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仓储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12:0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仓储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基础能力平台加岗位能力拓展
以物流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物流管理专业推行双证课程、加强实训为核心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与交通行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开展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重点完成括运输调度、管理业务、货物跟踪业务、采购业务、仓储业务、配送业务、搬运装卸技术如电动叉车等、物流信息处理业務、报关报检业务、办理货运业务、物流业务管理等物流专项技能实训。
例如在仓储管理专项能力培养中,根据仓储岗位流程,制定了详细的能力训练任务,具体包括能力训练任务名称、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持知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和训练结果。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练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仓储技能重点。
另外,还需要通过虚实比的方式构建仿真模拟实训项目,替代了传统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在必要的情况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省里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并获取相应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完成。
二、企业项目入校
重视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紧密合作,建设校中企、校中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招商局物流集团提供的北京及全国仓储6个以上数据接口对接,实现远程现场环境的运用监控,主要有仓储资源、自建、自有、外租及合作经营多种模式的仓储环境。包含横梁式立体仓储区、贯通式立体仓储区、平面仓储区、平面仓储区、收发货备货区、收发货平台、流通加工区,涵盖了金佰利项目、阿克苏项目、京东项目、卡夫项目等典型合同物流运作项目等场景以视频的方式对接到实训区,可以实施物流现场教学。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点完成物流各个功能环节的多岗位技能、物流管理实训,如通过物流业务订单,完成物流运输、仓储配送、搬运装卸、货物跟踪、物流信息处理与物流管理等物流综合技能实训。
篇2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9)
摘要:“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探讨“理实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法,结合工作岗位要求和物流师资格证能力要求精选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将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理实结合;课证融通;竞赛引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32-03
“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既涉及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方法,又涉及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实务操作,应用与综合性较强。知识点多、理论与实践并重、实操性强是该门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该门课程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导致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业务能力的提高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课程组织与设计思路
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必须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遵循“以岗位任务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岗位任务为导向来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经过不断的总结实践,我院逐渐探索了一条“理实结合、课证融通”的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仓储、配送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依据
结合仓储与配送岗位的特点,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周边企业进行调研。近三年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先后组织教师十余人次到神威民爆集团、牧原养殖集团、中国石油第二机械制造厂、南阳防爆电机集团、中光学集团、豫鑫物流等多家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目前,我国仓储与配送行业的基本岗位有仓库管理员、业务员、理货员、商品检验员、库存控制专员、客户服务专员、运输调度员等。考虑到毕业生到企业后往往从基层做起,我们对上述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了认真分析,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们还注意借鉴物流行业标准,将《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标准》和《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涉及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内容引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原则
针对传统“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教学中课程理论内容琐碎、学生学习吃力的缺点,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我院坚持以仓储配送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客户一票货物进出仓库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分解教学项目,构建学习和实训任务,依据项目任务,设置相对真实的实训内容,完成教学。打破了原有学科教学体系,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岗位的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梳理知识点,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法,根据物料流通过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项目:仓储组织与设备布局、仓储运作管理、配送运作管理、仓储与配送运营管理。学生通过每个项目学会相应技能。通过对以上教学环节的组织,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突出实训环节的配合
根据仓储与配送岗位的不同工作内容和职业要求,按照学员能力递进的原则,可以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能够准确说出仓储与配送管理各作业的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能够顺利完成仓储与配送的基本作业;能够寻找出正确方法不断提高作业效率;能够对作业小组进行有效协调、管理以完成较复杂的仓储与配送任务。其中后三个层次的培养均离不开实训环节的锻炼,因此必须重视实训环节,积极开发配套的实训项目,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高。
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
尽管高职学生纪律观念差,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弱,但是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有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有锻炼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渴求,有动手操作的愿望,有相对扎实的物流基础知识等优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抓住高职生的这些优点,更新教育观念,精选合适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教学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达到培养学生专项职业能力的目标。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仿真工作情境设置、实践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同时,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理清原因,并形成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通过不断的总结,主动改进工作,提高操作技巧和任务完成质量,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
在教的环节,以岗位任务来引导和推动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节课所讲述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是属于哪一个物流岗位?”搞清“这一岗位的任务是什么?”然后,再来讲授“如何完成这一任务?”这样,按照“岗位业务内容岗位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介绍异常情况处理”思路进行启发与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将自己置于一个特定的岗位中,有利于增强岗位意识,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的环节,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尽快养成一种思维习惯,使他们在学习每一业务内容时都要立即把自己置于一个恰当的工作岗位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岗位的员工一样。通过这种虚拟角色的设定,就能把所学知识与岗位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既可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又生动有趣。
在做的环节,按工作岗位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使学生“真实”体验并操作。“实际”业务发生后,对这一岗位的基本目标,基本运作方式、作业流程,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提供仿真模拟,使学生在“做”中学习、总结,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的选用与创新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综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探究性知识内容的讲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等环节来组织教学。例如,在介绍“库存管理部分安全库存设置”内容时,可以设计“为什么设置安全库存”、“安全库存的设置原则有哪些”、“安全库存是如何确定的”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等环节,加深对安全库存的概念、计算方法等的理解,锻炼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实际能力。
对于实操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虚拟角色设计法。按照情境设置、操作示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学习评价等环节组织教学。即首先由教师示范,讲授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扮演相关岗位角色进行初步的模仿,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接着由学生按角色分工进行实践练习,以强化对相关技能的掌握;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评价,寻找改进工作的方法。前两个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法,后两个过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整个过程按照“观、模、练、评”的认知规律进行组织,场地要求选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
