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05:4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力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力实训总结

篇1

水力学是研究以水为代表的液体的宏观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它是高校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及给排水工程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同时又是环境、机械、热动、冶金、石油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可以说所有与流体流动有关的问题,都离不开水力学的理论支撑[1]。水力学包括水静力学和水动力学,它主要研究液体内部及液体与边界的相互作用规律,为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技术工作,水力计算能力都是其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水力学又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难懂的课程之一,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教学内容和课堂教授方法有待进一步改革提高。

1 水力学教学现状

教学内容上,一是授课教师对教学大纲的认识研究不足,对大纲要求的“熟悉、了解、掌握”没有明确的界限。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大纲内容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有些拖沓繁琐的公式推导在现实工作中作用不大,而且也会在课堂讲授中令学生迷茫。有些教学内容与现实工作贴合密切,却没能得到充分的点拨,没能牵好这根“线”。三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听起来会感觉枯燥,这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法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统一。四是考试制度不够完善,现在的考试内容多为课堂笔记。经常逃课的学生考前抄下同学的课堂笔记,就有机可乘,蒙混过关,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注重听讲,上课积极性不高,极大地挫伤了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方案改革建设

2.1 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水利类相关部门进行联系考察,遵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及适度适量原则,对教学大纲内容进行一定修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量选择。将课程中繁杂难懂的公式推导以及落后的试算图解方法舍弃,增加对现实生活中水力现象认知,电子表格及编程语言在水力计算中应用,水力实验等内容[4]。

为了理论与实际统一,在授课中将本课程划分为2个教学篇目、6个教学章节以及21个实训作业(见表1)。将水力学相关知识运用到自然界水力现象识别、分析及计算中,使教与学统一起来,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2 教学方法改革

(1)启发式与讲授式教学。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讲授法,该方法是教师将整个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后进行复习并通过课后作业进行消化理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效率高、知识系统完整、教学与学习目标明确。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提出一个论题,引导学生对论题展开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最后教师再做评判和总结结论。这一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使学生更加关注学习这一完整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但是,以上两种方法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讲授法不能使学生加入更多思考,启发式教学无法做到完整系统。因而,我们须将他们进行整合,综合熟练地运用,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分析教学。在实训作业阶段,老师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工程案例的基本背景信息给予学生,并提出相关问题,带领学生进行相关资料分析。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与水力计算,并做出相应评价。案例分析教学可以锻炼并增强学生对实际水力现象的认知及计算分析能力[6]。

(3)多媒体动画教学。水力学教学中,板书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但水动力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边界条件变化其运动要素及运动状态会发生相应变化,这个动态的过程用静态图形是无法真实展现的。这些动态过程例如,闸孔出流,堰流过流,水击现象,水跃及水跌现象等。在课件中制作出相应的动画,就会形象生动的展示整个水流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眼球,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组教学法。在每个实训作业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同一小组里学生一起来讨论章节中的基本知识以及重、难点内容,且共同讨论完成实训作业。教师依据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每位学生的表现情况来分别给小组及学生评分。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可以培养出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及团结协作精神。

2.3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考察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为了获得较好的考核效果,教师应遵守平时与期末考核并重,期末考核为主的方针。平时成绩中,考勤应占总分10%,在各小组实训作业中态度、作业情况应各占总分10%和20%,期末考核成绩占总分60%。这样以来,期末考核作弊现象就会越来越少,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另外,笔者建议每章结束后都要进行一次随堂小测试,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也可清楚地认识到每章的重、难点以及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通过平时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教学进度进行调节。期末考试采用试题库出题,并要做到教考分离,学院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使命题更科学,成绩更公正。

3 结论

第一,以上的改革方案是理论上的一次提升,但是只有付诸实践,经过实践的磨砺,才可以得到印证。在实践操作中可以进一步的强化完善。

第二,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教师应研磨大纲内容,把握好教学内容深浅度。现今,应用实践很重要,复杂难懂的公式推导可能会令学生抓不住重点,摸不到头脑,所以某些很难用上的推导可以省略。但也要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某些重点的基本原理知识也要教授给学生。

