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15:5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专业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S-201-4 文献标识码: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Design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Food Factories
MA Lizhen, LIANG Peng, HUANG Zongha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lant design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ncept, idea, purpose and content of the framework as well as specific training, etc., and through our specific practice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practical exercises skill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embark on a new path.
Key word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raining content
食品工厂综合实训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通常是以食品工厂实习、食品新产品科学研发或食品综合性实践教学等方式来实现的,食品工厂实训是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取得生产知识的重要阶段。实训者通过对食品工厂的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的检验与开发、企业管理模式与营销战略、工厂设计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巩固和丰富课本知识,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了解专业及行业特点,掌握专业工程技术及相关产业知识。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理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建系以来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分“四步走”的战略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考验,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先进综合实训教学理念:(1)综合的实训理念。构建多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实现由技能训练向工程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2)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3)三个课堂相结合的理念。把校内实验教学的第一课堂、校内教学计划外开展的学科竞赛、创新实验等教育活动的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训活动的第三课堂有机结合,互补互动,有效提高实训效果和学生工程素质。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思路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强调学校制定的“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16字方针,着实在“质量、人才、特色、文化”8个字上下功夫。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实行三个课堂的结合,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训项目方案思路:(1)构建综合背景下的实训教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从最初的实验室验证性试验到以食品工艺学实验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从课内理论教学扩展到课外实训实践,包括创新大赛、课堂兴趣小组、研发基地科研课题项目、毕业实习和其它创新实践训练以至同校外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的实践训练的三个课堂的扩展;从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到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四个层面的层次扩展,注重学生在实训中工程素质的训练和养成。(2)推动三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为教学计划之内的实训任务,第二课堂为在校内的课外实训,第三课堂为校外综合实训。三个课堂结合,在原有的第一课堂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到第二课堂更多地体现创新实践,在教学方式上也由以教师紧密型指导为主转为教师松散型指导为主,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3)提升教学手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方式,结合计算机模拟工厂岗位的仿真技术,教学网络化管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研学,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教学平台。(4)食品工厂面向学生开放。食品车间进一步实行全面开放政策,为学生提供具有不同特色、不同教学要求和较大发展空间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教学计划,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训练层次,改变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构架体系
食品车间的综合实训体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食品工厂认识层次。包括实训课程多媒体展示、食品机械设备运行原理、食品产品生产过程、食品检验与检测4个模块。第二层:食品工厂基本实训层次。包括产品食品加工的工艺条件控制、食品机械设备实际运行过程、食品产品质量检验、生产组织管理4个模块。第三层:食品工厂综合实训层次。包括食品研发技术方案、食品工厂建厂设计、模拟岗位职责实训3个模块。第四层:食品工厂高级实训层次。包括工程创新综合平台模块,含各类竞赛和大型的工程创新课题。
在以上四个层次中,第一层次为基础,第二层次为主体,第三层次为扩展,第四层次为提高。
4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厂综合实训设计内容
4.1 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设备
学生在进行食品工厂实训时应多方面了解食品生产设备的实际状况,掌握食品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期间让学生掌握食品工厂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了解各道工序的技术参数和工艺效果,从技术原理、产品质量、设备投资、成本、安全、卫生等方面综合分析工艺的特点、合理性及先进性。学习和掌握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操作与检验方法,了解和分析常见产品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尝试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2)让学生了解主要生产设备的型号、结构特点、技术参数、适用范围、生产厂家及购置费用,收集有关设备的技术图纸或绘制草图。分析设备性能与产量、质量的关系,学习主要设备的操作要领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3)还要让学生了解生产车间、冷库、锅炉房(蒸汽发生器)、工厂内各车间相互走向、辅助部门、实验室、生产设施、排水系统、换气系统等主体建筑和辅助设施的整体分布、面积分配及各个建筑特点。
4.2 生产卫生防范措施
实训期间培养学生的卫生安全意识尤其重要。相对其他行业的工厂,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要求就相对较高。食品专业的学生是食品行业的继承者,是未来食品行业的中坚力量,为减少与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卫生要求、卫生现状及卫生防范措施。
(1)食品工厂卫生要求。让学生明确国家标准《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对食品工厂的生产卫生做了要求。要求食品在“原料―加工―成品―包装―贮运―市场”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安全卫生和不被污染的环境之中。
(2)卫生防范措施。实训期间,为模拟真实的工厂环境,让学生了解采取各种卫生防范措施。首先,实训期间在学生中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立卫生督导员,并有指导老师监督,对过程中所有食品卫生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其次,实训前动员会上让学生了解和贯彻食品卫生有关法律法规,并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最后,从食品工厂环境、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学生个人等方面制定出详细的卫生消毒方法,以便保证食品工厂卫生。
通过多方面让学生了解实训工厂的卫生现状,结合对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要求,在实训结束后应达到掌握食品工厂卫生防范措施的目的。
4.3 产品开发及产品检验及
(1)产品开发。实训期间食品工厂要为学生安排产品研发工作,具体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原有产品品质的优化、产品加工工艺的技术提升等内容。
新产品的开发是让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新型产品的研制,包括新产品加工工艺研究、配方研究、设备选型、批量生产技术研究等。产品品质优化是让学生对他们生产的产品品质的改良,通过配方调整、工艺改进等方法改善产品的色泽、口感、质地、稳定性等质量指标,如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等等。加工工艺技术提升是要求学生对工厂现有生产出的产品工艺进行改良,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品质、节约原辅材料、减少生产能耗以及不必要的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实训工厂的产品研发背景、研发思路、研发能力等方面做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产品检验。产品检验是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对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并将结果与标准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合格情况。感官检验主要是产品色泽、形态、组织、滋味及气味、杂质等的检验;理化检验主要涉及的是产品的营养成分、有害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量、中药物残留量、食品添加剂含量、化学致癌物质含量等的检测;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致病菌(如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方面的检测。对于不同类的食品,因加工工艺不同,所选用的原辅材料不同,其检测项目也有所不同。
4.4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的管理模式
实训期间,食品工厂管理模式尽可能地效仿对食品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且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并加以指挥和控制。为了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目标,有必要模拟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研究制度、汇报制度、总结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实训行为,以促进发展。
学生在实训前应对当今企业几种管理模式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在实训过程中,应对所在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解,并根据企业现状和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对企业现有管理模式提出建议及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以加深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4.5 实训期间的营销战略
实训期间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市场营销部门根据战略规划,在综合考虑外部市场机遇及内部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市场目标,选择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并采取有效实施和控制的举措。
为了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有正确的认识,能对企业的营销战略做出精确的把握,在工厂实训过程中就应对所在企业的营销战略有一定的了解,对生产的产品进行试销售,让学生实地策划销售方式,试销售前进行销售预算,试销售之后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 马俪珍,刘金福,梁鹏,等.食品工艺学实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 何维泽.基础实验基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31).
[3] 毕建杰,常安瑛,等.科研与实验室建设有机结合 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新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2(82).
