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20:1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电气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电气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预算;教学;探讨

《建筑电气工程预算》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课时量少,且课程学习单调枯燥,导致在教学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笔者在建筑电气预算教学方面的经验,分析该课程目前教学现状,提出合适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调整,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的效果,培养出适宜社会发展的专业电气预算技能人才。

1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内容多、课时少

对于高职造价专业,建筑电气工程预算一般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加之有综合实训等课程,建筑电气工程预算安排的课时量在40学时左右,而课程的讲授包含照明、动力、防雷接地、弱电等方面的图纸的识读、工程量的计算、定额的套取、相关费用的计算等等。要在较少的课时内深入理解如此庞杂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1.2教材难选

目前市场上建筑电气工程预算书籍版本多,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规范的变化[1],很多书籍是以地方规范编写的,具有一定局限性。而能作为教材,适用高职教育特色的就更为匮乏,导致很多教师只能选用培训教材或岗位考试书籍作为教材。没有合适的教材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很好的与学生形成共通,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

1.3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在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教师和学生。教师方面:建筑电气预算的师资较为匮乏,很多教师对土建造价方面很专业,但对建筑电气安装施工方面较陌生,而对安装施工较熟悉的教师,对造价方面较弱。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己先学习甚至一边学一边教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且不能保障教学质量[2]。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课程的实践性。学生方面:高职造价专业包含的方向较多,但很多学校把教授核心都放在土建预算方面,导致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课程识图、算量、编制清单、套定额等繁杂枯燥的内容,让学生望而却步,没有学习兴趣。消极对待,从而使教学效果降低。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模型与多媒体教学

要学好电气预算,识图是关键,而要能很好地识图,就需要对建筑电气系统、设备和施工有所掌握。在讲解电气设备系统时,可适当运用模型进行教学,把搬到课堂上的小型模型作为工具配合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官上一目了然,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讲解也轻松。对于一些无法用模型展示的,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及一些三维软件建模图直观展示整套系统,将电气工程中设备的位置、线路的敷设、走向等图文并茂、动态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电气系统,更有利于学生在脑中形成三维图示,对施工图的识读形成直观印象。而且图片、动画、视频及三维建模动态的效果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丰富多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点,提高教学效果。

2.2现场实践教学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各种电气系统设备。讲解配电系统时,结合教学楼的电井、配电箱,让学生认识总配电到层配电再到分配电的系统,通过观察配电箱,学生更能直观的了解其构造、开关设备、接线及安装等。由于电气系统中大多数的管线都是隐蔽的,利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效果会更好。结合学校的建筑电气实训基地,将实训楼(实训楼中电气管线设备已安装但未隐蔽)的整套电气图纸发给学生识读,学生对照图纸,参观实训楼中电气设备、管线敷设及安装,就像在实际施工现场一样,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利于学生对图纸深刻理解,掌握图纸识读、系统组成和安装工序等知识也相对容易很多。

2.3任务驱动教学

建筑电气工程预算课程中的图纸识读、工程量计算、清单编制及组价等内容仅仅靠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要想掌握这些知识,需要通过一定的实际训练才可以,因此在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结合知识点的讲授,在适当的时间设计课堂实训任务。比如:给学生某房间的电气图纸及任务书,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识读、工程量计算、清单编制等工作,并提交成果表。小组成员通过互相配合讨论、将不懂的搞懂,把电气预算中容易出现的工程量计算数字错误、清单编制不完整[3]等问题都得以解决。任务完成后,还可组织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在完成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方法等,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一个房间的小任务到一层楼一个厂房,最终到一栋楼,这种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任务驱动,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分散,各个击破,针对性强,综合性强,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

3结语

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枯燥繁琐却要求细致的工作,这对本课程的教学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尝试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改革、如何加强教学实践性都是值得探讨的,只有不断努力深入,才能找到一套适合电气工程预算的教学方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具备综合性预算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乔慧萍与顾海燕,建筑设备教学方法改革探讨.山西建筑,2015(23):第248-250页.

[2]康清,吴渝与白先梅,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高教学刊,2016(10):第239-240页.

