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20:4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加工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我国机械加工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
对于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机械加工专业而言,坚持贯彻集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了该专业的核心综合能力,对素质实践教育原则更加重视,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为了有效提升职业学院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转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态度。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已经对校内一些机械加工类专业的理论教学设置了相应的实训教学[1]。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向学生演示动手和实训来帮助学生在复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学会举一反三,提升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1.2加强培养专业核心和综合能力
对于职业学校的机械加工专业而言,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贯彻始终的培养过程。对于机械加工专业而言,其专业核心能力指的就是机械加工机床的操作能力。而在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课程设计以及实训等模块的时候,还应该适当地人为设置一些故障排查和缺陷分析子任务,以此来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保证总体方案能够顺利设计实施。
2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有效课堂的创建措施
2.1提升实训项目的设计水准,适当拓展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训教学
在目前我国职业学习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训教学过程,教师不仅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引导,还需要借助一系列措施来激发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兴趣[2]。所以,职业学院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需要现结合教材实际内容来研究教材知识点中传达的思想,并通过针对性的干预将一些相对较为落后的技术进行适当的完善,此外教师还需要及时收集相关素材、资料和图片等数据,同时还需要结合相关资料制作出相应的可见,以此来为学生介绍加工技术的先进性,保证整个设计的独创性都能够得到提升,保证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的整体效果都能够得到提升。比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积极采用当下的实训技术,尝试借助自己的力量来生产出所需的工具和物品,在实践过后,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加工的物品带回,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拉近了学生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距离,促进了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统一。比如:教师在进行典型零件加工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需要首先确定出实训的教学课题是平面、轮廓以及槽加工,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先总结出上一次的加工工艺和操作步骤。其次,教师可以先出示实训案例,例:由平面、轮廓以及槽组成的几何形状为平面二维图形的零件。该零件毛坯为100×100×20的板材,采用材料为工件材料。各个工序刀具和切削参数选择如表1。将所需数据给予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去独立探索,探索结束之后教师再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锻炼实习生自我探索能力。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一批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3]。因此,身为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一定的实践性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另外,机械加工专业教师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理论实践结合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把所有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每一个小组负责特定的不同项目,最后教师在将不同小组之间的任务进行随机调换。但教师需要保证的是,小组之间的调换并不是一种机械的调换过程,在此之前教师需要将实训项目内容详细地解释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善理论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4]。另外,教师还需要完成的是尽可能地减少理论教学并增加一部分实践类的内容和集体探讨类的项目。此外,在进行实训的时候,不仅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设置出一系列的需要经过独立思考探索的内容,设置好内容之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实践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外,在实训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独立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技巧,以此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比如:教师在进行典型零件加工实训教学的时候,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需要先引导实习生充分复习平面、轮廓以及槽加工刀具的特点,其次教师在进行加工方法的指令教学,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强化知识。之后教师学生就能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保证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2.3适当调整加工实训教学措施,更新教学内容
另外,我国职业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还需要与当下社会对技术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此来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状况来进行实训课程的设置。通过保证实训课时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的实训大纲,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促进考核评价模式的最终建立。另外,教师还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革,不仅要辅助学生进行现代化科技内容的学习,还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得到提升。另外,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还需要积极创新针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可以将考核的内容分为:实训记录、表现评价、实训纪律、实训总结报告、理论知识运用以及操作能力等多个层面,以一种多样化的方式来保证整个评价过程足够真实[6]。这样也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有针对性,促进了加工实训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比如:教师在进行毛坯尺寸长×宽×高为100×100×28m的材料Ht200零件实训教学时,在分析该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工艺,编写加工程序及主要步骤为分析零件图工艺———确定装夹方案———加工顺序确定———切削用量选择。首先是分析零件图工艺,由于该零件是由平面和外轮廓组成的,而外轮廓表面粗糙度要求为Ra6.3,由此可知采用铣粗一精铣方案。其次,就是确定装夹方案。在确定装夹方案的时候需要结合零件特点,来进行上表面加工,用平口虎钳对外轮廓进行定位。然后,下一环节就是确定加工顺序,这一环节一定要按照“基面先行先粗后精”的原则来进行加工顺序确定,也就是粗外轮廓铣削———精外轮廓铣削。最后就是切削用量的选择。保证铣削外轮廓时留0.5M0M的精加余量,剩余的一次走完粗铣。在确定主轴转速的时候,可以先查确削用量手册,硬质合金铣刀加工铸铁时的速度为45~90m/min,然后结合铣刀直径和公式来计算出主轴转速并将其填入工序卡片中。
2.4积极打造双师机械加工实训教师团队
对于我国的职业类学院的教育质量来讲,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而职业学校想要创建双师队伍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双师队伍教师的专业度和个人素质。所以,职业学校想要保证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整体效果,就一定要积极培养出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双师教师团队,同时学校还需要针对传统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教师问题进行及时的改善,加强对学生个能技能的考察,以此来提升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师的个人技术水平,保证教师实践水平能够得到提升,有效推动实训教学工作的展开。
2.5创建一种全新的合作教育模式
经过了教育改革之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社会的人才需求。同时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教师开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当下职业学校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企业和学校进行有效融合,是一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模式,提升了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效果。职业学校在实行校企合作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本区域内的企业来创建出学生的实训基地,基地创建好之后学校就可以将学生送到实训基地,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也能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经验,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2.6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最后,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为主来开展[7]。保证以学生的个人利益为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合理调整教学,尝试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导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当下我国职业院校的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展开了研究,通过分析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为创建机械加工专业的高校实训课堂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紧跟社会发展脚步,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谷东伟,李奇涵,崔高健,等.基于案例教学/研发过程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07):212.
