一周(门次)以上的课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市场营销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电子商务课程设计、电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设计等。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法,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市场调查预测的基本方法、营销方案的制订、广告文案的处理、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与客户有效沟通的基本手段等营销、管理方面的实践技能。
3.模拟实训教学法
模拟实训教学法是培养创新型电力营销人才的重要手段,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进行模拟实训教学的重要场所,在中心,学生可以进行营销模拟实训、工程模拟实训、电力营销业务模拟实训等。例如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模拟实训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主要电气设备(发电机、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等)的性能及在运行中的作用,掌握电气主接线的接线方式及工作原理,掌握发电厂及变电站运行操作的一般常见方法,熟悉常用电气设备的检修、维护方法,元件、设备、线路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等。
4.现场情景教学法
现场情景教学法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电力市场营销环境,以个体体验的方式来强化知识理解和能力培养,这种建立在真实情景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可以综合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运用能力,显然具有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此,学院特别设计了电力系统运行认知实习、电气设备课程实习、电能计量课程实习、电力负荷控制课程实习、电力营销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环节,要求学生在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盐城供电公司、南京新联电子仪器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全面参与生产实践,由本校专业教师带队,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指导,从事电力需求侧管理、用电营业、电能计量、电费回收、用电检查、用电稽查和电力服务等业务,使学生在真实的电力市场营销环境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5.职业技能教学法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是对职业技能的一种认可。我院一直鼓励学生实现“学历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在教学过程中,在保证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兼顾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的内容,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毕业前,鼓励、辅导学生参加国家统一鉴定,取得“营销师”、“商务策划师”、“电工证”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篇4
【关键词】职业成长规律 “五步递进、工学结合” 厂中校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08-03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创新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需求的合格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厂中校”建设为依托,构建与职业成长规律相一致的特色鲜明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厂中校”建设、运行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013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申报首批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获得成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特色高校项目建设的契机,在进行充分的企业岗位调研的前提下,加强与发、供、用电企业、电力建设单位和相关行业自备电厂及大型电气设备生产厂家等企业合作,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为机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探索和实践基于电力一线员工职业成长规律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技术员”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步,学生通过在校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在校内“校中厂”―― 电力技术实训基地的专业技能实训,达到电气初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二步,将电气中级工的职业能力要求融入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在校外“厂中校”―― 广西麻石水利发电厂企业教育教学区工学交替,在企业现场一线技术员工的指导下,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达到中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三步,在大学二年级的暑期和三年级的上学期期间,到相应的电力行业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经过多岗位多工种的轮换作业,达到电气高级工的水平;第四步,在三年级的下学期签订就为协议后,到用人单位“准就业”实习,增强岗位能力,塑造职业素质,培养服务企业的责任感,专业岗位技能精益求精,基本达到技师的职业能力;第五步,在毕业后,学生经过几年的生产岗位工作历练,成为企业的生产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实现达到技术员的工作能力的总体目标。
二、“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项目建设紧紧围绕特色鲜明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序地进行,特色项目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一)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建设
1.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为指导,分析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确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群为:“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电气检修试验工”和“继电保护工”。通过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后,根据能力复杂程度、知识和技术的相关性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为:电气运行、电气一次设备安装、电气二次设备安装、电气一次设备检修、电气二次设备检修、电气二次设备维护和变电站电气维护7个行动领域。
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结合调查分析得出的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确定“电气运行技术”、“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微机保护装置安装测试与维护”、“二次回路技术”等10门课程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专业群核心课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见表1。
表1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表
工作岗位群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电力系统
运行值班员 倒闸操作
变电站巡视检查 电气运行 电气运行技术
电气检修
试验工
开关设备检修与试验
变压器检修与试验
其他变电设备检修与试验
电气设备缺陷处理与更换
电气一次设备安装
