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19:1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工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是工程师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工程师必须要有坚实的学术支持和理论涵养,最重要的是要有经验,在建设建筑物的同时不会有任何的失误才行。所以我要多实习,这样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不至于没有任何的经验。
2009年5月9号到17号,我们全体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实习范围包括我们学校的第三教学楼、第二实验楼、第四教学楼以及基础施工工地,住宅小区,南充图书馆新馆施工工地,上中坝大桥等。认识实习过程使我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掌握了一些专业基本知识。
经过为期一个星期的认识实习,我了解了很多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还包括毕业设计的制作。实习时还学到不少建筑基本常识,比如主教学楼道向都很明确,一般都是东西朝向,这样可减少太阳直射的时间;公共建筑都有很开阔的门厅和处于明显位置的楼梯等。知道了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以后的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
在对建筑的介绍中老师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容积率(容积率是项目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一般用小数表示。);什么是建筑密度(建筑密度是项目总占地基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什么是绿地率(绿地率是项目绿地总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接着是框架结构,也就是指由柱子、纵向梁、横向梁、楼板等构成的骨架作为承重结构,墙体是围护结构。学校的第二实验楼门厅跨度较大,采用钢筋混凝土作成的折线型结构梁,不仅使造型更加美观,而且也更加稳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二实验楼采用玻璃幕墙,可使看起来更加美观,又减轻了自重,但是却造成了光污染,产生城市热导效应。房屋的都有宽一米左右的散水,其主要目的是将雨水排往建筑物外侧,防止雨水侵入建筑基础内,造成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同时一定宽度要求的散水也可以把雨水引离建筑。
桥梁施工时,先进行基础施工,在架设桥墩时,要先围堰,当基础为桩基时,预制桩可用捶击或震动下沉,此外也可通过自上而下地钻孔并灌混凝土浆与钢筋一起作为基础桥墩,当水比较深时可采用沉箱施工的办法。嘉陵江上的上中坝大桥是一座斜拉桥,采用单塔双锁面,锁型为扇形,有6*24根斜拉锁。斜拉桥由主梁、塔柱和斜锁三种基本构件组成,用高强度的钢材制成的斜锁将主梁多点吊起,将主梁承受的恒载和车辆荷载传至塔柱,再由塔柱传给地基。大桥桥面两头比中间略底,为双向四车道,另外还有人行观光道。塔柱呈”H”型,在塔柱内侧有上行楼梯,供维修使用。
我们在看录像时看到房屋施工应切实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建筑垃圾及粉尘控制的技术措施(1)对施工现场场地进行硬化和绿化,并经常洒水和浇水,以减少粉尘污染。(2)装卸有粉尘的材料时,要洒水湿润或在仓库内进行。(3)建筑物外脚手架全封闭,防止粉尘外漏。(4)严禁向建筑物外抛掷垃圾,所有垃圾装袋运出。现场主出入口外设有洗车台位,运输车辆必须冲洗干净后方能离场上路行驶;对装运建筑材料、土石方、建筑垃圾及工程渣土的车辆,派专人负责清扫及冲洗,保证行驶途中不污梁道路和环境。(5)严格执行工程所在地有关运输车辆管理的规定。2.噪音控制的技术措施(1)施工中采用低噪音的工艺和施工方法。(2)建立定期噪音监测制度,发现噪音超标,立即查找原因,及时进行整改。(3)建筑施工作业的噪音可能超过建筑施工现场的噪音限值时,应在开工前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申报,核准后再施工。(4)调整作业时间,混凝土搅拌及浇筑等噪音较大的工序禁止夜晚作业。3.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保护施工过程中积极对现场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别是土方工程施工阶段对进出现场的车辆进行冲洗,严防污染路面。施工时如果现场出现古树、文物等阻碍施工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隔离措施,报有关单位治理完后再恢复施工。
在进行地基施工时,可采用土钉墙施工。土钉一般是通过钻孔、插筋、注浆来设置,但也有通过直接打人较粗的钢筋和型钢、钢管形成土钉。土钉沿通长与周围土体接触,依靠接触界面上的粘结摩阻力,与其周围土体形成复合土体,土钉在土体发生变形的条件下被动受力。并主要通过其受剪工作对土体进行加固,土钉一般与平面形成一定的角度,故称之为斜向加固体。土钉墙施工时,坡度不应大于1:0.1。土钉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经降水后的人工填土、粘性土、弱胶结砂土的基坑支护和边坡加固。另外根据需要,也可采用护坡桩施工,锚杆施工,冒梁施工等。在采用护坡桩施工时,每进深一米,都要加模板并填充混凝土,防止坡面下滑和地下水渗漏。且挖五米以上时,还应考虑照明和通风的问题。地基施工时,还应注意桩间土的支护,以防止雨水渗透造成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钢筋混凝土楼盖按其施工方法可分为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三种:1.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整体刚性好,抗震性强,防水性能好,适用于布置上有特殊要求的楼面,有振动要求的楼面,公共建筑的门厅部分,平面布置不规则的局部楼面(如剧院的耳光室),防水要求高的楼面(如卫生间、厨房等),高层建筑和抗震结构的楼面等。现浇梁板结构按楼板受力和支承条件的不同,又分为单向板肋式楼盖,双向板肋式楼盖,双重井式楼盖和无梁楼盖等。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楼板采用预制构件,便于工业化生产,在多层民用建筑和多层工业厂房中得到广泛应用,此种楼面因其整体性、抗震性及防水性能较差,而且不便于开设孔洞,故对高层建筑及有防水要求和开孔洞的楼盖不宜采用。若在多层抗震设防的房屋使用,要按抗震规范采取加强措施。3.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其整体性较装配式好,又较现浇式节省支模。但这种楼盖要进行混凝土二次浇灌,有时还需增加焊接工作量,故对施工进度和造价有不利影响。因此仅适用于荷载较大的多层工业厂房、高层民用建筑及有抗震设防要求的一些建筑。
对于房屋主体建设,应遵循一定的施工顺序:弹划平面线检查柱、墙上的预留连结筋遗留的必须补齐砌筑安装或现浇门窗过梁顶部砌体。(1)排砖撂底(干摆砖样):一般外墙第一皮砖撂底时,横墙应排丁砖,前后纵墙应排顺砖。根据已弹出的窗门洞墨线,核对门窗间隔间墙、附墙柱(垛)的长度尺寸是否符合排砖模,如若不合模数时,则要考虑好砍砖及排放的计划。砍的砖或丁砖应排在窗口中间、附墙柱(垛)旁或其他不明显的部位。(2)选砖:选择棱角整齐、无弯曲裂纹、规格基本一致的砖。(3)盘角:砌墙前应先盘角,每次盘角砌筑的砖墙角度不要超过五皮,并应及时进行吊靠,如发现偏差及时修整。盘角时要仔细对照皮数杆的砖层和标高,控制好灰缝大小,使水平灰缝均匀一致。每次盘角砌筑后应检查,平整和垂直完全符合要求后才可以挂结砌墙。(4)挂线:砌筑一砖厚及以下者,采用单面挂线;砌筑一砖半厚及以上者,必须双层挂线。如果长墙几个个同时砌筑共用一根通线,中间应设几个支线点;小线要拉紧平直,每皮砖都要穿线看平,使水平缝均匀一致,平直通顺。(5)砌砖:砌砖宜采用挤浆法,或者采用三一砌砖法。三一砌砖法的操作要领是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并随手将挤出的砂浆刮去。操作时砖块要平、跟线,砌筑操作过程中,以分段控制游丁走缝和乱缝。经常进行自检,如发现有偏差,应随时纠正,严禁事后采用撞砖纠正。应随砌随浆溢出砖墙面的灰迹刮除。(6)木砖预埋:木砖应经防腐处理,预埋时小头在外,大头在内,数量按洞口高度确定;洞口高度在1.2m以内者,每边放2块,高度在2~3m者每边放4块。预埋木砖的部位一般在洞口上下四歧砖处开始,中间均匀分布。门窗洞口考虑预留后安装门窗框,要注意门窗洞口宽度及标高符合设计要求。另外门窗过梁当洞口L0<800时,用钢筋砖过梁,当L0≥800时,用预制钢筋砼过梁,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小于240;当支承长度不足时,应按过梁与柱、墙直接连接处理。当门窗洞边无砖墩搁置过梁时,采用在相应洞顶位置的砼墙、柱上予埋铁件或插筋,以便和过梁中的钢筋焊接。
对于混凝土浇注,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式为:(1)全面分层(2)分段分层(3)斜面分层。等混凝土终凝后,在10小时内对混凝土面进行复盖或淋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处于润湿状态,保养时间不少于7天。拆除模板的时间要在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达到规定强度时,或依据可靠的参数资料,确定混凝土已超出标准强度。但是混凝土浇注时也要注意由于它的表面系数比较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温升比较快。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它,来保证施工的质量。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1)水泥水化热(2)外界气温变化(3)混凝土的收缩。早期预防温度裂缝的方法有:优先采用水化热低的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减少水泥用量,掺入适量的粉灰煤或在浇注时投入适量的毛石,放慢浇注速度和减少浇注厚度,采用人工降温措施(拌制时用低温水,养护时用循环水冷却),浇注后应及时覆盖。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有了更好的目标了,我在这次实习中知道了我所学知识中的很多不足,这事都是宝贵的经验,我会在学习的时候重点考虑,一一的将我的不足之处慢慢改正,直至作对为止。
