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08:0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林植物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园林植物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92-02

园林植物栽培是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园林绿化及其他园林相关专业课程结构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及主干课程,是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高级专门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园林植物栽培可以分为种苗生产和栽培两大块内容,主要研究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环境因子与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种子生产、播种育苗、营养繁殖、大苗培育及出圃、园林植物的调查规划与选择、园林植物栽植、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整形修剪等内容,同时还要完成相应的实习实训项目。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偏重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也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行业或某类职业、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专业的职业技能水平更是考核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实践教学,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陈旧,缺少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良好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内容上与园林本科专业中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内容区分不大,教学手段上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以填鸭式为主,内容与本科院校差不多,难度较大,使得学生难以吸收掌握。而实践上,由于理论部分没有完全理解、掌握到位,实践效果也不好。有时虽然实践任务是按时完成了,但学生完成任务后对整个实践过程却说不清楚,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导致学过就忘,出去工作后还是不会操作。由于教学方式陈旧,使得高职毕业生远远不能达到市场对于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的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还缺乏良好的教学模式、完善的教学体系,也很少有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做出深入的研究。

2.学生学习缺少积极主动性和责任意识。目前,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占到一半或一半以上,而理论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将来的工作有必然的联系,只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吸收知识,学生广泛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和责任意识。实践教学中,由于每项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而每小组人数较多,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偷懒、不动手,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校内实训场所有限,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学校里虽然有苗圃地可以供实践教学使用,但面积很小,而且每年、每学期都有很多班级在上园林植物栽培课程,加上学校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划,很多地不能使用。同时,由于学校实训场地上没有园林工程项目,比如有的实践课上要移植大苗、大树,要么是没有大树可以移,要么是没有场地可以栽,就出现了大苗、大树挖完后原地栽种的现象,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实训场地的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校企合作存在困难,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园林企业是园林产业的主体,所以园林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符合企业的要求,要注意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也是非常薄弱的,除了最后一学期到相关园林绿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外,其他时间很少有接触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实战演练机会。在校企合作进行实践锻炼过程中,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和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就连最后的顶岗实习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企业中,还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对应的岗位实习,即使是参加了顶岗实习的学生,由于企业不能配备专门的人员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也就很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学生所参加的实习岗位基本上也是企业中最基础的,经常有学生回来反映自己在企业中只做些杂活、接触不到工程项目,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也就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实训教学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5.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缺乏科学性指导。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缺乏实践能力,尤其是年轻教师,大多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到学校工作的,虽然理论知识较强,但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不足,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上缺乏科学性指导。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方面的教师情况也是一样,许多操作技能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是很难组织实施的。为了弥补这一问题,有的学校则聘请园林企业人员来担任实践指导老师,这种方法有利也有弊,经常会有外聘企业人员由于其自身的工作原因而耽搁正常的教学活动。

三、提高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质量的具体对策

1.调整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在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课程教授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的把握。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其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一般低于相应专业的本科学生,而且高职院校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因此园林植物栽培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上进行浓缩和提炼,并浅析化,以便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在园林植物栽培的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实用性较强的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形式来快速传递理论知识,并做到图文并茂,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实践技能操作还可以通过动画虚拟实训来完成,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观看一些相关的影碟、视频,以丰富教学手段,也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自己拍摄一些视频用来授课或指导学生实践。

2.完善校内实训条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积极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扩大实训场地,满足教学需要,同时还可以把整个校园绿地作为实训场所,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绿化实践中。实训场地满足后还可以丰富实习实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主动性,以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牢牢掌握。

3.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实战演练是提高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外,在其他学期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园林绿化实战演练。而且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解决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另外,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指导教师要先确定实训的任务和目的、顶岗实习的考核方式、顶岗实习的预期结果等,并在实习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保证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要提高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必须得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许多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越来越注重学历、学位、职称,同时还应更注重其实践工作经验。对于年轻教师应放宽政策,鼓励他们到企业、基地挂职锻炼,让他们参与到实际园林工程中,从而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对于外聘教师也更应注重其实践操作能力、工作经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及教学态度,而不能只看其职称或职务情况。学校还应完善相关的聘用、管理等制度,同时,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企业负责人、高校教师、校友等举办讲座,加强对学校年轻教师的培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园林行业前景十分广阔,但面对行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性园林技术人才却十分稀缺,高职园林专业的学生就业市场广阔。园林植物栽培是高职园林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归纳、总结,提高教学质量,在立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创建良好的教学条件,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能熟练运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技术,会进行园林植物栽培、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的园林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新世纪高职高专园林建筑学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292-4294.

[2]李振涛.高职院课程设置的探讨――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4):44-45.

[3]韦东海,张秀兰.高职高专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探析――以旅游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2009,(10):12.

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有计划系统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风格与特征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诸如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专业人才在改善城市环境、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根据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定位,如何通过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学习,结合江苏省对园林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来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为"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进行了实践。

1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总结为:第一个"1"表示第一学年,学生在两个学期每个工作日的上午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工作日的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根据专业要求,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请园林相关企业老总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参加企业培训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第二个"1"表示第二学年,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三个"1"表示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实习单位要求和实习内容,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进行强化培训,最后在校内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针对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

2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实施模块教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培养方案,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尝试模块教学。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园林植物栽培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以及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主要为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模块包括生产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以及毕业实习实训。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可使本专业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园林专业就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和整合,如在文化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大学语文和环境资源概论两门课程,将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以及农业气象三门课程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基础课程,将园林史、园林美学以及园林设计初步整合为园林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将素描、水彩与水粉整合为绘画课程。

