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实训课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01:2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实训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舞蹈实训课总结

篇1

【关键词】音乐舞蹈学院;实践教学;实践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10-01

一、音乐舞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

对于音乐舞蹈艺术院校来说,实践教学就是根据目前社会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艺术实践能力。这是音乐舞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基本构建要素,它主要包括了音乐舞蹈的作品设计、创作、表演与比赛等等。一切的实践都是源于理论,因为学生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去参加一下艺术设计比赛、创作比赛或者表演等等。这种实践强调的是走出课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为社会实践,为社会服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促进了社会艺术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实训环节。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学而言,实训就是在规定的一些场所进行专业技能操作的培训,如舞台、剧场、演奏厅等,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某一技能。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情况,艺术教育的实训应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情况,给他们设计适合自己的课程培训,这也是增强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三)重视实习环节。这是培养艺术人才发展的最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舞蹈教育、音乐教育和艺术管理这三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实习,其实就是走进社会,走进岗位,让学生真正了解职业和工作环境等。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环节,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世纪工作中去。

(四)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对自身学习的分析和总结环节,虽然这与实际技能有所脱节,但是它检验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因此,毕业论文也是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舞蹈音乐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体系的构建。1.调整教学目标。无论是音乐院校还是舞蹈院校,其实践教学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综合素质。但鉴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变,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学观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呆板、单一、乏味,会使得很多学生觉得无趣和枯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唱歌、跳舞兴趣这一方面下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等,对他们进行客观评价,并激发他们的跳舞、唱歌兴趣,随之引导他们树立学习计划、监督和调整。2.调整培养计划。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必须调整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与专业水平相互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也应该覆盖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和条件,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考核,也要重视其理论知识的考核,才能使其全面发展起来,不让学生的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掌握失衡。

(二)内容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经过实践的培养,而实现“二合一”,其实践教学的内容既包括了教师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包括学生将其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上文所说的实习、实训、实验等。当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包括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还包括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其中,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包括了教学人员、教学机构和教学基地等管理,还有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等。而保障体系的构建,重点是壮大师资队伍和创新教学模式。在这里,我们以声乐教学为例,分析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指在大学二年级到四年级进行的一周一课时的音乐教学模式,它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演唱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加上二重歌唱曲实现音乐教学。还有“小组课”,可以学习一些中外艺术歌曲,“小组课”还要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既可以节约教师资源,还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个别课”,这种教学是效率最高、教学质量最高的一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实现舞蹈或者音乐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其包括着多个方面: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但无论是哪个体系,我们都应该重视,因为它们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各方面落实好,才能使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3]程向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之我见[J].昭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篇2

一、不盲从本科高校,从萎靡的教育中寻找机遇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学前教育专业

1998年,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山东英才专修学院成立。学院首先面临的问题之一便是设置什么专业。我们敏锐地观察到,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外语在社会交往和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学好外语的重要性也愈益受到重视,学习外语从娃娃抓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幼儿英语班遍地开办,很多幼儿园也相继开设幼儿英语班或以双语为特色增强对家长的吸引力,但绝大多数幼儿园缺乏懂外语的幼儿教师或懂幼教理论的外语教师。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于是,在办学之初,我们便开设了学前教育(自考专科)专业,使之成为学院最早开设的五个专业之一。2000年,学院开始涉足于高职教育,最早开设的三个专业便是学前教育、英语、计算机信息管理。当时曾有一师范大学的教授劝说我们:学前教育专业,我们本科招生都不好,你们办高职这个专业就更困难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方面,一些国办幼儿园难以为继,各地幼师正在调整压缩;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长时间内急缺一大批具有外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我院又具有培养这种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我们毅然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加以培植。经过5年的实践,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茁壮成长,在校生规模达1300余人,居全省学前教育专业之首和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前列,教育质量、就业率、社会信誉均居我院和全省同类专业前列,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学前教育专业的成功设置,给我们以启示:要不唯本科高校所为,不唯权威所云,注重社会调研,注重社会需求,注重自身条件。5年来,依据这一启示,我院成功设置了39个统招专业。

二、从一架钢琴到百间琴房

———践行育人理念,加大投入,提升技能培训条件

1998年,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设立之初,为自考助学,被人称为典型的应试教育。但这个专业的带头人孙汀兰教授牢记学院的“面向市场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精神面貌”的育人理念,努力将它们贯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办学之初租赁校舍,办学条件简陋,学院为学前教育专业购置了一架钢琴,建立了形体房,不仅使学生们在两年间以高通过率获得自考文凭,还掌握了舞蹈、钢琴等技能。2000年,第一届毕业生被各幼儿园抢聘一空,这更加坚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按照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转为高职学历教育后,学院和学前教育专业更加注重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落实、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院在校内为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了有百家琴房、多间形体房、画室的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艺术素质培训中心,建立了能容纳2000人可排练儿童节目、培养学生歌舞应用能力的实验剧场,还建设了双语教学实训室、幼儿健康检测与保健实训室、蒙台梭利教育实训室、电脑课件制作室等实训室,使校内实训条件达到较高水平。学院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2001年学院和企业联合投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与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共同投资400万元(各占50%股份)建立起山东英才银座双语艺术幼儿园。由于有先进办园理念、优秀的师资,这所幼儿园成立一年便成为济南最好的高档次幼儿园之一,现已在全省发展有6所分园,成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的主要基地。此外,学前教育专业还先后与山东大学幼儿园、山东师大幼儿园、山东省实验幼儿园等20所省级实验园、济南市儿童保健所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一切,保证了师生具有充足的高水平实习实训条件。由于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学院同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因而学生的实习问题落到了实处。学前教育专业还探索出顶岗实习、轮岗实习、实习就业相结合等的实习方式。

