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6 22:4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实训报告

篇1

1高职保险专业教育问题与分析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保险专业的时间还比较短,高职保险专业的办学条件不足,也缺乏保险专业教育经验,高职保险专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1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确保险业务涉及金融、财务、营销、管理等活动,要求保险人员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保险业务覆盖面广。农业、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等各个行业的企业和居民个人对保险有不同的需求,保险公司必须开发能够满足顾客不同需求的保险产品。其次,保险业务类型繁杂。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金融投资、保险产品销售等多种业务。不同保险产品和不同保险业务活动对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保险业务覆盖行业广泛、保险业务类型多,任何一个高职院校培养的保险人才不可能具有开展保险业务所需要的全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培养对象、师资、保险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正确定位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目标,明确就业岗位,才能确定合理的培养方案。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开设的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切合实际地拔高培养规格,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而不精,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保险行业的营销岗位数占全部岗位数的80%,保险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缺乏。根据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和高职教育实践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应把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于保险营销。

1.2教学模式改革滞后,教师的保险业务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虽然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客观地讲,偏重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文化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学习。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从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转变为主要学习专业技能,才能提高高职保险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试图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的分配比例,简单地减少理论教学课时数,增加实践教学课题时数,学生还是不能发挥主体性作用,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职院校的保险专业普遍是新开设的专业,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毕业时间不长,具有丰富的保险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保险业务实践经验,这成为制约高职保险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的方式单一当前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只是简单地在理论教学中嵌入案例教学、能力训练等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并不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营销技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简单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单一专业技能,却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营销技能。

2基于任务导向的“嵌入式”教学模式改革与与实践通过分析当前高职保险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教育和培养对象的特点,笔者设计了基于任务导向的“嵌入式”教学模式。

2.1任务导向“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首先,根据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按照理论够用的基本原则,调整保险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结构,加强营销保险核心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削减拓展性理论教学内容,抓住理论教学的重点,以减轻学生理论学习的压力,增加学生开展保险业务实践的机会。其次,把专业理论教学与保险业务实践教学两者相互“嵌入”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一是设计工作情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深刻地感受保险职场氛围,加深对保险职业及其岗位的认识。二是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教学导向。根据保险业务活动的工作内容,将保险业务活动设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拟完成保险工作项目。在企业工作环境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项目,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再从实践教学到理论教学,周而复始地循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够有机地融合。

2.2调整理论教学内容根据任务导向“嵌入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调整高职保险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根据培养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是保险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应详细分析各门课程的内容,筛选重点教学内容。如应让学生重点掌握供需原理、消费者行为、成本原理等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删除福利经济学等纯理论教学内容。

篇2

【关键词】新形势;县域;教师培训;改革研究

一、引言

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大多是以培训机构为主、以参培教师为次,这种培训模式在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方面有很大缺陷,培训效果也会因人而异,甚至不太明显。在电子信息广泛运用的时代,传统教师培训模式逐渐突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县域教师的培训模式成为必要。

教师培训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新形势下县域教师培训模式是教育适应当前时代环境、符合县域当地实际情况的教师培训模式。

二、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教师培训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使日常工作上升为经验,并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能够全面推广。

从近几年的教师培训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下经验:

(1)培训前做到有针对性。

(2)培训中加强管理,优化内容。

(3)培后及时交流总结,撰写心得体会。

三、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在近几年的教师培训中,我们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我们介绍三种培训模式。

(一)远程培训

远程培训是以互联网通讯系统为基础,利用远程培训平台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的一种网络培训。2011年始,我县教师每年都参加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全员培训的承办单位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参与进来。培训平台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此项培训属于完全线上,管理上相对比较难,针对性要差一些,需要参训者有较强、较主动的学习意识,甚至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也成为了必要。

2015年,我县承担了“国培计划”――河北省中西部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这个项目的承办单位是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工作坊的形态进行,全程由承办方组织引领,坊主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研修计划,并分阶段逐步实施。工作坊的特点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针对性强,能够实现我县教师发展中心提出的精准培训的目标。2016年我县又承担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承办单位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织形态和研修模式也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尤其是线下安排了集中面授,为教师答疑解惑和研修理论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二)磨课研课,同课异构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教师如何掌控课堂,如何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实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师觉得无所适从。为此,我们在各种培训中多次进行磨课研课、同课异构活动。

进行磨课研课和同课异构的教师有的是基层学校推荐的,有的是我们在培训中选的。2015年特岗教师培训中,我们通过说课比赛,选出四名参训教师进行汇报课。参训教师和县域内同科优秀教师也分别听了课。课后,大家对课题和教学进行了交流研讨,帮助授课教师提高能力。

2016年我们和保定学院联合进行的名师送教活动中,先由基层学校选拔参加磨课研课、同课异构的参训教师,并提前做好准备。这些参训教师在专家一对一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进行修改。几节课下来,参加磨课的几位学员都感到受益匪浅。

(三)“1+1”模式

“1+1”指示范课加讲座,即邀请名师先做一节示范课,然后进行学科讲座。这是一种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模式,通过课堂案例和课后讲座,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这种形式最受一线教师欢迎,尤其是在教学中有困惑的年轻教师。

这种模式的培训,参训教师可以从示范课中学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还可以从专题中学到备课上课甚至把握类别教学和学科教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又要有丰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我们一般会从市、省级讲学团中遴选我们需要的名师,而且每次讲座之后我们都会安排面对面交流的环节,让参训者和培训者直接对话,并且互相留下有效的联系方式,便于今后继续交流。