篇2

[关键词]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因素

1.引言

《建筑电气控制技术》高职院校该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作者认为讲授这门课程时,既要将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原理讲述清楚,又要重点讲解建筑工程中的电气控制,有的放矢;同时结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培养出服务岗位的技能型应用人才。鉴于此,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此课程的不同部分内容的特点和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和实训相结合,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1]。

2.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应用

2.1 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

这部分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2]、问题引导法。将相关元器件及涉及到的控制电路融入项目,即把项目划分为分解为多个任务,难点分散消化。授课过程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训部分,理实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在项目完成中获取知识与能力。例如项目“小车自动往返控制”,涉及到开关、熔断器、接触器等低压电气设备的介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通过电气控制现场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并结合校内机床设备运行现场的参观,加深印象的同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边动画演示元件结构和动作原理,一边现场拆卸,观察触头的动作情况,使学生掌握起来轻松而有效。项目所涵盖的点动、长动、正反转三个基本电气控制环节和规律的教学,遵循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采用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如在点动控制任务的基础上,提出连续控制的要求引出反转控制;再提出往返、升降等控制要求引出正反转控制任务,最后为了满足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要求引出带机械及电气互锁的正反转控制,并通过动画演示控制过程。

2.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电路

电动机控制有十五个典型控制电路,单纯课堂讲授学生积极性不高,采用讨论法教学可以克服这一局限。学生分组,各组分配一个电路,要求组内讨论学习后,一位在黑板画电路图,一位讲解控制过程,教师点评补充。在分配任务时,对于程度稍差的组可以协商调换电路,降低难度,为该组成员建立自信提高积极性。后继布置“两台电机顺序启动、停止控制”和“时间继电器自动切换的星-三角起动控制”两个项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设计其他控制电路后进行安装接线和调试。学生自主性强[3],不同层次学生都可以获得较足的学习动力,理论与实践实现两手抓。

2.3 可编程序控制器介绍

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的学习是个应用性很强的内容,设计思路灵活但又有规律可循,教学方法上仍以项目教学法、对比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PLC内部存储单元在设计中的意义理解起来抽象,但与熟悉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概念有相似,因此利用多媒体将二者比较,并配以PLC应用实例的图片和视频,大大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程度。例如点动、长动、正反转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如何利用PLC实现控制的问题提出后,将所能涉及到的基本指令讲授完毕后,分别针对点动、长动、正反转控制任务中对比两个系统的异同,通过项目“小车自动往返PLC控制”和项目“小车自动循环往返PLC控制”培养应用技能,项目 “两台电机顺序启动、停止PLC控制”和“时间继电器自动切换的星-三角起动PLC控制”作为掌握经验设计法的巩固。状态设计法以选择典型、有趣的项目驱动教学,实现讲授-设计-调试-讲授循环教学过程,将新知识融入项目,让经验出于项目,以技能完成新项目。

2.4 典型建筑电气控制系统

典型建筑电气控制系统有“空调与制冷系统的电气控制”,“水泵和锅炉设备的电气控制”,“电梯的电气控制”,这部分教学内容系统性强,适合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和参观法,并利用多媒体系统展示无法参观到的环节、集中展示多幅控制电路图片辅助课堂讲授。

3 其他教学因素的体会

3.1教学内容调整与顺序安排

采用项目法的教学内容,需要将旧有的内容重新调整,与项目内容紧密结合,要求教师对项目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很高水平的把握,但是个人教学水平和时间的有限,教研组内甚至与相关教研组共同展开讨论确定项目及相关内容是比较合理的。

3.2知识条理性和关键词

《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知识点多,涉及元件多,控制方法多,这三多容易使学生产生条理不清的感觉和厌烦情绪,因而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将知识提炼,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前后逻辑关系,并在每一个内容中总结出关键词为学生把握重点内容和核心内容有很大帮助。

3.3实训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训指导,发现实训中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分组要考虑学生自由组合的意愿,自由组合的气氛融洽,分工明确,团队协作程度高,但同时要注意个别组的调整,程度太低的组合容易在实训中受挫丧失信心;二是项目要求和任务要明确,每组保证一份最终设计方案,确保按图接线;三是下线的规律要反复引领和提示,以此培养清晰的思路和合理方法,在各组指导中仍以这一规律辅助检查线路、排除故障,可以提高效率;四是实训报告的内容要求完整性,重点总结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收获经验。

3.4情感教学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朋友,学生认同教师,才能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主动把教学内容变为自己的需要,从而加以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和学才和谐,教师才能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4]。情感教学是一种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课内平等融洽与学生交流,不可盛气凌人居高临下,自身要做到礼貌和文明,以良好的师德为学生效仿榜样,积极评价和鼓励学生,对于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建立有力的自信心;课外以朋友的身份关心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并经常参加学生活动。情感教育自然地融于课内外生活,建立朋友型师生关系,教和学则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的和谐关系。

4.结论

教学过程是复杂而丰富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将繁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使得教学效果最大化,在教学中不断体会和总结各类教学因素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模式是教育工作者应该长期坚持做的工作,为教育目标的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荣,刘敏.浅谈高职高专《建筑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214.

