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05:5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养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江阴 214433)
摘 要:中等专业学校作为为社会提供最多技术人才的资源库,注重的是学员的实践能力了,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重要。
关键词 :计算机;基地建设;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G65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96-02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首批江苏省重点职业中学、首批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249亩,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 000多人,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
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是首批江苏省示范专业、省品牌专业、无锡市重点专业和第三批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实训基地曾被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2〕34号)要求,申报成为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建设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我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学校锐意创新,多方借力,深化实训基地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凸显基地特色,取得很好的成效。
一、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细化计算机专业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原有的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专业优势得到削弱。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专业办学的市场导向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专业的“精细化”发展上。一方面对原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内涵的提升,突出“3+4”(3年中职+4年应用本科)一体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的社会紧缺的计算机类的应用型专业,2013年,新开设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
2013年以来,学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性学校建设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应用专业深化与江阴市信息化协会的合作,成立了由政府、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利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开展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成效显著。
二、积极教育,厚德励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坚持面向信息服务业,及时把握IT发展动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终身学习发展能力,达到计算机应用类(办公自动化、数字媒体制作、网络技术应用等方向)中级工技能水平的具有项目主管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本着“积极德育塑人品、积极教学育人才、积极拓展绘人生”的原则,创新学生积极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如下所示。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完善“积极德育”工程
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聘请社会劳动模范、行业企业技术能手等人员担任德育导师,通过讲坛、授课、交流等形式,借助德育导师的模范与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创新德育课程教学。
2.剖析专业及课程,夯实“积极教学”工程
学校以“积极教学”为落脚点,通过专业剖析,厘清计算机专业相应的岗位职业活动,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本着“生产合格产品,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思路,以典型项目(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同时,学校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制订课程教学标准,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技能课程特色教材。在专业细化、小班化教学、项目推进的实施下,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好企业、有发展的岗位进行定岗实习,通过企业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员工,这样才能使专业办学出现良性循环。
3.开展“九个一”活动项目,做强“积极拓展”工程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双证制”的前提下,每年举办计算机文化节,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并将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向课外拓展,以“九个一”项目为主线(做一名金手指、装一台电脑、组建一个局域网、设计一个网站、办一份电子报刊、出一份海报、制作一分钟宣传片、获取一张ATA证书、走进一家IT企业),分层递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社团,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一专多能,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为止,我校计算机专业利用江苏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项建设资金300万元(江阴地方财政需配套350万元),按照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评审要求,第一年度到帐的200万元,学校根据实训基地申报书中的规划,将新增和改造10个实训室(具体见项目申报书)。学校将省财政计算机实训基地专项拨款到帐的200万元前期投入主要用于以下几个计算机基地建设项目。
序号建设项目内容预算资金(万元)
第一,改造第4、第5、第9、第11和第12机房,报废五个实验室计算机 216台。添置一体化教学用计算机200台。并将1、2机房改造成2个高级办公自动化实训室。将第4机房改造成1个印刷编辑排版综合实训室,第5机房改造成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室,第9机房改造成1个图形图像实训室。 75.5
第二,改造和扩建1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 44.5
第三,新建2个动画设计与制作实训室。 53.5
第四,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网络改造。 22.5
第五,其它(学生创新工作室、各室投影设备等)。 4
合计 200
此外,企业对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也给予极大的帮助与支持。学校现代图文工作室,全部由江阴现代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三、夯实基础,锐意创新,完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学校围绕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管理体制。
1.实施“分线分块”管理,构建基地日常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框架如下:
岗位名称工作职责
实训中心主任总体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项工作;负责实训教学安排、职业技能鉴定安排,实训中心人员管理。
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学生计算机类实训教学实施。
辅导员具体负责计算机专业实训德育工作,指导实训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
对外培训与校企服务110负责人具体负责对外培训和企业技术服务,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管理,承接对外项目开发等业务。
2.积极实施实训基地日常巡查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学校实施实训基地安全巡查、教学巡查制度。重点查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与班主任沟通,并立即加以解决。
3.实施实训基地晚自习值班制度
学校为了让实训设备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增加计算机设备使用率,增强学生计算机专业动手能力,晚自习安排计算机系的学生在机房进行自习,让学生合理利用这段时间,完成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学习训练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技能。为此,学校实行晚自习值日制度,计算机专业教师晚自修都要轮流安排到机房辅助管理,避免夜间可能出现的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有效开展。
篇2
【关键词】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 考核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4-02
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和考核评价是保证实训质量的三个重要方面。X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是按照“2+1”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从第四学期开始进行校企合作的综合实训。在实训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创建了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考核”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一、“多元考核”模式的理念
在实训中,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也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培养学生以职业人的心态积极工作,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进入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多元评价是指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分标准多元化等。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是考核评价的参与者,形成多元化的评价网络。[2]
