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8:2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货币供给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货币供给论文

篇1

Haug和Dewald研究了1880—2001年11个工业国家的货币供给波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认为长期内货币供给导致永久性通货膨胀,但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9]。Tas研究了中东地区的货币供给与物价的短期和长期关系,认为各国的货币供给与物价的短期关系基本相同但长期关系明显不同[10]。Waingade分析了印度的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长期关系,认为两者长期存在正向关系[11]。Berger和Osterholm运用BVAR模型分析了1960—2005年美国的货币供给对其物价水平的影响,认为货币供给增加是物价水平提高的Granger原因[12]。张金城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的关系,认为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有显著的溢出效应[13]。郭永济、李伯钧和金雯雯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流动性对通货膨胀、产出和资产价格的影响,认为流动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时变性,且这种时变性因经济所处的状态不同而不同[14]。刘鹏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货币供给与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认为货币激活效应是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15]。余辉和余剑运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构建了金融状况指数,认为包含货币供应量的金融状况指数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为显著[16]。于泽和罗瑜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进行研究,认为中国货币具有内生性,货币和通货膨胀是同时形成的,货币内生性条件下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投资和净出口[17]。惠晓峰和王馨润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认为短期内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会直接影响物价水平[18]。粟勒、王少国和胡正分析了2000—2012年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认为外汇占款是影响中国货币发行的最重要因素,且是推动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19]。吴克保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中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储备过快增加导致的货币超发造成的[20]。田涛、许泱和蔡青青基于DCC-GARCH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受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和国际石油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21]。虽然学者们运用不同方法对通货膨胀的汇率因素和货币因素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但是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并未深入分析货币供给来源的具体变化。不同的货币供给来源可能对应完全不同的通货膨胀治理措施,而中国货币供给来源及其变化清晰地反映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基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深入分析。第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汇改后中国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外汇储备有较强关系,也就是说外部经济通过汇率机制对通货膨胀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时有必要考虑汇率因素。第三,从研究方法看,相关研究主要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协整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等线性方法或模型,但这些模型的参数反映的是经济变量间的平均影响关系,无法反映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时变特征[22]。实际上,中国的经济体制一直处于变革中,内外经济发生的各种改革和各项政策变化都可能导致相关经济变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构建时变参数来反映其动态变化过程。鉴于此,本文从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出发,运用状态空间模型构造时变参数,研究汇率和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动态影响。

2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机理

2.1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本文以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为样本期,首先分析样本期内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负债情况,即资产负债表中的右列。央行资金来源于负债和自有资金,其中自有资金为219.8亿元,占历年总资金来源的比例不足1%,可见负债是人民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负债中的储备货币是人民银行货币发行与金融机构存款的合计数,是央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在样本期内,储备货币占总负债的比例平均约为62.5%,且该比例自2010年12月突破70%,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上升,2011年12月以后保持在80%左右。发行债券是央行为了弥补资金占用不足而对外发行的债券,主要是指央行票据发行。在样本期内,发行债券占总负债的比例约为18.6%。据此可得,储备货币和发行债券合计占总负债的比例平均约为81.1%,也就是说央行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储备货币和发行债券。然后分析人民银行资产负债中的资产情况,即资产负债表的左列。“资产”一列反映了资金的运用和去向,也反映了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和途径。经过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央行的总资产规模增加了2倍,国外资产规模增加了3.1倍;央行所持有的资产中占比最大的是国外资产,其占总资产的比重持续上升———由2005年7月的60.6%持续上升至2012年6月的83.9%,且在2012年2月达到样本期内的最高值(84.7%)。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样本期内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方的显著特点是:随着总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外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其占总资产的比例不断上升,国外资产科目成为资产方的第一重要科目。负债方的显著特点是:随着总负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储备货币科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占总负债的比例不断上升且在2011年12月以后保持在80%左右,储备货币科目成为负债方的第一重要科目。基于以上分析,并将资产方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非金融性公司债权科目合并成为国内信贷,从而得到如表2所示的资产负债表,本文据此进行分析。

2.2货币供给影响通货膨胀的机理根据表2所示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平衡关系,可得以下数量关系:储备货币=国外资产+国内信贷-发行债券。这一关系表明:储备货币规模与国外资产和国内信贷正向变动,与债券发行反向变动。也就是说: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央行购买的外国资产越多,则储备货币的规模越大;央行对国内机构的债权越多,则其储备货币的规模越大;央行的债券发行规模越大,则其储备货币规模越小。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使得中国外汇资产迅速持续增加。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为了收购“双顺差”下的外汇净流入,人民银行被迫投放人民币,使得资产方中的国外资产和负债方中的储备货币迅速持续增加。面对外汇占款迅速增加的巨大压力,资产方中的国内信贷作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一个渠道,理论上可成为央行对冲外汇占款增加、防止基础货币过快增长的手段,但是其投放本身具有刚性、操作空间有限,难以通过压缩其规模达到缓解基础货币投放过快的目的。而负债方中的发行债券在减缓基础货币增加过快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央行发行票据作为对冲外汇占款快速增加的手段,只能在短期内起推迟压力、减缓基础货币增加过快的作用。随着票据到期形成的资金压力和发行成本的不断上升,发行票据难以在长期内对冲新增外汇占款,其作为调控基础货币手段的效力有限。综上所述,面对外国资产中的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大量被迫投放,央行的对冲手段(如发行票据和压缩国内信贷等)的效果有限,外汇占款已成为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能力较弱。总的来说,资产方中的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必然导致负债方中的基础货币增加,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货币供应大量增加,从而形成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3计量模型

3.1模型构建在计量经济学文献中,状态空间模型通常被用来估计不可观测的时间变量,如理性预期、长期收入和不可观测因素等。很多的时间序列模型———包括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和ARIMA(autoregressivein-tegratedmovingaverage)模型———都可作为状态空间模型的特例。状态空间模型提出了“状态”概念,经济系统中可能存在的不可观测状态反映了系统的真实状态,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可观测变量与系统内部不可观测状态的关系,能实现基于各种状态向量分析和认识系统。运用状态空间模型描述动态系统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状态空间模型可将不可观测的状态变量纳入可观测模型并得到估计结果;二是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强有力的迭代算法———卡尔曼滤波估计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包括两个模型:一是状态方程模型,它反映了动态系统在输入变量的作用下在某特定时刻转移到的状态;二是量测方程或输出方程,它将动态系统在某特定时刻的输出变量、系统状态与输入变量联系起来。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构造时变参数模型。上式中:βt是随机系数向量,是状态向量,也称为可变参数,是不可观测变量,必须利用可观测变量yt和x′t来估计;x′t是随机系数向量βt对应的解释变量的集合;z′t是固定系数γ对应的解释变量的集合。假定可变参数βt的变动服从AR(1)模型,假定扰动向量μt和εt是相互独立的且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和协方差矩阵为Q的正态分布。

3.2数据来源及预处理本文选取的初始变量分别为CPI环比月度数据、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定基月度数据(2010年=100)、货币供应量M2月度数据。鉴于2005年7月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在保证样本容量和数据可得性的前提下,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期间为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CPI环比月度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系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定基月度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网站,货币供应量M2月度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通常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作为衡量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变量。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是加权汇率,其权数是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该汇率比双边汇率更能较好地反映人民币对外价值的变化。货币供应量采用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概念,即M2,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等。为了保持数据的可比性和满足研究需要,本文对数据做如下处理:首先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定基月度数据转换为以2005年7月为基期的环比数据,将货币供应量M2月度数据转换为以2005年7月为基期的环比增长数据,这样3组变量数据均为以2005年7月为基期的环比数据;然后利用CensusX12季节调整法对3组变量数据进行季节调整;最后分别对经季节调整后的3组变量数据取自然对数。经过上述处理后,统一了不同变量数据的比较基础,消除了季节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将调整后的最终序列分别记为CPI序列、NEER序列和M2序列。

4实证分析

状态空间模型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序列或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而避免出现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的“虚假回归”问题。

