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01:5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基础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学历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工具类必修课程,主要围绕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使用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内容展开教学,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设计,突出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操作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核心内容,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线,采取模块化设置;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基础理论和操作应用融为一体,讲解、示范与上机操作穿行。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六个模块。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各个教学模块的了解情况,课前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基本上都使用过计算机,但个体差异较大大,大部分学生知道和使用过Windows操作系统,但没有系统学习和掌握过;部分学生使用过Office软件中的Word和Powerpoint等软件,但并不熟练;学生基本都会使用浏览器上网,但是对网络协议、IP地址等网络基础知识并不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学生特点,根据学生情况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同时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训内容,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各个教学模块的内容与特点,设置了不同种类的实训任务。如在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制作模块中,根据六个学时的教学时间,将教学内容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对于演示文稿和幻灯片的了解和基本操作,幻灯片的版式、节的概念,以及向幻灯片中添加文本框、图形、图片等内容,并对添加的对象进行设置;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幻灯片的主题与背景设计,幻灯片的母版设计,以及向幻灯片中添加音频、视频等内容,并对音频和视频进行编辑;第三部分主要包括动画设计,演示文稿的打包与打印。根据内容的划分,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要求学生根据三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完成不同的实训任务:第一个实训任务主要完成演示文稿的创建、保存、幻灯片的插入、版式选择与分节,幻灯片内容的输入与图形、图片、艺术字等对象的插入;第二次实训任务主要完成幻灯片的主题与背景设计,设计时借助母版设计,为幻灯片添加背景音乐和视频文件并编辑;第三次实训任务主要为添加的对象和幻灯片的切换设置动画效果,并将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打包和。通过三次实训任务,最终完成整个演示文稿的制作。

在教学与实训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演示文稿设计的主要思路和结果,幻灯片制作的必要资源,包括文本内容、图片、音乐文件、视频文件等。学生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后,教师做出总结与点评,帮助学生总结知识、修正错误,并且掌握一些快速、规范制作演示文稿的方法,如设计和制作演示文稿时,要首先设计好演示文稿的脚本,并根据脚本准备和搜集相应的材料,然后设计好要应用的母版,选择或设计主题、背景等,保证整个演示文稿风格的统一。设计完成后在开始制作演示文稿,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打开PowerPoint软件开始制作,这样可以减少制作过程中对演示文稿和幻灯片的反复修饰,大大缩短演示文稿的制作时间。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反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意识,同时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策略;就业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伴随着社会和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同样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以便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然而目前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效率很低,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学习。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很多专家学者[1]都提出过自己的研究理论,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中总结的经验以及切身的感悟,对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解决目前存在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与就业脱节的问题,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就业。

1 大学计算机教育现状与不足

1.1 教学与社会需求不吻合

目前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向社会培养合格社会人,什么样的人才属于合格的社会人呢?一般说来,合格社会人应具备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这些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即为专业素养,每一位大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汲取各方面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因为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在学校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这样才能在毕业时拿到进入社会合格的门票。然而现在的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不能完全吻合,有些层次并不高的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管理能力,忽视了现实社会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要,造成教学与社会需求不统一。现如今的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毕竟有限,社会上需求量最大额仍然是能够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性人才,只有把大学的教育与这样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好地服务于将来的就业。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才能对高校更信服,高校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1.2 教学安排与分配不合理

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知识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状:选定一本教材,教师和学生完全按照教材的讲授来学习,甚至有些学生连这一本教材都没法完全领会,教师和学生基本上都只是单纯地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而对实践性的技术操作能力欠缺。而且在计算机知识的教授与学习中,偏重于宽泛的、公共的基础知识,这虽然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较好,但不能熟练掌握专一的针对性强的技术,尤其是操作技术。这种现状势必会与社会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要相违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积极性、创造性、动手能力差,不符合社会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无法使学生毕业后迅速地适应社会,这也必然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策略

现如今,“就业率”成为评定一个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高等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培养学生的指导方向,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是将来教学策略偏重的方向。现在已有很多专家学者[2]为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及时谋得就业岗位而进行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与构建。在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因此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在未来必将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

2.1 了解社会人才需求

为了将就业作为教学的导向,教授计算机知识的教师,首先要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哪方面的人才有需求,才能将实践反馈到课堂,进而对计算机教育进行总结探索与改革。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会动态,了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情况,例如通过网络了解、市场调研、实地调查等方式明确目前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哪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视,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有什么样的要求,根据这些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才能使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就业。

2.2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高等学校的教师不同于小学和中学,除了纯粹的教授理论知识外,教师还有很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在此同时,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而且可以丰富职业经验。有了实践经验后,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而且使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的课堂真正地与社会接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步伐,以市场为龙头,以就业为导向,将开设的课程与社会的需求统一起来,这样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也会相应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将计算机知识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两部分,使二者紧密结合,并且突出强化实训操作。这样的话学生本人成为教学的主体,既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又能回归理论。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提升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要,而且提高了自己将来在工作岗位的职场竞争能力。

2.4 将工程项目带进课堂

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工程项目,如何将自己参与的工程项目带进课堂,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下的方法:(1)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提出一个以实际的工程项目,让学生思考这个工程项目中涉及哪些专业知识。(2)教师对该工程项目进行细化并分解,每个学生对照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3)所有学生分组参与讨论,总结出本组的意见和建议。(4)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并提出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这种将工程项目带进课堂的实践教学法,以“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能够将教师的“教”为主体变为学生的“学”为主体,这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而且学生更加愿意去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

3 结束语

如今社会,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而且对毕业生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日渐更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本人在青岛理工大学(临沂)计算机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经验,对该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索,对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师能力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高校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随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参加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工程项目带进课堂,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更加有兴趣地去参加实训操作与工程实践。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将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声誉,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

参考文献:

[1]张伟波.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论坛,2012(05):147-152.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学生实训;项目实施;学生不稳定问题规避管理;应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围绕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开展研究,使学生具有灵活应用计算机专业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既有团队精神又具备独立工作、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从2000年开始,云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加强与IT公司合作,制定了《学院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与云南省宇同阳光、天龙经纬等公司合作建立了专业实训基地。

通过多年的实践,学生的应用技能、动手能力、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协作和互动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均不断加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也不断提高,在校内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

2.1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目标

学生专业实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为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保证学生专业实训顺利、有序、有效、高质量地进行,制定了实施目标。

