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19:0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力学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本文结合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力学优秀课程”建设,就建筑力学课程在教学规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如何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力学;工学结合;优秀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与难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高职院校中基础专业课的课程建设。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理论性很强,而职业院校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技能,因此建筑力学的教学是各个高职院校力学教师长期以来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建筑力学教学过程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不断完善课程标准
按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本专业实际特点,将建筑力学课程按任务分类,制定完整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本门课程的课程计划。
二、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最基本的工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可以向学生传达准确的知识信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课程建设不能忽视教材的建设,原则上是根据学生实际特点自编教材。具体做法如下:教师应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保证优质教材进课堂。刚起步阶段可以编制适合我们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趋势同时兼顾现状的各任务建筑力学教材,当然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注意和其他课程先后开课顺序等因素,同时应重视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目前适用我系当前高职学生的教材不是很多,最好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编制建筑力学校本教材。
三、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怎样采取有效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每个学期要有计划地安排他们下工地锻炼,多接触工程实际,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工学结合。二是采取电化教学。在课程开课初始安排电教片,通过摄像机镜头把学生带到施工现场,使学生如临其境,耳闻目睹那些由于构件承载力不足导致的构件破坏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等,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增强其责任感,进而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建筑力学教学内容应围绕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公理为基础,同时讲解例题的时候一定引入工程实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理论讲解、实验实训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融入先进的职业教育培养理念,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四、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改进、优化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知道职业院校强调对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建筑力学是基础课程,理论知识较多,这样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可谓是学生上的拦路虎。如何能提高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呢?教师可以对学生适当地讲解科学家成功的历史教育,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等。结合松原建筑工程实际,讲解建筑力学中的一些枯燥的计算公式等。通过举例,使同学们感觉建筑力学和生活中联系很大,让学生懂得其实建筑力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对力学产生学习兴趣。由于建筑力学包含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力学的知识,知识量多,难度大,因此我们尝试着采用了课堂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和引导归纳法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增加课后练习和实验的课时,增加实训课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上课时提倡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由于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生预习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组,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根据课堂讨论情况给予反馈,解答学生讨论中发生的错误概念和疑难问题,然后对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授。
此外,通过建筑力学中典型例题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其学习主动性。通过参与,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研究者。为此,根据我系教学实际考虑将建筑力学课程划分为两个项目:基础型项目、应用型项目。基础型项目内容以专业基础课“必需、够用”为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争取全体学生都能学习并理解,主要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应用型项目内容为建筑力学的有关理论在生活及建筑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面向90% 的学生,主要注重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革现有教学手段
改革现有教学手段主要是侧重引入先进的多媒体。目前我们建筑工程系新组装机房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基本上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以教材为主但不局限于教材,鼓励督促教师自制电子课件并使用,引导和激发广大教师共同研制和改进多媒体教学软件。每一位教室必须有一项专长,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上理论课时充分利用自制挂图、力学教学模型、多媒体教室等手段,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把复杂枯燥的力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听起来通俗易懂,以实现课程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种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建筑力学应该为学生就业服务,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事业永恒的话题。建筑力学是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很强,但是它来源于工程实际,服务于建筑工程结构,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服务于工程实际。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建筑工程结构中的力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积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若是想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增加更多的去工地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2006第16号文件
篇2
摘要:本文基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及实训的情况,提出在校内建立建筑示教模型实训基地的思路,探讨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学习质量,以推进中职技能实训教学。
关键词 :建筑施工示教模型实训教学