篇2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
(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
(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
(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
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篇3
一、职业能力的科学内涵
我国在认识职业能力方面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较大,例如德国学者划分职业能力为三个部位,分别是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专业能力,前二者就是人们所说的职业关键能力,这是因为其职业可迁移性非常广泛。而我国则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一种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生活与生存,工作以及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不断学习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与知识。
二、建筑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
如今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并且越来越重视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一线专业人员,急需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对于建筑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在施工过程中其主要存在的现象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差,不能够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偏低;其次就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低;再次,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实际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第四,不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建筑工作多在户外进行,而学生在家中很少吃苦,通常不愿意下工地;最后,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总而言之,目前建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普遍较差。
三、职业能力目标导向在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针对职业能力导向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
组织与安排教学的依据就是教学计划,所以制定的教学计划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良好整合,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基础,其课程开发思路就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在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前提下,在建筑专业中实施教学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大纲,同时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筑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导向的新课程体系包括: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建筑安全管理与工程质量实训;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施工组织实训;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实训;建筑工程图识读实训;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
2.针对职业能力导向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
建筑行业中在建材选择、施工设计等方面有许多规定和标准,如果施工时没有重视这些标准,很容易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埋下安全隐患。教育人员需要以建筑行业的职业与就业标准为依据,编写教材,并且遵循理论实践一体化、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编写教材前,可以深入建筑单位或企业开展调查,了解工程施工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专家沟通交流,共同分析总结建筑职业岗位与领域需要的素质要求、能力与知识。参考我国有关的技术标准及规范,根据岗位职业资格标准,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确保实际的教材具有实践和理论一体化的特点,有机结合实践及理论,使“能力为本、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观念得到充分体现。处置之外,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师还需要通过“课堂和工地一体化”与“任务驱动”等方式进行职业能力导向,并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教师要学会适应角色转变,要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中心与主题,通过安排学习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具体的步骤包括资讯、方案、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价,交替实施外业实训与内业学习,使“做、教、学”一体化的教育特点得到良好体现,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职业能力导向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认识到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涵义和意义,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加以培养;其次,教师需要适应角色转换,在讲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组织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建议,并充当主持人;再次,教师并不需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第四,教师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学习形式,在教学中融入创新元素,丰富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提高其工作能力;最后,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向学生反馈这种能力。建筑专业的各科课程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为确保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能力指导,学校可以挑选优秀专业教师在实训基地学习(挂职顶岗),除了进行课题研究外,还要深入实践,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参与施工管理,学习施工技术,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使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此外,学校可以制定激励制度,鼓励建筑专业教师进行有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对于持有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等证件的教师可给予额外工资或福利奖励。教师在工程监理、工程施工、工程设计等工作中深入接触企业和行业,行业背景更加丰富,提升了自身知名度,也能给学生更好的职业指导。
