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训课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18:5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实训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实训课总结

篇1

1.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发挥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目标定位,基于四个方面的依据:

(1)时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相互抵荡,在愈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较量日益凸显。在我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正在向更高的小康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思想制高点的占领和精神领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大学生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年青富有朝气,热情进取意识强,但是他们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实际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面临着社会困惑。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期,经济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信息传播渠道多,社会负面新闻发酵快,再加上升学、就业压力等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

(3)高职院校办学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职院校办学规律要求高职院校课时中要有50%以上在实训实习场地进行,实践教学成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实现实践育人的效果。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功效发挥

目标定位是功效发挥的前提和基础,目标定位也是功效发挥的核心和标准,目标定位更是功效发挥的评价尺度。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效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方向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二,实效性与长效性相统一的原则。第三,理论性与实践性想统一的原则。第四,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育人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实践育人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当前形势下,既要总结和发扬以往的实践育人经验,又要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丰富实践育人的手段,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平台。

二、基于实践育人为目标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1.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计划编制与实施

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计划编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以主抓和分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领导和部门为主体,负责审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把握政策导向,协调部门合力,建设资源平台。第二层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课程设置,教材资料使用,教学时数分配,师资分配,部门协调等工作。第三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教研室,负责实践育人教学计划的调研研讨,组织实施、指导参与和反馈总结等工作。

2.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利用

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利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专业实习有效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厂中校”和“校中厂”成为高职院校实训实习的一大亮点,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实训处于制度化,常规化状态。寓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于专业实习实训中去,有利于深化、加强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综合素质。

(2)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充实着同学的精神世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积极与学生处、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联系,做好沟通与协调,组织好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目标。

(3)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根据实践育人教学计划,不断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科技服务支农活动,芒砀山文化采风活动,永城市文明城市建设活动,永城市卫生城市建设活动,社会救助与捐助活动,永城市面粉节活动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及时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3.以实践育人为目标的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创新

篇2

关键词:农业机电类,专业创业教育,江苏牧院

一、我国农机化发展概述

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更加需要人才。目前我国农机类人才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总量不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二是文化层次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农机实用人才总数的8%左右,综合业务水平低;三是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而且行业、产业上不合理,大多集中在农机具操作手方面。而对农业大学生的教育发展正好满足了农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对农机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既能扩大农业专业学习群体又能带领农民致富,是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实证分析

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举行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设计大赛”,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推动了一大步。之后,教育部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决定出台一项保留学籍创业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但尽管如此,笔者通过查阅数据发现,目前广东省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只有4%。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分析了农业机电类学生创业现状,以为提高农业机电类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奠定了基础。

(一)问卷调查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具有农业机电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通过远程访问了一些其他高职农业院校农业机电类的学生。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800份,实际回收780份,问卷有效率为97.5%。调查内容包括对创业的认识、对创业的打算、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对学校创业辅导的认识及对农机类创业培训的建议等内容,问卷分析主要采用了SPSS17.0软件。

(二)问卷统计分析

1.对创业的认识

大学生由于吸收的知识渠道不同导致对创业知识的了解程度、理解程度有所区别。调查显示,农机类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多源自教师授课、媒体社会宣传和家庭影响,他们对创业十分了解的占5%,一般了解的占57.2%,对创业知识不是很了解的占28.8%,由于对创业知识了解的匮乏,导致大家对创业的理解不尽相同。

2.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1)创业课程开设与创业教材提供

学校开设创业课程和发放创业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能够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形成,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据调查显示,1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且提供创业教材,30.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未提供创业教材,46%的学生认为学校未开设创业课程,也未提供创业教材。由此可见,农机类学校对于创业教材的提供及创业课程的开设情况不是很乐观。

(2)学校开设创业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虽然现代新媒体技术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大学生获取创业类知识大多数还是通过教师授课获得的,对于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学生还是更加注重市场营销、人际沟通技巧、创业实例、创业机会与环境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授课方式,学生还是希望专家或创业者本人讲授,并且定期提供讲座,以分析实体模型为课程主体。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农机类学生最需要获得的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创业实战机会等方面的创业教育。

(三)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

以调查问卷和案例访谈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当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实际,笔者总结出当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素质欠缺。

目前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究其原因,和大学生所处环境相关,大学生一直待在象牙塔中,难以感受到真实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并且学校中的创业氛围缺乏,直接导致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

2.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有待优化。

部分农机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其一,注重专业课程,忽视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农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中专业课比较多,基础课比较少,造成了大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人才技能单一,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其二,注重实践课,忽视理论课。各个学校在开展农机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时,多数是看中了实践的力量,对于理论课程重视力度小。其三,创业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一般有KBA课程模式、强化班模式、公共选修课模式,而整体的创业教育课程几乎没有系统开设。