(1) 企业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每一位专业实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公司《员工手册》规定,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

(2) 通过对开发工具的学习和使用,按照项目研发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学生以系统功能模块分组,全程参与对应模块的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等过程。目的是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技能水平、积累项目研发经验。

(3) 学校指定专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全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规避学生不稳定的因素,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校企双赢。

2.2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方式

(1) 领导小组角色与任务分工

校企合作项目由学校方院级领导、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与公司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训项目,领导小组角色与任务分工见表1。

(2) 项目总体实施方法

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项目实训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地学习并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式教学的组织基本上是采用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根据项目的大小、项目模块的多少及人员组织情况,在项目负责人负责下,分成各种开发设计小组,包括开发组长、程序员、数据库设计员、软件测试员等角色。

项目式教学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方面:

(1) 项目分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派适宜的研发项目,研究项目需求、开发意义。

(2) 项目分析:将项目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子模块,由项目经理初步拟定项目开发内容。

(3) 开发团队:建立项目开发团队,在企业技术指导负责人的指导下,开发团队撰写详细项目开发设计方案,并进行任务分工。

(4) 项目研发:企业技术指导负责人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集体授课,讲解清楚项目开发背景、实现目标、技术平台、组织方式、考核要求等;另外是分组讨论,按照模块需求,小组成员讨论实施方案;再次是与用户交流,锻炼学生与用户沟通能力、充分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完善设计方案;最后是项目团队进行项目开发。

(5) 项目评价:项目经理、用户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直至用户满意。

(6) 总结考核:对项目式教学进行总结,完善作品说明书、与项目相关的文档资料,撰写学术论文。

学生实训规程如图1所示。

2.3项目实施步骤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实施总体分为四个阶段:

(1) 课程实训(基本技能学习)

该阶段以学为主,以用促学,学用结合,通过对基础开发工具的学习和使用。

(2) 项目演练

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以公司原有项目为例,对公司原有项目进行任务分工,让学生对照完成原有系统功能。

按照项目研发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学生以系统功能模块分组,全程参与对应模块的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等过程。这样,学生在比对的环境下,模拟完成已有系统,以此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积累项目研发经验。

(3) 项目执行

该阶段学生直接参与到新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经理的任务分工,完成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项目总结(毕业设计)

在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在校方负责人和企业项目经理的指导和监督下,学生对执行项目进行系统总结,总结经验和不足,撰写学术论文,为毕业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2.4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学生管理

学校、公司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管理采用与公司员工同标准、同要求,严格管理、高效培养。

学生在公司工作期间,其管理与员工相同,公司对其考勤、工作日志及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并将其在项目组中能否很好地按照计划和公司相关规定开展工作进行度量和考评。

由于学生专业实训涉及公司项目的商业信息,所以要求学生遵守公司保密约定,以保障整个专业实训项目的安全完整。

(1) 学生不得使用未经公司认可的存储介质接入公司相关设备;

(2) 学生在使用公司提供的设备前和完成项目后,与其管理员做好相应的验机确认手续;

(3) 学生未经公司允许,不得擅自把相关资料带出公司。

学生安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班主任要对学生做好防火用电、行车安全等教育工作,班主任与公司要密切联系,时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保障学生专业实训的顺利进行。

2.5项目执行过程学生不稳定问题规避管理

由于学生从学校管理直接进入企业管理,存在着社会不适应性;另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完成企业交给的各项任务,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在这种心态落差比较大的情况下,学生有时会临时退出,影响企业项目实施的进度。

风险防范方法:

(1) 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加强有效的管理和引导;

(2) 将学生专业实训成绩纳入到教学学分中;

(3) 企业项目经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配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校企双方领导强有力的支持。

3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创新性

3.1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是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要以企业项目式教学与承担企业项目执行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灵活应用专业实践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既有团队精神又能独立工作、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项目执行过程中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强化学生的科研初步训练。

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坚持“五原则”:项目经理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任务设计原则、团队合作学习的原则、任务阶梯型原则、社会实践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原则。

3.2校企教职员工的培养和提高

学生实训项目的执行过程注重学生的应用技能、动手能力、协作和互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为既具有较坚实、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又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项目式教学与项目执行的引导下,随着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要求校企教职员工必须加强专业的学习和自身的修养,因此,校企教职员工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从而对教职员工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3.3学生教育管理新载体

以基于项目式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素质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载体,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富有实效。

4应用情况

云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派出学生到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地税局、云南省陇川县人民政府、云南宇同阳光公司、云南金隆伟业公司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训。已为云南省学校禁毒防艾教育科研示范培训基地、云南省地矿景兰珠宝、云南省交通银行、云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德宏州委组织部、陇川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和部门开发了很多应用系统,提高了软件使用部门的工作效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中,学生的算法设计、编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学生参加计算机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员等通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5结束语

基于校企合作的IT专业学生实训模式在多年的实践中,证明了它的先进性、创新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计算机技术骨干和计算机教师;为社会、学校、学院开发了许多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实用软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本课题也得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职后教育基金项目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翻转课堂;素质教育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基本的必修课程,不仅是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培养运用计算机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都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因而在各大高校中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同时针对大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问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成为各大高校普遍开展的新兴教学模式,为全面增加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储备、培养基本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1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是由美国一所高中的化学教师萨姆斯最先提出的,他在2007年将自己的讲课记录用视频录制下来,为的是帮助缺席课堂的学生补习功课,后来该教学模式以其良好的教学效果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所谓翻转课堂,又被称为颠倒课堂,实际上就是对课堂以外的知识学习提供在线指导,并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翻转”,进而完成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真正做到将课堂的决定权转移给学生,充分实现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学习能力。翻转式课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需要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并要求教师完成由教向引的身份变换,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发散思考、创新思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各个阶段的教学中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和教师将提升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学习和教学目标,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一旦失去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学习成绩也因此会一落千丈。大学阶段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经过了艰苦的高中阶段进入了大学这一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会感到不适应,失去了教师的监督和同学之间的竞争,再加上可能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不是很感兴趣,很容易滋生不良情绪,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翻转课堂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存在根本性质的不同,其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课堂模式的互换,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教师仅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习高等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力引进翻转式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消除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面向全国进行招生,而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计算机普及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即使是来自同一地区,乡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城市学生的总体水平还是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学生甚至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对复杂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软件编程技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就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如果课程进行太慢,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认为课程太简单,没有任何新意,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逃课的现象,不利于教师的统一管理;而如果课程进行太快,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会感觉学习十分吃力,对于教师的教授内容不能在第一时间消化,时间越长积累的问题也多,最后很可能完全放弃这门课程。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产生大面积的不满情绪,同时这种不满情绪也会大大降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

