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19:0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企业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存在单一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认识,大部分都把它作为一门单纯的技能课程,因此,老师们认为,只要教会学生电算化技能就行了,至于认识原始凭证,经济业务的处理,学生不会做与电算化老师无关,那是理论老师的事情。其结果就是,学生不能把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传统
因为教师把《会计电算化》课程当成了单一的技能课,所以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变成了三步法,老师先操作一遍,学生观看,然后照着老师的方法,学生再操作一遍。最后,电脑一关,学生什么都不会了,更不要说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这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极为不利。
(三)教学过程中任务按模块、岗位布置,具有相对孤立性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技能课,操作任务按工作过程、分模块一个个布置给学生,虽然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岗位针对性,但一个个割裂的会计任务,不利于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会计,容易导致学生难以把握完整的会计任务,阻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教学不足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独特的课程,但往往中职教师只看到其工具的一面,即利用财务软件作为操作平台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企业财务处理的另一面,所以,体现在教学中,就表现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企业财务处理的实训教学不足。不利于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
二、具体解决办法
(一)提高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的系统应用,学生在就业岗位运用得非常广泛,《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不但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还对完善学生的整体会计理解力、提高职业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打破学科认识,创新思维,把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实训课程的有机整体来认识。
(二)积极培养三维度《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课程,它不但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多个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更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中小企业财务的实际处理能力。
(三)按项目编写适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教材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长期作为单一的学习财务软件的技能课程,与缺乏适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教材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按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编写与之适合的实训教材或任务单,进行项目教学,就成为其当务之急,这对于打破一个个割裂的任务,提高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会计任务,为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提供了内容保障。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制定课程目标
会计工作过程本身是完整的,应用型的,特别对于中小企业会计,更是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化处理工作过程,因此,为了让中职会计毕业生能与中小企业零距离对接,必须制定一个应用性较高的课程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熟练操作中小企业最普遍运用的财务软件(2款及以上)。
2.能力目标:
(1)能够总结中小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规律,具备操作中小企业其他财务软件的学习能力。
(2)能够利用财务软件作为操作平台,独立完成一个中小企业完整的会计财务处理
(二)确定课程内容
传统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是许多内容的实用性不高,只强调单一技能性,而要达成课程目标,还必须制定一个技能与实训并重的实用性较高的课程内容:
1.技能内容:
(1)用友T3畅捷通财务软件
(2)金蝶中小企业财务软件
2.实训内容:
(1)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中小型制造业一个月的财务处理
(2)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中小型商业企业一个月的财务处理
(3)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中小型服务业一个月的财务处理
(三)建议教学方法
鉴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技能和实训相结合的整体性课程,在会计理论知识的支撑下,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化、综合化的职业能力,更高效的完成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建议分技能单元和实训单元分别实行有区别的项目教学法。
首先,针对技能单元,实行单项的项目教学法。在学习的初期,主要以熟练操作财务软件为目的。因此,分别不同财务软件,按建账、基础设置、总账模块、工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等局部工作任务设计单项项目,采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单规定的工作任务中,牢固地掌握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发展单项职业能力,并为发展整体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其次,针对实训单元,实行综合的项目教学法。在学习的后期,主要以利用会计信息化手段,完成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财务处理的会计整体应用能力为目的。因此,当学生基本掌握中小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后,就有必要围绕整个会计工作过程,按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设计综合项目,采用小组讨论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最终使学生能把握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会计整体职业能力。最后,针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还需采用任务驱动法。因此,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并贯穿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任务驱动法通过一个个典型的任务,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任务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操作财务软件的学习能力。
篇2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还没有脱离学科体制下的模式,培养目标的单一及学历层次偏低成为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羁绊。根据行动导向职业教育理念,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应具备相应职业能力。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新的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使其符合“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工作过程;课程设置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在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领域如何应用,这是我们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目前,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为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更多的学校还是延续学科体制下的教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及进行课程设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高度重视时间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教,做中学”职业教育理念,这给我们如何进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思路。在多年会计专业办学实践中,我们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定位已经脱离实际。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会计,课程设置也是以企业会计为主,而由于目前会计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普及和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正规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毕业生在企业的会计岗位就业基本没有优势,因而很容易出现专业对口就业难局面,即使专业对口就业也多是会计领域的边缘相关岗位,如收银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员等。二是课程设置上片面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忽视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由于会计知识的独特专业性,知识内容连贯性较强,造成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践分开,学生所学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强调注重知识性,而弱化了技能性[1]。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整合现有专业课程,抛却传统学科教学理念,转变观念,形成了新的办学思路。
一、拓宽培养目标,以会计员岗位为本位,向相关岗位辐射
针对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势必将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并重,学生毕业后才能有较宽的就业面。因为高、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唯一能考取的会计岗位资格证书是会计员,但是相关岗位面就较宽了,如收银员、出纳员、储蓄员、保管员等,这些都是和中职生相对应的岗位。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以会计员为主,辐射会计相关岗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和中职层次相吻合,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
二、重新构建会计专业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
做为专业教师,我们在教学之余,不断深入企业,对本地区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在通过对若干中小企业会计岗位、流通企业、金融企业相关会计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归纳总结了会计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运用工作过程理论对会计岗位群的划分及岗位能力的分析,让我们真正地明确了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对会计专业对应的岗位及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做了归纳,如表1所示。这样,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就拓宽了,也具体了,而对于课程的安排,如何能将行动领域职业能力转变为学习领域内容呢?下面是我们研究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归纳出的结果。
三、根据会计专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进而设置专业课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的精髓,便是根据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或任务,复制工作过程,归纳总结职业能力,称之为行动领域[3]。所以,我们在分析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后,以企业会计员为例总结了其职业能力为会计日常业务处理能力,现金、银行往来业务能力,库存管理能力,会计软件操作能力,固定及无形资产管理能力,纳税申报、财务管理能力,往来账项业务能力,共计七种能力,构成了会计岗位行动领域的主体。这些职业能力所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科体制下分别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基础、会计电算化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不过,这些课程设置,侧重的是理论教学,知识性较强,而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是割裂开的,理论课结束后,还需要单拿出若干周的课时进行会计模拟帐套的实习,这样,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知识在实践中也显得不连贯或断档。经过我们的深入调研和不断探索,分析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对应关系,摒弃原来课程体系,重新建立学习领域的框架[4],以会计员岗位为例,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针对行动能力进行设置(如表2所示)。这样,在学习领域重置了专业课程,突出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学习,通过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训结合,就能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使教学过程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们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就可以更加具体化[6]。
四、教学资源和环境的配置
会计专业是个非常特殊的专业,校企合作之间的合作切入点只能保持在参观层面,学生们无法在企业实际中实训、实习。这样,就要求学校应配备完善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模拟企业会计岗位,银行柜台办公环境,教师在教室教授理论知识,在实训室带领学生分组,学生轮流扮演会计工作角色,模拟会计工作程序进行实践教学,讲多少,做多少,让学生置身仿真会计工作环境中。这样能实现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也更能突出中职侧重技能培养的办学模式。运用行动导向理念重新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完全脱离学科教育体制下的束缚,转变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就能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让培养目标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让教师的课程内容更吸引学生,教学就会开展得更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周东黎.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设计[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90-94.
