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22:1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路桥梁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以适应用人单位所需,本文将探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强化校企合作来为学生构建实践教学基地,进而使高职院校办学成效不断升值。
关键词:
校企合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推广应用,在高职院校突出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社会上收到较大成效。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格局,转而更趋向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求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将所学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到实习过程中,以便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院校及学生的欢迎,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活动不容易找到适合实习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基地的现象;但为了提高公路监理专业办学水平,高职院校通过与相关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公路试验检测中心,以及工程监理咨询所等加强合作,同时还与施工单位、道路桥梁养护单位加强合作,通过不断调整实训管理制度,来配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了多渠道融资的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其中包括:学院投资、争取行业投资资金、同时还多方筹措资金,从而构建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型实践基地。作为院校方面,通过向企业输送实用人才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另一方面院校还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应用编写实用教材和强化教学实践相结合,来提高本专业师资水平。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应用
2.1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运用教学实践和进入企业实习相结合方式,通过校办企业来培养目标和规划,提出为工程一线培养相关人才,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交通、路桥施工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该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完成公路勘测和设计工作,能够掌握道路、桥梁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工作、并参与旧桥增固的工作实践中。学院方面通过联系承接大型道路、桥梁勘察项目的单位,带领学生参与到道路勘察设计实践中去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一线道路、桥梁工程的实习机会。另外,该专业要求范围还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路桥工程养护工作,以适应公路、交通行业发展所需。
2.2教学模式的改进
高职院校通过在教师中开展如何上好专业课的讨论,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课程的设计,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并提升其综合素质。在讨论活动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对学生来说适应就业和日后发展,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减少员工培训开支,而对于院校来说则为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就业和录用的平台。通过上述讨论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以实践应用为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
2.3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还需要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学习方法教学上。通过指导学生如何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将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中的重点、难点罗列出来,让学生经过多次实践操作来了解实践操作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将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摸索实践操作技巧同时,还能够得到来自教师的经验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尽快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通过实施教师的实践指导和专业理论教学,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更强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学校现建成道桥实训室2个,配置相关仪器设备180余台(套)。能进行的试验有土工试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路基检测试验、路面检测试验等。通过现有试验设备,设计实训项目,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做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熟练程度。
2.4实习促就业理念的应用效果
高职院校提出通过实习促进就业的理念,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从系主任到专业教师,都积极对推荐毕业生就业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高职院校与施工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就业基地合作文件,通过实训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并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同时还将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实践中,应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帮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的实训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课件用视频方式上传到网络,学生经网络可以多次、反复观看教学视频,通过不断观看其中的实践操作视频,可以让学生加强直观感性认知的同时,还拓宽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途径。另外,学生从视听教学模式中,不仅了解到当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可以了解到更新的技术工艺和技术方法,以便学生能知晓和掌握更多前沿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研究成果。
3结论
综上,从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可知,校企合作通过实训项目为主,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训到现场实训的条件,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并从课堂教学走向社会实践,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就业、实训条件,以充沛的理论知识与道路桥梁工程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王琦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玮,李慧英.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2,8(4):87-88.
[2]蒋玲.基于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15):156-157.
篇2
关键词: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74-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一方面表现在城镇化建设中高层建筑物的建设,另一方面表现在交通运输工程中的土木建筑工程,如道路(包括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码头等工程。与之相呼应,我国相关领域专业的高等教育也出现了迅速发展的事态。为了与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专业,其核心综合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渡河工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其专业基本知识包括了基础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铁工程、地下厂房建筑工程等方面。该专业同时结合了工程安全与管理工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又结合了工程实际操作技能,最终培养出既要满足市场经济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又要顺应社会和时展方向的建造工程师、管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这样,在人才培养上,专才的培养和通才的培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因此,如何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能均衡二者的关系,制定出合理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文将对我国道路桥梁工程专业普通高校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详细探讨,并分析其合理性。
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既能掌握道路桥梁及地下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专业技能,又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和高尚品德的高等专业人才,能从事道路桥梁和地下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科研、教育、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制订人才培养的方案上,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中,既要设置能够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又要设置必需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最终培养出适应不同行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
要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专业及专业方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及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动态;要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从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相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所必须的测绘制图、运算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高速公路、一般道路、大中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管理的初步技能。同时要系统掌握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资料、论文、规范及其他技术资料,能够具备一定的听、说、写的能力,并要掌握资料查询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四、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设置是教学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坚持的原则为:使学生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知识;同时注重专业性和基础性,整体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处理好本专业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为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工程人才。
1.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应适应我国大众化技术人才教育教学的相关发展要求,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能够真实反映专业人才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教育的发展新动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标准,培养既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坚持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总结本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新的培养方案中,力争在“回归工程”教育、整合与优化、课程更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
2.专业方向设置。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下设有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与安全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和人才需求信息,在第三学年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分别针对各自的特色与需求,设置若干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程。其中道路工程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道路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桥梁和隧道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桥梁工程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桥梁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道路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地下工程与安全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地下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及道路桥梁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
3.课程分类及各类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基本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不超过六年,学生按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本专业总学分178,其中课内计划学分171,修完相关课内教学计划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课外实践7学分,其学分的认定按相关任课教师及创新实践学分的有关考核办法执行。三个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即平台课、模块课和课程群。
(1)平台课。平台课又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是三个专业方向都必须要修的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共60.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35.4%;学科基础平台课共43.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5.4%。
(2)模块课。模块课又包括专业基础模块课、专业方向共享模块课和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其中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是针对每个专业方向所设置的特色课程。专业基础模块课共16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9.4%,专业方向共享模块课共11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6.4%,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共28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4%。
(3)课程群。课程群又可称为专业方向拓展课程群,其中设置的课程均为与三个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相当于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每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在课程群里选取至少12个学分的课程,所修学分占总学分的7%。专业方向拓展课程群的课程涵盖了与三个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涉及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等各方面。
4.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从第一学年的军训开始,实践教学环节一直贯穿于四年的培养过程,除军训外,其余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物理实验、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地质实习、专业测量实习、专业生产实习以及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创新实践等环节。其中课内实践环节为35.5学分,课外实践7学分,课外实践不计入总学分,但需考核合格方准毕业。
五、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1.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平“平台课”+“模块课”的做法,一方面可大大减少课堂老师讲解的时间,使本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发展方向更趋于综合化,另一方面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拓宽[3]。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不同层次和方面的选修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而且在学生毕业后,既能使学生对其他专业方向的特点有所了解,又能使之较快地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工作和学习。进一步改革后的培养计划更加重视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认识到作为一名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方面的工程师在将来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将总学时减少,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整体优化组合,及时改革更新课程,进一步放宽课程设置的口径,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发挥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在专业平台课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提高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以及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课训练的比重,加强学生人文和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方面的教育,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了基础课程教学所占的比例。尽管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习有益于学生对工程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理解,但在学生涉及到实际工程之前过多地进行纯理论的学习,缺乏针对性,这种教育方式属于灌输式教育,所以很多学生毕业时总觉得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不多,这实际上就是他们对基础理论理解层次欠缺的问题[4]。因此,应将应用型本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学重点放到应用教学上来。
4.新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培养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应用型人才不应是单一人才,而应是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领域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同时,应用型课程应紧密结合实践型课程,应用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工具,而工具的熟练必须通过大量实践,必要的工程实践经历可以说既是应用型教育的手段又是应用型教育的目的。然而,实践课程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在课堂中过多的训练内容,很难使学生具备全面解决所有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设计题目布置的大小和多少,而是要使学生的工程素质得到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4]。
5.新课程体系在设置时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进一步细分为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三个方向,这就使得按照该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应用型毕业生更具有适应性。一方面满足了“通才”的要求,即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均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专才”的要求,即在“通才”的基础上,每个专业方向对其相应专业技能进行重点加强。
六、结语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交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这就使得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需不断提高,相应地,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国家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将新内容、新知识和新方法纳入其中并加以优化组合,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丁宝宽,陈四利,鲍文博,金生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45-47.
