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3 23:2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工安全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工安全实训报告

篇1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应用

化工行业是国家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易燃易爆等危化品,若操作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既威胁生产工人的生命安全,又会给化工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化工生产高度重视从业者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无形中提高了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要求。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化工实训教学中,若组织高职学生进行工厂实践培训,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还无法保证学生的安全,使得化工实训教学缺乏效果,不利于高职院校化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化工实训教学的优化提供了技术保障,既解决了化工实训中安全问题,又可以降低化工实训成本,从而有利于高效开展化工实训教学工作,进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化工人才。鉴于此,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展开研究具备显著意义和实践价值。

1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价值

在虚拟仿真技术应用支持下,在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中,化工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化工厂生产系统,这种模拟手段相比其他培训方式,对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安全的实践培训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化工专业学生就可以将学习积累的化工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而在传统实训教学模式中,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对于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来说,化工实训课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高职学生化工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帮助高职学生尽早熟悉化工生产流程,有效培养高职学生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为化工专业学生适应未来化工生产需求提供保障[1]。化工实训课作为化工专业的实训课程,虚拟仿真强调理实一体化,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完成化工理论和实践操作要点的测验,既可以让高职学生学会如何操作化工机械,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高职学生适应未来化工生产需求夯实基础。在化工实训过程中,高职学生极可能遇到今后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并学会如何高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便于高职学生积累一定的生产工作经验,进而有利于高职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效解决一系列化工生产问题。除此之外,虚拟仿真实训融合了工艺和工厂运行知识,高职学生既可以详细地了解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又可以深入了解各类化工生产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例如:在虚拟仿真技术支持下,可将各类反应器、蒸馏塔等结构动态演示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晰地了解这些设备的结构,从而有利于提高化工生产的安全系数,且有利于降低化工设备运行成本。

2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

2.1化工实训教学现状

1)教师的化工实训教学经验。基于化工实训教学现状来说,高职化工教师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其中,大部分教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严重缺乏工厂实践经验,这使得化工教师在化工实训教学期间,只能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指导,无法向学生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3]。另外,实训教学中的培训师除了高校化工专业教师外,还包括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虽有着丰富的化工生产实践经验,但是相对缺乏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无法将生产实践经验有效地传递给高职学生,进而也会影响化工实训教学效果。2)实训教学模式。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化工实训课程仍然以课本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且讲解方法也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的示范,学生既定程序的模拟机械操作为主,导致实训与化工生产实际相脱节,进而使得实训缺乏成效,不利于提高学生化工生产实践能力[4]。3)实训教学成果。高职院校由于资源有限,在实训教学中只能展开一些简单的实训活动,对化工生产实践缺乏指导性和实用性。针对这种情况,部分高职院校采购了一定量的实用设备,但是由于师资因素影响,也无法将这些实用设备投入学生的实训,进而制约化工实训效果的提升。

2.2化工实训教学的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目的在于让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早接触化工生产车间,了解化工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并对不同类型的生产过程进行分类讨论和交流,以期逐步提升高职学生处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学生适应化工生产需求夯实基础,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5]。但是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在实践中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利于实训教学效果的提升。关于化工实训教学的影响因素,总结包括以下几点:1)高职化工人才培养方案往往要求企业同时完成数十人,甚至是数百人的全程实训,这是当前大部分企业难以实现。2)基于高职学生实训安全角度考虑,企业往往会严格限制学生的实习时间和范围,甚至要求学生在实训期间只参考教材,不得触摸具有危险性的设备和化学药剂等,导致高职学生在实训中处处受限而无法全程参与进来,进而使得化工实训流于形式,不利于实训效果的提高[6]。总之,上述问题的存在,使高职学生无法实现化工实训课程目标,导致学生化工生产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被应用在化工实训中,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实训模式中的各类问题,从而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化工实践能力的提升。

3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虚拟仿真实训应遵循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原则,结合当前化工行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有机融合理论教育、实验实训、虚拟实践等,以促进化工实训教学效果,为培养化工专业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

3.1实训前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在高职学生虚拟仿真实训之前,化工教师应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主要是供学生熟悉生产过程的特点、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了解相关设备的信息,如结构、工作原理等,以便学生对化工实训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后续参与实训提供支持。在实训之前知识结构体系完善过程中,高职学生可以进入平台,阅读图文和观看视频介绍等,学习化工生产工艺、设备操作和工艺流程等化工生产知识。在此基础上,高职学生需要根据实训要求,明确自己实训过程中的问题,并写出实训报告,通过模拟实际训练获得问题的答案,以达到实训目的。

3.2化工实训教学过程

虚拟仿真实训具有在线原因选择、信息、互动交流、成果展示等功能,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基于在线选择功能,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远程连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并进入到实训平台展开后续实训操作。在虚拟仿真实训中,学生可以在三维模拟仿真工厂中工作,并根据实训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虚拟实验。在模拟工厂中以角色扮演形式与平台中已经设置好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互动,学习化工生产安全知识和技能,化工设备结构、化工设备工作原理等重要知识点。在虚拟仿真实训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学生实训课程目标,设置大量的实训任务,并按照由易入难的顺序排列任务,这样一来,高职学生在执行任务时,完成一个个知识点的学习,并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自信心,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如此,高职学生通过完成所有的任务,就可以掌握各项实训知识和技能,并在此过程中,辅以仿真软件可以全面了解化工生产过程、原理、方法等,有利于提升学生化工生产的实践能力。

3.3实训教学评价过程

学生完成各种虚拟仿真实训操作之后,虚拟仿真软件可以同步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并将高职学生模拟实训操作实时数据以实训报告方式在线生成出来。在此基础上,虚拟实训系统将对高职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量化评价,并给予相应的考核等级。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量化考核高职学生化工实训效果的目的,还可以明确高职学生在实训中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化工教师调整实训方案,有针对性地组织高职学生进行实训,进而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化工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全面提升。

4结束语

传统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仍然存在众多难题,不利于化工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对高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性影响。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应以适应化工技术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化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竞争力夯实基础。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化工实训教学中,明确当前高职院校化工实训教学难点和问题,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而通过本文分析可知,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化工实训教学提供了一条安全且高效的路径,既可以弥补传统化工实训教学缺陷,又可以让学生更安全地完成各项化工实训任务,从而有利于提升化工实训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化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化工教师,应加强先进技术和理论的学习,将虚拟仿真技术与化工实训教学结合起来,锻炼高职学生的化工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珏.疫情防控形势下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课程线上教学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19(4):71–74.

[2]侯兰凤,陈少峰,王春晓,等.“三层次四平台”化工虚拟仿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1):288–290.

[3]林福星,林碧凡,鄢树枫,等.立足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仿真化学实训教学——三明学院化学化工人才培养经验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77–278.

[4]赵志刚,冉茂飞.虚拟仿真技术在化工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山东化工,2019,48(20):190–192.