[4] 赵成军,石志标,等.实验室开放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3(145).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13-02
【Abstract】Vocational school training base is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he subject,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has obvious advantages,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has a decisive role in improving schoo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s prerequisite for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Vocational school training bas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ny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combined with years of hospit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stitutions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bases provide accelerated learning methods, provide the impetus for the base sour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base Build
为加快我校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学校实验实训条件,推进食品产业强市战略的实施,为漯河中国食品名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推动我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迈进,实现从国人大粮仓到国民大厨房的跨越,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教材[2005]406号文件精神,我校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并经上级部门考察论证于2006年10月份批准在我校设立“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
一、基地建设
1.硬件建设
我校高度重视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专门建造一幢5600平方的实训大楼为此次增购设备提供基础建设保障,近年来投入两千多万元装备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根据实训基地的基础建设、装饰维修、修缮维修和食品生物类实验实训室对卫生条件的要求加大自筹资金投入力度,使基地建设高标准一步到位;各个食品工艺实训室和食品分析检测实验室做到制度上墙,大中型实训设备每台标明操作规范和实训要求;经过设备选购计划的制定、公开招标、设备安装调试等系列工作,中央财政支持的食品生物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于2007年11月建成,包括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乳制品工艺、饮料工艺、焙烤工艺、微生物检验、分析天平、食品化学、食品分析、生物化学、食品感官评定等19个实验实训室。
2.软件建设
(1)管理机构设置建设。我们学校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上注重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专门设立实验实训中心,实验实训中心与教务处为平行教学机构,各系部内不设实验实训室,学校的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及实践教学统一归属学校实验实训中心。实验实训中心由一副院长,下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科员三名。
中心主任协助主管院长做好实训中心的各项工作,负责实验实训中心全面的工作,协调实验实训中心内外关系;编制中心的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及时传达上级精神,领导并组织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负责主持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以及实验中心的教材建设;负责实验实训中心人员的业务培训及发展工作;搞好中心的科学管理,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定期检查、总结汇报中心的工作,并负责组织本部门人员的考核工作。
副主任各分管不同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协助中心主任的各项工作并参与实验中心各项事务的研究和决策,分管实验实训室的全面工作。负责分管实验实训室所有设备、器件管理;根据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负责组织编写或修订实验教学大纲,主持实验教学改革,落实实验教材,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规范实验(实训)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好原始实验资料的建立、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工作。定期检查、总结实验(实训)室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为实验中心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对担任实验课的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查评估。指导并检查实验室完成实验中心布置的各项实验教学任务。贯彻、监督实施关于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有关规章制度。[3]
(2)加强中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训中心要科学、有效建设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合理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结构,以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增强我校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力量,现有教师要向“双师型”转变,不断到企业学习、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不断吸收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作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这样,既可优化师资,又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整体水平能紧跟行业发展水平。实训基地应是教学、科研、培训、生产多功能的实训场所,确保职业人才的质量,达到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人文素质的统一。
二、运行管理
1.运行管理
学院要加强对实训基地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制度,解决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实训基地做好建设、发展、培训的各项工作。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能力强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保证实训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1)实训基地要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有落实的培养师资计划和实施措施。实训基地人员,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合理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结构,以保证实训基地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及实训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
(2)实训中心要督促各系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建设科学、健全、严格的实践教学制度。建立健全规范且能严格执行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规程等教学文件。建立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以及组织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调控体系,并具有规范的教学过程运行管理制度。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仪器设备是实验实训室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学校的贵重财产,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责任也很重大。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帐、物、卡相符,加强对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做好防尘、防锈、防蛀、防腐、防变形、防老化、防盗、防火等工作,发现有损坏的应及时维修,提高仪器的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使教学仪器设备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益;对于易耗品、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分类摆放并经常进行清点,以便于管理和防止重复购买。建立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和档案制度,实现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
(4)实验实训室安全是关系到人身安全和学院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实验实训中心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实验中心主任―分管院长”的三级负责制,分别签定责任状:中心主任要狠抓安全管理工作,要随时随地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解决。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5)实训中心要统一协调各实训基地之间资源的共享工作,对各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和建设规模统一规划,不断提高实训设施的利用率。
(6)校外实训基地要签有合作协议,管理按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但要有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4~5]
2.运行效果
我校采用的是全方位开放、多功能并举的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下的实训基地最大的优点是: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也有利于锻炼教师队伍;不但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科研;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社会;不但有利于节省运行成本,也有利于增加学校创收。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职教特色,建立生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开拓实训、培训、生产加工、咨询、技能鉴定等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科技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培养、服务一条龙。它的最大难度是市场的开发及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6]
实训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后大大改善了学校食品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提高了食品专业学生实践课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学校创建重点特色专业、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广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漯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依托实训基地成立了全市唯一的食品类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食品加工和食品检验工种的中、高级培训和鉴定工作。近年来,该专业1万多名学生在这里进行技能培训,98%的学生通过鉴定,获得中、高级工证。同时,对漯河市食品企业的3000多名职工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训基地建成以来,立足漯河,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鉴于学校较为雄厚的办学实力和在河南食品界的广泛影响,省教育厅依托漯河市食品工业学校牵头组建了河南省食品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员有30所相关职业院校(其中6所高职院校)、9家食品科研培训机构和28家河南著名食品企业。两年来先后为职教集团企业单位漯河双汇集团、汇通集团、澳的利集团、集团、中旺集团等企业进行在职职工培训4120人次。承担企业的产品研发、中试、工艺配方改进等产研项目20多项。并与职教集团企业单位集团、小帅才食品公司、叮当牛食品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已有2200多名“订单”式学生经实训基地培训后上岗,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校借助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的东风,于2008年12月成功申办了河南省唯一的食品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实训基地建成后,学校非常重视设备的利用率,在满足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与企业合作进行生产,每年为学校800多名食品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工学结合的机会,为300多名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岗位,使这部分学生既在技能上得到更多的训练机会又使学生解决了经济问题,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赞赏。
三、展 望
实行实训教育资源共享,是盘活教育资源搞好增收创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各院校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节省资金的有效措施,是构建节约社会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促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学分互认”,改革人才培养固有模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总之,中央财政支持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在我校建成以后,大大改善了我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做到了资源共享,为漯河地区其他职业院校的食品专业提供了实验实训服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章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124~125
