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14:5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培养急剧变化的市场所需要的多样化人才的必然趋势。我院机电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我院对该专业进行了定位,将核心能力与基本能力的培养明确地分为两个方向,即CAD与CAM,每个方向均有适当的市场定位,以专业综合改革为中心,以实训环节为重点,以有机渗透为特征,通过产学研合作途径,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新的育人环境。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完成实训很不容易,因此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构建适当的专业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就成为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中心。我院与首钢型材轧钢厂进行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推动了CAD方向教学内容的改革,校内CAM实训基地的建设及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推动了CAM方向的建设。

明确的专业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专业方向的定位十分重要。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立及以后的发展均得益于广泛的市场调研及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得益于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得益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及技术服务。

2001年3月,我院与首钢第一型材厂签订了研制首钢第一型材厂图纸管理软件的协议书,为该厂的全部图纸建立了数据库结构,并对50吨剪头曲柄飞剪机组的图纸(蓝图)进行了AutoCAD格式的转化。在此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2001年7月,我院又进一步与首钢第一型材厂签订了对该厂其他图纸进行转化的第二阶段协议。2002、2003年,我院分别在计辅001、002、003班毕业实训中,结合此科研项目进行了《图纸转化及数据管理》课题的实训,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得到锻炼,总结经验,同时完成《高职CAD专业“图纸转化与管理” 教学中产学合作实践》教研题目,通过教研题目的完成,明确专业的CAD方向及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

2005年,我院成功地建设了数控加工实训基地,有力地促进了专业CAM方向的发展。

我院明确地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分为两个方向:(1)CAD方向。核心能力:二维绘图、三维实体造型、CAD技术应用与开发等,要求能熟练地使用相应软件进行绘图、造型并能进行图纸的数据管理。专项能力:CAD技术的应用开发与图纸数据管理。(2)CAM方向。核心能力:三维实体造型、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与编程等,要求能熟练地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实体造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技术,能在数控机床上进行操作,有进行数控编程的能力。专项能力:三维实体造型及数控加工。

结合实际的课程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学生不但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还要在动手能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及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与技术服务,逐步使专业方向得到了明确,实现了专业教学计划及主要课程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密切结合。

专业能力(1)机械设计与制造基本能力。(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基本能力。(3)进行数控编程与操作的基本能力。(4)熟练使用计算机,具有一定的文字录入速度。(5)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外语能力。(6)对材料、热处理工艺、各种标准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7)对于CAD方向,应能针对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需求进行相应软件的二次开发;对于CAM方向,应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技术。

主干课程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计算机绘图、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三维实体造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CAD应用与开发、数控编程与仿真加工等,主干课程的设置围绕专业的核心能力。

主要课程的内容以“CAD应用与开发”课程为例,要求密切地联系工程实际设置课程内容,例如“图纸转化与管理”项目涉及如下问题:(1)读图:读标题栏及明细表、名称、图号、装配图号、件号、材料、比例、重量等,了解本图与其他图的关系,能对材料进行转化;能基本读懂图形的形状、尺寸、公差、粗糙度及技术要求等;能对公差、粗糙度、技术要求等进行转化。(2)转化中的技术问题:掌握材料、技术要求、公差与配合、粗糙度、螺纹的新旧画法。(3)图纸数据的管理:自定义标题栏、明细表、附加栏及样板文件。定制“表格”,产生BOM,产生“设备清单”、“标准件清单”,合成为一个项目(机组)的管理系统。“CAD应用与开发”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CAD基本知识(CAD/CAM原理及应用、CIMS基本知识、PDM基本知识);自编图纸管理软件(使用Access自编多媒体数据库);AutoCAD应用与开发、CAXA EB开发(AutoCAD应用、基本定制、自定义命令、菜单的定制与开发等);图纸管理(CAXA、PCCAD〈MCAD&PDM〉的图纸管理);图纸处理系统(Vpstudio 6.75、UnisCAD软件使用)。

实践环节服务于专业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安排应服务于专业方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项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环节体现在专门的实训课程和课堂教学中。

主干职业技能训练(1)金工实训: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主要成型原理与加工方法。(2)机械CAD:使用CAD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装配图与零件图设计,使用Word等软件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使CAD应用水平得到提高。(3)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掌握数控编程的方法及调试手段,掌握常见数控机床的操作方法,了解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制与输入方法及加工零件的工艺过程,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4)专业实践: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选修课进行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社会实践。(5)毕业实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三维实体造型、数据库基础、机械检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数控编程与仿真加工、CAD应用软件、液压与气动技术、CAD应用与开发等,所有课程均安排实验及作业并多数在计算机房上课,采取边讲边练习的方式。

毕业实训(1)实训的目的: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掌握的机械CAD/CAM技术、三维造型与数控加工技术为工具,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与实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训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得到锻炼。以就业为中心,鼓励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由指导教师准备实训题目及指导在外实训。(2)实训的效果: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基本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学生根据兴趣所找的实训单位与所选的多数题目与本专业相关,CAD技术应用(图纸转化绘图、图纸管理与图库、机械设计等)题目占47.33%、三维实体设计题目占5.33%、数控加工与应用题目占20.66%,其他题目占26.68%;学生在实训单位的表现多数是较好的。

几点思考

实训分题方式结合就业联系实训单位,毕业实训的题目较分散。按名单学号顺序对学生进行分组,各组中的题目也较分散。因此,我们对03级学生进行了相对集中的管理与指导。

论文从论文质量上看,有与实训内容不附及“克隆”的现象。可考虑改为“实训总结”,取消外文翻译。论文与实际相差太大,谈实际的内容应该多些,改为“实训总结”可以做到这一点。对论文页数的要求也不应太多,10页左右即可。

实训指导因为题目分散,导致实训单位的题目不能使学生得到系统训练,因此可要求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应的内容。