[2]曲贵民,林莉,宋高嵩.土木工程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5):139-140.
[3]周莲芳.地方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30(5):126-128.
篇3
Abstract: For thepost internship process management of students, after three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e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ubei Communications Technical College summaried a proven "Four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was praised deeply by college, enterprise and parents, that was "college competent, and enterprise supervision,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and parents assistance". This system obviously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tudents'' post internship, and showed sharp features with the control and comments of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s.
关键词:顶岗实习;“四管”制度;校企双元制
Key words: post practice;"Four Management" system;dual system of school-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66-02
0引言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顶岗实习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累计实际工作经验,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的必要途径[1]。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格特质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完成校内学习、实践、技能考证的同时,必须到校外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参加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1顶岗实习“四管”制度的提出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往往在施工企业第一线,由于实习学生分散,工作场所的不固定,作业面的变化和工作过程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一直是个难题。我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在对学生顶岗实习严格过程管理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深受学院、企业、家长好评的“四管制度”,即“学院主管、企业监管、学生自管、家长协管”。学院主管是指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实习工地巡视检查,配合学院学工处、教务处、系部做好学生管理和实习指导工作;企业监管指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学生自管指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家长协管指对实习期间违纪的学生,及时通知其家长,协助学院和企业对学生加强教育和管理。
2顶岗实习“四管”制度的实施
2.1 学院主管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实训体系,完善实训流程,建立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综合监控体系[1],学院学工处、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加强监督检查,实行“学院主管”。在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指导下,系部成立顶岗实习工作小组,并制定《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巡查制度》、《带队教师管理制度》、《外聘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办法》,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工作小组的职责是:联系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和项目,与企业项目部协调与沟通,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按照相关制度对实习学生全过程监控,组织对学生实习效果考核评价,确保顶岗实习质量。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运作程序[2]见图1。
每个实习班级,视人数多少配2-3各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均为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院、系部、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要加强沟通,共同承担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①辅导员要与实习指导教师多联系。②教务处、系部要与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多联系。③实习指导教师要与实习企业多联系。④学院要与实习单位多联系。
2.2 企业监管顶岗实习学生既是学院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必须接受学院和企业双重管理。实习期间,将学生纳入企业内部管理,除了校内的实习指导教师,学院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学生实习现场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管理,实行“企业监管”。高等职业教育始终贯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更是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来。如企业与学院合作制订实习计划,具体落实顶岗实习任务,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安全教育;协助学院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后勤保障工作;落实实习场地、劳保用品等。
篇4
关键词:工程测量;校企合作;实践能力
工程测量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施工测量能力也是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了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我校每年均要组织技能竞赛,并从中挑选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级工程测量技能竞赛。笔者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作为竞赛的指导教师以及参赛选手,深刻体会到职业技能对于每位职业院校学生的重要性。通过竞赛可以强化学生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心理素质。本着提高参赛水平,真正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技能大赛目标,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技能竞赛能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参加竞赛,可以发现原有课程标准的不足,推进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同时我们发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还是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理论教学上,忽略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间的联系,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为了适应大赛需要和企业需求,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并在实践环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分组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些教学改革可以使得技能大赛和专业教学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二、技能竞赛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技能竞赛要求学生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运用能力,并且还要和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以技能竞赛为引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竞赛训练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命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在技能训练方面的能动性。
三、技能竞赛能促进校企合作
在技能大赛的准备过程和参赛过程中,院校会有更多的机会与相关行业的企业接触,能够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观察市场变化,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各种变化。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修订更加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更多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四、技能竞赛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目前,我校参加江苏省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主要来自于路桥专业,该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技术迅速发展的行业,这对教师的各项能力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观察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重学历、重理论、轻实践、轻技能”的情况还比较普遍,随着各项职业技能大赛的陆续举行,除了是对学生的考验,更是对老师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职业院校工程测量授课教师,必须要不断跟踪测量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拓展自身的知识面,还要花时间去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接到每一次技能竞赛任务后,不管是什么比赛,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制订参赛准备训练计划,进行充分的准备,同时要高度重视大赛过程总结,通过大赛使得教师也不断地进行学习,汲取大量的先进理论,提高技能水平,继而用项目教学的方法深入到课程建设中去,使得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丰富、灵活。
五、技能竞赛能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院校的特点就是产教结合,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学校的实训中心正是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平台,所以实训基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技能大赛训练中,实训基地是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一个学校的实训基地是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并且实践教学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所以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教学需要和竞赛需要,增大实训场地面积,配置满足竞赛训练和平时教学的实训设备,优化实训场景,这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能很好地反映出在测量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推进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得教学过程不断完善,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要点;自主学习;角色;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是在目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打破以往的单一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界限[1],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2],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有机的交叉,在课堂上可以使学生既懂得了书本理论,又掌握了操作技能,既能动口说,又能动手做,还会动脑,还可以经历近似于实际工地的工作活动过程,体验工作的艰辛与完成任务的喜悦,锻炼与人沟通、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2项目教学实施的要点
2.1教学项目的制定是项目教学的前提
一个好的教学项目对专业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所确定的项目任务一定要紧扣工程实际、面向真实可操作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来学习。所以,在确定教学项目之前,工程测量教学团队通过到社会企业去深入调研、团队教师到企业工地实践锻炼,使我们确定的教学项目真正贴近实际的工作任务,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2.2学习情境的设计是项目教学的蓝图