2 廖 威、钟华锋、何飞燕等.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8(10):152~153
3 连纯华.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教育评论,2007(3):37~40
4 李亚林.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管理研究[J].成人教育,2011(2):75~76
5 马连华.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09(29):38~39
篇3
关键词:食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58-03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就需要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相结合,强化真实职业岗位环境中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实践能力训练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之一,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环节,而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训教学的训练场所,也是培养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因此,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为此,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积极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充分调研了国内外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院江苏省级高职实训基地(食品加工实训中心)的建设、运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校内实训基地食品加工实训中心的建设实践
1.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建设方案。我院校内实训基地食品加工实训中心的建设,是在充分调研了国内外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然后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建设方案。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先后派出有四名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学习考察,两名骨干教师赴德国职业院校考察双元制教学,还有10多名教师赴国内各著名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调研。大家回来之后,一起交流、探讨,综合多个实训基地的长处,结合我院实训中心目前的状况,制定详细的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我院的规划,将食科系馆A幢楼的一楼改造成食品加工实训中心,一楼总使用面积约500m2,现有设备资产总值约200万元。将规划建设肉品加工实训室、乳品加工实训室、农产品加工实训室、啤酒发酵实训室等功能区。按食品企业GMP规范要求,实训中心人员入口处分别设置男女更衣室、洗手池、消毒池及风淋门等设施,原辅料及产品分别从不同货物通道进出,保证三者不交叉污染。为方便清扫卫生,地面全部用环氧树脂漆成自流平,每个实训室四周设置不锈钢排水沟,上盖不锈钢筛网,以保证地面无积水。排水沟污水出口处设置过滤网,除去碎肉等杂物,以防堵塞下水管,实训室外面设置污水收集处理净化设施。墙壁全部贴瓷砖到顶,墙角处必须全部设置为圆角,顶部全部吊顶,每个实训室之间用钢化玻璃隔断。实训室内的现有及将来要购置的设备按照生产工艺要求布局,对应位置预留相符的水电设施,用电总负荷必须满足所有的设备运转所需,所有用电设施必须有防水保护装置。
2. 全程跟踪实训基地基础设施施工过程。施工过程中,相关实训教师必须经常去工地检查,特别是水电等基础设施一旦铺设完毕,想再改造就非常困难,发现问题要及时督促施工方变更,让相关实训教师也能了解基础设施的施工布局情况。将来一旦出现问题,能及时排查并维修。基础设施施工结束后,相关专业教师要参与工程验收,全面了解工程质量,确保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大的问题。验收完毕后,在施工方的配合下,按照工艺要求将实训设备安装到位、调试完好,确保正常使用。如有水电与设备不匹配等问题,要及时与施工方协调解决。
3. 校企紧密合作完成实训基地设备的配置。按照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在已有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确保设备配置齐备:一是由学院出资购置部分设备;二是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三是深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按企业要求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急需人才,企业向我院捐赠部分实训设备;四是与企业密切合作,让企业把加工车间直接建在我院的实训基地内,为企业生产服务。
二、校内实训基地食品加工实训中心的运营及管理实践
1. 学院、企业及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实训中心的运营。
(1)开展“承包经营”的方式。形成生产性实体“承包经营”的方式,即以学院名义申请注册成立食品公司。学院可根据各个教研室的不同专业,由公司采取招投标的方法与相关专任教师签署承包经营协议。教师有许多教学工作要完成,可以与部分综合能力强的学生签订分包协议。在整个承包期内,学院要加强对实训中心正常运营的监督检查,教师要对分包的学生加强指导和管理。承包相关实训室的教师必须做好实训室设施及设备保养和维护工作,必须优先满足实训教学、科研及培训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食品生产GMP规范要求积极组织生产经营,实现经营利润。所得盈利在保证上缴学院的部分后,剩下部分由承包教师负责分配。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生产技能的学习,又解决了实训基地的运行成本。该经营方式以承包教师为主要生产者和管理者,会承担一些风险,必须既要懂生产懂管理又要会销售。我院丰达实业公司食品厂在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的同时,还常年向社会提供风鸭、酱牛肉、香肠、肉酱、酱排骨、酸奶、面包、蛋糕、啤酒等产品。教师有效利用实训基地完善的设施和技术先进的设备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试验。近2年,食品科技学院教师先后在食品加工实训中心开展的科研项目多达10多项,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有25人,共50多篇,其中有3篇被SCI收录。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完善的设施和技术先进的实训设备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及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进行食品检验工、乳品检验工、肉品加工工、烘焙加工工、IS09000内审员、ISO2200内审员等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每年为300多名毕业班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试验提供条件。
(2)“来料加工”模式。按照企业要求把我院的部分实训室改造成企业生产车间的模式,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提供生产原辅料,按照企业生产规范要求组织生产性实训,为企业分担部分生产任务,生产出的产品经企业检验合格后贴商标,由企业负责销售。这样既减轻了学院实训经费,还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操作环境。对企业来说,节约了因产能不足而需扩建厂房及添置设备的费用,还能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节约劳动力成本。
(3)“学生创业”模式。食品加工实训中心专门拿出一间全部装潢完毕的门面房,提供开店必备的基础设施及设备,供有意创业的学生使用。还向相关专业的学生公开征集创业方案,组建学生创业团队,配备相关专业指导教师。通过公开招标程序,与中标的学生创业团队签订租赁经营协议,在满足教学的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 按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规范实训中心的运营。按照GMP和6S现场管理的要求规范食品加工实训中心的良好运行。各项实训中心管理制度要全部张贴在实训室显目位置,每台实训设备操作及维护保养规程必须悬挂在设备的适当位置,产品加工工艺操作规范必须上墙,各岗位职责也必须张贴在适当位置,各岗位工作数据参数必须如实记录。生产现场严格按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的要求执行:第一,“整理”即在实训场所将必需物品与非必需物品区分开,在岗位上只放置必需物品;第二,“整顿”即把必要的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并放置整齐,必要时加以标识,任何人都能够取到;第三,“清扫”即将实训场所及实训用的设备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第四,“清洁”即维持前面3S的成果,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第五,“素养”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训习惯,自觉遵守实训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做事,培养主动积极精神;第六,“安全”即实训现场运用安全生产知识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各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预防各类事故,控制事故的发生,以保护学生的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性实训的顺利进行。
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1. 建设一支能满足实训教学需要、结构合理、高技能高素质、懂运营管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实施实践教学、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目标的关键。近年来,我院把建设适应实训基地所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常抓不懈,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派出进修学习,全体教师有计划分批派驻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合作企业长期驻点一年以上学习实践,外派教师作为合作企业的员工直接参与生产、管理、研发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全面学习企业的工艺技术、设备维护、质量管理、成本核算、成品检验及销售等各方面的实战经验。此外,派出部分骨干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各双师素质培训的相关培训和进修,学习国内最新的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成果,以不断更新、提高实训基地的管理理念。还派出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省部级考评员资格培训班,以获取各类工种的考证员资格。
(2)从企业引进教师。根据实训教学发展的需要,从对口企业引进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担任教师,以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中的“双师”教师。
(3)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操作技能比较熟练,聘请他们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传授最新的技巧、最先进的技术,既提高实训效果,又解决了校内教师某些操作技能不够熟练的难题。
2. 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要体现四个原则。
(1)职业性原则。体现职业性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要特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努力营造现代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从设备、厂房建筑、工艺流程、管理水准、人员配置和要求、标准化,以及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等方面模拟职业环境,注意形成“企业文化”氛围,重视职业素质训导,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
(2)技术性原则。高职高专教育不仅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也是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技术教育。技术性特征是高职高专教育内在本质的反映。因此,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原则必须得到充分体现。在注重体现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技术开发与创新、推广与应用作为重要职能。
(3)共享性原则。共享讲的是指实训场地、仪器设备、软件、师资、人员等要考虑到各专业能够相互共享,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提高设备场地利用率和投资效益。如我院食品加工实训中心除为食品系学生提供实训教学服务外,还为兽医系、畜牧系等系的学生提供实训服务。实训室在布局上尽量按照产业群或技术应用大类集中布局和建设,不强调与校内所设专业一一对应。同时,要实施有效有序的共享,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要能协调不同部门、为不同的目的在各种时段使用实训室的各种资源。
(4)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师生、社会人员全面开放,而不能成为学校、甚至某个院系、专业的专用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产生最大效益。
3.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拥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通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及时得到转化。因此,学校应将实训基地建成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在遵循一般教育规律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校创建示范院校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我院作为第二批国家示范建设院校,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开拓创新,遵循高职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强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才能使学院的示范建设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有较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琴.高等院校园林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以丽水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6).
