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09:5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设计
一、课程特点分析
1.包含的内容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内容包括服装产品开发管理、服装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组织、物料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系统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储运管理等。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企业服装生产管理是一个工作过程。从整体上看,服装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1]。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课程是对生产实际的总结和再现,既有理论部分,也有生产实际操作部分,本课程的学习也要包含理论学习和职业操作两个部分,其中职业操作是职业能力学习不可或缺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面向企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要求
要做好服装生产管理工作,从业管理人员必需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归纳包含为:(1)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2)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3)充裕的管理理论知识;(4)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二、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及改进分析
1.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也即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授课形式。据调查,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理论授课为主,课外工厂参观为辅的方式,大多数课时为理论教学,少数课时为工厂参观。此种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但大多从视觉上解决了实物的矛盾,而根本的实际操作、知识运用、沟通协作、责任承担职业能力掌握则无法解决。
2.存在弊端分析
(1)学生生产一线经验缺乏
服装专业的生源分普高生源和对口单招生源,普高生源没有服装加工制作经验,也无企业生产一线经验。对口单招生源在高中时期有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但对于企业大规模生产管理经验来说还远远不够。
(2)实际操作教学过程缺乏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理论学习占绝对多数,生产实际操作体验无法实现,而生产实际操作是课程学习的必要掌握知识,也是学习的必要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3)授课中真实的生产环境缺乏
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巨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
(4)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一线经验符合“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活动,但大多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掌握程度有限,对一线的操作不熟练。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参与生产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3.弊端改进分析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带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情境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知识与经验。既包括显性的指导性知识(理论知识),也包括关联性的诀窍、手艺、技巧、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2]。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开发有助于直接掌握职业能力。
(2)建立实训基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需要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校需要建设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使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结合使用。
(3)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结构
一方面,为满足情境教学要求,专职教师需要通过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聘请技师做兼职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操作指导,补充生产操作环节师资的缺乏,从而提高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师资结构。
(4)学习情境设计与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课程相结合
本课程如果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将缺乏生产任务的支撑,而无法得到生产真实的环境和职业体验学习,只能进行纯粹的理论学习。因此本课程需要和服装生产加工性活动的课程相交叉融合,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散到各个生产加工性课程的生产管理中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结合模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服装生产性实训有:生产性基础实训、生产性成衣实训、企业生产性顶岗实训等。
三、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1.服装生产管理岗位群分析
经过行业专家访谈、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回校同学调研得出《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群,见表1。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3]。通过工作分析方法归纳出服装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
3.课程行动领域确定
对岗位工作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服装生产管理的行动领域,见表3。
4.课程学习领域确定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由低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合归类形成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包括:①校内实训基地简单任务生产管理、②换季产品开发操作管理、③校内实训基地复杂任务生产管理、④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参与、⑤校内合作企业产品的全面生产管理,共五个领域。
5.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通过载体转化,载体表现为适合教学的任务、项目、案例。与学习领域相对应,本课程的情境设计以生产性实训任务为载体。为达到教学的方便性和可行性,经过调整和改造共设计出了5个学习情境,详见表4。
四、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装生产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需要有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结合本校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可将实训性服装生产管理任务转化成《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学习情境,形成课程服务联合。通过教学实施发现,此学习情境设计可行性强,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浅谈生产管理工作”[EB/OL].(2010/03/26).
篇2
关键词 服装 市场研究 商品企划 竞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Market Research Training Designed of Clothing Brand Planning Program
SUN Jing
(Fashion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lothing brands, apparel consumers have more purchase options, for the purchase of branded apparel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rational, facing increasingly intense competition in the branded apparel operations. In this context, how to conduct market research provided that the target consumer goods more in line with the desire to become the origin of branded apparel merchandising. This paper aims to describe how the marketing of branded apparel merchandising in the course of training, to train with the product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marketing professionals as teaching objectives, from all aspects of the market screening, market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inking, explore how to guide students in teaching marketing to explore the issue.