四、高职院农机类创业教育举措

针对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素质欠缺,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业教育实践与社会实际出现代沟,以及创业理论与创业实战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机类专业的实情为基础提出了高职院农机类创业教育相关举措:一是创业素质拓展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打造“1+0.2+1+0.8”四阶段培养模式;二是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开创农机“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三是一二课堂结合,建立农机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体系,以期能帮助解决农机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问题。(一)创业素质拓展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打造“1+0.2+1+0.8”四阶段培养模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机专业为让学生提前感知企业职场氛围,拓展创业素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创建了“1+0.2+1+0.8”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其是“2+1”基础上演变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新形式。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分两次实施,二年级0.2(2个月)和三年级0.8(约8个月)。农机专业于2011年开始实施“1+0.2+1+0.8”四段制人才模式的改革,与江苏宇成动力有限公司协商并签订合作协议,选派优秀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进行辅岗实训0.2(2个月)。学生实训回校后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调整专业学习计划,为创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与就业选择打下基础。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开创农机“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强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创业教育力度,分别在农机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了“农机类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期开设了“农机创业心理学”课程,第三学期开设了“农机类营销学”课程,第四学期开设了“农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第五学期开设了“农机创业实训”,这些课程能够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能够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增强他们的创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对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牧院农机专业发展了自己的“三阶段三步走”专业创业教学模式(见图1),该模式分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综合应用阶段、设计创新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的三步走分别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实践选修。其中,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将机械基础课程融入农机基础课程中。在实践教学这块,我院借助农机相关实验设备,结合农机教学实际,将农机实践整合到专业课程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综合应用阶段,分为: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实践选修三步走。按课程标准评价方式,每个教学项目制定考核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尽早掌握专业技能,实践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第二步是校外实习,农机类学生在大二时候,院系会选派优秀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辅岗实训2个月,实训期间将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共同完成企业文化、车间管理等相关实践课程,通过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最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了解行业的相关动向。综合应用阶段的实践选修是学生通过基础训练阶段和校外实习过后,有自己兴趣或选择方向的基础上,提供给他们的实践选修,让学生在确定专业小方向或初步创业方向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实践选修,重点突出地进行专业技能深入学习。

第三阶段为设计创新阶段,分为:创业实训、毕业实践、毕业设计。首先,创业实训,按照学生的创业意向,系部将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创业环境,同时派驻专业的创业实训导师随时指导和辅助学生的创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创业的全过程,还会邀请行业的创业专家定时给学生开展创业讲座和创业答疑,帮助学生解答创业过程中的疑惑。学生通过创业实训,已经对相关行业创业有一定的了解,接着,他们会进行毕业实践,学生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创业实践还是就业实践,最后完成毕业设计。

(三)一二课堂结合,建立农机第二课堂教育实践体系。

“第一课堂创业教育”是在学校课程体系内开设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和创业能力指导。第一课堂创业教育旨在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系统的基础创业理论和基本创业能力。“第二课堂创业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之外参与的以学生为主体、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开放性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和提高创业素质。

我院农机专业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农机专业的第二课堂实践体系(图2),该体系着重从学生、学校、创业指导中心三方面入手设计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学生方面:我系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创业大赛,比赛胜出者会推荐到学校参加校级创业大赛;我系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模拟,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创业环境中,展开创业实战演练。学校方面:我院建设了以畜牧科技示范园和中医药示范园为主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系部会定期安排学生去相关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实训,同时会安排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单位的校外实训。创业指导中心方面:主要是开设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开办创业讲座,系部每学期会安排专门的创业指导师开展两次创业指导讲座,也会定期邀请校外创业专家和企业家来院开展讲座。创业指导中心还建立了创业小组,小组每月开展创业研讨会。通过开展意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了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为创业的社会实训奠定了基础。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课;幼师生

【中国分类号】G623.58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新生开设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并且可以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打下良好基础。制作课件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基础操作。采用以实训为主,教学为辅的实训教学课。

一、教材的调整

本校选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文化课系列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这本教材主要分为六个教学部分:

1、认识计算机;

2、windowsXP操作系统的使用;

3、因特网的使用;

4、制作word文档;

5、使用excel2003实现企业工资管理;

6、powerpoint2003的应用。

(一) 教学顺序的调整

为了适合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主要是教学顺序的调整,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调整后的教学顺序更适合幼师生的学习。

教材的6部分内容是分为2个学期来进行的:第一学期:1、认识计算机;2、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使用;4、制作word文档。第二学期:5、使用excel2003实现企业工资管理;3、因特网的使用;6、powerpoint2003的应用。

(二)实训内容的调整

根据调整后的教学顺序,并以幼师生的职业特点,相应调整教材内的实训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计算机,基础内容,不做调整

第二单元: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使用,调整任务三,使用windows xp的附件工具,以《画图》软件为主,给出学生幼儿儿歌,让学生绘制儿歌配图。

第三单元:制作word文档,实训内容调整为1、制作自荐信;2、制作《简历》表格;3、制作简历封面。

第四单元:使用excel2003实现企业工资管理,实训内容调整为1、录入班级成员成绩;2、使用公式、函数制作班级成绩表;3、给出成绩评价分类汇总并制作图表。

第五单元:因特网的使用,实训内容调整为1、网络基础知识及电子邮箱的申请与使用;2、即时通讯软件及社交网站的使用;3、搜索引擎的使用。

第六单元:powerpoint2003的应用,调整为1、设计课件;2、插入图片背景;3、插入视频及音频;4、设置动画;5、设置页面切换;6、调整课件。

二、教学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是比较枯燥的一门课,作为职业教育类院校,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实用为主,幼师生的学科必须包含幼师走上职业岗位必须的技能。计算机课也一样,将幼儿园需要的内容融入课堂,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一)课堂内容设计