电气二次设备安装
电气一次设备检修
电气一次设备试验
电气一次设备维护
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
变压器检修
电机运行维护与检修技术
电气设备实用试验技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继电保护工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
测试维护
二次回路安装与排故 电气二次设备测试
电气二次设备维护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
测试与维护
二次回路技术
顶岗实习
2.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开发,对本专业主要的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对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划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及“教、学、做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按简单到复杂分成若干个任务。教师按职业能力的需求,由认识到操作,由实物到图纸,由图纸到配置、装接、整定,按照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划分项目课程教学单元。工作项目的选择由易到难,教师的传授由多到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由低到高。围绕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这一目标,以技术实践知识为明线,以技术理论知识为暗线,强调学生主体功能,强调师生互动、情境支撑的教学方法。
共完成了核心专业课程“微机保护装置安装测试与维护”、“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电机运行与维护与检修技术”、“变压器检修实训”等五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3.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紧紧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专业能力训练等方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化教学体系、管理机制和评价标准,建设完善共享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带动整个专业群的资源库建设。
(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专业群现有的3个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基础,加强与行业内设备生产企业、电力企业的合作,按照“资源优化、实践为主、工学结合”的要求,组织教师进行广泛调研,与来自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等企业专家讨论,共同制订建设方案,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及学习领域的需要和要求,利用特色项目建设资金,扩建和完善“发电厂综合自动化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等4个实训室;重新整合构建完善四个实训中心: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实训中心、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运行技术实训中心、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实训中心和电工电机基础技术实训中心,主要构架及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如表2所示。
表2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架构
实训中心名称 所辖实训室名称 对应的工作岗位群
电气设备检修试验
实训中心 变配电技术实训室
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室
高压试验实训室 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工
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
实训中心 继电保护实训室
二次部分实训室
二次回路排故实训室 继电保护工
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运行技术实训中心 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 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
智能电网技术实训室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
发电厂综合自动化实训室
电工电机基础技术
实训中心 电工基础实训室 电气维修工
(三)“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切入点是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探索落实校企合作育人的可操作性的新途径,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学校、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开发、专业教学实施、实训设备功能开发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形成“双元一体、校企共建”的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实现互利共赢,增强办学活力,共同完成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厂中校”校外基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2011年,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2013年,电力工程系成立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推进并深化了学院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学院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指导下,研究和实践电力高职院校与电力企业通过在生产一线共建“厂中校”,探索出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破解行业企业与电力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企业将尽可能地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导,通过“搭建平台,深度融合;校企共管,交替培养;校企共育,无缝对接”等模式,协助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吻合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指导委员会企业也希望能通过学院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便利。
2.与大型电力企业合作共建创办特色鲜明的“厂中校”办学模式。学院分别与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麻石水电厂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书”,创办了特色鲜明的“厂中校”办学模式。
学院与企业共建的“教育教学区”以企业原厂办子弟学校为基础设施条件,由企业提供相对独立的教学、生活区域和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场所。学院相继投入建设运行资金达256.92万元。目前学院的“厂中校”共有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面积30391平方米(其中麻石水电厂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区17441平方米、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区12950平方米),教室2641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3300平方米,风雨操场2643平方米。学院平均每学期可安排2000人次以上学生到“厂中校”学习,目前基本实现了以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全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由学院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3.“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成效。具体如下:
(1)“厂中校”工学结合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企业一线岗位技能相关的“电气运行技术”、“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和“变压器检修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教学改革。学生先在虚拟电厂(或虚拟变电站)――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变配电技术实训室和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实训室等“校中厂”进行项目导向教学,掌握了初步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达到了电气初级工的技能要求。紧接着安排学生到广西麻石水力发电厂实习基地“厂中校”的真实工作岗位跟班学习,由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具体流程和职业素质有更深刻的体验,更扎实地领会岗位技术技能,达到电气中级工的技术水平。
(2)“厂中校”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利用电力行业丰富的教育教学场所和闲置设备资源,解决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不可能购置动辄需要数千万元的昂贵电力实训设备,有利于解决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虚拟仿真情境下进行实习实训外,无法经常性地接触到电力行业企业大型设备进行实习实训的困境,较好地解决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习实训的普遍性难题。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解决电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人员在目前企业待遇优厚的条件下,大都不愿意离开企业到电力类高职院校作“兼职教师”的难题,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队伍建设。
同时,学院教师也在“厂中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服务,参与企业的部分科研与技改工作,形成了初步的“合作办学,相互服务,校企共赢”办学模式。
(四)顶岗实习与准就业实习
生产实习分为顶岗实习和准就业实习,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性综合学习环节,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等二次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情况,深入学习电气设备、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分析处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后进行,实习地点为校外实习基地或已签订就业协议单位以及学生自主联系与专业学习相对应的企业岗位,开展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锻炼。
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以学习为主,学生到学院的实习基地广西电网公司、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有限公司等电力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主要通过进入生产现场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实地进行指导,以完成企业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的,重在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专业岗位实习,理论联系实践,校正并提升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熟悉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重点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开展现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运行维护工作,能按规程进行各类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现场安装、调试和维修等工作,同时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养成勤恳、严谨、细致、不断进取的良好职业习惯,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应用。通过该阶段的实习,学生达到电气高级工的知识技能要求。
每年的年底,大三的大部分学生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以进入准就业岗位实习为主,明确就业岗位,并根据就业岗位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和拓展,熟悉相关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掌握胜任岗位的各种职业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基本达到了电气技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并最终顺利就业。
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由系部与生产实习单位共同管理,采用校外兼职教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为辅的“校企共抓共管”的实践课模式,采取过程考核(校外指导教师主持)与总结性考核(学校专任教师主持)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评定课程成绩。学生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学院、系部和实习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按规定联系学校指导老师,完成实习任务规定的学习内容,取得企业指导老师及企业鉴定成绩,按期提交给学校指导教师按实习成绩评定管理办法评定该门课程成绩。
三、结语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高校项目的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在特色高校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着“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序地开展各项建设工作。按照电气职业成长的规律和电气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建设;利用特色项目建设资金,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及学习领域的需要和要求,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重新整合构建完善四个实训中心;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稳步进行“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加强顶岗实习、准就业实习的管理,构建校内专任教师为辅的“校企共抓共管”的实践课模式;加强与就业单位的互动联系,持续跟踪关注近三年毕业生在企业的岗位成长历程,重视企业技术主管的信息反馈,并据此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高校项目的建设成效,为“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表明,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大大加强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内涵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
篇5
关键词:电力拖动课程;信息化平台;实践创新
作者简介:杨桂婷(1982-),女,湖南邵阳人,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湖南 邵阳 422000)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1203)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72-02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作为跨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纷纷被纳入当今世界各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方案。我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是改造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不二选择,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其内容显示的多媒体化,教学过程中交互的及时、方便性,可因材施教等优势,在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将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教育与时代同步。