在中职院校中建筑施工技术一直都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这门课更注重实践与综合性。目前,学生学习该课程仍然主要是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即任课教师简单直接的课堂授课方式,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或者并不同步进行,主要原因一是安全问题,二是不一定找到合适的施工工地即实践场所。因此,急需创建一个高效的实训教学模式,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既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一、示教模型实训场地的建立
因校外实训或实习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可选定校内某场地作为专门示教模型实训场地,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建筑结构从场地勘察、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封顶等过程的半成品,这个建筑结构要求与实际建筑结构同样大小,但是必须表现各项施工进程。我们称之为反映一系列施工进程的示教模型。该模型可作为土建类专业的模拟仿真的实训手段,尽管目前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实训手段,但建设较完备的校内示教模型实训场地,发挥多种功能,具有自身突出的优势,可作为中职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示教模型实训的多种功能
1.认识实习
示教模型相对完整地重现了实际施工中从图样识读、下料加工、安装施工、质量验收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讲解,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了感性认识,这比在课堂中学习更生动、形象、便于理解。此外,在实训工场的计算机中,可收集、制作一些有关施工过程的动画片,作为参观静态施工过程的补充。还可以收集、自行拍摄一些实际工程当中的施工照片和视频。了解、熟悉这些信息将极大地丰富示教模型实训的内容,完全满足认识实习的需要。
2.施工实习
显然,示教模型实训场地不能仅仅满足认识实习的需要,还应该作为施工实习的场地,即直接动手进行施工操作、现场学习施工技术。实训场地还要设有现场操作场地,教师根据授课的进度,随时安排施工实训,在校内实训场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必要时辅助施工照片、视频,比如制作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楼梯、楼盖、雨篷等整个构件或一部分,整个制作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决策实施,教师可以在之前课堂上介绍构件组成材料、制作流程、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按小组查阅资料写好操作步骤,做好充分准备,完成之后写出总结或体会。这种结合亲身动手操作,让学生更了解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技术的问题上,有更好的解决与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能力。
3.复合实训
示教模型相对完整地重现了实际施工中的全过程,这也涉及很多其他专业课程,比如: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测量、施工组织、建筑构造、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安装等重要课程。因此,还可以用来组织复合实训。例如,在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课程中都讲到雨棚,它有多种形式,可做成结构形式,也可做成建筑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雨棚的受力钢筋应设置在上面,这与一般的梁配置受力钢筋有区别,为什么呢?在建筑力学课程中可以找到答案,该课程常将结构形式的雨棚简化为平面的悬臂梁,与墙的连接为固定端支座,受向下的均匀分布荷载作用时,上部受拉,因此必须将受拉钢筋配置在上面。
此外,在复合实训中由于时间长、涉及课程多,而且各门课程研究重点也不相同,所以也要注意场地的使用效率。如果某种构件在某课程中已要求制作过,在其他课也涉及时,不必再重复制作。这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存取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可探讨在电脑中制作三维立体模型、动画模型。
笔者认为在复合实训中可加强计算机的使用。如在平法识图教学中,梁中的钢筋关系十分复杂,理解难度很大,虽然在施工实训中可以动手操作,但不会反复去做。这时可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一些三维立体模型,如三维模型软件3DMAX 、MAYA、SketchUp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软件,并利用它模拟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构件及施工过程,这样学生对此更有兴趣,既学习了软件,又巩固了专业知识。
三、小结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培育
一、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正在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根据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全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将由2011年的45%,提高到2015年的52.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目前及未来10年,自治区城镇化建设处于加速上升时期。未来数年广西需要新增大量建设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据建设厅预测,广西建筑业施工领域高职建筑技术类专门人才的年需求将达8000人以上,并将逐年增长。然而,目前广西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却较低,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
本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历史已有50余年,为广西城镇化建设输送的毕业生是广西同类专业中最多的,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4年开始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2+0.3+0.7”人才培养模式,2006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三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四门校级精品课程、一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要求,要建设一批适应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急需专业和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优势专业,2011年7月,本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申报广西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获得批准。但是,根据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该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尚有不完善和脱节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后几年,按照地方政府规划及建设市场要求,要强化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才能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
二、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理念与目标
紧密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教育理念;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以岗位技能考核为重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强化校企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面进行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计划经过2-3年,达到专业办学活力明显提高,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的优良效果,将该专业打造成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显著,引领广西同类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广西名牌专业。
三、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改革措施与预期成效
实施“定方案、建机制、联企业、优团队、强课程、重实训”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实现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从优质到精品的提升和跨越。
(一)定方案
