铣刨磨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17:5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铣刨磨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铣刨磨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 模具专业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入门阶段教学组织过程

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是模具专业学生必备的重要技能,学生通过对常见普通机床的使用,能熟悉其性能,了解各类机床的工艺特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的认识,并且初步具备使用机床加工典型机械零件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入门阶段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1.深入做好安全文明生产教育,加强安全意识;2.精选课题,学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跨过机械加工的入门阶段,所选课题务必能够涵盖常见的机械加工手段;3.精心组织实施,做到实习各个环节有序衔接,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工位和任务。

我校在模具专业学生的机械加工实训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辛勤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笔者就自己参与组织模具专业学生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体会来谈谈入门阶段的教学组织过程。

一、机械加工实训的前期准备

学生在参加机械加工实训之前,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这样,在进入机械加工实训阶段以后,才能迅速进入状态,不至于出现准备仓促、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知识的准备。

学生在进入机械加工之前,应该具备制图、金属材料、金属切削等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在进入机床操作之前,应该在专业的安全人员的指导下认真接受安全知识的教育。

(二)技能的前期准备。

学生在进入生产实训场地之前,应该先进行钳工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实训项目,初步打下动手能力的基础,并且具备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能力。学生在钳加工实训阶段已经学习了钻床等设备的操作和划线、测量等操作,灵活的手工动作将有利于学生顺利过渡到机械加工阶段。

(三)安全、文明操作技术。

在机床上工作,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穿戴衣帽。工作服要紧身,袖口要扎紧或戴套袖;女工要戴工作帽;不准戴手套作业,以免发生事故;高速切削时要戴好防护镜。

2.防止刀具切伤。装拆铣刀时,不能用手直接握住铣刀;铣刀未完全停止转动前不得用手去触摸、制动;装拆工件时必须在铣刀停转后进行,使用扳手时注意避开铣刀。

3.防止切屑伤害。清除切屑时要用毛刷,不可用手抓、用嘴吹;切削时不要站在切屑流出的方向。

4.机床保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悉机床性能和使用范围,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定期对机床进行一级保养。

5.场地环境。机床周围环境场地应保持清洁、无油垢;零件应妥善放于不妨碍实训正常进行的场所,使用切削液时防止外溢,并及时清理污渍。

6.工量具的保养每天进行,注意校正测量精度。

7.注意做好实训中各个过程的记录,并保管好相应的技术资料。

二、机械加工实训的入门阶段的组织

(一)熟悉将要使用的机床结构和性能。

1.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认识每一种实训涉及的机床的结构,包括其传动机构、运动特点、电气线路,尤其要重点了解铣床的结构和性能。

铣床有多种形式,并各有特点,按照结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卧式升降台铣床、立式升降台铣床、龙门铣床、仿形铣床、工具铣床、数控铣床等。其中,卧式升降台铣床和立式升降台铣床的通用性最强,应用也最广泛。这两类铣床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轴轴心线相对于工作台水平和垂直安置。这些特点学生务必要正确区分。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进行机床加工尤其是铣床加工的准备工作的练习。

(1)分别进行手动进给和自动进给练习,熟悉机床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2)选择和安装铣刀。铣平面用的铣刀有圆柱铣刀和端铣刀两种,由于圆柱铣刀刃磨要求高,加工效率低,通常都采用端铣刀加工平面。铣刀的直径一般要大于工件宽度,尽量在一次进给中铣出整个加工表面。在铣床上加工平面时,一般都用机用虎钳,或用螺栓、压板把工件装夹在工作台上;在大批量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使用专用夹具来装夹。

用机用虎钳装夹工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装夹工件时,必须将零件的定位基准面紧贴固定钳口或导轨面;受力的钳口最好是固定钳口。②工件的待加工部分必须稍高出钳口,以防钳口和刀具损坏。③工件一般装夹在钳口中间,检查装夹是否牢固可靠。④装夹的工件为毛坯面时,应选一个相对大而平的面作粗基准,在钳口和工件之间垫铜皮,防止损伤钳口。

(3)用百分表校正铣床机用平口钳的装夹位置,练习装夹工件和调整工件安装的位置,学会对刀操作。进行刀具安装练习。刀具装好以后务必经过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3.分别进行铣、刨、磨平面的加工练习,熟悉机床操作的基本技能。

(二)练习加工V型块。

在入门实训课题的选择上,笔者通过对历年来机械加工实训课题练习情况的分析,最终选定了V型块这一典型的课题。这主要是因为V型块的加工形状比较能反映机械加工常见工艺手段的运用,且难度适宜。

1.毛坯的处理。采用翻砂铸铁件作作为毛坯件,检查尺寸合格与否,钳工简单加工去除锈迹和污渍。

2.刨床粗刨六面体52×52×37。

3.立铣加工六面体50.5×50.5×35.5。

4.平面磨削加工六面体50×50×35。

5.卧铣加工中间5mm工艺槽。

6.铣削两侧V型斜面。注意将立铣头调整为45度倾斜。

7.铣削两侧30×8沟槽。

8.铣削下方305沟槽。

9.铣削T型槽。

V型块形状如下图所示。

(三)机加工实训入门课题完成情况的总结

对学生加工完的工件按照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评分总结,对评分方案教师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工艺方案中各个环节的顺序和衔接过程是否正确。

