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19:5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行社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内容框架与模块分布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共有九个教学章节。第一章旅行社的产生与发展为学生介绍了旅行社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第二章旅行社的设立与分类为学生介绍了如何开办一家旅行社和中西方国家对于旅行社分类的异同;第三章旅行社产品是本门课程的核心章节,向学生介绍旅行社产品的定义、特征与构成,旅行社产品的设计、旅行社产品生命周期等理论。根据市场营销4P理论,除产品以外旅行社市场营销的要素还包括价格、渠道和促销,分别在第四章旅行社产品促销和第五章旅行社产品销售中展开介绍。旅行社的正常运营离不开计调部、外联部和接待部的通力合作,关于接待部已经在前期课程导游业务中做过详尽介绍,本门课程将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中对计调部和外联部展开介绍。在第八章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介绍旅行社的岗位设置,旅行社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旅行社的企业文化构建。应对电子信息技术对旅行社的冲击,将在第九章对于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开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介绍。教学内容可分为三大教学模块,分别是基础模块(第一章和第二章)、技能模块(第三至七章)和素质模块(第八章和第九章)。(二)课程实训情境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丰富的实训情境设置,分为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其中,课内实训部分在1-16周的教学环节中穿行。项目一为向老客户促销新产品,此次实训安排在第四章旅行社产品促销理论部分学习结束后,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旅行社产品促销方式自主应用,从而起到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项目二为国庆十大新闻总结,具体安排如下:在国庆假期前的课堂上安排同学们在长假期间搜集国庆旅游相关新闻,节后的第一堂课上首先交流旅游新闻,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出本年度国庆旅游十大新闻,此次实训的目的是养成同学们关注行业动态的学习习惯。项目三为旅行社计调、外联部主管招聘,此次实训安排在第八章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理论学习结束后,这次实训的目的是学生自主复习第六章旅行社计调管理,第七章旅行社外联管理和第八章旅行社人力资源相关知识,同时使学生对于即将面临的实习面试和就业面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提升面试表现。课后实训部分是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17-18周进行的为期两周的实训环节。主要完成以下五个项目:第一,在教师的带领下针对某一细分市场设计旅游市场调查问卷,并进行发放、回收与统计;第二,在了解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前提下为其设计旅游产品;第三,为设计好的产品进行定价和销售渠道设计;第四,旅行社产品促销设计;第五,在教师指导下熟悉旅行社电子商务运行模式。
二、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任务驱动法、岗位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实景教学法以及“引—激—拓”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任务教学法是指在每章教学内容开展之前通过教学案例提出若干教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效果。岗位角色扮演法应用在课内实训环节,让学生自主分工,或扮演老客户,促销人员,或扮演招聘方,应聘者,在真实情景当中巩固所学,深化理解。小组讨论法应用在第三章旅行社产品构成的学习中,为学生发放事先搜集来的旅行社产品宣传单,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小组讨论概括出旅行社产品的构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根据学生可能承担的旅行社岗位职责,将学生安排在模拟但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同学配合,处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3]。本课程教学中使用的“引———激———拓”教学模式是指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引”是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是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总体而论,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可集中概括为“岗位导向,实景教学”。(二)教学资源本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是本团队自主编写的《旅行社经营管理与实务》,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侧重理论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培养。每章在基础教学内容之外,设计了丰富的案例情景,为教学提供了专题研讨,模拟实训的场景和素材。同时,在每章结束后均设有本章内容小结、经典案例分析、实训项目和课后练习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强化应用能力。教材以《旅行社条例》,《旅游法》为主线,注意将最新旅游行业动态反应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多角度、深入了解旅行社业。同时,本教材体例新颖、内容详实,紧贴旅行社经营的实际要求,做到理论知识适用、够用,专业技能适用、管用,密切联系实际,适宜于开展理论结合实践的实景式教学。(三)考核与评价本门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两部分。其中,平时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出勤、课堂成果展示、作业及笔记。期末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占卷面总成绩的30%以上,充分体现出了本门课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导向。
三、课改创新点
篇2
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进而取得工作成果进行的一个整体工作程序。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通过对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确立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模式,描述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设计。课程设计反对复制知识,不再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重构知识,应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强调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并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全融合,较好地体现中职教育本质。
《旅行社业务实训教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旅行社工作环境下相关业务的实际运用能力,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并具备统筹、计调、管理等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及交际技能,相关工作岗位均有其完整的工作过程。因此,课程体系开发中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在改革中应追求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工作过程导向理论正迎合了旅行社的职业导向、技能整合的要求。
二、打破传统教学架构,实施有效教学改革
传统的中职旅行社业务实训教程架构章节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只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在实际教学中很较多弊端,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重构,通过市场走访、招聘广告分析、网络资源调研、毕业生动态追踪、企业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和研究归纳出行业企业对旅行社人才的要求为:熟练掌握旅行社相关知识,熟悉旅行社工作流程,掌握日常的接待咨询业务,具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能胜任门市接待、计调、外联及其他相关工作。基于以上交流分析,明确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指导思想,以旅行社职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环境为基础,以一家旅行社申办经营的工作流程贯穿整个课程,按旅行社的申办经营过程总结出相关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框架,最后将行动领域课程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通过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实施理实一体课程的教学。
实训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一环,其目的在于将学生的知识储备转变为职业能力,直接指向其职业属性。在工作过程导向理论的指导性下,根据旅游专业技能要求和市场需求,对旅行社业务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三、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计调在旅行社业务中往往是工作内容最丰富且典型的一个岗位,如将旅行社计调人员岗位任务按照发团管理业务过程进行归纳,即行程设计、报价采购、签订合同、联络协调、催款结算、客户回访、信息整理7个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根据对应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构建相应的学习任务。如以《旅行社业务实训教程》报价采购工作任务为例,构建了采购旅行社住宿服务、旅行社采购餐饮服务、旅行社采购交通服务、旅行社采购参观游览景点、组团社采购地接旅游服务等多个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内容构成的“小型”主题,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会如何工作,并对过程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体验,完成知识的建构与迁移。《旅行社业务实训教程》以一旅行社从设立、组合产品、报价、宣传、运营系列工作项目贯穿始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置工作任务,设计情境,借助模拟环境、仿真教学设备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各项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零距离”教学课堂
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工作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就业导向、教学做合一、课堂与岗位的“零距离”。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主导者变成组织者、主持者,而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探索,从而获得成就感,激发求知欲望。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五、多维灵活的考核方式
篇3
【关键词】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大学生和高校教师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一、高校生产性旅游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