二、“多元考核”模式的构建
基于上述理念,构建了“多元考核”模式。以X校高二年级电子商务专业的校内实训为例。学校把校企合作作为一次单独的课程,邀请多家企业进校园,学生3人或4人为一个小组对接1家企业,结合企业项目,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综合实训。
1.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是由校企共同制定,主要包括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实训成果和其他表现,再根据内容制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赋予一定的分值。
(1)职业素质考核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制定了五个二级内容:敬业精神、沟通能力、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实训态度,基本可以对学生的责任心、沟通合作能力和道德品质等,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职业素养的考核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2)职业技能考核
该考核分为实训任务和工作业绩两部分。前者根据学生每天完成任务情况评分,后者根据学生的业绩情况,每月进行一次评分,主要包括网络推广的素材、、存货、收录数量,图片制作、视频制作的数量,关键词排名数量等。该考核基本能对学生的网络推广、软文写作、美工、SEO关键词优化等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技能考核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3)实训成果考核
该专业设定三个实训成果:实训日志、实训心得和实训报告。实训日志是对每天实训情况的总结;实训心得是对一周实训情况和收获的总结;实训报告是对整个实训作全面的总结。该考核是对学生的刚性要求,有助于学生总结经验,提升工作效率。
(4)其他表现考核
从实践经验来看,制定了奖励处罚作为辅助考核内容,考核主要围绕学生出勤和纪律进行加减分。该考核内容不但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训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2.考核主体及考核方式
(1)教师考核
在实训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能够全面关注学生的工作状态,同时教师能够把握专业知识的难易程度。教师主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训态度、实训成果和实训表现等内容。教师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包括观察、调查、现场演练,小组讨论,实训日志、实训心得等,力求对学生的考核做到客观全面。
(2)企业导师考核
企业导师由企业选派实干型员工来担任,企业导师需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其中工作业绩是主要考核内容。
企业导师每周来学校一次指导学生工作,其余时间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实训中X校采用了傲马网络运营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为“系统”)实时管理学生的工作进度。学生每天通过系统查看企业导师的工作任务,完成后在系统中记录工作内容。企业导师利用该系统实时查看学生工作情况,并且根据工作项目每月对学生进行考评。
(3)学生组长考核
学生组长是由教师精心挑选出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领导能力。学生组长主要考核组员的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在实训中,学生组长对组员的工作态度、任务完成质量都比较了解,因而学生组长在考核中起到督促的作用。
(4)学生自评互评结合
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参与评价是很有意义的。学生自评能够透析自身存在的不足,促进自我改进和增强自学能力;学生互评是指同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能够以别人作为借鉴,深入了解自己,寻找差距,促进自身的进步。
3.评分标准及分值
(1)评分标准的制定
校企合作背景下,实训评分标准应由教师和企业代表共同商讨,根据科学合理、具体明确、易于操作的原则进行制定,力求能对学生实训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3]
(2)分值比重
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方式,每一项指标都有指定的考核人,每一项评价的分值大小依据考核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确定。
由于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因此职业技能占据45%的比重;用人单位把应聘者职业能力等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因此职业素养占据35%的比重;实训成果和其他表现分别占据15%和5%的比重,虽然比重较少,但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三、“多元考核”模式的实施
“多元考核”模式的实施流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校企共同制定统一的考核制度、考核标准、考核项目等事宜。
第二阶段,培训和对接阶段。首先由企业导师培训学生专业知识;紧接着企业进行路演,让学生了解各个企业的情况;最后企业与学生团队双向对接。
第三阶段,实训阶段。前期学生到对接的企业参观学习;后期学生在学校进行实训,企业导师负责进行技术性指导,并傲马系统对学生工作进行管理和考核,学校教师负责过程性考核、反馈和指导工作。
第四阶段,考评阶段。分为期中考评和期末考评。考评内容包括优秀团队评选、实训成果考评、学生工作考评、学生实训奖惩考评和总评成绩评定,实训优秀的学生可在第五学期直接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四、结语
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训考核模式,对提高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该“多元考核”模式成功的运用到我校与某电商产业园多家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促进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 李传鸿.校企订单教育中“x+y”教学模式的“y”环节学生就业实训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62-63.
[2] 陈红秋.“多元考核、企业评价”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5):57-58.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业素养 汽修专业 培养方法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186-02
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主要培养目标是合格的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在人才竞争市场占有先机和一席之地。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是提升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笔者结合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对如何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什么是汽修行业职业素养
1.1 职业素养的一般含义
一般来说,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为以下方面。
1.1.1 职业信念
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涵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良好的职业信念是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组成。
1.1.2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各个职业有各职业的知识技能,每个行业还有每个行业知识技能。
1.1.3 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就是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
1.2 汽修行业职业素养的特点
汽修行业职业素养与一般行业有着共同的基础,如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等,还要有汽修行业特有的职业素养。
(1)热爱汽修行业,对汽车业前景充满信心,愿意终身从事汽修相关行业。
(2)具有基本的汽修专业理论知识,在技能方面,求知欲强,不仅具有较扎实的维修技能,而且关注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3)言行举止具有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在工作场所衣着整洁,操作规范,对待客户热情周到。
2 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基础
根据长期的观察与了解,职业院校刚入学的学生基本素质有以下特点。
优点:能吃苦耐劳、待人真诚,心理承受能力强,不怕挫折。思维活跃多变,对新事物敏感,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动手能力强。
缺点:做事耐心不足,坚定性不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不感兴趣。文明意识较差。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语言表达不规范,待人接物方面,对人无正确和礼貌的称呼,不知道如何关心人、帮助人,与人难有合适的沟通;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够。
形成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基础的原因为:职业院校学生有六成以上来自农村,有约30%来自于贫困地区。农村来的学生有城市学生不可比拟的优秀品质,但由于从小所处的脏乱差的环境以及与社会接触较少的状况,加上农村家庭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内容也是不全面的,使得他们基本没有成型的文明习惯。
根据以上分析,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基本素质与汽修行业职业素养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汽修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达到和接近汽修行业职业素养的要求。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职业院校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掌握相应的方法,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合力,才能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到较为理想的程度。当然了,汽修专业学生培养职业素养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3 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基本条件
3.1 环境条件