[2]日孜完古丽,陈宏.“普通机械加工与操作”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2):166-167.
篇2
关键词: 尺寸测量 实训教学 教学体会
尺寸测量是机械加工各专业必备的基本动手能力之一,也是衡量一个机械加工实训的工件加工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尺寸测量能力的培养,重视入门引导,抓好基本功练习,为学生今后进行复杂工件加工和测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在实训课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结合实践是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指我们一贯强调的理实一体教学,首先要理解测量的理论和常用量具的原理,并且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反复练习,直到使用熟练。
实训教学中涉及到的量具仪器种类繁多,各专业也有比较大的区别,这里所讲的是各个机械加工专业共同涉及到的基本的量具,诸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等常用尺寸测量量具。下面我结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的实践,从以下几点来谈谈体会。
一、公差和配合的基础知识准备
学生要在实训中很好地掌握测量技术,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公差配合的基础知识,特别注意要从概念上搞清机械工程技术上的测量和以往数学等基础学科里的测量的区别,牢固树立公差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掌握配合的知识做好准备。不少学生在进入实训环节之后,头脑仍然停留在过去的中学的概念里,对精度的理解还没有进入到公差这门课的意识中去。在少数学生眼里,毫米这个单位就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了,加工的时候能做到毫米这个精度级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以至于实际加工中不能按照图纸规定的要求,像这样头脑中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塑料尺量长度的概念里的学生在实训开始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因此,在实训开始前的知识准备中,一定要让学生牢固树立专业的测量概念,顺利过渡到实训中来。
二、把握量具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要做到正确进行尺寸测量,接下来要的是从原理上认清所用量具的测量原理和示值误差的处理。按照精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比如说先认识中等精度的游标卡尺,再学习使用较高精度的千分尺,重要的是要使用熟练。在实训入门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各种认识性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并对练习中出现的普遍的问题予以总结,这样会取得较好效果。比如说我就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测量项目,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依次测量箱体、外圆表面、内孔、沟槽等各种形状,尺寸规格由小型工件到大型工件,让学生快速掌握各种形体和尺寸规格的测量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基本熟悉了量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三、指导提高测量精度
解决了量具的正确使用问题之后,就应该开始解决提高测量精度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实训加工中,操作动作和工艺都是正确的,而最后加工出来的工件却有比较大的误差,原因之一就是测量误差太大,以至于不能准确测出工件的实际尺寸。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多练之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一,看错量具上的刻度位置,比如说游标卡尺,容易看错对齐的整数位置,以及游标对齐的位置,千分尺很容易看错半毫米线的位置,这些问题刚开始实训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要注意在巡回指导时进行纠正,经常检查学生的测量过程,对类似的错误予以提醒纠正。第二,注意进行零位误差的校正。在讲量具使用的时候,重点分析量具可能出现的零位偏差,以及常用的校正方法。
四、将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共性的问题一定要在集体上课辅导的时候加以解决,这样效率比较高。然而更多的问题是有些学生在入门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各自不一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就要针对各自不同的情况加以具体分析。班级人数一般在四十人以上,学生人数这么多,每个学生出现不同的问题要区别对待,确实比较吃力,然而这却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步骤。比如说讲授游标卡尺使用的时候,可以事先准备好一把示范用的游标卡尺,任意调到一个尺寸,让学生依次进行识读,总结学生读数时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设计相应的测量课题巩固知识
测量作为一种加工中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应该放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提高。实训环节对于学生测量技能基本功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对于初次进行测量实训的学生来讲,刚刚开始的规范操作要从量具的正确使用开始。各种量具都有其正确操作方法,不当的操作一旦成了习惯,以后再想纠正就困难了。因此,设计的测量课题应注重操作的规范性。比如游标卡尺正确的握法,怎样读数,如何修正误差,千分尺的正确手持方式,如何进行校正,等等。
我在设计入门测量实训的时候,尽量选择和书本工艺知识相接近的工件,便于学生能较快进入和理论联系的阶段,对学生的读数进行一个个的判断,及时加以总结。
六、及时和正常实训课题衔接
测量只是机械加工实训中的基本技能之一,还要注意学生在实训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测量方法的前提下,应该注意解决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使用不当的问题。比如说,游标卡尺使用中不注意校正零位,千分尺使用中学生很容易出于省事的想法,错误地用单手测量。
如何和正常实训的课题衔接呢?刚开始课题要力求简单,便于评分操作。我在实训中就经常采用加工长方体的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长方体四个加工面依次提出加工要求,按照一二三四的顺序,每完成一个面由教师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个加工面的加工操作,四个面均判断合格则为合格工件。这样一个工件的加工实训程序坚持下来,学生尽管刚开始的时候会略有困难,但在完成第一个面后,基本就开始进入状态了。
测量技能是机械加工各专业实训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如果加以高度重视,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就会使学生养成测量操作的正确习惯,并且能够耐心细致地对加工对象进行测量,从而为今后加工出合格的高精度工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在测量上注重方法和精益求精的学生,往往能较快地达到实训要求,成长为优秀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治伟主编.装配钳工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4-01.