(1)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综观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刚刚起步,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即实训室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就可以认定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2)高校生产性旅游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的经营模式。采用加盟经营模式,主要是指高校旅游专业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训。旅行社建立有外联、计调和财务等部门,通过引进先进的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为师生旅游服务,从而提高学生导游服务和旅行社管理能力。高校旅行社职能是:一是安排游客的旅游线路,处理游览景点的关系利益分配,提高服务质量;二是搞好市场宣传促销,加强和校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横向联系。
二、高校旅行社的目标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1.大学生旅游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大学生旅游观念的变化促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学生旅游对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符合学生特色的旅游路线倍受社会、家庭、学校的青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通知要求,2012年4月1日起,凡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游览参观点,将全面落实青少年门票价格减免优惠政策;再加上寒暑假等假日交通优惠政策为学生出游也提供了极大便利。当今全国高校数量已达2000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人,大学生规模居世界第一;未来五年中国高校学生将以每年10%速率扩招。按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0年国内旅游总人数为21亿人,学生出游人数占出游总人数的14.7%,学生人均花费为449.3元/人,如果学生每年出游1次,学生旅游的收入是:21×14.7%×449.3=1386.9亿多元,约占2010年国内旅游总收入(1.26万亿元)的1/9。从以上一系列数据来看,大学生旅游市场已占有相当比例,初具规模。为了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我们有必要对有关大学生旅游需求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
2.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1)2010年首份《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这项调查由中国青年报社与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旅游实践营共同实施,调查范围涵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0所著名高校953名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出游意愿强烈,出游频率活跃,七成被调查者平均每年出游频率在5次以内;48.7%的被调查者是从网上获取旅游讯息,通过旅行社获取讯息的,每10个被调查者中只有1人;在3天以内短途旅游中,52.8%的被调查者每次花费100元~500元,在3天以上的长途旅游中,每次花费超过1000元的被调查者占到29.8%,其中15.4%的被调查者每次花费超过2000元。(2)2011年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报告分析。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原始数据来源: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http:///report/1036509.aspx),做以下相关调查报告分析:第一,出游态度。大学生对于外出旅游持高度认可的态度,接近80%接受调查学生认为旅游可以丰富大学生活,增长见闻;但调查的问卷里仍有被调查者认为旅游影响学习,增加经济负担,数量虽然不多,但旅游给大学生带来的经济压力还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第二,出游目的。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娱乐休闲。调查结果显示:现今大学生对于多彩世界的渴求,对于新奇,刺激生活的体验,是当代大学生所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旅游正成为了这种追求的最好载体;压力较大,旅游的目的是放松心情。
第三,出游时间选择。大学生时间的充裕性决定了其旅游时间的自由程度。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法定长假或寒暑假旅行。出游停留时间:对于旅途时间的长短选择,有44%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出游二三天,40.88%选择4~7天,而只有12.58%选择了一周以上两周以内。大学生习惯性选择短途旅行。
第四,出游空间选择。将空间选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目的地距离选择,一是目的地类型选择。就目的地距离选择而言,一半以上的接受调查大学生愿意在国内寻找旅游吸引物,所在城市及其周边旅游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就旅游景点类型而言,依次为自然风光、主题乐园、历史遗迹、民俗风情、都市景观等,比较少的是探险及购物类的旅游目的地。目的地距离选择:国内游所选比例最高,占66.04%;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占26.42%;省内占6.29%;国外占1.26%。目的地类型选择:自然风光景区所占比例最高,占91.82%。
第五,价格敏感程度。出游费用来源最多的是家人,占73.58%。可支配费用(生活费用中扣除衣、食、交通、通讯、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必要日常生活开销):每学期有1500元左右的占比例最高为21.38%。可以看出大学生愿意支出的出游费用就不会太充裕,将近半数的学生愿意接受的旅游支出(3天)范围为1000元以下,大学生对价格十分敏感,在购买旅游产品时,主要考虑其性价比;资金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原因。
第六,出游率。出游率集中在0~3次,其次是4~6次。
第七,旅游信息来源。大学生信息来源比较广泛,各种媒体方式都有涉及,如报纸或杂志(26.42%)、互联网(71.07%)、旅游宣传册和画报(22.64%),另外的信息来源是朋友熟人的介绍(61.01%)。可见对于大学生最好的宣传方式莫过于网络。
第八,旅游方式。选择自助游人数占问卷总人数的71%之多,其次是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的团队游(24%),到旅行社报团(5%)。这说明:如今大学生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团队束缚;学生消费能力不高,无法支付较高的团费和购物;当前全包价旅游服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家更倾向于零包价的旅游产品;传统全包价旅游产品在未来发展前景有待观察。
第九,对旅行社选择。大学生在选择旅行社时,其中最关注的是出游过程中的服务态度(32.08%),关注程度较小的是旅行社品牌(5.03%)。在服务质量方面,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住宿和餐饮(47.4%),其次是购物和娱乐(24.8%)。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因此导游在安全提示方面应多做些工作,同时旅行社在安排住宿和餐饮时应考虑适合的档次。
(二)高校教师旅游需求调查报告分析
截至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教职员工多达147万余人(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高校教师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调查报告分析:根据以下调查报告:长沙市12所高校教师旅游客源调查报告(共发放了1100份的问卷)、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实际调查、携程“2011年旅游者出游意愿调查报告”(全国各地数千名网友参加调查)、旅游网络消费者需求特征问卷调查http:///report/1038525.aspx,对高校教师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调查,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学历结构。有较高的文化背景。教师的高文化素质形成了教师的相对较强旅游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旅游消费倾向。
第二,旅游态度。认为旅游比较重要占30.91%、重要占18.18%和非常重要占10.91%,总共超过半数。旅游目的:主要是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
第三,人均月收入调查——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目前国内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国内和其他行业比较,具有相对较高和稳定的薪金收入水平,使教师具有在较大的旅游消费潜力。4000~5000元的占36%;5000元以上占32%;3000~4000元占29%;2000~3000元以下占3%。旅游预算:计划每人支出5000~10000元的比例(29%)最高。半数消费者会增加旅游支出,尤其是计划人均消费万元以上的比例明显提高。52%的游客将增加旅游预算;44%保持稳定;4%计划减少支出。
第四,出游时间选择。高校教师拥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法定或学校规定的假期安排,每年寒暑假有将近70天的时间,周末有60天的时间,以及黄金周假期等。出游时段比较集中。有占53.34%的教师认为最合适出游时间是暑假,暑假是高校教师真正的旅游黄金时间。认为“五一”和“十一”是合适的出游时间的人分别为14.37%和9.66%;愿意寒假出游的人就少得多,比例仅占8.91%;说明教师在旅游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理性地避开两个黄金旅游周的高峰,将近2个月的暑假为教师出游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第五,出游障碍。没时间和价格高成为阻碍教师出游的最大障碍,认为“没时间”的有38.18%,由此知道老师的闲暇时间不多,在假期要再学习,或做科研或是到外面讲课、参加会议以及受邀参与一些项目等。认为“价格太高”的教师比例为36.08%,这说明旅游产品价格对于老师而言觉得还稍微偏高。此外还有认为安全没有保障(14.48%)、要照顾子女(10.60%)等其他原因。
第六,旅游目的地选择。高校教师表现出较明显的偏好性集群。有30.48%的教师希望到自然风景区旅游,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偏爱;有17.81%的教师选择去异域风情旅游地,由此可知国际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以其独特的民俗、美丽神奇的文化吸引了众多教师(13.78%)。而人文色彩较浓的景区也很吸引教师,15.94%选择去历史悠久的古都旅游;乡村旅游开始受到关注,已有8.85%选择。相比之下,现代化都市和宗教朝圣地就显得不那么受青睐,分别只有6.80%和6.26%。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旅游吸引物居首位,占40%;旅游产品价格占25.45%;安全占12.73%;时间长短占10.91%;交通住宿和距离远近均占5.45%。
第七,旅游信息获取渠道。42.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媒体(包括:广播或电视、报纸或杂志占和网络),因为这样的信息可靠,准确。13.21%的高校教师是通过相关书籍,通过旅行社的占11.84%,经朋友推荐的占7.36%。
第八,旅游消费方式选择。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跟家人旅游,占67.74%;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14.21%;而只有8.36%的高校老师选择跟旅游团。
第九,旅游费用结构。餐饮和住宿占较大比例。住宿方式选择:更愿意选择特色旅馆占54.55%;旅游购物选择:喜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占67.27%。
三、高校旅行社的调查报告分析
为了开拓具有巨大潜力的高校师生旅游市场,建设高校旅行社,对我校旅游学院159名师生做一个关于高校旅行社的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普通旅行社存在的问题。一是旅行社制定计划时没有将师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导致师生游兴不足;二是自费项目在合同中没有体现,购物次数增加未经旅游者的同意,引起游客不满;三是对高校群体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而且相关信息缺乏针对性。