示范课加讲座的授课教师均为来自教学一线的名师,他们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从根本上把握课堂和学生需求。他们成为了竖立在我们参训教师面前的一个标杆,一个榜样。在我们举办的各类培训中,这种培训模式最受欢迎,效果也最明显。

有效的培训模式对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致力于教师培训工作,寻求有效的培训模式,这是我们教师发展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呢,我们总结了以下三点。

四、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策略

(一)培训前做到有针对性

培训前,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广泛征求参训教师的需求和意见,了解教师教育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以此作为培训教师的内容依据。远程培训要在调研的基础上,由基层学校确定参训教师。专家讲座要根据参训教师的需求,确定讲座内容。1+1培训模式运用前要做好细致调研,了解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提前和名师做好沟通,确定讲座方向和讲座内容。

(二)培训中加强管理,优化内容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们有了较为成熟的集中培训管理模式,比如一页纸管理。一页纸管理是将目标所指、时间安排、职责所在、课程安排、生活管理情况等以表格形式直观地展示在一页纸上。一页纸管理清晰明确,培训者和参训者对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目了然。

另外,针对集中培训中参训教师出勤情况不积极的状况,我们采取按学号就坐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即训前给每一位参训教师编制学号,培训中要求他们按学号就坐。这样既便于迅速了解出勤情况,也便于管理。我们在百人以上较大规模的培训中,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法,效果非常明显,保证了参训教师的出勤率和听课效果。

优化培训内容是提高培训有效性最直接的方式。尤其送教到农村的培训,选择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观念很重要。教师培训要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导向,以提高教师实践反思能力和对实施新课程的适应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综合发展。在这种观念下,优化培训内容,让参训教师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三)培训后及时交流总结,撰写心得体会

培训后的反思总结很重要。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内化吸收程度,是培训有没有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培训结束后应及时反思总结,及时撰写心得体会,使培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每次培训结束后,我们会召开经验交流会,让学员说心得谈体会,使培训落到实处,使参训教师及时内化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篇3

[关键词]农村从业人员 培训需求 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繁峙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属全省两区开发县和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国土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9亩。全县辖13个乡镇,40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26.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7万人,占总人口的89%。全县有农村劳动力9.2万人,其中男劳力5.8万人、女劳力3.4万人,剩余劳动力5.4万人。2011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33.7亿元,全县财政收入5.6亿元,县农民人均收入3998元。全县有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345个,从业人员为4971人。

2.产业发展状况

2.1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2011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33.5万亩,总产量5810.1万公斤;小杂粮种植面积达17.5万亩,总产量1840万公斤;瓜菜2.1万亩,总产量3557万公斤;全县猪、鸡、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了15.2万头、34.6万只、4.5万头、33.5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7.5万头、13.2万只、7.4万头和11.7万只,牧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总收入1.3亿元。

2.2龙头企业稳步发展,规模逐渐扩大

一是玉米产业,龙头企业有山西宏达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年加工玉米能力达到12万吨,生产的“天喜牌”淀粉畅销省内外;二是小杂粮产业,小杂粮龙头加工企业有45个,年加工小杂粮达1000万公斤;三是畜牧产业。先后建成了规模养殖场36家,银河畜牧发展有限公司、辉煌实业有限公司养殖奶牛分别达到500头和400头。

2.3农业科技得到普及推广,科技含量逐年提高

玉米产业优种率达到100%,通过地膜覆盖、优化品种、优化施肥、优化技术等手段,平均亩产得到大幅提高,玉米品质也随之提高。高蛋白玉米的种植满足了我县宏达淀粉厂的需求。以反季节为主的特色瓜菜,占到瓜菜总面积的45%,各种瓜菜示范园区达20多个,园区引进稀特优瓜菜进行试验、示范,待成功后进行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设施瓜菜生产有效缓减了全县蔬菜供需矛盾,解决了冬春蔬菜全部依靠外调的问题,2011年,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了2400亩。

3.县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情况

全县有资质的农民教育培训单位有8家: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职业中学、县职业技术学校、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县腾飞技术学校、县农广校、县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县农民培训中心。目前我县从事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规模较大的有县农技推广中心、年从事农业科技培训达5000人次;县腾飞技校年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培训规模达500人次;县综合职业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年培训规模500人次;县职业中学从事职业教育培训,年培训规模400人次。

4.农户调查情况

随机抽取平川、半坡、山区的繁城镇、光裕堡、柏家庄三个乡镇,三乡镇分别依据村情按好、中、差三个层次确定,共计90个农户作为本次调研的对象,填写调查问卷90份。90个农户家庭总体情况是:人口总数445人,平均家庭人口4.9人;耕地面积1365亩,户均15亩,人均3.1亩,其中自有土地1315亩,租赁他人(或租给他人)50亩;2008年家庭现金收入99.04万元,人均2225.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务工收入)63.4万元,户均7044元,人均1424元;劳动力总数252人(户均2.8人),其中务农154人,务工98人,兼业24人。

二、现状分析

1.繁峙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低,农业基础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不高。

据2008年的统计资料和本次调查,全县8.9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占18%,初中占68%,高中占14%。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农民未参加过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154名务农农民中,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29%,妇女占务农劳动力的66.2%,50岁以下务农农民中,男性劳动力仅占28%,务农农民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妇女化现象明显。

2.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且与农户之间缺乏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农户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

劳务收入在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的比重为68%,每年有4.2万人外出打工,而通过政府培训引导、组织输出人数仅为0.5万人左右,农民外出的地域选择、工作可靠性不高。本次调查显示,平均每1.5个农户就有1名外出务工人员,有务工人员的农户家庭生活状况明显优于没有外出人员的,“外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效果显著。全县农村合作组织大多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发挥应有功能和作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几乎是靠农民自己“揣摩”市场、自行解决,仅几个“协会”组织者在啥有价格、啥有销路是介入,农户加入的积极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3.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目前,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受制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劳动力个体分散性大,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差异大,小范围办班培训难“配菜”,效率低。