[2]王志学主编.机械识图与公差配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2009-3-1.
篇3
【关键词】钳工 钳工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242-01
笔者从事钳工实训教学工作已有三年,面对我们技校学生的学习现况和基本素质,怎样使我们的学生在枯燥的实训过程中能够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我们实训教师的一大难题。在此期间笔者通过不断自我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感触颇多。总结如下:
一、认识钳工,了解钳工,发展前景。
对于新生而言,钳工是一个十分陌生的专业。因此,在实训之前,就要让学生了解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有划线、锯割、锉削、錾削、钻孔、扩孔铰孔、攻丝等。其中的锯割和锉削又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这些操作技能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由于它设备简单、不受场地限制,能完成机械加工不便或难以完成的工作,因此有着“万能钳工”的美誉,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各种工具来完成零件的加工、装配和修理等工作。当今社会,机械制造业发生了巨大变革,现代化机械加工设备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机械加工的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虽然钳工的某些操作可以用机械加工的方法代替,但对于那些不适合机械加工,或者采用机械加工反而增加成本的操作,还是应依靠钳工完成。比如:在先进的机械设备的制造中,离不开从事先进的工、量、模具等工艺装备制造的工人;离不开高技能的装配工人;也离不开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维修具有专业知识和较高技能的机械维修人员。因此,钳工仍是不断发展的机械行业中的重要工种,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地位是其他工种不能替代的。
二、由简入繁,循序渐进。
学生有了对钳工的了解还不够,这时如果直接让学生训练一些钳工基本技能,学生的兴趣可能会荡然无存。所以要由简入繁,循序渐进,让学生很快从外行变内行。较好的做法是在给学生讲完认识、了解以及钳工发展前景后,把学生们带到钳工实训车间,先让他们认识各种钳工量具,讲解其作用、售价等相关知识,并教他们正确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万能角度尺等量具,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试做工件,自我发挥,逐一批改,对比指正。
有了前面的引导和激励,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试做工件。在工件试做前,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往学生的五角星,刀口角尺等作品。接下来让学生练习一些对精度各方面要求不严格的简单工件,只求形似。例如学生最喜欢的五角星或者硬币制成的爱心等,使学生了解钳工简单的划线方法和基本制作方法,然后让他们自由发挥。一般通过这一工件的制作,大部分学生都会表现出浓烈的兴趣,积极地对工件进行制作。其次,对学生完成的工件进行集中地打分并与以往学生的优秀工件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找出差距。最后,要让学生知道制作优秀的工件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工量具、采用多种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技巧、经常进行不同技术要求的检测才能完成。要想制作一个优秀的工件,就必须灵活掌握钳工理论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在平时的训练中苦练基本功。
四、实训工件的归属
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做好的工件教师给出评分后,放在实训车间或储物间。这种方式虽能给实训教学节省成本,但是学生们的积极性会有所减退。为了增强学生们的成就感,可以把学生们自己做好的工件交给学生自己,这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兴趣就更浓。
五、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钳工实训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将良好的道德教育贯穿于实训的全过程。从每天准时到达实训车间,遵守实训工场实习纪律,安全文明生产,到实习结束要及时清扫场地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六、教师不断充实自我,创新课程内容。
当前工业飞速发展,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将课本以外的东西融入教学中去,与时俱进的开展教学。教师应该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来填补书本的空缺。现代钳工加工方面的机械、材料、加工工艺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教师,不应停留在原来的一些传统的加工模式或工艺上,而应注重从网络、电视、杂志等方面收集更多的当代信息和科技,充实到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钳工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如果很少接触社会最流行,最前沿的技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可能已经过时了,也不能掌握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知识更新速度快的当今社会一定要不断学习,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学习,并且应当和企业密切联系,多深入到企业中去进行学习了解,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更新教学观念,进行有开拓性的钳工教学。
通过以上六步的的引导和激励,让学生感到钳工的有用、乐趣。也让学生明白学好钳工应先练好基本功。这样学生就能在钳工学习中慢慢的找到其中的乐趣和自己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洪义、杨全利.机修钳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 张锁荣、网魁德.钳工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3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 杨国良主编.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能大赛;经验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154-02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今天,各级技能大赛成为各个学校切磋技艺和检验办学水平的重要平台,技能大赛获得的成绩已然成为衡量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各中职学校以技能大赛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技能培养,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河南省平顶山市从2010年起全面开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活动。一年一度的市赛不仅展示市内各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也是国赛、省赛选拔参赛队伍的依据,市教育局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平顶山市工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积极参与,认真备战,连续三年参加数控车工、普通车工两项机械加工专业竞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国赛、省赛中的成绩却不突出。从中暴露出的技能训练体系不完善、教学模式单一、双师型教师紧缺等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总结,以利于促进学校机械加工专业发展,在技能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积极更新观念,促进教学改革