“电力拖动”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力拖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符合高职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主要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评价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研究与探索,形成“资讯-虚拟实训平台—校内生产实训-评价”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优化教学内容
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以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内容,跟踪新技术将教学内容优化成五个有代表性的教学项目,若干个真实工作任务如图1所示,实行任务驱动完成教学。
二、基于信息化平台开发的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
教师将现代网络教学手段运用于传统课程中,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积极性,借助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开发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课程介绍、教案、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动画仿真库、案例库、虚拟实验室等。
根据“电力拖动”课程特点,开发操作与指导相结合、实践与考核相结合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用生动直观的交互式动画表现出实训过程,增强学生对操作现象与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随时在教室或者寝室进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操作,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为实践操作奠定基础。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和实践实训内容拟开发出三相异步电动机单向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工作台自动往返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双速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星三角形降压启动控制6个典型的虚拟实训项目,每个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又包括实训器材、原理仿真、虚拟布局、虚拟接线、故障检修五个模块,教师将以游戏形式设计这5个模块,如图2所示:
虚拟实训平台,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针对机电类课程的实训,开发虚拟实训平台能弥补课程实训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设备限制,学生远程登录虚拟实训平台进行相关实训操作,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效率,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该实训平台结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设计成游戏闯关模式,具有职业性、实践性、情景性、过程性和趣味性的特点。
三、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使专业技能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轨,教师将课程实训根据不同的项目设置成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让学生在课内生产实训中掌握操作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设计制作蹚床、铣床、磨床、钻床四种类型的机床维修训练控制柜,将其纳入综合生产实训项目,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可改善实训条件。
四、改进考核评价机制
改进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全程监控和考核,形成自评、互评、师评、企业评价“四位一体”的过程评价机制。引入企业评价,将企业的管理机制和操作规程融入课程,真正实现“企业零距离”。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采取讨论、实训、书面报告等多种形式考核学生;考核手段多样化,如利用网络手段、实验手段等。这种考核评价体现公平、合理、鼓励创新的原则,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总结和相互学习。
五、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
通过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总体表现在如下:
1.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于“电力拖动”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复杂的原理图,传统板书的形式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绘图的时间,给教师留下更多的讲解时间。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采用的丰富的教学手段。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教学效果。
2.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在以前的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不预习、不听课、不写作业、不复习的现象。现在教学以任务为驱动,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教学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创设情境;第二步,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在信息化平台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交互式仿真动画、小组讨论等方式掌握理论知识;第三步,进入虚拟实训室进行虚拟仿真;第四步,通过生产实训完成任务。最后教师对这个任务的完成进行“四位一体”的效果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让纷繁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单化,让单一的评价方式多元化,让虚拟实训和课程实训有机结合,学习效果显著提高。教学改革以来,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学生的获证率显著提高,2010年维修电工中级获证率为92%,高级工获证率为88%;2011年中级工获证率为99%,高级工获证率为91%。在2009年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举办的湖南省天煌杯电气控制技术技能竞赛中,王涛在单片机快速开发项目获第五名;2011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高职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中,艾鹏飞、张桃、刘建武获得三等奖。
3.增强了教师教改的自觉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篇6
关键词:机电专业 电力拖动 工作页
笔者所在学校为地处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所招收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生不喜欢上单纯的理论课或机械的技能实训课,但对理实一体结合的实践操作课却很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电力拖动”课程着手,探究适合学科特点的电力拖动“工作页”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学定教的良好学习氛围。