高校旅行社和普通旅行社对比
建设高校旅行社的优势:依次是必要性、便利、贴近、实惠。对高校旅行社建立的优势调查表明:普遍认为有必要建立高校旅行社。由于高校旅行社设在校内,和学生联系密切,因此服务速度快,学生旅行更加便利。高校旅行社由学生自己来经营,更了解学生自身的需求,更能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状况,量体裁衣,做出适合的服务产品,设计出了各种富有个性的贴近学生品味的旅游产品,物美价廉,旅游费用更实惠。
(2)建设高校旅行社的必要性:觉得非常有必要的所占比例最大。
(3)对高校旅行社的态度:若成立以高校为平台,提供住宿饮食,专业导游,自定线路,价格相对低廉,融入校园文化的高校旅行社,态度是选择的比例最大。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校师生的旅游需求分析和对高校旅行社的认识,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1)大学生消费水平偏低,可承受的旅游消费大概在1000元左右以下,高价位的旅游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不畅销,同时大学生对旅游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高校教师计划每人支出5000~10000元的比例(29%)最高。半数消费者会增加旅游支出,尤其是计划人均消费万元以上的比例明显提高。(2)大学生旅游目的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娱乐休闲。高校教师表现出较明显的偏好性集群。有30.48%的教师希望到自然风景区旅游,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偏爱;有17.81%的教师选择去异域风情旅游地,由此可知国际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大学生选择自助游人数占71%之多,其次是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的团队游,如今大学生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团队束缚;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跟家人旅游,占67.74%。(4)消息来源主要来身边朋友的介绍,以及旅游门户网站的宣传;大学生信息来源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互联网(71.07%)另外的信息来源是朋友熟人的介绍(61.01%)。43.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通过相关旅游指南的书籍和网络,因为这样信息可靠,准确。(5)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法定长假或寒暑假旅行;有占53.34%的教师认为最合适出游时间是暑假,暑假是高校教师真正的旅游黄金时间。与暑假相比,愿意寒假出游的人就少得多,比例仅占8.91%。(6)对高校旅行社建立的优势调查表明:依次是必要性、便利、贴近、实惠;建设高校旅行社觉得非常有必要的所占比例最大;对高校旅行社的态度是选择的比例最大。
参 考 文 献
[1]彭丹,吴凯,陈薇.长沙市12所高校教师旅游客源调查报告[J].调查与分析.2005(8):51~53
[2]李军,李力.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实际调查[J].商场现代化.2008
[3]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09旅游管理2班大学生旅游消费课题组.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2011
[4]gin桑.旅游网络消费者需求特征问卷调查.问卷星http://
——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2
[5]雪中寒梅.当代大学生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查.问卷星http://——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2
[6]陈启婷.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问卷.问卷星http://——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1
[7]江娟,钟晶灵.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J].企业导报.2010(4)
[8]2011年旅游者出游意愿调查报告.携程旅行网
篇4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选定一些活动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围绕“项目”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当前职业学校旅游专业需要为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所以作为该专业课教师,我们必须积极寻找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项目教学法,能促进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训练学生的技能,在旅行社票务教学中值得推广。
一、在中职旅行社票务实训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首先,项目教学法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收获学习技能的快乐。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其感兴趣的项目,学生完成旅行社机票预订的流程的工作任务,采用其任务式教学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旅行社机票预订的流程的工作任务要分小组协作、实施项目的过程多为布置任务、小组学习交流、项目执行、小组展示、总结发言等几个方面,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都是直接参与者,从而多方面锻炼学生。最后,项目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形式投入到具体项目设计和执行,参与每一个方案信息的搜集和实际操作执行,这些学习方法能让学生知道大部分知识它潜在的表现。
二、如何设计中职旅行社票务教学项目教学法
《旅行社票务》作为一门新的课程从原来的《计调业务》及《旅行社管理》课程中分化出来,是在导游基础和导游实务课程后开设。而《旅行社票务》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教学的目标就是在于学生掌握导游相关理论知识后,教师应根据岗位实际需要设置、分解、执行项目,创设工作情境,编写工作页,使得教学内容更容易被中职学生接受并且贴近职业要求,以任务的形式驱动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会旅行社票务工作中的铁路票务、国内航空票务、国际航空票务、水路票务、景区景点票务等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
三、项目教学法在旅行社票务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教学条件
教学场地:多媒体教室、交互式语言技能训练室。
工具:小蜜蜂、卡纸、磁铁石、水性笔、互联网,电子客票,咨询电话,电脑票等。
学习资料:工作页、全国机票时刻表、PPT。
(二)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
以小组合作为主(6-7人一个小组),团队合作和独立作业为辅(团队合作完成见习任务,独立完成课后作业)执行项目。教师可做旅行社经理先培训各组组长成为旅行社业务主管,在完成任务中旅行社业务主管(组长)再布置每一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并进行整个项目执行起监督协调作用。
(三)项目执行
各个小组可以跟我们学校的企业专家通过电话和QQ等方式进行联系,学习旅行社实际的工作流程,作为参考,完成机票销售预订过程。组长接受到任务后,根据组内成员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将任务细化。查询航班,选择航班,填写订单,提交订单,第三方平台支付,制作电子客票,机票预订一系列项目细化到岗位和成员,做到任务和责任明确,每一个小组制作一份本组的岗位说明书,使得小组成员都能根据项目说明书执行具体的工作。
四、教学流程
1.分小组学习旅游票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明确项目任务后写出本组机票预订任务书。
2.分小组接受任务书,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工作任务最终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订票计划,小组以PPT展示查找结果。
3.小组演示机票预订过程。
五、评估过程
首先是自评,小组成员在旅行社业务主管(组长)的指导下展开头脑风暴式交流,针对本组设计出的项目说明书执行过程进行总结,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对比,最后选出一名同学做总结发言。第二,将由其他各组组长进行评估并作出评价,最后由老师评估。老师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做出的问题进行点评,表扬同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优秀之处,对于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总结出实际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评出最具旅行社潜力学生和最优秀小组。
评价分值量化为学习态度得分20%、任务完成程度得分20%、任务完成效果得分20%、组内成员互评分10%、教师或企业专家评分20%学生自评得分20%,总分值为100分。
六、项目法教学过程设计的体会与思考
篇5
[关键词]行业需求 旅行社管理 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张骏(1984-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助理,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1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规划课题“行业发展导向的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师教学胜任力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B-b/2013/02/028)的阶段性成果,同时还得到了2012年度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基金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12-03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旅游业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其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日益凸显。飞速发展的旅游业呼唤高素质的人才,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要求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同时,知识经济、网络化的时代大背景,也要求旅游职业教育不断创新,旅游职业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促进旅游职业教育的长足进步,必须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教原则,颠覆原有的学科中心体系,进行突破性的教育改革。而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的产生与发展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新课程的设想解决了传统学科教学模式所造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条块分割的局限性,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帮助。因此,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大型改革运动。目前,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越了我国历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但长期以来,对于行业需求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发进行得比较充分,相较而言,旅行社经营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则显得较为薄弱。旅行社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促进旅行社管理专业类课程的改革是旅游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应该予以重视。