Key words clothing; market research; product planning; competition
1 品牌服装企划课程的课程目标
如何进行市场研究,以为目标消费者提供更符合愿望的商品,是服装商品企划的关键问题,消费者需求研究正是品牌服装商品企划的原点。本文旨在描述如何在品牌服装商品企划的课程中进行市场营销的实训,以培养具有商品分析预测能力和创意思维的营销人才为教学目标,从市场甄别、市场研究分析等各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市场探索的问题。
2 市场研究在服装企划课程中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化,上海消费者对于服装选择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服装产品特有的时尚因素,热衷流行的消费者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衣柜,不少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由此下降,他们不再盲目追求某个品牌,而在追寻能够体现自我风格的时尚服饰产品。因而,市场研究成为商品企划课程的重要基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市场研究提供了商品企划的必要市场数据。只有充分而有效的市场研究才能获得充分的消费者消费信息,使得商品企划的针对性获得保证;第二,市场研究可以探索新的商品动向,对当前市场的新鲜独特的消费异动及时察觉,避免商品企划错失良好的商机;第三,市场研究便于掌握消费者对本企业及竞争对手的消费感受,获得一手资料,以充分的准备保证在竞争中的优势。
3 设计商品企划课程的市场研究起点
商品企划的市场研究重点必须首先理清,根据调研目标的不同,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收集消费者对产品购买及其使用的数据、意见、动机等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研究,识别定义市场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和优化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1)市场研究的目的与方法。根据目的不同,可将市场研究分为探测性调查、描述性调研、因果性调查、预测性调研等,但四种类型的调研设计并不是绝对互相独立进行的,有时调研项目需要涉及一种以上研究类型的方案设计。
(2)目标市场确认。根据课程设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调研方案:一种是新创立品牌的探索性调研,消费者调研必须从市场的基础细分开始;另一种则是市场运作品牌的描述性研究,市场细分可略,但目标市场的变化仍需进行研究。
(3)市场细分: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性,可将服装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
细分变量设定:包括三方面,一是消费者的生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体貌特征等;二是消费者的社会性特征,包括民族、职业、文化、心理特征、地域特征等;三是行为特征,包括消费习惯、消费支出等。
根据变量进行细分:可选择多个变量进行层层细分,以获得同组内消费群体的充分同质性组合,并描述每一组别的规模性、稳定性、行动性和反应性等。
选择或调整目标市场: 课程设计中的两种实训模式,包含从细分开始的新品牌调研,则需选择目标市场,而已有品牌的市场调研则需从目标市场调整着手。
选择目标市场:在上述细分基础上,通过分(下转第67页)(上接第38页)析各个细分市场的价值水平、市场容量、需求潜力、进入成本、成功几率、收益水平及企业自身的可控资源,选择进入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调整:品牌的目标市场定位并非一劳永逸的,市场的变化和流行的推演,会导致目标市场的定位需要适时调整。课程中可设计难度适中的市场背景资料,启发学生调研目标市场发掘企划的理想定位与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的实际定位是否有所偏差,并研讨调整策略。
4 品牌服装企划的调研方案设计
4.1 标杆品牌选择
(1)该品牌经营调研:对于标杆品牌的发展模式、经营现状、商品组合策略、消费者动向等,进行广泛调研并总结模式。(2)该品牌终端观察:实地调查标杆品牌的终端运营情况,包含所调研店铺的楼层设置、楼层平面图(含人流标注)、店铺平面图、店铺商品结构(品类占比、VP区出样款式、店铺视觉、商品视觉)等,从细节到整体归纳出标杆品牌的商品企划策略。(3)该品牌消费者调研:以问卷形式进行消费者行为调研,设计针对性强的商品消费及使用调查问卷,询问商品消费情况、商品使用感受、商品搭配感受等,获得标杆品牌消费者需求满足和商品评价的一手资料。
4.2 同类型当季商品调研
商品企划的重要内容是策划目标季的商品组合、商品特点,因而及时了解对应季节的目标市场商品特征是极为重要的。这一部分的调研必须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一手资料,而资料的总结分析也需逐渐习得经验。
终端的商品特征调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拍摄当季终端商品陈列,总结商品特征,从典型色调、面料印花、织物特点、典型廓形或关键款式各方面去总结共同特点,并发现新的商品趋势。首先总结整体印象,然后把同样特征的商品单页呈现,并归纳商品特点。资源获得方式:以现场街拍为主,可以配合穿针引线论坛中市场偷拍中的高清图片。二是调研终端卖场的商品组合数据,总结商品组合特征,从产品大类构成、品类细分、搭配陈列格局、色彩构成特征等方面进行数据总结和分析。
4.3 调研安排
根据课程设定的目标市场要求,分析目标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调研的时间、地点、抽样方式,并根据学生的课外时间利用的可行性,设计合理的调研总时数、调研次数、调研场所选择等,并进行合理的学生分组和人员分工。
5 小结
经过三届学生的市场研究实训,市场研究的课程训练设计日趋合理,但由于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配合,在实施时仍有一定的限制。鉴于服装行业越来越多的校企结合,未来的调研设计应有更为可行和高效率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大力,谭国亮.服装商品企划实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 服装陈列设计 本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已经成为最不可忽视的国际化大市场,市场的繁荣造就了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迫切,陈列设计师对服装品牌和销售的促进作用已获得普遍共识,服装的陈列文化在国内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陈列设计师不仅仅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更要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将倍受商家青睐;陈列设计师如今已俨然成为各大品牌企业实现终端制胜的法宝。
服装陈列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个分支,所以在服装设计的教育背景下,部分高校设置了服装陈列设计专业,而且也跟随服装设计专业一起跻身到本科的行列。服装陈列设计专业选择一个适应本科方向的教学模式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笔者从服装陈列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与应用广泛性等方面出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指出了很多教育模式的不足不到之处,希望对服装陈列设计专业的教学有创新与进步,教学模式如下: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必须要建立讲授模式
教师讲授式教学法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式在陈列设计专业教学上同样适用,而且是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其他教学模式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观察到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有限的,发给学生一本书,自觉去看的人数开始的时候是很多,随着知识的深入很多知识看不懂,所以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连书都带,完全是听老师讲。所以讲授式教学模式必须要建立。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讲授式有两个对象,一个是讲—老师讲,一个授—学生听。老师讲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学生的听与不听,所以对老师的讲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寻找讲授的趣味性成了摆在老师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其实所有的讲授都溶进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和情感,处处都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善、美。所以,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内心世界观的展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需要个性化模式
笔者认为个性化模式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陈列的个性化,另一方面是学生兴趣的个性化。
陈列其实是一种视觉营销模式,所以个性化的展示效果更能吸引消费者,纵观各大品牌的橱窗陈列,无不是有个性点,有创新点,有时尚点,有幽默点,有风趣点。为适应个性化的陈列,终端店销售员的装扮也在追求个性化。
学生的学习是有针对性的,不同的学生学习的大方向虽然一致,但是具体的小方向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擅长陈列橱窗,有的学生擅长平面展示图案的设计,有的学生擅长店内陈列形态的设计,有的学生擅长灯光的设计,还有的喜欢擅长的搭配,所以在全面讲授陈列设计课程的同时,还要针对性的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设计力度。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需要多方面合作模式
