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16:3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学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县城关中学发展巡礼
##县城关中学,1987年创办,1998年被批为完全中学,2003年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历经二十年风雨,特别是1999年以钟怀树校长为首的新班子上任后,城关人坚持以“稳定初中规模,大力发展高中,以发展促质量,以质量出效益”为办学目标,凝心聚力,抢抓机遇,走出了一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创业之路;由名不经传的镇办初中发展到拥有81个教学班,5600名学生的示范中学,从而成为规模最大、设施一流、师资过硬、管理规范、质量上乘的区域名校。二十年难言沧桑,二十年堪称巨变——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
城关中学占地83.4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达6000万元。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先后建成了地区一流的科技馆和标准化运动场,装修了一号教学楼,新建了四号教学楼,改造了北大门,打通了西大门,整修了校园道路,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科技馆内实验室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图书室藏书达3万册,电脑室有330台微机,语言室设施一流,多功能厅拥有三百多个座位,天文台被确立为国家级天文科普基地,美术室、音乐室、健身房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教师素质日臻完美
师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学校把好教师入口关,要求新调入教师“四个合格”:学历合格、教师资格合格、普通话等级合格、计算机水平合格。每位教师要做到“两个适应”: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适应家长、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学校立足于岗位培养教师,实施了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制定了骨干教师帮扶青年教师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学校现有教职工238人,专任教师198人,其中高级教师61人,中职教师99人,本科以上学历154人。省优秀教师1人,市优秀教师5人,有30多位教师在县市级以上的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县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平均每年有20多篇教学,有数十个课题被确定为省市级课题,有一个确定为国家级课题。
教育质量突飞猛进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城关中学在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基础上艰难爬坡。在教学上从“三个抓手”入手:一抓对抗赛,以班级的平均成绩对教师进行评价,处于未位,实行未位警戒制;二抓学科竞赛,培养优秀生;三抓高、中考成绩,根据每届生源情况提出奋斗目标。在教育上也做到了三个“狠抓”:狠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狠抓各类活动,促学生发展;狠抓德育平台建设,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提供阵地。
通过上下努力,城关人爬过一道又一道坡。如今初中质量堪称县内一流,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县中考“状元”之花都绽放在城关中学。高考本科达线数直线上升,尤其中等生的提高率名列全县前茅。2002至2006届高考成绩优秀,获得合肥市的表彰。在学科竞赛、体育比赛、科技创新大赛、文艺活动、读书活动中,城关中学的学生都有出色的表现。
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风正,学风浓,校风纯,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一次性通过市示范高中的评估验收。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市办学水平优秀等级学校、市文明单位、市安全文明校园、市绿色学校、市科普示范学校、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省级家教名校、全国读书育人活动特色学校、国家级天文知识科普基地、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国语实验学校等四十余项荣誉称号。这些荣誉集中体现了城关中学的办学水平。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法律实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52-02
一、传统法学教学方法的不足——法学实训教学的缺失
美国著名法学家霍姆斯有句至理名言: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1]。意为法律的生命根本在于生活实践(经验),而不在于逻辑推理。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将学生禁锢在法律理论之中,而无视大量既存的、鲜活的现实生活。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这样的教学方法致使法学这门学科丧失了活力。
作为大陆法系的代表国之一,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中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学中以演绎法进行案例的讲解,不重视学生法学应用能力和实际法律案件操作能力的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种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现实工作要求严重脱节,毕业的法律书生空有满腹经纶却不知如何应用之,应了中国的古话“茶壶煮饺子——有话说不出”。这是中国法学教育之痛、更是法学毕业生之痛。毕业生难能快速地适应社会,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实际工作中,导致当前中国法学院系的毕业生就业难。实训课程长期缺失,对于一个实践性学科的法学来说是学科建设的失误;实训课程长期缺失,对于一个应用型职业教育的高职教育来说是职业教育的损失。高职法学教育应体现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能力教育理念,树立服务学生的思想,构建高职法学实训教学体系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法学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发展思路。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法学专业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门实践性的独特学科,有必要从高职教育目标出发,构建高职法学实训教学体系。
(一)法学实训教程的选编
传统法学教材编写大多重视理论的阐释或内容庞杂,如杨紫烜和徐杰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共5编31章内容 ,如李昌麒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第4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共四编31章内容。这样的教材无论是对只有64学时,亦或是对于高职专业的学生们显得格外地厚重。法学实训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是科学合理的实训教程的编写,保证法学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有据可依。首先,要根据课时、学生的实际,制定合理科学的实训教学大纲,这个大纲要在法学实训的进行中与时俱进地进行修编;其次,在法学实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设计实训课程的模块;再次,在实训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充实内容并形成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实训教程。
(二)法学实训师资的培养
新的教学环境,要求具有扎实法律理论功底、法律实务经验的专业教师,这是法学实训教学中活的因素。基于扎实的法律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务经验传授法学实训中的理论知识,指导法学实训中的实务工作,帮助法学实训中的经验总结和提升,这样的实训教师保证了法学实训教学的顺利、有序开展。法学实训师资建设,可以聘请实务部门的律师、法官来校兼职;同时,鼓励本校的教师从事实务工作,在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律顾问等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实务工作能力。
(三)法学实训课程模块的设计
模块式课程是一种由国际劳工组织(ILO)研究开发的兼有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长处的课程结构类型,全称是“职业技能模块组合式(简称NES)课程”,常用于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块式课程的优点是灵活性大,针对性强及拓展性好。由于模块式课程可以以搭积木的方式对模块进行删减、增加和组合,所以这种课程结构可以较好地根据学习者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灵活实施个体化教学。针对性强表现在由于课程是完全按照职业领域的工作标准来开发的,因此培训的效果十分明显。最后,由于模块式课程能够比较方便地结合职业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随时编写新模块替代旧模块,因而这种课程的拓展性能也就非常好。也正因为这些特点,近年来模块式课程开发的思路大受赞誉,而且在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及成人教育领域也应用得越来越广[2]。根据法学14门主干课程设计法学实训课程的模块,称之为母模块(或初阶模块),并在各母模块项下根据其具体情况建立子模块,如在经济法学母模块项下设计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竞争法等子模块,而在商法母模块项下可以设计商法主体、商事行为等子模块。同时,伴有单项模块和复合模块的交叉,如作为法学14门主干课程的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模块等为单项模块,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等为复合模块的设计。各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开设、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地参与到各母模块与子模块、单项模块与复合模块的学习中。在法学实训课程的选择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和学生的兴趣所在指导学生有所侧重地参与具体的实训模块。如书记官方向可以多选择文书写作模块的实训。这样,一方面其法学理论知识越来越全面,另一方面其法学实践应用能力越来越综合,既具备其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操作能力。
(四)法学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实
当前,法学教学多重视理论教学,缺少实践环节。学生往往学了一个学期的法学课程,对于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实务问题却常常束手无策。因此,有必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法学实训学习。首先,是面对庞杂的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以实训导向和培养目标为原则,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和实训教学的有机统一。其次,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可以学习借鉴姚建涛的“五环教学法” (设疑—阅读—讨论—释疑 (精讲)—练习)组织教学,在法学实训教学中应用[3]。再次,考核评价应用化。要改变传统法学闭卷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单一方式,在考核中,增加检测学生法学实际应用能力的实训部分考核。在实训考核中,可以选取模拟场景、文书制作、辩论等形式。
(五)富有实效的法学实训课程活动的开展
首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分派学生去法院、律师事务所、企业观摩、实习,亲历法院案件的审理、律师案件的、企业法务案件的处理。其次,充分发挥模拟法庭的再现功能。一改以往学生根据枯燥的教材案例模拟案件,实训归来的学生可以分角色将其在法院、律师事务所、企业所学所见再现模拟法庭。再次,充分利用现有诊所式教学的成功经验,将其作为法学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法学实训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实践
(一)就经济法学实训教程选编而言
目前高职经济法教学中普遍使用本科的经济法教程,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选用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之一的李昌麒教授主编的《经济法学》(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为理论课的教程。在理论课的讲授中,在既定的课时下较全面的介绍课程体系重点讲授实训课程部分的章节。而在实训课程中重点安排第三编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的内容,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广告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结合学生在法院、律师事务所和企业接触的具体案例和身边热点问题,编写实训教程,并用模拟法庭重现之,建立经济法实训课程的体系和案例库。内容选取上突出重点,体系安排上适应培养目标。