[2]韩玉竹,龚利森,杨镇.浅谈会计实践类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J].商,2014(26):117.
[3]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6-145.
[4]王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99-100.
[5]蒋洪平,徐晓敏,刘秀丽.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8):141.
篇3
[关键词]ERP;教学设计;重难点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82
[中图分类号]F27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作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小企业总数约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但从目前统计的信息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偏低。中小企业信息化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二五中小企业信息化规划提出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实施资源计划管理(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物流配送信息化。这意味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ERP人才。信息服务学院依托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为目的,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IT+管理高素质人才。ERP应用实训是依据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连锁经营、市场营销等信息服务类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而开设的平台课程。
1 教学基本框架
在ERP人才培养中,对于既缺乏企业实践认识,又不善于信息系统开发的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讲,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与之对应的理论与实操的深度和难度。在一周实训里,学生不可能掌握ERP的所有功能,因此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ERP如何与企业运营相辅相成,掌握ERP基本术语,掌握ERP软件的基本框架,能用软件进行基本的业务处理,培养学生沟通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上述教学目标,课程组对教学层次、教学设计进行了改革。
1.1 基于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设置基础模块和分专业模块。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教学内容的基础模块。通过基础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ERP基础理论,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简单的制造企业的业务实操。分专业模块中,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国际商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模块,物流管理和连锁经营开设供应链实务操作模块。结合已学的专业课,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对ERP的运用有所了解。
1.2 基于课业的教学设计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设计中,课业是对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物质化”结果,课程中创造工作式情景,设计任务,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做什么,而是赋予任务以情景的含义,让学生从中进行发现和挖据,并提示完成的工作任务的路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在工作情境中自主学习,实现课程内容的职业化。课程组的校企混编教师队伍,利用企业真实案例数据,结合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技能大赛的方案,开发设计出学生易于理解的高仿真的实务操作题,如分析销售合同、制定生产计划、签订采购合同、进行盘点作业和成本核算等。各实操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企业一套完整的业务,使学生认识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流程,以及如何用ERP软件将其实现,体现实训教学的专业性、知识性、操作性和应用性。
2 教学重难点解决办法
除了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外,还要重点考虑如何化解学生完成任务的难点。
2.1 将企业业务与软件操作融会贯通
在六个班级的ERP应用实训学后调查问卷中,在不能独立完成实务操作的原因中,选择忘记前期课程内容是如何操作的这一选项占65%。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学生是不理解企业业务活动,更是无法用软件将企业活动表示出来。
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业务,一些院校将企业沙盘模拟产生的数据录入ERP系统,让学生体验企业数据的产生和业务流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程组用2~3个学时,对没有开设ERP理论的班级引入生产企业制造实验,在游戏情景中体会采、产、销的协作;对有一定ERP基础的班级,让学生用手工进行MRP(物料需求计划)计算。先是少量的企业订单,学生计算结果准确,但随着企业订单的增多,计算结果经常出现差错,这时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采用ERP系统的重要性、必要性。
ERP教学软件较多,各类ERP软件从原理上来说都是相通的,本课程使用的是金蝶K/3。经过比较可以发现,大部分ERP页面具有类似的功能,以数据的录入、修改、显示为主。软件选取原材料、产品、供应商、部门和职员等业务实体,对实体的名称、数量等数据进行属性描述。ERP系统运作实质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转换为不同节点业务实体之间的业务数据提取、传输、接收。每一项业务按照流程规则、流程路线、流程处理状态及流程中的所有参与者转换为单据之间的关联。在K/3体现为源单据通过上拉式、下推式关联生成目标单据。通过软件操作的专项总结,提高学生对软件与业务关系的认知。
2.2 采用过程性教学评价
金蝶K/3作为企业级的ERP产品,并不完全适合教学需要,没有设计教学管理功能、学生成绩评价功能和课程设计支持功能,教学管理难度大,教师引导难度大,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训评测手段,教师也无法甄别学生是否真正掌握ERP业务实践,只能手工进行评测。学生也不能客观了解自己的掌握水平。以商务信息管理专业为例,闭卷实操中有15%的同学成绩不合格。该专业计算机素养比管理类班级要强,且掌握ERP是专业必备技能,成绩却并不乐观,由此可以想象其他专业掌握ERP K/3的情况。
引入金蝶易训通后,对学生操作进行评分,实现过程性评价,降低了教师手工评测的工作量,能公正客观地评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可以看到自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练习加以强化,提升ERP操作能力。教师也可对易训通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教学、测试和竞赛三种模式下ERP应用能力考查的层次化。
2.3 开发解决方案集
在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操作步骤清晰,但没有操作结果或结果不对,往往是软件操作细节出了问题。一方面在教程编写时,细化软件操作步骤;在一个任务中通常有1~2易错点,这些易错点是难点和考点,如MRP方案维护设计、钩稽的条件、红字单据生成等内容,为此课程组录制了操作实务的纠错解决方案,出现操作问题,学生按照提示的步骤检查并纠错,若仍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教师再进行辅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 结 语
ERP应用实训课程改革使得ERP教学内容任务化,考评过程化。但随着岗位的迁移,企业不仅仅需要员工会信息录入和基本操作,更需要能够将ERP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决策结合起来,因此ERP教学的专业化层次还有待提高,课程体系还需要不断优化,企业信息化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能力现实化视野中的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基本命题[J].职教论坛,2010(12).
