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15:3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一体化实训总结

篇1

新学期一开学,各系各教学单位就开始了紧张的教学工作。实训中心第五周实训课迎来了机电工程系07机电班32名同学的实训。其实训内容为掌握钳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及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对数控车、铣、火花机、线切割机等的参观。为了搞好这次的实训教学 ,院领导指示大家提前一周对教学中的相关工作做了周密安排 ,委派经过实训教学课考察证明 , 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思路清晰的老师担 任指导老师,对教学用具进行认真的清理和准备,保证了实训课的顺利开课。

这次实训课的第一节课是安全教育,安全是实训中的首要问题,课上指导老师不是只讲安全要求,同时还讲述了自己见到的和自己亲身经历的安全事故,并且列举了过去同学们在实训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安全问题,由于讲述事例生动,使同学们的思路很快 应跟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这次实训课中,没有出任何安全问题。对于机械加工实训课,安全问题一直是领导 和老师十分重视的,而这次同学们表现出对安全的重视,为今年教学实训课开了一个好头。

这次实训课07机电 班的同学表现出了高度的积极性。从钳工、车工、铣工实训课过程中看,同学们态度认真,操作严谨,实训课的第二天,他们对钳工的基本要求,车工、铣工的操作规程都基本掌握,到第三天大部分同学都能加工出合格的工件。值得赞扬的是钳工课实训中的几位女同学,由于体力上的差别,她们在錾口榔头的制作中比男同学要付出的汗水。但凭着她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工件质量的追求,在进度上她们一点也不比男同学落后,老师和同学对她们总是投以赞许的目光。

到目前为止,同学们对教学要求规定的正确读图,工序的确定,公差的理解、量具、工具的使用,操作规程的熟悉,对安全意识都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 老师们耐心细致地讲授和学生们的积极的配合下,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没有一件安全事故发生,都顺利的完成了实训任务。学生都能够完成好实训教师给他们布置的课题,最后通过实训老师的考核,绝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实习实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实习要求,圆满地完成了3周的实习内容。

篇2

【关键词】PLC;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设计

1概述

1.1PLC

PLC全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它是一款可用于编程的存储器,它主要是用于完成逻辑运算的执行、顺序的控制、定时、计数等用户的指令,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运用数字化或者模拟式输出及输入对机械生产进行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具有许多特点,首先,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而且编程简单,其主要采用的是简单的梯形图、逻辑图或者简单的程序语句来表达,所以对于用户来说,他们不用掌握十分完备的计算机知识,就可以很好地进行操作。其次,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功能强大,价格还十分经济,故而其性能价格比是相对较高的。还有一点,就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硬件配套往往十分齐全,用户在使用时很方便,适应能力强,很可靠,在抗干扰方面,其采用大量集中的继电器,在减少接触不良方面,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优势,从而减少接触不良带来的许多故障。关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维护和修理方面,其在设计、安装和调试上的工作量少,从其维护工作来看,工作量也是相对较少的,而且操作起来方便,故障问题能够很快地解决。

1.2光机电一体化

光机电一体化又叫做机械电子工程,这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领域中的一个研究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在许多领域都有了应用。从综合层面来讲,光机电一体化实际上是将许多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后的产物,其中就包括机械技术、电子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等,在结合后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去,从而可以使得机械发展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2基于PLC的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设计

2.1组成要素

基于PLC的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设计,其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组成要素,主要有五大要素,分别是结构组成要素、动力组成要素、感知组成要素、运动组成要素和职能组成要素。结构组成要素是整个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组建的基础,它为整个系统提供了结构的支持,也就是说,只有按照系统的要求,组建好结构组成要素,才能实现系统能量的正常供应和动力系统的运行。动力组成要素在整个系统的建设中起到了提供动力的作用,只有保证了动力的充足,才能实现整个系统的正常、稳定的工作。而感知组成要素在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中主要是对系统自身的运行状态和工作环境的一个感知,从各种参数和状态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并且以可被识别的信号输出,从而产生相应的调控信息,使得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得以监测。在运动组成要素常常与动力组成要素相互搭配起作用,都是为系统运行所需要的动力提供基础保障。职能组成要素在控制和处理信息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感知组成要素是作用于收集系统运行状态和参数,在收集到大量数据之后,就需要对呈现的数据进行分析、存储和加工,从而能够使得整个系统按照获得的指令进行运作。总结来讲,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的设计不可忽略这五大组成要素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2.2设计原则

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各个组成要素的作用,还需要遵循设计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接口耦合、运动传递、信息控制和能量转换四项基本原则。首先是接口耦合原则,也就是说两个需要进行信息传递的接口或者需要进行传递的环节之间,如果其信息模式不一致就会造成信息无法传递的严重后果,因此,在这里就需要遵循接口耦合的原则,利用接口耦合使得信息得以传递。在信号相对较弱的两个环节之间,也需要通过接口耦合来实现扩大信号的效果,从而能够匹配,使得信号的变换更加清晰、可靠,而且更加快速、精准。第二项原则,能量转换原则,两个需要进行传输和转换的环节之间,常常会出现由于信息模式的不同而无法进行直接的信息传递,所以在这里不仅需要接口耦合,还需要能量的转换,只有能量进行转换,才能使得执行器、驱动器等不同能量实现最优的工作效率。第三,信息控制,在光电一体化实训系统的设计中,在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分析等都是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而达到最优的信息控制,是提高光电一体化实训系统运行质量和效率最关键的一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机械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的标志,所以,在光电一体化实训系统中,遵循信息控制原则,实际上可以推进整个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第四,运动传递原则,在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运动传递能够实现各个要素的信息传输和运动控制的目的。