(二)就师资力量而言
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具有丰富的“双师型”的教师,很多教师在律师事务所做律师、在企业做法律顾问,更有多位教师被聘为哈尔滨仲裁委的仲裁员。而笔者本身曾任法官多年、教学多年、律师从业多年,是法学实训教学的力导者和践行者。
(三)就经济法的实践教学而言
笔者根据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学生所学专业方向并结合学生择业意愿对学生进行分组:法官、书记官方向的学生安排去法院进行实训;律师方向的学生安排去律师事务所进行实训;法律事务、文秘专业的学生安排去企业等进行实训。在法院,学生亲历经济法案件的审判过程;在律师事务所,学生们参与经济法案件的过程;在企业,学生参与公司等经济谈判、纠纷处理等。在这些实训中,学生们接触到第一手的案件材料,通过大量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和提炼,找出其中的法律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理论知识解决之。在这些实训中,学生们投入到各自的法官、律师、企业法律顾问(公司法务)的角色中,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学生们积极地利用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资料,基于各自的角色熟练地运用法律。在这些实训中,学生们发现自己理论知识的欠缺并及时补上这一课,这时候,学生的理论学习一改以往教学中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的被动,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补上理论课的内容。在学校的模拟法庭等场所,参加实训的学生们模拟再现各自实训的内容,并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职法学实训教学方法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力开展高职法学实训教学法同时,也要兼顾其他教学法的应用,并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有所侧重。只有多种教学法的有机结合,明确了学习和择业的方向,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有效实现高职法学教学的目的,实现高职法学教育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 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M].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篇3
论文摘 要:社会真正需求的是应用型法学人才,为此我们必需实现从传统法学教学模式向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具体如何实施?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社会化教学以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开展法律援助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加速实现模拟性法庭向实战性法庭的转变;拓宽实习梁道,加强对实习的监管。实践性教学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配备实践教学场所、重视图书馆、校园网建设等诸多配套措施。
一、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在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理论教学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教学时间,其经典模式为“灌输式”的课堂讲授,教师仅仅就理论进行系统的阐释,而没有从法学学科本身的实践性、技术性出发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法治社会中,法律条文的数量之增长和变化之迅速都令人震惊,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涉及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修改更是繁多。高职生法律知识教学应该是一个基本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法律的能力。而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和运用法律。
(二)传统法学教学模式力图引导学生达到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则是引导学生对案件和问题中的各种可变因素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思路,从中找出最佳方案。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既可以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又有利于塑造法学专业思维、强化法律职业伦理修养,更有利于训练法律专业应用能力,因而是高素质法学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式。[1]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使教学更适应社会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而社会真正需求的是应用型法学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为此我们必需实现从传统法学教学模式向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实践性的课堂教学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和实际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实际运用知识的各种技能、从而可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2]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他人沟通的社交能力。本课题组成员都一直在采用这种方法,并充分研讨,不断探索与总结,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案例选择方面,从案例集中挑选的案例对同学们吸引力往往不够,这些案例似乎不够真实。从两方面选择的案例深受同学们喜欢:一是当前发生的大案要案,由于这样的案件社会影响力大,同学们也尤为关注,这样的案件更能为热血青年关注,更能锤炼同学们的爱国情操、民族气节,这样的话,课堂气氛自然热烈。二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极易遇到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比较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多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更真实,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学到许多维权的本领。具体开展教学,可以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布置案情,以给同学们课后有充分的讨论时间,层层设问也给他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上节课的悬念悬而未绝也能吸引同学们下节课更为专心致志,这样的话还可以防止学生逃课。在案情布置过程中,多以现身说法,将自己融入其中,多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物、地点,适当引用名人名言、民间俗语,适当采用夸张等手法来渲染感情、烘托气氛。同学们思考、讨论过后,开始回答问题。为了烘托气氛,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判断,让同学们一个一个地来分析讲理由。采取的抢答制,第一位同学回答以后下一位同学可以对前面同学的观点进行批驳与补充,逐一批驳、逐一补充。为了同学们更有参与的积极性,同学们回答后,可以客观地给个分数以计入平时成绩。分析、讨论的结果渐趋明朗时,往往是两大主流观点居多。这时开始分析总结,通常是三方面分析。比如一个典型的买卖合同案例,可以从买方、卖方以及法官的角度进行三方面分析,从而教会同学们如何实现合同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综合运用法理、情理、与道理讲得同学们心服口服。
2.启发式教学。要做好启发式教学,就必须结合案例进行有目的、有针对和有技巧的设问,用问题引起同学们思考,在问题的解答中理解、运用相关知识点,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深受同学们喜欢。启发式教学必须要选择可供思考的材料,这就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和生动性,同时提出的问题要有递进台阶,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猜测,提倡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不定条条框框,鼓励学员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答问题。[3]例如合同生效的条件,合同成立是一个事实问题,而生效则涉及法律问题,不同的人或在不同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所具有的法律效力是有差异的,但有何差异,通过和生活当中实例相联系,使学生在心中提出疑问。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也要注意讲究方法,一般可以采用提问式方法,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目的是通过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能够主动地思考解决的方法。因为不会提问题的人,也不会思考。引导学生将某个知识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多的提出,鼓励学生质疑老师、质疑课本。对问题的认识由浅入深,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变其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把握该知识点。
3.社会化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去法院庭审现场旁听,或邀请实习法院将简单的案件放到学校模拟法庭来审理。组织学生进行旁听,有助于提高同学们学习法律的兴趣,同时能使同学们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另外,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学校还可以多途径地开展社会化教学,如聘请知名法学家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定期来校讲学;邀请知名律师、法官、检察官来校介绍办案经验和技巧,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等等。
(二)实践性的专业实习
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实训教学基地,帮助学生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重要基地。[4]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的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等可以作为校内实训基地,而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可与教师实践基地、学生实习基地、毕业生基地之中进行考虑,以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养成的场所。
1.校内实训。
(1)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一个法律援助和咨询机构,对内,则是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基地。援助中心以接听电话、接待来访等形式提供各种法律咨询服务,并对外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全部工作都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接受严格的法律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参加法律援助等活动,学生以准司法工作者的身份参与案件,增长见识,接受锻炼。
(2)模拟法庭。在广大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中,基本上都设了模拟法庭,但很多高校的模拟法庭利用率不高,似乎是摆设,供上级检查用。有的倒是一学期下来开庭几次,但效果也是不理想,更具有表演性而缺乏实战型。为此,我们不仅要把模拟法庭用起来而且要把它用好,加速实现模拟性法庭向实战性法庭的转变。通过模拟法庭演练,增强学生法律应用能力,提高其法律职业技能。它的基本途径则是以类似于司法工作者的身份参加模拟的司法工作。
2.校外实习。实习是法学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重要的渠道。实习有见习和顶岗实习,无论是哪种,都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实习的开展可能会存在各种困难,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实习都处于“放羊”状态。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始终从学生成才角度考虑,不断拓宽实习渠道,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终会取得实践性效果的。
