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测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08: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勘测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港口海洋工程勘测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1 “一带一路”视域下,港口海洋工程勘测基地人才培养要求
水运工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行业,是“一带一路”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近年来,我国水运工程勘测企业逐步拓展海外工程市场,承接国外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但由于当地工作条件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勘测工作影响较大,国内外项目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工程勘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能经受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勘测行业人才除了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有以下能力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
(2 具有良好的国际准则、国际惯例、国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
(3)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4)具有坚定的政治、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2 “一带一路”视域下,港口海洋工程勘测教学基地师资队伍素质要求
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工程勘测教学基地教师队伍应具有从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教育质量保证的能力,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和丰富的工程勘测实践经验;
(2)具有扎实的外语应用水平;
(3)具有一定的国际工程背景,熟悉港口海洋工程勘测国际项目运作规则;
(4)熟悉港口海洋工程勘测国际规范和标准;
(5)熟悉港口海洋工程勘测国际合同相关知识。
3 开拓工程勘测教学基地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不但要求师资队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要多渠道多途径开拓国际视野,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3.1 加强教师队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
(1)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遣学生和教师
结合境外工程项目,学校可向沿线国家派遣学生与教师,通过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企业或工程项目部生活和学习,深入了解当地的社情民意、风土人情,积累境外工程项目管理经验;通过交流,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高等教育优点,实现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工程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教师队伍国际意识、开放精神和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合作、竞争和实践所必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2)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与沿线国家相关的各类国际交流会议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同类高等院校的校际沟通与协作,增加学生和青年教师参与各种国际项目实习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和青年教师熟悉国际工程项目组织和运作规则,熟悉国际合同,政府层面则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学生教师参与海外实践的支持力度,提供长短期相结合的留学和实习资助计划。
(3)通过教学科研合作,强化教师队伍国际意识与能力
政府、学校及行业企业有关组织应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学和科研合作,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工程知识和经验渗透到课程教学和科研过程之中,通过参与和合作,提升基地教师的国际意识和合作能力。
3.2探索开展多层次海外办学
政府、高校或行业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勘测专业人才。
4 培养教学基地师资队伍的国际工程经验
4.1 探索建立海外教师培训基地
政府或高校可探索与沿线国家或中资企业海外机构合作,探索建立海外教师培训基地。高校以此为主要平台,通过专项财政资金、企业基金或学校自筹资金支持,结合课程和专业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派遣在读的学生和老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企业和境外工程项目部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4.2 加强引进和培养国际工程管理的专业教师
(1)适当引进沿线国家优秀教师,充实教学基地师资队伍
提升基地教师素质应更多致力于学校和企业教师的培养,同时也可通过专兼职等多种形式,适当引进沿线国家优秀教师,通过授课、讲座、教学科研合作等方式,改善师资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带动基地教师素质的提升。
(2)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到相关院校和企业进修学习
学校和企业应制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青年教师或技术骨干到高校或企业学习培训国际工程相关课程或参与国际工程实践,如广东地区院校可安排教师到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等大型水运工程企业学习交流,近年来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在多哈、沙特、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承接了大量港口海洋工程施工项目,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派遣教师和学生到境外工地实践锻炼,是提升教师国际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5 强化基地教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
推进“一带一路”的教师队伍建设,应提高教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和优化课程内容
在传统中文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一带一路”建设背景、实施重点、合作机制、规则标准等教学内容,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宗教、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通识内容。
(2)适当修订课程标准,将国际规范和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3)在部分骨干课程中探索实施双语教学,提高老师双语教学能力;
(4)提高教师对于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能力。
教师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有利于实现“一带一路”人才在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等领域多视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6 校企合作建立“双导师”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双导师制”是将实训项目细分单元,一部分由校内教师讲授,一部分由企业教师讲授。如《工程测量》课程,基本技能部分由校内老师负责,水深测量及多波束等仪器设备应用则可由企业工程师通过现场教学指导完成。
(1)要求教师适应勘测仪器设备更新步伐和教学要求,
工程勘测技术和仪器设备更新很快,高等院校应支持教师到生产单位兼职,掌握最新的行业工程新技术、新技能和国内外现代仪器设备的最新动态、操作方法,组织教师参加企业仪器勘测新产品展示会,参与企业产品培训,并在教学中推广应用,如广州航海学院鼓励教师开设《现代测绘技术》公选课,介绍国内外最新勘测设备和技术进展,弥补工程测量必修课课时不足问题。
(2)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工程实践。
建议政府从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制定校企合作办学的相关法规,促进校企合作规范化、制度化;督促政府加大对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投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履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义务,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企业合作积极性。
同时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深入基层勘测单位锻炼,尽可能安排老师参与协同单位的境外项目实践,实行教学与生产并轨,将教师“产学研”工作与学生实习实训深度融合,教师既是生产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实践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
(3)要求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应用现代信息工具建立共享的勘测基地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指导教师对学生勘测实训过程实行远程管理,要求学生在线提交实习小结和总结报告,教师则可在线进行回复和解答指导;要求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善于利用网络平台组织教学,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7 培养基地教师的“双师”素质
为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基地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要求,应采取措施培养基地教师的“双师”素质,具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7.1,学校与勘测企业充分发掘优势,建立稳定双赢的合作平台
学校可定期将专业教师派送到勘测企业,深入勘测一线挂职锻炼,让专业教师熟悉和掌握勘测技术、服务技能、经营管理,让教师把勘测领域的最新问题及科技成果引入课堂。
7.2 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提高教师产学研能力。
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及时了解行业动态,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同时利用行会平台最大限度协调企业资源,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企业文化的多样性满足高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在行会引领下,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产学研能力。
