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系统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01:0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信息系统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适用性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既概述物流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又讲授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等实务内容,其应用性与综合性较强。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更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物流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首先由Breen和Krahake等人提出的教学理念。它是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在做中学,在学中用”。该教学法以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在实施任务时,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学生为实施者的学习方式,可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做”中学,非常符合《物流信息系统》实践课程操作性强这一特征。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教学,教师应先根据工作内容、实训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再让学生围绕教师给定的学习任务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获得新知识并提高技能。
本文以“商品入库及出库作业”这一实训项目为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过程。该实训项目不同于仓储课程中的“商品入库与出库作业”,仓储课程中“商品入库与出库作业”旨在让学生掌握商品出入库的基本流程及方法,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该实训项目旨在让学生掌握自动化立体库的操作、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WMS)的操作、编制并打印条码的方法、RF手持的操作使用方法等。
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分三个阶段:课前准备、组织课中教学过程以及课后总结。本例的教学任务是“商品入库及出库作业”,应准备的教学资源有:物流实训室、自动化立体仓库、RF手持、条码打印机、WMS软件、供入出库的货物、任务设计书等。进入实践教学后,课中教学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实施。课中教学过程组织如表1所示。
最后,教师还要针对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各组的团队协作情况、获得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
三、结束语
由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施过程可以看出,该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让学生通过一系列行动,在 “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通过分析任务、资料搜集、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总结方案以及自评和互评等过程,较好地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物流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中,对于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分析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操作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能力等有较为显著的作用,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实现培养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志宁.基于“任务驱动”《物流管理基础》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5):109-111.
[2]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10).
[3]李静.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149.
本项目为我院教研课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Y11-34。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DOI]10.13939/ki.zgsc.2015.45.069
1 课程改革的背景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的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内容覆盖当前物流领域应用的主要信息技术,包含条码及无线射频自动识别技术、物流动态跟踪技术(GPS/GIS)、数据交换技术(EDI)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存储处理技术,教学知识点覆盖面广,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物流管理等相关学科内容。
在传统的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激发。由于理论内容较多而实用性操作技能训练相对欠缺,多数学生会感觉学习内容空泛枯燥,只是掌握了各项技术的概念、特点、原理和应用范围,但这些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怎么应用,怎么操作了解的较少。伴随着宁夏物流业的稳步发展,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对就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急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人才,具备操作应用常用信息设备和软件系统的能力,能够完成物流业务流程各环节中的信息处理工作。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物流人才时能够与时俱进,课程建设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增强教学实效。基于此,我们通过企业调查,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重构了课程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训环节,改善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建立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2 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1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和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为原则”。在课程设计上对接企业,以职业岗位从业要求为导向,结合物流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校企合作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打破原有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内容和体系,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及需要的岗位能力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使课程体系趋于合理。
2.2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强化实训教学环节,增强教学实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物流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身具备实践性和应用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应结合课程需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的实训资源,完善实训室的软硬件建设,并依据企业实际工作情境确定出符合课程目标的实训项目,编制课程实训指导书,为课程的实训提供参考依据,使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环节的作用,突出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
3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 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设计
结合行业实际和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建议,将教学内容按不同核心物流信息技术分为9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理论学习+课堂实训+课后拓展”模式来设置。即在每种物流信息技术学习之前先导入该项技术的应用案例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案例解读让学生对该种技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下发工作任务单,通过任务的讲解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引出课程的理论知识点,理论知识点以必需、够用为度,紧紧围绕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的前沿性。之后,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实训室的相关设施设备,按照任务要求模拟岗位具体作业内容,完成工作任务。各个学习项目均按能力目标设置对应的实训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运作环境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引导学生课后登录网络课程及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站观看案例、视频等拓展资源,了解物流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训项目以及实训条件具体情况见下表。
3.2 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
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实训室等相关资源,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灵活采用了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实物操作多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以启发、鼓励为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引导和带动学生学习,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疏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项目任务的引导下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互助式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以条码技术应用项目为例,首先导入物流企业条码技术应用案例,之后以物流企业引入条码技术并为货物外包装和储位设计条码作为背景,制定模拟任务,下发任务单并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们带着任务和问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学生采用调研、查找资料、分组探讨等模式对任务进行分析与处理,最终团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整个教学围绕任务的解决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参与任务的过程中认清了自身的不足和优点,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强化。之后,根据项目的能力目标要求,设置了对应的实训项目,组织学生利用实训室的条码制作软件、条码打印机、条码扫描设备、POS机等完成实物操作,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实物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教学内容直观明了,让学生在理解与实际操作中掌握课程知识点,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项目中,除了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外,重点运用了角色扮演和软件操作的方法。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成员要扮演供货商、客户或者物流公司中的一个岗位角色,例如订单处理员、采购员、发货员等。之后,为每个学生开通岗位对应的物流信息系统操作权限,给出工作任务及数据资料,要求根据任务模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这种方法使学生既能掌握企业的整个工作业务流程,又能明白各角色的权限与职责,为今后走入工作岗位,迅速进入角色并与同事分工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开端。
3.3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改革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为目标,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教师主要依据学生能力表现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定成绩。课程的总成绩是各个教学项目成绩的加权算数平均数。每个教学项目成绩的评定采取过程考核与项目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各占50%的比例,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情况、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及贡献度,在评价的主体上实现多方参与,项目任务完成之后先组织各组学生填写评分记录表完成自评和小组评价,之后教师给出评价,按照2∶3∶5的比例分配汇总之后即是该项目的过程考核成绩。项目结果考核主要是针对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制定了对应的评分标准,能够依据评分标准给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减轻了期末集中考试的心理压力,调动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学习态度端正,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整体教学效果。
4 结 论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继续优化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完善考核体系,充实课程资源,争取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姜显亮.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2]李瑞芳,何玲辉.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物流科技,2010(6).