4.1平稳性检验为了尽可能地保证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的稳定性,本文采用ADF检验和KPSS检验两种方法。ADF检验的原假设是待检验序列含有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KPSS检验的原假设是待检验序列是平稳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3和表4。据此可知,CPI序列、NEER序列和M2序列均是平稳序列,可直接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4.2状态空间模型构建根据前文分析,本文构建如下状态空间模型。本文采用的计量软件是EVIEWS6.0,采用文本直接输入方式,在文本框输入定义好的状态空间模型表达式,运用卡尔曼滤波对状态空间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5。由表5的结果可知,状态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AIC等信息准则较小,说明模型拟合的较好。

4.3模型检验对所建立的状态空间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估计出的状态空间模型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查看残差序列的滞后阶数为36期的相关系数和自相关系数可知,模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基于卡尔曼滤波所得的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靠而稳定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具有一定意义。图1中,sv1表示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环比变化率对CPI环比变化率的时变参数轨迹。整体来看,随着样本期内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其环比变化率对CPI环比变化率的影响在-0.048附近上下波动,这种动态影响除了在2008年出现了较为剧烈的波动外,在其他年份的波动总体趋于平稳,动态影响在2008年1月达到最大值(-0.024),在2008年11月到达最小值(-0.116)。这说明,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后,样本期内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国内通货膨胀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平均来看,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环比指数每变化1%将导致CPI环比指数降低0.048%。这种抑制作用的时变特征说明,该微弱的抑制作用还受其他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图2中,sv2表示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环比变化率对CPI环比变化率的时变参数轨迹。总的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M2环比变化率对CPI环比变化率的影响为正数,在样本期内在0.471附近呈现动态变化,这与经济理论的预期一致,且实证结果显示,在样本期内M2环比增长率每增加1%,将导致CPI环比变化率平均变动47.1%;这说明长期来看,货币流动性过剩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造成的。这种动态影响在2008年8月至11月出现持续大幅上升趋势,且在11月达到最大值为56.3%,之后直至2009年5月缓慢下降至平稳状态,这基本契合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我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拉动经济增长的时间区间,说明4万亿元计划的实施在拉动经济增长,抑制经济放缓的同时也推高了国内的通货膨胀率。

5结语

篇2

论文关键词: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给

一、引言

货币供给与一国经济密切相关,适当的货币供给会刺激消费,推动经济的增长。而过度的货币供给会导致价格上涨或国际收支恶化,货币供给不足又会妨碍经济增长与发展。

而如何使货币供给保持适度,满足经济增长的要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外生性),这里假定货币乘数是稳定的。与此相反,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影响,货币乘数发生变动,从而使得货币供给不再是中央银行的独立行为。因此,深刻理解货币乘数如何发生变动,对于保持稳定的货币供给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研究框架;第三部分为样本和数据;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结果;最后为本文结论。

二、分析框架

(一)货币乘数

FreemanandHuffman(1991)认为货币乘数的变动导致了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并能够帮助解释货币供给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Gauger(1998)通过对乘数的分析,发现这些乘数受到微观主体的机会成本、收益曲线弹性及真实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货币乘数模型,沿用并拓展Gauger的研究框架,对乘数进行分析。传统的货币乘数模型见下:

;;;;

(1)

(2)

其中:为现金比率;为定期存款比率;为法定准备金率;为超额准备金率;

在此假定超额准备金率为且,代表市场利率。这是由于市场利率越高,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高,从而超额准备金率降低,故。另由(1)、(2)可得:;;;,;

基于(1)、(2)两式,可把货币供给量变化归结于三部分:外生的基础货币、内生的和。

在此,货币乘数的变动是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反映。从短期来看,对于由于货币乘数的变动而导致的货币供给量的波动,中央银行也难以对其实施控制。但是从长期来说,基础货币的变动仍然是决定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Cagan(1965)研究发现美国货币供给量长期变化的90%要归咎于基础货币的变化,剩下的由现金比率、准备金率解释。

同时,假定:

其中,代表某种定期存款占总存款权重。

我们知道,定期存款利率的相对变化以及收入变化会导致投资组合内资产权重变化,因此假设:

(3)

其中:

为净的M2资产利率相对M1资产利率的变化:;

为净得M2资产利率相对短期市场利率的变化,;

代表真实收入;另外皆为对应资产的数量加权平均利率。

最后,将(3)代入到(1)、(2)式之中,得到:

(4)

(5)

(二)货币供给

西方学者如乔顿、布伦纳、梅尔泽等人都有各自的货币供给模型,而且相互之间都不尽相同,有些差别还比较大。但是一致的是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始终是一国基础货币H和货币乘数两个共同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本文选用普遍接受的货币供给模型。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到:

(6)

(7)

三、样本与数据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基于前文分析框架,本文分析所采用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月度统计资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中GDP为季度数据,因此本文假设季度中每月的GDP增长率相同来推算每个月的GDP。

(二)数据特征描述

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基础货币、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供给如下图,其中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供给呈现平稳增加的趋势,通过以下的平稳性分析后可知两者皆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而基础货币的增长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反映了货币当局短期的货币政策行为。

图一:基础货币、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供给(2002.1-2009.7)

同时,从图一中基础货币、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供给的变化情况来看可判定狭义和广义货币乘数并不是稳定的,从图二也可以看出它们自2002年以来的波动。

图二:狭义货币乘数与广义货币乘数波动(2002.1-2009.7)

表一:狭义货币乘数与广义货币乘数描述统计表

MM1

MM2

Mean

1.180330

1.606813

Maximum

1.310000

1.940000

Minimum

0.970000

1.250000

Std. Dev.

篇3

【关键词】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中性 预期货币

一、理性预期学派简介

理性预期学派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时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一个自由主义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卢卡斯(Lucas,1937~)。1972年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次将理性预期假说引入到宏观经济问题分析。之后,理性预期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各种经济问题分析中,一些崇尚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巴罗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们以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假设,从微观个体最优化行为出发、试图建立与微观经济学相一致的宏观经济学。卢卡斯及其追随者也因此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

二、理性预期学派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的贡献

理性预期学派是打着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干预政策的旗帜登上历史舞台的,因此在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方面,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短期非中性理论,并基于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设,发展了货币主义的货币长期中性理论。总的来说,理性预期学派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卢卡斯首次将货币区分为预期货币与未预期货币两部分。并认为预期货币供给不会对产出产生影响,而未预期的货币供给变化会因为给公众造成信息障碍而带来产出的暂时改变,但他同时也认为理性的公众会很快修正错误的预期,这种短期效应也会随之消失,所以在长期,无论是预期货币还是未预期货币都是中性的。卢卡斯还把未预期货币供给导致的产出波动看成是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源,据此他提出了有名的货币周期理论。

(二)萨金特和华莱士在卢卡斯的影响下,分别于1975年和1976年连续发表了《理性预期,最优货币工具和最优货币供给规则》、《理性预期与经济政策理论》两篇论文,提出了著名的随机货币中性定理。该定理认为,中央银行根据共同信息集合制定的任何有反馈规则的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这种货币政策会通过公众提前做出反应而被价格完全中和,只有意料之外或者愚弄大众的货币政策才会影响产出,但这只能加剧经济波动。因此,萨金特和华莱士认为货币当局利用货币政策来消除经济周期的努力是徒劳的。

(三)巴罗、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等人将政府决策作为政策制订者与公众之间的一个博弈,利用博弈论的方法证明了货币政策无效性。他们认为公众和政策制定者都应该是理性预期的最优化者,双方都存在一个最大化目标函数,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是两者相互博弈的结果。通过运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他们最终证明了货币政策的无效性。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以一般均衡方法为基础,通过理性预期、市场出清、行为人最优化选择等假设条件为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构建了微观基础。与古典学派和货币主义的货币长期中性理论相比,通过这种改进,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长期中性理论更加牢固地扎根于瓦尔拉斯传统。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