一、旅行社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行业需求导向的旅行社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是旅行社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涉及课程的目标定位、开发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一系列的问题。但归根到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载体的旅行社管理专业课程与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形式上的差异源于核心理念上的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之初,就必须首先理清思路,我们认为行业需求导向的旅行社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需着力体现以下要点:
其一,以职业能力为课程主线。以旅行社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线,而不是以知识体系、理论概念为课程主干,即由过去的“理论先导、实践为辅”变为“任务引导、实践为先”,通过先做,先动手,先实践,培养动手能力,然后再学习、再提炼。以能力主线替代知识主线,充分体现职业能力为新体系的核心。
其二,以职业岗位为课程导向。以旅行社计调、外联等岗位工作需要重新建构课程体系,而不追求理论的系统和知识的全面,原课程中理论知识以够用、适用为度,做到有所留、有所弃,留原有课程中职业岗位所需的实用理论,弃学科导向和繁杂的纯理论,职业导向成为新课程体系建构的主导。
其三,以工作任务架构课程项目。以项目活动为单位,摒弃原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中的章、节、目。教师由照本宣科转向活动设计、工作任务布置、课内引领和组织、现场启发和协调、课外辅导和答疑,改变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求得知识,学会技能,在参与活动中增加知识,熟练技能。工作任务成为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其四,以模块组合为课程单元。由技能操作与实用理论有机结合的模块是新课程的最小单元。若干个模块组成的项目课程构建了新课程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两条线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是对原有学科体系架构的彻底变革。
二、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能力分析
课程的设立是直接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的,因此只有明确现实社会中各相应行业、岗位的需求状况,才能有的放矢设立相应的新课程体系。人才需求调研的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以已有资料的汇整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田野式调查为主,以明确行业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状况,了解旅游职业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目标。
就旅行社行业而言,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至2011年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3690家,比上年年末增加4%;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711.17亿元,比上年增长6.8%;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2871.77亿元,比上年增长8.4%;实际缴纳税金13.06亿元,比上年增长2.3%。从统计的数据上可以看出,旅行社的数量和旅行社总体业务在不断增长。结合已有文献和笔者对江苏青旅、扬州青旅等旅行社20位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者的深入访谈,综合分析社会上大多数旅行社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得出以下结论:旅行社企业中主要岗位有导游、计调、外联销售、接待等。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抽样调查的旅行社高职学历员工占到50%以上,37%的企业表示计调、导游、外联需求量较大;90%的企业表示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源于基层员工,说明学生进入旅行社行业前途可期。企业百分之百表示重视文化环境建设,希望员工队伍稳定,重视人才培育,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60%的旅行社对高职人才的期望目标是中级管理人员,65%的旅行社招聘途径是学校,21%的旅行社招收本科学历,63%的旅行社招收高职学历;招收之后的员工40%从事导游工作,25%从事计调工作,24%从事外联销售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在人才要求方面,50%的企业较为重视形象,80%的企业较为看重性格,30%的企业看重学历,60%的企业看重个人能力,85%的企业认为基本素质最重要,90%的企业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30%的企业认为知识水平最重要,30%的企业认为从业经验最重要;道德品质方面,60%的企业希望员工具有爱岗敬业、团队精神、稳定性、诚信、服务意识、吃苦等品质,70%的企业希望员工具有开朗、乐观、耐心等性格;知识方面,80%的企业希望员工掌握行业知识、专业知识、医疗急救知识、礼仪知识、财会知识、管理知识、政策法规知识;专业知识方面,70%的企业希望员工掌握景区知识、旅游文化、社会生活、导游业务、营销知识、心理学知识等。
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开始实施“教学计划开发法”,即“DACUM法”(Developing A CurricuLum)。这种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对优秀工作人员的访谈和分析,从而确定各种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我们利用这一方法首先对旅行社经营管理工作的能力要求进行了深入调研,召开了DACUM研讨会。邀请江苏省旅行社业界的8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和8名优秀的一线旅行社经营人员参会,经反复论证修改,设定了DACUM表即“职业能力图表”,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工作任务、各项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使用频度和难易程度进行总结。结果显示,旅行社经营一线主要的工作任务为门市接待工作、计调服务工作和产品销售工作。其中门市接待工作的一级职业能力包括:应对咨询和产品促销能力;计调服务工作的一级职业能力包括:能设计旅游路线并报价、能独立确认旅游接待事项、能协调突发事件处理;产品销售工作的一级职业能力包括:能针对目标市场对旅游产品报价、能针对旅游产品进行促销、能巩固客户关系并拓展客户资源等。
三、典型工作任务梳理与课程体系构建
行业需求导向的旅行社管理类专业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以统领整个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凸显新课程的科学性和人才培养的高效性。旅行社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可将原有相关四门核心课程――旅行社管理、计调部实操、外联部实操、门市部实操融合起来。以旅行社的设立和产品的生产、销售、运营为主线,把原有的四门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融合为旅行社的开设、旅行社发展战略管理、旅行社产品开发、旅行社产品营销、旅行社组团产品运行、旅行社接团及其他产品运行等六大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最终构建起了行业需求导向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体系。该体系既没有按照旅行社“计调部”“外联部”等部门职责进行内容的划分;也没有按照学科体系,从概念、内涵、外延的角度进行阐述,而是以“旅行社产品”的开发、销售、运作作为课程体系的主线。这是因为随着旅行社行业的变革、发展,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能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的特点,从简单的部门分工角度,已经不能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加以全面的描述,而“旅行社产品”则在任何时候都是旅行社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中心,可以起到串联起旅行社各项工作任务的作用。
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上,从工作任务达成、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前两个项目可设计为“旅行社的开设”“旅行社发展战略管理”,从而为旅行社产品的生产、销售奠定基础,指明方向。接下来的项目则可以分别从产品开发、营销和运行的角度对旅行社产品创意、生产、组合、销售、操作、售后服务的系列过程进行实践性的教学,使得整个产品从创意到销售、操作直至售后服务的过程形成流线式的相互承接关系。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将调研所得的各项工作任务融合在了学习模块之中,并以学习任务的完成达成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学习模块也就是各工作任务的要求,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四、行业需求导向的旅行社管理专业课程的实施
旅行社经营管理类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认为以下问题是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正在和将要研究、探索和尝试的几个方面:(1)恰当配置项目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设置(课时数的比例与衔接方式);(2)设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与评估标准;(3)制订项目课程的教学成本控制方案;(4)创新教学采购流程和方式;(5)制订教师课外辅导与课外实践课程的激励方案;(6)研究“以生为本”教学主体转移后,学习者自主择课的管理制度;(7)研究解决学分制、弹性学分制与项目课程的衔接;(8)建立项目课程项目经理管理制度;(9)建立开发项目课程的教师激励制度;(10)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体现等。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中,行业导向的课程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创性尝试,教师应该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更多地起到组织、帮助和引领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课前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以“设计旅行社产品”这一模块的教学为例,首先可以交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任务“某地二日游产品设计”。学生为了达成这一任务在课前就需要经过精心准备,分小组调研该目的地各主要旅行社的类似线路,并充分了解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的旅游资源。课堂上再要求各小组进行调研成果的汇报,接着引导学生在借鉴其他小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二日游产品的特点,并以头脑风暴的方法设计二日游产品,其后再分小组加以汇报。学生们相互评价后由教师加以总结和评论,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再次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修正,最终完成“二日游产品设计”的任务,达成“设计旅行社产品”模块中“地接产品设计”的教学目标。
总体而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行业需求导向视角下的新课程教学更应该如此。只有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改理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旅行社经营管理类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澄.当代教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符倩.论高校旅行社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4]欧阳驹,占胜.旅行社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2(5).