实训与就业的关系以就业为主,要处理好实训与就业的关系,应尽可能地使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得到系统训练。

能力培养实训集中反映出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加工基本知识的欠缺。对土建图应有适当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有多种,就“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而言,进行现场实训有一定的困难,理想的方式应该是CAD方向去设计院跟随工程师学习画图,CAM方向去机械厂跟随技术人员学习操作。如果能与某设计院、机械厂长期合作则比较理想。

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应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或技术服务,参加毕业实训指导,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及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使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生产实际。

以加强科研与技术服务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使之服务于生产实际,可使培养的学生就业后“上手快”,实现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这样的专业改革才能有生命力。我院自03级后实行的学分制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体现了专业分方向教学的优越性。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职业化教育特点;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引言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主要以台式机的“组装”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为两大主题,讲解计算机的简要发展历史、计算机的组成结构、计算机中各配件的作用、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和选购技巧、台式机的配置方法、台式机的硬件组装与软件系统安装、计算机系统的日常维护以及计算机简单故障的处理方法等。课程内容的丰富、实用性以及学生作为计算机用户对课程所涉及知识的依赖性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过程中带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它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情况和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实践条件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实训机房、实验用计算机的档次太低、课程实验的风险性比较高等),长期沿用“以讲为主、以练为辅”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所讲授的知识与市场严重脱节,让学生普遍感到所学知识不够新、不实用,学生由主动学习模式变为被动学习模式,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也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淡,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针对以上情况,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实践,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找到了一些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并提出相关改革措施,希望能够推动该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2 教学建议与改革思路

2.1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课程与“硬件技术工程师”、“桌面运维工程师”等具体的职业岗位相结合,同时要兼顾学生认证考证的需求,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参考工信部电子教育与考试中心推出的硬件工程师系列认证的考试大纲,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另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建议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

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我们对“硬件技术工程师”、“硬件维护工程师”、“桌面运维工程师”等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1)熟悉最新的市场行情和最新的技术应用;(2)能根据用户具体需求制定计算机的配置;(3)能独立完成计算机的购置、硬件系统的组装和调试过程;(4)能独立完成各种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5)能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性能检测以及优化;(6)能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维护;(7)能进行常见软、硬件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2.2 考虑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开课时机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适合在第一学年开设,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新生都希望在入学后的第一年购买一台属于自己的学习用计算机,并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有理由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甚至是第1学期,以通过课程的开设实现学生独立购机的愿望,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这样一来,学生会带着一种目的去学,并将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自身购买学习用计算机的实践,这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有好处。

2.3 根据“购机装机”过程,序化教学内容

课程以“配置、购买、安装和维护计算机”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合理的组织和实施教学。将“配置、购买、安装和维护计算机”工作任务按逻辑细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了解计算机的系统组成;(2)掌握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3)熟悉市场主流产品和最新技术;(4)掌握购置计算机的原则;(5)作好购机前的需求分析;(6)初步确定计算机的配置;(7)选择合适的商家和购机时机;(8)最终确定计算机的配置;(9)独立完成计算机配件的购置;(10)完成计算机的硬件组装;(11)进行必要的CMOS设置;(12)完成硬盘的初始化;(13)进行计算机的软件安装(含杀毒软件和防火墙);(14)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检测与优化;(15)计算机系统的备份;(16)系统的日常维护;(17)计算机简单故障的处理等。

将完成以上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不同的章节中,然后根据“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进度,保证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完成配置、购买、安装和维护计算机的过程,融“学”于“做”。

2.4 选用一本最新出版的优秀教材为教学参考

计算机类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变化,教材的版本也应做到及时更新。否则,教材的内容与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和新技术的发展步伐,知识显得过于陈旧,教师和学生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当然,每一本教材的编写、出版都会有一定的周期,这个周期至少是半年以上,教材中的内容无法完全做到与市场同步。另外,一本教材涵盖不了教师所需讲授内容的全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用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新技术作适当补充,保证知识的前沿性、实用性。这样,学生学习时会有一种新鲜感,不会造成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脱节。所以在选用教材时,尽可能选择那些新近出版的、项目化的优秀教材。

2.5 充分利用资源,创造理实一体化实践条件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如果实践性环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活动组织得好,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会有很大的促进,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到“学”的乐趣,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各种学习情境中,并在一次次的成功操作中有一种成就感。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涉及台式机的配置与购买、计算机的硬件组装、硬盘的初始化和与软件相关的操作等四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为了很好地解决部分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践条件的不足,本人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对实践条件的改善有所帮助。

2.5.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成台式机的配置与购买

组织学生参与台式机的配置与购买这一实践活动这对于一些学校来讲实施起来的确很困难,尤其是远离大城市的偏远地区,没有相对集中的电脑市场,市场信息和电脑配件的行情都把握不准,完成台式机的配置与购买这些实践活动条件不足。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访问一些权威的网站,例如中关村在线,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和电脑配件的行情,而且该类型网站一般都提供模拟攒机功能,可以使学生在做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计算机的配置过程,且各配件的单价和整机价格与市场基本保持一致。

2.5.2利用学校的淘汰机器完成硬件组装过程体验

至于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这一实践活动,我们不可能纸上谈兵,一定要创造基本的实践条件,但是考虑到该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必然风险,我们又不可能拿新机器来做实验。所以建议各个学校将办公和教学用的淘汰电脑集中起来,提供给学生做计算机硬件组装的实验。当然,对这些计算机的基本要求是配件齐全(最好是独立的声、显、网卡),并且组装完成后通电能够点亮,否则无法验证装机过程成功与否。

有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认为实验用电脑与市场主流机型相差甚远,配置上有很大的不同,似乎与市场脱节,无法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对于这一点,任课老师可以强调一下实验的目的,即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流程,体验计算机装机的全过程。新、老计算机在硬件组装过程中区别并不大,主要的不同点任课老师上课时交代清楚即可。

