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维修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06:1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床维修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床维修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教学方法

我国在故障诊断技术方面起步较晚,1979年才初步接触设备诊断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对装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尤其是板级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的故障诊断技术己广泛应用于军工、化工、工业制造等领域,如数控机床、汽车行业及发电厂等。

一、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行业人才结构

1.蓝领层

数控操作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其岗位适合中职学校组织培养。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但由于其知识较单一,其工资待遇不会太高。

2.灰领层

(1)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其岗位适合高职、本科学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计处和工艺处的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2)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其岗位适合高职学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3.金领层

数控通才: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知识面很广。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其待遇很高。其岗位适合本科、高职学校组织培养。

对于这三类人才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大学及职校机电一体化或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最大的缺陷就是学校难以提供的工艺经验;另一个来源就是从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数控技术中、短期培训。这些人员一般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及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数控系统不太了解。[3]

因此,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教学应围绕怎样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

二、当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教学现状

(一)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师资队伍严重不足。[2]

有些学校从社会上引进了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用来充实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有关规定的限制,这些人被排除在外。因此一些学校只有聘用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兼职老师,按劳付酬。[5]

(二)实训设备种类多,且与教材不配套

由于数控机床有多种系列,如法那科系列、西门子系列、三菱、华中系列、广州数控系列等,其控制系统及故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当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相关高职、高专类教材中讲解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典型案例主要针对市场上的一些主流数控机床,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并不是十分的配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如何开展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1.学校从机电一体化及数控技术相关的专业中录用本科生或硕士生,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可是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为此学校可将青年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将实战培训的重点放在工艺知识、故障诊断和故障排除等方面。

2.学校从数控设备多的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故障诊断技术人员,这样的人才在数控技术实训中能很快把握实训要点。

(二)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中心的建设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中心应从基础理论教育到实验、实践环节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实习体制。为满足教学需要一般应建立以下几种实验室。

1.数控原理实验室

包括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主轴系统、伺服系统、机床检测与调试技术等基础实验。

2.与教材配套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综合实验室

本实验室应可以完成数控系统的功能、结构、安装、参数设置以及调试等多项实验,其应用范围包括:

(1)教师讲授数控原理、调试维修以及参数设置的平台;

(2)学生验证教学内容和基本原理的对象;

(3)学生调试、参数设置、故障诊断、维修等实训实习项目的配套设备。

(三)改革教学方法

篇2

关键词:机床维修;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研讨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开设机械制造专业以来,组织了一批专业教师深入省机械行业的工厂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获悉很多企业迫切需要应用型的机床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我院决定对《金属切削机床》课进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需求状况

学院所在的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处在武汉、九江、鄂州等大城市形成的金三角中心地带。近年来,正在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新能源装备制造、起重运输、矿山机械等产业群,构筑标志性工业板块。据调查,黄石及周边制造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缺少大量机床维修人员。据劳动部门调查统计,机械行业企业对机床维修人员各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中高职学历约占89%,机械技术人才需求旺盛。本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优势,加大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2.课程定位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机械维修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秉承我院“工学结合,厚能强能,根植一线,服务社会”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本课程面向黄石及周边各类制造企业,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机床维修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工业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机械设备的拆卸与装配、典型机床的故障诊断及维修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培养方案

在总结机械制造专业多年来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认真的讨论,我们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机床维修实用人才。

知识方面:要求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机床维修的计划、易损件的修复、维修工具的使用、机床的拆卸与装配、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

能力方面:旨在使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修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典型机床的修理方法和步骤,只要掌握好两三种机床,便可收到一直百晓,融会贯通之效。

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品质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英汉互译专业技术资料能力和技术交流能力;有较好的协作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非技术性的相关能力。

4.培养模式

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掌握机床维修的基本知识。

第二阶段:掌握机床设备的拆卸和装配,掌握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学院负责组织管理,社会企业作为主导者。在企业主导培养阶段,学生作为准员工进入企业,通过准就业顶岗实习,在生产过程中,了解企业文化,学习生产现场维修,积累工作经验。学生实习期间,依据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指派学院教师负责与学生和企业的沟通联系,学院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二、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并要求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中,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服务实践。在对理论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改革的充分认识、调研基础上,对一些环节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从而节约课时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理论教学单位学时的信息量。为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合理设计实践内容

针对实践教学,按照课程实践的操作步骤和实际工作程序,根据实训室条件与环境,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合理设计各个环节实践内容,采用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实训方法,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2.构建课堂实训基地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对原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并按照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进行重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3.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除课内教学实践总学时和理论总学时的比例达到1:1外,业余时间免费开放实训室。对所有班级进行分组,要求必须在每学期完成规定的业余实践课时。课余实践行双导师制,除安排老师指导外,还采用指定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班组长兼导师的方法,既解决了指导教师工作繁重的困难,又巩固和锻炼了高年纪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组织管理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比重。

4.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

教学中,教师使用教学信息记录册,实时记录学生的出勤状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测试成绩、期末成绩等,确定各项权重,最终给出总评成绩。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考核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笔试、口试、操作、撰写论文、答辩等。实践教学每次实训都要求完成实训报告或产品,由专业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分别评定成绩,集中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次单独记入成绩。

三、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设施完备、先进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应采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机床维修实训中心,近年来,围绕该专业不断加大实训条件的建设。现有普通车床20台,普通铣床10台,数控机床30台是一个集教学、实训、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机床维修已经建立了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5家,并签订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协议书,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及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基本满足了顶岗实习及实训要求。

四、结束语

本着教学内容综合化、职业化、技能化的原则,结合工厂生产实际和实训条件,先后编写讲义四部。当然,在机床课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如教学计划中还存在某些实践环节和课程衔接不好,课程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软件设施建设和教材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产学合作还需不断深入创新等。我们要在现阶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铁尧.金属切削机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2]顾维邦.金属切削机床(上、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3]吴圣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篇3

实训、实践车间是项目任务教学实施的必须场所,是完成项目任务与职业操守、技能提升、职业资格鉴定和研发推广技术应用的必须场所,可分为“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车间。

1.精细化组建项目任务车间,需要对实训项目任务场地组建、任务实施过程、验收考核评价结果等方面进行精细管理。按高职学生的项目能力的三个层次,即初层、中层、高层能力,搭建好实践教学的三个专业平台,即搭建好“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育基地。

2.校内实训项目任务车间应该按照ISO9000和6S企业生产要求进行设计与执行,从宏观上要做到设备摆放规划整齐、功能合理、机床设备铭牌清晰、车间环境清洁、规章制度醒目。从微观来看要形成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生产企业车间感觉,能自觉养成优良的职业操守习惯和职业操作素质。