2.3具体设计

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的设计最关键的就是要保证系统设计的完整性,下面就以水池补水系统为例,对基于PLC的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设计进行分析。首先是动力部分,水池补水系统选择电力作为动力部分,动力部分的设计需要满足系统的动力需求,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动力源泉不会枯竭;就目前来讲,常见的动力源有电能、风能、水能、人力、畜力等,而水池补水系统的动力系统选择电能即可。其次,是水池补水系统的结构部分,在进行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实现的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选取相适应的结构,在搭配其他部件,最终实现机械自动化控制,这里以水池补水系统作为例子,这里的结构本质上是需要动力部分来带动的,因此,它也是整个系统最后发挥作用的部分,也可以算是系统的核心;执行器部分是控制系统的关键部分之一,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需要通过信号路线与PLC连接,从而实现信号的联通和传递,在该水池补水系统的执行器的选择上,选取电动截止阀和开关共同作为执行器的部分,当PLC产生信号并传输到执行器部分,执行器就可以根据指令完成其任务;在水池补水系统的计算机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PLC的支持,从而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存储操作,计算机部分对于整个水池补水系统来说起到了一个总控的作用,就如同大脑之于身体,显而易见其重要性;水池补水系统的传感器部分,需要利用PLC来对系统自身和工作环境进行数据收集,并且将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传输给计算机部分,根据计算机程序的执行,最终输出结果,实现水池补水系统的随环境调试,从而更好地完成其任务。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渐取得重大突破,光机电一体化作为光学和机械电机工程相互综合的产物,这项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并且在许多领域,光机电一体化都有了应用。而为了推进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PLC技术应用在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的设计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基于PLC的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设计进行了探讨,虽然文章在内容和结构安排上还存在不足,但是希望通过文章能够引起大众对于PLC和光机电一体化的重视,并且在未来的研究中作出更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利军.基于PLC的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设计[D].郑州大学,2013.

[2]徐双君.基于PLC的光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设计与实践[J].通讯世界,2016,(02):166.

篇3

关键词:机电设备;故障检测;解决方法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一种,是将机械、电子、信息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并综合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近年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国赛考核走向来看,机电设备的调试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该赛项的PLC程序基本上都给定了,考核的重点是设备的装配能力及设备运行故障的排除,这也符合目前我国工业发展趋势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然而,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检测对中职学生有一定难度。机电一体化设备不同于机械设备故障那么单一,它的构成比较复杂,包含了机械故障、电路故障、气路故障、电气设置故障、编程问题等。学生对解决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常常表现的非常茫然、慌乱、无从下手,多数学生会将排点放在程序和插线上,随意进行程序更改,或者更换插线进行故障排除,造成本来运行无故障的部分也出现了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根据近年指导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的经验,以亚龙YL235A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为例,总结出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快速检测方法。以下笔者将从气路故障的检测与排除、电路故障的检测与排除和变频器故障检测与排除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气路故障的检测与排除

机电一体化设备气动元件是整个实训装置的最终执行部分,包括机械手臂和传送带推料气缸,分别由气缸和气马达驱动,气动系统故障的排除也比较容易。对于气路的检测,学生首先要检查供气总阀是否打开,气压是否达到规定压力,气路中有无漏气现象。如果以上检查都没有问题,再检查各节气阀的打开程度,为了方便调试,学生可以将各个节气阀开度调到最大;其次,学生要根据各机械部件的运行速度,再逐个调节节气阀开度,以达到理想的运行速度;最后,学生要检查执行元件与电磁阀的一一对应是否混乱,具体操作可用手按动电磁换向阀顶部的手动按钮,观察各种气动元件的执行是否对应正确。[1]

二、电路故障的检测与排除

电路故障是硬件故障中较难排除的,可以分为静态故障和运行故障。

(一)静态故障的检测静态故障是指设备在上电后还未运行时表现出的故障,主要体现在各种传感器上。如果在设备上电后所有传感器电源灯未亮。这时,学生只需检测实训台24V供电电源是否有故障。如果电源保险管已经烧坏,则可以肯定线路中存在短路。对于这个故障,学生要观察实训台插线,看有无明显的插线错误,如果没有,可将万用表调到欧姆档,逐段检测短路点。如果电源和保险管都是好的,则需要检测线路中是否存在断路,学生可以将万用表调到直流50v档逐段查找故障点。如果仅仅是个别传感器电源灯不亮,可以用万用表表笔直接给传感器供电,如果电源灯可以亮,则存在线路断路问题,检测线路即可;如果依然不亮,则考虑传感器损坏,更换传感器即可。[2]