2.5.3 硬盘初始化和与软件相关操作用虚拟机完成

除了上述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存在风险外,硬盘初始化和与软件相关操作同样存在风险,尤其是同样一个实验项目多个班级分批次轮流完成时,对机器硬件的损害尤为明显。所以这一实践活动的实施,我们建议使用虚拟机完成,即使用VMware Workstation软件在物理机上创建实验用虚拟机,在虚拟机中完成硬盘的初始化和与软件相关的操作。该软件已经有不少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过,其具体功能和使用方法,我们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2.5.4 要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免费技术服务的窗口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利用极其有限的资金,由优秀任课教师牵头、学生为主体组成技术服务团队,成立计算机装机与维修服务中心,免费为校内师生提供计算机的配置、装机、维护与维修服务,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最新配置的机型,获得与市场同步的信息,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2.5.5 根据学生自身配机需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前所述,大部分学生都是带着一种目的来学习这门课程的,也说是说,他们要买一台属于自己的学习用计算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最终实现独立完成“爱机”的购置与装机全过程,并能够做好计算机的后期维护与简单故障的处理等工作。那么,既然是这样,任课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学生自己购机、装机的过程放在课程实践的后期,并安排在课外进行,学生能否独立完成购机和装机任务,这是对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检验过程。

2.5.6 组织计算机装机技能大赛,提高学习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广泛参与竞争的意识,满足部分优秀学生的表现欲望,我们可以在课程开课前成立由学院领导、企业技术人员和任课老师等共同组成的“计算机装机技能大赛”组委会,并邀请合作企业赞助此项赛事,并为大赛提供竞赛用计算机配件,由组委员拟定一个详细的竞赛计划和竞赛方案,确定竞赛流程、竞赛规则和评分奖励办法等。激励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踊跃报名参与此项赛事,以便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竞争的氛围。

2.6 采用具有职业化教育特点的考核办法

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一门课程结束后,如何评价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对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进行考核,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考核方法,我们充分吸纳了合作企业技术骨干的建议,摆脱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采用具有职业化教育特点的考核方式,学生的职业素质、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在课程成绩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具体做法是:在考核过程中,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让学生独立的完成,根据学生对该任务的完成情况,参考相应的职业标准和规范,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再结合平时上课和作业完成情况,确定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3 总结

以上是本人根据自身从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教学建议和课改思路,目的是同广大读者交流与分享,希望对兄弟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有所促进。其中一些出自本人的个性化的观点难免会与同行专家或其他任课教师的观点相冲突,在此恳请各位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吕正荣.试论《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现[J].福建电脑,2011,7.

[2]姜庆伟.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电脑学习,2010,2.

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系统运维;校企合作

1专业教育教学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成为绝大部分院校都开设的第一大工科专业,“人才”几乎是按相同或相近的模式进行培养。各个院校非均衡发展,每年几十万毕业生的求职历程、竞争的激烈程度便可想而知。就学生的应用能力而言,“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数据库课程教学来看,数据库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数据操作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机制讲解较多,但却没有设置与数据库设计、开发、系统运维相关的实训环节,也没有现成的设计规范可循,而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开发和运维是数据库工作者主要工作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进行总结和提升。

2教学体系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2.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教学体系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教学质量控制过程,以达到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将专业课程分群组、能力培养分方向来优化课程体系。

2.1.1构建模块化的知识体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程序设计课程群、计算机硬件课程群、操作系统课程群、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群、网络技术模块、软件工程与开发技术模块等。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应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英语能力;专业基础课程中,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是重点建设课程;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以C/C++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线,以C语言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为必修课程,以Java语言程序开发和.Net程序开发为两个选修方向。计算机硬件技术模块以数字逻辑、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组成原理为核心,接口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等为选修并以嵌入式程序开发为方向。操作系统课程群重点讲解操作系统原理,并以Linux/Unix操作系统为选修方向。数据库应用技术模块以数据库原理为主体,以提升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管理与应用能力为具体实践训练目标,并与相关课程的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网络技术模块除网络原理外,实践操作内容以华为网络体系和思科网络体系为主。软件工程与开发技术模块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综合所学的计算机软硬件理论,利用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网络原理、程序设计语言及方法等计算机专业知识开发某一领域的应用系统软件。

2.1.2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以上课程群除课程包含的实验/上机之外,至少都单独设置一门相关的实践环节,详见表1。

表1 课程独立设置实践环节

2.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严格质量控制过程管理,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专业化的技能培养,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2.2.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数据库应用技术是软件开发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设计一个数据库容易,设计一个好的数据库难。数据库原理课程以当前主流数据库技术和应用为背景,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核心,以数据模型为线索,重点讲授关系数据库的理论与应用,使学生了解数据库领域的知识体系,熟悉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常用方法,能熟练地运用数据库SQL语言进行数据操纵,有效地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运行,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具有开发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2.2.2理论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需求。数据库技术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技术。数据库原理课程必须以关系数据模型及其理论为重点,以数据库设计、数据操纵语言及数据库程序设计为难点,同时应注意分析实际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运维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如数据库设计常用的规范、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各项指标的设定、数据库备份的常规策略、数据库监控的主要对象等。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很难见到,但实际工作中却极为常见,因此教师必须做必要的讲解。

2.2.3案例教学,强化实践能力。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既有数据库结构设计,又有应用系统程序设计,一个好的数据库结构是应用系统的基础。为了强化学生设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我增加了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课。课程以实际应用系统需求为案例,运用常用的CASE工具(如PowerDesigner),从系统需求分析的数据流图、业务流图、数据字典的绘制,到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严格按照给定的数据库设计规范进行数据库设计,并撰写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文档。同时以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进行系统功能开发,实现一个实用的应用系统。