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从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它也被称为“第二号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方面,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与货币主义大致相同,他们都认为货币因素是经济周期发生的根源,因此强烈反对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同时他们又都认为货币是经济增长的剂,随着总产出增长,货币必须增长,且两者的增长速度要保持一致;另外,他们都重视预期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强调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应该取信于民,可信度高,以便能让公众形成正确的预期。为了能让中央银行严格执行该规定,理性预期学派甚至提出了从制度上对中央银行行为做出有效制约的建议。在具体的货币政策建议上,理性预期学派也赞成货币主义提出的单一货币供给规则,只是不同意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的具体建议,卢卡斯认为存在很多种固定货币供给规则,具体选哪一种,应该综合考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卢卡斯本人也没能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就像他所承认的那样,在当时,理性预期学派也没能提出一种更加理想的货币政策。受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影响,70年代中期以后,公众反对政府干预的意向逐渐加强,一些限制联邦政府预算和更加透明的货币政策也开始纳入美国政府的政策议案中,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深受鼓舞,大力宣传弗里德曼提出的固定货币供给政策规则建议,认为这种政策要强于对短期问题解决得时好时坏,而对中长期问题则毫无办法的凯恩斯主义政策。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评价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引入到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问题分析中,并在完全信息、市场出清前提下,为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构造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卢卡斯通过把货币区分为预期货币与非预期货币,得出了预期货币呈中性,非预期货币会引起产出波动的结论,并由此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从这些角度来说,理性预期革命可以与它半个世纪前的凯恩斯革命相比,但鉴于理性预期学派反对各种刚性存在、反对政府干预、反对适应性预期、坚持理性预期,使得它不可避免地遭到一些外来攻击。

首先,人们对它的一些理论假设提出了各种疑问。阿罗就曾带讽刺性地说:“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当作高明的统计学家,能够分析经济制度未来的一般均衡状态。”希勒也认为:“要想达到理性预期的条件,每个个人交易者都必须具备难以置信的能力和意愿去计算,交易本身显然没有如此复杂。”,并且由于经济中各行为主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承担获取信息成本的能力不同,以及对所获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不同,每个主体的预期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很难得出货币政策中性的结论。另外,理性预期学派的市场出清假设也引致了一些类似对古典学派市场出清假设的批判。

另外,理性预期学派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市场分割造成的信息障碍也难以让人信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官方货币供给数据的大范围公布只存在短期时滞,因此,对于理性预期意义上的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其重要性是微不足道的,以至于很难将实践中观察到的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归咎于它。一些计量经济学家在考察由名义利率、货币供给、价格水平、产出量、四变量组成的自回归模型中,发现并不存在由货币供给到产出的格兰杰原因,此外,萨金持、巴罗等人也用实际数据检验了货币周期模型,他们并没有得出像卢卡斯那样乐观的结论,他们的检验结果表明:“货币周期理论在解释极端情况方面是很不错的,但对于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一直比较稳定国家的解释则并不理想。”还有一些政策与模型预测的结果则是相反的,比如在里根政府执政时期,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里根明确表示将实行减缓货币增长率的政策,按照卢卡斯的观点,这种系统化的货币政策属于被预期到的事件,不会对产出产生影响,但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似乎否认了卢卡斯的理论,这一事实对货币周期理论形成很大打击。

真正给予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致命一击的是真实周期学派,该学派通过对现实经济周期的模拟实验表明:来自技术进步、偏好改变等真实因素冲击能够解释经济周期期间70%的产出波动,而货币变动对产出造成的影响则十分有限,因此他们认为货币并不是造成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他们还提出货币不仅在长期,而且在短期也是中性的。此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还认为货币是内生于经济的,货币供给受制于实际产出的变动,在经济扩张时期,交易的扩大或对未来交易扩大的预期会导致对货币需求的扩张并引致货币供给的调整,同理,在经济衰退时期交易的减少和悲观的预期也会导致对货币需求减少引致货币供给的调整,中央银行并不能随意控制货币量的变动。总之,在一系列真实周期模型中,货币都被当成一种与产出无关的名义变量被排除在模型之外,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尽管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在实践中受到了上述各种各样的质疑,就连卢卡斯本人也承认,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很少关心实践问题和预测能力。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理性预期学派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就像物理学经常以光滑的平面为假设研究物体的运动特征一样,理性预期学派以理性预期、持续市场出清、完全信息、个体最优化行为为前提,为研究货币中性与非中性问题提供一种最原始最基础的微观基础模型,为研究其它更复杂的现实货币经济情形奠定了理论基础,逐渐放弃那些基础假设,我们就可以得出与现实相关的结论。

篇4

论文关键词: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一、引 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是以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化情况来反映居民消费价格变动幅度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指标。从一般理论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受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差数的影响,也受到货币发行量的影响。这一指标影响着政府制定货币、财政、消费、价格、工资、社会保障等政策,同时也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长期以来,不仅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密切关注着CPI的高低,而且很多学者也围绕着CPI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CPI持续地呈高位增长,引起了政府、学者、企业厂商的高度关注,成为目前学界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

关于CPI的影响因素分析,学界已有研究。李敬辉、范志勇(2005)将粮食价格波动作为价格指数变动的重要因素[1],李庆华(2006)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消费价格通胀率的反应是相当敏感和强劲的[2],何维炜等(2007)则认为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是决定CPI走势抬高的两大主导力量[3]。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将过多的将视线注意于CPI的构成因素上,即CPI的结果本身是由这些因素如食品、居住等加权计算得来的,这无疑具有较大的自相关性。

笔者认为CPI涨幅的适度规模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有限性等诸因素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属正常调整。然而,CPI的过高上涨则反映了社会供需之间的矛盾已经明显,客观上需要及时调整影响社会供需关系的主导因素以将CPI稳定在一定的变化幅度内。因此,本文试图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内,选取影响社会供需的主导因素的数据,通过VAR模型来测试CPI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

二、VAR模型设置、估计与解释

(一)数据收集和变量选择

从宏观经济理论看,社会总供给主要有消费、储蓄、税收以及进口等构成,社会总需求主要有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可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具体化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量、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

从宏观经济理论来看,物价上涨的原因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需求拉动式的物价上涨,它是由于需求扩张所引起的;第二种情况是成本推动式的物价上涨,它是由于原料、燃料价格等成本价格的上涨所引起的;第三种情况是物价上涨的国际传递,它是由于一个国家的物价上涨或货币贬值传导到他国的现象。为了较准确地分析CPI的影响因素,须对每一种情况进行考察。

从需求来看方差分解,自2007年全国各地区开始出台了不同程度地提高工资的政策措施。提高工资在短期内会增加居民的购买力,进而有效地刺激需求。一方面,产品会由于需求的增加而涨价,另一方面,这会增加投资者的预期,刺激他们更多的投资。因而,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物价上涨。同时,为了尽可能准确客观地分析收入对CPI的影响程度,在这里采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变量,因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对CPI的上涨是滞后的,反应不敏感。其次,货币供应量也是影响需求变化的重要因素,根据货币数量论,通胀率来自货币增长率,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内生性。再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价格,固定资产投资由于主要是由政府支撑的,所以它不会因为货币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基于此,将其也作为一个变量进入模型。

从供给来看,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的增加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外在因素,考察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指标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考察工业品价格波动的指标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因此,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反映供给方的变化,将其作为外生变量进入模型。

从国际传递来看,由于我国的经济总量比较大,经济结构是复合型的,即不是单一地依赖某一生产要素取得发展,因此,其他国家的物价上涨或货币贬值的波及效应是有限的,意即国外通胀率的变化对我国CPI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二)VAR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ncome)、货币供应量(Money Providence,简写为M)、固定资产投资(Permanent Assets,用PA代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Agricultural ProductionPrice Index,简写为A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ndustrialProduction Price Index,简写为IPI),为了量纲的统一,将这些变量通用“率”来考量。

在模型中将货币增长率(货币供应量)作为内生变量,同时由于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决定于利率和货币供给两者的变化,因此将固定资产增长率也作为内生变量进入模型。将来自两方面的供给冲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A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PI作为外生变量。基于此,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整理后,得到表1的样本。

表1 与模型相关的数据表

 

YEAR

CPI

M

PA

API

IPI

1990

103.1

100.0

102.4

105.5

104.1

1991

103.4

126.5

123.9

102.9

106.2

1992

106.4

131.3

144.4

103.7

106.8

1993

114.7

137.3

161.8

114.1

124.0

1994

124.1

134.5

130.4

121.6

119.5

1995

117.1

129.5

117.5

127.4

114.9

1996

108.3

125.3

114.5

108.4

102.9

1997

102.8

119.6

108.8

99.5

99.7

1998

99.2

114.8

113.9

94.5

95.9

1999

98.6

114.7

105.1

95.8

97.6

2000

100.4

112.3

110.3

99.1

102.8

2001

100.7

117.6

113.1

99.1

98.7

2002

99.2

116.9

116.9

100.5

97.8

2003

101.2

119.6

127.7

101.4

102.3

2004

103.9

114.9

126.8

110.6

106.1

2005

101.8

117.6

126.0

108.3

104.9

2006

101.5

115.7

123.9

篇5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稳健到从紧的变化,也使得我国的股票和基金市场做出了相应的回应。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政策工具,从资金可得性和相对收益率这两大渠道对我国的证券市场产生影响。本文以此来浅窥国家对证券市场的控制和影响及其决策制定。