[2]陈燕等.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篇4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
食品理化检验在企业实际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食品产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是食品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质量监督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理化检验是企业检验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部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食品理化检验技能,以适应行业岗位发展的需求,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近几年,笔者在《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完成化学基础、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本课程向学生介绍食品理化检验的任务与要求、基本程序、主要方法及相关标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食品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门以技能培养为主,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组按照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食品企业合作进行课程的开发,遵循如下思路进行课程的设计:
1.以食品理化检验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根据食品企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开发课程,以岗位技能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原理与概念为辅,主要解决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问题。
2.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应成为选取课程内容的参照,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
3.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不同样品的相同项目检验技术具有的相同性,应成为课程教学设计的依据。
4.企业产品的简单性和食品种类繁杂,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全面系统和高度真实所要针对解决的问题。
5.将专业综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6.根据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采用全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要安排有教、学、做一体的单元项目教学训练,也要有以产品典型检验项目为主的技能综合训练,还要通过食品检验技术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集成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1.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发挥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本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本课程技术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检验岗位工作要求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必须熟练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技能,从而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互相交融,互相交叉,充分发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主导作用。
本课程已开发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训练项目近50项,技能训练的时间已占课程教学时间的60%以上,加上理化检验技能综合训练,本课程的总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已超过70%。
2.真实检验任务驱动,工学一致。结合广东省食品和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实际情况,参考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精心选择代表目前食品常规检验技术,又将当前食品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真实检测任务引入课程教学,使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同,学生学习如在岗位工作、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直通,工学高度一致。
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移向学生,着重于学生如何“学得到,学得好”,将学生从单一的听课中释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做”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分离、将实践作为理论教学延伸的观念,突出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交融,将教师的角色从“指挥”转变为“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讨实践,教与学双向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实施
本课程教学任务全部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和课室、实训室一体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检验任务带到多功能实训室,边讲解边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重复进行操作训练。面向学生开放实训室,并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企业员工培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从而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工作任务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食品企业专家意见和企业发展需要,我们对食品检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了分析,选择有实用性、普遍性、代表性的食品检验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糕点面包、乳及乳制品、调味品、啤酒及软饮料、罐头食品、粮油及其制品等典型食品为载体,以国家标准中常规的理化检验技术为重点,充分体现“学习”和“工作”的一体化。由于食品与农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食品理化检验的应用技术、方法、标准更新快,周期短,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提高创新意识和增强竞争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注视学科前沿的发展,及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引入教学。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次课的“教、学、做一体化”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统筹安排教学。
2.教学组织与方法的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如:
(1)“课堂、实训室一体”的现场教学法。我们采用了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即做,学亦做”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直观、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学习自主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了学生的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
(2)项目导入、启发引导教学法。根据食品样品种类繁多,要求的检验项目各不相同,相同的检验项目有不同的检验方法,不同的样品也具有很多相同的检验项目等特点,本课程在单元操作部分主要采用“项目导入、启发引导”的方式组织教学。如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的讲解、演示和操作,在学生掌握了该操作技能之后,我们再启发学生去思考半固态食品、液态食品、含脂肪和糖类高的食品、香精、香料等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按“教师下达检验任务(项目及样品)学生制定检验方案讨论确定方案,教师总结(理论)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数据处理检验报告检验总结(问题及分析)反复训练、熟练操作”的方式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减压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等水分测定方法的操作技能和适用范围。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同检验项目不同的检验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根据不同的样品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采取启发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在学校做过什么,工作中就只会做什么”。
(3)师生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引起学生对检验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注意和重视,用问题讨论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教师主讲。例如,在进行某个检验项目的教学时,教师不做任何讲解和演示,而是由学生分组对该项目的检测方法展开讨论,找出该方法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影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长期在食品检测部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并归纳,并指导学生完成检验项目的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要注意问题的印象,实际操作时就会有的放矢。
(4)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职业情景,将课程内容置于食品企业检验岗位的真实情境中,训练全过程严格按企业检检流程进行,学生接到检验任务(待检样品)后,严格按要求进行成分分析,认真填写《食品检验原始记录表》并进行数据处理,且根据相关标准作出产品质量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最后形成完整的《产品检验报告》。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吻合,使学生了解了企业检验的流程和要求,掌握了对样品和相关文件信息资料的管理方法。
(5)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下达检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训练。由组长负责采集样品,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从成分分析检验到报告的撰写,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纠偏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独立工作的能力。
(6)仿真教学法。对一些直观性差的检验项目或操作要求较高的仪器设备的使用,采用虚拟实验或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完善
(1)“教、学、做一体化”强调教师教学是以“做”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程组通过引进企业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建立了一支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双师”教学团队。本课程组现有教师11人,100%的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其中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教师8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
(2)“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实训场所作依托。我校正在建设以实践教学为主、集科技、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配置了满足教学需要的检测仪器,并安装了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安排了足够工位,完成建设后可同时容纳2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岗位操作。该中心将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运作,提供完全真实的食品检测环境,完全满足本课程教学的要求。另外,本课程所在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迄今已经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其中包括了食品检测权威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为本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集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运行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本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教、学、做一体化”即在“做上教、做上学”,突出了教、学、做的同步性,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尤为重要。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包括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和任务书、单元练习题、综合测试题等内容,为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
四、考核形式的选择与改革
考核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做、考”四者有机结合,以考促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理论闭卷考试形式,将技能考核纳入课程考核,选择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形式,建立了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具体考核评价体系见表1。
五、取得的成效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使教学目标更具体化、清晰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打下了扎实的食品理化检验理论基础,具有了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微生物检验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的学习融会贯通,毕业时100%获得中级以上食品检验技能等级证书,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竞争力,而且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各种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检验岗位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及时掌握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实训场地需要配套完善,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应该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参考文献:
[1] 王燕.食品检验技术(理化部分)[M].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8.
[2] 范俐.谈“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高职食品微生物检
验实训教学的改革[J].福建陶研,2008,(2):23-26.
[3] 陈会琼.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职
业技术教育,2006,(4).
篇5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验 综合实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85-03
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按照某一具体食品出厂检验的要求进行强化训练,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食品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为食品的品质控制、出厂销售等提供必要的依据,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不仅是对课程知识的强化和拓展,同时加强了重点教学内容与实际检验工作岗位的紧密结合,增强了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发展的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体现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在工作过程中突出职业特色,以实际检验工作岗位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在综合实训的学习中感到充实,而且与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相连,操作技能得到强化。通过总结近年在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对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及考核等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一、教学改革
(一)内容改革
结合中职教育的要求,我们改变了综合实训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学科导向的内容模式(如图1),将综合实训课与食品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实施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基础的职业导向内容模式(如图2),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按传统的学科导向内容模式,就要重点阐述其酸碱平衡的原理、滴定终点的原理等,但在实际的检验工作中,如食醋总酸的测定、牛乳酸度的测定、食用植物油酸价的测定等,其具体的职业活动内容包括:标准溶液的配制、样品采样、样品处理、滴定操作、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
食品检验项目繁多,涉及的样品与分析方法也非常众多,在实训教学中学生不可能接触到所有的方法和项目,有目的地选择实训项目尤为重要,学生只要掌握了类似的方法就可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从而体现出职业导向内容模式的特征,即以能力为主,应用为本。