3.实训、实践项目任务车间的精细化管理的内容。首先,项目任务车间采用红、黄、绿、白四色进行区域标识、划分出理论教学区、普通机加工区、数控车铣区、特种加工区、CAD/CAM区、成品区、原料区理、废料区等,最终目的是以方便教学、生产运行、材料搬运、安全通行为目的。其次,机床设备产地、规格、类型和功能标识明确,学生操作前一目了然,能迅速直观地了解机床设备的全面资迅。最后,项目任务车间管理制度上墙、项目任务看板到位、项目任务说明清晰、设备操作规程详细,精细化现场管理气氛浓厚,学生如进入管理规范、科学生产的管理真实企业,寓环境育人于无形中。

二、实训设备、工量具的精细化管理

1.机床设备精细化维护保养。实训机床维护保养可分为:班组保养、定期保养。机床维护保养又分为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的清洁与保养。实训过程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明确并要严格规范保养流程、保养标准、检查验收记录等。实训机床设备的定期保养要做到有计划、有项目、有方法、有保障,严格按设备保养要求,针对不同设备、统筹安排,在教师带领下,由学生完成,教师负责指导和监察,保证学生按规程精细化做好维护保养,为实训机床设备长期良好工作打好基础。

2.工量具使用保养精细化管理。实训项目任务开始之前,指导教师要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实训人数做好以下几件事:配置清单表;发放责任一览表;保养回收一览表;使用过程评价成绩一览表。

3.精细化建立实训设备维修档案。对一些重大设备要建立电子台账的维修档案、每次故障出现要有分析制度、维修制度、总结预防制度。能做到故障原因分析准确,维修极时,总结提练科学,找到设备故障规律,最终能做到事前预防,减少或避免故障发生,保证设备长期稳定正常运行。

三、实训项目任务精细化管理

实训项目任务的精细化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实训项目任务、任务实施过程、任务评价监控体系进行科学规范表述和具体量化描述,能成为项目任务的标准和参照,具有良好的实践性。

1.通过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分析调研结果,确定岗位的核心操作技能、职业操守、综合素质。总结归纳出的岗位及典型项目任务,拆分典型项目任务为:应知、应会、技能、态度等知识点。从中选择核心专业技能4~5项,深度融入应知、应会知识点、结合技能、态度的要求,重构实训项目任务核心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训练。

2.明确项目任务操作的具体目标要求、任务实施按照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结合技能抽测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提练并明确每个职业岗位所需要进行操作实训的技能种类、操作内容、实施过程、实施办法等。最终总结并编写科学、全面的实训项目任务教学指导文档、项目任务标准,在此基础上,落实岗位技能实训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依据和标准,达到实训项目任务教学内容的精细化。

四、实训项目任务实施过程精细化

实训项目任务实施过程精细化,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环节,能较好地提升实训实训项目任务教学内涵和品质。

1.精细化准备实施项目任务。要对项目任务进行精细化设计。指导教师要对项目任务进行精心研究,明确项目内容、项目任务、项目目的。能合理规划和组织,统筹安排所有设备和学生,做到机尽其能,人有所获,秩序井然,组织得力,保障有方。

2.项目任务实施精细化管理。任务实施精细化就是要对教学全过程精细化,就是要按照产品生产要求,严格组织实训过程,遵照项目教学六步法,培养学生达到企业员工工作的职业习惯。实训项目任务教学实施过程分为:集中讲解、分组演示、我做你看、你做我看、现场点评,评价考核、总结提练等。在具体工作流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细节,让学生实现自然成为习惯。

3.实训物料管理精细化。实训物料实行按照项目需要供应、杜绝浪费、适度环循利用的原则。按照各项实训要求,做好库存一览表,做到耗材牌号、规格、数量一目了然。

五、实训项目任务结果评价精细化

实训项目任务结果评体系可分为:评价学生体系和评价指导教师体系。构建师生互评、处室督察评价标准,既要满足评价要点清晰,评价分值合理,又要满足评价体系简单扼要、不繁琐、易操作的要求。

1.指导教师评价学生体系:任务实施过程评价为主。主要包含有:职业态度、团队精神、6S标准、产品品质等方面。重点考核任务实施过程、当面评价,积极鼓励点评。

篇4

【关键词】CDIO项目教学法 数控机床维修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47-02

一、研究背景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正在进行升级换代,而数控机床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设备,已经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控机床是以数控技术为核心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数控技术涉及多门学科,如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虽然数控加工大幅度提高了机械制造的精度和效率,但是由于数控机床体系结构复杂,发生故障后,对故障的检测和维修比较麻烦,如果不能及时排除故障,就会影响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这就对数控机床维修工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数控机床维修工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和检修工作,一名合格的数控机床维修工不仅要有较高的数控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分析、判断故障,快速准确地维修好机床的能力。当前,多数数控机床维修人员来自高职院校,然而高职数控机床维修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现象,学生的职业素质离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导致了工厂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数控维修工、数控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对口就业的矛盾。对此,需要对高职数控机床维修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学校、学生和企业都能共同参与、共同获益的教学方法。CDIO项目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二、CDIO项目教学法概述

CDIO是一种工程教育模式,它代表先进的工程教育思想,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工程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C代表构思、D代表设计、I代表实施、O代表运行。CDIO理念核心为“做中学”,它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从项目构思到项目运行整个过程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训练职业技能,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CDIO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目前国内外多所大学引入CDIO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数控机床维修教学中CDIO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程序

数控机床维修这门专业课程综合性强,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要开展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不容易。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知识点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缺乏弹性,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DIO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将课程的培养目标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通过规划、设计项目,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教学法的引入将枯燥刻板的课堂教学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实验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数控机床维修教学中应用CDIO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根据CDIO教育模式的原理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数控机床维修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主要围绕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展开,按照CDIO大纲对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以“项目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运作”为主线构建课程项目,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始之前,学生以4~5人为单位组成项目小组。在项目的构思阶段,指导老师给学生讲明项目的目的和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开展工作。在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小组的全体成员通过学习讨论,设计出项目的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检验自己设计的实施方案。在项目运作阶段,考评小组根据任务要求及项目开展的情况,对项目小组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数控机床维修教学中CDIO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项目的构思

CDIO项目教学法在工程的背景下,以项目为载体实施课程,学生亲身体验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课程项目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还要符合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课程项目的开发最好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及行业专家共同研讨,按照课程相关的技能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精选出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依托真实的生产环境实施项目制教学,充分实施“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项目的构思首先要考虑如何将工程案例融合到项目教学中。在项目的选题上,尽量采用企业做过的项目。来自产业一线的项目既贴合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又能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同步。也可采用与企业联合开发具有市场价值的项目,在保证学生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也实现产学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开发一些简单的课程项目或者引导学生自选一些有意义的项目。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实训条件,笔者将数控机床维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提炼为四个大项目,分别为:GSK980TA数控车床机械结构的拆装与维修、FANUC0i数控加工中心系统的连接与调试、西门子802s数控铣床电气系统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数控机床PLC控制的应用与调试。根据课程项目的工作任务及包含的知识点,再把每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各模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顺序设置。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故障很多,以西门子802s数控铣床电气系统故障的诊断与维修为例,将该项目归纳为开关故障诊断、主轴启动故障诊断、机床坐标轴不移动故障诊断、刀架换刀故障诊断、伺服电机故障诊断等模块。