[3]杨洋,刘阳,伍京华,等.关于物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4(40).
[4]康莹.中德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比较研究――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市场,2014(27).
[5]梅园.浅析物流专业人才需求与高职物流专业改革[J].中国市场,2015(28).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物流专业;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96-0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互为推进的两种教学形式。随着企业产能的提升,对学校如何开设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也提出更高要求。为加强物流专业的校企融合,真正了解本地区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某高职院校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方便原则的抽样方法,随意抽取重庆市主城四区的相关物流企业发放220份问卷,实际收回200份问卷,有效率为92.5%。
一、调查结果
1.企业主要提供的物流岗位。由调查结果所得,在企业所需要的物流岗位中物流综合管理需求最多,占25%,仓储管理占20%,运输调度占16%,配送管理占15%,物流信息占13%,另外物流营销跟物流规划各自只占了9%。以此可见,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能适合物流相关岗位的综合性人才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2.企业对物流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重庆地区物流企业最需要物流专业学生具备的是很强的个人综合素质,需求高达29.62%;其他方面:18.52%的企业要求学生具有信息系统处理能力,14.82%的企业要求学生有物流营销能力,14.82%的企业要求学生有运输、仓储、配送的管理能力,14.82%的企业要求学生有运输、仓储、配送的基本操作能力,只有3.7%的企业要求有英语运用能力。总的来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更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提高自我综合素质,这是以忠诚度和敬业精神的职业综合素质为基础的。
3.企业对专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调查中得知,企业希望物流专业学生能够取得相关证书。其中33%的企业要求考取物流员资格证书,22%的企业要求考取中级物流师,14%的企业要求考取助理物流师证书,13%的企业要求考取高级物流师。另外,各企业对员工的其他相关证书也有所要求,且高达18%。所以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物流专业学生有必要考取包括叉车证、仓库保管员在内的相关专业资格证书。
4.企业对学校的教学建议。①人才培养方面:能根据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和要求进行定向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与工作的区别;要提供实习生的简历、体检情况、思想品德情况等;需要学生学会尊重领导,听从指挥。③合作与交流的建议:要加强沟通,社会实践要系统化;勇于面对,加强与企业要求的对接;要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1.学生专业兴趣的引导――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参观使学生对物流企业有一个感性认识,使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物流综合管理、仓储管理、运输调度、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等重庆物流企业需求的岗位。学生通过亲临现场来感触工作环境,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对专业学习充满信心。认知实习若要达到好的效果,则需要指导教师作好事前功夫。在参观前,指导老师需提前了解企业,与相关负责人明确参观的时间和路线,设计好参观时要求学生解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企业。在参观后,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一起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和归纳总结。总结是提升认知实习质量的关键,若没有准确把控,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实践。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好坏由很多因素综合“集成”,包括人际交往、处世耐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工作责任感等。这些技能在学校中往往学不到,或学到的东西与社会大环境脱节。在前期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重庆的物流企业排在第一位需求的,并非专业能力很强的学生而是个人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体系设置,要求物流专业学生利用假期或空隙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可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更好就业。为达到“社会实践”育人的目的,系部可为学生拟出“社会实践”方向,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与生产劳动、“三下乡”、科技发明、挂职锻炼等,做好前期宣传和相关培训(实践安全知识、应急医疗救助、社会实践的选题、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等),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完成“社会实践”目标。
3.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校内实训。要加强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在校外实践基地不够、师资又不充足的情况下,可通过建校内实训室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实训,提升专业技能。为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可在课程中融入相关内容,通过仿真、实际操作训练,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前,指导教师应当提前一周将实训项目通知学生,并布置预习任务;实训时,指导教师要讲解实训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相关的操作演示;实训中,指导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检查学生操作情况,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实训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出现的各种现象。
4.基于校企对接的设想。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核心业务处理的特殊性,解决重庆市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问题的途径为:①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员工培训等互利互惠机制建设,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②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物流远程监控系统,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管理软件,实时监控、采集物流运输信息;通过实时跟踪和信息分析,实现物流运输组织、运输业务筹划等企业物流运输业务的生产性实训。③在仓储配送业务实训室建设中,依托大型物流公司,按照企业仓储配送业务实际需要,共建“仓储配送实训室”、采用“业务托管式”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仓储配送实训室的日常业务全部是企业的生产性任务,实训指导教师全部是企业人员,学生实训期间在师傅带领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作业,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
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的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这需要各高职院校以企业人才需求为方向,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为核心,以增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水平为重点,逐步摸索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重庆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不断改革创新,从物流实践教学定位、实习实训场所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探索一条既适应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特点,又满足物流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的实践教学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赵志文,陈安生,罗荣凤.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129-130.