7.3 立足基地,以项目为导向,培养教师国际型综合素质
如广州航海学院与协同单位广东邦鑫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联合勘测网”为平台开展活动,学校和企业依托项目进行技术合作,共同申报港口海洋工程勘测科研项目,鼓励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研究,同时将海外工程项目有机地融入教学,人才综合素质在深度合作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7.4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除了对高学历教师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外,同时对参加专业实践或取得相关专业技术执业资格的教师也应给予相关待遇,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1)鼓励教师通过考试或认证取得注册工程师或测量考评员等资格
(2)鼓励老师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测绘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提高老师教学水平。
7.5 拓宽引进“双师型”专业师资的渠道
从勘测行业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境外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将他们充实到教学第一线,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璋璋 贾翠娟等 “一带一路”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初探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年9月 总第225期
[2] 方胜强 陈超 李进金 地方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育人的思考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 2 月 第36卷 第1期
[3]钱乃余 等 项目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2期
[4]余景良 邓汝侃 港口海洋工程类专业工程勘测实训基地建设探讨 佳木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11月
[5]周谷平 阚阅 “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 教育研究 2015年第10期 总第429期
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课程体系;教学研究
1BIM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1.1设计方面
传统的二维CAD施工图纸不利于各参与方信息协同与共享。BIM三维实体模型能自动导出坝体二维剖面图,减少设计绘制工作量;BIM技术改变了传统先结构后施工图设计流程,可实现结构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数据共享、协同工作,达到工程结构和工程设计一体化;协作平台Vault能使任何一方的一个细小的修改和变更都能协同联动,进行关联的修改和变更,避免传统以纸质载体为主和相对独立的设计、施工、运维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确保工程在不同阶段信息的时效性、实效性、唯一性和及时性。特别对于受温控、生产能力、进度要求非常复杂的大坝,如何科学确定大坝分层分缝、坝浇顺序、浇筑进度,传统设计很难一步到位。通过导入影响浇筑的影响因素变量,利用BIM技术能快速自动生成不同浇筑方案下进度和各项指标的时空动态信息,从而确定最佳方案。
1.2施工方面
可视化将复杂的施工过程通过动画视屏仿真技术预演施工过程,对可能出现的技术和安全问题进行预判,并能将工程施工形象进展、信息和数据能以图表形式输出。为降低施工布置、进度控制、人财物安排、施工调度的风险,提供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施工依据。3DMax可视化仿真难以对复杂异构水工结构进行建模,GIS建模时效性、实效性和协同性差,需重复建模、精确度低[2]。BIM技术平台Civil3D软件具有数字化地形模型功能,可以导入静态三维地形图,为施工平面布置提供依据。在三维数字地形图上,结合坝基坝肩开挖设计曲面,通过地形动态填挖取舍,生成形成坝体开挖地形动态曲面。在开挖地形曲面空间内自动生生坝体三维空间模型,Revit软件“族”工具按规范要求,进行坝体分段分块施工的时空三维实体模型导出。
1.3管理方面
平台Navisworks软件能将各分项工程赋予时间属性和成本属性,实现四维进度控制和五维成本控制的功能,从而进行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施工方法管理、环境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安全管理[3]。通过对工程的实时管理和监控,达到优化进度、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的目的。
1.4竣工验收及运营维护方面
传统的水利工程竣工资料,需要收集设计、施工、监理各方参与的资料,耗费大量人力整理,复杂冗长。BIM技术能自动收集、生成各方资料,提高效率。通过建模来对其设备使用时间、维护状况等工况进行实时监控,可视化进程与监控系统有机结合,提出相应的维护措施。利用互联网+、App及远程智能监控技术,BIM技术能达到可视化人财物调度,赋予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属性信息,通过Revit对应仪器识别代码,并结合工程动态进展、结构强度,实时读取数据,进行进度和安全动态监管。
2BIM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BIM技术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部分应用于建筑行业。目前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没有BIM强制性标准,应用仅仅局限单个单项工程上[4]。一方面BIM通过建模软件和应用软件搭建基本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建模。应用软件是BIM的核心,任何一个软件无法实现所有不同专业、不同参与方在不同阶段的所有功能,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参与方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需要借助不同的软件实现。而不同建模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数据输出和存储格式不尽相同,必须使不同软件达到兼容和数据共享,达到模型检测、协同工作平台、信息集成管理、三维模拟建造、目标动态控制、可视化虚拟展示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不同于建筑工程,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多专业性、结构的复杂异构性、建筑物的分布性、涉及参与多方性,不同阶段涉及的要求、深度和精度不同,传统设计中图纸经常变更,应用困难。2016年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基于推进勘测设计手段,成立中国水利水电BIM设计联盟,但由于技术力量、经费投入、水利水电工程的复杂性,应用还不够深入,仍仅仅限于三维建模[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结合武都水库工程的地质状态、工程建设过程、进度与安全质量管理,基于水利水电工程任务特征、技术特征、用户特征,从数据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提出了水电工程BIM标准框架的HBIM的概念[1]。
3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必须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应兼顾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和发展的需要。水利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从事利水电工程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6]。可见,落实好BIM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能很好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达成度。
3.1存在的问题
西昌学院2016年投资340万元,建成“BIM及绿色建筑创新实训室”,包含土建算量、安装算量、清单计价、Revit、BIM5D、uniBIM、建筑设计Arch、设备安装识图、建筑识图三维仿真实训、结构设计等硬软件系统。在人才培养方案拓展教育模块,结合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训练、建筑设计训练及BIM建模、BIM绿色建筑分析3个模块,仅以实训课在第7学期进行2周的专项技能强化训练。可见,和多数学校一样,课程教学内容边界随意[7],往往根据教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个人喜好,决定授课内容体系,课程体系与BIM知识应用联系度不高、不成熟、系统性不强,实践内容单一,人才培养不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无法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3.2构建思路
BIM不仅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体系也具有多专业、多阶段、多课程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不分专业、包罗万象地全部开设课程教学,显然不现实;单独开设理论课或实训课,也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有些学校仅单独新增几门有关BIM的专业基础课,以操作为主进行课堂讲授和实训,完成基本原理讲授及软件操作,或完全针对某课程设计或竞赛进行教学,忽视了BIM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其他教学内容;也有将BIM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以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缺乏系统性[8]。应该针对BIM类课程体群,设置基础理论课程群、单项专业实训课程群、综合课程(毕业)设计提高课程群,构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全过程课程体系,形成将理论和实训融为一体的“3+1”BIM类课程体系,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BIM专业知识,满足行业对BIM人才的需求。基础理论课程群完成BIM的基本概念、原理基础和相关软件应用的理论教学。单项专业实训课程群将BIM相关知识点的实训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应课程群中教学。综合课程(毕业)设计提高课程群针对实际工程项目,利用BIM相应知识通过课程(毕业)设计,进行实践操作[9]。对有些知识点,确实无法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必修课设置,可以采用公共选修课和学生自学的方式完成。
3.3构建方案
以提高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加强教学的系统性、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根据“3+1”BIM类课程体系模式,按照开课时间,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将制图建模、施工布置、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结构计算、项目管理等全过程环节融入相应课程[10]。
4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4.1师资资源的建设