笔者认为这里的合作既有人员的合作、又有各个专业的合作。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专业,任何一项设计都离不开与他人的配合和合作,闭门造车的设计不可能适应市场需求,陈列设计专业需要强烈的团队意识,需要终端销售店所有人员时刻维护、时刻保持整齐、时刻保持新鲜陈列效果。陈列设计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专业,涉及到服装设计、室内装潢设计、家具设计、管理学、建筑学、影视学等,其中陈列设计还跟库存有直接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库存过多意味着陈列的商品要多一些,这样可以帮助消耗一点库存压力,库存合适,那陈列的商品可以适中。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需要探索创新模式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所以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探索。发现一些新的内容来扩充专业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取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学生和老师一起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创造一个民主宽容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予以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或错,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切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索的结果,要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愁创新的陈列知识。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需要模拟实践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动脑,还需要让学多动手操作,由于终端销售店现场实践无法真正实现,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模拟实践的方法来代替终端店实践。
以笔者所在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9年,其校内实训基地被列入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2012年实训基地内设立了两个终端销售店,都是学生在店内做陈列、管理、销售等,这两个店面为学生提供了能与市场对接的模拟操作场所和实训机会。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需要情境性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说白了就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老师的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以笔者所在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校内实训基地内设立了婚纱、女装、男装、休闲装、童装、内衣、羽绒服、舞台装、鞋子、箱包、毛绒玩具等工作室,还有服饰文化陈列馆等,这些室、馆成为陈列专业教师进行情境式教学的最佳课堂。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需要兴趣化教学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同时,可以把相同个性的学生组织起来组成兴趣小组,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给兴趣小组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学习环境,因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实践中也组成了兴趣小组,全班合作做一个品牌的陈列方案,效率很高,而且方案做的很到位,已经被校企合作的企业采用。实践证明:兴趣化本科教学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广泛的推广意义。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需要动态化、开放式教学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专业,而且是一个接近时尚前言的专业,时尚是动态变化的,是开放的,所以要用时尚的态度对待服装陈列设计专业,在教学模式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采用动态化、开放式的模式。让学生参与终端店模拟实训的时候,采取自由而不放任的动态、开放模式,让学生自由活动、自由探索、自由思考。但是这些“自由”不是无止境的放任,而是有某种程度的限制。不能妨碍顾客购买服装,听从店长的管理,在顾客少的时候适当的做陈列的调整,调整之后要接受大家的点评等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由老师指导完成。
服装陈列设计专业需要校企合作教学
在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今天,我们的人才培养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独立自主和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等等,这些都是摆在服装陈列设计专业学生身上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实办法就是全程校企合作教学。学生经过教师的讲授,校内模拟实训,企业实际操作,在操作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一大批素质过硬的陈列设计专业的人才。
笔者以江西服装学院为例:2012年,学校与361°建立校企合作营销订单班,学生在暑假的时候走进企业终端店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自己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把老师讲授的跟企业运作的融合到一起,一度得到企业的好评。
陈列设计专业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一个延伸专业在教学方面更应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模式更应是一种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以上都是笔者总结出的比较适合服装陈列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继续总结经验。
当今世界,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12-01
服装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尚产业,中职服装教育需要快速反应及调整的机制与之相适应,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需要我们创新思路,注重专业建设,让其成为学校抓内涵、抓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1 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适应服装教育的发展
科学合理地确立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是中职服装专业明晰教学活动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行动指南。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对服装职业岗位群需求的分析,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教材的选用等服装专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中职服装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服装制造业和服装服务业的产品设计、制作、管理、检验、贸易、销售与服务等生产第一线工作。我们只有瞄准人才市场前沿阵地,化潜在的优势为现实的优势,为企业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独具发展潜质的专业人才,真正使她们“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2 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支撑服装教育的发展
2.1 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服装专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所谓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都是一句空话。只有当教师在这一学科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后,才能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推动专业建设。
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学习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新的管理理念,从而使教学与企业实际接轨;二是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或作为校外辅导员,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含金量。通过建立一支由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骨干组成的较完善的学科梯队,为服装专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2.2 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服装专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服装专业实训实习的实施依托于基地建设。要想在教学上能与企业接轨,必须在实训设备的配备方面等同乃至领先于企业。通过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与环境,添置与企业生产模式配套的服装CAD、电脑绣花机、包缝机、粘合机等设备,为专业实践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另外,广泛寻求与地方支柱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充分体验现场实际操作,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新发展。
3 课程改革的深化落实,推动服装教育的发展
3.1 课改理念的学习,是专业建设的先导:在课程改革中,如果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课改将流于形式,新形势下的中职服装教育要求毕业生能够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无缝衔接、零距离上岗,这就使课程产生了质的变化,必须体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3.2 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根本:课程改革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强调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打破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念,树立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理念。服装专业教材中有些内容前后联系不够清楚,教师如果不进行合理地剪接,学生容易出现学了这个,弃了那个,缺乏衔接。例如:教材中“西装结构制图”这一知识点与“弊病及修正方法”,这两块内容中间隔好几个章节,如果按教材的顺序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就比较零散,不利于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教材进行剪接处理,将两块内容联系起来讲,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3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动力:技能大赛促进了我们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反思。采用“车间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之间“零距离”
