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8:3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训课程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训课程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 实训 设计

一、实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Java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培养的核心技能,本课程设计是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上设置的,在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中占有核心地位。它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环节。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学生用Java语言设计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软件的分析、设计、调试和总结,提高学生对Java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法的设计

(1)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网络程序设计Java》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给出相应的题目或项目,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实训前必须制定好上机步骤,弄清实训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实训项目所需的知识、操作方法或步骤,并写出详细的实训报告。

(2)实训考核方法

通过设计答辩方式,并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训报告和答辩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综合考评。

考核标准包括:

1.设计与实训报告 (20%);

2.程序的可用性,实用性,通用性,可扩充性(30%) ;

3.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20%) ;

4.答辩水平(20%)。

5.态度和纪律 10% (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档)

三、实训内容与要求

(1)java系统程序开发

资产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网络购物系统、网络聊天室、人事管理系统、选课系统、论文管理系统、新闻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等。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完成。

(2)Applet程序开发

做一个广告屏,显示一段文字,如图1所示,能够对文字的颜色、风格、字体、字号等修改。

要求:做成APPLET程序或APPLICATION程序;用APPLETVIEWER运行;能够在网页中运行。

(3)游戏开发

1.五子棋双人对弈

开发游戏性程序,例如五子棋双人对弈程序、扫雷程序,根据学生情况,此部分为选做内容。

五子棋双人对弈程序要求:

①按“重新开具”可以开始新的一局。

②需提示当前该哪方下棋,并提示已下棋子的信息。

③一方赢时游戏结束。

2.俄罗斯方块游戏。

说明:以上内容为模板内容,其它题目也可自己设计,但难度要相当。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由指导老师审定。

(4)总体要求

1.对系统进行功能模块分析、控制模块分析正确;

2.系统设计要实用;

3.编程简练,可用,功能全面,具有较好的健壮性;

4.说明书、流程图要清楚。

四、授课计划与学时安排

(1)教师介绍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要求、方法和安排。(4学时)

(2)学生消化信息、完成设计报告。(6学时)

(3)教师审查设计报告。通过审查的学生的设计报告,然后调整确定实施方案。 (4学时)

(4)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序设计环节指导老师作必要的现场指导。(20学时)

(5)验收并简单考核。(4学时)

(6)撰写总结和实训报告。(2学时)

五、课程设计指导教师

由主讲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共同承担。

六、课程设计地点

计算机中心机房或者学院专业机房

篇2

关键词:绩效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JG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日

组织管理的本质是组织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研究和揭示绩效的度量、考核、应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管理的结果可以运用到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开发、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员工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因此,绩效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实践教学质量,对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难以保证。由于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有一定难度,或实践教学设施(如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缺乏,部分高效未设置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专业)实习中也不重视绩效管理岗位的实践,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指导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较少,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具体表现有:不能科学安排实践教学任务,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能进行现场答疑或指导等。

(三)未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绩效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践环节(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校外实践环节(如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由于校内实践场地、设备(或计算机软件)的原因,或在校外实习单位不能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绩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进行绩效设计、绩效实施、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组织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构建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我校2007年开始的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经验,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绩效管理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外,必须紧贴企业实际,使学生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因此,在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目标和指标的设置、绩效沟通、绩效面谈、绩效总结等教学环节,都可以精选一些典型案例,采用分组讨论或情景模拟,进行案例教学。

(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指学生根据教学计划,事先编制企业绩效管理现状调查表,调查典型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要时写出调查总结报告。社会调查是学生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寒暑假或绩效管理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或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

(三)课程实验或实训。课程实验指借助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安排专门的课内实验课时,学生到计算机房进行实验。实验内容包括:绩效指标及权重的设置、对员工绩效指标进行网上评价、员工绩效评分的汇总等。课程实训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任务安排,利用企业调查资料或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训练。如,绩效计划的编制、绩效考核表的设计、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等。

(四)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在学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主干课程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的内容除了绩效管理外,还可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主要职能,如工作分析、组织设计、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员工劳动关系管理等。

(五)毕业实习。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一般在第八学期初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毕业以后有意向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学生,可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顶岗实习。

(六)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综合性训练。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毕业论文一般在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对绩效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应用、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过程、绩效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成以后,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合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精心组织,严格实施,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下面以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为例,其实施要点如下:

(一)编制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如编制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大纲,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程序与要求,主要内容提要,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配套教材等。

(二)制定课程设计工作计划,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组组长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编制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内容可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选题程序和题目拟定,时间和场地安排,指导教师和学生分组名单,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纪律和保障措施,课程设计工作计划表等。指导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可包括: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的背景资料、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任务分工、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等。较好的做法是以一个典型企业为背景,10~20个学生为一组,包括以下设计内容:确定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战略,企业各岗位说明书的编制,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编制,企业各岗位绩效管理表格(如绩效考核表)的编制。

(三)学生按要求进行课程设计。一般做法是:先到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原始数据和资料;再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最后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