一 、简述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1.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从紧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节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这种政策取向的调整,最终反应在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供应的手段有:①小度调高存款准备金率;②公开市场操作;③日益重要的利率手段运用;④票据再贴现政策、窗口指导以及对某些风险的提示来实施宏观调控。

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热等因素影响而采取的由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抑制货币的过快流动,从而抑制经济过热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得以应用。①是当前宏观经济过热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②是必须切实加强金融资源配置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2008年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必然的。2007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过热现象及股票市场投机过热现象在中央九次提高准备金率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减落的迹象;2007年来自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较大,从而为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带来不利。而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率也在不断的上升。根据通货膨胀的两个根源情况,需求拉动型和供给推动型。目前在需求的角度看,货币供给较多。从供给方面看则是由于猪肉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周边物价上涨;而相应的措施——降低粮价、增加粮食进口,又会冲击农民的收入和他们的积极性。2008年不论是从抑制过热经济或是抑制我国的通货膨胀的目的出发;也为保证社会和证券市场的稳定;应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2.2000年以来的货币政策

(1)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

为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9月21日起实施新的外币利率管理体制。

   (2)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

为了规范储蓄行为,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5年4月1日起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

(3)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

2005年2月14日,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文,公布《证券公司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以股票质押取得贷款。

(4)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资金流向

2005年4月,人民银行发文,允许除邮政储汇局以外的金融机构开办“教育储蓄存款”,免交利息所得税;同年8月, 公布《助学贷款实施办法》;同年6月,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发文, 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扶优限劣,对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业、产品和重复建设项目限制或禁止贷款,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9月,针对封闭贷款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出《关于坚持封闭贷款贷款条件、从严控制封闭贷款发放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封闭贷款的发放条件,防范风险。

(5)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批准第二批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融资业务。2005年6月,为发展货币市场,拓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融资渠道, 允许财务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2005年11月9日,允许全国首家专业化票据经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开业,这有利于促进票据业务发展,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票据市场,也为央行再贴现操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间信用

2005年7月,决定将县及县以下的邮政储蓄资金以再贷款形式反还农村信用社使用,集中用于支持农村信用社对农民、农村、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并重点用于发放农户贷款、及时满足农民从事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等合理资金需求。

二 、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

1.货币政策工具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票价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加。这就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产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2.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资金存量和流量的调控作用

近年来,货币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存量流量及其结构均起到很强的调控作用。其中,利率政策在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既决定着社会资金增量的流动性大小,又影响着社会资金在各领域的分布和变现能力的大小决定其持有资金转化为证券投资资金的难易程度和迅速程度,又通过利率调整后金融工具预期收益率的再调整决定资金在证券市场和其他领域之间流向和流量的变动。

3.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资金存量和流量的调控力度将逐步加大

这具体体现在:①随着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方式从以信贷规模为主的直接调控方式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利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为特征的间接调控方式的转变,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资金流出、流入量的影响将会不断加大;②货币政策与证券监管政策的协同力度加大;③从对社会资金流量和信用总量的调节方面,人民银行越来越重视对流入股市资金量的“微调”。

4.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趋向间接化、市场化和杠杆化

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体现为:①人民银行逐步放弃对贷款规模的管理;②改进基础货币管理。以m1和m2为中介目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③改革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④加强包括增发短期国债、完善国债结算和托管体系等在内的基础建设,大力开展以国库券、中央银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为载体的公开市场业务;⑤通过适当简化利率种类,调整利率结构、合理确定各利率水平俩今年一步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三 、货币政策实施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具体分析与对策

1.货币政策走势对证券市场资金可得性的影响

①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将促使证券市场可吸纳的资金量稳定适度减少;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将使证券市场的资金面更加严紧。由此会给商业银行系统带来不可利用资金的增加,从而通过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和同业拆借等渠道进入证券市场。另外,中央银行年内的多次加息,也不利于预期引导增量介入证券市场。

2.货币政策走势对证券市场相对收益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过利率这一杠杆来影响证券投资的相对收益率,而相对收益率的预期和现实,有决定着资金在储蓄存款和政券市场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向和数量。降息通过储蓄存款收益的减少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价格的提高而提高了证券投资的相对收益率,从而引导储蓄存款投入证券市场。反之,则减少了证券市场的资金投入。而在证券市场资金量既定的情况下,现有的利率结构又决定着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收益率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引发资金在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再分配。

3.我国具体货币政策分析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调高了27个基点。这次央行年内的第六次加息的突然而至令人大感意外。

从时间点看,2007年的此次加息的确有些意外。之前11月份cpi数据出台,因其创出11年来新高,市场曾广泛预期加息举动将随之而至。但是,面对市场惯性化的思维模式,央行却选择了“按兵不动”。也正是因此,有关汇率政策将成为主要选择工具、12月份cpi涨幅数据将会回落等说法开始盛行,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央行的静默举动。然而,偏偏在市场对年底再次加息逐步“放松警惕”之时,却最终成为政策预期兑现之刻。

对于此次加息出台时间的意外性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利率政策作为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尽管长期看有逐步被汇率政策替代的可能性,但是总归难以被彻底摒弃。毕竟加息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存款的流出成本,发挥抑制投资过热的作用;②加息的政策效果一直备受争议。由于此次物价上涨主要源自于农产品成本的推动,单纯加息动作不仅无助于增加农产品供给,反而可能增加其生产成本,成为推高价格上行的因素。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对此表示出一定认同,他表示“由于cpi涨幅中食品价格上涨贡献较大,加息对这种情形是否有效正在研究之中”。

篇6

【关键词】外汇储备 通货膨胀

2011年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从年初的 4.9%一直上涨至 5 月份 5.5%的高位,同比涨幅创下最近34个月来新高。

那么,最近我国通货膨胀持续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美国实施的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全球性注入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此背景下,作为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我国国内价格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2)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成上通过国际贸易等渠道输入了我国。比如,国际食品价格和原油价格上涨造成了国内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断上涨。

(3)水、电、气等资源价格的改革也导致了资源性产品以及以此为原材料的消费品价格的上升。

(4)受天气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我国某些食品(如蔬菜、食用油、面粉、食糖、水果等)价格呈现了阶段性的上涨,这一定程度上也推动CPI上涨。

(5)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导致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国内流动性过剩主要是中央银行为了稳定固定汇率,用基础货币对冲外汇储备的结果。当然了,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我们这里仅仅举出了五种情况。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在固定汇率机制下,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超发,进而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用统计数据看一看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增加的情况。自1994年我国进行汇率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不断增加,1996年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与2010年的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现有的汇率体制下,庞大的外汇储备会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从1978年起,我国外汇储备和M1开始了逐步的上升趋势,在1990年后上升趋势加快,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者的上升趋势是同步。经过计算,外汇储备和M1的相关系数为0.9808,二者显著正相关。

一国的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按照会计中的资产负债平衡,负债=资产(NFA+NDC=MB)。中央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国内信贷和国外净资产,国外净资产主要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后两者基本保持稳定,所以国外净资产的变动主要是外汇储备的变动。外汇储备增加的高能货币被称为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造成基础货币的增加,货币供给是以基础货币为支撑的,外汇储备越多,货币的供给量就越多。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假设m为货币乘数,货币供给为s,最终的货币供给为s=m*MB.外汇储备可以带来m倍的货币供给。

根绝费雪的数量方程式M*V=P*Y,这个方程式说明,货币数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产品的价格(P)乘以产量(Y)。P=MV/Y,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动不大,所以货币速度不变的假设可能是接近现实的。在产量(Y)由要素供给和技术决定的情况下,当外汇储备引起货币发行数量(M)的变化时,这些变动直接反映在物价水平(P)的变动上,所以当货币供给增加时,结果就是高通货膨胀。

政策建议

1.坚持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控制国内信贷规模,收缩银行系统的流动资金,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还应该重视采取综合的扶持政策,增加有效供给,特别是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给。同时要抑制不合理的需求,主要是投资过快增长、货币投放过多,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

2.合理使用外汇储备

巨大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来说是把双刃剑,必须合理运用资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完善外汇储备管理机制,进行投资,将投资转化为资本,外汇储备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使用:购买战略性物资,支持企业走出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都是吸引外资,轻视国内资本向外流出,应逐渐改变这样的情况,逐渐扩大资本流出渠道,盘活外汇储备。增强综合能力。另外还要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适当加大对外援助的规模,扩大国际影响力。

3.完善外汇占款冲销政策

目前在不具备微观金融基础的情况下,我国不会让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所以,在现有条件下,完善央行的冲销政策成了当务之急。一是建立完善的国债市场。二是在现有外汇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尝试多种政策的灵活搭配。

参考文献

[1]王吕.我国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孙国锋.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刘易斯拐点和结构性通货膨胀[J].金融发展评论.2011(4).