接触,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目标。对于技能学习接受较快的学生,一是及时发现她们;二要采取措施精心培养她们,鼓励她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例如学到男西裤后挖袋工艺时,对全班同学的要求是掌握一种后挖袋的工艺(双嵌线挖袋),但对于技能学习接受较快的学生就要求掌握两种以上后挖袋的工艺(双嵌线、单嵌线挖袋、袋盖式),以使她们进一步拓展自己,从而彻底打破技能教学受教学设施和时间的限制。
3.4 教学评价的创新,是专业建设的追求:服装实践课程的考核应建立符合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考核模式和评价标准,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实施中应将一次性“终结式”考核改为“分权式”多次考核,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即平时、测试、操作考核三部分。前两部分可各占总分的 30%,操作考核占总分的 40%。第一部分的成绩,可从学生的实际操作“项目作品”评议中总结出成绩;第二部分的成绩,将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操作规则、程序、问题分析等内容以闭卷或开卷的形式进行;第三部分的成绩来源于实践操作现场考核,题目必须具有代表性。同时尝试将考核的主体延伸至包括专任教师、企业专家、项目小组等多元评价主体;重视把职业道德纳入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
4 办学模式的创新发展,突显服装教育的走向
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 服装打板与车板 四个转变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服装打板与车板》是我校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在2007年被首批确定为湖南省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师资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实现了四个关键性的转变。
一、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定位,学生的就业岗位实现了由“劳务型”向“技术型”转变
近年来,我国服装企业发展方向已由追求规模效益的成本路线转向谋求高附加值的效益路线,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产品的品牌和知识技术型,因而,服装企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文化层次较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服装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培养大批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主要由中职服装教育来承担。我校服装专业在充分调查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要求,制定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为:能从事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CAD制板放码员、跟单员、质检员等技能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服装打板与车板》被确定为本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
服装打板即打样板,服装车板即做样衣。《服装打板与车板》将中职服装专业原有的《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缝制工艺》两门专业课合二为一,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对服装打板与车板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服装工业制板、服装成衣制作的专业知识和必备技能,为今后从事服装制板、样衣制作、CAD制板放码、跟单等工作打下基础,积累实践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
《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教学目标直接指向服装企业多个技术岗位,提升了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再就业的能力,学生的就业岗位不再是简单的流水线操作工,实现了由“劳务型”向“技术型”的转变,符合高速发展的服装行业用工岗位的需要。
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由“独立分散”向“优化整合”转变
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不能把他们分开。我们将原有的《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缝制工艺》两门独立的专业课合并整合为《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编写了《服装打板与车板》校本教材。合并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服装设计定制工初、中级的考核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职业岗位的作业流程将服装结构、制板、工艺等知识和技能要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重点的技能项目配写了实训指导书。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每一模块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几款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品种的打板与车板为技能教学与实训项目,分阶段确定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职业知识、岗位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呈螺旋式上升。
《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还结合服装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发展,将《服装CAD》教学整合在课程之中,组建了能将电脑绘制的样板按1∶1输出的CAD制板室,让CAD教学与《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提升了课程的科技含量,拓宽了学生的技能项目。
三、师资从“理论型教师”向“企业技工和现场专家”转变
精品课程建设还要求有一支师德崇高、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实践能力强、梯队合理的“双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服装打板与车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决定了课程的主讲教师既要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这恰恰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师所缺乏的。我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从校外实习基地常年聘请技术员作为现场专家指导教学;(2)每位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学习,鼓励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并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带到教学中;(3)实行“双师证”,给教师施加压力和动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到目前为止,本课程团队的80%的教师取得了“双师证”;(4)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规定在每年发表数篇有质量的教研教改论文;(5)鼓励教师建立专业教学工作室。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课程的主讲教师具有双重素质。
四、教学模式从“封闭的课堂”教学向“开放的课堂”教学转变
《服装打板与车板》属于技能培养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从“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开放式”教学转变,就必须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界限。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首先,是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广泛实行项目式教学法,在企业现场专家的制导下,我们将《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的三个模块的知识和技能要点与典型的服装款式结合起来,从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板、服装工艺流程、服装成品制作、服装质检等诸方面,精心设计教学任务,编写教学与实训指导书,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教师示范、学生实习操作、交流讨论、巩固创新、总结的顺序组织课堂教学。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法,有效地掌握服装打板与车板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另外,我们还以项目教学法为切入点,正积极探索如何将工作室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以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100%的主讲教师能熟练使用富怡服装CAD操作软件,服装打板的课堂教学,有80%的教学内容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其次,是实习实训模式的改革。具体做法是:(1)建立了由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生产实习与毕业综合实习组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链。