BIM知识体系的多专业性、多课程性,教学内容更新快,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7]。师资队伍短缺是制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BIM类课程教学的瓶颈。要内培外引,建立教师成长机制,拓展教师资源。与BIM相关的企业、专业机构和商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共建实训室,改善软硬件条件,承担部分教学工作,缓解BIM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所带来的压力,也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派遣部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提高专业教师掌握和应用BIM技术的能力[9]。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提高知识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成立BIM教学团队[10],相关涉及BIM的课程内容的教学,在教研室统一安排下由教学团队成员,根据不同知识点分工协作完成。鼓励跨学科之间协作,建立BIM工作室,人员既有不同专业的教师,也有不同专业的学生,达到跨学科的协同合作的目的;对基础知识好的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师教学助手,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
4.2课程资源的建设
目前BIM教材建设缓慢,没有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的适用教材和匹配的案例教学资源,有的仅以BIM软件说明书作为教材,实用性和针对性差。限于教师个人知识体系及实践经验,自编教材困难[7]。秉承协同创新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坚持校企师资互补、内外管理结合,实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共同考核学生学习成绩[11],联合企业、行业协会,针对不同专业制定BIM课程内容和认证的指导标准,积极结合技能大赛、实际工程项目和教师自身优势,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通过在线共享资源精品课程和各种MOOC,共享教学资源。
4.3教学方法的改进
目前BIM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训环节少,教学效果差。必须通过BIM知识系统学习和实训教学,才能达到加强软件操作、综合应用能力、协同工作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综合课程(毕业)设计应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全设计过程的系统训练[12]。可采用“一模多用”的教学方法[10],即结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生自愿分组组成BIM学生团队,从制图建模、施工布置、进度控制、成本控制、项目管理等各个专业课程全过程环节,协作完成任务,把项目全过程通过“一模多用”系统联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系统训练,并对基于BIM课程设计和传统方法毕业设计进行效果评价。积极引进和聘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将工程真实项目融入课堂,要让教师由“课堂的讲授者”变为“项目的设计者”,让学生由“课堂的接受者”变为“项目的参与者”。结合实际工程开展科技创新,对已建工程进行工程方案优化比较设计,对拟建工程进行模拟设计训练,为工程单位提供设计思路和初步方案。重视技能大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鼓励师生参加各类型的技能大赛,对获奖的教师和学生在工作或学籍绩效上给予奖励。目前关于BIM的各种技能大赛,主要有BIM-revit建模比赛、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BIM建模师、建模经理、应用经理、项目管理师、战略规划师、造价管理)、全国建筑类虚拟建造大赛、建筑BIM信息应用创新大赛、建筑BIM信息应用技能大赛。课程体系融入技能竞赛内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达到以赛促学;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提高教学能力,达到以赛促教;专业建设结合技能竞赛,达到以赛促改。
篇3
关键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0 引言
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人才主要依赖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为国家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做出伟大贡献的人才。传统教育看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如今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中,并迅速得到人们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该以学生多参加实践经验学习,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校企合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被单独列为一个学科,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工作生产要求,服从管理能够满足服务第一线的发展要求。现在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要求人员必须掌握牢固的知识结构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1],这和之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模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革创新。
1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所在
为了满足市场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开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其中辽宁交专和福建交院为我国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培养出大批人才,这也与它们的教学模式有关。所以解决高职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就应该从它的教学模式出发。就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问题进行归纳:
2.1 道路桥梁工程耗时长,教学时间和实践机会有限 道路和桥梁的修建都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因为它必须考虑首先是安全问题,还有地理环境给施工都会带来巨大的麻烦,并且还存在着很多不定因素,所以道路桥梁工程耗时是很漫长的,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授课时间又有限,这就使得教学模式很现实是存在差别,学校的实地实践也会因为道路桥梁工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而着重考虑它的可行性;从而减少学生的实践机会[2],然而课堂实训又因为它和现场施工落差很大,使得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让教学缺乏真实性。
2.2 教学教师不符合“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要求 “双师型”教师具有牢固的理论知识做依据同时还具备丰富的动手能力,不仅能够清楚了解到社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3],还可以在理论上对学生作出与之相应的现实运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普遍存在只会纸上谈兵的现象,对实际的工程了解并不多。
2.3 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使得实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实训室,实训室中配备先进的设备,但还是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设备不配套无法有效利用,这也会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
3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意识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又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参考了国内外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成功案例,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提出了以下改革和创新:
3.1 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对人才的要求是:熟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公路勘测技术、路面路基工程技术以及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教育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听从党的指挥,坚持党的领导,注意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迅速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可以发挥出自己所学的现场技术安全管理等诸多的知识技能。
3.2 合理的安排课程,运用科学的教学体系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和职业岗位课程以及拓展课程组成的,这三个课程之间的组合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职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灌输等伟大思想,以及法律教育等;职业岗位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应用力与结构的物理知识以及建筑结构的专业知识等;职业拓展课程则是让学生明白交通工程的概述以及相关道路的文件[4],各课程之间相互协调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道路桥梁技术对人才的要求。
3.3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训操作 道路桥梁工程专业得到学校高度重视,加大了对道路桥梁建设的投入,具有效统计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已经拥有道路桥梁工程设备近两百台;同时道路桥梁实训教室也有两个,这可以让学生在实训教室完成土工试验、路基路面检测以及道路工程所需要的材料进行检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今后走向工作能够更快上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实训操作。
4总结
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课程体系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让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也提高了实操水平,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琦.高职院校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5,30:178-179.
[2]《辽宁高职学报》第13卷(2011)总第94―105期总目录[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113-118.