对于仓储商务管理部分仓储合同内容的讲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而鲜活的仓储合同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对纠纷进行分析,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教师只发挥引导作用。当学生明确讨论结果后,教师可以公布法院对合同纠纷的实际判决结果,让学生自己进行对照,从而找出分析问题过程中的偏差,达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加强对仓储法规的认识。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走入“就案例说案例”的误区,而是要以案例为载体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利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平台的优势,将行业相关专家引入课堂,通过讲座和实训指导的形式,重点向学生传授实际工作岗位的经验性和技巧性知识。例如,企业中仓储部门如何与其他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如何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关系、如何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内容,作为对课本书面知识的重要补充。当然,也可以搜集仓储配送行业相关人物访谈、企业培训讲座等视频、图片资源,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课证融通,竞赛引领,以技能培养为核心
“双证书”制度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要求学生除获取学历文凭以外,还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综合考虑相关证书知识点的要求。以我院为例,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发的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其考试内容涉及物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仓储和配送知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培训教材,吸取精华,对相关考试内容加以强化,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
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它也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平台。任课教师要认真研究国家技能大赛规定的技能和内容要求,开发出与学院实训条件相适应的比赛方案和实训方案,将赛项规范引入实践教学中,组织校内技能竞赛。通过实训和竞赛,及时发现操作熟练、准确率高的学生作为省赛、国赛的备选选手,加以重点培养。同时,通过相应环节的实施也可提高本专业全体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突出重点与全面提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的。通过竞赛引领,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养成、职业道德固化中的引领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院的技能竞赛水平。
(四)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体的综合成绩评定模式
考核方式对于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要突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目的,必须改进现有的“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转而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即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实训情况等纳入考核体系中,使过程性考核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的比例达到80%。
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要求教师做好日常教学的各项记录,及时对学生的课堂、实训、讨论等情况进行评价和记录,注重平时采分环节。当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不是成绩评定的唯一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让学生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还可以引入职教集团、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构和成员对课程教学进行综合考核。应考虑将上述形式纳入成绩评定体系中。
在选择考核方式时,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力求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要根据“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确定评价的方式方法,即既要运用书面答卷、操作和上机测试等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要合理运用过程性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掌握情况,从而全面考核学生学习质量。例如,对必须掌握的仓储与配送管理基础知识可采用闭卷考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仓储专业技能的考核可通过现场操作或在计算机上操作等形式,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对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考核则可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以检验学生理实结合的综合能力和反应的快慢。
参考文献:
[1]张红娟.《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物流科技,2003(1):122-123.
[2]王婷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仓储管理实务教学改革初探[J].物流科技,2012(9):113-115.
[3]孙统超.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实务实训教学课改[J].物流技术,2012(5):254-256.
[4]李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201-202.
[5]钟苹.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考核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57-60.
[6]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物流技能大赛;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
一、举行物流技能大赛的作用
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好像是一座灯塔,指引着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比赛中的技能标准、对选手的操作要求和职业素养的要求都指导着专业课程的教学。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一般是提供一个具体的情境,要求团队或是个人根据工作任务处理,考查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大赛考验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习情境或是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切实地把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物流核心岗位工作标准和流程通过大赛引进课堂中来,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服务为本、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的职业理念,提高个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择业、就业、创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技能大赛在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把大赛流程的单项分散到各项目的教学中
比赛要从平时的教学抓起,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技能水平和指导方法。职业教育的先进性、实践性、综合性可以从比赛中体现出来,教师要认真分析总结。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有助于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大赛促进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原来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讲授为主,现在是真正的理实一体,学生动手,自我学习为主,还课堂给学生。课堂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变要我听为我要听,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二)以技能竞赛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绝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初中教育阶段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传统观念中,大部分人认为他们是失败者,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是智力、能力很差。相反有些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还很优秀,只是开窍较晚。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分组竞赛的机制,鼓励人人都参与、人人有事做,从而调动大家学习的兴趣。在竞赛中,学生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增强自信,更好实现团队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将心思用在学习上,而不是睡觉或是玩手机。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教师动起来。把竞赛机制引入日常教学,这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以技能为本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依照全国物流技能大赛比赛方案和技术标准,在仓储管理实务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训教学,按照学习情境把大赛流程分拆成单项在各项目总进行实训,在课程最后设置综合流程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因为技能本身是企业需要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仓储管理实务有6个学分,共计108课时。教学改革以前理论课时72课时、实践课时36课时。教学改革以后,理论课时36课时、实践课时72课时。在仓储管理实务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行实践教学,以技能为本位,大大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对当地知名物流企业典型岗位进行工作流程分析、岗位主要任务分析和市场调研,以物流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标准,构建项目化、能力递进式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改革,以仓储配送实训室、百韵超市和苏旅财—苏汽校园快递超市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发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采用行动参与式、模拟式、体验式和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针对岗位、流程、任务的实践,达到将企业搬进课堂,按照企业岗位设置任务的目的,实现校企、产教、工学的结合,对专业核心课程实训学时占总课时60%以上,并聘请中外运、苏汽集团等企业的专家根据实际仓储作业流程共同编写教学资料。通过把物流技能大赛引入仓储管理实务的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制订入库作业计划、商品养护计划、库存管理控制计划、盘点作业计划、出库作业计划。在仓储的过程中,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装卸搬运设备,会操作软件,完成货物的入库展业、在库管理、出库展业并能对工作任务进行记录、存档和评价反馈。结合技能大赛内容,将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项目,具体内容如下表。通过技能大赛在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通过把技能大赛引入到仓储管理实务的课程改革中来,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仓储管理实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变,大大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林.高职物流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融通性研究[J].物流科技,2014(10).
[2]朱红梅.基于技能大赛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1).
[3]任凤香.基于物流技能大赛导向的高职类“仓储管理实务”课程研究[J].中国市场,2016(28).
[4]尚书山.基于物流技能大赛的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2013(1).
[5]孙统超,陆永健,殷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2).