篇4
(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系统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模式等五个层次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从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等三个方面提出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37
*基金项目:2014年许昌学院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2014041)
收稿日期:2015-05-14
0 引言
当前社会对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要求更加苛刻,除了要求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如何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如何提高实训实践教学水平,把毕业生培养成理论和实践能力均具备的人才,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关经管类专业实习实训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建议和对策研究上,现有文献认为,高校可以从提升实验实训课程定位、校企积极互动以及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高实验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而校内实践教学中,ERP综合模拟实训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首选,在校内经管类专业开设经营性实训平台“经管实训超市”,鼓励学生参与经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地方院校应形成“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模式,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是校企合作教育,应重新修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以及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
现有研究能够认识到经管类专业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从人才质量提高的方面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现有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主要总结于老牌院校、高职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未必适用。主要的原因是:第一,经管类专业很难像理工类专业到企业找到合适的实训实习岗位,比如企业战略管理与投资学等课程的实训,企业一般不会接受这方面的实习;第二,高职类学生操作型实训也未必完全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竟本科院校的应用强调的是理论的应用,而不仅仅是操作;第三,老牌院校实训模式也不能完全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老牌院校依靠自身声誉以及与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得实训模式长期化、制度化,再加上老牌院校培养学生理论创新能力强,因此,实训需求有别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探索有特色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是刚升本院校,学科专业基础薄弱,在区域内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专业更少,在与区域内有影响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时积极性较高,但是区域内有影响的企业更倾向于和老牌本科学院合作,即使由于关系等其他因素二者能够勉强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实训基地的后期运作比较困难,或者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并不能较好地接受实训教学。因此,较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只能与中小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然而中小企业能够提供的实训岗位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经济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相比就更难和企业进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比如企业战略管理与投资等内容的实训,企业一般不会接受这方面的实习,甚至连参观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比较困难的,当前应总结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积累较好的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提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①“筑巢引凤”模式。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主要是场地,不索要成本或较小成本吸引企业直接进入学校生产,然后利用吸引进来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由于企业经营成本低,企业积极性较高,学生实训成本也较低,学校和企业容易保持较好的关系;缺点是学校场地有限,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容纳的学生有限,另外学生在实训过程直接参与生产,其应获得的劳动报酬、劳动权益保障以及这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获得的收益等现在尚不规范。②“代工”模式。学校利用自己的设备、场地等资源为企业贴牌生产,或是生产企业产品中的某一零部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代工灵活,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训机会,而且生产和管理实训全程有老师参加,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缺点是企业仅提供生产和管理标准,生产和管理的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学校需要全程承担组织实训的全过程,并为生产和管理质量提供保证,加重了学校的负担。③“校企合作办学”。学校通过二级学院或其他形式与企业进行股份制合作办学,学校提供场地等,企业派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参与学校的专业及课程建设等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更贴近企业需要,针对性强,企业愿意提供较多的实训场地和实训岗位;缺点是培养的人才知识技能过于单一,学生将来跨行业工作能力下降较为明显。④“挂牌实训基地,校外专业实践”。这种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紧密程度低,学校选择区域内比较典型的几家企业挂牌实训基地,签署一些学生参观与实习的合作意向,每年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派遣即将毕业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留在企业成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校企在共建实训基地时并不肩负较为严格的责任和义务,双方合作自由,合作意愿较高;缺点是校企在共建实训基地水平低,层次低,为学生提供的实训机会有限。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由于经管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应该更加多元性和灵活性,在兼顾学校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多种复合模式,做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因专业培养阶段需求差异而呈现多样性,构建不同需求的多层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第一层次是不紧密的校企共建认知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专业培养阶段对实训需求较低的情况,一般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共建实训基地协议,企业承诺在方便的时间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这种模式企业基本不受益,因此便丧失了很大的积极性,一般适合学校专业认知实训,学生进入企业参观,感受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模式,认识专业知识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为以后学习专业知识创造良好的基础,为以后正确选择职业提供先验认识。目前这种模式在经管类专业中比较常见,与经管类专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实训基地有关,应该明确的是这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过于简单,校企需要共建更为紧密关系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
第二层次是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专业培养阶段对实训需求较高的情况,一般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共建实训基地协议,学校向企业承诺派遣优秀毕业生到企业专业实习(实训),而企业向学校承诺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实习(实训),并将接收实习的毕业生中若干优秀者招聘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种模式校企互惠互利,既减少了企业招聘员工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毕业实习岗位,并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校企实现了双赢。然而这种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一次接收的实习学生的数量有限,而且单一课程实训无法采用这种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经管类专业中也比较常见,是经管学院学生毕业前专业实习(实训)主要方式之一,并由此成功获得工作岗位。