4.加强建设实训基地,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各个院校应当多与当地的建筑企业沟通交流,从而为学生争取校外实习的机会,使企业能够发展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在此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需遵循的原则为“共建共管共享”,并且制定合作方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确保二者之间的合作能够持续进行。校内实训工厂应包括主要的实训工种,例如抹灰工、砌筑工、模板工、混凝土工、钢筋工等。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的改革和研究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根据课程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情境设计,营造建筑施工的现场工作场景,广泛采用项目法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或校外工程施工现场,大力推广教、学、做同步实训教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刀阔斧的进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构建施工员岗位(群)职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训练并重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法改革
1.开展项目法教学。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导向法),通过下达具体任务或项目来组织本课程教学,先让学生明确每一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教学目标,开发设计实训项目,所有实训项目均取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课程设计中尤其要强调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项目驱动课程,围绕项目实施课程教学,将知识、技能、素质培养蕴含在项目教学之中,把整个课程划分为8个项目(学习情境),分别是地基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钢筋工程施工、模板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修工程施工,每个项目又包括2-4个学习任务。
这样,课程单元(项目)划分清晰,教学组织简明合理,学生学习方便有效。由于遵循了自然的施工顺序,使学生能较快地熟悉施工过程,能够发现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同时也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2.施工现场教学。在校外实习基地的施工现场,真实施工环境,组织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按照专业技能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讲解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师生研讨分析教师点评总结。在施工现场组织教学,边讲边做,理解质量要求、规范操作过程,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分层次教学。学生在掌握知识能力的速度和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学上要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也应如此。我们尝试建立符合学生个性的学习环境,教学采用了集中、分散、个别辅导、个别答疑等手段;在实训教学中,分阶段进行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按考核成绩决定其是否进入下一阶段实训学习,将竞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引入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培养着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教学手段改革
1.多媒体教学。建筑施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知识点量大面广、学生理解困难等特点。因此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是必要的。我们逐渐减少课堂讲授教学,逐步推广多媒体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制作了建筑施工多媒体教学课件,大量采用施工图片、真实工程案例来践行教学,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同时在讲述中配以精彩的讲解,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模拟教学。让学生凭空想象出完整的施工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实行仿真现场模拟式教学,采用flas仿真技术、教学演示视频、施工录像等,模拟演示各个施工过程来辅助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快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3.网络教学。我们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来丰富课程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浏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实训工单、施工规范资源库以及其他相关学习资料,并且通过答疑平台、E-mail邮件、BBS专业(课程)论坛等方式和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对不易理解的章节还可以反复学习,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交互性差、信息量大但速度太快的缺点,网上答疑系统可以实现动态管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教学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变革,将使教学方式方法出现较大变化,在教学中也将产生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像建筑施工技术这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研究课题。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根据课程特点,认真学习、研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才能掌握和了解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特点,不断加强教学效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长期以来采用课堂教学、参观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随着近几年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迅速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所脱节[1],同时参观实习环节也不是很理想,比如:实习现场有限;实习时间短而某一施工工序而又较长,致使学生只能看到某一工序;实习时间安排固定,不便于针对性看某一施工工序。因此,传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弊端。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1教材相对滞后
《建筑施工技术》多是介绍传统施工工艺,反映“四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很少[2-4],一些已经逐渐淘汰的技术还占有大量篇幅而一些已经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技术却未在教材中加以反映。大多数的教材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体系,缺乏必要的实践案例,学生学完后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
1.2教学环境呆板
“粉笔+黑板+多媒体”仍是目前许多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这种教学以教室为主要场所,对于缺乏施工现场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难以想象实际情况,即使多媒体教学有所改善,但还是有些内容表述不清楚,如涉及到施工工艺的流程,施工机械的性能和操作过程,施工器具的构造和工作状态,施工技术应用的运行过程等实际操作的内容,感受不是很真实、很深,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呆板枯燥,课时效率低。
1.3教学方法不合理