二是缺乏产业支撑,产业方面的大户不多,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产业发展与农民教育培训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缺乏政策扶持。尤其是县乡培训资源配置上,投入的资金很少。农民参加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培训没有资金扶持。

四是培训效果不显著。各涉农部门及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在不同的阶段和季节都开展了一些培训,但不系统,不经常。

五是中职教育直接服务当地经济效果不明显。由于我县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主要是升学(对口高职)和域外就业,直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成效不太明显。一是受农户兼业性特征与非农产业比较效益优势的影响,农民对农业类职业兴趣淡化,造成农业中职教育生源短缺;二是中职学生毕业回农村的比例偏小。据调查,我县职业学校毕业生回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不足毕业生总数的5%。三是中等职业教育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不够。

4.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短缺

4.1基础条件有待改善。我县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要求,学校缺少实习场所和设备,严重制约了全县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发展。

4.2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任老师数量缺口较大,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县中职学校188名专职教师中,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小学文化课教师,专业教师总体数量少,有些专业教学甚至由文化课教师担任,自身专业动手能力差,难以保证教学、实训质量,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匮乏,“双师型”教师比例低。

4.3招生市场混乱,生源外流较为严重。尽管我县启动实施了针对“两后生”的中职教育项目,仍有一部分外地职业学校不惜代价,采取高额回扣、“先入学、后收费”等不正当手段,甚至进行虚假宣传,在我县争抢生源,造成本县职业教育生源外流严重,且多数学生到外地上学,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三、农民培训意愿

通过调查了解大多数农民不安于现状,都有驱穷致富奔小康的意原,他们都想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学到一技之长,以此来增强致富的本领,他们最想了解和学习的是有关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农机维修等技术,也想了解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当前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四、建议对策

1.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突出效果

针对目前农民培训中出现的多部门各自为政现象,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措施,通过资源整合等途径,明确实施部门中的领导主体,由主体部门牵头制定考核办法,分配年度农民教育培训任务,根据考核情况兑现补助资金等,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强化培训效果,必要时可以考虑从教育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或象“新型医疗合作”资金运作那样,建立农民自己的教育培训基金,以弥补阳光工程培训经费不足,切实办好阳光工程培训服务农民。

2.针对不同对象,分类办班培训

制定积极政策,对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偏大依然务农的农民只要求参加一些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而对青壮年劳动力要通过补贴资金等有效方式,结合当地产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由政府部门统一制定培训规划,利用农闲季节,组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意愿需求的劳力,参加相应专业的系统的技术培训班,宜农的选择农业专业、宜工的选择技工专业,切实使“留守在家的会务农,外出打工的有技能”。

3.多种教学措施并举,方便农民随时随地学习

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各类辅助资源,提高农民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如依托广播电视“村村通”,利用早、中、晚吃饭时间播放农业科技专题技术节目;加强对培训单位、培训教师的考核监管,使农民培训“三进村”工作经常化等等,为农民创造一个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学习环境,建议阳光工程培训应拿出相当一部分经费购置像放映机、扩音机等设备。

4.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阳光工程培训教师队伍比较薄弱,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专业师资短缺的现象,建议阳光工程划出一部分经费,通过调动、招聘并制定让专业教师“走出去,走下去”的培养方针,选拔出一支切实能“拿得起”的专业教师队伍。相关部门也可把这两方面作为教师年终考评,职称晋升的依据之一,全面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培训;教育理论

Abstract: This investigation is 2011-2012 years of Hubei province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 of "Xiangyang city occupation college school-based tra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e of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of school-based training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nalyses give advi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ccupation college school-based training better, mo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chool-based training; educational theory.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作为一种教师在职培训模式,高职院校的校本培训对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掌握当前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情况,《襄阳市职业院校校本培训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编制了《高职院校校本培训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对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50份,回收率为90%。现将调查的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一、调查结果及问卷分析

(一)校本培训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从调查结果显示,各院校的教师都认识到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认为校本培训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师对校本培训概念的了解和态度

调查反映出,大部分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对校本培训有所了解,对校本培训这个术语并不陌生。但是这种了解还限于较为初级的层次,对校本培训的了解还停留在“能简单说出”、“知道但是说不出”的较为初级的层次和阶段,缺乏对校本培训认识的理论思想基础。

(三)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上岗前培训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通过自学获得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方式在实际应用比例仅为2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培训方式单一,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培训预期的目标也很难达到;教师本人在学校获得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主要途径首选老教师的传帮带一项的教师占54%;58%的教师与42%的教师分别认为学校组织的专项培训、老教师的传帮带这二种培训途径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效果最好。

从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2%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校本培训很重视;只有18%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实施校本培训有系统、效果很好,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五)校本培训的满意度和效果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校本培训需要完善的培训形式、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内容和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来作为支撑。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显示,教师对校本培训的满意度和培训的效果并不高。这说明各高职院校在校本培训形式、时间、内容、组织管理工作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

(六)教师的培训政策

但在调查中发现,43%的教师认为学校针对教师校本培训的培训机制和方案,有零散的培训,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培训机制和方案;43%的教师认为学校引导教师开展校本培训的指导、教材等资料,只有零散的资料,30%的教师认为没有专门的指导手册。这说明各个学院虽有一些培训政策和培训机制、方案,但是还需形成一定的体系,有待完善。