[2]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53-57.
篇4
地方院校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其优势所在。实训教学是指独立设课的实训课和理论课中的实训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环节之一。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本课题的研究基于某些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基础,以梧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探索平台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校企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训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等多方面。
着力打造“4+5”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软件专业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着力打造“4+5”的实践教学体系。“4”是指突出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本文由收集整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5”是指培养过程的“课程实验—期末实训--毕业实训—顶岗实习—创新性实践活动”五个模块。五个模块是根据软件工程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四种能力,体现工学结合。这五个模块和整个课程体系,都是围绕主线来展开。其中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对软件技术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软件就像一个作品,必须有创意和实用的算法。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和教材
为了支持“一条主线,五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软件专业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分别用于各个模块教学中。Www.133229.CoM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共同建设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的《信息开发技术》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 “教学做”一体化情景化教学的《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信息开发技术教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实训教程》、《网站规划与设计实训教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程》、《角色动画教程》等教材。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软件专业采取校企合作方式,与多家企业共建网络构建、服务器、综合布线实训室,实训室建设贯彻先进性、真实性、工程性、开放性的建设原则,将实训基地建成具备多类网络架构真实环境,集教学、科研、工程、培训、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技术与软件工程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以产学研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
为搞好产学研,学院建立二级科研机构软件开发中
转贴于
心,软件专业教师在研究所兼职搞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完成了梧州市国税限时办结税务系统、广西财政厅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基于cmpp的短信系统的研究、广西科技厅的nsq物流信息实时智能配对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等。在重大课题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特别是在医疗卫生行业, 建立医疗卫生行业综合信息平台。医疗卫生行业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为切入点,以现有系统为基础,以国家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政策为指导思想,以具体的信息化项目作为实际载体,参与到医疗卫生行业“一个平台、四大系统”的建设中(即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技术基础平台,建立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卫生电子政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系统本文由收集整理)、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医院信息)和卫生应用信息系统(合作医疗、社区卫生、妇幼保健、医教科研等系统)),在加快全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应急反应、医疗救治、执法监督和指挥决策的能力方面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篇5
1.企业对物流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重庆地区物流企业最需要物流专业学生具备的是很强的个人综合素质,需求高达29.62%;其他方面:18.52%的企业要求学生具有信息系统处理能力,14.82%的企业要求学生有物流营销能力,14.82%的企业要求学生有运输、仓储、配送的管理能力,14.82%的企业要求学生有运输、仓储、配送的基本操作能力,只有3.7%的企业要求有英语运用能力。总的来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更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提高自我综合素质,这是以忠诚度和敬业精神的职业综合素质为基础的。
2.企业对专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调查中得知,企业希望物流专业学生能够取得相关证书。其中33%的企业要求考取物流员资格证书,22%的企业要求考取中级物流师,14%的企业要求考取助理物流师证书,13%的企业要求考取高级物流师。另外,各企业对员工的其他相关证书也有所要求,且高达18%。所以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物流专业学生有必要考取包括叉车证、仓库保管员在内的相关专业资格证书。
3.企业对学校的教学建议。
①人才培养方面:能根据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和要求进行定向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与工作的区别;要提供实习生的简历、体检情况、思想品德情况等;需要学生学会尊重领导,听从指挥。③合作与交流的建议:要加强沟通,社会实践要系统化;勇于面对,加强与企业要求的对接;要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1.学生专业兴趣的引导———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参观使学生对物流企业有一个感性认识,使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物流综合管理、仓储管理、运输调度、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等重庆物流企业需求的岗位。学生通过亲临现场来感触工作环境,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对专业学习充满信心。认知实习若要达到好的效果,则需要指导教师作好事前功夫。在参观前,指导老师需提前了解企业,与相关负责人明确参观的时间和路线,设计好参观时要求学生解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企业。在参观后,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一起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和归纳总结。总结是提升认知实习质量的关键,若没有准确把控,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实践。
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好坏由很多因素综合“集成”,包括人际交往、处世耐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工作责任感等。这些技能在学校中往往学不到,或学到的东西与社会大环境脱节。在前期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重庆的物流企业排在第一位需求的,并非专业能力很强的学生而是个人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体系设置,要求物流专业学生利用假期或空隙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可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更好就业。为达到“社会实践”育人的目的,系部可为学生拟出“社会实践”方向,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与生产劳动“、三下乡”、科技发明、挂职锻炼等,做好前期宣传和相关培训(实践安全知识、应急医疗救助、社会实践的选题、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等),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主动联系相关单位,完成“社会实践”目标。
3.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校内实训。
要加强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在校外实践基地不够、师资又不充足的情况下,可通过建校内实训室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实训,提升专业技能。为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可在课程中融入相关内容,通过仿真、实际操作训练,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前,指导教师应当提前一周将实训项目通知学生,并布置预习任务;实训时,指导教师要讲解实训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相关的操作演示;实训中,指导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检查学生操作情况,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实训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出现的各种现象。