(二)课程项目的设计

在CDIO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是主角,指导老师要善于扮演好配角。围绕确定的项目模块,学生项目小组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项目模块的设计方案或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以“刀架换刀故障”诊断为例。首先,分析故障现象。“刀架换刀故障”可以分为“刀架换刀时不转”、“刀架换刀时不停旋转”、“刀架换刀时找不到刀架”等若干个故障现象。其次,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指导老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分析是机械故障还是电气故障,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故障、电气故障的检测办法,指导学生查阅机械零件图、电子零件图、机床使用手册等资料。最后,项目小组集体学习,运用课程的有关知识与技术,寻找处理故障的办法。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项目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撰写和提交工作方案。在这个阶段,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另外,也要重视CDIO实训场所的设计与建设。传统的实训室功能简单,不能满足CDIO面向工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设计和建设开放式的教学工厂型实训基地,把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生产加工、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结合起来。

(三)课程项目的具体实施

项目小组提交的工作方案是否能够正确地排除故障,还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例如,对“刀架换刀时不停旋转”这个故障,在教师的指导下,项目小组根据工作任务进行分工,共同协作对机床进行机械部件拆装、电子元件检测、系统调试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要绘制图纸、编写数控加工程序,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通过反复实验,逐一排除不可行的方案,最终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案。项目完成后,指导老师要给学生讲解故障的正确解决办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障的产生原因和检测方法,还要帮助学生分析项目失败的原因,指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指导学生加以改进。课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体现了CDIO “做中学”的理念,学生边做边学,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工程的思维模式。

课程项目完成后,接着是项目的展示。安排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项目小组要进行项目实践演示,对项目工作方案的设计思路、故障原因、检测与诊断的关键要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实验失败的原因等进行汇报。答辩完后学生负责撰写项目报告,总结课程项目的学习成果,分享心得和体会。

(四)课程项目的运行与评价

课程项目在学校的环境中运行有一定难度,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创办校办工厂,面向市场承接数控机床的维修业务,实现学习、工作、生产的有机结合。课程项目在社会的环境中运行,接受市场的检验,可以直接获得客户的意见反馈,有利于项目的不断改进和提高。CDIO的评价方法重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以过程性考核为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职业素质、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程项目的完成效果等。课程项目的每个阶段都有考核标准和考核成绩,通过开展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学生阶段考核成绩的评定,各阶段考核成绩按比例构成学生的课程综合成绩。

五、结语

在实施CDIO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职院校部分工科教师缺乏产业经验,CDIO能力不足。对此,各高职院校可考虑与企业建立人才共同培养的机制,邀请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兼课和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同时,课程项目教学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担任课程的指导老师。此外,鼓励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技改项目、产品设计开发,不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CDIO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为目标,通过项目来组织和实施课程,给学生以完整的工程项目体验。数控机床维修课程实施了CDIO项目教学法后,学生的学习潜力被激发出来,学生亲自动手拆装机床,做实验分析、检测故障,设计维修方案和完成机床维修的工作任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害怕数控机床维修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每个故障的成功解决都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CDIO项目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很快,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周美茹,沈春宝,纪春明.“教学做一体”的CDIO教学模式实践[J].职业,2011(26)

[3]陈文杰,任立军.新加坡理工学院基于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篇5

【关键词】《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

前言:《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性质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是职业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学习领域与电机控制、电机设备安装与维护、电气控制与PLC、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学习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掌握了“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和“电机设备安装与维护”等之后,为机床电气控制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习课程掌握了机床电气控制之后,既可完全用于后续课程PLC以及相关课程项目设计之中,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机床电路维修工相关岗位的工作,还为学生通过维修电工鉴定的职业资格认证起到了支撑作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学习领域在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中处于核心地位。

一、《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思路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原则进行设计。教学模式不是以经验、解释或理论研究为主,而是以掌握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实践技能为目的,以工学结合为教学主导方向,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设计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学习情境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和掌握能力。本课程共设三个专业教学项目,内含七个子任务:常用低压电器的认识与应用(常用低压电器的认识与应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安装(单向启动控制电气线路的安装、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控制电路典型控制环节的安装与调试);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CA6140车床电气控制、T68卧式镗床电气控制、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每个学习项目紧扣知识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突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为准绳,遵循做中学,学中做,加强实用性教学,培养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好的应用型人才。

二、《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目前工业主要应用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以电动机、机床为控制对象的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原理、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线路及其分析方法;培养解决生产实际电气控制一般问题的能力;为有关课程打下基础,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职业道德观、安全生产意识得到加强。

1、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理实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学会使用相关工具从事生产实践,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知识的学习和领会,以及教学实训过程中创新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基本的思考与设计的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4)在技能训练中,注意培养爱护工具和设备、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5)在生产组织、品质控制、工艺实施等方面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3)工作责任心与职业道德

(4)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能力

(5)持之以恒、诚实守信、关注细节的基本素养

3、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各种电器元件的基本原理、技术参数,具备能够根据需要正确选择的能力

(2)具备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完成低压电器元件安装的能力

(3)熟练掌握低压电器元件的文字和图形符号,具备识读电路图能力

(4)具备能够根据给定电气控制原理图进行电气接线的能力

(5)具备能熟练使用万用表进行低压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排查的能力

(6)具备能实施常用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排查的能力

(7)通过强化训练,可以考取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床电器控制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应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电机设备安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学习情境(项目、任务) 参考学时

学习情境1 常用低压电器的认识与应用 16

学习情境2 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安装 34

学习情境3 常用机床的电气控制 22

合计 72

四、 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1)项目分析引导法―从项目入手,分析所要完成的任务,从知识和操作技能开始进行引导,学时容易理解,效果较好。

(2)任务驱动法―要实现具体的任务,学时应该怎样一步步地完成任务,促使学时思考问题,制定实施计划;

(3)“教、学、做”引导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实训及教师指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实训技能,并在实训中掌握理论知识。

(4)互相协作问答法―小组成员针对实训中出现的难题进行讨论协商,最后得出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调试分析讨论法―对控制系统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为以后实训打下基础。

(6)评价反馈法―教师评价学生做的实训,及时把意见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从实训中能吸取经验教训。