篇2

【关键词】实训基地 故障检测 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51-01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源的开发,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而化工机械设备是化工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化工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工具。要使化工企业达到安全、优质、低耗、高产的目的,对化工生产的机械设备的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设设备故障检测实训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设的内容

设备故障检测实训室是为了满足化工设备维修岗位、化工机械安装岗位、化工生产企业化工设备维护岗位对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和实现该岗位技能训练而组建的。可完成六个实训项目,即:压力容器应力测试、机泵状态检测设备使用实训、风机动平衡实训、振动频谱分析实训、机泵在线状态检测与诊断实训、轴承故障诊断实训,通过这些实训项目的训练,学生可以基本具备在上述岗位就业所需的基本职业技能。同时,本实训室可与其他专业实现共享,也可为企业进行人才培训,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服务。

三、实训室标准化建设

(一)标准化的实训室现场布置

设备故障检测实训室,按生产的工序流程来进行实训室的布置和设备的摆放。针对化工生产中机器、设备及场地的特点,编写了标语和警示语,营造出工业生产环境。同时合理的制定每个实训项目的工艺流程图,使学生清晰地明确每个实训环节,从中得到技能的锻炼。

(二)完善的教学实训实验质量标准

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聚焦知识,用工作任务引领知识,实训项目制定了实训项目卡和运行标准,编制了实训课程标准、实训讲义、实训实验报告样本,技能训练考核办法。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使教师在实训教学指导与实施的主要环节上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从而保障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三)高效运行管理机制

设备故障检测实训室的高效管理是保证实训项目有效的实施,培养专业设备故障诊断人才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和实施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制度、设备仪器工具管理制度等实训室管理制度,健全实训室的运行机制。同时引入了企业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的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实训室的特色与创新

(一)实训室校企共建、资源共享

设备故障检测实训室可由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室从实训项目确定、实训设备仪器配置都立足于真实工业环境,建成后可以在本实训室进行化工机械的故障监测,也可以使用便携式设备对现场使用的化工装备进行检测,实现工学结合、教学与技术服务结合、实训与科研结合的发展目标。

(二)“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教育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设备故障检测实训室的教学团队人员通过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脱产学习,并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考核,考取化工检修钳工技师资格;或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负有一定的责任,以此在实践环节得到更好的锻炼。通过这些方式打造出一只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

基于工学结合的主导作用,结合设备动静态检测在企业的作用,动静态检测实训室扎更实际,大胆创新,将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及实训整合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职业教育。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

设备故障检测实训室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故障检测的技能,同时实训室建设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因此为社会服务就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工学结合的要求,根据企业的生产过程开发课程体系、规划实训室,将工程项目中实用的先进技术引入实训课程教学中是成功建设实训室的重要保证。 五、结论

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更本保证,有着重要意义。设备故障检测实训室实训设备先进、管理制度严格、教学团队优秀、项目运行高效、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性,体现了工学结合的要求,实现了校企合作的预期。能培养出生产中对化工机器、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的设备诊断与维护人才,为化工生产的安全可靠、连续性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学生 技能训练 心理因素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出版的著作――《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中首先提出来的。1993年他又出版了《多元智能》,提出人的智能由八种智能组成,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MI理论的主要教育观念有:弹性的、多因素组合的智力观;积极的、平等的学生观;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化、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等。20多年来,MI理论对当时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 red Binet)的智商(IQ)学说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公平性与大众化,把握了人发展的全面性与能动性,因此获得了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广泛而热烈的欢迎,其影响正在席卷全球,尤其在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教育等普教界得到广泛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但在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MI理论与实践的为数不多,特别是应用于高职学生技能训练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

二、基于MI理论的高职学生技能训练心理因素调查分析

迄今为止,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不过10年而已,其实训体系大多脱胎于原来的中专模式,或借鉴于本科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实训环节要求在数量上要多于本科教育,在质量上要强于中职,这也正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因此,如何运用MI理论来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训体系,来实现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与课程理论的有机融合,突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显得十分必要,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6年,笔者参与了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逆推式高职教育实训体系研究”,根据MI理论编制了《化工技能训练心理调查问卷表》,分为校外实训、校内实训、高职理论三部分,共计24题,2007年6月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5级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测三个高职大二年级中的1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5份,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为93.8%,其中男生86人,女生64人。主要采用Excel进行分析。现将其中技能训练直接相关的10个项目的心理因素分析如下表:

纵观调查问卷所得结果,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对技能训练的心理大致如下:

(1)思想上非常重视技能训练,希望增开实训类型的占45.3%、希望延长实训时间的占44.7%,二者合计达90.0%,说明广大高职学生从思想上已经非常重视技能训练在高职学习阶段的重要意义,这与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按照MI理论,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主要是高考分数的差异,即高职生在注重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高考标准下是弱者,是高考文化课程考试的失败者,这并不表明他们在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等方面也是弱者,相反,他们很可能在这些智能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和潜能,而这些优势智能或潜能对于今后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至关重要。这一点已经被众多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和创业中的优秀表现所证实。

高职学生最渴望的知识和能力是专业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占59.3%,其次是专业阅历占40.0%,二者合计占99.3%,如此惊人的数据,雄辩地说明广大高职学生渴望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与在校所学专业相同或相关,因为他们相信这是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这是内省智能成长和逐步成熟的充分体现。

(2)非常肯定技能训练效果,“有收获”的占70.7%、“很有收获”占25.3%,二者合计占96.0%,有力地说明了目前的技能训练体系对提高我校广大高职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是行之有效的,其效果也是相当满意的,同时说明,侧重技能训练的现行高职教学计划对挖掘高职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深受高职学生欢迎的。事实上,2005年11月,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全国化工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鸣远杯’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上,代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参赛的我系选手一举囊括了所有参赛的14项冠军,位于所有参赛队之首。2007年11月,参加第三届全国化工技能操作大赛的我院选手再次获得全国团体一等奖。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我院这种基于MI理论的化工技能训练体系和训练方法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3)强调技能训练的专业性,喜欢化工企业的占60%,最关心的问题是能否学到专业知识,占84%。众所周知,化工企业一般都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因素,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选择去化工企业进行技能训练,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学到化工专业知识。同时,广大学生并不十分担心安全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不担心的占50.7%,到哪里实习都一样占25.3%,二者合计占76%,很担心仅占24%,因为他们相信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做,在化工企业也是很安全的,只是因为不了解和不熟悉,所以部分学生才觉得危险性较大。可见,高职大学生对化工安全方面能达到理性认识的境界,说明在内省智能方面的潜能已经得到了拓展。

(4)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比,喜欢校外实训的占51.3%,喜欢校内实训仅占3.3%,二者都喜欢的占43.3%,三者合计占97.9%,首先这充分说明了当代高职大学生对技能训练的喜爱之情,同时这也与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是息息相关的。至于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比,更喜欢校外实训,其主要原因仅仅是学生的好奇心而已,因为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前夕,各种校内实训作为基础训练基本上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好奇之心随之逐步消失;而校外实训的专业性更强,并具有生产特点,现在一般只有两次校外实训机会,一是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认识实习;二是到生产企业进行为期四周的生产实习,可以说机会难得,物以稀为贵,其好奇之心自然强烈得多。这种个人好恶并不能说明校外实训和校内实训在技能训练上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

(5)实训地点与形式:喜欢到外省实习的占38.7%、喜欢在本省实习的占34.0%,无所谓占28.3%;喜欢全班同学在一起进行集体实习的占58.7%,无所谓占28.0%,二者合计占86.7%,喜欢单独实习的仅占13.3%。可见,高职大学生对选择校外实训地点方面差别不大,去外省实习路途较远,尤其是前往发达地区,经济上花费较大是考虑的主要因素,这是内省智能的体现;喜欢集体实习的学生较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校外实训好玩、同学间能互相照应外,校外实训期间的学习任务比较单一,其业余休息时间比较多,作为班集体可以与实习企业的师傅们举行足球赛、篮球赛、联欢会、效游等文娱体育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联络师徒感情、增进同学友谊。因此,校外实训不仅是一个发挥学生们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和内省智能的过程,也是一个煅练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增强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的综合性过程。