机械加工专业技能大赛的整个比赛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在规定时间内,快速确定加工工艺,加工出合格产品。竞赛过程综合考查学生工艺分析能力、操作机床能力、工件测量能力、突发事件应变处理能力等。技能大赛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更新教学模式。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上应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教学过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法”,体现“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的职教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法上采用可“合作探究法”、“练习体验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2.调整教学计划。中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学生既要学好理论,又要掌握技能,成为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机械专业科学地调整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设置好相关课程。例如,我校在数控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中,理论上把《机械基础》、《公差配合》提到第一学期,《车工工艺及技能训练》提到第二学期,第三学期要完成《数控技术及技能训练》及相关CAM软件的教学;实训上第一学期完成钳工实训,第二学期完成普车实训,第三学期完成数控车实训,第四学期巩固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由初级、中级向高级发展。
二、技能训练体系规范化
1.制定专业的训练标准。学校应根据大赛的实际情况,主动请该行业的专家,或长期担任过大赛裁判的评委共同研究,制定有效的训练标准,使技能训练不再盲目,做到有章可循。技能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还要对训练学生建立加工档案,如磨刀、机床操作过程、零件加工质量等,且每天记录,作为学生综合考评的衡量依据。
2.建立稳定的辅导团队。多年的辅导工作,使专业教师都能总结出一些宝贵的大赛经验。技能大赛的训练需要组建一支稳定的教师辅导团队,把专业教师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辅导团队要精心准备,认真制定训练计划和目标,分析竞赛方案,把克服各种可能遇到困难的过程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中,认真给学生示范操作技巧和要点,并及时给予点评和纠正。
3.加大设备的投入和利用。为加强学校专业实践教学,也给技能竞赛的训练提供充分保障,学校应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购置大量设备,如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普通车床、电火花、线切割等,建立相应完善的机械加工车间,用来满足机械加工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为学生获得好成绩打下硬件基础。与此同时,将更大程度地调整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提高设备利用率,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受技能训练。
4.调整辅导方法。首先,要保证竞赛中的加工效率及效果,在尽量少的时间内正确操作机床,加工出合格产品。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应从效率和效果两方面衡量自己的工作,并向学生灌输、传达“速度”与“效果”的意识。同时,训练的过程要有条不紊,合理安排进度,切勿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否则会影响训练后期的冲刺提高;其次,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师生可结成伙伴关系,训练时是师生,课余时是朋友。达到彼此和谐一致、意识统一、沟通到位、信息传达及时、理解准确,才能获得最优的辅导效果;最后,教师要激发出学生的最佳状态,培养较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独立获取各种有用信息。例如,在车工技能训练的辅导过程中,分析历年普通车工题目涉及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竞赛题目进行训练,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强化训练。
三、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技能大赛的试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培养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加强实训,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1.制定“双师型”教师发展政策。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在职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等建立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评价考核体系,设立激励机制,促使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对专业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固的互助关系,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一方面可加深对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促进教学;另一方面,向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从生产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积极引进相关企业、公司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传、帮、带。这样既可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又能让学校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在职业大赛竞争激烈的今天,中职学校要在大赛中不断总结经验、更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实用型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伟.技能竞赛对“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的启示[J].林区教学,2011,(02).
篇5
关键词:机械加工教学;常见问题;教学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30
1 引言
技工院校与普通院校在教学目标以及培养方式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专业是一个侧重实践操作的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技工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做到产学结合,真正的让学生具备专业性的行业技能,将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技能不断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工作效益。近几年来,技工院校毕业生是我国技术行业里的主体和核心力量,对于提升我国不同行业的高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针对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的特点,立足于实际教学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的对策。
2 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
2.1 理论课程与技术操作课程衔接不科学
机械加工行业是一项操作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对于人才的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科学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当前,我国技工院校的机械加工专业没有将理论课程与技术操作课程进行科学的衔接,一部分技工院校机械加工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技工院校机械加工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教学实践部分,忽视了对学生理论教学的教育,导致学生严重缺乏理论知识,甚至一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操作步骤,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也不明白操作原理所在,如此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无法摸清实践的本质。
2.2 缺乏专业性的复合型教师资源
当前,我国技工院校的师资力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严重缺乏专业性复合型教师资源。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作为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教学过程,不仅要求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具备充足而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师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立足于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加工专业的师资队伍来看,缺乏有能力的复合型教师。一些年纪大的教师缺乏充足而创新的理论知识储备,教学理论得不到更新,甚至一些老教师只是具备实践经验,并没有系统性的理论性体系。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来说,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虽然有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但是并没有实际性的实践操作经验,无法更好的进行授课,不利于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水平的提升。