一、“工作页”教学模式内涵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应该教学生去“做”,而不是去“学”,只能“从做事情中求学问”,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行”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工作页”教学模式是基于以上两大理论,根据企业设备生产和维护流程,通过通俗易懂的图解方式,结合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激励评价机制而制定的教学模式。内容包括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式的改革、管理模式的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激励评价机制的建立五个方面,如图1所示。
二、重构“工作页”式课程内容,体现“教、学、做合一”
在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结合项目教学理论,笔者对电力拖动课程进行了工作页式重构。课程内容编写原则主要考虑学生技能形成规律并结合循序渐进原则: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以先进性、实用性、需求性为主,并力求与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要求相适应;在安排课程内容结构时,主要根据企业设备生产和维护流程,以任务驱动和通俗易懂的图解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时,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三级激励评价机制相结合组织教学内容。
三、推进“工作页”模式,形成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教和学环节的操作上,根据编排好的电力拖动工作页内容,配合“工作页”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和师生共同参与的三级激励评价机制着手。
首先,我们组建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每小组由6名学生组成,设正副组长各一名,负责组内接线指导和按工艺表评分,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电路装接。在通电调试前,每名学生完成电路自检,之后,根据分工,1名同学负责通电前检测,1名同学负责记录检测数据,其他同学观摩学习。小组座位安排如图2所示,后面四位成员可以实行轮岗,要求每位组员按工艺要求装接线路板一块,老师负责安全和技术指导。具体分工见表1。教师的主要的精力应放在对小组正、副组长的指导和对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监控上。正、副组长各负责指导两名同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实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避免教师精力不足而忽视整个实训教学的管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育。
其次,根据理实一体教学思路开展技能实训教学,实现教学方式改革。以点动控制线路为例,按“工作页”内容主要分为五个环节:任务一,认识电路;任务二,识别和检测元件;任务三,巧布位置和布线图;任务四,接线工艺和检测;任务五,通电试车和评价。具体操作如下:任务一,学生动手画出电路图,根据分解的图示初步认识元件,了解点动控制线路的基本工作原理;任务二,按照图纸选择元器件,按表检测元器件后填入所选元器件的型号参数,从而认识元件并熟悉元件的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任务三,通过对原理图和实物图进行对照,很快完成元器件的准确安装,将原理图和布线图进行对照,并与自己动手画布线图相结合,较快形成布线思路;任务四,通过原理图、布线图和实物图三图对照,较快完成线路装配和检测。
最后,根据三级评级体系,完成激励评级机制的建立。进行任务五——通电试车和评价,在教师监督下完成通电试车,每位同学上交小组自评、组间互评表,根据通电情况由教师做出总结性评价,并填写教师总评表。同时由教师提出改进意见,由学生填写反馈表,详见表2。
反馈建议
此教学思路以学生“做”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只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通过任务驱动,以通俗易懂的图解方式,在教、学、做、评环环相扣中开展实训。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学生围绕教师转的简单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教师易教、学生乐学。
四、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规范实训过程管理
借用企业“7S”管理理念,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我们的实训管理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几个环节上做了有益的探究。
由于“电力拖动”课程理实一体教学过程用到的元器件比较多,而且需配用的器材比较多。我们通过清理遗留的废线、废料和不能修理的器件,把所有能用的元器件整理好,分门别类地放入建好的元器件库中,并贴上标签(标签里写明:类别、名称、型号、组别)。我们规定由学生组成的仓库管理员负责填写实习材料领用登记表和实习材料入库登记表,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向仓库管理员借用和归还元器件,做到了元件的规范管理。
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我们通过工具的定点摆放、小组集体领用元器件和归还元器件、耗材的定量使用、实训工作台的个人清扫和桌凳位置的合理归位,做到了全员参与、相互监督。使上述规范实现从思想教育到学生自觉执行的转变。
经过持续几年的研究,以“工作页”为载体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初显成效,全体专业组成员共同编写了本专业校本教材三本,其中《图解电力拖动技能实训》在宁波地方特色教材中立项。教师教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也显著提高,在近几年的宁波市技能大赛中,所有参赛选手全部获奖。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准备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扩大“工作页”教学模式研究的范围,进一步优化实训元件库的建设,对整个专业甚至相近专业教学进行“工作页”模式研究,然后把“工作页”教学模式推广到其他专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2]肖智军.6S管理实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篇7
一、电力拖动组间互教教学法操作实例
以安装与检修手动正转控制线路为例。(一)教师课前提出实训目标:能正确安装和检修手动正转控制线路。同时提出几个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和要求:1.导线的数量、管径怎样确定?2.电动机使用的电源电压和绕组的接法有什么要求?3.如果看不到电动机运转情况,怎么办?4.接线有什么要求?5.通电试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6.安装开启式负荷开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7.提出一个实训方案,包括应选取的器材,并弄清为什么要这样选取器材。8.各小组提出一个最佳的实训方案,小组代表说明实训方案的设计思路;指出其他组实训方案的不合理之处。9.全班讨论,确定最终实训方案。10.看哪个组操作最安全、快速、准确。(二)教师每组抽一学生提问,检查学生预习准备情况。小组讨论交流、纠偏,研究并提出实训方案。(三)各小组拿出自己的方案,派代表说明方案的设计思想、内容要点和操作注意事项。然后自由参与,指出其他小组实训方案的不足之处。最后教师介入,共同研究提出最终实训方案。(四)各小组安装并测试线路。(五)各小组派代表说明安装和测试线路情况。教师总结。整个过程,教师巡回了解情况,监控纪律、安全、进度及参与度。每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或小组表现,现学生共同商榷,量化评价结果。
二、电力拖动组间互教教学法特点与应用效果
组间互教教学法巧妙利用了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除了与其他比较受到教师和学生欢迎的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特点的教学法一样,电力拖动组间互教教学法强调合作学习,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外,笔者觉得该教学法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组间互教教学法在设计时就确立了两个基本理念:向管理要高效课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个基本理念得到了真正体现。该教学法非常重视无形组织的作用,通过评价强化这种作用。从学生预习、设计实训方案到方案的实施,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对学生个体和小组集体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价,让学生不得不主动努力预习教材信息、上网寻求相关信息、积极参与交流、主动向别人求助、乐于为同学提供帮助,通过学习小组这个学习组织形成的无形的压力,促使学生敢于为小组荣誉积极参与竞争,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收集、碰撞交汇与多向高效交流。