第三层次是校企共建课程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专业培养阶段单一课程实训需求的情况,一般是学校利用场地吸引企业共建小规模的零件生产基地,同时可以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课程实训机会,这种模式既能满足企业获取相对低成本的零件,又能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实际管理实践提供岗位,而且学生不用出校门就能参与企业相关岗位实训,降低了学生实训的成本和管理难度。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实训安排不均衡,可能导致企业零件供应不均衡,而且学生主要参与课程实训,可能造成用单一课程实训代替整个专业实训的假象。
第四层次是企业联合大学生校内创业模式。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学院都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学校利用场地优势吸引企业与校内大学生联合创业,企业提供市场需求等信息,大学生利用自身技术和管理知识,校外企业与校内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新的合资公司从事经营活动,一方面企业可以较为容易获得管理、技术与资源等,而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训实践机会,而且能为自己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这种模式使校企以及学生之间均能获益,即促进了企业盈利也为学生实训和创业找到一条较好的途径,然而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校学习任务本来就很繁重,在校的创业的活动必然加剧学生负担,而且大学生由于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技巧有限,使得大学生创业的水平和层次不高。
第五层次是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模式。这种模式是既吸收了传统行业高校培养专才的优点,又逐渐摆脱现有高校培养通才的思想,即应用型高校和行业中龙头企业共建行业学院,申报行业急需专业,按照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行业企业提供培养人才所需的实训场地和工作机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行业企业能够获得相对专业的人才,学校能够提炼出较多的办学特色,学生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专业化,更具有针对性。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培养的人才知识和技能局限于某一行业,未来改变专业和工作环境的能力将降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以上五种模式,构造具有特色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要着重构建校企共建课程实训基地模式、企业联合大学生校内创业模式以及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模式,以不紧密的校企共建认知实训基地模式、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模式为辅助,力争在校内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提高就业和创业的成功率。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做到各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优势互补,提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
3 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的政策和建议
3.1 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
采用多层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要求学生和教师要有灵活的上课时间和课程考核方式,而现在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新升本院校,教学管理大都沿用我国传统的上课制度和课程考核制度,这些方式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实习实训模式的转变,因此应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加快形成能够适应多层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要给予二级院系更多教学管理权利,有利于二级院系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避免学校由于学管理制度导致的一刀切现象,要赋予基层教研室和教师更多的自由度和权利,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室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基层教研室和教师在实习实训模式转变的探索上先行一步。要积极探索不同的课程考核方式和制度,加大对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实践性较强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力度,逐渐探索允许以创业成果和参与社会工作获得实践性较强课程学分的机制和形式,做到学生实践创业与课程教学成绩相等重要,推动经管类专业学生全面参与实践和创业活动。
3.2 加快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都来自老牌院校,其所受教育使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制定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因此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大都不能适应实习实训模式的转变,必须加快改革。要减少理论课课时所占比重,提高实践课课时所占比重,传统观点认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只要学会理论知识就行,动手操作并不重要,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必须改正,事实上经管类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会理论知识外,更应该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实践课课时所占比重。
3.3 加快打造一批经管类特色专业群
一般观点认为专业群建设属于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范畴,而本科院校则应该关注学科专业建设,然而,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已经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借鉴高职高专类院校利用专业群优势互补,共同做好实践教学的经验。要打破专业在院系的分割局面,促进实习实训资源共享利用,要构造具有明显特色的经管类专业群,使各专业(方向)形成合力,在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多成果。
另外,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增强高校绩效分配的合理性等都会对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起到较大的影响,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军生,任维哲,刘思奇.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在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 (1)
2 王哲.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ERP综合实训教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13)
3 杨海龙,张英彦,木薇.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构建[J].宿州学院学报,2013(2)
4 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篇5
1.1建立实训室,构筑实训平台
通过实训室的流程模拟,学生可以达到熟练操作业务的程度。但是当前商贸企业的“理想员工”不光是业务熟练的员工,因为业务的熟练操作是可以在企业慢慢培养的,而且学生所学习的软件平台有时候并非企业所使用的软件平台,所以很多商贸企业的“理想员工”是能够开发海内外客户,能够拿到订单的员工,而不是只能在办公室处理流程的员工。
1.2扮演各角色,模拟业务流程
这种实训方法操作比较简单,就是让学生自由组队,每个学生扮演一个角色,用“演戏”的方法表演某个业务场景。如学习国际贸易术语FOB时,可设置进口方、出口方、保险公司、船运公司、出口地海关、进口地海关等六个角色,由六个学生分别扮演这些角色。于是,作为进口方的同学必须熟练掌握所学的术语知识,并根据术语的要求向保险公司投保,向船运公司订舱,向进口地海关报关等。而出口方同学必须做好出口地海关的清关工作。当然,表演过程中可能出现插曲,比如到了进口地货物出现损害,于是涉及到了索赔问题。这种实训“表演”的成分比较大,因而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能有机会“表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能在座位上看人家“表演”。于是,坐在位子上的同学的实训收效甚微。
1.3分析小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这是商贸类课程考察学生基本技能的实训方法,往往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教师首先查找课程资源库,选择针对某一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一般来讲,学生的结论会多种多样,持不同结论的学生往往会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学生提交案例分析报告。这种实训方法操作简单,无需投入额外的实训设施,因而相对灵活,被广泛采纳。但是,案例分析往往只能起到“纸上谈兵”的效果。如果实训方法仅有案例分析,学生的理论功底可能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因为没“操作过”,一旦从事相关工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不仅基本的业务流程不通,更谈不上开发客户和管理客户。