根据课程教学模块的技能目标,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校外顶岗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五学期,改变了多年来沿用“2+1”模式。(2)建立和完善实训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在参考国家服装设计定制工初级、中级考核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制定了《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实训大纲和考核大纲,《服装打板技能实训与考核方案》、《服装车板技能实训与考核方案》、《关于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开展教师技能教学考评的方案》。课程考核分两大部分进行,一是平时的教学考核,教学考核分学期、按模块进行。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实施考核。二是对学生毕业考核,实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制度,要求有90%的学生必须获得服装设计定制工中级证书。这样既突出课程的技能教学,又规范了课程教学标准,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职业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在创新、重在实践。《服装打板与车板》课程作为省级精品课程特色鲜明,它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必将对其他课程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服装;实训课程;教学
一、建立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
服装专业的实践性要求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炼理论。首先从培养目标入手,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环节以点、线、面的方式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相对的结构平衡,增加实践教学所占的课时比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知识结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次调整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的操作和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比如传统的服装材料课程侧重理论,内容枯燥,缺乏动手能力的训练,很多学生学过之后仍对面料无法识别,不知如何运用。应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尝试让学生分析纱线和纤维组织结构的教学方式,强化材料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布料的各种性能、特点、成型状态、风格特色及鉴别方法的讲授等。可让学生寻找各种类型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各种材料和缝制手段在已有的面料上进行创意设计,同时介绍各类服装材料的市场价格、印染及后整理等知识,使基础知识教学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专业教学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服务。
二、开发简明实用的实训教材
现有的实训教材内容滞后,甚至有的实训教材用的虽然是新版本,但内容上却是“换汤不换药”。对此,对原有实训教材进行增删修订,删除内容老化、结构不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增加新的、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开发编写出新的实训教材,使其具有新的实践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新的专业实践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改革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改变原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1.理论性与示范性互补的教学方法 将枯燥的专业理论与具体的专业技能实践操作相结合,互为补充,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多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的发展,把已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然后进行示范性实践操作的讲授,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层次的具体实践指导。这种理论性与示范性相结合的互补式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2.采取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方法是在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为了共同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而进行的完整的“项目”工作方案实施的教学活动,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了现代服装专业“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
3.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分层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指导法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和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个学生的深层了解,将学生按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现有掌握程度等原则分为几个档次和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实践、分层作业;教师进行分层指导、分层检测和评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实践内容、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和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推行教师下厂的实习制度
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最佳捷径。笔者曾根据学校安排到(湖北黄石)美岛有限公司参加企业实习一个学期。美岛公司师傅们精湛的技能和服装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艺指导,都是教师只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会到的。其生产线上先进的管理方法都令人耳目一新。线长主管,整个流水线上的工作是班长接受线长的任务,安排人员,调整工序,机位的摆放,前道工序的布置,后道工序的衍接,熨烫工,手缝工,勤杂工等的就位,整个生产形成流水状态,班长,担当,专业技术人员都在车间进行质量控制,制板室的技术人员用板控制部件的尺寸,报表员在填写每个机台的人员工作状况,用表计算每道工序所需的时间,这些真真正正来自一线的实践知识只有在企业才能学得到。
篇7
关键词:服装设计;理论知识;重要性
历史发展至今,知识都是通过文字理论,图像等记载传承的。服装设计学科也一样,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需要理论知识为指导的。虽然效果图,实体服饰在电视传媒占的比重更多一些,但那是传媒需要,与我们学习是不同属性的。我们学习时文字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现在大部分的中专与大专学生把服装设计当成纯艺术,更偏重于服装效果图和图像信息而忽视的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笔者在上课时着重指出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其中服装设计最常用到的形式美原理,设计色彩,中外服装史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理论知识加图像信息,其中基础的文字理论知识被大部分学生所忽视。
其中最重要的是形式美原理,就因为其文字内容较多较为枯燥,而常常被学生不为重视。这一原理是经过多年观察、实践,总结出其中存在的大部分的美的规律。艺术创作和产品外观在形式上符合这些规律,就具有一定的美感。形式美原理适用于所有的艺术创作和产品外观设计,服装作为一种产品,在外观设计上也广泛地应用了形式美原理。
形式美原理不只是服装设计的美的规律,还是色彩,图案,材质等学科的美的规律,它是艺术创作里通用的。是前辈总结出重要原理。我们的学生作为初学者应跟随前辈总结出重要理论知识加以学习,打好基础,巩固基础,才能得到突破。
对理论知识的不重视,不学习会造成以下的一些后果。例一,对设计不知从何下手,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或者有一个模糊的想象但表达不出来,抓不住主题。这是现在大部分中专和大专学生的通病。对形式美原理理解不透彻,不能以理论为指导,不能加以运用,就不能把自己脑海里构图表达出来。这就是原因所在了。
例二,给学生播放新一季的时装会时,提醒他们注意设计师在设计时运用的形式美原理,只有少数的几个同学能说得出来。当我们看时装会,看不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看不出款式,色彩,材质,图案,工艺。那么在这一学科你就什么也没学会。
正确的步骤是,应以理论知识为指导,结合服装实例,通过技能实训,才能掌握形式美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是用区别的,绘画色彩是以精神性、情感性、欣赏性为目的,是艺术家为了表达心中的情感、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艺术表现,不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属于个人行为,是感性的、主观的。设计色彩是以人类的生理结构为基础建立的色彩理论体系,它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是经过精心设计、构思。选择通过一定手段、程序和方法,运用美学原理,采用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统一等形式美法则,创作出的符合消费者审美需求、适合消费者功能要求的产品。设计色彩不是简单的色彩原形描绘,它更注重色彩的解析与重组,注重色彩的表达与阐述,主要目的是为设计服务。
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原本是建立在同一色彩理论基础之上的,但是受到其艺术目的的影响,在表现手法和形式美感上有所差异。