建筑施工课程实践性极强,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从而胜任将来的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部分教学还是按照“老师满堂灌,学生全盘听”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虽有它的优点。但师生互动少,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呆滞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精选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应重视主要内容及基本概念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就业特点(主要从事土建施工、监理等),不必所有内容面面俱到,对传统形成的建筑施工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另外,由于建筑施工课的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发展更新速度非常快,建设部每年都有一批重点推广项目,工程施工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国家、地方的标准、规范也在不断作修改,从时效看,教材内容始终滞后于工程实践。因此,应组织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教材进行及时补充和完善,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
2.2转变教学环境
课堂与实训基地、施工现场相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述“混凝土工程”这一节时,把学生带到建筑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同学们置身施工现场,感受颇深,使得在课堂上难以表述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在讲解“钢筋工程”这一节时,把学生带到实训基地,对照实物讲解“钢筋种类和性能”、“钢筋的焊接”以及“钢筋的配料和加工”部分知识,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掌握很好。同时聘请具有经验丰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学校做讲座。因为现场的技术人员不仅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和管理经验,请他们走进课堂开讲座,其内容大都是工程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有些问题很可能学生毕业之后就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可聘请有知明度的专家学者来讲课。主要使学生了解现代建筑施工中的最新知识。实践证明,加强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又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
2.3改革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建筑施工技术》是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只要是相关建筑工程方面,就避免不了和它接触。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和管理能力。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如何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这门课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现阶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模式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以“知识为本位”,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学上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识记,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2.很多教师由于没有从事过建筑施工的任务,也缺少与建筑企业保持长期有效地沟通,始终保持在原有的课本知识。
3.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单一,教法上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由教向学生灌输教材的内容,而且偏重于理论部分的讲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淹没在深奥的理论和枯燥的原理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动手能力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鉴于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其在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对该课程进行了探索,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构想。
1.应用项目教学法
施工技术是在企业发生的实际由工人进行操作的一项具体工作,学校教学只能是在模拟的基础上进行。为此,在这门课程开始前就需设计套较全面的模拟工作任务,由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完成活动报告。由于实际工作中是分岗位、由分工不同的若干个人员共同完成的,所以教学安排中,在明确总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又按不同岗位设计各子项目,分阶段逐个完成各子项目的工作任务。
本课程可设置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工程、屋面工程、装饰工程等六个项目,再由学生自主选取其中若干小项目,完成各小项目。学生分组讨论制定项目计划。分组教学是项目教学法常用的模式,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进行调整,指定项目组长,然后给每个组分配任务,教师应将事先准备好的书面项目指导书发给每个小组检查核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小组的项目行动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以便于更好地进行项目工作。
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每个人主动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合作等关键能力。
2. 引用工程施工案例
通过对一个已建工程的实例进行综合性的讲解,对工程的每个分部分项工程,从质量要求、精品策划、过程控制到质量验收检验标准这四个方面对工程的每个施工环节进行解读。让学生系统的了解并完成一个工程的各个细小环节的准备、检验及处理方法。
再通过对一个实际在建工程的参观及其现场施工负责人的介绍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安全、材料、资料、质量、施工等几大负责人的工作任务及其在现场日常中的工作。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这一门实践性、专业性极强的课程来说,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场施工实践经验。老师除了要改进授课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外,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显得尤为重要。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为期一年半的锻炼,参与实际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以此来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另外,在施工现场还可聘请一些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定期到学校举办大中型工程项目施工方面的专题讲座,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认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巩固学习效果。
3.充分利用实训室
按照“营造真实环境,进行生产实训”的原则进行实际操作,如在砌筑砖墙施工操作中,普通砖的砌筑形式(三顺一丁、一顺一丁、二平一侧等)和砌筑方法(三一砌砖法、铺浆法、挤浆法、刮浆法)等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训室完成实际操作。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增强学习兴趣。
结语
课堂、实训室、施工现场是学生学习的立足点。三点链接在一起为一条主线,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这条主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可以在这条主线中让各个构件链接在一起。通过上述的教学改革,学生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上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并能熟悉各个环节的质量验收标准。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有些逐渐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董伟;“建筑施工技术”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2期
[2]江玲.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述评――兼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滁州学院学报,2010,(3).