(1)见习。以教学班或见习小组为单位在法学教研室统一组织安排下集中进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身参与司法实践的相关环节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评议。具体见习内容:观察、了解和感受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律师事务所、监狱及其它法律等部门的的基本制度和管理模式;观察、了解和感受职业人员的资格要求、职业素质要求、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要求;观察、了解、分析职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与当事人的关系和法定权利义务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观察、了解和分析作为企业、公司等单位的法律顾问应坚持的工作原则、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初步接触了解具体案件,实际感受司法环境和司法实践;初步把握和熟悉所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律师事务所、监狱等部门的相关工作程序及所见习工作的各个环节。
(2)顶岗实习。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召开一个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应当怎么做,准确给自己定位,为有序地落实方案和各项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积极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拓宽渠道,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电视台的法制频道或法制栏目、消费者协会、法律援助中心等等,只要是从事法律服务都可以。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跟踪管理。首先,要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方案,操作性要强。其次,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管理上,实行由实习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实习小组—实习学生的层层管理。再次,实习指导老师能不定期地去实习单位抽查、指导学生实习。学校还可与实习单位建立经常性联系和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尽可能将实习学生安排在可以受到专业训练的部门,并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意见,及时掌握实习学生的实习动向。
三、实践性教学的配套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专兼职教师发挥不同层面作用。要培养出高素质高职法律人才,必须尽快造就一支适应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对于专职教师,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提高其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成为“双师型”人才,既是教师,又是法律职业者。学院可以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兼职教师,经常组织兼职教师来校搞专题讲座或指导学生实习。学院也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专兼职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促成青年教师的成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实践教学(课内实验和实训学时、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占全学程学时数的比例应该在50%以上。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开司法实务、法律工作技能训练等课程,具体有,加大《法律文书写作》、《律师实务》等课程的课时和学分。课程内容应与市场经济接轨,强调民商法、经济法等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并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内容和学分。
(三)配备实践教学场所。
根据专业特点,学校积极开辟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的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等可以作为校内实训基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可以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从教师实践基地、学生实习基地、毕业生基地之中进行考虑,以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养成的场所。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语言技能、社交技能等,以达到教学的需要。
(四)重视图书馆、校园网的建设
在我国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的今天,电视、报纸、网络等众多媒体越来越多地把触角伸向法治领域。《今日说法》、《法治纵横》等节目都以通俗易懂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对象,通过专家学者的评析和诠释,将法律生动地展示给观众,效果更为直观。图书馆应该不仅仅是藏书之地,藏有法学书籍,而且是信息情报中心,每天源源不断地接收法学前沿信息,同时,又把这些信息提供给有需要的人。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园网这个学习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不仅方便了教学更方便了同学们自学。
参考文献:
[1]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应用法学;案例教学法;实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242-02
一、选择和设计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一,首要依据是法学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方法作为途径和手段,首先应当服务于其目的。法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它不仅要为法律职业培养后备力量,也要面向全社会培养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法律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是法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法学教育来说,其素质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素质。包括法律思维能力,特别是准确掌握法律术语,正确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法律评论和创新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对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能力;二是文化素质。法学教育要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技能培养,加强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环境学、生物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教育;三是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要提高法律人才的道德素养和公共责任心,使法学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就牢固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民主和法治观念、公正和效率观念、理性与宽容精神等。
第二,教学内容。方法属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法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律思想、学术流派、价值标准在内的法律知识体系,以及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法律语言、法律方法、法律推理、法律伦理等等。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在方法上应当注重实用性。中国法学教育过去对应用教育重视不够,大部分法学教育资源被用于发展基础教育,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学教育刚好相反。为此,我们在法学教学内容上应当加强法学的应用性教育,加强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就相应的教学方法而言,在教授实体法内容时应注重选用案例法和模拟法,在教授程序法内容时则要注重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使用。不同的内容适用不同的方法。即使在同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依据每一次课教学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在教学方法上做必要的调整。
第三,学生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是主导,但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所以,任何学科和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合学生的需要,这是共性。无论是法学教育,还是其他教育,都应当确立“学生本位”理念。作为老师应当把教育当做服务行业来看待,都应当确认,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而在事实上,我们一些高校教师,包括法学教师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主导兼主体”,学生成了被动的、单纯的“受体”。教师没有“学生为本”的观念更新,是很难在教学上渐入佳境的。关于了解学生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座谈会、平时师生交谈、师师交流、听课评课、意见反馈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志趣以及希望和要求等状况,然后因材施教。
第四,其他微观方面的依据,例如学生人数和教学空间。我们法学专业生源较广、在校生人数较多,上课时可能有一两个班的小班课,也可能是若干个班的大班课和阶梯教室的合班课。教室越大,人数越多,越难于使用模拟法、讨论法等较激趣的方法。对此,教师可以加强讲演法、案例法的使用,着重从教学内容和表达上去吸引学生。再如教学时间。方法随时间、地点而转移。一周或一天内的不同时间会使师生的体力、智力因素,尤其是非智力因素有着不同的状态。一般而言,第一节课,或者上午,或者周一、周二时,师生的状态较积极,而最后一节课,或者下午,或者周五时,师生的状态较倦怠。所以,同一教法在不同教学时间的效果会有所不同,不同的上课时间要求教师在教法上有相应的微调。当学生处于上述积极状态的时间段时,教师可多使用信息容量较大、要求学生听、思、记较多的教法。反之,在学生容易倦怠的教学时间中,多使用一些较生动、活泼、激趣的教法或技巧。
二、应用法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法的主线是教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来指导学生去理解法律理论和原则。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在应用该法时,教师应首先选取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有相应难度的教学案例打印成册,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资料认真阅读、分析并作出判断。必要时还应要求学生去独自查阅更多的资料,而教师则负责提供参考文献目录和出处。选取案例的途径要拓宽,既可以从“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现在开庭”中选择,也可以从《法制日报》、《文摘报》中选择。案例编写中提出问题这一步非常关键,这关系其利用价值大小的问题。所以,从何种角度评价并提问,必须既要集中抓典型侧面,又要综合考虑,从深层次、多方面挖掘。案例教学法离不开教师的讲解,但是应当精讲多练,教师要精心提炼和设计必须讲授的理论内容,以腾出足够的教学时间给师生研讨案例。另外,还要注重贯穿启发式精神。在案例法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角色,教师应当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轻易地就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各种巧妙的设问、提问、讨论等去帮助学生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那么,案例教学如何进行呢?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一定的法学原理根据需要采用虚构或真实的案例,展示了法官根据这些案例所作的各种判决来反映各种法理学流派的特点,让学生们可以了解,法官是如何根据他对法律的本质和目的认识以及对法律制度的认识来参与法律程序的。同时,为了做到公正的判决,法官是如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难题的。根据这些虚构或真实的简要案件事实让学生将扮演律师和法官,根据他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以及他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如民法、刑法、合同法、公司法等)对此作出判断和裁决。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学生在运用法律推理时出现的错误和法律知识上的缺陷,引导学生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二)模拟教学法