2.划线、测量是否正确。

3.工夹具的使用是否正确,工件装夹是否合理。

4.对刀调整的正确与否,有无撞刀等明显误操作现象。

5.工件图样上标注尺寸和形位公差的完成质量。

6.安全文明生产要求是否达到。

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教师应对学生完成质量作总体评估,分析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及时作实训总结,巩固知识。

三、机加工实训入门阶段后续环节的衔接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已有的初步加工能力,在入门实训结束以后教师应侧重安排好相应的后续综合加工课题。综合加工课题应考虑到前面已学的加工手段的运用,并且结合模具专业的特点,设计出模具加工中典型的型腔加工课题。对课题的工艺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充分综合利用前面已有的机床加工工艺,让学生在相当于实战的加工情境下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具备从事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能力,并且为后续模具设计及加工和模具制造工艺学等课程奠定工艺认识的基础。

四、结语

我校在多年的模具专业的教学中摸索出的一整套模具专业机械加工实训的组织实施方法,经过历届学生的实训效果检验,以及和兄弟学校的交流,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教学实践的丰富,我校这种模式将不断完善和巩固。

参考文献:

[1]成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冲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篇2

对于微课及研究,始于2011年,首先集中于中小学微课教育,到2013年有少数学者开始涉足于高职和高等教育微课研究。《中国高校微课报告》[1]指出:“未来,开放的微课也许会成为大学的另外一张名片,甚至为大学赢得更好的生源和社会评价,从而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有研究表明,微课在高职或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更适用于电子、机械、制造类等理工科专业[2]。在高校中,由“金工实习”转化而来的“工程训练”是机械、电气等工科专业必修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工程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工程训练中应用微课可以清楚地展示实训操作细节,实践性强,起到辅助教学作用。

一、微课简介

目前,在教育研究及实践中对于微课这一概念的界定尚不清晰,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微课的定义进行阐释,常把微课、微课程和微视频等概念混用。简单的说,微课就是一种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利用5-1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内容,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3]。这种教学形式决定了它必然与传统的各种教学形式有着较大的差异。

微课的主要特点可以用“短、小、精、悍”四个字来形容[4]:

短:教学活动短、视频时间短(5-10分钟)。

小:微课资源的粒度小(基于知识点/教学环节)、容量小。

精:教学内容精选、主题突出、教学活动精彩。

悍:交互性强、功能强大、应用面广、便于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观看学习。

二、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现状

工程训练以机械、电子、计算机、管理一体化为核心,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为特点的工程素质培养课程[5],其中包含原有金工实习的内容――车、铣、刨、磨、钳、电焊、铸造、数控加工以及特种加工,主要通过理论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完成。

三、微课在工程训练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型产物,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以及可在移动设备端随时观看学习等优点,深受学生喜爱,将微课应用在工程训练课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对工程训练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3.1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目前工程训练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性强,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人机比不足,无法兼顾每一位学生。

实践操作复杂,有的工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动手能力水平不一。

通过调查,学生认为在进行工程实训时,存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专业的理论知识不容易理解,实际操作有危险性,不愿意去接触机床,还有个别学生存在一种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心态。

3.2微课应用场景

微课在工程训练课程中的应用也可以根据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

课前:主要进行操作安全规章讲解与示范、理论知识点预习、机床讲解等。通过课前的微课讲解,学生消除对实训的抵触心理,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课中:重点知识点讲解以及操作示范等。通过课中微课,可以快速的让学生理解实训要领,节约讲解时间,为实践环节提供充足的时间。

课后:实习报告讲解、创意小作品制作演示等。通过课后微课,学生可以对实习有系统的总结,还可以通过创意小作品的演示吸引学生对实训的兴趣,便于后期开展课外创新活动。

3.3微课的设计及制作

在工程实训课程中应用微课,应避免微课“为建而建”、“重复建设”、“建而不用”[6]。通过微课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实现微课的价值。

微课区别于传统课堂,它是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讲解,可以采用工程训练惯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方法对知识点或实践环节进行设计,比如锉刀的使用是钳工的一个知识点,可以先采用PPT/挂图的方式对锉刀的分类及用途进行理论讲解,然后教师示范锉刀的握法和施力的变化,通过一个简短的微课视频学生对锉刀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实践中掌握锉刀的使用技能。

制作时,理论型的微课没有必要出现教师,但是实践型的微课需要教师亲自示范,由于工程训练操作时机床的噪音较大,可以对原有视频降噪后采用配音的方式对微视频进行加工。

篇3

说真的,刚起头感受三周真的很漫长,可年光仓皇,三周转眼间就飞逝了,此刻回忆这三周的蓝领之行,我尝到了:酸——严酷的上下班和工作轨制;累——手持锉刀不竭地锉呀锉;辣——高速切削的出色表演;更多的甜——亲手建造出色的工件。