[2]任魏娟.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3

摘 要:本文讨论“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现状,结合企业挂职锻炼经历,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分几方面提出该课程的改革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教学改革

引言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是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干课,主要讲授建筑供配电技术及照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作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

1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课程内容相对较多、涉及面较广。以往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提问及讨论为辅。经过几轮的教学,发现一些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有以下方面。

1.1 理论教学方面

适合应用型本科的可选教材较少,现有的知识体系受客观条件制约,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仍保留在传统教学思维上,与工程实际需求存在距离。

1.2实践内容方面

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学校难以将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讲授内容贯穿成一体。很多建筑施工公司出于自身运营、安全以及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不能接收大批学生到现场实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1.3考核方式方面

以往考核方式主要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期末试卷题型包括填空、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以及综合设计题目。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才能鼓励学生主动接触行业新动态。

2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使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要,学校深入行业进行调研,走访调研省内外多家建筑设计公司、建筑类院校,重新总结划分、调整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使其符合行业现状。

建筑供配电系统就像建筑的神经,建筑照明系统就像建筑的眼睛,供配电和照明系统使建筑充满生气。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建筑供配电的整体规划方法与布局方法,通过民用住宅建筑的供配电与照明规划与布局案例将其贯穿到一起进行整体分析,以此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教学思路流程图如图1所示。

该思路不同与以往的教材,将各个知识点简单的罗列,而是根据工程实际项目的进展情况展开教学,避免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

2.2实践教学改革

(1)更新实训项目。实训是理论教学完成后的综合运用训练项目,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检验理论教学效果,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在原来实训内容的基础上,新增照明设计类题目,学生自主选题,分组完成,形成实物成果并进行答辩,分组完成的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企业实践。企业实践是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要部分。企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а生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参观。参观期间,有企业人员为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参观结束后,学生要提交考察日志和学习报告。企业实践可以让学生实地参加工作,深入了解企业,学习相关工程和管理知识,在工程实际中了解一线具体工作。

2.3重新安排教学环节

(1)课前预习。教师使用网络上传讲义、多媒体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料,供学生下载,让学生能够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和互动讨论效果。

(2)课上教学。将重点内容融于案例中进行讲解,辅以多媒体视频教学、互动讨论等方式完成教学。教师根据每次课堂讲授的内容,事先安排相应的工程或实践案例,对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回答问题,针对重点难点集中讨论和讲解。

(3)课后巩固。课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对实际问题给出解答或解决方案,完成设计报告并计入总评成绩。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思考能力。

2.4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对学习效率的评定,是非常有效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手段。课程考核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由出勤、阶段测试、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实验报告、项目报告、答辩等方面加权平均得到总成绩。这样的多元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将所学内容贯穿理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作为一个跨领域的新专业,其需要教授的专业知识范围比较广,“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占较重比重。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整个专业建设有重要意义。每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最新案例,设计更符合实际需要的实训项目,使学生能储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时掌握新技术,紧跟最新的行业动态,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娜.智能建筑信息设施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11).

篇4

【关键词】 智能建筑 设计与维护 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舒适智慧、配置更新,实用愉悦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统集成特点,发展历史短,但涉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

产业信息网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如果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资占投资额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资总额2013年在830亿左右,2015年为1100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4400亿左右。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聚焦在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发展势头很强。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类学科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希望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电气智能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着重对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维护,围绕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维护的费用占到全部费用的60%-70%数据分析、人才使用分析,开设智能建筑专业方向,面向建筑、物业管理行业。为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智能建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建筑为平台,依照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建筑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住建部2013 年《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结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一系列过程形成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编写《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材,探讨教材教法,强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电各子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工程实施实践。加强学生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中实践技术的传授,使本专业的同学获得对智能建筑的整体体系及系统原理的掌握。我们的课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重点讲授这些智能系统的原理、组成、设计原则、工程实施及维护运行等,使学生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都进行学习掌握,培养建筑、物业管理行业建筑智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人员。以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同环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户需求与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会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协调、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要点、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标、智能建筑的施工与调试、智能建筑的工程验收与人员培训、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等。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既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把握实践技能的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结的主要问题有:

(1)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知识点多面广,增加了学生对所涉及的技术与系统掌握的难度。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原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学生就要掌握系统的构成、设备的选型,同时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时还要考虑工程实施的具体因素。

(2) 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训设备运用与技术升级、更新,教师的知识架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学生对这种工程背景较强课程的学习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专业的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对于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课程考核所涉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无法展示学生处理工作现场各方面及各种问题的能力,无法完整体现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

(4) 学生理解《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设施与设备还可能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身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进取。

教学实施与改进:

1、紧密结合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师素质。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教与学全过程,根据学院当前本专业建设现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行多条腿走路,分几步落实,聘任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专业实践性强,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考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将智能建筑专业领域业内专家、其他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建筑公司负责人、建筑行业协会负责人、系统及技术运维负责人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授课,鼓励一些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转行,到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单科进修,改善行业专业人才运用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 通过构建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完整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3) 教学项目实施设计采取: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

(4) 教学考评体系坚持: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

实践教学与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依照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行业企业人才使用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包括口试(日常提问记录)、笔记、制定工作任务各项目的独立作业、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综合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总结能力。

3.落实好教学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三阶段工作。

(1) 实训实习实践前(计划准备):制订实训实习实践方案;公布实训实习实践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结合实训实习实践岗位,拟订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 实训实习实践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岗位技术知识运用、操作工艺、技能训练;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作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按照所领取的任务在确定的岗位,按要求完成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

(3) 实训实习实践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经过多年来对《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创新,积极建设小型实践平台;最后,完善考核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任课老师一直从事智能建筑中相关弱电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并承担企业项目生产的技术组织、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不仅参与这些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方案评价,而且还到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技术运用,开展对一些系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视频监控中的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课程理论内容授课时,对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统应用来讲解涉及的系统原理、设计思想及工程实施。并运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小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为学术问题的困难传递给同学,让他们多思考,学会从工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过建设社区的安保系统来讲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安检等内容,同时讲授安保系统应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术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人像比对及定位技术等。通过将教师的技术成果融合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项目帮教,教与学促进,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个体现,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本文从一个非建筑类工科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角度,阐述了我们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对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智能弱电系统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 2008年

[2] 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 高建华,胡振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技术》 2013年02期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 教材开发;实践教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07-02

On New College Attempt in Transition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YAN Fang, GENG Dayo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build environment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new sit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by creating a new teaching system, using a variety of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and gradually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doing good found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train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practical teach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目前,国家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将逐渐终结。高校转型后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适应能力突出。因此,在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数,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减少基础验证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以建筑环境与工程专业为例,阐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新尝试。

1 课程设置

建筑环境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控制技术领域从事暖通空调、燃气供应、建筑节能技术、建筑给排水、建筑热能供应系统、新能源利用的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运行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所学的电类基础课程是电工电子技术,在此基础上又开设建筑电气课程以及建筑电气的课程设计。在掌握了建筑环境与工程专业四年的授课课程后,针对建筑环境与工程专业特点,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系统上做了相应调整。

2 课程资源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创新过程中,本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讲解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与发展趋势,为学生学习以后的专业技术课程做好基础铺垫。笔者在授课时做了以下尝试。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辅助设备的开发与利用 在授课过程中,加大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投入。在粉笔+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利用查找、演示、仿真等技术,将抽象的课程内容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等信息,更具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三维立体动画的视频讲解,生动、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可以很清晰地明白电机的内部构造、转动原理,这不仅加深了理论阐述,更让学生过目不忘。

建立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网站 电工电子技术是本校的精品课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授课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复习,在校园网上建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网站。该课程的网站内容包括课上的授课内容、课后的习题测试、教师上课的视频录像、师生互动的讨论交流区等,网站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针对本校学生编写自己的教材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任课教师根据多年的授课经验,针对学生学习现状与专业特点,编写适合本校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在教材更新中不仅加大了课后习题量,而且增添与实验有关的习题计算、综合分析等内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增强实践教学。

3 课程实施

培养实践基础操作能力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 应用型人才必须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在授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操作过程的培训。例如,在建筑配电电路部分授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教室配电设计任务,从如何布置光源开始,逐步计算出配电线路中的计算负荷,并画出房间的结构图、电气配电系统图等。