“训练学生能力需要教师讲,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去学习。”法学教育要注重应用性教育,要大力培养法科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模拟教学”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模拟教学方法包括模拟律师办案、模拟法庭审判、模拟检察、模拟公安办案、模拟法律咨询、模拟非讼实务等。该法有很强的综合性,往往同时涉及若干课程内容的应用,从而要求教师必须做好指导工作。以模拟法庭教学为例,首先要精选难度适中,贴近生活,不涉及过多专门知识的案例,事先把尽可能详细的案情资料和有关法规打印出来交给参加模拟法庭的学生,以使他们事先做准备,同时也要求他们到图书馆和网上去查找更多资料。教师事先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开庭程序及注意问题做重点讲解,并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实地观摩。在模拟法庭开庭过程中,除非迫不得已,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进程,而是要做好看、听、记的工作,以便在开庭结束后做好总结讲评,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三)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
该法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氛围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它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求异思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其学习和未来工作中非常需要的。讨论内容可以是法理,也可以是案例等。为了保证效果,教师在讨论前应精选讨论题目,并要求学生先行准备,写出发言提纲。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好控制和引导工作,使讨论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并逐步深入,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讨论完之后,教师要做好归纳总结,画龙点睛,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该法的具体应用形式可以是全堂、半堂、十分钟、五分钟讨论;可以全班、分组、前后桌讨论;可以课上、课下讨论:可以课前准备、当堂准备、无准备讨论;可以先讲解后讨论、先讨论后总结;可以适用于旧课或新课。总之,不拘一格,以课堂效果兼教学效果双佳为取舍标准。
(四)师生对话法
指课堂上师生间问答式的口头交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该法不同于简单的课堂提问,而是教师就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双向交流,教学相长。这也是法学教师必不可少的教法。该法可分为问答式和诱导式。问答式主要适用于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以温故知新。诱导式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进而理解掌握新知识。所以,诱导提问时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认识水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另外,备课时对所提问题要有所准备,不能上课时跟着感觉走,随心所欲地问。提问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如以旧带新式提问、案例引发式提问、反面设疑式提问、比较区别式提问等。
(五)实训教学法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必要的实训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训教学法中,可利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为更多的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实习场所,按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定期固定的各项法律业务的专业实习即学生在法律援助中心、法律事务所进行义务法律咨询,在校外实习基地法院、检察院参加具体办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有亲自处理各种法律事务的机会,使学生既增强对法律的感性认识,又锻炼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也要加强对学生口才与写作的培养。因为从事基层法律工作,对口才的要求很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法律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有雄辩的口才,才能在法庭辩论和日常法律服务工作中取得优势。书面写作能力也是法律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所以,口才的锻炼和写作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定期安排学生写专业论文,然后课上互相交流,采取一方阐述,一方提问的方式,通过这种论文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掌握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和口才能力。提高写作和交流能力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就某一专题进行讨论交流,或辩论、演讲等方式。
参考文献:
[1]赵相林.对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7).
篇5
一、“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方法的内涵
高职财税法学科建设的内涵包括:教材建设和教学水平、教学队伍人才建设、教学气氛与学术环境、学术研究内容及大学生财税实训建设等等。其中的“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法是把实践工作过程作为教学基础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该方法要求由教师组织一个或几个实践工作项目,并以之为导向,将所要学习的多、散、碎的新知识隐含在这些项目之中,通过学生的认真分析、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的财税法学科建设,理论基础是我们的强项,但实践工作的能力却少之又少,仅仅表现在一些课堂案例的学习上。所以目前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使实践教学方法发挥其作用,将这一项目列为教学的重点,以此来带动财税法教学改革的开展,进而促进财税法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使财税法成为我们学院的品牌课程,从而进一步促进财税法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法在财税法中的设计
“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法在财税法教学中应设计为:一是确定一个或几个目标;二是提出财税法教学任务;三是分析实践工作任务;四是解决提出的任务;五是总结评价项目执行过程。
在进行项目设计的同时具体需要作以下事情:
1、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财税法教学;
2、开拓创新,编写优秀财税法教材;
3、与时俱进,提高财税法教师素质;
4、优化整合,改革财税法教学方法。
通过对以上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通过法律尺度来评价社会现实的思维模式,还可以使学生对前面讲授过的财税法及相关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三、应用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方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财税法项目教学质量
从学院目前情况看,财税法项目教学的师资力量、年龄结构、学术梯队这几项都比较合理,符合最基本的软件要求。但是在实训条件上却还有不足之处,需要对实训场所、实训辅助器材进行加强,并应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在进行财税法项目教学中不仅要进行理论课和多媒体的教学,同时还应该成立活动小组或俱乐部等,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财税法、普及财税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提高财税法的教学质量。
2、设计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项目导向教学实训项目
财税法教学中每个项目的提出,要求任课教师按照财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来设计具体的项目。提出的项目一定要做到另辟蹊径,有吸引力、有针对性,既能准确地说明要研究的问题,又能涵盖所学的基础知识。
3、关于财税法课程设置
我们进行项目导向式的教学改革,目的就是要进行创造性教育。既然要进行创新,就应该全方位的进行改革,财税法教学应该实施“减少理论基础课,加大实训实践课”的教学模式,这样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财税法的积极性。现在我们天天讲要进行实践性教学,但某种程度上财税课仍然是基础理论课,那么我们就很难将实实在在的本领传授给即将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一定要进行改革。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不可能过多地探讨财税法理论并取得较深的造诣,因为学时数是有限的。财税法学习难度大而实际意义有限,它研究的是财税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涉及诸多较深的法学原理和理论争鸣等学术问题,所以,一味地要求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应轻理论体系。财税法课程基础理论部分更需要注重实用性。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安排上,一般不学习基本法理常识,因为他们将来主要从事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他们在学习财税法时需要了解和掌握财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法
转贴于
律体系等与后续学习内容相关的简要知识点。为学生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财税法理论体系,这比较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然后按照这一体系深入地去学习具体的部门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会非常清晰,会更加深刻地认识财税立法的现实意义。
4、对“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应当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前,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进行教学评价时,首要的一点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严格按照课本的要求来教授学生,其次在进行期中或期末考试时要看试卷内容是否符合规定的格式要求等,最后再看课堂的教学秩序,这些旧的教学评价方式显然不利于新的教学改革模式的展开。因此,为了鼓励“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必须重新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支持教师在教学模式创新上作大胆的尝试、使其能够对采用新教学模式的教师和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四、高校财税法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学院的蓬勃发展,财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正在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教师应当以此为目标,在财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尝试创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采用科学有效的“项目导向”教学方法以促高职院校的更快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财税法教学的好与坏,还关系到我国税收业的未来发展,关系到财税法专门人才胜任工作的能力。所以,对高校财税法教学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合格的财税工作人员,还有利于造就一流的财税法职业群体。
篇6
[主题词]教育,针灸;教育,职业;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1 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的提出
1.1 基于社会人才需求的思考
21世纪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高,概念不断更新,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机体疾病的治疗,其卫生需求将由重治轻防型向预防一保健一治疗一康复一体化转变,并由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此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疾病谱的改变,将使医学面对众多难题。针灸医学作为一种自然疗法,以其适应范围广、疗效迅捷、强身健体效著、安全、无副作用等独特优势,必将在康复保健及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发挥更重要、更广泛的作用。因此面向社会,需要大批针灸专业技能过硬的针灸临床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训教学将在此类人才的培养中充当重要角色。
1.2 基于针灸专业培养目标及针灸学科特点的认识
