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务礼仪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5 07:2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乘务礼仪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乘务礼仪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 空中乘务 民航英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经从民航大国进入建设民航强国的时期,随着我国民航市场的不断扩大,民航企业对空中乘务员的需求也在逐年扩大,对空中乘务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对空中乘务员的英语水平从原先的应用能力B级变成A级,甚至大多数航空公司直接提出了四级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趋势下,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民航英语课程不仅要培养英语口语沟通交际能力,又要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为了培养航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笔者基于工作过程对民航英语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对刚入学的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注重语言表达训练、交际能力的培养,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为后续学期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一、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民航英语课程的重要性

空中乘务员的职业生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普通舱乘务员―两舱乘务员―区域乘务长― 主任乘务长。空中乘务员的职业发展不仅取决于任职年限、经验等因素,英语的优劣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空中乘务员的发展。尤其是在晋级中,英语水平是对每一位乘务员必须进行考量的内容。所以民航英语的学习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空中乘务专业民航英语课程教学设计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民航英语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把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中,将现实生活中的空中乘务员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所涉及的学习领域设计为七大学习情境, 所有的任务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来完成由每个工作任务所设置的情境。

2.以模拟客舱为载体,进行情境演练。民航英语课程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将情境教学模式引入空中乘务专业的英语教学课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企业职业岗位对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重构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情境,以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和职业岗位需求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在模拟客舱中,将设计好的情境进行真实的模拟演练,由教师示范表演,学生现场观摩,分组、分角色进行练习,并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总结点评的方式进行。注重学生英语发音的纠正,并在每组表演结束后对仪态、表情等礼仪规范进行点评和纠正。

3.多元化的教学评估和考核。科学的情境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应强调成员间的团队协作,激励小组间的相互竞争。同时,采取个性化的点评,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绪,看到学生每点每滴的成长,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三、构建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

1.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作为面向艺术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的主要方法,面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这显然是走不远的。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

2.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改革: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是采取“自学+指导”的方式,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讲授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和了解。

三是通过让学生参加模拟训练、听取专家讲座、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1.对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研究,基本原则是“多种并存,互补互融”。力求做到两个“最大”。第一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比如笔者一直在沿用的“粉笔+黑板”,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师生之间即兴的讨论等方面有着现代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近50%的学生喜欢老师用板书授课。第二个是尽最大可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投影、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语音实验室的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没有落后与先进之分,关键是要把传统的与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共同发展,更好地辅助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篇2

热词:统编教材 专业出版 民航行业

当前,各行各业对高质量、“订制式”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解决人才的适用性和专业性问题,一些专业水准高、实用性强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的行业统编教材得到大力开发和推广,其中,有些优质教材还实现了“墙内开花,内外兼香”的效果,赢得了社会受众的广泛好评。在诸如“指定教材”“推荐教材”“规划教材”等各种教材名目的激烈竞争中,行业统编教材因其定位精准、实用性强和不可替代性而独具特点和优势。行业统编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服务于行业发展,满足行业特色人才需求而组织业内人士统一策划、编写、审定、出版、管理和评价的教材,从而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提高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在集中和优化教学资源、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行业统编教材也为整个行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提供了相对统一的参照尺度。

鉴于以上思考,我社依托民航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民航行业学科建设的迅猛发展,于2011-2015年在民航特色专业如飞行、空管、机务、空乘、运输、机场、安保等选题方面进行深耕细作,推出一批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实验实践类教材。回顾整个策划出版周期,我们始终不忘,紧紧依托民航行业发展,准确把脉民航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切实做到行业统编教材的开发、编写和出版工作真正服务于民航行业发展。

一、全面调研民航统编教材市场――结合行业发展,先从空管专业着手,分步骤实施

由于行业统编教材的开发、编写和出版涉及整个行业的需求,在最初策划阶段尤为审慎,首先开展全面市场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从全行业发展来看,近些年来,中国民航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速度惊人,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人才需求巨大,人才缺口矛盾突出。而且在行业发展的带动下,民航院校的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为民航行业统编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创造了需求旺盛的机遇期。从民航院校建材建设情况来看,民航教材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级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数量大幅度增加,教材质量不断提升,教材专业门类更加丰富。但就民航每一个特色专业来看,诸如飞行、空管、机务、空乘、运输、机场、安保等专业的选题规划数量和教材建设成果并不均衡;而具体到每个院校,其教材建设和开发重点又各有侧重,造成优势资源分散,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缺少细化的标准与衡量尺度。而开发、编写和出版民航统编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克服校本教材或自编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并能够汇聚各院校的优势资源和最新成果。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为少走弯路、及时总结经验,就整个策划阶段而言,我们结合行业人才培B需要和民航特色专业教学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首先采取先从某一成熟学科开始,先期完成后,视市场反馈情况再开始进行其他特色专业统编教材的开发。经过综合考虑,确定先从民航学科发展比较成熟的空管专业开始着手。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都在开办空管专业,而且招生量逐年稳中有增。此外,空管也是民航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签派员被称为“不握操纵杆的飞行员”,从业人员数量可观。这就为民航空管专业统编教材的编写、使用和推广提供现实基础。