为此,我们优化综合实训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应用性、典型性、技能性。如2010级学生综合实训(第一周)教学内容(表1),采用了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食品之一——米粉的出厂检验作为综合实训内容。让学生根据实际食品的生产细则,学会针对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去查阅、解读国家标准,并依据检验方法标准操作,培养学生将食品检验典型操作技术进行组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胜任食品检测、实验室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并在工作实践中学会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二)课时改革
食品质量检验综合实训是在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理化检验和食品微生物检验等多门学科基础之上,集检验理论和实验于一体的一门技术性、应用性课程。学生在进入第二学年已经具备了部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理论教学主要以检验方法标准的解析为主。本着理论教学服务实验教学的原则,从解决问题入手,推动食品质量检验专业教学,使其能随着食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食品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食品质检人才需求而“变”的趋势,就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及相应的职业能力。我们重新调整了综合实训的课时总数,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由2006年的5∶1调整为2010年的1∶1,加大力度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综合实训课程模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在第四学期开设综合实训周,综合实训周是专门增设一周或连续若干天的时间,模拟食品企业检验岗位工作的场景,全面地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训练。如以往实验器皿的洗清、仪器的组装、标准溶液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等前期准备工作都是由实验员做的,而在综合实训课中,这些实验的前期准备就由学生来做,让学生体验检验岗位的整个工作流程;以往实验课只做单项的实验,如水分、灰分、酸度、菌落总数等,而综合实训是根据实际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中出厂检验项目的内容,将各单项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检验内容,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的检验岗位中要做什么、怎么做。如“纯净水的出厂检验”综合实训,以“纯净水的出厂检验”为工作任务,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
二、优化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妨碍着中职学校实训教学的发展,实训教学流于形式。一到实践性教学,就是“原理+实验步骤”,学生在实训课只是按照实验讲义“照单抓药”,程序化操作,严重缺乏对实验的思考,自主能力差,依赖心理强。针对如此状况,我们实施“理论讲解服务实验操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改进,进行如下的改革尝试。
(一)增加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中职学校食品质检相关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是生产一线的检验员、品质监控等岗位。根据这一现状,在综合实训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除了要熟练掌握食品行业普遍进行的检验项目,如水分、灰分、酸度、蛋白质、脂肪、还原糖等项目的测定,还会根据具体食品的生产细则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来进行检验。如中秋佳节,月饼需要检测哪些项目,合格后才能出厂进入市场销售?我们将课堂移至市场,柜台上各种各样的月饼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把问题带回实训室,充分调动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性,引导学生从产品标签入手,找到产品标准,依据产品标准,找到出厂检验项目:感官、净含量、干燥失重、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再根据相对应的检验方法标准,动手实验,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月饼的干燥失重,什么是干燥失重?有的学生觉得没有学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其对应的检验方法标准GB 500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分的测定》,从检验方法标准可以看出,测干燥失重,实质就是测水分。
(二)理解标准,完善学生分析能力
对于实训,学生已习惯于到实验室后直接按照实验讲义上的操作步骤“照方抓药”,实验操作流于表面,学生缺乏对实验的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在综合实训中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根据实训项目找标准,如水分的测定,标准就有:GB 5009.3、GB/T8304、GB/T9695、GB/T12087、SB/T10018,如果测定鲜湿米粉的水分应该选择哪个标准?所选标准版本是否现行有效?而GB5009.3标准中,测定水分的方法就有四种:直接干燥法、减压接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选择哪种方法?这些都是要学生自行考虑的。
选择好标准,按照标准进行检测,记录原始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许多学生对得到的实验数据都是机械地按照公式处理,不懂如何综合判断实验数据出具报告。又如在对鲜湿米粉进行微生物指标的测定时,测得菌落总数/(cfu/g):36000,查看产品标准中微生物指标后,有的学生就直接判定该样品不合格,有的学生认为还是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对这种状况,让学生分组讨论试验结果,教师从中发现典型问题后在课堂集中讲解,采取“典型分析、逐级判断”的方法,让学生认真理解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如表3所示)。
向学生提出问题:所给的鲜湿米粉样品是即食类还是烹调后食用类?让学生思考、讨论,分级分步找出答案:若是烹调后食用类,菌落总数指标合格;若是即食类,有两种情况,出厂和零售,若是零售,也有两种情况,切粉和榨粉,从而可得出零售榨粉,菌落总数指标合格的结论,其余三种情况,即食类出厂切粉、榨粉、零售切粉,若菌落总数/(cfu/g):36000是不合格的。通过案例分析,让大多数学生找到自己对数据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标准的理解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三、考核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中课程考核成绩大都以理论考试为主,综合实训课的考核不被重视,导致在实训课中很多学生态度不认真,不愿动手,旁观者多,最后抄实验记录的多。为此,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综合实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设置为:考勤10%+实训报告20%+实训原始记录20%+实训技能40%+具体项目检验报告10%。实训报告内容包括:学生对实训检验项目的确定、检验方法标准的合理采用、实验步骤的记录。实训原始记录包括:样品名称、抽样数量、数据分析、结果计算等。实训技能包括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如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仪器设备、试剂的选用,标准溶液的配制,样品的处理,实验装置的组装、使用及维护等。这些都是考核学生综合技能掌握状况的有效手段,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另外,在实验报告中附加企业产品出厂检验报告,让学生熟悉企业质检岗位的报告形式并懂得如何填写。
【参考文献】
[1]舒友琴,童岩.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刘杰,张添.食品分析大型综合实验是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能力有效途径[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3)
[3]谢主兰.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6)
[4]叶瑞洪.《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2)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应用化学基础;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97-02
应用化学基础是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食品的开发研制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原理和技能作支撑。将应用化学知识内容模块化,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食品行业的需求出发,教学的主题以典型事例为主,按照学习目标将课程整合、细分成多个操控性强的项目,以具体项目为核心,教师做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自愿、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学习形式。进行项目化教学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1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社会调研和邀请行业专家,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本着为新疆经济区域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围绕企业的化验员、品控员与质检员等岗位需要的能力、知识、素养,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内容进行归纳,搭建出围绕能力训练来设计课程内容,按照模块和项目来组织教学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以后续课程为导向,以项目为框架确定课程结构,把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渗透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设计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对课程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进行分析并化解成多个项目,借助实训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积极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动手。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应用,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其中,开发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潜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2 建立项目化教学目标
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宗旨,以项目化教学为切入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使学生获得从事食品检验职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规范的操作手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树立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化验工作的安全防护能力、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工作作风严谨、职业道德良好、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强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企业顶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探索教学内容
在准确分析食品行业各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进行优化整合。其内容包括对食品检测和生产反应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化学滴定分析方法、重量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技能。打破传统的章节排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
经过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后重点清晰突出,内容充实精炼,可以解决应用化学基础课时数相对比较少、内容多的矛盾。课程内容的内在层次是:够用的化学知识与原理;必需的化学分析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为:以必需为准,加强针对性;以够用为度,加强实用性。
4 改革教学方法
4.1 教学情境
学院的应用化学基础实训室是教、学、做一体化学习场所,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仿真职场的情境中。实训仪器设备与企业标准化验室同步,实训室有黑板与投影设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或“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或“先练后讲”,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增强。
4.2 确定项目
在项目化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选择项目时既要包含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又要从日常生活、食品行业的生产实际出发。设计的实训项目之一“水中硬度的测定”研究对象是“水”,实验室用水配溶液、洗涤器皿等;食品行业最常见的产品有纯净水、矿泉水等,水与人们的生活、学习非常紧密,学生对此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对“水中硬度的测定”这一实训项目进行细化,使之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务:任务之一,制定“污水、自来水中硬度测定”的方案;任务之二,配制EDTA标准溶液、缓冲溶液等;任务之三,确定实验方法,进行污水、自来水中的硬度测定;任务之四,正确完成实验报告。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项目情境中使学生提高协作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和职业能力。
4.3 实施项目
项目化教学的关键阶段是实施项目,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利用应用化学基础实训室的实训条件开展实训项目。在实施“水中硬度测定”的实训项目过程中,先带领学生到新疆雪白真实业有限公司的分析检测中心参观,使学生了解水厂水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建立感性认识;回到课堂后,结合《纯净水的国家标准》,各组派代表讲述所制订的方案,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使其学习相关分析方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制订出实施方案。学生通过实训环节,亲自动手测定实验室水的pH值、氯离子含量、电导率等指标。
这种看、教、学、做相结合的教法集知识传播、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一体,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又能提高团结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则要适当地指导,鼓励学生多思考,独立地完成实训项目。因此,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注重实践与应用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的过程。
5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项目化教学法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从开始时的项目方案上交、技能训练被动地进行,逐步向主动查阅资料、积极设计项目以及技能提升的方向转变。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与事务处理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还要说明的是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高职的学生能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积累了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方法。
6 对项目化教学的思考
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能将无机与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师、学生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断扎实,实验技能不断提高。实施过程中有3个主要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6.1 进一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为保障项目实施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实训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实训仪器和设备应该满足学生人数的需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动手,提高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
6.2 不断完善学习资源
项目化教学对学院图书馆的建设及其藏书量、网络资源及其教学资源平台是否完善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保证项目化教学顺利推进。
6.3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不仅要熟悉书本知识,精于实验操作,而且要了解食品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项目的确定难易适中,既能基于书本的教学内容,又能结合生产实际;从容应对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
总之,应用化学基础课程通过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设计的项目内容由易到难、螺旋递进,技能训练从单一到综合,操作手法由生疏到娴熟,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符合当前食品行业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职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使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社会、为食品企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洁,安翔,李青.“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29-32.
[2]王乾.《化学实验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索[J].广州化工,2009(8):236-237.
[3]钱海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36):191-192.
[4]曾平莉,王东.药学类高职高专《基础化学》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61.
[5]陈林.高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1(4).
[6]高玉萍.项目化教学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53-56.
[7]戴月.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4):38-40.