(四)课程设计总结。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指导组组长应负责召开学生座谈会,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四、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进

在构建、实施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定期进行检查和总结,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根据目前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一)重视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安排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如设置1~2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或6~10课时的课程实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或购买绩效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安排6~10课时的课程实验。在学生进行综合实习或毕业实习阶段,可安排学生到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岗位进行对口或顶岗实习。

(二)重视绩效管理课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绩效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教师进修,为企业提供绩效管理咨询服务,到企业人力部门兼职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实践指导教师要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如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勇于创新,要求学生填写实践教学日记并认真总结;其次,学校各级教学单位应定期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如,在综合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习的看法和建议,或到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效果。也可设计一些评价指标(如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地选择、实习单位管理等指标),对综合实习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绩效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持续不断地有效运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方振邦,罗海元.战略性绩效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训

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技术方向的基础上组建了网络工程专业。在组建该专业时我们对市场做了充分调研,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等规范[1-3],结合我院原有的办学资源,制定并多次修订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特别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并参考了兄弟院校的一些做法[4-6],制定出了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许多的经验和体会,下面做一简要介绍。

1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思路

根据《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我院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信息技术”型人才,需要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特别是要侧重实践和工程化。但同时网络工程专业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通讯相关的交叉、边缘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技能,使得毕业生就业可以从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等几个层面进行,从而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即学科基础课程应涵盖硕士生入学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本专业培养计划由通识课、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课(包括必修课、方向选修课及专业任选课)等组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应做到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应结合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并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改革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加大与生产、科研、社会实际结合的力度;改革实习、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和相关社团活动。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2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具体内容

从学科平台角度来看,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如图1所示)。

(1) 学科实践技能。包括:

学科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科实践技能,涉及到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一级学科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学生所必备的实践技能,本部分同本学科的其他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以下简称3个专业)的学生掌握的内容基本相同,设置中同时考虑实验和课程设计,某些课程还同时设有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涉及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等。

(2) 专业实践技能。包括:专业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体系上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程序设计等几块。

从课程形式形式上来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系列(如图2所示)。

(1) 实验系列(以下课程均包含实验内容):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网站规划与实现、电子商务、J2EE企业级开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Intranet组建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

(2) 课程设计系列:计算机程序设计(C)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C++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3) 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包括校园网维护实习、网络施工实习等)、毕业实习。

(4) 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网络应用实训。

(5) 认证培训:包括CCNA、CCNP、网络安全认证等(可选)。

(6) 毕业设计: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也为今后工作作好准备。

在课程与学时数上,以学科基础建立学科基础平台课,以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设立专业课,并辅以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根据“基本技能初步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设置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外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同时全程一直设有开放实验。其中,必修与选修学时占总学时的19%,加上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中的实践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1%。

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核心或主流技术领域的教学内容,采用必修课;属于新兴技术领域的内容,采用选修课;属于能力外延扩展或深度提高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外的开放实验。

3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3.1实验室建设

我院原有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软件机房,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新建了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训室正在组建中。

3.1.1网络实验室

网络实验室有4组网络工程实验的设备,每组由4台路由器4台交换机和8个计算机组成,每组4人,总共每次可容纳32名学生。实验室还配置了实验管理平台,学生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可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实验配置,实现在多个网络实验设备之间的平滑切换。教师可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对每个试验组进行方便、快捷的监控和管理,无须手工线缆插拔,以保证设备端口的使用寿命。

网络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有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网络程序设计、Intranet组建与管理等课程及课程设计、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应用实训、开放实验室、毕业设计等。

3.1.2综合布线实训室

综合布线实训室主要承担网络布线、网络测试、工程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习。综合网络布线是网络工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环节。“网络工程实训”、“网络施工实习”等环节就在本实验室完成。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工具使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训锻炼”培养学生按规范进行预算、设计、施工、测试、竣工等工程设计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了按标准进行工程实施的习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工作。同时我校正在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其网络建设工程也是相当繁重的,我院正在与校方协商,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当中。我们还与青岛本地较大的网络公司建立了良好联系,定期介绍学生到他们那里实习。

3.3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主要与青岛软件产业园建立了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在那里主要进行网络应用、网络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训。目前已完成了多批次的实训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资格认证

目前,国内计算机方面的资格认证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革,大大增加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资格认证方面的培训,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可获得某一方面的资格证书,为将来走上社会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

3.5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较少,或者工程能力较弱,那么学生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加大培训力度。为了锻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派教师到水平较高的高校参加某些课程的培训,派教师参加企业的专向培训,还鼓励教师参加在全国召开的与网络工程有关的各种会议或培训。目前部分教师获得了CCNA、国家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认证。

(2) 科研融入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前沿。网络工程专业教研室组建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和“无线自组网技术”等科研小组,便于集中精力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学。

(3) 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即“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积极参加纵向、横向项目的申请和开发研制。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真题真做,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青岛市软件产业园进行定期实训,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考取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3.6开放实验室措施