(6)喜欢的实训授课方式,边理论边实验占62.0%,先理论后实验占32.0%,先实验后理论占6.0%。传统的实训授课方式是先在教学楼讲理论课,后到实验楼上实验课,理论课指导实验或实训,也可以说理论课为实验或实训课服务,二者之间的衔接往往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有时相关理论课已经上完一、两周后再上实验课,理论课已经忘得差不多,因此实验效果难免要打折扣。如果采用先上实验课,再后上理论课,这是实验课为理论课服务的方式,由于理论不清、原理不明,使实验的难度增大,一般较少采用。边理论边实验是指现在一些实训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其理论教学课堂与实践教学室一种隔壁的关系,上完理论课后,可马上到实验室进行验证,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紧密衔接、互相促进,这种新型的实训模式借鉴于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一种将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与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代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得到广大高职学生的欢迎。

三、基于多元智能的技能训练成绩评价体系:

(1)实训态度与实训纪律占20%。实训态度是积极主动、认真努力,还是消极被动、吊儿朗当;实训纪律是指实训期间的出勤情况、遵守厂规厂纪和校规校纪情况,与实训态度是相辅相成的,一般实训态度好的,其实训纪律也好,反之亦然。一般说,实训态度与实训纪律较好的学生,其责任感较强、内省智能较强,反之,内省智能较弱。

(2)实训任务完成情况与实训效果测评占30%。这是技能训练的评价的重要方面,对实训态度与实训纪律较好的学生,即内省智能较强的人,再加上较强的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那么其实训任务完成情况与实训效果测评就较好。例如,金工实训根据产品质量、化学合成实验可根据产品质量与收率、分析检测实验可根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等方面指标来评定成绩。

(3)实训笔记情况与实训报告占30%。这主要针对生产实习,对于化工类专业来说,其实训笔记情况包括安全技术内容、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原料来源、产品用途等;实训报告包括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设备平面布置图、主要设备的结构图等,这既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也需要较强的内省智能。

(4)指导教师或工人师傅评价占10%。除了首先取决于实训态度与实训纪律之外,指导教师或工人师傅对学生的评价高低,还与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等相关,擅长交际,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具有运动、音乐天赋的学生更容易得到指导教师或工人师傅的青睐而得到较高的评价。

(5)相关职业证书或参与技能竞赛情况占10%。如果在实训过程中能同时得到相关职业证书,或参与技能竞赛,甚至于取得优异成绩,当然可以作为实训加分的必要环节。这不仅要有较强的内省智能,还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等。

总之,这种基于MI理论的技能训练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张扬高职学生的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等多项有利于实训技能操作的强项智能和潜能,同时能达到促进高职学生在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内省智能等弱项智能方面的发展或迁移的目的,使拥有不同天资和不同智能优势强项的高职大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这对推动现代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从以上探研与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高职学生对待技能训练总体表现为: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努力、形式上推崇集体主义、事实上效果不错、择企时专业意识较强、授课形式上向往边理论边实验。这与高职教育重视和推崇技能训练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是息息相关和一脉相承的,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欢迎的关键原因所在,同时也雄辩地说明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学生技能训练体系在实践中证明是卓有成效的。该结论虽然来源于高职化工类专业,但对其它高职理工类专业无疑将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实践中的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顾明远,孟繁华.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3]杨金梅.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4]秦鹰.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教坛视点,2004,(05).

[5]刘素婷.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06).

[6]刘玉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篇4

[关键词]化工;高职院校;责任关怀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98(2015)06-003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和环保意识也迅速提升。化工行业,是公民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的焦点之一,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化工生来就带有“原罪”,而新时代媒体泛在性的特点在提高人们获取信息速度的同时,也更加剧了人们对环境与健康的焦虑。事实上,正是因为公众对化学工业不了解,从而自然地产生了恐惧和敬畏心理,而某些由于企业对化工产品及操作过程的管理疏漏而引发的事故(有时候还有故意的瞒报)更使得公众心理由恐惧转变为恐慌,甚至还夹杂着愤怒。这种愤怒的情绪直接造成了公众对化工企业的排斥和反感,化工企业成了“全民公敌”。现代化工企业已逐渐认识到如果不注重自身的形象建设,不提高化工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则化工企业终将走向衰亡。“责任关怀”正是现代化工企业针对这种现状采用的应对方法,20多年来,“责任关怀”在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几乎所有跻身世界500强的化工企业都践行了这一体系。

一“、责任关怀”的由来、内涵及发展情况

“责任关怀”(ResponsibleCare)是由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倡导的、针对化工行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提出的一套自律性的、持续改进环保、健康及安全绩效的管理体系。“责任关怀”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当时出现了较多较大的化工安全环保事故后的背景下,首先是由加拿大化学品制造协会率先提出,它成为该企业的一种经营理念,也是该企业认为的唯一的能彻底改变化学工业公众形象的措施。该企业坚信并承诺化学工业和其他工业行业一样,不但能提供人们各种产品,也能保障人类健康,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负责任。从“责任关怀”的理念上看,它虽然是一种志愿举措和自律行为,但其对化工企业的要求高于法律标准,在其实施过程中明显体现了前瞻性思维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不但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监控了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周期,不是将企业、行业自身利益放在首位,而是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达到与社会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并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责任关怀”不但提高了现代化工企业的公众形象,而且在安全生产、健康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切实的效果。因此“责任关怀”很快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推广。美国率先在1988年和1990年由化学品制造商协会和美国合成有机化学品制造商协会分别将责任关怀引入。随后,欧洲化学制造商协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化工行业协会也承诺实施“责任关怀”。截止到2009年,已有53个国家或地区的化工协会接受并组织实施了“责任关怀”。在我国,“责任关怀”发展也非常迅速。200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签署合作意向书,正式在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实施推广责任关怀计划。2005到2009年,我国召开了三次“责任关怀”促进大会;2009年10月,国内53家大中型石化企业和化工园区石油化工行业“责任关怀”年度报告会上承诺实施“责任关怀”;2010年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又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各企业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实践中,将“责任关怀”纳入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体系中,特别是在南京、宁波等地发展尤为迅速。

二、由化工类高职院校中开展“责任关怀”教育的必要性

反观我们化工类高职院校,对“责任关怀”的教育则大大偏缓。据有些对在校高职学生的调杳研究显示,学生对于“责任关怀”的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有大量的学生甚至没听说过,对于化工行业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也是知之甚少,包括专业教材或专业课上关于“责任关怀”的内容也及其缺乏,不少教师对“责任关怀”也知之甚少。这折射出当今相关教育只停留于感性认识层次,没有与时俱进地深入挖掘现代“责任关怀”理念的内核。在化工类高职院校中开展“责任关怀”教育势在必行,其原因有三:

(一)开展“责任关怀”教育是化工类高职院校的责任

开设化工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与本地化工行业有紧密的联系。由于高职院校一定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所以很多实习实训场所就位于或毗邻化工园区、企业厂区,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化工企业的延伸,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化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是到化工生产一线工作,直接面对化工产品和设备,今后很多人将成为化工企业的中层、甚至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或者行业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这些毕业生如果学习了“责任关怀”,并将其理念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将能主动关注员工的健康、安全,也能主动承担周边环境的保护,同时会将“责任关怀”的意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关注安全、健康、环保,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全行业和全社会的和谐。此外,高职院校还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将“责任关怀”的内容普及到化工企业周边以及想了解的社区,让社区居民了解化工行业和企业的特点,掌握相应的急救方法等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开展“责任关怀”教育是现代化工人才培养的需要