2.2编写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当前的许多教材多为全国性教材,普遍性知识过多,而地区针对性不够,因此,编写校本教材是较好的解决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强调"适用、够用、实用",如在园林植物栽培基础校本教材中,增加园林植物知识,减少以往教材中过多的农作物知识;在园林植物栽培类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资料,我们重点强调华东地区常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技术以及市场前沿园林植物的介绍;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根据园林行业动态,适当减少纯理论知识内容,重点围绕职业技能要求编写教材;在综合实训指导书的编写中,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调研结果,强化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小游园景观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垂直绿化景观设计及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等项目的实训实习,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教学方法上,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即由教师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花卉栽培、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园林树木等课程中,进行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即将上述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整合出若干技能培养项目,教师对该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等进行集中讲授。[2]如在小游园设计项目式教学中,几名专业教师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及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融入到项目中,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2.3加强实训指导,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园林技术专业一些课程的特点,以往由1名教师和实验员一起进行实训指导的效果不太理想。如在绘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由于指导每名学生的时间耗费较长,我们实行由2-3位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一起同时进行实训指导,显著提高了实训效果。另外,在每学期的实习教学周中,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实行几门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专业教师集体参与实训指导的办法,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模拟工作过程。此实训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如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园林仿真实训,如校内实训基地树木园的规划设计、学校小游园的景观设计等;二是到利用本地园林景点及国内著名园林景区进行综合实习实训,如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苏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等课程综合实习实训。通过以上这些做法,可以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良好。

3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3.1遵循教育规律,突出素质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不但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在大量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圆满完成 "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把班杜拉认知理论体系中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3]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首先应该是素质教育,学生要在先成人的前提下方能成才。该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就业中可以留得住,有效解决了目前本行业普遍存在的毕业生怕吃苦、流动频繁的问题。另外,该培养模式中开设有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训中重视人文素质、强调团队协作与统筹,培养学生分析事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并为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给予了指导。

3.2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本培养模式中三个"1"的核心均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一个"1",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接触专业,了解岗位职责,为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1"中,通过基础课程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并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在毕业前全部学生需取得园林行业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部分技能突出学生可以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第三个"1"中,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中的技能操作进行及时指导,并通过集中授课、技能操作示范等对学生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为学生将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据我们最近一次调查,喜欢此教学模式的同学和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92%;二是,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生实践项目的增加同样对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过聘请行业能手等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专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起到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同时,由于园林行业自身的特点,通常一个园林企业只能安排3-6名学生实习实训,这与一些工科专业可将许多学生安排在同一个企业不同,因此,本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企业的参与。而由此涉及到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

[3]丁夏君.建设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73-75.

[4]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作者简介:杜庆平(1962-),男,江苏扬中人,从事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园林植物学;课程教育改革

1“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现状

近些年来,国内林科类、美术类很多院校都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园林植物学”是专业基础课程中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培养方案中必修的科目。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国内院校将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授课内容拆分为“园林树木学”、或“观赏树木学”和“花卉学”;而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院校则拆分为必修课“园林树木学”和选修课“花卉学”、“园林树木栽培学”。截止2015年,国内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多达100余所,美术类院校学生在学习植物学的等基础专业课时较偏重形象思维,往往在设计中很好地做搭配,而在植物具体的植物学常识的掌握相对薄弱;而工科类、林科类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常识时相对轻松,而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则会有些吃力。根据不同院校的情况和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反思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授课内容,可以得出对于植物的自然分类常识、演化亲缘关系等往往不是教学的重点,而在空间中的特征和植物生长习性则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根据目前各院校对植物学复杂的教学方案和方式,我们得出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系列课程教育亟需改革,并且是十分必要的。

2“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教学方案和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传统的园林植物学课程中,直接沿袭了传统的植物学的授课内容,比较注重植物的生态解剖学和植物种类的识别,按照自然分类系统的科属逐一介绍各种植物的特征,而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把重点放在设计方面多一些。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案中,太过于依赖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造成对植物的生态解剖学、植物系统分类等过分注重,而忽略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的需要,在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中,园林景观设计对于植物学的要求主要在于植物的生物学习性和美学特性,因此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的专业要求相结合,以便在设计工作中熟练运用。在园林植物的教学中,可以按照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藤本植物、水生植物、竹类植物等进行分类,按照这样的模式分章节介绍,弱化对于,自然学科分类、植物的生态解剖学等教学,将植物的授课内容与实际设计中的运用相结合。

2.2教学模式灵活运用

植物学的教学也要结合野外实习的内容:在植物学的教学方案中,理论课时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实训实践学时少之又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具备理论知识而不能结合实际,这就要求授课的方式有一些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放在野外进行,在实习基地生动地对个各类植物进行讲解,将植物形态、植物配置、生长习性等理论课程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另外,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多运用教学展示道具,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物道具相结合,再辅助以视频、照片资料,让学生把学习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与图像思维相结合,全方面、多角度地获得真实感和体验,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使教学效果更加高效。

2.3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

在理论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提出设计综合类性实验项目的探究,提出探究方向,例如,在校园中的实验项目,可以提出“校园景观园林植物配置调查”、“校园树种调查”、“校园植物天然更新”、“校园植物栽植技术”、“校园自然植物群落调查”等角度,让学生分组讨论、查阅文献、完成实验、撰写报告,最后在课堂中与大家分享成果,教师在此过程中采取提出问题、分组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良好互动,多做引导和鼓励而不过多干预,让学生去体验和参与。比如在探究不同树种的栽植方式和技巧的实验中,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植物的种植和养护工作中去,使其对于植物的挂牌、栽种、修剪、浇水、除虫等能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日后设计工作中能够将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在一个阶段的实验探究结束后,教师将大家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专业角度提出指点,将实验中未解决的问题深挖、引导、讲解,这样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丰富课堂的内容,生动地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引发思考,探究根源,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全局思考能力,这对学生未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结束语

在新学科定位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园林植物学课程作为基础专业课,在教学方案和内容、课时合理分配等方面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文章从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三方面探讨课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使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黄清俊.园林、园艺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0.