1、第二单元:幼儿儿歌配图,在使用软件的同时,考察了电脑绘图能力及创造思维。

2、第三单元:毕业求职简历让学生锻炼毕业时应对求职时需要的内容。

3、第四单元:成绩表、基础信息表制作是到幼儿园统计幼儿信息时必须的。

4、第五单元:网络的使用适合于现代社会。

5、第六单元:PPT是主流的课件制作软件,易掌握,课堂效果好。制作能抓住幼儿眼光的课件是必须学会的。

(二)课堂流程设计

实训教学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分配好讲授和练习的时间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之前研究过的课题,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在实行。

1,组织教学,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操作,5分钟的练习,之后,找一名学生代表讲她是如何操作的。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并且检查了学生的操作熟练情况。

2,新知讲授,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精讲强调教师的基本功,操作要准确到位,再教学中强调易出错的操作,内容简明扼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引导学生了解操作技巧,节约学生的练习时间。

采取了讲一点,练一点,最后大块练习时间出作品。以课件制作为例,课堂时间有限,每班分为几组,每组交一个作品。包括教案、课件设计稿和课件。课堂上,一个知识练习一次。如插入一个操作,都分成了插入背景、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插入文本框几个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熟练操作。

3,学生操作,是课堂最重要的部分,实训教学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学生的操作时间,这其中有一半是在边讲边练中进行的,还有一半是大块的练习时间。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掌握新操作技能、提高操作熟练度的关键所在。

4,巡回指导,目的是帮助学生排除操作中的种种障碍,保证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采用个别指导与全班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巡回过程中发现全班的共性问题就需要暂时控制全班同学的计算机,进行整体指导。而在巡回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进行差异的个体指导。

5,学生总结,这样可以既可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又能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6,课后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一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既要重视成功的经验,也要重视失败的教训,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

三、正确处理“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体。师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必须匹配。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的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题作用。

2、旧课与新课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要分配好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比例,因为有很多同学在新课之前就已经将以前的知识全部忘记了。所以每节课课前都要分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来复习之前的操作,让学生在反复的操作中掌握操作,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3、难与易的关系

教学中可以将教学难点拆分或者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诱导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操作。

在实训教学课中,还应该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加入新的内容并实践。用新颖新奇的知识牵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实训教学课要把握和展现“动”这个字。教师要动手示范操作,学生要动手练习操作,反复动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教师巡回辅导时,及时解决问题。

总之,要将计算机实训教学课上好,吸引学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用多样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年.第6期.

篇4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建设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信贷与结算、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德州学院创建山东省特色名校为契机,大力推进专业特色建设,积极服务德州经济,为区域经济贸易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国际经济与贸易高级专业人才。为此需要制定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案。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建设现状

    目前,德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了“课程实践、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移动商务专业竞赛全国高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全国商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职业技能比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中连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好成绩。

    但是实践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诸如:实验室硬件建设不足,生均实验经费较低,实训平台尚需建设,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制度建设需要加强。社会服务工作尤其是德州市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师等职业的培训工作亟待展开。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建设目标

    为此,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要求,成立创业项目管理公司和虚拟食品国际经济与贸易项目管理公司,教学与虚拟国际经济与贸易运营一体化,以此为依托,实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拟建成大学生创业和食品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教学案例室,以及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建设内容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贸易领域内多家知名企业的长期合作,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包括校内创业实践教学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两部分。

    1.实践教学模块

    立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实践操作的专业特点,构建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

    其中,基础实践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暑期社会实践,认识实习,企业创业技能培训等内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模块是由专业课内实验及课程设计组成,包括食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验、微观经济学实验、宏观经济学实验、金融学实验、国际金融实验、财政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统计学实验、国际商法实验、国际结算实验、经贸英文函电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课和专业课的课内实验,旨在使学生具备基础性的国际商务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实践模块包括大学生创业综合实验、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及毕业实习,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块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综合专业技能,并在专业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创业技能与专业技能的结合与提升。

    三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并表现为阶梯式逐级递进的结构层次关系,基础实践为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模块奠定基础。在具体课程内容设置时,注重不同课程内容的递进与衔接关系,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基础实践模块的课程在1至3学期逐渐开展,专业实践模块的课程集中在2至6学期开展,综合实践模块的课程在6至8学期全面开设。

    2.实验教学体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独立设课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室开放计划、开放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开放及实验项目等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和利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各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践和创新训练三个模块。

    强化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各模块中的相关理论课程与实验教学相关联,并使实验教学形成一个逐渐深化、环环相扣的完善体系,保证各学期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验教学环节包含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独立设课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大学生创业综合实验;其中,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不少于70%。独立设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包括实验(课程)名称及内容、管理规定、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实验教材(讲义)等。

    调整实验教学计划,更新与优化现有课程实验内容。改变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制定独立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增加实验学时(含课外学时),增加跨学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占80%以上,探索将课程群内课程实验整合为更加系统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和保障,结合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在现有实验教学资料基础上编写具有特色的与实验教学配套的系列教材。

    系实践委员会制定岗位责任制,加强设备论证、采购的管理;结合科技进步、社会需求变化,修订实验实训任务,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善实验室管理、维护、维修和保养工作,保障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系每年将派出专职教师或管理技术人员,围绕企业生产实训和教学方向进行专业培训;与理事会成员单位一起建立以食品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和创业教育为主体的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基地。

    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安排开展企业培养阶段工作,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及导师共同协商确定在每个企业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校内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外贸负责人参与课程教学,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并组织考试或考核,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部分或全部课程。