篇4
[关键词]物流业务流程配送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范珍(1966-),女,四川合江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物流及供应链管理。(重庆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09-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于2004年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之时就开设“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课程。课程改革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和现在大多数同类院校一样,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存在众多弊端:两门课有很多交叉重复的地方;理论性太强;实训教学孤立且无法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操作技能被分割且技能单一,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仓储、配送业务操作流程。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如何使培养的人才适应职业市场的需要,使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整体框架
从2008年开始,我们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两门课整合成“货物储存与配送”,并重新进行了课程整体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开设阶段、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课程设计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三、基于“物流业务流程”重构课程内容
1.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设计理念。物流管理专业从办学定位与思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组织与控制、环境保障四个维度,构建了基于职业情境的“AWAE”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A”指定位与思路,是基于工学交替培养物流管理专门人才;“W”指教学内容,是基于职业发展过程设计物流业务流程化课程体系;第二个“A”指过程控制,是基于行动导向实施教学过程组织与控制;“E”指环境保障,是基于多元互动原则构建育人环境。在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物流管理专业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的设计是在职业情境的“AWAE”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来设计的,并按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来组织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按照“工作过程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教学项目构建学习性工作任务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流程来设计。由行业和学校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通过对仓储配送工作过程的分析,提炼出从事仓储配送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设计出学习性工作任务。
2.按“配送业务流程”构建课程内容。“货物储存与配送”课程设置了两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及“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实训”两门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二阶段:“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及“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实训”,在第三学期开设,培养学生仓储配送的管理能力。整个课程设计既有系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也要兼顾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发展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课程共64学时,教学内容按照配送业务流程来设计,以配送服务主体为载体,设计了商业企业的货物储存与配送、制造企业的货物储存与配送、快递包裹配送3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照配送的具体业务流程划分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订单处理、货物入库、货物储存、货物拣货、盘点作业、配货作业、送货作业,各学习任务之间相互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内容(如110页图2所示)。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实训”的内容是根据“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教学内容的3个学习情境,安排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进行不同岗位的职业体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共40学时。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的教学内容按照仓储配送基层、中管理岗位的能力设计了仓储配送合同订立与履行、仓库与配送中心现场管理、库存管理与控制、仓储与配送成本控制、仓储与配送绩效评价、配送计划的制订与实施6个学习性项目,共48学时。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实训”设计了仓储配送合同订立、最优配送路线选择、仓库及配送中心管理3个项目,共40学时。
四、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TTCTE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中,按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组织教学过程。采用了“实际工作情境”教学,以校企合作方式引进企业入驻物流实训中心,组成校园超市、快递及图书配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由师生直接参与公司的具体业务,将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和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实训与生产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仓储配送管理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根据课程的性质特征与目标定位,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全程采用TTCTE教学法,每个工作任务(项目)的学习流程采用“做—学—教”5步循环教学流程:任务布置—任务学习引导—跟真实案例学—尝试完成真实任务并考评—强化与拓展,还原出真实的物流职业情境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如表1所示。
五、教与学的课程“二元”评价方式
改革课程的评价,从多视角、多元素同时进行“教”与“学”、“师”与“生”的评价,改变原来只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同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教师、学生综合看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建立一门课教与学的质量评价。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从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听课评教来进行,学生学习完每个项目(学习情境)后,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督导、同行不定期听课来进行评教。
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及其组合方式。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或者从知识、技能与态度等方面寻找指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为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完成学习情景1×20%+完成学习情景2×20%+完成学习情景3×20%+期末综合测评×40%。
每个学习情景完成情况从完成质量、展示交流、学习态度三部分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
六、总结
通过我们的实践证明: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货物储存与配送”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本课程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将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时代的来临,高校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以及培养人才模式的改革等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需要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提高高职院校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任务,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最终目标。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建设。
一、进行社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扎实有效的社会调研工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调研资料是确定专业人才业务规格的主要依据。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方办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是该院办学的根本。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每年对太仓及周边地区物流和工商企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将获得的人才需求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认真研究和论证,对物流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逐渐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们对专业覆盖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定位是:(1)仓储物流:货物收发员、理货员、商品配送员(2)企业物流:采购员、物流规划员、跟单员(3)物流营销:销售员、客户服务员(4)运输物流:运输调度员、车辆管理员(5)国际物流:报关员、报检员、货运。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析,确定了五个岗位所需要的三个一级主要能力(物流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并将一级能力细化为七个二级能力(仓储配送管理能力、企业物流管理能力、运输调度管理能力、物流市场营销能力、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英语阅读与书写能力)。从岗位群分布来看,制造企业仓储配送管理人才特别缺乏,据此将仓储配送管理能力确定为专业核心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英语阅读与书写能力确定为职业基础能力,其余四个能力确定为行业通用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因此,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岗位群为导向,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办好专业的基本保障。