(七)教师对校本培训的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对校本培训有着较大的需求,认为对在职教师进行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很重要,而且大多数教师认为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培训内容和形式很有必要进行区别。

(八)考评与激励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59%的教师认为影响学校教师发展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必要的考评机制,58%的教师认为本校对教师参加校本培没有奖励激励措施,55%的教师认为学校要切实做的事情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说明缺乏客观有效的考评与激励机制是当前教师培训的困惑与难题。

(九)校本培训面临的不足

各院校的校本培训还面临着一些不足的现象,例如:教师自身不积极,存在应付心理、培训者培训技能不合格、教育部门资金有限、培训实施缺乏保障等。

二、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校本培训观念

针对广大教师对校本培训认识不足,自主参与意识不强的实际。为加强他们对校本培训的重视,学校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宣传教育,让教师了解校本培训相关理论,提高他们对校本培训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学校应注重校本培训环境建设,加强舆论引导,使教师认识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重要性,营造人人参与校本培训、人人重视校本培训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科学的校本培训内容

为保证培训内容科学、可行、符合实际,一是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对培训需求进行评估;二是设计培训内容时应体现有梯度的校本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要;三是让教师参与培训内容的设计,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让教师参与培训内容的修改完善,不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诊断和反思能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三)培训方式多样化

高职院校若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让教师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体现教师的主体化和个性化,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主动性,可避免培训流于形式,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保证充足的培训时间

教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培训将无法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因而学校要保证教师培训在时间上的充足性与连续性。每学期根据培训计划及教师个人的基础情况确定最低培训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落实情况,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之一。

(五)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的保障体制

要大幅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师校本培训保障体制。首先是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制度要求,为校本培训提供政策保障。其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奖惩机制,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培训师资的要求

高职教师在职培训需要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优秀复合型培训师资作为其培训质量的保证,只有高水平的师资作为保证,高职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七)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

校本培训经费短缺是影响校本培训实施的一大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校本培训的发展。英国在保证校本培训的资金支持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其中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多渠道筹措在职培训的资金是尽快解决高职教师培训资金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此外,有了资金的保障,还要加快完善校园网络的建设,加强教师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建设,保证教师培训所需的图书资料,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努力为校本培训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确保教师校本培训能够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向于峰.英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改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 (5):55-58.

[2]王芳.关于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机制的探讨[D].中央民族大学.2008.

[3]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篇5

关键词:保险专业 实训教学 人才培养

自改革开放初期保险业重新开办以来,我国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速度达30%以上,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作用。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保险专业人才供给和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更加重视保险复合型人才的实用性。但是,我国高等学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要有点脱节,特别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其中重要原因是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训教学,长期累积致使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低,难以适应当前保险业重实践、重能力的人才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构成高校教学活动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实训教学在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保险人才过程中,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保险专业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 一) 保险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市场日益复杂化。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保险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保险产业的发展动态。而实训教学有利于密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能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模拟保险公司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活动的主要环节,让学生在比较接近企业现实的情形下,亲身体验业务操作流程,以促进专业知识掌握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

( 二) 保险人才需求的变化

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保险专业人才供给的增加,保险公司提高了对保险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的要求。目前,保险公司一般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基本的业务操作经验或实用性技能,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需要,而传统的保险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这种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在保险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力开展实训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保险专业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 三) 保险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当前,保险学科发展从抽象的风险理论研究转向了具体的市场化研究,保险学越来越技术化、实证化、应用化。在教学中表现为,业务流程内容越来越细化,风险控制方面内容越来越技术化,经管管理模型越来越工程化。因此,对保险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提供各种实训教学机会,让学生实际操作,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保险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使学生不但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具有通晓保险专业操作性学问与其相关的运用工具和规则体系的应用能力。

二、保险专业实训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实训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保险教学模式,学生难以将保险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结果起来。而实训通过对保险公司经营环境和经营环节的仿真,使用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并用,学做结合,使课堂教学与实训环节相互配合,共同促进,解决了长期以来保险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二)实训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

作为现代化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内部工作的高效性、严肃性、保密性决定了实习难以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因此,大多数学生到保险公司只能进行参观式的实习,只能看却不能进行实际业务操作。实训通过仿建保险公司的经营环节,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模拟环境中,完成营销管理、核保、保单签发、单证管理、费率计算、理赔、分保、财务分析等实训任务,为每位学生都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机会。

(三)实训教学具有提炼保险实务的功能

在保险公司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业务种类繁多,短期的实习往往难以过保险公司的业务操作进行全面了解。而在校内进行的保险实训是对保险公司实务的提炼、精简,包括了其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工作流程和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保险实务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四)实训教学的组织成本较低

近年来,校外实习所需要的实习经费不断增加,为了节约经费,一些院校采取了缩小实习规模、缩短实习时间、缩减实习内容的办法,使得校外实习的质量难以保证。而实训教学除在建设实训室和购置相关软件时需要较多投入外,日常教学的实训成本较低。

三、保险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实训基地(硬件) 建设投入不大

实训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没有必备的实训基地(实训室),就无法进行相应的实习(实训)。但是,某些院校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校内的实训基地设备非常简陋,很不规范,有些院校甚至没有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已成为影响我国保险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 实训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有的院校在保险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几乎等同于理论教学,采用照本宣科的形式,教学内容、手段陈旧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枯燥,教学过程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很差,缺乏创新精神。

(三) 实训教学管理较为松散

有的院校在制定教学大纲及教学文件时,只重视理论课教学而忽略了实训教学,实训课时严重不足,实训教学存在走过场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没能得到应有的训练。还有部分院校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实训教学的管理制度管理, 全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而对于毕业实习(实训),有的院校采取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离校实习、毕业前交实习报告的做法,并且没有加以必要的监督和管理,这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