学生喜欢设计,创作。但缺点是缺乏总结性,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在设计色彩时,总有学生问我,不知道怎么配色,把同类色配色,近似色配色,对比色配色,相对色配色,形式美法则这些理论指导忘记了,学过一次就不去复习了,也没有在设计色彩时用到这些理论知识。这些文字理论是很重要的,是环环相扣的,越是不去学习、复习理论知识,靠自己的想象去设计,没有理论知识为基础,那么你的设计就越没有基础,甚至没有踏进设计色彩这门学科的门槛,更没有进步可言。
了解色彩科学体系,学习与掌握基本的色彩原理知识、色立体的理论体系,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与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色彩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及今后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导。
中外服饰史主要内容是以史为主线,介绍了总远古到现代的各种服饰种类和服饰制度,介绍了中国和外国的服饰特点及分类,对于提高学生的服装认识和鉴赏能力,把握服装流行规律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它即保证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又注重专业的技术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有机地结合。
中外服饰史是一门服饰发展史,通过学习,能了解每一个历史时期服饰的发展,了解每一时期的款式,色彩,材质,图案,工艺的发展性。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服饰历史是辉煌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优秀的,无法取代的一部分。它能毫厘不差地揭示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其理论知识,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要掌握其专业设计以外,还要了解各国或各民族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他们的服装,也可从中吸取养分,引发灵感,创造出更新颖的服装。总的来说,学生在阅历受年龄的制约情况下,只能更多的积累知识,才能厚积薄发,让自己的设计的底蕴越深厚,设计的产品才有市场。
所以,我们同学必须注重形式美原理、设计色彩、中外服饰史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以理论知识为指导,结合服装实例,通过技能实训,才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创造出出色的设计。在掌握其专业设计外,还要不断学习一些必要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创造新颖的服饰,进一步走出中国,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 金兰名.“变装”设计理论及其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2.
[2] 鲁虹.服装感性设计的知识平台与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设计实习 服装设计 实践教学
一、设计实习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设计实习课程是本科艺术院校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一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性质属于认识实习。主要通过深入实习基地的各实验室、研究所、工作室、生产车间,利用相关科研设备和实验设施进行专业实践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实践技能及设备操作流程,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合作精神,了解相关的专业设备性能和开展设计工作的一般程序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或工作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针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实习,其目的是通过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全过程有更为具体的了解和体会,熟悉服装与服饰相关的材料及其制作工艺等,提高设计和表现能力,加深和巩固服装与服饰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服装行业的服务方向,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结构。接受现代创新意识和文化氛围的熏陶,学习服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敬业、实干精神,将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因此,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组织安排,将决定着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程度和兴趣度,需要提高认识,不能轻视与忽视。尤其是教育部对原艺术设计专业的各方向进行调整后,艺术设计专业被正式解体,许多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方向正式独立成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面对新的专业调整,在新的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指导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实习单位的环境设施和教学条件等,均需要进行精心的选择与安排,通过这次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进一步认识,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的相关设计管理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计实习课程的教与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服装结构工艺、服装设计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及宣传评论、市场营销、服装产品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专业核心课程有:服装效果图、服装CAD、服装工艺学概论、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品牌策划、服装心理学、立体裁剪与制作、创意时装设计制作、服饰配件设计、综合设计等。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设计实习课程,需要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安排,进行有选择、有重点地安排落实。首先,是实习场地的选择安排,选择适宜本专业的实习实训环境。良好的实习环境不但能够保证实习环节的顺利实施,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今后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在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形象,增加从事本专业的信念与决心。学校要综合考察本地区及周围地区的服装资源,选择几家相对稳定的企业或服装设计研究所、实验中心等,设立服装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校企结合,发挥产学研互动作用。其次,在教师队伍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通过实习指导听课、教学指导成果评比、学生与企业信息反馈、实践课程补助、教师技能比赛、校企互培等机制,优先选用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教学辅导,鼓励高水平、高职称的教师参与教学实践。第三,要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后续课程的培养需要,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项目。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在设计实习教学安排上,针对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开设了陶瓷造型、木材造型、纸盒成型、丝网印刷、图像扫描与色彩管理、设计评价等六个实习项目,教师可以采用六选四的形式,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灵活选择。各实习项目均配备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示范讲解与技术指导,传授实践经验和注意事项,学生边学习还可以边观看课程实验项目的教学视频录像、往届的优秀实验作品图片等,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以及人与机器的磨合期,使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化的收获。实习作业多结合企业实际案例或专业设计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展开,提高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和投产率。设计实习一般为48课时,每个实习项目约占12个学时,各项目学习时间较为短促。如何在短时间内教会学生掌握各实习项目的相关内容,并能独立完成实习作业,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方面,带队教师要提前指导学生通过课程实验教材或实验中心网站上的视频教学录像和项目PPT学习,掌握各实习项目的讲授内容和作业要求,提前进行材料的收集准备和图稿的绘制,将不明白的问题在实习期间向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咨询。另一方面,教师要熟悉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特点,针对性地设置课堂作业,如陶瓷造型项目可以让学生进行陶瓷服饰配件的制作,利用陶瓷材料设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首饰、手链、耳坠子等;丝网印刷项目实习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图形在不同质感布料上的印染效果,并将印刷好的布制作成新颖别致的布艺玩具造型或窗帘等实用物品;木材造型和纸盒成型项目实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对环艺专业和产品设计专业开放较多,可以作为服装专业的选做项目;图像扫描与色彩管理项目适合于各专业,设计评价项目可针对服装等产品的造型、色彩等进行眼动实验测试,结合后期数据分析,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设计实习课程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实习的场所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事先制定好的实习计划内容轮流安排进行的,各个实习项目的指导教师也不同。因此,学生首先要提前对各实验室所开设的实习项目进行网上学习,提前了解实习内容及教学环境,了解各实验设备的操作流程和工艺要求,准备好相应的图稿。其次,学生进入实习地点后,要先了解实习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注意事项,服从带队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的安排。第三,认真听取实习单位专家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了解不同项目的素质要求和作业要求,并做好实习日志。课余期间,可参观实习单位周围的与服装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了解服装市场行业动态,对服装的设备型号规格、价格与性能进行了解,对服装用的各种材料、缝制工艺、市场流行趋势等进行调研,了解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的异同,能将收集的各种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提炼,作为实习项目的作业去研究探索,也可以将企业的实题设计案例应用于实习课题或作业中,做到学以致用。