[3]王健;张哲;张伟;;《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篇7
Abstract: Based on the school-running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 of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Liaoning Jianzhu Vocational University and referring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in China, this article takes training high skilled talents needed in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as the main line, takes work process as the pointcut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makes clear the standard of quality, knowledge, ability, attitude, to strengthen the reform i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It is aimed to construct the modularized curriculum of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s, enhance “double-quality”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form a win-win school running mechanism.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alent training mod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178-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本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退出历史的舞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经验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岗位需要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市场紧缺、急需的,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然而它所要求的人才、知识结构、职业素养等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工程人员,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1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开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有几十所,其中辽宁交专、福建交院等六所院校为“国家示范校”,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国内最具代表性。要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就要反思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这些问题,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总结了四大问题:
①教学过程难于执行。实际上,道路桥梁工程的项目周期通常很长,具体工作的时间点很难于匹配教学活动的时间点。此外,工程项目执行的地点不同于一般的操作间,存在较高的环境与组织风险,学校处于安全考虑,不愿让学生长时间呆在工地,而客观上也有很大的难度。②实践环节薄弱。目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的实践环节还仅仅处于课程实训阶段。而在教学过程中,实践项目少之又少,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养成依赖的心理状态,缺乏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③缺乏与时俱进的“双师型”的教师。该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全部为“双师型”,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主要通过阶段性培训的形式,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施工方法改进、施工理念的转变,使得教学中缺乏与实际工程情况相对接的知识传授,亦缺少实际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④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高职院校一般均建有实训室,尽管现有设备很好,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设备由于不配套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充分利用,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而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等仍缺乏仿真实训场地。此外,校企合作的效果也并不理想,缺乏有效的运行载体和长期互利互融的机制保障。
2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1 科学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交通、路桥施工生产一线,培养熟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理论,掌握公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涵工程、道路桥梁施工工程、隧道工程及其附属工程等相关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能够能在公路建设施工、管理一线从事施工放样、试验检测、工程计量、现场组织管理等工作。掌握路桥工程养护维修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就业职业领域: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及管理一线技术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公路、交通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料管理、造价管理、试验检测、施工测量、施工监理、设施维护等岗位工作。该专业初始就业岗位群:公路工程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试验员、资料员、测量员、安全员、监理员。本专业发展岗位群:公路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同时,经过实践锻炼后能力突出者可胜任施工单位的项目技术主管、项目生产主管、项目经理等核心领导岗位。
2.2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构建以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图1),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基础。同时,结合道桥施工企业的技术现状和岗位需求,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情境式教学应是首要的思考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2.3 推进课程改革建设 为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师职教能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2014年6月,该校邀请国内著名职业教育专家戴士弘教授为全校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戴士弘教授以“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为切入点,阐释了课程评价的新标准,引出课程教学设计三个基本原则,即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的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中心。戴教授列举了当前职业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重点表现为职业教育定位不准而带来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存在误区,他强调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通过戴教授的讲座能够引发大家更深入地思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系统化改革问题,各教学部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我校第一批80门课程改革已完成,第二批120门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课程改革主要内容有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整体课程教学设计、ppt课件,电子教案、微课等。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师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
2.4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道路桥梁工程专业得到学校批准,已经购买相关试验仪器设备180余台(套),建成道路桥梁实训室2个,420m2。能进行土工试验、水泥试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路基路面检测试验等。我校“道路桥梁工程实训场建设工程”设计已初步完成,工程位于学院园区西南角,项目总占地约4500m2。本实训场地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道路、排水、防护、交通安全设施及场地硬化等。其中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结合公路与城市道路特点对人行道、土路肩等做分别展示。排水设计主要体现形式为明排边沟及暗排雨水井。道路防护主要包括道路路基挡墙及路基边坡防护。道路安全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标志牌及道路路侧护栏。场地硬化主要为各桥梁模型场地进行硬质铺装。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术语、材料等的理解与记忆。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秉承“以实习带就业”、“以实习促就业“的理念。以系主任、书记为核心,以辅导员、专业教师为两翼,积极开展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推荐工作。在实习岗位安排过程中,城建交通系确立了“安全第一,对口安排,全程管理,确保就业”的基本方针。2015年,签署了北京城建道桥集团、中铁九局检测公司作为该系实习就业基地的合作文件。
2.5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课程改革后,将原有平时成绩(10%)、期末成绩(90%)的考核方式废除,实行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图2)。
该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职业岗位课程中的《道路工程识图与绘图》、《工程测量》、《道路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4门课程已经完成了课程改革,在校内评比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年仍有《道路勘测设计》等8门课程改革已经获得批准,获得显著的改革效果。近两年该校学生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在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BIM系列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校内选拔中荣获团队二等奖,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数字艺术创意设计大赛辽宁省CAD技能大赛中有8名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同时,校内增加建筑CAD、工程测量、道路工程检测等竞赛,参与学生超过70%,有效地促进科技人才的培养。
3 结束语
课程的全面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及综合素质均有所提高。完善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并形成了自己专业的教育特色,为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实习基地 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