    3.第二课堂实践教育

    第二课堂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和社会实践。

    首先,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基地。在满足多层次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各实验室保证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2小时,除了负责正常课内的基本实验内容之外,还对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课外实验选题,同时为学生自带课题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以大学生科研训练形式,为学生科研立项,引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同时以开放实验与科研项目结合的形式向老师开放,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其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识实习、社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的实践基地;结合毕业生就业,在每年举行的毕业生招聘会上与部分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建立实习基地,为专业教学及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

    此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鼓励学生关注并积极参加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指导下,结合相关执业资格所需具备的知识要点,系统优化创业基础、食品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保障毕业生的相关执业资格考试通过人数达到一个较高的比例。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实验条件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训练,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规范的能力训练。按照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兼顾,单项与综合并重,虚拟与真实结合,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原则,在原有校内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拟投入50万元,完善虚拟现实实验室的建设,与学院其它实验室一起形成服务教学的、完善的数字化设计与规划实践中心。

    2.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扩建现有的国际贸易实验室,新建1-2个食品国际经济与贸易仿真模拟实训室、1个ERP实训中心、1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综合运用各种内外部条件继续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力争将其数量增加到23-25个。校外实训基地将重点开展“校企融合”、“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

    四、国际经贸与贸易专业实践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专业实践建设顾问委员会和专业实践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小组领导下的专业负责人负责制。依托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专业负责人全面负责专业建设,根据制定的专业实践人才培养计划组织专业全体教师分工实施,定期组织学科带头人、实践骨干教师进行工作汇报,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定期听取他们对专业实践建设的建议等。

    2.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一方面,本专业将建立竞争机制,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统筹规划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健康、和谐、愉悦又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力度,积极推行实践教学科研奖励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走进社会和企业实践,为教师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

    3.管理保障

篇5

关键词:插花艺术基础;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J525.1-4

插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与诗文、绘画艺术、园林盆景、植物学诸学科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不仅运用了美学、园艺、绘画、雕塑、文学、书法等人文艺术手段,作为一种技艺来服务家庭和社会;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插花艺术属于“生活美的范畴,是精神文化的一种。它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是实用艺术与审美艺术的有机融合”。审美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它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心智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属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在所学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植物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再造型,不仅仅是装饰艺术课,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美育课[1]。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员,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及较强的新事物接纳能力。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开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既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素质所必须,还对于继承和发展国传统插花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存在的问题

1.1基础教学薄弱,教学形式单一

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并设置为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学时数为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有较大困难;同时,理论课上所沿用的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模式一样,教学形式采用PPT教学,教师仍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按部就班地教学,不能清楚的、形象的表达作品的意境和创作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难学。

1.2课程教学经费不足,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较多植物材料、丝带及插花器具等,作为公共选修课程,选课学生较多,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各院系无单独划拨实践教学经费,使得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经费难以筹款,导致了高校教学经费的不足,常常是以看视频或照片的形式进行学习,严重制约了多样化教学的实施。由于教学资源和资金的不足,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理论无从指导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课程讲授结束后,即使偶尔有实践机会,真正能学以致用、熟练插作花艺作品的学生很少,学生不敢动手,操作更无法突出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严重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课程教师多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师资薄弱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通常是园林、园艺室内设计等专业的教师转型而来,专业水平较薄弱。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技能。

2.积极改革,努力探索插花艺术教学模式

2.1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2.1.1多媒体教学

插花是一门观赏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更是一门审美艺术。因此,制作插花多媒体课件需要采用大量的图片与视频。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涉及插花艺术基础、东方传统插花艺术、西方插花艺术、现代插花艺术、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比等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需要的图像可以通过软件创造、扫描仪扫描、数码相机拍摄以及从屏幕、动画、视频中捕捉图形图像等途径采集,并从中挑选制作多媒体所需要的最好的图像运用到多媒体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启发式教学

插花艺术必须讲究意境,要求将作品与命题融为一体,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初步达到寄情于花、融情于花、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让学生学习用花来传情达意,插花时注重个性的表露与作品的内涵,所以从开始进入插花教学时,就有意识的给学生解释优秀作品的内涵,并让学生对作品命名,通过学生的命名和作者的题名作比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如何表达作品的意境[2]。除此之外,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固定命题与自由命题插花设计环节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插花作品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进行相关的艺术构思;在理论课讲授之后,实际动手之前安排临摹课程,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临摹手绘插花作品,临摹课程中,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对所学的花卉、花器知识,构图方式及色彩知识等进行大胆的“运用”。安排临摹课程不仅降低了学生在实践插花过程中“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情形,从而也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逐渐培养创新思维,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插花创作中,为插花创作开始之前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做铺垫与“预热”。临摹课程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启发了学生的构思能力(图1)。

图1《我的家乡》为题的学生插花艺术临摹作品

3.1.1充分发挥学院内部优势,加强实践教学

园艺学院不仅拥有雄厚的园林与花卉方面的师资队伍,还具有丰富的花卉资源。园艺系设有花卉生产园和实验基地,具有良的实训条件,一方面可以为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提供部分耗材,另一方面还能有序推进产学研,还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花卉栽培管理和切花处理保存等拓展综合能力。