课堂上的学时毕竟有限,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实践环节全部照顾到,同时,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完不成相关的实践环节。为兼顾好、差两类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网络实验室”和“网络布线实验室”以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向计算机学院的所有学生免费全天开放。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我们就提供实验环境。

4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特点

本实践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本专业的办学理念为注重理论、强调实践,突出能力,面向社会 ,采用“理论+实验+实战(实训)+综合设计”等多级强化教学模式。

(2) 充分利用校内,最大化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实验室的潜能,选取尽可能多的课程在实验室教学。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主要是学生宿舍)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开发工作。与青岛软件产业园等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实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密切结合。

(3) 最大化利用课堂外时间与资源。由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性,要取得很好的成效难度更大。应用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仅仅靠计划学时内的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在课堂外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编程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环节设置,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任务要求和必要的条件,例如开放专业实验室、建立科技活动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条件。

(4) 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实践,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实践,第三阶段为校内外工程化训练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遵循由易到难、由认识到应用、步步推进的原则。最后所有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完成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理论+实践)的总体检测和评估。

(5) 层次化、模块化教学。从学科基础、专业平台、专业方向、专业选修等层次、模块组织实践体系的教学。每门课程的实验部分都包括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同时对于有重要实践要求的课程采用实验与课设兼顾的方式。为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个综合课程设计,它涉及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程序设计等。对于每一个专业方向(主要包括网络应用、网络工程、无线网络等),我们都设计了一个5周的综合设计。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在今后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需要,可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开发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从事信息网络安全工程的设计和维护等。

5总结

目前我们已在实践体系的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果,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由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具体体现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设了相关的实验室和基地,提出并实施了有关的执行和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1)继续组建新的实验室,如信息安全、协议分析等实验室;(2)选取部分实验教学比重较大的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即将实验室作为课堂,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提高教学效果;(3)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施晓秋.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大学教育,2008(12):35-37.

[5] 肖锋,唐俊勇,容晓峰.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2):180-182.

[6] 吴怡,蔡坚勇,洪亲. 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3):87-92.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LI Dao-quan, XUE Wei-hua, JIANG Mei, ZHANG Jun-hu

(College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 China)

篇4

2010年12月6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被正式纳入全国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下简称“骨干校”)的建设行列,成为首批启动项目建设的40所高职院校之一,并于2013年11月4日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骨干校通过验收,意味着进入后骨干校建设时期,物流管理专业(热带农产品方向)作为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重点,亦是难点,在后骨干校建设中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受到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颁发了〔2009〕8号《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将物流产业列入十大规划振兴产业,但必须正视的是,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晚,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表现出良莠不齐的现状,总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以《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为例,通过对该课程的探讨,分析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物流信息技术》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在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中都已开设了该课程。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自2006年起就已开设《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我已连续为5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在课程设计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上,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

2.1课程师资多非科班,传统教学思维难突破

回顾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至今不过14年时间,且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一般都晚于本科院校。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恰逢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了生存和适应市场需求,很多高职院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相继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不少高职院校无科班专业教师。我所在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物流教研室共12名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9人,11人经济管理相关专业毕业,1人机械专业毕业,无一名教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专业教学工作主要根据专业方向和专业兴趣,在教学工作中,因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使教师很难有精力突破传统教学思维。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对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很多高职院校在无科班教师的情况下,赶鸭子上架,让非科班教师转授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授课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尤为明显,更多的是在照本宣科中进行摸索。另一方面,由于不是物流管理专业科班出身,教师现学现卖,很多知识自己一知半解,备课、上课本就非常吃力,更没有精力从事课程教学改革相关的工作。

2.2课程设计不科学,教材缺乏特色

目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非常多,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为:(1)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有偏离;(2)教材内容多以章节划分,虽然有些按照项目划分,但实质上并未脱离“理论阐述为主,辅以实践项目”的套路和模式,而且有些实训项目缺乏可操作性;(3)课程内容和其他课程内容重合性较大,缺乏整个专业课程的规划、设计和梳理。例如:POS系统,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里讲,在《仓储与配送》课程里讲,在《运输实务》课程里也讲。

传统的课程设计偏重理论而轻于实践,教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讲授的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实践动手的能力。在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传输中,注重单向信息的输出,而忽视学生信息的反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体现。

这种形式与应试教育无异,学生只是单向信息和知识传输过程中的接受者,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无法掌握每门课程的学习重点,最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浪费时间而没有学到真正的技能,导致教学环节的学生主体缺位。