评价的主体有学生个体、小组和教师,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使学生逐渐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教师亦借助评价这只“手”,弹性操控整个课堂。二是充分的放手,适度的介入与控制。从学习目标的制定直至实训方案的实施,教师完全放手由学生个体、小组集体和整个班集体自主完成,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能充分履行引导、指导、监控等职能,在必要时适度介入,包括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使用方便,操作简便。笔者在电力拖动课程中在改进后引入组间互教教学法近两年,教学效果理想。一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在分组时笔者体现了小组内学生的异质性,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知识、技能、性格等的互补性,在便于更有效地挖掘利用学生资源,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兴趣大,竞争意识强,积极求助、乐于助人,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学习潜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二是学习效果较使用该教学法之前有显著的提高,学生通过个体预习收集信息、小组交流合作、组间竞争三个基本的学习环节,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基本技能的体会与巩固、对方案的宏观把握等等,都达到了笔者的教学目标。
作者:陈循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技工学校
篇8
[关键词] 线路巡视 改进教学 提高能力
一、前言
农村配电线路多以架空配电线路为主,而农村配电网络的特点是点多面广,每个农村供电所辖10kV线路、低压400V线路总长度均在几千公里以上,运行维护任务繁重。及时发现运行中线路和电气设备的缺陷和故障,必须做好电力线路和设备的巡视检查、检修和维护工作。加强对的巡视检查,随时掌握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和威胁安全运行的隐患,为的检修维护提供决策依据,防止事故的发生,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连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村电力线路的巡视,是农村供电所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运行中线路设备如果存在运行缺陷,则将导致线路故障或事故,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供电的可靠性,严重时会造成系统大面积停电,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农电员工掌握线路巡视的方法,正确辨识线路和设备缺陷,提高识险、避险、排险的综合能力,清楚巡视的目的和线路缺陷的危害程度十分必要。
二、存在问题
电力架空线路的缺点是容易受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妨碍交通和地面建设,因此线路故障率较高。影响线路安全运行有以下几种:
1.气温及大气污染的影响
导线本身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在严热的夏季由于气温升高,导线弧垂过大,遇到大风容易发生导线相间相碰导致相间短路事故;在严寒季节,导线遇冷将收缩使弧垂变小,容易断线事故;此外,空气中的灰尘,特别是线路附近的煤烟、水汽、可溶性盐内和腐蚀性气体等,将使线路绝缘子的泄漏电流增大,严重时还会造成电力线路污闪事故。
2.动植物因素的影响
电力线路下面和两侧的树梢容易碰触导线,可能造成接地短路事故;鸟类活动对电力线路的危害主要发生在横担与导线之间,往往造成接地或短路。
3.人为因素的影响
人为因素对电力线路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多,如强弱电线同杆架设;在电线和拉线附近取土、拴牲口、放风筝、射击打鸟等都会影响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汽车驾驶不当也会造成撞杆断线事故;另外,工作人员违章作业、施工质量差、设备本身缺陷也是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原因。
4.自然灾害的侵蚀
经常遇到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大风、暴雨、冰雪、大雾等,此外还要考虑到洪水、地震、山体滑、雷电等对电力设施的破坏,所有这些将造成倒杆、断杆、断线和线路短路等事故,甚至毁掉电力工程和电力设施。
进行线路巡视就是及时发现故障和缺陷,采取相应的预控措施。农村配电线路和设备在运行中,常见的缺陷如下表:
三、分类
定期巡视:对全线路巡视,经常掌握运行状况,及时发现设备异常。
故障巡视:对全线中某段巡视,快速找到故障点,查明原因,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特殊巡视:对全线某段或部件巡视,掌握气候剧烈变化、异常运行和保电期间设备状况和某些缺陷的发展演变情况。
夜间巡视:对全线某段或部件巡视,检查导线连接部位有无发热,绝缘子有无污秽放电现象及鸟类活动情况。
监察巡视:领导和技术人员应了解线路运行情况,对全线或某段线路进行检查,并指导巡视人员的工作。
四、措施
国家电网公司2001年在西安举行第一届农村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以竞赛促培训,国网系统农电员工队伍的知识与技能的有了长足的进步,农电员工的业务知识与业务技能有了一个质的提升,这些都依赖于培训的结果。
目前,虽然各地电力培训中心实训基地都建设和安装有10kV配电线和配电变压器台区,但在对农电员进行现场培训时,模拟运行中缺陷或故障却有一定局限性,以前在电力线路巡视模块培训时,通常采用人为在电力线路或设备上模拟运行中的故障或缺陷,让学员到现场进行观察和检查并找出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虽能模拟运行中线路或设备,但却不能将运行中各种缺陷完整逼真地模拟在培训基地建设的线路和设备上,如杆塔倾斜、裂纹、拉线锈断、藤蔓植物、线路通道等缺陷模拟起来就难以完成。
为让农电员工掌握对电力线路巡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运行中线路的常见缺陷现象和故障的性质,准确分析运行中缺陷,清楚故障缺陷的种类,准确记录现场缺陷情况,开展标准化巡视作业,教会员工如何在巡视时对危险点进行辨识和安全预控,是本模块培训的关键核心。
我们总结多年来的培训经验,分析培训效果,充分倾听学员意见,针对农电员工的特点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困难、仿真现场缺陷难及培训中安全的问题,结合基地实训现场情况,对电力线路巡视模块进行了更为有效改进工作,我们到现场拍摄运行中线路和设备的真实故障和缺陷,经编辑后采用多媒体来重现运行中线路和设备现场缺陷的真实状况,重放和慢放缺陷的现象情况和故障部位,指导学员识别缺陷判断故障,帮助学员分析不同缺陷存在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正确判断故障缺陷是一般缺陷、重大缺陷还是紧急缺陷,让农电员工看得到听得见、看得懂,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通过现场摄像,采用多媒体教学培训,我们尝到了甜头,通过培训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008年12月12日国家电网公司了《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制订了实施“人才强企”,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宏伟战略目标。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教育培训规划和实施农村供电所人员轮训及持主上岗的要求,依据国农电网公司农电工培训大岗及相关培训教材及《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要求,我们在农村电力线路巡视检查模块培训中,如何模拟运行中线路缺陷,如何切合现场实际,让农电员工都能掌握电力线路巡视技能,准确辨识线路和发现设备存在的缺陷。在教学培训中我们进行了反复的探讨研究和实践,使本模块的教学培训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各种教学培训方法的尝试,通过改进农电培训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员工熟知《架空配电线路及设备运行规程》《农村低压电气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安全工作规程》等规程,对电力线路的常规缺陷、缺陷类别的判定及如何正确将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记录在《配电线路常规巡视记录表巡视记录表》上,对缺陷进行分类并提出处理意见。使学员从不知到懂,从没看见过到认识缺陷,经培训后的农电员工对辨识线路和设备缺陷的能力明显提高。
采用多媒体影象与农电培训相结合,能真实再现农村电网运行中的各种常见不同形式的缺陷和故障,同进又能普及到每个农村供电所。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教学教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更为先进教学方法,农电教学培训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教学格局。