2.3 验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技工院校的机械加工教学都配备了实验室,机械加工教学实验室的条件相对简陋,并没有配备充足的实验工具。我国技工院校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但是技工院校实验室的实验器械并没有随之更新以及补充,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一些学生没有充分的进行操作实践学习。与此同时,虽然一部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实习活动安排,但是由于社会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能够满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实践学习越来越难,加上一部分企业更多的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的实习活动变得越来越表面化。
3 优化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的教学对策
3.1 提升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就是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实践衔接不科学以及呆板老旧的问题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在理论教学环节应该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创新,选用适应行业发展的更新教材,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教学实训基地等课程模式,不断促进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除此之外,职业教育机械教学专业的专家学者应该根据行业前景发展的探析,积极的对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课程设置进行及时的优化和调整,争取让学生接受到最先进实用的教学知识内容,跟随时展的步伐,最大限度满足行业发展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
3.2 聘用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职业教育机械加工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能力需要更加全面。师资力量是一个技工院校专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能力都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教师不仅具备全面的理论教学知识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3.3 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
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具备自身的专业特点,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培养的一个目标要求。技工院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提升学校实验课程教学水平,进一步强化人才质量。与此同时,职业教育院校机械加工教学又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很多教学知识的讲授都需要通过专业的设备操作进行讲解,单纯的教授课本知识内容无法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
4 总结
技工院校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专业教学人员应该立足于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教学的现状,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总结经验,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争取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数控铣床;加工工序;重要性;工序安排
一、引言
一般而言,数控铣床是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技能实训过程中最后学习的一类机床。原因在于,数控铣床是三维的加工设备,而且加工对象较为复杂,可以加工平面、台阶、各类成形槽、凸台、钻孔、扩孔、铰孔、镗孔、攻螺纹等,几乎囊括了各类平面轮廓和立体轮廓的零件。在进行加工工序安排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感到非常困难。有的主次不分、内外不分,有的与数控车床混淆不清。此外,加工工序的制定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工件的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因此数控铣床在加工过程中工序如何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控铣床工序安排的一般策略
工序的安排是工艺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为了达到零件的设计精度要求以及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数控铣床加工工序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粗后精原则
先粗后精,是用去除多余材料的方式进行机械加工时一般都会采取的原则。对于数控铣床而言,简单地讲就是“大刀开粗,小刀清角”。粗加工时,以去除多余材料保留一定加工余量为主要目的,再依次精加工各个表面,既可提高生产效率,又可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对于某些加工表面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往往在粗、精加工工序之间,还会放置一段时间,使得零件表面的应力得以释放,目的也是在于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
2.先面后孔原则
对于支架类、箱体类零件,一般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这是因为平面的面积大,以平面定位加工孔的夹具结构简单、可靠,加工时可以确保定位可靠,夹紧牢固,从而保证孔的加工精度。其次,先加工平面可以消除铸件表面的凹凸不平、夹砂等铸造缺陷,为提高孔的加工精度创造条件,同时也便于对刀及调整。特别是钻孔,孔的轴线不易偏斜。
3.先内后外原则
对于外圆与孔的同轴度要求较高的零件,加工时一般采用先孔后外圆的原则,即先以外圆作为定位基准加工孔,再以精度较高的孔作为定位基准加工外圆,这样可以保证外圆和孔之间具有较高的同轴度,而且使用的夹具结构也很简单。
4.连续加工原则
加工过程中,铣刀的铣削运动应当连续,应尽量避免加工中的停顿现象,特别是加工半封闭或封闭的内外轮廓时。这是因为零件、刀具、铣床这一工艺系统在加工过程中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弹性变形状态下,若突然停顿,切削力会明显减弱,就会使刀具在停顿处留下划痕或凹痕。
5.先钻孔后铰孔、先钻底孔再攻螺纹的原则
钻孔操作,一般是钻头钻孔,扩孔钻扩孔,最后铰刀铰孔。当进行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孔系加工时,要避免把坐标轴的反向间隙带入,从而影响位置精度。如果是螺纹孔,在攻丝之前,要先钻底孔,然后攻螺纹,必要时需要二次攻丝。
以上仅是一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工序安排策略,通常情况下,在定位夹紧时会考虑一次定位原则;对刀具的使用中,还会贯彻减少换刀次数的原则,目的在于减少空程,节省辅助时间;加工过程中,还会坚持机械加工中由远及近,先主后次的原则;在进行工艺路线选择的时候,还会寻求最短加工路线,最终轮廓一次走到完成,设置刀具的切入切出方向,用以保证零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总之,工序与工步的安排与划分要根据具体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等情况综合考虑,并不能一一言尽。
三、总结展望
合理地确定数控加工工艺,对实现优质、高效和经济的数控加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面对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方法比理念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进行案例教学,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典型的案例作为导入,确定数控铣床加工工序时,首先要对被加工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和处理,然后根据工艺装备(如机床、夹具、刀具等)的特点拟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熟能生巧,实训项目多了,教师引导多了,学生在数控铣床加工工序安排方面也就能如鱼得水、驾轻就熟了。