2.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课堂走向课堂”,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虽然有些院校分期分批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也聘请企业人士到校内兼课,但并未形成常态化,观念还是停留在“把课排下去”的思路上,导致实践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此外,为了节省成本,很多院校不愿意承担学生去企业认知学习的成本,出于安全考虑,教师也不会单独组织学生去企业,于是,“巴掌大”的学校和实训室成了各门课程想方设法开设实践课程的主战场。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1)为了应对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的检查,一些课程没有结合自身特点,片面追求“理论∶实训=1∶1”。如,很多纯理论课要开展实训。(2)一些校内实训室的存在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实训室和实训设备存在“挂牌不营业”的情况;还有一些实训室就是“电脑+仿真软件”,并不能很好地还原企业工作流程。另外,校外实训基地挂牌的多,利用得少,校外实训基地作为认知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都没有去过,更谈不上带学生去体验企业了。(3)虽然成立了专业教学委员会,聘请了企业人士担任委员,实际上企业人士很少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有的企业人士变身“专任教师”来学校上课,并没有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2.4考核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考核方式只注重结果,形式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考核方式存在以下弊端:(1)考试出题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考核内容以识记为主,容易滋生学生的惰性思维――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与不学一个样,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频发,考试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考核结果片面、不公平,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往往能得高分。(2)卷面设计不科学,试卷的单一性和答案的标准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不能真实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鉴于学校的硬性规定,很多课程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虽采取了所谓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较单一的考核方式有了改进和提高,实践考核流于形式,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表现为一次性考核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考核。(4)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在以往的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构成要件没有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设计,只通过一两次作业、课堂提问和考勤来评价,过程性考核的特点没有很好地得以体现。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3.1设计思路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和改革成为关注的焦点。改革的核心是创新,高职院校的课程既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课程,又不同于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重点,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课程设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更为紧密。课程设计和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密切相关的,终极目标是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围绕这一目标,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为中心,邀请社会精英、行业企业职业经理人、各层次的技能人才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打造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对岗位任职标准和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析、调研、论证,确定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托,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项目为介质,设计教学活动;以行业企业技术规范为参照,设计考核方案,确定反映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且凸显职业特征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构建职业能力递进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展开的,该课程作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成立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委员会,围绕海南热带农产品物流特点,编写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热带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教材。

3.2《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物流信息技术》的课程设计,将教材的十章内容划分为“5个模块+1个课程实验”的形式:(1)5个模块将主要理论进行综合和提炼,理论教学22学时;按工作过程设计实训项目,实训24学时,实训课程在机房进行;(2)1个课程实验是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和实践,共4学时。总学时48学时,理论∶实训=1∶1。

4.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

课程设计调整后,考核方式也需要做相应的改革,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相匹配。成绩考核关键是融通企业用人标准,由平时和期末两部分组成,平时占总成绩的80%,期末占总成绩的20%。

4.1平时成绩考核

过程性考核是平时成绩的基本构成,由四部分组成:考勤(20%)+作业(10%)+个人实训操作(50%)+小组团队实训(20%)。

4.1.1日常考勤

课前考勤,除去节假日调课,期末按20次考勤计算,每次计5分,日常考勤以20%计入平时成绩。

4.1.2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共5次,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按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全部完成的计100分,缺一次扣20分,折合10%计入平时成绩。

4.1.3个人实训操作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训操作主要在机房进行,通过相关软件的操作来完成,共5次,由教师评价,最后将5次成绩的平均分,按50%计入平时成绩。

4.1.4课程大实验

课程大实验通过小组团队实训来完成,针对物流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情况开展调研工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配合程度、分工效果,成绩按20%计入平时成绩。

5.总结和讨论

篇5

关键词: 能力本位 “连锁经营管理及实务” 课程设计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的文件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切合实际的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连锁经营原理及实务”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设计背景

“连锁经营原理及实务”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中“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连锁企业服务与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连锁企业门店各岗位的作业规范和岗位技能、素质的要求,培养掌握连锁企业营运各岗位的职责、营运作业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卖场布局、商品陈列、收银客服、促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坚持工学结合,集教、学、做于一体,按照连锁企业营运工作过程编排教学内容。课程的设计思路是:

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2.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内容;3.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围绕任务的解决设计教学活动;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5.根据本课程特点和职场岗位的要求设计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

三、项目内容选取的依据

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围绕培养目标,将课程分解为各项主题学习任务。连锁经营原理与实务的教学重点放在顾客服务、商品管理、绩效控制等核心能力的培养上,覆盖门店布局、收银管理、促销管理、CIS设计、商品配送、人员招聘与培训、商圈选址、门店业绩评价九项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任务,分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在实践中操作,同时针对连锁专业的特性,设计安排了基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的课程体系,如上: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采用“上班式学习、研究型工作”的教学方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达到高度融合。

上班式学习:典型工作项目+工作流程+任务驱动式。

第一步,由企业提供真实工作任务资料,由专职教师完成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对应分解,制作教学进度表与工作任务书;

第二步,教师指导学生按工作任务要求设计工作任务单;

第三步,严格遵守时间,实施项目任务:A.知识点传授及技能操作示范;B.教师指导学生训练;C.错误发现及教师点评、纠错;D.知识与技能提升;

第四步,配合任课教师完成工作任务评价;

第五步,认真填写工作总结。

教学过程中,教师转换角色,定位为“教练”,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性。

五、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基于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思路主要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认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提交任务结果总结任务的流程来掌握专业知识。