我们去到南校区,首先进修的是钳工,钳工是以手工工作为主的加工体例,劳动强度年夜,出产效率低,操作手艺要求较高。可是钳工应用的工具简单,加工多样矫捷,顺应性强,能完成某些加工所未便或难于进行的工作,是以,今朝某些机械加工和修理工作中,钳工仍是不成贫窭的主要工种。

初度走进钳工加工实训楼有点兴奋。第一天,教员给我们介绍了钳工的首要设备,让我们熟悉到了钳台、虎钳、划线平台、钻床以及各类量具、划线工具。熟悉完这些后,教员起头介绍锯了及锯子的使用体例。教授完后就给我们安插功课,要求我们锯割一块厚度为1mm的薄片,这就是我们的功课。我听到此话,一会儿停住了。1mm?怎么可能锯出来呢?教员说,若是不是这样怎么考验出我们的真本事呢?第一次锯割时,因为操作不谙练,我把锯路给锯歪了,弄坏了,练了两次后,把握了操作体例,也锯出了斗劲对劲的薄片,完成了功课!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里,教员要求我们自己经由过程锉刀、钢锯等工具,手工将一个铁块磨成六角螺母,再经由打孔、攻螺纹等轨范最终作成一个出色的螺母;还有两套配合的工艺品。记得最初建造螺母时,教员对我们说,工件的尺寸必然要切确,若是巨细跨越了公役规模的01.mm那就要在得分的基本上扣失踪1分。听了这些我担忧自己把六角螺母做小了,在从圆柱里锯断时就特意把厚度锯年夜了2mm,然后手持锉刀打磨。一路头我还觉得2mm的厚度算不了什么,很快就可以磨失踪的,没想到,磨呀磨呀,2mm的厚度居然花失踪了我两个钟,那时我年夜白一个事理:原本2mm可以与2小时划上等号的。最不幸的是,后来一不小留神把六角螺母一组对边的直径磨小了0。1mm,看着阿谁原本就过错劲的残废的半制品,我抉择抛却它,重来!但当我看到此外同窗都差不多做好啦,我还要把那根铁柱不服的断面磨平,再锯断,再把断面磨平,再画线,一再做那些工序,心里起头焦心!那时真的很想抛却,想不做了.但我又不甘愿宁可交阿谁次品上去.同时我想起一位伴侣对我说过:做一件工作,专注一点,心里想着必然要把它做好,就必然能行的!我对自己说,沉着点,还有时刻,还可以完成功课的!第二次做时,自己学乖了良多,每一个轨范都极为小心,尽量切确,或许是因为操作手艺提高了、效率提高了.第二次建造时速度较着比提高了,也雅观多了,或许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经由全力,终于在规按时刻内完成了功课。

吃了这一次的亏后,我也学乖了,在后来的功课中我都当真地计较,当真地按教员讲的轨范一步一步细心地做,再当真测量。经由几天的操练,效率也提高了良多,建造的工艺也越来越切确,美感系数也随之提高!但几全国来虽然良多同窗的手上都磨出了水泡,全身酸痛,但看到自己生平第一次在工场中加工建造出的制品,巨匠都喜不自禁,感应很有成就感,我们痛并欢愉着。

钳工实习完后,接下来的是机加工实习。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稳稳地坐在教室里,看着教员的比划和描画,苦苦地思考着:到底什么是车床呀!此刻可就年夜纷歧样了,当那些课本上的图像和教员课上描画的机械真正摆在我们面前的时辰,我们是异常地兴奋,看到这些曾经在脑子中苦苦思考可就是看不清其真实脸孔的家伙,我们是万分欢喜,再想到我们不仅可以看获得它们,摸得着它们,而且我们还会进修若何去独霸它们,除此之外还会进修若何操作数控机床,我们心中的喜悦更是难以言表。

此刻教员教育我们若何去操作车床、创床、铣床,经由过程进修,我们都建造了自己设计的工艺品,完成了教员安插的功课。在所学的机床中危险系数最高的是车工,那车刀在飞速动弹,但我们都小心谨严,当真地遵循教员的教育及平安操作规程。在一天中同窗们先要把握开车床的体例,然后按照图纸要求车出阶梯轴及其它功课,但我们学得很轻松,经由几回操练,我们已会车出合适要求的工艺品。

年光如流水,三周时刻转眼即逝,为期三周的金工实习给我的体味是:

①经由过程此次实习我们体味了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出产体例和工艺过程。熟悉工程材料首要成形体例和首要机械加工体例及其所用首要设备的工作事理和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平安操作手艺。体味机械制造工艺常识和新工艺、新手艺、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②在工程材料首要成形加工体例和首要机械加工体例上,具有初步的自力操作手艺。

③在体味、熟悉和把握必然的工程基本常识和操作手艺过程中,培育、提高和增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立异意识和立异能力。

④此次实习,让我们年夜白干事要当真小心详尽,不得有半点轻率。同时也培育了我们顽强不屈的素质,不到最后一秒决不抛却的毅力!