化工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要通过教育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化工企业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相应工作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对其提出了精神层面的要求,即员工要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等,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在完成生产工作的同时有意识地关注操作安全、人员健康和环境保护,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有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对于劳动者自身而言,要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让自己全面发展则必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为社会承担自己的责任。显然通过学习“责任关怀”,劳动者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自律精神,主动培养社会责任意识,自觉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达到个人更好的发展。

(三)开展“责任关怀”教育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及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化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作为服务性的行业,化工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和能源,中国要发展,化工行业必然要起重要的作用,但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化工行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则必须引入“责任关怀”。作为现代化工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光靠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研发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化工企业要让公众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包括产品、原料、中间产物、排出物是什么,有多少,危害如何;技术水平,尤其是安全可靠度怎么样;环保措施实行的怎么样,尤其是三废处理情况;员工的健康是否有保证;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如何等等,要能让企业员工、周边居民和各级政府满意,得到他们的支持,这就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实际上,政府也将沟通作为越来越重要的执政手段,本届政府更加重视加强民众沟通,正在推行信息公开制度。《企业信息公示条例》正在上报国务院常务会议,预计明年实施。信用监管将成为政府监管的重要方式。而民众沟通历来是国内企业的短板。过去企业只管生产,与民众沟通的事情都交给当地政府。企业与民众的沟通,已经成为企业不可逃避,且必须做好的分内工作。在这个公民意识觉醒的新时代,化工企业必须学会事关生存和发展的新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关怀”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沟通。而在当前最能为企业进行“责任关怀”培训教育的必属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和化工企业接触最多,最了解化工企业的需求,也最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因此“责任关怀”教育不仅应是化工高职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必须是常规的工作之一,其对象既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或周边社区居民。

三、具体推进“责任关怀”教育的措施

(一)围绕专业课程、教材开展“责任关怀”教育

“责任关怀”是近年才引入我国的新理念和做法,我国大多数的化工类教材尚未融入相关内容。因此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围绕专业课程编制相应教材,把“责任关怀”的理念和实施办法融入其中,将原来化工类安全与环保的教育中增加关于“全球契约”、“沟通”等新的内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责任关怀”。比如我国颁布了《责任关怀实施准则》,里面多次出现了“承诺”“沟通”,在有关化工产品周期中的不同环节都有涉及,比如储运安全、污染防治、工艺安全、职业健康安全、产品安全监管、社区认知和应急响应中都有,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具体剖析不同情况下如何实施,并介绍作为现代化的化工企业应负的责任和自律精神。

(二)结合实习实训项目深化“责任关怀”教育

化工类职业院校实践环节较多,一般占到课时的50%以上,除了课程实验以外,还有整周的实训教学,通常还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习环节,因此是不可忽视的教育阵地。实习实训课程通常会让学生直接面对化学品、化工设备等的使用,也会让学生处于接近真实生产环境中,因此学生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利用这项优势,在学生进入实习实训环境之初就提示学生进行思考,比如注意环境是否安全,操作是否安全,是否对自身健康构成危害,会不会对身边人员造成危险,是否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能否把环节进行改进等等,从而让学生建立安全意识和环保的思考框架,将“责任关怀”理念植入学生的头脑中,为其将来进入化工企业实施“责任关怀”做准备;另外,在化工设计、设备操作等实践性环节,要提醒学生提前考虑自己的设计和操作在未来的实践中对安全环保的影响。

(三)利用员工培训推广“责任关怀”教育

由于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因此化工类的高职院校和化工企业接触比较多,不少化工企业就是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些高职院校校内建有“校中厂”,甚至很多学校就位于或毗邻化工园区。现代化化工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其中“责任关怀”意识和理念是现代化化工人才素质中的必要部分,因此现代化化工企业迫切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责任关怀”培训。但如由企业自身进行培训,一来缺乏合适的师资,二来成本(包括时间、精力、资金等)过高,因此大多数的企业往往只能将培训计划搁浅。但高职院校正可以补充其不足,在方式上可以不拘一格,既可以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实施培训,也可以让企业将员工派到高职院校进行一定周期的轮训(比如两年一次),这样能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四)开展讲座等社区活动普及“责任关怀”教育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为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有和谐社区。对于在化工企业周边的社区来说,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感受到现代化化工企业的“责任关怀”。因此化工类高职院校教师可以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以讲座等形式向公众宣传“责任关怀”理念,也可以与相关企业联系,安排社区居民到企业参观,并针对化工产品性质、生产工艺、运输、储存、急救等社区居民关注的问题进行讲解,模拟评估和公示,提高社区的知情权。

参考文献

[1]张滨,黄永茂,吕美丽.浅析如何在化工类职业院校开展责任关怀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273—275.

篇5

关键词:加强;中职生;就业能力;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178-02

一、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培养模式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两段式教学培养模式,“2”即第一、二学年让学生在校内完成通用基础模块课程和专业基础与技术课程模块的学习与实训,“1”即第三学年以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学生进入协议单位的相关岗位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具体情况如下:

1.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学校与企业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组建一支勇于改革创新、实践能力强,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由行业专家为主体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并制定工作制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参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学考核与评价等全过程。

2.成立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培养研究室。在合作企业内,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成立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培养研究室,作为校企合作的常设组织结构,结合定单培养协议、顶岗实习协议及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教育和管理。

3.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操作能手作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4.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2+1”两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与合作企业签订的“2+1”人才培养协议,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合力,前两年企业配合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完成通用基础模块课程和专业基础与技术课程模块的学习与实训。第三年学校配合企业,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委派专职教师深入企业,配合企业进行管理,及时掌握实习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实习效果。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及实践考核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达到企业员工内部考核标准,取得企业相关岗位的“上岗证书”。

二、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

1.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开设职业指导课,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团队合作意识教育等,帮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树立职业道德,为实现成功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2.通过进工厂参观学习、与工厂技术人员交流,使学生了解化工岗位员工行为规范。通过观看化工真实事故录像,并进行安全模拟演练,使学生明确化工行业安全的重要性,从自发到自觉遵守化工行业岗位行为标准。

3.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技能模块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较强的事业心,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获取信息及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将学生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4.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和校内实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树立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文明生产意识,促使学生加快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可通过以下活动来实现:邀请企业领导、先进工作者到校作报告;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体验企业的工作、生活情境;在实训室(车间)、教室悬挂企业安全操作规程,张贴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图片,以及在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照片;把企业的员工手册、操作规程发放给学生,等等。

5.通过学生社团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6.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

1.以典型生产过程为主线,按从业人员职业需要安排专业知识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2.采取边理论、边实践的形式,使两者有机结合,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知识。

3.以校内化工实训设备、实训仿真软件为依托,将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构建“理实一体”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线,理论为实训服务,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体现“理实一体”、“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理念,使学生熟练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

4.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专业基础实训、模拟仿真实训、生产操作实训、顶岗实习实训等共同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第一、二学年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做一体化”实训,第三学年安排为期一年的学生顶岗实习。