[8]戴月.项目化教学与教育游戏的融合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2-14.
[9]刘良林.关于《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项目化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1(25):I0132-I0133.
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竞争模式;虚拟仿真实训;食品专业
[DOI]10.13939/ki.zgsc.2016.32.246
1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国家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对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1]不仅要求食品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大型检测设备的使用和工厂的实际生产过程。这些要求都对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有效还原生产、操作和管理岗位的真实场景,为学习者提供技能训练所需要的“真实”环境、“真实”工艺、“真实”工具等,从而有效提高技能教学质量。虚拟仿真技术是指使用仪器设备、模型、计算机虚拟技术,以及利用场地、环境的布置,模仿出真实工作程序、工作环境、技术指标、动作要求,进行科学研究、工业设计、模拟生产、教学训练和考核鉴定等的一项综合技术。[2]同时,可以降低教学成本、规避实训危险、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绿色教育。因此,虚拟仿真教学是深化教育教学思想、内容、方法、手段、模式改革,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3]
根据食品行业人才的需求和国家的战略部署,虚拟仿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食品加工和检测课程的教学。[1-4]然而,我们在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发现教学实践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引入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来实现虚拟仿真实训的教学效果提升。
2 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
任务驱动法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1]它是将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单一传统教学转化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问题推进式的教学,教学内容蕴含在任务中,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教学内容。[2]
实践表明,单独的任务驱动并不能很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只能导致学生片面机械地接受任务。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引入竞争的机制,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
2.1 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虚拟仿真系统,对虚拟仿真系统还比较陌生,很多的功能还不熟悉,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②模块建立阶段。当学生对虚拟仿真系统熟悉之后,就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对虚拟仿真系统的实验加以调整,做到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效果;③模块应用阶段。当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或仪器操作技能后,就可以通过所学的知识,探究虚拟仿真实训中实验知识的运用。[5]
虚拟仿真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相关的虚拟软件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根据教学任务完成虚拟仿真的操作。在我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先讲后练的方式,让学生机械地训练虚拟仿真软件的操作。由于虚拟仿真软件相对比较枯燥,部分学生会放弃练习,而部分同学也会因为老师的要求,机械地完成虚拟软件的操作。但让学生真正地操作仪器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虚拟仿真实训就没有达到“虚实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这就对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对虚拟仿真软件感兴趣,乐于在练习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把虚拟仿真软件中的操作运用到真正的实验之中。这也正是虚拟仿真实训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这一现状。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2.1 依据任务创设情境,设置竞争激励
在操作虚拟仿真软件之前,恰当地导入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个广阔遐想空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任务的动机。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引入激励机制。例如,以团队形式组建项目小组,优先完成虚拟仿真软件操作的小组,获得分数奖励或者其他嘉奖。
2.2.2 分析学习者特征,建立竞争团队
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是典型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积极互赖,直面互动,责任到人,人际技能和小组建设。学习任务由小组团队成员合作完成,通过组员讨论来解决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讨论,在小组中形成合作互助的气氛。要求成员的个人责任感强。通常将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同时根据各组员的性格差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2]合作学习是以各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团队的总体成绩为主要奖励依据的。因此建立一支成员构成合理,能够融洽沟通合作的团队非常重要。每个团队推举1位基础知识扎实、热情、性格开朗、有责任心的同学来担当小组长。组长的任务为督促团队成员完成任务,协调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协助老师传达教学任务。
2.2.3 设计教学目标与任务
虚拟仿真软件中包含许多操作任务,每一个任务都应该明确地进行分解,务必让学生知晓详细的操作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教师先不讲解,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讨论分析任务,思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出来,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此时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指导完成任务的方法。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交流,加深每个学生对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考。实操任务是任务驱动的核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条件,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带领学生逐步完成任务。
2.2.4 展示交流,评价任务,实施奖励
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当学生完成虚拟仿真实训任务时,需要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分析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反馈。评价要从多方面进行,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之间互评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对完成任务的优秀团队进行奖励,并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价,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再度提炼出来,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熟练运用和掌握。
3 意 义
基于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实训教学法,一方面发挥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竞争,让学生既看到自身取得的成绩,又看到自身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任务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训任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在教师任务的驱动和激励下,为完成任务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同一教学任务的要求下,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团队,促进学生个体间的竞争与融合,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而全面提高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将基于任务驱动的竞争模式实训教学法贯穿于虚拟仿真实训的全过程,有利于全方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食品专业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左丽丽,富校轶,王舒然,等.食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103.
[2]李冬,李敏,冯乔.浅析高职院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18): 157-158.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1):14-15.
[4]赵钢.虚拟仿真技术在食品加工教学中的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4(3):70-73.
[5]邓鸿铃,王海波,吴桂贞.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分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3):52-54.
[6]黄国平.食品检测专业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1):153-155.
[7]王少康,孙桂菊,杨立刚,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物中毒虚拟仿真实验的构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233-234.
[8]陈启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2(20):70-71.
[9]汪靖,林植,刘光蓉.基于任务驱动的分级竞争模式计算机实验教学研究[J].电脑学习,2009(3):88-89.
篇8
关键词: 高职 实践教学 “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模式
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规定了相应的人才模式定位为:构建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较高职业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出的学生获得就业准备,能生存、应变和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都将实践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综合技能训练和强化技能训练阶段。前两个阶段教学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后一个阶段结合生产实际,在学校仿真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前两个阶段的实践教学都安排在相应的基础课或是专业课中完成,而基础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专业课实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也很难将一个完整的实训项目完成,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这种实践技能训练方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非常不理想。而第三阶段要真正开展生产实习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之前,更有效地加强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技能培养显得尤为迫切。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探讨了通过构建特别独立开设的“递进式”的校内综合实训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1针对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贴近学生未来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对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的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做到目的明确,既体现高教性,又体现职业性。
我们在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由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修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这项工作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所反映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什么;根据这些知识和技能整合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的初步框架。
1.2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就是指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要形成一个系统,做到梯度化、层次化、阶段化;要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使不同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一环套一环,有序地向纵深发展,构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分明、内容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1.3实用性原则
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职业理论,整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对于职业技能的考核,一般按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进行,使考核方式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
2.“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构建主要内容
2.1课程设置的创新
为了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办出特色的根本保证。2007年,在修订食品专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重大调整,除了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安排相关实训内容之外,从第2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1―2周独立的综合实训环节,独立计算学分,独立考核。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彻底摆脱了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而且给予实践教学更充裕的教学实施条件。具体课程进行设计时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实践课程的“纵向和横向”整合,按照顺序形成相应的模块结构。在第2学期设计的1周实训里主要是把分析检验的基本技能(微生物检测相关操作和理化分析基础操作)进行强化和巩固,让学生牢固掌握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规范的操作。而在第3和第4学期安排的2周独立综合实训里,将一些在普通课程里无法完成的综合性的实训项目集中放到这段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系统完成样品的采取、处理、检测,到最后的出具检验报告。通过这种独立设计的“递进式”的综合实训方式,一方面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未来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热身,这对学校学习最后阶段开展的顶岗实习将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和引导作用。
2.2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的更新
改革后的综合实训,第一阶段1年级的以分析检验综合实训为主旨来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检验和理化检验两部分,前者主要以菌落总数测定或大肠菌群测定为载体,让学生巩固相关操作及结果的正确报告,后者主要包括分析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吸量管及滴定管的正确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等,以提高基本操作为主,不涉及食品样品的处理等步骤。第二阶段即第3学期,以食品分析为主旨来设计实训内容,通过给学生一个产品,比如糕点、乳制品等要求学生按照国标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报告。而最后阶段即第4学期,以食品分析与品质控制综合实训为主旨设计实验内容,学生除了要会对产品进行检测外,还要求能进行过程控制,并能将相关的质量管理知识融入进去。通过这样系统、逐级深化“递进式”的校内综合实训模式,学生在加强基本操作的同时还可以大大提升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
每次实训结束后的考核不再以递交实训报告为主,而是要求以最后出具的正规检测报告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结合每一天实训结束后指导教师的打分成绩,以及最后PPT汇报成绩,给予综合评定。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过程控制,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总结汇报能力等。
2.3实施效果
传统课程里的实验实训通常都是由实验指导教师作好充分准备,药品、仪器一应俱全,有时还提供详细的操作流程,学生只是按程式操作,学生学得没有兴趣,而且很难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以后,由于是连续性的实训安排,学生几乎从最初的准备工作,到后面的实训操作及实训安排等都是全程参与,全程互动,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学生泡在实训室的时间多了,对实训技能的掌控也得到了更大提升。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认为一个星期学到的东西比一个学期还多,而且希望多多开设此类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只列出实训的题目,至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所用的仪器药品全都由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来确定。这样不仅使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而且更好地锻炼学生最基本的科研能力。通过改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
3.“递进式”校内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制订是否科学、合理,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评估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参考依据。一个完整的实施方案,通常包括不同实践训练的目标要求、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标准、成绩评定、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它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操作层面的具体表现。没有一个完整的、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再好的实践教学体系都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与工学结合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既是方案制订的参与者,又是方案实施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在实施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指导教师要逐步实现向“双师型”的转换,使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达到整体优化,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
其次,要加强教材建设,重视实训项目的设计。在保证科学性前提下,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实训教材,真正体现教材的专业性、适应性、实用性等。
最后,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除了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提供学生真实情境下岗位技能训练外,还要尽量通过校内仿真实践基地建设,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张龙.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9:149-151.