本专业是以能在各级中医院、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针灸医疗的临床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业务培养要求必须受到针灸临床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是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各医疗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尤其是临床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灸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决定了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临床专业技能水平是评价一名医生最基本的指标,为了充分发挥针灸的临床优势,其动手能力的强化十分必要。因此应紧扣学科特点,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动手实践为中心_,以能力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针灸专业技能水平,培养高质量临床实用人才。
1.3 基于针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分析
针灸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的核心指标。传统的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遵循中医针灸人才的成长规律,理论与临床的紧密结合,随师临证,实践技能训练贯穿始终,因而保证了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床操作技能。
现代的院校规模教育构建了更加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但由于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学内容与I临床实际脱节等问题,尤其近年来在压缩必修课时,增加选修课的要求下,将实训课时再度减少。急剧的扩招,学生数的倍增,使有限的教师资源在实训课上难以顾及每一位学生,甚至无法实现小组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临床教学的问题及矛盾亦日益突出。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不愿配合教学活动,学生的实践机会减少;考研和就业的压力,严重干扰了临床实习,如此等等,均使见习实习的效果难以保证,无法弥补课堂实训不足的缺憾。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学院派”杏林学子们较之师承弟子,临床动手能力差,毕业后适应周期长,呈现针灸后继乏术的现状,专业技能的培养已成为制约高等针灸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
1.4 基于针灸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改革现状的总结
笔者共查阅1994―2007年公开发表的针灸教学研究类论文306篇,其中以研讨针灸专业技能教学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共计25篇(8.17%),综述其教学改革内容及体会,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精简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时数;②分别制定各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和考核内容,提高操作考核的权重;③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④规范操作示教,加强见习实习,注重临证指导;⑤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⑥组织社会实践,举办“三基”竞赛;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由上可见,经过多年的实践,针灸专业技能的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今后该领域的深入和拓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研究资料中,多为宏观阐述,从实践教学的总体上提出若干建议,缺乏将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等实训环节的相互衔接以及各阶段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实训方法的一体化周密设计;多将各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来考察.,专业技能的培训仅靠某门课程来完成,缺乏课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兼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思考,致使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机会不足。
由此提出针灸实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更新,应遵循实践教学认知规律,突破各针灸课程专业技能教学的“封闭”格局,将传统的《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临床基本技能有机整合、衔接与渗透,整体优化,从单一纵向的课程教学转变为多课程全方位教学,各模块知识点进行线状延伸,建立一门课程交叉、跨学期、连续性、综合性的实训技能教学体系,同时课程教学又与临床实习有机衔接,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一体化全程实训教学新模式。
2 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针灸专业技能”:是指作为针灸医师必须掌握的针灸取穴定位、各种刺灸方法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综合运用的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涉及的课程为《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综合技能的运用最终体现于临床诊疗疾病的能力。
(2)“全程”:是指上述针灸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贯穿于自针灸专业课程开课之日至毕业实习前,在校学习阶段的全过程(4年),并实行质量评价矫正的全程化。
(3)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包括①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打破原有的《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和《针灸治疗学》各课程的技能实训相互割裂、各自为阵的教学模式,将其零星、分散的实训内容有机重组,整合优化,相互渗透融通,实现知识模块的一体化。②教学方式突破各课程教学时限的格局,拓展学习时空,课内外整体设计,构建跨课程、不间断、综合性、贯穿始终的全程、开放性实训教学新模式。③建立目标系列,构建涵盖教学流程全过程的质量监控、评价矫正体系。
3 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
3.1 总体目标
通过对现行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实训课程“分体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各课程实训教学相互渗透、衔接,构建并实施专业技能的培训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的一体化全程教学新模式,实现针灸实训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化,全程实训教学各时段安排的合理化,全程开放式实训教学方式、方法的最优化,全面提升学生的针灸专业技能水平,培养高质量
临床应用型人才。
3.2 基本思路
以技能迁移为依据,各课程实训模块间的纵向联系为线索,设计一执行一评价一矫正,反复重现,层层递进,首尾贯通。
(1)实训教学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进程既同步,又延时异步(课程结束,实训仍在继续),使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不同阶段课程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完成全程实训教学的一系列专业技能训练内容。
(2)全程实训教学内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型到大型,由基本到综合的原则设计,分阶段完成各项专业技能训练,直至第4学年结束,与最终的毕业实习有机衔接。
(3)根据各阶段实训项目的特点,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取穴定位和刺灸操作,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针灸治疗学》建立模拟诊疗室,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标准化病人等方法,力求内容前后联系,达到系统、完整、形象。
(4)突破教学时数的限定,通过开放实验室的运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等措施,课内外整体设计。
(5)建立全程评价矫正体系:以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对学生实行诊断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每门课程教学中形成小循环,同时在课程间的延续和交叉中又构成若干大循环,及时并全程跟踪、修正和调节教学活动。
3.3 实施方法
(1)编制《针灸专业技能全程实训教程》(简称《教程》),内容包括全程实训大纲、全程实训指导及全程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在《教程》中明确最终教学目标及各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要求、质量评价标准。
(2)根据《教程》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分步实施。
第1阶段:《经络腧穴学》实训教学。提前介绍毫针刺法的基本操作一腧穴取穴定位训练一选择部分穴位(较安全、易操作)进行毫针刺法进针、行针、出针的基本操作训练,体会腧穴的立体结构,验证定位的准确性。
第2阶段:《刺法灸法学》实训教学。除各种针灸方法的单项训练外,将腧穴按四肢、头面颈项、躯干等部位进行分部刺灸操作训练,实施《经络腧穴学》与《刺法灸法学》课程相衔接的综合实训教学。该阶段的实训要求:
①进行腧穴取穴定位的强化训练,再次进行评价及矫正,并强调揣穴(按压穴位,找到酸胀敏感点);②针刺操作训练涵盖进针、行针、补泻、留针、出针的全过程,手法由简单到复杂;③刺灸方式训练由单项的毫针刺法,渐至灸法、拔罐、电针、穴位注射、三棱针、皮肤针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训练;④操作部位由较安全、易操作的四肢部,扩展至头面、躯干部的腧穴,训练慎刺穴位的操作要领。
第3阶段:《针灸治疗学》实训教学。分系统,选择部分代表性病种,在选穴处方的基础上进行取穴定位、刺灸操作训练一进入模拟诊疗室,以标准化病人为施术对象,完成辨证诊断、配穴处方、定位、刺灸操作的全过程。该阶段实训要求:
①进行腧穴取穴定位、刺灸操作的再训练、再评价、再矫正;②模拟场景训练,实施《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与《针灸治疗学》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
第4阶段:临床教学实训。即临床教学实习,进入医院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从模拟场景进入真实场景,对上述各阶段的训练项目再度综合训练、再评价、再矫正,再提高。
第5阶段:毕业实习前强化训练。在3门课程及临床教学实训结束后,利用开放实验室、本科生导师制等方式,根据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及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前的强化综合训练。建立毕业实习准入制,即最终通过技能考核者,方能进入毕业实习。
4 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的主要观点
4.1 系统观
从系统论观点来看,任何事物和活动都表现为系统,它是由一定数量的要素组成,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系统结构。针灸施治的过程同样表现为一个系统,它是由理、法、方、穴、技等要素构成的,而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人为地把知识割裂开来,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
本课题的系统观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过程的连续性。以专业技能为轴心,按知识逻辑不断展开和深入,吸收并整合学习内容。一方面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同步开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又能自成体系,在该课程教学结束后,实训教学仍在继续,有机衔接下一课程,使教学过程具有连续性。
4.2 实践观
技能知识有“明言”和“难言”之分,并呈现各自的特点。难言知识具有非逻辑性、不确定性、主体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其学习和掌握,必须遵循实践教学认知规律,通过个体的行动并在行动中反复模仿、长期体验和不断练习才能实现,更需要受教育者个体的尝试与顿悟。针灸专业技能课程中含有诸多的“难言”成分,如进针技巧、补泻方法、治神与得气等,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多次重现,双向不断地反馈、思考、修正和提高。
4.3 针对性、开放性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准绳,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素落实到专业技能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学有所用,学而会用。
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刑法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205-01