篇4
【关键词】灌溉排水工程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
1、课程项目化改革思路
本课程项目化改革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的建设开发,设计成立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项目化课程。课程将原来的“农田水利学”、“节水灌溉技术”两门课程有机地整合为一门区域针对性强、实践性和开放性强的专业骨干课程。课程内容适应工程水利向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的转变,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以灌排工程建设与管理为课程发展态势,引入符合南方地区特点的工程项目,以灌排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的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内容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开展企业调研并结合专家意见,采取与相关企业的主要业务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尤其是课程项目内容的开发。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得出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时应该具备哪些能力、需要哪些知识和具备哪些素质,围绕这些能力、知识和素质进行课程设置,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把原有理论性课程重构整合为既有设计,又有灌排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丰富了"灌排工程技术"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岗位针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2、项目化改革实践方案
2.1项目的开发
项目教学的核心之一是项目的开发,设计的项目要求能负载工作领域所有的专业知识。在项目构建方面,我们认为要打破思维定势,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学生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通过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岗位分析后,确定了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岗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项目的开发。
“灌溉排水工程技术”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特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地从事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适应灌排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岗位,使其具备认识和解决工程建设中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工作岗位分析,以灌排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本课程设计为两个大项目:一是灌排渠系工程,二是喷微灌工程;每个项目又由子项目、任务构成;每个项目均经过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三个环节来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概括起来为“两个项目,三个过程”。
2.2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设计
1)项目引导式--教师布置项目任务,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学生查阅现行标准和规范进行自主决策,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针对每个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按照“六步法--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将水利行业、企业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引入课程。这样,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景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灌排工程工作全过程的实践,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实现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锻炼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都有显著提高。
2)案例式--针对地区灌排工程特点,选取大量的工程实例,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案例,结合项目任务边学边做,做中学,做中教,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互动讨论式--教师进行小组点评与总结,启发学生思考,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各个项目训练过程中,采用阶段性讨论的教学方法,让每组学生汇报其成果,把问题与心得跟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考证驱动--教学内容与水利员、全国建造师、水利监理工程师等职业岗位资格考试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把岗位资格考证纳入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提高,形成比较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2.3考核评价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项目化课程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改革,融入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实行“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模式,此模式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又重视学生职业态度的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及要求与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相一致。每个子项目成绩按100分计,其中:知识占30%、技能占40%、态度占30%。在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中逐步探索建立社会化评价制度模式,由社会相关企业、行业进行评价,结合行业、企业的工作实际,结合“双证书”模式进行评价,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进而建立项目课程培养质量的社会化评价制度。
2.4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实施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校内职场”的生产与教学功能,尤其充分利用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农科院实训基地,注入学习元素,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基地,一方面,学生在校直接参与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边学边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暑期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校内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5网络课程的建设
依托精品课程,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真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课程录像、教学课件、专业技能标准、工程案例库、试题库等多种专业教学资源和国外优质资源,形成“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开题网络互动、探讨,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可通过网上课程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实施学习阶段目标的考核,建立交流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就业导向 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测量》课作为高职高专类院校土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技能型课程,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既要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把所掌握的知识在工程建设实际中应用的能力。同时,高职高专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种教育体系,招收的大多是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加之建筑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要求进入企业的人才可以很快甚至马上就能承担起岗位责任。这就要求建筑专业的高职学生应具备非常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因此,在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如果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必将不能适应现阶段建设工程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土建类“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笔者就目前测量教学现状及市场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教学思路改革
《建筑工程测量》任务主要是学习建筑工程在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应用测量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掌握工程测量基本工作原理、方法,在建筑施工中能满足测量岗位需求。依照工作需要,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课程知识结构应从建筑工程测量的实际应用出发,以建筑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学中结合新技术、新仪器、新规范。通过课内实训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通过综合实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掌握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具有运用测量仪器进行施工定位、放线和高程传递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能吃苦、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坚守岗位、爱护测量仪器的职业品德。
二、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大多数《建筑工程测量》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施工岗位上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内容上没有或只是简单介绍,比如大篇幅的讲经纬仪的构造、检验与校正及钢尺的精密量距等内容,而对全站仪、测距仪、铅锤仪等仪器的使用等内容却很少提及,学会将来的岗位上根本涉及不到的内容,却占用了大部分课时。根据社会需求,以学生就业为目的,横向拓宽专业口,延伸专业内涵,除介绍建筑工程测量内容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增加路桥、管道、钢结构等施工测量的相关内容。所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对一些过时的内容予以删除和精简,对一些应用广泛的新知识进行补充,并在教学中降低测量学理论深度,加大应用性知识特别是新技术应用的比重。《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践锻炼,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要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结合实训课和综合实训,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进行实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分析和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改革
课堂教学和实习相结合是高职测量教学的主要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授课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方法,确保学生达到既定的技能目标,加强实训环节,课堂讲授和课间实训穿行,能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变得生动和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教学改革,使测量课程中实训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之比超过1:1。采取由校内教师或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特聘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实习指导和管理。还要多收集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网络等教学手段,来改善课堂环境。在实训过程中还存在着实训内容和实际工程建设脱节较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仪器数量有限,分组多,部分学生对实训不认真,实训质量不高。这就需要多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学校要加大测量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使实训变成个完整的项目体系,各实训项目之间相互联系,让学生对测量工作的流程能充分了解。
四、 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根据当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理论考核、实际操作考核、实训考核、平时表现四部分。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30%,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操作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20%,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训占总成绩的30%,考核学生对常规测量仪器操作、记录方法以及成果计算技能的掌握、还要考核一些测量技术在工中实际应用的问题,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含了平时考勤、提问与作业。合理科学的考核方法将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参加生产实践,以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举办测量的技能比赛,参加国家、省级的技能大赛,考取行业资格证书等,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和颁发荣誉证书。这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总之,在高职高专的测量教学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学生掌握测量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总结、开拓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计划。以上只是我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工程测量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和方法,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测量工作的重视,促进《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发展,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陆良仁.高职高专土木工程类测量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J].广西测绘与遥感,2007.
[2]聂志红.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靳海亮.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4]王汉雄,王嘉慧.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矿山测量,2007(3).
[5]汤庆霞.《建筑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项目化;实践方案
图文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1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必然性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它改变了原有学科体系的知识逻辑,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工作知识的产生完全处于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基础上,应具备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而项目化改革的内涵决定了其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途径。
2课程项目化改革思路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本课程项目化改革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的建设开发,设计成立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项目化课程。课程将原来的“农田水利学”、“节水灌溉技术”两门课程有机地整合为一门区域针对性强、实践性和开放性强的专业骨干课程。课程内容适应工程水利向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的转变,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以灌排工程建设与管理为课程发展态势,引入符合南方地区特点的工程项目,以灌排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的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内容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开展企业调研并结合专家意见,采取与相关企业的主要业务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尤其是课程项目内容的开发。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得出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时应该具备哪些能力、需要哪些知识和具备哪些素质,围绕这些能力、知识和素质进行课程设置,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把原有理论性课程重构整合为既有设计,又有灌排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丰富了"灌排工程技术"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岗位针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3项目化改革实践方案
3.1项目的开发