2.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强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动手实践中,并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开发能力。随着教学课程的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不再是单一的课堂讲授、机房中实训的教学模式,开始逐渐向机房中讲授知识点和理论实训同步进行的方向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增强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灌输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还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做笔记的方式,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足的锻炼,有些院校甚至不能为学生提供上机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得不到明显的改善。

2.3课堂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不太重视,认为其与自己的专业联系不太密切,只要可以通过考试、拿到学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就可以了,没必要将过多的精力用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必然后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很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课堂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师往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讲授过多的知识点,甚至人为缩减课程教学时间,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不得加快讲课节奏,难免对一些复杂的知识点讲解不透彻,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另外,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新技术层出不穷,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换代快速,在大量缩减课程时间之后教师明显感觉到教学时间比较紧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3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生计算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略

3.1课前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置和教学视频的制作两部分。教学计划指的是教师根据课本基本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以及课后作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要保证教学计划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学生为中心科学规划课程安排,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并提前准备好解决方案。同时质量较高的教学视频可以广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对于将要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技术手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视频,并在视频中增加适量的优秀作品展示或是使用案例分析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学生也要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并对自身不明白的问题做好记录,以便在课上集中注意力对教师讲授的该部分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2课上设计

首先,教师通过自测题的审阅了解学生课前学习的掌握程度,必要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教学重点,并肯定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其次,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小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练习和训练,同时课堂练习的设置应分有层次,由简到难,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知识点,理解知识点,并鼓励学生将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计算机操作实际中,对于发现的问题先自行解决,当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时再向教师请教。同时,对于课本中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消化,而对重点和难点教师则要进行着重讲解,这样一方面提升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可谓是一举两得。最后,在课程进行的尾声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学生的操作情况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新思维,帮助他们全面树立起对学习计算机的勇气和信心。

3.3课后升华

课后升华对于学生温故而知新也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扩展练习对课本知识以及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与深化,对当初自己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和挖掘,并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帮助自己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养成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学生之间还可以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和相互点评,指出对方作业中不正确和不合理之处,并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有效达到提升综合素质、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如图1所示。

4结语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呈现出不少特点与优势,翻转课堂的实施能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推进教学视频资源的建设,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应正视这一问题,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刘翠翠 单位:长沙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婵.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85-86.

[2]刘应芬.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探析——以大学计算机公共课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0):6-7.

篇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育;实践模式

0、引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本科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大众教育阶段,学术标准将逐渐趋向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期望和需求也有别于精英教育。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更是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模式和需求上的深刻变化。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大学生们所能接触的信息与知识远非昔比。他们的学习方式从单纯的课堂学习转向了包括网络学习、企业学习在内的多元化方式。他们关注实践,但是同时也因为课程设置的原因,对现有的许多课程感到迷惘。

不断更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的技术问题与相对滞后的课程设置之间产生了突出的矛盾。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一门课程,学生们喜欢问的第一个问题总是:“这门课有什么用?”课堂教学的确可以通过案例来回答这个问题,但却无法在实践层面上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问题。这使得实践教学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试图从计算机专业特点,分析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出现的新模式、新方法;结合学生、企业的调研,探讨如何设计合乎规范和易于推行的实践保障方案。

1、计算机专业实践教育现状

纵观国内计算机专业教育,实践教学早已纳入各培养单位的教学计划,多数以与学分挂钩的形式促使和保证校内或校外实践教育的施行。遗憾的是,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化教学流程等原因,存在实践内容落后、实践作用不明显等种种问题。

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设置了多种渠道完善实践教学模块,提升实践教育效果。第一种方式是重视与企业合作培养,以项目驱动方式促使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以康奈尔大学为例,该校专门为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单独设置一年制”计划,该计划不限于本校本专业生源,但要求学生具有工程本科专业背景。学生须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30学分的课程,其中项目设计与工程实践课程占9~13学分。项目通常由企业提出,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承接;也可以选择加入小组,做学校导师和工厂导师的助手。第二种方式则以跨学院合作培养和专门的暑期实习计划为主,保障实践教学。如赖斯大学(RiceUniversity)的“M.Eng/MBA双学位制”由工学院和管理学院联合实施,学制两年。第一学年由工学院委派导师指导学生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学生直接参加为期6个月的暑期实习计划,实习结束后开始学习工商管理课程,由管理学院委派导师指导学生选课。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以上方法解决了部分实践教学的问题,但由于在学制上均有特殊要求,只适合于部分选拔学生,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从专业特点来看,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并不高。以软件设计为例,实践教育只需要拥有一台达到普通配置要求的PC及相关的软件套件即可。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实践教育的本质问题还在于如何建设软环境,即构建能够驱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实践平台、指导方案及考核方案。

2、计算机专业实践教育的新模式

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育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可忽视。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可能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学生们获得最新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只有课堂,而掌握最新技术知识的教育者也不再只有学校里的教授和科研工作者。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注意到这一改变,打破过去纯粹依赖单一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的思路,将更多好的资源及培养方法引入到实践教育中。总的来说,已经出现或者正在出现包括企业合作、课题驱动以及社会化、网络化技术培训在内的多种实践新模式,以下分别加以探讨。

2.1 企业合作模式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度往往高于研究机构。笔者所在高校地处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企业对信息技术行业的应用人才需求旺盛,而学生因为受到地域经济氛围的影响,对实际应用技术也有着迫切的需求。根据我们针对广州、深圳若干信息行业公司工作人员的采样调查,54.55%的被调查者认为计算机专业硕士的培养应当兼顾工程实践和基础研究,81.82%的被调查者认为现今计算机专业工程硕士最欠缺工程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还有待于提升。