参考文献:
[1]华茂发.数控机床加工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作过程;构建
一、概论
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支撑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然而,与机械行业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械加工类专业技术人才出现严重短缺,我国企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生产一线的机械加工职工技术素质不高。熟练地拥有高技能的工程师和技师非常稀缺。很多企业为了改进生产工艺和质量,纷纷挖“墙角”,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二、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切削加工》学习领域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能够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创新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以切削加工的各种加工方法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按实际加工过程实施流程进行。本课程特色:教学过程按各工种的实际项目实施流程进行,课程在实训室授课,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普通机械加工能力、零件的工艺编制能力及机床的操作能力。也是本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需要的核心能力。通过具体的零件加工项目。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的加工方法,了解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熟悉机械零件普通加工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方法。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规程编制。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及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安全操作设备的职业素质,团队协作工作的职业精神,一丝不苟的职业品格。学生完成本课程后可以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拓宽学生专业及就业口径。
三、课程的开发
(一)切削加工课程开发目标
通过社会(企业)调查,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切削加工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在对工作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打破学科体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提出切削加工岗位群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构建以“任务载体”为中心,以子任务或项目课体为主体,以实训车间为实施地点,以机械加工、工艺编制为主线的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
(二)切削加工课程的重构
1.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模式的核心理念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任务结构为框架,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2.切削加工课程构建思路
通过对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分析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切削加工课程结构的总体思路:
①教学项目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岗位工作分析;
②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③教学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覆盖面。
3.课课程内容的重构原则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从专业的整个课程结构体系去考虑,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上,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应具有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尽可能地直接明确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等要求,打破传统学科课程及其体系的束缚。
②依据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进行有效衔接。
③课程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要注意吸收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
④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相结合,将通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更好的就业,并能适应岗位的迁移。
4.切削加工课程构建过程
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团队。由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课程骨干教师构成核心课程团队,统筹课程建设的全面工作。
根据工作过程要素确定对应课程,通过企业专家和校内教育专家对岗位工作分析,详细讨论与分析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明确其工作职责、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使用工具、工作方法、组织形式、与其他任务的关系等。根据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培养内容,使得知识组织形式更能符合职业技能要求。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培养。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模块化综合职业能力设计为切入点,创建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学习情境。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以专业高新适用技术为主,技能以创造性技能为主,结合学生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及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排列与组合;过程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课程标准以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根据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
育项目课程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教
科版,2005(2).
[3] 姚和芳、首衍,等:基于工作过程数控
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设
计. [M]高等教育出版,2008.7.
[4]陈宝军.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的建设.《活力》2009年04期.
篇8
关键词:技能操作;考纲内容;备考模式
2014年6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会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现代化高技能人才。为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引导中职学校重视职业技能,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浙江省高职考中机械专业理论考试相应增加了职业技能操作考试。操作考试采用的是单人单机模式,相对于理论考试,技能考试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且大家经验不足。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课后思考、请教专家,提出职业技能操作训练的相关策略,为指导教师授课及学生训练提供一套方案。
一、传统实训课状况
1.课程安排
中职学校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在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开设实训课程,机械专业的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分别进行钳工实训、车工实训、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每学期的训练时间为两周。但是,学生人数较多,机床设备较少,人均上机时间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导致学生只能掌握基础的几个模块知识,难以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2.教学组织