[3]戴根有.我国的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J].对策研究.2008(2).

[4]余永定.通货膨胀威胁稳定[N].中国经济信息.2007(2).

篇7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表明,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并且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依此推论,通货膨胀可能产生于货币的实际贬值或相对贬值:相对贬值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不是货币问题;实际贬值根源于的货币量供给量过多,是货币问题。通货膨胀通过对各 经济 主体利益关系的影响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政策选择上,需要通过紧缩货币应对实际贬值,通过减税和补贴应对相对贬值。

一、马克思的价格理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马克思建立了他的货币理论。马克思指出,货币是从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在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职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和商品相交换,本质上与商品交换一样,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不同的是,货币作为等价物,专门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理论为基础,马克思建立了他的价格理论。

(一)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

1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使用价值所含价值量和另一种使用价值所含价值量的关系或比例,而在表现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即:

交换价值(麻布的)=被表现价值量的商品(麻布)的价值量/等价物(上衣)的价值量

=(10小时劳动/20码麻布)÷(10小时劳动/1件上衣)

=1件上衣/20码麻布

(1)

这就是说,20码麻布的交换价值是一件上衣,或者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公式(1)表明,交换价值在表现形式上是20码麻布交换1件上衣,本质上是20码麻布和1件上衣花费了等量的劳动,包含着等量的价值。

如果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劳动生产力发生变化,它们当中所包含的价值量会随之发生变化,交换价值因此发生变化,其中被表现价值的商品(麻布)的价值量变动引起交换价值同方向变化,比如生产麻布的生产率水平提高,5小时生产20码麻布,则20码麻布的交换价值是2件上衣,或者,20码麻布值2件上衣,商品麻布的交换价值提高。等价物(上衣)价值量变动则引起交换价值反方向变动。

2 商品的内在价格。“一种商品(如麻布)在已经执行货币商品职能的商品(如金)上的简单的相对的价值表现,就是价格形式。”在价格形式上,货币的职能首先是价值尺度,即用货币的数量(货币的使用价值量)来尺度商品的价值量。这样,商品内在的由 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就被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货币使用价值量的交换比例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只是用货币替换上衣作为等价物,因而公式(1)基本关系也适用。具体内容修改为:

某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价值量=2盎斯金/20码麻布 (2)

这就是说,在商品价格只反映商品价值的条件下,作为货币的金,用它的使用价值量2盎斯金来衡量使用价值量为20码麻布的商品的价值量,即20码麻布的价值量为2盎斯金,本质上是,2盎斯金的生产花费了与20码麻布相同的劳动时间,含有相同的价值量。所以,在马克思的价格理论中,商品的价格不仅由商品自身的价值量,而且由货币的价值量来共同规定。其中商品或货币任何一方的价值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价格(交换的比例)。例如:黄金非常容易得到,比如5小时可以生产2盎斯黄金,20码麻布值4盎斯黄金,货币贬值,商品麻布的价格上升。而麻布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使货币相对升值,商品麻布的价格下降。

(二)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总水平

考虑商品 市场 供求波动因素,马克思讨论了市场价格问题。由于各种商品价格因市场供求影响而产生的波动会在总体商品市场中互相抵消,市场价格趋近于内在价格(即马克思所说的市场价值或平均价格),所以,在讨论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决定问题时,所涉及的是商品的内在价格。因此,可以把公式(2)推广到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决定问题的讨论,基本关系仍然适用,具体内容修改为:

商品的价格总水平=总体商品的价值量/总货币的价值量 (3)

由公式(3)可见,在总体商品市场中,只要在商品和货币生产上各自投入的总劳动不变或者呈现同向同比例变动、生产商品和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变或者呈现同向同比例变动,价格总水平不会发生波动。只有当上述变动不呈现同向同比例变动时,才会引起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总之,无论是从个量还是从总量关系看,货币(金属货币)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用其使用价值量来表现商品的内在价格,是因为它中间包含着和商品相等的价值量,而“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因此,商品的内在价格由商品和货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商品的内在价格变动根源于商品价值或货币价值变动。“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提高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才会普遍提高。”

二、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

以上述价格理论为基础,有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价格理论和相关论述中可以推论,通货膨胀是一种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的现象。所以,从马克思的理论视角讨论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在讨论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原因。

(一)生产商品和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化引起商品的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假设:货币与商品间供求平衡;各自投入的劳动总量不变;单位商品和货币的价值量都为1;1单位货币媒介一单位商品。

根据公式(1)、(2)、(3),商品价格总水平变动根源于商品价值量或货币价值量变动。关于这一点,运用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规律,可以推论:当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时,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单位商品价值量从1下降到0.5,这使货币相对升值,1单位货币能够媒介2单位商品,价格总水平下降。反之,当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1倍时,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少的商品,单位商品价值量从1上升到2,则使货币相对贬值,2单位货币媒介1单位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当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时,同量劳动生产出更多的货币,这使单位货币价值量从1下降到0.5,货币实际贬值,2单位货币能够媒介1单位商品,价格总水平上升。反之则发生货币实际升值;如果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或下降而价格总水平保持不变,意味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也在同比例提高或下降。

由此可见,依照马克思的理论推论,货币币值存在实际变动和相对变动两种情况,币值的相对变动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币值的实际变动根源于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区分货币 币值变动的原因对于研究通货膨胀理论很重要。如果货币发生相对贬值,说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来自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这不是货币问题,如果此时试图运用紧缩货币量的方式保持价格水平不变,结果会导致 经济 衰退,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能是通过激励发展生产力来提高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如果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说明价格水平上升的原因来自于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运用紧缩货币量的方式保持价格水平不变,可以消除通货膨胀。

运用马克思理论讨论通货膨胀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可能产生于货币的实际贬值,也可能产生于货币的相对贬值。经济中也有可能出现货币实际贬值和货币相对升值同时存在的现象,如果二者变动率相同,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实际贬值,并不一定发生通货膨胀,而货币相对贬值,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货币问题。可见,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问题。

(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1 生产货币的总劳动量变动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指出,总体商品和货币量之间存在着互为供求的关系,并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假定生产总体商品的劳动投入量和劳动生产率不变,如果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意味着总体商品对货币的需求小于货币的供给,根源是投入生产货币的总劳动相对于投入生产商品的总劳动过多,这时,情况类似于商品市场中互为供求的商品供求失衡状况,不同的是,现在总体商品与货币量之间互为供求。此时,由于货币量相对于总体商品量过多,总体商品能实现大于其所含价值量的价值,货币只能实现小于其所含价值量的价值,因此,总体商品价格上升。所以,当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它所媒介的商品总量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货币发生实际贬值,总体商品的价格水平上升(实现的价值上升),可以用公式(4)描述这个关系:

价格总水平=总体商品实现的价值/货币实现的价值 (4)

可见。依照马克思的理论推论,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实际贬值,还可能是由于金属货币这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的供给量相于它所媒介的商品总量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金属货币实现的价值下降。所以,控制由货币实际贬值引起的通货膨胀,需要关注货币供给量。

2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着货币供给量。

某商品价格总额=某商品的单位价格×流通中某商品总量

在加总 社会 待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时,先不考虑价格水平的变动,即设价格总水平为1,因此,有下面关系:

社会待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各种商品价格总额=价格总水平×实际gdp

以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流通次数衡量速度,有公式(5)所示的货币流通量规律:

货币流通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5)