⑤培育和磨炼了劳动不雅概念、质量和经济不美观念,强化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平安手艺轨则和爱护国家财富的自觉性,提高了我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生产管理;项目化改革;案例教学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统计,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500余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在校生达15万人[1],其中浙江省46所,从浙江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学校的物流专业都是从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商业储运等专业演变而来的,其专业定位基本为培养面向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实际上,从物流运作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采购、储存、生产计划、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专员(或称为IE专员)、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运输、保管、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报关、结算、货运等岗位群。

从目前浙江省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很少有学校关注到面向制造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与管理岗位群(例如生产计划员、物料管理、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工业工程专员(或称为IE专员)、质量管理员等),其实,浙江省内目前拥有众多的制造企业,截至2010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83.8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总数突破60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459家。众多的工业企业为高职毕业生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里针对生产管理类的岗位群开设《生产管理》课程并大力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有其中很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生产管理》或《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但是很多学校是将该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没有给予该课程相应的重视程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系列与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的问题,例如好的项目化教材难找,传统教材大部分根据本科教材改编而来、教师教学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生产管理类实验实训条件缺乏等。如何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培养制造企业需要的企业内部基层作业与管理人才,是高职物流管理类专业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本文仅从《生产管理》课程的改革出发,探讨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1 目前高职《生产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适合高职层次的项目化教材少,本科教材改编痕迹明显

时下,由于各大出版社竞争日趋激励,几乎所有出版社均开发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系列教材,数量众多,品种繁杂,从各出版社开发的《生产管理》教材来看,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教材,有的只是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改头换面或者是沿用本科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从教材的体例来看,目前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体例,只是将生产设施选址与布局、生产计划制定、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进行盲目堆砌,章节内容页没有一个明确的先后顺序,缺乏一个主线将上述内容串联起来。有的高职教材中还包括了很多对高职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的本科生才能学懂的内容,例如柔性制造系统、网络计划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生产等;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早已讲授过,例如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

1.2 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

根据笔者的调研和与兄弟院校教师交流情况来看,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缺乏《生产管理》所需要的实训场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理论学习为主,高职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足,而《生产管理》课程又具有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特点,教材中往往涵盖了工科专业的部分术语和内容,这些特点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介绍生产计划的制定时,一般会先介绍生产计划的定义和分类,再介绍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方法,最后做一个课堂练习,但此种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的痛苦,学生听的枯燥。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虽然相继建设了实验实训场地,但主要集中于仓储和配送方面,而关于生产物流的实验实训室很少,少部分也仅以流水线的模式来建设生产物流实训室,例如让学生在流水线上装配一个机械部件或玩具,其工艺数量少,岗位简单,实训下来,学生变成了装配线上的工人,校内实训室缺乏不断更新的来自企业真实的数据(如销售数据、物料信息等),最后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感觉利用生产物流实训室进行实训,难以组织和开展。还有高职院校在生产管理方面实训投资以软件为主,如ERP软件,但是由于市面上真正能应用于制造企业的ERP软件都比较昂贵,能购买此类软件的高职院校也不多见。

1.3 理论考核为主,能力考核偏少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生产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核为主,也就是通过卷面考核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高职学生来说,平时的理论学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足,以理论考核为主的结果可想而知。

2 对高职《生产管理》课程项目化进行改革的措施

对《生产管理》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必须了解本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然后梳理出本课程的主要工作任务,根据主要工作任务来制定教学项目。以长三角一带为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包括如下几类:各行业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运输管理员、商贸企业配送管理员、外贸及货代企业跟单员、货运员、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其中制造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具体具体来说,又包括生产计划员、品质管理员、助理工业工程师(IE专员)、设备管理人员、生产现场管理员等,因此,应该根据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设计《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2.1 设计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生产管理》课程的教学项目时,应该始终贯彻“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一个典型制造企业从无到有、从战略层到操作层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生产管理》课程可以以“生产管理历史与现状”――“市场决策”――“生产布局”――“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生产改善”为主线,将相关章节内容串联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中:

“生产管理历史与现状”主要讲述生产管理的有关概念和发展的历史,让学生了解生产的类型和生产管理的演变历史;“生产布局”包括工厂选址和厂区及车间平面布置;“生产设计”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属于技术性比较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生产计划”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等内容;“生产控制”包括生产进度控制、设备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等;“生产改善”包括质量管理和工作研究等。

2.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相关工科专业的基础常识和术语,如各种工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觉难度较大,而且有时还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2]。

1)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收集相关案例,让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对于生产能力的核算问题,可以通过服装企业的生产作为案例,让学生了解服装企业的产能受到员工裁剪能力和缝制能力的双重影响,其中的瓶颈作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能力[3]。

2)视频、图片教学法。教师可以收集相应的图片、视频材料、Flas,把图片、视频材料等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这对某些章节的理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解各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时,可以运用“汽车百年”等专题片,让学生了解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历史和特点,掌握节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在学习“动作分析”内容时,可以通过跨栏、斯诺克等体育运动中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利用动作分析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意义。

3)利用3D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教学。通过3D仿真软件如Flexsim,来模拟流水线的平衡问题,通过仿真软件的运用,让学生对生产线的平衡有一个感性的认知[4]。