4.基于校企对接的设想。
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核心业务处理的特殊性,解决重庆市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问题的途径为:①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员工培训等互利互惠机制建设,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②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物流远程监控系统,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管理软件,实时监控、采集物流运输信息;通过实时跟踪和信息分析,实现物流运输组织、运输业务筹划等企业物流运输业务的生产性实训。③在仓储配送业务实训室建设中,依托大型物流公司,按照企业仓储配送业务实际需要,共建“仓储配送实训室”、采用“业务托管式”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仓储配送实训室的日常业务全部是企业的生产性任务,实训指导教师全部是企业人员,学生实训期间在师傅带领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作业,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物流管理 实验室建设
近几年来,在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对物流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物流人才被列为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据统计,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0%~85%的人员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先进物流设备在物流活动中的大量应用,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目前,全国有21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由于专业设置的时间比较短,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在实验实训方面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从而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建设面向物流产业,操作性较强的物流专业实验室,重点是培养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物流实验室的具体设计目标是:(1)从宏观角度理解现代物流的内涵,直观地认识现代物流业的构成,认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义。(2)了解和熟悉国内物流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了解和熟悉生产企业物流、流通企业物流的运作流程。(3)通过物流流程的操作训练,掌握基本原理,提高操作能力。(4)通过物流技术和设备的操作使用,锻炼学生的物流技术和对设备的操作使用水平。(5)通过系统流程分析,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从功能来看,物流专业实验室可以分为纯系统的演示、模拟操作实验室和具有一定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工具的实验室。从培养学生的层次来看,物流专业实验室可以分为以培养物流操作人才为导向的实验室(高职层次)、以培养综合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人才为导向的实验室(本科层次)、以培养高级供应链管理人才为导向的实验室(硕士研究生以上层次)。
鉴于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高职院校的物流教育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当以培养物流高等技术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基层操作型物流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务必建立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的物流实验室,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应当是融演示性、操作性、教育性、研究性为一体的物流实验室,以操作性为主,演示性、教育性、研究性为辅,把操作性作为高职物流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和主要目标。
高职物流实验室的功能首先是为学生实训提供场所,培养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其次可以为物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再次是为教学服务,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在实验室进行教学;最后是为企业进行物流操作人才培养提供培训平台,为企业服务。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笔者认为,本着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教学资源整合的目的,高职院校可以将四个专业方向的物流实验室合并考虑,共同建设,从而节约资金,提高效率。物流实验室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先进性原则在实验室建设理念上要强调先进性,追踪现代物流技术和实验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动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数码监控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新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保证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
教学性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四个专业方向,每一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约有10门,每一门课程都要加强实训环节,争取实训比重达40%左右。物流实验室建设要满足教学课程实训的需要,把满足教学需要作为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之一。
系统化原则物流实验室建设要强调系统性,模拟物流作业全过程,其物流系统要根据大型物流项目实施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相对标准的作业流程。要以通用的、相对标准的、先进的物流业务流程为核心,结合条码技术、信息采集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物流技术,让学生在实训场所完成一系列物流操作,从而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开放式原则物流实验室可以面向学生开放,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网络教学、实验室开放等措施,建立起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经济性原则物流实验室的配置要量力而行,注重节约,在系统和设备的采购上要考虑性价比高的对象,特别是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一些硬件设备可以通过仿真模拟来实现,以降低费用。
发展性原则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现代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应当是面向供应链物流运作的全程监控系统,以模拟教学为主,实现“全真动态”的供应链物流模拟,全过程运作要实现实时数据监控分析,为供应链物流提供实际的物流作业数据,为供应链流程优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实践还是教学都难以达到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因此,从实际出发,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可以采用分步骤实施建设,采用现有的软件和设备设施,同时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便于与今后建设的项目实现对接。
物流实验室的场地规划布局
笔者建议物流实验室的场地规划布局分为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物流装备实训两个场地,两个场地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教室,场地规划布局根据场地面积、学生实训人数来确定。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主要是向学生提供投影模拟、软件演示以及辅助教学,教学场地可以根据一般多媒体教室的布局来考虑。要配置相应数量的计算机,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配送管理、MRP、ERP、国际物流、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货运、电子商务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流装备实训场地布局配送是物流的缩影,配送中心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物流的综合知识与操作技能,如物流各环节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从而了解整个物流流程运作。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建立现代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同时模拟配送中心和超市门店两个企业单位,采用模拟全自动立体仓库,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物流系统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物流实验室建设从长远目标来说应当涵盖物流整个业务流程,从供应链角度来构建系统。系统从接收客户订单开始,涵盖物流中心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结算管理等物流核心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物流业务流程。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应当成为一个集服务器、微机、工作站、网络通信设备、输入输出设备为一体的中等规模局域网络系统,建立物流从订货开始,通过生产、存储、配送、发货直至到货过程的网络环境。