篇4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城市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要求较强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力度,一直是一门较难讲授的课程。本人通过7年的教学,从对教材的熟悉,上好每一堂课,到逐渐钻研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并通过与企业专家的合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1 企业调查

为探求企业植保岗位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本人在课改前深入企业调查,确定学生的能力目标,依此调整课程内容。

本次调查选择园林企业中从事病虫害防治指导的植保顾问,绿化高级工培训班学员,我校园林专业毕业2年以上,现从事园林养护工作的学生等三类不同性质的人员;其调查结果能够全面解读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和毕业生所掌握的植保技能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以上调查对象均在上海养护水平较好的园林单位工作,如辰山植物园、上海植物园、静安雕塑公园等。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份,收回18份,其中学生问卷9份,企业问卷9份。通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还有些差距,尤其是实训内容的设置上。

2 调整教学内容

适应高职教育改革要求和园林行业发展的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调查问卷结果,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做到理论知识够用,并为技能培养服务,详见表1,其中带*为增加或调整的授课内容。

2.1 调整教学顺序 目前,在大多数院校,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按照教材上的排列顺序进行次序性的系统教学,从而导致实践与理论的错位。昆虫及病原物都是活的有机体,它们会随着季节、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由此就决定了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安排必须与这种动态变化密切结合起来。因此,项目三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内容要打破教材原有内容的排列顺序,按季节、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2.2 重视农药知识 会使用农药是植保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技能。在以前的课程中,农药这部分内容往往不作为重点讲授。但通过本次调查,企业对毕业生的农药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很高,要求掌握病害、虫害的基本用药,关注新型农药,能够合理实施喷药计划,会设计药效试验,能够执行施药后质量监督检查等。因此,本课程要增加农药部分讲解及实训。

2.3 增加预测预报知识 以往课程讲授中,并不将预测预报能力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认为这是植保研究所、植保站的任务,而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在植保工作岗位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病虫防治中错过最佳的防治时机而导致后期防治困难的增大。病虫害在各公园或绿地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课程中增加病虫害调查的方法、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了解预测预报的基本方法,对提高毕业生从业能力和预防病虫害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4 调整理论实践的教学比例 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而且要能与实践联系。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基本保证每部分理论内容讲解后都配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保证学生植保技能的培养。

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项目化教学 几年的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本人根据该课程特点,将课程内容重新整合为6个项目(表1)。在这6个项目中,项目五是植保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而项目三是重点,其他项目内容的设计都紧紧围绕项目三的教学需求。项目三的教学是按照病虫害发生进展顺序贯穿整个学期。为开展项目三的教学,学生首先应能够识别病虫害,这是基础,因此项目三教学之前应先安排害虫、病害的鉴别技术教学。项目四、五、六是项目三的有机组成,但又相对比较独立,故单独设立项目,项目四、五、六穿插在项目三中进行教学。

3.2 现场教学 本课程直观性强,适宜采用现场教学。将学生带到校园、公园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对各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方法有了直观的了解,许多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现场观察一目了然,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效果差的问题。本课程项目三的教学紧密结合上海市病虫害发生情况展开,一般每年病虫害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7月。故本课程的开课时间应在每年的春季,这样方便现场教学的开展。其他季节发生病虫害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解决课程结束前无法进行现场教学的不足。

3.3 总结教学 以季节为序进行病虫害教学,学生学习到的病虫害是零散的、孤立的、相互无关联的,这样的教学结束后,学生得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知识是庞杂无序的。因此,在课程结束之前必须安排几个课时的时间将一个学期学习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知识按虫害、病害分别归类,虫害防治技术按食叶害虫、刺吸性害虫、钻蛀害虫、地下害虫归类总结,病害防治技术按叶部病害、枝干病害、根部病害归类总结,使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4 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 教师要走进企业,才能了解行业需求,掌握行业新技术。而教师由于长期在校内教学,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无法完全掌握行业的动态。因此,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专门抽出4~8个课时邀请植保科研单位老师、园林养护单位高级工程师等校外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参与教学,请他们做专题讲座,如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新型农药的特性及施用效果、新发生病虫的特点及防治等。

3.5 实训基地建设 有稳定的实训基地才能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校内基地是最稳定的,本课程将实践教学训练的重点放在校内基地,充分利用校园树木园、植保实验室,逐年增加病虫识别标本,改善病虫害防治的工具等,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6 重视说课的作用 第1堂课的教学魅力是无穷的,是上好本课程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第1堂课采取说课的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人将说课引入课堂,向学生说课,学生了解课程的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成绩评定方法等,向学生介绍前几届学生的实习实训成果,引导学生进入病虫害防治的世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课程的魅力。

篇5

学习成绩与就业脱节。毕业生将来就业岗位不一定是相关专业,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因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探索园林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及模式。

2.2研究意义。培养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将有价值的结论应用于今后的教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实现科研、教学、行业三方的有机结合。

3研究内容与目标

3.1研究内容。探索园林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强化师生的实践教学意识,实行任务驱动;通过调整教学时间,增加实训机会;压缩课堂知识,开发技能动手项目;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辅助制图设备和园林植物资源,提高学生的插花、标本、园林图纸等制作能力及园林植物养护管理能力。

3.2研究目标。筛选有效的园林教学方法和措施;调查教学中的现存问题;探索实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4研究思路与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改革方式、实行“毕业顶岗实习”制度等,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时间、创建工作室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此对实践教学改革措施进行探讨。

