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11: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项目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作者根据独立学院“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导向,社会实践为基础,提出“厚基础理论”与“强化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国贸课程体系设置。通过理论教学,利用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拟操作、上岗实习的实践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最终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现“宽口径”的就业目标。
【关键词】
独立学院;课程体系;双轨模式
1.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双轨”模式是指课程设置思路分两个路径,一是基础理论课程,二是专业实践课程。通过课程改革,学生既可习得扎实理论知识,构建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亦可通过实践性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结合于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双轨制课程设置要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结合,既“厚基础理论”也体现“专业实践性”。双轨制国贸课程设置应一轨为理论课程,另一轨则为实践性课程。理论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开设跟大部分经济类专业一样,包括:西文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专业基础课分别为贸易类、商业类和投资类,包括以下课程:国际贸易学、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专题、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投资项目评估。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对应亦分为贸易、商业和投资三类,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报关综合实务、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期货市场、证券投资实务。贸易类设置国际贸易学、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专题理论课,对应设置国际贸易实务、报关综合实务两门实践性课程;商业类设置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法及国际市场营销理论课,并对应设置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经济合作三门实践性课程;投资类设置国际投资、投资项目评估理论课,并对应设置国际期货市场、证券投资实务两门实践性课程。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可以同时进行,对应每部分理论内容要有相应的实践。鉴于目前师资与授课的特殊性,无法同时进行的,可以先理论再实践,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应该马上教学实践课程,本人建议课程设置保持“厚基础”的特点,使基础课程能满足学生全面学习基础知识的要求。各基础学科教师要相互交流与学习,强调各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性。同时也增加外贸课程的专业性课程的外延学习,如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际期货市场等,以满足“实践性”的要求。
2.基于教学实训基地的“双轨”制课程体系践行
目前众多高校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授与。对于实践性培养,如进出口流程、报关流程、项目投资与运作、大宗商品套期保值等专业操作,一般只是通过建立专业模拟实验室,购买相应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参加国际贸易双语流程大赛等为学生提供的模拟实训环境。学生通过情景式的教学模式初步接触国贸专业操作流程,但实际外贸操作流程与模拟流程有非常大的差别,因而毕业生出去接触实际的操作时还得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头开始学习。因此,从目前的教学方法上看,独立学院要实现双轨制课程设置,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工作能力,最好的渠道是促进高校与对口企业合作,例如通过与国贸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等以培养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
我院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进展顺利,成效突出,国内贸易企业与金融机构特别愿意接纳独立学院国贸毕业生到期货、证券公司等单位实习与就业。我院与此类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训基地,通过观察、教育、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合作单位领导,导师对我院学生的实践性培养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3.双轨制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就业“宽口径”
国贸课程设置的双轨性的“厚基础理论”,可实现毕业考公务员、考研升学、出国留学,进入科教文组织等工作打下坚厚基础。“专业实践性”则体现目前输送到各用人单位的毕业生经过短期的岗位培训能满足上岗需求。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从促进学生就业的角度,制定出与目前社会对国贸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专业文化修养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厚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性”的结合,是独立学院培养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宗旨,育成更多就业单位青睐的国贸专业毕业生,最终实现本专业毕业生“宽口径”的就业目标。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以进出口流程方面为例,根据国贸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设置国际贸易实务与流程证相结合,提高进出口流程熟练度;报关实务理论课程与考证指导结合,提高报关员的过关率,解决国贸企业对报关员的需求缺口等问题。既满足国贸企业的各岗位人才报需求,又让毕业生增加对口就业岗位选择。通过类似设置国贸各种专业实务流程理论课程,以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作为独立学院,鉴于目前用人单位对于本学院学生的认可度,本专业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设置应该放在“宽口径”就业面上,也就是说要结合目前的就业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经济类实践性课程,如证券操作入门知识、银行的经营管理、国际期货操作实务等专业性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重视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过关培养等。以此满足各院校对于“宽口径”就业面的期望,拓宽学生择业面,提高学生就业率。
国贸专业应该根据提高学生就业的要求,双轨制结合设置国贸课程,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既拥有丰富的经济知识的国贸人才,同时拥有专业的国贸知识的经济学人才,提高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
4.总结
围绕国贸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的因素,建立完善统一的教学实施计划,拟定各学期详细的课程教学活动,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是校企教研合作,改进各种软硬件设备设施,共同指导理论课程与监管实践教学互动环节,采取教师自学自创自改、学生实践评教和合作企业教研成果互评的课程检验方式,用毕业生的就业面与就业率,升学、出国留学相关数据来评估课程设置的成效,并通过教学反馈对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微调,以完善独立学院国贸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秦岚.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定位探讨.足迹与探索――十年办学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
[2]周华敏,张丽琼.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中外企业家[J].2013(03)
基金项目: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JGLX11)。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统筹规划;本科教学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influence o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the 12th Five-Year Plan comprehensive investment projects with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pecial funds projects
Gao Yua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and investment focus of the 12th Five-Year Plan comprehensive investment projects an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pecial funds projects. Taking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d two kinds of project planning, formed the investment plan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school, and summarizes some effect on improv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Key words: 12th Five-Year Plan comprehensive investment projects;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pecial funds projects; overall plann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是推动高校发展建设的非常重要的资金投入,高效合理地利用这两类资金将对本科教学乃至学校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十二五”综合投资和财政部项目的申报特点、启动时间及侧重点的不同,使得投资难以发挥凝聚力及辐射效应,加上投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往往造成项目重叠、设备重复购置等问题,使资金投入发挥不了预期效应。
根据《关于编制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013-2015年建设规划的通知》(财教便函[2013]72号)和《天津师范大学“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总体规划》要求,我校启动2013~2015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1]和财政部专项资金,引导学院超前谋划学科[2]专业发展,加大对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的投入支持力度,逐步探索出一条高效合理利用资金投入,服务本科教学的有效途径。
1 我校投资工作的基础
1.1 成立综合投资规划领导小组
为做好我校投资规划工作,建立职责分工明晰、协调衔接通畅、操作程序规范的投资体制,强化统筹协调、责任到位、整体配合的投资管理机制,保证投资工作按计划有序整体推进,学校成立了综合投资规划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投资工作中的重大事宜;成立学校综合投资工作专家组,审定并论证学校综合投资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听取工作进展和总结汇报,并就有关事宜制定决策。
1.2 成立综合投资规划管理工作办公室
在学校综合投资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管理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投资规划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及学科建设专家组、专业建设专家组等的专家聘任工作以及年度投资计划资金的核定和调整,乃至年度投资计划的实施、评估和检查验收、效益考核。
1.3 成立资产管理工作组
资产管理工作组负责选聘政府采购专家组以及设备、图书的年度集中采购工作,乃至新增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1.4 成立财务管理工作组
财务管理工作组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预算执行、财务核算及使用监督工作。
2 我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与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的统筹规划
学校在实验室评估、实验室安全检查等工作的协同配合下,深入了解实验室需求及现状,启动2013~2015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将项目按紧迫性和持续性排序,引导学院超前谋划学科专业发展。
对于通过校专家组评审且符合投资规定的项目,学校将根据“十二五”综合投资和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的特点,分别纳入两类项目的年度计划;同时,学校着重做好投资工作自查,为年度绩效考核积极准备,以争取更多的绩效经费支持。
2.1 “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购置计划的编制
“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侧重对重点学科、品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及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投入;规定资金在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间的分配比例为2:8,师资队伍建设资金的70%以上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与培养,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资金的70%以上要用于仪器设备购置,维修费和图书购置费不能突破规定的比例。
2.1.1 品牌、战略专业项目的分配
结合“十二五”投资规划的要求,学校将16个品牌、5个战略专业的项目需求统筹考虑,在不突破资金比例的前提下,将急需程度高的项目纳入“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后3年计划中,对于无法纳入的项目则在修改论证后纳入到绩效经费购置计划或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教学实验室类别中。在此指导思想下,我校法学院与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签订协议,投入资金支持,合作建立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互动式数字化法庭,不仅用于学生远程旁听法院开庭、法院法律服务情况,也用于实践导师远程指导学生的模拟庭审等教学活动。
2.1.2 学科项目的分配
按照学校“做强特色学科、配平学科布局”的建设思路,学校在一年中对重点学科“十二五”综合投资年度购置计划、“十二五”综合投资年度绩效[3,4]经费购置计划、财政部项目年度执行计划连续投入,形成资金投入聚集效应。物理学、生物学学科的年度投入均在千万元左右,项目所在的物理学实验中心和生物学实验中心同一年获批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心理学学科更是依靠特色重点学科在财政部项目中单独投入的优势,取得多项科研及学术成果。