事实证明,“空管先行”、分步骤实施是正确的。民航“空管专业统编教材”于2012年首次推出,作为民航教育史上首次具有自己行业特色的专业统编教材,在业内获得很大关注和引起广泛响应。

二、紧密结合民航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加强顶层设计,作出总体策划

在“空管先行”的带动和启示下,我们在飞行、空管、机务、空乘、运输、机场、安保等特色专业的选题方面进行挖掘。为保持整个策划工作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在组织民航行业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中,坚持以现有各类相关教材为基础,兼顾区域的技术、设备和人员现状,结合民航行业新技术、新成果,力争编写出针对性强、实用面广、统一规范、便于使用且品种相对齐全的民航行业统编教材。具体落实如下:

1.注重区分学历层次,分类建设民航特色专业本科/高职教材

从民航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主要以本科教育和普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兼顾中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层次。在民航特色专业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中,在以提升教材质量为核心的前提下,我们注意区分本科教材和高职教材“质”的不同,亦即文化程度的差异,高职教材不再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版”。

例如,机务专业统编教材首次推出适用不同教育层次的系列教材,分为“机务专业本科适用”和“机务专业高职适用”。正是这种对于教育层次的精准认识和细化把握,机务专业统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紧密结合民航机务专业本科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在教材编写上各有侧重,机务专业高职教材在编写原则上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比如,《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维修与实训》作为机务专业高职教材,通过大量的实训操作,使学生逐步掌握民用航空器维修工作中的基本安全常识、标准维修操作规范和维修工作基本技能。

2.勇于创新,积极开拓新兴发展专业教材建设

当前,我国的民航安保工作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已经形成机场公安、地面安全以及空中安保三大安保领域,十支安保力量以及七八万安保人员的规模。此外,为满足民航安保人才培养的需要,民航院校也纷纷成立了机场安检、空中安保等专业。伴随着我国在机场实施更加严格的安全要求,引进更先进的安检设备,对航空安全保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航空安保人员成为很多高等院校要思考的问题。而教材和资源匮乏是当前的最大问题。无论是实践部门还是院校教育,都急需一套涵盖增强航空安保系统的认识,介绍国际、国内民航安保法律法规,提升航空安全员综合素质等方面内容的系列教材。

在此背景下,民航安保统编教材经过全面、系统论证,组织民航五大院校骨干教师参与编写本套教材。这些教材的系列出版不仅开创了安保教材的编排体例和编写风格,为民航安保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支撑,而且从长远来看必定能为民航安中安全保驾护航。

5.对于社会关注高、参与性强的学科教材,注重增强行业特色和系统建构,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在近几年空乘职业受热捧的驱动下,社会上不少出版社涉足空乘教材出版,并以各种名目参与图书市场竞争。其中,不乏优秀教材涌现,对空乘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发现,有些教材由于作者并非民航从业人员,对民航工作流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了解和掌握并不是很全面,致使教材的“民航特色性”不足、系统性不强、专业性缺失,直接进入民航课堂教学显得“水土不服”。而此次空乘专业统编教材的开发、编写立足民航五大院校,以“校企合作”为指导思想,由民航院校扎根教学一线的空乘培训教师和航空公司在职优秀乘务员共同承担教材的编写,围绕空乘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来设计教材内容,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贴近职业岗位需求标准和社会需要。包括《民航乘务概论》《航空运输地理》《空乘实用中外民俗文化》《民航服务心理学――“理论・案例・实训一体化”教程》《民航服务礼仪》等教材。其中,《民航服绽褚恰贰斗苫客舱设备与系统》还人选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4.着重优化教材结构,适当增加案例教材和实训类教材的比例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务外派;就业