4)工厂参观法。《生产管理》课程可以借鉴校内实训工厂或校外企业,也可以参观机电类专业的实训室,让学生了解机械行业的车、钳、铣、刨、磨、线切割、焊接等工艺,对于课程的学有裨益。

5)软件操作实训法。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ERP软件操作,让学生了解有关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方法。

6)课堂模拟法。对于与工作研究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动作分析”,可以让学生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某一项事情,在课堂练习进行动作分析。笔者曾经让学生在课堂练习“刷牙”的动作,以此掌握动素符号的运用,效果十分理想。

2.3 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兼顾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掌握知识程度、能力水平等几个方面,考核的形式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例各占50%。过程考核侧重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包含出勤、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讨论问题情况;结果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测评,例如考核学生在操作ERP软件、动作分析模拟、流水线平衡、生产计划编制等方面的能力。

3 总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生产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好的适合高职层次的项目化教材少,本科教材改编痕迹明显,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理论考核为主,能力考核偏少,然后提出了对该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的措施,包括设计基于“项目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2]贵文龙.生产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大众科技,2009,7:154-155.

篇5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是高职高专机械类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与应用、模具制造等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通过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加工、机械加工质量、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机床夹具设计基础、装配工艺和先进制造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培养机械加工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很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机械制造技术》要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具备制订工艺规程的能力和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分析解决现场工艺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应以此为标准进行。

1.1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优化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理论部分应涉及金属切削过程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与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及机床夹具设计等方面。此外,作为知识的扩展,还应介绍机械制造新技术及其发展方向。其中,金属切削过程与刀具部分应介绍金属切削的一般规律及刀具的相关知识,刀具部分只需讲解各类刀具的材料、切削特性和合理选用即可,要注重规律性的概括;金属切削机床与加工方法部分是进行工艺规程设计的基础,机床部分以讲到它们的结构、作用、运动和传动链分析为宜,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各种机床的合理选用;机械加工质量分析部分要向学生透彻阐述机械加工质量分析的意义和方法,说明影响加工质量的诸多因素的内在关系;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表述要完整、系统,可通过几种典型零件工艺规程设计的范例,让学生体会工艺规程设计的过程,然后进行概括和总结,阐明工艺规程设计的规律;机床夹具设计部分主要讲述夹具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一般夹具设计内容的需要为宜;先进制造技术部分介绍有关机械制造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关注并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

1.2 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优化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讲理论而不注重实践教学是很难讲述清楚的,要强调对制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强化学生的工艺意识和实用能力,使学生掌握以“工艺规程”知识为核心的贯穿于制造企业技术管理、工艺规程制定等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机械加工实用技能,因此该课程必须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

(1)认知实习课程开始前设置认知实习,通过校内外各实训基地的参观,使学生广泛认知和了解机械制造的设备、方法、生产组织形式,感受生产企业的气氛。没有经过认知实习,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学生也就失去了后续学习的兴趣。

(2)金工实习通过进一步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习,训练学生以车、铣、刨、钳为主的初步机械制造技能,使学生实践机械加工的相关知识。

(3)课程实验课程理论教学中设置实验,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设置,以加深对难点和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开设刀具的刃磨与角度测量实验,既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切削刀具,也能为学生今后合理使用刀具建立感性认识;开设机床主轴回转误差的测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主轴回转误差的内容及测定的方法。

(4)课程设计理论课程之后设置课程设计,以实用性的生产题目训练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该环节通过两周的集中设计,使学生掌握一般难度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学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从工艺方案的拟定开始,直到完成各类工艺文件的填写,其间的每一个环节均需亲自经历,以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实践性环节对于更好的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课堂教学相互依存,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2.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系统化训练从认知实践、金工实习、课堂教学到课程设计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环境认知、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各个环节,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习惯。

(2)实用性案例注重综合性和实用性,强调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和训练,引入的实用教学案例,重点突出技术知识的应用和制造方法的掌握。

(3)工学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实习,把学校的作业带到企业,由企业教师结合生产条件讲解辅导;把企业的任务带回学校,结合理论知识总结提高。

2.2 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既有较为广泛的理论知识,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缺乏,很难从原理上掌握有关的知识,起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缺乏实践环境又很难理解抽象的“书面”加工制造,“学会不难,学好不易”是这门课程的一大特点。除了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上的合理安排之外,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包含在各个任务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来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内容一体化根据专业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融合各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体化教学,把各门课程的相关知识通过任务联系起来,讲授新知识、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3)任务内容一体化理论教学中的“任务”,不仅仅是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完成,还将延伸到后续的实践环节中。如理论教学中制定的机械加工工艺还需在后续校内的金工实习中通过加工验证,使学生能亲身验证自己的作品,切实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

2.3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其中课件制作可以使用Authorware软件、二维动画可以使用flash软件、三维图和动画可以用Proe、Solid-edge等软件实现,帮助再现生产过程、动态演示工作原理以及工厂生产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循序渐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点与现场教学[J].西安航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5~66

[2]赵宏平.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2):89~90

篇6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14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学徒制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我国需要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行研究,探索能够促进职业学校乃至区域内职业教育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学徒制本土的、校本的实践模式。我国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两份重要文件,2015年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2号),标志着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已正式进入实施推进阶段。