4.2研究方法

4.2.1普查法。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在校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实施各种实践教学,并调查记录学生学习效果。

4.2.2成绩统计。采集相关学生的期末各科专业课试卷成绩、国家技能鉴定机构鉴定成绩、实训成绩、河北省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插花技能大赛成绩及风景园林设计大赛等成绩,比对各类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4.2.3归纳总结。对试验数据分析整理,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5讨论

5.1提高园林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是,开拓师生专业视野,增加动手机会。我们的经验是:多看长见识,多练长本事。经过调查,比较理想的实践教学比例应该不低于60%。

5.2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唯一和绝对的。经研究,动手练习结合相应的考核,能够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任何教学效果的取得都是各项措施及各学科潜移默化、相辅相成的结果。协调参观、实训、室内练习、参赛等不同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并将其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参观识别是前提,规划设计、插花制作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展览是对学习成果的显现形式。参观识别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修养;通过实训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展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5.3良好教学效果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群体。园林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普及园林知识和技能是该专业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参赛是一种激励策略,少数人获奖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6课题研究价值

6.1提升了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对课题的参与,教师收获的不只是显性成果,重要的是理念更新了,思路更加活跃,教学创新意识和参与科研的意识更加强烈。通过研究积累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教师研究的轨迹,通过研究,锻炼了教师的毅力、观察力、思考力、组织力、写作力等诸多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在日渐提高。

6.2提高了教学质量。以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进了实践教学的开展,积累了大量教学植物标本,为园林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而充实了教学内容。另外,开展一项课题,多门课程受益。课题试验地成为《花卉栽培》、《园林苗圃》、《园林植物保护》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并为今后相关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课题组老师结合所授课程,及时更新完善了相关的课件,实现了成果和经验的共享;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和工作室,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建立了新型互动式教学模式,师生共同体验参与,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了教学效果。

6.3服务于行业。通过开展此项研究,促进了学校、科研和行业部门的有效交流。

篇6

[关键词] 行动导向 教学情境 病虫害

行动导向教学是现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又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是为适应某种职业岗位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一种职业教学模式。但是,在我国由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较晚,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还有待开发。根据行动导向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发每门课程,设计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是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课题。本课题,以我院园艺系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为例,来谈一下本人对行动导向的理解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

姜大源在《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一文中提到“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并对两种教育的不同类型特征进行阐述。从中可知,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的学习思维是不一样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更注重形象思维。这一点我们从多年的高职教育中同样能够领会。因此,职业学校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毕业以后的岗位需求,然后是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即以毕业以后职业行动来作为导向进行教学,这就要改变原有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把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学过程,增加学生的动的科学创新、试验的能力。

如何根据毕业以后的职业以及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即以职业行动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培养出即有先进的病虫害防治理论基础又有先进的防治环保意识,懂技术、懂管理、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应该研究的。

为在工作中贯彻施行行动导向教学,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行动导向的含义

行动导向教学,很多人以为那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其实不是,“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所组成,如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驱动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等,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行为导向型教学明确以全面的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倡导多种教学策略与方法,期望学生彻底地、完整地运用手、心、脑等多种感官去学习,追求学生专业技能、方法能力、事务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并举兼得,因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专注于认知过程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狭义概念上的描述性知识)的弊端,使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由单一认知转向专业与跨专业的知、情、意、行并举,又使整个教学过程涉及描述性和程序性两类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问题解决、与他人和集体相处、敬业负责和善于学习等情感、意志及动作作业的练习,其创设的各种不同教学方法,正好满足了学习与教学过程的不同要求。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习”。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启用,可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与人协作共事的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能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因此,这种教育思想成为现在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2.深入基层,了解职业过程

在高职教育中,教师不应该在黑板上教学生识认昆虫、病害,以及对病虫害作防治工作计划,而是经常上山下乡,了解当地的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并且做出可行性防治措施,在实践中去感知、认知。“高职教育需要明确目的和方向。一般认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在某一具体工作岗位或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不了解所教学科的实际发展,又怎能使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规范。因此,高职教师应具备双师型,能深入地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且把这些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3.让学生亲自去认识昆虫,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对于害虫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加以实施,老师在其中只起到指导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是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根本。为实现此理论,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养虫子,观察虫子的生活习性,并进行总结,形成感性认识;也可以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某一昆虫,了解自然条件下昆虫的发生、发展规律、生活习性,对于害虫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加以实施,总结经验。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我们只是在实验室进行农药的配制,比较几种配制方法的好坏。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实训转入到生产实际中,根据田间发生病虫害的情况,选取农药、浓度计算、农药称量、农药配制、农药使用等过程进行实训,完全在生产实境中进行,按照生产实际安全防护的要求,学生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进行农药的配制和施用,完后对药械和余药按照生产要求进行处理,避免造成对环境有污染和留下安全隐患。

4.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眼、耳、脑的作用

人对于知识的获取85%来自于视觉,10%来自于听觉,5%来自于其他,可见视觉材料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通过视觉获取并思考、模拟、实践是知识保留率最高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尽量提供面对“真实情境”的“思考和实践”的学习过程。即通过视频来加深所学,特别是对一些造成严重危害病虫害如美国白蛾、棉铃虫、蝗虫等,都可以通过视频了解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防治方法。通过音乐以及图片的刺激使学生很容易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防治方法。

在设计防治效果实验时采用头脑风暴法,群策群力,共同找出每个设计的优缺点,使同学对试验过程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同学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师在整个项目驱动中只起到指导作用。

在病虫害识别过程中,采用图片、标本以及现场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对具体的病虫害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利用网络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园林植物病虫害检疫时,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上网查园林植物病虫检疫名单,检疫名单是不是一成不变,为什么?学生搜查的结果出来以后知道了检疫名单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会更深地理解检疫名单变化的原因。