在插花艺术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训内容,将理论与实训由原来的2:0设置为1:1,并根据现代花卉行业的发展适时更新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如下实训项目:《花材的识别及处理》、《东方式基本花型插制》、《西方式基本花型插制》、《现代插花》、《花束包装》、《服饰花的设计制作》以及《自由式插花》等。为保证学生实训的质量,学生按2-3人每小组划分,每小组根据所领取的花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完成插花作品命题及制作。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加强辅导,不断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通过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作品的鉴赏和点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3.1.2提高专业教师技能

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的提高迫在眉睫,要通过挂职、进修等形式提高“双师”素质;通过各类插花技能培训学习及比赛了解现今流行趋势,学习新颖手法,锻炼操作技能,开阔专业眼界。另外,除了从内部培养专业教师外,聘请行业专家或校外该领域优秀技师为外聘教师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3.1.3重视实验教学的考核环节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是以实践性内容为主的课程,应以能力考核为目标,实行过程考核,将灵活复杂的实践操作过程融入到实践考核中。学生的插花作品是最终的反映指标,但是考核并不应仅仅看结果。一是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考核依据;二是重视阶段性评价,每次实训课按每个学生掌握程度进行等级测评;三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进行临摹测试、中期测试、期末考试等各项实践内容的综合测试评价。插花艺术考核成绩评定标准为:平时考核成绩占20%、临摹实践10%、期中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作品制作以及服饰花设计及包装成绩占30%、期末试卷测试占40%。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制作技巧、设计及构思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4.教学方式改革后取得的成果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插花艺术课程的认识,加强了学生对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后,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较高,在学生对本课程及教师的评价中,每学年达到95分以上。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该课程每学年选修学生达380人次,成为我校选课率极高,学生最喜爱的公共选修课程。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插花教室,可同时容纳70余人进行插花练习与实践。除此之外,学院增加了教学经费,除了每学年购买鲜花供学生实践,还购买了高仿真花数批,各式插花花器近百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插花实践中经费不足,花材、花器配备不齐的困境。

通过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该课程的延伸方向如:花材保鲜工艺、干燥花制作工艺、花材染色等方面获得了学校或省及科研项目支助,研究结果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

结束语

《插花艺术基础》课不仅是一门艺术课,亦是一门有关美学教育的美育课[3]。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在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美育课在全面推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不断的把审美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拓展思路,从多元角度将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延伸到各个学科中,旁征博引,启迪诱导,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美感。

参考文献

[1]吴丽君.《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2(4):184-185

[2]江志清.漫插花花艺作品的命名[J].中国园艺文摘,2009,9(97):27-30

[3]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篇6

一、工作室培训任务及效果

(一)培训任务

1.岗位模拟训练

让学生亲临模拟实训环境中参加实训。模仿员工与顾客的关系,完成迎宾、服务、送客的整个服务过程,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为培养后继人才做多方面的预演。

2.岗位体验

由学生自主参与,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暂时设计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适应期为2-4个月,从中发觉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能力表现,最终调整岗位,确定其适合于管理层还是基层。

3.定位指导

由专业指导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资深人士和公司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分经营管理方法培训和服务技能培训。店长、领班岗位必须保证技术服务能力过硬,并且具有一定的敬岗爱业意识。要求管理人员完成月计划与月总结,总结分析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让学生明确岗位职责,理顺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直至能较好地胜任。

(二)培训效果

经过半学期的适应观察,笔者发现学生能较出色地、独立地完成本职工作。通过顾客意见反馈及经营的业绩证明,学生的技术服务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生在暑期校外实践中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好评。因此,在该阶段,学生承担了另一项职责,就是在离岗之前辅助指导教师去辅导下一届参与到工作室来的形象设计专业学生。

二、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

如今,国内有很多高校申报与行业相关的形象设计专业、美容专业等,纷纷探寻人才培养的规格、就业的出路。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这一专业至今已有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在人才培养上注重“模拟式”实训教育。实践证明,通过实训,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只学理论而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的现状。通过实训,大学生可以掌握一些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增强对工厂、企业、公司等环境的深入了解,并对对口公司的基本设备能熟练操作,以利于以后求职。学生到毕业时既有学历证书,又有所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学生的就业就有较强的竞争力。通过实训,大学生还能培养自己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学生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主要成效

1.为学生勤工俭学创造条件

学生以校内美容工作室为优越的平台,利用岗位职能,凭借自身的技术水平、服务特点、沟通交流能力,以勤工俭学的方式,获取了一定的报酬,解决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岗位能力。

2.提高专业学习热情

当初有学生怀疑,并抱着好奇的心进入艺术分院来学习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但如今通过个人的切身工作体验,很多学生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观念,深层地认识到了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有效地增强了学习与工作的热情,提高了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3.增进企业合作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室引进上海雨田公司的一些产品,成为加盟商,在内部环境建设上按照正规美容院的要求,包括设备引进、卫生消毒、管理、促销等,根据学生的特点,定岗定位,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挖掘其内在的潜质,培养技术服务型及管理型人才。

在建立初期,邀请雨田公司美导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技术指导,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强化培训,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潜在能力,特别是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得到了院教师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4.增强岗位竞争力

对学生的培养,笔者认为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强化工业实训,很多大学生都需要补上技术、技能实训这一课。从美容工作室的成立可以看出,我们是可以解决大学生只学理论而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的问题的。通过实训,大学生可以掌握一些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增强对公司等环境的深入了解,并对对口公司的基本设备能熟练操作,以利于今后求职。通过实训,使得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很好地融会贯通。