为构建校企双主体的育人机制,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结合前期对合作企业的调研和遴选,最终确定与呼阀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校企双发多次就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设计、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座谈和研讨。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校企共同构建了“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的现代学徒制课程w系,明确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责任主体、组织形式及考核评价方式等,制定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

1校企共同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结合机械行业岗位、任务、专业课程对应关系,以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编制能力、机械零件加工制造与检测能力、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维修能力为核心,构建了“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的课程体系。根据行业标准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训练项目,将企业的生产任务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并按照企业员工的技能要求开展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第一学期主要在学校进行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

第二学期开设两周企业课程《识岗实习》和《零件图样识读与零件检测》。《识岗实习》使学生(学徒)了解企业概况、企业文化、生产设备、生产管理、工艺流程、安全生产等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学徒)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与团队协作、沟通协调能力,养成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零件测绘与检测》通过对蝶阀D343W-16P/GKD962X-2.5C产品各零件的测量及产品图的绘制,让学生(学徒)按照标准的检测过程对零件进行综合检测,使学生(学徒)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正确绘制产品图与识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徒)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第三、四、五学期,以自然周为单位安排学生在学校和合作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学习与训练。学徒将会接触到车削加工、铣刨磨加工、设备维修等工作任务,为学徒在企业跟岗实习以及参与生产任务奠定基础。其中校企联合课程《专业综合实训》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学徒亲历工程图绘制、工艺与数控程序编制、零件加工与检测以及产品装配等工作流程。在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

第六学期安排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全方位熟悉相关岗位能力的工作要求,为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更快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3组织实施与运行管理

3.1校企联合成立本专业学徒制工作小组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联合合作企业,由职教专家、企业人员、专任教师组成学徒制工作小组,一方面,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业的考核评价、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等内容;另一方面,负责选派优秀的技术工人担任学生的师傅。

3.2试点班的选取与组建

在与呼阀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在2015级专业班级中经自愿报名、择优推荐、企业面试等方式遴选20名学生成立了2015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组织签订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联合培养协议,并在呼阀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隆重地举行了开班仪式。

3.3学徒管理与指导

实施“双导师”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全程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企业和学校共同评价考核。在校学习期间,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派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师傅,与专任教师一起,全程参与学徒班级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在企业学习期间,由企业教师担任学生的师傅,专任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同时校企合作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并设立各类奖助学金,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储备人才。

3.4课程考核与评价

改革以往学校自主考评的评价模式,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分别对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和校企联合课程进行考核。

学校课程的总评成绩由结课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进行评定。考试课程按百分制记分,结课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考查课程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记分,结课考核成绩评定以过程控制为主,由任课教师综合评定,其成绩结合课堂出勤、平时作业、小测验、实验报告、课程总结、笔试、口试、答辩、上机操作等综合衡量;校企联合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考核采取“结课考核+过程考核”的方式,结课考核占50%,过程考核占50%。过程考核按照项目与任务分别考核,考核时依据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成果或报告等进行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由专兼职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命题,完成结课考核;企业课程考核与评价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结合学生(学徒)在生产实践中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技能水平、实习报告完成情况,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4主要成效与问题思考

4.1主要成效

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学生的技术技能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岗位的需要。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教师教课难、学生学习难的局面。

4.2问题思考

(1)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在先招生再招工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范围,积极探索先招工再招生的中、高职衔接教育。

(2)企业师傅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学徒跟岗、轮岗学习效果。修订“双导师”教育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权利和义务、导师的聘任条件和程序、聘用待遇和奖励等内容,是提高学徒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若蕾.具有广东特色的“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秘书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4,(11):5962.

[2]曾志斌.数控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98101.

篇7

关键词:数控专业;教学工厂;培养模式

作者简者:王增杰,浙江省奉化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17-04

一、教学工厂模式的含义与创建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开拓精神的生产一线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基地。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不能只是一句宏伟的空头口号,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以实际锻炼与培育。然而,考察当前的职业教育,存在着实践与理论教学脱节、双师型师资缺乏、实训过程不实等问题,影响到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其实,当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人们对职业教育寄予期望,不仅期望职业教育能促进个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希望职业教育能完成创造职业、解决失业、加快企业现代化、减少贫困等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职业学校应主动探索发展的新路子。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一是中职教育如何创建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模式以实现能力本位取向的技能教学;二是如何解决长久以来束缚中职学校发展中的高耗低效现象;三是如何改变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的现象,让学生在阅历社会生活中增强生活技能、提高生存能力。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专业技术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专业技能教学与生产实践教育、学校教学与生活世界的紧密结合。只有解决好这些“结合”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教学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较高职业能力,从而适应职业岗位要求、提高生存能力。