面对此设计题目,教师要从基础理论开始,阐述一个配电设计系统如何从无到有的设计过程。例如,根据房间的结构特点来布置光源,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光源的特点,适用何种场所?设计电路的图纸如何达到绘制要求?安装光源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等等。教师在学生设计时要详细阐述,耐心辅导,使学生掌握设计电路的基本思路、方法。实验室提供基本的仪器、仪表,导线等;在学生完成基本设计的基础之上,教师更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如何分析?电路设计能否进一步改进?实际安装电路的过程中,错误的操作方法更要不断地提示给学生,以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不断启发式的教学训练,加强学生基础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做好基础。

针对授课内容,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创新呢?仍以教室配电设计为例,在满足基本配电设计电路要求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教室可以增加多媒体等设备,怎样考虑备用设备的容量?怎样得到最佳的配线路径?怎样协调教室的美观性与实用性?对学生来讲,这就是一种创新。现在的学生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优势,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走出只对电子游戏感兴趣的坏习惯,让他们深深体会到,电脑也会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通过CAD软件的操作,让学生慢慢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电路图的方法,逐步绘制出教室配电线路图;爱好动漫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绘制出教室的三维空间结构图与电路配电布线图,对学生而言,这更是一种创新。

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打破了以往验证性实验较多的模式,建立起针对不同专业的特色实验室,如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建筑照明实验室、电气拖动实验室、变压器实验室、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等场所,供各专业教师、学生进行开发、设计、创新。基础实验设施的配套保证,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摇篮。

组织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大赛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需要两个学期,即一年的授课时间,每年本校都会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加本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及实践操作能力大赛,获奖的学生奖励创新学分。这些得到奖励的学生,都有着较强的理论设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再次推荐他们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这些学生不仅会为学校争得荣誉,也为自己赢来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双赢的局面,造就了一个好的良性循环,即学生应用能力更强,学校名声更响!

鼓励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互助办学,或订单式为企业培训学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这就要求学校要了解企业动态。首先,教师要走出去,去调研,从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其次,要经常与行业技术人员探讨总结,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任务,按工作、工序的深浅程度逐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合理、有效地整合到课程当中去,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准确而具体地编撰《电工电子技术》教材。最后,还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定点的相关理论与操作能力知识培训,这既解决了学生的未来就业,也为企业招来合适人才。这将是未来办学的一种常态。

4 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考试由四部分组成:基础实验的操作测试占10%,设计与安装操作能力的测试占10%,综合能力设计测试占20%,期末试卷理论测试占60%。通过这样的成绩比例分布,学生自然重视实践能力。在新的教学体系指导下,学生不仅学习兴趣增强,而且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显著提高!根据两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很好地证明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

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教学中每个环节都是丝丝相扣的,在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下,通过师生共同努力,都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5 结束语

经过两年教学方法的新尝试,笔者讲授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单看,证明这种创新教学模式是成功的;但在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下,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绝不是单一某课程的革新,而是全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从根本上完成教学培养的转型,这个过程需要学校与教师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曾莉,余晓平.建环专业电学与智能化控制知识领域实践教学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篇6

对一门课程性质的正确定位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本课程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高职课程体系基本划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程又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本课程为直接培养专业能力的专业技术课。(2)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工程造价人员的主要任务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合理确定安装工程的工程造价。(3)是一门形成职业能力的课程。该课程培养工程造价学生程直接形成毕业后走进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招标机构、施工企业、监理公司、设计院、房地产公司等工作单位从事安装工程预算工作的必须技能。(4)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即本课程实践要求高,实践课时多,实践内容多,能形成实践技能。(4)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要以学生之前所学习过的《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建筑电气》、《工程图识图》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开展安装工程预算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简言之,本门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是学生掌握用定额计价法编制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过程中工程量计算、费用计算、预算书编制等各环节的具体方法;能力目标是学生形成自主查找、运用相关资料,独立或相互配合成编制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中各环节的工作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团队协作的工作作风。

三、选用教材及相关资料

教材是理论知识的载体。本课程选用的理论教材除了应满足内容组织精炼、顺序合理、重点突出、图文并茂,符合学习者学习安装工程预算的认知规律等基本要求以外,还应当配有相应实例讲解,方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此外,由于预算的地区性特点和预算定额的时效性特点,教材中所讲述工程量计算规则及费用计算规定等都应当体现本地区现行规定。在教材选用上,还可以配套选用实训教材,方便学生随讲随练,多练多学。本课程在教学中除了应当有教材以外,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真实预算工作的特点。本课程应当配备有预算定额手册、地区基价手册、标准图集、技术规范等教学资料。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思路