(二)运行故障的检测运行故障是指设备在运行中表现出的故障,主要表现为传感器无输出信号和执行元件无动作。如果传感器电源正常,学生只需调节传感器的灵敏度或调节传感器安装位置即可解决。如果是执行元件无动作,且PLC输出信号正常,可将万用表表笔一端插在电源模块24V+端子上,另一端直接给执行元件供电,检测执行元件是否动作,如果这时有执行动作,则证明执行元件无损坏,是线路供电问题,可依据前面介绍的方法进行解决。如果对应的PLC输出点位无输出指示,则要检查PLC程序及PLC有无损坏。[3]

三、变频器故障检测与排除

变频器故障的主要体现是变频器无输出。解决此类故障首先要关闭PLC电源,学生可以用变频器模块面板上的手拨开关进行手动给信号,并观察运行情况。如果可以正常运行,这时打开PLC,观察PLC面板上相对应的变频器控制点位有无输出,如果PLC的相应点位有输出,可以判断出故障出现在PLC与变频器之间的接线上,检查线路进行故障解决;[4]如果PLC的相应点位没有输出,则是编程问题,需要检查PLC程序。如果手动给信号变频器依然无输出,可将万用表拨到交流500V档位,依次检测变频器输入端子U、V、W各相线电压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可判定为变频器设置问题或变频器损坏。[5]

篇4

【关 键 词】 机电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原则;对策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共同学习和实施的教学活动。方案设计、信息收集、项目实施和最终评价,都交由学生全权负责。教师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把所需传授的技能或者知识以项目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基于小组合作和教师的指导来顺利完成项目。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所有环节和过程的具体要求。

显然,项目教学法作为重要的实践和创造活动,主要价值在于学生在处理项目的同时,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中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培养他们运用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条件

结合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运用项目教学法的主要条件如下:首先,项目所设置的教学内容与应用价值必须具有高度关联性,也就是要紧密联系学生将来的工作需求;其次,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和自主组织,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选择;最后,在完成项目之后,一定要对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并选择多样化的方式来评价成果。总而言之,利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实现现实工作同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调动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参与性。

二、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较之传统教学方法而言,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着较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中心,而在项目教学中,是以实践、项目和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因此,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如下:

1. 科学性原则。机电一体化教学在应用项目教学法时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对学生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另外,还要把师生教学和学习的实践和精力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避免师生承受过重的教学负担和学习负担。基于学生基础、师资力量和教学实际条件来提升专业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2. 系统化原则。高校和教师一定要尊重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发展需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机电一体化教学在引入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务必将创新精神同知识技能的传授有机结合到一起,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

3. 实践性原则。对于以往所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只是单纯片面地利用教材来开展知识传授。而项目教学法则高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在项目教学法中,要求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并不断学习、总结和体验,因此,引入项目教学法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必须高度关注和重视实践性原则。教学环节内,教师一定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际操作经验,重点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4. 自主性原则。引入项目教学法的机电一体化教学主要基于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养成包括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在内的自主性,并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来作为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内容,最终为他们营造能够自由发挥个性的学习空间。

5. 层次性原则。现阶段,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决定,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不能被项目教学法所完全取代。因为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还需要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来培养和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三、机电一体化中项目教学法的相关措施

1. 改革和优化当前的考核机制。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教学质量需要通过考核来进行检验。项目教学法能够同时实现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项目教学法的考核,不仅应当考核理论知识水平,还应当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以便真实、客观和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于考核方式而言,应当采取项目操作、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采取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方式来评价项目效果。

2. 推进实训基地的构建和完善。项目教学法尤其关注实训基地的构建和完善。以德国为例,其职业院校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企业中进行学习和锻炼。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当充分学习和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关注实训基地的构建,保持同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以便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是为满足当前教学改革要求的必然趋势。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对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广大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应用项目教学法,以培养出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锦勇. 技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J]. 职业,2011(6).

[2] 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研究课题组. 我国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状况分析[J]. 中国培训,2010(12).

篇5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专业 现状 教学问题

【分类号】G712.4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problems that mechatronics major have in ideology, teaching staff,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ditions e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mechatronics major;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ing problems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我们日常所需的电脑,手机等电子类产品,都需要用到机械设备、机械手、 数控机床等设备的加工,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的技术人才,要紧密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成“下得去、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员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创造着新的经济秩序和生产方式,机电一体化正是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从高精度、快速性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械手和机器人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2:传统培养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基本上都是以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为重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以学生是否掌握基础和专业知识为依据。然而大多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都会从事一些机床加工、数控设备的操作,机车调试,故障查找和排除等一些技术强,实践性强的工作,使得学生不能学有所用。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应用型人才,要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来进行培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培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出现了“就业难”。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理解能力不强、有些毕业生从小娇生惯养,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工友之间的团队精神,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工作缺乏积极性。怎能才能让这些学生学有所成,通过分析调查,总结了以下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1、师生思想上不够重视。高等院校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机电一体化的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难理解,实践操作少,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听不懂,吃不透。教师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重,往往应付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