2.2 “十二五”综合投资绩效经费购置计划的编制
绩效经费购置计划有资金额度小、时间紧、确定晚等特点,所以绩效经费购置计划的灵活使用尤为重要,尤其是年度计划未能解决的项目或实验室少数台件设备的不连续投入,纳入绩效经费中更为合适。
2.3 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5-7]的计划编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健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央财政以专项资金为平台,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各类专项问题统筹支持[8],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9]发展。我校结合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特点,经校内专家论证通过后将各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各级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纳入财政部项目中;同时将学校整体打造的公共服务体系升级改造以及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也将分批分年度纳入其中,并在年度计划资金配比中略予倾斜,从而提升学校整体建设水平。在此指导思想下,学校图书馆、体育馆在短期内竣工,迅速服务全校师生。另外,在持续的投入下,学校教师教育实验中心实体化进展顺利,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特色重点学科3年规划的编制和年度计划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做强优势学科指导思想的落实。
此外,项目统筹规划按部就班地进行,还可以弥补当某项目年度计划招标采购过程中出现价格和型号偏差导致废标的问题。此时其他项目的实施将有针对性地修改废标项目并重新招标,最大限度地避免计划的盲目编制和设备重复购置等情况。由此看出“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年度计划、绩效经费计划、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年度计划这3类投资项目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并有着承上启下的联系。
3 投资项目的统筹规划对本科教学的影响
3.1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统筹“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财政部项目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逐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教师队伍建设是“十二五”综合投资三大建设任务之一,专业建设项目主要实施“创新团队引进和培养计划”“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上述计划主要包括学术创新团队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学术带头人及后备带头人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资助等内容。
学校在加快引进人才的同时,统筹配套经费及科研力量,做好留住人才[10,11]工作,确保人才不流失。我校已与200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乔治・斯穆特教授签订工作合同,正式引进斯穆特教授来校长期工作,组建“宇宙学”实验室,建设“宇宙学”创新团队,开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宇宙学及其实验观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学校统筹项目资金加快教师培养中心的建设,为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搭建平台。
3.2 基础教学设施建设
教室和实验室是本科教学的基础设施,学校通过对“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中占比5%的环境改造费和财政部项目中的部分维修费的统筹利用,分期完成了全校多媒体教室、中控室的升级改造,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打下了基础。两类项目的投入重点都是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的设备购置和升级,最终将服务于本科实验教学。
3.3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统筹“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业务费和财政部项目中的学生创新实验室、综合实训基地[12]建设项目,打造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平台。该平台以自主创新实验室、学生特色工作室为依托,参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立项及社团类实验室开放项目,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育大学生创业技能,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开辟了新的道路。
4 结束语
我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及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下,统筹“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和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对之合理规划、合理利用,在提高投资效益,扩大辐射效应,服务本科教学方面,总结了一套经验,加快了学校的整体建设步伐,为完成长期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警武,黄荣霞.财经政法类部属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J].大学,2012(12):48-57.
[2] 梁候明,王昌禄.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加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2012(2):3-6.
[3] 唐耀辉,闫学元.重点建设学科投资绩效考评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103-104.
[4] 宋海红.高校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剖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4):100-101.
[5] 孟昭友.论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几个问题[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4):43-45.
[6] 李洪军.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编制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0(1):46-49.
[7] 李清群,蒋海明.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项目实施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191-194.
[8] 解忠艳,庞志强.天津市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市属高校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85.
[9] 杨春生.地方高校“十二五”规划的主旋律[C]//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10.
[10] 耿闪清,方丽娟.宁夏理工学院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实践[J].科技信息,2011(22):420-421.
篇3
一、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意义
工程经济学也是一门复合型学科,涉及到工程建设概论、现金流量管理、建设项目评价、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投资效果评价、建设工程的时间价值与社会价值研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门学科可以实现一些独特的教学目的。
(一)可以培养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传统的土木工程类学科的专业教学中,一般院校和教师都重在传授建筑领域与施工环节的相关知识,学生也重在学习规划、设计、画图、预算、造价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这些学生一旦毕业进入工作领域,都会成为建筑型人才。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人群的审美水准也在不断提升,而且经济领域中投融资体制的不断变革,这就要求我国建筑类人才在进行施工设计、项目建设规划时,不仅仅要评估技术领域的可行性,更要分析每一个项目的经济功能与社会价值,是否能顺利实现盈利并及时收回投资、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与欣赏习惯、是否与社会文化观念和周边人文环境相吻合等等经济与社会指标,这就要求我国一些院校重在培养土木类学生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思维。
(二)可以培养学生满足施工企业多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能力
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深入进行,我国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施工经营单位、规划设计单位和建筑企业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也从单一化的技能需求演变为多样化的复合需求。在这种社会趋势中,我国相关院校在进行建筑类专业的学科教学时,就应及时改革与调整教学安排与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课时,向学生讲授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内容,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让学生明白他们不仅仅是在要学习相关施工技艺,更要学习经济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建筑施工领域中预算、控制、分析、评估、规划等环节中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满足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使这些学生具备提升建筑施工类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理解工程建设领域的经济学难关
现代房地产公司或施工类企业在开展施工之间,前期的评估、规划与预算工作,不仅仅只考虑技术因素,更要关注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的技术指标,对企业而言,如何照顾并对一些经济指标准备好实施预案,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具备一些经济治疗的操作与处理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相关院校在教学中进行重点安排,工程经济学学科就可以学生理解工程建设领域的经济学难关,理解与掌握一些经济指标的主题内容与实施要求。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如何计算折旧、分析资金的时间价值原理、构建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编制财务评价基本报表、投资方案比较、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评估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影响等相关经济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具备用经济指标处理与分析建工施工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在工程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工程经济学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征,这门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一定的课外实践环节,课外实践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
工程经济学的只是比较深奥,既涉及到建筑领域的知识,还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而言,有些内容相当深奥,也难以理解,教师单纯的课堂讲授难以实现预计中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最终掌握相关内容,为运用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课堂上一些知识的讲授、一些习题的解答,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只有在课外实践中,不仅仅到建筑工地上进行实际锻炼,还得通过课外实践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尤其是用一些经济方法来分析某个项目的施工周期、时间价值与经济收益和社会受益等,通过具体运用来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二)有助于学生从事一定的实训操作
工科专业的任何一个学科,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实训,课外实践就是教学实训的一部分,这个环节对工程经济学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教学仅仅是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学生的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只有通过分组或者独立开展一定的实训活动,才能把一些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操作方式,比如:对于一些固定资产、原有建筑、待建项目的使用价值进行折旧计算、项目资金的时间价值评估、施工进程中不确定因素的评估、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对项目资金和流动资产的影响,等等,这些具体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运算、造表、列式、分析等活动,才能加深理解并得以熟练运用,课外实践环节就是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教学实训的有机构成部分。
(三)有助于提升的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土木建筑类的毕业生和而言,积极具备本专业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等等,更需要具备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原理来分析项目施工可行性、社会文化价值等综合分析处理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每所相关院校在开展工程经济学学科的教学中,重视课外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率领学生走进施工工地,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出这个项目的未来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结合一些实际情况,让学生走进已建成的标准建筑,尝试开展画图、价值估算、价值折旧等经济分析活动;还可以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经济学建筑作品图集之类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持续不断的书面写作,提升他们的应用文处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三、工程经济学中课外实践环节的实施方式
根据国际具名院校相对成熟的实施方案,工程经济学课程中,课外实践的实践至少需要课时总量的30-40%,时间不够的话,达不到实践的效果,故此,我国相关院校应合理安排课外实践的教学时间,采取一些灵活的实施方式,确保课外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