三、呕心沥血八载,三代人共育英才

———孙汀兰教授、杨文副教授和她们的教师团队

我院提出“名家治校、名师执教”的办学方略,在学前教育专业得到充分体现。该专业集中了孙汀兰、杨文、赵春梅等数位山东省内外名师。孙汀兰教授曾任东北师大、山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出版有8部学术著作,30余篇,8年来,一直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和主要设计者。2006年,孙汀兰教授担纲申请山东省教育厅立项教学改革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整合课程改革研究”,获得批准并得到教育厅资助。杨文副教授,是留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专修儿童英语教学法的中年教师,有长期在幼儿园讲授幼儿英语的经验,创造了“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被评为我国现代外语十大教学流派之一,出版有教材、录相带,其教学片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向亚洲地区播发。她还提出幼儿教师“两专一化”的创新性理论(幼儿教师英教化、英语教师幼教化、幼儿英语教师专业化)。赵春梅副教授曾长期任幼儿园园长,现任山东英才银座双语艺术幼儿园总园长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指导教师。另外还有教授、副教授8名。学前教育专业从创业开始便占据了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制高点,奠定了领先同类专业的基础。学院还注重为学前教育专业搭建具有双语水平、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目前,该专业有专业教师60余人(其中研究生10余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近10人),可承担全部专业课、技能课教学任务,同时还聘请20多位幼儿园长作兼职教师,定期来学院作报告、指导实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了较高的教育质量,在历年的学生抽样调查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师资配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

四、“五学八法六能”与“一二三四五六七模式”

———初见成效的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实践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教育;兴趣培养;改革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46-1舞蹈是一种流动的肢体表现艺术,它表达的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的是社会的生活,并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舞蹈专业教学是传承舞蹈文化,培养舞蹈艺术工作者的重要途径。

一、 对我国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教材的选择过于模式化

舞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舞蹈技能课教学与舞蹈理论课教学,两者的学习特点截然不同但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舞蹈专业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十分重要。选择教材时全国的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基本都是向北京舞蹈学院看齐,或者照搬中专舞蹈学校或艺校的教材,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情况和身体素质条件。作为高职舞蹈专业教师,应该开辟一条适合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道路。以基本功教学为例,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青年中期,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在软、开度的训练上提高不会太大。如果我们一味的以中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进步不大,以致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从而降低其对学习的兴趣。

(二) 教学方式有些陈旧

以往的舞蹈专业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模仿教学,习惯于沿用口传身授法。教学内容过于老套呆板,专业舞蹈学习更多重视舞蹈素材教学,而缺乏实用性的舞蹈教学。舞蹈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注重知识的记忆,与实际联系较少,使得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困难,教学进度缓慢,教学效果不明显,对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及艺术修养方面作用有限。

(三) 个体差异性较大

分班也是舞蹈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进度。分班不恰当也会影响教学内容实施,影响教学进度,又容易使进度缓慢的同学丧失信心。因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导致舞蹈专业教育对象素质差异较大,这些现状造成个人学习舞蹈素质上的个体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舞蹈教育过程中,要全面针对这种差别,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从而能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四)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

吃苦耐劳是舞蹈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品格。就学生本身而言,一部分学生因入校前没有受过舞蹈训练,加上舞蹈课又比较劳累辛苦,所以有些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较差,很难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五) 缺乏实践训练

实训实践是高职院校中必修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早已把实践列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学生和部分教师心目中却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二、 对我国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一) 制订科学有序的教学计划

一份完善的教学计划是上好一堂舞蹈课的首要前提。因此,舞蹈教师应在科学、系统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本着知识、能力、素质统一协调的原则,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综合舞蹈活动诸要素,全面了解学生智能和体能的需求,并对其整体进行规划安排。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课程的目标任务,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预测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此外,老师在课前还应尽可能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品德、智力、体能、意志等方面诸要素,以及授课的场地安排等细节问题。

(二) 充分运用舞蹈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最佳的状态,因而,在舞蹈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 加强情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学习质量。在这基础上,激发学生尊敬教师,从而达到热爱学习的目的,这种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情感双向交流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内因和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四) 帮助学生克服难点,锻炼其学习毅力。

舞蹈是创造美的艺术,但学习舞蹈的过程却是艰难而痛苦的。掌握一个技巧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反复练习。此时,学生需要勇气,需要信心和力量,需要毅力。

总之,舞蹈专业教学是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探讨、适时调整才能更好完成的一项工作。培养兴趣的同时也要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还应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及迅猛发展的形势,培养具有开拓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宁.舞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1.

篇4

【关键词】就业导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67-01

基金项目: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教改课题编号(JG201151)

全国各地不论是发达城市还是边远小镇,都存在幼师师资的缺口,由于幼师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非常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办学7年来,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善于学习、不断汲取全国各地学前教育专业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能够紧紧围绕幼教行业需求的人才模式进行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教法研究和改革,并且敢于接受和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开展教学实践,不断指导学生朝着适应性人才方向努力,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幼教人才。因此,我院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从刚开始的无知名度不被关注,到渐渐被本地区的幼儿教育行业认可,直至近几年受到了全疆各地用人单位的好评,订单逐年增多,有的学生参加完面试可以拿到四、五份录用通知书,造成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面对我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规模扩大,我们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下面谈谈这几年我们办学的创新模式及改革实践,与大家交流。

一、不断调整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我系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师资培训和实验室建设。

二、特色教育的创新

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我们发现幼儿教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传统教育下的幼儿教师。用人单位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行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特色教学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教学尝试:

1.双语教学(汉语和哈语)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学前教育。通过我系0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城镇乡村“支教”实习反馈的 “语言不通”意见,我们教研室及时在第四学期增设了汉语课程,提高学生的哈语水评,为今后考取双语幼教到乡村工作创造条件。