一、实习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教学是我校的优良传统与教学特色。2003年,我校组织专人在河北省地勘局
第三地质大队建成地质实习站,学生在这里得到地质实践的系统训练,学到了野外地质工作
的方法和技能,为将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国家《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出台,我校对实习基地进行了维修、重建,同时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和改革,还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全球定位仪(GPS)和便携式分析仪等现代仪器设备用于野外地学工作,使野外地质学工作向着信息化、数学化高科技方向迈进,开创了地质学野外教学改革的新阶段,探索了在新形势下地质学实习的新形势和新手段,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转变。
二、野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建设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是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地质野外工作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地质野外工作的对象是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现象。野外现象的观察是首要的、基本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主动观察和被动观察相结合的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野外地质观察是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实习内容与实际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实习区内工程建设项目诸多,有河北省张北县蔡家营铅锌银矿,是一个以锌为主的特大型多金属矿床,也是华北地台北缘与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变质岩系有关的次火山热液成因的典型矿床。河北省赤城县黄土梁金矿以矿带宽大、延长稳定、矿体密集而著称,经过钻探勘察,发现矿体规模很大,前景可观等等,这些矿区都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场所,积累的大量科研经验,也极大地丰富了实习内容,通过实习现场与各项工程建设的具体联系,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科学地实践和感知所获得的知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创新实习改革,推进教学现代化
1.把握地质科学的最近进展,把新知识融入实习教学中。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不断涌现。因此,地质实习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加以更新完善。针对实习教学方法中比较陈旧的思路和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新的知识。
2.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积极开展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选择地质现象典型、矿产资源丰富的实训基地开展实习。通过不同专业,其所掌握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学习要求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实习点,较好的解决了学生技能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采用了开放实验教学,通过老师的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掌握各类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和各类地质现象的特征,掌握识别地质图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专业术语去描述各种地质现象,写出实习报告。
通过教学,认真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历了从原来的模型、标本和幻灯片教学到现在多媒体教学的改革。过去,地质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依赖挂图、模型和教学幻灯片,教师曾经制作了大量的教学幻灯片和挂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幻灯片和挂图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已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GPS、GIS等高新技术在地质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地质调查(填图)的效率,地质填图的质量明显改进,使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信息化。注重研究开发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以便实现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综合整理、各种图件编制的全程计算机辅助化。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地质图信息的传统表达方式。为此,及时调整野外教学方式,探索新形势下的野外教学方法,开展数字化地质填图已成为现代地学教育的必然。数字地质填图是地质填图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学生数字地质填图训练和技能、方法训练为实践教学主要目的,在加强基础野外地质技能训练的同时,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纳入到野外工作之中,从而实现传统三大件(铁锤、罗盘、放大镜)和新三大件(GPS、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密切结合的现代化数字化地质填图工作。实习系统的学习、使用,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现代区域地质调查的知识和综合技能,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四、优化教学路线,编制自成体系的实习指导书
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实地科学考察,编制自成体系的实习指导书。对野外实习路线必须进行精选,以突出实践性特点。野外实习教学路线各有特点,有的地层出露比较齐全,有的河谷地貌明显,有的工程地质现象集中,而有的构造形迹典型突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实习目标促使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路线。
优化教学路线的原则是:实习教学需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实习路线需紧密结合具体工程,体现出地质工程学习鲜明的针对性;几个实习点彼此地质现象联系紧密互为补充,利于学生在野外短期实习中比较全面地接触到所要求的教学内容。
五、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走“工学结合”道路
近几年,随着地质行业的复苏,社会性生产项目较多。走“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是当前提高地质实习的途径之一。
篇9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了高职院校土木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与思路进行了探讨。
推进工学结合的课改背景
为适应新世纪建设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当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他们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具备其鲜明的特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狠抓实践教学,切实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其次是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
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土木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高职、本科等多层次教育中均有本课程的授课任务。目前,高职教育多数仍存在着本科“学院式”教育的影子,即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安排较少且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就《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而言,该课程是土木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长期以来,这门课程教学过分强调课程本身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再加上知识本身的枯燥,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成绩不佳,从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是介于基础学科与工程学科之间的技术基础课,既有较强的理论,又与工程和生产实践密切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力学的新知识不断涌现,工程技术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教学计划中该课程的课时数却越来越少,使得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且《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将来的土木工程实际应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做进一步的调整,适当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土木工程中的基础问题,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改革设想
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土木专业学习中实行工学交替,实现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建筑产品建造技能,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打下基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能力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
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当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教学需要、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应用及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等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删减内容和增加内容等。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采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在课堂上难于表达清楚的问题,例如土力学模型、模拟实验、土力学原理、工程情况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出来,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保留课堂授课、课下作业和答疑等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工程教学法”的运用,达到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知识储备的良好效果,通过工学结合,突出能力培养。