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四个重要途径。国际劳务市场人才输出是通过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实施的。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是通过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劳动和技能服务来赚取外汇的一种出口形式。从国际劳动力的流动看,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劳动力缺口就达6000万人。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外籍劳工达8000多万人,全球每年流动劳务约3000万至3500万人。[1]从近几年我国对外劳务的发展数据看,对外劳务输出的势头不减。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达到102.7万人,同比增长2.1万人。[2]我国对外劳务总体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劳务输出仍旧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对经济转型乃至高职教育国际化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毕业生外派就业的意义

(一)从经济转型发展来说,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外向型人才保障

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指引中国经济实现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对东盟的生产投资逐年递增,对中亚的工程承包数量巨大,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在各国打开市场,这一切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通过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劳务三种形式。后两者是传统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如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承包中的建筑工外派、船员外派、对德厨师输出、对日实习技能生等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增多,今后职业院校学生境外就业的途径逐步转向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因此应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主要涉及一线生产型技能人才、企业的基层管理者、营销与商务人员。将来服务和支撑“中国制造”打遍全球市场的必定是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国际型人才,因此对外劳务服务对象的重心改变了,从单一服务境外企业,为境外雇主服务,逐步延伸到中国企业在海外生产经营的单位,直接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服务。

(二)从产业发展来说,这是服务外派劳务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对外劳务产业的转型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劳务输出由单一向境外外资企业输出,逐步拓展向境外中资企业的劳务外派;另一个是外派劳务的产品结构调整,输出的劳务产品层次,由低端向高端转型。

根据2013年10月《商务部关于加强对外投资合作在外人员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外雇主包括在国外依法注册的中资企业或机构,劳务合作企业向这些“国外雇主”(即对外投资企业和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外设立的企业)开展劳务外派也属于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因此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在国外依法注册的中资企业或机构服务,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劳务市场人才输出的新途径。大量对外投资的中资企业需要派遣一线技术骨干、管理营销人员在投资对象所在国,这些技能型人才需要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各种岗位技能,需要从高职院校中培养获得。

其次,国际劳动力市场中,由于劳动力价格等因素,脏苦累的低端劳务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一些不发达国家,中国劳动力中愿意从事低端外派劳务的比重逐年下降,发展中高端劳务成为劳务外派企业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开局之年,国际劳务市场正在形成以技能型、知识型等中高端劳务为重点的多层次、多行业的劳动力需求结构。[2]技能型、知识型的中高端劳务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和获取离不开高等院校。[3]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务输出人才培养,对于劳务产业的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另外,我国东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贫困现象依旧存在,劳务产业要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通过“劳务经济”带动欠发达地区的脱贫。“十三五”期间,我国要解决贫困县的“摘帽”问题,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要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也可以通过校际对口支援的方式,为西部地区培养高技能劳务人员,通过对外输出获得较高收入,以实现脱贫。

(三)从职业院校角度看,毕业生外派就业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国际合作本身并不是高职院校的目的,如何以国际合作为契机,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才是国际合作的要义所在。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从简单照搬到借鉴学习、实现本土化、再到总结中国特色向外输出,由输出劳务人才到输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实现了质的飞跃,而毕业生的外派就业则是国际合作一个不可缺失的起点。

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立足涉外护理专业建设,面向欧美养老机构培养护理、养老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与国外养老机构的合作办学,吸收了先进的护理技术、管理理念,借鉴国际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许多国际通用的课程资源直接运用到涉外护理的专业建设,而这些在国外卫生、养老机构外派就业的毕业生回国后则成为国内涉外护理领域的佼佼者。

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高层次形式,就是接受境外培训生,为国外企业培养人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立足国际海员培养,为中国航运企业“走出去”服务,自2004年至今已向国内外航运企业培养了3000多名国际海员,专业建设水平得到各国船东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学院与香港东方海外货柜有限公司共建东方海事学院,成为香港航运企业的国际海员培训基地,甚至伊拉克等国的船东也将高级船员培训安排在该学院进行。

从培养输出劳务人员到招收国外“留学生”、“培训生”输出培训项目,从单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演变成输出职业教育资源,毕业生外派就业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2014年 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强调了这一要求。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节中明确提出,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需求的本土化人才。因此,今后高职院校实施境外就业、劳务输出的战略意义更加明确,应集中于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输出教育资源,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培养本土化人才。一方面,把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我国高等职业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有“输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师资,培训外籍员工,培养符合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四)对学生来说,劳务输出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拓展就业渠道