2商贸类课程实训环节引入电子商务思想的必要性
2.1适应新型贸易方式发展的需要
近十多年来,电子商务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促使贸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运作,可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位一体,并将传统贸易方式下繁琐的交易谈判、合同签订、通关工作、物流跟踪高度整合。虚拟企业、手机银行、微博营销、微信商圈等新型模式极大地渗入商贸行业中,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商贸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电商背景下变得日益白热化。谁掌握了前沿网络营销手段,谁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所以,作为把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商贸类课程中加大改革步伐,特别是在实训类课程中,加大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交易谈判模式、电子合同签订、网银结算等切实符合行业实际的学习内容。
2.2适应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作为有志于成为外销人才的学生,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把前沿的贸易信息技术应用于开发客户、管理客户的职业能力。操作流程的技能是最基础的,如果只具备操作流程能力的学生,在职业生涯当中可能将长时间处于底层,甚至由于网络技术、智能平台的发展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尴尬境地。相反,如果能在专业学习中跳出传统的实训平台,增加电子商务技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商贸类课程的实训中开发客户、管理客户、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相比于第一类学生,显然能增厚专业功底,发展职业能力。既懂开发客户,又懂操作业务的学生不仅更受企业青睐,而且在其职业生涯中更容易脱颖而出。
2.3适应高职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商贸类课程的实训方式以软件平台为主。但是,往往那些能在学校软件实训平台上得到高分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却感觉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实训室里操作的软件跟企业应用的软件大相径庭。所以,实训课程不能光把重点落在模拟软件的操作上,而应该把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纳入进来。也就是说,不同的企业可能使用不同的软件,但是软件的功能模块是相似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需要用电商技术加强学生对商贸软件功能模块的认识和流程的应用能力以达到“一通百通”。此外,必须要看到大部分的实训软件以仿真业务流程为主,侧重于“幕后工作”,至于贸易中的重头戏———寻找客户和揽取订单却是缺乏的,在课程改革中,也需要从行业实际出发,采用电子商务思想进行扩充。
3商贸课程实训应用电子商务的实践———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
3.1突破实训室软件平台,引入电商平台实战
国际贸易实践中,通过专业的电商平台寻找客户或货源已成了外贸业务员的一大习惯。所以,在课程学习中,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并熟悉这一技巧。例如,阿里巴巴系列网站包括最近发展迅猛的速卖通是专门为进出口企业服务的,也是最为真实和成熟的互联网平台。速卖通是面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为中小企业出口货物服务,集订单处理、货款支付、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外贸在线交易平台。其官方网站还开设了速卖通大学,免费指导初学者从账号注册开始直到客户下单物流配送。在国际贸易课程的实训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速卖通上免费开设外销店铺,认识常见的营销工具,与外贸实践相接轨。此外,一些典型的面向全球的采购网站(如阿里巴巴全球)也可以纳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因为在这些平台上,往往集聚了全世界的货源,是从事进口业务寻找合适货源的主要工具。
3.2增加网络构建知识模块,熟悉网络营销手段
企业打开产品的国际销售渠道的模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中小型外贸企业借助成熟的电商平台产品目录,如上述提到的速卖通;二是大型进出口企业构建自己的网站,在自己的网站上产品目录。对于第二类电商模式,商贸类毕业生应该能分析网站的功能模块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功能模块完成商品的、订单的生成、付款的实现。不同的企业可能具备不同的网站形式,但是网站的功能和流程大同小异,所以在实训过程中应该增加电子商务网站功能模块及流程分析这些最本质的内容。此外,外销企业的电商网站建构完毕后首要的目的是要能被海外客户搜索到,所以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网络营销手段扩大知名度,如网络广告、友情链接、搜索引擎关键字登记等。这些典型的网络营销手段同样也应该被运用于实训课程教学中。
3.3采用多种互联网教学手段,培养网络应用意识
跨境电子商务的崛起意味着国际贸易会越来越走向网络化,不仅仅是交易的网络化,也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网络化。所以,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学有所用,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教师有必要采用多种互联网教学手段,培养其网络应用意识。如,随着智能手机在高校的兴起,微信、微商成为了一个热门词语。教师要让学生看到微信不仅仅可以跟朋友玩互动,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于是,教师可以先通过朋友圈功能,建立实时交流和分享平台,接着整合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与微信平台相连接。学生通过手持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可以移动学习。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慢慢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诸如微信营销、微支付等新型商贸手段,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培养网络应用的意识。
4结语
篇6
[论文关键词]创意工坊 校企合作 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策层面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转型也推动了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但也逐步突显出人才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研究始终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对基于“创意工坊”培养设计人才进行了实践上的总结和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以期找到有效途径和一般规律。
一、从“工作室”到“创意工坊”概念
“创意工坊”原本是一个商业概念,即将创意的点子、设计、发明通过筛选、组合、优化,帮助中小企业完成产品、服务、生产流程的各种创新,通过将各方的点子与智慧拧在一起,帮助企业创造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创意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我们将“创意工坊”概念引入教学实践,建立一种基于“创意工坊”培养诸如软装饰设计、艺术衍生产品设计及传统手工艺等特色方向创意人才的教学模式,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行业岗位需求的“零接轨”。
1.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现状。近几年,我们结合建设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的任务,经过对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走访调研发现,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呈现几个新特点、新要求:首先,注重个性创造的趋势。以提供创意和智力成果为主要形式,强调专业活动的创造性。其中,创意能力培养的个性化也体现在专业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各个方面,如室内设计专业已经向软装饰设计等方向深度发展。其次,尊重文化延续的趋势。艺术设计所面对的设计内容、形式以及潮流都在不断地变化,只有准确把握时尚趋势并具有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深厚认识,才能在设计实践中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创新设计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最后,把握行业进步的趋势。要求设计创作始终保持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实训基地虚拟项目的学习上,要求实训基地在建设中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开放性和生产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市场商业项目,接触行业前沿技术。
但是,对照人才培养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建设理念的问题。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等同于其他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不仅规模较小、实训项目开设单一,许多仅停留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绘画创作方面,同时工位数少,实训内容不能涵盖完整的职业活动全过程。第二,运行机制和教学方法的问题。首先,由于教学管理模式和企业运行模式存在巨大差别,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按照企业实际项目工作要求完成职业素能养成。其次,同一实践课程、同一实训室内的学生成果经常几乎雷同,反映出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创意设计教学尤其是个性化创意的要求。