物流管理专业按照岗位―能力―整合课程的逻辑,围绕着核心能力,首先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再围绕实践教学体系确定理论教学体系,进而设计了本专业的集群式课程体系,即“一般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每一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确定均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紧密配合,突出了课程与现代物流业务发展的有机衔接。
我们安排课程结构时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进行了全面规划与设计,突出基础理论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具体做法是:第一,精简合并部分理论课程。如把《财政学概论》、《金融学概论以及《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经济与管理学基础》;第二,增开一些职业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增设或强化诸如《商品存储与配送》《运输管理》《国际物流和货代运理》《叉车技术》《自动化仓库仿真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必须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上课,在完成实验实习的同时达到课程目标。此外,还考虑长三角地区外向型企业多的特点,增开了《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课程;第三,突出实训实习,增加实训实习课时。在专业技能课的教学过程中,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如《物流信息技术》每讲完一章都要进行实训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在第二―第六学期又分别设置了“专用周实践实训课程”,其中包括第二学期一周认识性实习、第三学期两周物流单项技能实训、第四学期两周ERP、供应链综合实训,第五、六学期28周上岗实习等。
三、拓宽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共建共赢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工作所应有的能力,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的构建是一个关键环节。
1.建成高标准校内实训中心
学院将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一期工程投入了200多万资金,建成符合国家级示范标准的占地4500平方米的综合供应链实训基地。供应链实训基地总体设计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①以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品物流实训基地;②以现代物流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为依托,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实训项目; ③培养学生仓储、配送和物流信息管理的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④完成精技术、重操作、会管理、知调配的总体培养目标。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中含有一个中心四个平台,即现代物流技术中心,仓储及配送平台、生产物流管理平台、销售物流管理平台、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其中,“四个实训平台”是与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共同设计的,采用的设备与物流市场众多运营商使用的主流设备相同,构建了现代物流领域最为前沿的仓储配送网络。这些前沿技术与产品,为学生进入物流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提供了保障,也为教师新技术学习以及科技研发提供了平台。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物质条件。物流管理专业在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三年来,经过积极争取,先后与苏州亚东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舍弗勒有限公司和捷特物流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议。学生可以在企业实地参与业务操作,在真实环境下提高物流操作能力,它的真实性和参与性比校内实训更为突出。
物流专业还特别重视以实习基地为中心开展科研,对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我们与太仓发改委合作开展“太仓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研究,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太仓地区物流企业特征、规模、港区集装箱货运状况等问题加以研究,探索利用太仓港资源发展物流业的思路和策略。再如我们与太仓贸易局合作进行“太仓市市区商业网点调查与布局研究”,派出6名指导教师和48名学生组成12个调查小组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为太仓未来商业网点的集中化、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化提出了若干建议,得到了贸易局的肯定。这些研究项目的启动,促进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四、提升师资品质,建设“双师”队伍
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过硬技术的职业学生,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通过教师自我提升、在职培训、挂职锻炼等途径,切实提高教师的育人、教学和科研能力。目前,7位专业教师硕士比率达86%;先后有3位教师到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物流部门实习,了解业务岗位的实际操作,有效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5位教师获得了双师资格。同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将富有实践经验、热心教育事业的10位行业专家请进课堂,充实专业师资队伍,使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实现了 “硕士化、双师化、职业化”的目标,切实保障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才能真正体现出职业特色,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作者单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6,5:78-80.
篇6
1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应用型”主要指人才培养单位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迅速适应社会需要。毕业生重点是而向生产一线,对应用知识要求较高的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具休培养目标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落脚点是应用型课程休系建设,应用型课程休系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休系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方而,应用型课程休系建设应以知识的应用为重点。
其中,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要从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片而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课程休系建设方而应与行业、用人单位合作,共同设置课程休系,根据行业需求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上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把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牛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计上,必须保证学生既有一定的知识水_平,又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分三步走:基本原理的课内讲授,校内实验、训练及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习三位一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选择上应突出学牛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牛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或分组操作)、启发引导、模拟训练、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休,特别是要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和产品作为载休的教学方法,提卨教学效果,强化学牛能力培养。
2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休系建设应强调课程休系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整休优化,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及第二课堂通盘考虑,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培养人的全而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提高学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模块,培养方案要课堂、课外统筹兼顾,更好地发挥学牛自主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真正实现以学牛学习为主休,在保障基础的前提下压缩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时数;将实验、实践教学单独组成一个模块,分解到各年级,强化实践,使学牛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提高。
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抓起,以应用型课程休系建设为核心和落脚点,以培养适应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牛长远的发展和就业的现实需要。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休系建设应以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而向基层、而向牛产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充分调研行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及岗位成长目标的基础上,对岗位工作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岗位能力需求,进而理顺课程内容与能力培养的关联,最后形成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休系。
3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3.1物流专业初次就业岗位及成长岗位定位物流专业就业行业及岗位主要包括普通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仓储业务为主)、制造企业物流部门、连锁企业物流中心(物流部门)及其他企业及岗位。
普通第三方物流企业中:
初级岗位:物流市场开发、仓库管理、车辆调度、物流信息处理、客户关系管理、行政管理等;
成长岗位(2〜3年):市场部主管、仓储主管(经理)、运输主管、分公司(办事处)经理等。
制造企业中:
物流部门初级岗位:物流计划员、统计员、仓库管理员、物资采购、运力采购、供应链专员等;
成长岗位:物流部主管、仓库主管、物流外协业务主管、供应链主管等。
连锁企业物流中心(物流部门)中:
初级岗位: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信息员、客户管理员、供应链专员等;
成长岗位:物流中心仓库主管、运输主管、配送部主管、供应链主管等。其他企业岗位有货代业务员、货代公司操作员、快递业务员、快递公司仓储员、客服人员、信息处理员等。