2.2.4优秀的师资队伍。数据库类课程由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中的开发人员讲授,提倡校企合作。在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能更深入地理解数据库设计理论、方法和经验,同时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也进一步提升,这门课程是保证学生在校四年程序设计不断线的重要环节。

3结束语

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多、就业难的现状,作者分析了实践工作中数据库人员的技能需求,结合多年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提出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教学模式、提倡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高职 动漫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26

Research on Vocational College Animation Design

and Production Teaching Reform

KANG Shuqin

(Wuh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Animation industry is regarded as the the most promising sunrise industry in creative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relatively new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al direction-- animation design and production professional, out of a development path in line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arket requirements and the demand for talent is a priority. Progressive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and direction of three students from the four ability of this article, the curriculum, start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animation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teaching reform progra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animation; teaching reform

动漫的创造者是日本漫画界的小林光一郎,他首创“使画面在平面上展现动态效果”的技术,将“动态漫画”的概念与数码合成技术、高科技光学材料结合,在四维空间技术所产生的中,融入生活细节和运动魅力。所以动漫设计师是将职业和爱好完美结合,一个间杂了音乐、美术、雕塑、文学、摄影、计算机的职业,也是最具创意的职业。可以说,一个好的动漫设计师绝对是一个艺术的全才。综上所述,各大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动漫人才,是非常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并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强、企业认知度高、紧跟市场需求、培养目标明确等特点。要走出一套既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又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路,是我们高职教育人需要思考、探索和实施的。

根据目前普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动漫设计与制作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能胜任动画设计与制作的专门技术人才。毕业生应能熟练掌握动漫设计与制作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动漫产业技术行业标准;成为既具有较强的动漫设计和绘制、计算机动画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二维与三维动画制作及影视后期制作能力,又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方案针对性强,紧跟市场要求、培养目标明确。但是如何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课程和各种培养手段去体现,是各大高职院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的。

时代的发展是迅速的,动漫专业是在紧跟时代的步伐而前行的。我们的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要随时代的变迁而改进。针对高职院校的现有特点,“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去研究和制定:

1 学生四大能力的培养

1.1 绘画和造型能力

绘画没有好与坏的绝对标准,但是有水平高低之分。学习“艺术”的人才必须具有基本的绘画功底和能力。动漫设计人员从事的是“动“的设计,它需要从基本的人的“动”去着手。绘画人物是绘画中高的阶段,所以在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中要着重于准确的造型能力的培养。包括人物的面部绘制的“三庭五眼”,身体绘制的“八个头”比例关系等等,从这些常规的准确的造型中发展到创造性的角色形态变形进而达到角色设计的最终目的。所以高职教育中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第一步需要培养的就是学生更加准确的绘画和造型能力,这些需要从科学的教学方法入手,必要时需要引入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和实践学习。

1.2 动画软件制作能力

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动漫设计与制作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动的画面呈现给消费群体,如果有必要最终达到“产业化”的目的。

“动漫”如何呈现?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成为市场需求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部分。不管是二维的平面动画,还是三维的立体动画,还是后期的影视动画,无纸化作业已经成为市场主流。所谓“无纸化”设计指的是利用计算机这种现代化媒介,实现不用纸张和笔进行各种设计的过程。所以动画软件课的开设和学习成为了高职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成为了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

二维平面动画需要学习的主流软件包括:Photoshop、Flash、Paint。

三维动画需要学习的主流软件包括:Photoshop、Paint、3Dsmax、MAYA。

后期影视动画需要学习的主流软件包括:Photoshop、Paint、AfterEffect、Premiere。

从上面动漫设计与制作需要的主流软件列举的情况来看,要学习的软件就有六款。高职院校应该从解决专业机房的基础点着手,从各个软件难易程度和相互联系出发,安排专业软件课的开设时间前后进而实现关联性的学习。

动画软件制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是设计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人们都说“知识是相通的”,其实动画软件也是相通的。这个“通”包括很多快捷键的运用,还包括制作流程、制作方法等等。一门软件学习好了,学习其它的软件时就会事半功倍。

1.3 行业创新能力

动漫行业的发展与时俱进,高职院校要培养动漫人才必须培养其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从设计基础来说,需要从角色造型创新、角色品牌创新、角色产业化创新三个方面着手,并且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推进。

从动漫涵盖的范围来说,需要从美术、文学、音乐、雕塑、摄影和计算机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和熏陶。

所以动漫行业的多样性决定了从业人员的多样性,他们必须要有创新能力。高职院校需要从多个方面各个角度去培养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1.4 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思维模式

商业动画片的创作者需要培养的素质能力包括:(1)广泛的阅读文学作品;(2)欣赏各种风格的绘画、摄影、雕塑作品;(3)观摩大量电影、动画片;(4)学习心理学。

艺术动画片创作者需要培养的素质能力包括:需要多方面的艺术修养,绘画、音乐、戏剧、文学、建筑、雕塑、宗教、风格、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等各种背景的思维模式,以及独特、丰富的生活历练。

2 课程设定的渐进性和方向性

高职院校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定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先基础后专业再拓展和实践的环节,进行推进教学。

2.1 职业基础课的设定

根据本专业基础课重绘画,重造型,宽了解等特点,需开设动画设计素描和色彩、动画人体结构素描和速写、动画设计概论、动画设计构成基础等课程,从动漫基础绘画到专业绘画,进而进入到动画设计思维的了解和学习。

2.2 职业技能课的设定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职业技能课需要从“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动画”三个主流方向着手去开设相关课程,并且同时遵循先易后难、先基础后专业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开设,包括:“二维动画” 、原画(动画角色造型)、动画中间画、动画剧本创作基础、动画场景设计、动画设计平面软件制作(photoshop& CorelDraw)、Flas制作;“三维动画”中三维角色动画(MAYA)、3D动画基础、3D角色动画创意与设计;“影视动画”中动画影视剪辑(短片创意与设计)、动画影视后期特效创意与设计。