有些院校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但仍不能达到“以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高职教学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高职《刑法学》课程中运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新思路的提出,结合案例教学,以教促学,加强实训,突出实践能力,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将进一步促进《刑法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推进工学结合和课程与教材建设。这一理念突出了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为平台人才培养模式。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高职《刑法学》教学质量的意义
(1)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学习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结合案例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
(2)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现在的教学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教学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今后所在的单位也不会直接受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3)重视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
(4)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亦可促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执教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刑法学》教学中采用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教师提出适合于高职学生的简单枚举或课堂讨论案例运用方式,同时运用课堂外观摩司法实践活动这一现场案例教学法使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以例释论,着力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发现教学法:即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情境,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觉探究问题找出答案,使其对所学知识点掌握的格外自然深刻。
(3)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仿真的法律环境中分担角色展示自己各方面能力,将法学理论知识有效消化和运用。
(4)有意义的讲授法:利用课堂教学信息量大特点,教师通过有条理分析论证,生动形象描述,启发诱导性设疑、解疑、理智表达与情感投入相结合并辅之以讨论、问答方式和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传统讲授法效果提升到新境界。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到隐性课程的教育效应,这对教学改革理论的完善创新有一定意义。
4 结语
高职《刑法学》课程在进行教学中,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注重“以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实训教学培养目标,强化实训性学习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从培养具有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出发,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和“学”的各项活动。有利于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的加强,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褚耿芳.刑法教学改革问题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9).
篇8
一、财经类院校经管法融合发展的特色化战略
经济、管理和法学等财经类学科是财经类高校的特色,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学校的学科结构相对单一,学校在提升整体学科实力,促进学科融通的同时,难免感到学科面的支撑不够,难以为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和保障,这是财经类院校在学科发展时面临的共同困境。同时,作为人文社科类高校,与理工科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相比,财经类高校在获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整体的科研实力也没有相应的优势。
经济发展有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也有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转向了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内涵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话语、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全面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首先要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核心职能,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提升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高校的生命线,内涵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落脚点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国高校已经从规模扩张的补偿性发展阶段进入了稳定的适应性发展阶段,发展形势的变化,要求大学必须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同时,生源的减少、高校间竞争的加剧,也要求大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大学的生命线,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1]首先,要巩固和提升优势学科,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保持和强化财经法等传统学科的优势,重点办好现有处于或有可能处于同行业或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其次,要促进学科的融通。学科结构犹如生态结构,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最终的决定因素不是一两个优势或特色学科,而是整体学科水平的高低。财经类院校法学学科点的显著特色在于学科方向凝练方面也注重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互渗透与相互支撑。财经类院校应以优势学科为原点,分层次建立由其发展衍生的线性学科群、由与其彼此支持的相邻学科组成的相关学科群、与不同学科交叉产生的交叉学科群,使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促进。[2]构建政、校、企联动创新创业实践与研究平台。再者,应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层次化,形成“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大平台、一体化、多层次、强能力”的实验教学框架;进一步加强公共资源信息化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基于网络平台、全开放的经管网络实验室,将相关教学内容移植到网络平台上,构建一个拥有主流技术、先进管理体系、全面教学支撑的网络实验环境。
二、构建科学的经管法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经管法专业综合改革带动经管实践教学内容重构
专业综合改革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问题的关键,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3]学校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新的校内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以面向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特色专业群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经管法类人才实践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培养机制,实现经管法融合,解决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下列举措:
1.构筑跨专业经管法的知识平台。拓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的学科共同课,构建经管法文融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筑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培养经、管、法融合渗透,“懂经济、会管理、知法律”的“商科”复合型专业人才,支持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建立管工结合的专业群平台。基于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建立基于工程技术与管理学科相结合的专业群。
3.建立经管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群平台。基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商品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群。
4.建立金融与财政公共管理专业群平台。基于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财政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公共管理专业群。
5.建立经济贸易专业群平台。基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学、统计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经济贸易专业群。
学校可通过现上述专业群的构建,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对分散的经管法类实验资源进行整合,完成经管法实践教学内容的重构;配合经管法综合实践中心、商业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等硬件建设,服务于学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架构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总体计划
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中心” 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素质教育、创业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把握专业主干,凝练专业方向,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增强社会适应”的思路,全校课程体系按专业教育过程,构架“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实践环节”四大板块。[4]实践板块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论文)、劳动、社会调查、科技活动等。
要注重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提倡学生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撰写论文、创新设计、科技竞赛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大力提倡“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与用人单位协作,共同制定符合具体岗位实际需要的特色培养方案。把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整个教学过程,渗透于全部教学环节;构建了兼容科学、文化、道德、经济、环境等诸方面,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熏陶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科学构建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经管法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以课程实验环节为基础,以单独设置的实习实训环节为纽带,以课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为核心,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环节为支撑” 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5]积极组织经管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依托学科专业融合的实验室和现代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对经管法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优化,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以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以经济、管理和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指导的专业实验中心的格局。把四年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把培养学生能力的总目标分解为基础实践训练体系、专业实践训练体系、创业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四部分(见表一)。