主要从实训环境上创设职业氛围。一是实训教室的企业(工厂)化实景布置;二是实训设备现代化;三是实训场地张贴职业理念的各种标语和现场管理看板,四是教师职业化着装。
3.2 师资条件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师者,不仅要授业,更要注重传道。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训和教师自身加强职业素养的养成相结合,大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自身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一是职业道德要高尚,在实训教学中,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理解能力差、动手能弱而对学生进行言语打击或不耐烦,真正塑造一个良好的行为形象。
二是专业技能要高超。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和操作能力是职业院校实训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三是职业行为要规范。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在实训教学中,实训教师要时刻注意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职业和人文素养,努力提升人格魅力,当好学生的表率。
4 培养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具备基本条件之后,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同素质基础和不同职业素养要求的学生培养方法是不同的,要有针对性。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针对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主要在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上下功夫。
4.1 职业信念的建立
良好的汽车维修职业道德是现代汽修业能够正常生存的立业之本。目前,从有关媒体资料披露的信息和在汽车维修企业耳闻目睹的不完全情况看,各种不合理的“黑”修车行为仍然不少。为此,要高度重视学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形成全员参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工作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当中,更要结合实际,在组织实训教学的时候,学习一定的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在训练中提升对职业素养含义的理解以及巩固,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4.2 职业知识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立足点。
一要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训操作时先自练后示范,让学生体验到了不仅要在实践中学习,还要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灵活运用,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实训的全过程,时刻把握实训场地情况,合理安排,让绝大部分学生行动起来,如利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发动学生互帮互助,在实践中培养合作、奉献、创新的意识,从而在职业能力方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二要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学生除应具备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知识外,更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如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律自理能力等等。要把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有机协调起来,使之成为一种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要开展励志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职业院校学生从学校、社会、家庭接受了过多的压力,要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咨询,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造就健全人格。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和生活观念。开展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4.3 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在具体的实训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实际的工厂企业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已经有别于普通的课堂教学。因此,实训教师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应较多考虑到了工厂企业的要求,在环境的布置和渲染上要更加贴近实际。环境布置和渲染可以是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现代管理模式、各种管理方法;也可以通过实训、实习指导教师以身作则,带头规范,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工艺、工序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如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学中按照企业“5S”管理的要求做好工具、场地的清理、整洁等,使之成为学生的正常操作,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养,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人的“零对接”。同时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鼓励教师走进工矿企业,将最前沿的技术和要求带回学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5 建立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机制
有效的评价体系具有激励功能,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切实有效的保障。因此,应建立一个有利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顺利进行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中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丰富评价内容。要改变以往单纯“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在学生日常评价中,要突出“职业素质”的内涵,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表现都要纳入评价系统,考试内容以能力测试为主,这样便可引导日常教学向学生素质的方向发展。除考试这种定量评价外,还可采取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此外,充分利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并以此来磨练学生,让他们做到知心合一,这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前对自己的最后检验。
参考文献
[1] 尹凤霞.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篇4
[关键词] “5S”管理; 护理实训基地; 管理; 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5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0- 0095- 01
护理实训基地是护理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要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对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功能。
1 “5S”管理的内涵
“5S”管理起源于日本,是日本企业在生产现场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模式[1]。5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修养(Shis-tuke)的简称。整理是将工作场所的物品区分为“要”与“不要”,除去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物品,使之充分利用工作场所的空间,营造清爽、有效的工作环境;整顿是将所有要的物品按类别加以标识或编码,并一目了然摆放,使工作场所整齐、美观;清扫是将所有不用的物品彻底清扫干净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新、亮丽,防止工作环境污染;清洁就是在整理、整顿与清扫的基础上,保持持久清洁的工作环境;修养是使员工养成良好习惯,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就职业学校的护理实训基地而言,“5S”的对象是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核心和精髓是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和护生的素养,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护生的综合素养。
2 护理实训基地应用“5S”管理的意义
将“5S”管理理念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中,对改善实训环境、提高实训教学效率、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
在护理实训基地管理中应用“5S”管理模式,日常工作中通过规范化、制度化要求,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挖掘其潜能,形成素质优良、工作高效的管理队伍,消除工作中的惰性和随意性,为学生开展护理实训操作提供井然有序、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2.2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将“5S”管理引入护理实训基地的管理中,为学生创造模拟仿真的工作环境,营造真实的医院文化,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技能育人、环境育人的目标。
2.3 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护理实训基地是护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实训基地管理中引入“5S”管理模式,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对实训场所、实训设备、管理人员等进行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以不断提高实训效率、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3 “5S”管理在护理实训基地的实施
3.1 整理的实施
