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连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13:5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互连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互连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学案导学 工作任务 课堂教学

以往在教学模式的设计指导上往往重视教法的指导,而忽视学法的指导。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渴求学法的指导,以叩开学习之门。在网络互连技术课程中开展“学案导学”正是顺应了学生的现实需求。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学案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

一、网络互连技术课程特点与教学反思

网络互连技术这门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具有四大特点:一是课程涉及广、难度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包括网络互连设备与管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局域网交换技术、路由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等内容;二是合适的中职教材很匮乏,现有教材,不是内容过于陈旧,就是难度太大;三是对实验室建设要求比较高,设备投入大,同时实训内容开发力度往往不够,实训内容与实训资源不匹配现象存在;四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必须具备相应的软硬件运用能力、网络工程能力、编写网络文档等能力。

二、开展学案导学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法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教师很难驾驭项目教学特点与课程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课程内容过散、缺乏整合与共享、教学容量过大、课时量明显不足、教学进度过慢、理论知识“够用度”难以把握等一系列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和途径,使得项目教学法的效果能在深度上和广度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学案导学顺应了学生的现实需求,也为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技能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这一角色的转换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既要设计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教案”,又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学案”,供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使用和课后复习巩固。网络互连技术课程学案设计与学案实施方法实践如下:

1.网络互连技术课程的学案设计方法与要求

网络互连技术课程的学案设计以行动为导向,从广义的工作情景中认真提取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从中筛选出符合中职学生的职业工作任务,设计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学任务。以实际工作需要设计学案任务,一个工作任务为一个学案单位,通过一个个学案将工作过程案例串联起来,给学生创设一个以双重角色投入学习和工作的情境。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将知识点引入具有探索性的工作任务中,把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学案的具体设计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工程项目和工作任务。在时间安排上尽可能按课次(两课时)编写学案,有利于在一次课中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我们把实际工作任务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反映到学案上,同时避免将学案变成操作手册。

2.学案导学的操作过程

学案导学的操作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在参与中学习。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积极施教,做到位而不越位,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在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工作任务,在学案的指导下对相关知识进行自主预习。同时,教师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课上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2)复习回顾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对上一次任务完成的体验讲出来与其他人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引导学生开口,运用“漏斗式”的提问方式引导整个回顾,从完成工作任务本身带来的感受开始引导,随着回顾的深入,运用其他的提问方式,如选择性提问,或者封闭性问题而达到“反思”和“理论提升”的目的。

(3)任务引入阶段。根据每次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设计实际工作任务,从中引出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能在认真自学的基础上对学案上的基本工作任务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4)课堂讨论阶段。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工作任务,以小组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集体讨论,探索学案中问题的解决方案,促成各点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时,教师应担负起“导演”“教练”“主持人”的责任,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鼓励提出多套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点评。

(5)工作任务实施阶段。工作任务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或以小组方式完成,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并及时答疑。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巩固所学;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

(6)课堂小结与课后反馈。每次课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整个工作过程,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一是要求学生练习,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二是完成跟踪练习。教师应对每位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共性问题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有实效。

3.学案导学实践中应把握的尺度

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要把握以下尺度:一是教师设计学案时要兼顾教材与实训环境,要与企业合作,与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解决资源不足问题,体现工作过程、体现岗位技能,同时摸清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状况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馈,编制体现学生需要的学案;二是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要设计出既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又尽可能满足有余力同学的需要;三是教师评价方式必须多样化,评价方式从单一笔试转化到笔试、机试、实际工程任务相结合,甚至到完全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四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和条件;五是教师要有服务意识,帮助学生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帮助学生自主地发展自己的知识,提高技能。

四、结论

学案导学实践的体会:一是学案设计,尤其是科学性、实效性强的学案设计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二是学案导学重点在于强化学法的指导,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三是教师在人际关系上向学生的朋友身份转变,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孙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J].职教通讯,2004(5)

[2]罗.用学案导学法提高职高学生上机效率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篇2

1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1]。本课程的内容涵盖数据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两部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组织形态、构建方式、协议设计及实施运行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针对现实世界的问题,选择有效的通信系统与网络结构。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综合性强,与工程技术结合紧密,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网络原理,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2]。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目前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型的人才比较缺的,但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造成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不相符,或是考试成绩高分,但实际到企业发现自己基础知识差,动手能力达不到企业的标准,这与我们培养方式以及考试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注重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2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针对以外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知名大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教学改革方案。

2.1 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

理论课在讲授过程中全面推行“多元化”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发现问题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所提倡和推崇的科学方法。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正确使用“问题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问题,具体归纳如下:

1)教师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场景;

2)教师把某一问题先引出,给学生留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兴趣听课;

3)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ppt课件多采用动画效果: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可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新鲜感,学生被动画效果所吸引,易激发其听课兴趣和跟上课件动画演示效果的思路,避免开小差。