1.校内实训。

(1)实训地点。具有职业氛围的校内专业实训基地。

(2)实训时间。第一、二学年。

(3)实训方式。以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实训车间”为依托,将实际的工厂生产环境引入教学,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实训车间”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运行和管理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企业的工作过程。按照生产车间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采用班组形式,明确班组负责人并定期更换,班组负责人负有生产车间工段长的职责,负责组内基层管理、组织分工、工具设备管理等工作。班组任命安全员,记录操作中出现的失误和安全隐患,实施过程中采取组间对调监督的方式,每个班组由工段长描述本组的工作计划和最佳操作思路。

(4)实训的实施。设计工作场景,教师(车间主任)布置工作任务,工段长填写交接班工作日志;工段长独立设计工作任务单,包括原料选择和配制、计划操作规程、确定产品质量控制方案、产品检验方法等;班组进行现场真实操作,记录操作工时、电耗及最终产品质量,严格按照工厂实际操作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5)评价。班组间互评,指出对方的操作缺陷;车间主任(教师)点评,对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评分,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

2.顶岗实习。

(1)实习地点。校外实训基地。

(2)实习方式。第三学年安排为期一年的学生顶岗实习。

(3)实习的实施。根据学生自愿与学校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安排学生在合作企业集中进行顶岗实习。为保证学生实习期间的有效管理,利于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顶岗实习前,学生、学校、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三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明确顶岗实习的内容,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全方位考核评价。学校选派化工专业课教师和毕业班班主任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分别负责实习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实习期间,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企业实习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不随便请假,树立强烈的纪律观念;认真学习岗位技能,掌握操作规范;树立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纪颖,小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就业――来自2007年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的消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2]郭曙晖.试析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3]林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中职教育新发展[J].大视野,2008,(7).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煤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调研的背景及原因

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从我们对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中,了解到我院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毕业生大多就业于鄂尔多斯地区的煤化工企业,从事操作岗位,会涉及到煤样采集,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煤质的评价等等。这些技能的具备,就突显出高职院校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煤化学》的重要性。

为了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以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化工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对一些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结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作如下分析,为该门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2 调研的基本情况

2.1 调研目的

2.1.1 明确企业对毕业生知识方面的要求,确定《煤化学》课程教育目标、教学内容。

2.1.2 听取企业人员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寻找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提出课程改革建议,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2 我院《煤化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2.2.1 内容过时,教材版本太陈旧,没有充分反映出当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

2.2.2 学科化倾向较重,有些课本公式太多,学生不爱学也学不会。

2.2.3 应用少、案例少,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

2.2.4 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验实训不够重视。

2.3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形式,基于以上目的将课程内容设计了七大部分,知识目标设计了了18项,能力目标设计了7项,素质目标设计了9项。在每一小部分知识或目标后面设置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需要四个选项进行选择。

本课程调研涉及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内蒙古天润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东集团东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我院化工系教师。调研对象包括车间管理人员(车间主任、书记)、技术员、班长、操作员(内外操)、任课教师。本次调研安排在2013年1月。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调研结果汇总

2.煤样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3. 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固定碳的计算

4.煤中碳、氢、氮、硫、发热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5.煤的热解过程和发生的化学反应、煤黏结和成焦机理

6.煤的黏结指数、胶质层指数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7.煤的分类方法、煤种的性质和用途

8.煤质评价方法

9.煤的燃烧 1.采集煤样并进行制备

2.测定煤中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并对固定碳进行计算

3.测定煤的发热量

4.根据煤种知道其应用范围

5.对煤质进行评价

1.良好的政治素养、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质

2.团队精神和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安全、环保意识

5.节能降耗意识

重要 1.煤的成因类型、成煤过程

2.煤的物理性质、表面积、孔隙度和孔径分布

3.炼焦煤种和配煤原理 1.测定煤中的碳、氢、氮、硫元素

2.测定煤的黏结指数、胶质层指数

1.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2.开拓和创新能力

一般 1.中国能源概况、煤炭资源及综合利用情况

2.煤的原始物质、外表特征

3.煤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4.煤的有机质结构

5.影响煤热解的因素

6.煤炭气化和液化 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3.2 调研结果分析

3.2.1 确定了课程目标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煤化学》的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煤的一般性质以及目前煤炭的综合利用情况,掌握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工艺指标、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了解煤的有机质结构。

3.2.2 选取了与教学、企业需求一致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煤化工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是为后续《煤炭气化生产技术》《甲醇生产技术》《煤液化生产技术》《炼焦生产技术》等课程服务的,根据上述课程的需要将本课程分为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煤的一般性质、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有机质结构、煤的工艺性质、煤的分类及煤质评价、煤炭的综合利用七部分。

4 课程改革建议

4.1 人才的培养方向

通过调研,培养从事煤化工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4.2 实习场所的建设

建设煤质分析综合实训室,增加模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机会。

4.3 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有好老师,才可能有好徒弟。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已经提到过,理论老师和实训老师在知识结构上可能存在某种缺陷。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不断的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及时吸收和消化新设备,掌握与所教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默契配合专业课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通过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多给教师进入企业的机会,使教师能够站在技术的前沿,能够更好的了解专业的现状,将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4.4 要强化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训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地动手操作过程中来通晓操作规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2011年11月30日

[2]姚国林,门保全,刘文福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调研分析[J].职业教育,2013

[3]郭茜,陈震乾.液压与气动技术基础课程改革调研与建设[J].改革,2012

[4]刘翠.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调研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

篇7

关键词:实习岗位企业实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级六定法”

技师学院的任务是培养在一线操作的高技能技术人员,因此,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实训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只有到企业实习实训,才能进一步掌握生产岗位的操作技能,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术,毕业后到生产岗位才能很快上岗进行生产操作。因此,加强实习岗位建设,提高企业实习效果,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职业院校学生去企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岗位一般都由企业安排。其中的问题一是实习内容和岗位不固定,二是指导教师不固定、随意性很强,三是实习岗位的典型性不够强,四是实习岗位的环境和安全难以保障。因此,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逐渐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变成了只是为了完成专业教学而设计的教学内容,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所以,现在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差、专业知识面很窄,学校教授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脱节。

二、改进职业学院学生实习实训的方法

为了真正实现企业实习实训的作用、目的和意义,真正落实好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教学任务,云南技师学院经过深入调研、努力实践,探索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岗位的新思路,即“三级六定法”。

所谓“三级”,就是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分为三级层次:一级为感性认识,即参观实习。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天的参观实习,通过参观实习,让学生感性地认识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等情况。二级为基本了解,即跟班实习。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跟班实习,通过跟班实习,让学生了解生产的一些简单流程、典型岗位、技能操作要求,为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打好心理基础。三级为技能提升,即预就业实习。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为期半年的预就业实习,通过预就业实习,学生能进一步提升生产岗位技能。

所谓“六定”,既定目标、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定期轮换、定期总结。

第一,定目标。每个学生到企业实习都要给自己定一个实习目标。

第二,定岗位。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的要求及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学校与各实习基地洽谈,在学生实习前完成岗位选定工作。

第三,定师傅(即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学历、技术职务和合理的技能Y构,师傅与教师挂钩,教师以小团队形式入厂,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习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

第四,定期考核。每完成一次实习实训,实习人员都要填写实习鉴定表,撰写实结报告,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根据报告及鉴定表给予考评及鉴定。