2、课程设计不合理。机电一体化专业信息量大,包含机械、电气、计算机等,难度较深,理论课时多,实践技能课时少,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就专业而言,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系统的掌握机械和电气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最终导致学生“机”没学好,“电”也不通[1]。在管理技能方面,理论教学缺少管理学方面的授课,在实践中也缺少团队的活动,使学生没有团队意识,缺乏领导能力。

3、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在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很多课程都枯燥乏味,教师又照着书本进行讲解,有些知识没有实物很难理解,让学生难上加难。在教学过程又缺少一些教学辅助道具:比如教学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虽然各学校都有微机房,但多数学校都没有充分的利用。

4、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教师数量偏少,特别是青年教师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数量不足。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

5、教学条件不完善。实践操作条件差,实验设备陈旧,很多实验设备都是演示性实验,老师在做,学生观望。机床设备都是老式设备,加工零件也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实验实践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很多实验过于形式,仅凭实验报告来完成,缺少实际操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针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特点及企业的需求情况,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硕.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措施[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7-28.

[2]吴敏.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1).

[3]张敬贤,贾丽丽,王丽荣.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75-76.

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PLC课程;培训模式

机电一体化项目是高职院校技术竞赛中的重点项目,对制造业和工程技术领域有重大影响。机电一体化项目是一个较为综合的项目,为机械设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包括传感器检查、传感器灵敏度技术检查、PLC控制技术检查以及电动机基本控制、频率和速度。本文着重分析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对PLC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机电一体化竞赛的特点与PLC的应用及特点

(一)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的特点。1.标准化和控制的一致性。在机电一体化比赛中,所有选手都将获得一个指定的有限控制端口表。另外,选手无法在整个比赛操作期间更改此端口表,并且由于端口表已标准化,因此每个完成操作的选手的结果必须一致。区别在于,每个参与者花费在完成一项任务上的时间长短和控制效果的准确性。2.控制功能准确性。在机电一体化竞赛中,控制功能准确性高则得分相对较高。为了确保控制功能的正确性,参赛选手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技术要求,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完成比赛所需的技能标准动作。错误的操作过程将直接被判断为结束,因此错误的操作也将失去分数。因此,控制功能的准确性对参赛选手来说非常重要。控制的准确性取决于操作系统的控制程序,以满足机电一体化竞争性工作条件的要求,并且参与者必须充分利用实况提供的控制核心设备来创建准确的控制程序,然后完成要达到的目标。由此可见,控制功能的准确性是机电一体化竞赛的关键要素。(二)促进课程体系的建设。目前,教育部根据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已经将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作为一个常规赛项,因此各个工科类的职业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机电一体化“应用型和技能驱动型”的实践型人才。我校近几年来,在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工业控制、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多个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奖,指导老师们不断总结与分析试题,找到机电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关键核心所在。通过分析与总结经验,机电一体化类的大赛项目涵盖了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将不同知识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有机结合。根据现有学校教育条件,我校以技能大赛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并组建了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确立了明确的实训目标,即实训和教育实际上与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相结合,以完成专门的知识学习、专业发展和全面的教育学习。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的设备强调了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学校必须根据技能竞赛的要求突破学科界限,制定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融为一体,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室设在企业工厂中,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结合在一起,学者与职业员工挂钩,并建立高度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系统。(三)PLC的应用和特点。1.PLC的应用。PLC是一种用于数字化操作的电子系统,广泛用于医疗制造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领域。同时,PLC还用于某些品牌的编程软件领域,主要通过继电器执行逻辑控制处理。2.PLC的特性。PLC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强大的功能和易用性。PLC是一种电子系统,旨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程序中执行出色的工作,并使用数字进行算术运算。PLC主要采用一种可编程存储器来控制内部存储程序的顺序。PLC是计时技术中非常重要的存储。随着PLC技术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微计算机技术已用于对工业控制设备进行逻辑控制。PLC执行与3D处理算法有关的各种任务,包括过滤、特征估计、表面重建、模型拟合和分段以及位置搜索,并且这些处理技术与管线串联连接,因此整个过程的结构清晰,提高了代码的简单性和可重用性。