篇6
作者简介:吕海龙,男,a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研究、旅游专业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科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旅行社业务》课程为例”(编号:LZY13177)的科研成果。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要以职业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职业为导向合理规划课程体系,而职业导向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前提,课程开发以职业需要为依据,教学内容以职业素质和工作过程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导向,教学环境要紧贴工作环境的真实性。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看,部分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尤其是专业建设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要,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不能满足职业化、技能化教育的基本要求。
1.课程体系建设不符合职业化的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停留在理论教育+社会实践的传统模式上,基本是2+1或2.5+0.5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课堂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突出导游资格证考试相关课程,重视导游资格证的通过率,在此基础上开始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完全与社会实践脱节,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忽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感觉学校学习的知识不适用。
2.教学内容不能符合职业导向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都是理论大于实践,以旅行社管理这门课来看,教学内容包括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旅行社业务操作,而从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看,学生在旅行社从事的基本工作主要为一线业务岗位。这样的教学内容显然不能适应企业对学生的职业化要求,从而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感到无所适从。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从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缺乏企业实践经历,这也导致了教师教学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情况。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研究课程体系建设,满足市场需要。
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我们进行了课程整合,重点分析旅游行业各岗位的工作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归纳、总结和分析,力求打造以工作过程为模式的全新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将一些不能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纯理论课程合并到相关职业技能课程当中,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课程内容,将岗位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教学内容设计,以任务的形式将知识点贯穿起来,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师理论授课与企业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
课程体系设计涵盖对教学内容、岗位的有机融合,对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对师资队伍的构建,合作企业的选择和关系维护等。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基础,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对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群的分析研究,提炼学生职业能力模块,打破传统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体系设置框架,形成新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从而体现旅游教学改革中的职业导向大方向。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导向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法
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框架,以工作中所需的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实现工作任务从企业搬到课堂,学生由学业到职业的转换。
1.根据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群来定位课程开发的主方向。以我院为例,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的工作。在旅行社,学生主要做导游、计调、外联及门市销售等工作;在景区,学生主要做讲解、售票、管理等工作。因此,课程设置主要以这两大工作领域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根据其所在的职业岗位设置课程,依照岗位工作基本流程整合教学内容。
2.课程开发应突出职业导向的教学目标。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提炼完成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对“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重新进行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以就业为导向,将课程与工作过程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以职业导向为主旨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中打造真实的工作场景,突出学生技能培养。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现场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综合运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配套的“情境导向,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有效地使用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使用模拟实训室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旅游专业
一、引言
职业素质是胜任某一职业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旅游从业人员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的内在和外在都直接为顾客所感知,因此,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中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导游服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景点讲解服务与管理、旅游交通、旅游饭店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展等服务与管理的工作。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职业外语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具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然而由于生源的特殊性,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中普通存在着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有限,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存在着重岗位技能培养,轻职业素养培养的思想,课程设置落后行业发展,双师型比例过低。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摸索出各自的发展道路,其中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等为各国借鉴。21世纪以来,国家颁行了系列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职成[2007]4号)等,都对校企合作给予了强力的政策支持,中职旅游专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也应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二、中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理想与现实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从本质上讲,校企合作是一个社会分工问题,也是一个成本分摊问题,学校、学生和企业三个主体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完美组合,三方的诉求都得到满足,从而达到三方利益的最大化,构成多赢的结果,这就是校企合作的理想。在这种理想的状况下,学校降低了办学成本,达到了教学培养目标,加强了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培养了青年教师队伍,促进教学改革,甚至于建设成为示范性专业或学校;学生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能够通过企业真实的情境,和师傅的传帮带,最大程度的提高自身技能和素养,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找到自己的定位;企业在这一模式里,美化了企业形象,提升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稳定了人力资源的来源,同时,通过与职业学校保持的这种联系,获取研发技术上的支持等。
但是,总体上来看,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多少有点残酷,中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理想与现实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校企合作的完美状况,是将内外部环境理想化的结果,忽略了构建三方的本质属性,导致在现实的应用中出现广泛的冲突。比如,当前校企合作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着未能明确实习学生与企业的法律关系,保障机制缺失,实习生在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中始终处于劣势,权益受到侵犯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旦出现劳资纠纷,意外伤害甚至意外死亡等问题时,很难得到相应的合法赔偿,这也使得许多学生和家长并不信任学校及老师,更不要说支持校企合作,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学校的管理就鞭长莫及,学生一遇到困难,家长介入,要求停止实习教学,也是经常遇到的事情。除此以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总是短期的,搜寻合作企业、进行合作协商的成本高,合作过程中,没有制度来保证正常运行,出了问题均需要双方甚至是三方协商一致解决,这一切,都使得校企合作无法推向更深更广的合作区域,许多中职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找企业安排学生完成实习上。
目前校企合作的理想,其实是一个近视的理想,是许多学者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片面认识,校企合作远期的理想,应该是一个建立校企合作体系,形成长效利益保证机制,形成校企合作的低中高三个层次,整体上形成一个系统,同时,这不仅仅是校企的事情,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都负有推动校企合作的责任。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践
从现在的校企合作成功典范分析,有三种校企合作模式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1)以企业为主的模式,学校分阶段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这种模式中,学校不必投入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学习,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工作者,但由于合作企业常常不在本地,学生往返费时,企业生产计划和学校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考试考证时间冲突,加大了这一模式推行的难度;(2)以学校为主的模式,采取“教学工厂”的教学组织方式,在学校中建立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甚至引入企业进行实际的运营,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实现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和交替式学习,在这种模式里,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并进行后期的管理和维护;(3)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构建“大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即是这方面的楷模,是一个以政府主导,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具有育和培训标准,主要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这一模式在我国校企合作中,应用的还比较少。中职学校一般建设规模较小,生源不像一些重点本科院校那么多,自建企业成本高,除非学校有足够的资源,不宜自建旅行社,酒店等企业,而是从服务当地经济出发,在当地寻找企业进行合作,统筹教学和企业生产,采用边建设、边合作、边改进、边扩大的“四边”方针,由浅入深的开展校企合作。