整理是“5S”活动的第一步,整理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 明确实训用物的种类、数量、放置地点;② 实训教学时教师的指导方式、对学生仪容仪表的要求,学生实训小组人数及成员的安排;③ 检查所有用物的性能、完好性、是否过期,明确必须丢弃的用物;④ 明确实训指导老师和小组长职责,做到各司其职;⑤ 学期初按照各班级教学进程表统一制订全校实训课程安排表,协调教师、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做到实训场地、实训用物和实训人员有效利用且不冲突,使实训基地运转发挥最大的功效。
3.2 整顿的实施
护理实训基地承担着护理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包括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内科护理、母婴护理、五官科护理、皮肤性病护理等课程。实训时所需的物品种繁多,大致分为布类、模型类、器械类、仪器类、消耗类和一次性使用类等六大类。整顿目的是将所有物品分门别类按区域放置,做到方便整齐、醒目有标识。按照实训项目开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和使用频率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统一管理编号、明确标志、固定摆放、并执行使用登记制度。
3.3 清扫的实施
清扫的目的是清除实训基地内的脏污,保持实训室的清洁。① 将实训基地分成不同责任区,指定每个责任区的负责人。② 建立清扫制度,规定清扫对象、清扫标准、清扫周期、清扫时间、使用的清扫工具等,使每个成员具备不容许污浊存在的观念。③ 定期检查,发现清扫过程的不足,及时加以纠正。④ 清扫用品本身保持清洁并及时归位。⑤ 在清扫时调查污染源,减少对实训基地的污染。
3.4 清洁的实施
整理、整顿、清扫是动作,清洁是结果,即实训基地通过整理、整顿、清扫后呈现“清洁”状态,并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使实训基地始终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
3.5 素养的实施
篇5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校企联办 培养质量
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产教脱节,校企难以深度融合”等问题。漳州工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子。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中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的差距
中职学校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以下差距。
(一)职业意识模糊。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和规划,不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具体该担负什么样的岗位职责,没有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择业时,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及技能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职业定位不准确。这就使得一次就业率低,学生就业以后不断更换工作。
(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欠缺。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专业知识的传授各课程相对独立,重理论教学轻实际应用。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将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运用。工作中面对实际问题,很多学生无从下手,缺乏清晰的思路,缺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际操作技能欠缺。由于职业意识不清晰,有些学生在学校安排的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不敢动手,不愿动手。有些学生虽完成了实训项目,但不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明白实训内容和所学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往往过后就忘,不知道自己做过些什么。这些都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自信,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校企联合办学的意义
校企联合办学,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可以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校企联办,有利于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打通和拓宽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通道;有利于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有利于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使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三、校企联办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轻工机械专业与福建标新集团联合办学,双方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习内容和岗位能力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即上岗的无缝对接。
(一)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有效提高培养质量,我校与标新集团共同协商,按照技术领域和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要求,确立符合企业及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实训与工作有机融合,努力培养职业素养好,职业能力强,具备专业知识,善于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为使教学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我们与标新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领导反复研究讨论。基于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根据企业的车间配置、主要生产任务和核心技术,综合考虑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精心制定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对轻工机械专业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保证“所学即所用”。
(三)合理安排生产性实训。采用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学生参加生产性实训,将课堂移到企业生产一线,以真实的岗位对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融于实训过程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轮训计划。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工作。学生所学内容,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实际操作,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在岗位轮训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技能。
(四)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尽早清楚未来工作岗位职责,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专业课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了解、掌握专业知识,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实训项目,逐步培养专业兴趣,具体、客观、现实地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企业选派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技术精湛、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引导,学生在不断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不断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态度,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五)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的能力,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教师进行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制订、实施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改革方案。适时安排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有利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有些专业课,可根据实际工作过程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通过大型练习、课程设计、实训项目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分散的专业知识整合,逐步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培养出既“会”又“懂”、掌握技术并能应用操作、持续发展的合格人才,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经过校企双方的不懈努力,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职业训练扎实,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岗位技能水平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毕业生在公司留存率高,岗位稳定性高,业绩好。
实践证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专业教师;实训基地;指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79-02
1 前言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决定》中提出的主要内容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两年前进行了教学改革,派专业教师驻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指导,代替以前聘用企业离退休人员作为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做法,进一步重视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质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就业能力。笔者作为下实训基地指导的专业教师,结合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就专业教师进驻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模式谈一些认识。