(一)鼓励学生从事独立课外实践
针对一些院校课程任务重、教学时间紧的客观现状,授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中,独立从事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弥补课外实践时间的不足。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结合一些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描述、建立或解决一个来他们自身所学学科的工程经济学问题(例如建筑工程或电气工程);运用软件计算课后习题,并给出答案;阐明每个问题都考查了哪一个知识点;收集可以阐明工程经济学某些方面知识的数据、资料、照片或图表,并在这些数据、资料、照片和图上写上标题等说明性文字;计算分析过程和列示简要评价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等等。学生独立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延长课外实践环节的总体时间,每位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重点对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要点进行反复实践操作,直到完全理解并掌握为止。
(二)合理安排分组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中,最有效的操作方式就是分组实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兴趣爱好相似、学习成绩差距不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布置出模拟投资项目实例,让学生完成财务分析模型和经济分析模型的建立;可以选择一个社会上或校园中的工程项目或问题,引导学生对一个或多个有建议的解决方案应用工程经济分析。分组实践的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允许一部分实验在课堂上作,另一部分实训内容由学生自己在课后独立完成,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实训作业实行电子版提交,这些内容都有助于课外实践环节的顺利完成。
(三)探索课外实践的新模式
篇4
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抓手,以标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培训各项政策规定与措施,全面细化实名制采集和管理信息,建立健全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考核评估的措施和办法,在强基固本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有效推进培训工作上层次和规范化、常态化运行,促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区就业培训3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技能培训1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1万人;农牧民工就业技能培训1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1万人;创业培训4万人,培训后成功创业2万人,带动就业岗位8万个。
三、培训对象
就业技能培训:法定劳动年龄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各类城乡劳动者。重点是高校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
创业培训: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和处于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者。重点是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创业人员;改善企业培训重点是处于创业阶段的各类创业者和个体工商户。
四、培训容和培训形式
各地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拉动就业、重点和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园区和扩展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的作用,紧紧围绕自治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工业支柱产业,能源、冶金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升级,大力扶持装备制造、新兴化工产业和推进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以及实施双百亿工程和库区移民安置等重点工程开展就业培训。巩固和扩大合作企业范围,增加就业岗位和渠道。大力开发家庭服务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急需培训项目,扩大第三产业的专业就业技能培训。
要充分发挥各定点培训机构优质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的作用,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模式,努力实现学员与企业、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鼓励和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培育精品专业和特色培训品牌,形成鲜明的区域培训特色。年底前各盟市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比例要达到培训总人数的60%以上,至少打造和培育形成2个以上生源充足、区域知名度高、就业效果好,在全区有开发潜力的特色培训品牌。
各定点培训机构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本人意愿设置培训专业、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点、市场和企业用工需要、紧缺工种和专业、新落地工程项目、劳务转移就业对接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本着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培训机构或企业委托定点培训机构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规范和要求确定培训容并组织实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定点培训机构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根据居住分散的特点,培训地点、培训设备尽可能向农村牧区转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送培训进企业、入嘎查等方式按需施教,尽最大努力方便参加培训人员,有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培训促进劳动者就业。
要在开展创办企业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改善企业培训。启动并实施创业模拟实训,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自建创业模拟实训室,根据实际需要积极拓展培训模式,充实必要的培训容,丰富和完善创业培训技术,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培训时间
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要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政办发〔〕55号)要求,不得少于120课时。在每期培训班的教学安排上,与本专业(工种)直接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应占总课时的90%以上,其中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低于总课时的60%。创办企业和改善企业培训均不少于10天(80课时),其中,授课时间不少于9天(72课时),企业考察不少于1天。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一是做好劳动力资源、培训对象和企业用工调查摸底,建立生源和岗位用工信息数据库。二是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三是做好培训计划和资金测算工作。四是落实定点培训机构,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五是分解下达目标任务。3月底前,各地区要向自治区专题报送劳动力资源、培训对象和企业用工调查摸底情况和年度就业培训实施方案及培训计划。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全面组织就业培训,认真做好跟踪监督与服务管理工作,确保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期间,自治区通过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转发工作交流信息等方式,总结交流各地好的的做法和经验,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地要积极向自治区报送相关信息,及时落实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按照实名制管理要求及时采集、录入培训和就业信息。
第三阶段:评估验收阶段。对年度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公布评估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进落实。各地在2013年1月5日前将本地区就业培训工作总结和综合评估情况报自治区。工作总结要肯定成绩、找准问题,突出工作亮点和特色,提出下一年度工作思路。
七、保障措施
(一)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全力以赴落实目标任务。各地区在3月底前要将培训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到定点培训机构,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健全和完善考核办法,坚持日常考核和专项督查相结合,确保全区就业培训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各级要把城乡劳动力的培训率、鉴定率、就业率、转移率等指标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充分调动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上半年,自治区出台就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估操作办法,各地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任务,落实监管措施,实施有效监管。建全和完善定点培训机构基础台帐,实行规范化管理,落实实名制管理要求。严肃查处培训不实、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弄虚作假、骗取套取资金等违规行为的培训机构。切实实行定点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各地务于5月底前上报本地区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名册,承担的培训任务及培训专业。
(三)强化指导与服务,提高劳动者培训后的就业稳定性。加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后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对参加培训的城乡劳动力,只要符合条件的,相关部门要从简从快为其组织职业技能鉴定,保证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力能够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要紧紧围绕企业和市场用工需求,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对接,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
(四)全面落实实名制管理要求,促进工作精细化管理。把实名制管理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纸质档案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两种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就业培训信息采集容,制定落实措施,出台实名制管理办法。加强统计员和业务人员集中培训,提高落实能力。各级就业培训部门要及时采集信息,健全独立的电子版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能准确及时反映工作情况,为分析研究就业培训提供充分依据,并确保记载真实全面,查有实据。
篇5
[关键词]:BIM技术 高职高专 工程造价 人才培养
0引言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工程管理发展的方向,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正是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社会上BIM人才需求也愈发强烈。学生是BIM技术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在高职教育课程中教授BIM技术才能实现BIM大规模教育和培训,才能够实现BIM才人的量级突破,才能够进入建筑业的“BIM时代”。因此,研究BIM时代下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BIM技术发展现状
BIM技术被誉建筑行业的第二次信息革命。运用BIM技术将极大地提升工程决策、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水平,减少失误,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百度百科上,对BIM是这样解释: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综合概括BIM就是建筑界的大数据,围绕着所有建筑行业,将会有一根线,将一切的环节穿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而这根线就是BIM。
据悉,BIM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运用。中国2004年左右开始接触到BIM概念,从2008年开始小范围逐渐被广泛提及,从2013、2014年开始,BIM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省市也逐渐一些BIM相关文件,促进BIM发展。最关键的是,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末,就企业而言,甲级的勘察设计院和特级一级的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具备BIM的集成应用能力;就项目而言,90%的政府投资项目要使用BIM。这预示着未来五到十年,BIM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行业的风口。
《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推动BIM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支撑建筑行业技术升级,变革生产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预见,随着《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国建筑领域将进一步掀起BIM应用的热潮,不断推动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BIM在工程建设领域所带来的变化都在有序而紧张的进行中,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还在继续,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BIM时代,因此高职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企业输送大量的BIM人才。
2BIM技术发展对工程造价行业的冲击
对于工程造价行业,BIM技术将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它将改变工程造价行业的行为模式,给行业带来一轮洗牌。从目前来看,BIM技术的引入对于工程造价行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2.1工程量更加准确透明化
工程造价的本职是对“量”和“价”的控制,量和价的调整取决于合同和规范。BIM作为一个工程工具,可以实现信息“输入-集成-提取”这对于造价中的计量工作是巨大的优势,极大的方便了量的提取工作。BIM的参数化特性满足了工程变更的特点,也方便了工程量的统计工作。与此同时,参与项目的各方,无论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咨询公司,所有通过BIM建模而得到的工程量是一样的。