改革措施是实施“大专业、多方向、宽口径、活模块”人才培养方案。从2011年秋季起进行专业大类招生,将原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基础工程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完成前三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第四个学期按“志愿+就业”的原则选择专业方向,按施工、内业、监理、测量、钢结构、设计六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有灵活的、与岗位对接的课程模块,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满足用人单位订单培养和零距离就业需求。预期成效是形成一套得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可,在全自治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建机制
建立相关的互动保障机制。在教师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方面,建立与此挂钩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机制,建立校企双方相互兼职的激励机制,同时建设经费稳定化、奖励制度化。在实习、实训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方面,强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管理机制,实施“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按岗位完善和编印更加合理的《顶岗实习手册》。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以岗位技能考核为核心,按照“五个结合”即“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分数评价与素质评价结合”、“技能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结合”,构建“多元考核、企业评价”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实践接轨。
(三)联企业
在已有“由本学院牵头,和建设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已与21家区内大型的建筑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建筑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教育主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形成比现有合作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紧密型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及培训、学生就业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平台。
(四)优团队
改革措施是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把专业教师队伍打造成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
1.大力支持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国内进修、出国访学、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挂职实践,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同时选拔专业带头人助理一名,引进企业兼职带头人一名。
预期成效是综合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助理、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建立一支梯队型、复合型的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带头人团队。
2.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分批选送到相关院校对口专业进修、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企业挂职实践、技术兼职。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在已有骨干教师的基础上,使其余教师全部成为教学骨干。
3.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养。外引内培,引入行业能手担任专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和培训。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顶岗,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和课题研究等,拓展和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每学期选派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7至9名参加脱产实践,或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实践,实践能力达到培养计划考核要求。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专任教师获得相关专业工程系列技术职称或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65%以上;90%以上的专任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行业能手参与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导青年教师等。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2∶1,建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强课程
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同步建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措施保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步提升。建好课程开发框架体系,为实现本专业所有核心及骨干课程全部与实践接轨升级优化奠定基础,达到“建筑市场决定专业、专业选定课程、课程为建筑市场服务”的一体化目标。
改革措施是构建“三个平台、两个系统、十种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特色教材建设。以建筑工程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主线,搭建能力递进的“三个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管理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相辅相成的“两个系统”: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依此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建设以培养十种能力为宗旨,即专业识图能力、建材应用能力、基本构件计算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安全管理能力、施工测量能力、质量检测能力、资料管理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达到以下预期成效。
1.形成课程设置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对接,具有工程性和职业性的“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专业特色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由《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识读》、《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等9门主干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
2.将现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全国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现有的校级精品课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房产测量》、《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自治区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建筑力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成为校级特色课程,至此,本专业的骨干课程全部升级优化。
3.在已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6本“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钢结构施工》。
4.利用虚拟技术开发单体建筑教学软件,三维动态展示基础构造及施工、上部构造及施工、钢筋构造详图,参与自治区和国家的教学软件大赛。
(六)重实训
1.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与标准。完善由课程项目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按员岗位分别编印、完善《顶岗实习手册》,完善网上实习管理平台,形成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模式。