2 专业教师驻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模式实践
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集中反映的是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现各职业院校中职生常见的有“2.5+0.5”“1+0.5+1+0.5”“2+1”等培养模式。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采用的是“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完成两年半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以后,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教师的教学指导下,完成最后半年的顶岗实践学习。学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推行的是“行业、企业认识指导,岗位素养养成指导,专业技能实践指导,顶岗实习全面指导”的“四指导”教学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型目标。
行业、企业认识指导 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进入职校学习之前,对自己所学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当初专业的填报很多是家长代替。由于对专业理解得不深刻,因此在校内学习时就动力不足,勤奋苦学者少,盲目随流者多。在他们进入校外实训基地之初,对于全新的学习环境,都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此时,专业教师要做好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识指导工作,让学生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等有较清晰的认识,以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1)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充分了解并分析行业发展状况。通过巧妙布置课后任务的方式,让每位学生自行上网搜索、查询本行业在全球、全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找出我国行业水平与发达国家行业水平的差距。由此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动力,增强学生对国家、集体、个人的责任感,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奠定思想、理论、感情基础,也提高学生在实训基地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参观、讲座、演讲、联谊等方式让学生迅速了解企业、融入企业。进入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应有计划地让学生参观企业的全貌,了解企业文化,在实训车间更要进行详细的专业、岗位讲解,回答学生的种种疑问。在学生进入实训基地之前,专业教师要做好学校与企业的联络员、协调员,要在企业生产岗位上选拔一些能力强、技术精、善管理的技术人员来做基地兼职教师,他们的任务就是言传身教,将专业技能、企业文化、员工素养在言传身教中不知不觉地教给学生。因此,企业中领导、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讲座是必须而又必要的,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班委的作用,让学生在校外实习阶段仍有计划地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我为企业添把力 ”操作比赛、“我与企业共成长”征文比赛等,让学生快速地由学生转变为企业人,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让学生在企业中自己找师傅,进一步提高对专业的深刻认识。在实训基地,处处都是默默无闻工作着的能工巧匠,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师傅的过程,让学生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并将这些优秀品质传承下去。具体要求每位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各寻找一名心仪的师傅,并总结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最后将其写进自己的实结中。
岗位素养养成指导 刚刚进入实训基地,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不同的人群,总有一份新鲜劲,但时间一长,学生就觉得进入实训基地实习是枯燥乏味的。这时候的他们往往整天无精打采,稍不加注意,就极易造成安全事故。专业教师一定要十分重视此阶段的教育工作。
1)让学生分析学生与员工角色的区别。让学生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自己“断奶”,从思想上进一步提高责任心,不要幻想一鸣惊人,只需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做到称职就是伟大。现在的90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六个大人服侍一个孩子的状况养成了较多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如何转变?可以让学生自我剖析,剖析自身与企业员工的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自觉地完成“企业员工”的角色定位,完成“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2)通过操作比赛等形式,促进岗位素养的逐步养成。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除必须具备岗位必备的基础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岗位素养,而岗位素养的养成,大部分都能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岗位素养包括安全第一的安全文明生产意识、产品质量第一的质量意识、优质高效的效率意识、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责任意识等。对于刚进入企业实训基地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来促进岗位素养的养成,如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间的产品质量比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超产比赛、学生与员工间的设备维护保养竞赛等。
专业技能实践指导 虽然学生在校内已完成两年半的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学习,但进入实训基地后,面对企业生产设备和零件,就感觉无从下手,更谈不上产品的质和量了。这时专业教师必须做好技术引领工作,通过有效的实践指导,让学生能迅速掌握企业产品的加工方法和操作要领。
1)针对企业生产条件,对学生加强生产工艺与机械设备方面的培训。学生在校技能训练时的课题,都是为技能鉴定(等级工考证)服务的,一个课题中包含了较多的加工内容,成绩评定也以各个分项目的评分标准进行加减分,即使超差,也只有分数的高低,而不会判为废品。而企业的产品是严格按照图纸的公差进行评判的,只要超差,就是废品。刚进入实训基地的学生往往没有这个概念。这时,专业教师要加强质量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充分重视产品的加工质量,并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的意识。
其次,为了提高加工效率,专业教师必须预先备好课,挑选一些中等复杂程度的企业产品作为工艺编制的典型,进行详细的工艺指导与操作演示,让学生逐渐掌握机械零件的工艺编制原则和操作技能;对于复杂程度较高的零件,可以在课后拓展,让学生自我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现代企业的生产设备往往优于学校教学设备,在上岗之前对企业设备进行培训非常重要。首先,专业教师应预先进企业实习或下厂锻炼,只有在教师充分掌握设备的操作要领的前提下,才能将该项工作有质量地向学生展开。由于现代企业的设备更新快,有时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师生进行专项讲座和培训。下实训基地实习之前的专项培训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是校企合作的基石,是建立良好实训基地的有效保障,是搞好后续实训学生下基地实习的根本保证。因此,专业教师必须要对这一环节引起高度重视,加快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加大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与学习,确保这一环节的有效落实。
2)针对报废零件的反思指导。企业的生命是产品的质量,而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的学生本质上还是学生,虽然身处企业实训车间,在刚开始进行生产加工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生产的零件废品率是较高的。这时,专业教师一定要陪同学生进行详细的废品原因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顶岗实习全面指导
1)安全文明生产常抓不懈。在学生下企业实践的全过程中,专业教师、实习学生要始终崩紧“安全实习”这根弦,养成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首先,专业教师要经常、时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其次,要建立健全制度,将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中。
2)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实际加工中,遇到专业问题,专业教师要遵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应用归纳法与演绎法,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3)教学与教育相结合。
3 结语
进入实训基地实习,对专业教师的管理能力要求相当高,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指导时,要始终担负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校外实习中圆满完成最后阶段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思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24).
[2]何应林.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J].职教论坛,2006(1).
[3]杨全土,孟广平,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10).
篇7
中国知网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从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一个人职业发展和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对企业的调研中也发现,多数企业除了关注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更看重于他们的职业素养。这样看来,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能靠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上自学成才,而是必须要在学校时就开始准备。
二、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培养基础