(四) 实训教学考核不严格

有的院校没有建立一套规范的实训教学的考核办法,或没能真正落实,对实训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极少有学生实训课不及格,更不会因实训课不及格而毕不了业。这导致学生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必要的压力。

(五) 实训教学评价不规范

对一堂实例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是以教师为主体,只要老师讲好了就是好课,上课质量似乎只与教师“讲”得好不好有关。其实,课程的效果首先要看学生,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兴趣, 积极参与动手动脑,课后在能力上得到实质性提高,这才是好课。

(六) 保险实训教材缺乏

实训教材建设是实训教学的重要保障。而目前已有的保险系列教材主要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知识,具有实践特色的保险实训教材极其匮乏。

四、保险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对策探讨

(一)保险专业实训教学的内容

保险专业实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模拟保险公司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按昭实训内容的综合程度,可将保险专业实训教学的内容分为三大类,即单项实训、阶段性实训和综合实训。

(1)单项实训。单项实训是针对保险专业单门课程中某一部分的知识点所安排的,应按照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适时组织,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具体认识,现学现用。例如,在《保险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适时开设原始凭证的填制实训、会计账簿登记实训、会计报表核算实训等。

(2)阶段性实训。在学生学习完某一门保险专业课程后,应开设涉及本六课程综合知识的实训项目上,通过对相关保险业务处理方法、程序进行较综合的模拟演练,让学生学会将本课程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如在学完《再保险》后,可设计实训情景,让学生全面掌握包括自留额确定、分保人选择、分保条编制、合同文本制定、分保准备金提存、分保账单编制、再保险赔款分摊等在内的一整套分保业务流程。

(3)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是一项涉及保险专业内主干课程的大型综合性实训,要完成这项实训需要综合运用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精算、保险经营管理学、风险管理、再保险、保险会计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整个实训。例如,模拟保险公司从产品定价、营销管理、核保、保单签发、再保险、理赔到经营成果核算等一体化的业务操作流程。由于综合实训是对保险专业知识全面系统的综合模拟演练,因此应安排在保险专业课程学习完毕之后进行。

(二)保险专业实训教学的组织

在组织保险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时,可采用两种组织方式:一是个人独立运作的方式。在进行单项实训或阶段性实训时,比较适合采用个人独立运作的方式,即每个学生各自独立完成各项实训的内容。学生在完成各项实训的同时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二是分岗、轮岗运作的方式。在综合实训时,宜采用分岗、轮岗运作的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每一组内按照保险业务流程环节进行分工和角色扮演,如将一组的学生分为顾客和保险公司两类角色,其中保险公司又划分为定价、销售、核保、签单、理赔、分保、财务等不同的岗位。每一小组的学生按照实训要求相互协作,使用相关保险软件完成整个业务流程。当一个业务流程完成后,将学生的角色和岗位进行轮换。这种组织方式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较全面地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内容、业务处理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团队合作观念与交往协作能力。

(三)保险专业实训教学的考核

为了使每个保险专业的学生都认真地参加模拟实险,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有必要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和约束力、科学合理且易于操作的实训考核办法。根据笔者从事保险实训教学的经验来看,可以从实训技能、实训报告和实训纪律三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实训成绩,其中以实训技能为考核重点。单项实训和阶段性实训的成绩应并入相关课程的总成绩中,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可在20%-40%之间;而综合实训的成绩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成绩列示,或者纳入到实训课、实习的成绩中,这要视各学校具体情况而定。

篇6

【关键词】保险学基础;人才培养;课程现状;改革探讨

一、《保险学基础》课程在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现状

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的保险行业也在飞速的发展,使得保险学的课程学习也在不断加强。《保险学基础》课作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注重保险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保险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还可以更好地构建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在过去的课堂中,《保险学基础的》教师对保险的分类、保险的基本原则等理论知识的提出较高要求,却忽略了如何利用此类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因此我认为《保险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将保险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高职金保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在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改革。

二、在目前高职的《保险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保险业也在飞速前进,但高职《保险学基础》课程教学依然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仅重视理论,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较差。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结合理论与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尽办法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中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授课教师主导课堂,仅是强调学生要记住课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却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实务操作,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打了较大折扣,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小。授课的老师一般是科班毕业,没什么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没有得到显著的教学效果。3.保险的实训教学欠缺实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实训的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购买动辄几十万的保险实务操作软件,实训的基地以及实验室极其简陋,造成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无法进行实务操作;二是实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是由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学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在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则采取敷衍的方式,造成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较低,这也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针对《保险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

在课程的培养目标及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对《保险学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改革:摒弃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的老师一统天下的填鸭式教学,而改成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情景化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理论保险知识由一个个情景再现来进行,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情景再现中完成我们的教学。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就是保险业,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中还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作为专业的保险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平台,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向,不断吸收行业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果,根据行业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自我的继续教育与知识更新。第三,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增强实训能力:1.力争在校内建设出模拟保险公司工作的场景,引领学生在其中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进行模拟操作练习;2.与企业合作,加强校企联合,采用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学生到保险机构现场观摩实践,同时尽可能多的邀请保险公司精英到校指导学生模拟操作。双管齐下带领学生参与真实的工作过程,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第四,考核方式的改革:作为一门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并重的保险类基础课程,《保险学基础》的考核应该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1.主要通过卷面考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在日常教学中穿插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主要依据学生的日常考勤状况、学习态度、实训日志、实训报告及各项实务操作的质量、团队的配合、个人创新能力的体现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的实务考核。

四、结束语

在2002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的保险业开始了面对全球开放,非常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给我国的自有的保险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促进了我国保险市场对专业的高素质保险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培养专业的保险人才在高校专业中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选择。因此给学生打下坚实的保险基础势在必行,更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走的越来越好。

作者:林书童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淳正.金融保险专业“开发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06):50-52.