第三,教学方法是教师进行课程讲授的一把拐杖,运用得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教学方法融入到理论教学中,适时适事的熟练选择运用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长期坚持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篇2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层浅薄、蓄水保水力弱,旱季极易干旱,雨季又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之紫色土颜色较深,吸热性强,导热性差,夏秋季土温很高,昼夜温差大。据测定,紫色土丘陵坡地最高温度可高达76.3℃,昼夜温差可达45.9℃。每当炎热盛夏,土温过高,使其生长在其上的植物凋萎而死亡。紫色土的母岩为紫色页岩,其结构松脆,颜色深,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常因热胀冷缩而风化崩解,加之地形起伏、植被稀少,在雨水的冲刷下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层浸蚀和堆积作用频繁。

据统计1967~1993年紫色土丘陵坡地水土流失量高达175t/(km2•a)。人为破坏频繁,植物群落破坏容易,恢复难该区域人口较多,土地少,农民较贫困,加之绝大多数农民的燃料主要来自林木,因此,迫使当地农民为追求短期限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营方式,过度使用环境资源,最终造成环境恶化,使植被恢复难度较大。

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模式的选择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是一种易受干扰而遭破坏的脆弱生态环境,对环境因素反应灵敏,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与生产力波动较大。同时也面临着贫困与环境恶化的双重难题。因此,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模式的研究,从全局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的高度选择与该区域相适宜的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模式就愈显得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由于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的急坡地、陡坡地、缓陡坡地的土、水、肥、光、温等生态要素的差异性,因此,可将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分为三个小系统,即急坡地生态系统、陡坡地生态系统、缓陡坡地生态系统。针对不同系统的生态要素的差异,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模式,把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与农民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以达到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生态治理的目的[6~8]。于2009~2010年通过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现行实施的、且具有一定实施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模式进行普查,选出3类共10种模式。

结语

(1)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将区域的生态治理与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是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特点及意义

理实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近些年在高等院校教学中进行探索、创新、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大胆突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关注探索学习的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职业技能。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它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实现了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

土木工程学科传统的教学体系由基本教材、配套讲义、多媒体资料组成。配套讲义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规范。多媒体资料包括工程案例、授课视频、动画资料、模拟试卷等。实践课程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在理论课程后进行的实践课程,在时间上是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地点、教师相分离,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题的理实一体化是要做到①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②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做到空间和时间上的理论与实践并行。

在大土木工程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工业民用建筑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是建筑设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暖通、电气构成建筑设备,建筑设备与建筑学,结构专业组成建筑整体,如图1所示。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内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与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构成给水排水工程与科学专业的三大专业主干课程,是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为建筑给水排水方向的学生就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技能支撑。

图1 建筑组成图

本项目将立足于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为例,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将这种模式应用到土木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应用型专业课程,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对国内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体系的基本组成、发展和应用状况获得全面系统的了解,获得初步的工程实践技能,为成为适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雨水系统,热水系统,小区及特殊建筑等几大系统。每个系统自成一章,所有章节可分为三大步骤:管网布置、水量计算、水力计算。如图2 所示。

图2 教学步骤

在这三大步骤中,水力计算属于前续课程《流体力学》、《给水管网》、《排水管网》理论知识的演变,学生可以较快地实现该知识点的迁移。水量计算和管网布置属于全新的内容,属于工程实践,涉及规范最多。如何将规范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是实践的主体。本课题的解决思路是:弱化理论,加强实践。在管网布置上加大教学力度。

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要研究和落实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① 理论教学真题化,实景化;本课程所有章节选择同一实际工程案例,从卫生间洁具布置,到生活给水排水系统,雨水系统,消火栓系统布置,从一个卫生间拓展到一层楼再至整个楼层,逐步提高整个建筑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熟悉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对工程整体的掌握,案例要选择得当,小而精,比如:某市11层商住楼,具有公共建筑和住宅的功能,可以包含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在课下布置作业中,以学生的宿舍楼为主,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观察。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专业软件,天正,理正,REVIT软件进行现场模拟,比如:卫生间中给水排水管道的连接,以及相应的三维管道系统。尤其是REVIT软件中的相机以及漫游功能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达到让现场走进课堂的效果,如图3所示。进一步拓展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如三维透视图的绘制等,进一步开拓学生创新能力。