5.创收结果

经共同努力协作,分院获得了一定的创收,学生也得到了一定的酬劳。学生的技术、服务能力转化为物质财富,培养了学生较强的价值实现能力。

6.教学成果

在分院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之下,在学院首届教学成果评比中,工作室获得了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也作为学院的代表之一参加了宁波市教学成果的报送和评选。

四、特色与努力方向

笔者相信,我们以“学之实、实之用、用之技”专业特色为依托,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可以培养出很多协调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篇7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第一次出台指导性政策意见,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同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开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5]。近年来我国的双创教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做了相应的详细部署,同时还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起步晚、起点低、资金和政策制度保障不力等共性问题[6],还有一些自身特点,比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传统精英式本科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转型定位,本身对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办学道路的就尚在探索当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育形式及内容流于表面,创新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易不明确,容易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的后果。再有就是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教师较多,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双创教育会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个,本身应用型本科有重实践的特点,实践平台、实习基地本应是其长处,但将这些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却做的不够,造成创新创业依然缺乏平台。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要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要建立完善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可以从优化专业结构、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强调实践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搭建校企联合平台、改革考核方式等具体方面来凸显其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以应用型高校——西安航空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改革的专业方向,基于以上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的策略和构想,以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前提下,优化当前课程系统设置,结合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现,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研究在学校满足修改要求的前提下,在西安航空学院材科科学与工程2017版培养方案中,试点性开设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创新研究方法导论》,24课时),开设创新综合实验一门(材料科学基础创新综合实验课),增加和改革课内创新综合实验8课时(《材料成形基础》、《金属材料》、《材料加工方法》、《航空材料概论》各2课时)。在2019版大纲中又增加校企合作的企业高工参与授课的《材料科学创新创业系列学术讲座》16课时;另外,原版培养方案中一直在实践教学板块包含《材料创新设计》、《材料创新实训》两个部分针对创新创业的环节,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得用保留。至此已经形成了先有研究方法教育(创新研究方法导论),紧接理论课程中运用此方法的训练(课内创新实验),再联合贴近企业生产实操和生产需求的创新创业讲座,最后衔接实践环节的集中课设和实训,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部分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整:有方法论教学,有对在理论知识中对方法论的运用训练,有贴合企业实操的讲座,最后再结合集中实践环节的夯实。

(二)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突出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培养方案中课内创新实验的设置与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最紧密,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很容易沦为单纯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而丧失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改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而体现对理论课学习的基本原理的应用,并突出对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聚焦复杂工程问题,同时也可以强化双创教育。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突出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应的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改参观实习为动手操作加分组讨论加头脑风暴,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并实地提出整改建议,这种“问题导向”的模式进行实训,并写入实习报告。除了授课方式,在考核的时候,突出能力目标导向,综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理论课程考核时考试题目增加开放类、创新论述类、举一反三类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让学生现场发挥,根据思辨能力打分。实践类课程实行允许偏差的单一变量参数表征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任务,根据完成程度和创意效果打分,突出对创新和信息处理这两类可迁移能力的量化考核。以上所述的授课方式要求和考核要求改革已经写入新版课程大纲,并在其中有详细的量化型要求,对哪种授课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哪种考核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都有清晰表述,深刻容易培养方案的量化产出体系当中。

(三)建立一支“数量足、理论精、实践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并将其与实践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是本项目的一个研究重点。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比例,同时对全校教师进行双创培训,采用开交流报告、邀请校外专家谈创新方法做讲座、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创新心得、邀请教育学专家谈创新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创和双创教育能力。近年来,西安航空学院在创新创业学院领导下,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级双创竞赛、学科竞赛为契机,开展各种大赛辅导培训会,不仅针对参赛学生,更主要正对指导教师的能力进行培训,以此将对双创教育有兴趣也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集中起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此举不仅使提高了学生的竞赛成绩,更有形的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四)切实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夯实双创教育的“转化”环节

应用型本科有众多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好的实践教学场所,但是如何真正用好这些平台,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却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传统教学中,学生仅仅能够在企业中进行参观、观摩、听讲解之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便能够上手实操也仅仅是单一工位、单一设备的简单操作,如双创教学并没有任何联系。但其实,如果能够找到连接学生和企业需求的桥梁纽带,就可以深化与实践基地的交流合作,实现学校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与基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性和常态化工作机制。在学校层面,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航空基地科创大厦建设“筑梦蓝天创客汇”众创空间,帮助入驻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实现创业项目的产业化;在学院层面,材料工程学院有“材料创新创业学会”,召集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学院校企合作平台科研项目,帮助学习提供创新能力、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寻找创业契机。另外学校还有创新创业系列沙龙、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平台设置,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篇8

关键词: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教授科研实训计划 延续性教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食品加工和食品质量控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定为食品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为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品质与感官评价、食品酶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纽带, 对整个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实验,多采用教师详细讲授、实验员准备实验的方式,实验内容以验证实验为主的模式,导致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性和系统化地把握,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此外,多数情况下除了课堂的实验,很难有机会开展一些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这种人才培养方式难以满足我国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等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实验课学时有限、学科不断发展、国家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食品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本教学组多年来持续改革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和定位设计课程内容,把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实践,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尝试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良好。本文主要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食品微生物学“课内实验,延续性教学实践,实践环节检验”三步走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微生物实验课堂、“教授科研实训”计划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在不断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食品领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是把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强调其在与工程、临床实践结合较紧密的专业课程中应用,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实践性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这两种教学模式是我国经过多年创造性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逐渐形成的两种教学模式。但少有将这两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一门课程中进行实践应用的例子。

