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线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08:4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动线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Profibus 实训系统 Wincc 项目教学法
一、课程设计
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提高生产效率则是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Profibus现场总线应用技术》是为适应市场需要,企业需求而产生的一门实用的课程。该课程是以自动线实训系统为载体的,以能力逐步提高为方向。该课程是基于典型工作岗位,对自动线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之后,确定了该课程需涉及的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共有三个学习情境,14个教学项目。在课程设计方面较以往的重理论附加上机实训的课程不同,本课程是建立在以工厂现实的情景为缩影的自动线实训系统的基础上的,这样即可以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了解工厂的具体情景。教学内容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教学过程是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本课程时间短任务重利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实训条件
该课程是建立在自动线实训系统的基础上的。自动线实训系统。即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模型自动化控制技术实训系统是机、气、电一体化系统。该系统由加工模块、检测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材料分拣模块、堆垛模块、立体仓库模块等6个模块组成。综合了机械、电子、自动化、PLC、机器人、典型控制系统及工业现场总线等最新工业控制技术。各模块可以单独自成系统,接收上位机的下载程序并运行系统。各模块也可通过现场总线与上位机一起构成一条现代加工、现代物流的全自动线。上位机能对自动线上的各模块运行状态进行全过程监控。自动化控制技术实训系统是现代工厂实际生产场景的真实缩影。它为实现校企融合,培养企业高技能自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技能实训平台。
加工模块。一个工件加工顺序控制系统的技术实现。它包含有机械手点位控制技术,光电传感检测技术,步进电机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PLC程序控制技术。这个教学模块可以单独构成系统与教学机系统配合实现上述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也可和其他模块一起构成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实现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尺寸测量模块。一个尺寸精确测量系统的技术实现。它包含有机械手点位控制技术,光栅测量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PLC程序控制技术。这个教学模块可以单独构成系统与教学机系统配合实现上述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也可和其他模块一起构成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实现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恒温控制模块。一个恒值控制系统的技术实现。它包含机械手点位控制技术,位置控制技术,光电传感检测技术,步进电机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PLC程序控制技术。它可以单独构成系统与教学机系统配合实现上述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也可和其他模块一起构成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实现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质地颜色分检模块。一个简单智能控制系统的技术实现。它包含有机械手点位控制技术,位置控制技术,光电传感检测技术,交流伺服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PLC程序控制技术。这个教学模块可以单独构成系统与教学机系统配合实现上述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也可和其他模块一起构成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实现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堆垛模块。一个简单智能控制系统的技术实现。它包含有位置控制技术,光电传感检测技术,交流变频控制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PLC程序控制技术。这个教学模块可以单独构成系统与教学机系统配合实现上述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也可和其他模块一起构成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实现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立体化仓库模块。一个简单智能控制系统的技术实现。它包含有位置控制技术,步进电机控制技术,光电传感检测技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PLC程序控制技术。这个教学模块可以单独构成系统与教学机系统配合实现上述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也可和其他模块一起构成一条工业自动化生产加工线实现PROFIBU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教学与实训。
三、教学情境设计
为了确定企业的需求和自动化专业方面人才所以掌握的技能,我们针对汽车行业进行了调研。我们走访了一汽大众的冲压、油漆、焊装及发传等主要车间,发现这些车间在电控方面都用了PLC作为主控单元,同时上位机监控和总线技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好所需技能后,确立了三个学习情境,分别是PLC的程序设计、Wincc组态软件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每个情境都有具体的项目,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结构和项目组成
四、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项目准备阶段:确定项目实施方案;(2)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计划实施,师生共同解决项目运作中的难题;(3)项目评价阶段.项目功能演示,答辩与测评。项目评价阶段,聘请厂内专家及技术人员一起对项目结果、对学生、对教学进行总体评价。老师和专家们一起开发设计课程教学模块。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老师的工作任务由传统的课堂教授转变为,设计项目、准备材料、引入课题、布置任务、引导帮助和总结评价六个阶段。学生的任务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收集材料、制定计划、决定方案、实施计划、综合调试、项目答辩六个任务。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主要以体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方法能力与社会人性化能力的“项目教学法”来完成课程教学,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他们是主体,老师给与辅导。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的社会能力。学生们在实际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五、考核方式
1.评价方式
组成项目验收小组,该小组由每个项目组的组长和老师共同组成,对该项目进行测试、答辩和验收。
2.评价过程
(1)学生答辩、自评、互评;
(2)验收作品,并对作品指标进行测试;
(3)提交项目报告书,包括电子版Word文件以及汇报验收的PPT文件;
(4)提交学生自评表,项目评价小组给出的评语评分表
3.项目评价评分标准
表1 项目评价评分标准(50分)
六、结束语
目前,其它院校还未开设《Profibus现场总线应用技术》这门课程,我们本着新颖、实用的原则来建设这门课程。现有的实训系统和合理的课程项目模块,是该课程存在的特色,也是学生学习新技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建.西门子S7-300PLC应用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
篇2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模式;自动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31-02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内容包含了机电一体化技术、PLC编程及网络通讯、变频控制技术、电机控制技术、传感器应用及气动控制等技术及技能。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继续采用传统的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应用教学方法,容易使理论与实践产生偏离,对知识求新能力较差,达不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灵活、高效与创新,因此,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中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发现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参与式教学模式以项目案例为基本素材,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的,其实施方法多种多样,如构建学习团队、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视频教学、辩论比赛、企业参观等。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求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练”,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的学习领路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和经验背景,持有客观、公正及开放的心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并不断进行创新。