[2]吴建设,丁继安,石伟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高教研,2004,11:65-66.
[3]蔡健,王薇,何钢等.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学理论,2009,26:206-207.
[4]涂宝军,苗敬芝.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广西轻工业,2007,9:133-134.
篇9
关键词:中职;食品加工与检验;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76-03
职业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是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介质和依托。课程体系的结构是否合理、实施是否有效,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决定学生能否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我校2012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食品检验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基于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食品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1.分析食品检验专业就业岗位。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职业分析主要包括专业的行业状况分析、职业活动分析及工作过程分析,全面、深入的调研是职业分析的重要手段。对北京市工商局、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北京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燕京啤酒有限责任公司、蒙牛乳品有限公司等近400余家食品相关企业、质量监督部门、近3年毕业生进行深入调研统计得出,食品检验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食品检验、食品销售员、营养配餐员、食品质量管理员等工作岗位。其中食品检验员为食品检验专业核心就业岗位,主要从事常规理化检测、微生物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据毕业生跟踪调研,部分食品检验专业毕业生还可在食品企业从事食品原料采购、食品销售等工作,还有部分毕业生在企业、学校等单位从事营养咨询和营养配餐员等工作,部分学生在从业几年后进入实验室管理或食品质量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
2.明确食品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心健康,掌握食品营养、食品检验、食品安全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食品有关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感官检验及快速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熟练使用有关的食品检验仪器设备,具有食品检验专业要求的科学求实、公平公正、程序规范、认真仔细的职业素质,能胜任食品企业、商检部门、食品流通领域、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等部门的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和安全卫生检测工作,取得中级食品检验资格的食品检验人才。
3.定位食品检验专业就业面向。通过对近3年食品检验专业近100名毕业生就业调查发现,食品检验专业毕业生有5大职业面向。一是面向食品生产企业品控、检测等岗位,从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测与品质控制等工作;二是面向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领域的生产、销售等岗位,从事面包、糖果、酒类、粮油食品等标准化生产、销售与管理等工作;三是面向工商质检部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食品流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检验岗位,从事食品安全卫生的检测工作;四是面向企业、科研单位及院校实验室管理岗位,从事实验室管理及教学辅助工作。
4.分析食品检验职业能力。在明确食品检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邀请食品行业、企业专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议,由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用头脑风暴法对食品检验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食品检验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单项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食品检验技能人才职业活动表和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分解表。
5.提取食品检验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基础的重要依据。食品检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形式完成,会议参加人员包括北京市工商局、蒙牛乳品有限公司、龙徽葡萄酒有限公司等30家具有代表性的食品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的专家、技术骨干。通过专家技术骨干集思广益,总结归纳,明确了食品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食品营养素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食品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食品感官检测,岗位主要职业活动为样品采集与处理、感官分析、仪器分析、检验报告、实验室安全维护等。
二、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以“能力本位、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为指导,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岗位能力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具有食品检验专业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1:实现1个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核心,搭建岗位课程支撑的专业课程网络,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检验专业技能人才;遵循2个原则,即食品检验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形成3个培养体系: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和食品检验技能人才职业特质分析,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培养体系、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夯实4个基础,专业调研为基础、职业分析为基础、校企合作为基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5个教学模块,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拓展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课程模块。
3.构建模块化课程。课程与岗位对接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岗位课程学生直接学习到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创设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育人情境,更有效地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食品检验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分析,重新整合课程,确定10门与岗位对接的课程,搭建由专业核心岗位课程和拓展课程支撑的专业课程网络。
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构建5个课程模块。食品检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理论知识是构成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食品检验职业特点,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娴熟的技术才能较好地完成检验工作。依据食品检验职业能力要求和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理论知识由简单到复杂技能形成有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公共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基本的工作能力。通过公共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字能力、计算机搜集信息能力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单项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是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拓展能力模块以培养学生多口颈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分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两个阶段。校内以综合实训形式开展。学生在掌握了食品检验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后,通过完成综合检测项目,如啤酒的检测、糕点检测、饮料、粮油制品等常见食品的检测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顶岗实习阶段是学生进入企业以员工身份学习,完成综合职业能力提高。
4.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和基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一起共同制定了《食品检验技术基础》、《食品营养素检测》、《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感官检验》、《食品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6门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评价建议、师资、课程教学条件都提出明确的要求。
三、食品检验专业课程实施
1.配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食品检验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食品检测技能,实践技能扎实,熟悉企业检验员管理。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体化授课能力,掌握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将检测基础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管理与企业员工管理有机地贯穿到教学当中。因此,需要从师资数量、职称、学历、双师比例进行合理配置,才能保障课程的实施质量。
2.强化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学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根据课程要求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有选择地挑选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条件优秀的检验机构及龙头企业作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输送后备人才、直接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密切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乐于接受专业学生实习就业,从而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专业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核心课程实施“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特点,选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以行动为导向、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以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实施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采用演示、图片、实训仿真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并应用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成果,实现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目标性。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水平提高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核心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多方评价、结果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目标。如《食品感官检验》课程评方式如图1所示。
四、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结果评价
为客观评价食品检验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实施的效果,课题组分别对学生、教师、企业进行了调查。
1.教师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使我们对职业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具有岗位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一体化实训教室的职业情景,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到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更好,学习有了方向和目标,教学效能明显提高。
2.学生评价。学校的各种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使我们能够在做中学习;老师采用的过程导向的行动教学方式,使我们动手能力明显加强;学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高、操作能力强,并有外聘企业食品检验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使我们能够取得了食品检测四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对职业生涯发展有了信心。
3.企业的评价。从目前在企业工作的学生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工作上手快,具备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工作中,学生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意识明显增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追求标准、卓越的创新精神明显增强;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感明显增强,从事高技能成就事业的信心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黄海燕,陈亮,马艳梅.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2,(62):15-16.