2.2提高造价工作效率
某一建筑项目基于BIM的方案模型一旦建立完成,工程项目的工程量,BIM软件能够自动、准确、快捷的计算出来。BIM技术把造价工程师从先前的算量工作中拯救出来,节约更多的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用于价值更高的询价、评估风险等工程项目增值工作。同时,BIM共享平台能够实现各种不同造价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基于BIM共享平台各方的数据、信息、指令等可以较楸憷、便捷的实现转换,而不再是利用传统的纸质或者口头的传送方式。各种相关联的数据可以及时得到有效反馈,从而提高各个项目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效率。
2.3工作思维和方式革命性的转变
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思维模式由数字造价向模型造价转变,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的设计阶段就建立一个标准的建筑模型,而这个模型应用于项目各个阶段,在招投标阶段,造价工程将造价信息输入模型中,得到工程量和施工图预算。到施工阶段通过对模型数据和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和更新,可以得到结算、决算造价信息和造价指标信息。工程完工后,该模型又可以保存到模型数据库中,为以后类似工程造价提供参考依据。而工作方式则从单人作战转变成多人协作。基于BIM平台,集成多专业的造价信息。造价工程师在BIM平台上,输入各自专业的造价信息,问题和记录也以模型为基础在平台上进行沟通,从而减少重复建模一级沟通确认问题所消耗的时间。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某造价咨询企业或者造价人员掌握BIM技术时,他们将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当大多数造价公司或造价人员掌握了BIM技术时,那些没有掌握的公司或个人,将会被迅速淘汰出局。为了避免出现刚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发生,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势必要引入BIM技术,才能保证适应时展需求。
3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改革
学校是为企业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正式由于BIM技术的到来,改变了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模式。为了使学院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行业的新需求,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3.1定位BIM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
技能型人才。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为了使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时能抢占先机,就必须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就企业调研情况来看,不管是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还是建筑施工单位,他们在招聘时更需要的是“招之即来,来之即战”的实用型人才,看中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尽快的进入工作状态,服务于工程项目。
BIM工程造价人才强调两个方面的技能培养,一是工程造价技能,包括建设项目各个阶段计量与计价能力,工程造价管理能力以及合同管理能力;二是BIM技能,包括软件操作能力,模型生成能力,模型应用能力,应用BIM技术和方法协同工作的能力。
复合型人才。工程造价专业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一个专业。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应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具备一定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在BIM时代下,培养一批具有BIM意识、BIM知识的造价精英人才才是关键。唯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
高素质人才。当前建筑行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对工程造价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也更最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现代企业的发展,核心力量是人。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指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具有健康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适应工作岗位,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作为工程造价人才在BIM的广泛应用中,要及时提升自我,增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更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具有“工匠精神”。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并希望这种精神能深入各行各业,尤其是建筑行业。随着建筑行业进入信息化时代,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呼唤“工匠精神”出现。企业发展和企业品牌的树立需要具有匠心精神的员工去实现。因此高职教育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时应塑造学生“工匠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3.2构建BIM技术融入的课程体系
大部分同学在选择工程造价这个专业时,并没有去过建筑施工现场,对建筑项目实施过程、工作环境等等很陌生。传统的理论教学只能通过图片、视频的手段加强学生对项目的认识。而校外实习课程也由于担心学生安全问题,很多院校放弃带领学生到现场学习的机会。通过BIM技术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一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在虚拟的环境下,了解项目的三维状态,使平面教学走向立体化、可视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BIM技术如何引入到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呢?目前,在构建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引入BIM技术时通常是两种做法,一种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如BIM概论、BIM建模、BIM软件应用;另一种方式是将BIM技术融合在对应的课程当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具体融入方式如表1所示。
3.3建立BIM技术的实训基地
由3.2我们可以看出,在构建BIM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融合了各方面的工程软件,要想真正将BIM引入教学,必须建立校内BIM实训中心。BIM实训中心需要硬件软件双剑合璧,硬件方面应具备能够满足各种软件使用要求的网络操作平台,软件方面需要开展相应的BIM实训课程,培养师资队伍。
于此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实际工程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BIM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环境中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最新的BIM技术信息,并掌握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促使学生提早接触工作环境,了解行业动态。
3.4建设BIM技术师资团队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精湛专业人才。在BIM技术师资团队建设问题上,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双轨道并行的方式。“引进来”一是指聘请建筑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包括BIM研究专家、企业BIM总监、BIM软件研发总工、高校BIM专业带头人;二是指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指导引领校内专业负责人开展专业建设工作。“走出去”是指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各类各级BIM专业培训、BIM技能坚定师资培训、BIM应用研讨会、参与企业BIM工程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术能力。
3.5基于BIM技术深化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可以以BIM技术为出发点,与BIM软件开发公司、BIM咨询公司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开展教师BIM技术生产实践和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合作建立校内BIM工作室,引进企业BIM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学生共同研究完成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通过工作室这样的平台选拔优秀人才,长期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BIM人才,签订订单班。校企合作不仅使双方在BIM技术应用、教学研究等方面有所收获,同时也有利于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发展和普及。
3.6鼓钍ι参加BIM行业技能大赛
鼓励创新实践,紧跟国家“互联网+”的信息化战略,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推进BIM普及应用,加速人才培养,同时也为推动学生学习BIM技术,应用BIM技术的实践,近几年由各种软件公司如广联达软件股份公司、鲁班软件公司以及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举办的各种BIM技能大赛有所增多。每年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也会派学生参与竞赛,如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BIM应用技能网络大赛等。在参与过程中发现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渴望荣誉,赞美、被认可的心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参与BIM行业竞赛,可以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通过比赛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为培养BIM工程造价人才提供保障。
4总结
BIM技术的到来不仅使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了解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BIM师资队伍建设,建立BIM校内外实训基地,为BIM时代下发展的建筑企业提供高素质、专业性技能工程造价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小侠,徐志超,尹贻林.BIM对高等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2016(5):115-120.
[2]张金玉.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J].2015(7):27-31.
[3]程b,李星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BIM类课程开发探索与研究[J].2016(5):242.
[4]刘海芳.BIM技术对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影响[J].2016(6):11-13.
篇6
现象之一
发生在职教园区的碰撞
文・张韦韦
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共有2300家企业。其中,以诺基亚、通用电气、可口可乐、拜耳、康宁、奔驰汽车等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58家,投资项目67个,平均投资规模4600万美元。
伴随着新投资项目逐年递增,对于蓝领工人的强烈需求在亦庄工业园区尤为明显,每年所需各类人才达数万人。其中,不少世界500强企业急需一线工人。这些都为亦庄职教园区内的职业院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就业市场。
为区域经济服务
北京亦庄职教园区是北京市2002年批准立项的项目,初衷是为建一所全国领先、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集高职与中职为一体的现代化职教园区,并由此形成北京著名的职业院校聚集地。
在原计划里,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北京市机械工业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学校、北京市二轻工业学校、北京市化工学校和北京市医药器械学校6所北京市教委直属中专学校将进驻这里,现在已迁入了4所学校。
亦庄职教园区开设了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光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等30余个专业,这些几乎涵盖了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年初,为加快亦庄职教园区建设,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二轻工业学校、北京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北京汽车工业学校、北京机械工业学校5所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在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中,记者也看到:要突破学校隶属关系和学校类别界限,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集中,提高学校规模效益。打破地区、部门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等方面局限,统筹、协调、促进高职学院、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等职业学校的资源整合。
“无论是整合前,还是整合后,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初衷没有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孙善学表示,“当时把大型职教园区设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也是基于当地急需大批中等教育人才的考虑,是为亦庄开发区内的企业提供人才服务。”
这是观念的转变。从独立办学、不问市场转向重点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急需人才,这一步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与国际成功的职业教育接轨
“职业院校,必须面向就业市场。园区内的学校主要为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支柱产业培养技能人才。目前,我们已经与上千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像奔驰这样的国际化企业就有三、四家。”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幺居标表示。上任前,他曾是原北京汽车学校副校长,与奔驰公司的合作当时主要由他负责。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努力去培养什么人才。这是学校从校企合作中慢慢悟出的道理。
然而,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校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他们又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合作的?