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按照以培养生产线设备维修维护的应用技能和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紧密性。课程改革时首先与企业专家、技术工人共同设计开发学习情境,以亚龙科技公司YL-335系列及YL-101MPS柔性生产线设备的常见工作任务和典型故障为载体,培养学生对生产线的拆装、编程、调试、故障的诊断与排除能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际操作与维护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参与式教学模式常用的有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在实施的过程中方法是灵活多样,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方法,构建了学生踊跃参与、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增强的师生互动式课堂。
(一)“学习团队”的构建
根据学生知识和动手能力水平以及男、女生按比例分配组成3-5人的“学习团队”,每个团队自主选出一个组长、一名发言人。在各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共同发挥积极能动性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教学任务,最后由发言人进行汇报总结。
(二)教学情境的设计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教学情境的设计是对自动化工控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自动化设备操作、调试、维修维护、生产管理等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经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针对工业生产线中的供料、物料搬运、冲压加工、零件装配、成品的分拣等工作过程,突出所需的主要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并兼顾前后课程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精心设计开发了以亚龙YL-335系列自动生产线为平台,基于自动线安装调试的工作过程的供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输送单元、分拣单元、人机界面及联合调试等7个学习情境,各教学情境间的联系可用图1所示:
主要学习情境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可操作性和挑战性,相互间是平行、包容和递进的关系,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实施过程的改革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应该在“讲-演-练-评”一体化的实训室内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边讲边练,使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可让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教学实施根据循序渐进关系可由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及评估等五个步骤组成,这六步的关系及老师的作用可用图2所示(以下以分拣站为例说明这六步的实施过程)。
(一)资讯
资讯即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搜集与设备或教学任务相关的信息。老师先把整个自动线设备的功能通过实物展示或视频放映的方式,让学生先有个总体印象,然后把整套生产线进行分解进行,最后再进行综合,老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在分拣站安装调试中,首先通过现场演示的方法,先让学生了解分拣站的工作过程,做到有的放矢进行,接下来把整个分拣站划分为机械及安装、气动控制回路的调试、传感器及安装、变频系统调试、PLC控制系统调试等五个子模块。作为先期知识的传感器及变频器知识可让学生搜集在分拣站中所用到的光电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及MM420的相关信息,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在此工作站中使用这些元件,并把元件的型号及性能作出记录。
(二)计划
根据教学情境及资讯阶段获取的相关资料信息,主要是提出安装与调试几个方案;不同小组教师可给予不同的指导,由学生制订出任务实施的计划书,及时检查计划可能存在的漏洞。在项目计划过程,老师要启发大多数学生制订严密可行的计划。
列举出分拣站机械及安装、气动控制回路的调试、传感器及安装、变频系统调试、PLC控制系统调试这五个子模块的具体地实施过程,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计划性和条理性。
(三)决策
综合前期的信息,先由小组讨论,再由整个班级进行分析论证各小组工作计划的可行性,决定项目实施方案。
通过各小组的讨论,决策出分拣站的调试过程是第一步进行机械部分安装;第二步气动控制回路的安装;第三步进行传感器及安装;第四步PLC控制模块的安装;第五步变频系统安装调试;第六步气动控制回路、传感器的调试、变频器等模块的调试;第七步进行系统综合调试。
(四)实施
学生根据选定的方案将所要进行的教学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必须进行组内分工,明确任务后,各自独立完成各人所分配的任务;老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上的或设备上的支持,并起督导作用。把决策过程中的七步按计划及决策分工,具体实施出来,要发现前期工作的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正。
(五)检查
任务实施完成以后进行检查,学生对安装调试好的单元进行工作效果测试,整理安装调试日志;教师要巡视指导学生使用相关检测仪器。老师要检查各小组的实施结果,难度比较大的地方如电机连轴器的安装及变频系统的调试重点检查。学生要测试系统调试的结果及传感精度是否达到了要求。
(六)评估
每组学生讲解安装调试的实施方案,进行小组间的互评;教师对每组安装的计划、方案和完成过程进行点评。综合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果,形成最终成绩。老师组织学生在各小组间先进行自评,事先要把分拣站安装与调试评判标准的工作页,分发给学生;然后是各小间进行互评,找到被评判小组的做的好及存在的不足,并让其对于不足的部分进行修改,即再实施、再检查、再评估,直到完全达到标准要求。
五、体会与建议
学习情境中的项目来源于实际工作过程,但要加工处理使其适合教学,能够体现知识技能点并合理分布。教学实施运用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法,不能机械地套用,可以根据实际项目情况进行取舍或合并。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前几个环节要加强指导、监控,让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先完成简单的单元,体会成就感,并在组间形成竞争的良好氛围,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检查和评估要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大部分由客观指标构成,可操作性要强,评价方式要简单,不必求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评价,即对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不能只以结果为准。
参考文献:
[1]吕景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45-48.
[2]何用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4-72.
[3]冯卫东,王亦晴.情境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何惠湘(1972-),女,湖南常宁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38-02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也要丰富和改造,为社会培养真正顶用的应用型人才。
由于社会经济和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电设备也越来越先进,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所需的技术应用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制造业大国,很多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将生产设备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做很大的调整和改进,企业对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和操作人员也会有很大的需求。“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在机电专业课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一门与工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融合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的先进技术,该课程的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科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教学改革的核心,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调整和更新专业课程,探索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的教学也要顺应时展的需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教学内容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做好专业市场调研,研究企业用人需求,分析岗位能力要求,以机电相关专业关键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校企合作,共同参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新型课程模式,集中建设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课程结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的专业核心课程。