“教学工厂”是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我国国情下,教学工厂是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首先我们认为,教学工厂是一种新型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思想,是一个概念。主要特征是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其次我们认为教学工厂还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平台。主要特征是按照职业实践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在工作情境中展开教学过程的原则,把专业教育的课堂搬进工厂,给工厂规定了其教育的主要职能。给予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感受企业文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到实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长为符合企业需要的现代职业人。在此过程中,工厂完成其“生产”任务,学校完成其教育任务。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他痛感许多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而企业界则提出学校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因此,他们借鉴了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而为一,构建了教学工厂模式,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实践经验。考察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办学模式,从中能发现许多特点,其中两大特点非常明显:一是根据专业而设教学工厂,如机械专业、服装专业等都比较适应;二是教学工厂的所有要素都为教学所用。此外,教学工厂还有社会培训、教学科研、教师培训等特点。据此,我校数控专业为了办出专业特色,培养深受企业喜欢的人才,借鉴了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提出了“办工厂型学校,育技能型人才”的口号,并进行“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开拓专业教学新模式。

二、中职数控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职”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词。其中,“中”是指学历要达到高中水平,技术级别达到“中级工”;“职”是指职业性,即让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我们根据中职特点,确立了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为“二品二零型”。“二品”就是指人品和产品。“人品”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主要包括健全的个性、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服务精神、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和质量意识等;“产品”是指学生具有做“产品”的能力,不仅会做产品而且懂得做产品的原理和材料的性能结构等。这样的“中级工”就是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员工群体中的佼佼者,在生产过程中有较严密的操作思维,能提出问题,能配合生产主管者搞好工艺提升、成本核算等技术管理要求等。“二零”就是指就业零距离和生产零次品。“就业零距离”就是指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与从事的岗位达到零距离适应;“生产零次品”就是指学生设计的作品、做的产品要达到零次品。提出“生产零次品”的要求,就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产品质量意识来规范学生的“人品”。

要培养“二品二零型”人才,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计划之中。传统的教学计划是由教务处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制订的。这样做往往会导致专业课脱离实践、实践课脱离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我们认为,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建立,不是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要求而是来自用人单位的要求。那么,对数控专业来说,就是要分析制造业专业的职业岗位所需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此,我们从数控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制订了职业能力目标体系。

中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制造业技术工人、班组长、机械产品销售员、计算机绘图员、设计员、设备维修人员、设备调试人员等。为了顺利地完成上述职业活动和履行好职业岗位,就要有一定的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创新与自主创业能力、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外语能力以及安全文明生产能力等;专业能力包括机械加工技术基础能力、CAD/CAM技术能力、数控车床铣床编程及操作能力以及数控设备管理、产品检测评估和产品销售的基本能力等,并对每一项能力又作具体的规定与要求。

三、数控专业“教学工厂”模式创建的环节

人才培养方式是解决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问题,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组织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教学工厂模式的运行应该强调“理论与实践、实习与生产”的统一,强调“真刀真枪”的实际工作经历。我们着重强调以下环节:

第一,职业环境真实化。我们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努力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我们努力突出“真、高、开、通”的职业环境来设计“教学工厂”。“真”指真实的企业环境。内设厂房、车间、办公室等,把企业环境与学校教学环境结合起来;“高”指技术含量高,包括师傅水平、教学软件、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等;“开”指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任务;“通”指通用性强。购置仪表车床、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以满足企业对多样性人才需要。

第二,课程设置模块化。在课程的开发上,建立专业教师、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形成“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相结合的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以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突出产品项目化教学;在课程结构上,根据行业、企业要求的变化,强调模块化设计,以增强课程的弹性。在实训模块上,强调机械加工技术基础训练模块、数控技术基础训练模块、数控技术应用基本技能训练模块、数控技术应用生产顶岗训练模块等的整合。

第三,教学内容项目化。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企业的用工要求,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把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作为教学逻辑,实行以产品项目导入教学,将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和业务产品有机组合起来,形成若干个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的教学模块。同时,我们还把有关企业生产流程与管理方式纳入到产品化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经营能力。

第四,教学方式现场化。教学方式现场化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任务或情境,把“教”、“学”、“做”中的人、物、精神等诸多教学因素有机地组合起来而生成的一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我们要求专业老师的教学行为和手段应立足于工厂现场,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在黑板上教技能的旧模式;另一方面强调实习指导面对面、讲解示范面对面、作业检查面对面等要求。在具体的教法上,还运用现场示范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

第五,教学过程学工化。“学工化”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交替进行。我们主要把握以下特点:一是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二是学校与工厂共同育人;三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工厂的管理、生产、学习等活动;四是除教学工厂内进行工学交替外,积极创造条件,让三年级学生到著名企业进行工学交替。

第六,技能评价硬性化。每位学生在完成一个技能操作模块后,必须通过至少有两位学生对他的产品进行检测,使学生在学会使用量具的同时,学会对产品的检测,以培养质量意识。而对加工业务的产品生产其技能考核直接跟产品的合格率挂钩,所以生产过程的技能考核由厂里的检验员检验,如果产品的合格率在95%,则技能成绩按100分计,合格率在90%以下,则该学生进行“轮岗”,重回模块化教学行列,不能进行产品的生产操作。