以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理应对学生开展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开始时间不是在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而是更早。学校的教学安排及专业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中就要体现职业素养的要求,面向社会,面向区域经济,面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在做出培养方案之前,高职院校应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及现状的变化,有的放矢。区域经济不仅是南宁地区、广西地区,还可以扩大到中西部地区。然后邀请高职教育领域的国家级专家、自治区教育领导、其他院校的同行、区域经济中企业代表和本校教师一起来座谈,立足现在,着眼长远,从而明确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内容。当然,这是一个储备的过程,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培养职业素养的基础,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程度。如果对职业素养的教育只是想当然,无视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无视市场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没有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就进行,那么职业素养的成果甚微,事倍功半,甚至带来教育的盲动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培养策略
学生在学校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是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学习,以争取毕业时达到“德技双修”“德能并举”。
1.教学环境仿真职业环境
教学环境的设局可以仿照生产环境布置。高职院校依托院校内各种实验实训室,根据生产流程来布局,为学生提供切实提高其就业素质和技能的专业环境。例如,不少学校都开设有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那么实训场所可以借鉴电子厂商里的生产线建造。一人一座,座位旁边贴有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等,让每一个实训就像在一个小型的生产车间里,充满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实训前制订出标准计划指示图表并且在学生当中选出技能好的担当质检员,组织能力好的担当线长。质检员负责检查工艺水平、质量。线长负责到考勤、布置任务和总结。每一道都有特定的学生来完成,每个人做一个特定的工作,操作前佩带好规定防护用品。这样的教育环境同工作环境统一,使得学生在学校时就已经接触到可能会遇到的生产环境,感同身受,即使将来到了真正的生产线上也不会觉得生疏,也能够尽快适应。
2.职业素养渗透进教育教学过程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渗透职业素养。首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的工作流程或经营性作业的业务流程,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按照企业对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与高职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内容来源于生产现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项目、案例分析、工作过程、情景模拟、工作任务分析、管理实践等教学环节,大家团队协作一起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归纳,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执行能力。再次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提倡规范化管理,强调纪律性和管理性,按照企业的制度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企业要求准时上下班,严格按要求出勤,那么在学校时也要注重纪律、讲究操作规范。只在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加强职业素养的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3.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篇8
论文关键词:6S管理,实训室管理,实践应用
一、6S的概念
6S的管理概念源自日本,其中包括6个关键词:整理(seiri )、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nuke)、安全(safety)。这6组词汇在日语的发音都以S开头,因此,取名为6S管理。6S的前身是5S管理,较之5S管理,6S管理多出一项管理要素,即为安全要素。6S管理,主要是对现场的人员、设备、物品、材料、制度等进行管理,使得一切合理化规范化,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在实训室管理中,可实现实训场地管理清晰、明了,设备、仪器等可以妥善保管,实训场地安全、舒适,提高实训室综合利用效率此的目的。6S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整理(seiri): 对实训室内所有物品进行分类,根据需求程度,分为必需品及给必需品,必需品为必要物品,进行归纳管理,非必需品则对其进行消除处理;
2)整顿(seiton):将留下的必需品进行归纳分类,并且标明详细的数量标识,以便后期的盘点归纳,及时补漏;
3)清扫(seiso):即保持实训室场内的环境干净、整洁,包括仪器设备及场地环境;
4)清洁(seiketsu):要随时保障实训室场内以上三种要素,在完成实训操作后,立刻做到时刻整理、整顿、清扫,并且规范、高效;
5)素养(shit-nuke):将制度、要求变为习惯,发自内心的去保持实训场所内的环境整洁、有序,使得管理人员逐步形成高素质的管理工作习惯;
6)安全(safety):注重场所内一切不安全因素的排除,建立安全意识,并且提出相应安全管理方案,以防患于未然。
二、6S在实训室管理应用的重要性
1、完善实训氛围,弥补教学不足
目前高效实训过程中,容易出现综合实训较之单项实训相对较少,实训过程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实训过程中缺少完整的实训流程,多以理论性指导,实践操作较为缺乏,使得教学中学生无法将理论同实践良好结合,掌握知识要点;并且,实训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设备操作的严格指导,使得学生在教学中难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工作时,会产生不利影响。6S管理经验的引入,可以模拟企业在实际应用中的环境,并且有良好完善的操作流程与体系,有助于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并且在实训室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操作,在实训中掌握操作要领,并且对设备的养护、收纳规范等,都会有意识的进行训练,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提高实训室应用效率
由于6S管理的引入,这样在一定层面可以规范师生在实训操作中的行为,不仅减少试训材料的耗费。并且在仪器、设备等应用方面,由于管理清晰,护理毕业论文可及时发现设备、仪器的损坏等,这样有助于管理人员进行修复,提高设备仪器等利用率。由此可知,在实训室整体应用的效率上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3、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6S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实训过程中6S管理制度引入,逐步将6S的管理模式潜移默化的形成在学生脑海中,对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建立上非常有益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爱护设备、保持环境整洁、使得操作过程中行为规范,最重要的是安全意识的形成,在学生未来工作中对自身及企业安全上是至关重要的。
三、6S在实训室的应用要点
1、建设完善的6S管理模式
在实训室应用6S管理时,首选需要建设健全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制度的设计、方案的建设等都需要进行严格谨慎的考量,并且方案实施后要进行跟踪、监督,并且评估方案实施的效果,以便不断地调整,保证管理制度达到最优,取得最好的成果。
2、向师生建立6S管理意识
通过对全校师生的不断引导,在师生脑海里形成6S管理的概念及意识,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让师生了解并深知6S可带来的利益,使得师生在进行试训操作时潜意识的根据6S制度的规范下进行操作,实现6S在师生中得以应用的目的。
3、6S应用过程中细致、规范、到位
6S管理中,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这几大要素。要求在实施6S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致、规范、并且到位。在设备、仪器、耗材等管理上,由于种类繁多,定要做好分类归纳,明确标识,做好登记,以便后期可及时查缺补漏。在试训操作上,一定要严格地按照仪器、设备操作流程进行操作,作为实训室管理人员,有责任将操作规范告知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4、时刻保持实训室的环境
作为实训室的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实训室的环境舒适整洁、安全,对耗材的回收处理、归纳整理不可忽视,并且要定期盘查耗材物品、仪器设备,损坏者及时修复、不足者及时补充,保障实训室可随时满足广大师生的实训操作需要。并且,在安全层面也要时刻建立安全意识,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并迅速处理,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5、建立监督制度
对于6S管理工作,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以此来对6S管理中包含的所有要点进行检查,对完成优秀的实训室给予评优、奖励,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实训室要求整改、批评,督促其最终达到实训室的管理要求,以此来保障6S在实训室的长期发展。
总结:6S管理模式在实训室的应用,不仅仅是维护实训室整洁、安全、舒适,重要的是通过6S管理,逐步改变实训过程中师生整体的操作素养及行为习惯,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综合发挥实训室的效用,对实训操作的质量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职;模具制造专业;专业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25-03
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最重要的手段,在高职教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院模具专业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一套较为实用的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而“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则是其中的特色所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我院学生参加省内及全国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也获得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