每门课程都专门针对动画的不同方向专门开设。

2.3 职业拓展课的设定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是一门多样性的专业,它包括的门类很广泛,职业拓展课程应作为职业技能课的补充,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目标去开设,包括:动画视听语言、动画摄影艺术表现、网页设计与制作、商业插画绘制。它们既为职业技能课作了良好的补充,又能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独特技能。

2.4 实践环节的设定

实践环节是高职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为“学有所用”奠定了基础和发展方向。就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方向开设的实践课程包括:3D角色动画创意与设计实习、影视动画专项实习、专业写生实习和求职面试技巧实训。这些课程的设置为职业技能课的学习进行了检验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把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一个纵向的贯穿,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能更好地胜任相应的工作。

3 教学模式的创新

3.1 项目引进式教学

高职教育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必须与动画公司、游戏公司、各级电视台动漫与游戏制作公司等企业高度融合,以动漫设计与制作、动漫插画绘制、三维动画设计和多媒体制作等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课堂教学与项目实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职业特色,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突出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并适于教学执行”理念,以“项目驱动”的方法将传统的专门化课程进行分解与整合,构建了更具高职特色的全新课程体系。

3.2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课堂教育过渡到社会工作的一个中间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顶岗实习的单位,并且按照岗位的要求努力工作,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操作中。遇到问题可以和同事和老师沟通共同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要做好实习周志的写作和总结,积极努力地和学校老师联系,报告近况,做到与社会和学校都不脱节。

3.3 项目比赛

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比赛,也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比赛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程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检验学习的内容和设计的成品在社会中的实用价值。

学校各艺术专业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现状,记录一些长期可以参加和协作的比赛,也可以机动地参加一些特殊的设计比赛。让比赛成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比赛内容纳入到教学环节中,既可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也可以增加老师对新知识的摄入和传播。

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是一个新型的快速发展的专业门类,教育工作者们要顺应时代潮流,找准方向和方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文,孙立军. 动画概论.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 贾否. 动画概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 高名潞. 另类现代性,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本土因素.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4]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教研室 中国美术史简史 (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篇5

论文摘要:教育管理者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和通信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更要培养师生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与通信系统等基本技术 ,培养更多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管理人才。

一、前言

如今社会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社会生产力也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在教育管理中,如何使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变得非常便捷、舒适和高效,更不必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问题。显而易见,教育管理者必须培养全体师生员工懂得网络技术势在必行,例如,搜索网络便可查出自己所需要的大量重要信息和资料;在网络上你就可以看书、查未知领域的资料、听名校名师的精彩讲座等,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办公软件来处理一些日常事务,避免琐碎与繁杂。计算机网络管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部分,并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管理者必须了解计算机领域,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了解计算机领域,是教育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所谓计算机就是一种按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装置。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计算机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和辅助教育,娱乐与游戏等领域。

在业余时间,对于计算机管理者,最好了解和学习一些基本课程。

主要课程如: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

近年来,教育管理对人才的要求有:

1.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2. 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 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和开发CAI软件的能力;

4.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5.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三、教育管理者必须了解计算机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领域广阔的专业,下分多个学科方向。如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控制、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等。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洞察当前计算机迅速发展的方向:网络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在当前教育管理中显得尤为突出。

——网络工程

网络工程就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总结、研究和网络设计、实施和维护有关的概念和客观规律。该学科方向有其明显的特征,首先是有非常明确的网络建设目标,在工程开始之前就必须确定。然后,工程有详细的规划和正规的依据。例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是地方标准等等。

学习网络工程需要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需要接受网络工程技术应用的基本训练,同时要具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该方向的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信息与网络安全、通信软件设计等等。

网络工程所做的事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同样数字媒体技术也一样。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势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等的统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

——数字媒体(即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比如数码相机拍的照片、摄像机拍的影像、音乐、图像、动画、用3D制作软件制作出来的动画角色等等。简单来讲,“数字媒体”一般就是指“多媒体”,是由数字技术支持的信息传输载体,其表现形式更复杂,更具视觉冲击力和互动特性。

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成为全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例如:英国高度重视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每年的产值占英国GDP的8%。美国权威统计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数字媒体产业在美国已发展成重要的支柱产业,据了解,美国现在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产业细化、全球扩张。

数字媒体技术学科方向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媒体中各类媒体的基本知识和行业知识。主要的课程有:C++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基础、计算机游戏基础、JAVA语言、数字逻辑、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等等。

四、教育管理者必须培养社会高需求尖端人才

未来几年,国内外高层次软件人才仍将供不应求。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大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各大研究所、国防等重要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有数据表明,我国软件出口规模达到215亿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72万人,在中国十大IT职场人气职位中,软件工程师位列第一位,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五、结束语

新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教育管理者要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更要要有符合当代高校的创新理念,培养先进管理人才时,要不断加强实训和各种技能比赛。教育具有多元化,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只有不断地更新管理模式,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好优秀的员工和一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移芝,罗四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杨振山,龚沛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尧学等.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在嵌入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热门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嵌入式系统产品正不断渗透进各个行业,作为包含在这些硬件产品中的特殊软件形态,其产业增幅不断加大,而且在整个软件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日趋提高。嵌入式产业不仅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还是一个技术快速革新的产业。这决定了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根据技术的变革迅速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通信设备、终端、软件等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这就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嵌入式行业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稳定的高速发展和成长期,企业人才需求现状依然保持供不应求的整体状态,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人员加入到嵌入式专业领域,但依然无法满足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旺盛需求。同嵌入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教育机构技术和培养则相对滞后,一方面有些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另一方面一些嵌入式企业却有项目需求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来实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学校的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相对脱节[1],目前国内的高校教育中不是偏向硬件,就是偏向软件,硬件设计人员通常比较缺乏系统全面整合设计,而软件开发人员则相对缺乏硬件观念;企业真正需要的有动手能力的嵌入式软件人才,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