总之,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这些足以能引导学生完成所学目标。

5.鼓励学生产生创新思维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输出的人才不仅能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因此,高职教育除应灌输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外,还应灌输学生一定的实验、试验能力。学生出现新的思维教师应鼓励。

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要求师生互动,强调探究式学习,新课程要求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以行动导向为指导的教学思想中,“教学设计不应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应从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事实上,如果情境提供给学习者自己选择和追求自身兴趣的机会,学习者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大的责任。处于一定教学情境中的学生,总是努力地为自己创造最有力的情境认同,并采取最符合当时情景的行为方式,以从总体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预定的“知识建构”。作为以实践操作见长、理论学习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情境教学的研究与应用,更有助于发现职业教育规律,并遵循教育规律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培养目标。

教学情境中包含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等因素。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高职教育中以及其他教育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行动导向教育理论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它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和其他情境综合运用。也就是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问题情境创设的优点是: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授课的中心所在,便于重点记忆。此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说是所有情境创设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的。问题的提出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又能起到呈上起下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昆虫的基础知识一章中的第一节,在讲了昆虫数量巨大后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昆虫的数量、种类如此巨大?此问题的提出即有对先前所讲的总结,又可以使学生产生为什么的疑问,为讲昆虫的形态打下伏笔。

2.利用视频创造出真实的场景

真实的场景有利于学生充分的发挥眼、耳、脑的综合作用,看到病虫害危害的惨状,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时间、地点等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学生带到所有的真实的场景。我们可以把真实的场景翻录下来,利用影像资料创造出真实场景,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加固所学的知识。例如,我们利用影像资料播放了美国白蛾的生长发育历程,使学生很容易记住昆虫的变化过程,对这种昆虫的卵、幼虫、蛹、成虫有一个很深的了解,加深了对这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的了解,为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打下基础。

3.利用现有的真实的材料进行现场教学

让学生饲养一种昆虫或是进行野外观察,学生从卵开始,进行观察,各个虫态的形态、大小、颜色变化、历期以及孵化率、死亡率等都得到了深化,同学们不仅明确了昆虫生长发育的经过,而且也了解了生态因子对昆虫的影响,为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模拟真实的生产场景

真实的生产场景是学生以后工作的场景,对于园艺系的学生来说,病虫害的防治、调查是主要工作。通过真实生产场景的模拟,可以使学生对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选择某一园林绿地,调查病虫害的种类、危害,并能根据发生规律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和组织防治实施,使学生的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诊断识别、原由分析、方案制订、组织实施的园林植保“四会”能力得到了全面训练,同时也使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

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评价与考核

对学生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学习中的评价,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期末基础知识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的。在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体系中,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在以基础知识作为考核的主要参考,把学生的情感动机、试验的设计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纳入了主要的考核的范畴。也就是说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实际操作中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40%,情感动机占10%,农药试验的设计能力以及学生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的观察占20%,实际操作对病虫害的调查以及对病虫害提出合理防治措施的报告占25%,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昆虫饲养观察过程中采用了以前没人用过的合理方法,得出前人没有的结论)占5%。从考核分值可以看出,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体系中,加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权重,增加了创新能力的考核。这样,能促使学生对以后职业的了解以及对以后职业的适应能力,也充分反映了以职业行动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思想。

总之,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的高职教育改革,加重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高等职业学校成为社会上高质量的职业人才输出基地,必将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2]马凯.探究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09,(13):102-103.

[3]李晓玲.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09-111.

[4]陈启.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96.

[5]徐丽君.高职院校“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再思考.人才培育.

[6]齐振国.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学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9,(6).