图3 三维管道系统

②课堂实践多样化;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环节,达到讲授、听课与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具体实践环节如下:随堂见习、课外实践、实践操作。

随堂见习: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去观察本教学楼内的卫生间里洁具布置,以及生活给水排水系统,消火栓系统,随后在课堂上分析管道的布置方案,结合最新规范,讲解现在的布置变化,以及规范的变化原因。还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观察教学楼外部的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判断给水管路的接入点。该种教学方式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对施工图绘制的掌握。

课外实践:给排水所用的管材与设备,管件种类繁多,学生根据图纸作业,列出工程材料设备表,利用课余时间到建材市场或网上咨询各种设备(水箱、水泵)、管材及附件(金属管材、非金属管材)的种类、价格,提交一份安装造价分析报告。

实践操作:建立一实验室,一卫生间内布置了洗脸盆,浴盆,小便器,大便器(蹲便、坐便),让学生进行洁具的安装,管件、附件的连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尺寸感。让学生了解不同管材的连接方式。

通过以上几种实践方式让课堂走入现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穿行,增强了直观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表1 教学与实践安排表

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表1所示,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让学生掌握了理论,设计,施工,造价等方面的知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实现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相关专业建筑学,结构工程,暖通空调和建筑电气知识的了解。在授课中加强专业之间的联系,全方位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可以将该种模式逐步应用到本专业课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建筑设备》等课程,《建筑设备》中的暖通和电气内容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电气教学内容中,布置教室的照明线路,以及整个教学楼的配电线路。

3.效果总结

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

(1)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实践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2)通过对校园建筑中给水排水工程的观察和设计,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了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拓展了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配合能力。

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一、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有一定范围,主要适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二、教学组织难度大。对于小课堂30个左右学生比较好控制,对于大课堂难以实施3.实训室设备不能满足要求。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教学改革,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研究更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张德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化教育市场,2012(5):113-115.

[2] 范建波.理实一体化教学视角下的教师能力系统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93-95.

[3] 刘治安、张军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70-72.

篇4

1 教学背景分析

1.1 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模具设备》课面向的职业岗位是成型试模工。新模具在使用之前,试模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本单元课程是针对注塑模的成型试模工作。注射模具试模过程中必须遵循合理的操作步骤和确定恰当的技术参数。掌握注射机的操作调整是注射模试模人员必须具备的岗位技能。我们以教材及大纲为基础,以岗位活动为背景,以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为依托,确定了本单元课的教学内容是海天HTJB系列注射机的操作与调整。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注射机模拟操作,掌握注射机试模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正确设置及优化工艺参数,熟练操作注射机进行试模生产;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教学重点是能设置注射机的成型工艺参数,难点是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控制产品成型质量。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来看,本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类课,理应通过直接操作设备来达到学习目的。但直接操作生产设备,对教学来说有诸多不易。首先利用注射机试模会耗费塑料材料、电力、水力等;而且试模很少一次就成功,有时甚至需要耗费几天,甚至上月;另外学校实训设备和老师数量都不能满足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操作实际设备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采用信息化教学,利用多媒体、模拟仿真软件等不但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能减少资金投入、解决师资短缺、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安全事故。

1.2 学情。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本项目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注射机的工作原理,注射机的类型及结构等基础知识,为操作设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高职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相对较差。喜欢动手操作,习惯于直观性较强的具象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处于主体地位,才能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来讲,翻转课堂所提倡的微课模式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1.3 信息化资源。现有的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

课程网络信息平台素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校内课程资源网站中的模具、设备等图片,加工视频及动画、案例库、习题库、电子讲义、注射机使用说明书、电子书、自主学习课件等;

软件:虚拟仿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

网络互动及答疑:网络论坛,QQ平台;

网络评价:师生共同进行,企业专家指导,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测评。

随着免费而简便工具被应用频次的增多,创建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变得十分简单,并可利用这样的环境为学习者的社交、职业发展、学习和其它活动提供支持。一旦找到所需的网上资料,就可以使用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聚合内容,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进行储存、标签识别、分类或监控,还能够非常简单地对资料进行多目的转化,无须掌握网页构成的专业知识。[2]