3.2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分析通过对典型物流企业、物流岗位的调研,可以得出下列物流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
业务开发的工作过程:寻找、筛选目标客户一客户及业务评估一递交物流方案书一客户确认一会同运作部门进行实施确认一签定物流服务合同一资源准备(计划履行合同)。
运力采购的工作过程:明确需求一分析需求和供应市场一编制采购计划一询价和报价分析一认证确定供应商一谈判一签订合同一关系维护一评价采购工作。
仓储的工作过程:接收入库(出库)指令一货物接运前的准备一货物接运一审核订单与进货单一货物或商品检验一接运信息的处理一储位的规划管理一货物或商品上架储存一储存环境条件的管理控制一盘点一盘点结果的处理一系统确认。
分拣的工作过程:接受订单一商品订单资料分析一确定拣货作业方式一制作拣货作业单据一安排拣货作业路径一拣货作业人员安排货物拣取一分货一系统确认。
配送的工作过程:领取装车单与配送单据一点验单据一按单清点货物一装车作业一按路线进行配送一配送异常信息反馈一领取并审理验收单据一返回验收单据。
运输的工作过程:接收指令一调度车辆一提货一在途跟踪一收货安排一费用审核。
合同维护与修改的工作过程:新客户合同登记一合同归档一按月对登记文件进行查询,看是否有需要续签合同一通知客户续签一如果客户提出新的需求,对需求进行处理一完成续签或终止合同工作。
关务工作的工作过程:接到报关资料及报关指令一根据运作的具体产品情况配合海关完成产品的清关流程一反馈清关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海关临时要求一协调海关处理相关问题。
商务工作的工作过程:接到客户业务信息一录入订单一根据业务需要牛成不同合同一根据合同拟制打印相关单据一传递相关单据到关务部和物流配送部并发出相应操作指令一搜集运作中的相关信息并反馈客户一协调客户及公司处理异常问题一配合财务完成与客户的对帐工作一跟催账款的回收。
客户服务的工作过程:①接受客户需求订单一录入信息系统一订单实施的组织和监督一对配送、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跟踪处理一协调客户关系,进行投诉处理一对问题处理的情况进行记录和反馈;②客户服务指令确认(仓储、运输、配送、综合)一录入信息系统一分单一应收费用审核一回单确认一电iS回访。
3.3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不同的岗位工作分工,物流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差别主要休现在岗位工作内容上。物流岗位工作能力需求主要休现在以下几个方而:岗位工作知识储备、信息的搜集及处理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基础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具休能力要求如下:物流市场开发能力、仓储与配送运作能力、运输的组织与运输流程优化能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运作的能力、(国际、国内)货物运输业务运作能力、设计物流项目方案能力。
3.4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方案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充分调研物流工作岗位的基础上,以工作岗位任务及能力要求为基础设计物流专业课程休系,得出如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专业课程休系方案设计。
工作岗位属于普通第三方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物流部fJ、连锁企业物流中心(物流部门)。
工作任务包括物流市场营销、项目客户开发、仓储作业管理、库存管理、商品养护管理、公路运输组织、运输调度、运输业务管理、运输流程优化、运输场站规划与布置、电子商务运作、物流信息处理、国际、国内货物运输及进出口业务报关、物流项目方案设计、物流业务流程优化。
职业能力涵盖岗位工作知识储备、信息搜集及处理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基础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物流市场开发能力、仓储与配送运作能力、运输的组织与运输流程优化能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运作的能力、(国际、国内)货物运输业务运作能力、设计物流项目方案能力。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3+5”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所谓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指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输入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和互动化。本文主要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仓储管理实务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1 高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分析
1.1 课程定位
仓储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此课程之前已开设货物学、物流基础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基础,在此课程后开设了运输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等课程,所以该课程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仓储作业流程、会使用各种仓储设施设备,还能懂管理知识,它对物流管理专业仓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1.2 学情分析
仓储管理实务授课的学生是物流管理专业大一的学生,开设时间是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共96学时。该学期的学生学习兴趣强,对新知识掌握速度快,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差,对重点、难点问题不会认真钻研,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由于从高中刚进入大学,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技能操作动手能力不强。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该课程选用了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规划教材。为了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学,本课程创建了仓储管理实务微信平台,建立了仓储管理实务名师空间课堂,让学生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时时学,按需学,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突破重难点。
1.3 教学内容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该课程以某一企业的实际案例项目为依托,结合W生的特点,设计了两大项目,即某一企业货物入库作业管理和某一企业货物出库作业管理。每个项目以货物的仓储作业工作流程为主线,共设计17个子项目。本文将以子项目货物入库作业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该子项目是第一个大项目中的第六个子项目,共12课时。
2 基于“3+5”模式的课程信息化教学组织设计
在全球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已经存在很大的弊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势在必行。
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所学项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货物入库作业项目信息化教学设计利用了校内实训基地资源以及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利用了世界大学城网上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采用任务引领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现场参观法等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飞信、QQ、仓储管理软件、仿真视频、微信等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设计,本文提出了“3+5”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组织。
2.1 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过程
课前,为了让学生熟知授课内容,利用飞信、微信、QQ等信息化手段,将授课的基本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登陆世界大学城,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学习任务,查找资料,小组讨论。
课上,通过教学课件导出某公司的入库案例资料,明确任务,即物流中心接到的一批货物将进行入库操作,完成货物入库作业设计方案任务。
课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世界大学城中“课堂作业”的模块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测试,检查学习效果,深化所学知识。三阶段教学过程情况见表1。
2.2 采用“情境导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考核评价+学结”的五步法设计
情境导入环节,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即物流中心货物入库作业设计方案。此时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完成入库的作业流程,存在很多疑问。因此,利用视频播放某一企业的入库作业操作流程,通过视频的观看与讲解,让学生从感官上有所认识,为后期的讨论打基础。
项目分析环节,通过明确任务,视频初步讲解,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网上查资料,明确每位同学的岗位角色与职责任务;也可播放以前学生规范操作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信息,分析其作业环节,为后期的方案设计做准备。
项目实施环节,通过小组明确任务、成员分工、网上查找资料等环节,让学生开始进行方案设计。教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教学课件对学生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知识点讲解,解除学生疑惑。同时,还可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让企业专家给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答疑,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入库操作流程,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入库作业设计方案,以电子档形式提交,并制作PPT,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汇报,将设计结果进行展示。
考核评价环节,学生完成了入库作业设计方案,考核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本项目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模式。教师根据项目设计完成情况表,对学生入库设计进行打分,成绩占40%。学生互评成绩比例占30%。采用世界大学城的在线考试测评平成知识点考核,成绩比例占30%。
学结环节,以大学城中“课堂作业”的模块布置作业,自主完成知识检测,以世界大学城科研苑、群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五步法教学设计情况见表2所示。
3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成果
仓储管理实务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肯定。通过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突破了重难点,使物流管理专业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志颖.基于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2]李焦明.高职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6(3).