就业质量主要包括就业对口、就业环境、就业成才、就业收入、工作稳定性等要素。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中高端劳务市场的主力军,其专业技能得到境外企业的认可而被录用,因此其就业的对口率相对比较高。从就业环境角度观察,境外企业的管理相对比较规范,工作与休假时间、工作强度的规范执行比较到位,我国外经贸部门对劳务合作企业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实施规范的保证金制度,依照合同管理,使外派劳务学生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近年来该类纠纷有明显下降。从就业收入看,同样工种的国内收入与境外就业收入差距明显。最后,从就业成才的角度看,境外企业的规范管理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毕业生拓展视野、掌握运用新技术,对其回国创业、再就业都有明显的帮助,甚至成为该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填补了人才市场的空缺。

二、高职院校建立外派劳务培训体系的思考

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利国利民。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毕业生外派就业,依旧大有可为。许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提出,高端劳务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和获取离不开高等院校。在对外劳务合作业界,这一观点已经引起许多外派劳务企业的高度重视。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志波在《从护理外派业务实践看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事业的转型升级》一文中就提出:“一方面,应面向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出国门;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高等院校等各教育机构加强对高端劳务资源的培养。”[3]笔者就高职院校建立外派劳务培训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一)依托政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完善的外派劳务培训组织体系

国与国之间人才的流动是以引进国的开放政策或政府间的合作协议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外派劳务事业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经济活动,涉及国与国的经济贸易谈判、对外经济政策,因此需要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部门的牵头。高端劳务人才的输出体系中,人力资源在高校,输出渠道在对外劳务企业,而管理则在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部门,因此建立完善的外派劳务培训组织体系,需要搭建一个“政校企合作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依托高职院校建立的“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将人力资源培训、输出渠道和管理三个环节打通。服务平台主要承担四大职能: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对接(建立劳务人员信息、外派企业招聘信息)、开展劳务人员出国前的适应性培训(包括外语培训和技能培训)、规范合同并保障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为劳务归国人员提供再就业和创业服务。

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平台”,具有中高端人才培养输出的校企合作优势、培训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优势、就业与职业生涯辅导的专业优势等诸多条件,因此依托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平台”成为山东、黑龙江、四川等各省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部门的一种选择。[4]“服务平台”在行业管理上,隶属于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部门,作为政府部门派出的服务机构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并由政府以专项资金方式投入“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经费;在日常行政管理上,则隶属于高职院校,具体开展各种外派劳务宣传、培训、输出活动。

宏观层面,“服务平台”应参与省级以上外派劳务对接大会,争取与更多外派劳务企业、用人单位建立外派劳务培训、输出的合作关系。对外劳务合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中国承包商会等行业组织的功能,通过外交、经济合作谈判,拓展外派劳务输出渠道,组织外派劳务产业的对接大会,为“服务平台”和劳务合作企业牵线搭桥,解决高职院校劳务外派培训信息资源的瓶颈障碍。

中观层面,“服务平台”应积极参与所在地政府部门组织的对外劳务合作洽谈,拓展、组织培训项目,多渠道地开展培训输出。如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浙江省外派船员培训基地,和舟山海事局、共青团舟山市委等单位合作,共同举办青年渔民转产转业培训,为渔民转产远洋运输、培养国际海员。高职院校的“服务平台”,也可以与省市商务部门合作,在境外开展对外劳务恳谈会,为区域劳务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如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服务平台”,与黑龙江商务厅合作在韩国首尔举办“黑龙江与韩国劳务合作恳谈会”,为学院的对韩劳务培训和输出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微观层面,“服务平台”通过与对外劳务企业的协作,着力构建校企合作的外派劳务人才培养机制,在中高端劳务人才储备、师资共享、培训课程建设、实训设施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

在培训的组织机构上,“服务平台”的依托载体也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可以采取有限公司独立法人的方式,如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海天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并以此申请设立乐山市劳务外派服务平台;也可以采取学校内设机构的方式,如有些院校成立“境外就业部”这一内设机构,并以此对外作为“服务平台”。

(二)实施对外劳务的校企合作,充实、提升培训师资和实训条件

高职院校具有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通过共建劳务外派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式,与外派劳务企业、境外用人企业等在培训师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提升,为中高端劳务输出人才创造条件。

培训师资的多元化、国际化。对外劳务人员的培训,包括技能、外语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方面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因此要邀请境外用人企业的资深员工、管理人员来校讲课,讲授先进的国外技术和管理要求,提升外派劳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在外语和跨文化交流方面,需要有长期从事国外劳务经验的中国籍员工现身说法,这样的培训更具有针对性,贴近培训人员的工作实际。可以引进一些高职院校的劳务外派归国学生担任实训教师,努力培养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培训教师;也可以考虑引进具有外派劳务培训经验的对外劳务经营企业培训师,通过兼职教师的方式优化外派劳务培训师资。