二、技能竞赛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技能竞赛对于教师教学的提升和学生学习的促进。1.技术竞赛改善了教师教育教学。技术竞赛不仅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绝佳平台,还是教师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不仅能通过参加竞赛或指导学生参加技术竞赛来与其他大学竞争,还可以和同类院校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以帮助教师相互学习,提高个人知识水平,更充分地掌握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机械和电气设备。此外,还可以对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和接线规格的技术知识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就完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每个专业都是紧密相关的,这种技能竞赛使教师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并使其知识更加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提高专业知识。2.技术竞赛促进学生学习。大多数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来教给学生练习,而无法实现实际操作。学生只能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在实验室中,在PLC实验设备上执行的工作也是模拟实验任务,因此学生无法将PLC设备与其他真实的输入和输出设备结合使用。在实践中,从长远来看,学生的长期练习能力下降,而操纵实验设备的能力也随之下降。通过技术竞赛,学生可以继续根据竞争任务的要求动脑子思考问题。除了复习和检索以前的知识之外,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先前的知识,发现先前学习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并及时补充先前学习的知识。另外,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愿参考书籍和材料,搜索与比赛有关的内容,并寻求老师的帮助。这些措施可以鼓励学生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扩大的学生知识领域。(二)通过技能竞赛不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赛学的良性互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竞赛的初衷并不是让极少数的学生来参赛提高技能,职业教育和技能竞赛的方向应该是全员化参赛,即“所有专业教师都可以来带指导竞赛,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技能大赛”,通过参赛,使职业教育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个人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在毕业参加工作时不仅精通专业技能,而且受到雇主的欢迎。但是,由于参与形式的局限性,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代表学校,竞争性项目已被引入到实践教育中以为所有学生提供竞争性结果。被选入代表学校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同一个大赛项目组成小组工作模式,即组建一个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对于机电一体化类的技能大赛,需要团队成员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和调试、PLC编程和调试等工作,在整个备赛、比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与教育学生充分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大国工匠的职业素养。通过各个技能大赛不同的评分标准来选择和评估团队之间的技能,使每个团队中的成员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得到提高。相反,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教学能够发现自己的学生的长处,选择出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同时,技能竞赛的参与者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扮演教师助手的角色,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率,实现竞赛的积极互动。(三)增强学生对学习和自学技能的兴趣。兴趣是可以激发学生热情和主动性的最好的老师,而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强调实践,如果偏离实际操作,纯理论知识将很无聊。机电一体化类技能竞赛项目都有清晰的控制动作要求和直观的输出现象,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技能大赛为例,学生在学习了PLC、电机控制、变频器、人机界面等专业知识后,可以进行智能制造单元的设备装配,通过编译PLC程序,调整变频器参数等来实现自动控制。人机界面编程和其他操作可在人机界面上获得控制信号并显示操作状态。工业机器人、机械手根据控制要求从仓库中抓取物料,并用传送带将物料释放。逆变器驱动三相电动机拉动并运行传送带,然后推杆将物料推入斜槽。整个系统模拟了一个很小的工业控制情况,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简化版本的机器人、传送带和气动系统的运行过程。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设计和编写的程序可以驱动设备时,他们就会确信自己之前所做的工作。通过一系列任务来培养自我学习技能,有助于提高学习热情,并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从被督促学习到主动寻找学习材料的计划。(四)技能竞赛对于学生规范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培养。1.技术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学生成长应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素质。在机电集成领域,设备安装、电线和电线的连接以及电线直径的选择都具有非常标准化的要求。根据规格,只有实操后的实验结果才比较完整。但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实验中,它们都是模拟练习,因此许多学生没有注意操作过程的细节来达到实验效果,因此可以用来改善机电一体化的竞争。2.技能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工业化项目,其大多数需要多人的合作,机电一体化竞赛也是如此。一个人要完成整个比赛,必须努力工作并学会彼此合作。机电一体化智能竞赛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以及为学生提供标准化意识和学习技能。

三、PLC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一)最大程度利用实验室教学及拓展校外实训基地。1.充分利用实验室培训。PLC课程是一门工业化比较强的课程,比其他课程更为实用。学习PLC课程的学生必须了解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灵活地使用PLC的基本准则。传统的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法,学生是被动适应的,这是培养学生的编程和适应能力的主要障碍。实验室教学除了使学生具有适应课程编程的能力之外,还将对本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使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可增加本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改善PLC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隐性理解。2.将培训基地扩大到学校以外。PLC主要用于工业领域,是专门为工业环境设计的,是现代工业控制的核心。PLC在大多数行业中也被使用,因为它们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强大的功能和易用性。但是,在PLC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条件的地理位置和基本设备有限,某些作业控制过程只能通过模拟作业来执行。扩大校外PLC一体化实训基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观性,并且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标准和即时的指导,让学生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行为。(二)采用面向任务的培训和分级培训模式。1.采用面向任务的培训模式。将机电一体化竞赛添加到PLC课程中时,整个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分为几个小工作点,并且老师可以单独分析这些小工作点并将其引导到与这些工作点相关的相关知识点。为了同时说明,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指导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还执行小组教学模式,划分每个小组的工作点,每个小组的工作是相同的。学生根据老师设定的工作要求进行练习,重点关注这些工作要求,并明确小组的目标。例如,学习模式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PLC课程的动力并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通过竞争进行教育,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完成一项任务来掌握竞争性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PLC课程的信心和能力。2.采用分级教学模式。目前,每个职业学院的班级都有几十名学生。学生人数众多,并且对课堂上老师教的专业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每个人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些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将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上课时间会稍有浪费,但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如果过高,有些人将无法跟上教室的进度,可能会失去学习热情。因此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通过实操训练来提高学生对PLC控制过程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PLC课程学习的信心,对于动手能力强和编程学习灵活性好的学生可以培养其编程技能。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国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增加,应积极促进教学改革,增加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实现我国工业流程的进步。特别是工科类的高职院校,如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有必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杨少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2]程磊等.基于学科竞赛群的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创新教育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6):152-156.

[3]王文庆,沈建东,魏秋月,等.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4]杨后川,张瑞.高建设曾劲松西门子S7-200PLC应用100例[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张艳.一体化教学在《电器与PLC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17-118.