篇7

在教学中,教师遵循基础课程“必需、够用、适用”的原则,注重结合,突出重点,根据专业需求,对各章节内容进行了调整。以下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辉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与植物生理》(高职高专)教材为例进行阐述。根据专业需求区分主次内容,进行强弱处理在“植物形态解剖”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采取强化形态、功能,弱化内部解剖结构的做法。比如,根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根的种类不同,其功能也有所不同。为体现形态与功能的适应,在根的种类中增加了“气根、菌根和板根”的内容;枝的形态与树木的园林应用有关,在枝中增加了“树冠”的内容;叶的结构与植物的生长环境有关,在叶中增加了“叶幕、阳生叶、阴生叶结构”的内容;花是园林花卉、园林树木观赏的主要器官,在花中增加了“常见园林植物花的赏析”内容。通过强化这些内容,使该课程与专业课的衔接更加紧密(因这些内容在“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和“园林苗木生产技术”课程中均会涉及)。而对于与专业课程联系相对比较少的内容,进行了弱化处理。例如“单、双子叶植物根的构造”、“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花药、子房的构造”等。在解剖构造中只重点讲解“茎的结构”,因为这部分内容与树木的增粗、扦插中不定根发生的部位有关。营养器官的变态中,着重介绍了地下部分营养器官的变态,因为它不仅与分生繁殖有关(具有地下营养器官变态的植物可产生专门用于繁殖的鳞茎、球茎、块茎、根茎等),而且球宿根花卉如百合、风信子、鸢尾等是学校“苏农一枝花”的代表,通过介绍,可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其爱校的情感。“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教学内容这样的增删,既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又节约了将近一半的课时。整合相关课程内容,避免重复植物分类知识包括“分类方法”、“植物的命名”、“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植物的类群和分科”等内容,主要是为后续“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服务的。由于园林工程专业开设的“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中会详细介绍植物科、属、种的形态特征,因此,为节约课时,这部分内容只安排4节课,其中,2节介绍“分类的基本知识”,2节介绍“植物检索表”的使用。至于“植物类群及重要科特征”等内容,学生可以在“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开设时具体学习。这样,充分体现了“既不重复,又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介绍重点知识和学生自我阅读相结合植物生理中“水分代谢”、“矿质代谢”是重点,专业课程“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苗木生产技术”中均介绍到保持水分平衡的措施。如在生长季节树木移栽需带土球,且植物生长越旺盛,所带土球需越大,移栽时树木修剪需越重。但为什么要保持平衡?如何保持平衡?为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排水比灌溉对植物更为重要?施肥时为什么要“薄肥勤施”?为什么不同季节施肥量不同?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解释清楚。通过对“水分代谢”、“矿质代谢”详细的介绍,问题基本都能迎刃而解,也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机理”、“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呼吸作用机理”、“植物的生殖与成熟”等内容,因与后续课程联系较少,所以采取了缩减的方法,只讲述主要过程和内容,而不具体展开。“植物生长物质”、“生殖生理”、“成花生理”等内容与后续“园林苗木生产技术”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介绍重点知识和学生自我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寒害、热害、旱害、涝害发生概率增加的现象,教师还重点介绍了提高植物抗寒性、抗旱性和抗涝性的措施。至于抗病虫害知识,因后续课程“病虫害防治技术”会详细讲述,因此可以略去不讲。由于教材中案例基本是以农作物为例,因此,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应紧扣专业,以园林植物为例进行教学。通过对“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既突出了基础课“必需、适用、够用”的原则,又强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园林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既要求有园林植物生产、养护的专业能力,同时,又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社会能力等。为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可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现场教学及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法。(一)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植物的形态千姿百态,植物的分枝方式多种多样,植物的叶片形态各异,植物的花瓣多姿多彩。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对专业的热爱,同时,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图片外,还应该经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大自然。比如在讲授“茎的形态”时,让学生观察校园中树木的分枝,分析为什么雪松高大挺拔,一枝独秀?而柳树则婀娜多姿,潇洒飘逸?在学生七嘴八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告知学生:这是由于树木分枝方式及枝条木质化程度不同所导致。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他们观察分析的能力。又如在介绍“叶的形态”前,教师让学生4人1组,利用课余时间先去校园或小游园采集30-40种不同植物的叶片制成标本,要求他们在叶片下面标出叶片类型(单叶、复叶),描述叶形、叶脉、叶基、叶尖、叶缘等,通过采集、观察、分析、比较,同学们较快地掌握了叶的形态有关知识。但教师也经常会发现,学生所采集的标本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许多同学采集复叶标本时只采集了其中的一个小叶,教师应及时纠正错误,将完整的叶片展示给学生,以加深他们对复叶知识的理解。总之,通过现场教学,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填鸭式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学生的参与性少,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为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不断设问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讲授“水分代谢”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植物生长离不开水?那是不是水越多,植物生长越好?如果不是,从水分的角度,怎样才能使植物生长更健壮?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学生互评,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种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提升了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教、学、做”合一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技能的有效手段。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可采取“教、学、做”一体的模式。例如,在“根、茎、叶的内部结构”内容学习中,教师先将根、茎、叶横切构造装片发给学生,让他们对照课本、对照装片自学,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让学生画出根、茎、叶的结构图,并标出各部分名称,这样,通过“做中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如,在“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查阅资料,了解该种生长调节剂使用方法、使用时间、使用浓度等,然后让学生设计试验方案、实施试验,最后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所起作用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结论。通过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加贴近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工程导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能力结构在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表达知识和沟通协作能力等层面实践性要求越来越高,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能力成为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关键内容之一[1]。安徽省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对城乡的环境景观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管理和施工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地方“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依然匮乏,难以很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能力符合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未来的经济转型打好人才基础[2]。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属高校唯一土建类高校,目前已经开设风景园林(景观学)专业15年,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按照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客观要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等方面逐渐形成学科的优势和办学特色。为促进风景园林专业发展,服务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工程导向背景下的地区人才需求状况,总结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探讨工程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3]。

1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1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整合优化

实践课程体系的架构是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目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课程之间关系不清,导致系列教学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只有在稳定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才能形成更加具有执行力的保障体系。目前我校风景园林总学时相对太多,理论课程学时比例较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有待进一步强化。同时,实践教学大纲相对陈旧,未能很好的与时俱进;教学大纲存在知识陈旧、信息不全、深度不够,具体内容与目标不太明确的状况。实践类主干课程缺少阶段具体培养目标、知识点不明确,实践评分缺乏相对公正性,教师评阅实践课程作业反馈信息的缺失等问题依然明显[4]。

1.2师资“工程”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力推进,师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近十多年内,依托学校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办学,实行教师资源共享,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取得优化和提高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对于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沉淀积累不够,教师队伍不足,其结构不合理,且教学任务繁重,教科研水平较弱,师资“工程”实践能力牵制了专业建设。由于缺少优良的实践教学平台,加上学校多年形成的重设计轻理论研究、重表现轻内涵的特点,教师缺乏宏观的专业视野(交流、学术会议参加不足)、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师资“工程”实践能力[5]。

1.3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相对缺失

目前我校实践教学主要是依托学校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部分教师工作室,以及部分校外的教学实习基地(数量不足),目前,在我校现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实习、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材料认知等实践平台缺失情况依然明显;对于有利促进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室利用率不高、氛围营造还缺乏。

2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培养途径与实践教学改革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及主干课程优化