站在学校的角度,方式上主要采用“走出去、引进来”,包括学生和教师的走出去、引进来,具体做法是,一方面,“走出去”是让学生走出校园,把一些课程的教学搬出教室,搬到企业中去,学生按认知阶段的不同,由浅入深的进行企业和职业能力的了解、实训、顶岗实习,同时,“走出去”也是让教师走出校园,双师型教师成长的障碍因素之一,就是不能在企业现场进行学习和培养,实践技能的培养需要场地和条件,通过走出去,教师在企业进行调研、带队蹲点、挂职等方式,进行实操方面知识的积累,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也可以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另一方面,“引进来”是引入企业来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引入企业人才到学校做培训及教学、引入校企合作的技术开发等。
校企合作的层次要由浅入深,具体做法,以桂林某中职旅游专业为例,目前,该校进行的是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比如“旅游专业-旅行社”合作,就是充分利用了桂林的地域优势,桂林山水甲天下,有许多知名的旅游景点,也有许多规范的旅行社,学校选择了多家旅行社进行合作,开辟以旅行社为媒介,旅游线路为载体的旅行社实习基地;“旅游专业-酒店”合作,采取请酒店的服务能手来学校教授礼仪等课程,实习时至酒店现场操作和锻炼,让学生在现场去体会服务的要领;“旅游专业-风景区”合作,主要是参与风景区的解说工作。将要进行的中层次的校企合作有:(1)借鉴某本科院校的做法,做前店后校模式,例如某本科院校的旅游学院与广之旅国际旅行社合作,共同构建了在校的实验旅行社,该社把广之旅的旅游产品开发推广销售经营以及管理等一系列的操作模式全套复制运行,在这个实验旅行社里,从前线工作人员到部门经理全部由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他们根据个人能力竞争上岗,并各司其职,以实际市场化经营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通过这一模式,学生不但从经营中获得了旅行社的实际操作能力,广之旅也从中培养并储备了一批旅游经营管理人才。(2)依托学校现有的研究机构、职业鉴定点等资源,为旅游景区和旅行社新进员工、在岗员工等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和在职培训,进行小订单培养,由企业招收的人员或委托学校进行招聘的人员,集中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职业道德培养等,然后再到企业上岗。甚至可以借鉴物流企业的VMI管理,把企业的人力资源整体外包给学校来做,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自主招聘学员,进行培养,建立人才库存和进行人员调配。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建立在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进行保证,合作的方式是项目式,校企双方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依当时的市场情况,组建项目小组,形成虚拟企业,完成一个旅游开发项目或者酒店营销策划,双方的人员选择,根据项目的需求进行,其实质,为某一项目,组建一个专家组,双方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跳出了校企合作以学生实习为中心的圈子,更侧重于校企资源的整合,而非利用对方的资源,更侧重于共同利益的寻找,是双赢,而非零合。由浅入深的校企合作,既是一种逐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个建立校企合作体系的路径,通过由浅入深的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低中高三个层次,整体上形成一个系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融合。
四、结论与展望
诸多的职业学校实践着校企合作,也总结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综观各校的校企合作,除了外环境里法制上的缺失,校企合作还面临着无法找到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利益切入点等问题,学校和企业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领域,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校企合作中出现与现行的教学制度发生碰撞时,学校显得无能为力,另外教学中,具体贯彻实施的教师负有重大责任,必须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计划和准备,敷衍的走入企业,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的,然而,中职旅游专业坚定不移的实行校企合作是非常必要的,要统筹各方,因地制宜,不断的探索新的路子,才能让校企合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M]教育与职业,2007089-10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于桂林(1966-),男,江苏泰州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教育教学研究。(江苏泰州2253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72-02
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有机组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酒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设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做到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所谓“2”主要是指前两年,学生在校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辅以校内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所谓“1”主要是指后一年,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并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形式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由校内、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校内“生产型”实习以及校内第二课堂学生的自主实践。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企业“认知型”实习、企业“顶岗型”实习以及校外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学期主要进行校外“认知型”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第二、三学期主要进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第四学期主要进行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和校内“生产型”实习,第五、六学期主要进行校外“顶岗型”实习。
1.企业“认知型”实习。学校组织学生到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参观学习,由旅游企业的专家介绍旅游企业的基本情况、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行业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建设等,帮助学生形成旅游职业的真实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以及对旅游专业的认同感,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2.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导游实训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旅行社实训室、前厅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茶艺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进行“操练型”实习。学生在“仿真”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操作和练习,认真练好基本功,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校内“生产型”综合实习。学生在校内营业性的旅行社、饭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上进行综合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把实训室中掌握的技能、技巧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通过实习,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补课。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企业“顶岗”实习;不合格者,可利用暑假、寒假以及双休日等业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4.企业“顶岗型”实习。学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实习基地的相关岗位上从事真实的工作,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根据《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规范》,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在相关岗位“轮岗”。如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分别在导游、前厅接待、计导、总经理助理等岗位上轮岗实习;在酒店实习的学生分别在前厅接待、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大堂经理助理等岗位上轮岗实习。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一员,他们要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学生自主实践。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相关的具有职业场景的各种社团组织,如导游服务社团、酒店服务社团、茶艺表演队、礼仪服务队等,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校、系教务科、学工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培养、专业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导游大赛等,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建设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组织实践教学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是关键,他们既是教师,又是师傅,在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建设一支具有相关工作经历、具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训、实习教师队伍。
1.旅游企业师傅“教师化”。聘请旅游主管部门的领导、旅游行业专家、旅游企业的高素质导游员及中高级管理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但在他们任教之前,需要组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化”。学校专业教师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旅游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采取相应措施,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了解旅游企业最前沿的信息,了解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旅游企业相关的操作技能,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仿真型”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建立“仿真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和“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高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
1.“仿真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学校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仿真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以营造一个“仿真”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按照旅游企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导游方向可设立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实训室、形体训练室、语音室等,酒店管理方向可设立模拟总台实训室、模拟餐饮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等,景区方向可设立模拟旅游景观实训室等。
2.“生产型”校内实习基地的建立。学校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在校内建立营业性的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生产型”实习基地,以生产经营带动校内实训。校内“生产型”实习基地具有双重身份,对外是旅游企业,作为企业法人,要遵循企业运行的规则,面向市场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内是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要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营造一个“准真实”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准真实”的环境中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校外实习基地则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为此,高职院校都积极与旅游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但这些实习基地大都是“松散型”的,往往是校企签订协议多,真正运行少;在校企合作真正运行的旅游企业中,又以作为劳动力顶岗实习多,真正按培养目标让学生轮岗实习并给予指导的少。因此,要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不仅要签订协议,还要根据培养目标,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校企双方共同做好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让学生真正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