由公式(5)可以得出公式(6),这是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

价格总水平×实际gdp=货币流通量×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6)

从形式上看,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与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没有区别,但是,它们在本质上不同。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说明:由于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量和货币的价值量共同决定,所以,当货币流通速度、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既定时,流通中的货币量由商品的价值总量和货币的价值总量共同决定。马克思说:“流通手段是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 材料 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数量论则认为,“在进人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定部分同金属堆的相应部分相交换。”缺少价值理论基础的货币数量论无法说明,当待交易的商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也即马克思所说的“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确定不变时,货币量是如何决定的。

由公式(6)可见,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流通量进而对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产生影响,其影响机理是: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次数减少),使货币的供给量大于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对货币的需求量,货币的 市场 价格背离其内在价格,表现为货币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格,货币发生实际贬值,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所以,保持价格总水平不变,需要关注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比如,利率上升、 金融 创新 、放松金融管制,都会使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

根据公式(6)马克思的商品货币交易方程,从增长率的角度看,可以有公式(7):

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 经济 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7)

由公式(7)可见,控制由货币实际贬值引起的通货膨胀,不仅要关注货币增长率,还要关注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马克思的理论揭示了通货膨胀可能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在金属货币条件下,由于金是商品,有储藏价值,作为储藏手段,无论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还是相对贬值,货币都会自动退出流通(甚至可以金银器皿和首饰形式储藏),“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所以,在金属货币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三、纸币条件下的通货膨胀

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中,纸币本身有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所以,马克思在金属货币条件下所揭示出的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和影响其变动的因素、货币流通量规律等基本关系,都不会因为纸币象征地代表金属货币而改变。但是,由于纸币没有了与金属货币同等的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功能,市场机制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出现失灵,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市场对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需要量,就会发生纸币实际贬值,产生通货膨胀。如果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发生货币的相对贬值,则会产生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现象。

马克思没有讨论非金本位制下的纸币发行量的决定、变动和通货膨胀问题,这是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通货膨胀理论需要发展的地方。从纸币量的决定看,在现代非金本位制下,事实上,需要有一个类似于金或银这样的商品作为决定纸币发行量的错,当纸币发生较大规模贬值时,人们购买商品和黄金来尽量避免通货膨胀的损失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归根结底,商品和货币要等价交换,流通中的货币量由商品的价值量和金属货币的价值量共同决定。从纸币量的变动看,依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商品货币交易方程推论,如果一国有一个明确的通货膨胀率控制目标,就意味着,当年的纸币增长率由经济增长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规定。如果纸币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和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之和时,就会使纸币发生实际贬值,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

篇8

论文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宏观调控

 

凯恩斯主义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经济思想和政策策略,它要解决的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如何通过经济政策摆脱经济危机,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凯恩斯应对经济危机的基本思想。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及其历史作用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就业理论为核心,而就业理论的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的均衡,社会的总就业水平取决于有效需求水平,而存在失业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如果有效需求不足,那就达不到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是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均衡还是在较低水平上实现均衡要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等规律的作用,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凯恩斯主义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其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仅靠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1]

在刺激消费需求方面,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通过税制、利率和其它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影响。在刺激投资方面,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投资主要是国家投资,不能把决定当前投资量的职责放在私人手中,应该由国家负起投资的责任。

凯恩斯主义的目标是使国家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以减轻经济波动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当经济发生衰退时,政府应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经济从萧条中解救出来;当市场经济运行过热而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冷却过热的经济,抑制通货膨胀论文格式模板。国家通过采用扩张或收缩的宏观政策来调节和控制经济,尽量避免过度的上下波动,以获得稳定发展。[2]

凯恩斯主义客观上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根据世界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政府干预机制确实缓和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矛盾,促进了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尽管各国情况有所不同,但这些国家采取调控措施,通过动员市场外的因素来培育完善市场机制,最终使经济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但是由于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该理论并非总是有效。历史上各国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都带来不少副作用,主要包括政府预算规模不断膨胀、财政赤字增大和政府债务不断增加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凯恩斯主义只是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应付经济困局的一种方案,其自身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局限性。对凯恩斯主义的沉重打击是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国际石油危机,该危机直接导致美国经济陷入高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里。凯恩斯主义对滞胀束手无策,因为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非自愿失业和通货膨胀是不会同时并存的。当然,滞胀的出现不能完全归咎于凯恩斯主义,就像任何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归功于某一种理论一样。

因此,借鉴凯恩斯主义一定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和制度条件,科学地实施理论的“本土化战略”,决不能盲目照搬或简单套用。

三、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严重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的持续通货紧缩趋势。2007年以来,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消费品中粮食、肉、蛋等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但是,由于其余消费品价格上涨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消费品物价指数总的看还在合理区间移动。最近几年,中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快,引起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等供应紧张,但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有效需求,又有在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其中,餐饮业、汽车、家电、服装等行业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问题较大,导致此类商品降价压力很大。因此,如何拉动内需仍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6-2010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1.2%,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就业量没有明显增加。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1%,[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经济增长恢复相对显著,但是失业率不仅没有相应下降,反而继续上升。近几年,隐性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来愈严重,中国陷入了经济与失业同步增长的怪圈。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平显著提高,宏观经济τ谙喽晕榷ǖ亩态平衡。但是,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合理、失业人口增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总需求疲软、社会发展不平衡和金融体系存在较大风险等问题仍然存在,其中失业人口较多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运用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从 1993年7月开始我国开始采取紧缩政策,使经济在 1996—1997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然而,市场需求在经历了“短缺”、“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发展阶段后,出现了“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这种“过剩”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出现的,属于发达国家早期出现的那种典型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研究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对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有重要的意义。[4]

有效需求不足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济结构失衡。其一是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增长,而且也限制了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其二是地区发展差距仍呈扩大的趋势,东部与中西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都存在很大差距论文格式模板。因此,在市场力量无法自发地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干预即通过宏观调控促进需求的增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根据对中国现实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要有效推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就应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上,运用有效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一)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是要针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二是要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以有效确立财政“自动稳定器”的机制作用;三是要调整税种和税率,切实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农业税的税率,扩大消费税的税基,对高收入者有效实施综合税收调节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和个人开征燃油税、环保税和附加费等;四是要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对长期失业无助群体施行社会救济。

(二)在货币政策方面。完善现行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必须进一步强化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机制,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有效需求,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效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

(三)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不变或微有上升,提倡和鼓励自由贸易,努力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修改,积极协调国际贸易纠纷,积极扩大出口,适度引导进口,力保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

(四)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等都需要由投资拉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鼓励和扶持民间投资。政府的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并应集中于公共领域,而不是竞争领域。政府要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追加对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培训事业上。

(五)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靠市场来引导劳动力供应,重视发展能够多吸纳劳动力的各种就业形式并逐步取消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机制,使生产要素市场发挥其引导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的作用。同时,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结束语

凯恩斯主义作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奠基石和里程碑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对该理论的态度应该是“扬弃”而不是简单否定。凯恩斯主义能否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必须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实际状况,合理吸取其中的科学成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并灵活运用,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重译本)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M],吴易风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年

[3]“十一五”中国GDP年均增11.2% news.163.com/11/0301/10/6U29S7S600014JB6.html

[4]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朱晓青,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04年第三期P14—16

篇9

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

JournalofHarbinFinanceUniversity

总第122期

上市公司杠杆率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基于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冯晓琪.朴哲范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以2003--2011年间我国制造业119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对我国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不同所有权的上市公司杠杆率的影响因素及货币政策等宏观环境变动下杠杆

率的特征进45-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外,杠杆率还受银44-依存度、货币政策的影

响,且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所受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杠杆率;信贷供给;企业性质;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2一、引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87(2013)06-0019旬4

KonstantinosandRichard(201

1)分别对美国和日本

现代意义上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始于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的资本结构无关论。在此

之后出现的众多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

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资本结构决策确实受到金融状况和信贷供应影响。

国内对资本结构的研究比国外晚,且正在逐

渐深入。陆正飞(1996),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

从企业的融资需求出发来探讨资本结构问题。这

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干预较少、企业融资限制较少的发达经济体而言,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然而。在我国经济转型、市场化程度较低的特定背景-F,由政府牵头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金融机构市场化以及一系列货币政策等政府干预的情况,决定了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还不得不考虑到资金供给的状况。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