确定了教学项目,那只是一个活动名称或工作任务,在教学中只有进行了精心的教学化处理之后,才会把原来枯燥无味的程序化的工作变得有血有肉。教学化处理的过程就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过程,通过确定情境目标、情境任务描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准备、教学材料的准备、情境的步骤、工作过程简述、主要知识点、教学方法的建议及参考学时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使项目教学变得生机盎然,可操作性显而易见,一目了然。
2.3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是项目教学的基础
目前我们的教材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且教材的内容很多不能及时跟上时展的要求,所以应大力开展对校本教材的研发。课程建设团队由专兼教师组成,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专职教师通过与之交流、沟通、互相切磋探讨等使理论与实践技能互助提高,为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奠定坚实基础。以确定的教学项目为基础、以设计的学习情境为依托,以开发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测量员岗位标准,确定该岗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将知识、操作技能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供学生使用。
2.4提高教师的项目教学能力是项目教学的保障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教学对实施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具备多才多技的能力,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需要具有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才能胜任;其次,要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从个体的独立教学方式走向合作教学方式,擅长不同技能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项目教学;第三,要具有丰富的测量员岗位职业经验,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才能从整体宏观的视角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做为具有教育价值的项目;第四,要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要求教师课前熟悉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注意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协调。这些素质就要求工程测量项目教学的教师要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学习锻炼,了解并掌握典型、实用的测量教学案例,同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项目教学的制定和学习情境的设计中。
2.5师生角色的定位是项目教学的关键
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掌控者,学习效果由自己决定,教师为辅,其角色是引导者。比如常规的实训教学是学生进入实训场地或实训室后,教师才布置实训内容,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讲解或演示占据了过大的比例,学生尽管参与项目之中,但主动性不够;而项目教学改变了这一状态:事先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资料,对该项目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及注意事项做到胸有成竹,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学习、探索研究的,老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2.6项目教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是项目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评价是学生最关注的环节,同时也是能够衡量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成绩评定一定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以往的评价通常只检查结果,小组内每个同学的成绩均是相同,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应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评价以过程为主,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在人际交往、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等素质方面发展,既关注自我评价,又关注组内其他成员评价以及教师评价,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改进和进步。因此,我们确定的项目教学的评价是多元化的,以过程考核为主,按照学习情境划分为若干项目,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工作报告、态度4方面考核,考核主要依据提交的成果、报告、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笔试、答辩、实操、随机提问等多元化过程考核完成。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评价让学生心悦诚服,让学生知道学习不仅仅是要结果,大多数情况下过程更为重要,并且可以使学生在评价中学到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
3项目教学实施的成效
通过09年以来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实施显现效果尤佳,总结如下方面:
3.1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了教师学习的欲望和创造性
项目教学,由学生按照教学目的运用已有知识或新知识实施项目计划,教师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先自己尝试,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而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及时指导,退居“幕后”。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承受了更大压力,强迫自己学习新知识,强迫自己根据经验去预测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问题并提前准备好解决办法,并且还要应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预想不到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从而激发了教师学习的欲望,使自己不断的进步。同时,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在课后深入钻研教法和业务的热情,对教学能力的改进更具创造性。
3.2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习惯于听教师对于知识要点的讲解和技法详细示范后再进行练习,只要跟着老师的步伐就会学到考试所需的知识,恰恰这些知识很多都不是工作实际做事所需要的。而项目教学法改变了这种现象,使学生自主地去感悟和发掘自己的潜力,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新知识和能力,提高表现自我的能力。比如纵断面测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水准仪测量纵断面,实现而是要学生研究使用其他仪器方法也可以完成纵断面测量工作,这样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学能力,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3.3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双重效果
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内成员合作,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集体的重要性,体会到团结协作力量的巨大;通过小组自评,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寻找不足,努力改进;通过小组互评,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自己确定目标、任务,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增强自信;通过成员分工,学会欣赏、肯定别人的长处,扬长避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纳的新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3.4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项目教学给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完成项目任务劳动成果的展示,都是在让他们体验着学习、工作、成功的快乐[3],在项目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复习运用到的知识,不断拓展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失败中不断去进行总结、改进,直到成功完成既定项目目标,使学生在自己的成果中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4结束语
以上是路桥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实施的一点经验总结,我们基于目前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形势下,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于道桥专业的学生来说,该门课程通常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学好学会学精测量尤为重要。我想,测量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会在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而日趋成熟,发挥它在高职教学上的重要作用,完成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涛.项目教学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技术,2008.10总第98 期。
[2]孙斌.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职业,2011年15期。
[3]宋颖香.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甘肃教育,2012年06期。
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企业创新;社会需求;会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47-02
据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统计,2010―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在创造历史新高,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现状,党的十报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战略部署,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则早在2010年就指出:“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学科、专业方向的调整与建设,积极推进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因此,高校专业设置要尝试与市场接轨,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随着资本运作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发展,会计的学科内涵和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近年来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学科领域,并逐渐形成了“现代会计”领域。如何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做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以便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迅速进入角色,并且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丰厚的效益?这个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广大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结合相关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学实践,提出了面向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教育新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情况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要求实现更高端的科学化发展。会计人才不只是要具有会计知识,还要具有职业素质、职业判断、驾驭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和职业技术等能力。为此,本文进行了历时一年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相关方面的调查,主要以走访和函调形式,调查对象以用人单位和财会专业部分毕业生为主。此次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两方面存在着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现代企业的财务部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会计则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好坏。目前仍存在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的现象,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缺少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不能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不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2.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会计工作要求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然而,在教学课堂上,偏重视理论的讲授而一定程度上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部分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却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时易眼高手低,难以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或难以胜任岗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会计实训、企业ERP沙盘模拟、VBSE综合实训等相关课程的教育活动应相应加强。