三、如何有效发挥设计实习课程的教学效果
设计实习环节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发挥出该课程的最大作用,为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便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尚有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重视:
第一,不重视对实践教学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环节。许多高校的设计实习课程存在走过场现象,不注重实效。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却收效甚微。尤其在各项目的最终作业评定与展示环节上重视不够,学生填写好实习手册,教师对着照片评分完后便上交材料。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意见不能得到信息反馈,得失与优缺点不能够深刻认识和体会总结,不利用在后续课程上得到修正和进一步的完善。建议在实习结束后,选择专门的时间对每一期的实习成果进行公开展览,学生在每件作品前都可以自由留言,网上投票评选优秀等,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入认识,总结实习经验与不足,这样的展览与评价效果比单一的教师成绩评定对学生而言会收益更大。
第二,许多实习作品还停留在半成品阶段,不利用作品的参赛与成果转化,不能够带给学生自信和社会评价信息。由于实习时间一般为2-3周,学生对各实验项目和设备操作刚刚熟悉便结束实验,不利于成果的深入。因此,需要加强对实习结束后的课程作业延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将设计实施完成。
第三,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形式,进行产学研课题研发、企业案例引入、实验创新项目探索等。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产、学、研互动,巩固从课堂、实验室、工厂、公司到市场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服装行业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在实习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立足专业特色,注重各专业中的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互动作用,提高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加大设计实习项目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组织优质的网络教学课件和国内外优秀服装设计图片,促进实习课程的后期延伸。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计实习课程的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让实习课程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成为学生迈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前的一块强有力的基石。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思考;策略
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1 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1不要盲目追求现代化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同传统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立足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并将相关教学媒介进行有机组合,实行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现代教育技术为辅的形式,使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手段起补充和辅助作用,不要被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内容、令人炫目的界面所迷惑。
1.2应加强建立实践教师队伍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教师队伍;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制度,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教学考评、职称评聘、奖先评优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3重视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建设具备产学研一体化性质、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中心式的校内实践基地;高职院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组建高职院校实验中心,缓解各自的经费压力;和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顶岗实训实习,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校企结合与产学研协调发展是使高职教育教学更加贴近社会,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项目学习操作实践中与企业结合,培养爱岗敬业、吃苦奉献、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这样,有利于社会的需要确定学生的培养模式,又有利于把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优势和教师的科研实力推向社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
2 以项目为载体,改进教学手段
教学知识点落实到实训环节中都需要支撑的载体,也就是说,要通过相应的“知识载体”来解决老师如何教、怎么教,学生如何学怎么做的问题。所以经常要针对专业课程实训环节,紧跟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精心设计出实训载体,或开发项目融入到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去。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自反复实践同组讨论等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而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直观实际的教具、演示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操作体验的学习兴趣。
2.1注重现场模拟的设计
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必然要求教学教具不断地推出新设备、新产品、新模式,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了解、掌握相关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为此,开发“服装实训模拟系统环境”,实训设备直接采用学校的“服装”设备。学生毕业后,不仅对服装设备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而且能够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从事现场操作,较快地适应服装行业工作需要,大大缩短了企业对员工进行上岗培训的时间。
2.2提升演示授课的效果
演示教学是展示实训课程教学魅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实训环节进行演示教学,就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比如在“食品加工”的实训时,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和使用烤箱(前提是注意安全)、在自我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这样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事实来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强调正确的操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信心。
2.3采用多媒体或仿真手段
一些实训课程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法配合真实操作的实训。这样往往有许多工艺操作的操作图景难以被学生想象,实训又无法常规化进行,因此对于学生的理解学习,就比较困难了。经常设计:利用多媒体制作逼真的模拟工艺操作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这些工艺过程的认识障碍。
3 从主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性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但同时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因此,课程教授要注重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智能,指向工作需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4 总结
从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只要教师专心钻研,合理安排,调动学生积极性,就能做出好的实习,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赢得企业的认可,提高学校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3):53-55.
[2]潘菊素,傅琼.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7):33-35.