在教学组织环节,实习指导教师按照本工种技能知识实施教学,以专业工种教材为依据开发实训模块项目。在平时的教学中,以学生自行练习为主,教师集中讲解、个别辅导为辅,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安全性,对教学结果即学生的加工练习零件质量及教学过程则不够重视。
3.评价系统
机械专业学生学期末考核成绩以学生平时成绩加教师评价成绩,毕业时的考核以职业技能鉴定成绩为准,以上成绩只要合格就行,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于高职考的竞争性考试有很大差别,因此对高职考的学生来说,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教育教学方式,严格规范落实考纲,真正掌握该专业技能知识。
二、技能操作考试训练策略
1.研究高考政策,吃透考纲内容
由专业工种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教师组成技能高考研究小组,共同分析研究机械高考考纲内容,总结经验,交流心得,形成文字类资料并指导高考技能操作教学。另外,吃透技能知识点难易程度,操作过程注意区分轻重点,抓基础,破难点。
2.制订训练计划,形成备考模式
各专业工种实习指导教师在大纲的基础上制订训练计划,准备好各期的技能操作训练试题、月考试题,形成校本《高职考XX技能操作训练试题》分发给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各工种实习指导教师做好每个知识点的讲解、示范、指导、评价等工作,能结合专题PPT、操作视频、实战演示进行,特别是加强对基础性的知识技能讲解,如图纸的分析、工艺编排方法、程序编写、量具的使用、设备机床规范操作等。教师平时在课堂中加强巡视,对不规范的操作亲身示范,特别是钳工的锉销姿势、车工的手柄操作、数控工件试切、刀补操作等。
小组评价模式对于学生加工过程及零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模式,并要求每位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总结发言,教师点评,得出今日操作的易错点及优点。
3.增加训练时间,确保训练成效
所谓熟能生巧,对于技能操作而言也是如此。在现有的实训时间的安排下,利用学校机床设备空余时间,安排上机操作,如增加晚自修时间进行训练,或周六时间,或学生自行到校外训练,以增加人均上机训练时间,增加掌握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
4.学生演说汇报,训练心理素质
在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要关注心理素质的训练,我们采用学生演说汇报法。以学生上课、教师点评为基本模式,上课内容可以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复版,也可以是自身的心得体会,可以是团队讨论精华,汇报演说以单人为主,团队为辅。学生可以采用图片、视频、PPT、操作示范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将学生推到风口浪尖,让其担当责任,训练心理素质。
5.开展技能月考,增加考试经验
每月或每周开展技能操作考试,反复式的技能“高考”,使学生暴露缺点与不足,增加技能知识与考试经验。技能月考的组织实施有一整套方案,考试的场地、机床设备、时间、监考人员、评分制度都严格规定,为增加模式考试难度,还增设校外场地、校外监考人员、校外出卷、评分等。
6.虚心向外求教,取得如意真经
在校内训练时,为拓展教育教学经验,将专业指导教师派到技能考试优秀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取经,学习实训教学安排,教学实施过程及学生评价等,也可以将优秀的专家请进校园传授经验,特别是高职考机械出题专家。博采众家之长,优化教学模式,改进训练方法,科学有效实训,方可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冀文,李明.数控车工一体化教学课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篇9
据笔者对所在地8所开设数控专业的中职、技工学校和数十家机械制造企业的调研,企业普遍反映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制造企业对数控加工技术工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职业意识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投入,职业学校添置了大量数控设备,逐步走出了数控加工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窘境,在增加学生数控机床操作时间的同时,大幅削减甚至取消普通加工的实习时间,忽视了钳工、普车等普通加工对学生职业意识特别是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作用。
2.操作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很多学校虽然添置了大量数控设备,但出于人身、机床安全方面的考虑,学生的实习材料大多还是铝料、塑料,并没有进入真刀实枪的实战,只是把原来在电脑上的模拟搬到了数控机床上。学生到了企业感觉好像什么都学过,但什么也不会做,需要企业重新培养。
3.工艺分析能力基本就是一张白纸有些学校实行从课堂一步到数控机床的教学模式,使得作为数控加工工人必须具备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专业基础、专业工艺知识等不能通过实践得到检验,丧失了理论指导实习、实习中总结理论的锻炼机会,很多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已经把这些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还给了老师。
4.动手能力差,手脑并用的能力更差在制造业工作,动手能力最重要。但事实是学数车的不会磨刀,学数铣的不会装夹。很多学校把职业技能鉴定也搞成了应试教育,考什么练什么,更有甚者要求学生背程序。虽然在目前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式下,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在毕业前顺利取得数控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但企业不认可,学生也没自信,最后转行也就成了必然。
5.质量意识薄弱,测量能力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学校的“60分万岁”跟企业的合格产品完全是两码事,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就要求工人要有很强的质量意识,具备很好的测量能力。会开数控机床,会编制加工程序,不代表就会测量,特别是关联精度的控制。
6.适应、应变能力差企业根据生产需要进行岗位调整时发现,由于有些学校忽视专业知识和普通加工实训的教学,学生适应、应变能力极差,不要说换设备、换工种,就是换数控系统也不行,会法兰克的不懂华中,会华中的不知道广数。个别学校甚至给数控设备配上电脑,把手工编程的教学也免了。
二、普通加工实训对数控专业教学的作用
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钳、车、铣、刨、磨等普通加工技术,离开了普通加工技术的奠基作用,数控加工专业教学就是空中楼阁。
1.钳工实训对数控加工专业教学的作用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各种机床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数控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大部分钳工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钳工仍是广泛应用的基本技术。钳工作为一种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在数控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特别是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通过钳工实训,可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让学生熟悉安全文明生产知识,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钳工实训需要学生细心观察,反复实践,失败了就从头再来,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最有效。其次,通过钳工实训可以让学生掌握作为机械操作工人必须掌握的钻削、锯削、锉削、铰孔、钻头刃磨、攻丝套丝等基本操作技能,锻炼和提高他们在数控加工中经常用到的画线技能。钳工制作最讲究加工工艺,所以钳工实训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工艺分析能力的很好途径。再次,通过钳工实训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钳工实训可以说是所有机械加工工种中使用量具种类最多、使用最频繁的工种之一,通过钳工实训可以让学生掌握大多数量具的使用和测量技巧。钳工锉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尺寸精度与形位精度的关系,有利于对学生精度概念和质量意识的培养。第四,通过钳工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校装配钳工的实训一般分小组进行,需要学生协作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协调素质和沟通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装配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常见机构的装配技巧,体验零件质量对装配精度的直接影响,提高常用夹具的使用技能。