除了完成课程上安排的项目外,还要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项目,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培养一线操作型和应用型的职业人才,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加强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职业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除了要有够用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求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有关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处理好理论和实践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另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或专业比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去年,机电系学生参加了江苏省高职院校“亚龙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及调试的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三等奖。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毕业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可以胜任以下的工作:
(1)操作和维修工:能独立操作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并完成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及产品检测工作。
(2)售后服务:能独立操作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并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3)设计人员:能完成项目的调研、策划、组织,并能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设计、改造、开发,进行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
3.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制度,即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取得了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的制度。实施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举措,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实行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持有双证书的高职毕业生,比只有毕业证的高职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在高职院校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使之能够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重要的协调与组织角色,有效地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4.项目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只注重如何把学生教好,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项目教学法又称为跨专业课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自己处理项目,并完成收集信息、设计方案、项目实施及最终的项目自我评价,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项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所学知识加以充分应用。项目教学法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变多了,思考的空间也变得多起来,不会有什么局限性了,能够学习到的知识相对来讲也变多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项目法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是一门将PLC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器技术、伺服系统技术、触摸屏技术集于一体的专业课,课程教学主要在实训室进行。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情境中完成规定的项目,初步掌握工程实践的一般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掌握自动线的电气原理图、气动系统图和PLC程序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掌握PLC、变频器、伺服系统、触摸屏的应用能力。通过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使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工程问题。
本课程紧紧围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以模块化的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采用学练结合的方法,从工程角度出发,再现工厂情境,安排教学内容,从而完成课程目标。课程的实施是通过设置现场情境并让学生完成给定的任务来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完成给定任务后,可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并能真正应用到具体的设备控制系统中。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社会能力如容忍、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并自觉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遵守劳动纪律的职业素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如信息查询、收集与整理、分析、总结、制订工作进度表以及控制进度、方案设计与评估决策及组织和实施项目等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加强。
5.加大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办学的模式,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与企业合作的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方式,满足企业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使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和满足社会的需要。
要加大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大限度地缩短高职毕业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另外,企业也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6.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为了满足社会和国家日益增长的科学和技术的需要,高职院校也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如加拿大等国家的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很值得借鉴。最早的合作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的英国和美国,是将学生在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相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教育模式,被各发达国家公认为是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模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合作教育使学生在学院学习课程的期间,还可以在企业中工作来获取一些工作经验。通过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即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工作进行定期轮换,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二、结论
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参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用更好的、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持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婷婷.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之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221-222.