三、以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带动经管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为保证经管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学校实施考试方法综合改革支持计划,构建“教”“学”“考”有机协调的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以学生最关注的成绩考核方式改革为脉络,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将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分解,纳入考试方法综合改革系统,引导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校应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项目设计和应用;创造开放实践条件和环境,鼓励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团队学习、团队实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6]
以法学为例,若欲培养“脑瓜子、标杆子和嘴巴子”三位一体的精通经济管理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教学方法上应引进以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改变以往教师纯粹的法学理论传授者的角色,使教师自身成为陪同学生进行法律现象探索的导游者,采用由理论到实践,由启发到独立思考的方式,用简单的语言、结合具体生动的法律现象和民法实例讲授复杂的法学理论,通过对这些案件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来说明特定的民法理论。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和法律诊所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法学教育转变为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具体方法上通过案例教学、法律文书修改、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此外,还需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首先,注意突破所授本专业内容的藩篱,对该专业相关的法学内容及其关联性予以阐释,并注重该法学知识背后的常理、哲理和法理的揭示。其次,教学内容据立法变化适时更新和补充,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更新方面注重两点:一方面通过不断补充新的立法内容强化学生对法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反映迅速发展的法学理论和不断涌现的法学家新的观点理论;两方面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最后,在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方面,不断引进鲜活的法律实例以补充课本上的理论教学,并将教师自身学术研究方面有益的信息及时补充到课堂上,并通过其它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拓展。
(二)全程掌控实验教学过程
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加大实验课程改革,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应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并适时与学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自行开展实验。教师依据学生文献综述、方案设计、实际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考核。[7]经管法类各专业的实习和实训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动员、有检查、有落实,实习后有考核、有总结,保证了实习和实训的顺利进行。
学校应把实验(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暑期实践与三下乡、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文体竞赛、科技创新、军事训练等多种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长期脱节的难题。
(三)协同创新按需养人
学校突出人才培养按社会需求、岗位需求的知识结构设计,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与企业对接,实施订单式培养,按需育人。经管法各专业依托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重点培养学生“技术+管理”的综合素质,通过与企业的“学习实践工作”的合作模式,可以培养满足企业特定需求的“订单式”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工作,提高了专业的就业率;法学专业成立学生法律援助工作部,受理社会案件、提供免费义务咨询、无偿各类法律文书、调解法律纠纷等;财政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现场实训与仿真模拟实训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三结合”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篇9
关键词:法学教育;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01—02
一、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的修正
通过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全面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思维、法律职业操守、法律工作能力等,推动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很重要的一点是,扭转当前一些学校存在的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学术性,与实践性脱节、法律教学水平滞后或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实践性应当是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实践性、应用型不等于低层次,应当树立“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的培养意识。惟其如此,才有核心竞争力,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真正需求。笔者以为,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实现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法律教学的改革:首先,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法律教学改革应建立在坚实的中国法的基础之上,否则基础不牢,“特色”无从谈起,一个不熟知本国法律的人没有资格奢谈“外国法”或从事所谓跨国法律业务。其次,应当突出法律课程的“民族性”、“地区性”、“贫困性”等问题,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选择开设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类课程。再次,加强实践性、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能力的培养。最后,还要适应“西部基层”的工作需要,培养学生愿意来西部基层工作,来了之后能够胜任工作,并且愿意留在西部基层从事法律工作。
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培养模式的改革
国外法学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
1、英国和欧陆模式,面向高中毕业生招收法律本科生,毕业后如果想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再念一年的法律职业培训课程,然后再进行1—2年的专业实习,才可以取得专业的执业资格。
2、北美模式,首先必须有一个非法律专业的本科以上的学位,然后经过严格的法学院入学考试才可以攻读法学,学制3年,其法学学位实际上是法律本科,但是美国人将这种学位叫做Doctor,即Juris Doctor(JD)。
3、澳大利亚模式,将法学本科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本科教育同时进行,经过6年左右获得双学位。就我国目前情况看,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的培养应当尽早规划,统筹实施。因此,最好尝试3+1教学模式,既3年在学校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最后1年到司法部门去实习,进行职业化训练,学生可以将所学课程较好地消化、深入掌握。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
减少法律理论、涉外法律业务等课程的比重,加大突出应用型、实践性的法学课程的比重。法律教育要适应西部基层的实际,主要体现在特色课程(专业选修课)中,例如西部犯罪、西部民族自治法、西部村民自治法、西部大开发中的职务犯罪、西部扶贫开发中的职务犯罪等。对于更加重视实践能力的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的教学而言,我们将来应当考虑开设“法律职业能力与职业伦理”课程。“法能”离不开“法德”,无良的律师、法官钻法律的空子、玩弄法律的危害,必然大于“非法律人”。同时,应当加大法律实践必修环节内容。实践课程例如法律写作、法律谈判、法律诊所、公益诉讼等。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应当是实践课程占30%—40%较为适当。甘肃政法学院法学教育中的实践课程,重点开设了司法文书、商事案例分析、刑事案例分析、法律诊所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上,倡导案例讨论教学、小班教学,摒弃灌输式教学、大课堂教学,老师在课堂上适度根据司法考试试题内容进行讲授,尤其是在案例教学中紧密结合司法考试中出现的案例。学院经常邀请在法律实务领域颇具建树的院外相关人士为学生授课、开设讲座,此类活动平均每学年达60课时,占整个法学课程的比例8%左右。学院还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别的模拟法庭大赛和法律专题辩论赛。从法律课程设置看,就不能机械地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6门法学核心课程进行排课,必须侧重宽基础、应用性,进行重新安排,并注重这些课程与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的结合。
(三)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
对于西部基层法律人才而言,由于其自身定位的问题,因此,法学教材都不宜过于艰深,但是也不应削弱其专业性、理论性,同时强调、突出其实践性,因此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甘肃政法学院法学专业中文核心法学课程教材主要是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的系列教材。教材的编写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内容深度上力求有所提高。在我校法学自编教材里注重介绍本课程近年来我国法学领域中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其次,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我们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尤其侧重学生运用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紧扣司法考试要点。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我们也积极吸取司法考试的一些热点、难点,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四是在形式上作了一些创新,每章根据内容设计知识结构图、内容导读和司法考试热点,同时还有试题和案例,目的是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当然,高校法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全面的法律素养,它包括但是绝不应当只限于法律技能的传授。司法考试侧重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法律技能,对传统的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高校法学教育有一定的“纠偏”作用,但是不能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法律实用主义”,认为凡是与案例无关的知识就是无用的,或者干脆将法学知识与法律能力对立起来。
三、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大力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建立满足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需要的先进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在法律实验实训中心北确定为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逐步扩大综合性实训教学的规模。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将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基金,每年支持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二)根据“院地合作”的思路,进一步拓宽法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渠道,积极建设院内外大学生实践基地100个;开展校地的合作,切实强化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三)资助助大学生开展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把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外语竞赛等列为学院固定的参赛项目,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日常教学要关注司法考试,但是不能沦为司法考试培训班,要有法律理论素养、功底扎实。理论教学不能放松,这是法学教学规律自身的必然要求;真正的理论对法律实践有极大的指导、推动性作用。