(7)技能竞赛奖励法―通过大赛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8)自主学习法―通过网络和教学录像等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型的学习及研究,最好能把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集为一体,强调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

实验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在教师带领下逐步由会使用,转变为会分析,会自己排除故障。在实验中一旦发生问题或出现错误,能自己解决、纠正。

在教学过程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来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联系,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有机会动脑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评价、考核要求建议

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应做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习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也要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考核,使对学生的评价公正、准确。建议采用任务考评与课程考评结合的办法,强调任务考评的重要性。任务考评占60%,课程考评占40%。

(1)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在工作任务重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原有平时成绩(考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2)期末设置期末考试,对课程重要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核,重在考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议使用教材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连赛英,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05149-7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针对电气运行及控制的行业特点,学校与行业共同构建了真实职业训练环境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相关教学环境如下:

(1)电机拆装实训室

(2)维修电工实训室

(3)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

(4)电气安装实训室

篇6

关键词:机床电气 仿真教学 理实一体化 分组教学 考核评价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传统的实训课情景是学生在专用的网孔板上(或者是木板上)安装电气控制的各种电器,并完成导线连接。这种实训方法在教学功能上存在以下先天性不足。

第一,整个过程停留在“模拟实训教学”层面,与行业规范、实际工艺等元素脱节,也就是仅仅关注了“学”而忽视了“工”,培养出来的学生被用人单位称之为“半成品”。到岗后,学生在网孔板上积累的学习经验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企业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从头培训学生的基本工作技能。

第二,实训教学是某个技能点的练习,由于没有系统的工作过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工作的整体策略,就算技能再高,也只能不断地重复某一项(类)操作。这种操作哪怕练得再熟练、再精准,也终将被自动化的生产机械所取代。

第三,传统的实训方法无法承载依附在专业技能上的综合职业能力,如适应环境的方法、发现并采用能优化工作的技巧等能力。

为了改变传统实训教学模式,学校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中选出一个班作为试验班,在常用机床电气检修课程实训教学中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模拟仿真、现场安装实战等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接近行业规范、实际工艺要求等。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该职业在社会上的实际工作过程一致,从资料收集、设计方案、优化方案、施工安装、验收调试、工作总结等环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尝试机会。学生的学习经验可以直接转化成工作经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工作策略,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实施过程

1.组合实习小组

为了使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将学生按成绩和认知特长进行搭配分组。每组组员集体选用一名组长,负责实习小组的管理,即在实习过程中所用工具的保管、本组成员的出勤情况,并配合老师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2.强化安全用电知识,实施文明操作

在机床线路安装、配线、调试、故障排除操作中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如工作前应详细检查所用的电工工具是否安全可靠,穿戴好必要的防护用品;线路在未经确定无电前,一律视为有电状态,不能用手触摸;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都必须有可靠的保护接地;带电作业时,要有专人监护;对拆下的导线要将带电线头包好,防止触电;工作结束,所有材料、工具、仪表等分别归类放置等。培养学生规范、整洁、文明的工作作风,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上好安全教育的第一课。

3.收集整理机床设备的电气技术资料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设备说明书、电气控制原理图、电气设备总装接线图、电器元件布置图与接线图、电气设备明细表。

4.电气原理图的分析

结合维修电工仿真实训室的宇龙机电方针软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重点讲解、演示车床、万能铣床、摇臂钻床、磨床、镗床的工作原理和动作过程、机械与电器间的配合动作关系,熟悉常用机床基本结构、运动形式以及对电力拖动系统的要求基础上,进行电气原理图识读和分析。

(1)分析主电路。从主电路入手,根据机床所用电动机和执行电器的控制要求,分析它们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机床各个电动机及其他设备的类别、用途、接线方式、运行要求;电动机启动、转向、调速、制动灯方面控制要求和情况;主电路使用的控制电器和保护电器;电源情况等。

(2)分析控制电路。 根据主电路中各电动机和执行电器的控制要求,逐一找出控制电路中的控制环节,利用电动机的典型控制环节的知识,按功能不同将控制线路“化整为零”来分析。包括:控制电路电源、各种继电器接触器的用途、电器元件之间相互关系、连锁控制环节等。

(3)分析辅助电路。辅助电路包括电源指示、各执行元件的工作状态显示、参数测定、照明和故障报警灯部分。它们大多是由控制电路中的元件来控制的,所以在分析辅助电路时,还要回过头来对照控制电路进行分析。

(4)分析联锁及保护环节。机床对于安全性及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除了合理地选择拖动和控制方案外,还在控制线路中设置了一系列电气保护和必要的电气联锁。

(5)总体检查。经过“化整为零”,分析完每个局部电路原理及各部分之间控制关系后,再通过“集零为整”的过程,查证整个控制电路,从整个控制电路、从整体的角度进一步检查和理解各控制环节间的联系。清楚理解全部电路原理、电气系统控制过程、各电器元件的作用,了解相关主要技术参数情况。

5.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

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安装步骤如下。

(1)安装准备工作。

第一,获取《任务书》及相关资料。

第二,拟定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方案。

第三,识读电路原理图、电器元件布置图、电器安装接线图。

第四,选取电工工具、测量仪表。

第五,根据电气设备明细表按要求选取和检查电器元件。

第六,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组织、现场条件满足相关要求。

(2)电气设备(元件)安装。

第一,根据元件清单配齐电气设备、元件、材料和辅助用品。

第二,安装栅形布线槽。

第三,按照电气设备布置图安装电器元件。

第四,根据平面布置图安装控制柜外元件。

(3)接线。

第一,根据平面布置图等图样安装导线通道。

第二,打印线号和元件编号,给元件贴上与布置图等图样一致的编号。

第三,根据平面布置图放线。

第四,根据接线图进行控制柜内部接线,套上与图样一致的编码套管。

第五,进行控制箱外布线,套上与图样一致的编码套管。

第六,按要求进行导线的剥削、线头制作、导线的连接、导线与接线柱的连接。

(4)电路检查。

按照电阻法、电压法等方法对电路进行接线检查。

(5)安装电动机和电气设备保护线。

按照要求安装电动机和传动带,并紧固。

6.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

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是安装完成后紧接着进行的一个环节,具体步骤如下。

(1)拟定调试的方案。机床电气安装后,经过检查后进行电气调试。在调试前应当制订调试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记录表格制定、调试过程、测试调试记录、结果分析等。