2.乘新校区建设之机遇,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迁建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扩建普通测量实训室、材料试验实训中心、DY国际-学院工程设计部;新建监理工作室(已与建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约)、钢结构实训基地、混凝土实训基地(企业投入100万)、数字测量实训室(计划对外开展测量服务)、防水实训基地(已与金雨伞防水装饰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基坑支护实训基地、地基与基础模型实训室。建成一个集教学、科研、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综合仿真实训中心。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2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分别在自治区内和区外各新增5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四、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在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列为学院重点发展的龙头专业。在2011年7月,通过评选,本专业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唯一的“优势建设专业”项目。
(二)组织和制度保障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及系部各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与管理,专人负责、责任到人,保证建设按计划进行,确保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如期实现。为了严格执行学院的科研教研相关制度及规定,围绕本建设项目,还将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如项目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项目建设年报告制度等,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建设项目能够规范有序进行。
(三)资金保障
自治区和学院将给予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按进度和资金预算,严格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对各建设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合理使用各项经费。
(四)过程管理
在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全过程管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和监督各项目的建设进度,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按半年度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将项目建设年度进展情况、资金预算及有关材料汇总形成年度总结报告,及时上报学院和自治区教育厅,定期接受上级的中期检查和有关部门的监察、审计,确保如期完成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4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还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我们建筑工程专业在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通过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将教书育人与生产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4个学期的专业素质教学、2个学期的职业技能培训、2个暑期和1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在此过程中,强调严格的质量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的建设,并建设集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教材,为工学结合提供保障。我系采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灵活安排,课程学习集中,即连续安排在一个上午,先在课堂上课,学习基础的专业的知识、方法以及仪器的构造和使用、CAD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专业课,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训,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必要时进行操作演示。这个教学模式的好处一是边学边做,容易掌握;二是课堂活跃,学习积极性高;三是学习时间灵活安排,可根据内容与难度调整实训时间的长短。教师主要是布置任务、督促检查、适时指导、认真总结和评定成绩。学生的自主性很高,都能自觉地甚至你追我赶地完成实训,专业技能与操作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能提高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我们学院建工系与省内及省外三十多家建筑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教学实习阶段,老师或工地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有关专业知识的内容、方法和要求。顶岗实习阶段按照学生家庭住址适当安排学生到相应工地现场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实践活动。学生身临复杂的施工现场环境,印象更加深刻。
我们“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实际运作中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①能让我们的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②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了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使学生跳出了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④此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⑤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⑥让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⑦还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选择的机会,经过这种方式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学生在没毕业前就得到双方磨合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篇5
1.学院学科性教学模式分析
学科性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强调每门课程形成独立知识体系,注重对某一门课程能力的培养。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课、职业技能拓展课等课程,实训教学由课内实训、集中实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组成。两年半的课堂学习及半年的实习期,三年时间达到高职工程造价毕业的要求。
2.培训机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培训机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单元,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在每一步工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某一个专项工程造价,如土建造价、安装造价、装饰造价、市政造价等,也可学习四个工程造价。每一个专项工程造价的学习时间为3个月—4个半月不等。
二、两种教学模式特点的对比分析
1.学院学科性教学模式特点分析
(1)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足
学科性教学模式中每门课程相对独立,学生很难将各门课程联系起来,导致课程之间衔接不良,无法有机的结合。同时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广,不能突出重点课程及学生应培养的重点技能,只注重教学层面,忽视了职业技能要求分析,导致学生行动中无典型职业情境,学生学习盲从。
(2)专业知识连续性不强
学科性教学模式中每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任教,容易造成知识连续性的中断。如《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清单计价是目前我国投标的主要报价方法,但清单报价离不开定额的套用,这两门课程的联系非常紧密,由不同的教师上课,容易造成知识的不连贯。再比如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脱节,学科性教学模式一直都是先理论教学再用实训教学来作为补充,实训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教学联系不够,容易造成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脱钩,实训项目有时不能很好完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专业教师同一知识的讲述角度不同