2.“工作室”向“创意工坊”的发展转型。目前很多院校设计专业都在积极推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工作室”(studio)一词最早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它是艺术家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单位。“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倡导和注重的是自由开放、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多元互补、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工作室”为活动平台,“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有三个优势:一是培养方向明确。工作室导师的研究方向决定了工作室的主要专业方向,有利于教学和实践内容向专业深度发展。二是教学组织合理。形成类似于微格教学或小组教学,更适合艺术设计教学要求,便于指导和交流。三是教学内容科学。教学内容基本来源于实际项目,具有完整性和前沿性,由企业和用户形成教学评价更具有科学性。
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作室的项目都来源于企业,企业对于一个项目的开始、运作、结束都会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周期要求,工作室制很难在这种状况下,既完成项目又实现教学任务。二是这种模式要求有较强的师资力量作保障,教师既要具备很强的授课能力,还要具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和很强的专业技能、社会交往能力。三是工作室应能满足多数学生的实训实践需求,而不是仅仅能满足少数能力较强的学生。同时,在后工业时代,同质化的商品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创新、人性化的商品,“特质”成为竞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创意工坊”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面对着众多迫切需要创新、需要转型的中小企业,围绕着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培养具有“特质”的设计人才。我们在江苏省创意设计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中,进行了基于“创意工坊”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二、基于“创意工坊”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2009年开始,在江苏省创意设计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我们开始以“创意工坊”概念参照中央电视台“交换空间”栏目进行了富有趣味性的“交换空间实训室”的建设,之后又陆续建设了“金埔园林”“中国童装中心”等项目。通过一系列“创意工坊”的建设和运行,基本形成了基于“创意工坊”培养“特质”设计人才的教学模式。
1.“创意工坊”的概念。“创意工坊”教学模式以“创意工坊”为空间依托,首先教学团队上“创意工坊”不同于“工作室”的以专业教师为主导,而是以企业专家和院校教师共同为主导;空间构成上,“创意工坊”更像是教学工厂,由教学区、生产区和研发区组成;功能上,直接以承接的技术项目服务为学习平台,将产、学、研融为一体;方式上,既有传统实体工艺加工设计,又有网络集成创意概念;目标上,在创意产业大平台上将生产、渠道、服务、资源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将每一方都融入创新的环节中来,通过多角度的互动合作,既培养具有“特质”的设计人才,又共同创造出最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个性、舒适、人性化的产品。
2.运行模式。“创意工坊”实际上不仅是一个校内实训基地,更准确地说是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校企联合体或“校中厂”。“创意工坊”的建设依靠校企共同投入设备、人员和技术,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组织和人才培养,按照市场规则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我们在实际建设中以省级实训基地为综合体,建设若干分专业群的学习工场如空间装饰学习工场,然后每个学习工场分设若干设计车间,如材料工艺车间等作为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各专业群建设若干“创意工坊”,不仅空间上,同时在功能上形成教学、科研的多层次架构。
3.教学组织。“创意工坊”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具体、详致、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通过“创意工坊”平台,师生关系已转换为师徒关系甚至团队合作关系,师生之间面对面零距离接触,营造师生间良性互动关系。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创新能力。
4.教学队伍。传统的单一院校教学队伍在创意工坊中已经被校企联合组成的技术团队所取代。专业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分担不同环节的教学任务和技术任务,实现扮演角色的交叉和重叠。学生不仅参与实际项目的学习和工作,甚至也会像传统作坊一样,配合教师为后期进入创意工坊的学生进行指导。
5.教学评价。每个“创意工坊”都会有自己独立的考评体系,成果或作品的实际效果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一般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等一系列比较客观的评价方式,侧重于让学生学会表达设计思路,分享设计成果,真实地进行项目体验和职业氛围感受。
三、基于“创意工坊”开展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1.以“创意工坊”为平台,形成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校企共同体。我院艺术设计学院建设有“交换空间”“金埔园林”等“创意工坊”五个,它们不是专业课程教学实训的外移,而是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工作平台。每个“创意工坊”都有一个行业知名企业为依托,由一位企业内的行业专家领衔,带领多名有资深行业背景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以不同的专业技术为纽带的校企共同体。既是整个创意设计技术实训基地的组成部分,又独立成为专业领域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的基地。
三年来,在“创意工坊”进行专业学习和校内顶岗实习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首先,就业时首岗专业对口率接近100%,就业质量从薪酬到岗位满意率高;其次,职业迁移上升潜力大,相对而言只需更少的时间能成为企业设计和技术骨干,担任主案设计师或设计总监。
篇7
一、实训基本目的
通过本实训学习,让我们能够系统、全面的掌握国家的《会计法》、《税法》、《金融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职业道德》等有关法规。加强了我们对会计核算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核算方法的运用和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企业、事业单位所遇到的一般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并能独立完成小企业添置的凭证、等级帐簿。
二、基本内容
认知会计科目与账户
通过实训,使我们了解掌握会计科目和账户,能够区分会计科目和账户。
掌握借贷记账方法
通过实训,使我们了解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方法。
填制原始凭证
为了熟悉经济业务,掌握填制原始凭证的程序、方法和便于审核原始凭证,需要开设填制原始凭证的单项实训。由于原始凭证非常重要,所以添置原始凭证式要特别小心,在实训中我也总结了一些小的要点:
1.按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是填列,不得遗漏。
2.填制在凭证上经济业务要与实际相符,数字要真实可靠。
3.凡填有大写小写金额的凭证,大写小写金额必须相符。
4.填制在凭证中的摘要应简明扼要,字迹要清楚,易于辨认。
5.发生销货退回的,还必须有退货验收证明;
审核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明确经济责任并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在实际工作中,外来的和自制的原始凭证,一般都符合有关规定,既能证明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又能做到填制手续完备,用以办理有关业务手续。
基本经济业务账务处理
根据提供一套企业经济业务资料,练习掌握记账凭证编制和账簿登记的方法。通过实训,实我们掌握了所涉及的各账户性质和结构,以及常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设置登记会计账簿
通过实训,使我们了解会计账薄的种类和基本结构,理解会计账薄登记的一般要求,掌握会计账薄启用、设置、登记、对账、结账、错账改正以及会计账簿保管的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会计处理程序
通过实训,使我们了解基本的会计处理程序,理解会计账薄登记的一般要求,掌握会计账薄启用、设置、登记、对账、结账、错账改正以及会计账簿保管的基本操作技能。
三、心得体会:在记帐过程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会使帐薄记录发生错误,而作为会计人员应运用正确的更正方法,采用错帐更正方法,一般有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红字更正法三种,而不是填补、挖改。我想这是我们在作帐时注意的一点。在实训中我们必须做的是原始凭证与证帐凭证、各明细帐与总帐核对等。这一部是非常繁琐,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功亏一篑,徒劳无功。
篇8
(1.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2.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本文运用需求分析理论,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访谈,分析总结国际电子商务时代商务英语人才所需素养和技能,拟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商务英语;需求分析;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广西区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北部湾经济区高等师范院校英语非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2JGB199)。