(2)通电前测试。

第一,检测电动机及线路的绝缘电阻。相―相、相―地绝缘电阻应相间、相对地不低于0.5MΩ,控制电路绝缘电阻对地不低于0.5MΩ。

第二,检查电动机外壳、元器件外壳保护线及其他保护线是否接好。

第三,根据元件布置图,检查元件的安装位置是否正确。

第四,根据平面布置图,检查线路走向元元件、设备的安装是否正确。

第五,检查电动机和带轮等机械部件是否安装好。

第六,根据原理图、接线图、对电路进行对点检查、短路检查、回路检查,修改完善控制线路。

第七,检查导线接点是否符合要求,压接是否牢固。

(3)通电操作。

第一,验电。检查电源是否正常。

第二,根据原理图和调试方案进行线路功能检测,机床不带电动机等负载调试。

先进行单个功能的调试,观察对应的元件动作是否正确;再做整体调试,观察各电器元件动作顺序是否正确。

第三,根据原理图进行线路功能检测,机床带电动机等负责调试。

首先检查电动机与生产机械的传动装置是否正常。然后进行单个功能的调试,看电动机的运行和转动是否正常,机构动作是否正常。之后再进行机床的整体调试,观察机构动作顺序是否正确,运动形式是否满足工艺要求。最后校验机床满负载运行是否工作可靠。

第四,停车,完善调试记录。

(4)完成测试。收拾工具,清理现场,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7.故障诊断与维修

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步骤如下。

(1)明确故障。针对在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或通过与机床实际操作者交流,还可以通过看、问、闻、听、摸等来判断故障现象,以明确故障现象。

(2)分析原因。明确故障现象后,对故障原因分析可以按先分析主电路、后控制电路及其他电路步骤进行。

(3)确定故障点。确定故障范围后,用测量方法来确定故障点,如电压测量法、电流测量法、电阻测量法、置换法、短接法等。最常用的是电压法和电阻法。

(4)故障排除。在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前提下,尽量在停电情况下操作。必须带电操作时,则先接通控制线路,后接通主电路。在排查故障过程中,使用的仪表应该量程合适。

二、考核评价

每学完一个项目或任务,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采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考的评价方式,考核分三部分:一是学生自评,二是学生互评,三是教师评价。

其中:自评和互评占总成绩的80%,自评和互评所占比例为7:3。

教师评价为平日考核,占总成绩的20%。

考核方式采用百分制,综合考核,分合格(≥60分)和不合格(

三、小结

篇7

关键词:行动导向;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86-03

《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课程作为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数控机床典型机械部件组成结构、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掌握机械部件安装、调试及故障维修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意识、合作精神等。该课程传统授课方式往往是先按照课本章节安排进行技术理论讲授,然后分章节进行实践教学。近年来,由于高职生源质量下滑等诸多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这样一种不良局面:在理论教学阶段学生由于对抽象知识难以理解而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在实习实训教学阶段由于理论知识欠缺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践教学效果也不佳。近年来,我们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引入了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使课堂教学“活”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行动导向教学简介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及产生和维持行动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具体说来,行动导向教学主要是通过有目的、系统化地组织学习者在实际或模拟的专业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通过学习者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及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并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它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学习理解过程中的行动优先 行动导向学习要求将行动与认知结合在一起,通过“做”学习。学习是一个行动过程,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做在学习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中心 行动导向教学将学习者看做积极的行动者,提倡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教师转变为咨询者。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以使其有更好的发展可能。

完整性学习 学习任务应尽可能完整,所反映的职业工作过程应该清晰透明。将传统劳动组织中相分离的计划、实施与检查工作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学习中包含计划、实施、评价等步骤的完整职业工作过程。

作品指向 学习过程中制作具有使用价值的行动成果——作品,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产品,如加工实际的零件、制作简单消费产品,也可以是抽象的,如市场调研报告、工作方案等等。有价值的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行动导向教学在德国流行多年,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随着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其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大量的研究也证明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效果。

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目标制定

课程教学团队和企业一线专家针对数控机床制造厂以及数控机床使用企业中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进行了调研分析,并结合数控机床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明确了《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知识目标为数控机床机械构造及工作原理,数控机床机械图纸的读图及主要部件的安装、调试与维修,数控机床精度检验及验收,数控机床机械部件日常保养、维护;能力目标为阅读机械、电气系统图纸和中英文说明书及维修资料的能力,具备常用机床维修工具使用能力,具备主要机械部件的安装、调试及精度检验能力,具备典型机械故障分析与排除能力,具备对故障原因、维修过程进行总结的能力;素质目标为严谨、全面、高效、负责的职业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及敬业精神,勤于思考、善于自学、勇于探索的良好作风。

(二)课程学习情境创设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课程内容的取向和序化问题。课程组到数控机床制造厂家、数控机床应用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收集了大量项目和案例,并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从中筛选出具有具体工作任务和完整工作过程的、适合于教学的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创设4个学习情境,精心设计了11个工作任务。

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将传统课程的每个知识点和能力点序化到一个个的工作任务当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进行了高度融合,使学生在“企业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较好地将企业的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工作环境等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二)课程教学实施

下面以学习情境3中任务1“数控车床刀架装调”这一工作任务为例来阐述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步骤。

咨询——本小组要做什么 教师下达工作任务,进行任务描述,让学生知道学习后的成效以及要达到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任务描述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训室墙上的教学挂板,了解数控车床电动刀架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常用拆装工具的使用等知识。通过观看多媒体教学动画,可以获取刀架拆装工艺过程知识,同时,指导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查阅学习资料,做好完成工作任务的准备,并形成“数控车床刀架功用”和“数控车床刀架结构分析”两种书面材料。

计划——考虑如何完成 将学生分组后,要求每一个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制定刀架装调方案,内容包括数控车床刀架拆卸、装配顺序,数控车床刀架调整量的确定,拆装和调整工具选用,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此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不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只是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引导。在此阶段,学生应完成“数控车床刀架拆卸工艺过程卡”和“数控车床刀架装调工艺过程卡”两种书面材料撰写。

决策——确定实施办法和所需材料 每组学生将各自的计划通过讨论、交流、比较,最后形成一个合适的工作计划,确定分工合作,同时要求学生自己确定一个典型零件作为自己的测绘任务。

实施——完成任务 根据计划按步骤完成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教师对学生工作过程进行监控和必要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要求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充当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给予学生具体的帮助。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工艺方法引导之外,还要注意加强心理引导和价值引导。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培育学生勇于创新和善于合作的心理品质;注重引导学生在拆装过程中注意对拆装零件的保护、合理摆放及零部件的完整性恢复,让学生认识到,学生是在给设备用户进行拆装维修,损坏、漏装零件都要对用户进行赔偿,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质量意识。

检查评价——完成的情况如何 检查、评价要引导学生对刀架的拆卸、检查、安装和调整等工作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自觉保持安全作业并按照6S的要求进行工作。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与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职业行动和职业能力的生成与变化。教师评价要加强对每个学习过程的考核,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合理评价,学生的不足之处应及时指出并督促其改正,并对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鼓励。

(三)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考核过程贯穿于整个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本课程形成性评价重点关注以下方面:装调与维修流程合理,符合图样要求;能按操作规程操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的工作方案、工作体会与改进设想;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典型部件装调任务考核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等。本课程终结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所具有的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的基本能力,主要采用笔试和大作业等形式,考核方式如表2所示。

行动导向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两个学年的实践,基于行动导向的《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变得积极、活跃,同时,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存在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机智,需要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涉及的学科知识面较广,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专业教师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将生产工艺经验与教材内容整合,重构原有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过程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并且能灵活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二是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学校能提供足够的实训工位。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实训工位数量明显不足,有时十几名、甚至更多的学生只能使用一台设备,工位严重不足成为推行行动导向教学的“瓶颈”。

三是行动导向教学法适用于小班教育,但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班级人数较多,全面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存在一定难度。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将使教学成本大大提高,这也是制约行动导向教学法全面推广的一个难点。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行动性”,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教学实践表明,行动导向教学在《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调与维修》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4-57.