项目教学的核心之一是项目的开发,设计的项目要求能负载工作领域所有的专业知识。在项目构建方面,我们认为要打破思维定势,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学生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通过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岗位分析后,确定了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岗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项目的开发。
“灌溉排水工程技术”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特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地从事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适应灌排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岗位,使其具备认识和解决工程建设中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工作岗位分析,以灌排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本课程设计为两个大项目:一是灌排渠系工程,二是喷微灌工程;每个项目又由子项目、任务构成;每个项目均经过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三个环节来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概括起来为“两个项目,三个过程”。
3.2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设计
1)项目引导式--教师布置项目任务,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学生查阅现行标准和规范进行自主决策,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针对每个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按照“六步法--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将水利行业、企业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引入课程。这样,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景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灌排工程工作全过程的实践,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实现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锻炼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都有显著提高。
2)案例式--针对浙江省各地区灌排工程特点,选取大量的工程实例,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案例,结合项目任务边学边做,做中学,做中教,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互动讨论式--教师进行小组点评与总结,启发学生思考,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各个项目训练过程中,采用阶段性讨论的教学方法,让每组学生汇报其成果,把问题与心得跟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考证驱动--教学内容与水利员、全国建造师、水利监理工程师等职业岗位资格考试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把岗位资格考证纳入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提高,形成比较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3.3考核评价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项目化课程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改革,融入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实行“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模式,此模式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又重视学生职业态度的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及要求与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相一致。每个子项目成绩按100分计,其中:知识占30%、技能占40%、态度占30%。在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中逐步探索建立社会化评价制度模式,由社会相关企业、行业进行评价,结合行业、企业的工作实际,结合“双证书”模式进行评价,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进而建立项目课程培养质量的社会化评价制度。
3.4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实施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校内职场”的生产与教学功能,尤其充分利用杭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同济分院、水利工程与设施农业技术省级示范实训基地,注入学习元素,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基地,一方面,学生在校直接参与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边学边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暑期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校内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5“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该课程配套建设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首先,开发系列虚拟实训项目仿真软件,分期完成喷微灌工程及渠系建筑物的仿真;其次,针对目前采用的教材部分内容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区域经济特点等现状,本课题组拟积极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实践研究成果,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建设包含纸质教材、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水利职教特色和职业岗位的需要,使“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者有机融合,贯穿于教材之中。
3.6网络课程的建设
依托精品课程,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真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课程录像、教学课件、专业技能标准、工程案例库、试题库等多种专业教学资源和国外优质资源,形成“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开题网络互动、探讨,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可通过网上课程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实施学习阶段目标的考核,建立交流反馈机制。
4展望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对传统高职课程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等的变革,成功的改革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创造良好的平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改革过程中,结合课程项目内容,还应探索如何引导挖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潜力,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通信技术;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史红彦(1979-),女,河北保定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淮安 2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国家重点专业建设子项目(项目编号:G-12-03-590301-K-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31-02
高职专业建设要紧跟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1]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作为高职高专国家重点专业,率先与华为、中兴等优秀通信企业合作,紧跟行业企业需求,进行通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践行综合代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产业结构的调整,融合已成为电信业发展的新趋势。[2]通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加速了IT与CT技术融合,运营维护成本的缩减又促使电信运营商维护中心上移至省会。因此,通信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代维取代了传统专业网维护。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打破传统的通信网中数据通信网、传输网、移动网等专业岗位定位思想,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现代通信综合代维岗位的技能培养为重点,对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通信相关企业,结合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代维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报告,回访毕业生并对其就业岗位进行归纳和分析,本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定位在: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与设计三大职业岗位,另外还服务于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及调测、电信业务营销等职业岗位。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通信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吃苦耐劳、诚信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具备通信设备的安装维护、测试调试与工程施工能力,面向移动通信领域,能够胜任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和调测、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设计以及电信业务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ICT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ICT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
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专业课程,将企业工程案例嵌入课程内容,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实训环境。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培养贴近企业实际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2.以技能大赛引领
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了专业建设,将大赛新技术引入课程体系中,将大赛项目引入课程内容中,将大赛评价标准引入考核模式中。把赛场的高技能渗透到平时的教育之中,把比赛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最终让所有学生具备较高水平、较高技能。
3.逐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入学初通过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第二学期通过模块化教学、职场体验进行基本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项目化教学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五学期通过现网情景化教学进行岗前技能培训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层层递进循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
针对通信综合代维工作岗位技能需求,重构综合代维ICT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为原则,既体现通信工程技术培训要求的深度又兼顾高职教育特点,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能力的培养
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由经过系统、规范培训的教师授课,使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深入了解通信专业的职业、环境的需求趋势,明确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促进职业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与提高。职业素质课程由合作企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学生能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结合通信企业生产实践,对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对通信常用工具的使用等基础能力的培养。
2.专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通信专业工作所需的基础的、概念性的知识以及从事通信综合代维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知识基础;掌握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指标;熟悉通信常用线缆与接口的规格、标准与制作方法;能够根据客户需要对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进行软硬件配置,能够排查和处理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故障;熟悉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与常用设备;熟悉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运行的环境要求与工作条件;熟悉移动通信工程施工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3.岗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以光传输网组建与维护为例,从教学与光传输岗位工作内容结合切入,从符合通信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出发,将光传输真实工程项目作为基本内容,课程内容完成从职业岗位需求到教学实施的转变,考虑项目先后逻辑关系,对知识和技能按项目任务重新进行整合,课程内容最后归纳序化为传输网规划、传输网组建、传输网配置、传输网维护四个项目。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导入光传输技术知识,项目载体跟随光传输技术更新变化,以培养学生光传输网软件调试、工程督导、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等岗位能力为根本目的。
4.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第二学期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学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第五学期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学生职业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
1.借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3]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参与2009年、2011年两届通信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及时将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到课程设体系中,先后开发了“3G移动通信接入网运行维护”、“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基站勘查与设计”、“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四门专业主干课程,增设了“TD-SCDMA业务配置”和“无线网络规划优化”两门实训课程,增加了“通信工程项目管理”、“EPON技术与应用”两门专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借鉴了大赛的比赛流程,均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2.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质量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从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分析入手,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改课程过程中,注重课程教学设计要素的普适性,为了确保教改课程实施的成功率,对教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设计了教改课程实施的过程资料,使教改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以工作过程和项目化教学作为教改的主线,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式趋于“教学做”一体,教学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分组学习等,多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从开学到学生毕业全程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再通过职场体验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基本素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接着进行工作过程导向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再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培训结果和前期学习结果选择职业岗位,最后进行顶岗实习,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杨俊,魏访.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
篇8
工程造价实习心得体会1500字范文一
经过将近两周的实习,我们共参观了六个工地和听了一个讲座,看了一个录象。从各个方面学习了好多书上没有的知识。通过参观学习使我们对建筑施工和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我们将来的学习和实践起了提示了向导的作用。现在我就对参观施工现场这部分内容作一个总结,和我对工程造价专业的一点认识。
第一天实习上午我们参观了一座十七层居民住宅楼。当我们到达集合地点时,我看到同学们头上都戴着工程帽;同时工地的生活区与施工区的门上也写着:不戴安全帽者不得进如施工现场;当然在楼结构主体外面的防护网上也写着标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由此可见在建筑施工当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过去由于生产企业不重视民工安全造成了很多工伤和死亡事故,这些事故给工人和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同时,为了确保施工能顺利进行和施工的安全,工地是要用砖墙围护起来的,只有建筑施工的各种车辆和内部人员才可以出入,我们实习也要经过他们的同意呢!