篇4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职业素养可以分为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两个方面,其中专业素养是指对专业的一种感知能力,它主要包含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专业创新能力等,非专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身上具备的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将他们与生产一线的其他劳动者区别开来的地方,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体现自身价值,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目前多数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相关的职业知之较少,专业视野狭窄,遇到问题不知如何下手解决,专业意识淡薄,专业发展方向模糊,从而造成职业目标不明确,专业素养严重不足。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是关系到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笔者认为,除了合理进行专业设置,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之外,应该从新生入学教育着手,兼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把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下面对具体的方法和途径进行阐述。
二?p方法和途径
(一)将专业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
新生刚入学,各个学校都会安排一次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中,学校要请校内的专业课教师向新生介绍本专业学习的有关情况,包括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还要请校外的专业人士介绍企业对本专业岗位的要求、本专业技术的发展前景等,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萌发专业的意识,树立专业的观念。
(二)课堂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主渠道
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堂成为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主渠道。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专业领域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的概念,遇到问题能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进而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逐步地培养。
课堂教学需要通过教师来实施,而专业课教师在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应具有本专业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结构应以双师型队伍为主。
其次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通过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从而营造出一个具有浓厚专业氛围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设置创新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发挥,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各个学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专业性社团活动、开放性实验、各种技能大赛、培训考证等实践性环节,笔者作为一名08级的班主任,还在班级中成立了多个专业兴趣小组,本人兼作指导教师。
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素养、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在第二课堂中,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大有帮助,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提高,第二课堂已成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成立了自动线安装与调试、电子创新实践等专业性社团,通过有组织的社团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团指导教师平时会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电子市场、机电市场去了解各种电子产品、机电产品的型号和价格,并采购元器件完成一些小制作,每年组织社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省级电子设计大赛,并多次获得一等奖。本人指导的班级兴趣小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但向各种大赛输送人才,刚刚毕业,就有多位学生被企业看中开始独立承担设计开发工作。电子电气工程系每学期举办一次“建军杯”学生技能大赛,由于参赛人数较多,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系的学风建设。训练和大赛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成为我院新的办学特色。
为了推动第二课堂的开展,学校应制订相应的激励制度。例如对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学分,并作为国家级、省级奖学金的评选参考条件等等,由此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为优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四)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属纯实践教学环节,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方面效果显著。专业实践分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专业实践课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校外专业实践主要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以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电气设备安装操作、电气设备调试维护、自动化技术管理和电气产品销售。不同岗位有各自的能力要求,对电气设备安装操作岗位来说,要求熟练掌握设备图纸的识读与绘制,常用电工仪表与工具的使用,各种电气设备的接线以及各种机床的操作。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就要加强学生这些方面的训练。
首先要教育学生现场作业要规范化。每次上实训课,要求工具准备齐全并提前检查是否完好,例如电笔使用前要进行验电测试,设备接线练习结束后要拆线,并将螺丝恢复拧紧状态,下课前要求学生整理好工具,将设备摆放整齐,现场整理好,才能离开教室。
学生的电气识图制图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用规范的工程图纸进行授课,介绍包括电气原理图、接线图、施工图和端子图在内的各种工程图纸的识读与绘制,课堂上强化识图训练,课后强化绘图作业,并要求学生将图纸进行打印,使学生更加方便查找问题,并形成直观印象。
为了训练学生常用电工仪表与工具的使用,电气设备的接线以及机床的操作,教师应做操作示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并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心理素质,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实践课如果没有企业现场教学的条件,可以将教师下企业现场教学制作成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
在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上,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及实用性,内容上应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如果能加上系统制作与调试的过程最好,设计方案应重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还要考虑元材料的价格、系统的性价比,例如一个简单电动机Y-启动采用PLC控制会造成大大的浪费,由此培养学生的工程价值观。
(五)引导大学生树立自我提高专业素养的意识
专业素养是将来高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创新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不断实现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上的突破,因此专业课教师和班主任应当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引导,例如指导学生到专业网站搜集专业资料,要求学生学习常用专业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方法,同时建议学生学习一些跨专业技能,例如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机械设计软件Solid works的使用,今后可帮助自己进行电柜的钣金设计,可以开拓专业视野,拓展就业空间。
学生只有树立自我提高的意识,将专业素养的各种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更有效地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p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