虽然各院校所开设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尽相同。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安装工程定额介绍、安装工程费用计算、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教学思路如下图所示:以上内容中,重点内容为内容三: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计算,这部分所占课时约为本门课程总课时的60%以上,难点内容为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应用及安装工程总造价的计算。通过以上四部分内容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基本具备各单项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内容,任务为以实际竣工图纸为案例,完成一份完整的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文件,可以学生加强、提炼及综合本课程所形成的各单项能力。

五、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当探索适合于课程及学生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1)现场教学法,水、暖、电的安装在学校随处可见,均可作为现场实物教学的场所,目前各学校所建设的相关专业仿真实训室也可作为这样的场所。(2)小组教学法,将全班学生分为6至7个小组,每组6到7人,互助学习,协作完成任务,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也方便有限教学资料的有效利用。(3)多媒体教学法,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方便学生形成对本课程中所涉及实物的感性认识。(4)案例教学法,通过各种真实案例图纸的“真图实算”,提高学生实践技能。(5)对比教学法,《建筑与装饰工程预算》和本门课程在学习方法和内容上有很多类似之处,可对比学习。此外,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本课程,应建议学生多做多练,切忌眼高手低。还应多归纳总结,将繁琐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及说明等简单化理解记忆。

六、教学资源

课程教给学生的应该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去主动学习和更新知识。在《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多引导学生查阅运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行业造价信息文件、网络上的造价信息资料、教学资源库等进行自学和完成课程作业。

七、教学评价

篇7

[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 阐述了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特别是高职院校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职院校 产学研结合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 落实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改进工作的思路、重点和措施,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五”期间,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推动下,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2005 年, 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 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 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多达950 万名, 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为530 万, 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高度重视, 招生规模超过本科。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发展职业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就业再就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概括起来应首先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高职院校不能脱离行业和企业孤立地办学, 企业和行业也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智力和技术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要面向市场, 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推动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第二、以就业为导向, 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对人才的要求, 使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习安排等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第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抓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第四、积极探索进行深层次的产学结合, 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 积极完善学分制。

篇8

[关键词]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意产业价值链;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6-0130-04

建筑设计属于技术与文化紧密交融、知识高度密集的创意产业。当代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和寻找新的赢利模式的压力。按国际惯例,建筑设计费大约占到建筑总投资的5%左右,而国内中方建筑设计单位往往只能拿到1%-2%报酬,住宅项目则更少。相较于某些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中国外设计师的费用为总造价的11%,中外分工与分益显著“倒挂”。建筑设计产业价值链还处于分割状态,尚未形成产业内部各项功能及环节的有效整合。本文基于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归纳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的特点,探讨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如何实现价值链各功能和环节的整合,试图解决产业价值链中各要素间协作不充分的难题,提升其竞争优势。

一、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与知识转化模式

由于创意产品本身就是知识高度密集的产物,从知识管理角度看,创意产品在价值链上流通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的创造、产出、传递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过程。根据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转化的四种基本模式,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结合价值链理论和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模型,本文以高校建筑设计院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创意产业价值链各阶段与知识转化的模式进行分析。

1.创意设计与知识社会化

创意设计阶段是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应是创意产品价值的重要增长点,高校建筑设计院在依靠高校优秀的设计团队资源,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实现个体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知识密集型的创意产品。

高校建筑设计除了具备“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因素外,需要融入“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创意”。

“创意之初”——项目策划:必须先明确企业的理念,设计师再制定设计创意,才能做出绝妙的方案设计、投资估算,具备独特的气质形态,给予不同视觉下人们的美好联想,提高社会大众的认可度,是创意设计要求达到的目标与普通设计的区别。如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利用产学研的平台整合材料、能源、电子等学科优势,使有形的设计产品向上关联,在绿色建筑与技术创新、智能建筑方面积极推进,通过技术专利的社会化实现价值增值,为低碳经济作贡献。

2.产品制造与知识外在化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带头以贯标认证、诚信评级等管理手段,在表达图形、计算书上以“具象化”为目标,如政策、程序、报告、备忘录、战略核计划等。

“初步设计”主要解决技术难题、工种打架、概算等问题,体现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决定了各专业彼此独立、互相需要、互相支持,如人防、消防与地下停车位设计的技术、经济、管理的复合问题。