物流实验室为了提升实训效果和减少培训教师的工作负荷,核心系统要具备考核功能,即系统根据实际发生的数据随机出题,并实时判断操作的完整性和试题完成情况,教师可以掌控所有学员的考试记录。
加强物流实验室的管理,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物流实验室要建立规范、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健全设备保管、实验守则、安全保密、卫生检查、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等制度;要加强财产管理,做到帐、卡、物三者一致;要完善实验教学文件,编制好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实验卡片,建立名称统一、项目相符的实验教学档案。
物流实验室仅仅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的物质基础,教师要积极尝试各种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例如仿真教学法,可以模仿一个生产企业的真实环境,模拟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流、客户服务等环节;也可以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安排学生在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配送、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中担任角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此外,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安排学生有组织地完成某个研究性课题,师生共同寻找物流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任务,制定课题任务书,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这样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将封闭式学习转化为开放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芳,林亨,蔡临宁,赵晓波,成晔.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 物流管理 物流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43-01 一、独立学院物流人才培养定位
独立学院培养目标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学校要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独立学院在生源质量、师资结构和办学资源等方面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也不同于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既要不抹杀学生成才的热情,又要不盲目地拔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充分实现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1]。
本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接受供应链管理与设计、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二、物流实训室建设目标
根据我院的建院背景(我院为天津理工大学和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联合办学的独立学院)将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为培养面向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企业中的物料采购及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运输及配送管理、订单管理等部门是最需要物流管理人才的部门。根据以上目标,确立了实训室建设原则:
1.经济性原则:独立学院办学经费属于学院自筹,因此在实训室的投资上需要进行充分调研论证、进行严格的经费预算,在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备的情况下,进行整体设计,并以项目整体外包的模式进行建设,节省投资成本。
2.实用性原则:实训室学习要使学生理解物流过程及物流概念又能够通过有组织的物流作业模拟,提高学生掌握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的能力,同时使得学生直观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流程和单据流转。
3.一体化原则: 实训室软硬件要实现无缝连接, 充分利用空间进行设备布局, 要体现了物流系统的理念,让学生更能直观的了解物流的内涵,认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
4.仿真性原则:考虑到设备的使用周期和维护成本,同时避免采购“玩具型”、“游戏型”设备,本物流实训室硬件设备大部分采用技术指标不低于工业级设备。
5.可创新原则: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给师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创新空间,让他们可以自主设计,完成一些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6.多层次原则:教育类型的多层次:能为本科教育、社会培训提供教学保障;使用者的多层次:能为教师、本科生、企业从业人员等提供学习研究场所;物流实训模拟内容的多层次:设计成手工、半自动、全自动三种方式。
三、物流实训室布局及功能介绍
我院现已经建成物流实训室包括硬件实训区(2407)和软件实训区(2409)两个区域。
1.物流实训室平面布置图
图中实训室分为左右两半,其中左边为软件件实训区2409,右边为硬件实训区2407,中间有通道。
2.物流实训室功能介绍
2.1硬件实训区2407功能设置
按照企业物流中心的真实布局和功能,硬件实训区划分为电子标签拣选实训区、自动化立体仓库区、生产加工实训区、搬运实训区、流通加工区、控制中心区六个实训区域。此区域包含立体仓库、重型货架、堆垛设备、自动化分拣线、电子标签系统、可追踪追溯生产线等多种设备。实训室的物流实训主要在此区域进行。主要完成《生产与运作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以及第四学期学生对物流设备的认知实习和第七学期的《物流实训》集中实践课程的学习。
2.2软件件实训区2409功能设置
软件实训区分为如下功能模块 :
①媒体教学区: 布置了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演示设备可以使学生对物流的宏观概念和整体流程有初步了解,并通过多媒体播放物流演示案例,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教学。
②教学课题研讨区: 此区域是由小型会议桌搭建的一个小型会议室,主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案例分析、课题研究、和集中讨论的场所,有效提高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积极性。
③软件实训区:本区域根据教学需要,安装了供应链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物流仿真软件。根据职能分工,划分为物流中心平台、供应商平台、制造商平台、仓储平台、客户平台五个工作区,主要是按照供应链的理论模拟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的环境。
同时,为了保证其他相关专业教学,教学区能实现的主要功能:
①可以按照供应链上的不同角色(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客户、物流企业)进行综合演练,全程模拟实际物流流程。在本区域内,可通过网络设置将2407的硬件实训区的数据传输至2409软件实训区,达到软件和硬件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完全实现了无缝连接,整个操作过程均由终端控制操作,保证了学生进行现场演练的真实、直观效果,同时也为进行课题研究、项目分析提供了物质保证。
② 不仅可以辅助完成物流相关课程,包括物流信息系统、运输与配送管理、 供应链管理等。还可以通过模拟环境辅助完成《生产与运作管理》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教学。
3.物流实训室功能总结
实训室在建设时即定位于开放、创新实训室,以保证理论与实训、实践有机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并能满足教学、科研、开发的需求。因此实训室实现了如下功能:
3.1实训室各软硬件系统既能够单独运行, 满足完成单项实验项目的需要, 也能根据实训教学要求进行灵活组合, 满足综合实训教学需要。
3.2实训室除了能满足实训教学的基本需要外, 还兼顾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需要, 兼顾教师的科学研究需要。
3.2实训室各主体系统之间, 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等方式互联互通, 并能以局域网等方式传递数据; 在系统中所涉及到的供应商、 生产商、 物流商、 零售商等都可同时支持传统商务活动, 也支持电子商务活动。
物流实训室主要开出的实训项目有自动立体仓库订货发货运行模式、自动立体仓库查询/盘点运行、模式供应链运输管理动态监控、人工分拣实验、分拣流程实验、入库管理实验、库存管理实验、出库与送货管理实验、仓库盘点实验、物流配送中心管理模拟实验、立体化仓库订货、发货、查询、盘点设计与运行实验、供应链管理、供应商企业仓库布置设计实验、配送中心平面布置设计实验、物流仓储中心仿真设计性实验、RFID与现代物流管理、条码标签生成打印系统实验、条码的生成与鉴别实验、物资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实验。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要根据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物流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充分模拟物流企业的内部工作环境,让学生熟悉物流的齐个环节和实际操作方法,才能从使得学生真正在动手能力的提高的同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赵影.独立学院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讨.经济研究导刊[J],2011,(22).