课程组综合考虑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所属学科食品学科的学科特点、北京工商大学生源特点,在食品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构建一种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整体划分为三大模块――课内实验、延续性实践教学、实践检验教学效果。其中模块1 为课内实验学习,通过设计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设计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实践知识的能力,设计创新性实验培养探究真理创造性思维能力,模块 1中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可以说是实践教学模式的很好运用。模块2是针对模块1中创新性合性实验板块的延伸,由于课内实验时间有限,特设计实践性教学模块,采用教授科研实训计划的形式,吸纳部分对创新性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其目的从狭义讲就是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研究课题、具备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素;从广义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善于归纳问题、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发现事物潜在的规律以及提出创新方法的潜能,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典型运用。模块3是对模块1和模块2 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教师自身评价及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效果来进行评估。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其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化、课程层次化、内容多样化、评价有效化。通过该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以期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提供依据。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效果检验

为了保证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效果,在该模式建立过程中,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板块3), 主要学生自身评价、教师自身评价、及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如学生参与校级科技立项情况,学生参与全国科技竞赛情况,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情况。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培养,强调教学过程的考查, 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 评价结果快速反馈给主讲教师, 以便尽快改进。

1.实验课堂教学效果

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实践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自觉利用学习资源, 发掘学习时间, 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和科研兴趣明显提高。通过调查统计发现, 98%以上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的可接受, 反映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的达到50.6%,有所提高的达到89.8%。对参与校级科技立项、全国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食品专业学生进行调查,90%以上的学生反应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内容能运用到这些课外实践项目中。

2.延续性实践教学效果

教授科研实训计划实施前2个月左右确定主题后,学生积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在课内实验过程中掌握的实验技能,实验结束对实验成果进行总结并答辩汇报,答辩过程中针对实验遇到的一些问题、一些新的发现与同学及老师讨论进行讨论,寻找实验现象中蕴藏的理论依据,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用理论指导分析并解决问题。对部分较为新颖的实验结果撰写小论文进行发表。 教授科研实训计划较课内实验其研究深度加强,查阅资料的广度、针对性和专业性也进一步增强。各阶段发现的问题、得到的成果再反馈回理论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学生由于全程参与,对微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扎实,学科前沿动态与研究热点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接触到一些先进实验技术,学生非常渴望参与类似的科研行动计划。本教学组对2013年度参与教授科研实训计划的30名学生开展了跟踪调查,有28名学生参与2014年相关的课外实践小组,如北京工商大学校级科技立项,李锦记学生竞赛计划,康师傅学生竞赛计划,北京工商大学及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三、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尽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在课内实验、延续性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要真正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实验教学硬件建设,强化教学管理过程。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硬件环境的匹配还是教学管理过程的改进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

2.加强网络教学在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如提前公布教授科研实训计划选题范围,建立专题学习板块,研究讨论板块等,方便学生学习,有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提前做好教授科研实训计划及创新性课内实验的设计并评估其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3.课内创新性实验及延续性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全过程跟踪,费时费力,对于科研工作量较大的教师来说,教学负担较重,建议在制度制定时应注意适当给予倾斜。

参考文献

[1]张佳琪,吕远平,姚开,何强,谭敏.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 微生物学通报,2013,02:322-327.

[2]刘正峰. 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法律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3:79-83.

[3]高文庚,李平兰.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12,01:111-116.

[4]陈海琴,田丰伟,王刚,张秋香,陈卫,张灏. 本科生微生物学(食品)创新教学模式摸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23-24.

[5]田洪涛,贾英民,张柏林,檀建新,马雯.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 微生物学通报,2002,03:102-104.

篇9

目标是指引人行动的方向。作为准职业人,进入大学第二件事就是要确定大学期间要最后完成的总目标,在总目标已确定的情况下再制定分期目标。一般来讲,大学生有以下几种总目标:考研或者专升本,考公务员,做管理人员,做技术或者业务人员等。有的同学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么工作,可以找老师咨询,让老师帮助提供参考。总目标一旦确定下来,不但要写在纸上,而且要时刻牢记在心。有的同学缺乏毅力,可以找老师或者朋友帮忙督促。一切行动围绕总目标的实现来开展。

二、修炼法和技巧

经过认识自己和确定目标环节,下面我们就具体讲述修炼方法和技巧。

(一)新人的修炼

进入大学,如何有一个闪亮的登场?不用父母亲朋陪伴,打起行囊,独自到校报到,会给你的主管老师留下自理能力强的印象。如果你恰好是提前一天报到,又能帮助老师布置迎新准备工作,适时表现你的执行能力,相信你在主管老师心里已经留下深刻良好印象。如同步入职场,给主管留下良好第一印象,是良好事业的开端。如果你想今后从政和做管理工作,上述做法是一个不错的修炼选择。军训是大学第一课,不论今后计划从事何种工作,军训都是必要的修炼。军训不仅仅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更是纪律教育和坚强毅力修炼的最好方式。自律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如果在前面自我分析中自身存在时间观念不强、做事遇到困难喜欢放弃、自由散漫等缺点和不足,可以利用军训进行有效地纠正。对于想从事公务员和管理工作的同学来讲,要主动去认识同学和教官及老师,并热心的为这些人服务,不应该仅仅认识同宿舍的同学,要学会主动去做。如果自身性格内向腼腆,主动去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自信心也会加强。做这些工作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很快会在班干部任命或者选举产生中使你脱颖而出。