“施工图设计”可由设计院、也可由施工总承包公司完成,结合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变更、完善的施工图、预算是产品制造实现的基础,知识外在化得以体现的环节。

3.市场运作与知识组合化

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凭借良好的学科背景及校园文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市场为主战场。向下产业链开发的价值增值可通过项目管理得以实现。

建筑产品是涵盖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热能动力、建筑电气、建筑经济、工程管理多种专业的系统工程。

面对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投资水平、建筑定位、建设标准、智能标准等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重新组合。

4.商品消费与知识内部化

通过消费环节,创意设计变为流通领域的商品。

通过项目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投入使用后的跟踪回访、通过项目的评优等管理手段了解消费者的体验。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及时总结使用者的建议、好的经验、不足之处以形成简报等内部资料在全院

围内、相关学院、相关学科领域进行交流,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研究型大学的功能定位,从而使知识内部化为下一个“创意之初”打下基础。

二、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现有格局

1.行业咨询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根据2008-2009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建筑设计行业业务范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见表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工程咨询单位,特别是一些依托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政府贷款资助的工程建设项目,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工程咨询服务基本上由国外的咨询公司主导。自90年代始,随着我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国外工程咨询公司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教育部部属院校勘察设计院共51家,其中有建筑设计资质的为32家,从业人员约5100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占60%以上,人才密集、专业齐全、人员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2009年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完成合同额约为24.3亿元,在全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占比为3.91%。高校的工程咨询机构大部分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是对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提供专业工程咨询服务。虽然他们成立的时间不长,但都有几十年的专业设计工作经验,技术力量雄厚。

2.高校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业务需求分析

为了顺应国民经济宏观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对建筑工程咨询业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从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理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建筑设计企业咨询服务需求空间的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我国国内工程咨询业务覆盖范围不高,但其潜在的市场需求比较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目前来看,我国开展咨询业务呈现出业务覆盖面较窄、咨询收入量少的现象,从近几年我国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公布的工程咨询收入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工程咨询收入只占企业总收入的1.98%。

(2)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也大幅增长,外资项目的大量引进使得工程咨询行业得到国家及社会的认可。工程项目的增多,也加大了对工程咨询的需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在建设速度、建设规模上甚至已经超过其他国家,居于世界领先,社会对工程建设咨询项目的认识趋于理性化,更加重视建筑的品质内涵,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为建筑设计企业提供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建筑设计企业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工程设计的传统业务范围,应该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前后相关服务延伸,而这种延伸,为建筑工程咨询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基于价值链视角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发展策略

1.价值营销

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整合学校的优质学科资源,以强调绿色建筑与技术创新的高科技产品为追求目标,发挥学科优势资源,兼顾运作良好并保持顾客亲密度,从而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有效整合和协同,形成价值链增值。

(1)价值选择,坚守“设计”为主业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考虑以“技术”为龙头的技术整合型设计总承包企业。如保温、节能一体化的幕墙设计、大跨结构设计、抗震加固专项设计、景观设计、智能设计、室内设计等。

(2)价值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色、设计院的优势开展特色服务。如学生实训基地、投资咨询、项目管理、运营管理等。

(3)价值沟通,与政府、投资方、校领导及全院上下共同提炼企业文化,就每个项目达成一致的价值观。如通过项目策划等不断调整顾客价值主张以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

(4)价值实现,对于有能力基于全寿命期的经营与管理的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考虑以“技术经济”为龙头的资源整合型总承包企业。如收购、兼并或结成长期战略同盟,形成共享、共赢的良性循环,扩大市场份额。

2.创意设计阶段的创新

在创意设计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项目策划及建筑原创。建筑原创是指建筑设计方案基于项目策划,融合我国国情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着眼于开创性的观念进行的自主创作。

在建筑原创的思想指导下,绝不是盲目地跟风创作,更不可能完全模仿某一种风格和流派,而是从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上就有开创性的