2.开设《幼儿英语》教学法

在一次市场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几位中英文幼儿园的园长和奎屯市、独山子等地的英语培训机构校长反映,需要几名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好的学生。考虑到目前有许多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好的学生有需求,因此 ,我们外聘了幼儿英语教法老师开设了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幼儿英语教学法。

3.蒙特索利教育

蒙特梭利在世界风靡全球,我国各地也开办了许多蒙台梭利幼儿园,内地及新疆的幼儿教育行业对蒙特梭利教师的需求有很大的缺口,我们看到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条就业之路。我们先到中国蒙特梭利教育协会总部进行学习,与全国幼儿园园长、教师交流探讨,然后在新疆蒙特梭利教育协会建立了一系列实习实训基地,还邀请蒙氏教育高级讲师来我系开展蒙氏教育专题讲座,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假期参加了培训,考取了蒙氏教师资格证书,具备了当一名蒙氏教师的资格。新疆蒙特索利教育运管中心不仅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条件,而且每年录用一批毕业生,就这样我们为毕业生就业打开了另一扇门。

4.情境课堂教学

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与指导》系列教材,包括总论和五大领域的教学,我们教研室要求任课教师以班级为单位,以宿舍为小组开展五大领域的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教案设计、活动组织、语言表达、师生互动等教育教学能力,开展 “讲课比赛”评选出讲课能手。通过见习一个月,“支教”实习四个月,在毕业前学生们都可以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工作。

5.儿童童话剧表演

在每年“六・一”儿童节和元旦,我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会自编自导、配乐、制作舞台道具,演出经典剧目《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儿童童话剧。

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技能训练

为了培养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我们在教学工作之余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技能的学习和比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展“儿童歌曲演唱会”;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幼儿故事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第四学期开展“儿童画展览”;第五学期进行“艺术化教案设计比赛”;第六学期举办“五项全能大赛(包括钢琴、弹唱、舞蹈、讲故事及双语展示)”和毕业生“绘画及手工作品展”。

四、实习实训基地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和奎屯、独山子、克拉玛依地区的多家公立幼儿园、办学规模较大的私立幼儿园,以及乌鲁木齐几家知名度较高的大型幼教集团签订了协议,建立了实训基地,学生不仅可以在单位实习,优秀学生还会被优先录用。

五、以应聘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分组式教学

根据历年来招生单位和伊犁州各地区招聘考试的内容,我系在第六学期为毕业生进行了以应聘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分组式教学,对每位学生量体裁衣,进行 “七个一”技能测试达标。内容包括:一份简历(包括使用三种语言:汉语、英语和哈语的自我介绍);一首弹唱曲;一支钢琴曲;一支舞蹈(民族民间舞、儿童舞);一个故事;一手好字和一堂公开课。每位指导老师精心指导,尽心尽责,学生们刻苦训练,准备迎战就业招聘会。

六、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篇5

关键字: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课程改革

2010年7月,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为《教育规划纲要》),其中有两条重要信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给当前高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机遇是,高职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挑战是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能否结合社会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目标顺应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它不仅影响课程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也影响本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我国传统学前教育专业长期以来受到“课程本位”“教师本位”的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已无法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学前教育现状调查表明,目前城镇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私办幼儿园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尤其个体私立幼儿园,幼师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英语、音乐、舞蹈、美术、管理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缺口较大。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就以服务本地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为落脚点,结合本地幼儿园的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景,以培养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为重点。我们突出“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理念,提出“瞄准高职探新路、规模办学增效益、围绕市场找出路、重在素质育英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的幼儿教师培养目标。虽然探索之路还在进行,但我们认识到,这必将是高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改革的趋势。

二、与幼儿园紧密结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明确的目标指向是幼儿园教育。我们的学前专业课程就与幼儿园紧密接触。首先,应幼儿园需求建设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其次,将学生的综合实践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先后与武进高新区、遥观镇政府、台湾投资方等洽谈合作,本着“互利互惠,相互参与”的原则,成立“附属幼儿园”,本校提供师资代为管理,并成为校外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教学。切实贯彻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了学生,又提升了教师素质。

(一)优化课程体系,推动专业建设

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我们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不断从课程观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与幼儿园、早教机构等用人单位共建课程,最大化地优化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发展。我校实施课程整合,确立了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四大模块。文化课程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对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帮助;专业课程包括基础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儿童文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幼儿园班级管理、保育员、学前儿童游戏、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教育管理、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幼儿舞蹈、钢琴弹唱、绘画创作等课程;隐性课程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发而形成的系列活动:如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文化科目竞赛、专业技能汇报演出、专业技能成果汇报展、毕业生汇报演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二)互惠互利,以智力支持用人单位

我们与幼儿园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幼儿教育第一线,为用人单位提供智力支持。例如,我校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若干名,和幼儿园结成了对子,到幼儿园去开展心理讲座,进行幼儿心理发展的课题研究,帮助幼儿园、家长解决教育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潜在动力。同时,我们充分考查论证,采取产、学、研联动形式,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分方向人才培养研究。把学前教育专业分方向培养实行“三段式”目标:即第一、二学年打好学前教育专业和能力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课程为主;第三、四学年重点培养方向,以职业方向课程为主;第五学年以职业能力拓展、展示个性和特长、实践实训课程为主。隐性课程渗透在每个学年。

三、以特色办学为目标,推进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内容,体现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以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反馈信息、意见和建议为出发点;以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基点,实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培养目标,构筑起以能力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原有基础、求知兴趣和能力需求为基点,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广泛采访、问卷调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培养的素质要求,不断明确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第二,召开有关教学内容改革的专题讨论会、论证会,形成共识,确定学期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联系学科特点删减教学内容。第三,坚持集体备课制度,要求每个教师在学期开始前写出授课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集思广益。第四,进一步修订、完善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不断明确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师教有依据,评有标准。

(二)抓好教材建设,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包括两个部分:

1.选用教材

我校选用教材的原则是优先选用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使用教材,并且特别注重质量和教材的适应性、针对性,不断提高教材选用的优秀率。

2.校本教材和自编教材

我校根据学生情况,还会选择一些与学生接受水平相适应、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教材为校本教材。如,南师大唐淑的《班级管理》、徐卓娅的《我和音乐做游戏》等。同时我们倡导专业教师自编教材,努力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专业课程系列教材,计划每年自编教材2~5本。主要包括《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环保教育》《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儿童文学》《早期教育名著选读》《幼儿英语教育》《常州方言歌谣》等,形成一个实践操作型自编教材体系,以此有效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了改革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两个重要转变:一是从“教”向“学”转变;二是从“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改革。“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1.引入多媒体,增加实践性

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幼儿园教学活动,并进行分析总结,获得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园教材让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初步体会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各个环节是如何开展的。

2.教学上采取“请进来”的办法

把幼儿园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请进来给在校学生上课,在教学改革中积极征求他们的意见,以便于缩短学与用的距离,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把课堂搬到幼儿园

一些课程的教学可以实行“2+3”制度,即两天在校进行课程学习,三天在幼儿园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应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分析,使专业理论教学融入幼儿园教育实践,增强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增强求学的自觉性,实现应需要而学习。

4.模拟试教

通过说课、讲课、评课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通过实践课程,学生应基本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成为合格幼儿园教师打下基础。

另外,我们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素质差异在舞蹈、声乐、钢琴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实施专项培养,成立“兴趣小组”,由专任教师指导,培养高素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问题解决法、“学、创、教、评”教学法等,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讲述、轻实践分析的弊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改革考核方式,突出过程及发展性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转变一次考试定分数的观念,变总结性评价为过程及发展性评价,把学生最后应得的分数分散到平时的课堂上、实践环节上、完成“任务”的质量上,赋予相应的权重,按照质量打分,平时成绩的积累为学生的最后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督促学生的过程学习,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达到激励学习的目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了评价的教育功能。

(五)注重校企合作,实现学生能力与幼儿园需求的对接

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把幼儿园教材带进课堂,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入幼儿园课堂,进行听课、指导、调研。我们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幼儿园听课,要求有详细的听课记录及听课总结,听课总结主要针对如何根据幼儿园教学的特点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对实习学校教师观摩教学、组织活动进行指导,通过学习调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授课计划。目前,深入的幼儿园有武进机关幼儿园、湖塘中心幼儿园、新城阳光幼儿园、鸣凰中心幼儿园、古方幼儿园、遥观幼儿园等等。在幼儿园教师进课堂方面,我们通过实习实训联谊活动进行了交流,教法课中的个别实践环节请资深幼儿园教师进行指导或举办专题讲座;在学生进入幼儿园课堂方面,我们通过观看优质课录像及教师教学评比等活动,了解幼儿园教学的实际与要求;我们还关注幼儿园美术音乐方面的活动,如绘画比赛、校园书法比赛、合唱比赛、操类比赛、舞蹈比赛、亲子活动等,了解幼儿园学生的艺术水平及对幼儿园教师在课外活动指导方面的要求,以此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每个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我们一是“引路子”,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成才就业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主动性;二是“考本子”,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实行多证书制度,结合专业课的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考证(如钢琴、舞蹈、声乐考级等)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三是“搭台子”,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舞台,给学生的特长发展和素质锻炼提供机会。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各级与本专业相关的比赛活动、社会实践等。这些举措使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工作时转变角色很快,实现学生与幼儿园需求的对接。

我们通过跟踪调查还发现,在学校里表现一般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历练一段时间,也成了优秀的幼儿教师。众多事例告诉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努力为学生搭建舞台,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2012―2017中国幼教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北京产业研究院,2012-05.

[2]汪晓村.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机制.科学出版社,2008:121-126.

[3]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6-57.

篇6

关键词:高职;舞蹈;课程;探索

前言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中的舞蹈课程是一门集技巧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文化修养、掌握舞蹈文化知识,更要掌握各种风格舞蹈的特点、技能,能进行简单的自编自导。从目前看,舞蹈课程在我国高职中开展的时间不长,在高职教育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又面临着学生数量增长,教师数量有限的矛盾,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地位及特点

高职教育中的舞蹈课程有些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专门培养舞蹈人才、编舞人才,但更多的是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幼儿教育、体育教育开设技能培训的一门必修课,是为培养具备舞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专业基础课。无论是专业学科,还是基础课程,高职教育的性质就决定了高职舞蹈课程以应用性为主,根据舞蹈人才市场需求,培养要演能演、要教能教、要编能编、要讲能讲(理论传授)的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才,而不是只能演不能教,只能教不能编、只能编不能讲的单一模式。这就要求高职舞蹈课程要打破本科类院校舞蹈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分得很细的专门化教育,而将舞蹈、编导、理论融为一体。

高职院校舞蹈课程的学生也不同于普通高校,其生源舞蹈基础差异性较大。跟本科类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多元化,包括通过高考录取的高中生、继续升学的中专生、师专生或职业高中生、自考的社会生等。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类型学校,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其中有些学生已经接受过一定的舞蹈训练或形体训练,无论是柔韧性、各个部位的肌肉能力,还是舞蹈的技能技巧及身体的感觉韵律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些学生则从未接受过任何舞蹈方面的训练,基本是零基础,身体的柔韧性、软开度等都较差,再加上已过发育期,骨骼基本定型。

从学习主动性看,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太强,容易放弃甚至是自暴自弃。特别是舞蹈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因为训练的难度而产生厌倦感。此外,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教师的速度,因此本该采取小班教学的舞蹈课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呈大班化趋势。

二、我国高职舞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舞蹈教师需要适应高职院校舞蹈课程及学生的上述特点,从目前看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基本功的训练不够扎实