初期的实训模式
最初的高职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是学科系统式的,结合专业理论课而开设,是专业理论课的辅教学环节。实训内容侧重于对加工设备的了解及其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钳工实训(2~3周)。以“手锤的制作”为载体,通过划线、锯割、锉削、抛光、钻孔、攻丝、铆接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钳工职业技能。(2)普通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普通机床的加工操作实训,以简单的回转体、六面体零件的加工为项目任务,主要使学生了解普通机床的功用与使用方法,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3)数控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数控车与数控铣,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及数控机床操作两方面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
在教学实施中,上述实训方式重在对常用加工方法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出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模式。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这种模式对于高职学生是否合适则有待商榷。另外,这种实训安排,特别是实训项目内容方面,着眼于基础性和通用性,并非专用于模具专业,也用于机械类其他各专业,实训效果对于各专业来说其实都是不够理想的。但从学院总体考虑,其通用性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比较节省教学成本,且实训安排及其实施均较为便利,所以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发展后的实训模式
高职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目前在各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实训模式属于基础实训与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毕业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生产一线岗位上工作,最理想的是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如果专业实训能够根据各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并按照劳动部门统一制定的职业岗位技能考核标准进行考评颁证,学生毕业时即可直接凭证上岗。基于这种理念,要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这一目标,专业实训必须做出相应的改进,而这种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项目设置的增加。专业实训项目安排应该与职业岗位对接,即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安排技能训练项目。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来看,模具专业毕业生初期就业超过八成以上集中在模具制造类岗位,包括模具钳工、普通加工机床操作工、数控加工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机床操作工、模具成型设备操作工等。前三类岗位与原来的实训是相对应的,学生一般能很快上岗,而后面两类岗位在模具行业也是很普遍的,但学生在校时只在课内实验中有所接触,缺乏所需的操作技能,有必要增设相应的校内实训项目。(2)实训内容与要求的扩展。原有的实训安排可以说属于基础实训,任务内容较简单,达不到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通过技能鉴定考核,必须在完成基础实训后,再进行专项培训。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能力情况,在学校具备培训条件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工种项目参加相应的培训与考核。由于国家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已经逐步完善,各工种的考核标准比较明确,专项培训的内容与要求只需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引入即可。(3)实训条件的改善。由于实训项目的增多及实训内容的扩展,相应地在实训条件方面也需要有一些必要的投入,包括教学计划的准备、师资力量的加强、实训设施的添置、消耗品的配备等,并需通过申报审核,获得相关部门授权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资格。以学科系统式的实训为基础,辅以职业技能鉴定的专项培训,即学生首先完成全部的基础实训,然后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选择参加某一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种适应于职业技能考核的专项培训,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对基础实训的补充和提高,以此形成了一种较为实用的高职实训模式,目前在国内各高职院校得到广泛采用。所不同的是,各院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如专业培养方向、实训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及资金投入能力等,所开设的职业鉴定工种、项目数与等级等有所差异。
实训模式改进探索
近几年,国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职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示范性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同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专业实训怎样安排和实施才能更好地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我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包括对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学习,特别是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它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采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方面,都取得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国内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也一直在努力引导推行。就培养职业岗位技能方面而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确实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国内并不能简单套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说,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岗位是实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前提,而这一点,至少目前国内模具专业是无法真正做到的。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而且内地模具企业大多未能形成规模,毕业生就业一般比较分散,校企间少有能形成“订单式”合作的。偶有订单,也难以维持稳定,今年订一批,明年也许就没有了。对于这种情况,教学计划也就只能临时性地调整一下,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另外,专业课程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只能选择几门课程作尝试性的教改,要做到全面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能的。所以,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也并不是很实用,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但不能照搬,对于国内高职教育来说,还得找适合自己的路。在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方面,不能针对某个特定岗位去做计划,只能采取加强专业基础训练、全面培养综合素质的策略,使毕业生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拓宽就业方向,这才是适应国内现状的教学方针。
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职教育能否成功的硬指标。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经过两年左右时间,与毕业初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大约30%的毕业生已涉足其他行业,而在模具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中,仍在一线制造类岗位工作的已不足20%且集中在模具钳工、数控加工等高技能岗位,大多数毕业生已转向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服务、营销业务等方面。这些新的岗位对工作者要求更高一些,需要全面了解模具生产过程,需要对模具结构及其生产质量进行总体把握。由此可见,相对于单项操作技能而言,综合素质培养对高职毕业生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从工艺规程制定,到主要零件加工,再到模具装配调试,针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一次模具制造的全方位训练。此项实训相对其他实训项目而言,实施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包括:(1)对教师素质要求高。主持实训教学的教师需要准备全套模具设计图,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总体计划,安排采购标准件、外购件及毛坯材料,掌握模具加工与装配工艺,能够对模具制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质量问题进行灵活处理。总之,能主持综合实训的教师应该是集设计师、工艺师、生产调度员、采购员、操作技师、质量员等多项岗位技能于一身的行业专家。(2)前期准备工作量大。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总体调整,保证实训所需课时;另一方面,牵涉很多具体的东西需要准备,包括模具设计图样、实训实施方案、标准件、外购件、毛坯材料、工量刃具等。这些准备工作需要专业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3)涉及工种多。一般而言,制作一套模具涉及的工种是比较多的,通常包括车、铣、刨、磨、钳、数控加工、电加工、热处理,还有检验试模等,诸多工种的协作牵涉实训设施、指导教师等问题,安排落实比较麻烦。(4)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教学总课时有限,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只能安排三周左右时间,与其他单项实训相比,课时基本相当。但是,综合实训比其他实训多得多,包含工艺规程制定、主要零件加工、以及模具装配调试等,在三周内完成全部实训任务非常困难。(5)制造难度大。通过此前的各项实训后,学生仍只是初步掌握设备操作方法,其操作技能还不足以加工实际零件。即使零件较简单,也很难保证加工质量。最终装配精度能否保证,对学生而言是一道难题。(6)教学成本高。有限的实训费用与模具制造成本相比,完全无法满足生产所需,如果再加上教师工作量的计酬,此项实训所需教学成本费用很高,使得一般学校望而却步。