幺居标介绍,在与奔驰公司的合作中,专业设备、专家、专业课程均由奔驰提供。学校则提供师资,并与他们的专家形成团队;实训场地、通用工具也由学校提供,学生毕业实习的岗位则由奔驰提供。
原北京市二轻职业学校副校长(现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设计与工艺学院院长)朱进京也介绍了他们的合作情况,“我们已经与世界最著名的气动元件制造和销售跨国公司SMC建立了长期合作。他们需要检测工人、操作工人、制作工人,根据这些岗位提出具体要求,我们再依据不同要求来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实训。最后,由他们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定向招聘。我们许多学生已在该企业就业,有些已经成为基层管理者,学以致用地发挥着作用。
朱进京认为,校企合作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以前,学校教学主要以书本为主,追求向大学靠拢。现在以实际动手能力为主,按照企业要求顶岗实习,课程体系发生了变化,所学内容也变化了。另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改变。课程的针对性更强了,需要什么就讲授什么。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现在我们与企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性也越来越强。我们的老师、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企业的最新技术,真正实现了与企业的同步。”幺居标认为,与国际化企业合作,学校最大的收益是能与国际成功的职业教育接轨。
“这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新尝试。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的职业教育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师资和设备上。但最核心的差距还是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教科院职成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高卫东说。他分析,我国的职业教育脱胎于普通教育,所以总体上还是一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这个本位教育强调理论、轻视理念;强调知识、轻视技能,这就造成我们一些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但在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上,企业与企业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别。“就企业招聘而言,企业间认识差异非常大。像奔驰、SMC十分注重员工的技能和职业操守。在奔驰公司考察期间,我发现哪怕是极其简单的工序,它们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苛刻,而有些企业没有这种意识,认为招聘一般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后,上岗操作就可以。”在一些企业,落后的用人观念仍然存在。
除技能、职业素养过硬外,要想进入外企工作,语言也是一道关卡。对此,我们也在做大量工作,请外教,课时不断加大。学生要想进入国际化企业,语言是基本工具。”
磨合是必然
如果说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改革的一个方向,那么,新旧模式的冲突不可避免。校企合作,这是一个伴有摩擦、碰撞,然后沟通、协调、改变、调整的过程。
“与企业的合作并不容易。”朱进京感叹,“第一,课程需要调整,一开始教师们不是很习惯,因为要改变备案方法和教学方法。其次,学生与企业间也需要一个互信的过程。如果毕业生的质量不稳定,企业会中止合作。第三,如果企业没有合作意向,学校也无可奈何。”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与奔驰曾产生过分歧。“奔驰的课程安排与我们存在差异,如果完全照搬奔驰的课程,学校肯定会不适应。我们的生源本来就与德国不同,如果把他们的教学模式、教学课程原封不动搬过来,势必给学校带来许多问题。” 幺居标认为。
北京教科院职成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高卫东也赞同这一观点,“在课程设计上,中国职业教育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
要将合作进行下去,就需要双方共同讨论,相互协商。但在课时的设置上,学校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老师的教学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以前老师们习惯照本宣科,然后到车间看看。现在,他们已不再完全按照教学范本进行教学,在教授课程时遇到一些问题,都会及时与德国专家沟通,以便调整课程内容。在教学计划、课程开发方面,都是由我们的教师与奔驰专家共同合作完成。现在,很多实训设备我们也在一起加紧开发。”幺居标说。
高卫东评价说,校企合作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一个重要的启示――职业学校必须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在我们传统的职业学校里,课程由专家编写,老师只负责教书。但现在,从企业的需要来说,企业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服务,这种模式化的教材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要,这就需要老师必须有技术创新能力,如果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技术,学校的核心创新能力就是课程开发能力。根据市场需要,及时开发课程,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才能立住脚。
通过合作,打造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而这个课程开发能力就是学校未来应对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证明,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利用学校的设备把企业壮大了;学校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把自己的教师队伍补充了,同时学校可以把企业作为实训基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教师也在企业中不断锻炼,师资水平得到提升。
作为践行者,幺居标不否认与企业合作有难度,“由于认识和看法不同,学校与企业间的磨合是一种必然。”但他认为,合作要想取得一定效果,双方必须目标一致。从企业角度是需要高素质的员工,而学校则是希望学生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间针对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沟通。”
现象之二
可口可乐:仅有能力是不够的
文・张韦韦
作为北京市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基地,拥有优越地理位置和优先发展地位的亦庄不仅能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更以其按照国际标准建设产业园区的魅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进驻这里。它们的到来,带动的不仅是经济产值的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就业机会。
不再技能至上
记者进入亦庄可口可乐工厂的核心――生产线看到,在这里,为保证每一道程序的质量,一线操作工人必须经过严格培训,他们岗位分工明确,互相配合默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软饮料生产企业,可口可乐一直坚持:只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才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所以,对每一个岗位的任职要求可口可乐公司都有严格的规定。
重视发掘和培养人才也成为可口可乐在中国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可口可乐从未间断过对员工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录用新员工时,他们极其看重求职者的潜质。
为了全面考察应聘者的能力,每位求职者至少会经历三次面试,由不同主管从不同角度来考查求职者。
“应聘者首先要了解可口可乐,对我们的行业和产品有热情。”郭明说。人事部门的初次考察,主要针对应聘者的背景,他对本公司文化的理解,以及他在应试中的言谈举止是否符合本公司的文化。
其次,要看应聘者的潜力和交流能力。经过人事部门初次筛选后,把筛选结果交给业务部门主管,由他们确定第二轮人选。接下来,业务部门会与人事部门一同协商,确定最终人选。而此时的选择标准,考察最多的还是应聘者的能力,看他是否具有胜任这个岗位的能力,是否能达到预先制定的岗位职责。
“另外,还要考虑他的‘期望值’是什么,他过去的背景及对未来的期望是否适应本公司的文化与发展,是否与我们的岗位相适合。”郭明话语间传递着一种信息,可口可乐已不再把技能至上奉为企业的用人准则。
由此可见,技术能力已不是叩开知名企业大门的“敲门砖”,职业道德观念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则成为学生吸引企业的闪光点。在郭明眼中,“过硬的技能固然重要,但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及倾听他人意见的耐心,这些是一名优秀员工的必备条件。”
“公司花大量时间、资金培训新人,有些新人这山看着那山高,往往没在岗位上干熟,就想着往外蹦,这是企业最忌讳的。”郭明提醒毕业生,修学先得修身,在把握就业机会的同时,要多注重自身敬业精神的培养。
当以输送人才为己任的部分职业院校仍紧盯着学生技能培养不放时,作为用人单位的国际化企业早将用人标准的重心向技能之外的敬业精神、忠诚度、责任感、个人潜力与交流能力倾斜。
培训背后的故事
在企业看似程序化的培训后,隐藏着企业的用人标准及其对员工的期望值。
在可口可乐,为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从他们入职开始,公司就为他们安排了各种样式的培训课程。“企业的培训行为无非是想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除工作奉献外,还能促进他们个人的成长。”这是郭明对企业培训的理解。
可口可乐公司将培训内容明确划分为:基础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等。 对基础培训,可口可乐公司也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入职培训、公司规章制度培训、公司企业文化培训、个人激励培训等。他们期望通过这些培训,让员工了解可口可乐发展的历史、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发展的状况、企业精神、可口可乐管理系统、可口可乐质量系统等。
“通过这些培训,辅以个人激励培训,让员工以可口可乐为荣,新员工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中,老员工调整心态,重新燃起工作激情。同时,促使员工拥有远大的目标和抱负、乐观进取的心态、持久的耐性、强大的自信心、优良的品质、强烈的责任心和坚持学习的态度。他们是一张白纸,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工作经历可以让他们在这张纸上描绘出精彩的人生。”郭明说的是可口可乐进行基础培训的目的,却道出了诸多企业的心声,那就是要赢得员工的更多忠诚与热情。
业务技能培训就是根据公司发展所确定的各种岗位工作的需要,对在岗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及技能的培训。在可口可乐,它的培训方针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更为注重的是提高在岗职工实际工作能力或劳动技能,使之岗位成才,满足岗位要求,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在管理技能培训方面,针对专业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继续教育,其培训类型多样:有知识扩大型培训,用以改变人才智能结构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有知识更新型培训,适时更新知识体系,使员工时时走在时代前面。
现象之三
职业教育,在开放前沿创新
文・刘君
2008年,中国不但要迎来奥运盛会,也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盛典。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作为改革开放的一大创举,各地开发区的设立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功不可没。30年来,当开发区从一片片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涂变成花红草绿、厂房林立的现代化新城时,为开发区提供强有力劳动力引擎的职业教育不应被人忘记。
多年前,教育部职教司副司长刘占山说过这样的话:“世界500强已陆续在开发区建立了生产基地,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职教必须加快改革发展,以适应打造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
通观30年的改革,应该说,与开发区经济密切相随的职业院校,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先觉悟的群体。它们没有辉煌的历史可言,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开发区创造出种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时,职业院校也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蹒跚前行,在与跨国公司的碰撞磨合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到中国去
在中国的版图上,沿着海岸线从北到南排列着星星点点的特殊经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开发区从沿海大城市向沿海中小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延伸,直至遍布全国,形成了继经济特区之后的第二开放带。现在的国家级开发区共有54个,其中沿海32个,中部9个,西部13个,其中东北老工业基地5个。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开发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集中的外向型工业区。2003年,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以仅占全国城市面积1.6%的土地,创造了全国24%的工业产值。2006年,实现GDP过万亿,外商实际投资147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为23.3%。
开发区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区域经济增长极。2006年,时任商务部长的对开发区有这样的评价:“开发区的成就,不仅给国人以信心,也给世界以震惊。”
到开发区去
大批跨国公司的到来,不但带来了资金、技术,还带来了旺盛的人才需求。这些人才从哪里来?与开发区处于同一城市的职业院校最先行动起来,各地政府也采取了种种措施打造投资软环境。