篇10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易少凌 吴泽鹏 陈伶俐
【摘 要】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是稳固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但是目前这门课程在高职非制药类专业的教学中与其他制药类专业一样均是侧重于生产操作的训练,不符合非制药类专业的学生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未体现非制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未激发非制药类专业学生的优势。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非制药类专业的《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契合了非制药类专业的就业特点,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丰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资源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情景模拟;药物制剂技术;高职业;非制药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22-03
作者简介:易少凌,女,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药物制剂的开发与教学改革;吴泽鹏,男,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药物制剂的开发与教学改革。陈伶俐,女,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药物制剂的开发与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情景模拟法应用于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401137)和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药营专业《药物制剂技术》实训情景设计”(编号:201420)的研究成果。
一、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的现状
《药物制剂技术》是在药剂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和制备技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课程,是制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药学类专业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上领先于全国高职院校,2007年《药物制剂技术》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我校药物制剂实训中心是“2007年度广东省教育厅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和“2008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中心”,2011年出版了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制剂技术实验微格教材》,2013年出版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制剂技术》,并且我校是国家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的核心院校之一,但是目前《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均针对制药类专业,未体现非制药类专业的特点。现阶段《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在高职非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在非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未体现该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能力目标为“能够在实验室制备常用剂型、能够对处方进行分析、知道不同剂型的优势、能够合理推荐和指导使用药品”;药学专业、药学英语专业的能力目标中亦要求“能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合适剂型”。但目前《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践教学侧重于“处方分析” 、“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学生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能达到“能够在实验室制备常用剂型、能够对处方进行分析”能力目标,但是在培养学生“知道不同剂型的优势、能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合适剂型、能够合理推荐和指导使用药品”方面却差强人意。
2.在非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未符合其岗位需求。高职非制药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除了少部分学生从事药品生产以外,大部分学生尤其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生产企业、医药公司、药品流通企业从事药品购销、医药商品推广、医药营销策划工作或在药品零售企业、医院药房从事药学服务的工作。但目前《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仅仅针对药品生产岗位进行了生产操作的训练,没有针对药品购销岗位和药学服务岗位的特点进行教学,与非制药类专业的岗位需求不相符。
3.在非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未激发学生的优势。高职非制药类专业尤其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文科生为主,实验操作能力比理科生弱,但是该专业的学生具有《药品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且思维活跃、社会活动能力强。而现阶段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根据理科生特点开展的,形式单一,不能充分发挥非制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从《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目标、非制药类专业的岗位需求以及非制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应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优势恰到好处地与之相契合。因此,本课题组提出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学紧密地与工作、与岗位结合,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2006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依据教育部意见指示精神,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理论探索,本课题组拟将情景教学法引入《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该研究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课题提供了一种试点和探索途径。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应侧重于将药剂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本课题是针对高职非制药类专业的《药物制剂技术》教学进一步的完善,对学生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等都有积极意义。
3.有利于丰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资源库。本校是国家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的核心院校之一。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图片、视频、课件、讲义等资料能进一步丰富该教学资源库,增强该资源库对非制药类专业的适用性。
三、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情景模拟教学法又叫做角色扮演(role-play)法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真实、具有辩论价值的情景,组织学生分析矛盾冲突,并且与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学会处理各种冲突,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按照当代教学模式的分类方法,角色扮演属于一种以研究社会行为和解决价值矛盾为取向的“问题解决模式”( problem- solving model)。这种教学能够向学生提供比其他教学模式更大的思考空间和更多的表现机会,在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增加价值断力、促进人格自我完善的目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学过程包括六个方面:情景设计、角色选定、编制表演框架、情景演绎、讨论和评议、梳理和总结。
1.情景设计。情景设计是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础,设计的情景是否具有典型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用于教学的问题情景可以是:突出的社会现象、社会机构之间的冲突、人际之间的矛盾、个人遇到的困扰或疑惑等。设计的情景应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实际的工作环境相符合,应不仅能刺激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应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加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目的。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选择类似的真实事件编制成具有利益冲突、矛盾或者多种解决方案的的案例,也可引导学生收集素材将自身遇见的两难问题或者是愿意探究的事件设置成情景。
2.角色选定。在心理学上,一般将角色定义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处于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人,都有一整套由其身份地位决定的社会行为形式。根据情景设置不同的角色身份背景,如年龄、学历、职业等,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角色的形象、语言、行为及心理需求,从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增进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与客户的相互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意愿分配角色。
3.编制表演框架。确定情景和角色后,相关表演成员形成小组。预留一到两周的时间,供小组成员查找资料、策划表演内容、编制剧本、准备道具,力求表演接近真实的情景,增加现场感染力。
4.情景演绎。学生展示小组成果,教师和其他小组观察记录,并可引导小组在演绎结束后进行答疑。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目的是模拟仿真,侧重点不在于演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案例中,把自己置身于实际情景中去,应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
5.讨论和评议。讨论和评议是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点。讨论和评议的效学决定着此次教学是停留在浮于表面的模拟仿真,还是进一步升华到了对学生自身和不同人物性格、心理、立场、利益的深度分析,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增进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理解,提升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药学服务能力。
6.梳理和总结。情景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授课内容可能会偏离主题或者被某些不可预知的事件中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梳理和总结,将教学目标与角色演示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
四、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本课题研究组在2013年开展了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的尝试。该法深受学生喜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了企业的工作流程,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实例一】
实训项目:不同剂型在婴幼儿用药中的应用
实训目的:
1.掌握适宜婴幼儿使用的剂型种类,为购药者合理推荐药品;
2.以实际药店为原型,通过模拟药店药师进行药物销售的场景,掌握药师销售药品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
实训内容:
4~5名学生为一组,自行分配角色,运用想象力,模拟药店售药情况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观看,表演结束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和评议。
角色一:顾客——你是患儿(1岁半,高烧39℃)的母亲,30岁,收入中档。孩子发高烧,你心中焦急,来药店为孩子购买布洛芬退烧药。
角色二:药师——你是药店的销售人员,刚才注意到一位年轻女子走进药店,神色焦急。
参考药品: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栓剂、布洛芬颗粒、布洛芬分散片、布洛芬缓释胶囊。
表演要点参考:药店销售药品应遵循5个步骤,笑迎顾客、询问顾客需求、引导顾客购买药品、回答顾客疑问、送别顾客给予温馨提示。
评分标准:
1.药品推荐(50分) 能准确说出各种剂型的特点、适应人群、用法说明、注意事项。
2.仪表仪态、礼貌用语、沟通技巧(30分)
3.表演框架的编制、实际表演效果(20分)
【实例二】
实训项目:不同剂型在老年人用药中的应用
实训目的:
1.掌握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剂型种类,为购药者合理推荐药品;
2.通过模拟医药代表向医生推广药品的场景,掌握医药代表推广药品的基本事项。
实训内容:
4~5名学生为一组,自行分配角色,运用想象力,模拟医药代表推广药品的情况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观看,表演结束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和评议。
角色一:医生——你是某医院呼吸科的医生,42岁,男性,正在诊室给病人看病。
角色二:医药代表——你是某药企的医药代表,你们企业现在新出品了盐酸氨溴索口腔崩解片这种新药,你负责向医院推广。你已经了解到目前医院一般是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液、盐酸氨溴索片、盐酸氨溴索胶囊这三种剂型。
表演要点参考:
1.医药代表药品推广应遵循的步骤:准备工作、观察医院医生情况、开场白、自我介绍、引起兴趣、引入正题、约定下次拜访时间。
2.医药代表向医生推广药品一般仅一次拜访并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可以编制几个场景来完成该实训项目。
评分标准:
1.药品推荐(50分) 能准确说出各种剂型的特点、适应人群、用法说明、注意事项。
2.仪表仪态、礼貌用语、沟通技巧(30分)。
3.表演框架的编制、实际表演效果(20分)。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丰富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打下基础。但情景模拟教学法要进一步在高职非制药类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其优势,还需广泛地从行业中收集素材,设计并不断更新实训项目,完善实训教材、考核标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4,20(6):28-31,52.
[2]唐丽.高职室内设计教学中的角色扮演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2):38-40.
[3]朱建方,孔凡航,曹刚.“角色扮演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21-26.
[4]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