[2]修波.石明义.我国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时代金融,2013,(12):305-306.

篇7

焊接认识实习报告格式一

一、 实习目的

1、数字万用表是一种能够测试电压,电流,电阻,二极管,三极管,频 率等的电子仪表。

2、数字万用表的组装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识别元器件的 能力。

3、了解数字万用表的工作原理,掌握万用表的焊接,组装与调试。

二、实训内容

万用表焊接

1、 所用工具:元器件、万用表散装套件、组装工具、电烙铁。

2、元件检查:

线路板、二极管、电位器、金属化电容、电解电容、电容、日字架、电源线、电池弹片、晶体管插座、保险丝架、 导电胶、保险丝、液晶显示器片、康铜丝、自攻螺丝、外壳、 钢珠、齿轮弹簧、接触片V 、功能版、测试表笔、说明书、 9v 叠层电池、功能旋钮。

3、焊接采用焊接技术按照图纸进行

将各个元件焊接到焊板相应的位置,并时刻按照焊接的要求来 并时刻按照焊接的要求来进行各部分的操作。焊接完成后检查各个焊要求焊点符合标准、不虚焊、假焊、搭焊更不能错焊和漏焊。 要求同类元件高度一致,接线准确。

三、实训过程

(1)安装电阻、电容、二极管等。 电阻、 二极管等安装时,(卧式安装立式安装)

(2)安装电位器、三极管插座。

(3)安装保险座。

(4)安装电池线。

(5)万用表检测

实训总结

这次实训显然没有成功,万用表组装完成后接触不良。但是我也在这次失败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这次的电子实训过程中,可以说是充满了挑战也因此有了惊喜, 在充满了困惑的同时也多了些许的了解。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过程确实值得回味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亲历亲为 ,也因此印象深刻。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些知识,有了一些体会和感触。

在一开始,看着简单的电烙铁心里很是期待。当拿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就迫不及待了,完全没有听老师讲解要领,以至于在下面的操作中出现了不能将器件很好的焊在电路板上。

焊接认识实习报告格式二

实验名称:

实 验 者:

班 级:

学 号:

实验时间:20xx年12月1号-7号

指导老师:杨老师

一、 实习内容:

(1) 学习识别简单的电子元件与电子线路;

(2) 学习并掌握收音机的工作原理;

(3) 按照图纸焊接元件,组装一台收音机,并掌握其调试方法。

二、实习器材介绍:

(1) 电烙铁:由于焊接的元件多,所以使用的是外热式电烙铁,功率为30 w,烙铁头是铜制。

(2) 螺丝刀、镊子等必备工具。

(3)松香和锡,由于锡它的熔点低,焊接时,焊锡能迅速散步在金属表面焊接牢固,焊点光亮美观。

(4) 两节5号电池。

三、实习目的:

电子技术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同金工实习的意义是一样的,金工实习要求我们都日常的机械车床,劳动工具能够熟练使用,能够自己动手做出一个像样的东西来。而电子技术实习就要我们对电子元器件识别,相应工具的操作,相关仪器的使用,电子设备制作、装调的全过程,掌握查找及排除电子电路故障的常用方法有个更加详实的体验,不能在面对这样的东西时还像以前那样一筹莫展。有助于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我们学习专业知识。使我们对电子元件及收音机的装机与调试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打好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基础。同时实习使我获得了收音机的实际生产知识和装配技能,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共同前进的精神。

具体目的如下:

1.熟悉手工焊锡的常用工具的使用及其维护与修理。

2.基本掌握手工电烙铁的焊接技术,能够独立的完成简单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熟悉电子产品的安装工艺的生产流程。

3.熟悉印制电路板设计的步骤和方法,熟悉手工制作印制电板的工艺流程,能够根据电路原理图,元器件实物设计并制作印制电路板。

4.熟悉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别、型号、规格、性能及其使用范围,能查阅有关的电子器件图书。

5.能够正确识别和选用常用的电子器件,并且能够熟练使用普通万用表和数字万用表。

6.了解电子产品的焊接、调试与维修方法。

四、原理简述:

ZX-921型收音机是由8个三极管和2个二极管组成的,其中BG1为变频三极管,BG2、BG3为中频放大三极管,BG4为检波三极管,BG5、BG6组成阻容耦合式前置低频放大器,BG7、BG8组成变压器耦合推挽低频功率放大器。该机的主要技术指标为:

频率范围:中波530~1605kHz

中频:465kHz

灵敏度:小于lmV/m

选择性:大于16dB

篇8

关键词: 物流专业; 实践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3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专业已经成为不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向来看,物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报关、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

一、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1.从实践教学的内容上,操作环节多

物流实践环节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每个环节都需有人具体操作,物流从业人员中的75%~85%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物流实践课是一个从物品包装、装卸搬运,到订单处理、配送作业,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等诸多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环节多,内容广泛,操作性强。

2.从实践教学的实施上,许多操作环节需企业参与

物流中的单证处理、物流信息技术或信息软件等单项实训模拟实践教学就可以达到教学要求。而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物流现场调度和全面的物流实际运作所涉及到的设施设备、应用到的技术工具是庞大的投资,大型的物流软件系统动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投资,不是任何高职院校有能力独自投资建立起来的。必须有企业参与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