3.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人才需求结构中,高端会计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会计人才是稀缺人力资源。而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摆脱学科型教育、学术型教育的框框,尽量设置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级会计人才,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二、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国外大学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教育的社会需求特性。与之相比,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程度要低得多。因此,本文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化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递,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培养方面,重点教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会计专业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重点教会学生交流交际、专业运用和责任心。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会计实训的专业研究成果,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基于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在教学实验实践中,积极开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尽可能增加实训内容。通过建立校内的模拟实验(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业务,掌握各环节的会计核算,掌握企业经营成果的构成、收入和费用的核算等内容。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到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去参观,或是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间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在课程设置上还应多增加选修课程。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依照我校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实践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整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以及初步科研训练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侧重均有不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其中《会计实训》的前置课程是《基础会计》,后续课为《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会计实训是配合《会计学》课程所开设的一门后续实践课程,本实训为以后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奠定了良好的账务处理基础。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应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衔接,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ERP沙盘模拟课程是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通过模拟工业企业的若干会计年度的经济业务,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的真实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行相关技能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到企业内部获得工作岗位,实际体验企业财务工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切身感受会计工作的氛围与日常工作的细节,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初步科研训练大多采用毕业设计的形式,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题目,设置研究目标,完成科研流程,从研究流程设计、研究工作开展、研究过程总结、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具备一个会计专业工作者在科研方面的基本技能。
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需要与市场对接,与企业需求对接,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之路。对于会计专业,可以选择会计专业软件研发公司、会计事务所、小型民办企业、大中型商场、集团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与之开展长期的校企合作,既可建设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又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订单进行人才按需培养,还可实质性地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合理化建议,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辅以对师资的弹性评价、个性化教学及教学管理等评价方式的改革。如学校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可以要求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论文,由教师出题、学生出力的传统方式转向由企业出题、教师指导、学生出力的方式,将毕业论文同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评估、技术改造项目的评估、企业资产评估等内容紧密结合。
三、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机制的构建
在社会需求导向下,民办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就必须建立两者的互动机制,建立共享平台,针对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民办高校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实践教学基地,展开师资与企业资源的融合研究,将校企联合办学全方位、立体式地推展开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相一致,使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1.建立高校和企业共享平台。基于双方资源优势,进行资源的合理交流与整合,实现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学校改变封闭式教学观念,树立开放办学思路,积极引进校外人员来校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高校与企业相互交流的桥梁,扩大高校信息接收范围,增加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共同创建创新实训实验室,引入全新商业社会沙盘模拟系统,教授学生创新实操能力的同时,学生能更早地接受企业的职业理念,进入职业角色,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其职业凝聚力,为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再教育”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共赢,形成密切的互惠互利关系。
3.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校鼓励在岗的会计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各项业务核算操作,弥补实践经验不足。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实践教育中“教师+会计”、“专职教师+专职财务”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四、结束语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议建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互动机制。实践经验表明,这种做法契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明显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曲小远,施永川,曾尔雷.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08)
[2]高子平.知识经济维度的中国人才学:反思与重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14(1):83-90.
[3]王文涛.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问题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13).
篇7
[摘 要]C£程测量》是港口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集“测、算、绘”于一体,具有技术含量高、实践操作性强等特点。基于此特点,尝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
关键词 ]工程测量;教学傲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6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教改项目“面向现代测绘新技术的(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探讨” (编号:2012C06)的科研成果。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促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其实质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是教学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此带动课程建设、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工程测量》是港口工程、道路桥梁、建工等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其课程教学随着专业的发展而发展,它具有应用广泛、实践性强、技术革新快、与工程结合紧密等特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他认为“行动(实践)是一切创造性的开始,行动一思想一新价值的产生是创造的基本模式。-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对测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尝试性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做”的环节,把测量仪器操作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将测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当测量员的过程中学习测量理论,在当测量员的过程中学测量,以便克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开进行的缺憾。
一、具体实施
1.构建任务驱动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我们尝试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例如,测量中水准仪、全站仪、gps等仪器的操作技能,这些技能都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用一般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则解决了这个难题。具体做法是:给定一个教学项目,分阶段实施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到实操全面掌握本次项目所设计的专业技能。我们以水准仪的认识使用为例来讲解实施过程:第一阶段,在一体化教室里教师提出让学生自己操作仪器去了解仪器的各个零部件、螺旋的作用。第二阶段,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轮流动手操作仪器,通过操作仪器自己去观察、思考、记录。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并推荐代表来回答任务的问题。最后,教师点评各组的答案并作出总结。通过各个零部件的作用,提出各个螺旋的名称和使用方法,教师边操作仪器边进行讲解。第三阶段,学生到实训场地去练习操作仪器。通过提出任务和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索,以及讨论、发现、总结,达到首脑并用,做起来,学起来,真正做到了“教、学、做”合一。