实训基地的共享性。中高端劳务人员的培训,对技能的要求比较高,通常需要模拟涉外劳务的工作场景,实训设施的投入相对比较大,因此采用校企共建的方式,把外派劳务实训基地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同时作为合作企业外派员工的培训基地。一方面可以借助合作企业的力量,解决资金压力,提升实训设施的水平;另一方面实训基地还可以为境外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服务,充分提高实训设施的利用率。吸引境外合作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其意义在于实训环境、实训项目和课程设计更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而境外员工和国内学员的同场训练,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增添亮丽色彩。

从校企合作的可能性看,一方面境外大型企业面临中高端技能人才缺乏困境,需要一批技能熟练、价格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因此愿意为高职院校扩大劳务输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经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派劳务的规模,因此一些大型劳务外派经营企业也愿意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外派劳务人才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最终还是取决于高职院校的对外劳务培训与输出的规模效应。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平台”、规模化培养外派劳务人才的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三)根据劳务人才的职业领域,优化对外劳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所谓中高端劳务,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一般指航空乘务员、机场客服人员、豪华邮轮服务员、海员、酒店服务管理、高档百货店售货员、免税店及高级专卖店售货员、护上、教师、厨师、设计咨询、项目经理、IT设计、高级技工、技师、农技人员等岗位。[5]与传统的低端型劳务人员培养不同,多数岗位直接面对境外外籍人士,因此不仅仅需要强化专业技能,外语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十分重要。

对外劳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职业领域和岗位不同,通常分为两种。

1.“外语+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里的外语,主要是指小语种,如日语、韩语、越南语、泰国语等。由于高职学生多数是初次接触小语种,因此需要长时间的外语学习才能胜任境外工作的跨文化交流。这一类劳务外派的学生多数是高职院校日语专业、韩语专业等小语种专业学生,其毕业从事的多数是境外旅游服务、销售、文秘等通用类岗位,技能的要求相对简单一些,技能培训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技能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主,注重实训。而外语的要求则更为突出,因此需要强化外语训练。如旅游院校的赴日技能实习生班,重点学习旅游日语专业课程(日语口语、日语精读、日语听力、日语泛读、旅游日语、饭店日语等语言类课程),采用分层教学、淘汰选拔的方式强化学生外语学习,从第二学期开始,通过对学生日语口语、听力以及其他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测评,选拔约一半学生组成赴日强化班,与普通班相比增加口语、听力课时,并全部由外教授课。在大三年级,再进行日本行业协会的面试,选拔部分学生组班进行强化训练,未被选中同学则组成赴日预备班作为外派储备资源进行培训。

考虑到国内的语言培养环境和师资条件难以与小语种母语国家相比,因此一些高职院校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把小语种专业的学生送到国外去进修,采用专本连读的方式,学生毕业后就在境外就业。广西、云南等地对外劳务人才培养多采用这种模式。

2.“技能+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准入门槛比较高的职业,有的还需要获得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比较大。如培养护理、海员等技能型人才,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专业课程的比重非常大,同时又要强化英语的教学。不同的行业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不同,因此英语课程的设置也不一样。护理专业学生的外派劳务,一些发达国家对学生参加雅思或托福英语考试的成绩有一定要求,特别是口语。而国际海员对专业英语水准提出的要求,光适任证书考试就包括了航海英语或轮机英语的项目。因此这一类外派人才的培养,专业技能课程和英语培训课程几乎是等量齐观的。

除了专业技能课程和外语课程,高职院校外派劳务人才的培养,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课程设置:第一,要完善创业教育。受到国外用工的政策限制以及劳务外派合同规定,劳务外派的学生在境外工作若干年必然会回国就业,有的则选择回国创业,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带回国内。对外劳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不是一项短视的、功利性的活动,而是一项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工程。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外劳务输出培训中重视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第二,要夯实学生的职业素养。赴国外就业,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外语水平外,体力、心理上都需要有一定的承受力,还要具备礼仪、人际沟通、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训练、形体训练、涉外交际与礼仪、心理保健等方面的培训。

课程体系改革,还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标准。劳务外派最终还要回馈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服务。因此要通过派遣毕业生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技术操作规范等,形成新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5]金刚.顺应形势 调整结构 构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发展新模式[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4(3):10-12.

[2]文月.2015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述评[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6(3):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