与企业对接可以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人才培养上的需求导引,但为了实现与企业对接,则需要在培养方式上进一步下大力气。传统的企业对接方式是建设实践基地,每年分批对学生进行培训,但根据笔者观察,由于实践基地受场地、人才的限制,以及学制上的惯性模式,实践长度往往不够,学生受到的实践锻炼也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珠三角地区,大量信息行业的企业却急需计算机专业实习人才。我们针对广州、深圳若干信息行业公司员工抽样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企业“完全愿意”(16.36%)或者。“在满足某些前提条件下愿意”(76.36%)成为实践教育联络基地;对于实训方式的看法则有较大的差别,其中56.36%的人认为“由学校提供实训信息平台,采用企业招聘的形式由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是最佳的企业实践方式,只有30.91%认为“由高校与企业建立固定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在基地实训”为合适的实践方式。从这点可以看出,仅仅沿用“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的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当今人才培养需求;高等教育机构还应当在实训模式上加以思考和改进,改变传统的单一模式,引导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实现实践训练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2.2 课题驱动模式

有别于基础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需要逐渐适应以应试为目标向以专业能力训练为目标的角色转换。高等教育培养机构尤其要在专业能力上加强训练,避免硬性传授各种专业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本科生如果能够找到—个感兴趣的课题,并得到适当指导,其自主学习能力一旦调动起来,围绕着课题所衍生出来的知识传授则变得举重若轻。这一经验恰恰与以学生为中心的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原则是契合的。

在以课题为引导的实践教育中,一条重要途径便是实验室培养模式。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从2001年开始建设计算机工程研发中心,设立专门的本科生小组,招收本科学生加入课题团队。迄今为止,研发中心以课题驱动的形式每年培养数十名优秀学生,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得到了很好的能力锻炼,就业情况也位居全校前列。除了研发中心,其他实验室也常年招收本科生加入课题团队,如今进入实验室培养的本科生每年可以达到近百名。实验室培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课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年进入实验室的一批学生现在已经成长为包括华为、中兴等企业在内的IT骨干人才,这也使得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信息行业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2.3 社会化培训和网络学习模式

由于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特点,知识更新比其他学科都更为快速;而且由于各个细分行业对人才需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高等教育机构自有的教研人才不可能拥有企业所需要的所有技术。以计算机网络工程师为例,在这一领域,思科公司是全球知名的互联网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本身拥有一套成熟的网络工程师培训方案,其中就包括了网络学习和实验室训练。此外,作为应用软件领域的领先者,微软公司自2008年开始逐渐在全国设立微软技术中心,并设置专业的实训课程,对本科在校学生进行培训。可见专业化公司自身非常重视员工(或者潜在员工)的技术培训。在实践教学上,高等教育机构完全可以借助社会化培训的力量,引入社会化培训模式。

除此之外,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抹平空间距离所造成的知识传播沟壑。通过网络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公开课程已经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例如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了ITunes U,提供全球著名高校的优秀公开课程,供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访问;国内网易公司推出“网易公开课”,借助网络力量翻译了哈佛、MIT、牛津等顶尖高校的一批公开课程。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要突破了语言障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课程。在实践课题选择上,也能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获得启发。

然而,截至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案中还没有针对社会化技术培训和互联网课程学习的明确支持和规范引导,学生对这方面的信息了解也十分有限。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中,这一部分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3、实践教育保障机制的优化

当前各高校的实践教育主要通过设立定点实训单位,并将实践训练与学分挂钩的形式推行。然而,由于此类保障制度的形式和准则比较单一,对于前述多种已经存在或正在兴起的实践模式并没有给予科学的引导和合理的支持,还没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限。为此,有必要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人才市场的发展现状,探讨更加符合实际的实践教育保障机制。

3.1 从改革学分制度和建设信息平台入手。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在学生这一层面,当前实践教育主要存在考查方式过于单一、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两个问题。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一方面,现有的学分制度过于单薄,对多种新兴的实践模式未能给予支持和保障。目标明确、自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没能得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评价;而自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却因为习惯于被动接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参与过专业实践训练。于学生而言,这就失去了应有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专业技术类实践信息的获取渠道十分有限,对于实践机会把握不够。以广东工业大学校内实验室招收本科生的情况来看,目前主要形式是由各个实验室教师通过校内BBS或课堂宣讲的方式实践信息。虽然这种方式有—定的自由度,但校内BBS信息庞杂,课堂宣讲受众有限,都还未能在学生中产生更加广泛的宣传效果。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有必要设置多元化实践学分标准,引导和激励学生根据个人特点,积极参与实践训练;同时,建设实训信息平台,畅通信息渠道,增进学生对实训内容的了解,促进实践氛围的形成。

具体工作如下。

(1)改变现有的完全由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给予实训学分和考核成绩的单一模式,认可有资质的合作企业、课题组及社会化培训机构的考核成绩和证书,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例如设立实践企业信息库,对参与实习生计划的学生,根据企业的资质、等级以及企业导师的评价,对学生给予对应的成绩和学分;由学院设立课题组考核委员会,对校内实验室模式下的实践训练,根据学生参与课题的进展和成果,给予相应的成绩和学分;设立社会化培训和网络课程信息库,对参与信息库中社会化培训和网络课程的学生,根据所获得的培训证书及课程成绩给予相应学分。

(2)建设实践信息平台,加强学生对各类实践机会的了解。正如前文所述,企业有参与本科生工程实践培养的意愿,但同时也希望对实训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而学生由于基础、兴趣和个性有差异,建立信息平台并允许双向选择也许能够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建议由学院或者学校牵头建设专门的实践信息平台,定期对各类实训信息进行筛选、汇总和,科学地引导学生选择实践机会、参与实践训练,从而保护好、建设好学生群体中的实践氛围。

3.2 从本科导师制入手,调动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

在教师这一层面,当前的实践教育体系还未能紧跟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实践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实践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不是在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内可以完成的。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极可能是持续2~3年,甚至是整个本科阶段的长期跟进,但是目前的高校业绩考核体系,对教师这部分工作却还没有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

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是,近年来已经有高校在探索细化和加强教师指导实践方面的业绩考核制度。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对于各类实践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的指导教师,学校给予适当的工作量积分以示激励。然而,这类奖励还未能在制度上形成常态,而且由于实践教育培养周期长,仅仅按成果给予工作量的评价和奖励的方式还不足以覆盖当前各类实践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笔者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例如,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设立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提出实践课题内容,借助实践信息平台,实现本科生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在后续的2~3年中,由本科生导师持续跟进和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参与相关课题,学校则负责设立考核、考查制度,保障课题实训的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本科生导师制让指导教师的责任和权利更加明晰,付出的劳动更容易量化,因此更能调动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本科导师制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及早接触和跟进实践课题,专业课程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同一导师下所形成的课题组讨论氛围也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为此,笔者建议在高校探索施行本科生导师制,并逐渐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考核机制,从而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本科生教育中。