“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针对某个问题产生了疑问,通过大家的集体的参与,分享和批判彼此的想法,有争议的地方老师进行很好的引导,最终求得对问题的解决以及对问题的明晰。在这里同学们变成了主体,老师则作为一个辅体助其达到目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项目驱动”教学法:以一定社会文化为背景,以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待处理事件为目标,通过操作来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出“项目任务”,针对所提出的项目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该项目任务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的具体步骤如下:

1)提出项目:项目的教学内容是“如何组建校园网络”。

2)分析项目:组建校园网络,要求学生要先规划认识校园网的拓扑结构,以及相应的网络互连设备。该项目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去学校网络中心了解相关的技术知识。

3)边学边实践:在该项目的学习过程有理论学习、实验室学习、实训室技能训练以及到市场去调查了解,这样在学习中实践,从实践中再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与市场相结合,学生深深感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4)完成项目:这个项目可以是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是组合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这个项目的完成还必须要上网查找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5)总结:由教师主持,总结这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对项目报告中学生的创新之处提出鼓励,对项目报告中的不足提出建议,对项目报告中问题最多的地方进行讨论。对项目报告完成得好的同学,要他上台演示和讲解,使同学们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2 实验课教学改革方案

实验课实施“提前讲授实验知识与实体与模拟软件交叉结合练习”

实验课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掌握某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自主实验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中如何合理安排实验进度,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才能实施的。

提前讲授实验知识:

1)整理评估本学期的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并制定出本学期的实验计划和知会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2)在每次实验课开展之前,依据本次实验课的复杂情况,利用理论课时间提前介绍本实验的知识点,让大家在有限的上机实验中,更加熟练地完成并掌握其知识(如在涉及配置交换机的ip地址时,可以提前把网络层的ip地址知识给学生讲解)。

实体与模拟软件交叉结合练习

1)在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实验中,由于实验室实体设备资源有限,目前,传统的做法是学生分小组进行配置实验,然而有限实验时间里,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配置实验实体设备,只能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分工完成本实验内容。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亲自动手锻炼的机会,可先让学生熟悉真正的交换机和路由器实体设备,对它们产生感性的认识之后,再在资源足够机房采用模拟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 5.3.3”进行实体模拟配置,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配置的相关命令知识。

2)待学生对相关配置命令掌握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到真正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设备实体上进行配置。

2.3 作业教学改革方案

作业实施课后习题与网络工程师真题相结合

传统布置作业方法是基于课本的课后习题,但为了增强实用性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可参考历年网络工程师考试的真题,依据课堂的进度,布置相应真题的作业加以巩固练习。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网络工程师考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3 总结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

由于计算机专业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兴起的新专业,早期的计算机专业师资力量十分匮乏,许多教师都是由数学或者物理等专业转行而来的,缺乏专业系统的计算机知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老师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培训与学习,教学时难免就会捉襟见肘。随着计算机人才层次的逐渐提高,高职院校引进了大批计算机专业的新型人才,专业的教师队伍素质得以迅速提高,教师队伍年龄呈现年轻化,这一举动给计算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以下问题:1)教师职业教学经验不足:多数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到高职院校任教,没有企事业实践经历,缺乏工作实例经验,不能掌握职业教学特点,所授专业知识课程不具体、不生动,多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对知识点的理解,而没有关注高职类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导致学生“畏难”“怕难”,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导致学生所学无大用,与社会需求脱节;2)年轻教师承担的课程任务重,进修学习机会少、培训时间少,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2高职类学生生源质量变差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职教育也进入了快车道。本科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使高职院校出现了招生难的困境。为了解决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2010年教育部实施了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新举措[5]。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从单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转换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技校生”[6],生源结构趋于多样化。但随着全国性生源数的减少,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仍然严峻。多数高职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无限制地降低录取分数线,致使整体生源质量大幅下降,这给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3教材更新慢、内容重复

教材是实现教育过程的重要载体,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依据。高职教育在以“工学结合”和“职业为导向”的方针指导下,大力推广教材的项目化实例化建设,高职计算机专业教材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专业的教材跟不上软件的更新速度,往往会差两三个版本的间隔;2)教材内容重复率太高,例如《网页设计》与《动态网页设计》这两本不同教材中,第一本书主要讲解的是HTML框架知识,但在第二本书中依然占据了一半左右的篇幅去讲解HTML,这样就造成动态网页的内容讲解过少;类似的现象同样在很多教材中存在,如《计算机网络基础》与《TCP/IP网络互连》;一些言语类教材(如C语言、VB语言、Java语言等),其语法部分大同小异,但每本书的语法部分都占据了很大比重。教材内容的严重重复,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厌倦懈怠。

1.4项目化教学形式化严重

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和职业教学的需求,高职教材多采用项目化模块的编写方式,即适当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贯穿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项目化教学的方法与初衷固然很好,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1)流于形式化。改编后的教材仅仅是形式上的项目化,通过单纯的添加一些简单实例,将“章节”改为“项目”,降低原有知识体系的难度等等来达到项目化的目的;2)项目化实例不具有实用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不同,其更加侧重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够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一种技能,而不会去追求理论知识的全面性,因此,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多数计算机核心教材在项目化过程中,都忽略了项目的实用性,没有将项目内容与实际技术岗位结合起来,这样的“项目化”的教材缺少了对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内容。