[2]郑惠虹.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8(23):132-134.

[3]黄立新,张孝三,王建立.数控维修实训教学的优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39-40.

[4]代洪.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通讯,2012(12):59-60.

[5]冯艳宏.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97-98.

[6]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2007(10):4-7.

[7]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26-28.

篇8

关键词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14-02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reform 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Elect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course of machine tool change course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mmary of the cours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 and teaching effect,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elect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of machine tools; teaching reform; professional ability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技能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装调、常用机床电气故障分析与排除等,是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必考内容,也是湖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抽查必考内容。随着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岗位上对电气维修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该课程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该课程被学院立项为课程改革项目,全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按照课改方案,已经在两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班级实施教学,教学效果显著。笔者在此就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与思考,希望能对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以往,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内容系统化,不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混杂不明确,教学方法上理论、实验教学分开,没有做到“教、学、做”合一,课程内容教学局限在课堂内,没有与课外学习结合,没有与实际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实施课改后的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实施课改后的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首先采用课程教学团队编写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一改以往的“理论知识深厚、内容系统多而杂,学生找不着重点”的不足之处,将内容分项目、任务化,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五大项目,25个工作任务,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知识、技能及素质要求等要素进行整合,教材不厚但精,学生亲切地把这本教材称为“白皮书”,用起来很适用、有针对性。

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活动展开。以维修电工实训装置、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故障排除装置及机床设备为媒介,将学生分为2~3人一组,既分工合作又独立思考,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实际任务为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任务的讨论、分析、实施与解决来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思考,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PLP教学法,即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学生先操作,通过操作学习、查找相关理论知识,做到理论知识适度、够用,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生对话法: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启发,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同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适当提问,学生回答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并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有充分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4)情境教学法:除了让学生在实训设备上进行学习与实践,还带领学生进入实战场地――机电实训中心,对其中的车床、铣床等机床设备进行操作,对出现的电气故障问题现场进行解决。当有设备在使用过程出现电气故障时,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维修,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5)案例教学法: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每个项目或任务都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融入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学习方式、实践案例等教学于课堂教学中。

总之,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战场,要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本课程在理论讲授、实践指导及现场教学中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网上学习交流、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的基础上,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中。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试打破传统的以笔试一张试卷论成绩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更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核。课程考评主要由学习小组考核、教师考核、综合考核三部分构成。

1)学习小组考核:由学习小组在每次任务进行过程中开展自评或互评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含任务实施过程、技术资料填写、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情况。

2)教师考核,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每个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价,学生在实践中有自选内容或创新内容,可根据情况实行加分;二是考核学生出勤、团队精神、课堂提问、遵循7S制度等平时综合表现及职业素养。

3)综合考核,包含两大方面内容:一是职业能力综合训练项目考核,根据“课程职业能力综合训练项目考核评价”方式进行考核;二是按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应知和应会题目进行综合考核,于期末进行,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独立操作、灵活应变等能力。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与特色

课程建设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改团队在企业调研、学生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骨干、专家一起从课程内容选取、课程方案设计、单元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反复修订,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技能培养。课程内容选取以企业实际任务为载体,学生在实践场地及生产现场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目前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实施办法、课程资源库建设等都有详细的实施方案和一定的保障机制,系统地体现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及职业教育理念,形成“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课程特色。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做、学、教”一体化,以实际项目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学习过程,使学生手脑并用,边做边学,带着任务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讲解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训练相关技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1)课堂方面。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每完成一个任务还主动积极要求加任务;他们积极思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认真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考核方面。通过严格、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成绩合格率达到97%以上;从对学生的考核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在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提高。

3)学生评价方面。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测评中,学生教学测评分为99.9。学生在评价中说:“结合了理论与实践,加强了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丰富了我们的课余时间,这门课程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学习模式及更具体的知识”;“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后得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和小组成员、老师在一起学习期间我感觉很开心,也很轻松”;“老师下达任务之后,我们都认真起来,我们和小组成员自由探讨,自主学习。我觉得这种方式值得发扬,特别是操作的时候,每完成一个任务,我觉得相当愉快”……

总之,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实施课改后,学生再也感觉不到它的深不可测和难学,看到复杂的图纸和各种问题,不再是退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甚至主动去学习、去探讨。

3 实施课改后的几点思考

提高设备的维护改进水平,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机床电气控制线路较复杂,对于“四合一”的电气实训装置,相互之间有一定影响,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不稳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开展,对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更容易出现问题,需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可以考虑培养自己的学生维护维修这些设备,乃至其他教学设备,对于表现与技能极其优秀的学生留校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协助教师实践教学,既弥补了当前缺乏维修维护人员的不足,又解决了企业技术人员难请难聘的情况,而且通过培养自己的学生,可以更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更优化。

篇9

关键词:机床线路;实训;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管树强(1960-)男,河北省任丘市人,渤海石油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液压与气动技术;雷素华(1962-),女,河北省任丘市人,渤海石油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43-03

一、高职院校机床线路实训课的现状

(一)实训教材不完善。目前,电力拖动实训类教材不少,但真正适合高职院校完整的实战型实训教材几乎没有。许多高职实训类教材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部分教师自编讲义时,又缺乏探究性,往往以作者个人理解为主,编写的讲义存在着质量问题。

(二)教学设施与生产设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之前的高职毕业生,通过电力拖动实训后,对电机控制线路(比如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基本技能的掌握,绝大部分同学都很熟练,但是,真正一接触到生产实际,感觉有些陌生,还是不能顺利衔接。主要的原因,学校的实训台与实际生产装置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不能把整个生产过程完全展现出来,对实现毕业生很好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实训效果。