篇8
1 基于大赛的《仓储管理与实务》的教学内容整合
从物流储配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的模块中不难发现方案设计最关键[1],其中储配优化设计方案的具体项目正是《仓储管理与实务》课程的主要内容。
将教材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教学,使学生在讲授、演示和练习不断交替的多种体验中学习,结合大赛将《仓储管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学任务整合为如下6个项目[2]:
项目1:物动量ABC及其在excel表格中的实现;项目2:基于出入库货物包装规格和托盘尺寸的组托分析、设计及制图;项目3:堆码存储区规划和垛形设计,货物上架、库存控制及分配计划表缮制;项目4:基于客户订单的有效性分析及问题订单处理,客户优先权分析;项目5:摘果式与播种式拣选分析及选择,拣选单的缮制;项目6:配送线路优化之节约里程法在excel表格中的实现及车辆配载方案设计。
2 项目化教学实践
2.1 前期准备
为有效地开展该项目化教学,需要在实训教室,教学目标和学生组织安排等方面展开。
①实训课室方面要求每人一台电脑进行相关操作,同时还有师生共同在一个互动性较好的虚拟课堂软件,以便于学生能够及时上交自己小组的相关实训作业,教师也可以及时通过监控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鉴于该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较多电脑操作步骤,授课教师将具体操作过程用相关录屏软件记录下来以便学生后续实操过程中有所参考。②学习目标主要在理论、技能和职业技能方面三方面来确定,其中理论目标为ABC分类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核心问题;技能目标为能根据物动量相关信息在excel表格中的实现,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储位规划;职业目标为能够通过物动量统计加强货物管理,提高工效。③学生组织安排: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四人,小组内自行确定成员分工及合作形式。
2.2 项目实施
本文以物动量ABC分类在excel表格中的实现为例演示基于物流储配方案大赛的项目教学实践。物动量分析是为货物入库进行储位安排及上架做准备工作,如果分析错误会导致后一环节上架错误,严重影响货物的入库及出库效率,因此,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以佳兴乐超市配送中心2017年3月至4月出库作业周报6份(物动量统计)库存周转量为例,将货物根据出库量进行分类,以确定存储货位。具体操作步骤,大体可划分为以下6个步骤。
步骤1:货架ABC分析,在仓库中不但可以对进出库的货物进行ABC分类,来改善库存水平和结构,还可对仓库中几乎是静态的货架进行ABC分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货架离进出口的远近和货架所在的层数,即进出库取货作业的难易程度,见货架ABC分析表(表2)。
步骤2:将出库作业周报1-6逐一粘贴至excel中。
步骤3:货品名称排序,
升序或者降序皆可。
步骤4:选取货品名称和出库量(箱)所在列在数据选项下找到分类汇总选项在分类字段(A)选项下选取:货品名称;在汇总方式(U)选项下选取:求和;在选定汇总项(D)选项选定出库量(箱),即在其前面的方框中勾选。同时,用勾选替换当前分类汇总(C)和汇总结果显示在数据下方(S)前面的方框。
步骤5:在excel表格的最左边点击2(或者点击左侧的-),即显示到二级目录(货物汇总级)。点击快捷键ctrl+h替换,在查找内容位置填写汇总,在替换为位置什么都不填,然后点击全部替换,即可变为原来的货品名称。
將货品名称和出库量(箱)两列粘贴至Word中,然后再将该Word表格粘贴至一个新excel工作表中,然后选取出库量(箱)所在列进行降序排序,同时选定扩展选定区域,再点击排序。在货品名称前面插入一列序号,然后在第一个位置填入1,第二个位置填入2,再选择前面填写的1和2,选取前面填写的两个序号框进行公式复制,将鼠标拉至最后一个货品所在行,即可实现品目数(1至30)与序号一一对应。
步骤6:制作ABC分类表,为货位指派决策提供参考。计算货物的累计周转率和累计品目数,此处要求学生已熟悉excel表格的公式粘贴。
结合教师给出的相关计算公式即累计出库率=100%*累计出库量/总出库量和累计出库品目率=100%*累计品目量/总品目数。本案例的公式为累计出库率=100%*累计出库量/19988和累计出库品目率=100%*累计品目量/30。
经师生讨论决定:从表4中可以看出,根据ABC分类管理法的思想,将累计出库率在70%以上,同时累计品目数在20%左右的几种货物划为A类货物;将累计出库率在10%左右,同时累计品目数在50%左右的货物划为C类货物;其余将累计出库率在20%左右,同时累计品目数在30%左右的货物划为B类货物。
2.3 项目教学训练
为便于学生记忆ABC分类理论及其在excel表格中的实现,在进行上述讲解后,教师给出四个具体案例供学生分组练习。要求学生在货物种类或者出库量的数量发生变化时能快速进行分类,根据货物ABC分类结果,将货物再分类并标注出来。
2.4 评价与反馈
先由小组内部分工进行实训,再由老师对各小组汇总后的文档进行评分,师生共同对每组的学习过程和练习进行评价,找出问题的原因,加以改正。教师在学生提交的实训作业上进行实时评比,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排名,在刺激学生们竞争意识的同时还能使团队小组成绩和团队协作更加重视,收效显著。
3 基于大赛的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 工学交替 岗课证融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62-02
经济要发展,物流要先行;物流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到2009年,全国有2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招收硕士生、280多所本科院校招收本科生、近730所高职高专院校招收专科生和1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人数突破88万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约35万人。而目前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研究背景及目的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2009年―2011年我国物流业振兴发展的10大任务、9项重点工程和9项政策措施。其中“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9项政策措施之一。2009年5月29日,教育部教高函[2009]13号《教育部关于报送的函》,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报了2009―2011年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推进措施。这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了良好的前景。但物流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如何培养,才能发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就业呢?成一个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本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就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进行就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培养目标定位。
1.1就业岗位分析
我们通过对江苏省内50多家物流企业相关人员的调研,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业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等,使得我们对物流管理岗位的基本技能有了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物流岗位主要分布于仓储与配送服务、物流运输服务两个领域。
仓储与配送服务领域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仓储与配送中心客户服务、配载作业、理货作业、商品分类与养护、配送线路优化等内容;就来的主要岗位有物流业务主管、采购员、单证员、仓管员、理货员、配载员及客服人员等工作岗位。
物流运输服务领域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运输企业客户服务、集装箱运输组织与多式联运管理、车辆技术管理、运输市场开发及运输现场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主要就业岗位有运输业务主管、调度员、计划员、理货员、运输业务员及客房服务员等工作岗位。
就江苏省内物流企业调查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理货员、配载员及客服人员等较多。
1.2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物流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调查,可以看出,物流企业岗位工作有有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具有物流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能力。如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奉献,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谈判能力。
(2)职业通用素质能力。如具备现场组织管理的能力和对现代物理设备的操作能力;具备进行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客户服务管理的能力;能运用物流专业术语、习惯用语、常用口语,进行基本的商务沟通。
(3)仓储与配送服务领域基本工作能力。如能按照客户要求制定物理配送方案,编制送货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能力;能进行货物的验收入库,能根据货物性质进行堆垛、拆垛作业的能力;能进行订单处理、货物盘点、流通加工、数据信息分析,熟练操作仓储、配送软件,并能对常见的各类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能按客户的订单进行备货、分拣、配载、送货等操作;具有使用和维护装卸搬运机械、计量器具、保管、养护检验、监控、分拣、包装等设备的能力。