1.5实践操作课程滞后

计算机课程对实践操作的要求很高,课程上的教学往往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为了能够完成课程教学的设计目标,需要进行大量配套的实践课程,这就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对于多数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其计算机硬件设施都存在一定的欠缺,但这些院校为了解决学生扩招所产生的校园建设滞后问题,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学校的基础设施上[7],结果导致对计算机教学“硬件”投入不足,人才培养方案上制定的1∶1以上比例的实践课程得不到落实,本该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进行的实践教学,依然在普通教室里面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及岗位设置的难度,单纯的理论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1.6考核方案不合理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应该依据其课程特点,制定相应合理的考核方案。但实际情况是,现实的考核依旧只是采用传统的笔试测试,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笔试测试的理念是针对于“应试教育”,如果过多地采用这种“应试教育”,往往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善于考试,但动手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差以及创新能力差等。加之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一些内容也比较抽象难懂,很多知识点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得到验证和巩固,只重视理论笔试,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丧失学习兴趣,产生畏难、厌恶情绪,进而出现“厌学”现象。可见,单纯的笔试测试并不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的考核,即使有些教师在考核时采用了实践考核方式,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的考核方案,实践考核分值在总分中所占比重是否合理和有一定的随意性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2应对方案及建议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针对高职院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每年都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培训,但培训基本上都是在普通高校进行,培训内容多是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模式没有实质性突破,教师的职业教学水平提高不明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迫切。首先,在建立学科(专业)带头人制度的前提下,积极选拨优秀的年轻教师定期进入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交流,了解企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人才岗位设置和使用情况,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计算机专业方面的技术难题,参与企事业单位技术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同时聘请企事业单位一线工程技术人才参与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制定中来;引进兼职人才,实行“经验+实战+最新理论”的多样型兼职教师队伍,共享企事业单位最新的专业技术经验。加强既有较强理论知识又有较高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使“双师型”教师不低于50%的比例标准。同时,更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增强职业教育的责任感。

2.2根据学生基础和志趣,进行分层次教学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如果依然采取集体集中授课方式,大部分学生会跟不上授课节奏,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学生对课程产生畏难及厌学情绪。根据生源素质层次的不同,建议实施分层授课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不同的班级集体,根据他们的基础知识和职业志趣来决定授课的难易程度及讲课进度,在分层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动态考核每位学生,结合考试考核情况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层次,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性,最终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达到学有所得、学而有用的目的。

2.3合作出版专业教材,解决内容重复问题

由于每所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人数有限,单独出版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成本高,操作性有限,可联合多所同类高职院校,合作出版专业课程教材。为了避免相关教材内容上的重复现象,统筹开发高职教材,强化教材沟通与衔接,对计算机专业的核心教材进行整体考虑,采取一次整体出版的策略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高职教材建设应该从追求职业领域工作任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整合合作院校间的资源来进行核心教材的整体规划编写。通过多所院校的合作,避免了单个院校专业招生人数少的缺点,能够及时再版来解决软件滞后的情况。

2.4增强教材项目化的实战性

根据高职“技能+岗位”的教育目的,要求知识够用的原则,教材编写上要优先考虑知识的实用性。针对这个目标,结合多年的项目化教学经验,对计算机项目化教材的编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知识实用性,从高职教育的实用原则来选取知识点。从内容范围上进行控制,让知识点更加适合岗位职业需求,另一方面要贴近主流,跟上软件技术的发展步伐。2)项目实战化,从岗位技能上出发,最大可能地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获取项目素材。通过对这些实际项目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归纳总结出涉及到的知识点,并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将这些项目规范化。3)项目的连续性,在项目的编写中要确保项目前后连续性,这样才能在保证按照项目开发的流程来安排知识点的讲解,在掌握岗位技能的同时能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2.5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消除实践课程滞后现象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应加大计算机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的更新力度。增加实验经费,建设高标准“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有规划地进行实验设备更新,实现培养方案中制定的实训比重数目;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灵活的政策导向,让企业入驻校内实践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引进企业技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习企业的管理动向和先进技术动态,在就业中掌握先机,实现学以致用的理念。

2.6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

由于计算机专业操作性强,传统的考核方案早已不适合。结合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应建立计算机专业项目化考核信息体系,通过网络化控制考核过程,考核内容制度化。解决考核给分的随意性,减少主观误判;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我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习状态。适当安排一定量的项目外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以一定比重计入考核内容;同时在项目化考核信息体系里保留部分理论知识考核,为学生搭建完善的专业知识架构,以便学生继续再教育。通过建立项目化考核信息体系,使得项目化考核方案更加系统化、及时化和科学化,能够做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技术能力的客观评价,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