篇6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也经历了多番的改革,并逐步得到完善。然而仍有许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开设过程中,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作为参考,教材选定与教学课程设置上缺乏灵活性,只要是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专业统一选用相同的教材,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也缺少变通,加之一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教师数量有限,而需要开设该课程的专业又相对较多,一名教师可能要教授多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教师往往采取一套教案、一种方法,应对所有专业的教学,教学进度与教学的侧重点也没有根据不同专业而进行调整,这无疑是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需求的,对于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也是十分不利的。

由于教学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一些高校也逐渐认识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与专业相适应的重要性,并逐渐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也逐渐开始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进行改革与调整。其改革的方法,主要是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按不同专业的特点与应用需求进行分类,例如针对学习不同计算机设计语言的专业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教材,以学生所学的语言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需求更加契合。这样的教学调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门课程与专业的适应性,但由于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不足,并且在教学中也没有及时的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目的,学生不能明白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对该课程重视不足,课程教学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培养的效果不理想。

2基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培养途径

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引入及以此为依据的课程设置是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提高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培养效果的有效途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该充分体现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要求,其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实施分类教学从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出发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实际需求,对开设该课程的专业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及方案。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对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硬件结构、网络、通讯等内容上,课程设置可以采取《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计算机网络》的方案。而财务管理、会计等信息管理类专业,在学生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方面要求较高,在计算机知识方面则要以数据库设计、多媒体技术等作为重点,课程设置上可采取《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数据库管理》的方案。

2.2进行教材分类设计与选用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需求不同,同时,不同学生在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接受理解方面的层次也有所不同,要想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有效培养,还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分布特点以及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设计既能够普遍适用于各层次的学生,同时又能与不同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相适应的教材。这就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对教材进行分类的设计与选用,并结合教材设计编制预制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教材体系,从而实现服务于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

2.3加强教学资源的共享性要实现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有效培养,还应该加强教学资源的共享性,高校应尽快搭建起具有高度共享性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内外的应用,一方面加强课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并通过同屏软件的应用,使学生在实战练习与模仿中,培养和训练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教学网络平台及与之相配套的课程教学网站进行教学资源的利用,并可与教师进行交流,寻求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复习资料、教学课件及视频、教学大纲、学生优秀作品等资源进行共享,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房与电子实训室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课下的实际操作机会,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

2.4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机制课程考核是测试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设置有效的考试方法和评价机制,使其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是开展计算机能力考核的关键。将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程序设计融为一体,以考核计算机能力为重点,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60%构成。同时,根据学生层次不同,合理设计不同难度的试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考核。

3总结

篇7

关键词:C#;程序设计;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C#作为一种简单、现代、面向对象且类型安全的编程语言,由C和C++语言衍生而来,虽然与C和C++有相似之处,但是它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C#语言的优势如下:

具有高度的灵活的性和强大的底层控制能力,能与计算机硬件直接通信。

具有可移植性,尽管程序的编写是针对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和特定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但是只需要做少量的修改就可以应用于其他系统。

代码高效,具有相当的执行效率。

1 课程特点

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体现“以就业需要确定岗位,以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每一岗位技能由一个系列课程(2~4门课程+1~2门实训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岗位系列课程链”。也就是,把职业岗位要求的一项专门技术看成是一项任务,并设计成一个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课程链;以核心知识课程打好技术和能力基础;以行动导向的实训课程或课程设计项目培养职业需要的技能。在软件开发核心能力的培养中,C#程序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在课程讲授主线上,按照“读程”、“编程”、“开发”、“测试”、“研发”的能力结构和学习过程设置教学环节,学生可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等方式选择学习内容,逐步深入掌握编程知识,并兼顾其他能力培养。

2 教学实施及管理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块设计以软件开发岗位任职要求、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形成由单一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培养的思路。把软件开发分为C/S和B/S两种模式,对于两种模式分别以综合实训项目入手,强调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知识点的掌握。目前,企业对毕业生的用人标准中,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其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提高,必须在实践环节的教学管理中加以训练和培养。通过实践课环节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技能都得到了提高。而其项目开发本身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是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C#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并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项目教学法,在不同的项目中设计小的教学情境,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用实际任务驱动教学的开展,采用激励式教学法、团队互助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共同使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项知识和技能。对于不同的知识点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遵循软件技术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发挥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强化任务(案例)驱动和“以做为主”的教学方法,将企业中真实项目、案例和技巧融入到教学中,使课程的讲授更加贴近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并进一步强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感受更加真实。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在软件开发实训项目中通过扮演项目经理以及系统设计师等角色,带领学生完成真实的软件项目。软件开发是一个多角色协作的过程,有配置经理、开发人员、文档作者、测试人员、维护人员几个角色可供选择,只有在实训项目中让学生通过扮演适当的角色,才能给学生真正沟通,协作体验,并获得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实际经验。

4 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4.1 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合理设计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死板的运用PPT演示知识点,而是把知识点穿插在实际案例中,合理的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点。

4.2 讲解编程思路,引导学生编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把大段的程序发给学生,再给学生讲解程序功能,这样只会使学生一味的抄袭,缺乏自我思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参加到程序的开发中,随着教师的思路一同完成的程序的编写,并把程序中相近的部分让学生独立完成。

4.3 利用LanStar教学广播系统

在教师讲解知识点和课后总结中,通过广播教学方式,让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自主练习时,学生可以运用LanStar系统进行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及时辅导,并且可以让学生自己把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LanStar系统展示给其他同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4 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后教学辅导

课后教师运用QQ、MSN等软件,为学生提供远程在线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QQ软件提供的远程协助功能,教师可以远程登录学生的电脑,为学生解决编程中的各项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5 探索以技能考核的新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知识理论性按融合了知识点与技能点的试卷形式进行考核,项目设计按作品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实训操作按操作和测试过程中学生现场表现进行考核,对于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考核标准也有所不同,该标准应包括:实训题库(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评价标准、组织形式等内容。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采用笔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考核等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所以,在课程的考核中既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平时的知识点考核和最终的项目展示、项目答辩达到预期效果。

6 总结

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采用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展教学,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的讲授,既发挥了教师理论知识强的优点,也使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身上学到了最新的实践技能。 “工学结合”项目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在教学中,强化任务驱动和“以做为主”的教学方法,将大量真实的任务、案例和操作技巧融入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紧贴生产实践和技术前沿,强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婧.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1,8.