嵌入式系统人才的匮乏还表现在软件业呈现中低端人才过剩、高端人才缺乏的不合理布局。近年来,尽管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市场的整体推动及多渠道的嵌入式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嵌入式开发人才需求瓶颈的问题,在逐步得到缓解,但是整个嵌入式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还是不匹配,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嵌入式软件人才缺口每年仍为50万人左右,我省目前嵌入式软件人才缺口也在2万人左右[2]。因此编制高职和本科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促进高职、本科嵌入式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迫切。

二、嵌入式技术应用专业专本科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领导机构,组建课题组,聘请专家。

(2)收集资料与理论研修,加强国内外嵌入式专业教学资料和学科建设资料收集,加强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科学研究方面理论方面资料的收集。

(3)调研准备。召开由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开题会议,根据教研院的要求写出调研方案,明确调研目的、调研对象以及调研主要内容,落实调研工作任务分工。

2.实施阶段

(1)制定方案。制定整体标准研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制定具体调研工作计划,具体到调研的企业、学校和行业协会以及人员安排。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工作计划进行修改、完善、充实并最终完成调研工作计划和问卷设计。

(2)开展调研。在广东省范围内对高校嵌入式教学活动的情况和嵌入式行业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摸清情况。通过调研相关企业、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及不同年限的毕业生等,了解嵌入式行业企业的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典型的目标工作岗位及相应知识、技能要求,分析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和职业生涯路径[3];比较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构建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嵌入式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编制提供依据。

通过调研,查明了已存在的专业方案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过时,了解可以改进的地方,并针对发展趋势进行课程的合理增删调整。通过调研,找出了课程设置重叠和不合理的地方。通过调研资料推论出课程设置的合理学期,解决专本教学方案中课程重叠和进阶的问题,找到嵌入式专业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办法。

(3)最后对调研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调研资料包括访谈录音记录,回收的纸质版、电子版问卷,通过QQ、微信等网络访谈记录等等,得出高本衔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嵌入式技术应用)相关行业现状、企业发展状况及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岗位群,岗位专业能力要求、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等结论。

(4)开展企业岗位工作流程研讨会。

3.总结阶段

(1)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各类调研数据,收集、整理、汇总研讨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和教学标准研制论文,结集出版研究成果。

(3)结题报告会。组织专题对课题进行评审,聘请有关专家、课题负责人及有关行政领导出席,对标准研制进行评审,鉴定和验收。

三、嵌入式技术应用专本衔接调研的结论和对课程标准建设的指导意义

通过严格设计调研问卷,对问卷主题进行筛选以及反复修正,分别从行业现状与发展、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对嵌入式人才的需求、嵌入式岗位能力要求、职业技术标准、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主题分类设计[4],并考虑到近年来嵌入式技术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更加深入的应用和发展,专门在本次调研中增加了相关的题目,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得出调研结论[5]。通过这些调研活动和结论对教学标准研制产生指导意义。

企业调研主要结论和高校对嵌入式专业建设的意义如下:

(1)通过调研发现,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和行业中,中小规模公司占多数,这体现了嵌入式系统和通用计算机系统的区别。一般而言,通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常常集中在大中型企业,技术密集,对人才和资金要求比较高,而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则分散在各个行业中,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需要结合不同的硬件平台和技术,专业性较强,企业专注度更高,充满了竞争、机遇与创新,因此,中小规模的公司能够在某个领域完成特定的嵌入式产品创新,满足市场需求,基于这个原因,催生出一批中小规模的嵌入式领域的企业。因此高校在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可以定位在培养能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嵌入式毕业生上。

调研还发现,企业对嵌入式产品研发人才需求量较大,这表明对企业而言,企业急需的是嵌入式开发和嵌入式设计人才。这一调查为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专业培养方案的研制提供了目标,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应考虑更高标准,以嵌入式研发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而不是满足于培养能在嵌入式行业就业的技术支持人才和相关行业销售人才。

(2)企业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所学专业的学习能力。其中协同能力主要指的是: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对计算机技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便在企业从事嵌入式研发时,能够具备对项目的全局把握能力,能够在团队开发的过程中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尤其在嵌入式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技术层面较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高,如果从事软件开发的对硬件完全不了解,或者从事底层开发的人员对上层应用不明情况,这样在协同开发时会产生很多低效的现象。因此在开展课程教学时,高职/本科阶段都应以这些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在项目综合实训课程中完成。另外,学科竞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多为专业大赛提供相应条件,专业技能大赛应在校内、校外、行业、教育主管部门、企业等多级别多层次范围上开展竞赛,以便为更多学生提供训练和培养综合创新能力的机会。

(3)企业对高校计算机类嵌入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高,这需要高校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方向,不断改进课程体系,增加最新最能体现社会热点需求与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以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充分满足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这也要求学校在嵌入式专业上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培养人才,并采用多种形式深化开展校企合作,以使得高职教育能够与社会需求同步,始终站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嵌入式专业最新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

企业对毕业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企业对动手能力的要求主要理解为实践能力,包括焊接、测试,对软硬件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及实际的开发经验等。

企业对人才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有要求。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要是指:(1)对嵌入式系统的全局理解,以便研发团队内不同技术背景的人员协同从事产品开发工作时能够互相协助。(2)沟通能力,主要是与人交往和默契配合能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度。

企业对学生嵌入式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编程能力,对嵌入式体系结构和嵌入式接口知识的掌握,电路分析能力,代码调试能力,文档撰写与阅读能力等。

因此,高校在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时应该以能满足以上企业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各项知识技能的培养应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建议在课程设置时注意:在专/本阶段主要课程设置中以某项编程语言(对嵌入式专业一般而言是c语言)的掌握和编程能力培养为纲,并在某些具体课程中应有针对性的传授嵌入式硬件知识和技能,如焊接调试技巧,识图画图能力和软硬件编程调试方法。在项目实训课程中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协同、沟通能力。