[3]李益民.浅谈高职院校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陕西教育,2009,(2)
篇10
【关键词】 高职教育;服装材料;课程改革;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目前服装材料课程作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服装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实际教学中却会遇到很多问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学了没有实际用处。尤其高职学生的特点便是爱动手,感性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觉得理论性太强,有厌学情绪,觉得不如工艺、结构课来的实际。从学生的看法当中可以反映出很多教学难题,这是本门课程多数会遇到的。而且课程教学内容有些比较陈旧,教学方法也显单一,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认清高职教育目标,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专业定位,结合企业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标
随着我院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结合专业实际办出高职特色等问题,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随之展开。系部先后多次开展专题会议,通过市场调研,在服装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本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能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板、服装生产和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适应现代服装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服装材料课程有了以上的明确定位后,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职业理论基础课程,我们调研分析了服装材料的工作任务便是:了解服装材料、识别服装材料、选择和应用服装材料、设计服装材料。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从而确定了课程目标和学习的项目。让学生从消费学的角度,掌握纤维、纱线、织物及辅料的外观风格、服用性能和适用性,形成对各种服装材料的认识经验和鉴别经验,能根据自己的服装设计合理选择、运用,乃至表现自己的设计风格,对服装材料进行研发和再创作,从而实现服装设计的创新,达到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为从事服装的设计、生产、研究打下基础,这是我们服装材料课程所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二、结合专业课程设置,探讨如何为后续服装设计等课程的服务
首先,为了与后续服装设计课程更好的衔接,预先培养起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采用倒推法来修订该课程大纲,依据岗位,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如服装设计必须具备服装面料的创新能力,依据岗位能力确定需求的知识点,然后确定课程学习的目标。
其次,本课程教学内容上与服装设计课程的衔接作了一系列有益尝试。例如,在“服装材料外观的识别”这一课题上,我将服装材料的各种识别方法与服装在实际剪裁、设计上的应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将教材中繁复的理论条框,用经验介绍与知识探讨的方法输导给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明确知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通常服装设计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根据款式选择面料,另一种是根据面料的特点、性能等来设计款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然后对服装进行观察评议,分析款式面料是否配合完美。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只会利用现成的面料设计制作成的服装显然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学生学会运用打磨、搓洗、皱缩、手绘、拼接、抽丝等各种手法创造全新的面料,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部分实践性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不给予条框的约束,鼓励学生头脑风暴式地实践自己的想法来改变原有的面料肌理,这样的实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三、课程重实践性、应用性,积极发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首先,通过大纲调整,增加了实训课时,执行实践教学计划,实训课比例达到了30%。
其次,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实验、实训、市场调研等结合起来。实验课,比如在服装原料鉴别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运用“感观识别法”、 “燃烧识别法”
。学生们将实验的过程、内容、结果认真的记录,并填写实验报告上交。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研课,如在讲到新型服装材料一章时,可以提前给学生一定要求,让其自由选题,调查一种新型的服装材料,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按小组进行讨沦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将自己做的课件在课堂上陈述表达自己调查的和搜集的内容,每组调查的新型材料不同,互相交流中认识了各种不同的材料,然后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课件制作、搜集资料、表达陈述、与人合作的综合能力以及探索精神,不拘泥于形式,学生有自我展现的机会,学会如何主动学习,并在学习中获得极大成就感。
另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出实际,实用。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教学内容,如纤维、纱线和织物组织结构,采用形象化教学,给学生展示实物及图片,利用“实物感知”的方法,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如讲到各种天然纤维的来源与结构性能时,可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形象直观的演示,再辅以讲解,这样要比纯粹的讲解效果更好。同时给予实物观察,再加后面还有实验课辅助。再比如机织物、针织物的结构,提倡学生观察、比较,把相应的样品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摸,去感觉,甚至去拆,然后自己认识总结。课后建议学生收集的面辅料小样,分类整理,注明其名称、原料成分、织物组织等,分析其服用性能、风格特征及适用范围,注意有的同学可能会出现认识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示范、对比,与其他同学搜集的小样进行比较,形成较为正确的认知和系统的知识结构。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在认识常用服装面料品种上,教师收集了大量的种类各异的面料小样,制作成直观教具,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总结出各种面料的特点、性能、结构。再如,选择服装面辅料这部分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材料基础知识以后,让学生结合时装效果图进行服装面辅料选择、搭配练习,并详细说明选用依据。还可让学生依据季节、场合、目的等不同来进行面料选择练习。也可先确定材料的性能、特征或纤维成分,再选择相适宜的服装风格。
在面料再造部分,面对同样一块面料,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结合流行时尚和消费需求,运用一定的设计技巧,加法设计、减法设计、综合设计等对材料进行再造,使其更贴切地表现服装的主题,提高设计创新力。还可让学生使用任何材料来进行设计,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材料的质感与肌理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最后,作业形式采取多样化,增加动手实践作业,改革单一的理论问答作业。如实物粘贴、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运用面料特征制作效果图、市场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
四、教师下企业进行实习培训,实地搜集课程所需的直观性教学资料
每年按照学院要求,派教师参加服装行业相关新技术、新工艺的专门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服装材料课程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或顶岗实习,直接安排到与课程相关的岗位去学习,如希努尔服饰公司、昊宝服饰公司等,广泛搜集课程所需的资料如一些新型面料等,研究企业相关的职业能力,并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成为课程改革的坚强后盾。
五、结合企业所需岗位技能,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应用能力
服装材料为了解决课时较少内容较多的矛盾,以及不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矛盾,删掉了各种服装材料的纺织加工过程和陈旧过时的老品种介绍;对于一些偏纺织工学方面的理论和公式都不作深入介绍。改变过去服装材料课程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偏向服装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重在用,偏向服装设计感官风格的培养,所有专业教师认清了方向和侧重点,将服装材料课程的改革贯彻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丁丽.服装材料课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008(1).
[2]王炜,卢光.高职服装材料课程改革的探索[j].纺织教育,2004(1).
[3]姚桂珍,钱旻.服装材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4).
[4]王康.关于高职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服装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