篇9
加强培训创新,提升培训质量水平
按照培训管理流程开展工作,推进培训项目的闭环管理。在落实培训计划上,加强沟通协调,合理引导培训需求,提高培训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资源利用率。在丰富培训内容上,拓展培训需求调研渠道,挖掘参训干部学员的“薄弱点”“短板”,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培训项目的针对性。优化培训项目,使培训“贴近甘肃电网发展实际,贴近公司中心工作,贴近员工工作需求”。在公司领导、部室、“三支队伍”人才、系统各单位的专家和技术能手中选聘师资,重点在国网系统知名专家、高校著名学者教授、著名企业及培训机构的资深培训师中遴选师资。在创新培训方式上,按照讲授、研讨、体验“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增强学员的参与度。加强培训组织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完善评估办法,深入挖掘评估数据价值,持续提升培训质量。
着力培训研究,支撑培训工作发展
着力实施“两个带来”,深化“2+1”提升计划,注重成果转化。深化应用MTS岗位能力素质测评、探索心智与体能同步发展的培养模式。推行项目课题制管理,积极开展运营机制、培训方式、需求调查、课程体系、课件制作、效果评估等创新研究,支撑引领中心培训工作发展。做好培训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将开发的新课程、新师资、新方式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培训项目,通过实践检验成果,提升研究能力。紧密围绕公司人才培训需求和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研究支撑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培训研究对公司人才培养标准和体系及机制建设的重要参考价值。对重点培训项目进行认真总结、梳理,提出优化改进措施,突出亮点,打造有影响的精品培训项目。以实践锻炼研究为载体,形成研究成果,为公司培训发展助力添翼。加强对外学习交流,以“走出甘肃看中心,立足未来看中心”的视野,把中心置于国网系统去审视、去定位。继续加强与国网系统先进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以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助推中心创新发展。
聚焦技能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按照突出重点、面向实际需求、结合实际的原则,加快专业的实训设施建设速度,优先解决现场生产一线对技能培训需求。充分发挥实训室的先进设备为技术技能员工提供接近现场或与现场完全相同的培训,提升实训室应用水平。强化技术技能培训过程管理、注重实训效果评估和跟踪力度,开发完善以现场需求为主导的岗位技术技能轮训项目,增强技术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创新技术技能培训方式为重点开展项目储备工作,争取形成开发一批、应用一批、储备一批的培训研究格局。着力国网一流专业实训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工作。设立分专业、分对象、分阶段的模块化培训目标,制订技术技能培训计划和标准化培训大纲,严格培训考核和激励措施,完善培训成果跟踪评价体系,提高职工培训的投入产出效率。从培训项目设置、培训过程实施、培训评估方面,做好培训项目与实训室设备结合,与技术技能培训结合,与现场实际结合等“三结合”工作,切实增强技术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综合素质,建设一流培训师队伍
充分发挥中心师资队伍的潜力和优势,建立培训师资转型激励导向机制,建立“三师型”(技师、工程师、培训师)培训师资队伍。采用实践锻炼、人才帮扶、专业培训、岗位练兵、高校进修、交流学习、课题研究、资格认证、比武竞赛和示范课程分享等方式,全面加快专职培训师队伍转型。将公司层面优秀技术技能专家纳入兼职培训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讲座、技能操作、培训研究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充实加强兼职师资力量。充分发挥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作用,开展培训师“双挂岗”工作,加大富于现场经验的兼职培训师到中心进行技术帮扶,实训室建设、实训授课、项目开发、课件教材开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带动作用,加大中心专业培训师到现场进行实践锻炼的力度。积极开展“培训大讲堂”活动,加快推进专兼职培训师培养工程,不断提升专兼职培训师教学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传授能力,建设一流培训师队伍。
强化内控建设,夯实经营管理
基础
建立健全覆盖培训管理、培训研究、教学培训、后勤服务和行政管理的各项内控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加强综合计划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加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节点的风险防范,构建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初步建成本部、分部两个园区标准管理体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全面实施岗位绩效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加强集体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实施通用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固化管理流程,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和后勤资源,实现集约共享,提升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宏民(1968-),男,河南偃师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副教授;杜雅琴(1971-),女,河南南阳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45-01
在电力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职业体系是一个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动态系统,集控运行人员必须具有发展的应变能力才能适应需求。另外,在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中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体现得比较突出。集控运行专业的技术人员既要有动力设备、电气设备的专业知识,又要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还要有运行质量的控制能力。比如机组在长期运行中出现故障,如何及时、正确地处理对于整个电厂的安全可靠运行是非常重要的。运行人员处理这些问题前必须首先判断故障点,了解出现故障的具体原因、严重程度及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方法。同时还应认识到违反操作规程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提出正确的处理步骤及事故预防措施。因此集控专业课程多、新知识多,学生不但必须学习掌握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操作调整动手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目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被列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也是学校的重点专业,为了满足企业和现场的要求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增加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实训教学环节及教学时数,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但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并不大,对设备控制调节水平提高有限,和现场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是一个技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运行操作能力。