虽然实施难度很大,但是仔细权衡,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其必要性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是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是毕业生走上生产岗位前的实战演练。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能够对模具生产过程有真实的接触和了解,对模具生产质量的总体把握有较为直接的体会和感受。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总结和融通,操作技能得到针对性的加强,即使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种种质量问题,甚至导致最终模具装配失败,同样也能从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提高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当然,考虑到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模具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来运作,必须适当简化、有所取舍。
具体实施过程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案:(1)根据各班实际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合作完成一副模具的制作。这样可以使总的工作量及实训成本大大降低,并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模具图由专业教师设计,精选典型结构模具,并适当降低精度要求,控制合适的加工难度。(3)选取部分典型零件进行加工实训,其余采用标准件、外购件,或采取外加工的形式来准备,以减少工作量,确保实训能如期完成。(4)对应三周的实训,每个待加工零件只进行三道主要工序的加工制作,大致是普通切削加工(车、铣、刨)、精加工(磨削、数控加工、电加工)、钳工(钻孔、铰孔、攻丝、修研、装配),其余工序精简,包括热处理工序。当然,正确的工艺路线需要跟学生交代清楚。(5)配专业教师一人全程主持,另外分周次、分工种安排实训教师协助。(6)实训结束时,指导教师对实训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应就参与实训的过程写出实训总结报告。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过程的宝贵经历。(7)经过统筹规划后,可以将一部分零件加工内容安排在前面的基础实训及技能鉴定专项培训中完成,使各项专业实训都更接近实际生产,同时也能从整体上减少实训教学成本。
对于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实训效果很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各类实物模具,虽然达不到生产实用的质量要求,但总体结构是没有问题的,可以作为学生作品陈列展示,还能用于教学,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更重要的,这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技能,提高了素质。
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探索,我院的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模式渐趋稳定。从专业基础实训到专项技能培训,再到最后阶段的综合实训,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专业基础实训是初学者入门必修,专项技能培训是毕业生涉足行业的桥梁,而综合实训则是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的点睛之笔,对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毕业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实训模式才是比较完整的,适应现阶段的国情,而且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在实施过程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组织形式能否实现校企合作,工艺方案如何更贴近实际生产等。另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但开设这项综合实训,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尝试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标准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周玉蓉,徐益,赵平.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5):134-136.
[4]牛金峰,陈玉平,杨学智,丁泉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63-65.
[5]胡晓岳,林剑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0(4):16-18.
[6]何亮,徐百平,陈金伟.高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22-24.
[7]刘鸫根,陈侃贞.高职院校“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51-54.
[8]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5-9.
篇10
如何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一句话:强化实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技能。
首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
会计电算化是丰富会计知识与多元化会计处理工具的统一结合与延伸,离开了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的服务过程便无从开展,学生操控电算化的能力强化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我们不能仅一味的突出对实践工具的操作,而应从基础教学入手,夯实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例如没有完善的会计基础知识体系,学生就会混淆会计凭证的类别、不熟悉具体的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对往来账目与现金流量不能实施良好的控制,导致非法设置对应科目、无法正确定义自动分录及报表公式的不良局面。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式教学、提示讲解式教学、映射式教学、回顾复习式教学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后续更好的开展实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强化实训、实验教学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
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用性、高效针对性决定了电算化教学的能力本位思想,即以能力教学为中心,一切围绕职业素养构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实验教学力度就成为当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要核心。首先我们应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模拟型实践教学有的放矢,同时应适当的增加实训课程的教学比例,对模拟实验室进行高水平建设,增加学生实践基地的投入。教师则应在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支持下深化软件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构建完善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并在实践教学中勇于发现问题,通过及时的反应与参与促进电算化实践教学设备的改进与提升。利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工具,教师可丰富开展突出仿真性的教学方式,通过课程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能力。例如模拟实验室进行仿真工作环境训练、让学生参与到每一个会计岗位中得到充分的职业训练、高效模拟企业经营环境,令学生在分组的实践中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会计核算能力与统一完善调配的能力。可将每一个小组作为一个模拟单位进行会计案例的设计,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不断更新与完善案例,并利用高效的财务软件生成资料的实践操作检验自身的实践学习效果。为了深化学生对手工流程的会计处理与财务软件操作流程异同点的分析与掌握,我们应将手工模拟会计实训与电算化模拟实训完善结合,从而使学生将已经掌握的会计知识融会贯通,高度系统化、协同化。教师可通过模拟一个或多个企业的会计数据,令学生将其整套的会计资料在手工处理方式之下,形成原始的凭证记录及财务明细账与总账登记,并编制完善的会计报表,而后利用财务软件的集成管理职能进行财务业务处理,使学生在两种实训方法的共同作用之下,加深印象、熟悉特点,形成比较结果,并进一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掌握的空间,切实的巩固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效果,并使学习能力物化为会计操作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动手参与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职业素养。
第三,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全面构建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职业道德素养。
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全面应用是适应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切实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积极性的必要保证,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细化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做动态演示,通过边演示边讲解、边促进学生动手参与的方式提高教学的交互性,使学生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中主动参与、主动发现、善于总结、切实提高。同时教师可把会计案例引入教学实践中,并利用商品化财务软件模拟单位的会计经济业务,并通过科学的案例分析、有效的解决方式将条块分割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形成高效的渗透与融合,令学生在不同的操作位置完成一整套的会计工作,并形成综合的会计电算化职业协作能力素养。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规范行为,因此教师还应通过实践教学以诚信教育为核心,全面构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素养,避免流于形式的教学,而将诚信教育切实的列入教学实践计划中,构建完善的诚信教育机制。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