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都是由骨、关节、肌肉收缩、运动来实现的,需要掌握这些身体部位的基本动作,然后才有条件和基础去思考如何运用这些动作来表现情感,动作如何跟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对于高职学校而言,其舞蹈学习的时间、要求、舞蹈底子都不像专业艺术院校那么高,因此需要练好基本功。就如同一栋大楼一样,基础打好了,才能考虑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高职学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一般是三年,第三年是实践学年,基本不上课,因此真正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般尽量压缩基本功的训练,尽快进入各种舞蹈风格的教学中。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基本功不扎实,进而直接影响到呈现出来的舞蹈表现力,如动作呆板、僵硬、失衡、不协调,不能很好地展现肢体动作的美感。

2.重视技巧训练,忽视舞蹈文化教育

舞蹈的美来自整体,不仅是一种肢体的动作,更是身心的统一和谐,肢体中包含的动人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比如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舞风格各不相同,体现的是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毛诗序》中提到:“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说的就是,舞蹈的动作是发自内心的,有感而发,由于歌唱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就自然手舞足蹈地加以表现。这就说明了舞蹈的真正韵味来源于情感和文化。例如,汶川地震之后一位舞蹈表演者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也失去了自己的双腿,但是她用自己的舞蹈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舞台上展示了出来,虽然舞台上没有血淋淋的场面,没有断壁残垣,但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让观众感受到了地震带给人的灾难与痛苦,无不让人为之动容。而在现在的舞蹈教学中,重视技巧而忽视缺乏文化理论修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动作技巧能够做得很标准、到位,但脸部表情、神态始终无法与肢体动作达到一致,缺的正是情感,缺乏自身对舞蹈内容的理解。对舞蹈文化的理解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除了需要了解舞蹈历史、舞蹈理论外,还跟舞蹈者本人的感悟力、理解力、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由于舞蹈理论相对抽象、枯燥,很多高职教师本身理解得也不到位,也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将之传递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一般花的时间很少,甚至直接跳过。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只了解舞蹈的“形”,而未能掌握舞蹈的“神”,舞蹈文化修养不高。

3.偏重课堂教学,学生自编自导实践机会少

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以应用性能力培养为重点,这就决定了要为学生提供很多的舞蹈实践机会。通过舞蹈实践,学生更有兴趣学,也更容易进步,舞台感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但现实情形是,很多高职舞蹈课程仅局限在课堂的小天地中,教师站在台上,跟学生讲授或示范教学大纲中的要点,学生自行模仿或课后训练,课程就算结束,缺乏各种正式演出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自编自导。教学长期局限在课堂中,未能延伸到课堂外,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有些学生平时训练或在课堂里表现都不错,但一到正式的表演场合,就手足无措,动作僵硬,这跟舞台实践机会较少有关系。但实际上,高职院校校园内、社区、企业等都能提供各种演出机会,特别是很多的艺术节、文化节、展览等都需要舞蹈节目。舞蹈课程未能充分利用这块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这就可能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偏弱。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加强柔韧性和软开度基本功方面的训练

舞蹈的流畅与优美来自基本功的扎实,舞蹈的基本功主要指的是软开度和柔韧性。教师通过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引入基本功训练,循序渐进,不断训练,让学生克服日常行走、站立、手势的各种不美观之处,掌握正确的姿态,训练肢体的柔韧性,能很自由控制能力和关节的力度。这些基本功主要包括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控制力与稳定性训练、协调性与灵活性训练。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舞蹈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尽快达到舞蹈界常说的“直、绷、软、开”状态,即全身各肌肉群都能协调配合,能迅速优美地改变肢体的位置或方向。基本功的传统训练方式是一直重复练习压腿、下腰等基本动作,相对单调。教师可在训练中适当增加花样,训练丰富一些。比如引入双人瑜伽的动作,让同学结成对子,互相借力、使力拉筋、训练韧性。

为强化这种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可教导学生将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强化训练。比如,舞蹈中很重要的平衡力、平衡感练习,很多初学者在单脚站立或移动时总是左摇右晃、腿部颤抖,无法稳定地移动肢体。教师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刷牙或站着看书时,采取单腿站立的方式,以训练平衡感,让学生掌握控制重心的方式。再比如让学生躺床上休息时利用10-15分钟时间,有节奏地开髋分腿或者双腿上、下、左、右交替训练髋部、大腿和小腿的肌肉能力,训练好腿部肌肉就为弹跳等动作打下力量基础。

2.加强舞蹈文化修养的培养

实际上对舞蹈文化的理解不仅能加强舞蹈者的文化修养,而且也有助于舞蹈者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出神入化地展现舞蹈内容。那么如何将这点教导给学生。第一步是模仿,舞蹈表演艺术源于生活。杨丽萍之所以能把孔雀舞表演的出神入化,离不开其对于孔雀的细致观察研究。因此首先要教会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舞蹈内容,加以模仿,但这种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带着想象力的模仿。舞蹈表演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表演艺术不能只是对生活的简单模仿,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的话,那么舞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因此,舞蹈表演艺术要求表演者必须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再现。高职生的生活体验相对较少,但可以通过观看别人故事的方式间接获得各种体验。舞蹈教师让学生在模仿动作的时候需要求学生进行欣赏,并“头脑风暴法”共同讨论,比如通过观看跟舞蹈内容相关的影片、了解背后的故事,体味舞蹈的内涵,形成自身的理解。舞蹈者加入了自身的情感、感悟,才能自由地、创造性地表演舞蹈,而不仅仅是让肢体动作“扭”到某种状态,达到以情动人,达到“以舞带情”“以情舞动” 的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在教授每种舞蹈风格时也可将这种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文学故事告诉学生,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让学生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民间舞训练中发现,首先让学生欣赏舞蹈作品,树立最初的舞蹈形象,再口授民族民间舞蹈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点,让学生体味其中的地域文化。这样不仅能加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还能启发学生在编舞时,恰到好处地运用某种风格、动作来传递情感。