好的师资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每名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同,专业方向也存在差异,势必造成授课时讲述知识的角度不同,这个问题在职业基础课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科教学体系中一名教师讲述一门课程可以讲述的非常精彩,但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的重点不同,很多教师并没有根据专业去转变课程的重点。如建筑力学与结构,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应以力学计算和结构计算为主,而在工程造价专业中,应以看懂结构施工图纸和理解结构的构造要求为主,如果教师在不同专业以同样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实训教学脱离实际工作
目前很多实训教学,主要是根据实训教材进行编排,脱离实际工作,甚至只能算作是理论课的大练习。真正的实训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协调人。学生在实训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完成每隔实训任务中需应用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造价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的积累学习过程。
(5)知识点较为分散
学科性教学模式注重课程完整性。要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往往需要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分散到不同的课程当中,学生不能把握其重要性,更无法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有些知识点又会涉及不同的工程项目,建筑识图及构造课程会涉及好几个不同的工程项目。下面以一个手工计算土建工程量为例,总共会涉及到五门课程的内容。
2.培训机构实践教学体系特点分析
(1)专业针对性较强
实践教学模式专业针对性很强,就是手把手带学生做预算,即“工程识图—手算工程量—软件计算工程量—定额的讲解—定额套价—清单计价—投标文件的编制”的工程项目预算的工作过程。全部课程都以工程预算为主线,围绕工程项目预算来开展。
(2)知识融合性较强
实践教学无论哪个环节,都会涉及到多门的专业课程,不再强调专业课程的完整性,而是把课程相关的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模式中,碰到相关的问题,讲授各门课程在工程造价当中的用到的知识点即可,保持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完整性。
(3)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
选择实践培训的学院目的性非常强,虽然基础不同,但都是想从事工程造价或者是工作中欠缺这方面知识的人员,所以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汲取专业知识的需求强烈。他们不需要很深的理论知识,需要的是快速的掌握工程造价是怎么做出来的,工程造价工作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样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明确具体要求,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计划。
(4)适应工作能力突出
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迅速的进入“职业人”的角色,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学习完成之后就能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完成工程造价最基本的工作。缩短了实习时间,节约了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
(5)教师知识传递的角度和方向一致
培训机构的实践教学模式,任课教师都是从事工程造价工作多年的工程人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一般是站在工程造价的角度,容易在教学中形成思想的统一。
(6)专业知识的连贯性强
实践教学模式主要由四名教师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分为工程识图和手工工程量的计算、工程量计算软件的使用、定额讲解及套价软件的应用、招投标的基本知识及清单报价四个部分,每名教师负责一个部分的专业知识,每个部分的专业知识相对独立,在学习中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工作过程,这样的分类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讲述,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两种教学体系的融合
实践教学体系很好地解决了学科教学体系的缺点,更贴近实际工作,并且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对工程造价需要完成哪些工作,会用到哪些知识,都有一个很好的把控。但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存在后继不足,整个知识框架体系缺失,不能适应多岗位的要求,可塑性较差等缺点。而这些缺点恰恰是学科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两种教学模式加以适当融合,辅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专业课程构建“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工程定额与预算、装饰工程预算、安装工程识图及概预算等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中,改变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技能训练,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掌握知识,这类型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形成“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成对工程造价中预算类课程的课程实训。
2.专业知识讲述的连贯性
专业知识学习是一个有很强的连续性和专项系统性的学习过程。为了保证专业知识的连贯性,应该首先将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安排给一个专业教师完成,如《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和《工程量清单报价》这两门课程应由一名教师来完成教学。在指导学生做完预算的基础上,完成清单投标报价的专业学习。其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可以穿行,如《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课程,就可以在讲完招标的内容之后,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实训,讲完投标之后,再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制实训,更有利于专业课程的消化。再次,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实际工程案例的实践教学带动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将所学的知识马上在项目中反映出来,学生可以很直观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上的使用方法。
3.课程设计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的教学为主
尽量在课程设计当中推行“项目驱动—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遵循“项目引领、能力递进”的原则。每学期开学之初,确定行动任务,提炼典型项目,不是针对典型项目开设一门课程,而是需要对这些典型项目进一步归纳与整合,形成于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根据工作工程知识构建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形成确定行动领域,要求行动领域能完全涵盖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所要求的全部技能、知识和能力。确定项目后将工程项目下达给学生,以典型工程项目作为驱动和教学重点,将理论知识融入项目中。让学生在项目引导下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性。每个项目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安排组织教学,将工作引入课堂,利用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室,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真实的工作过程上,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以“职业人”直接参与进来,学习专业知识,适应工作环境,增强团队意识,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更能让学生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繁琐的计算公式。
4.毕业设计以全过程工程造价为目标
毕业设计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实践环节,是对三年来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特别是对《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装饰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识图与预算》等课程进行全面系统地运用,复习巩固该专业的有关知识,综合运用有关专业知识,锻炼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将来的专业工作打下可靠的专业基础。毕业设计尽可能的以某项实际工作为题目,在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时,应以遵循实际工作过程为主导,以工程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投标报价—进度款报批—工程结算为整个毕业设计框架,学生可以选择某一个阶段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也可以选择多个阶段为毕业设计题目,提高了学生选题的范围,增强了毕业设计的弹性,也能让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尽可能多完成几项工作,避免了毕业设计仅仅局限于施工图预算的通病。让毕业设计成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工作预演,成为一次真正的工作。