四、建立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立高效率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前提。系部成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主任、旅游主管部门领导、旅游行业专家、旅游企业专家、旅游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下设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调整及实施。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由校内实训指导小组和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组成。校内实训指导小组由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负责校内实训课程的开设、实习教材的选定及开发、实习流程的制定、实习成绩考核的方式等。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由实习企业师傅、学校带队老师和学校天空教室辅导老师组成,负责制定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流程以及考核办法。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校内实训指导小组、企业实习指导小组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这样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流程短,环节少,各节点分工明确,职责具体,可操作性强,效率高。
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保证。
1.建立实践教学各环节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在校内实训室“操练型”实习中,制定《导游实训室管理制度》《形体实训室管理制度》《语音室管理制度》《餐饮实训室管理制度》《客房实训室管理制度》和《茶艺实训室管理制度》等。在校内“生产型”实习中,制定《旅行社综合实习管理制度》《酒店综合实习管理制度》等。在校外“顶岗型”实习中,制定《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规范》等。
2.建立实践教学督导及反馈制度。一方面,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定期对校内实训进行督导,检查专业教师的实习教案、指导水平、教学效果等;检查学生实训态度、实训水平以及遵守实训室管理制度的情况等。对校外实习进行督导,检查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实习的方案实施情况、指导水平、实习效果;检查学校带队老师对学生实习指导、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管理情况;检查天空教室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等。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评教活动,通过填写“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表”,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态度和水平等方面的意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去,充分发挥其教学主体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3.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1)校内实训考核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习考核细则》。实习指导老师根据细则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合格方能参加顶岗实习。(2)校外实习考核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根据旅游企业岗位要求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细则》,由旅游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老师共同考核。旅游企业的师傅对学生在各个岗位上的业务进行量化考核;天空教室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天空教室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带队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定期将学生的三项考核成绩交给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指导办公室汇总,成绩合格者,方可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
4.建立多元实践考核方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中,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强化过程考核,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采取现场模拟与操作、面试、同学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对项目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解 决实际问题的评价等多元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分析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引入到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价指标中,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促进其不断改进和提高,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学校、企业、师傅、教师和学生等多方的利益关系,因此,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多方共赢,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运行。
1.学校以服务与企业合作。学校要结合旅游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人才资源优势和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服务。如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形象包装等。学校还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学生见习方式帮助旅游企业解决旺季员工短缺的问题。此外,学校在业务上要适当倾斜于建有实习基地的旅游企业,如教职员工的假期旅游、学校的相关餐饮、住宿等业务,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
2.企业以岗位与学校合作。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要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为学校服务,让学校根据需要,选择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师傅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并成立企业实习指导小组专门负责实习指导工作,把实习学生当做自己的员工进行培养。
3.学校给予企业师傅津贴。在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师傅为指导学生付出辛勤的劳动,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津贴,以提高企业师傅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4.企业给予学生劳动报酬。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师傅的指导下,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也为企业完成了一定的工作量,企业要根据学生的工作业绩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部分开支,减轻家庭负担,还能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和对企业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多元实践教学形式、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校内“仿真型”校外“紧密型”实训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普礼,王晓江,梁熠葆.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6).
篇9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模拟导游;导游接团服务
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提升以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旅行社和旅游者对导游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将来从事导游服务工作的导游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外,还要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带团能力和服务水平,我系开设了模拟导游这门具有很强实践性、操作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在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导游服务能力以及现场应变能力,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模拟导游带团现场,让学生当堂解决现场问题,教学效果良好。现就该方法的应用情况做一说明。
1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产生于二战时期的美军课堂,当时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方法,亦称听说法。它以语言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强调在环境中教学,利用一种强化了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与目的语的接触面,通过全境化教学,加强了学生接触和运用目的语的学习机会,收效良好。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模拟某种情景或景象的教学方法,其最重要的手段是案例教学,目前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 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学特点
模拟导游课程是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及其他教学手段,通过对游前、游中、游后导游活动的示范和演练,尤其是对游中各种情景的设计和范例,综合运用所学旅游知识和导游服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导游服务能力的一门实践课。因此,在模拟导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导游服务现场。而导游服务现场复杂多变,出现的问题和性质各不相同,尤其是各种突发问题与事故,例如游客突患重病、旅游地出现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需要导游人员具备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果断地采取应急措施,灵活妥善地处理;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危及游客的生命安全。笔者尝试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目的在于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将所学相关导游服务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场,以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加强他们的应变能力,并能很快胜任导游服务工作。
3 情景教学法的实例设计——导游接团服务
导游接团服务是指从车站接到旅游团队,到办理完饭店入住手续的全过程,包括迎接准备、接站工作、首次沿途导游以及入住饭店服务。
【教学目标】熟练操作导游接团服务程序;及时并灵活处理在接团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事故
【教学时间】2学时
【重点难点】重点是导游接团服务程序的实际操作;难点为接团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与事故的处理
【教学手段】模拟实训、多媒体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师先介绍导游接团程序要求,然后针对接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课堂模拟训练。
【教学对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教学组织】设置模拟接团现场 假设接到某旅行社旅游团接待通知单,现设定某位学生为旅行社地陪导游员,到火车站迎接旅游团并把旅游团接到宾馆,并做好首次沿途导游
3.1 教学准备
周密的教学设计和完整的教学准备是情景教学的成败关键。首先明确教学任务,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真实的旅游团接待通知单,让学生熟悉旅游团接待计划的内容和要求;其次明确导游接团服务的教学目标、步骤和要求,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导游服务规范操作,并讲明每一步的具体操作要求,使学生对导游接团服务有一整体了解;再次指导学生预习与导游接团服务相关的导游业务相关知识,练习拟定导游服务接待计划,并周密考虑在接团服务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况以及处理措施;最后分配角色,由学生主动要求扮演地陪、旅行社计调人员、全陪和领队、游客、司机、车站问询处工作人员以及宾馆前台服务人员等角色,并要求各自研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旅游团接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参与各自角色的准备工作。
3.2设置情景,现场处理
设置现场情景要以教学目标、学校和学生已有条件为出发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模拟导游课程主要采取虚拟的情景,通过角色扮演、形象模拟等方法,创设一种相对真实的现场情境。
在导游接团服务情景模拟之前,教师再重申这一阶段的步骤和要求,发给扮演地陪的学生话筒、旅行社社旗、旅游团接团通知单等必备物品;将其他学生所扮演的司机、车站问询处工作人员、宾馆前台服务人员等角色说明发给他们,并说明每位角色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一些情景;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旅游团,每个旅游团都有全陪、领队、游客等角色,其中一个旅游团是地陪要接的团队;最后说明按照导游接团程序,把教室先后设定为旅行社办公室、火车站、旅游车以及宾馆大厅。