2.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则是实践任务的指导者。建立一体化教室,不仅要有多媒体,还要有多套课堂需要的仪器等设备。在课堂教学中,仪器就在学生身边,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开放实验室。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满足学生提升测量能力的目标。可向系里申请开放实验室,在没有课的平日、节假日等向学生的免费借仪器。给学生很充沛的练习时间,既提升了学生的测量水平,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鼓励高年级学生去指导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一些测量经验,且测量速度也较快。还可组织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答疑,或者做现场演示。这样教师的工作相对轻松,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4.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为了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实效,促进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考核环节中尝试“以证代考”,对通过考证的学生视同通过期末考试,给予相应的期末成绩。通过测绘行业特有工种职业鉴定站,对学生进行“工程测量”职业技能鉴定。学生通过理论与实操的考核,可取得相应级别的证书,该证书全国认可。
5.通过竞赛让学生真正做起来。从每次实训任务后的小组竞赛,到每年一次系里的技能竞赛,再到省里市里的技能竞赛,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二、教学效果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究,是高职高专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打破了过去在教学中实践过分依赖于理论的状况,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消化。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专业认识,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毕业后融人社会的能力。从学生成绩来看,平均成绩高出往年10分左右,特别是实操能力大大提高。
2.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应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科学研究能力。面对现代快速发展的测绘科学技术,要求教师注重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特别是在实际工程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必须教师先行。为了适应、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得不向“双师型”教师转变。这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每位教师都必须具有“双师”素质,目前学校教师队伍素质还没达到要求,应加快对“双师”队伍的培养。通过参加培训,到生产单位进行学习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等形式,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另外,也可外聘一些生产单位的专家等来充实师资,促进学习提高。
2.教学设备还需完善。一体化教学要有良好的教学设施,与教学方法,手段同等重要,相辅相成。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现有的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许多老仪器需要更换淘汰,新的现代化设备不足,需要购置。
3.实训基地还需完善。实训教学基地是实训教学的基础和保障,一个固定的校内基地能提供系统的测量实训场所,与生产单位联合组织的校外实训基地能使学生深入工程实践。根据工程测量的连续性,在校园建立了闭合导线、闭合水准路线实训场;水准仪训练场、经纬仪训练场、全站仪训练场、GPS训练场等,提供学生实验和实习。另外,系里还与工程施工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可以到施工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再加上校区的搬迁等原因,校内外实训基地都有待完善。
篇8
关键词:产学结合;专业产业化;真实职业氛围营造;行业介入;技术支持;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68-04
由于职业教育与行业部门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行业对职业教育在形式、内容、层次、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充分利用行业资源进行具有特色的产学结合教育,如何进一步从理论上总结产学结合的办学经验,在实践中量化评价和推广产学结合的办学经验,从而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进而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结合的新途径,对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现状分析
1.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结合。(1)在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主客体(学校、企业、政府)中,政府缺乏宏观层次上调动学校、企业产学结合积极性和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约了产学结合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2)整个产学研结合的运行体系没有构建,产学结合的责、权、利界限比较模糊,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要结合的各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对产学研体系运行的效果没有建立适用的评价体系。(3)政府对企业人才消费的调控能力不够,就业市场不规范,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加之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造成企业人才高消费,高职毕业生就业难。(4)政府对学校的投入少,学校对企业资金支持奢望过高,自身实力不足,实验条件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5)学校学制种类虽多,但是真正具备弹性的却很少,提前毕业或者延迟毕业大多是一纸空文;学生在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后,只有在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取文凭,影响了学生就业。
2.学校现行产学结合的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1)学校把开展产学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在寻找产学结合的工作岗位时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可一次性接纳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工作单位,跳不出大中型企业的圈子,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2)产学结合更多的还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得不够,学校的优质资源:师资、设备、生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难以充分发挥作用。(3)部分学校以产学结合为名,片面强调“产”而忽视“学”,结果学校产业发展了,而产学结合的宗旨“育人”则名存实亡。
3.产学结合研究严重滞后。大部分学校产学结合各自为政,工作分散、孤立、量少,能起示范作用的典型数量不多,典型经验总结不够,从而影响了产学研结合总体水平的提高和实施效果。产学研结合需要高质量的典型引路。
二、实行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实行产学结合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劳动者技能指数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我国面临的严峻课题。实行产学结合,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2.实行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校-企关系委员会”、德国的“双元制”、法国“教-企工作线”均是产学结合与行业资源利用的优秀典范。他们的职业教育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树立了榜样。同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即准确把握经济、科技发展的脉络和社会人才需求趋势,坚持办学特点的社会性、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办学形式的开放性等等。以上问题如何做,必须找到正确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便是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3.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我国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扩大。但是,与这种高需求所预期的高就业相反,学生的就业率却难以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素质,或者说,学校的培养目标脱离了行业需求,培养的过程没有做到产学研结合,没有利用行业资源,因此培养的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当然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我国达到“示范性”的职业院校,大多能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实施产学结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实施模块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多数学校实行的“2+1”教育模式,使学生通过在生产一线的实践,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学生毕业后,能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
三、职业教育实行产学结合的模式
1.专业产业化模式。“专业产业化”就是以行业为依托,依靠专业优势,为行业服务。专业产业化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通过承担产业中的专业监理工程师或工程师职务,使得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机结合,在增强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另外,由于国家技术职称评定的特殊性,教师获取工程师职称受到限制。而专业产业化所成立的经济实体,为教师获取工程师职称创造了条件。(2)建立了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由学校创办的各类实体企业通常需要相当规模的从业人员,实习生则是此类人员的首选。此举不仅解决了专业实习基地及学生实习难的难题。同时由于教师承担专业工程师职务,学生在工作中可以直接受到正确的指导,解决了专业实习的指导难问题。(3)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因为专业产业化公司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必然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在本校的公司实习时,遇到这些难题可以直接向教师请教,教师亦能悉心指导,不会出现学生实习过程中无所适从的局面。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直接接触专业岗位,毕业后可以直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增加了学生毕业就业的竞争能力。(4)解决了学生部分就业问题,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学校的各种经济实体和社会上其他经济实体一样,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技术状况和实践动手能力更能符合学校公司的要求,学生进入学校公司既满足公司利益,又能解决学生部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教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因此,专业产业化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5)提高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通过创办产业公司,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因学校企业组成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各地交通局及公路处在寻求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时,总是首先考虑学校的企业。因此,由专业创办的公司,具有较好的业务来源,不需要像其他公司一样为业务量发愁,因而学校公司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6)促进行业规范化管理。任何行业的发展均离不开专业的支撑。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是企业参与行业竞争的前提条件。随着行业管理的规范化,过去那些“无图施工”、“无证上岗”的现象根本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而高职专业的一大特色就是解决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证书及岗位技能证书问题,这些证书是行业的准入证。学校装饰专业、路桥专业等开办的企业,在相应的行业中具有较高的持证率,保证了行业规范化运作,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2.真实职业氛围营造模式。真实职业氛围营造是针对难以实施专业产业化的专业,在校内按照行业要求,自行设计某种工作环境,确保该环境完全符合行业需求。如公路检测专业,其材料实验室按照工地实验室的要求进行布置,不仅何处设置已检区、何处设置未检区、何处摆放等问题按照工地实验室的要求进行,甚至连各种设备工具器具也按照工地实验室的要求进行计量认定。此举虽然多花不少费用,但学生从该实验室出去后,能够立即适应工地实验室的要求,同时也会树立一种科学而严谨的精神。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解决部分专业无法大规模进行专业实践的难题。高职教育需要进行高强度的专业技能实践训练,否则难以完成专业教育所设定的培养目标。有些专业如公路施工技术专业、公路监理专业等,企业需求量大,大型企业一次性解决几十名学生的实训不成问题,即使是中小型企业也能一次解决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的生产实习。