第七,实习流程小班化。根据设备、设施定岗位,将原本约50人左右的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班级,平时的理论文化课一同上课,等到上实训课时,分为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普通车床三个小班,三个小班同时进行,达到2人一个工位的要求。将大班划分为小班,就可以灵活的利用学校原有的设备器材,使学校不需要引进大量的同类产品也可以达到让学生尽量多的使用设备练习的目的。

第八,教师备课集体化。教学工厂的教学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是一个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强调教师集体备课,并建立“选定课题、独立备课、交流讨论、合成共识、接受实践、会诊与存档”的集体备课的流程。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选择最佳的指导方法;二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三是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

四、数控专业“教学工厂”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教学工厂培养的制度体系,是保障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前提。

第一,设备保障。教学工厂既是一个工厂,又是一所学校。因此,工厂就要有工厂的样子,要有大量的工厂设备与教学设施以满足教学与生产需要。我们在配备传统的车、铣、刨、磨等机械加工设备的基础上,配备了数控专业必需的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电火花等数控设备,所有设施设备在保证生产所需的基础上,需保证一个教学班每2位学生拥有一台实训设备。

第二,师资保障。我们制定了专业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双师型培训、骨干培训、实训基地负责人培训和企业培训等。并要求文化课教师到教学工厂学习技术,参加产品教学法研讨,积极参加各项技能比武活动。并采取“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协助专业老师开展相关工种的技能辅导。

第三,制度保障。由于教学工厂模式所影响的因素很多,有机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有材料的购置、使用与保管,有社会企业的联系与生产的征订,也有学生的实习安排与教学内容的确立等。因此,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是制订厂纪厂规;二是在总学分中纳入职业资格证书学分和顶岗工作学分;三是多证制沟通。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职业技术证书、CAD证书等;四是人才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师评与生评、单评与互评、校评与企评等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五、数控专业教学工厂模式探索的成效

通过数控专业“教学工厂”模式的实践,使我们坚信这是一条促进专业建设、培养专业“双师型”队伍、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多项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总结出了教学工厂模式的操作流程与育人特点

我们将“教学工厂”模式的操作流程概括为“市场调研专业设置职业分析工厂建立目标确立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几个环节。其中,市场调研和职业分析是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是核心环节,教学评价是行动研究的反馈调节机制,而制度建设是教学工厂运行的保障机制,从而构成一种结构化的工作模式。其中教学实施还包括教师集体备课、模块式现场教学与工学交替等形式。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六方面育人特点:一是学校与工厂合一,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二是学生与学徒合一,体现工学交替特色;三是教师与师傅合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四是理论与实践合一,提高学以致用能力;五是作品与产品合一,培养自力求学精神;六是育人与创收合一,实现教学多赢目标。总之,教学工厂模式,体现了“教学实践、双师培训、课程开发”三大专业建设的保障;实现了“专业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三大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了“经营功能、服务功能、示范功能”三大功能;取得了“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项并举的效益。

(二)专业建设取得了“五个二”的成果

数控专业“教学工厂”模式的成功办学经验,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市场意识更强,更注重校企合作教育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是推广了二大专业,即服装专业和电子专业;二是提高了二种“能力”,即教师与学生动手能力。在近二年宁波市师生的技能大比武中,教师和学生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三是提高了二个“率”,即招生率和就业率。招生年年爆满,就业率达100%,毕业生第一月工资平均达1200多元。其中,有一位学生写的《我爱我的专业――数控》发表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版之中;四是建立了二个“站”,即职业技能鉴定站与社会培训站。目前数控专业有数控工艺员CETTIC和AutoCAD认证的考点,还是本市数控车工、铣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和社会培训基地;五是取得了二个效益,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使我们的消耗性实习变为生产性、经营性实习;社会效益体现在企业认同、主管部门认可、家长欢迎、学生满意、劳动部门关注等方面。如企业上门送业务、为企业试样和预订毕业生等。

此外,我们还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劳动态度教育、操作纠错指导、产品教学案例、弹性学分制实施、家长观摩日活动等。

六、思考与展望

“教学工厂”模式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这一教育模式,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生涯发展为内核”的职教改革理念。第一,“教学工厂”模式有利于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真正切入内涵发展的轨迹,对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品牌专业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二,“教学工厂”模式为师生提供了高效的技能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与企业文化中,获得真实的生活化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从而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并提高技术、技能和做人的品质;第三,“教学工厂”模式能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开辟新的领域,有利于校企文化的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学校、学生、企业和家庭的多赢;第四,“教学工厂”模式能加强学校课程建设,能从企业需要的角度来确立课程体系与培养计划,能在面对面的现场化的教学环境中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教学的作用;第五,教学工厂模式比较适合于一、二年级学生的教学,对三年级将要毕业的学生来说,还要注意与校外企业的联系与实习,并加强管理,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体验著名企业的管理与生产的技术,使学校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多样化、有效化,从而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竞争能力。

“教学工厂”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虽取得了许多成绩,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学生人数的增多与实习时间应如何安排、学生实习与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学分制的实施与弹性学制如何建立、校内合作教育与校外合作教育如何整合与开创、学校传统的管理与教育环境的开放如何协调以及学生就业后再深造”等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陆正冲.中职技能教学“教学工厂”模式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