2.基于岗位的现场化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改革思路主要是将与本课程紧密联系的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提炼,找出对应工作过程的若干个工作岗位,并针对每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要,设计出合适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来实施专业教学。

六、课程实施保障

1.实训室建设。按“功能综合化、设备现代化、理实一体化、环境职业化、管理企业化”要求,依托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对校内专业实训基地进行整合,精心规划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构建功能优化、配置合理、效果明显的与相关专业兼容的校内实训中心。

2.师资保障。积极鼓励专任教师选择一家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实践之中,全面、系统地研究一家企业的工商资金注册、人员资产规模、机构设置、管理运营、工作流程、规章制度、设备工艺、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物流仓储、售后服务、技术研发等情况,通过实施校企结对工程,使教师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学到真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Research on training applied creative person with practical and training through the college-corporation cooperation

Zhang Cuizhen, Liu Minghui, Chen Lingl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applied creative person is not o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lleges, but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rporation. Th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raining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strong innovative capacity and strong construction practice capacity.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al training and the the integration of campus culture with corporat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s through the college-corporation cooperation were explored.

Key words: college-corporation cooperation; combined training; applied creative person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因此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1]。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仍然沿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理论教育,学校也比较侧重于理论教学,使工程实践训练处于边缘地位。工程师的成长需要工程经验,但毕业生到企业后要从头学起,需要经历几年的实际工作才能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大多数企业都希望工科大学生一毕业就具备工程师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招聘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相关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就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使其适应工作岗位。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李立新提出:“工程人才培养绝不应当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主动参与、积极参与。”[2]以下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探索。

1 校企合作联教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

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训为例,主要实习实训有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检修实习、仿真运行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

1.1 金工实习

我校校办工厂建有自己的金工实习基地,学生通过两周在实习基地的车、铣、焊、铸、钳5个工种的实际操作,了解机械生产制造的基本操作技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磨炼学生的细心、谨慎与耐心,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打下基础。

1.2 专业认识实习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是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与概论课的基础上,到电厂进行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期准备,这部分工作主要由校内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与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承担这项工作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习纪律、集体意识,并将电厂的锅炉、汽轮机结构、热力系统等知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简要讲授与讲解,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第二部分为生产现场实习,这个环节一般安排参观3~4家企业,由指导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带队深入现场,参观发电企业的发电设备、各热力系统的相关生产流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机组容量、不同发电方式的异同,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设备、工作生产流程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三部分为专题讲座,邀请电力行业工程技术人员举行相关主题讲座2~3场,对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邀请本校本专业毕业的优秀工程师结合自身职场成长经历作专题报告,与学生在学业、工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第四部分为总结,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实习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总结,例如对现场的观察、认识、体会以及对生产形式与生产流程的认识;听专题讲座应写出讲座的主要议题、重点核心问题以及从讲座内容和与相关技术人员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感悟、所思所想,并写出相应的实习报告。

1.3 检修实习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检修实习是通过专业设备检修实习实训,使学生掌握热力设备检修的基本工艺、基本方法、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使学生熟悉火电厂相关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检修实习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电厂大修时由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到电厂进行实习,学生向电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师傅学习拆装检修的生产知识,熟悉常用工具、专业机具、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熟悉阀门、风机、水泵、转子等火电厂常用设备的结构、各部件作用、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检修实习的第二个环节,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利用电厂替换下来的设备,建立了校内检修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电厂检修实习的基础上回到学校进行检修实习实训,把跟电厂工程师和师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自己动手对实习基地的设备进行检修、拆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1.4 生产运行实习

生产运行实习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前进行专业生产运行实习的方式是:几十个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先由企业工程师进行生产安全教育,然后结合本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学生跟班现场运行人员进行运行实习。由于现场生产环境的限制,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被动地听和看,缺少动手机会,实习只限于参观和旁观,实习结束后,学生对许多问题仍然似懂非懂,达不到生产实习的教学目标。现在采用仿真实习与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仿真实习为主、现场实习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先现场实习,后仿真实习”的分阶段实习,先到电厂参观学习,再回到校内仿真运行实训中心,学生在实训中心对电厂设备和系统的启停操作、正常运行调整、事故处理过程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生产实习模式,学生对电厂的系统和设备结构、流程、工作原理、运行特性、操作特性、机组启停以及事故处理等的认识显著增强,加强了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接受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火电厂这一本专业主要服务对象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5 专业课程设计实训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训主要包括锅炉、汽轮机与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以前的课程设计是在每门课学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单独课程设计的实训;现在采用的模式是在三门课理论教学课程全部完成的基础上进行集中课程设计,三门课的课程设计集中在一起,使学生对火电厂的系统、设备有了全局的认识与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增加了带领学生到选用的课程设计电厂机组学习的环节,学生查看电厂的图纸与设备,学习实际工程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内三门课的课程设计。