2 教学策略

在教学模式上运用了21世纪后教学设计领域新的热门理念“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就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利用信息化环境中优质的资源与服务,结合教育系统内部组织的教学资源,支持学习者的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和课内课外活动。

3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协作探究学习两个阶段。

3.1 课前自主学习

3.1.1 学习情境:学生在课程网站上通过链接观看操作注射机生产出产品的生产视频实况。真实试模生产的视频做到了“工学结合”,使教学与生产、课堂与车间及专业与职业能够达成对接。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真实岗位工作状态,明确岗位的生产情况,初步了解注射机的操作过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对试模生产过程中注射机的操作调整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一些疑问:控制面板上有哪些功能按键?如何操作生产出产品?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在学生看完教学录像之后,对录像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

3.1.2 自主预习:学生通过查阅手册、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教学平台上的电子教程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另外,学生利用个人电脑在课程网站上观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的带有讲课声音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视频通过媒体播放器,可以实现暂停、重放等多种功能,便于学生在更为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做笔记,进行充分思考,不必担心遗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制作PPT时充分考虑了视觉效果、支持和强调主题的要点、设计结构的互动策略等,帮助学生构建了内容最丰富的学习平台。

3.1.3 课前练习: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课前练习,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的设计了模拟操作注射机和让学生查找合适的工艺参数范围填写电子成型工艺卡片的课前练习,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并且教师会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交流支持。学生在课下也可以通过留言板、聊天室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同学之间能够进行互动解答。

3.2 课堂协作探究学习。“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引来了国内一些学校的群起效仿。转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但不是唯一,课改的着力点不应也不该只停留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当然,以互联网作为教学的媒介,在资料搜集、保存、整合和作业的反馈及学习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确极具便捷之优势,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跨时空的教学方式也会严重削弱师生间的互动。鉴于此,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教师应充分运用情境教学、团队协作和会话等要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内化。[2]

3.2.1 学习情境:本单元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在根据我校实训设备型号配套开发的注射机仿真操作平台上进行。直观、生动的仿真操作使学生犹如在真实的设备上生产,大幅度的提升了学习效果,并显著降低了后续实训的劳动强度和成本。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2 布置任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布置成任务,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下发任务书。学生被分成四、五个人为一组,学生在一定任务的驱动下,配合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并且通过分组,采用协作、竞争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3 独立探索。在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帮助他们自我明白事理,掌握知识,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完成任务,如本次课学生在注射机仿真操作平台上,要根据课前练习中制定的成型工艺卡片进行工艺参数的设定。另外学生可自主探索进行手动操作试模的训练。在训练中可以实时看到设备运行状态和塑料填充过程及结果,学生兴趣高,有成就感。

3.4 协作探究。在工厂的实际试模过程中,成型件常会出现各种缺陷,如何通过调整参数解决缺陷是本次课的学习难点,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协作探究来解决难题,通过组内、组间可以进行积极讨论,老师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另外和在真实的设备上操作一样,仿真的注射机操作系统也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模拟解决缺陷,利用这样的信息化手段,使协作探究式学习非常便于开展。在仿真操作平台上,很容易创设出能产生缺陷的情境,如果输入了不合理的工艺参数,就会造成短射等缺陷。缺陷如何产生?如何解决?小组成员间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集思广益。协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包容能力。

4 评价

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通过多媒体网络,学生分组展示最终生成的试模卡片。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的方式,学生在组内要进行自评和互评。除了对卡片上填写的各项参数是否正确给出评价及评分外,还要对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等方面给出评价。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听课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等内容中的表现,最终形成考核评价表的分数。

5 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高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项目化教学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能力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从事建筑给排水设计的一线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传统教学内容包括建筑给水、消防、排水、屋面雨水排水、热水供应、饮水供应、居住小区给排水、中水等系统,内容涵盖广泛。就笔者所从事该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其教学内容过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理论学时比例过多,学生实践技能没有得到充分锻炼,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因此,传统的静态讲授型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前高职教学的要求,应当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来扭转这种教学局面。由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能力,而设计项目化特点突出,非常适合项目化教学改革。因此,笔者主要从项目化教学这个角度出发,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一、课程教学项目的选取