直接在开发区建立职业院校是很多地方的做法。天津开发区于2002年成立了职业技术学院,其办学宗旨是“一切为了开发区”。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开发区3800家外资企业培养适用的应用型人才。
一些城市让职业院校进驻开发区,以求得地理位置的“零距离”,形成了中国职教史上前所未有的迁徙。2002年,北京建立了亦庄职教园区。2007年11月,北京市又出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在北京现代汽车基地再建设一个占地20公顷的职业教育园区,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为应对开发区技术人才短缺,广州开发区也规划了占地14.4平方公里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广东教育学院、广东省工贸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入驻,每年入学技工人才超过万人。
开发区也吸引了同一城市其他职校的目光。芜湖开发区自1993年成立后,该市的中职学校就主动适应开发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为开发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开发区企业员工有3万余人,其中85%为职高、中专毕业生。远离开发区的职业院校也看到了开发区带来的机遇,将其视为学生就业的首选地。衡阳市船山中等职业学校锁定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就业岗位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重点将毕业生安置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开发区内的知名企业。
人才之渴突如其来
然而,职业院校的努力并没能阻止“技工荒”的到来。
从2002年开始,在开发区迅速发展之时,一个跨国公司没想到的问题浮出水面:中国技能人才严重不足。“技工荒”首先出现在制造业发达的开发区,之后向周边城市蔓延,形成延续至今的全国范围的技工短缺。
技工短缺已经成为在华外资企业,特别是欧洲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除非在中国找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技工,否则我们将减缓在华研发和投资的步伐。”一位欧洲跨国公司中国公司负责人发出了这样的“警告”。事实上,由于掌握新技术的工人人手不足,近几年,欧洲在华企业减缓研发项目进程的例子屡有发生,特别是出现在汽车、机械等一些大型制造业领域。
“技工荒”也让职教工作者开始反思,而作为“一切为了开发区”的职教工作者,更多的反思则是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与跨国公司要求的差距上。
亦庄开发区的SMC公司人事课课长付沛明说,我们对中职毕业生强调的是能力,一人要同时监控、调试3-4台机床,不仅需要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复杂的头脑,随时运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生产问题。
北京应用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陈保峰说,“学校跟法国、德国的学校合作办学,从教学硬件来看,和欧洲国家相比几乎没有差距。但他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要强很多。比如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我们没有这个水平。”
模式在发展中创新
经过对“技工荒”的反思,更多的院校强化了以往的做法――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在总结以往经验并吸收国外做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职教发展之路。
亦庄职教园区模式
2002年,为给亦庄经济开发区培养急需的大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北京市采用政府贴息贷款、资产置换和财政投入等方式,筹措资金14亿元,开始建设亦庄职教园区。2007年,在北京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又再次提出要“高水平完成亦庄职教园区建设”。
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
天津坚持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实现了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职教人才与岗位需求相衔接;坚持面向全国开放式办学,实现了生源的多样化;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40%以上;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一大批职业院校“双证书”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苏州工业园区培养外企灰领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之初,照搬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之后又融合了国外多家高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最有特色的是董事会制。其次,在学院设有以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主组成的“专业开发委员会”、“课程开发委员会”。第三,学院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进口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使学院的实习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水平,构建了独特的“教学工厂”环境。
青岛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模式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山(1980-),女,湖南长沙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甘肃 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编号:0916RJZA052)、兰州交通大学网络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54-02
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过程来完成,“建筑工程概算”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理解和掌握工程概预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运用工程概预算软件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投资项目的造价编制、理解大工程项目管理本质是该课程对培养高素质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定位。[1]
通过多年的努力,兰州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发展和优化对学生就业及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和广联达、鲁班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多次在我校举办“甘肃省高校广联达杯算量大赛”和“西部高校工程管理论坛”,提高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知名度,反过来也促进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和人才培养。
在调研各高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管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课程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梳理,提出“顶层设计、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依据“重实践、求创新”的原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总结,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形成系统化课程教学资源,突出课程工程特色。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完整、合理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把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融入到课程建设之中。
一、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本专业开设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是一门知识面广,区域性、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是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咨询单位等。因此,掌握建筑工程概预算定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掌握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方法与审查方法,掌握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掌握计算机在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中的应用,使学生具备进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和造价咨询的基本能力,是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师资方面,形成了老、中、青的合理梯队,主讲教师都在职攻读了博、硕士学位,且都参加了广联达等专业软件的培训,并在设计院等单位参与众多的实际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材方面,编写了多部高质量教材。课件和教辅建设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方面,每年都邀请广联达、鲁班等企业讲师进校讲授实训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实习,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2]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网络平台展示这些教学成果。其次是缺乏顶层设计,没有系统化整合教学资源。最后是学生实践能力还需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3]
二、课程建设思路
结合“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实际现状,按照精品课程要求及内涵,借鉴国内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以及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从顶层进行设计和规划,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反映我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特色。在组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将授课、讨论、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将基础课程教材、专业课程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积极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和成果,补充不完善的教学资源和薄弱环节,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形成系统化的网络教学资源,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建设。
三、课程建设实践
1.系统设计、整体优化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
(1)“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已形成众多的教学资源和成果,形成了“重实践、求创新”的课程特色。但这些教学成果比较零散,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和优化。所以我们拟对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成果进行分类,按照顶层设计、整体优化的思想,构建系统化的教学资源框架,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和丰富。
(2)课堂采用教学—建模—教学的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利用实际工程案例,在进行理论教学时,用软件建模形成工程实体。一方面,学生在建模过程中能不断充实专业知识,理解工程构造原理,通过直观效果图、算量步骤等帮助学生理解计量规则等。另一方面,用专业软件操作实际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软件操作过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这样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把他们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3)根据课程特性,确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上台用专业软件操作实际案例工程,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构建开放、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对整个资源进行优化,建设“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及时将取得的教学成果展示给学生,构建起开放的、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同时,提供课程建议和教学资源补充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该课程已进入校网络课程建设的第一批名单。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依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建设、实践教学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整合已有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料,形成分层次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网络教育课程。