0 前言
国际电子商务已成为新世纪经济的第一增长点以及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中国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发展电子商务势在必行。而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型国际性贸易语言,它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商务英语人才服务于国际电子商务是各高校理应承担的任务。地方本科院校应针对当地贸易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发展和新型贸易方式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1 “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
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建立于1958年,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英语教育方向学生,2004年增设英语专业应用英语方向。应用英语专业方向的增设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玉林是广西东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中国(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简称玉博会,是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配套展会,是服务中小企业的一个商务交流平台,每年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展会活动以广西玉林为主项,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不仅面向中国华南、西南以及泛珠三角市场,更志在开拓、巩固越南乃至东盟各国市场。因此我们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为当地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服务人才,其次才是为其他地区从事外贸国际电子商务的英语人才。
2 问卷调查
企业问卷旨在了解电子商务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标准的设定;发放区域包括广西区内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东兴等主要城市,以及区外深圳,上海,杭州,天津,大连等大城市。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
学生问卷旨在获得对现行培养方案意见反馈,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存在缺陷,进而提出改进建议;调查对象为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应用英语方向)学生;发放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43份。
3 数据分析
3.1 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技能要求
3.1.1 英语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中口语第一,写作能力其次。95.24%的企业要求毕业生拥有英语在线交流能力要求,与处理英语公文的能力并列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电子商务的特点;71.43%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够进行专业口译,这对于英语本科生的确是挑战,但这种期望给我们培养方案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另外,71.43%的企业要求毕业生拥有收集,加工外文商业信息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
3.1.2 商务技能
商务技能方面,知晓规范的商务礼仪(95.24%)居首。这是国际商务谈判,研讨会等交流活动频繁所要求的;90.48%的企业掌握商务基础知识,这对于我们调整英语技能课与商务理论课的比重是很好的提示;而对于商务操作能力里面的销售技能,外贸业务能力也占到了85.71%,比重虽不如前两项,或许企业认为这些技能能够在工作中习得。
3.1.3 其他技能
95.24%的企业要求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其次为网络交易能力(85.71%)和单证处理能力(90.48%)。
3.2 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满意度
61.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仅有书本知识,缺乏实际处理能力,只有不到20%的企业表示对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满意,并有9.52%的企业认为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弱。
3.3 学生问卷反馈存在的问题
在满意度方面,39.53%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不合理;其次认为教师专业水平不够占6.98%。
40%的学生认为最需要掌握专业技能是在线口语交流能力,其次为专业口译(37%)。说明学生对于英语口语能力的训练是认同的。
4 建议
4.1 确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要做到英语与商务的有机结合,采用英语专业和英语商务方向课程结合的模式,在教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专业的商务知识。低年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从三年级开始,培养方案设置商务理论课程如剑桥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电子商务、跨文化交际等,以及商务实践课程如进出口实务、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单证、商务礼仪等。简而言之,即英语加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两者并重,方充分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
4.2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实践
就校内实践教学而言,商务英语专业应构建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以实现学习者语言沟通技能的提高。建立商务实训室和商务实训机房,配备各项实训所需的商务软件、设备进行单证制作实训、进出口业务洽谈实训、商务函电写作实训等专项技能训练提高商务交际能力。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应抓住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每年的玉博会,陶瓷博览会,药博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在展会实训基地开展翻译、引导、办证等外商服务活动,在真实的场景中实现语言技能的提高。还可开展市场调查、人才需求等各类调查,了解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情况;加强与公司企业的合作。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签订合作意向,安排学生见习和实习,进行岗前培训等;建立创业实践基地。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利用阿里巴巴等国际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成为越来越多怀有创业梦想的学生的选择。学院可设立创业实践基金,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场所和必要设备,使学生在电子商务创业实践中实现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的有效结合,促成订单的完成,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4.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专多能,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通常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功底,但商务知识不足,不具备商务交际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深入、透彻地讲授商务知识。要解决这一教学矛盾,就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专多能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走出去。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工作,通过实践,可以全面了解商务知识,发现商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些实践知识可以生动形象地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以案例的方式阐释理论的知识;(2)引进来。高职院校应引进一批在外贸企业工作过、有实践经验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3)为教师提供跨专业再学习的机会。商务英语强调英语与商务的有效结合,在具备扎实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还要不断充电,接受系统的商务知识培训,全面、深入了解商务知识。
5 结论
在国际电子商务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抓住新的机遇,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要确立专业定位,优化课程设置,确保教学中英语与商务的有机结合;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专多能,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陈国宏,岳文.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丁怡,余敏.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2010,6.