篇7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开始交叉渗透,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导致工程领域的革命与改造,机电一体化被赋予新的内容。目前,真正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职学校为数不多,即使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校,也只是把机械和电气的知识简单地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渴求,探索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现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探索方法

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个突出”:(1)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突出创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较强,跟数学、物理及电路等相关课程联系精密,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电子电器和机械等相关专业。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较难科目的过程中会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课堂教学、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总结教学问题,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共同寻找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二、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中初级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要培养出符合科学技术进步的创新型人才,必须确立先进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目前我国教育一直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顺应时代的培养模式,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怎样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机电行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置课时教材,优化课时目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课时被缩减,由于课程综合了多门学科,所涉及的概念、专业名词多,并且内容抽象,学生很难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内掌握。而且课程使用理论教材内容比较多,各个章节所覆盖的是不同学科的内容,比如前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后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再下一章又变成计算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各个章节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课时目标的设计要遵循具体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和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要树立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思想,方法和原则必须对教材进行整体教学,以此带动学生深入教材中的理论学习,掌握课文内容,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2.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在机电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即忠于教材,照本宣科,在一堂课上教师从头到尾都讲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运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变,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采取第一堂课与第二堂课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围绕课本设置相关课程,实验实训室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两位一体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专项集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经验。

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师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为每一个教学单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以实际的例子导入,指导学生设法解决有关知识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经验。如对于金工实习,应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实际,在具体操作中以车工、钳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要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从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提高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一种尝试,要全体机电专业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懈努力探索,不断地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高亮.浅谈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

[2]吴艳芳.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3]胡长城.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

篇8

[关键词]学徒制;高职人才;机电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118-02[ZW(N]

[作者简介]卢永辉(1978―),男,湖南湘潭人,本科,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教师,工程师。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新兴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他借鉴了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得不提出来的,那就是适应性问题。不是国外的这种模式我们生搬硬套就可以,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这样才能让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发扬光大起来。

所谓的学徒制,是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进行一系列的真实的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观摩,自己的动手,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所做的工作中来,不但加深了对课上书本上内容的理解更学到了实实在在的基本技能。当他们毕业以后相当于有了一两年的社会工作经验,会更加受到欢迎。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如果没有很好的实践经验一开始很难被工作单位看好,当把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结合时才有可能激发出更好的效果。

一、学徒制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一些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开始推行学徒制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徒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国家在一些工业方面的高职学校推广这项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要想很好的研究和实践这项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机电一体化为例我们必须认识到的几点是:

(一)学徒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学到书本上的东西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在学校的读书为主,真正去实践书本上的内容的时间很少。这种情况对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糟糕的,因为他们出来面对的就将是走进工作岗位的问题,而且是那种需要熟练技术的岗位,只懂得书本上内容而不会实际的操作只是一个失败的人才培养方案,恰恰学徒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培养方案下学生可以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去领悟书本上的东西,熟练的掌握自己所必须要先学会的技能,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尤其是以后是维修工程类的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才会在进入的工作岗位中有所作为。

(二)把实践任务搬进了教室,教学与实践实现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需要大量实践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对高职学生,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有更加强烈的意愿去实践学到的知识。学徒制给了他们很好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的时候当作自己平时的课堂,真切的把工厂搬进了教室,他们这种保贵的实习经验不论是对所学阶段知识的理解还是对基本技能的学习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过程。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是传统的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大量的实践让学生真正全面的把握自己所学的东西,所以说学徒制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人才培养方式。

(三)学徒制让更多的学生更快的适应自己走向的岗位

在传统的教学培养人才方案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东西,两个角色之间没有充分的互动关系。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口中得到自己要走向岗位的点滴信息,没有真正理解以后要走向岗位的真正意义。学徒制给了学生走向岗位的具体信息,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真切的走上自己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去,提前去适应自己的角色和技能,为以后真正走向工作的地方做足准备。

二、必须贯彻落实好校企合作的落实方针

在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校企合作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校企合作的大力发展,就不可能有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因为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是重要的实施环节,只有有了企业的大力支持才会有学生大量的实习机会,才能保证学生实践质量。没有了企业的各方面都的鼎力支持,学徒制不会很健康的发展下去。在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是主导力量,在实习的时候他们有了高涨的热情才会把高质量的实习岗位提供给高职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比如说机电一体化专业,好多的企业都是有着良好的实力基础,可是他们不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展示给高校中,这是我们提到的校企合作的信任问题。只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条例,让企业方真正的放心信任才是关键。