[2]游祖元.C#案例教程[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

[3]陈永辉,张春峰,张晖.项目式教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87-03

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整个实践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线条是:基础知识D综合应用知识能力D创新研究能力。依据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

① 基础验证实验:基本动手能力训练,帮助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方法、计算机常用软硬件的熟练使用、编程与设计等。

② 综合设计实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训练,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设计,帮助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以课程为基础的综合实验和以专业为基础的实训及设计相结合,着力培养及提高学生综合思维、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能力。

③ 研究创新实验:创新能力训练,利用学过的知识、积累的经验,针对创新课题提出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帮助提高创新能力。其形式及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大学生业余科研项目、竞赛项目、兴趣小组、教师科研项目等形式开展,可根据创新程度给予创新学分。

基础验证实验约占总学时的40%,综合设计实验约占总学时的30%,研究创新实验约占总学时的30%。一年级以基础验证实验为主,二年级以综合设计实验为主,三、四年级以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为主。上述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分成六个类型来组织实施:

① 基础验证型实验:属于基础性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原理。

② 课程设计型实验:属于提高性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自主应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知识,自定或选择教师指定的题目,进行设计、实现,从而实现一个小型综合性系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包含两类,一类是以某门课程为主题、时间受限的实验,一般要求在一至两个星期内集中完成。另一类是不受时间限制、可跨越四个学年完成的实验,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完成指定数量的自主设计和训练。

③ 实训平台训练型实验:建设软件工程实训平台、网络工程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采用目前最新、使用广泛的技术,配备大量工程案例,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无缝衔接。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有效提高适应工作的能力,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④ 实习基地实战型实践:设立“3+1”模式,让学生在前三年学完课程,第四年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实战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基本上掌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一旦毕业,就能立即融入社会,适应岗位,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员工。对于推免或准备考研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导师的课题组,提前承担研发任务,提早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⑤ 创新提高型实验: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的知识,针对某个有创意的想法,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和实现工作。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提高型实验内容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自主科研选题、社会实践活动和企事业应用需求。

⑥ 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这是对学生整个本科阶段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2实践教学方法

2.1对基础验证型实验,采取“课前预习-资料收集-示范演示-实验训练-技能考核”方法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入实验教学中心网站,进行预习。网站中放置有与实验配套的实验实习指导书、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课件和网络学习资源。例如仪器设备使用与操作说明、网上学习系统等。

资料收集:课前学生根据实验大纲、实验要求、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等,自行通过Internet网或电子图书馆搜索查找实验支撑材料,掌握实验流程与步骤。

示范演示:实验课前10~30分钟内,指导教师讲解实验要求,示范操作与演示,观摩学生操作演习,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实验训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验,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疑问。同时学生还可预约开放实验室进行反复实验。

技能考核:制定详细的操作、技能评分点与评分标准,执行实验课程的量化考核。

2.2对综合设计型实验,采用“启发引导-自主选题-方案设计-实验探索-合作讨论-撰写报告-考核评价”方法

启发引导:阐述综合设计实验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思维以及发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综合设计实验在实验课程开课之初就已经明确告知学生实验要求和实验安排,实验准备步骤。

自主选题:综合设计实验内容包括综合设计实验的意义和要求;选题范围、教学安排和教学指导(实验选题参考、综合设计实验教学举例和推荐参考资料等)。此外,教师还会提供合适的综合设计实验题目供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完全自主选择题目。

方案设计:学生提前将综合设计实验的题目、实验设计方案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实验耗材等提交给指导教师。经共同讨论修改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作。

实验探索:学生按照经过讨论修改的方案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由于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中心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合作讨论:综合设计实验结束后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总结,共同提高。

撰写报告:实验结束后按规定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

考核评价:制定综合设计实验成绩评定标准细则,包括查阅资料、方案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协作精神、实验安排、创新内容、演示效果和实验报告等部分。

2.3对创新研究型实验,采用“实验中心-教师团队-学生科研团队-兴趣小组四位一体”方法

学生自主选题,团队设计方案,教师提供指导,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效果。

3实践教学手段

3.1利用新技术开创实验教学新手段、增强实验效果

鼓励教师利用新技术积极开创实验教学新手段、新方法,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例如:

① 利用网络协议分析仪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网络通信原理

通过网络协议分析仪,以前晦明不清、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数据包现在都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计算机屏幕上,非常形象生动且易于理解。

② 构建多媒体电子学习平台帮助学生立体化学习

构建计算机实验教学多媒体电子学习平台,包括自主学习、网上课堂、作业评阅、实验报告、实验录像点播、在线测试、学习园地等功能模块,方便学生的自我学习。通过多媒体电子学习平台,学生可自主查阅资料、预习实验内容、分析与评估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等。

③ 开发特色课件实现模拟实验

利用计算机新技术开发特色课件,通过动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实验对象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实现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④ 设计在线“虚拟实验室”辅助学生自主实验开发在线“虚拟实验室”,打破时空限制,采用网络自主式实验模式为学生提供贯穿本科阶段的全天候服务。学生可随时随地进入“虚拟实验室”选择某一项目进行实验,系统会对其实验结果自动评价。学生在四年时间内只有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获得相应必修学分。网络自主式实验模式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思想。

3.2建设实训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构建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综合实训平台。这些平台使用目前先进技术,可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这些平台的使用可有效地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直接适应社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开拓了思维能力。

3.3通过模块填充式实验避免简单重复

在部分基础验证类实验中,由教师提供次要的模块,学生完成其中涉及教学内容的关键模块,避免学生简单重复次要模块,节省实验时间,提高实验的效率。但在综合设计类和研究创新类实验中,还是由学生或小组独立完成整体框架的设计和所有模块的实现。

3.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校外丰富的科研资源是本科教学培养中难得的条件。每年将部分学生送往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2~6个月的实战。通过这种措施,既解决了企业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5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能力

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为其制定订单式培养计划,对学生按订单培养,学生在第四学年到用人单位上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解决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问题,一举三得。

4实践教学考核

实践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非常重要。其内容包括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设备、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教师、实验教学考核等诸方面的质量保障措施。