进到施工区,我们一眼就看到了楼的结构主体,主体前面有个很大的场地,这个场地是堆放建筑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钢筋,没有水泥、砂、石之类的建材,这是因为现在已经都采用了成品混凝土来浇筑结构了。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减少施工浪费和降低生产成本。在钢筋堆放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型号的钢筋是分开放的,而且还在其前面标明钢筋的型号和进场时间等信息。
我们跟着老师上了楼,我们踏上用钢管和铁网搭接成的梯子,开始觉得很危险,四周都有伸出来的钢管或铁条。二三楼的模板和支架已经拆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们都觉得层高变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们看到上面几层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除此之外,老师介绍了桩的类型、墙外的保温层、以及混凝土内各种管道的作用和每层的大体结构等。
以后的实习地点,分别是高层建筑西南花园,汾河蓄水美化工程,学校的综合楼,太原理工大学的留学生综合楼,及可口可乐生产车间。老师就是想通过不同工程不同作用下所采用的桩的具体运用而讲,比较全面。(桩的类型包括有碎石桩、粉喷桩、悬喷桩等)不光如此,通过这几天的实习,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内容包括楼的整体设计,内部硬件设施的安装,和不同材料的具体运用。学习了许多材料感性的认识,我想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可口可乐生产车间的参观。虽然我是学工程造价的,但对轻工业的生产特别感兴趣,所以借这次机会,从他的分部我也看到了作为世界知名企业名不虚传的原因。这个从1896年注册到现在已有百年历史的企业长胜不衰,一流的生产流水线,一流的管理,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他们的宣传也很到位,通过对奥运会的年复一年的赞助,使可口可乐被98%的世界人民所记住。
对于工程造价,主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全过程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本专业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新设专业。主要从培养既具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又具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学生理论基础和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后就业门路很广,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建设项目投融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工程预决算、工程咨询、工程监理等工作。
工程造价实习心得体会1500字范文二
两个礼拜,不长不短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但我却受益匪浅,实习过程中酸甜苦辣,点点滴滴,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让我们通过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后勤楼的装饰工程造价的计算,从而来提升我们自身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这是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尝试和求索,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一点都不懂到恍然大悟,这也正是我们本次课程的目的。
经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许多在课堂上不懂的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我对学习知识的灵活运用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明白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这次概预算设计,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通过翻阅课本和资料和同学之间的讨论,询问老师,让我门迎刃而解,让我对在建工程和估价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或许我所了解的并不全面,但是,我会通过以后的学习,从而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本次课程的设计,是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它是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统一,也是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度阶段.通过实践学习巩固,强化我们所学的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开阔我们的工程技术眼界。
本次实训包括很多方面,但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的:第一周我们小组所负责的是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后勤楼一层装饰预案手工算量,我们的一层分为二十七个房间,功能主要是进行煮饭的,这二十七房间分别是,门厅、两个备用件、卫生间、电梯间、两个楼梯间、餐车洗涤间、送餐间、办公室、分餐间、餐梯间、蒸煮间、欲进间、鼻饲间、洗涤间、面点间、主厨房、洁具间、主食库、副食库、酒水调味库、收货处、两个更衣间和一个过道组成。主要工作是将这些房间列项,将工程量计算出来。
第二周是利用清单大师进行上机操作。前两天石老师带着我们一点一点摸索的过程,也是清单大师软件熟悉的过程,后面三天主要是自我实践,做分配到的工程作业。包括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两部分,这其中又包括,人工换算、工料机的换算以及费率的换算等等。在这两周中,我们一步一步来,所做的,总结出来是:
1、熟识图纸,收集资料(包括施工规范、设计文件、勘测资料和各种定额、验收规范等)。
2、在计算相应分部工程量时必须熟读定额,掌握相应定额工程量的计算内容及方法和调整系数的关系等。
3、掌握建筑面积的构成内容,准确地计算出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建筑面积。(掌握什么情况下不计建筑面积,什么情况下计建筑面积,什么情况下计一半,特别注意雨蓬、阳台、挑檐、站台、走廊、台阶、门厅、楼梯等特殊部分建筑面积计算)。
4、楼地面工程量计算。(包括整体楼地面、石砌块料楼地面、塑料和木质楼地面工程量计算。特别注意这三种楼地面计算范围的不同)。
5、屋面工程量计算(包括面层、基层、保温隔热层、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漠等计算)
6、装饰工程量计算(包括内、外墙、天棚、独立柱、阳台、楼梯、挑檐、雨蓬、零星工程、和各种装饰线条工程量的计算)
7、门窗工程量计算(包括木门窗、钢门窗、铝合金门窗、卷帘门、型钢门窗及其一些特种门窗的制作、安装工程量计算)
8、脚手架工程量计算(包括室外综合脚手架、里脚下手架、满堂脚下手架、满堂基础脚手架、外墙单排脚手架、独立柱、围墙、特殊雨蓬、吊装工程脚下手架、单独装饰工程脚手架、房屋加层脚手架、安全挡板、架空运输脚手架、独立筒仓脚手架、电梯井脚手架等工程量计算。)
课程设计是培养我们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
回顾起此次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图纸发下来熟悉,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余老师和曹老师的指导下,终于迎刃而解。同时,在余老师和曹老师的身上我学得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在次我表示感谢!同时,对给过我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
作为一个即将工作或刚迈入社会的新人,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吃苦的决心,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作为一个新人,平和的心态很重要,做事不要太过急功近利,表现得好别人都看得到,当然表现得不好别人眼里也不会融进沙子.
2工作中要多看,多观察,多听,少讲,不要说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多学习别人的艺术语言,和办事方法.
3除努力工作具有责任心外,要善于经常做工作总结.每天坚持写工作日记,每周做一次工作总结.主要是记录,计划,和总结错误.工作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工作要未雨绸缪,努力做到更好.