肖作平(2004)等研究了公司特征因素如何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郭鹏飞和孙培源(2003),黄辉和

王志华(2006)等的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的杠杆率存在显著差异。贾利军和彭明雪(2007)、郑家喜和杜长乐(2008)分别对单个行业的杠杆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肖作平和吴世农(2002),李朝

霞(2003),肖泽忠、邹宏(2008)等研究了不同性

质的企业的杠杆率,研究认为国有股股本与债务

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此后,苏冬蔚,曾海舰

(201

证研究大多都考虑了企业特征和行业特征,对制

度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强。Wessels和Titman(1988)率先将企业特征因素作为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其后有众多学者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检验并得出并不同的结论(Harris和Raviv,1991;Nivorozhkin,2004;Akhtar,2005;Pao,2007等)。Bradley(1984)和Daly、Bowen等(1984)发现企业资本结构变化存在行业影响因素。LevyandHennessy(2007)考虑了宏观变量,认为经济收缩期企业倾向于使用债务融资,而在经济扩张器则相反。Leafy(2009)和

收稿日期:2013—10—28

1)、马文超(2012)从宏观政策方面对企业的

融资决策进行了研究。

三、数据和模型

本文选取了2003卅011年制造业上市公

司中数量较多的六个行业:食品饮料业、石油化

(一)样本来源与处理

工、电子、金属、机械设备和生物制药,并对样本经

过如下处理:(1)剔除ST、tST、PT公司;(2)剔除数据缺损的上市公司;(3)剔除无法获得相关数据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符合条件的1191家上市公司、共6267个观察值组成非平衡面板数据样

基金项目:本文受浙江财经大学2012年度研究生科研项目“信贷供给波动下浙江非国有上市公司融资特征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冯晓琪(1988一),女,汉族,湖北广水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本运营,公司金融;朴哲范(1969一),男,朝鲜族,吉林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浙江财经大学高级讲师,财务管理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融资的理论与应用。

一19—

万方数据

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设置及依据

对于资本结构的度量,主要有面值杠杆比率

此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资本结构。自变量

则选取研究资本结构时常被采用的、能够体现企

业特征的财务指标,并选取央行贷款基准利率、银行业贷款总额增长率两个指标来衡量不同年份的

和市值杠杆比率两类。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非流通股,无法计算其市场价值,因

变量类型因变量

变量名称资产负债率营业收人的对数有形资产比率非债务税盾息税前利润率

解释变量

收益留存率应付账款比率银行依存度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2GDP增长率

行业企业性质

变量符号

Levi.tLSTAND7ISEBITRTAPBDMPlMP2GDP

信贷供给状况。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变量定义

总负债/总资产

营业收入以10为底的对数有形资产总额/总资产(折旧+摊销费用)/总资产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盈余公积+各种自愿储备+留存收益结转)/总资产(应付票据+应付账款)/总资产

虚拟变量。该企业总负债相对于上一年增加为1,否则为0。虚拟变量。央行基准贷款利率大于前一年为l,不变或下降为0。虚拟变量。银行业商业银行贷款总额较E一年增加为1,不变或下降为0。GDP增长率

虚拟变量。食品饮料也为l,石油化工为2,电子为3,金属业为4,机

表1变量定义表

ID

控制变量

械设备为5,医药生物为6。

S0

虚拟变量。国有企业为1,非国有为0。

(三)模型构建

借鉴已有的国内外文献(Leary,2009和Kon—Richard,2011),本文构建了如下面板

数据回归模型:

stantinosand

D

%5

n5

Lev¨=d+“1BD+d2MPl+“3^zP2+a4SO+乏…

B

叭5

叭4

9

卢i,tX州+乏,D。+乏形+n1+占印

式中,Lev。。为资产负债率、短期杠杆率和长期杠杆率;a为常数项;BD为银行依存度;MP,为货币政策1;MP2为货币政策2;SO为企业性质;Bi,t为Xi,t的系数;X。为企业层面变量有形资产比率、

∞5

n3

息税前利润率、收益留存率、非债务税盾、应收账款比、营业收入的对数所组成的矩阵;IDi为行业虚

拟变量;W。为虚拟变量,如果属于第t个截面给1,其他给0,t=1,2,3…9;Ui为固定效果;8i.。为残差。

四、实证结果分析(一)描述统计分析

由图1、图2明显看出,样本期间,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始终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表明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债务融资环境始终优于非国有企业,并且杠杆率的变动基本上是由长期负债率的变动引起的。

毗5

图12003m2011年非同有企业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资产比率均值走势

此外,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杠杆率在样本期间经

历了两次比较明显的变动:第一次发生在2007年,由于前两年经济过热,2007年政府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企业杠杆率在2006年达到顶峰后,于2007年急剧下降;第二次发生在2009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均同时大幅度提高流动负债比率,

但由于长期负债比率的不。同变动而导致了不同的

杠杆率变动。

-N2

2003--2011年非固有企业与国有企、Ip流动负债比率均值走势

一20一

万方数据

n6

¨5

n5

M5

n4

墙5

吡3

地5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图3

2003--2011年各行业的资产负债率

图4

2003—20l1年各行业的长期负债比率

图3和图4描述了各个行业在样本期间的总杠

趋势相同,均在2006年达到顶峰,并从2007年开

始一路下降。金属行业的杠杆率均大幅高于其他行业,而电-7=行业和医药生物行业的杠杆率则均处于行业最低水平,并且在2006年之后较其他行业有更大幅度的-F降。

TAO.950.960.97O.96O.960.950.950.970.970.970.97O.96

杆率、长期负债比率变动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

不同行业的杠杆率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此外,除食品饮料行业外,其他行业的长期负债比率的变动

表2各行业不同企业性质的公司的财务指标均值

行业类别食品饮料

Levl0.430.420.340.480.420.370.430.490.400.540.490.44

Lev20.04O.070.040.090.04O.050.040.10O.06O.110.04O.05

Lev3O.390.350.30O.39O.380.320.390.39O.350.430.450.40

EBrrO.070.070.060.07O.07O.080.06O.060.04O.060.050.06

RT0.070.12O.100.1l0.11O.13O.08O.100.08O.09O.07O.1l

ND7I弓O.060.060.060.06O.06O.07O.050.040.03O.050.040.05

APO.08O.120.12O.12O.160.09O.080.110.11O.120,17O.10

KS2.142.141.882.352.071.9l2.052.132.052.512.142.00

石油化工电子金属非金属机械设备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石油化工电子金属非金属机械设备医药生物

有企业

有企业

表2是各行业不同企业性质的公司的财务指标均值。由表可知,电子行业的杠杆率和盈利能力均处于制造业的最低水平。除食品饮料行业外,其

具体来说,有形资产率、非债务税盾和营业收入这

3个企业层面解释变量与GDP增长率、货币政策2的相关关系出现反转,且都非,g-显著。这表明,GDP的增长可能会促进企业进行债务融资,且宏

他各行业的国有企业的规模、债务担保能力均大于

非国有企业,但其盈利能力却远远小于非国有企

观经济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企业杠杆率,而且还通过

影响企业特征变量进而影响到杠杆率水平。

(三)回归结果分析

样本期间不同杠杆率、不同企业性质的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如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因变量的回归结果均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且除长期杠杆率

业。与此同时,各个行业的非国有企业的收益留存

率、非债务税盾和应付账款比率均显著大于国有企业,表明非国有企业在进行债务融资时更加偏好于内部融资和商业信用,间接表明非国有企业在债务融资时存在限制。

(二)相关性分析

双变量相关分析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除了公司层面因素外,杠杆率还与GDP增长2率、

较低外(R2值0.1611),总杠杆率和短期杠杆率均具有较强的拟合度(R2值为0.6671和0.6680)。

总杠杆率与营业收入的对数、息税前利润率、货币政策2显著iE相关,与收益留存率显著负相关,说明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在银行总贷款规模扩张时更易获得银行借款,且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优先考虑内部融资。长期杠杆率与营业收入的对

银行依存度、货币政策等宏观因素有关,且不同所

有权性质、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有着不同的杠杆率。然而,在控制了年份、行业类别和企业性质三个条件进行偏相关分析时12J,各种杠杆率与解释变

量的相关关系并无太大差异,企业层面解释变量与宏观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却出现了较大差异。