[2]梁子姑.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中外教育研究[J],2009,(12).
[3]邓恢华.独立学院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消费导刊[J],2010,(5).
[4]牛玉君.浅谈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科技教育创新[J],2009,(10).
篇8
关键词:
物流管理;职业能力;职业人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请记住我站域名/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何还是有很多学生仍然找不到工作呢?归根原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不具备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衔接不够,导致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不能做到零距离上岗。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改革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今后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一、职业能力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适当社会环境的能力。高职院校要将学生从技能型向职业人进行转变,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应新环[1]境、勇于创新的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物流人才主要分为初级物流管理人才、中级物流管理人才、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中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流通企业的物流部门一线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了解物流作业及运营过程,具有物流业务流程操作的基本能力的初级物流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基层具体物流作业的管理,如仓储保管、包装、装卸搬运、分拣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一线操作。我国大多数中职物流管理专业重基础理论培养,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高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还应具备综合能力,具备物流业务流程操作与作业控制能力,能够熟练地完成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与管理、运输调度、物流信息采集与处理、货运等工作,能进行物流项目方案执行和运作等生产、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初中级物流管理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得以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更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拓展,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业务能力,还应具备英语、计算机、财务会计、经济贸易、物流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对证教学,让学生在校通过学习获得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营销师、助理物流师、中级物流职业经理人、报检员、货代员等证书,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在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点,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设立了物流方向硕士点、博士点,在北京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博士点,为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大多用人单位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要有5年以上的物流管理经验,不仅要求管理者知识面广,敏锐地目光能发现市场的变化,有运筹帷幄能力,而且能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职教材内容与企业岗位衔接不够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王平安主编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认为“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是理论教学内容之外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称,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注重[2]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
替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还不深入、比如特色校本教材、订单培养班、校企合作班等还需高职院校去深思,怎么办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工学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职类物流管理教材相当多,教材编写框架内容较陈旧,专业核心课程《运输管理》《国际货运》《国际物流实务》相关教材知识的重复点较多,教材编写体系多样化,虽然有些是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式的编写体例,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如与传统教材比换汤不换药,版本较多缺乏特色,不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内容不能及时反应到教材中去,同时实训教材较匮乏。高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材内容应与企业岗位进行衔接,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开发本着理论知识够用以校内实训设施为切入点,以企业岗位的任务为载体,编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特色教材,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岗位相关技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训中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融合互动力度不大
我们在思考“工学结合”如何将学生、企业、学校进行有机地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良好的职业情操。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让校企合作不只是旗号,而是要落到实处,真正培养能零距离上岗的物流人才。如果校企合作没有深入渗透,只是重形式轻行动,双方未能有良好的合作解决方案,就未能真正地实现双羸。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能做到:让教师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进行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让一线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丰富教师的实训经验;希望企业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能提供好的实习岗位,实习指导。将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请进学校来进行实训教学、技能比赛的指导。需要“学校以不断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为企业分忧,协助企业来培养学生,通过培养学生来服务企业”。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过程中,也希望得到高职院校给予更多的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生。顶岗实习,不是学生到了企业岗位上后再来培训学习,而是学生在学校要与合作企业建立订单培养班,做到学校、企业、学生有机结合一体。学生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再到企业进行认知学习,需要企业有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实操指导实习,再返校进行回笼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真正体现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三)教学中未充分认知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
高职院校本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设备设施软件的实操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情操。教师扮演引领者、组织者、指导者等角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老师教,要让学生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使学生明白他们自己就是实践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让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高职类的各项技能大赛,从大赛中学生能积极钻研,团结协作,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高职物流管理类“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技能大赛,是为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物流人才为主要目的,以物流业的重要环节——储配作业为背景安排实训,训练学生在团队组织、协作、领导、分析处理问题、高效、顺畅、总成本最小化等方面的职业技能与素养。
三、学生如何实现向“职业人”转型
(一)实践教学与市场、企业、岗位对接,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1.学生培养与市场进行对接
职业人培养目标为社会生产、管理、服务提供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地操作,主要培养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实际操作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沟通、相互协作、自我学习及敢于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目前仓储、运输、配送、货运、报关等领域的物流人才十分短缺。物流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应当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企业岗位为任务进行定岗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行业,培养具备物流管理必需的理论知识,从事物流采购以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与管理、运输组织及调度、物流信息系统操作、国际货运及报关业务,以及从事企业物流管理与物流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以培养现代职业人为目标,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要一致,课程结构要科学化、合理化。根据专业和岗位需要,围绕企业的需求实施教学。课程教学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融入企业的生产。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突出特色,双证培养“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要求高职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学生培养与企业岗位对接