3.组织第二课堂,重视舞蹈实践训练

由于课堂授课时间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学生,带领学生入门,更多的需要依靠学生在课外的实践、练习进行提高。特别是高职舞蹈课程的应用性特点,更加需要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这种舞蹈实践能力来自于课外,笔者称之为“第二课堂”,包括课后的练习、参与各类演出实践等。在每个教学点结束后,可要求学生自行组成团体,课后训练、编排动作,自编自导,然后在课堂展现给老师和同学看,当做是平时作业的一个部分。也可以教师为领队,组建学生舞蹈表演队,主动联系校内外各院系和社团,组织表演队参加各类演出,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舞蹈表演队既是外界了解学生,也是学生对外展示才能的一个窗口,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增强舞台感,也能增加学生自信和学习、钻研舞蹈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舞蹈表演队要打破门户之见,允许不同年级的、经过考核具有一定舞蹈能力的学生参与其中,让擅长不同风格的学生共同聚在一起,互相帮助、切磋,提高技艺。同时要主动走出去,与社团、各类艺术节组织者联系,而不是坐等别人上门,这样获得的舞蹈实践机会才会多。虽然是第二课堂,不在教室中,但舞蹈教师同样需要承担教师的责任,以观察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关注舞蹈队成员的表现,并适时地加以纠正动作、总结表现,进行理性的升华。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舞蹈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关注。舞蹈是以肢体交流情感、表现文化的艺术,被誉为流动的音符,舞蹈的美来自造型、身体的线条、形体。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应以应用为出发点,将训练、表演和理论融为一体,通过扎实的基本功、舞蹈文化修养以及大量的舞蹈演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江辉.当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策略研究.剑兰文学下半

月.2010(7)

[2]张璇.淡化技术难度强化兴趣意识――高职舞蹈课程内容

改革初探.科技信息.2010(34)

[3]高双凤.浅谈高职舞蹈教学方法――“口传身授”.辽宁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4]王小玲.浅谈高职舞蹈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长春理

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2009(8)

篇7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双导师制

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实现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标准的构造样式及运行方式。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又具有泛型性,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因为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所以它包含着一些固定的要素,即导向性要素(即培养目标)、组织性要素(即培养过程)、调控性要素(即培养考核)。因为培养模式具有泛型性,所以一经形成便可以为培养单位所遵循。但培养模式一经形成之后,同时也具开放性。也就是说,培养模式不是僵化不变的,培养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以开放和改革的态度探索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

一、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指导原则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密切与音乐行业接轨,注重音乐艺术实践,突出音乐职业导向。”在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注重培养模式与行业标准密切接轨。学院邀请了遵义演艺集团艺术总监王小平、重庆高戈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阎旭、重庆市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频道总监寇锦等业界精英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参照相应行业标准设计课程模块。二是注重知识发展性与职业导向性的密切融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学术性的价值取向,这是艺术硕士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职业艺术教育的根本所在。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艺术行业精通技巧的从业者,而且是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三是突出艺术职业岗位能力和艺术职业素养的培养。着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学分权重。联合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基地的师资和硬件设施以及其他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

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音乐专业知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音乐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培养目标的需求。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经过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在这一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是导向性的要素,是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对培养工作进行检验的立足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是培养过程,也就是组织性要素。毕业环节则是对整个培养过程的最终考核,也就是调控性要素,通过这一环节检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面向社会、服务地方需求、促进音乐事业繁荣发展”的理念,构建了“2+1”的课程体系,即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行业实训,实践环节以课内实践、专题创作实践、作品展演、行业实训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完成。根据艺术硕士教指委颁布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导性方案),艺术硕士(音乐)的课程类别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选修课。重庆师范大学艺术硕士音乐领域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及所占比重可参见表1,公共课与专业必修课见表2。在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课程中,文艺理论、艺术原理、音乐艺术实践、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等课程属于理论课程。专业主课、高级视唱练耳、音乐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等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音乐艺术实践属于纯粹的实践性课程。学院要求这一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形式为音乐会或实践性成果的展示。比如,对于声乐方向的学生,培养方案要求他们必须开两场音乐会,方能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音乐艺术实践类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中,并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此处的实践课程同独立实践环节不同。独立实践环节侧重的是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最终检验。而必修课中的艺术实践类课程侧重的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实践类课程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贯穿于课外活动中;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的实践基地进行。为了增强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能力,学院开设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作品分析、视唱练耳等课程。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观念,而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并没有接受到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基于此,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音乐美学课程。音乐心理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应对音乐表演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比如,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演出中的怯场等。开设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方法的掌握,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在表演中呈现作品,在创作中把握好作品的风格特质。此外,学院还开设了一门视唱练耳课程,帮助学生解决音乐表演过程中的音准问题。除了必修课程中的音乐艺术实践课程,还有独立实践环节,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能力展示(毕业音乐会)三项内容。该校的培养方案要求在艺术实践基地的行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一年,同时学位论文(设计)须建立在艺术实践基础上。该校艺术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学生修完培养方案所要求的课程,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同时还须通过艺术行业职业资格认定,方可毕业授位。“2+1”课程体系即两种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加上行业中的实习、实训,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篇8

高校 学前教育专业 幼师生 教学能力 问题 对策

为了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简称《大纲》)。《大纲》对师范生将来从事高中、初中、小学以及幼儿教师工作提出了共同的要求,而对幼儿教师的个性技能表述不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简称幼师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所以,积极探索幼师生从教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一、培养幼师生从教能力的意义

幼师生的从教能力,是指就读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今后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培养幼师生从教能力的主要意义:

一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从教技能训练,是幼师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加强幼师生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幼师生未来就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幼师生从教技能训练是幼师生“乐于从教”“利于从教”“善于从教”和“精于从教”的重要途径。

二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这是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坚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的趋势。

三是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需要。优秀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大体需要经历教育模仿、理念自觉和独立创造等三个阶段。在职前教育阶段,主要是能力模仿训练,这种训练是幼师生的必修内容。如果没有幼师生的模仿,就不可能达到理念自觉,更不可能实现独立创造,也就无法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

四是高校服务于学期教育事业的需要。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要求:“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可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服务于学前教育事业。五是提高幼师生就业能力的需要。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幼师生数量快速增长,幼师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所以,重视幼师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幼师生的就业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幼师生从教技能训练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多数高校对幼师生从教能力训练重视不够,改革力度不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结构不合理。目前,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文化知识。如一年级课程多是基础课,很少安排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二年级科目过多,学生压力较大,难以完成技能训练项目。三年级幼师生面临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压力,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找工作上,无法推进从教技能训练。二是教育实习效果不明显。在教育实习中,由于学生多,指导教师少等原因,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幼师生的实习进行点评。三是仪器设备投入不足。由于高校扩招,幼师生数量增加,学校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无法满足幼师生从教能力训练。

三、幼师生从教能力训练的主要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幼儿教师的技能不同于其他教师,其技能不仅包括一般教师的基本技能,还包括弹、唱、跳、说、写、画、算、玩、做、护等专业技能。

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将幼师生从教能力训练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这将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专业化,培养内涵上的系统化,培养过程上的全程化,培养质量上的规范化。这使幼师生从教技能训练从理论指导到实践操作都得到重视与落实。

其次,要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这是确保技能训练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提高教师的认识。要组织教师制定训练方案、健全训练项目、完善考核标准。

第四,是提高幼师生从教能力训练意识,形成积极的训练态度。要向学生宣传技能训练的意义和要求,让学生知晓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化要求,向学生公布训练标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自己的训练目标做好准备,形成内驱力。

2.加强课程建设

首先,优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搭建幼师生从教技能训练的课程平台,将技能训练纳入课程体系,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不同的技能训练项目。

其次,增加技能类课程的教学时数,并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如增加艺术类课程时数,把教师口语和普通话整合,把幼儿卫生学和幼儿营养学整合,把舞蹈课与体育课整合。使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从教技能训练有机配合,相互渗透,形成从教技能训练课程网络。

3.重视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不仅包括校内实践,也包含校外实践。一是做好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体设计。要适当增加教育实践的课时,使幼师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学程。要增加教育实践基地的数量,还要集中组织见实习,便于学校对学生的检查和指导。在见、实习活动的管理上,可以做到“六有”:有见实习计划、有听课或讲课记录、有实习报告、有见、实习所在单位评价、有带队教师总结、有师生调研报告。二是加强校内实训。为了给幼师生创设幼儿园教学情景,可以在校园内建立幼儿园教法实验室、幼儿科学发现室、幼儿感统训练室、家长与幼儿亲子体验室等实训室,从中对幼师生进行幼儿园教育模拟实训。三是鼓励幼师生自觉地进行支教。要提高对学生支教的认识,支教是学生教学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支教的时间最好在寒暑假或双休日,尤其是加强农村的支教工作。

4.完善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评价体系。要遵循技能训练规律,制定技能训练计划,完善训练措施。在内容安排上,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年级层次上,按年级、分阶段、分类别层层考核,逐步提高。在评价的方式上,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班级评价、院系评价与学校评价有机地相结合。二是健全评价机制。要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训练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学生自练自查为主、教师检查指导为辅的评价机制。三是完善考核项目。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不同训练项目,以便对学生的训练指导与评估。考核项目分为必考项目和选考技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训练帮助和培训。四是加大评价力度。学生技能的考核验收采取学校统一组织与系部组织相结合,学科专业技能由相关专业的系部完成,学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教学常规技能由学校统一安排验收,使幼师生从教能力的训练有内容、有指导、有检查、有评比。学生技能不及格,可以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不予毕业。这样,才能保证幼师生从教能力训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S].2001.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29.

[3]由显斌.新教改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J].学前教育研究,2009,(1).

篇9

手工制作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可操作性、实用性强。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研究现状进行归纳。通过浅析高职手工制作课程在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手工制作课程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制作课程是一门以传授手工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实践操作、应用为活动内容的一门艺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手工制作课程在高职学前教育技能课程领域内具有上承《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课程,下启《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功效。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实际运用到的地方是最多的,如最常见的五大领域课程中的教具制作、幼儿开设的手工制作课程、幼儿每日相关的教室环境创设和幼儿园整体环境创设。因此它的实际运用价值是最直接的。

一、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研究现状

以“高职”“手工制作”为关键词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到了4篇相关学术研究论文,并没有相关的硕博论文进行研究。分析后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其中从课程改革出发(丁晓景,2012),对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实训项目、考核机制进行了浅析。[1]通过调查发现《手工制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孙平燕,2014),从课程实施过程入手提出了课前调研,创新教育理念;课中创新,改善教学方法;课后总结,完善课程评价。[2]从教学模式出发(段浩然,2011),提出了将网络资源合理地利用到《手工制作》的课程教学中,丰富了课程教学模式。[3]在教学模式方面提出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丛娜,2015),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欣赏课、情景课、体验课、实际操作课、集体创作课等,通过多种形式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手工制作学习空间。[4]

二、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结构问题浅析

从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总课时1343,手工制作课程课时数占总技能课时数的0.25%,与普通话训练、玩教具制作、思维训练、幼儿英语口语训练各科占总技能课程课时数基本相同。其中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钢琴与幼儿歌曲伴奏、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课时数占总课时数最多。手工制作课程作为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的延伸学科,与其他美术类的延伸学科相比课时数基本相同。手工制作课程作为一种操作性极强的技能课程,其课时数可分为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其中理论课时数占手工制作总课时数的30%,实践课时数占手工制作总课时数的70%。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理论课程课时数占22%,实践课程课时数占78%相比,手工制作课程实践课时数相对较少。