5.多方位鼓励教师走出校园
高职教育生师比较大,很多实训课程直接由理论教师承担,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专业课程教师缺少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容易与市场脱节,学院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尽量鼓励和保证教师有部分时间能够参与企业工作,一方面能够给学生市场前沿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让教师成为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知识传授者,为教学的连贯性做好专业储备。
四、总结
篇6
关键词:土力学;教学方法;体会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特点是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本门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土的物理性质、渗透性、压缩性、地基沉降计算、抗剪强度、土压力及土坡稳定等,涉及的理论公式与工程概念均较多。因此,许多学生一开始就觉得这门课程难啃,而任课教师也普遍感到该门课程课时量偏少,教学任务重。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既能学到基本知识,又能运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下面是笔者教学的实践体会。
一、土力学的教学现状
1.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土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涉及到的预备知识和相关领域较多,与工程地质、水力学、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基础工程及混凝土结构等课程都有密切联系。理论性强、知识结构较松散、内容跳跃性较大,学生学习时通常感到头绪繁多,难以掌握。归纳起来,土力学有三多:概念多、公式多、内容多。土力学教材一般分为九章内容,涉及了大约150多个概念、200多个公式。而与此相对的是土力学的课时一般只有72课时,其中大约60课时是用于课堂教学的。要学生在60课时左右的时间掌握如此多的内容,难度可想而知。
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发展相比,滞后现象比较明显。近年来,地基勘察和土木测试的技术发展迅猛,岩土工程的新科技、新理论不断涌现,反观土力学课程内容却偏于陈旧。有些教材尽管是近几年出版的,但书中有些内容仍采用的是旧规范,并且教材理论部分过多偏难,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积极性,缺乏创新意识。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不断更正书中涉及的旧规范,并适当补充新兴的技术方法。
3.实践课时少、内容简单。土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很多土力学理论都是通过试验得出的,所以可以称土力学是实验土力学。对于土力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许多试验,许多学校买了设备,但也只是开一些简单的验证性试验,设备利用率低,综合实训项目少,对学生没有严格的实训考核标准,而任课教师通常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专任的高层次实训教师缺乏。
4.学生积极主动性不足。学生的学的来说都带有一定的被动性。现在的学生,问问题的少,问出好问题的更少,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上,而不是经过思考后问出的问题。从考试反映出的结果来看,学生对于计算题一般掌握得比较好,得分率偏高;而对于概念选择题和需要自己总结的问答题掌握得相对较差。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仍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5.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差。土力学是一门内涵深、外延广的学科。课本知识章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使得有些学生出现某章学得好、某章学得差的情况,难以把握其中的知识脉络。这样就造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全部课程讲解完毕后,学生只把握了一堆孤立的公式、定义,无法运用多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1.重视绪论,把握重点。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太注重绪论的讲解和学习,实际上绪论对于把握课程整体的知识框架体系非常有用。事实说明,在绪论中先把握整个教材的框架体系,之后每章开始时,再重复展示该体系并介绍本章知识框架体系,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把握住课程精髓,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讲授每章具体内容之前,在绪论中要强调土力学的实用性,再结合工程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比萨斜塔的倾斜问题、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的整体剪切破坏、日本新泻地震的液化问题及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渗漏问题等。
2.精心备课,注重教材细节。教案的精心设计,好比剧本创作一样,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合理安排教案的结构。要保证“剧本”教案授课的艺术性,还要注重课堂演绎,要脱稿讲解、轻松自信、充满激情、富有逻辑。
在上课时,要着重一些细节的讲解,如强调学生要透彻理解基本概念,抓住问题本质;运用基本理论和公式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其应用前提,切不要盲目地认为书本上的理论或公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土力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计算有关,计算特点是繁而不难。因而很多学生在计算上反而会因为某个细小的环节出错,或对某个概念理解不准确而导致整道题失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计算过程的正确与规范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3.启发性与趣味性教学相结合。现在的学生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提不起兴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给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学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发现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即提出采用启发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意从简单问题引出复杂问题,从试验现象引出重要概念,从工程背景引出理论问题等。有计划地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相对于灌输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带动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
此外,课堂教学要注重趣味性,并善于联想。教师授课要做到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善于采用生动的比喻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并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讲解理论时可穿插对相关人物的介绍,如达西、库仑、太沙基等相关学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土力学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其实,只要平时注意积累,生活中也会发现土力学的运用。将这些小例子在教学中提出,既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增加教学趣味性,又能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运用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土力学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工程实践活动,学习土力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在土力学的教学上,应分外重视工程案例的引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工程实践意识,也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在讲解工程案例时应注意做到浅入深出,以大家都熟悉的工程为着眼点,首先简要介绍工程概况,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将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引出其中涉及到的土力学相关知识,并加以详细讲解,这样学生就会对相关理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土工试验是土力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的土力学理论都是由试验得出的。掌握一定的土工试验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今后打好坚实的基础。