另一个关键的地方是对诚信的要求。这是学校在平时需要深入加强的一个观念。在进行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肯定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各种专业的人才专门的去培训高职的学生,但是如果是学生不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让企业最后蒙受了损失,这是双方都不远看到的一个情况。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当他的利益受到损失时肯定会坚决地不再进行合作。学校不论是教师还是领导,都应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尤其是对企业讲求诚信才会让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加的壮大起来,让校企合作成为学徒制教学最坚强的后盾。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教学实训场地的建立并重探索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我们这项活动发展的主题,他意在让我们打破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把教学活动带到课堂中来,让学徒制的教学方式深入到每个教员学校的头脑中行动中来。让新的改革方式彻底的执行在高职学校的学生身上。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与企业建立相应的生产园区,带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样才会把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下去。比如说机电一体化专业需要维修类的人员,这时候学校就可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把教学实训工厂建立起来,让本专业的学生进入到里边进行半生产半教学的教学改革方式。这样的教学实训厂可以是企业的一个小的加工点,只不过是一个半学徒性质的,更可以签订相应的协议,在教学工作完成后到该企业工作,为该企业创造更好的价值。这是企业和校方都希望看到的情形。教学方式的改革才一开始就应该是彻彻底底的改革,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学到真正的技术,不断的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当二年或三年的学习时间结束后他们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在自己岗位上独挡一面的好手,这是最让大家欣慰的结果。教学实训工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的教学实践有了很大的提升,更让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找到了新的突破出路。

四、学校管理制度与学徒制相互跟进建设

现代学徒制在学分管理,日常管理,课程考核等需要学院制度建设的跟进,满足学生的作息时间,按企业的要求加强实训室管理,在学习的同时注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学习,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等多方的协作。对学生思想随时把握,不愿意生产,有消极想法的学生,要多做思想工作,注重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卫生意识。同时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根据产品的需求调整学生的作业时间与计划,对产品的加工进行总结和考核,积极总结经验。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需要更全面的系统总结。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新兴的食物,我们必须报着谨慎的态度去面对它。在改革的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校企合作义务和精神,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企业才是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根本基础,没有这些企业的大力合作,就谈不上学徒制,也需要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改革相适应,探索符合自己学生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巧芝,徐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J].农产品加工,2015(8)

[2]王晓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新课程(下),2014(11).

篇9

关键词:标准化中德班;专业设置;双师型;小班制;项目教学;毕业

中图分类号:[G40-012.9]

“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即标准化中德班,是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河南省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一步,是省教育厅2012年职业教育的重点项目。标准化中德班采用德国的教学模式、工艺装备、进行教学、实训、毕业实习。规定学生在学校学年,然后到德国在华企业实习一年,毕业时参加德国工商大会考试委员会组织的毕业考试和颁发毕业证书,毕业后到德国在华企业签约上岗工作。

该项目甲方北京思威普智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乙方河南省教育厅遴选的6所中等职业学校之一。双方在河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共同推进河南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全面提高我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项目规定企业出资参与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甲方承诺在学生到德国在华企业签约到岗30个工作日内,企业以每位学生人民币5000元的培养费支付给毕业学校。河南省以此为契机,让更多的企业出资加入到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

通过实施标准化中德班合作项目,率先在河南省建成一批教育理念上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教育、教学质量国内领先,教学模式创新,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联合企业出资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精英”型中等职业学校。

经过河南省教育厅的最终确定,漯河食品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为首批开设标准化中德班(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的学校之一。现机电系派出的七名不同专业的教师,到郑州和德国纽伦堡两地的中德职业教育基地学习、实训已归来。我校既然承担标准化中德班项目,就必须对标准化中德班认真的了解,对它的运行过程深入的解读。标准化中德班是如何运行的?标准化中德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具有五个显著特点。

第一,标准化中德班符合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工厂企业的生产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素质的培养与企业的职业素质要求对接。真正实现校企结合、工学交替、订单教育,保证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第二,承担标准化中德班授课的教学团队中的教师,都是严格按照“双师型”的要求选拔、培养的。

标准化中德班的教学团队是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要求精心设计的。而教学团队聘用的每一位授课教师,上岗前首先按专业进行挑选,然后在国内进行对口培训,继而到德国本土再强化培训,最后由德国工商大会考试委员会组织执业教师资格的考核,由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颁发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执教资格证书。

选派师资条件:1,具备与项目专业一致的教师资格,最好在企业机电技术岗位工作过。2,具有幽默感和极强的感染力;是学生喜欢的,能够跟学生一样对新事物保持兴趣。3,选派师资必须经过标准化中德班教学模式的培训,获得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执教资格证书。

标准化中德班进行严格的教师培训,培训中教师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将来任教的课程完全一致。这种全员培训的系列措施,保障了教学团队的“双师型”教师符合中德机电一体化班教学的执教要求。

强调教学团队的建设。标准化中德班重视、强调教学团队的建设。为了形成教学团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每个机电一体化专业班配有七名专业教师和一名英语教师。通过对教学任务详细地分解,一个萝卜一个坑,对七名教师按专长进行细致的地分工,电工、PLC、电子、钳工、车铣工、数控加工、液气压传动等各选一名。任课教师还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第三,采用“小班制”和实训现场进行教学的模式,是标准化中德班的重要亮点。

标准化中德班的三年教学分两部分:在校内进行两年教学,在德国在华企业进行一年教学。三年教学中都采用在实训现场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的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对教学方法的根本要求。

标准化中德班在校学习期间,采用小班制教学,严格规定每个教学班限招20名学生。每个班配有8名专职专业课教师。法律法规、环保等素质培养的课程,另有老师兼任。强大的教师团队成为标准化中德班质量的有力保证。而课程教学的特点是:没有纯理论课学习,全部课程采用在专门实训车间进行。由4名学生构建一个讨论小组的形式实操训练,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任务。