导游接团服务情景模拟开始,地陪按照接团程序的每一环节操作,同时根据地陪的表现先后呈现下面的情景:在迎接准备阶段,地陪在确认旅游团所乘火车准确抵达时间时,由扮演车站问询处工作人员的同学告知该团所乘火车晚点两个小时到达;在接站途中,由于天气变化突然下雨,司机告知地陪旅游车出现故障,不能准时到达火车站;接到旅游团在核对人数时,领队突然告知有两位游客因家人生病没能参团;在赴饭店途中,有一名游客突然告知提包丢在火车上,有部分游客提出要更改游览计划,还有几名游客在地陪做首次沿途导游时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回答;到达饭店时,突然有名游客因着凉而感冒发烧。这一系列突发问题与事故都要由扮演地陪的学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充分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快速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自觉地扮演类似导演的角色来掌控全局,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特点,并做到适时适当的点拨,以保证地陪接团程序以及处理各种问题与事故现场的顺利进行,并对扮演角色的每个学生在情景模拟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地陪的表现做好详细记录;其他学生分析判断地陪采取的措施是否合情合理,也要做好记录,这样就自然达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独立分析、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处理突发问题与事故的应变能力明显提高。
3.3 激感,总结经验
在情景教学中,学生作为现场处理参与者,随着情景的出现一起思考、解决问题,成功产生喜悦,失败产生遗憾,很容易激感。教师对学生在情景现场处理中的出色表现,甚至微小的进步要予以适时、恰当的表扬,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导游接团服务程序情景模拟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首先请扮演地陪的同学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并说明参与情景训练的感受,然后每位扮演角色的同学一一进行,最后教师针对课堂实训表现进行总结,对角色扮演中的关键的问题与事故以及本次情景中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一点评,提出表扬和建议,以便下一次的提高;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并要适时总结现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与事故的经验;最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训报告。
4 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情景教学法在模拟导游教学中应用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情景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在课堂上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参与的状况,使他们真正体味到学有所用的含义,而且针对现场,能锻炼组织、应变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打下了基础,树立了信心。
经过情景教学,学生到旅行社或其他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时,感觉能较快适应工作,因为课堂现场同实际工作现场极为相似,而且笔者在设计现场时为求模拟导游服务现场,使之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在模拟导游教学实践中,采用情景教学法不仅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热情,兴趣盎然。同学们纷纷要求扮演地陪导游员,积极查阅有关导游服务相关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实训活动,既强化了学生的综合技能,而且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实践证明情景教学法在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窦志萍,岳怀仁.模拟导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篇10
一、CRSP各阶段的实践教育内容与方法
1.认知性实践阶段。认知性实践一般安排在学生的第一学年的学期中或者暑假期间。实习的方式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实践类课程(如旅游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专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的塑造,针对学生文明礼貌、微笑服务、善于沟通、精于陈述的表达能力的训练。第二,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如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等)的理论教育中穿插的实践教育环节,由于每门课程的教育内容不同、授课教师风格不同,实践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案例分析、情景表演、网络资料查询、学习心得分享等。第三,为了加深学生对旅游业的感性认知,在学期中利用课程实践教育环节、班级活动、学校组织的活动等机会,组织相关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博物馆、旅游商品购物点等的参观,组织学生观摩市级、区级的饭店技能大赛和导游技能大赛,增加学生对旅游行业的感性认识。第四,利用节假日做旅游市场的观察,观察旅游者的流向、旅游者的消费等。2.调研性实践阶段。调研性实践是在认知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升级。这个阶段主要有两种实践教育方式。一是课程依托型,以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等)等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为主,学生以分组的形式确定不同的调研主题前往相关企业、旅游地进行资料收集、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统计等工作,以增加对行业的理性认识。二是学校所在地或更大区域的旅游业的专门调研实习,在我校这个实践项目是被安排在了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将集体前往昆明、楚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腾冲、瑞丽等地对云南省滇西北旅游资源、旅游线路组合设计、旅游市场状况、游客旅游体验等进行观察和调研,完成旅游资源问卷调查、旅游资源统计、旅行社座谈等项目。3.技能性实践阶段。技能性实践阶段一般开始于学生二年级下学期的技能型课程,并延伸到二年级暑期或者三年级寒假。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实践课程依托型学习,以部分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饭店管理、饭店服务技能)为实践课程,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室,如饭店实训室、导游讲解实训室等完成模拟状态下的操作技能的训练。第二,前往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实习单位进行“蹲点式”实际训练,这要求实习学生将实训室中模拟情景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实习单位的实习工作当中。第三,利用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机会,动员学生进行“零星式”实习,让学生参与会议服务、展览组织、宴会服务、外事接待等活动,主要锻炼学生应对大型活动和特殊活动的操作能力和协调能力。4.职业化实践阶段。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的是四年级下学期全员全时段实习制度,即四年级上学期期末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四年级下学期不安排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毕业实习单位,深入到具体的业务部门全方位地熟悉相关领域的工作内容、规范和运作过程,促成知识向技能的初步转化,并逐步达到融入。在实习期内或实习期结束,学生即可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入职时间,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职业机会和晋升机会。
二、CRSP阶段渐进式实践教育体系的保障因素
1.实践教育的考核。按照CRSP阶段渐进式模式所设计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育的方法很多,总结起来说主要包括独立的实训课程、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旅游资源调研专门实习、旅游企业技能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毕业实习等。对于独立的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的考核,我们采用的是教育过程的评价方式,从教育目的、教育结构、教育准备、教育过程、教师素质和教育效果六个方面对教育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考核项目中比较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价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同时对教育前的准备工作也做了详细的要求。对于调研性的专门实习、企业技能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来说,我们不是评价实践教育过程本身,而是评价实践教育活动的指导教师,原因是以上的实习活动常常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并指定了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多年的观察,指导教师的指导理念和指导行为对实习效果的影响非常深远。在这个评价标准当中,将教师的教书育人、教育准备、技能训练、指导方法、成绩考核等作为评价标准,同时加上了实践教育指导工作创新的评价项目,促进实习指导教师勤于思考,提高实习指导的成效。2.师资水平的提升。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学习发生的具体环境,否则课堂上学习的东西难以应用和迁移于课堂之外的环境。课堂教育在实施理论讲授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专业操作流程模拟与案例、场景,引导学生参与模拟操作、案例讨论、情景创设,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相关技能的掌握。因此,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造与实际环境相似的真实情境。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与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将本专业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要求:第一要求专业教师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不同阶段的课程安排及其关系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重复的实践教育环节的设计和实践教育活动的安排。第二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演示能力,而且具备实训项目的设计能力和实践活动的协调能力。第三要求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并具有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行政管理单位、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等实践的经历,或具有相关培训认证机构的培训经历和认证证书。第四要求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校外兼职机会,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3.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保证教育实践效果,应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校内和校外两类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情景导游实训室”、“模拟前厅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酒吧实验室”、“旅游规划设计室”等,并配备相关教育资料。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则更多地以旅游企事业单位为阵地,通过密切与各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其实是不同的两种情境,校内实训基地大多是模拟型的情境,学生的操作失误是被允许和被原谅的,也有一部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处于真实情境的。而校外实习基地却不一样,学生的操作失误将会给实习基地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如何从模拟情境到真实情境的迁移是老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的问题。4.职业导师的设立。如果把校内的专业教师称为指导教师,那么,我们认为还有必要在技能性实践阶段和职业化实践阶段设立职业导师。职业导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绝大多数为曾经在旅游相关企业任职多年并表现突出者或者为正在公司担任培训、管理等职位的专业人士。职业导师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学生实习进行恰当的计划、组合与管理,以确保学生学习到更多企业所需的经验、技能、能力,同时职业导师的个人技能、管理思想和处事态度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5.学生的参与。前面的设计再优秀,没有实践教育的参与主体———学生,一切都变成了徒劳。因此,我们激发学生对实践教育的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设计让学生有所收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收获成就。努力与实习企业沟通,促使企业重视和爱护实习生,不简单地把实习生当作企业的“短期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在实习单位有工作尊严、有生活保障。
作者:唐玲萍孟丽杨丽萍单位:玉溪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