4善于把握机会.如果上级把一件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工作范围的事情交给自己做,一定不要抱怨并努力完成,因为这也许是上级对自己的能力考验或是一次展示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
5坚持学习.不要只学习和会计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因为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内部的运作,还要靠外部的推动.要按经济规律和法律规定办事.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当我们把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了.这里我把教育改成知识,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也许会被淘汰,但那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永远是我们掌握最新知识的法宝。
最后,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我会不断的理解工程的涵义,认真的学习制图,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虚心的学习,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使理论和实际更好的结合,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多星期的实习生活结束了,从中我体验到了社会生活的辛酸苦辣。
我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印象,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接触课堂以外的实践知识,加深了解了对本专业的需要。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
工程造价实习心得体会1500字范文三
一、实习目的
一个礼拜,不长不短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但我却受益匪浅,实习过程中酸甜苦辣,点点滴滴,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经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许多在课堂上不懂的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我对学习知识的灵活运用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明白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这次概预算设计,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通过翻阅课本和资料让我迎刃而解,让我对在建工程和估价方面有了很深的了解,在未来的工程概预算方面有了基础,对未来我在工程概预算方面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在建工程的概念及其估价的特点:在建工程泛指处于建设过程中、尚未完工并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一般把是否进行了整体竣工验收作为界定的主要依据。作为房地产的一种类型,在建工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处于建设过程中的项目,也可以是已停工多年的烂尾楼。
学校为了使教学更好地与生产相结合,以理论联系实际,加深我们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生产实习必须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实际的锻炼。在实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检验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同时,在实际生产中学习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等方面的新知识。
二、实习内容
1、熟识图纸,收集资料(包括施工规范、设计文件、勘测资料和各种定额、验收规范等)。
2、在计算相应分部工程量时必须熟读定额,掌握相应定额工程量的计算内容及方法和调整系数的关系等。
3、掌握建筑面积的构成内容,准确地计算出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建筑面积。(掌握什么情况下不计建筑面积,什么情况下计建筑面积,什么情况下计一半,特别注意雨蓬、阳台、挑檐、站台、走廊、台阶、门厅、楼梯等特殊部分建筑面积计算)。
4、土石方量计算。(必须明白地坪平整、挖沟槽、挖地坑、挖土石方等挖方量区别,掌握他们对应的定额工程量和清单工程量计算方法。大型土石方工程量计算的横断面法和网格划分法的应用。填方量计算和一些特殊挖方的定额调整)
5、桩基工程量计算(包括打、压预制方桩、管桩及其接桩;打钢板桩及其安拆导向夹具;打或钻混凝土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深层搅拌桩等以及他们对应送桩、截桩等工程量计算)
5、砌筑工程量计算。(包括砖砌基础、砖砌墙、砖砌柱基和砖柱、砖砌烟囟;其他砌体所砌的墙、柱、基础等)
6、钢筋混凝土工程量计算。(包括现浇混凝土工程的柱、梁、板、及其他特殊部件的模板工程量计算、现浇混凝土制作量计算、现浇混凝土浇捣工程量计算;预制混凝土构件模板工程量计算、预制混凝土制作量、浇捣工程量、预制构件运输量、安装工程量计算;钢筋工程量计算(包括墙体加固筋)、及一些预埋件工程量计算等。
7、楼地面工程量计算。(包括整体楼地面、石砌块料楼地面、塑料和木质楼地面工程量计算。特别注意这三种楼地面计算范围的不同)。
8、屋面工程量计算(包括面层、基层、保温隔热层、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漠
等计算)
9、装饰工程量计算(包括内、外墙、天棚、独立柱、阳台、楼梯、挑檐、雨蓬、零星工程、和各种装饰线条工程量的计算)
10、门窗工程量计算(包括木门窗、钢门窗、铝合金门窗、卷帘门、型钢门窗及其一些特种门窗的制作、安装工程量计算)
11、脚手架工程量计算(包括室外综合脚手架、里脚下手架、满堂脚下手架、满堂基础脚手架、外墙单排脚手架、独立柱、围墙、特殊雨蓬、吊装工程脚下手架、单独装饰工程脚手架、房屋加层脚手架、安全挡板、架空运输脚手架、独立筒仓脚手架、电梯井脚手架等工程量计算。)
三、实习成果与心得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
回顾起此次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一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
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马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终于迎刃而解。同时,在马老师的身上我学得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在次我表示感谢!同时,对给过我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
作为一个即将工作或刚迈入社会的新人,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吃苦的决心,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作为一个新人,平和的心态很重要,做事不要太过急功近利,表现得好别人都看得到,当然表现得不好别人眼里也不会融进沙子.
2、工作中要多看,多观察,多听,少讲,不要说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多学习别人的艺术语言,和办事方法.
3、除努力工作具有责任心外,要善于经常做工作总结.每天坚持写工作日记,每周做一次工作总结.主要是记录,计划,和总结错误.工作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工作要未雨绸缪,努力做到更好.
4、善于把握机会.如果上级把一件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工作范围的事情交给自己做,一定不要抱怨并努力完成,因为这也许是上级对自己的能力考验或是一次展示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
5、坚持学习.不要只学习和会计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因为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内部的运作,还要靠外部的推动.要按经济规律和法律规定办事.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当我们把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了.这里我把教育改成知识,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也许会被淘汰,但那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永远是我们掌握最新知识的法宝.
篇9
关键词:公路工程;多媒体;模块化;教学改革
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是职业技术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永远追求和探索的课题。打破了学科限制,把相关知识按学习的模块进行了集中,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融为一体,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升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适应公路行业科技进步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新对策,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全面改革。
1 公路工程教学的引入
1.1 公路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教材知识点陈旧,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及新检测方法因其技术含量高,可持续性强,需要一定时间让学生掌握。各类材料与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概念多,经验性的内容多,理论推导及计算部分较少,学生在学习中常感觉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环节具有涉及知识面广、检测仪器多样、检测方法多、学科综合性强等特点。而学生接触施工现场的机会有限,缺乏必要的现场经验,故学习效果往往欠佳。课堂理论教学比重偏大,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安排不协调。
1.2 课程教学改革
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时,必须以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为突破口,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地改革。所选教材应包含公路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还包含了新技术在公路工程检测中的应用。例如,近些年逐渐从国外引进的激光路面断面测试仪,用于测量路面纵剖面、粗糙度,横剖面横坡、裂纹、车辙、曲率半径等。应结合生产实践,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根据规范的变化及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有必要对实践部分进行改革:将实践教学部分由原来的集中进行,改为分散进行和试验周相结合的方式。
2 公路工程教学方法
2.1 模拟仿真教学环境
通过教学录像或现场施工图片进行各种路基路面施工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许多复杂实验的全过程和施工程序及当前国内、国际公路建设的新知识。技术资料要根据结构工程施工进度随时整理,按分部分项及其发生时间归类整理,按序排列和分析评定。如混凝土、砂浆试验报告的分类收集并定期统计评定;混凝土浇筑应做详细记录,并将记录进行统计分析,能及时反映出混凝土的供应速度、浇筑速度等能否满足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以便安排混凝土的浇筑量和浇筑时间,及时调整试配、浇筑能力、人员安排等。
2.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应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作用,自主开发全新的课程网站,提供大量的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实况图片、录像和动画资料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和应用技能,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电化教学的手段包括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与工程检测有关的各种音像制品等,通过图文、声音来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取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新标准,以弥补教学的局限性;可以快捷地学习其他院校的教学情况,以便及时地向先进的同行学习,取长补短。
2.3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让课程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过程,改变过去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学生学得少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设计“问授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根据相同的公路工程任务书提出问题,随时变“大课堂”为“小课堂”,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在解决部分学生的问题后,变“一对一”的教学为“多对一”的教学,即由已经掌握基本原理的同学帮助还没能掌握基本原理的同学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同学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在“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学生与用工企业交流或其他途径获取相关造价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动态模拟与各类工程图表及图片演示,使课程能通过具体形象的教学得到补充,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最直接、最生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教材内容
3.1 教学内容组合、补充
在教学内容中应体现出这部分更新的内容,对部分改动较大的内容应编制讲义,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补充,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学到最新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实现教学内容与科技进步的紧密结合。路基路面部分的重点放在路基路面施工部分,相对高职学生而言,各类构造物稳定性与路面设计的计算部分既复杂又不具备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测设方法已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全站仪配合电脑计算的“极坐标放线法”,甚至是精度更高的GPS放线法。这些方法在大多数教材中没有编入,因此非常有必要补充讲授这些内容,并进行现场实践,这也为后续进行的《公路勘测实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2 课程设计的改革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正确使用新规范和标准图集及创新意识的能力,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要求路线线形平面顺适、纵面均横、横面合理,计算有理有据、图纸表达清楚准确,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实际上,课程设计不一定是每个人单独做,应采用类似实习时分组的方法,大家讨论做更好,这样既训练合作能力,相互之间切磋,又不觉得时间不够,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现阶段工程设计单位基本上都使用了相关软件计算,其客观性强,操作简单,计算模式相对固定,且计算时间短,所以在大纲中删去了此部分课程设计的学时。