2.普车普铣实训对数控加工专业教学的作用数控机床就是在普通机床的基础上加装了计算机数控系统。数控专业开设普车普铣实训,可以为数车数铣技能教学打好基础。通过普车实训,可以让学生对金属切削过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熟悉工件的装夹、刀具的安装、切削原理、走刀路线、技术测量与精度控制、工艺参数等知识与操作技能,使学生对机床切削加工有一个感性认识。普通机床操作是数控机床操作的基础,在学习数车数铣前学好普车普铣技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首先,通过普车普铣实训,可以提高学生操作机床的水平。普车普铣上有多个操作手柄,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眼、脑、手脚的协调性、灵活性,使学生成为身手敏捷、反应快速、动作准确连贯的熟练操作者。而在数车数铣上,并没有这么好的练习效果。
其次,通过普车普铣实训,可以强化学生对切削过程和切削用量的感性认识。一些熟练有经验的车工师傅看铁屑形态、凭进刀切削时手的感觉,就可以判断出有多大的切削用量,判断出切削用量是否合理,这种手感在数车数铣上是学不到的。由于普车普铣加工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观察到整个切削过程,更容易感觉到声音、振动,观察到铁屑的形状及颜色等,也容易察觉到机床是否存在事故隐患,对刚性、变形、顺铣逆铣的差别等也有更直观的认识。
再次,通过普车普铣实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刀具刃磨技能。车工的关键技能是对刀具的正确处理,学生只有不断磨刀、试切,反复摸索改进,才能真正掌握刃磨刀具的技能。认为数控加工多用机夹涂层刀具,不需要掌握刀具刃磨技能的想法是片面的。据笔者调查,很多企业在数车加工中使用高速钢、焊接刀具。铣工的关键技术是工件的正确装夹,完全可以在普铣上学习。第四,通过普车普铣实训可以让学生对机械加工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经过普车普铣加工和刀具刃磨的艰苦训练,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是大有好处的。学生到了企业就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现代制造企业对机械加工工人的要求,不至于出现很大的心理落差。
篇10
关键词:模具;教学改革;技能型人才
一、改革原有的实训教学模式,推行模块化教学
在模具实训教学中推行四个教学模块,坚持“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讲练结合、实践先行、趣味伴行、模块化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就业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将模具实训教学以四个教学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模具实训教学模块内容如下:
1、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1)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模具钳工所有基本操作技能,打好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基础。
2)拓展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车床的、铣床、磨床、焊接等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普通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就业途径。
3)数控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仿真技能、CAD/CAM软件应用教学,了解先进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
2、核心技能教学模块:
1)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
主要完成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拆卸、测绘实训教学,将测量技术、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模具材料热处理、冲压工艺与模具结构、塑料工艺与模具结构等多门理论课程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拆卸、测绘实训教学中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课程。
2)模具安装、调试、维修实训模块:
主要完成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安装、调试、维修实训教学,了解模具使用设备冲床、注塑机等,掌握模具安装、调试、维修方法。
3、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
通过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4、技能鉴定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技能鉴定实训教学。
二、合理安排模具实训四个教学模块,制定优化的实训教学计划
改变以往在2-3学期以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为主的模式,学生实训了很长时间还不知道模具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困惑。优化模具实训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模具实训四个教学模块的实施。
1、第一学期在以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2、第二学期在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和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增加拓展实训教学模块和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使学生了解普通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学生在拆卸、测绘实训教学中了解专业内容,巩固专业思想。
三、模块化教学在实训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的情况,现将部分实训教学模块在实际教学中做法总结如下:
1、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教学目的:一是通过拆装了解模具结构,模具零部件的作用,模具的拆卸方法、组装顺序,模具工作原理,拆装工具的使用等;二是通过测绘了解模具零件的尺寸,绘制测绘零件草图,绘制零件正规图,标注零件的尺寸及公差,零件的材料,技术要求等。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分阶段逐步实施,在第二学期引入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时,因部分专业课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欠缺,那么这一阶段以模具拆卸教学为重点,通过拆装了解模具结构、模具零部件的作用、模具工作原理,掌握模具的拆卸方法、组装顺序、拆装工具的使用。
2、模具制造实训模块
模具制造实训模块教学目的:通过模具制造实训使学生掌握模具的加工方法、加工工艺、模具零件的加工、模具装配,巩固专业思想。模具制造实训模块内容包含冲压模具制造实训教学和塑料模具制造实训教学。
1)在模具制造实训模块教学实施中,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到小组协作完成的教学模式;遵循渐进、有简到难的教学顺序;讲练结合、实践先行的教学手段。
2)学生第一次进行模具制造实训课题时,要求学生每一个人独立完成模具制造,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从零件的准备、零件的加工、零件的组合、模具装配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独立完成模具制造的能力。
在后续进行模具制造实训课题时,采用小组协作完成的教学模式,小组成员四人,推选小组组长一人全面负责模具制造的进程、任务分配、协调小组成员零件加工精度和加工进度,通过模具制造实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课题,增强班级观念,团队观念。
其次模具制造过程组织管理,模具制造零件多、标准件使用多,如果组织管理安排不当,将可能造成零件丢失、标准件使用过多、钻头铰刀丝锥等工具损坏严重、零件加工精度不高、模具制造效果差等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对模具零件加工提出要求,零件精度按图纸加工,如果图纸未规定公差则由教师制定公差,将零件的加工按课题要求对待,每加工好一个工件先由组长进行初检,教师进行复检,然后教师按小组分类统一管理工件,这样教师可以掌握模具制造进度、零件加工精度、有效的控制原材料的使用和标准件使用等情况。在成绩评定中采取以小组为评定对象,展开小组间竞赛,综合考察模具制造中模具零件的加工精度、零件组合精度、模具装配精度、原材料的使用数量、标准件使用数量、工具损坏情况、团队协作情况、模具制造总体用时等方面评定出小组得分,再由小组成员根据小组得分、各自在模具制造中工作情况评定出小组每一个成员的成绩;以小组考核的方式评定成绩,可以有效地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锻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团队观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