因此,该专业毕业生除有很强的现场操作技能和素质外,还要掌握相应层次的专业技术理论,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不能降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要求学生在熟悉设备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强调机组的集控运行调节能力,而调节能力主要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及应用水平,以往的教学并没有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要求,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学会操作过程,因此学校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方向,解决理论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作为独立课程分开教学等问题,突出实训为理论服务、理论为实际生产服务的思想,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及高职教育新理念,把以往实践教学模块课程根据课程特点逐渐和理论模块课程相互融合,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为现场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具有明显的发电行业特点,我校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大框架下,结合本专业特点采用先机、炉、电、辅机分专业学习,最后进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过程,归纳出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开发及内容改革,参与教学过程及考核,共建实训基地。
(1)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的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根据火力发电新技术发展变化和企业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授课计划和教材编写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其中企业专家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现场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部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2)由企业、学校联合调整、选定课程内容,根据企业需求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
(3)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进行改革,每门课程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为内容,把必须掌握的知识融入课程中,以实训项目需求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相应的实训过程考核机制。对已确定的实训项目安排专人在教学中实际应用,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对实训项目进行完善。
(4)校企合作共建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拥有教学、实训楼,有较为完善的汽机、锅炉、电气、热控等专业实际训练设施,为学生基本技能、专项技能训练、理论知识学习提供了优良的软、硬件支持。同时也满足了职业技能竞赛、教师工程实践和科研开发的要求。校企双方人员根据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实习计划和相关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实践教学共同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质量水平。
(5)在课程教学评价和考核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吸纳
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专家参与考核评价。引入电力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工)认证培养,即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除获得毕业证外,还应考取其中一项职业资格证书。
2.理实一体
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及高职教育新理念,把以前的理论和实践课充分融合,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不再分开,逐步取消单独实训课程,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通过改革使教学中电厂设备结构布置、电厂运行原理及调整操作等学习难点得到解决。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练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现场感、真实感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理实一体化教学降低了学习理论的难度,以前两课时解决的内容在理实一体化的环境中可能一课时就解决了,而且效果更好。因此一体化教学不仅没有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这样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时,适应了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课程多、课时多及新知识多的特点,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
3.分层递进
(1)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安排三年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遵循能力成长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规律,按照能力递进培养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其课程组成包括公共基础领域课程、专业知识领域课程、综合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课程。
(2)专业知识领域核心课程按照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课程特点,先汽轮机、锅炉、发电机、辅机、控制仪表等单专业学习,再综合学习训练。单专业对应课程有汽轮机设备及运行、锅炉设备及运行、电气设备及运行、泵与风机、热工控制及仪表、发电厂电气设备等,综合学习课程有单元机组集控运行、热力发电厂、火电机组运行仿真实训等,符合由单一到复杂、层层递进的学习规律,即先机、炉、电、辅机分专业学习,最后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三、专业知识领域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
1.融合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
原有的单独实训课程有制图CAD、锅炉阀门管道系统安装检修实训、水泵安装检修实训、汽轮机本体安装检修实训、电气运行实训、电站锅炉运行实训、电站汽轮机运行实训、专业实训及仿真实训。本次改革的重点是逐步取消以上单独实训课程,把实训和相应理论课程融合,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融合后课程如表1所示:
行
2.制订课程标准
融合后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化思想制订课程标准,要求专业知识领域课程4节连上或全天上课形式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转换及时,解决了以往学生学习理论枯燥、参加实践目的不明确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室及实训室建设
为满足专业知识领域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的需要,学校加强了理实一体化教室及实训室建设。
(1)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改建一体化教室,根据不同学习领域课程有目的地建设不同理实一体化教室,把原有的电厂设备、工程挂图、设备模型转移到实训室,每次授课均配现场照片、模型及图纸,努力实现实物教学。这样课堂上以前很难讲明白的设备结构布置问题学生就一目了然了,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设备的运行原理上,这样更符合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职业特点,更接近实用。
(2)创造真实与仿真实训环境,火电厂仿真运行是仿真性训练教学,与在电厂集控室操作相同,可以实现机、炉、电、辅机的系统运行及事故处理,这样学生在学校所做的实训就是其第一任职岗位所做的工作,使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最大限度地缩短,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3)校企合作共建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保障了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