篇7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上个世纪从德国引进的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与传统教学法的本质区别是这种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不定型的活动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能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高效率的学习效果,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关键能力,还学会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很有针对性,因而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目前行动引导型教学法已逐渐取代传统教学中的行为主义教学模式,而成为职业技术学校探索追求的新领域。
二、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应用
根据对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理解与认识,充分研究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开展的条件和可行性,并借鉴其一些成功的经验,南京高等职业学校对工民建专业的“瓷砖镶贴”实训教学课程进行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教改试点。具体实施的过程如下:
1 确定教学项目: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课程的组织形式,也是开展引导学习的方法。学习中老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和信息,独立进行工作,自主进行学习,自己动手来掌握知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针对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行动引导型教学法的原则,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提出一个在综合实训教学楼中进行墙面“瓷砖镶贴”的实训教学项目,要求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选择、镶贴样式自由确定,并利用现代的教学工具展示了有关实例。学生明确任务后积极参与,主动上互联网浏览众多的有关建筑装饰施工网站,了解各种瓷砖的属性,研讨它们的优劣,并对装饰施工规范和验收规范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做了大量的笔记,收集了众多的素材,主动提出了许多概念和问题。一方面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参与他们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项目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随时根据反馈信息,给予必要的思维提示,帮助学生把获取的平面性资料信息转换到立体性的思维加工中去(理论与实际的转化),促使其正确、科学地思考问题,提高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认知能力)。同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时地讲解有关材料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将学生不够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最终制订出具体的项目任务。
2 制定教学计划: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创造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经过同学的精心准备和充分讨论,明确了考察范围和方法,同时为学生组织和编制好小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交往、交流和协作等社会能力。按照实际工程化的方法,要求每组制订一份“计划书”,计划书有具体的格式要求。在计划书中阐述本组的设计目标,策划实施任务的步骤,安排完成项目的进度,提出需要各种材料的数量和辅助设备、工具(提高编制工程造价能力),并进行小组人员分工,明确各人的职责。
3 实施教学计划:以项目教学为主线,结合其他教学方法组织实施教学,体现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它应该尽量做到:能将某一教学项目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根据每组的项目实施进程表,制订跟踪管理的方案。在学生遇到难题时首先鼓励相互间讨论,包括学生间讨论和师生间的讨论,对于个别新问题进行耐心的个别辅导、解释;对于共性问题可集中授课,如墙面找平操作方法、瓷砖背面砂浆的“坐浆”手法与技巧,这时学生发自内心地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只须在相关动作与技巧上作必要提示,学生就能牢固掌握这一技术,教学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这体现了新教学法的特点,与过去教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学相比是事半功倍。有些学生为了项目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同时又能体现艺术效果,主动自学了有关建筑力学、建筑美学等课程,超前了我们当时选择的教材,同时以往所学的课程得到了充分应用。彼此间分工合作,小组间相互竞争,学生的才能、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学生既用心又开心,关键能力明显提高。同时指导学生做好教学项目活动中的日常记录,及时记录项目开展的内容、完成的实际效果、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新学到的知识、新掌握的技能、新的体会,这不仅是项目工程化的规范要求,也是以后检查评估的重要资料。与课堂笔记相比,学生非常珍爱自己的项目日记,因为这不仅是自己劳动的见证和结晶,也是自己成长的记录。
4 检查评估: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结束时要求每个小组利用多媒体演示自己的作品(培养建筑摄影能力),讲解设计原理,并根据国家验收规范的要求,自评项目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经验和教训,最后提交“任务说明书”。
教师要注意到行动引导型教学法中学习过程应当成为一个参与的创造实践过程,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可培训”的人,而不仅仅是“培训过的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科知识的应用,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专业技能掌握的好差,获得了哪些发展,有什么创造性的见解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同时对学生情感的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真实可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要充分尊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最后从学生项目活动记录、收集整理的资料、成果展示效果、总结报告以及合作态度、出勤情况等全方位地评定学生成绩。
三、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思考
应用和实施行为引导型教学法,首先要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逐步深化。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具体、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这种创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使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要对学生倾注感情;不仅要教师讲得好,而且要做得好,指挥得好,在教学中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要控制教学内容;除了传授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外,还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并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及时表扬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克服困难,处理好个人兴趣和学习课程的关系,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工程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