对实验成绩采用平时单元成绩累积计分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评分的特点是:平时成绩评分细则公开;每个实验成绩公开;学生参与评分。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不仅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更重要的是通过成绩评定,使学生知己知彼,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互相交流,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简介

黄传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兼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实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P312.2-4

精品课程建设是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Java程序设计是我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Java方向程序设计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知识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JDK(Java开发工具包),Eclipse,UltraEdit等常用编辑工具来开发Java程序;能力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1 精品课程建设基础

1.1 硬件基础

学院有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和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环境是我院多媒体中心,该中心下设30个多媒体教室。课程全面应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学生可以利用移动存储设备下载教学资源。在网上为学生提供授课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实验指导书、课件、学习指南、上机习题与指导、模拟测试题、学习参考书目录等网络学习资源。另外,教师利用电子邮件、QQ进行答疑,探讨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其它方面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Java程序设计的实训环境是我院计算机实训中心,现有22个实训室,近1500台机器,实训室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严格规范,每个实训室自成局域网并接入了互联网。实训室均安装了JDK(java开发工具包)、MyEclipse、Tomcat、SQLsever及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软件,能够保证人均一台机器,学校实训室在课余及周末时间为学生开放,方便学生的上机实习。

此外,学院与郑州东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华创科技有限公司、郑州亚讯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确立为我系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1.2 软件基础

该课程教师队伍共10人,其中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2人,师生比1:45,是一支师资配置合理,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学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副高以上职称占15%,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0%,“双师型”教师占80%。

教学团队中有毕业于郑州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各个高校的教师,教师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课程建设小组具有在省、市级课题研究等方面的经历,并且获取省级和市级的奖项若干。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组成结构和科研条件均具备了相应的研究条件。

学院每年都积极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特别注重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从而逐步形成人员精干、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

2 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2.1 课程建设目标

Java程序设计是我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相关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先导课程,将会对JSP动态网页编程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课程在教学培养方案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Java程序设计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级技能专门人才所必须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来进行项目开发打下基础。具体的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应用软件开发规范、软件开发流程的能力;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计算机语言表达模型的能力;会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阅读和编写程序的能力;具有进一步学习其他语言的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团队协作的能力。

2.2 课程建设内容

Java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考试方法的变革和教材建设。我们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充分利用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研讨式、项目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一套能够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专业知识通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小组逐步落实Java程序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学生期末综合考评分为理论考评和实践考评两大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理论考评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实践考评中实验报告占30%,实践操作占70%。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3 课程特色与创新

在Java程序设计教学中,我们必须突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特色,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把现代教育思想和课程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3.1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我们确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有针对性采取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此模式在做中学、做中教。特别突出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训环节上,每届学生都安排了三个企业真实项目实训和半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开发中去,亲身体验职场的工作氛围,熟悉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教学方法

项目实训教学法强调的是真实体验,以项目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项目实训采用项目调研、开发、测试、验收等教学流程,使学生带着真实的目的在探索中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的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通过精选案例、明确任务,以任务带动理论知识点的学习,真正做到了讲练有机融合。通过在实践中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情景教学法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企业的工作场景和实际的工作流程,进行项目分析和任务分解,重现在企业中进行项目开发的任务环境。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模拟项目组中的各种角色,使用真实的企业项目、企业工作流程,协同完成项目,体验和掌握各种角色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

3.3 特色教材建设

教材是培养人才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所以说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Java是1995年Sun公司开发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凭借平台无关性这一强大优势己经成为Internet应用的主要开发语言。从目前情况来看,Java教材出版的不少,但是很少有以工作任务为主的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大多数都是以讲Java 基本知识为主,枯燥的理论使学生很难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彻底的整合,采取用什么讲什么,用多少讲多少的原则,将那些直接支撑专业技术的知识从系统中提取出来,打造直接服务于岗位技术的知识链,建设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精品教材。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课程组通过长期扎实的自我建设,强化了课程体系,完善了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建设。

4 结束语

Java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我们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已基本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形成了较鲜明的特色。综上所述,该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明确,拥有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在计算机编程教育领域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芬,马玉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4.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三性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项目训练法

1 改革背景

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以笔试为主,学生考入大学后实验基础普遍比较差,而且往往轻视实验,对实验有畏难情绪。很多高校对实验教学也不够重视,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再有,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单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巩固、加深理论知识为目的,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上做得很不够。在施行教学改革之前,相当多高校的实验课不是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而是跟着理论教学走,各门课按自己课程的要求安排实验,实验内容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致使学生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能力培养与训练。学生仅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完全依赖教师完成实验,缺乏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不注重自己在实验中的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实验室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基本上沿袭了当年“以课程为基础建立实验室,以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实施“质量工程”。教育部部长周济更是强调要以实践教学为着力点,要求三性实验(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比例不能低于70%。在国家高度重的春风里,在校院两级的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中,湘潭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了逐步完善。

2 阶梯式实验教学体系

同其他专业的课程相比,网络实验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特殊性体现在网络实验设备方面。要进行网络实验,就必须有2台以上的计算机互联,这同其他实验中只需要1台PC机或1台实验箱就能完成所有实验项目的情况大不一样。其次,特殊性体现在实验项目方面。网络实验的内容是前后相关联的,后一次实验要用到前一次实验的结果,实验之间有一定的连续性。网络实验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多”。网络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包括软硬件知识、操作系统、各种协议、编程知识等;实验中使用到的设备种类繁多,包括型号众多的交换设备、路由设备和接入设备;操作命令多,设备操作采用命令行格式,命令类别众多,难以记忆。

以一个简单的IP协议收发实验为例。为了观察IP数据包的传递过程,一般要用差不多20个函数和一整套命令,还必须先了解底层工作原理,必须跟其他协议配合使用。学生对理论课大量枯燥的概念、协议、原语和缩写似懂非懂,学完了各个层次的知识点,不知道要做什么用。即使是验证性实验,也觉得难度大,没有办法动手。比如,一个简单的服务器配置实验,常有不少学生觉得太复杂,没信心去查命令、学函数,最后干脆逃离实验室。

为了提高网络实验的效果,尽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让枯燥的网络理论鲜活起来,近年来,湘潭大学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讨论,不断地实践,从实验内容的扩充到实验室的建设,从实验指导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到把精良师资转入实验室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知识的单纯灌输,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单一的培养模式转向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湘潭大学的实践教学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以此为据,我们总结出多角度、全方位、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如图1所示。