第五,定期轮换。学生在某一岗位实习结束后,经过考核掌握了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规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后,换岗转入下一课题的实习。

第六,定期总结。带队教师及学生在每次工作完成后,对工作及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实习工作。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习实训岗位,将企业实习岗位、内容的决定权从企业转为学校,让实习岗位更符合教学要求,真正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多层次实习、定位实习,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彰显实习实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参与岗位实际生产的能力,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改进职业学院学生实习实训的工作步骤

1.总体思路

由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共同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规定,结合职业能力要求,由学校提出实习岗位和要求,企业安排专家和技术人员编写实习实训岗位手册,学校组织教学专家对岗位实习实训手册和实习岗位进行现场评审,校企共同修改实习手册,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按实习手册进行实习,总结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岗位手册。

2.开展步骤

第一,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商讨双方合作有关事宜。

第二,学校编写实习管理办法并进行评审。

第三,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组织企业召开岗位实习实训手册编写会议,确定相关专业典型工作岗位。

第四,企业编写实习实训手册,学校对实习实训手册进行初审。

第五,学校组织校企专家根据实习实训手册的内容对企业实习实训岗位进行现场评审。

第六,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按照实习实训手册开展见习实习。

第七,总结学生实习实训的情况,不断完善和修订实习实训手册。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是前提

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安排、协调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保证校企合作的正常开展。

成立实习实训岗位手册编写小组。由企业人事部门牵头,成立实习实训岗位手册编写小组,并根据工艺生产流程挑选典型工作岗位编写实习实训岗位手册。

成立评审小组。由学校领导牵头,系部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指导经验的教师,组成实习实训岗位手册评审小组,对校外实习实训岗位和实习实训手册进行评审。

2.制度保障是关键

为了让校外实习实训方便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笔者学校先后编写了《云南技师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规定》《云南技师学院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安全规范》《云南技师学院实习实训学生安全操作规范》等制度。

3.投入保障是核心

为了使校外实习实训岗位更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企业投入了一批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岗位及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学校则挑选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评审专家团队对岗位进行评审。

五、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

1.形成了一支由企业技术工人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编写实习实训岗位手册,让兼职教师提高了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一些技术能手原来只会自己操作,在向别人传授技术知识时不能很好地进行表达,也不能对技术经验进行较全面的总结。通过编写实习实训岗位手册,为兼职教师提供了系统总结技术经验的机会。

2.形成了规范的实习管理体制与机制

完成了《云南技师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规定》《云南技师学院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安全规范》《云南技师学院实训实习学生安全操作规范》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的编写和评审,让校外实习管理有了管理的依据,明确了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让校企合作更加细化,更具有实际意义。

3.形成了一系列校外企业实习实训教学手册

例如化工工艺专业,通过对专业能力需求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家企业,分别选取了制盐、磷酸一铵、选矿等工艺流程的典型实习岗位,针对这些岗位的特点、操作技能、安全与防范,编写了19种实习实训手册。

篇8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化工分析 实施策略

化工分析是中职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学科中具有独特的和独自的理论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思路,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理论知识过多、过难、过深,实用性不强。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易产生“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厌学情绪,这就使得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和改革更为重要。

化工专业是笔者学校的一个主干专业,化工分析是该专业的核心学科,以该学科为对象进行改革,既增强了实施的可行性,也提高了改革的现实意义。“项目化教学”的每个教学项目的设计,都是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方法来构建内容,即侧重操作,淡化理论,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更好地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习状况,感受“学以致用”的成功。

综合上述原由,化工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行“项目化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主要对化工分析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策略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策略一:设计合理的教学项目,为成功实施项目化教学打好基础

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下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既要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又要求设计的教学项目适合课堂教学,一般每个教学任务设计为1至2个课时。如教学项目一:醋酸含量的测定的设计。我们就可以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进行处理,把常见分析仪器如天平、滴定管、移液管的使用以及中和滴定的知识,有机整合到该项目中。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项目:醋酸含量的测定。

任务一:学会使用分析天平(学会三种常用称量方法);

任务二:规范书写实验报告(规范原始数据的记录;掌握有效数据的运算);

任务三:学会使用滴定管(以盐酸和氢氧化钠互滴为例,掌握滴定操作和终点判断);

任务四: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任务五:测定醋酸含量(学会移液管的使用)。

理论渗透主要有:了解滴定分析法、有效数字运算规则、精密度和准确度。

现在的中职教学要求我们重实践轻理论,但为了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教学中,不再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但还是必须适时地渗透理论,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使学生学得会、学得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完成一个个教学活动、教学任务乃至教学项目提供保障。如醋酸含量的测定这一教学项目中,就可以适时地将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法的概念,常用的天平的类型、结构原理及操作步骤,原始数据的记录规范和有效数据的运算规则以及酸碱指示剂、准确度和精密度等理论渗透到教学项目的具体教学中,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要点的同时,去掌握技能要点。并且多数知识是相通的,这也使得在后面的教学项目的学习中,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形成了技能操作为主、理论学习为补充的,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样设计,不仅将这些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每个任务的学习都是为了最终完成教学项目服务,层次鲜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符合化工生产的实际和中职学生认知特点,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

二、策略二:开创启发诱导式情境,为开展项目化教学创建自主性空间

创设合理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开展成功的教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进行实际操作的渴望。比如在项目一和项目二的学习之后,学生对滴定分析以及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形成了标准溶液制备和含量测定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所以在讲授项目三水中钙、镁离子含量的测定时,笔者就试着以情景引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展开教学项目的设计,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案例如下。

课前准备:4人一小组,每组组长1人,组长由优秀者担任(在项目一和二的教学中进行选拔)。

情景引入: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衣服等织物多次洗涤后会泛灰、泛黄、发暗,手感不柔软、粗糙,这是什么原因?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硬水惹的“祸”。水的硬度主要由水中所含的钙盐和镁盐决定,测定水的硬度是指测定水中Ca2+、Mg2+的含量,那么如何测定呢?

问题引导:

测定水中钙、镁离子含量应用最广泛的是什么方法?

水硬度是水质指标之一,它的测定原理和步骤是怎样的?

测定时所选用的标准溶液是什么?该溶液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比一般为多少?

如何配制0.02mol/LEDTA标准溶液?

标定EDTA标准溶液常用什么方法?如何标定?

该教学项目中,教学任务和具体的教学活动如何设计?画出三者的关系图?