唐冬生和罗敏杰认为“职业人是自身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职业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分工的,通过为社会创造财富而获取合理报[3]酬的一类人”。“职业人”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要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就必须需要企业也参与到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的进度尚未真正融入社会经济的现实之中,仍未能完全走出为办学而办学的循环[4]之中。”现代职业人培养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企业合作与指导,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基本培养模式,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已任,为现代化服务业、制造业、物流产业等支柱产业提供服务,实现学校与社会及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的重要手段。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的同时,学生要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学生也是职业人,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下,他们所承担的职业角色也不同。根据以上的物流企业的岗位与合作企业进行签订定向培养的协议,和企业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践过程。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时,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教学指导,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到企业进行认知实践,再回归课堂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再来解决问题,从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两年学期末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
(二)丰富实践活动,促进综合能力培养
篇9
关键词:能力;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参与到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分享新兴产业带来的巨大利润蛋糕。因此,既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又具有物流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得到众多物流企业的青睐。然而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发现,由于原有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重宏观轻微观、重传授轻参与的问题,学生们不仅对实践工作缺乏感性认识,而且还缺少必要的专业能力,导致在毕业工作后,很难在短期内发挥作用。如何在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能力,是高校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提出,通过社会能力、行为能专业知识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出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在团队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一培养思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石家庄铁道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出了“知识为本、能力为干,立体交叉、逐次跃进” 的教学思想,通过课程实践环节能力的分阶段培养,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增值。
二、物流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主要能力
作为物流管理高素质人才,要求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物流业的特性是操作性和综合性很强,因此,在丰富的物流管理理论的智慧支持下,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多方面能力。对于本科生来说,能力=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从能力的涉及范围看,物流管理专业包括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
1. 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是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品质以及对各种各样信息的处理能力及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主要是:
(1) 洞察和判断能力
物流业是动态的、连续的服务业,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综合物流过程中错综复杂的若干业务环节,特别是在设计、规划物流方案中,必须能够见微知著,对市场敏感性高,善于发现潜在的管理问题,对事态的发展走势有正确的把握。这样才能驾驭企业的经营活动。
(2) 沟通和协调合作能力
物流业务是一个整体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物流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的精神,与各个职能单位和上下游环节岗位人员密切协作,激发企业员工的旺盛斗志,才能提高物流工作的整体绩效水平。
(3) 持续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物流从业人员是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载体,其行为代表着企业的整体素质与形象,为此,要求在作业过程中,要能对不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的措施,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作业效率。
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主要有:
(1)物流设计与规划能力
针对物流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过程所进行的战略设计、网络优化设计、增值服务项目设计、绩效评估体系设计、设施设备设计、标准化运作设计、信息系统设计等。
(2)信息技术软件的运用和处理能力
物流管理的软件非常多,较为常用的国外软件有Beer Game,LOGA Logistics Game,Littlefield Technologies,Supply Chain Game,TAC―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enario和Global Supply Chain Game-The Distributor Game等,国内也有很多用于教学的物流仿真与模拟软件。掌握和应用这些软件,是学生从事现代化物流工作的必备要求。
(3)成本分析能力
综合物流业务中涉及到各种不同的费用,有些是物流企业内部的成本,有些是外部发生的费用。了解这些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是对物流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项目成本的分析能力,通过细致的成本核算,才能向决策层或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易于接受的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还要具备专业外语应用能力、谈判能力等。
三、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模式
在物流工作中,由于商品、资金、信息、技术、人员等要素贯穿于各个环节,以及物流本身具有的系统性和一体化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运营的特点,宜采取渐进式的实践培养模式,以达到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的效果。
在专业课课程的安排上,采取顺序展开的方式,把课程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课程有:物流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统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到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适用于管理通用能力的培养;第二层次的课程包括物流信息系统、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仓储与运输管理、货物运输、物流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适用于物流管理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同层次的课程在实践教学模式上也不尽相同。
(1)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学习基本原理、验证理论、掌握技能的方式转变为掌握技能、综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式,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案例分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物流行业概况,包括企业发沿革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具体的作业流程和企业的战略优势等。通过学习,学生们可对物流行业的情况有总体上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洞察和判断能力。
(2)归纳式教学法
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的讨论,并通过适当的点评和统一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对于有试验环节的课程,对试验的方法、数据处理、实验对象特点的加以归类,分析总结这些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
(3)小组项目法
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设计,如对物流企业流程设计、仓储配送运行的优化等内容中,布置多人为一组共同参与的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项目涉及包括物流配送、运输学、运筹学等学科知识。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各自分配的任务,汇总后由项目小组负责人整合提交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得到协调能力的提高。
(4)模拟实训法
采用物流现场教学实物模型、模拟沙盘、仿真教学系统等直观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手段,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提高其在企业适应能力,同时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成本,这种方式越来越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
(5) 校外在岗培训法
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行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实践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各学科.特别是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除上述实践教学模式之外,还有课堂演示、论文撰写、角色模拟等方式,这些教学模式如果配合运用,其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分院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 物流技术,2007,(10):34-37.