(4)物流运输服务领域基本工作能力。如能根据货物的特性选择运输方式,制定运输方案和计划的能力;具有货物装卸搬运的基本操作;具有运用各种运输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则,签订运输合同的能力;具有进行各种货物运价的洽谈和利息结算的能力;具有审核各种运输单证的能力。
物流企业岗位工作实行岗位证书准入制,目前我国在物流工作领域推行的证书主要物流师、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和单证员等。岗位证书准入的推行,明确了岗位工作能力,也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供有力抓手。
1.3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江苏高职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立通、服务江苏、辐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区域的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培养有事业心、责任心,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既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从事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等基层管理工作,又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熟练进行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市场开拓,并组织实施物流方案,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现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制与人才目标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形成学业无岗、企业招聘无人的窘境,为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与课程的体系重构势在必行。
2“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通过和合作单位、校外实习基地、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的多轮探讨,结合物流师等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构建了“三循环”工学交替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所谓“三循环”,是指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渐递进的基本认知规律,依次完成技能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过程。通过职业基础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所谓“工学交替”,是指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结合、合作育人,即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作,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弥补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三循环”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分两个层面,一是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首先安排的“职业角色体验”,目的是让学生感悟职业氛围,培养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安排的“轮岗实训”,是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加以运用,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打下基础;最后安排的毕业顶岗实习,以管理、改善现行方案实证式案例分析来完成毕业论文,并和学生的就业密切结合,实现高度的融合。
第二个层面是在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按照企业采购、仓储、运输、配送、销售、盘点、补货等业务流程,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轮岗实训,将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
3课程体系的构建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把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形成专业课程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课程开发思路。
从本质上讲,物流具有从属性、派生性和服务性的显著特点,这就决定了物流服务提供商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物流服务质量决定了物流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一般而言,物流市场的调研和开发活动是物流服务提供的前提条件,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提供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是核心,物流服务质量的检查与反馈是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动力,物流服务的统计、核算与效益分析是保障物流企业生存的生命线。
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围绕岗位工作项目(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化、分方向”的设计思路,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解为“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分仓储与配送服务和物流运输服务方向)+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四个相对衔接、交替上升的模块,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基础模块主要开设:“思政基础”、“思政概论”、“实用英语”、“办公自动化”、“体育”、“军事理论”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思想品质、公共基础类课程;
职业通用能力模块主要开设:“现代物流基础”、“物流市场开发与调研”、“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统计”、“物流法律法规”、“采购管理实务”、“物流仿真技术”、“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物流管理实务”和“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其中职业主干课程为“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物流管理实务”和“供应链管理”3门;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分为仓储与配送服务、物流运输服务2个方向。
仓储与配送方向主要开设:“仓储机械技术”、 “条码技术与应用”、“仓储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和“商品养护实务”等课程,其中职业核心课程为“条码技术与应用”、“仓储管理实务”和“配送管理实务”;
物流运输方向主要开设:“运输机械技术”、“运输组织技术”、“运输管理实务”、“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和“运输保险”等课程,其中职业核心课程为“运输组织技术”、“运输管理实务”和“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
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我们还开设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 “商务应用文”、“国际货运实务”、“报关与保检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经济法概论”、等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如“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主干课程与职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基于工作任务分析,采用课证融合或校企合作,体现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通过工学交替,达到物流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相互渗透、高度融合,教书育人,把学生综合素质贯彻始终,努力培养复合型、高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和案例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基础上,理实一体,让学生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以实现高度岗课证的高度融合。
(本文为2008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课题“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2008年交通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2007A15)的研究成果之一;2007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结合,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JY07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商业经济,2008,(9).