(三)专业教师现场经验欠缺。机床线控制线路实训课成功实施的关键是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该实训内容是今后工作中的一部分,明确学习目标,坚定努力方向,进而感受到工作现场的氛围。大多数高职院校担任机床线路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缺乏现场经验,对机床线路工作过程体验不深,导致不能把有关机床完整的工作过程展现出来,致使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四)学生接近生产现场的机会较少、甚至没有。在操作台上进行机床线路实训,控制线路简单,学生实训的都是零散、断续的技能,部分动作过程不能实现。不具备综合的应用能力,很难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也不能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达不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是劳动教育思想,它起源于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在如今仍然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职业教育是较成熟和成功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理念就是实施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岗位活动为导向而展开的教育形式,它以学习过程生产化和社会活动统一为内容,以使受教育者提前与社会相融合,提前适应当代企业的生产活动、运作过程、管理方式等社会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它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相比较是一种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最直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模式,是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整个过程学生直接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教给学生自己处理,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收集信息、制定工作计划、设计方案、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以合作或分工的形式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进而促进了素质教育和整体教学。

三、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项目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辅助作用。

(二)根据课程内容,选取适当的子项目,开发项目模块。

1.项目模块。由若干个子项目构成,子项目可以由两个以上的工作任务组成,其中包含若干个实际工作任务;也可以是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它能完整地展现生产某一产品的工作过程,或者是只解决生产过程中某个单个或局部的问题。一个项目模块,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这些子项目间的关系有: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按生产过程真实体现工艺流程以及同样的工作方法解决不同的生产问题,等等。一个项目模块就是一个典型产品,项目模块下的子模块所涵盖的是该典型产品的某一部分(产品的安装、运行维护、维修、售后服务),每个子项目至少4学时以上。

2.子项目应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目标,确定工作任务。其内容包括:工作任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拓展性知识、工具仪器、材料、操作要求、项目考核标准、所需时数等。其中专业基本技能是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如操作方法和步骤、工艺、工具(仪器、设备)的使用等。专业理论知识,是指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它对技能的形成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并作为“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的依据,其基本要求是以体现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并避免“带徒式”的教学方法、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脱节的倾向。项目考核标准要与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岗位规范相结合,并纳入专业课程标准之中。

四、项目教学法在机床线路实训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因而必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道德教育。”项目教学法是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零距离”对接的方法之一。在机床线路实训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一)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对每一种机床线路的元器件布置、工艺标准、线路走向、控制过程、通电测试、故障分析与处理等各个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前续知识、组员间、组间相互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解疑答惑,从而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学生的机床线路安装与检修技能得到综合锻炼。机床线路安装实训按照工厂生产车间的机床线路进行布局(比如电动机、按钮、十字开关、行程开关等的实际位置),需要负责所有的安装和调试环节,在此过程中,既熟悉了生产产品的加工过程及企业的运行过程,又掌握了该机床整体过程的控制和操作,使学生的安装与检修技能几乎可以得到完整、深入和全面的锻炼。

(三)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完成操作项目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自然而然地会采取小组内或组间协调、合作的方式,通过合作既锻炼了学生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其团队意识。

(四)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得到培养。在项目法教学过程中,以来自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为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教学顺序按照项目编排来展开。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把实训室当成生产车间,实训小组模拟工作班组;车间主任(学生)、班组长(学生)亲自领导、分配组内工作,是真正学习的主导者,他们能亲身感受到要完成该项工作任务所担负的责任,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关注本组项目的进度、工艺的标准性、操作的规范性、完成的准确性,爱护公物、工具等。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提升。

五、项目教学法机床线路实训中的实施

项目实施之前,教师要将以下内容向学生交代清楚:实施该项目在行业或企业的实际意义、项目所达到的功能、实施该项目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项目流程、工艺要求、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以及考核方法等。下面就“机床线路实训”为例说明其基本实施步骤。

(一)确定实训项目

在教师提出项目要求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项目”的题目,以便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他们对此项目已有的知识。教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主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围绕项目的内容通过现场观摩、学习,结合自学等方式了解必要的知识。

在“机床线路”实训中,先通过现场观摩和现场教学,使学生对每一种机床的电气控制、机械控制、电气与机械联合控制、机床的结构以及机床的工作过程等建立起一个感性认识,并对该机床的加工功能、动作顺序加深印象。确定项目后,教师应对此项目下达任务书,任务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完成任务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工艺要求、完成此任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二)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根据项目的培养目标和学习任务,首先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初步制定完成项目的工作计划、工作步骤和学习要求。学生在老师发放的工作计划表上填写,填写内容主要包括:机床线路原理图、元器件安装位置图、接线图、所实现的功能、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元器件明细表等。然后老师对此计划进行辅导和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必要的时候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如提供一些生产案例、观看录像、带领学生到生产车间参观生产过程等,还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机床线路实训的前期任务是准备原材料、面板布置、元器件及线路的安装等。后期任务是自查线路、通电试运行(包括查找故障、分析原因、排除故障等)。通过以上流程完成项目任务计划书。

(三)实施项目计划

对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项目教学,首先确定项目组长,由组长来分配各组员的具体工作任务以及组员间怎样相互协作,按照各组制定的工作计划展开工作。教师做好引导,对于在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应及时地在组内或是集合全体学生进行讨论;根据工作任务,教师还应适时地穿插与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在组内或组间建立一种相互协作的工作关系,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1.前期准备。除了在课堂上系统的学习外,利用网络、图书馆、相互交流的方法,增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在此项目中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收集以下相关资料:不同型号的该机床的加工功能、不同型号的该机床的电气控制电路和电路原理、元件明细表、机床线路安装工艺要求等。复习以前课本相关知识,学习机床控制电路各模块功能,掌握元器件识别、检测及安装工艺。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分组讨论交流并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整理组合。学生填写领料单,任课老师签字,到库房领取元器件,并根据明细表逐个清点、检测。

2.安装线路。当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时,可能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基础知识和技能没有学好,大多数情况是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注意力的分配所引起的。解决办法是细化操作步骤、分阶段的辅导检查。

3.检查调试。安装完毕学生根据任务书指定的检验内容与步骤进行检查,最后通电测试。

本阶段是学生技能、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项目计划任务书,各组在其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完成“机床线路”安装项目。为了使项目能顺利完成,教师要做好巡回指导。

(四)检查评估项目

各组项目完成后,先由学生以组间交流的形式进行自我评价,每组学生对外表述整个安装过程、出现的问题、收获和有目的地展示元器件布局、接线工艺、线路走向等阶段性成果。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和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的方法及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组间交流环节非常重要,不仅能让学生表达自己从中学会了什么,分享自己或他人成功的快乐,还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该项目的后续发展。如果最后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现象分析并查找原因,从而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学生先对本组作品进行组内自评,然后再以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组间互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而不是像以往只有教师进行评价、打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人意识。在自评过程中,学生要真正通过组内讨论评出任务完成的质量和不足,并明确在下一个项目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形成逐步提升的过程。2.教师点评。教师将该项目的量化标准面向全体学生通读,学生根据量化标准和作品对照,回顾自评结果明确哪些地方有出入,从而找出作品的差距,发现问题,并引以为戒。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总体评述。