为了弥补现有教学方案的不足,根据调研的数据,按照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原有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专业教学方案在多门课程中着重按照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非常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在嵌入式接口技术中采用ARM Cortex M3芯片讲述接口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接口知识,相对于51单片机而言,这样调整后课程难度加大很多,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而且能满足当前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后再培训和重新学习的时间。

在嵌入式项目设计综合实训等多门实训课程中培养项目实践经验和协同能力。

在数据结构等语言相关的多门课程中重点培养c语言编程技巧和能力。

在电子电路课程中培养焊接技能、使用仪器技能和电路分析调试能力。

在接口技术等多门课程中都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英语文档阅读能力和技术文档撰写能力。英语水平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嵌入式研发和设计而言,芯片手册(Datasheet&Reference Manual)是最权威的文档,对技术问题的理解常常要落实到英文手册上;提高英语专业阅读能力有助于借助于网络查找疑难问题,找出答案;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升入本科以后有继续深造的可能,英语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选择更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因此,在高职阶段应该打好英语基础,适应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议在某些课程中开展阅读英文芯片手册的教学过程,逐步使得学生技术文档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对嵌入式教学标准的布局和课程的设计,将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分布到各门课程中去,以便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4)企业对嵌入式专业人才知识面“宽”和“精”的要求。虽然企业对编程语言有多种要求,但对于某一个人才的要求常常是专而不是多。因此,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类中的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分支,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设置中应该将某一门语言的“专”作为人才培养的考虑因素。所以在高职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编制和课程设置中,我们考虑以c语言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中对和c语言相关联的课程安排的多一些,略有兼顾其它语言,以便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能够以c语言为工具进行嵌入式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得高职阶段有5个学期能够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和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具备扎实的c语言基础,培养较强的嵌入式编程和实践能力,以便更好的接轨企业和更高一级院校对编程语言熟练程度的要求。

如何把一门编程语言嵌入到5个学期当中?既满足大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新鲜感的渴求,不会有太多重复,又能渐进式的推进学生在编程语言的使用上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这对教师水平和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建议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嵌入式专业上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培养教师人才,并采用多种形式深化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完成课程共建,以使得高职教育能够与社会需求同步,始终站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嵌入式专业最新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通过调研,产生如下建议:

一是多让企业在学校开办讲座进行交流。二是需要校企深度合作。目前有些学校校企合作仍处于摸索阶段,对课程教学内容没有深度开发,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有必要在浅层合作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校企共建,在课程共同开发,校企互聘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四、嵌入式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和推广的一些建议

嵌入式系统是信息产业走向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由于高校刚刚开始专门针对嵌入式工程人才培养的学科设置,从事该行业的师资来自不同专业背景,比如电子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自动控制等,不同学科背景缺乏有机整合,嵌入式知识体系系统性和针对性较差,知识较为陈旧,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嵌入式方向应重点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软硬件工程及各种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调试和测试工具使用能力。目前广东省高校的软件教育普遍以应用软件为主,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net,java,安卓开发之类应用层面的东西,作为嵌入式开发需要的几个技术支柱:计算机组成原理和体系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比较老化,不能跟上最新技术的发展。师资力量的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不够,这需要经常性的对师资进行重点专题技术培训(比如网络驱动技术),以便更新教师知识体系,跟随最新技术的发展步伐。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发现,嵌入式系统专业发展迅速,知识复杂,跨学科。由于各高校嵌入式专业培养目标的广泛性,研制广东省高职嵌入式教学标准,既要有参考意义又不能限定各高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一个单一的范围内。因此,各学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生源,师资力量和实验实践条件来开设嵌入式课程,由于嵌入式技术具有起点高、复杂性的特点,对高职起点学科建设而言,建议设定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方向,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求学生涯中能够在主要方向上得到扎实的训练,建立坚实的基础,对主要方向所包含的技术更加深入和精通,技能能够更加熟练掌握,以便更容易满足嵌入式研发企业用人需求和升入本科继续发展。考虑不同师资和实验条件,可以选择较为主流的STM32+UCOSIII平台,或者ARM Cortex-A11+Linux平台中的一种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各门课程都围绕人才培养主要方向来开设和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不同专业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传统特色,如电子专业可以在电子电路和嵌入式EDA(FPGA、CPLD)技术等方向上发挥各自优势,不同高校的嵌入式专业培养从事嵌入式领域内不同岗位的学生,提高专业就业率。

五、结语

本文讨论了嵌入式专业专本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过程。重点讨论了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调研过程得到的行业现状和结论,以及这些结论对高校嵌入式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的指导意义。并给出了高职院校嵌入式专业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与规划、课程内容教学,专本衔接以及校企合作的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 杜怡萍.“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5(9):8.

[2] 吴冰.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J].软件世界,2008(2): 46-47.

[3] 罗保山.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的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8(8):20.

篇7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作者简介:袁铁江(1976-),男,四川成都人,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晁勤(1959-),女,湖南邵阳人,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大学“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二期项目(XJU2008JGZ15)、新疆大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校级精品课程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60-02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通讯、综合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实践教学[2],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优化学生的知识智能结构,为培养优秀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以新疆大学为例,介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成果、经验,为今后进一步进行更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精神,围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现状,结合人才市场需求,与电力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多次交流,总结了往届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所遇到的问题、工作中暴露出的知识弱点,结合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所遇到的困难,认真研究分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实践教学为试点,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将电气行业先进设备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现代化程度。

(2)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课程界限,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3]。由于某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与电力系统行业结合不紧密,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各课程内容在电力系统的具体应用。通过改革创新,加强各专业课程间的联系,实践教学体现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以继电保护实践教学为例,通过改革创新研究,微机保护实验室在完成继电保护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工程、单片机原理、软件编程、电力通信、电力自动化、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电力系统仿真等多个课程的知识应用在继电保护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对这些专业课在专业中的作用及课程间的联系有整体的认识。