生活就是实际,实际就是应用,创设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情景,意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体现了学习分析的价值,让学生知道化工分析是有用的。专业课教学并非一定是枯燥乏味的,而是缺乏让学生“心动”的案例和方式,不是职高学生不爱学习,而是教师缺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同学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案例,应用于化工分析课堂教学,怎能不让学生激情澎湃?当然本教学项目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至少是每组的组长一起编写和完善项目,将教学项目通过任务和活动具体化,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实施项目。

三、策略三:运用分组操作兼合作,为有效应用项目化教学提供支持

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分组合作,是专业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常用的表现形式,大部分专业教师都采用过,但是具体效果如何,并非课课如愿。一个班级三四十人,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很难让每个学生都领会,为此,笔者常采用“官带兵,兵教兵”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化工分析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在涉及一些基础仪器,像天平、容量瓶、滴定管、移液管的使用的实训中,作为化工分析的基本功,要求每位学生能规范、熟练掌握其操作。教师在课堂中要想给每个学生都纠正指导不太现实,但这些操作同学又往往需要示范和指正。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首先教会组长,再由组长教会组内的每个成员,即相当于在部队中,作为排长的笔者教会了几个班长,班长教会了整个排。当然这种方法一定要注重信息的捕捉和反馈,所以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笔者会安排让每个组长反馈本组同学实训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一一点评。

又如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堂中,组内成员间也进行了具体的分工。比如水中钙、镁离子含量的测定的项目教学中,4人一小组,组长1人,负责对全组的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价。其余3人分工合作,1人进行操作,1人负责组内自评和反馈,1人进行数据记录和处理,以此模式组内成员间分工轮换。这种安排不但使组内每个成员分工更明确,训练更有效,同时也非常符合化工分析项目化教学特点,即每个任务需要多次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再如涉及一些精密仪器的教学项目,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的含量,因为精密仪器数量有限,笔者学校只有一台气相色谱仪,加上实训室空间不大,使得采用常规的方法实施此类教学项目很难,所以笔者采用了分组合作、小组轮岗的模式,同时通过教务部门集中排课,每个小组一个指导老师,变“不可行”为“可行”,大大提高了项目化教学的实效性。

采用分组的方法对教学项目进行运用,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过程可控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行为合作意识”。如在某些教学项目中,涉及实训方案的探讨、设计、交流,涉及组与组之间的竞赛,组与组之间的评价以及组内的评价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挖掘,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作为将走向社会的学生,仅仅具有知识是很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能力、积极的情感,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学校的培养目标决不能止步于知识的传承,而必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有价值的但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中很难被发现的知识,在分组合作中,会奇迹般地被创新、被挖掘,为教学项目成功、有效的实施提供了支持。

四、策略四:创设贴合生活和生产的项目,为提高项目化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保障

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化工专业课堂中的体现,不仅仅表现在实际操作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师设计的课堂案例上,以实际生产中的、有时代感的、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熟悉的分析案例切入,将其应用到教学项目中来,从而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例如碳酸钠含量的测定这一教学项目的设计,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引入:

[设疑]工业用的锅炉用水,能直接使用自来水吗?大家知道如何可以减少锅炉结水垢呢?

[讲解]锅炉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广泛使用的一种生产蒸气和热水的热工设备。当锅炉用水不合要求时,锅炉受热面就会结水垢,不仅浪费大量的燃料,还会危及锅炉的安全运行,小型低压锅炉常用碳酸钠等药品与锅炉水中形成水垢的钙镁盐形成疏松的沉渣,然后用排污的方法将沉渣排出炉外,以防止锅炉结垢引发事故。

[设疑]同学还知道,碳酸钠在工业上还有哪些应用吗?

[讲解]碳酸钠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工产品,也是玻璃、肥皂、造纸、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所以在很多的分析领域,常会要我们去配制和测定碳酸钠含量。碳酸钠含量我们可以用盐酸标准溶液测定。

又如设计电位法测定溶液pH这一项目时,可以这样引入:

[设疑]由于环境污染,某些地区时常会下“酸雨”,如何才能知道雨水的酸度(pH)呢?

[讲解]用pH试纸法或酸碱指示剂法可以测溶液的pH值,但精度不够,而且无法测定有色、浑浊的溶液,例如测定人体血液的pH(正常值在7.35~7.45之间),用上述方法就无法满足要求,而用直接电位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要学的教学项目就是用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pH……

再如对于具体的工作任务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含量,可以这样设计引入:

[设疑]水中含有微量的铁,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饮用含铁量过高的水会影响健康,用含铁量过高的水洗涤,会让织物染上浅褐色。如何测定水中微量的铁含量呢?

[讲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

又如对于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业混合碱的测定,可以这样设计引入:

[设疑]工业烧碱(NaOH)、工业纯碱(Na2CO3)因为保存时,容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往往是混合物,工业上俗称混合碱。那么如何判定混合碱的组成以及测定混合碱中各成分的含量呢?

[讲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

从项目的确立到具体工作任务的设计,都尽可能地从日常生活或化工生产的例子引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和生产中的分析检测知识,让学生更加明白自己完成这个项目或任务的目的,或者知道自己做了之后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在面对项目或任务时,有种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愿意看、愿意学、愿意去操作,为提高项目化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五、策略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体现项目化教学的特色提供帮助

传统的重理论的教学,多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评价优劣,操作起来简单明了。项目化教学的特色是理实一体,理实一体实施效果如何,不能照搬传统的模式进行考核评价,只有创新考核评价,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多元评价机制的建立,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与人协作等综合素养。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效果。

工作任务完成的物化呈现方式是“实训报告”。一方面给“实训报告”打分。另一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由各组组长给组员进行评价(教师以抽查的方式,在各组协同组长评价),组长的过程性评价由教师完成。评价项目包括参与态度、团队协作精神、操作规范性等互评分以及组长评分、教师评分。

评定说明:以表格的形式,各个评定项目都采用100分制,再取平均值。即参与态度的评定,互评80,组长评75,教师评75,那么该项的总评就为(80+75+75)/3,各项总评分的平均即为过程评价最终成绩。

总成绩的给定:(实训报告成绩×n1+过程评价成绩×n2)/(n1+n2)

组员、组长、教师评价三结合,能真正完成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更多元化,结果更合理化。当然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认真及时做好监督、统计、反馈等工作,鼓励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落实评价效果,以彰显项目化教学的理实一体的特色。

总之,从生活和化工生产案例入手,设计教学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是中职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对教学的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化工分析课程教学中,需进一步根据教学对象不同,设计更适合岗位需要的教学项目,保证教学对象能学有所用;促进专业教师在质和量上的提高,确保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郭小蓉,李乐.化工分析(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苏小莉.项目化教学在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篇9

国内高校的认识实习普遍存在“只看不做”的弊端,导致实践缺失。学生虽然可以参观化工设备外形、认识化工生产流程,但缺少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体验,缺乏对单元过程操作参数间相互关系的理解,缺乏对自身在现代化工生产中所承担的“控制生产角色”的认识。有些同学甚至片面地认为:化工生产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我们只需要监测中控室的仪表盘,书本上的专业知识用不上。为了培养学生流程及控制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认识实习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仿真实习技术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代替工厂的实际操作,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了工程实践认识。根据我校校内实习基地的合成氨生产流程,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煤制甲醇生产流程,我们选购了内容匹配的仿真软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上机实践过程中,从认识泵、换热器、精馏塔等单元设备流程,到理解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等重要操作参数的控制知识和上机实训,再到生产流程的开停车及事故处理实训,使学生了解操作参数之间的相互关联,获得关于流程及控制的工程实践经验,激发其对后续相关理论课程的主动学习兴趣,强化认识实习的工程教育实践功能。我们以学生在线上机运行能力作为仿真环节考核的评价标准,督促学生主动学习。仿真实践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单元设备可视化模型,深层次展现单元操作的工程实现

下厂参观实际生产流程,获得设备外形的感性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远远不够。培养卓越化学工程师更要求其注重建立单元操作的设备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联,以及对单元操作过程强化的理解。如何获得单元设备内部结构及工艺内涵的感性认识,是目前认识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的校内认识实习基地,不仅建立了合成氨和催化裂化生产装置模型,还把工厂中废弃的泵、换热器、精馏塔盘、塔内件等实物进行了“解剖”,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理解单元操作是如何在工程设计层面实现的。我们还将进一步设计制造单元设备的动态可视化模型,再现设备内的物料流动状态及其与传递过程、反应过程的相互关联,让学生获得强化单元操作的重要工程概念,建立对流动状态影响传递过程等的感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深层次的感性认识基础。