二、物流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的实践教学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国内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如果学校与企业间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协同关系,学生到企业实习很难满足岗位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二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对物流业务处理过程进行模拟实验。相比而言,这种模式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实验实习功能单一,真实性、综合性差,现代化程度偏低,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2.物流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

当前多数院校建有物流软件模拟实训室及物流仿真模拟实训室,基本上按照课程设置实训室。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实训内容、形式单一,综合、设计性实训较少,只能满足某方面或几方面物流实际运作的需求,没有能全方面满足的,即使是能满足部分,功能也往往并不完善,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而且学校之间交流沟通少,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把这些实训室统一协调起来,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更快更好的提高实训能力。

3.校外实训流于形式

多数高职院校结合行业特色,以物流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为载体,由行业、企业专家、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基于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参照物流行业标准,分析物流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制定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由于师资力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生人数多等原因,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纪律较松散,不能从企业见习过程中学到专业技能,影响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三、改进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1.完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制订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将物流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认知环节。第一、二学期分别利用一周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物流企业文化及具体岗位认识,使学生对物流企业有初步的认知。第二阶段:专业技能训练环节。第三、四学期利用四周时间把学生安排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进行轮训,学生在师傅带领下熟悉相关物流业务操作,完成采购谈判、仓储配送、物流运输、国际货代、物流信息等核心技能的专项训练,培养职业道德和素养。第三环节:顶岗实习环节。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校内学习与未来就业相衔接,学生和员工角色互换,进一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并胜任就业岗位,实现顺利就业。

2.政府主导、校企参与共建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是以满足地方经济需要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各高职院校可用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传,介绍高职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高度重视。政府可组织一些成规模的物流企业和院校参与,由政府和各参与方共同投资,组建多个股份制大型物流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在功能上,既可供所有高校物流专业实训使用,又可作为物流企业实际业务操作之用。学校、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把握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学生知识技术能力规格的定位、设备的配置、教学的内容重点、实训操作、考核评价等。

3.完善校外实训环节的管理

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订与实施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抓好学生管理工作。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施校企合作、共管共育的管理方式。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和考核机制。企业安排技术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学院安排专人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行考核机制,即顶岗实习结束时,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实结和个人鉴定,校企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和个人鉴定对学生的实习做出综合评价,作为学生实习的成绩。最后是落实学生顶岗实习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为所有实习学生进行意外伤害事故保险。

4.引入物流技能竞赛促实践教学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竞赛由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竞赛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物流调研答辩及物流作业操作。物流调研报告是各参赛队对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基础上,对企业的综合物流或物流的某个环节、流程等做出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报告。通过比赛可锻炼参赛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作业操作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设定作业岗位的模式,实现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综合物流活动。检验选手企业物流调研能力及进行同城和异地采购、备货、配货、优化线路、配载、配装、货物跟踪和查询、货物交付、货物接收、入库作业及货位优化等物流活动的操作能力。由此可锻炼参赛选手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展示参赛选手团队协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快速分析、总结、表达能力等职业素养。通过物流技能竞赛这个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搭建新的实践教学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培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怀云.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04).

[2] 李春香.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3).

[3] 赵卫章.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1).

篇9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

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

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6] 俞彤,刘霖叶,等。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59-360.

篇10

【关键词】现代会计 财务会计 高级财务会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42-02

依据现代会计理论:高级财务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及其方法体系的修正,是对企业出现的特殊交易和特殊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在本科阶段,“高级财务会计”是“中级财务会计”的延伸及拓展;在研究生阶段,“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硕士“财务呈报”的基础。“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本科生的重点学习内容,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内容。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各种会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都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直接相关。中国会计人员素质低,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已是我国会计界的共识。这主要与我们的会计教育有关,中国的会计教育忽视了现代会计理论,忽视了特殊交易与特殊事项会计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我们的会计教育偏重传统财务会计范畴,基本没有突破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和技术,依然处于初级水平。因此,以现代会计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的“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是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提高其国际化水平的必修内容。

一、“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综观目前的“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侧重传统的账务处理,以做题和会计分录为主,与国际会计理论和会计处理技术严重偏离,使财务会计结构体系支离破碎。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传统财务会计假设受到挑战后,出现的新业务领域讲述不到位。

传统的会计假设将动态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设为不变(限定在静态条件),并据此选定会计处理方法,确定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有关业务事项。而现代经济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会计基本假设相矛盾的情形。

(1)会计主体假设松动产生了新业务:出现了企业合并会计与合并会计报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出现了控股或被控股关系,形成了企业集团。作为构成企业集团的各公司均是独立的法律主体,各自构成会计主体,由于其构成的企业集团在性质上是模糊的,只是一个法律主体或称为经济实体,它能否作为纳税的依据,能否作为债务偿还的实体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但这一活动却使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由核算主体,放宽到报告主体。因而出现了企业合并会计与合并会计报表业务。

(2)持续经营假设失效产生了新业务:出现了破产、清算与重组业务会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些公司可能陷入财务困难的境地。当一个公司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负荷总额超过其资产的公允价值时,此公司被视为无偿债能力。依照《破产法》、《民事讼法》规定,上述企业通常在破产法庭的监督下进行清算或改组。宣告破产清算或改组的企业意味着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即行停止,从而持续经营假设不复存在,原有的计算核算方法不能再继续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破产、清算与重组的会计业务。