这些实习生给企业带去的不是负担,相反是一种生力军,他们可以顶岗干活,企业十分欢迎。而有些专业如文秘专业等,企业一次性解决几十人的实习问题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如何解决学生的实训问题,只有靠学校本身。在校内建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实习场所,满足学生实际生产实训的起码要求即可。如公关与文秘专业实训室,占地面积仅需几十平方米,但其中配备了总经理室、秘书室、财务室、文印室、会议室等,活脱脱一个标准小型企业,学生在其中可以进行文秘、会务、通讯、印刷、商务谈判等各种专业实训,收效甚丰。(2)降低基地建设和使用成本,延长实训基地使用期限。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资金一直是制约各个学院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建设满足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使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而学院建设的实训基地就完全可以按照使用目的进行设计、施工,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要求,无需刻意装饰,从而省去部分资金,降低建设费用。同时,由于是校内使用,因此可以利用学院教师的技术特长自行进行设计,并做到专人管理,其使用期限必然超过一般企业,降低使用成本。(3)多种专业共用一个实训平台,提高综合实训效益。学校的专业开设有许多共性的地方,专业之间也有许多共性点,如何利用这些共性点,提高专业实训的综合效益,使我们面对的课题之一。而建设一个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公用专业实训平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如南京交院常客隆超市是由连锁经营专业与常州的常客隆连锁经营超市合作创办的超市,它既可以为连锁经营专业提供经营实训场所,也可以为物流专业提供仓储、物资转运等实训,又可以为电子商务专业、会计专业、文秘专业等多种专业提供实训平台,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4)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真实职业氛围营造教育通过科学的设置,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就有机会进入具有仿真的生产和实际工作领域,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从而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5)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所,其工作内容和各项工作要求与普通实验室有着迥然差异性。普通实验室需要完成的仅仅是实训内容,极少涉及实训以外的问题。而真正的工作场所除了完成工作本身必须的内容外,还有许多特别重要但却是学院经常忽视的问题。诸如公路专业实验数据的严谨性,测量专业学生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甚至某些专业工作场所的工作规范等。如真实职业氛围浓厚的家居制作中心充满锯末粉尘,稍有不慎,必将酿成大祸。因此严禁烟火就是一条铁律,经常在家居制作中心工作的学生就知道如何执行该工作场所的工作规范,他们毕业后就已经具有了与一般同学不同的严谨而科学的精神,他们将会受到企业广泛欢迎。
3.技术支持模式。技术支持模式是产学结合的典型模式之一,其含义是指充分利用学院和行业中的技术优势,相互支持,企业为学院提供切合实际的实践技能支持,学院为企业提供各种企业所需的诸如培训、技术答疑、技术攻关等支持,达到共赢之目的。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原因,民众受教育的程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种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非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着,使得行业发展受到制约。而由学校师生担任技术人员,就可以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行业的竞争能力。(2)解决企业培训难题。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生产,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各种材料、设备、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等有机结合,并利用它们创造利润。其中,对材料、设备、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应用基本上驾轻就熟,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开发却是各个企业较为忽视的问题。因此,学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结合并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即可以达到双赢之目的。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利用生产闲暇,聘请学校教师对其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3)适时解决产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由于院校中具有较多的高级技术人才,他们大多数有相当深厚的科研开发能力。当生产中遇到比较复杂的技术难题时,可以用其专业知识直接进行解决,而无需求助于科研单位。如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需要大量工程机械,为此,江苏省交通厅建立了上元工程机械租赁公司。由于工程机械的专业性特别强,而上元机械租赁公司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在公司运作过程中,学院派出一名工程机械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该公司技术副总,有效地解决了该公司运作过程中的技术难题。(4)有利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提高新产业开发能力。高职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研发的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可以在自己的产业中率先使用,在获得成功后即可以向社会推广。如南京交院公路系高级实验师在帮助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时,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在学院实验室进行大量混凝土强度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既实用又简单的数学模型,并为各个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使用,为江苏公路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所能。(5)解决学院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难题。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符合企业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课程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完整,而应用性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聘请企业专家到课堂进行讲学,把实际工程中的问题拿到课堂进行讲授,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从而克服教师照本宣科的弊病。如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课程,如果照本宣科,学生肯定难以接受,而请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讲授,既生动又直观,学生还爱听,效果不言自明。
4.行业介入模式。行业介入模式是指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特别是专业开办和教育过程中,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会员,甚至直接由行业或企业进行资金或设备技术投资,组成学院或某个专业培养的董事会参与学院办学。这样培养目标清晰,学生出路有保障。这种办学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形成合理的人才质量标准。学生应该具备何种技能也就是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到底是什么,只能由企业界定。实行产学合作办学,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公路专业的测量技能,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是经纬仪等基本仪器的使用,而实际工程应用的大多是全站仪,因此,根据工程实际应用需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全站仪知识,使学生一到工地就能运用自如。(2)有利于行业资源充分利用。学院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而行业也必须培养自己合适的专门人才,学院培养人才需要投资,行业企业培养人才也得投资,这一点学院与行业之间有着完全相同的目标取向。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求得最大合理利润应该是学院与行业共同探索的问题。充分利用行业资源或者直接由行业介入办学,就可以达到这一共同目的。如某汽车工程系在办学过程中,紧紧依靠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由他们出资数百万元建立了驾驶员教练员培训基地,对全省所有驾驶教练员进行培训,运管局避免大量征地建设等活动,学院获取了数百万资金用于实训场所建设,双方均获益良多。(3)有利于提高学院专业办学水平。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对专业人才使用后反馈情况。许多学院学生就业情况表面上看起来还说得过去,但其就业过程中的专业对口程度却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专业办学水平满足不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学生只要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寻觅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就满足了,遑论专业是否对口。而行业介入办学,可以充分提出企业界对专业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如公路类专业的材料实验岗位,由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行业管理提出具体的技能要求,学院在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发给学生岗位技能证书:交通部公路实验检测证书,学生毕业后即可以持证上岗,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5.订单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培养。学校在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中,掌握社会需求信息和企业对人才规格、类型的不同要求,并主动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结构调整,包括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及实践教学课程等各方面的调整,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这种产销链接的方法,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找准就业方向,较快地进入工作岗位。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资源,互利互惠。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并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产,实习的机会。(2)有利于进行专业课程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一直是各个学校改革的热点之一,而专业与课程改革更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专业和教学改革,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却是改革过程中普遍的难题。而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训,就可以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改革。如某建筑工程专业与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钢结构”专业用人协议,公司为学院提供专业必需的教学内容、教学软件、教学实训场所等,学院为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必需的钢结构人才。但是建筑系没有现成的钢结构专业,只有在建筑专业基础上进行改革,从而满足公司对钢结构人才的需求,同时,学院还在此基础上,设立了钢结构专业专门化方向,为建筑专业拓宽了办学渠道。(3)有利于推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招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的专业录取报到率逐年下降;与此同时,有些企业高喊找不到合适人才。如何解决这种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出现的尴尬局面,订单培养是必由之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和使用需求与学校签订订单协议,学校可以根据订单培养协议设定必要的招生条件进行招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应企业,省去了太多麻烦。如某丰田汽车学校,由丰田汽车公司根据丰田的要求设定人才培养计划,汽车工程系组织实施,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丰田汽车公司就业,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皆大欢喜的局面。(4)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国际间合作。职业教育的国际间合作是各个高职院校所寻求的发展方向之一,而高昂的学费、繁杂的办学手续无不制约着合作进程。订单培养则完全解决了此类问题。如南京交院与加拿大圣柯莱尔学院举办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即是订单培养,其中涉及到的各种费用、各种出国手续等均在招生简章中予以明确,学生和学生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家庭经济条件进行填报,双方学校则根据协议内容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根据协议进行就业,此举既满足了学院推进国际间合作,扩大学院知名度之目的,同时也满足了部分学生出国深造的目的。