2.1 巩固基础实验室

基础实验室在各个高校都是历史悠久的,为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对于普通基础实验来说,只需要巩固现有的基础实验室,完成验证性实验,实验指导由实验室配备的实验师完成。当然,这并不表示基础实验的部分不需要改革。首先,基础实验的内容需要根据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进行不间断的调整;其次,基础实验的广度与深度需要跟随教学的步伐进行修改:再有,基础实验的难度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加。比如,现在的基础实验一般都是从网络设备与各种服务器的简单配置开始,而以前是从了解与使用各种网络软件或硬件开始。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实验,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指导基础实验的实验师也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自我提高。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实验师基本上都获得了硕士学位,或者直接由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担任实验师。所有基础实验汇总起来大约占实验体系的20%。

2.2 完善专业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主要是用来完成综合型实验的,当然也包括难度较大的验证型实验,或者有少量的设计型实验。这一层面的实验大多由工程师或高级实验师来指导。专业实验针对性强,虽然实验只是验证理论课中的原理与方法,但是丝毫马虎不得,因为它是奠定专业基本功的关键。经过近五年的专业建设,湘潭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逐步完善了网络协议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管理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操作系统实验室等一系列与专业课对口的实验室。学生在专业实验室开展综合型实验,可以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基础实验技能。此层面实验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相关专业知识,结合基本实验技能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方法和良好的设计习惯。现在综合型实验大约占实验体系的30%。

2.3 建设学科实验室

建设和提高学科实验室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实验需求和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个性与创新都是不能重复的,也就是不可以学习的,因此我们建设高学科实验室,是想以宽松的环境、适当的引导、师道的浸以及榜样的激励激发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欲望,帮助学生发扬个性,挖掘潜力,提升专业能力与素养。而实验教学到了这个层面,在具体运作中,我们会让学生完成大量的设计型实验。一般的实验与学生项目直接挂钩,给学生最好的指导和最大的自由。

首先,学科实验室的实验内容可以是综合型实验的延伸,也可以是相对独立的项目式实验,还可以是某个具体课题的研究实验。实验题目可以由教师确定,也可以由学生和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协商来拟定。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实验计划,学生设计实验步骤、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和工作日志,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或实验总结和相应的作品;最后,学校组织教师或专家,对实验结果评价。比如图2所示多区域配置OSPF协议,教师给出拓扑图,学生就可以设计出一系列实验。

学生设计的一系列实验如下:

1)配置各个路由器上的OSPF协议标准区域。

21在OSPF内重分发RIP配置命令。

3)在RIP内重分发OSPF配置命令。

4)将Area1区域配置成完全非纯末梢区域。

5)将Area2区域配置成完全末梢区域。

6)在路由器BJ2上将Area2区域中网段进行区域间汇总。

7)在路由器BJ1上将Area1区域中网段进行区域间汇总。

8)在路由器GZ2上将外部网段进行汇总。

9)查看BJ1路由器的OSPF链路状态数据库详细信息。

10)在以上各个步骤中查看并截图各路由器的路由表的变化情况。

当然,每个学生的设计绝非一样。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情况,让学生自己选择在学科实验室要到达的目标,从而选择要做的事情。对于基础好的学生,甚至不需要给拓扑图,这个实验也由他自己设计;基础稍差点的学生,学习很吃力,实验做不了的,我们不作绝对要求,甚至允许他们回到基础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去温习。这样就可以避免实验室有教师值班,但无学生问津的尴尬局面,也有利于形成激励机制,降低教学成本。在实验室,学生是主角,学生可以自定实验题目、步骤、时间等,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学生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水平来决定实验题目和实验难度,所以能够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热情。目前,我们这部分实验大约占实验体系的40%。

2.4 建设实训基地

在近5年的时间里,湘潭大学的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专业一直在不断地打造实训基地。一方面,我校跟企业合作,与地方与社会共同建设。湘潭大学的校企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与特点:湘潭的名校不多而名企很多,对于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专业,湘机、湘钢、江南、江麓等企业都非常乐意跟高校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我们在校内应用项目训练法。因为项目训练法也是真刀真枪地训练,模拟了真实项目,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因子。毋庸置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学生非常抵触空洞的说教者,只有有了兴趣,他们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具体的项目训练中,学生当然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所以可以很好地渗透和巩固理论学习。一个项目不可能由一个学生单独完成,也不可能由别人帮忙完成,因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任务,所以采用项目训练,可以同时锻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他们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做好铺垫。

在项目式实验教学中,实验指导教师处于为实验教学服务的位置,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中心,导师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服务工作。作为实验指导的教师,要求能够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科学实用的实验项目,启发式地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指导教师不能是普通的实验师或授课教师,而必须是资深的项目经理,或是有大量实战经验的专家教授。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项目训练的指导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达到知识丰富、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掌握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和科研动态,还应该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该掌握适应于市场的实战经验。

事实上,我校充分借用实训基地的老师,他们一般来自于实战一线,有多年实践工作经验。我们的教师通过与他们一起来研究选题、安排学生的分工、评估学生的成绩,来尽量接近社会对专业学生的实际要求。但是总体而言,这是我们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为我们的教师普遍教学任务重,参加实战的经验相对较缺乏;而企业的项目经理虽然做具体项目没有问题,但表达上常常比较吃力。目前,我们的实训在实验中的比重约为10%,计划逐年地增加比重。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逐渐成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实验指导人员普遍实现了高职低配,“三性实验”的比重也逐步达到并超过了70%。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改革措施,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继“省级电子与电工技术实验示范中心”和“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后,正在积极筹划为计算机网络专业申请省级甚至是国家级的实验示范中心。

3 结语

2010年,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在网络协议配置、网络服务分析、网络系统管理等方面都卓有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炙手可热的尖子毕业生。通过类似的改革,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表现也十分突出。现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实验教学已经走出困境,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真正走进网络世界,热爱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专业。当然,我们需要跟随时代的脉搏,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一个实用专业,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枫.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0):105-107.

[2]蔡皖东,张胜兵.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93-95.

[3]阳国亮,曾冬梅.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4-6.

[4]徐淑华,马艳,刘华波.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0-12.

[5]倪师军,曹俊兴,孔繁津,等.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