开发校本教程,取自于工,用之于学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教材在编写和选用上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材,其内容既要有校内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又要有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性内容,即取自于工,用之于学。教材内容要吸纳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区域经济的特点,要充分体现实用性、职业性、针对性、及时性及直观性。具体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其重点放在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淡化理论与推导,同时加强土力学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开发校本教程,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重组主要体现在删除陈旧内容、增加新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与组合等方面。《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分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两个部分,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方面,考虑专业教学需要和实际工程对土力学理论的要求,将传统理论教学内容科学重组、有机整合,形成三个知识模块,分别是变形问题模块、强度问题模块、渗透稳定问题模块。其中,变形问题模块研究土的变形性质、土体应力计算及沉降计算方法等内容;强度问题模块研究土的强度性质、地基承载力计算、土压力计算、土坡稳定计算等内容;渗透稳定问题模块研究土的渗透性质和有关渗透稳定性等内容。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和知识模块的划分,使土力学看似分散无序的内容变得系统、连续、协调,有助于学生对土力学知识体系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地基基础设计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工程项目实训,将课程的知识体系学用贯通。
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环节加大实验实践教学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有余力、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的学生有深入学习的机会。首先,带学生到工地,进行现场观摩教学,让学生观看模拟试验演示和亲自动手实验。这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土力学教学过程的有力支撑。不仅丰富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也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工程案例切入,让学生有了为理解工程现象而渴求储备理论知识的学习愿望。其次,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实验能力。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实验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目前,多数学校该课程的实验指导书并没有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系统阐述,实验报告多是填空式,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为此,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准备,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果,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方法、严谨的工作态度及踏实的工作作风。实验完成后,让学生通过思考,按实验规范自行设计、完成一份科学合理的实验报告。通过实验全过程的实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对土力学知识与基础工程建设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通过顶岗实习,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如果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通过岗位技能操作,学生的技能就能较快得到提升。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学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达成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技术要求的一致,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受到企业欢迎。同时,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学校才能了解企业岗位的技能要素构成,了解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才能按照企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科学组织技能教学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带着课题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可以体验现实生产,感受企业文化,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较好的就业心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继续接受技能教育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尝试将课题研究案例融于教学实验本学年,我校土木系教师申报的省教育厅课题《沿海地区软土工程性质研究》得以立项。此项研究是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运用。在研究的过程中,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贯穿在学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索,收集土样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在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强化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成为工学交替内容教学一个的新途径。
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知识点涉及面广,与部分专业和实践课程联系密切,它的课程改革更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钢筋工艺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水电建筑类专业中一门实践操作要求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面对挑战,必须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分析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入手,提出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新理念。
关键词 :钢筋工艺学 实践教学 改革
一、钢筋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水利水电建筑行业具有施工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生产技术比普通民用建筑工程独特、生产系统复杂庞大等特点,任何一个大、中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都要数亿元甚至上百亿人民币等。当前,项目上一些老的传统的施工手段还在继续使用,现代的高新技术的在逐步推广应用。在前方工程项目中,一直存在着大学生等学历高的人才留不住的现象。如笔者公司近年从全国各大专院校招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新职员600多人,往往一年后就只剩下一半了。而我们的中职学生虽然能适应、能吃苦,但对高深和较为复杂的技术应用却力不从心,在生产一线,明显感觉实践与操作技能不足,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适应。在2010年笔者公司举办的技能大赛中,有个项目是“土建三项全能”,即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三个工种的技术比武,当时笔者作为大赛的评委参加了这个项目的考评。当时参加比赛的人数很多,场面相当壮观,可是到了今年这个比赛项目都没了,原因当然是没有人才,许多项目把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等都劳务外包,没有了自己的施工队伍。正是对于生产一线那种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极度缺乏,使得企业发展受阻,工作质量下降。所以,在当今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一线的情况下(如:传统的钢筋连接主要是手工电弧焊劳动生产率低下,而现在大量采用螺纹机械连接,还有预应力钢筋广泛使用),对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企业已从国内走向海外,从水电走向市政,高铁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挑剔,要求毕业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合理的工程知识结构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毕业生一到企业就能够带班作业,并能胜任钢筋的放样和对工程技术指导及工程质量检查等工作。因此我们原有钢筋理论实习课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必须全力加快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接触实际工作时,能做到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二、钢筋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探讨
一方面笔者学校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技术等水电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技能鉴定的工种主要是钢筋工,如果达不到国家职业技能等级的要求,就无法取得毕业证;另一方面从企业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当今企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
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拟从以下方面作进一步调整。
1.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
(1)根据技能鉴定和施工单位对钢筋工能力的要求,钢筋工的岗位能力主要包括:工程施工图识读能力、钢筋的性能的掌握及其检验的能力、钢筋工程常用机具操作及维修的能力、钢筋工程施工计算的能力、掌握钢筋的加工技术的能力、钢筋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的能力、掌握钢筋工程施工安全技术的能力等等。
(2)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通过岗位和岗位群中钢筋工程的实际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独立制定工作计划、独立评估工作结果、团体合作等方法通用能力;其次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社会能力;第三培养独立学习施工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拓展能力,对胜任钢筋工程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2.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1)以前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或者是理论加实训的教学模式,无法摆脱“学科型”体系的束缚。新的钢筋工艺学是把原来的钢筋工艺与实践、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合并为一体,更新了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整合的力度,使之与钢筋工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采取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任务,坚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其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将任务和教学目的统一起来,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和创造学习及实践机会,学生通过合作与沟通圆满完成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中,还要坚持以够用为度,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为知识运用为主的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强化训练过程,实现应用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到钢筋弯折量度差时,现在国内所有教材版本的教材都是按照下表来检查的。