中德班的学生在德国在华企业的实习课程的学习要求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将2年在校学习转化为在企业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实际演练,二是学会在岗位工作中处理和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三是熟悉企业的岗位工作环境、工艺流程、企业的规章制度,为毕业后签约上岗做好充分准备。

采用小班制,没有纯理论课学习,全部采用在实训现场进行项目技能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双师型”教师和学生在操作台上始终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和做是标准化中德班的教学中的五个重要亮点。中德班教学中广泛采用“四步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老师和学生围着六角工作台,第一步教师展示准备的材料、工具、设备;第二步老师做加工制造进行示范;第三步学生模仿操作;第四步老师检查后作总结。“四步教学法”是适合职业教育的典型教学模式。

第四,标准化中德班所教的课程实行全程的项目技能教学。

标准化中德班的教学全程都实行项目教学法。由教师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技能要求,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学生逐个项目的集中学习。不采用一成不变的、年复一年使用的固定的教科书,而是发放一些德国企业现实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资料作为参考资料。通过在技能训练,制做某一具体产品的过程中,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学会专业技能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重要的环节是把专业理论知识融会在一个实际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让同学们在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不但掌握实际技能,还学会专业理论知识。

为了保证教学全程的项目教学,开设中德班还必须保证做好16种标准化。场地标识标准化,使用标准化中德班实训车间内外统一标识标牌(中英文)。教学设备标准化,每个教学班定制4台德式六角形综合实训台,6套机类工量具(30件/套),共计24套+电工工量具箱23个(27件/箱)。教学资料标准化,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学全过程学生使用统一的车间专业课题练习册。中德班的学生选拔和待遇标准化,给予参加中德班学习的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生活、文体活动,获得学历证书及相关证书方面公平对待。质量保证标准化,每学年开设1-2个标准化中德班(每班16-20名学生),保证他们的教学必用的设备设施,独立使用的车间,能够确保水、电、工量具、耗材的全部运行费用。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标准化。教学中每节课的统计表格填报标准化,让教学管理部门了解到真实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学生毕业安排标准化,通过德国工商大会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考试的学生,保证安置到德国在华企业对口的岗位。一系列的标准化,保证了教学全程的项目技能教学要求的贯彻执行。

第五,标准化中德班学生的毕业考试和毕业证书的颁发由德国企业的主管部门考核和颁发。成绩评定采取严格与机会并存,符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实际。

标准化中德班的考试安排并不多,前两年只进行一次考试。但更重视学生平表现的考核记录。对每个实际项目教学过程中,都会安排理论知识考查、实践技能考查、职业素质考查、团队合作精神考查。全部考查都采用严格的标准化考查。并要求办学单位按照德国设计的表格定期填写和报告。考试不多,但要求学生的自我总结多,每个教学阶段完成的产品多。特别是学生的毕业考试不是由办班的学校主持,而是由德国企业的主管部门----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主持。这种由管理德国企业的领导机构用严格的标准化考核后,再颁发毕业文凭的做法,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的含金量、社会的认知度。有效地避免了“王婆卖瓜”之嫌,更能为德国在华的7000多家工厂、企业承认和接受。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标准化中德班的毕业考试又很人性化,每位学生都有2到3次毕业考试机会的资格,保证每个努力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德国工商大会的毕业证书。又因为有“双元制”的优势,在企业的学生参加二次毕业考试也很方便。

篇10

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有的要求。

2 机械电子工程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参加创新活动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参与时一哄而上,人数众多,且热情高涨,但往往善始者繁,克终者寡,五分钟热血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很多机电类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粗枝大叶的多,小打小闹的多,起点较低。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仅是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追求短、平、快,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态度,达不到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目的。这显示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差距。创新理念远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说明高校在创新理念的贯彻与培养上还是欠缺力度,做得还是不够。

其次,从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上看,当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有下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与绘图能力不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盲目,导致基本功底不扎实,同时对传统机械方面的知识有排斥心理,一味地崇尚电子、控制、软件等所谓的流行专业;二是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应用不够。学生往往只知道那些教科书或老师讲授过经典的设计方法与案例,相关领域新的思想与理念很淡薄;三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实验能力较差。

还有,教师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两个主体,而教育体制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近些年老师压力陡增,大都面临着科研、教学双重任务,面对教学评估、项目经费任务等已经焦头烂额,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评价较低,这导致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老师的负担;对学生而言,旧有的教学模式,重书本重理论,轻实践轻动手,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浮躁,基本功和实践能力差;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也显得无所适从。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创新教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土壤。

3 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社会人才市场现实与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从而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了“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1 “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机械电子学科是基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以加强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整个三年教学时问内,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贯穿始终。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的基础学习阶段为第一、二两个学期,学生除进行公共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长学习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该专业中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学习和专长学习中,学生将利用相关的实训设备进行专门化技能实训模块的培训,这些模块包含了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最新应用技术,大量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培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

3.2 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课外制作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实践活动之一,特别是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说,是开展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最佳平台。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