1.6 毕业设计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进行了学生到签约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实践,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安排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也派指导教师到企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双向指导。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学校培养计划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学生所做课题为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利用专业理论优势协助解决一些现实工程问题, 参与企业的项目攻关,同时培养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节约了培养刚毕业大学生成长为合格工程师的时间,实现双赢。

2 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不仅要改善教学实践环

境条件,还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文化,比较侧重于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要能够与生产管理实践相结合,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是一种责任文化。在企业里,每个人的责任是清晰的。在考查高校毕业生能否适应企业的发展时,毕业生对企业文化能否适应是极其重要的[3]。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用企业的组织纪律、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生产质量去要求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中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实习实训采用分组合作、协作完成的方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认真负责等企业文化理念,增强学生对实习实训单位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为顺利实现由毕业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实习实训联合培养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重视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与导向。

参考文献

[1] 李桂霞,钟建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4-6.

篇7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0)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工程师素质、技师技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要通过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环节。目前全国的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已出具规模,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同类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嵌入式单片机应用技术项目实训教学水平,开发基于生产性项目化单片机应用技术项目实训台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项目化生产性实训;实践教学改革;嵌入式单片机应用技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我院的专业特色已经瞄准了这个目标,创新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实现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建设创新性实训基地还是刚刚起步,我们试图通过嵌入式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调整目前的理论教学误区,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实现生产性实训模式的改革,以适应生产性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亲手操作、小组合作、讲解讨论、总结提高等多种形式完成从理论知识到职业技能的转化。在单片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化教学方式,以一个个单片机的应用和设计项目为主线,致力于提供一个接近完全真实的符合实际要求的单片机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的实施过程和实践环节,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以项目为导向、面向就业、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完全应用于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重新整合单片机理论教学内容。

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模块,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设计任务的完成过程。并与行业企业产品开发的过程完成应用到实训教学中去,并通过每个项目的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硬件原理设计、安装及焊接调试、软件设计与开发等一系列实训内容的设置来实现项目产品的设计。通过若干个项目的实训后提高学生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开发技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该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必须重新建立起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实训教学体系,采取如下几种有效的措施:

(1)自主创新研制出一整套接近行业企业真实产品开发的项目化单片机实训台

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北京达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单片机实训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硬件电路固定不变,不易扩展;软件扩展性较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少软件开发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过程。

软件固定,没有开发软件设计能力的教学设计过程;整个面板将所有硬件电路连在一起,较为混乱。不易学生掌握;该实验过程与具体的单片机技术应用产品还有一段距离;即使实验做得很熟练,也不会设计电子产品。简言之,就是单片机课程学完了也不会用。针对以上缺点,我们自主研发出一整套实训系统,实现项目化单片机实训教学目标。

(2)教材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将汇编语言与C51语言对比教学,逐步淘汰陈旧的汇编语言教学内容。编写出一本C51语言版本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教材。

(3)实验板与虚拟仿真软件Proteus相结合

单片机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学期在单片机课程设计中将Proteus仿真软件引入课程设计,将Keil软件与Proteus仿真软件结合使用,建立起一套基于Proteus的课程体系,使单片机实践教学实现“软硬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能力。

将Proteus引入课程设计的有以下优点:

①为不同方案验证,提供丰富的系统资源。Proteus提供丰富的元器件资源、仪表资源和调试手段,与汇编、C5l等软件有良好的接口。

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自主开发单片机应用产品的研发能力。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采用Proteus仿真,在进行课程设计的初期,学生不需要进入实验室,在各自的电脑上仿真调试,促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掌握电路设计方法。利用KEILC51调试软件通过汇编后,再进行调试与单片机硬件连接。

(4)采用基于生产性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的采用:我们将整个单片机的内容分成大小不同的项目,项目由易道难安排,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一个项目产品,其中涵盖单片机相应的理论知识。

(5)考核环节的改进

在期末考核中安排了一个较大的应用系统的设计项目,其内容包含单片机中大部分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容独立完成项目,教师根据完成之郎进行评定,并根据学生平时考核成绩作出最终综合评定。这些措施体现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基于工作过程模式学生的教学思路,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内所开设的实训课程一般都是验证性试验,都是一些消耗性实训项目,学生训练时是根据知识点组织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都是把原材料加工成较大零件,再把大零件改成小零件,实训材料基本上成了废品,没有经济附加值。因此,如何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新模式,对于我院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①校企合作加工企业产品,真正做到生产性实训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掌握生产性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加工出来的产品一般都不能满足企业的质量要求,企业也不愿意把产品拿到学校加工,势必造成校企生产性合作不能真正实现。

②通过与企业合作自主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产品

自行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产品

为了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只依赖企业的产品生产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目的,我们还要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引领市场需求才能办好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在真实环境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实践技能,学习并锻炼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能力,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实训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全面落实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功能与构造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5304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7-02