3.3 启发式教学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育不是简单地提问,而是教师经过精心地准备,将需要讲授的知识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课程中关于回弹弯沉的测试及土基现场回弹模量检测方法两个试验。彻底改变传统的灌入式,多采用启发式教育,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走出来变为主动地汲取知识。课堂上不应该总是老师在讲,应该有学生讲的机会,也应该有许多讨论的时间,这样可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潜能。
4 结语
公路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创新是以一流同类院校同类课程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用高效为原则,以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优良的教学环境、先进的实训条件、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深化教学改革。毕竟公路工程造价是一门综合多门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应用型专业课,与实践联系紧密,随着公路建设与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及新《规范》的颁布,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将不断更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将不断改进,这样才能培育更多适合社会及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庞建勇.土木工程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
篇10
[关键词]路基路面工程 研究性教学 卓越工程师培养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73-03
一、前言
“研究性教学”理念,作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新向度日益受到关注。教育部自2005年以来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 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07 年)等文件,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来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而展开。而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用来解决问题或有所创新。相对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更多强调主动探究,它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水平、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其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我校入选第二批试点学校。以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在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路桥实践性教学环节走产学结合之路的改革探索”曾获扬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毕业论文结合科研课题,创新实践催生应用成果”获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但对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样大规模、系统性地推进研究性、实践性教学则需要进一步的论证、探索和实践。目前,我院已确定本科层次的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内涵和指标体系。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该课程所研究的对象是路基工程与路面工程,包括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路基与路面工程的设计原理、设计标准、计算方法及施工方法。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能进行路基及路基稳定性、挡土墙、路基路面排水、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等内容设计与计算;能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的施工方法、质量控制及病害与防治等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所需要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培养道路工程研究性和应用型人才起重要作用。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上根据我校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重点讲解设计、计算与施工等内容,并辅以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生产实习等环节进行强化和巩固,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统一。教学手段已采用多媒体,并增加了课程实验所需的仪器,安排了实习基地,保证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采用研究性教学,并依托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单位或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兼具研究性教学特点、又能体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中,将研究性教学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两大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根据我院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定位,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定位于教学与研究并重,考研深造与本科毕业就业并举,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 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力推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关系到参与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标准的达到与否。要做好这一点,需将本科阶段的研究性教学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有机融合。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首先,增强学生的工程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选择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项目,逐步形成工程基础实验、工程专业实验的操作技能、工程专业技术应用技能与工程综合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实验,使学生对典型道路工程的结构、设计和建设过程有一个全面完整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对工程质量、安全、经济与组织管理等有深刻的理解,建立一个道路工程大系统的观念。其次,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以及想考研的同学,通过实际课题的参与,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性教学方面,教学中采用与研究性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授课方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和探索精神。结合路基路面工程的课程特点,通过研究性教学, 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引导学生从记忆应考型向科学研究型与应用型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搜索、筛选、运用资料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体协作能力,并提高语言表达和撰写论文的能力,为其日后成为专门性研究人才或卓越工程师打下基础。
三、方法和措施
(一)提炼核心问题,讲授课程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课程内容中提炼问题。提出的问题可分为如下层次:基于课程内容主线的核心问题,基于知识模块群的综合问题,基于知识点的具体问题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分析探讨,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教学目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在完成作业和习题的过程中也会发现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关键问题,让学生掌握获取课程基本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观点、小组讨论、辩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建立基于问题的研究式教学模式,能加强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而关键问题的选择,则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非常熟悉并全面透彻地把握。
(二)选择经典案例,提高分析能力
路基路面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案例很多,实用性比较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学习和运用知识。将实际案例与学习连接在一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案例介绍如何利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来寻求解决工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结合工程案例中的经验教训开展课堂讨论,强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重要性。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使讲授的理论知识内容更加具体、明晰,不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路面病害与防治是路基路面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路面病害形式和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在讲解路面病害的成因和防止措施时,先让学生对校园四周的道路病害进行调查,再归纳实际工程中预防和减少路面的技术措施及其机理,并探讨如何加以维修养护,让学生自己加以总结,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再通过必要的课堂教学辅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强化学生对路基路面从设计到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知识点的掌握,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并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
(三)改革课程设计,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设计方案由学生自主确定,并结合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立项教改课题《土木工程系列课程设计的优化与实践》,运用道路勘测设计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挡土墙和路面结构的设计。同时根据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知识,综合分析原成果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在各阶段实习和实践活动中,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完成创新实践项目提高创新能力。
(四)鼓励参与课题,培养科研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根据课程知识结构进行讲解,整个过程是以知识的获取过程为依托,通过实际运用达到能力的提高来达到教学目的。而研究性教学则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教学的导入点,要求选择一些专题进行研究,学会运用开放性资源,需撰写研究报告,并开展课堂讨论。如果研究课题选择得当,则学生就会随着问题解决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学生就会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中和项目的设计中有更多的创造机会,就会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利用图书资源和网上资源,并提供了一些关于路基路面工程方面的研究选题,引导他们关注目前国内外先进的路基路面施工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并通过科研小组活动,培养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课堂表达训练、课题成果展示和介绍,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竞争能力。
(五)重视生产实习,对接工程一线
按照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需要达到的工程能力要求,选择交通工程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聘请实践教学基地一定数量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提供全面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以交通领域相关工程实际项目为载体,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和项目研究,挖掘学生的工程创新型潜质,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形成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四、结语
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获得体会如下。
1.实施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指导的“研究性教学”,以小课题的探讨与研究等为教学的切入点,依附于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材,让学生在课题研究和项目的设计中有更多的创造机会,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的潜能。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创立了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3.在路基路面课程教学中,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与研究性教学有机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我院先后有多名同学考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的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而到工程一线就业的同学,在设计、施工单位都能很快进入角色,保持了我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优良传统。
4.做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研究性教学之间的融合,不仅不会使两者产生矛盾,而且还会使其相互促进,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
[ 参 考 文 献 ]
[1] 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