课程体系的架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行,在稳定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风景园林专业培养计划,突出“建筑初步(融入风景园林特色)+建筑设计基础(融入风景园林设计基础)+风景建筑设计(城市详细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的设计主干系统课程。按专业认知规律要求分阶段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理论课程和设计课程教学在时间上同步,作为理论课程知识的延展及对实践能力的针对性强化训练,旨在促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二年级为基础知识的熟悉和掌握;三年级为设计能力的强化训练及专业视野的拓展;高年级阶段则以综合实践、生产实习(校企联合)及毕业实习为主。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明确实践类课程任务书,丰富实践课课题类型,逐步完善联合评图、模型制作及评阅信息反馈,充分发挥我校土建优势学科特征,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工程”特色。

2.2师资“工程”实践能力内涵建设

遵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规律,建立“青年导师制”,通过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老教师“帮、传、带”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按照学校针对青年教师采用的“工程实训”措施,分批进行工程实训,提高师资队伍的“工程”素质,深化师资“工程”实践能力内涵建设;积极柔性引入具有实际丰富工程经验的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等相关师资指导学生工程实践类课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建造师”等职业证书考试,增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同时充分发挥我校“大土建”优势,利用校企“产学研”平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引进新的智力,积极参加各级学术会议,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学术能力。

2.3教学实践平台建设提升

根据学校目前风景园林学科的状况和今后的专业发展规划,构建“实训+技能+研发+生产”教学实践平台;以安徽省振兴教育计划为契机,引进硬件与软件设施和教师讲评系统,丰富实践课程作业的“联评”效果,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更高质量的锻炼和充分的培养,尽早适应社会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需求。以风景园林所为龙头,推进教师工作室建设,主要以高级职称兼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为带头人,2-4位骨干教师为核心,成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技术、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等多个工作室,作为学生校内教学实践平台;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省内外相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包括各类城乡规划院、建筑设计院、风景园林设计院)、园林建设企业、园林苗圃企业等进行联合,建立多家校企联合实习基地,提升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3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由于其生态、绿色、可持续和实践性的特点,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要求,紧密与行业企业合作,教学、科技及社会服务结合,充分发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师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和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素质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

[2]姚晓洁,冀凤全.景观学专业园林植物类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科版,2013(4):93-95.

[3]胡绍庆,陈波,等工科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现代园林,2009(10):66-68.

[4]冀凤全,赵茸.工程导向的土建类景观学(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园林,2011:35-396.

篇9

一、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应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园林绿化企业和毕业生的调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总结行业企业的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园林苗圃和花卉生产企业培养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理论教学改革

(一)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核心,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首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过渡与衔接。专业课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相互衔接以及一定的先后顺序,因此在授课前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重新制定授课顺序和内容,科学构筑课程体系,避免内容的重复、脱节。其次,要注重专业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材要满足教学内容和行业发展的需要。鼓励专业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本学科领域最新技术、最新理念引入教学中,使课堂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发展动态,开阔学生的眼界,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二)与时俱进,注重教学手段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更要采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灵活立体呈现教材,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一)以实用为目的,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园林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侧重于培养对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满足岗位任职能力素质的需求。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本着以实用为目的,以提高动手能力为重点,精简理论内容,把必备专业知识教学,嵌入实践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实践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建立校内高质量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保障,让学生承担校园绿化施工、养护工作,感受真实的生产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强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改革原有课程实习模式,根据园林工程实际工作过程,从专业角度全面规划设计实习项目和任务,由单一课程实习变为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避免了重复教学。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节约了实习资源,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了综合性集中训练,提高了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三)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办学是实现工学结合的保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运作,熟悉职业岗位要求,接触最新技术,提高职业技能,从而使自身职业能力得到了根本提升。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立足实际生产岗位,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还能提高职业素养。

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以下几种途径:(1)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2)从企业聘请高级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3)组织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职业素质。

五、改革考核方法,引入社会评价体系

考核方法应采取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课程特点和岗位要求制定考核内容,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同时,还要引入社会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取得中级技能等级证书等。

作者:韩颖 张昕 单位:朝阳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园林,2001(4).

[2]汪诗德.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2).

[3]刘晓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J].鸡西大学学报,2011(7).

篇10

【摘 要】从分析高职学生生源入手,分析了目前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实施中课堂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教学过程互动环节不够、多媒体设备使用不当等问题,提出了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的作品直接面向市场,课程与行业、企业接轨。

关键词 真实项目;课堂教学改革;树木栽培与养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59-03

作者简介:龚仲幸,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教学。郑慧俊,男,汉族,讲师,研究方向:植物生长与发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真实项目 《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编号:kg2013693)的研究成果。

2014年5月的全国职业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课堂,课堂是教学的落脚点,最完美的教学设计脱离了教学的课堂也就是一张废纸。

园艺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而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是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操作后的作品因为没有企业的支持就成为了废品,每年课程结束后更多的是浪费。学生学习后也觉得只是接触到了表面,没有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的作品与市场如何对接。基于这样的基础,我们探索了接受企业的订单、任务,融入课堂,将学生的技能操作与企业需求、课程建设相结合。

一、树木栽培与养护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学情分析。目前高职生基础薄弱,自觉学习能力弱,缺乏自制能力,导致整体学习风气不理想。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玩微信、聊天、睡觉、早退、迟到的现象屡见不鲜,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喜欢实践操作类课程,但他们更喜欢自由的技能操作,更喜欢能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课程操作。

2.教学方法分析。

(1)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为主,缺少创新意识。普通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理论性课程较多,偏向学术性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在教学方法上也偏向于教师讲授。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的技能。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有别于普通教育,传统的讲授教学远远不能适应现今高职的学生。

(2)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少,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正是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即使在实践环节学生有了参与,也是在教师示范后,严格按教师的要求做,没有学生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可不可以有其他的途径?”也就是没有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学生在操作中只是充当了操作手,没有任何创新意识。所以本课程的改革要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课程。