篇10
论文关键词:项目小组化;实践教学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
北京印刷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面向出版印刷行业的专业院校,北京印刷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初次就业率一直较高,其中大约35%的学生在出版行业就业,5%的学生在印刷行业就业,但也有将近一半的信管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大。为了改变信管专业目前的就业尴尬,使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行业需求相适应,提出了基于项目小组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也是对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信管专业“1+2+1”培养模式的一种全新的尝试。
一、信管专业就业问题的调查分析
就信管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对我校已毕业的三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对就业影响方面,有45%的毕业生选择的是“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岗位实习),21%的毕业生选择的是“社会活动”,30%的毕业生选择的是“科研活动”(导师制和大学生科研计划),由此可见,对就业影响最大的还是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及积极的社会活动。在课程设置合理度方面,有57%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差距”,30%的毕业生认为“存在较大差距”,13%的毕业生认为“基本适应社会需要”。在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方面统计结果显示,60%的学生认为“专业定位不准,目标单位不明确”,35%的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对专业认识不足”,40%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学生能力欠缺”。在调查本专业的不足方面,42%的学生选择“专业技能不足”,50%的学生选择“动手能力较弱”。在就业行业方面,40%的学生选择在“出版印刷行业”就业。在专业相关度方面,44%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无关”。
二、企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及要求分析
目前,人才市场上对信管专业领域的毕业生人才需求量很大。现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都处在信息化时代,都需要一大批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从事相关的信息数据收集、传送、储存、加工以及综合运用,来完善内部组织的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信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实践能力薄弱、与信息化管理岗位的要求存在距离、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工作需要脱节、缺乏快速学习的应变素质等。
企业要求信管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创新研发攻关能力、组织协调合作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规划策划能力、项目执行能力等。希望信管专业毕业生从事网站管理与维护、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营销、ERP系统的运行与管理、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作为信息管理人才,更应注重掌握和强化网站管理与维护、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的集成、信息战略规划、数据库管理与数据维护、网络营销、企业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出版印刷行业的企业希望学生还能掌握一些出版印刷的基本知识和企业运营管理流程。
转贴于 三、项目小组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加强实践环境、系统开发平台建设
企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要求:具有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熟悉项目开发流程,能参与企业信息系统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运营的过程,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过项目开发训练,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因此,项目小组化实践教学体系需要较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训基地,以保障“1+2+1”模式下信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级学院已和出版印刷行业内的多个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目前正在向行业外扩展实习基地,配套的教学实验室有电子商务实验室和信息仿真实验室,还需建立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平台建设为基于项目小组化的综合训练、项目开发实战演练等提供了保障,快速帮受训者提高了研发和实践能力。
2.参加专业竞赛和考试认证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开展校内专业比赛项目,如网站设计、系统开发、多媒体制作与设计、信息技能等竞赛。也可以参加市级、省级或全国类的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ERP沙盘模拟赛、程序设计竞赛、会计电算化竞赛、电子商务竞赛等。参加专业竞赛,以小组化方式团队协作,能使信管专业的学生有效地把专业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机整合,发挥本专业的最大优势,提升信管专业在就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的考试认证和培训有: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信息产业部的ERP管理咨询师技术资格证书、用友软件的ERP实施培训认证,管理咨询师职业水平证书、电子商务工程师、物流信息管理师技术资格证书等。
3.导师制
二级学院从2002年开始推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以小组化方式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先后为多家出版社开发信息系统或构建网站,有些学生大三就完成了毕业设计,有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是根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整理的。从2007年开始配合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计划,指导教师与学生团队共同协商以学生名义申报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先后在企业网站构建、课程网站建设、数字出版、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印刷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创造出许多佳绩。在“1+2+1”模式下,信管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所有学生双向选择导师,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
4.技能训练
根据信管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出版印刷行业特点,技能训练方面主要有数字内容创建与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ERP沙盘模拟、信息检索与文献综述等,这些技能训练实践,都是以项目小组化方式进行,为了防止有些学生混水摸鱼,每位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都要提交一份报告,说明如何分组、如何组织及如何考核。项目小组化方式不能采用“放羊式”管理,师生要求共同参与研讨活动,指导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和项目总结。
5.社会实践
我校从2010级开始启用“1+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四这一年到企业实习和做毕业设计。与企业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搭建密切的沟通渠道,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学生毕业后不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就能立即投入工作。专业指导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分配角色和任务,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完成选题、实施方案的分析与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展示等,指导教师适时追踪学生的实习表现和收获,建立配套的检查和考核制度,毕业论文答辩后,还要考核指导教师的指导效果。
- 上一篇:企业管理综合实训总结
- 下一篇:电子产品制作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