(二)学生干部的修炼

担任学生干部是形成和提高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的最好平台。从社会反馈来看,用人单位也喜欢接收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干部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另一方面是学生干部团队意识也强。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一般工作10年后都会在单位担任中、高层领导职务。大学学生干部和中学不同,中学学生干部由于升学压力,大部分时间为升学苦拼,一般只起到担任老师“传声筒”作用。大学学生干部从活动设想、策划、预案、实施都是全程参与,沟通协调各种关系,对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对于立志从政或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一定要担任学生干部。如果没有被老师任命或者竞选成功,就组织学生社团,在社团中担任负责人,一样有助于决策、组织、协调、执行能力的提高。作为准职业人来说,大学生活有时很枯燥,还是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四点一线。当然对于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来说,大学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有参加不完的各种比赛和社团及公益活动等。记得前面自我分析中自己的爱好吗?那就充分的发挥,使自己的爱好特长更突出。如果有胆怯腼腆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不足,大胆地参加这些活动吧,不管成功还是失败,至少你克服了胆怯的不足。

(三)学习的修炼

大学和中学在教学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每节课讲述的知识量大,需要学生花费四倍的时间去接收消化。同时有的课程教材较为老化,落后于知识的更新,需要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学习最新成果。用人单位看重的并不是学生学习成绩,而是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关键是学会应用。就以英语为例,目的不是你学会了多少单词,在于能用所学英语查阅外文资料,了解外国同行在相同技术上的水平。所以说,大学学习重要的在于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针对于立志考研的同学,外语和数学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坚持每天学习外语和数学同时加上持之以恒的毅力,最后总会收获成功。

(四)实践的修炼

实践是学以致用,是为将来就业从事专业工作的演习。一般每学期学校都安排有实训课,特别是工科专业的学生,实训课一定要特别重视,将来在求职面试时能否通过技术考核,实训课打下的专业功底将起到决定作用。很多同学对实训课不重视,有的学校对实训课安排的时间和环节不合理,常常使实训课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实践的第二部分是假期社会实践。一般来讲,一年级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时,应多从事志愿或者服务方面的工作,从而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爱心,锻炼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建议准职业人在一年级社会实践时,最好组队参加,形成一个团队或者项目小组,分工合作,做好活动策划、实施和分析总结,最后形成一份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或者实践总结。大二、大三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时,应根据自己在前面制定的职业规划,从事自己将来打算工作的领域,到公司去做,不要考虑成功和失败,关键是积累经验,检验自己在校学习的知识距离实际工作存在的差距。通过实践找出不足,然后带着问题继续回校学习。不管你将来从事管理、营销还是技术工作,一份或者几份成功公司实习实践的经历将使你在众多竞争者中成为成功者。

(五)求职的修炼

经过前面几部分的修炼,现在进入最关键的求职修炼环节,同时也是最后一项修炼环节。前面的一切修炼,都是为现在的求职做准备。求职的修炼第一个工序是制作简历。简历以一张A4纸为限,如果超过一页,负责人力招聘人员是没有耐心去翻页读下去的。简历应简单整洁,除一般个人信息外,重点是你要申请的职位要写清楚,其次是与申请的职位有关的实践实习经历。至于你的学习成绩和获奖项目,只是一个辅助内容,并不是招聘人员重点关注的。有的同学仅个人所获得荣誉称号就罗列了半页纸,其实所起的作用并不大。招聘人员一般在筛选简历时,每份简历目光停留时间也就几秒,申请职位和实践实习经历与本招聘相关的作为初选人员,然后安排初选人员面试。如果通过投简历你接到了面试通知,那么恭喜你成功了第一步。在去公司面试之前,你还有一些准备工作要做。首先准备要穿的服装,穿正装表明你对用人单位的尊重和对这次面试的重视,其次上网或者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公司详细情况,越详细越好。一般要提前10分钟左右到达面试地点。在等待面试时要大方,尊重工作人员,很多公司的面试实际上从等待时就开始了,有人在观察等待者的表现,如果你哈欠连天、左顾右盼、甚至抽烟等,可能没进门就被淘汰掉了。面试分为一对一面试、一对多面试、小组讨论面试等多种形式。不管哪种形式,面试者目的都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求职人的真实水平和情况,从而得出是否符合招聘需求。求职者在面试时要时刻清醒,不要掉进招聘者所设的温柔陷阱或者压力测试。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是最好的应对之道。如果经过层层面试,你获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恭喜你“准职业人”修炼圆满成功。下一步,职业人修炼也正是拉开帷幕。

三、总结

篇10

关键词:机械大类专业 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97-02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大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我院机械大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我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大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我院机械大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起了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我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1 机械大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于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意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2 构建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3)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的选学课。

(4)高素质的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有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3 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人,中级职称占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1)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

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2)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的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3)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大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4 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根据以上内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机械大类专业实践快两年来,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我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湖南省挑战杯竞赛和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获得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8年荣获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2010年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3项。2009年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2009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主办的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术竞赛在我校举行,我校成功地承办了该项大赛,并获得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院校机械大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进而推广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49~52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李郁峰,陈念年.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9,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