目前,我校已经搭建好了全校网络课程教学综合平台(如图1所示),首批资助40门课程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建筑工程概预算”网络课程已获批复,进行了专门的师资培训和实践,这为构建开放、系统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网络教学资源课程解决了技术和资金上的问题,能充分保证网络课程的建设,促进学生“随时、随地、随愿”的个性化学习。
3.重能力、求创新,构建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以往理论课时过多、实践课时偏少、实践体系单一的情况。以核心课程群建设为中心,构建课堂实验、专题实验、创新实验、项目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企业实习、竞赛等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培养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企业赠送与购买的方式,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安装业内知名的正版专业软件,如广联达造价软件、鲁班算量软件、PKPM造价软件、神机妙算软件等。让学生参加广联达等公司在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进行的各种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参与广联达软件全国算量大赛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4.深化教学,构建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动态多因素的综合评价,需要建立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
(1)评价形式多样化。采用“开卷、闭卷相结合,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每次考试采用闭卷理论考试和开卷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
(2)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对出勤、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状态、小组中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只有教师进行成绩评定的方法,形成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的多元化主体评价方法。
根据研究和实践,建立了课程合理、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信息熵和粗糙集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了动态、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
通过课程建设的不断实践和发展,促进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具有鲜明铁路交通、大工程应用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培养了一批批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踏实实干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充分得到铁路工程、建筑工程等大型企业的认可和青睐。反过来,人才培养的认可提高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知名度,促进了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完善了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将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鲍学英,等.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篇8
关键词:横琴新区;“英语+葡语”复语型人才;集聚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33-02
一、“英语+葡语”国际化复语型人才集聚与培养的必要性及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世界,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往来高速增长。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在澳门的最新数据,2014年中国与葡语国家间贸易总额达1,325.8亿美元,同比增长0.85%。其中葡萄牙是中国葡语国家共同体内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近年来广东与拉美地区合作范围不断拓宽,广东省企业在拉美地区的投资项目累计达到266个,拉美已成为广东企业在境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之一[1]。
作为广东自贸试验区之一的横琴新区片区自贸区,毗邻澳门,地理位置独特。在广东乃至全国自贸区建设的大格局中,横琴新区是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文化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肩负着依托澳门与葡语国家联系紧密的优势,扩大与葡语国家的经贸往来,推动中国企业、中国装备、中国服务“走出去”的重任。然而葡语系国家英语普及率较低,要跟这些国家进行交流,语言是第一大难关,唯有突破这个关口,双方合作方能更进一步。
葡萄牙语在我国一直被称为“小语种”,每年国内几所外语高校培养的葡语毕业生数量极少,葡语人才匮乏。而既精通英语、葡语,又要了解双方国情并具备专业知识的国际化复语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种语言被需求拖行的状况已远不能满足横琴新区的发展诉求。为了切实加强横琴新区自贸区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沟通交流,推进广东与拉美国家经贸合作平台建设,新区需要大量精通英语与葡语的国际化复语型人才,“英语+葡语”国际化人才的集聚与培养已成为新区发展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二、“英语+葡语”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本质内涵与集聚培养方式
1.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本质内涵。根据施行(2008)对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素质的阐述,国际化人才指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浓厚的创新意识;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并具有多种语言的表达能力;熟谙国际惯例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整合能力、在国际舞台上能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灵活的运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参与各项国际事务活动时有独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健全的人格,不丧失辱没国格。施行的论述涵盖了知识、能力、人格等不同层面[2]。
2.“英语+葡语”国际化复语型人才集聚与培养方式研究。根据“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琴片区改革创新发展总体方案”[3],横琴片区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经贸合作平台,扩大对葡萄牙语系、西班牙语系国家的开放合作。鉴于目前国内对西葡语人才的巨大需求,国内师资力量短缺,整体仍处于数量少、经验浅这一阶段,为了尽快集聚培养精通英语与葡语的国际化人才,笔者以为应着手从以下几方面做些探索。
(1)创新“英语+葡语”国际化复语型人才“柔性引进”方式方法,出台形式多样、灵活便捷的引才引智政策,引进以休闲旅游服务、商务服务、高新技术等产业人才为主体的高端国际化复语型人才。吸引国内外高层次葡语人才来横琴进行客座讲学、指导咨询、科技研发活动,通过技术合作、合资入股、共同投资等形式或开展其他专业工作;同时积极吸引港澳、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外国专家以及技能型葡语人才参与横琴开发。对横琴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旅游休闲、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中医保健、科教研发和高技术等重点产业高端人才,采用定向引入、团队引入等多种方式优先从速引进;鼓励其到横琴任职,参与横琴新区的开发管理;并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机构,开辟“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在横琴创业和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借鉴港澳地区公共服务成熟经验,创新人才公共服务机制和监管制度,扩大人才服务供给,加快建立能够满足境内外人才需求、合理适度、符合国际标准、拥有比较优势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在公共卫生、医疗、社会保险、配偶安置、子女入学、购房补贴等方面制定妥善政策,为人才发展创造安居乐业的保障环境,打造人才发展保障平台。
(2)依托澳门高校、科研院所及跨国公司等,深化澳门交流与合作,共建葡语人才培养基地。澳门与葡语国家关系紧密。澳门的行政架构和法律体系源自于葡萄牙,与其他葡语国家的行政和法律较为相近。此外,葡语是澳门特区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澳门特区葡文学校、报纸杂志、通讯电台、卫星电视、互联网络等设施完善健全、方便快捷。葡语的教育或与葡语相关讯息的传播在澳门亦相当普及,葡语的学习早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其次,一些澳门居民移居葡语国家,他们对内地和葡语国家的风俗民情、文化教育、法律制度等都熟谙能详、了如指掌[4]。因此,鉴于澳门与葡语国家历史渊源深厚,在葡语人才培养方面,可充分利用澳门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强与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基金会等大学院所及组织机构的合作交流,为横琴新区培育更多精通葡语的专业专才。通过与澳门基金会、澳门大学合作,定期为国内葡语专业学生到澳门大学修读提供为期一年的葡语课程支持,使他们能够在一个更好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提升葡语水平;通过与澳门理工学院葡语教学暨研究中心合作,充分利用其葡语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优势,加强国内的葡语师资培训。并通过在横琴新区设立葡萄牙语教学分支机构、吸引澳门高校横琴办学(如澳门大学珠海校区)等,搭建合作互动平台;同时建设虚拟大学园,通过网络连通大学、大学派出机构及研究机构,创造教育机会,提高培训质量,推进中葡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澳门国际化葡语专业人才培训资源优势,携手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东方葡萄牙学会葡萄牙语中心等与境内外的多个葡语培训机构,定期举办葡萄牙语课程短期培训班,面向政府与区内企业开展葡语培训工作,率先培训横琴自贸片区政府、企业、商贸机构的商务人员。采用英语及葡语双语教学,以情境体验、文化比较学习形式为主,重在强化商务、旅游场景交流,学习语音、文化、表达、内涵差异。并将该项培训计划作为横琴新区设立多语种国际语言测评及培训基地的开端,以加快广东与拉美国家经贸合作平台建设与申请举办中拉博览会的葡语人才建设工作,解决当前人才供给燃眉之急。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组织珠海市的八所高校和葡萄牙大学开展学生交流,在培养中英葡三语翻译人才方面推出系列合作交流项目,把国内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将仅限于国内课堂教学的“小课堂”从课外、校外延伸到国外,使之成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三结合的“大课堂”。并定期举办葡语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如“葡萄牙语语言学国际协会国际研讨会”、“世界葡语研究大会”等,不断总结以往合作项目,集结专家意见,商讨和制订葡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升国际化葡语人才培养质量。
(4)携手本地高职院校,开展高技能“英语+葡语”复语型人才培养。在参与横琴新区建设,为横琴新区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方面,作为高等教育另一类型的高职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最大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要其强调其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所学知识的“适用性”。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相比,高职教育更为强调的是“技术专业”而非“知识专业”。高职教育所培养输送的人才更为突出实用性,更加强调实操能力。新形势下新区的发展当然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因此,可依托珠海市现有的高职院校,结合新区发展的产业需求,对商务、旅游、金融等相关专业,在原教学计划主修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葡语课程,进行葡语副修,复语教学。同时积极寻找社会资源,并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与横琴新区内的相关企业合作共建校外葡语实训基地,提升学生葡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从业能力;并不断加强与港澳职业院校的合作,学习其先进的英语、葡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地为新区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语型技能人才。
(5)依托国内高校间的校校合作、学科(专业)对接等形式,创新“英语+葡语”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利用高校各自的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等,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校际协同合作。同时探索建立优质的英语、葡语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开启新的高校战略联盟协作方式,打造英语、葡语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平台。
参考文献:
[1]广东与拉美国家进一步深化合作[OL].http://.cn/zj/2015/09/957623.shtml
[2]施行.我看上外国际化人才培养四大创新平台[OL].2008.Http:///index.php?aid=53,accessed 11/12/2008.