职业教育“产学结合”的模式有很多,不同专业采用的模式不尽相同。但是,如何确保职业教育有效利用行业资源,不同专业如何选择相应的“产学”结合模式,如何建立高效的运行及评价体系,这将是我们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教结合,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N].2004-02-13.
篇9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 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现状。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与过程控制、教学质量评价以及专业教育特色培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可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12-05
[收稿日期] 2014-10-19;[修回日期] 2014-12-11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作者简介] 江学良(1977-),男,湖南益阳人,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地下工程稳定,岩土力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人口急剧膨胀,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大中城市都出现了用地紧张、交通阻塞、空间拥挤、生态失衡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可行的途径,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经验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校招生专业目录中隶属于土木类,但不是基本专业,而是特殊设置的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既有自身特定的内涵,又是多个学科的结合点,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的特征。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包括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与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虽然在基础课甚至是专业基础课设置上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存在着部分重叠,但是土木工程专业没有真正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主线进行人才培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涉及城市规划、地下建筑与地下结构、地下水力学、岩土力学、地下通风与空调、监测与测试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城市交通等多个领域与多个学科,因此,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同于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它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城市地下工程的自身特点[1]。
2001年中南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办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又有大约20余所高校相继开办了该专业,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势。2010年在中南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研讨会”,此后又在山东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与北方工业大学连续召开了第二届、第三届与第四届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研讨会。从研讨会讨论的结果来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分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毕业设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高校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脱胎于采矿工程专业、矿井建设专业或者铁道建设专业,具有浓厚的行业特征。另外开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学校有教育部部属高校,也有省属地方院校。由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层次与所属行业不同,办学水平与效果也参差不齐[2,3]。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虽然办学历史不长,但是由于它切合了当前我国城市地铁与隧道建设的,再加上以前培养的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人才的严重匮乏,该专业的就业率相当高,近几年甚至比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建筑工程方向与道路桥梁工程方向的就业率还要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就业虽然没有问题,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材与专业建设以及专业培养特色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开办于2013年,目前在校人数120人,隶属于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为了积累办学经验,在开办该专业之前,在土木工程专业下开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方向,到目前为止,该专业方向已有三届毕业生。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方向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吸收了兄弟院校许多好的经验与做法,也结合自身实际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在此就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同行们分享,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发展。
一、结合学校实际,做好专业定位,确定好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专业定位准确与否决定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也决定着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要务。专业定位应该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基础、发展潜力、地域特点确定培养人才的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湖南林学院。在五十多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的观念,逐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国际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以林为特色,理工农并进,经管法文结合,文理渗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居国内先进行列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现已建设成为一所立足中南、面向全国,涵盖理、工、农、文、经、法、管、教、艺等九大学科门类,具有招生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现有教师11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8人。设有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力学4个本科专业以及7个教研室、6个研究所、2个实验中心、1个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和1个设计研究院。学院拥有林区道路与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建设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学院的实际,顺应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将该专业定位为:立足中南,辐射全国;面向城市地下工程技术与管理行业,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定位,该专业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城市地下工程学科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受到工程师素质基础训练,能够从事城市地下工程项目施工、设计、监理以及在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配合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详细规定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即毕业要求,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一律不允许毕业。毕业要求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与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和“五个方面”,“三个层次”是指掌握层次、熟悉层次与了解层次;“五个方面”是指要掌握、熟悉和了解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知识、专业知识与相关领域知识等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包括具有工程科学应用能力、具有城市地下工程技术基础应用能力、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具有信息收集、沟通和表达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素质要求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三个方面。
二、整合相关学科,构建基于学科大类知识结构的“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通过“打通、减少、增加、分类、弹性”等调整方式,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大类的核心课程设计,重新确定平台核心课程。充分利用我院学科的优势,挖掘现有专业的地域、资源等优势,重新整合相关学科。本着促进交叉学科、建设复合型专业的原则,构建以力学与土木工程为基础,并兼顾城市规划、监控与测量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于学科的平台课程。将《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地下结构设计》、《地下工程施工与管理》、《地下工程勘察与测试技术》与《地下工程灾害与防护》等五门课程列为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构建以“平台课程”为依托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体现弹性学习要求[4]。整个课程体系被分为四大模块: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毕业设计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与学科基础科、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学分分配与毕业学分见表1所示。
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到了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完整性以及城市地下工程的复杂性所要求的综合性,课程在开设次序上也充分考虑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选课空间,学生能根据自身条件和职业规划自主制订课程学习计划。经过几年努力有望逐步建立并实现在指导性教学计划基础上的体现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强化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构建了由实验教学、毕业专题实践、课外科技实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课外社会实践五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1,5]。
(一)改革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室资源配置,建立新型实验教学平台
1. 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
实验教学依靠各学科带头人和教授的力量,转变教学观念,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变计划性、封闭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改变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创新性实验内容缺乏的现状,形成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促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积极开设一些高水平的、紧跟学科前沿的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丰富和充实实验中心的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在现有实验项目下进行大胆创新,开拓新的实验项目或课题,形成一系列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实验内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进行分层次培养,使得能力较强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完不成实验任务而气馁,避免传统实验教学一刀切的缺陷,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教师在实验指导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6]。教师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进度,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此外,通过E-mail、QQ、MSN、E-learning等方式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在线互动,进一步促进科研人员参与教学。