所谓项目,即课程教学项目,是指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按照认知论的要求改造一件具体工作。对于项目化教学来讲,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是展开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造中,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引入实际案例教学就认为是项目化教学,其实这是不妥的,实际案例和教学项目的区分需要把握学生能否参与进去这一特点。案例是已成事实,在上课时可以拿过来进行分析,而项目是一件没有完成的工作,要师生共同参与。还有另外一点需要注意,不经改造的企业活动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课程教学项目,即课程教学项目不是实际生产项目,必须要经过改造这一环节,课程教学项目服务于教学,实际生产项目追求利润,这样的实际生产项目缺少认知元素,学生很难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获得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真正符合要求的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教学功底,还要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后者是我院年轻教师的短板,因此,我们选择将“案例”改造成“准项目”来进行初步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也是项目化教学专家戴士弘在“论课程项目”中认可的做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三个左右的实际项目案例,以民用建筑为主,涵盖住宅、公共建筑,有多层和高层,并结合教学进程,以先易后难、先小后大、难度台阶式递进的方式引入。

二、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制订项目化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这是项目化教学实施的前提。教学文件的编写应紧扣课程项目化设计理念。我院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在已有教学经验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提炼出了该课程的设计理念,即从设计单位对从事建筑给排水设计的一线设计人员岗位要求出发,以“理论知识为项目服务、为项目所用”为原则,基于实际设计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梳理,并基于设计工作程序开发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学习运用”的学习规律,完成课程教学项目的制订,即“建筑给排水系统认知实习建筑给水系统设计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设计建筑排水系统设计某建筑给水、消防给水、排水系统设计”五个项目。第一个教学项目围绕参观、模拟实验、设计程序等方面展开认知实习,第二到四个教学项目是围绕“教学做一体”展开的三大系统学习,最后一个项目是整周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给定设计任务,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运用。

1.理论知识的删减与编排

我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共有90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践36学时,其中包含26学时为1周的整周课程设计。传统教材涵盖系统多、范围广,很难在54学时内讲完,更难以保证一定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团队首先考虑删减教学内容,并最终确定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最常接触到的给水、消防(包含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器)、排水(包含屋面雨水)三大系统作为课程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其他系统的学习资源在本门课程的网络平台,主要依靠学生自学完成。理论知识在项目中的编排以“为项目服务,为项目所用”为原则,以教学任务的实施为载体来完成。

2.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定

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在设定实践教学环节时紧扣这门课程的主要技能点,比如系统方案制订、设备选型、设计图纸绘制、水力计算等。在不同的设计项目中,尽量避免实践教学项目类别的重复,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以正向实施、逆向验证、错误问题分析解决等不同形式体现。

3.考核评价指标的确定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这门课重在培养学生对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制订考核评价指标时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即着重考核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课程综合评价中专业能力考核占80%,方法和素质能力考核占20%。专业能力考核包括实践教学考核、理论知识考核两个方面,实践教学评价以技能点考核为依据,理论知识评价以平时作业、期末考试为指标,实践教学评价占50%,理论知识评价占30%。方法能力和素质能力考核,以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体现的网络资源检索应用能力、个人自主学习和分析、总结创新能力、小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堂考勤等为指标。

三、项目化教学实施

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核心,辅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做”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主线,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门课程的教学可安排在本校给排水设计实训室进行,该实训室配备有规范、图集、工程案例图纸等教学资源,可供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本门课程搭建有校级网络教学平台,可供师生交流互动。此外,教师还利用微信、QQ、云平台等进行资源共享与。

四、项目化教学遇到的问题

1.教学团队经验不足

我院给排水专业教师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不足,这是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需增加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的机会。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企业兼职教师代课是另外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2.项目化教材缺乏

目前我国市面上虽有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建筑给排水教材,但是从内容来讲,与传统的本科教材相差无几,无法适应项目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项目化教材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