四、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试方法改革对教和学都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和学习努力程度有很大影响,而且对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精力投入转变都将有很大的促进。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我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总结过去考试方法改革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现就我院进一步提高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的考试方法进行如下改革:
(一)改变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考试方式。必修课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试的形式,专业选修课可以选择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鼓励专业必修课除了闭卷方式外,采取开卷、讨论、答辩、口试、读书报告、文献综述、项目设计、小论文、调查报告、实践操作等不同形式,或采用上述方法的部分组合。专业选修课除采取以往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外,可以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
(二)改变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考试方式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的作法,改由学院统一安排。每学期到第15周由学院统一确定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考试方式,后通知任课教师和学生。
五、总结
篇10
高职教学的特色在于侧重实务性,认为理论知识“够用”就好,职业技能更为重要。何为“够用”呢?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足以支撑其将来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就可以了。而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理论和职业技能技能,取决于市场对该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的要求。因此,要探讨法律文秘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思路,必须先观察法律文秘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法律文秘专业的设置,是立足社会对既懂法律又懂文秘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但法律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的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又不一样。法律文秘专业所要培养的是面对基层的初级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其所面对的岗位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低层次的律师助理,要求从业人员要有基本的法律知识,要懂得帮助律师准备简单的诉讼或非诉讼的法律文件,处理各种辅的事务;第二类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法务人员或者懂得处理简单法律事务的文秘人员,一般来说,企业遇到法律纠纷的时候都会考虑找法律顾问来处理,所以企业中的相关法务人员其实还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第三类是法院、检察院的司法辅助人员,高职毕业生在这类岗位上主要是负责整理文件、速录等,尤其是速录工作,法院检察院的速录岗位要求速录人员要懂得各个部门法的术语和基本规则,目的是提高记录的速度和避免出错。从上述三类岗位来看,法律文秘专业的学生从事的都是与法律相关的辅工作,这些岗位对学生的理论水平要求不高,只要求懂得基本的规则,懂得简单的实务操作技能即可。因此,在法律文秘专业的法律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掌握太多太深奥的理论,只要掌握与相适应的岗位会遇到的法律实务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即可。根据这种职业岗位的要求,我们确立的《经济法》教学思路就是,以法律文秘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为核心,根据职业岗位业务活动范围来确定《经济法》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来设置实操训练,使学生不但知法、守法,还懂得在工作中用法。
二、《经济法》教学内容的取舍
目前市面上很多经济法的教材在内容体系上都倾向于,先花大篇幅讲述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法的产生、概念、特征、调整范围、作用、地位、基本原则、体系、渊源、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责任等,再讲各个部门法。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讲述各种学术争议,只需要掌握通说即可。在总则部分,教师需要给学生简明地讲述经济法的概念、特征、调整范围、作用、基本原则、渊源、总的体系、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法律责任的性质,其他的内容没有必要赘述。因为作为经济法学习的基础,上述内容已经足以支撑学生进入分则的学习。在分则的教学内容选择上,我们需要考量职业岗位业务活动的需要。以企业中的法律文秘人员为例,作为企业中的法务人员或者准法务人员,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如何设立企业,需要掌握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组成和运行规则,需要掌握企业破产的基本流程,需要掌握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律底线、经营者在与消费者交易中的义务和责任、法律对产品质量责任的规定、法律对于产品价格的规定、财务税收制度以及政府采购的规定等,根据这种岗位的需求,教学内容可以这样安排:在市场主体法的部分,企业法是必须讲述的内容,尤其是企业登记制度和企业组织法的内容,还需要讲《企业破产法》;在市场规则法的部分,《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责任法》都必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尤其需要理论结合实训;《价格法》、《会计法》、《审计法》也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规则;在宏观调控法方面,大专层次的法律文秘学生进入政府部门管理层的可能性较小,进入广东地区的金融机构法律相关岗位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宏观调控法、金融法等内容可以略讲或者不讲,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自学,但税法、政府采购法等内容与企业关系密切,应当把基本规则纳入教学内容;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领域,《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与学生自身以及将来面对的工作岗位都有密切联系,也应当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另外,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告法律规范和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也可以纳入教学内容。总的来说,在《经济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当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并且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弹性安排教学内容。
三、《经济法》课程的实训安排
高职院校普遍要求在教学中安排相当大比例的实训课时。《经济法》课程的实训课安排应当尽可能模拟学生将来走上职业岗位的工作状态。以律师助理岗位为例,假设律师要求律师助理帮忙给客户准备设立合伙企业或者公司的文件,向客户解释设立企业的流程,如果学生在学校就曾经模拟设立合伙企业或者公司,体验过相关的流程,就能够比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法律文秘专业所适应的岗位要求来安排实训。在市场主体法的部分,可以设置企业申请设立登记的实训项目,要求学生模拟设立企业,也可以设置企业破产申请的项目,要求学生绘制破产流程图等;在市场规制法部分,可以要求学生模拟模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断定与投诉、模拟质量侵权的申诉与处理、模拟撰写投诉书、模拟为企业被消费者投诉做法律风险分析、模拟撰写律师函、模拟法庭等;在宏观调控法部分,可以要求学生模拟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咨询等;在社会保障法方部分,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劳动合同或者模拟处理简单的劳动合同纠纷等。这些课堂实训项目虽然和学生日后遇到的实际工作任务内容不完全一致,但在方法和要求上是一致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日后参加实际工作可以尽快上手。需要说明的是,《经济法》教学中的实训项目并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学会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职业素养。
四、《经济法》教学方法的优化
法律规则的学习和理解往往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在校学生恰恰缺乏生活经验。《经济法》课程的很多内容,在学生看来是比较遥远和无趣的,例如企业组织法,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认为不如民法和刑法贴近生活又生动有趣。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配合度,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广的。可以在一个新的知识点讲述之前,以真实案例来引发学生的讨论,共同总结出法律原理;可以在一个知识点讲述过程中,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可以在一个知识点讲述完之后,设置案例分析题来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知识。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要注意三点,一是挑选案例要与时俱进,要尽可能采用最新的真实的典型案例,毕竟如今的授课对象是在发达的信息网络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最好避免用陈旧的案例;二是讲述案例的时候注意设置一系列小问题,引发学生进行阶梯式的思考,避免教师一直讲,学生不动脑筋等答案;三是在案例讨论完毕之后,应当有总结和深化的环节,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对于《经济法》教学来讲,就是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职业岗位中真实具体的工作任务,围绕这个工作任务,师生共同学习与这个任务相关的知识点和原理,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执行方案,最后检查和评价工作过程以及工作结果。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时候要注意三点:第一,项目的挑选既要符合职业岗位的实际,也要难度适中,避免太难的项目打击学生效能感或者太容易的项目无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二,项目的设置要突出培养的能力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三,项目教学法不能承载《经济法》的全部教学内容,因为法律课程毕竟还是文科的课程,需要法学理念和人文素养作为基础,不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当成机器零件,只做简单的拼接,这是不符合法律学科的特点和实际的。
(三)实物展示法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有限,对于经济法所涉及的某些概念理解上会存在困难,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尽可能提供实物或者进行直观的演示,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讲述企业登记制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展示真实的企业营业执照图片;讲述非现场购物的无理由退货的时候,可以向学生展示淘宝的“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图片;讲述不正当竞争的时候,可以向学生展示侵权产品的图片或者实物等。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穿插运用于《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去,有助于营造生动活泼、师生互动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五、《经济法》课程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