[3]杜元海.从Alibaba.com浅析商务英语在国际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
[4]范勇.电子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7(3).
[5]马春玲.对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6]邢妍.浅谈商务英语在国际电子商务中的综合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28).
[7]徐凯蓉.电子商务浪潮与21世纪的中国[J].国际商务研究,1999(3).
篇9
关键词:市场营销;技能型;人才
市场营销学从上世纪70年代末传入中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变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社会上对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各类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几乎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该说市场营销专业是高等教育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个专业,这就意味着市场营销专业培养质量要接受更多的市场考验,并且这种考验已经越来越严峻,相对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市场营销理论修养上要略逊一筹,要想与本科生乃至更高学历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同场竞技,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需要更新培养措施,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专业教育的指挥棒,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大部分是照抄、照搬本科院校现有的模式,缺乏其自身所特有的独特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缺乏创新性。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强化,以及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这一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要达到有针对性,首先要做的是专业定位准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其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原则规定,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或中小企业服务,要立足高校自身资源特点,学生特点、经济发展形势等来确定的专业口径对专业或者专业大类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就体现在由“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既要从思想上改变,也要从行动中践行。改变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毕业后就一定应该是要做白领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多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
二、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在学生培养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精神,应该在教学工作中建立一支“个性化”“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在选拔专业教师时要学历和经验两者的结合,重点选拔一些在不同行业有着丰富市场营销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骨干课程,教师本身专业上应该百花齐放,这样才能有更多创新的思想火花碰撞出来,年龄上要“老、中、青”结合,另外可以聘请中小企业现任的营销领域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还要充实一些已经就业的从事营销活动的高职高专学生担任课外辅导员,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个性化”突出的师资队伍。
三、打造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主动改变教学方法,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改变长期以来以教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意识。要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品质。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在市场营销主干课程教学中,充分植入模拟环节,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提出模拟场景,大家共同讨论同一个话题,最后由教师总结出市场营销理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充分开展多样化的实习、实训
高职高专教育重要的特征就是体现职业性,即要求教学要以职业岗位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和训练;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突出技能性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搞好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校内实训基地要注重专门为营销专业配套的实训环境,注重实训与理论课程的连贯性。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不要只看合作企业的名气,要跟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要多行业、多领域进行合作,多与能真正提供学生进入实际营销环境的企业合作。校内实习实训课程也不是简单开设一门课程,学生要通过课堂实训找出自身存在的理论上的纰漏和经验上的不足。在开展实习实训的时候,教师要转变学生只要上交实习报告就算合格的思想,要重点考察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表现,重在过程,不在结果。
五、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
任何一种培养模式的成功都依赖于思想上的重视,在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专业思想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授人以欲。欲望教育是高职高专市场营销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培养他们对成功的欲望,借助于市场营销专业平台实现美好未来的欲望,并在学习中正确引导学生把欲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促使学生从思想认识的主动性上来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2012年6月,电子工业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出纳会计;课程改革;企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出纳会计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是相对应的,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相应的基本技能才能胜任其工作,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会计核算能力,而这一核心能力主要通过财务会计课程群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该课程群是由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和财务会计的真账实训构成的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因此,如何整合财务会计课程群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高职会计专业适应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合格学生的关键。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和思考,笔者认为财务会计课程群采用“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可以实现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一、《出纳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以高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进一步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新会计准则的不断出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修改。加强实践性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到6:4,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有特色的会计教学体系。把每个会计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出纳会计实训》的课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训教学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两部分内容。单项实训按照实际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来组织;综合模拟实训是通过一个企业某月份实际会计业务的模拟,掌握会计核算流程,达到熟悉企业的会计工作,胜任企业会计工作的目的。
(2)突出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打破教材的理论体系,按照实际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来组织,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块,把每个会计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出纳会计实训》的课程中,建立了出纳、往来结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金、工资核算、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主管等八个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实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和节约人才培养费用。
二、教学模式研究
高等院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一个层次,它的发展必须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路子,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同时,会计业是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专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这些都呼唤高等院校会计教育有新的模式。
(1)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规律,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很多用人单位也将电算操作能力列为招聘的条件之一。根据社会的这种需求,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基础上,利用手工模拟资料开展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其方式是在上述手工完成综合实训资料——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的基础上,将会计凭证输入计算机,同时完成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巩固学生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能熟练使用和掌握现代财务管理软件,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2)建立校内记账公司,校内模拟实训与真账实践相结合。无论是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都是校内的模拟实训,要实现零距离就业,需要有紧密型的实践基地的实践。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但是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很难让在校学生接触到真实、完整的会计内容。因此,在校内建立工厂化的实训基地——会计记账公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通过校内具有双师资格、具有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聘请相关企业的会计师、会计工作者共同研究建立校内记账公司,争取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获得会计业务。记账公司可接纳教师兼职顶岗工作、接受学生顶岗实践,成为能给学生真账实践的基地。全真的资料,全真的操作,全真的感受,以一家典型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为范例,让学生按手工账操作、电脑账操作、纳税申报三大模块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一系列的会计岗位工作操作。
(3)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对专职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创造条件使之经常深入实际,提高业务素质,培养一支“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大兼职教育的成分,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这样既可以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较前沿的水平,又能大大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即能满足中小型企业对实际动手能力的需求,又能使学生有发展后劲,逐渐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成为懂管理,善筹划,能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在当前这样一个以质量取胜的年代里,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才是会计教育的目标.实务中各行各业的经济业务各具特色,会计处理也存在着差异,但基本原理还是相通的。《出纳会计》课是各行业的基本理论课,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对社会上大部分企业的经济业务处理都适用,因此,对《出纳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苏中天.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管见[J].财会月刊,2008(4):36.
[2]杨汇凯.浅谈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室的环境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5-46.
精品范文
10小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