见解和想法,并从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功能模式的拓展、建筑原材料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意设计。要在创意设计阶段实现真正的原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团队知识共享。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依赖于知识的充分共享,创意设计阶段的大部分知识属于隐性知识(才华、经验、技巧),设计团队的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目标,必须向其他团队成员自愿贡献自身的隐性知识。根据hofsted关于国家文化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显示出的权力距离较高,等级观念较强,以及风险回避倾向较高的特征,团队成员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会出现“唯上是从”的一言堂现象,并且,由于害怕自己新的观点的提出被其他成员否定而不愿意发表新的观点,甚至由于激励制度的不完善,部分团队成员害怕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自己的创新想法被别人窃取而利益受损。因此,一个有效的团队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创造知识共享的良好团队氛围。但是创意产业的产品——“创意和智力成果”具有无形性、易逝性、难控制性、易复制性等特点,这势必要求企业和团队成员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与境外知名设计师积极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化设计。国内已有与境外合作的多项成功案例。通常外方再好的创意也会因“水土不服”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交通、人防、消防、环保、劳动安全等环节较难满足当地的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他们也需要国内优秀的项目管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智能、景观、经济等各相关专业的深度配合。因此,中外设计师的合作有利于融合中西文化内涵的精髓,从而满足一些具有全球化视野客户的高端需求。

(3)选择性地与国内设计院合作。与国外的产品内分工合作同样也可以用到国内欠发达地区的建筑项目中。培育开发国内建筑设计的优秀创意团队,带动国内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4)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转化有偿机制。缺乏合理的知识转化有偿机制会阻碍长期稳定的知识产权交易活动的形成。这不但阻碍了创意产业领域知识的有效整合,还极大阻碍创意经济价值的实现。目前,若要建立符合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的交易评估体系,还需要从推动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激发个人创作、促进社会进步的多维角度进行不断完善。

3.产品制造阶段的创新

高校建筑设计院不仅占据了创意设计这一价值链的制高点,而且还参与了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全过程,但是目前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尚未实现价值链各个功能和环节的整合。高校建筑设计院的产品是创意,而将创意这一隐性知识外显化,则是产品制造阶段,即工程建设。工程设计服务占据最核心环节,所有工程建设投资都是通过设计完成的。建筑设计理应为工程建设全过程提供服务,前期要参与筹划、可行性研究,要提供概念设计、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还应完成项目设计延伸服务。要实现产品制造阶段的创新和价值增值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技术创新。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的日益剧烈和技术变革不断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创意企业更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创意产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市场的支持和产业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持续吸收和创造新知识,因而需要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近年来,建筑业不断变革设计理念,开发新的建筑形式和结构,采用新的材料,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积极响应我国对低碳、绿色和环保的政策要求,主动参与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融合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在超限结构体系(超高层、大跨度结构)、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建筑防火、建筑材料等方面实现建筑工程的创新。

(2)成本控制。2004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须加快推行“代建制”。利于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离,科学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利益和风险,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应选择性的开展以设计为龙头的施工采购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这种工程总承包实现了建筑企业功能的整合。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涵盖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多项基本价值活动,并且节省了一些环节,如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在设计、施工、采购活动中的互动环节。

通过功能的整合,简化设计施工采购过程,以实现价值增值。

4.市场运作阶段的创新

在高度竞争的经济市场中,随着理智的顾客越来越多,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企业获胜的关键是调整价值传递过程以及选择、提供和传播优越的价值。

(1)新领域业务的开拓。高校建筑设计院应大力拓展工程项目建设咨询的全寿命周期产业链,积极开发新的工程咨询服务范围。随着国家对绿色低碳和环保的标准日益提升,建筑工程咨询也需应客户需求,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增加节能和减排、绿色低碳咨询、土地利用与生态环保咨询、安全评价咨询、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咨询业务。项目运营管理咨询、融资和担保咨询、风险评估和保险咨询、工程审计咨询、工程合同纠纷调解工程等新领域业务,为委托方提供全寿命周期和全方位的工程咨询服务。

(2)品牌推广。构建高校建筑设计院营销管理创新机制,如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企业文化月”。文化月共有企业文化讲座、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摄影艺术展和优秀员工宣传周等活动组成。通过“企业文化月”的营销管理创新机制的构建与推进,使员工更满意。

5.商品消费阶段的创新

(1)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到个人、定制营销或一对一营销。前期策划团队根据消费群体的分类,指导消费者确定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通过何种独特的方式来达到,从而为顾客创造价值。如绿色建筑一至三星的标准的选择与确定。

(2)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纵向一体化深度开发新的专业咨询。开发有明显“本土化”特色背景的利润创新点,通过对投资咨询、景观设计咨询、项目管理、运营管理咨询等专业咨询的服务逐渐形成以我国为龙头的国际分工协作。

(3)切实注重后评价工作。后评价工作是遵循独立和客观公正的原则,对项目是否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目标以及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在对项目后评价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个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