三、认识实习配套教材,加深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和理论升华

认识实习从单一的工厂参观模式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成倍地增加了带给学生的信息量。而在传统的笔记式实习授课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在流动参观的环境中获取对工艺流程及单元设备的感性认识,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思考,提升对实践知识的理解,这就容易造成学生不求甚解,使认识实习仅流于形式的情况长期存在。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缺少针对认识实习的配套教材,如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就很少见到化工实践类教材。为了解决认识实习“参观内容爆炸”造成学生不求甚解的问题,我校编写了认识实习配套教材,介绍化工安全、单元操作,典型化工工艺过程,如合成氨、催化裂化、常减压蒸馏、煤制甲醇、乙烯等的原理及流程,以及化工单元及流程的仪表控制原理和开停车、运行、事故处理方案的仿真实训。学生可以边读书边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有利于加深对工程实践的认识和对理论的理解,训练主动学习能力。在2014年认识实习中,认识实习配套教材以校内讲义的形式试发行,学生几乎人手一本,提升了工程实践效果。讲义在学生试用改进后已正式出版。

四、注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产学研示范作用

认识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走进化工厂,校外实习基地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提高专业认同感、求知欲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至关重要。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容易对化工企业的工作环境、经济效益、人身安全等产生担忧。目前,各高校把重点放在开发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上,而如何更好地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工程人才培养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的做法是加强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产学结合,聘请工厂技术人员担任认识实习指导教师,来校讲授安全知识和生产流程,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产研结合,加速了我校科研成果在实践基地生产装置上的应用,如校外实习基地的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四塔流程,就是我校的科研成果转化。通过现场参观,学生看到了科研创造的生产力,提高了专业认同感和求知欲。我们还充分发挥校友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动企业中的优秀毕业生,请他们带在校学生下现场、介绍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规划能力。

五、强化外部监管,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认识实习的学生数量多,实践教学任务紧凑。如我校的认识实习,约700名学生/年,1周教学计划内通常是以班为单位集体参观实践。如果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实践就会沦为走马观花,起不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工程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学生思维的自组织过程。多数学生对所需掌握的实践知识具有不明确的学习兴趣和目标。学校必须通过实习过程中的及时引导及多种外部监管措施,如课堂监管、教学过程监管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我价值认同感,不断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实习动员时即下发认识实习要求,明确各环节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认识实习,并通过实习教材预习基础知识;其次,不断改进认识实习的各环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手、眼、脑并用;最后,实施多元化考核制度,如仿真采取上机实践在线考核、校内实习采取闭卷考试、下厂参观采取提交实习报告等,有效地督促学生在认识实习中紧跟每个实习环节的步伐,强化自主学习,提高认识实习的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作用。

六、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8S”;电子技术;实训教学

“8S”活动源于企业,在学校中应用较少。之所以借鉴使用,是因为技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兴趣不强,而“8S”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达到提高人员职业素养的目的。为此,实训中采用“8S”管理,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与学习意识,通过素养的提高以及学习意识的增强,带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一、电子技术实训教学采用“8S”的可取之处

“8S”中的整理、整顿、清扫、安全、清洁、素养、节约、学习活动也是电子技术实训教学中的必备环节,可以借鉴应用。

二、电子技术实训课未使用“8S”管理方法之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经常换工位。

2.元器件放置不合理,每次取用都需要教师帮助,浪费时间。因为之前没有元件盒,所以上课需要的元器件,都是分发在桌子上,经常有丢失的情况;实训时,自己的工具随手乱放,等需要的时候,随手乱拿,本来是每人一套的工具,到最后出现有人多工具、有人少工具的情况。

3.每次实训期间,地面上都会有较多的废旧元器件、学生的个人垃圾等,实训环境较差,让人无法全身心投入实训。

4.安全:电烙铁的电源线检查不足,虽从未出现安全事故,但是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不强。

5.节约:实训结束时,剩余的焊锡丝、短接线等未及时回收。

6.学习:由于技校生理论知识不足,故实训模仿居多,但这些也仅仅局限于焊接技术,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对故障的自查自修能力很差。

三、“8S”管理方法在实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常规管理

元器件的放置:在电子技术实训中,为了提高取件的效率,我们订做了一些元器件储藏柜,里面又分为若干个小抽屉,将这些抽屉进行分组,分为: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集成块、可调电阻等大组,然后在每一大组里面的每个抽屉外面写上元器件的名称及数值。在实训过程中,如果因为元器件损坏或者丢失,学生可以自行前往元器件柜子取出同类元器件。

元器件盒:在实训的时候,将元器件分发至每个人的元器件盒里面,既方便了取用,也不容易丢失。

工具的摆放:将常用的工具放在工具箱里面,每两人一个工具箱。

工作台的整理:工作台的分配,按学号就坐,便于管理。工作台上面放置工具箱,工具箱里面放置常用的电子组装工具。因为实训室是共用的,工具等的使用,难免有损坏,所以规定新班级每次上课前,检查上个班级的工作台使用情况并登记。

消耗品的存放:在实训室的讲台一侧,放置储藏柜,存放一些消耗较大的物品,例如:电阻、电容、二极管、焊锡丝等,以便及时补充元器件柜。

工具保养:对于使用的电烙铁以及斜口钳等及时进行保养。

(二)实训课堂管理

整理:拆卸及安装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废料,会散落到实训台的整个台面。为此,规定学生拆卸完毕后,将废料堆在一起,为接下来的其他工作准备足够的实训台面空间。

整顿:按照实训指导教师安排的工作台依次坐好,必须使用自己的工具。

安全:(1)实训时,调试必须由指导教师在场才允许进行。(2)实训开始前,先检查电烙铁电源线的完整性,以防触电。(3)实训室内,不允许打闹。

学习:(1)实训课时,下发实训报告,根据实训进度,将需要填写的数据及时记录,并记录自己在实训中的心得和疑问,课后由课代表上交至任课教师。(2)对于所有的实训科目,都要进行相关的调试。调试过程中,会有因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的调试不成功,此时需要学生回去自查,然后再由教师根据所有的未自行解决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通过这一过程,加强学生的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

节约:将实训台上剩余的焊锡丝、短接线以及电阻器等回收,并分类放置在元器件柜里面,下次继续使用。

清扫及清洁:实训课下课准备:(1)工作台整理:将自己的实训材料放置在自己的信封里面,交由实习指导教师统一放置,便于下次继续使用;(2)下课以后,根据卫生安排,彻底打扫卫生。

素养:素养是指通过始业教育以及课前教育等手段,提高班级的文明礼貌水准,促使每位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遵守规则,并按规则去执行。

四、电子技术实训教学采用“8S”管理方法的效果

内部:电子技术实训课采用“8S”管理以后,取得了如下成绩:(1)减少浪费。降低了很多不必要的材料以及工具的浪费;减少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提高了时间利用率。(2)消除了安全隐患。实施“8S”管理之后,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大大减少了安全隐患。(3)改善了实训环境。明亮、清洁的实训场所,给人以清新愉悦的心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无论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素养,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外部:目前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极为重视,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广大家长仍然对职业技术教育不理解、不认可,造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质量一直较差。学校采用“8S”管理教学以后,学生在学校成长了,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看到了实际的效果,学校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