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们把这几个数值都记住,没有推导、也没有在实际操作中进行验证,且不要求他们在理论实习课时直接去运用。接下来在实践实习课的时候,有学生通过反复地做工件,就提出:其中弯折135°的量度差值远远大于2.5d,是不是自己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笔者就要求大家停下手里的工作,从理论上用数字推导,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最后证明学生们的结论没有错,而是几十年就这么沿用过来的教材出现了问题,结论是135°的度量差是7d。学生们通过在实践中的证明,学习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了。如果事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把结论直接告诉他们,就会产生一是不重视也记不住,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不高的问题。
(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为一体,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新体系(见图1)。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将认识实习和设计实习贯穿到整个理论讲授的过程中,经常带领学生到附近工地进行实习参观,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尽可能多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和实际工程联系起来。例如讲到基本构件梁板柱时,可结合教室内所见的构件进行讲解;讲到生活中少见的构件时,可带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工地进行现场观察,实地讲解,让学生有较深刻的认识,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再例如,我们把结构配置和加工绑扎的内容融合在一起,首先在课堂上讲解,然后通过多媒体的图形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结构知识变得清晰易懂,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加工、绑扎操作的练习,就能比较好地掌握这项箍筋结构配置和操作了。
(3)箍筋要求:
①下料要求。
②绑扎时要求箍筋开口相互错开,分别设在4个角上见图2。
③箍筋间距、直径应执行设计要求:在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接头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满足规范规定。
④箍筋间距、直径应执行设计要求:在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接头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满足规范规定。
箍筋直径不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
受拉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
受压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两支箍筋,其间距宜为50mm(防止局部挤压裂缝)。
3.进一步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向工程施工现场延伸,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地结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介入专业实践环节,参与钢筋加工、安装的具体工作,使其在定点工程项目中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设备安装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构件配筋计算及构造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构造部分的教学中应加强随堂实践,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就构件内钢筋的布置、受力、搭接等进行现场讲解答疑,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给学生展示已有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例如新规范规定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L,见图3。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接头数量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受拉筋在梁、板、墙体内不宜大于25%;柱内不宜大于50%,受压筋可不受限制。
对于这个新的规范,学生感觉不好理解,施工图上也没有,考试的时候总出错。通过现场参观回到学校工厂先在地上画,再用钢筋在地上摆一摆,然后老师再出一道配料单的题目,形成一个较为完整连续的实习周期,从而让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各阶段各环节的真实内容。
4.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
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作为任务的主体,老师有意识地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各种形式独立完成任务。例如安排一项绑扎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进行分工,明确岗位职责、任务完成时间,由小组合作完成后,由小组组长进行整个工艺过程的讲解,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法,模拟建立一个公司项目点,让学生成为公司此项目中的一员,在一项复杂的项目中进行各个角色的扮演,不仅让他们掌握了复杂的钢筋施工工艺的技术,而且学会了沟通与交流以及在职场中就注意的礼仪。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理论联系实际,以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建立了该专业的专业教学网站,提供内容丰富的工程实际案例作为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参考资料,实现了直观教学,图文并茂并伴有影像,具体生动解读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人们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好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这样企业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真正受到他们的欢迎。同时从企业施工项目中聘请一些高级钢筋技师来课堂授课或指导学生某个部分的钢筋实习,以便于学生了解在真正的工程施工中会出现的课本中没有涉及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应变能力(见图4)。
5.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实行“订单”式教育新模式
努力构建学校与企业双赢互动的新机制,充分利用企业的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能动机制,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培训的新模式,树立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对学生实施学校、企业双主体教育的新理念。学生只要明确了今后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前景,就了解了自己今后要走的路和要从事的工作,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也会更加明确,积极性也就会高涨起来。笔者曾经做过几项调查,比如某一年,我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从建筑工程技术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两个专业150多名学生中挑选了40名学生,进行施工、质检、安全和测量方面的技术培养,并同时签订了用人协议,协议规定挑选的40名学生在学校再进行一个学期的专业和企业文化学习后到直接到企业工作。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这40名同学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无论是在遵守校纪校规方面,还是文体活动的参与热情方面,或者遵守课堂纪律等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班级的学生,在期末综合测评考试中,这个班85%的同学达到了优秀,而其他班级的优秀率仅为30%,其他一些定向班级也都有类似情况。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可通过一系列手段而被激发的,包括一些平时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只要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后,他们就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向着目标努力。
6.以“会、懂、精”的新型教学模式替代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原有的以理论大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钢筋实践教学为中心,“会(钢筋的加工和安装实习)懂(学理论,学规范,会简单的配筋计算)精(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
(1)在课程安排上,先实践再理论,然后理论与实践互相交替。就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干上一干,让他们从直观上有一些认知和感知后,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开展理论教学,老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增加理论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加大实践课的教学力度。在理论教学中继续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度,简化原理阐述,删除繁冗的计算,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部分章节或教学单元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中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在实验室或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做到理论实践真正一体化。
三、小结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有一技之长实用型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或几门过硬的操作技能,这是我们的办学目的和宗旨。因此,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有效地改变钢筋工艺学课程及其他课程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新的适应学生和企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同时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缩短角色转换的时间,很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是我们探索此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