2. 开放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力学实验中心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占地面积948m2,仪器设备316台(套),设备总值947.74万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由六个专业实验室组成,实验仪器设备1297台(套),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1460万元。实验教学中心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雄厚的科研力量、稳定的科研方向、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学生开放式试验创造了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挥自主创新潜能的自由舞台。实验教学中心以学院局域网为支撑、教务管理系统为平台,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所有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式课题、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全部在网上公布,对学生进行全面开放。学生可以登录实验平台网页,浏览和下载网络教学课件和多媒体影像资料。学生可以在网上预约实验,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申请自己的开放式创新实验课题和指导教师。
提倡学生自带课题进入实验教学中心,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4~5人组成科研小组,提出自己科研思路,自行选题,自行确定研究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撰写正式格式标书,由专家审核、论证其可行性。如果方案得到专家认可,可申请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资助,遵照实验中心的管理规定,按照正式科研程序,自由地进行实验工作,并将其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写出论文,力争公开发表。通过开放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可使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进行科研工作的整体体验,培养科研团队协作精神,并在初次的研究实践中学习到了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毕业专题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1. 重视毕业实践,加强“模拟实践”环节
毕业实践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前,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对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串烧式”回顾与总结,并根据学生实习单位性质(设计院或施工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小组配备1名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2. 调整教学计划,提早并延长毕业实习时间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将毕业实习提前到第7学期期末开始并一直延续到第8学期的第2周周末,这样,既避开学生频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的时段,学生可以安心进行毕业实践;又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设计做准备,做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成果。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题相互匹配
毕业设计题目全部采用设计课题的形式,一人一题,课题全部来源于已实施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课题主要包括隧道施工图设计与地铁车站施工图设计两大类。设计内容包括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三大部分。为促使学生将已学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量将“模拟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题的内容相互匹配,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三)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学生科技社团作用,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形成以“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力学竞赛、结构模型竞赛、工程制图竞赛等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并在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1. 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生产实习基地,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在现有的“中铁五局城轨公司”与“湖南安信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更广泛的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2. 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与施工企业、设计院和科研院所的沟通、联合与共建,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现实践与创新并举,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稳固的、更广泛意义的产学研结合实践基地。
(五)融课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一体,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对接
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巩固专业知识,组织学生通过学习报告会、生态中南林活动以及“三下乡”活动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专业实践密切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锤炼了综合素质,也提升了专业素养。
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培养环境,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按照“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出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服务中心,通过制度建设,在学分制选课上提供最大的自由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指导教师制,建立“严格、严肃、严正”和具有人性化的淘汰与增补机制等,在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中,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依据学校有关制度,结合学院与专业实际情况,创新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确保实践培养环节的学习效果。譬如毕业设计实行教师全程跟踪指导与开题、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过程控制;学生毕业设计执行在指定教室每天签到考勤登记制度,指导教师排班指导,学院领导,教学督导不定期检查制度。
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努力构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设立创新人才单项奖学金、创新人才推免研究生等奖励制度,健全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奖励与资助制度;举办专门化、系列化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和论坛,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有利于形成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发展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五、重视教学管理的过程控制,为持续改进创造条件
教学管理的过程控制包括监控体系、反馈机制与评价制度三个方面[7]。监控体系涵盖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事前监控包括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检查、教材选用的审查、多媒体课件的审查、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等;事中监控包括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学生质量信息员评价、校院领导听课、同行听课、毕业设计过程检查等;事后监控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教、试卷分析等。
学校对教学过程监控的信息建立了规范的反馈制度,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当面反馈、书面反馈、会议通报等形式,及时反馈到学院、教研室、教师。督导听课评教、教学检查、毕业设计检查等信息采取当面交流进行反馈;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反馈的信息经学校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汇总分类,以书面形式反馈到学院及相关专业、教师;教学督导、教学检查以及学生座谈发现的共性问题,经过分析整理以会议通报的形式进行反馈。学院对教学监控获得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整理,通过院例会、教研室主任例会、教研室会议等形式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关教师,并落实整改,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整改。
构建规范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坚持每学期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将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评教、教学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三个部分组成,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挂钩,实行奖优罚劣。定期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行了跟踪评价,采取教师与学生代表座谈会、毕业生座谈会、用人单位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并结合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的评学、评教结果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六、立足学校优势学科,努力培育专业教育特色
突出林业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中南地区唯一一所以林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立足于林业优势,实现重点学科与地下工程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基于“节能、节材、节地、节水”生态环保理念的专业素养。
强化实践教学,坚持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强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完善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科拓展能力。依托结构模型竞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挑战杯等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学生自主、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与创新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土木工程检测中心、设计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纵横向科研课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学良,杨慧.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4):47-50.
[2] 蒋冲,唐礼忠,蒋青青,等.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以中南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3(6): 29-32
[3] 徐帮树,刘健,王清标.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0):107-108.
[4] 李兴高.地下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92-94.
[5] 屈铁军.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人才培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6] 江学良,杨慧.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J].创业与创新教育,2010,1(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