(3)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具体化和可视化。职业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需要一定的情境,在教学中要力求具体化、可视化。尽管不少实践类课程模拟工作现场,采用“工作现场”教学,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校不可能等同于企业。因此,也有不少学生反映学校的实训操作跟企业真实工作场所的实训操作差异很大。

(4)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恰当。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但目前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打开PPT,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将多媒体设备很好地加以利用,常常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鸦雀无声,违背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设计。

(5)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虽然我们都在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往往还只是通过简单的试卷加作业的评价,无法加入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的因素。

综上所述,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最终落脚点还在课堂,怎么样将有限的45分钟利用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

二、基于真实项目的《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设立于2000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较多的企业资源,专业自身拥有一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园艺技术实训基地,能为真实项目的承接提供优越的基地资源。

1.开发基于真实项目的教学内容改革。基于真实项目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选择,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教学项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企业有需求。

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了课程的技能目标以树木育苗、繁殖手段、栽培管理、出圃为线索,从一棵小苗或一粒种子到成为一个产品或者说商品的整个栽培过程来开展,项目开展也从易到难进行,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苗木栽培管理的全过程。本课程最终确定了树木种子育苗、苗木无性繁殖、容器苗栽培管理、树木出圃、树木养护五个教学情景设计,确定了种子采集、种子处理、播种后管理、分株压条繁殖、扦插繁殖技术、嫁接繁殖技术、栽培综合项目、上盆、病虫害防治、施肥、树木分级、树木种植、修剪行道树、修剪庭院树、修剪绿篱、综合性养护任务16个子项目,这16个子项目分别对应了园林绿化工的技能要求。

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分析企业可能提供的真实订单,将企业的订单分解到课程对应的项目中,见表1。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将任务进行分解,尽可能地与企业、校园、专业建设相结合,为后续课程的组织实施服务,每个项目的安排让学生能感觉到成就感,而不是象以往的课程教学中,课程结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浪费资源、金钱的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对这些植物的感情。

2.基于真实项目、真实情景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确定了项目的基础上,依托企业的产品订单任务、营造真实的教学情景设计,应用四阶段学习法、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角色互演等方法,让课堂变得精彩起来。

企业真实项目的导入需要前期较多理论与实践作铺垫,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操作,会产生较多的损耗,也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如扦插繁殖项目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项目第一堂课导入,整合前一学期的课程知识园林植物的分类,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在15分钟的时间内将园林植物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类,教师将各小组的分类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园林植物分类结构图,然后根据每类植物的特性,归纳出该类植物最受欢迎的繁殖手段,从中不难发现,扦插繁殖是在目前岗位中使用最广泛的繁殖手段,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要求小组以讨论式的方式,列出扦插繁殖时的基本步骤,并将每一小组将步骤列在黑板上,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再根据每个小组的情况,和学生一起研讨完整的步骤应该是什么样的。因为最终时会涉及到每个小组的成绩,没有人会睡觉,也没有人会玩手机,毕竟涉及到分数。最后结果出来时,学生会很兴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基本的操作要求有了一定的概念。下一步就是通过2节课的时间,将刚才的步骤完整的练习一次。

在学习了前面的基础上,扦插繁殖的操作既需要多次的重复操作,也需要后期的精心养护管理。因此,在第二次上课时,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按上次上课的操作规范,认真完成企业的订单,并要求学生加强课后的管理。

第三次课,我们会引入扦插繁殖的成本核算工作。给定基础的数据,模拟公司要有50万盆的订单,计算生产的基础成本。学生对于这样的上课模式比较能接受,从中也体会到了创业的意识与节约成本的概念,对后期的精细化管理能起到很好的促动作用。

3.配合真实项目的引入,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结果是帮助评价双方(教师和学生)对活动的全面、客观的反馈,从而有助于教师及时进行调整教学方法。理想的教学评价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绩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和灵活的评价方法,记录了学生成长的全面过程细节,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后,课程的评价在不同的项目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来自企业真实订单生产任务的,以企业最终的合格产品为最终成绩,占40%,平时表现与操作占60%,如果出现不合格产品而不被企业接受,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而通过课程。如果是来自校园或专业组的生产任务,我们则采用学生自评、组长评、教师评、专业组评的方式,以公平、公正地体现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

三、基于真实项目的树木栽培与养护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承担该课程的三年教学中,课程组教师体会到一点就是学生喜欢实践动手,但如果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学生会产生较多的抱怨,教师也会反映实践操作课人多、无法精细化管理的现象。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我们将学生的操作与工学结合、企业真实项目、做中学、学做中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做到学生、企业、学校三赢。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需要建设一批强大的企业后盾力量。要较好地推进真实项目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专业需要囤积一批信用度高的企业资源,同时也要做充分的企业调研。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是否适合学校的环境、项目的劳动程度学生能否承受、学校的资源条件能否满足这些植物的生长等,前期需要完成较充足的准备工作。

2.需要一支有责任心的教师团队。企业订单的引入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的投入,包括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企业的订单往往不是单纯依靠课堂就能完成,树木栽培类的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花在课余对植物的养护上,需要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植物的生长状况,并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当订单越来越多的时候,依靠个别老师的努力可能远远不能满足对订单的跟踪,这就需要一支有责任心的教师团队。

3.教学资源的不断积累与收集。项目的积累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了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改变,所有这些资料的收集应该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课程组要注意定期进行讨论和总结,并不断提炼。

4.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专业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方法设计的理论学习,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面对高职学生,我们唯有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并能顺利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改革便是落脚点。针对树木栽培类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课堂直接面向市场经济,教学内容与行业规范、企业标准接轨,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受益的必定是学生和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等.园艺专业《园艺植物昆虫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0).

[2]林金泉.以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为例探索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27).

[3]徐志龙,袁淑清.基于真实项目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