篇10
关键词:MOOC;仓储管理;教学改革
一、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仓库的选址及整体管理的规划布局、仓储的业务管理(入库作业、保管养护、出库作业)、仓储的成本管理等。仓储管理课程是一门注重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的学科。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的、重要的理论按照一定的方法通过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且结合提问和运用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课上讲授和课后习题来巩固对于专业知识的吸收。这种教学模式方法单一,效果欠佳。不能加强对于像仓储管理这样实践性极强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仓储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授课方式
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听。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于被动。对于案例的探讨过于刻板,没有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
2.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主要把教材中的理论表达清晰就算上是一个好老师了,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能把理论知识理解到位就是一个好学生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3.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案例资料、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比较单一,没有更多的借助当下的网络平台进行及时的信息共享和更新。
二、MOOC的内涵及特点
1.MOOC内涵
所谓的MOOC即为“开放式大型网络课程”的英文缩写。M00C(Massive0penOmineComse)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新型的学习方式,中文称作“慕课”。它是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开放式在线课程教学的一种模式。
MOOC的兴起受到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后,很多高校纷纷出台鼓励措施,或与企业合作,或校际之间合作,搭建MOOC平台。
2.MOOC特点
MOOC的内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其一,教学资源充足。MOOC在教学资源方面可谓是非常丰富的,同时能够实现这些教学资源的完全共享,充分的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在MOOC的教学平台上不同的学习者可以获取关于课程学习的多方面内容,这些课程是由来自于优秀高校的著名教授或者是著名讲师讲授的,课程的实际内容更是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其二,注重学习的方法及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将学习内容及方式告知学生,而学生被动的接受。MOOC则打破了这种模式,它对学习时间以及学习空间都不做限制。学生比较自由,完全可以利用不同的碎片时间进行课程学习。并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的状态,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学习进度等都可以自主规划,还可以和其他学习者共同讨论。
其三,较大的学习流失率。MOOC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很多,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虽然课程学习的实际注册人数较多,但是能够真正的完成课程学习的人数却并不理想,对于课程完成情况缺乏监管。
三、探析基于MOOC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1.构建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仓储管理课程教学的构建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即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更多的获取、共享教学资源拓宽大学生对于仓储管理理论及案例的教学理解,以便更好的用于实践。用发展性的原则规范和指导仓储管理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在网络平台上对于课程的教学要灵活,以激励大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为目标,不断进行专业知识前沿领域或新技术发展方面的内容更新。促进大学生对于学科发展的把握。
(2)针对性原则
构建MOOC背景下的仓储管理课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针对高校物流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构建。大部分高校的仓储管理课程是在物流专业学生处在大三这个阶段开设的,而这个阶段是学生陆陆续续开始接触物流专业的课程阶段,所以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上还是结构设置方面都要由浅入深的进行。以便使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积累形成对专业更好的认知。二、针对当下的物流热潮,对物流这个行业感兴趣的人群数量在增加。他们不是物流专业出身,对于物流不需要像专业学生一样做到理论全面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学目标存在着不同,应有所区别,使不同受众群体都能达到各自的目的。
(3)主体性原则
基于MOOC的教学模式注重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有机结合,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师来说,包括MOOC线上课程、线下课堂及课后实践活动在内的整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正确合理地组织引导,因此其主导作用不言而喻。对学生来说,基于MOOC的课程学习意味着其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提供大量自主学习材料和精心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增强。
2.教学目标
基于MOOC背景下的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资源共享,网络互动等方式,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多种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明确教学目标是仓储管理课教师实施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具体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两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完整体系。
(1)认知目标
所谓认知目标,是指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由简单的了解到能够深入的掌握《仓储管理》课中的相关理论,包括仓储的沿革、仓储管理的内容、仓储管理的意义、仓储管理的功能、仓库的分类、仓库规划布局、仓库选址、仓储业务管理、保管养护、装卸搬运、库存管理、现代仓储管理发展等。
(2)能力目标
所谓能力目标,是指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把仓储管理课中的基本理论转变为实践操作,实现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例如,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关于物品在仓库场所中储存保管时需要注意的养护问题应用于实际的仓储管理活动中,或当企业出现仓储管理方面的问题时,学生能够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式框架
(1)教学模式
要想真正的促进本科院校“仓储管理”课程的良好发展,基于MOOC就需要对“仓储管理”课程给予教学优化设计改革。随着各高校教学大纲的调整,对“仓储管理”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予以调整,要严格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设计改革原则。
(2)建设教学网站
建设教学网站是基于MOOC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具体来讲在本科院校的网站建设中,首先对“仓储管理”课程课前学习相关视频进行制作,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总结教学经验。“仓储管理”课程教学网站需要建设三大区域,分别是课程教学视频播放区、问题讨论区和相应的习题练习自测区。下面针对该三大区建设进行具体阐述。
其一,课程教学视频播放区。教师依据“仓储管理”课程理论以知识点为单元进行教学视频的制作。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分两个层次进行视频资源录制,分别是基础层次及提高层次视频教学。其中基础层次的教学视频主要是针对理论比较薄弱的学生建立,而提高层次教学视频则注重对于知识的拓展,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问题讨论区。在“仓储管理”课程教学网站中该区域除了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之外,还可以就课外的延伸内容进行讨论。除了向本门课程的教师寻求帮助之外,还可以向同专业的其他老师提出问题。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予以针对性的问题解答,当然也可以与学生进行问题深层次探讨等等。
其三,习题练习自测区。该区域中教师会将“仓储管理”课程按照每一章节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习题的布置。学生通过登陆“仓储管理”课程教学网站能够查看到该区域教师任务。教师提前将作业答案予以系统化设置,此外教师还会定期设计相应的测试题目并要求学生完成,而实际测试结果也将是评判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的依据。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学模式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基于MOOC的仓储管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比传统的理论教学具有绝对的优势。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教学,更加注重利用充足的教学资源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采取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能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以后从事仓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卫,孙树旺.物流仓储管理实训课程的研究和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23).119.
[2]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3).
[3]杨美浓.基于MOOC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信息化建设,2016.(07).179-180
[4]苟燕,赵希武.基于MOOC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建设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3: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