“建筑构造与功能分析”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讲授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迄今为止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的讲授方法,难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岗位职业能力型”人才。目前发现了三个主要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化;专业课程及实训条件缺乏系统性;“闭门培养”导致了与社会需求较大脱轨。总体上,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的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课堂采用讲授加课程实训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可采用综合性教学手段以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讲授+课程实训”相结合,建筑设计教学与建筑构造教学相结合。《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由设计和构造两部分组成。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住宅、教学楼和办公楼等小型建筑设计,构造部分主要讲授从基础、墙、楼、地面、楼梯、屋顶到门窗六大基本构件的构造原理及构造方式。建筑设计和构造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孤立而枯燥,缺乏对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之间关系的考虑。因此,以建筑设计教学引导建筑构造教学,先讲授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并结合建筑设计题目,再讲授建筑构造,可以更好地完成建筑构造的课程设计。

2.“互联网+资料搜索”相结合。运用项目教学法给学生布置一些建筑设计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课外完成设计前期相关资料相关规范、图集搜索。

3.“互联网+课程设计指导”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课堂内,引导学生认真反复修改并完成课程设计。课堂外,通过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联网群组讨论,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程设计指导。

4.“讲授+视频”相结合。利用BIM技术开发的仿真软件“模拟工地”,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模拟真实工地现场,并进行计算机仿真3D演练,能够最直接和现实地加强学生的最终实践认识能力。

5.“讲授+现场”相结合。将教室设在工地,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学生能够具体地看到建筑物各个构件的形状、做法、构造特点及节点细部构造,使教材上抽象的知识变得感性和具体,从而提高现实感知能力,参观结束后,及时加以回顾和总结,补充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重要细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的教学改革新模式及意义

表1给出了以民用建筑为例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部分的教学新模式。

观察表1可知,新模式不但采用了“讲授+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还运用了建筑设计教学引导建筑构造教学、模拟工地和“互联网+”等多种新颖教学手段。课堂内利用BIM仿真技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模拟真实工地现场,并进行计算机仿真3D演示。课堂外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料和课程设计辅导,以及实训基地和工地现场参观。最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非课堂教学资源等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实现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型”人才的教育需求,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现实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敬辛,韩博.建筑构造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4):87-88.

[2]杨振仲,吴延风. 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8):81-83.

[3]宋桂杰.从建筑到构造――建筑构造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3):61-63.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工作过程化;室内设计;核心职业能力;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侯志杰(1969-),男,山东省青州市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室内与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3dsmax环境艺术设计》建设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57-02

随着国内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居住生活条件的改善愿景日益剧增,经济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也空前高涨。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的骨干核心职业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是直接面向就业的课程,培养的是从事室内设计、施工、管理的高素质综合性应用人才。因此,为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对室内设计课程内容体系重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革新迫在眉睫,避免教育教学资源浪费,尽量少出“次品”、“废品”,是相关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所以对人才培养规格、原有课程改造、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等深层次问题探讨和研究重构是很有必要的。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从学科课程体系向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的转变,理顺教学关系,使室内设计课程更加适用于高职教学实际,特从室内设计课程的开发设计、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课程学习情境设置等方面对其加以阐述。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开发理念

全面深刻领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6号文件精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涵建设。课程设计注重职业核心能力打造,基于工作过程化的课程开发设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岗位需求为目标,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跟踪前沿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创建基于工作过程化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工学结合理念。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按照装饰装修企业真实项目的生产岗位要求,以任务驱使、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实践教学项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工作情境。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突出了“项目驱动”教学法,将自主策划、任务分解、“教-学-做”和总结有机结合,采用“教师布置真实或虚拟项目学生自主策划设计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讲解学生设计改进客户评价定稿出图指导施工总结反馈”的流程模式。

强化专业自学能力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逐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培养其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堂、实训地点一体化理念。实现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工作室、计算机机房、装饰模拟公司,校外室内设计公司、装饰公司、测量现场、装修工地,由校内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实训项目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现场教学。此外,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至少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专职指导老师指导。

打造核心职业与非职业能力理念。既重视强化专业能力,又重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每一项工作,来打造核心职业竞争能力和非职业素质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化系统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以高职生智力能力特点为课程内容进行序化的依据;以室内专业知识和设计技术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培育为课程目标。

(二)课程设计的原则。依据室内设计员(师)职业资格标准,以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构建教学内容,按照客户订单这一典型工作任务组织学生完成整个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经历,即从“项目承接—工地测量—初步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绘制—技术交底—施工指导—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实际工作流程,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企业要求接轨,实现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教学编排上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章节概念,以室内虚拟或真实设计项目为载体,以室内设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将学科体系课程转变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学习中没有“章节”内容,只有“学习工作任务和项目”,学生通过每个实训任务、项目,掌握室内设计岗位的各个环节;并以企业活动流程来设计课程教学流程,以设计工作流程来设计实训流程。

教学模式上采用工学结合模式,将学生的“学习”与设计企业、公司、室内设计工作室“工作”相结合,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两者有机结合,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校内成立了亿佳模拟装饰公司,完全仿照真实装饰公司布局,让学生担任公司工作人员,接待校内外真实客户,洽谈交流接单、施工设计、工程监督管理,这样很快就使学生适应将来的就业工作岗位。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使用网络课程资源。通过网上课件、实训项目、视频教程、教学录像,引导、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篇10