篇9
1.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雷同。目前,国内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文秘专业,大多是将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办公室事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人才。若说有不同,有的秘书专业强化了英语教学,注重涉外秘书人才的培养。
第二,岗位定位相似。大多数秘书专业定位于各种行业从事行政秘书、涉外商务秘书、文书处理员、接待员、资料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的工作。
第三,课程体系差别不太。由于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相似,导致课程体系趋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秘书技能模块,计算机操作模块和商务模块,涉外秘书专业会有英语技能模块。
由于上述关键因素没有明显的秘书专业特色,文秘专业至今没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缺乏特色,在许多地区秘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为什么文秘专业难以办出应有特色呢?通过分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文秘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从78年南开大学首次开办秘书专业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文秘专业主要培养行政单位写作型秘书,后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行政机关对秘书人员的需求不断减少,而企业、团体对文秘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法,许多院校的文秘专业进行了自我改造,即从培养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体系,转到培养以会议组织、接待等实务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为核心的体系上,当新体系建立后,文秘专业如何继续适应社会经济对文秘人才的变化,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就导致了文秘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相似。
第二,文秘职业的需求特点导致形成自己特色比较困难。文秘职业需求具有分散性,一个单位即使需要也往往只是一两个,不像有些专业的职业需求是批量的。职业的分散性导致文秘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求全求大,就业岗位定位于所有行业的秘书岗位,课程体系以训练秘书岗位共性的能力为主,因此专业特色很难形成。
第三,文秘教师的现状在一定程度影响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目前从事文秘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原来教语文或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目前对秘书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秘书专业的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秘专业难出彩。
1.2专业特色形成规律探索
专业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生存空间的专业就没有竞争的优势,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就不能得到发展。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通过研究那些专业特色明显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专业的特色形成应遵循下列规律:
①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
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一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落实在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深圳的物业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该学院随之设立了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制冷空调、建筑工程、城市环境工程、城市园林等物业管理专业群。再比如,伴随着深圳建设花园城市的步伐和深圳花卉园林业的发展,该学院开设了城市园林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群)之所以能形成特色,无不是围绕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建设的。
②专业建设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与布局相一致。
一个专业要办出特色,需要整合院内资源,在一个学院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专业建设不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相一致,不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院特色相适应,就很争取到更多资源。因此,专业建设的执行者要研究本院办学特色,把握本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将专业办出特色。比如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本身是一所主要培养IT人才的学院,它的文秘专业也围绕学院特色进行专业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商务文秘的特色。
③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同时,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也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比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有11个特色专业、湖南民政职业学院的文秘专业殡仪专业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与建设而成的。
④专业特色的形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是专业长期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之所以能建出特色,与它长期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该院文秘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是一位作家,同时担任该学院人文分院的领导,因此文秘专业中应用写作课程得到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建设,该院的文秘专业写作教学获得了多项国家与省级的教学奖,同时也促成了专业特色的形成。
1.3关于我院文秘专业形成特色思考
品牌就是特色,如何将我院文秘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抓住深港合作机遇,结合我院的信息特点,通过提升现有的优势让本院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特点。
1.3.1关于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专业形成特色的关键。依据专业形成特色的规律,专业定位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注重专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我院文秘专业应立足于为深圳经济发展服务。
深港经济的不断融合,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港资投资深圳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深港合作的层次在不断深入。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市引进港商投资项目36218项,直接投资28304项,实际投资320亿美元。深圳与香港合作的企业就更多。从合作范围与层次看,深港合作已在各个行业开展,深港大都会的构想,为深港合作描绘了美好蓝图。目前“深港创新圈”、“深港文化创意中心”、“深港生产力基地”的建立为深港合作,深港大都会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港合作为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深港合作的加深,无论与香港有合作的内地企业,还是港资企业,十分需要熟悉两地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从国内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没有一家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此,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几年建设,形成自身的特色。
1.3.2为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所具有的条件和优势
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考虑自身的优势。本专业在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方面具有其它院校所没有的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的便利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与香港方面进行交流,较快获得香港的资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香港文化比较熟悉。
第二,港资企业或与港资合作日常交流语言多采用粤语或英语。而本院文秘专业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并且本专业一直坚持中英文办学方向,在办学上有一定基础。另外,本院学生主要是深圳生源,这些学生从小都能说流利的粤语,目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粤语。因此在语言上不存在障碍。
第三,近两年,本专业与部分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有一定程度合作。
1.3.3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思路
特色专业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为了让我院文秘专业早日形成特色,应从下列方面进行建设:
①对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合作机构作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掌握这些企业或机构对秘书人才的要求以及从事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打下基础。
②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坚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目标。为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课程体系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识别繁体中文能力的课程,秘书技能课程应增加培养港资企业秘书事务管理及文书处理能力的课程。
③强化师资队伍的改造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结构上,就丰富香港各事务的知识,一是增加教师在港资企业、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和机构的工作经验。
④编写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教材建设要围绕培养来进行,在内容上应包括上述企业的秘书工作内容,在形式上最好使用繁体中文编写。⑤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技能。
2文秘有效人才的培养
形成专业特色只是培养有效人才的手段,而有效人才的培养才是专业建设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形成专业特色的同时达到有效人才的培养呢,下面就有效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路。
2.1有效人才的提出及内涵
在2005年,深圳经过25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目前深圳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在2005年初,深圳第一次明确提出: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转变。建设效益深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效益深圳”,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决定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建设“效益深圳”的要求,深圳市委对我院办学提出了“育有效人才”的要求,所谓“有效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养人才。它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体化。之所以说它是“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内涵上,它与深圳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了,在深圳经过第一次创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深圳发展资源紧缺的现状,深圳第二次创业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的发展目标。培养有效人才可以说建设“效益深圳”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2.2文秘有效人才的基本标准
经过对深圳秘书岗位的调查,我们认为文秘有效人才,从总体上来说应具有“六会一高”,“六会”,即会做人、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说话、会学习;“一高”,即办文办事办会效率高。
“会做人”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秘书应做到:忠于职守、严守机密、讲求效率、善于合作,恪守信用、文明礼貌。
“会办文”就是“坐下来能写”,学生不仅能写各种文体,而且懂得各种办文程序。
“会办会”就是能将组织策划大型的会议或活动,能做好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中的服务工作以及会后善后总结工作。
“会办事”就是对内能处理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外办事能把握好度,能维护好领导的尊严和公司的形象。能具有一些具体事务和基层管理工作。
“会说话”就是“站起来能说”,要求文秘人员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效率”就是秘书对工作反应快,能快速做好各种办公事务的准备工作,能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深圳文秘人员还需要下面的特色能力:粤语表达能力,繁体汉字识别能力,信息与资料的快速整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4在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
培养有效人才是形成文秘专业特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专业建设包括人才规格的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要在培养有效人才的基础上进行。坚持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培养文秘有效人才的具体措施如下:
2.4.1通过研究深圳的港资企业及与香港机构合作企业,设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前文所述可知,文秘专业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必须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培养方案。通过调研,本专业确立了新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深圳经济发展需要、能以中英文作为交流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沟通主要手段,掌握文秘基本理论,熟悉深港行政管理与文秘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拥有现代秘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文秘人才”。同时还形成了语言、秘书、计算机、商务活动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2.4.2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文秘专业要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也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来完成。为此,文秘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础的建设,为学生随机的、经常性的教育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2.4.3通过评价主体转换,形成有效人才新指标体系
过去教师在考核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一卷定终身”。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又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但是主体依然是教师,而教师多是从其知识和一般能力来评价,这很难反映出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有效人才的评价,在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应引入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式评价和企业信息反馈式评价,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着力人才有效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杨念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