3.学习效果反馈。学生利用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情况,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老师可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提问,使学生在全面总结自己此次活动表现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自己作品的修改方案。

(五)项目总结

项目完成过程是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总结是项目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点的总结,该总结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能够想到用该知识进行解决;同时发现自己在哪些理论知识上有欠缺。二是操作技巧的总结,主要总结工艺形成的技巧、提高效率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遇到疑难问题的方法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和灵活的操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对与项目相关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技能时参与的机会多了,主体作用能充分体现,通过亲自动手参与项目的全过程,在过程中互相学习与竞争,并相互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达到了高职实训教学的目的。

六、结束语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使我们体会到项目教学法在当代职业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即:既是学生提前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营造企业岗位氛围、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学生按市场岗位零距离就业。又是教师不断成长的需要,实行项目教学法,必须要求全体教师根据机电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其由行为驱动内容,由理性认识转变为感性认识,通过改革,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工程型教师,以满足当代职业教育的需要;通过学习辅导、专家引领,全体参与,使专业教师达到:面向学生是老师,面向企业员工是培训师,面向企业是工程师。还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推行项目教学法进行项目设置时,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内容,必将推动以岗位实际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必将有利于推动“以能力为本为,以生存求发展”教学过程和教育工作的改革,同时也将有力推动相应的学校教学管理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焦晨霞.谈“项目带动式”培养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与教育,2006.

篇10

关键词:数控加工中心;FANUC系统;G54;编程;操作

一、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要实现培养大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型、现代型的数控技术加工人才这一目标,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2002年省教育厅和湖北工业大学共同投资,购入一批数控设备,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运用先进的实训设备,以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来在实习教学及生产科研一线的实践经验,来谈谈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二、提出要求

第一,了解加工中心的组成、功能及特点;掌握手工编程和计算机辅助编程的基本原理;能够准确操作、使用和维护机床;能够排除加工中心的常见故障。

第二,在数控编程与加工的实际工作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操作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工程概念。

三、了解加工中心的组成、特点及CNC工作流程

在学习编程和操作之前必须了解加工中心的组成、该数控系统的特点及系统的优势、机床加工范围、性能指标等知识。湖北工业大学选用了FV-1000A三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采用FANUC0M控制系统。从操作角度而言可分为3大部分:机床操作面板部分、MDI键盘面板、CRT软件。

要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哪些步骤,需要了解CNC的工作流程(见图1),这样才有利于自己对数控的理解。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就可以在实践加工过程中少走弯路、做得更好。

四、掌握数控编程

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除了与数控机床的性能和功能相关外,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程序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加工程序的编制工作是数控机床使用最重要的一环,因为程序编制的优势直接影响数控机床的正确使用和数控加工特点的发挥。

拿到一张图纸应先仔细分析该零件该如何加工,不要急于编程,应选择好的工序。数控编程的内容:分析零件图纸、确定加工工艺过程;计算走刀轨迹、得出刀位数据;编写零件加工程序;制作控制介质;校对程序及首件试加工。

编程分为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由于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基础阶段,应以手工编程为主,选择一些较简单的零件(轮廓、挖槽、孔、面铣)进行编程加工。多交流、多探讨、反复练习、及时总结,使自己能熟练运用数控工艺方法,积累编程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步步为营,一课一得,养成耐心和严谨的作风,才能为进一步学习自动编程,如复杂曲线轮廓、三维曲面等复杂型面的自动编程加工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数控机床本身的价值、精度、自动化程度较高,机床加工过程是靠编制程序来自动完成的,一但失误造成事故,有可能损坏机床。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避免错误出现,发生事故。

五、熟练掌握加工中心的操作

操作加工中心要遵循一系列基本操作与步骤来进行。FANUC有多种数控系统,但操作方法基本相同。操作者在操作机床前,必须查阅机床操作规程及相关手册,操作时要细心,及时观察机床的运转,发现异常立即停机检查。合理操作是确保零件加工质量和防止发生事故的重要保障。由于数控系统CNC是一种软件,不能进入相应界面,实训学生就无法进行机床操作,让机床完成所要求的工作。所以先应以通俗易懂的方法让学生上手,再逐步加深讲课内容。

第一,机床操作面板和MDI面板的操作。

一是机床作业前启动与作业后关机操作规程。

二是机床操作面板各功能模式的使用―原点复归、手轮、寸动、快速移动、MDI、编辑、自动运行等。

第二,G54工件坐标系的设定:使用寻边器分中、对刀仪对刀确定工件坐标原点。

第三,刀具补偿值的确定与赋值:半径补偿与长度补偿值的设定。

第四,程序的输入,检查和修改。

第五,程序预演、调用程序,机床自动加工。

第六,零件检测及分析。

第七,注意事项。

一是进入操作界面一般先进行“三步曲”操作,即选择机床操作面板部分选择MDI键盘面板中相对应的6个功能键之一选择CRT相关软件。系统即可进入相应的工作界面。

二是G54分中对刀过程影响着工件的加工质量,选择刀位点要遵循方便数学处理和简化程序编制;在机床上容易找正,在加工中便于检查;引起的加工误差要小。零件加工较复杂、加工时间较长时,要事先预留第二基准以备用。Z轴坐标最好先以工作台对刀,数据备案后,再在工件上对刀。

三是对FANUC系统而言,输入程序段中数值时,不可省略小数点。

四是刀具补偿号与刀具补偿值一一对应。可防止出现过切、欠切和撞刀事件的发生。补偿值的测量及输入工作由一人完成,严禁多人同时操作。

五是由于FV-1000A采用了FANUC-0M系统,其内存较小,应尽量减少机台存储程序的个数、容量,提高加工中心的搜索、运行效率。

通过手动模式下各功能练习,熟悉机床的运动、辅助功能的使用、刀具系统及加工过程;通过编辑区的练习,熟悉数控系统的操作界面,程序管理工作;通过加工练习,掌握设定G54工件坐标系,设定刀具补正,按操作规程和步骤进行机床的数控加工;通过检测及分析,提出改进工艺规程的方法,优化加工程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由单项到综合,逐步深入,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实践证明,在教学和生产过程中采用以上方法和步骤收到了一定效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零件加工,提升了自己对数控技术这门课的兴趣;使自己能全面、周到地考虑零件加工全过程,正确合理地编制零件的加工程序,同时也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工作习惯。

参考文献:

1、友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友嘉CNC加工中心学习手册[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