关键词:工学结合;项目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14-02

目前,我国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已经明确,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因此,高职专业教学必须以明确学生技能,提升学生技能为根本任务。而技能又具体表现在工作实践中,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工作技能的训练,实训课程建设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项目导向课程设计的依据

1.以“工作”为载体的课程设计模式为项目导向提供了方向

从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历程来看,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基于学科体系和实践体系双轨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改革;第二次浪潮基于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第三次浪潮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对比三次课程改革过程,一个核心的问题从未改变,是高职课程改革要以“学生会工作、做好工作”为中心[1]。三次改革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这个核心问题,第一次改革要学生知道工作是什么、会工作,反复的训练一定能够做好工作,因此,必须大量练习,反复实践,但是这种改革实际是一种改良,即在原有的课程结构上,增加实训环节,形成双轨制运行的模式;第二次改革是借鉴了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而这种课程改革强调从工作岗位分析为起点进行课程设计,并明确技能培养目标,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双证融通、项目课程建设;第三次课程改革,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职业倾向,从职业的角度去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转化为学习者具体的学习内容,这种课程建构强调了职业生涯培养,强调每一个从业人员不仅能适应工作,而且能主动设计或建构自己的工作任务。因此,将项目设计好,将实际工作项目与教学相衔接就成为实现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2.项目导向课程设计是国家倡导“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2014年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明确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而将教、学、做真正地融入一体必须找到结合点,最好的结合就是项目导向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按照工作分析的模式进行课程建设,才能正确提炼工作项目,才能让项目引领教学活动[2]。

3.项目导向教学的相关研究日趋成熟

从19世纪开始,德国、英国和荷兰的劳动学校就进行了项目教学的改革和尝试,截至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公认的项目教学设计和课程理论。项目就是一个产品、服务或决策[3]。将项目引入教学必须注意项目活动的完整性,即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反馈。因此,项目的来源是职业中典型工作任务,项目的成果是可见的产品、服务或者决策[4]。

基于上述分析,并通过对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文秘工作,因此,本项目分析的职业对象为“行政办公人员”。基本分析逻辑是职业调研――研究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学习领域――确定学习项目这一程序化过程。

二、职业调研与分析

1.职业说明

通过调查和研究《中国职业大典》,商业企业的行政办公人员主要任务是负责形形的日常事务管理,其职业范畴为行政办公人员(GBM301),2013年修订的《中国职业大典》中规定:行政办公人员(301)包括行政办公人员(30102)(含〈秘书3010201〉、〈公关员3010202〉、〈收发员3010203〉)、行政业务人员(30101)、其他行政办公人员(30199)。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行政办公人员是指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行政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内容包罗甚广,从日常工作安排、行政总务、后勤保障、检查公司制度执行与落实、文字处理、内外协调、会议组织等纷繁复杂的诸多内容。典型工作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1)使用办公设备,处理公文和信函,起草有关文件、信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统计。(2)进行有关业务联系,事务处理。(3)接待来访,处理各方查询事项。(4)安排会议、会谈、并做记录。(5)管理有关文件档案。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进一步研究从业者职业成长规律,即把握基本操作的初学者水平,到成长为能够驾驭复杂环境出色完成工作的熟练者水平,为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奠定基础。

三、学习领域和工作项目描述

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可知,本项目的职业可以提取5个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典型工作任务1的具体内容,得出行政文员主要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打印机、相机)等,对日常事务和行政事务进行处理,并依据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项目,具体职业成长规律见图1所示。

从图1中,解构行政文员的典型工作任务1,得出三大工作项目,即工作环境认知、办公软件操作、信息统计分析。由此,设计行政办公人员的学习情境1《商业办公软件操作实务》,详见表1。 四、项目化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系统设计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提炼,是指导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项目教学强调学做结合,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操作,因此在对项目实训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注重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针对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将采取SOTA模式,即教学过程中学(Study)-做(Operation)-悟(Think)-用(Application)的程序,设计项目化实训课程教学模式。首先教会学生学习完成项目成果的基本知识,即学的阶段,然后根据学的内容指导自己实践,进入做的阶段,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参悟,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积极性,最后,回到实践,在工作中不断提升。

五、总结

本项目通过探讨《商业办公软件操作实务》的实践教学设计,系统思考实训课程的建设方法。通过应用工学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方式,来具体指导专项实训课程的建设,即从职业分析开始,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找到学习领域,设计教学项目,通过项目来驱动教学设计,并应用SOTA教学模式对实训教学进行过程控制。本项目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内容就是项目在实际教学中的过程控制问题,进一步将SOTA教学模式融入每个教学项目,让SOTA既能引领教学项目,同时又能控制教学项目,转变从教学项目成果评价教学的事后控制模式为全程控制模式。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22-26.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17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