数、银行依存度、货币政策2显著正相关,并与非债务税盾、应4,-1-账款比率、货币政策1之间存在显著

一2l一

万方数据

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规模较大、对银行依赖程度

较高的企业会在信贷供给宽松时增加长期债务比率,而在信贷供给紧缩时降低长期负债比率。短期杠杆率与息税前利润比率、营业收入、应付账款比率以及银行依存度、货币政策1显著正相关,说明盈利能力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短期债

务,并利用短期债务来弥补应付账款缺口,且银行依赖程度大的企业在信贷供给紧缩时会增加短期债务。短期杠杆率与收益留存率、非债务税盾、企业性质显著负相关,则表明企业主要利用留存收益

来解决营运资本问题,且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可

能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压力而拥有更多的短期债务。

表3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不同杠杆率

杠杆率

一o.077

不同企业性质

短期杠杆率

一0.067

长期杠杆率

一0.010

非国有企业

一O.214}}+

非国有企业

一0.023

有形资产比率

(一I.78)

5.088}}十

(一0.30)

0.284}

(一1.50)

4.804}}}

(一2.99)

4.368¥}}

(一0.39)

5.087¥¥¥

息税前利润率

(30.96)

一O.127木乖车

(2.28)

一O.008

(28.20)

一O.119{}{

(17.24)

一O.068}}+

(22.91)

一0.14l丰¥4

收益留存率非债务税盾

(一14.46)

一5.457}}+

(一1.26)

一0.367}}

(一13.04)

一5.090女}}

(一4.24)

一4696}¥}

(一13.35)

一5.456}}+

(一33.94)

0.363}}}

(一3.01)

一0.123}木木

(一30.54)

0.486}}}

(一18.73)

0.383}}}

(一25.12)

0.301{}}

应付账款比率

(20.05)

0085}}}

(一8.97)

0.03l}}

(25.89)

O.054}}}

(12.83)

0.035{}}

(12.82)

O.097}}}

营业收入的对数

(14.27)

0.046}}}

(6。84)

0.016¥}}

(8.77)

0.030}}}(3.32)0.044}}}(12.22)

0.000

(12.07)

O.046}}女

银行依存度

(18.80)

0.002

(8.64)

一O.014}}+

(11.82)

0.016}}}

(14.40)

0.014}

货币政策1

(0.38)

0.018}}}

(一4.07)

0.020}{}

(3.34)

一O.002

(0.06)

一0.010

(1.70)

0.020}}}

货币政策2

(3.56)

一0.014}}+

(5.10)

一0.001

(一0.29)

一0.013}}+

(一1.04)(3.06)

企业性质

(一4.42)

0.234}}}

(一0.31)

O.003

(一4.04)

0.23t¥}}

0459}}}

0.172}}

常数项

(5.38)

R—sqoverall

O.667l

(0.08)

0.1611

(5.14)

0.6180

(6.21)

0.6747

(2.99)

0.6296

注:1.括号里为t值;2.}表示P<O.10,}}表示P<0.05,}}}表p<o.01。

不同企业性质的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也都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且均具有较强的拟合度(R2值为O.6747和O.6296),并且企业特征解释变量回归结

会增加长期债务比率,并在紧缩时期降低长期负债比率。

(=--)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和规模大于非国有企业,其债务融资环境优于非国有企业,但其盈利能力却刚好相反,且信贷供给变动会对其杠杆率的影响不同。

参考文献:[1]

KonstantionsVoutsinas,Richard

果也无太大差异。但是,在信贷供给波动即货币政

策的回归结果h却出现了较大差异。非国有企业与货币政策不相关或不显著相关,而国有企业却与

货币政策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0%和

1%)。这表明在信贷供给宽松时,国家会优先将信贷资源配置给国有企业,因而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债务资金,存在债务融资优势,而民营企业可能只能获得剩余资源。

五、结论

A.werner.Wemer.Credit

supplyandcorporatecapitalstructure:EvidencefromnationalReviewofFinancial

Japan[J].Inter-

Analysis,2011,(20):320—334.

choice,andcorporatecapital

[2]Ieary,M.T.Bankleansupplylender

本文以2003--2011年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综合考虑了微观需求因素和宏观供给因素对我

国上市公司杠杆率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除了受盈利能力、规模、收益留存率以及商业信用等公司特征因素的影响外,上市公司杠杆率还受银行依存度和信贷供给的影响,且杠杆率水平及变动趋势具有行业特征。

s咄ture[J].The

ture

Journal0fFinance,2009,(64):1143—1185.

determinantsofcapital

struc-

[3]Titman,S.,&Wessels,R..The

choice[J].Thejournaloffinance,1988,43,(1),1—19.肖作平,吴世农.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

证券市场导报[J].2002,(08).[5]

郭鹏飞,孙培源.资本结构的行业特征:基于中国上市公司

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5).

(二)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易获得债

务融资,并在融资决策时优先考虑内部融资。而在信贷供给宽松的环境下,银行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

责任编校:李航史洪涛

一22~

万方数据

上市公司杠杆率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基于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冯晓琪, 朴哲范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金融理论与教学

Finance Theory and Teaching2013(6)

参考文献(5条)

1. Konstantions Voutsinas;Richard A.werner.Werner Credit supply and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Evidence from Japan2011(20)

2. Leary,M.T Bank loan supply lender choice,and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 2009(64)3. Titman,S;Wessels,R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1988(01)

篇10

我们同意中国不必要对直接的、“真实”的不断增加的对外投资加以限制。当前,这些直接投资流或多或少是平衡的,并没有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管制造成威胁。

但是,在中国当前经常账户(储蓄)还是盈余的情况下,热钱的流入,即那些与真实投资没有关系的资本流入,的确是一种威胁。因为中国是一个不成熟的国际债权人,不能用本国货币进行国际贷款,即积累其对外国人的人民币债权,这样就不能通过本国金融资本外流来抵消经常账户盈余,更不必说抵消热钱流入。中国银行和保险公司不愿意对外国人提供大量的美元贷款,因为其负债(存款和潜在的保险索赔)都是以人民币来计价的。

由于上述非国有金融部门面临潜在的货币错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事实上被迫承担了最主要的国际金融媒介的角色。如果中国人民银行不用美元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每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投机者就会针对无限制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进行单向投机。实际上,并不存在明确的人民币对美元均衡汇率的上限,当然这不同于余永定教授和大多数教科书的著述。

传统理论认为,顺差国通过本币升值减少贸易顺差。针对一些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没有怎么开放的国家,这一理论仍然是有效的。但是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国内投资(占GDP的45%以上),而且商品贸易、内外直接投资高度开放。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跨国公司,实际上是大多数的中国公司就会选择在其他国家建立更便宜的生产平台。那么中国国内投资下降,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下降。在汇率升值出口下降的同时,进口也跟着下降。因此,汇率变化对贸易顺差的影响是不明确的。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就发生了类似的故事,当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和日本经济放缓背景下,日本的贸易顺差倒没有什么改变。

为减缓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未来升值带来的威胁,中国人民银行应该稳定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在更长的时期内,一旦雇主,尤其是出口制造业的雇主预期未来的人民币升值不会影响其出口,中国货币工资则增长更快。货币升值和货币工资上涨基本上是相互替代的,即让人民币汇率“实际”升值的另外一种选择。但是货币升值会刺激热钱流入并威胁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控制,而工资上涨则不会。

当然,从供给方面,如果汇率上升,货币工资会上涨更快。这将会导致生产率低于制造业部门的非贸易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但是可贸易的制造业产品和大宗产品的价格就会通过固定汇率得到控制。这种相对价格变化在快速增长的经济体是相当普遍的,有时候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最后,我们对余永定教授提出的当前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是不协调的观点非常赞同。美国有相对较高的人均收入,持续保持经常项目赤字并从更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获得资本流入。其中,中国是最大的资本供给方,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充当了资本供给方的角色。

在世界美元本位的中心,美国实际上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无限制的美元授信。当前美联储实行美元资产短期利率近乎为零的政策(我们认为是错误的),这对发展中国家更是雪上加霜。这不仅会导致高度波动的热钱进入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而且还导致这些国家持有的数亿美元的官方外汇储备仅仅获得低廉的收益率,同时还要承受国内利率方面某种程度的金融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