三、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内容问题浅析

(一)课程内容陈旧、创新性低

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剪纸、折纸、粘贴画、泥工、编制画等。由于课时总数的影响,对这五大类内容的知识只是浅尝辄止式的学习,集中于教材内容的学习,不能及时补充与之相关的新知识。教材内容陈旧,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可操作性低,创新性低。

(二)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课时数分布不均

手工制作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极高的技能课程,实践课程课时数应该多于理论课程课时数。但过多的实践课程也导致了一种现象的出现,只追求实践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地掌握制作方法。

(三)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单一

在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来进行具体内容的学习。这种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效率较低,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掌握制作方法,这也体现了手工制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单一。

四、结语

(一)设置技能结构分支,培养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技能结构分类,培养专门的人才。对于五年一贯制的高职学生而言,头三年可以进行基础技能知识的全面学习,第四年根据技能课程的考核结果综合个人志愿进行自主选择,进入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主要分为三大类:音乐类、美术类、钢琴类,手工制作属于美术类的一个分支。可由学生自主选择。

(二)综合五大领域知识,丰富课程内容

手工制作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课程,应该抓住其特点,将其内容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知识相结合,开展模块化的手工制作学习。例如:社会领域关于交通领域的内容,结合手工制作可以制作相应的交通工具,交通指示信号灯等相关教具。把手工制作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手工制作课程的趣味性,及时补充手工制作课程的空缺内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内容呈现方式

由于班级人数增多,单一的传授与示范方式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了解与掌握每一步的制作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手工制作进行提前录制,学生可以边看边学,更加细致地了解每一个步骤,也方便学生课后自学。

参考文献:

[1]丁晓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改革初尝[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

[2]孙平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改革初探[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3]段浩然.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J].辽宁师专学报,2011.

篇10

关键词:艺术体育专业 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期末总评成绩 策略

艺体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是高校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实。担任艺术体育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教师需学会去理解和体谅学生。除了自身基础有差距及主观不够努力外,专业训练耗费了他们大量的体力、脑力,身体比较疲惫,这是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学学英语比较吃力的客观原因。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探索,正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1 进入大学前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一个50人左右的艺术体育专业本科生班级,没有一个同学的高考英语成绩在100分或以上的。对学校某一校区新入学的4000多名本科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艺术体育专业学生高考平均分为60分左右。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必要的动力,对英语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学习英语,这是部分学生期末英语总评成绩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适当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2 学生缺乏充足的睡眠时间

睡眠时间不充足就无法保C有充沛的精力来面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生还处在身体发育成熟阶段,再加上艺术体育专业实训课偏多的特殊性。比如笔者接触较多的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他们07:30开始练早功,来不及吃早餐,练完功后拿着早餐就匆匆赶到教室上第一节课,由于过度疲劳,学生昏昏欲睡。再加之学生对智能手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节制,没有按时睡觉,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上英语课就打瞌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合理排课来解决上述矛盾。学院可以考虑把需要体力较多的实训课安排在下午,把需要脑力劳动相对较多的文化课安排在上午。这样,比较符合人体的生物钟和人体机能的运转规律。同时,学校宿管科统一把之前的熄灯时间由周一至周五的每晚24:00熄灯微调到周日至周四每晚23:00,周五至周六每晚24:00熄灯,与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08:30上课的作息表相对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和精力来迎接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任务,也能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 找不到目标和方向

有些学生经历完高考重压后到了大学,一下子解放了,找不到方向和目标了。任课教师从开学之初就必须对该门课程有一个提纲挈领的设计(时间表)和把控,在实施过程中尽量按计划实施起来。开学就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这学期英语课具体要做些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保证不挂科,达到评奖学金、评优评先的条件。笔者在教学过程欣喜地看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成长与进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从以前的最后一次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决定大学英语最后总评成绩一锤定音的做法转变到目前形成性成绩评定法。学生最后总评成绩不论是一门综合成绩还是两门分开的读写和听说成绩,总评成绩=40%~50%期末卷面成绩+10%考勤+10%期中测试+40%~30%平时成绩。有了相对科学和可量化的成绩形成和评定公式后,对学生总评成绩的评定会较之前更公平,比起之前主要以一次期末考试评定总评成绩时,也减少了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和意义。

4 没有进行分级教学

就笔者从教的经历来看,在现阶段艺术体育学生大学英语和校内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分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进一步在艺体类学生中细化分级教学。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虽说高考英语成绩普遍偏低,但也不乏个别110分以上,甚至分数更高的学生。针对这样的学生,可以考虑在入学后按高考英语分数段把他们编入相应班级,和全校其他专业符合该分数段的学生一起学习。同时,学校也应该允许学生一进校就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制定相应激励政策,鼓励学生积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把更多精力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上。

按学生入学高考英语成绩分数,高考英语成绩在整个年级全校艺术体育类选修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中占前10%~30%的学生,可以考虑单独编为一个班,或者学生有这个意愿想要通过相应英语水平考试,从入学开始就围绕先通过云南省英语应用能力水平考试(俗称“三级”),过了三级的学生,自己有需求的再进入其他专业的大学英语班级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做准备。按高考成绩分,剩余的70%的学生可以根据艺术体育专业的特点为学生量身设计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出贴合学生实际和兴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对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期末总评成绩不合格率偏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除了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的态度需要转变外,还有不少可以改善目前教学局面的策略和方法。笔者认为,只要适时适当地把这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用到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对艺术体育专业本科学生大学英语期末总评成绩不合格率偏高这一现象是会有所改善的。

参考文献:

[1]郭万群.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