(3)将实践教学与工业现场所需相结合,既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也锻炼学生解决生产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高等教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实践服务的宗旨[4]。如在微机保护实践教学环节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新疆实际电网结构为研究对象,对继电保护问题进行分析计算。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验设备的开发和实践教学改革,学生要顺利完成指定任务,不但要拥有本专业各种知识,还要自学很多其它知识,因此吸收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5],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促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优化学生知识智能结构。同时,参与设备开发的学生分别负责不同内容,而整体功能的实现需要团结协作;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同样要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可用于相同设备及类似设备的二次开发,具有一定推广价值;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功能和现代化程度,拓宽实验设备的应用范围,开发后的实验装置不仅能用于教学任务,还可用于科学研究。可避免设备过早淘汰,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5)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师各自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各个专业课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优良的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项目组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拓宽各自知识面。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方法和具体措施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学生需求分析调研及就业措施

通过对新疆各电力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走访调研,对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全疆电力系统预计近几年中每年都有700余人专业技术就业岗位需求,加之大型电力设备制造业和油田等各大型企业自备电厂以及厂矿企业电气部分,预计每年需要电气技术人员1000余人。但是内地学生来疆就业人数少,且部分不能长期在疆工作,目前新疆大学的招生量并未达到饱和程度,有很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陆续与新疆电力公司等相关单位签署了多项定向培养的协议书,已有部分学生履行了协议并在新疆喀什、伊犁等地就业。

2.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调研及地方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有关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制定,我们向新疆电力公司和金凤科技等多家行业单位发函征求了意见,同时参加了全国电气专业教改年会,收集了大量兄弟院校电气专业教改资料,经过电气全体教师仔细讨论和研究,确定了专业发展定位,制定了包含电力和风电两个方向的全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学院又专门组织专家和负责人进行了论证讨论,提出很多修改意见,形成了两套分别针对民汉学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方案[7]。

3.大学生创新实践、毕业生毕业设计结合现场实际取得良好效果

在各届学生中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获得多项国家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和校级科研实训项目。从新疆多个涉电企业外聘导师,联合进行了认识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会用人单位对各届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价良好。

4.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验室相结合实践创新

主干课程建设中,在兼顾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基础上制定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等电气专业主干课程7门[3]。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成了与主干课程对应的10个专业实验室,如:微机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实验室、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实验室、变电站自动化实验室等。实验室建设与运用的效果与特色非常明显,可进行上述电气专业7门主干课程全部理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及创新型实验,也可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及研究生硕士论文撰写中的创新部分验证,还可进行教师科研项目研发。大部分实验设备与电力现场一致,缩短理论教学与行业实际差别,还可进行与现场完全一致的电力系统数字物理联合动态模拟试验,也可进行二次设计开发。实验软件采用动画实景三维实现,安全、逼真、可靠、经济、实用。目前这些设备使用率高,实验组数多,实验效率和效果好,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精品课程、课件、题库、教材、教学大纲、网络课堂建设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电力系统分析”获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编制电气专业教学大纲1套,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电力系统分析”题库2套,开发“电气特色专业”和“电气紧缺专业”网页2套,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网页3套,课件多套。电气专业所有课程选用优秀教材,还由教师主编并出版教材多部。如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发电机组基础》;机械出版社出版《风电场运行与维护》、《风电并网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6.外聘现场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

与新疆电力公司多个变电站和发电厂以及风电场、八钢自备发电厂、石河子天富热电厂等签订了实习协议,特聘陕西电力公司和新疆电力公司调度中心、新疆红雁池电厂、新疆水电设计院、新疆送变电公司、吐鲁番电业局等电力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电气设计指导和现场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三、主要改革创新成果、实践效果和特色

(1)根据电气工程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改造和更新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软、硬件购置和开发,把实验室仿真成工业控制现场,使实验过程接近实际工作环境,缩短学校教育与行业实际的距离,为毕业设计和创新制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节省设备投资。

(2)根据电气工程就业岗位群对实践能力要求,改革了实践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体现各个专业课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实践教学中综合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力工程、单片机原理、软件编程、电力通信、电力自动化、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电力系统仿真等多门课程知识,打破从单个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界限,实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增加了风电方向课程,提高了就业率。

(3)选择来自工业现场的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实践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实现实践教学与工业现场相结合,锻炼学生解决生产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4)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参与开发的学生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多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余多就业于大型企业。调查结果显示,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在科研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比同届学生提前发表学术论文,早出科研成果,显示出较好的科研能力;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能很快胜任工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可见,通过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5)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短学期教学、科研实训多个环节相结合,充实短学期的教学内容,提高短学期的教学效果及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

(6)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优良的教学团队。教师发表了多篇教研论文及科研论文,多人获得了本科生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在开发的实践平台上完成了各自科研项目部分内容。获得自治区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多人获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四、成果水平和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教学方式多样化,既可以进行常规和理论实验验证,又可以设计和创新,而且由于多项实验采用计算机可视化界面,使实验过程更形象更容易理解。促进了理论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科技创新能力,缩短学校与市场差距,全方位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水平,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五、进一步实施方案和完善措施

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执行培养方案、课堂教学、课件使用、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加强对理论教学、实践实习的执行,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完善有效的教学体系文档资料,积累教学经验,进行质量反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实验指导书的编制,提高实用性。

完善课件质量,使其更加直观、形象、逼真,具有动态效果。

充实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更易于独立实现预习复习和巩固提高专业知识的技能。

参考文献:

[1]陆秀令,张松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2]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

[3]高燕,刘文洲,徐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12.

[4]张成华,廖志凌.提高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方法[J].农机化研究,2005,(6):273-274.

[5]刘海燕.培养电力行业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6,(S2):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