(3)货币计量与币值稳定假设不复存在产生了新业务:出现了物价变动会计。货币计量与币值稳定是传统的财务会计基本假设之一。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物价却是经常变动的,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的物价上升已高达两位数,在此情况下,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收益难以反映实际的经营成果,受物价上升的影响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减弱,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下降。为了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上应区分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把名义货币换算为稳值货币,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从而形成物价变动会计。

(4)会计分期假设的松动产生了新业务: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跨期摊配事项和损益确认事项。会计分期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突破了以年度为核心的会计期间,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跨期摊配事项和损益确认事项。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新的经济业务也波及到了这一假设,从而形成了依赖这一假设不能解决的一些会计事项业务处理问题。譬如,股份制企业为满足投资人信息需要的中期财务报告,企业在破产、清算与重组业务事项中的即期财务报告等。

2.没有涉及传统会计原则的强化和延伸

虽然传统的财务会计原则对复杂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仍在使用,但在现实应用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延伸和完善。

(1)通过融物最终达到融资目的的租赁业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以资本租赁为例,尽管在财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大部分均属承租人负担,但其所有权仍归出租人所有,所以客观上在整个租赁期内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租金总额由设备买价、租期内价款的利息和租赁费三部分组成,因此租金总额必定高于设备买价;在租约到期时,一般会涉及余值问题(余值是否担保)。上述诸问题的会计处理都必需对传统意义上的资产取得的确认、计价、价值补偿等方面的理论进一步强化延伸和完善。

(2)所得税会计的出现,拓展了配比原则的含义,使其不仅局限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还包括利润与费用的配比。鉴于以国家利益为中心这一原则,所得税会计在会计核算、借鉴应用方面使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基础更富于弹性,这表现在:①收入、费用确认的口径、时间上要体现政府意图;②在收入确认方面,权责发生制的税务会计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被现金流动原则所覆盖,而包含着一定的收付实现制的方法;③在费用扣除方面,税务会计尽可能避免财务会计采用的谨慎原则,即倾向较早报告收入或较迟报告费用。

3.完全没有涉及特殊企业中存在的特殊业务会计

(1)没有讲述生物资产会计。生物资产是指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生物资产,定义为“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意味着一旦原有动植物停止其生命活动,就不再是生物资产。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活的动物或植物的业务由生物资产会计反映,因此,高级财务会计必须涵括生物资产会计。

(2)没有讲述油气开采会计。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油气开采会计反映的是勘探、发现、取得和开发石油天然气储量直到储量能够被销售和使用之前的各种业务。这些生产经营活动明显区别于其他行业。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均已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它们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因此,油气行业中的油气开采会计属于特殊业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应该涵括。

(3)没有讲述保险合同会计。在保险实务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签订的合同,具有法律合同的形式,但是保险人并没有承担源于被保险人的保险风险,这样的合同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所规范的业务。因此,保险合同会计应该单列,作为高级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4.没有讲述与特殊经营方式相关的账务处理

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属于公司形式,但还有两种广泛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独资与合伙,他们与公司组织形式的主要差别是负无限责任。

(1)独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并不仅仅反映其原始投资和追加投资数额,同时还要反映业主企业现金和资产的状况、业主本人受惠而支用企业的资金、受惠企业的应收账款和业主自己留用的资金。独资企业不能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纳税人,但独资企业的业主将其所有来自企业和其他一切来源的应课税所得或损失要填在个人的纳税申报表中,从而导致其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2)合伙企业的合伙关系是根据契约而产生的,尽管从会计的观点出发把合伙企业当作一个独立营业个体来处理,但在法律上它并不具备法人资格;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在合伙活动范围内发生的事项,每个合伙人都是其余各个合伙人的人在权益上的转让,收益分配要区别于公司形式,合伙企业同样是非纳税主体而将每一合伙人应享的收益份额纳入其本人的纳税申报中,又导致其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二、优化“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对策

针对“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优化“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对策:

1.确认高级财务会计在会计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高级财务会计是对中级财务会计的拓展和延伸,是对中级财务会计知识的突破。为保证会计教学科学顺利的进行,要确认高级财务会计在会计学科中的重要地位,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应该紧随中级财务会计之后,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结束后的大三第一学期。

2.遴选骨干教师任课

高级财务会计之所以“高级”,是它对中级财务会计的升华和突破,是它对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只有在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基础上,掌握高级财务会计才算是一个比较优秀的骨干会计教师。因此,讲授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长期的科研积淀。

3.精选“高级财务会计”授课教材

经济发展是动态化的过程,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特别是高级财务会计必然也是动态化的。高级财务会计的动态化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级财务会计研究内容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将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如果高级财务会计的部分研究内容在理论上已很成熟,在事务中又普遍存在,而且会计人员也基本掌握,那么,这部分内容将逐步退出高级财务会计而回归到中级财务会计中去。如早期的分期收款会计、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外币会计等内容已经或正在被纳入到中级财务会计中。因此,“高级财务会计”的教材不可能是“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是已形成定论的国内教材。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用于高级财务会计的授课只能是错误的选择。要精选高级财务会计授课教材。

4.开设实验实训课

“高级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性课程,实验实训课是讲授“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前提。高级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企业合并会计;②外币业务会计;③分支机构会计;④合并财务报表;⑤破产、清算、重组会计;⑥通货膨胀会计;⑦衍生金融工具会计;⑧股份支付会计;⑨保险合同会计;⑩生物资产会计和油气开采会计。这些内容都要求有实验实训,不进行实验实训就难以进行“高级财务会计”授课。

参考文献

1 阎达武、耿建新、戴德明.高级财务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石本仁.高级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本琴.关于高级财务会计基本内容构成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8)

4 De Montmorency. Advanced Accounting[M]. James Edward Geoffrey NABU PR,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